体育新闻报道

2024-10-02

体育新闻报道(共11篇)

体育新闻报道 篇1

和欧美的一些西方国家相比, 中国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2年党和国家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5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公布, 西藏自治区根据国家的新意见, 在8月26日通过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对西藏自治区来说, 其在体育产业的开发上本身就在全国处于落后的地位, 但这同时也意味着, 其在这一方面仍有着较大的成长空间。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媒体的持续性曝光和引导。西藏体育新闻报道, 无论是在报道内容、报道方式还是新闻策划等方面的能力都与内地有着较大的差距。西藏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西藏新闻事业的发展来带动。

一、西藏体育新闻报道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带有政治气息, 硬新闻不足

西藏体育本身的发展就较为落后, 媒体事业也处于发展之中, 这导致了西藏体育的信息报道内容不足的问题。此外, 其还存在缺乏专业的体育报道人才等问题。这使得西藏体育新闻报道不仅很难满足区内人民的需求, 对区外人民来说, 其也更难对西藏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有所了解。

报道内容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中国西藏新闻网》的很多体育方面的消息, 都是从新浪、腾讯、搜狐等国内较大的体育网站直接转载而来。相比较而言, 其所涉及的西藏区内的体育报道内容可谓是寥寥无几。事实上, 在最近几年, 体育旅游一直都是西藏地区的一大热门, 西藏地区的职业体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再加上西藏传统少数民族体育本身就是西藏自治区内的一大特色。因此, 西藏地区的体育新闻事业并非是没有新闻可报道, 而是由于媒体不重视, 这才是西藏体育新闻报道内容不足的症结所在。

(二) 体育新闻报道重视程度不够, 体育新闻策划能力不足

如今, 随着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即便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世界主流文化的融入, 西藏地区的人们开始对职业体育项目有了更多的认同;而区外的人们处于猎奇、满足求知欲或者是实际需要的情况下, 也会从西藏的一些相关媒体上寻求相关方面的信息内容。

但在目前西藏几个主要的相关网站上还很难找到相关的栏目。如果用户想要获取相关信息, 只能通过搜索引擎实现, 这就大大降低了用户获取信息的便捷程度, 甚至会影响到网站新闻的阅读量、影响西藏体育新闻产业的发展。事实上, 用户量的累计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只有报道内容、报道质量、新闻数量得到提升, 西藏的新闻产业才能随之增长。而且, 新闻产业发展到现在, 体育文化已经成了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此, 西藏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应该是全方位的发展。

(三) 报道的新闻时效性不足

时效性是体育新闻的一大特性, 是衡量新闻的一个决定性标尺。在媒体高度发达、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 人们对于时效性的要求变得更加苛刻。与内地的媒体相比, 西藏的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目前来看, 西藏的媒体并没有将这种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一般而言, 体育新闻报道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具有娱乐休闲性、国际性、情感性。而这其中, 对于竞技运动的报道, 尤其是比赛项目的报道是特别讲究时效性的。由于竞技报道一般都涉及两方面的新闻媒体, 如果西藏本身的媒体报道滞后, 就会导致受众流失以及其对媒体专业性的印象下降。

由于网络媒体已经逐渐趋于完善, 纸质媒体的生存压力增大, 互联网媒体、新媒体迎来发展良机;加之最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西藏的体育媒体需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吸引更多的受众, 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西藏体育新闻报道发展的对策

总体而言, 西藏体育新闻在媒体和新闻报道两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其只有顺应媒介发展的潮流才能在媒介舆论环境中掌握话语权。

(一) 西藏地区媒体应该侧重加强在体育新闻方面的新闻报道

如今, 体育新闻已经成为各大门户网站的必争之地, 随着体育的产业化融合, 一些地方性的大型网站即便不开通专门的体育专栏, 也会在文化等其他媒体中有所提及。对于西藏的媒体来说, 单一的政治新闻报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何将国内、国际、政治、民生、旅游、体育等方面的新闻与西藏地区的实际相结合, 做成有西藏地域特色的新闻才是最为重要的。

对于西藏媒体来说, 目前的纸质媒体中, 《西藏日报》等国家级的报刊依然是最具权威性的媒体, 而在网络等新兴媒体中, 新浪、腾讯等大型网站分站并没有对其进驻。面对相对优良的发展环境, 西藏媒体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将自己的网站、报刊、新媒体做大做强。

(二) 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媒体的扶持, 西藏媒体要把握好新媒体发展的契机

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新闻报道发展相对滞后, 归根结底是少数民族地区媒介实力的不足。媒介实力的不足, 一方面, 需要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体紧随媒体发展形势, 尤其是顺应新媒体发展的浪潮, 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发展;另一方面, 需要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体利用好国家的政策扶持, 积极地推动媒介的发展。媒体能否持续、健康的发展, 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新闻报道的内容。由于体育新闻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性, 媒体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如何让标题更有吸引力、如何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研究 篇2

【关键词】隐喻体育新闻映射

A Study of War Metaphor in Sports News Report

Chen Yongb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ning 437100)

Abstract:Based upon Lakoff’s mapping theory of metaphor,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idespread employment of war metaphors in sports news reports.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of source domain with target domain. The war conceptual system is mapped onto the conceptual system of sports,and thus the conceptual system of sports is established through a conceptual metaphor. War metaphor can realize simultaneously rhetoric function,cognitive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Key words:metaphor;sports news;mapping

引言

隐喻最初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在其《修辞》一书中,将隐喻定义为通过将“种”移做“属”或“属”移做“种”,或“种” 移做“种”或类比的方式使用另外一个名称来指代原来的事物(谢之君,2007)。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Quintilian)在总结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替代论”,即隐喻就是用隐喻的表达式来替代一个直白的表达式,隐喻式所表达的意义完全可以用直白的表达式来替代。

20世纪80年代,莱柯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隐喻的映射理论”,隐喻就是将一事物某些特征映射到另一事物的认知过程(Lakoff,2003)。当始源域映射到目的域时,就产生了概念隐喻。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隐喻的作用是通过我们所熟悉的一类事物来帮助我们理解比较陌生、抽象的另一类事物。隐喻无处不在,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被隐喻化了,隐喻不仅存在我们的语言当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Lakoff,2003)。由此,隐喻不再仅仅被看做是一种语言中的修辞现象,而是可以揭示人类认知事物规律的一种工具。隐喻具有普遍性,体育新闻报道这一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也不例外,下面我们来探究体育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现象。

一、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

一则体育新闻通常由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构成。国际上的各种赛事数不胜数,新闻报道铺天盖地,读者一般通过浏览新闻标题来选择要阅读的新闻。好的新闻标题不仅要概括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而且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记者大多采用战争隐喻来突显新闻标题。例如:

(1)国奥男篮勇夺四国赛冠军 全场轰13记三分

(2)穆雷鏖战晋级8强

(3)斗牛士大战橙色军团 饕餮盛宴即将隆重上演

在以上新闻标题中,分别使用了“轰”,“鏖战”和“军团”三个战争用语。“轰”原指用大炮或炸弹破坏或摧毁敌对方的阵地。在篮球比赛中,三分球投篮离篮筐的距离最远,投中后的得分也最多。例(1)中的“轰”表明了国奥男篮投中的13个三分球击垮了对方球队,让对方难以招架,并最终赢得了比赛。“鏖战”原指激烈的战斗,且战斗十分惨烈。在例(2)中,该词用来描述网球比赛的双方势均力敌,比赛的过程异常激烈和艰苦,表明英国网球选手穆雷晋级之路之艰辛。在例(3)中,“军团”作为战争术语,指的是大规模的军队,它由不同专业的兵种所组成,战斗力强。在文中代指荷兰国家足球队,表明荷兰国家足球队众星云集,技战术成熟。

导语指的是第一段或前两段,它一般用来概括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好的导语不仅能够向读者提供新闻的大致内容,而且应该措辞简洁。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提供背景信息以及详细地描述比赛过程。虽然比赛的结果是主要的信息,但是读者往往更关注比赛的过程,过程比结果更加具有吸引力。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通常会使用战争隐喻来形象地描述比赛的过程,从而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例如:

(4)热火主场117-92击败步行者,热火东部决赛总比分4-2淘汰步行者晋级总决赛。热火收缩防线逼迫步行者只能在中远距离出手,波什禁区强攻拿分,韦德投进远射,热火将分差扩大至20分。步行者越打越乱,热火三巨头携手猛攻,波什进三分,詹姆斯击地妙传助韦德奔袭上篮,热火内外结合火力全开,将步行者的防线炸碎。热火大比分领先,比赛胜负归属失去悬念,两队逐渐派上全替补阵容打扫战场。

例(4)用来描述美国职业篮球迈阿密热队和印第安纳步行者队之间的一场比赛,其中大量使用了“防线”,“猛攻”,“火力防线”,“炸碎”,“打扫战场”等战争用语生动地再现了比赛的过程,让读者对比赛的激烈过程有了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另外,通篇报道采用了战争隐喻,也保证了语篇的连贯性。

(5)6月1日晚,2014年法国网球公开赛继续男单第三轮争夺,在菲利普夏蒂埃中心球场进行的一场焦点之战中,头号种子纳达尔虽然一度遭遇了阿根廷对手L-梅耶尔的顽强阻击,但八届法网冠军最终还是经过2小时16分钟的苦战,以6-2,7-5,6-2保全了直落三盘的胜利,有惊无险挺进16强。

该例中大量地使用了战争用语,“焦点之战”将纳达尔和L-梅耶尔之间的网球比赛隐喻成一场战争,“顽强阻击”和“苦战”原用于描述战争的过程,此处生动地描述了比赛过程之激烈和扣人心弦。该新闻报道中,延续的使用了同一个战争隐喻,使得该语篇前后连贯。

二、体育概念系统的构建

通过前面的实例分析,我们发现体育新闻报道中将体育隐喻为战争,即“体育是战争”。根据莱柯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即始源域的图式结构被映射到目的域。该图式结构主要包括始源域的常用术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特征以及相关知识。“体育是战争”这一概念

(下转208页)

作者简介:陈永斌(1978.12-),男,湖北咸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篇分析和文体学。

隐喻属于结构隐喻,因为它是用战争这一概念的图式结构去建构体育这一概念,并且将战争的常用术语、战争要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相关知识映射到体育领域当中。也就是说,体育这一概念是建立在战争概念系统的基础上,并以隐喻的方式构建起来的。“体育是战争”是以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的,这种相似性包括参与者、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战争的参与者包括双方的将军和士兵,而体育的参与者包括双方的教练和队员。因此,战争中的参与者被映射到了体育当中,如:比赛的双方通常被冠以“战舰”,“王朝”等,教练被称作“帅”,“主帅”或“少帅”,有经验的队员被称作“老将”,“主力”或“大将”,年轻的没有经验的被称作“小将”等;战争的过程包括准备、发起、开始、进攻和结局等。选择将军、训练士兵、收集情报和制定战术都是取胜的必要准备工作,而比赛前的准备包括选择教练、训练队员和制定比赛策略等。因此,与战争准备相关术语被广泛运用于赛前的准备工作,例如:“部署”、“调兵遣将”、“声东击西”等。战争的开始、进攻和结束也被映射到比赛的开始、进行和收尾阶段。例如:“交锋”,“拉开战幕”用来描述比赛的开始,“绝杀”、“激战”、“包夹”等用来描述比赛的过程,“打扫战场”,鸣金收兵”等用来描述比赛的收尾阶段;战争的结果也被映射到比赛的结果,例如:“横扫”、“惨败”、“战平”、“逼平”、“握手言和”等。

三、战争隐喻的功能

体育新闻报道中大量地使用战争隐喻,主要是因为隐喻同时实现三大功能,即: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首先,就修辞功能而言,战争隐喻有助于读者对体育比赛有个更加直观和形象的了解,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增强体育新闻的可读性。新闻语言中使用战争的词语可以使文字更简练生动,更有吸引力,增强形象性(束定芳,2003)。一般读者对体育比赛枯燥的专业术语难以理解,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战争,人们对战争术语比较熟悉,将战争术语来替代体育比赛中的专业术语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比赛的对抗性和激烈程度。其次,就其认知功能而言,隐喻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方式,它是人们构建概念系统的基础。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战争这一概念早就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认知思维中,人们形成了对战争的认知概念系统。将体育比赛隐喻为战争,即用战争概念系统去建构体育这一新概念系统,从而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体育这一抽象的概念。最后,战争隐喻还实现一定的社会功能,记者撰写体育新闻稿件是为了宣扬体育精神和传递体育道德等正能量。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大都是青年人,他们的性格和品质的可塑性比较大,当战争隐喻用于体育的新闻报道中,通常能够帮助他们塑造坚毅的性格和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以此更好的应对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挫折和困难。

四、结语

战争隐喻被广泛地运用到体育的新闻报道中,它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体育新闻的可读性,有助于人们深刻地理解体育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及塑造优良的意志品质。另外,我们注意到战争隐喻也存在着滥用的现象,例如:“荷兰5球血洗西班牙”则充满了浓厚的暴力色彩,这是我们应该坚决予以杜绝语言暴力现象,它违背了体育新闻记者肩负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 [M].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2]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体育新闻报道 篇3

1中文新闻标题分析

通过对国内主流媒体奥运报道的分析, 可以看出, 中文标题多用修辞手法, 其中以比喻、对偶、双关、押韵、引用和化用诗词及成语居多, 多具有概括性, 呈现出中文精炼传神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 比喻

在对本届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中, 比喻修辞多有运用, 其最大特点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将高深的事理叙述地浅显易懂, 使抽象的事物生动具体 (贾中鑫, 2006) , 下面举例说明。

e.g.“陈若琳十米跳台如花绽放” (《人民日报》2012-08-11)

2012年是年仅20岁的陈若琳第二次参加奥运会, 在本届奥运会的跳台比赛中, 她的表现依然非常出色。新闻标题中以“花”为喻体, 在突出陈若琳妙龄的同时, 更借助“绽放”一词,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她空中动作的娴熟优雅, 这一比喻使得标题充满生机, 文采斐然。

(2) 对偶

对偶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修辞, 其句式整齐, 用词简练, 朗朗上口, 特别适用于新闻标题,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使用频率极高, 以下为具体实例:

e.g.“泪洒伦敦收获洗礼” (《人民日报》, 2012-08-10)

奥运会是竞技比赛, 奥运场上有欢笑也有泪水。女排姑娘们不敌对手, 在1/4决赛后流下了遗憾的泪水;游泳名将孙杨在1500米自由泳决赛夺冠后, 情不自已, 失声痛哭。但无论是何种泪水, 对运动员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而奥运会也因为有了他们的眼泪, 变得更加富有内涵。该新闻标题使用对偶句式, 将泪水与收获并举, 从宏观上总结了奥运精神, 并使之升华和深化。

此外, “相连的五环共享的奥运” (《人民日报》, 2012-08-12) , “女排日本战胜韩国男足韩国击败日本” (《人民日报》, 2012-08-12) 等文章也同样是对偶修辞运用的典型代表。

(3) 引用和化用

体育新闻标题里的引用和化用通常是指直接使用或巧妙地改用现有成语、诗句、典故等文学形式来表达思想和观点的修辞手法。以下为具体实例:

e.g.“‘泼赖’如何才‘费厄’” (《人民日报》, 2012-07-29)

“费厄泼赖”是英语fair play的音译, 意思是要光明正大的比赛, 不能使用不正当的手段, 胜利者对失败者要宽大。在中国最早出自林语堂在1925年12月14日《语丝》第五十七期发表的《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一文, 其中说“‘费厄泼赖’精神在中国最不易得, 我们也只好努力鼓励, 中国‘泼赖’的精神就很少, 更谈不到‘费厄’, 惟有时所谓不肯‘下井投石’即带有此义。”该文章标题化用“费厄泼赖”一词, 具有历史感, 强调“费厄泼赖”精神由来已久, 在当今的体育竞技中万万不可被忘却。

e.g.“箭手戴小祥风动心不动” (《人民日报》, 2012-08-03)

“风动心不动”一句化用禅宗六祖慧能和尚的一首偈, 原文是“既非风动, 亦非幡动, 仁者心动耳”, 其中包含的哲理是:如果内心的定力足够, 便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该标题巧妙化用典故, 将射箭项目的特点与之完美结合, 既描绘出当时不利的天气状况, 又体现出选手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精炼传神, 底蕴丰厚。

2英文新闻标题分析

通过对英美主流媒体关于伦敦奥运会报道的分析, 可以看出, 英文新闻标题用词简练, 多使用小词, 即简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 使标题生动传神。

美联社资深记者怀特黑德在他的《简朴, 但不简单》一文中指出, 成功的新闻报道, 尤其是动态新闻, 文字要简明, 用语应大众化, 通俗自然。美国新闻学者麦克道格尔在他的《解释性报道》一书中也主张:在新闻写作中要避免‘雅词’ (elegant words) 而多用简单 (simple) 的常用词。英语中最短的词往往就是人们最熟悉的词, 也就是读者最易理解的词”初步对比中英文新闻标题的主要特点, 可以看出, 相比于善用修辞、表意隐晦的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的表达更为简洁明了、表意清晰。现对英文标题具体分析如下。

(1) 动词

英语新闻标题中动词的使用十分巧妙, 独具匠心。迫于英美新闻版面的限制与及时性的要求,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中多使用简短的动词, 但这些动词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强的表现力。有些来自日常口语, 自然亲切;有些使用常用词的引申义, 生动形象;有些利用词语的发音, 音义兼备。举例如下:

E.g.Burned-out Phelps Fizzles in the Water against Lochte (The Washington Post, 07/28/2012)

Fizzle一词在口语中意为“ (开始认为很有希望成功的计划等) 终于失败, 结果不妙”, 比起常见的be defeated、suffer a great failure等更加简短明快, 表意清晰。另外, fizzle一词原意为“发出 (微弱的) 嘶嘶声”, 在这里简单巧妙地创造出比喻效果, 又有拟声作用, 描绘出菲尔普斯失败时犹如嘶嘶熄灭的火苗般的场景。

Italy Sweeps Women's Individual Foil Medals (The Washington Post, 07/29/2012)

U.S.Grabs Silver in Team Competition (The Washington Post, 07/29/2012)

Americans Crush Olympic Newcomer Angola (The Washington Post, 07/31/2012)

以上标题中“sweep”、“grab”、“crush”这三个词均表示“取得比赛胜利”之意, 但“sweep”的原意为“清扫”, “grab”的原意为“抓取”, “crush”的原意为“压碎”, 新闻作者选择使用这些词代替“win”、“get”、“beat”等常用词, 一方面避免落入俗套, 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带有爆破音和摩擦音的动词将强烈的画面感与听觉感受相结合, 使读者身临其境。

(2) 名词

名词是标题的主干, 是标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省略动词、介词等其他成分的情况下, 名词依旧可以表达出丰厚的信息量。由几个名词组成的标题, 视觉上避免冗长, 内容上表述清晰, 具有精炼、明了的表达效果。举例如下:

E.g.At Paralympic Games, a Lesson in a Loss (The New York Times, 09/04/2012)

在本篇文章中, 残奥会男子400米竞速轮椅选手约书亚·乔治 (Joshua George) 描述了自己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经历。标题的完整意思为“At Paralympic Games, Athletes Can Learn a Lesson in a Loss”, 省略了主语和谓语, 仅留下关键的两个名词:lesson、loss, 起强调作用, 强调了“在失败中汲取教训”, 一目了然, 通俗易懂, 便于传播。

E.g.Michael Phelps and Ye Shiwen in Medal Hunt-as it Happened (The Guardian, 07/31/2012)

在本篇文章中, 作者纵览两位游泳冠军的辉煌战绩, 仅用“hunt”一词就表达出“Michael Phelps and Ye Shiwen Won with Several Medals”的含义。另外, “hunt”原意为“打猎”,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两位运动员实力超群, 势在必得的非凡气魄。

此类例子在本次奥运会报道中还有很多, 列举如下:

U.S.Wi t h s t a n d s L a t e P u s h f r o m M o n t e n e g r o (The Washington Post, 07/30/2012)

For Chinese Swimmer, Same Result (The New York Times, 07/31/2012)

(3) 其他

在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中, 标题直接使用形容词、副词、介词表意的情况也有很多, 现各举一例说明。

1) 形容词

U.S.Boxers off to Strong Starts (The Washington Post, 07/29/2012)

“off”常做副词, 而在标题中则作为形容词, 构成“be off to…” (离开, 出发) 结构。此处省略be动词, 用短小的“off”来表示“U.S.boxers have a good beginning with strong moves”, 表现出拳击选手的速度与力量。

2) 副词

Ye Shiwen Shrugs off Suspicions to Set Olympic Record (The Guardian, 07/30/2012)

标题中“shrug off”意为“满不在乎, 对……不屑一顾”, “off”一词常表示“移开, 去除”之意, 此处直译为“叶诗文抖落质疑, 创造记录”, 只用简短的三个字母生动地表现出她面对质疑的冷静与大度。

3) 介词

Farewell Michael Phelps, the Olympian beyond Comparison (The Guardian, 08/04/2012)

“beyond”意为“超出, 超越”, 在标题中构成“beyond comparison”这一词组。

“the Olympian that no one can compare with”, 仅用简短的一个词就显示菲尔普斯的能力无人能及。

3结论与应用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中英文体育新闻标题因文化背景的不同, 各有各的特色。中文标题善用修辞, 以比喻、对偶等见长, 这种表现手法意象丰富, 底蕴深厚, 多具概括性。而英文标题擅长使用小词, 通常简明扼要地点出主题。考虑到新闻传播在传达思想, 提升国家形象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新闻尤其是新闻标题的翻译不容忽视。以本届奥运会为例, 西方媒体凭借其强大的话语权及广泛的受众面, 在对叶诗文等选手成绩的报道上以某些不当言论在国际范围内造成了不良影响, 抹杀了他们的正当成绩, 有损中国体育的国际形象。如能通过准确恰当的翻译将我国客观真实的报道传递出去,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国与西方社会的相互交流与理解。

综上所述, 英汉体育新闻标题各有特点, 互不相同, 要想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不仅需要理解文章的内容, 更要在掌握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技巧, 抓住内容的本质, 摆脱形式的束缚。

摘要:中文和英文分属不同的语系, 差别巨大。本文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体育新闻报道为例, 探讨了中文和英文在传达新闻信息时, 在选词、修辞手法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而为更好地进行中英互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闻标题,体育报道,伦敦奥运会

参考文献

[1]贾中鑫.浅谈比喻的作用[M].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 (11) .

阳光体育工作会议报道新闻稿 篇4

提升体能

——召开阳光体育会议

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相关通知,创新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形式,提高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质量,大力推动我镇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5 月 6 日在××小学召开了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研讨会,活动由镇教育局领导黄××主持,全镇各中小学主管体育行政及骨干代表参加了会议。

活动首先观摩了××小学充满活力的乒球操和丰富多彩的大课间展示,接着由张××老师跟一中的黄××老师进行了学校对大课间开展的经验介绍,并由镇教育局领导黄××和镇文化站领导黄××做出点评,对学校大课间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指导。最后由镇级领导总结前一段时间我镇体育工作的一些情况和对下一阶段体育工作的体育工作的安排。

体育新闻报道 篇5

后来,读新闻专业的我,把驻洛杉矶体育记者黎双富作为偶像,成为一名像他那样可以去看湖人的每一场比赛、参与每一场赛后新闻发布会的职业体育记者成为了我的梦想。

我不断地学习英语,钻研体育专业的书籍,为了看比赛不惜翘掉专业课,没日没夜地研究技战术,分析球星的状态和球队的化学反应。机会终于来了!大二下学期实习,我热情地和负责老师说我想去跑体育新闻,老师应允,我如愿以偿。那时候我们报纸属于市场的挑战者,市场本身狭小的情况下,面对众多竞争者,必须在夹缝中生存,所以剑走偏锋。因此体育新闻选题多以炒作、花边、视觉为卖点,而不是深度和信息。这种情况,你可以想象我有多憋屈。

女排三站赛夺冠,编辑问有没有好看一点的新闻,我直言不懂好看的定义。所谓好看的新闻,就是不断的绯闻、球星的私生活等等,读者都感兴趣的、能让报纸卖得出去的此谓好看的新闻?那一刻,你会觉得所谓新闻理想,新闻人的骄傲,在势力的市场面前实在一点尊严都谈不上。我觉得那不是在引导读者提升品味,而是降低品味、然后搔首弄姿以迎合市场。

且不说这些有爆点的、有“新闻价值”的体育新闻,对正常体育赛事的报道也显得千篇一律。休赛期无休止的转会传闻,转会引发的一系列肥皂剧,比赛结果的倒金字塔式叙述也让我渐渐丢掉了兴致,“我心中的体育记者不该是这样的。”

失望情绪一上来,我就会想起老师说过的那句话,“体育记者入行之后待遇低且不说,建立在兴趣上的职业,会渐渐磨平对兴趣的持续性。”

论网络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 篇6

一、网络体育新闻的优势

(1) 信息内容涵盖量大。网络本身能够储存较大的信息资源, 并且不受时间与页面的限制, 所以, 网络中拥有大量的新闻信息资源, 各信息资源通过超链接实现融合和再现, 这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当一些重大体育事件发生时, 网络媒体的大信息量将发挥出明显的优势, 以满足受众群体对于体育信息的需求。在体育赛事发生时或是发生后, 人们可以自己通过网络获知相关的资讯, 极大地满足了体育爱好者的个体需求。

(2) 较强的时效性。网络不受时间的限制, 媒体可以在重大体育赛事发生之时及时地向社会公众进行相关的报道, 实时报道, 这极大地满足了体育受众对新闻的迫切需求。这一点是传统传播模式所做不到的, 传统新闻报道要经历许多繁琐的步骤, 时效性大打折扣, 网络体育新闻报道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点, 受众群体可以实时获取相关赛事的最新状态。

(3) 可进行互动交流。网络作为体育新闻传输的媒介,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自主搜索感兴趣的体育知识。同时, 网络时代的体育新闻报道也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可以互动的平台, 受众可以在观看体育新闻或赛事的同时与其他人进行实时的互动沟通, 互相发表自己对于体育新闻的看法。通过人们的评论形成一种社会舆论,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事件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并且网络体育新闻报道既可以包括文字也可以包括图片信息, 将所报道的比赛的一些精彩瞬间展现给广大的受众群体, 向人们清晰和形象地传达新闻信息。

(4) 网络媒体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在网络媒介中, 体育新闻能够同时融合与之相关的背景资料, 这些资料可以是语音、视频、图片等不同的格式, 能够极大地满足受众群体的不同层次需求, 同时受众群体除了可以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当时的赛况之外, 还能够对体育活动的相关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说网络媒介在体育新闻的传播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网络体育新闻报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网络体育新闻被当下广大体育爱好者所接受, 并发展得越来越好, 但是在发展过程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影响了网络体育新闻的健康发展。

(1) 雷同与合成新闻增多。由于网络媒体自身没有新闻采访的权利, 所以它们的报道通常是对传统媒体新闻的再加工, 然后播出, 或者是干脆照搬照抄传统媒体采编的新闻, 这样导致了网络中大量雷同新闻信息的出现。另外, 还有一些网络媒体为了节约开支, 将其他媒体的新闻进行简单的编辑合成后再报道, 以达到报道的目的。网络中体育媒体新闻的相互抄袭现象频现, 这不仅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同时也会导致受众观看体育新闻的新鲜感丧失。

(2) 缺乏深度报道。每年都有众多的体育项目赛事举办, 多数网络媒体在进行报道时仅是为了满足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而将不加整理、整合的体育新闻直接报道给受众, 对体育赛事缺乏深入的报道与剖析。网络体育新闻报道快餐化、肤浅化特征显而易见, 而对于那些想要全面了解体育新闻来龙去脉的受众, 这是一种缺憾, 也是当下网络体育新闻发展的一个弊端。

(3) 缺乏精品体育栏目和个性特色。新闻报道雷同现象的出现以及缺乏对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 导致了当前我国大部分网络体育频道没有设置自己的精品栏目, 也没有自己的特色。缺乏特色和精品的媒体在众多网络媒体中很难生存发展。所以, 作为体育新闻媒体要想长期健康发展, 创建自己独有的网络特色品牌十分关键, 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 才能够在众多网络媒体中脱颖而出。

三、改进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传播的若干建议

(1) 深入报道一些网络体育新闻, 拓展其文化内涵和人文魅力。网络体育新闻从表面上看虽异彩纷呈, 但是实际内涵知识较少。网络媒体要想提升自身的能力, 需从新闻稿抓起, 提升其可读性。同时, 作为网络媒体也要秉承严谨之风, 切勿浮躁, 对于一些体育新闻报道应加深报道内容, 拓展报道的范围。另外, 多培养一些素质较高的网络体育新闻记者, 以期做出属于自己风格特色的网络体育新闻。

(2) 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在市场发展中只有树立属于自己的品牌, 才能够长远发展, 在市场发展中要找好自己的定位, 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 然后努力树立口碑。例如, Espn定位于为用户提供与体育相关的新闻服务。作为市场媒体一定要拥有自己的品牌和发展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另外, 对于网络新闻采编人员, 要注重对其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 培养其灵敏的新闻嗅觉, 培养其过硬的文字功底, 以及对于体育新闻事件冷静准确的判评能力。

(3) 传统媒体与新兴新闻媒体相结合, 取长补短。网络媒体发展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不足, 在传统媒体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诸如:当前网络媒体通常不具备健全的新闻采访权, 那么网络媒体可以选择与传统媒体进行合作, 以此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而传统媒体则应该与时俱进, 开创电子版新闻媒介, 如“视频点播系统”就是应用宽带技术和高比视频压缩技术实现影视随选点播。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 整合两者的优势资源, 更好地打造自身的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胡致远.当前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J].商, 2015 (39) .

论体育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篇7

一、体育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含义

人文关怀始于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 提倡关注人性, 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 要求把人从中世纪的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目前, “人文关怀”较为具体的表述是: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 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承认人的价值, 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尊重人的主体性, 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发展至今, 人文关怀已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 而是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到体育新闻报道领域, 人文关怀就是要充分尊重体育新闻报道对象, 切实关注他们作为生命本身在体育事件中的尊严感受和体验, 全面考虑受众的需求、利益以及承受能力, 充分权衡体育新闻报道后对社会的影响[2]。

二、体育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一) 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体育新闻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角色, 担负着为广大受众提供积极、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的历史使命。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三年中全会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再次重申“三贴近”原则, 要求宣传思想路线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文关怀在新闻宣传上的重要性所在。目前, 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 也对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体育新闻报道贯穿人文关怀理念提出了必然诉求, 希望体育媒体从长远利益出发, 发掘体育信息文化的人文内涵, 关注人的价值以满足其精神需求。因此, 如何从当前社会公德出发去关心和引导受众, 对体育新闻媒体而言, 人文关怀是其新闻活动的必然追求。

(二) 体育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 逐渐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同时新闻媒体也得到突飞猛进式的进步, 媒介定位逐步由大众化走向分众化, 受众对体育新闻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高品位化。同时,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以及竞争的加剧, 使人们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 受众的自主意识得到萌发, 他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希望新闻媒体从体育受众的长远需求出发, 充分挖掘体育信息文化的人文内涵, 从一些品位较高以及有一定深度的新闻作品中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新闻媒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报道, 关注人的价值, 尊重受众、理解受众, 以受众为本, 满足受众更高层次和更高品位的精神需求。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满足体育受众的精神需求, 弘扬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不但只关注比赛结果, 关注胜者, 而且是更多的要探求其中所蕴含的顽强进取、团结互助、奋力拼搏的体育人文精神, 关注人的内在精神、理想、信念和尊严。因此,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注重人文关怀是满足体育受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必然途径。

(三) 体育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体育新闻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不仅会误导体育运动的参与者与受众, 同时也会破坏体育新闻媒体自身形象, 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3]目前, 各种新闻媒体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都已经脱离了政府拨款, 采取自收自支的经济运行体制。新闻媒体没有了政府补贴, 就必须走向市场, 通过广告等各种手段创造经济效益。随着体育新闻重要性的凸显, 各媒体都相继开辟了体育频道、版面, 并且投入大量精力, 这就使得体育新闻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媒体要在竞争中获得主动, 取得优势, 必然要从受众的本位出发, 使新闻报道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关心人, 尊重人, 提高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 从而赢得受众青睐, 树立自身形象, 使自己的新闻报道迎合、吸引更多的受众。因而, 人文关怀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新闻媒体吸引并扩大受众阵地的一把利器。各新闻媒体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 在报道过程中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势在必行。

三、人文关怀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体现

(一) 对体育报道对象的人文关怀

对体育报道对象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尊重体育报道对象的隐私权。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 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如今, 体育明星的知名度与影视明星以及其他社会名人一样, 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如刘翔、姚明等在国内拥有众多的粉丝, 个人商业价值无以计量。因此, 有个别从事体育新闻报道的媒体人员热衷于搜集体育名人丑闻、艳遇等花边新闻, 将报道对象的形象和隐私权置于脑后, 超越了职业范畴和道德界限。如马琳、张宁益的“离婚门”, 篮球明星孙悦和富家美女的“车震门”等“花边”新闻。诸如此类的报道不胜枚举,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侵犯了报道对象的隐私权。体育明星固然有其光鲜亮丽的一面, 但他们也是平凡人, 也会有其平庸或犯错的时候, 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况且很多报道的内容都涉及到隐私权的范畴。体育新闻媒体要充分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 关注他们的价值与尊严, 在报道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是极其重要的。

(二) 对体育参与者的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 人们都是“以胜败论英雄”。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 有些体育报道摒弃了“参加比取胜更为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 过分渲染金牌至上的传播理念, 造成了“言必谈金牌”的报道动机。运动员获胜的过程以及观众为此欢呼雀跃的场景, 常常以慢镜头或回放的方式不断强化。摄像机对准的也往往是体育明星和在比赛中的获胜者, 到处宣扬的是一种表彰胜利、崇尚奖牌的情绪。在欢呼、簇拥、聚焦于获胜者的时刻, 其他运动员早已被遗忘在媒体和观众的视线之外, 无人问津。竞技体育就像座金字塔, 从“金字塔底”到“金字塔尖”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而像刘翔一样能登上顶峰的运动员毕竟为数不多。而媒体这种“胜者世界”式的报道显然忽略了更多运动健儿的存在, 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也剥夺了受众渴望了解那些未能夺冠的运动健儿的权利, 违背了人文关怀的宗旨。媒体在进行体育新闻报道时, 要全面关注体育比赛的参与者, 适度淡化“胜者世界”式的报道, 充分体现对报道对象的情感关怀, 无论是笑傲赛场的世界冠军, 还是尚未建树的默默无闻者, 他们都为体育事业付出了血汗和青春, 都是值得学习与颂扬的榜样,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都应给予充分的情感关怀。

(三) 对体育健身者的人文关怀

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 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目前, 大众健身已成为国民意识中一个响亮的话题, 也是我国发展宏观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奥运会后,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 每年的8月8日被定为“全民健身日”。如今, 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参与到全民健身的浪潮中来。

各媒体对于这一利国利民的举国大事也不吝笔墨, 对各地的大众健身活动不断进行报道。以《中国体育报》为例, 目前, 其第4版已开辟了全民健身的专题报道, 对全国各地涌现的大众健身活动进行及时的专门报道。

各媒体在关注竞技体育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大众体育健身者, 越来越多的大众体育健身报道体现了对那些处于普通生活领域的大众体育健身者的人文关怀。而新闻媒体对大众健身的关注会也将获得更多的公信力, 从而更好地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四) 对体育受众的人文关怀

新闻媒体通过对体育受众知情权的满足, 充分彰显对受众的人文关怀。体育受众作为自然人具有满足欲望和身心需求的权利, 同时作为社会人还享有一定社会范围的权利, 其中知情权就是法律赋予受众的一项重要权利。[4]知情权是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 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相关信息。随着知情权外延的不断扩展, 知情权既有公法权利的属性, 也有民事权利的属性, 特别是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 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所必须享有的人格权的一部分。满足体育受众的知情权是对其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部分地区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渐趋饱和, 人们在对赛事结果的知晓和对比赛过程的欣赏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 也希望知晓更多信息, 如关于体育赛事内部运作, 体育部门的管理方案等。新闻媒体适当满足体育受众的知情权, 既是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深切希望, 也是现代媒体吸引体育受众, 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之道。

在新闻报道中关注人的价值,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努力实现人文关怀的诉求是新闻媒体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也是新闻媒体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当今时代, 体育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对体育的重视和参与程度空前提高。笔者认为不仅要关注参与体育赛事的运动健儿, 还要关注大众体育健身的参与者;不仅要关注获胜者, 还要关注同样为之奋斗却未能登上荣誉之巅的默默付出者, 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闻媒体自身生存的需要, 更是“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体育传媒在人文关怀的征途上仍然任重而道远, 同时, 我们也坚信体育传媒在人文关怀的征途上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陈宝国.体育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J].新闻前哨, 2007 (5) :32-33.[1]陈宝国.体育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J].新闻前哨, 2007 (5) :32-33.

[2]牛瑞祥.体育新闻采写也应注意人文关怀[J].新闻导刊, 2009 (4) :29-30.[2]牛瑞祥.体育新闻采写也应注意人文关怀[J].新闻导刊, 2009 (4) :29-30.

[3]管文娟.对体育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 2009 (1) :44-46.[3]管文娟.对体育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 2009 (1) :44-46.

电视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策划 篇8

新闻报道的策划简单地说, 就是重点报道计划和战略安排, 对报道计划时间、内容、形式、主题等进行有序布置, 突出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对于电视体育赛事新闻来说, 就是新闻编辑选择某个选题, 对该活动主动进行预先设计和规划, 以便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特别是一些重大热点体育赛事, 从新闻组织报道和编辑管理上, 推出贴近受众和生活的新闻作品, 不但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也提高了节目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新闻报道策划传播效应, 在媒介传播竞争中起到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从媒体竞争看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策划

电视相对于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而言, 竞争力涉及各个方面, 集声、像、字、色于一体, 具有覆盖面广, 传播速度快, 现场感强等特征。这是其它媒体不能具备的, 构成电视媒介在体育赛事中的核心竞争力。体育赛事通过电视在传播体育文化给受众的同时, 也传播了体育精神文化内涵, 特别是体育赛事自身的刺激性、悬念性和团队精神, 是吸引受众观看的重要支撑。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电视媒体的发展也离不开策划, 对待一场赛事的新闻报道活动, 对新闻事件如何报道, 选择怎样的方式报道, 传播效果是不尽相同的。对于电视而言, 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注重参与性, 连续动态的图像画面显然要好过于单纯的文字, 特别是通过卫星传输设备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现场直播, 可以使受众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现场感, 获得体验赛事刺激和可观行的视觉感受。相对于报刊、广播等媒介传播手段来说, 对于大多数手中来说, 电视自然成为他们关注赛事动态, 感受赛场氛围的首要选择。

其次, 电视互动性传播特点也是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策划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提高电视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竞争优势。在电视体育带上传播过程中, 受众不仅能从电视画面上了解诸多的体育轶事, 感受体育文化的乐趣, 还可以通过参与评论等多种手段来发表自己对体育节目的看法和观点。此外, 电视制作单位还可以通过频道资源, 制作受众喜闻乐见的栏目, 来增强节目的互动性, 从而通过立体式、全方位的报道, 给受众来精彩的收视体验。

现代生活与体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体育赛事传播速度和广大也随之加快。电视体育媒体在体育赛事表现的强势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但是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 电视媒体不再是一枝独秀, 这就需要新闻报道的策划必要性, 很多电视台为了获得自身发展, 不惜巨资购买赛事转播权, 增强自身在体育运动发展中的影响力。因此, 电视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必须要重视策划的作用, 利用体育赛事的平台促进自身市场化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离开新闻报道的前期策划, 电视媒体就无法获得巨大的市场和利益, 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进一步提高根据自己的需要报道赛事的权利和自由。

三、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策划应以内容和形式为抓手, 强化创新

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策划首先要明确需要报道什么, 重点在什么地方, 采取什么样的形式, 达到怎样的传播效果, 以便在节目的编排上做到心中有数, 重点突出。当然, 体育赛事面对报纸、网络等同质化的新闻报道, 策划时要寻找独家视角, 在大同小异的新闻报道环境中另辟蹊径, 尤其是对一些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上, 针对同一新闻事件和比赛结果, 要求新, 有独特的视角, 采取何种报道形式, 这些都很关键。电视在速度上比不上网络, 文字上比不上报纸, 但是画面直接, 现场感强, 所以新闻报道策划上要发挥自己的优势, 选好切入点, 捕捉精彩的镜头和感人的画面, 并运用包装推介的方式展开对报道的预告, 包括字幕美食涉及等具体形式进行创意规划包装, 做活做深新闻。

在内容和形式上, 新闻报道策划要突破赛场内的新闻, 策划上要挖掘对赛事的前瞻、赛后的分析总结、体育项目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外围题材, 让受众不仅能享受体育赛事的乐趣, 也带给他们深层次的思想碰撞。此外,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目前一些电视体育频道只能都局部或者影响力较小的体育赛事进出转播, 此时, 在新闻报道策划上就要注重赛事项目的选择考虑上, 新闻报道策划要选择本地区或者有实力的体育赛事、体育人物和体育现象进行宣传报道, 观赏性强, 也能体现认同感。在编播方式的策划上, 要统一协调录播、直播和插播的关系, 用电视技术手段将内容和形式不同的节目片段实现最为优化的组合播出, 制作节目流程表, 通过制作体育专题、发表赛事评论增加体育节目的深度与内涵, 采取分段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等不同方式, 对体育赛事的新闻事实, 进行全面而多角度的展示, 形成内容丰富、衔接恰当, 风格及形式的统一的新闻节目。

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 电视在对体育赛事资源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 优秀的体育赛事报道策划在电视体育发展上至关重要, 其根本性特征是对新闻报道策划的“异化”, 因此报道效果追求目的性、最优性和趋异性等特征, 这就是强化策划的创新性。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 传播渠道和载体日益多样化, 受众传播能力也进一步提升, 电视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要体现自身的优势, 发挥自身的特点, 有效向目标受众提供产品和服务, 做好报道策划十分重要。基于此, 从媒体竞争入手, 对如何做好体育赛事新闻报道进行具体探讨。

关键词:电视,体育赛事,新闻,策划

参考文献

[1]张虹.大型体育赛事现场报道重要环节探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5, (5) .

[2]韩军.试论体育新闻报道策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

体育新闻的发展及其报道特色 篇9

从体育和新闻报道结缘以来, 二者就在合作中实现了共同的进步和飞跃, 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一方面, 由于大众传媒以其广泛的影响力拉近了人们和体育之间的距离, 对体育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另一方面, 现代体育逐渐扩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体育比赛过程的变幻无穷、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等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又使体育新闻成为各级各类媒体十分重视的报道领域。

大众传媒在我国体育新闻事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体育新闻的传播带有很强的“外交色彩”, “乒乓外交”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以后, 体育新闻的传播逐渐呈现出“大体育”的主格调, 同时具备明显的娱乐性。大众逐渐将体育赛事视为释放工作压力的娱乐形式, 借以舒缓身心。他们关注的重点是:比赛本身是否精彩、能否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运动员的趣闻轶事等。早期体育报道的焦点集中在“金牌至上”。历届奥运会, 媒体都会连篇累牍地报道我国运动员取得的金牌数, 并大力加以渲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传媒业的发展, 我国体育业和传媒业开始了市场化进程, 同时体育赛事的安排也考虑到了媒体的存在, 以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为目的, 在不违背体育精神的前提下积极变革, 报道对象不再局限于比赛结果, 而是涉及和深入到赛事的方方面面。

竞技体育传播曾一度是体育传播的主流, 其信息量常常占体育传播内容的大部分。然而,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新时期的体育新闻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以全面的国际化视野, 更高的专业水准开展业务。记者在全世界范围内采访, 并且在世界赛场上熟练地运用多种外语进行直播, 丰富了体育报道的内容, 使受众通过多种媒介第一时间掌握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体育信息。再者, 初期的体育传播担任着强化国家形象的重任。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 再一次强化了我国的国家形象, 但同时, 所透露出来的大体育理念和纯体育竞赛的味道也比较浓厚, 这有别于早期媒介单纯的竞技体育和唯国家形象论的观念。近几年, 我国的体育新闻中, 涉及外国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和精彩片段也越来越多, 这更体现出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所展现的纯粹的体育精神。另外, 电视媒体开发了许多软性的专题节目和娱乐化的体育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京城健身潮》、中央电视台的《墙来了》、《健美五分钟》等。轻松、好看的电视体育节目吸引着众多的普通人, 引导人们更加自发地参与到充满活力的体育运动中来。

体育新闻报道的特色分析

追求强烈的时效性。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要求新闻报道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因此, 追求时效性已成为体育媒体竞争的主题, 在时效性上做得好可以吸引更多的“眼球”, 是媒体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为了增强时效性, 许多体育报纸开辟了评论员专栏或专版, 这些评论是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体育比赛或体育事件进行探讨, 言论与新闻常常是同步见报。

倡导人文关怀。体育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指的是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要充分尊重报道对象, 充分关注他们作为生命本身在事件中的尊严感受和体验, 充分考虑受众的利益、需求以及承受能力, 充分权衡体育事件报道后对社会的影响。具体来说, 通过对体育赛事的报道, 体育不仅仅成为一种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手段, 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验。这种现代文明的人文关怀氛围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体育运动。

体育新闻报道要始终以“体格与人格并重”作为永恒的主题, 将体育精神以人文关怀的姿态释放, 丰富体育的内涵, 带动人们精神生活品位的提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些报道就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北京日报》2008年8月18日第四版在一个大标题《哦!孩子》下刊登了4幅照片, 分别是男子双人单桨决赛中, 澳大利亚选手德鲁·吉恩获胜后, 比赛服中露出他孩子的照片;法国选手斯蒂夫·盖诺在男子古典式摔跤66公斤级比赛中夺冠后跑上看台与母亲拥抱庆祝;奥运会女子花剑个人赛中, 意大利选手韦扎利获得冠军后亲吻她的母亲, 分享胜利的喜悦;德国选手米尔科·恩利希在古典式摔跤96公斤级半决赛中获胜, 他从看台上抱起女儿, 女儿眼含泪水指着父亲满是汗水的额头。这4幅照片使运动员回归到了孩子、父母的角色上, 浓浓的亲情从中弥漫开来, 直沁读者的心脾。

传播积极的价值理念。体育的竞争性决定了体育竞赛具有激励作用, 它激发人们的进取心, 培养人们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体育竞赛具有凝聚力的作用, 它使人们由于共同的目标而凝聚在一起, 使人们为了集体利益、荣誉, 克服自身的一些缺点而紧密团结在一起, 有利于人们形成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价值观念。这些都需要体育新闻在报道中展示给世人。

体育新闻在报道大众喜闻乐见的竞技赛事的同时, 还可以弘扬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 给人们以民族自豪感。例如, 体育新闻在第一时间报道本国运动员的精彩表现, 这对振奋民族精神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体育新闻在向大众传递爱国热情和激发民族自豪感的过程中, 还要引导他们认识到体育是整个人类精神的体现, 是超越国界的。体育是促进全世界人民的精神、心智、心理、体魄更为升华和健全的载体。

商业化娱乐化氛围下的体育报道与传媒的互动关系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 我国体育事业已逐渐进人社会产业链。各大企业投入大量资金, 进行体育营销。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社会活动, 体育产业化与商业化的共同发展, 解决了困扰体育事业发展的诸多问题, 还增加了体育比赛数量, 促进了人才流动与竞争。与此同时, 体育传媒商业化发展进程也加快了, 体育报道的娱乐化色彩日益浓厚, 体育娱乐新闻逐渐进入我国大众传媒领域, 这吸引了更多的普通受众。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 “明星”专版就率先出现在《中国体育报》上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初见端倪。随后“足球宝贝”出现在2001年的《南方体育》上, 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开始为国内传媒所广泛认同。本世纪以来, 《中国体育报》还专门设置了专属于“世界杯”的“娱乐”专版。之后越来越多的体育新闻报道中都透露着鲜明的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等特点。于是, 在中国观看体育新闻娱乐报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并且为大众群体关注体育事件提供了另一种解读视角。体育新闻以其无可取代的娱乐色彩, 与媒体娱乐化浪潮融为一体。娱乐化使体育事业更民众化, 吸引了众多原本对体育不感兴趣的群体, 而众多媒介也借助于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属性生存并发展下去。

体育报道中网络媒体和纸媒的合作关系

网络媒体的优劣分析。网络资源丰富, 内容充实。网络的容量近似无限, 几乎可以把人们能想到的所有内容都不受限制地收纳其中。网络资源具有可延展性, 拓展了读者的阅读空间。网络可丰富体育新闻的内容, 使这一新闻事业的发展空间更广阔。互联网使体育报道具有高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网络的优势还体现在它能够更好地让受众成为体育报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而不只是接受者, 即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体育迷对体育的热爱, 不仅仅表现为对比赛的狂热, 关键在于那种参与感或拥有感, 这点在纸质媒体上参与是受到约束的, 而体育迷在网络中通过BBS、聊天室等, 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

缺乏严谨, 真实性不能保证。“事实是第一性的, 新闻是第二性的”, 网络媒体也不能违背这一原则。在人们的印象中, 网上发布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 内容虽然广泛但缺乏深刻性, 大多数网络媒体, 满足于扮演信息发布平台的角色。由于网络新闻信息量太大、网络言论太散漫, 即便有一些有力度、内容比较深刻的文章也易被湮没。

纸质媒体的优劣分析。纸质媒体具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纸质媒体凭借多年积累的实力, 拥有丰富的人力物力, 经验丰富且众多的记者、广阔的人脉和社会网络、充足的资金等, 这些优势都是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纸质媒体在报道上具有丰富的经验。纸质媒体不仅在人力物力上远远胜于网络媒体, 也有报道大型体育盛会积累的丰富经验。网络媒体虽然不是第一次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 但依然缺少采访报道大型体育盛会的经验, 而且在短时期内难以积累足够的经验。

缺乏及时性。纸质媒体从其发布到读者拿到手中需要经过实物传输的过程, 这必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纸质媒体信息量相对较少, 报纸或者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是独立的, 不易扩展, 也就是说在一张体育报纸上, 对一场比赛的报道最多占用一到两个版面。纸质媒体内容的展示方式单调。传统的纸质媒体是平面的, 除了图像和文字以外, 不能展示更多的内容。

两种媒体合作。鉴于这两种媒体各自的优、劣势和“双赢”理念的盛行, 在体育报道中, 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刻,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体育网站在纸质媒体上开辟专项板块。网友在体育网站上浏览体育新闻时, 会把评论留在网站上。刊登网友评论, 可以增强两种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 也拉近了受众与体育的距离。2.纸质媒体借用体育网站开展专项调查, 以提高报道的精准度, 把得来的数据作为分析比赛的依据。3.在纸质媒体上建立网络超链接。以网络媒介超链接的形式来组织稿件, 增加版面创新性。体育网站为纸质媒介提供延伸材料。报网联手, 推动体育传媒快速发展。例如, 2007年8月, 腾讯网携手《南方都市报》、《重庆晨报》、《成都商报》等纸质媒体, 组建了“捷报奥运媒介联盟”。这种做法不但维护了网站的自身地位, 又推动了报网互动的深入发展。在奥运会期间,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开始从单一广播向纸质传播、网络等多种媒体进军。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成立后也加大了网络投入力度, 把25家下属报刊的全部信息存入网络数据库。

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广泛合作, 从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 到平时的体育新闻, 正进行着水乳交融般的大融合。这种融合符合媒介融合的大趋势, 同时对于各种体育报道乃至于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摘要:本文讨论了体育报道几十年来的互动发展关系, 着重分析了其发展的状况, 阐述了大众传媒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角色定位和演变历程以及体育新闻所应具备的特色。另外, 还研究了商业化娱乐化氛围下的体育与传媒的互动关系, 以及体育报道中网络媒介和纸质媒介的合作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大众传媒,体育传播,体育产业,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丁海峰:《浅析网络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 《山东文学》, 2009 (2) 。

[2].李雅洁、董天策:《试析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奥运报道——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奥运报道为例》, 《中国报业》, 2008 (11) 。

体育新闻娱乐应有度 篇10

摘 要 体育新闻娱乐化,是近年来体育新闻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体育新闻娱乐化是利多还是弊多?媒体是该坚决抵制?还是顺应潮流?我们对此来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体育新闻 媒体 娱乐化

一、体育新闻娱乐化现状分析

当今,各级电视台、报刊杂志已将体育、文化、社会类新闻作为三大支柱新闻,体育新闻报道更是不肯人后,体育娱乐新闻因为有助于受众宣泄受压的情感,解除心理的紧张,释放不满的抑郁情绪,因而在全球大众传播进入以受众为中心的时代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体育新闻报道在由“传统”向“时尚”转化,促使受众关注体育运动

1.减少传统体育新闻报道的内容,增加体坛日常生活、及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报道。根据《中国青年报》的抽样调查:1992年软新闻占所有新闻的61.9%,1998年这个比例为62.6%,而到2004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为73.8%,比1992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硬新闻远远少于软新闻。这说明,软新闻在当今我国的报纸中占居主要的地位,而体育新闻也不例外。

2.报道方式转变。体育报道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或趣味、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道路。人民网一直以来都是比较严肃的网站,而奥运期间人民网推出了具有娱乐风格的“《小白闪报(奥运版)》”。其中的虚拟主持人小白以FLASH动漫的形象出现,以幽默风趣、个性独特的语言向网民传达对奥运的独特看法,很有趣味性、亲和力。奥运报道更增加场内外和运动员生活的“花絮”报道,让奥运赛事更具感染力和人情味。

3.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促使受众关注体育运动。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在某种程度上繁荣了体育新闻报道,增加了体育报道的生动性和可看性,吸引了许多很大一部分原本对体育不感兴趣的人群,使体育新闻媒体的受众数量大增。全球管理权威之一达文波特曾在其畅销书《注意力经济》中这样一针见血地写道:“在新的经济下,注意力本身就是财产,金钱将与注意力一起流动。”没人愿意在休息的时候仍旧被紧绷着看新闻,快乐的“软播报”也一样可以给观众带来欢娱。

(二)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使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炒作和虚假现象

1.绯闻替代新闻。中国正步入体育大国的行列,体育明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追逐的目标。姚明、易建联等偶像级体育明星更是引发受众的追星狂潮。一些媒体在娱乐化大潮中越过职业道德的底线,热衷于窥视传播明星的个人隐私与情感纠葛,绯闻替代新闻,成为体育新闻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不良倾向。

2.低俗化现象严重。南方体育本身的办报方针是旨在让体育更加娱乐,选取与其他传统报纸截然不同的新颖的观点,但报纸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偏离了这一方针,当其他报纸媒体都在报道赛事新闻的时候,南方体育却将头版给了性感火辣的篮球宝贝并一味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虽然这在短期内有助于发行量的飙升,但最终导致其黯然收场。

3.体育精神的异化。体育精神也就是体育的整体面貌、公正、公开及凝聚力、感染力的反映,但由于一些媒体在对体育精神没有深刻的认识,曲解体育就是娱乐,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对体育新闻的发展和进步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二、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思考

(一)体育新闻不能缺少娱乐,但娱乐不能主导体育新闻,要把握好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度”

娱乐不是去新闻化,娱乐媒体应该秉承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在追求新闻效益的时候,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做有操守、负责任的媒体。体育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坚持体育新闻娱乐化的适度,体现人文追求、满足受众需求、彰显体育文化。

(二)重视人文关怀

新闻面对的是大众,如果纯粹地为了追求娱乐效果,任色情、丑闻充斥媒体,媒体的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另外,一些体育新闻报道对竞技场失败者缺乏应有的关爱。失败是体育的一部分,对于失败者的尊重是体育新闻报道最起码的人文关怀。体育本身的精神和终极目的指向的是人的健康和生命价值,人文关怀对体育新闻意义重大。

(三)高扬体育精神

与欧洲崇尚人体美、体育美的传统以及“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同,体育精神的缺失在我国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儒家道德崇尚理性内敛,提倡修心重于健身。在现阶段,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有所抬头,轻视人文建设的倾向有所加剧。因此,要平衡“金牌”与“失败”的报道比例,培养成熟的体育受众和成熟的民族心理,有针对性地在政治、经濟、伦理等领域,大力弘扬体育精神。

(四)加强对体育新闻的规范和监督

新闻的娱乐化只是新闻传播发展的一个阶段,它不可能取代“硬”新闻而成为主流方向。在体育新闻娱乐化的今天,体育新闻业者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恪守传播原则和规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职业声誉。同时我们要完善相应的行业条例,做好对从业人员的监督工作。此外,要在体坛热点上引导有度,不能任意炒作和渲染,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做到冷热有度,把握适当。

总之,兴利除弊,端正职业思想和作风,呈献给大众健康有益的体育资讯,是当前我们体育媒体和从业者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M].2001.2.

[2] 郭菊,曾繁胜.访问——采访的艺术[J].黑河学刊.2007.131(5):65-66.

[3] 金光闪闪的世界冠军背后[Z].北京青年报.2002.10.30.

[4] 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2001.3.

[5] 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体育记者谈体育新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6] 胡黎明.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审视[J].传媒观察.2007.6.

体育新闻报道 篇11

目前在我国,对于网络传播程度的研究越来越多,截止到2015年12月,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共出现5 236条结果;随后又输入了“网络体育新闻传播”,共出现2866条结果,网络体育新闻的发展正步入一个新阶段。可见,互联网与体育两者不仅仅存在于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也对此进行了研究。

1 网络媒体体育新闻专题报道研究及其发展

网络新闻专题是网络媒体独特的新闻体裁,是最具媒体特色、最能发挥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优势的表现形式。网络专题新闻的主要特征是多媒体和超容量性、即时远程性、集成性、和双向交互性。

对于体育项目来说,网络报道实行专题性及给每个项目设有专门的频道,既便于涉及到各个项目的报道,又给受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四大门户网站在体育报道过程中,专题化的运用就比较好。

一些大型的门户网站在报道体育新闻的基础上,又对体育报道周边的新闻做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给专业性球迷提供了更多的观看比赛平台,并且便利了人们的体育观赛生活。

但是在国内,网络专题化报道研究中大多数过于注重足球和篮球的报道。而足、篮、排作为三大球,其报道研究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经查阅相关文献,关于排球的专题报道少之甚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网络媒体越来越重视各个项目的专项赛事报道,特别是足、篮、排三大球以及一些国内优势项目。

自1999年起,网络媒体新闻报道掀起了第一次高潮,网络媒体的地位逐步提高。2002年釜山亚运会,网络媒体第一次对排球比赛进行了报道,不过真正全面报道女排是从当年的世锦赛开始的。此后,网络媒体开始大范围对排球进行报道。报道内容由最初的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及一些亚洲杯比赛到慢慢加入联赛报道,并开始增加一些非比赛内容,如一些排球花边新闻。网络排球报道在不断创新,不仅对报道内容,还对报道形式、报道风格、排球报道网页设置等进行了创新。而且,还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线上排球报道。在网络排球报道历史中,起步阶段曾存在问题和困难,但是近几年网络媒体对排球的报道正走向更高的阶段。

最早的体育赛事报道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时中央电视台创办并运行央视国际网站,体育作为一级板块被独立出来,成为我国最早发布体育新闻的网站。随后,商业门户网站也有了初步探索,新浪网前身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华渊资讯公司,在1996年4月,发布“利方在线”中文网站,提供中文搜索、新闻、中文论坛、聊天室等信息服务,进行早期商业网站探索。

因此,我国网络体育赛事报道最初始于新浪网。新浪体育自成为我国最大的体育报道网站,其独特的报道手段和新闻敏感度把控,一度成为互联网体育报道中的龙头老大。并且新浪网一直是以新闻信息量大、面广而著称的网站。新浪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排球一直都是国人的骄傲,国内排球迷众多,本文对新浪排球的研究可以弥补我国网络体育报道研究中对于排球报道的不足现象。

祝越在《新浪网体育新闻报道特征和问题》一文中分析了新浪体育新闻报道的特征:信息量大,注重时效性;加强体育评论,注重报道原创;内容丰富,视频资料多;互动性好;同时,指出了新浪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即内容雷同过多,过于注重标题;速度慢,信息分类不及时;管理力度不够,网友留言谩骂现象严重。

2 结语

综上所述,新浪排球赛事报道研究可以结合其他球类运动报道研究、其他网站研究等,寻找自身存在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部分。对排球报道起到引领全面研究的作用。

摘要:排球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力,从老女排时代的五连冠开始,中国人便产生一种独有的排球情怀。本文主要对网络媒体排球报道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主要以新浪排球频道为主。论坛、网站评论丰富受众参与形式,提高受众参与度,进而更好地进行排球报道。

关键词:网络媒体,新浪网,排球报道

参考文献

[1]邓星华.现代体育传播研究[J].体育科学,2005(1).

[2]张杰.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3]刘洁琼.我国网络体育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上一篇:网上开店全攻略下一篇:中国纺织业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