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语篇(共10篇)
体育新闻语篇 篇1
一、引言
体育院校学生因自身专业都与体育密切相关,对国内外体育要闻的敏感度更高,需求度更强烈,尤其是对体育英语和体育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讲,英语体育新闻分析能力是必备素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英语体育新闻的理解能力成为了各个体育院校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
二、批判性话语分析
批判性话语分析是一种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话语分析方法,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批判性话语分析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看重社会的介入力量,强调语篇的社会属性。批判性话语分析分析语篇本身的意义的同时也分析语篇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Fairclough(1992)阐述了批判性话语分析的三个方面----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文本指的是语篇,其中包括口头和书面语篇。根据文本的形式特征,可以分析出该文本是如何产生的。话语实践指的是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在文本中是如何起作用的解释过程。非语言因素中会涉及到社会环境。
三、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新闻分析能力的现状
1.不能准确掌握英语体育新闻中的词汇含义及词汇蕴含的修辞。大部分学生的体育英语词汇量不足。体育类大学生在英语方面基础比较薄弱,影响了学生对于英语体育新闻的了解和深入阅读的积极性。即便对于与他们关联性非常强的体育英语,大部分学生的掌握程度也不尽如人意,甚至连常见的体育英语词汇都不认识。学生对于词汇的匮乏必然导致学生不愿意也很难理解一篇篇充满陌生字母的文章,更何谈去深入分析呢。
学生对于体育英语词汇的修辞含义不了解。有一部分学生的词汇量比较丰富,基本能够理解体育新闻的内容,但对词汇所蕴含的的修辞意义不够了解,因此还是很难挖掘到真正的意义。体育英语中涉及很多赛事描述,人们常把体育赛事比作军事战争,因此体育英语中最具代表性的修辞手法就是战争隐喻。了解了体育英语词汇中的战争隐喻会使学生充分理解新闻报道者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新闻内容的态度。
2.注意不到英语体育新闻中报道者的情感。新闻是由人编辑报道的,报道者有自己的民族情感、成长的社会环境,因此新闻中不可避免都会包含报道者一定程度的情感偏向。这种情感偏向表现得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往往通过词汇褒贬色彩、搭配、句型及语气的选择来表达,但体育类大学生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内容的翻译上,忽略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报道者的情感。
3.挖掘不出英语体育新闻相关的价值观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鼓励和发展。这也反映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不经批判就完全接受老师、课本、网络传递的知识及价值观念,这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英语语言及文化的主动性。简单来说,学生只学老师讲的,老师没有讲过的根本不会有去学习或了解的想法。这种情况致使学生的知识面极窄,英语文化知识匮乏,没有能力在体育新闻语篇中发掘报道者所在国大众的价值取向。
四、体育类大学生英语体育新闻语篇的批判性话语分析能力的培养
1.掌握体育英语高频词汇及其修辞含义。对体育英语高频词汇及其修辞含义准确掌握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对英语体育新闻的理解能力。最高效的方式是利用体育词语词频数据库进行词汇的学习。体育英语词频数据库通常是按照赛事类别、赛事阶段等详细类别进行分类的,每个类别的词汇又按频率进行划分。学生在利用数据库学习时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又能够把低频词汇排除在外,词汇学习效率会更高。
2.定期观看体育赛事,经常阅读英语体育新闻。定期通过网络或电视观看英语解说的体育赛事,既能满足学生的爱好,又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从中学生可以不知不觉地记住常出现的词汇、句型和语气,增强英语语感。学生不可能经常观看体育赛事,但是每天都能接触得到英语体育新闻。每天深入研究和分析一两则英语体育新闻,久而久之,学生看到体育新闻就能全面地理解该体育新闻及其产生背景。
3.广泛阅读,提升体育人文素质。广泛阅读英语文章,尤其是与运动、历史、社会热点、风俗习惯等相关的内容,形成对西方文化的整体印象。同时,学生可以批判性地接受一些科学的方法、合理的价值观念,进而提升自身素质。
体育类大学生的体育新闻批判性话语分析能力的提升既能够拓宽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又能使学生把英语体育新闻语篇中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应用到其它文本中去,加强体育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中英英语新闻的批评语篇分析 篇2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英语新闻报道 分类 转换 情态
新闻媒体作为传播新闻、报道实事、发表评论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局势、大事的重要方式。新闻媒体在人们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是对业已发生的事情进行信息的交换,为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提供有效的证据;二是对事件背后的起因进行自己的调查和推测,可以说极大控制了人们对整个事件的认知。所以,新闻媒体从总体上界定了人们的认知水平。长期以来,人们对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背景差异、意识形态差异、认知概念差异都有很多研究,随着批评语篇分析的新发展,人们对新闻语篇的研究有了新视角。批评语篇分析作为一门新的语言学语言学手段,其研究的重点不仅是语言的结构与意义,还关注到他们在社会语篇中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批评语篇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不同新闻语篇间的语言差异。本文以2015年元旦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中英报道为例证,分别从China Daily和The Economist上选取关于此事件的新闻报道,从不同维度揭示不同意识形态背景下的新闻报道。
一、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1979年R.Fowler和B.Hodge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的话语方法,旨在通过大众语篇分析,揭示意识形态与话语之间的辩证关系。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的基本问题是: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话语与社会;话语、控制与权力。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批评话语分析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借助于语言学的分析范畴,揭示大众话语(包括课堂话语、新闻话语、机构话语等)中隐含的权力、性别、意识形态、种族主义等社会因素。语篇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结构都可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Fairclough,1992),本文从分类、情态和转换三个方面来揭示语篇的意识形态意义。
二、中英新闻语料收集及对比分析
本论文选取了China Daily和The Economist 1月1日对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两篇报道均对事故现场、伤亡状况及事故原因进行了描述,字数分别为618和563。下文将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对两文进行分析。
1.分类。语篇的分类系统指的是语篇对事件的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人们对词汇的选择并不是客观的,而是会受到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的影响,即对事物和经验的不同看法会导致不同的分类原则(辛斌,1996)。因此对语篇中一些重要场景和细节的用词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清其真实的立场。下面将两则报道对事故的报道进行了语言归类。
从两篇报道可以看出,对事故现场的描述,China Daily都是直接引用了在事故现场的当事人的直观感受,他们的所见所闻、切身感受能让读者感受到最真实的现场气氛;而The Economist则使用了很多评价性的词,如vainly,tightly,slowly but inexorably等,极力渲染现场凄惨、混乱的景象,描写出人们在事故现场想要施以援手却无法援助的绝望情境。
在人员情绪这一块,The Economist也沿用事故现场的混乱绝望(shock and grief)的气氛,极力渲染人们的痛苦和震惊,但在救援行动方面却只字不提,全然不顾事故发生后,无论是事故现场警察的竭力相救,还是事故发生后,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在救援方面给予的高度重视和强大支撑。
对于事故原因,China Daily对于盛传的人们蜂拥去抢假币的猜想给出现已得到的证据:截止发稿时,酒吧仍旧处于失联状态,警方无法证实这一传闻;而The Economist在未经证实的情形下,痛斥现场人们疯抢假币,还对警方和城市的承载力大大质疑。
在伤亡人数上,China Daily报道得非常具体——36人死亡,47人受伤(7人出院,40人就近治疗),其中25名女性(年龄在16-36岁);而The Economist对此报道很含糊,说这场事故至少造成36人死亡,40多人受伤。
对于事故影响,China Daily和The Economist均指出这于中国而言,并非个例,后者指出不论是在自然灾害(地震)还是在人为事故(超市购物)中,中国之前有很多踩踏事故,并突出了这次踩踏事故是历年来最具伤害性的,因为这次事故发生在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上海。The Economist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提出了巨大质疑,言语中无不透露出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背后隐藏的羸弱和混乱。而China Daily也指出了此前的踩踏事故,并具体回顾了踩踏事故的时间地点及具体情形,内容客观。
通过对语言的分类,不难看出The Economist极力渲染现场混乱绝望的气氛,同时也未提及现场的救援情况,反而极大质疑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弱化中国政府对此事件的即刻救援,且暗含了民众在事故现场孤立无援的状况。
2.情态。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中,情态系统包括情态和意态。前者是说话者对命题可能性的判断,后者是说话者对命题合理性的判断(胡壮麟等,1989)。批评语篇中的情态一般包括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情态副词、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和直接引语。除此之外,模糊语因其表达出说话者的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恰恰反映出一个人的判断和态度,因而常常也被包括进去(吴秀英,2008)。在此将从模糊语和直接引语两方面入手对两篇报道进行分析。
nlc202309011827
(1)模糊语。China Daily使用的模糊语较少,仅有两处:1)Shanghai…is home to over 23 million people.2)Stampedes…were mainly due to safety loopholes.而The Economist中使用了大量的模糊语,大部分都是因为对事故具体情况的不确定1)A stampede…killed at least 36 and injured more than 40.2)Most of those who died were young.3)Many were unaware of…4)Much online speculation focused on…5)Too many people in too small a space.6)Last year about 300,000 people showed up.一般人们认为新闻报道的一大要求就是要客观准确、忠于事实。但同时,新闻作为一种舆论引导工具,不可避免地带有新闻报道者的主观看法,或者是听说的内容,这些往往能反映其立场,其不确定性往往给新闻报道人员推测揣摩的空间。
(2)直接引语。新闻报道中常使用直接引语,它的作用主要是:由于出自当事人、知情者或者是权威人士之口,所以对读者而言有很强的说服力。而正是由于这一点,报道者常常利用直接引语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把他们间接地强加于读者(辛斌,1996)。China Daily使用了五处直接引语,其中有两处是事故现场的当事人在谈自己的切身感受,还有两处是一名教授对此类突发事件给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另外一处是李克强总理强调在救援时要不遗余力。从当事人到政府,从普通视角到专业视角,China Daily在竭力还原事故现场的景象的同时,塑造了一个人性化的政府形象,并有基于此的一些长远性公共安全考虑。与此大不相同的是The Economist未使用任何直接引语,不论是对事故现场还是对事故影响,都只是站在一个旁观、评论者的角度,如此对事故真实情况的评说却也缺乏客观的理据。
3.转换。转化通常有两种情形:名物化和被动化,在此主要讨论的是前者。对于新闻报道的语篇而言,名物化主要有如下效果:(1)削弱整个语篇的动作感;(2)情态和时态被删除,模糊时间概念和掩饰过程的参加者及因果关系等;(3)名物化结构使过程变成事物,从而产生客观化的效果。其实对于这两篇报道,在文章一开始谈论人员伤亡状况时,China Daily的用语是“The death toll of a fatal stampede rose to 36”,而The Economist则形容为“A stampede killed at least 36 and injured more than 40”。“death”和“killed”则分别描述了一静一动两种状态,前者是在弱化事故的巨大灾难性以平缓人们悲伤的情绪,而后者则将事故的严重后果更加凸显。不止此例,下面将对The Economist报道中的名物化使用情况进行梳理:
1) Much online speculation focused on the possibility…此处的“online speculation”隐藏了真正的思考主体,至于究竟是“who speculate”——到底是中国人民自己的猜测,还是外国媒体的自行揣测就不得而知了。
2) The stampede was triggered by the reported scattering of fake money.此处“scattering”及其修饰语“reported”将“scatter”的行为主体和“report”的行为主体都隐去了,给人的印象就是散布假币的行为是也已被媒体报道证实了的事实,其实不然。否则报道应交代何人于何地以何理由作此行为。
3) There had been worries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such trouble.此处“worries”的行为主体同样被隐去了,其实后文紧接着就指出,出此考虑,市政府取消了主要的焰火表演,媒体也提前让人们尽量避免去,但隐去的主语恰恰给人们的印象是政府的失职。
4) Progression of the horror.此处“progression”看似将“连续性恐怖”的悲惨景象隐去了,但其后马上出现了一连串的描述事故现场的句子:“too many people in too small a space,pushed slowly but inexorably towards a staircase…”
5) Struggle to keep up with the relentless growth that is straining their infrastructure from streets to schools.此处的“growth”的主体同样被隐去了,究竟是什么的增长,文中没有过多介绍,反而强调的是这种增长“给从大街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巨大压力”。
但是,对于事故现场的描写,The Economist使用的是一连串的动词:“trying,vainly,to resuscitate”“lay scattered”“shouting in unison”“packed in so tightly”……将现场的混乱气氛描写到了极致。与此不同的是,China Daily对此事的报道名物化的现象并不明显。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虽然新闻报道的原则是客观真实地还原事件的原本面貌,但是基于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立场,也使得这样一种表达意识形态的媒介有了不一样的见地。在对上海踩踏事件的报道中,China Daily基于本土的各种调查,报道的内容也会相对客观、正面、积极,以引导人们提高安全意识,众志成城对待这些突发情况;而The Economist作为英国的报社倾向于对中国的消极和负面的报道,对事故现场片面不全的报道使读者对政府生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语言使用中,发话人总是故意利用各种表达方式来歪曲事实,欺骗受话人,以达到某种目的。在通常情况下,发话人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话语中会有某种意识形态意义,读者对此往往也浑然不觉,而这也正是意识形态的效力所在,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传播并强化它(辛斌,1996)。批评语篇分析为揭示话语或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及其与社会结构和权力控制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解读方式,这也促使人们在信息国际化交流日益加强的今天,我们一定要辩证看待国外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5.
[2]吴秀英.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5.12 四川地震后灾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报道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 年年会论文集[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
[3]辛斌.1996.语言,权利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 (1):21-26.
[4]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Polity Press,1992.
体育新闻语篇 篇3
系统功能语法 (SFG) 20多年来在中国语言学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于此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成为国外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该领域创始人韩礼德提出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间接。多年来这一理论已被广泛研究, 并且认为该理论是语篇连贯性的重要因素。Halliday认为, “句子的语篇功能构成一组信息”, 主述位结构是句子结构表达信息的基本形式 (Halliday, 1985b:53) 。捷克语言学家Danes在此领域提出新的观点, 规定了一些具体概念, 认为主位的选择符合整篇文章的构建即为“主位推进”。
1.1 主位与述位
主位的“标准”概念是句子第一位的成分, 而随其后的就是述位。但是主位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布拉格学派创始人, 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家Vitem Mathesius在1939年提出。他认为主位是“语用的起点, 至少在说话者说话时常常处于给定的位置”。Halliday受到布拉格学派的影响并给出了主位的定义, 即主位是“语言信息的起始点, 是句子的关注点”;而述位则是“语言信息的提示, 是主位继续延伸的一部分” (Halliday, 1994:37) 。
Halliday (1994) 将主位分为单项主位 (simple theme) 、复项主位 (multiple theme) 和分句主位 (clausal theme) 三种形式。简式主位指主位仅反映一种元功能, 它以一个单词或一些单词, 也可能是名词词组的形式出现, 可能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或语篇功能中的一种。多重主位则有两个或更多的元素组成, 具有不同的功能 (孔乃卓, 2002) 。Halliday认为这种主位形式必须包含三个子主位即人际主位、经验主位和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包含反映某种发生在说话人之间交际的所有要素;经验主位即为某种经验元素的再现, 如某个参与者、某个事情过程或某一发生环境;而语篇主位则是惯用于设定或构建语篇的词汇要素。例如下句:
(1) ...well, but then, Ann surely wouldn’t the best idea be to join the group.
根据概念定义, well, but, then应是语篇主位, Ann, surely, wouldn’t是人际主位, 而经验主位应该是the best idea。句子其余部分即是述位。分析句子我们可得出, 语篇主位后即是人际主位, 而经验主位紧随人际主位之后。第三种主位类型, 分句主位出现于主位机构中。前两种主位形式与述位之间可被标点或连词隔开。
1.2 信息结构与主位结构
Halliday (1967) 指出信息结构是已知或预知信息与新的或未知信息之间互动的过程, 它是CD (交流动态) 的过程。信息结构不是一系列的句子, 它有自己的范畴———信息单元。Halliday又进一步详细论述主位结构是一组句子, 由句子中各元素排序后衔接而成, 由此, 主位在首位。
“信息结构和主位结构之间有紧密的语义联系。如果其他条件均等, 说话者会从已给信息中确定主位, 锁定中心, 信息的最高点, 有时在述位中亦如此” (Halliday, 2000:299) 。换言之, 主位结构由说话者决定, 而听者决定信息结构。可由下面的例句进一步说明:
(2) —Who did Charles meet?—Charles met Serena.
(3) —Who met Serena?—Charles met Serena.
在 (2) (3) 句的答案中, Charles是两句的主位。但是在例句 (2) 中, Charles是给定信息, 而在例句 (3) 中Charles变为了新的信息。因此, 当我们在分析一个语篇或者使用语言时, 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不能混为一谈。在分析句子的意义结构时, 也就是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 交际功能的体现要看句子如何表达出要传达的信息, 以及语篇如何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实现直接而又具体的重要性。
1.3 主位推进与主位推进模式
无论文章采用哪种体裁, 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作者的目的之一是通过简化某预定领域的信息使读者明白其意。Danes (1974) 提出了主位推进 (TP) 的概念, 即为整篇文章的信息结构。他认为TP是主位的选择项和顺序结构, 在他看来, 主位和述位只是位置绑定的语言现象。主位总是位于首位而述位位于末尾, 或位于句子的其余位置。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体裁, 主位的选择仍遵循一定的顺序。国内外语言学家们提出了多种主位推进模式, 但是本文将仅关注于Danes的理论。
基于其理论, 英语中主要有三种主位推进模式, 每一种都体现了句子作为信息承载者时信息的推进, 从已给信息到新信息或者从主位到述位: (a) 简单线性主位推进模式, (b) 连续持续主位推进模式, (c) 衍生主位推进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指第一句中的述位是下一句的主位。例如: (选自《21世纪报》, 2009, 11月18日, p.6) :
(4) Scholars attribute such expectations to traditions.
(5)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emphasize a patriarcha social system.”said Wang.
可以看出以上两个例句中traditions是第一句的述位, 但是它是下一句的主位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上述例句中的主位和述位由确切的重复单词或具有相关逻辑语义联系的单词形成了一个连接链。第二种模式正如其名所示, 指第一句中的主位成为之后句子的主位。如 (选自《环球时报》) (2009, 9月3日, p.7) 实例所示:
(6) An independent group has been authorized by the National Copyright Administration to help authors, newspapers and other entities obtain compensation when their works are reprinted or copied.
(7) China Written Works Copyright Society will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llecting fees for writers.
(8)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in October 2008, will also manage the confusing world of copyrighted materials, which currently puts the burden on writers to fight violators.
显而易见, 三个句子的主位都是同一个China Written Works Copyright Society, 它作为主位出现在各句的主语成分中。第三种模式, 衍生主位推进模式, 是随后的主位都由前面的主位衍生而来, 尤其是在某些语义关系的基础之上, 例如, 文章的标题, 或者是段落的综合主题等。我们可从下面的句子中进一步理解 (选自《21世纪报》, 2009, 9月9日, p.11) :
(9) This season, Glee has been the most talked about.
(10) It has a cast of characters who sing for a high school glee club.
(11) Each episode reportedly costs as much as$3 million (20.51 million yuan) to produce and takes 10 days to film.
2. 英语新闻语篇中的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功能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新闻, 主位推进都对语篇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交际行为, 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采用的作为文章内容演变方式的主位推进模式。Halliday指出语篇功能即是语言具有一定的机制使得口语或书面语篇的任一延伸都是一个连贯且规范的文本, 使得信息生动而不是一味的句子的随机罗列 (刘润清, 2007:336) 。每种语言功能都有它相应的语言维度:信息的逻辑性、表达的美感和口语的对话性。每种语篇功能都对应一个语篇类型:信息功能的文章多为内容集中型, 表达功能主要为传递信息者为主的形式型文章, 而具有劝诫功能的文章为行为集中型, 重心在接收信息方。本文意在分析几篇新闻语篇, 研究其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语篇功能。此外, 所选新闻语篇刊登或发表于报刊或媒体主页上。
2.1 新闻语篇的定义
新闻报道是对故事、事件和轶事的主观描述, 需要作者不带个人情感的主观表达。通常情况下, 新闻也称点新闻或直新闻, 包括对刚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件或冲突实时地描写, 例如犯罪事件、火灾、会议、演讲和听证会等。硬新闻对于观众来说更具及时性和重要性, 软新闻则为具有深刻人性感触的社会新闻, 写作手法自然, 多为过时的话题。本文主要研究硬新闻。
2.2 案例分析
无论选择那种体裁, 文章的每一句都可以分出主位和述位。毫无疑问, 一个完整的文章或者报道应该包括句子中这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重要成分, 因为每个句子中主位和述位是一定的, 需要确定的是前一句的主位或述位是否在之后重复了, 如果重复了, 重复的主位或述位的作用是否仍在下面的句子中作主位或述位使用。
首先, 从2009年12月23日的《21世纪报》第二版中挑选下文“陈江会谈”, 该文报道了最近的第四轮海峡两岸会谈:
The fourth round of the“Chen-Chiang meetings”began Tuesday morning.At the meeting, Chen Yunlin, president of the Beijingbased Association for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and Chiang Pin-kun, chairman of the Straits Exchange Foundation, signed three agreements on trade issues.These covered finishing crew cooperation, agricultural quarantine inspections and industrial product standards.
我们可以从文章标题看出, 题目仅含主位且说明了会谈的双方代表, 体现了谈话的气氛友好和睦。文中作者使用meeting而不是通常情况和某些特殊或官方正式的情况所常用的talking。第二句和第三句中, 连续主位模式得以体现。第三句中These指前一句的three agreements, 而这三个协议正是此次海峡两岸会谈的重要成果。所以, 报道者认为很重要的是要进一步解释该会谈中双方签署的文件, 给出了更细的详情, 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这次双方面对面的会谈。
研究证实, 大多数英语的中国新闻更倾向于对主位的强调, 无论是单项主位、复项主位还是分句主位, 尤其是单项主位更明显。以下段文章为例 (选自CNN主页, “White House force- fully responds to Cheney”, http://politicalticker.blogs.cnn.com/200912/30/white-house-forcefully-responds-to-cheney/) :
(CNN) -The White House is responding forcefully to former Vice President Dick Cheney’s comments Wednesday that are sharply critical of President Obama’s response to the botched terror attack on Christmas Day.
“It is telling that Vice President Cheney and others seem to be more focused on criticizing the Administration than condemning the attackers, ”White House Communications Director Dan Pfeiffer wrote on the White House’s official blog.“Unfortunately too many are engaged in the typical Washington game of pointing fingers and making political hay, instead of working together to find solutions to make our country safer.”
文中第一句清晰地表明主位是单项的而述位是一个复杂的句子结构, 更多的信息增加在了后面。从Pfeiffer的用词来看, 他倾向于使用更简单精炼的词语来描述要强调的最重要的事。第一句是一个复合句, 句子中还有一个下属主位。Pfeiffer在句中使用单词former讽刺切尼过多对于奥巴马回应圣诞袭击的事钻牛角尖, 而没有去关注现存的恐怖危机。Unfortunately too many明显突出那些不断致力于政治战争却无意解决实际存在和批评了很久的问题的政客们。
下面的例子同样选自CNN, “The future of brain-controlled devices” (http://www.cnn.com/2009/TECH/12/30/brain.controlled.computers/index.html)
Two varieties constitutes to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BCI) .Noninvasive techniques use electrodes placed on the scalp to measure electrical activity.Invasive procedures implant electrodes directly into the brain.In both cases, the devices interact with a computer to produce a wide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ranging from medical breakthroughs and military-tech advances to futuristic video games and toys.
此段文章具有信息功能, 相对中立, 段落的结构符合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第三类型。因为科技又实用的BCI对于人类的探索和研发, 作者要给出更多关于BCI的相关信息。随后的句子中的主位相对都是单项主位, 甚至有时有的会被省略简化。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本文意在研究英语新闻语篇, 报道或新闻均为简洁直白, 所以句式结构是相对基础的句式, 为研究文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3. 结语
本文采用了M.A.K.Halliday的主位概念和Danes的主位推进理论, 分析了一下语篇案例, 深入剖析了作者的想法, 或者说为媒体的观点, 亦或者是表面文字背后隐藏权利的真实目的。虽然我们始终都在研究句子或分句的结构特点, 但是本文要表达的则是当人们想要构建一篇特定的连贯而有目的的文章时, 通过某些具体格式, 用词造句即会体现出他们的想法, 比如复项主位或一个特殊结构的单项主位, 至少我们知道一个句子不能少了主位。
本人深知文章有一定的局限性, 理论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材料的选择有待慎重, 将在日后进一步改进。本文本意即在检验本人是否可以详细阐述相关理论并将其运用于不同体裁语篇的分析当中。在分析了所选新闻语篇中一些段落的帮助下, 最终得出主位和主位推进与文章的体裁有密切联系。如胡壮麟 (1989:142) 所说:“研究主位结构的目的在于我们可以得知一个语篇的信息分布, 如果我们可以指出每个句子或复杂句式的主位和述位, 我们即可得出话语者的意图和信息的推进过程。”
摘要:本文运用系统功能理论中主位结构分析, 进一步探索英语新闻语篇中隐含的语篇功能。句子或从句的语义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主位和述位。主位和述位共同传达出句子的信息涵义。多种多样的主位推进模式相互协作构成完整的语篇。本文对英语新闻语篇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媒体所要传达的根本意图具有指导意义, 强调媒体利用语篇自身功能作为其宣扬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
体育新闻语篇 篇4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 新闻语篇 意识形态
一、基于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新闻分析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又叫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或语言学批评,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Halliday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把语言的纯理功能(或叫做元功能)分成三种,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及物系统是概念功能在语义系统的表达;人际功能是指语言具有表达说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对事物的判断、参加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等功能,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体现出来;语篇功能是指语言中存在着一种机制将口头或书面的话语组织成连贯统一的语篇,这种机制的实际的言语区别于一系列随意的句子。
二、 实例分析
高考作为筛选人才的资格标准,能够直接影响到考生的人生方向,因此长久以来受到了来自国内外多方的抨击。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依托,择取《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官网上刊登的一篇题为“Putting Chinese Students to the Test”的针对中国高考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借助量化分析,深刻地揭示隐藏在语篇背后的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
1、及物性分析
及物性是批评语言学最常用的工具之一,是韩礼德的概念功能的主要因素及其中心,常被用来挖掘隐藏在表面上看起来客观公正的文字语篇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揭示出撰文者用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引导读者的思维。通过对该新闻的及物性结构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及物性 物质过程-87 ,百分比77% 。心理过程-5,百分比 4.42%。关系过程-4,百分比3.54%。行为过程-0,百分比0%。言语过程-14,百分比12.39%。存在过程113,2.65%
分析上表的数据不难发现,该新闻中涉及的物质过程(77.00%)和言语过程(12.39%)占据了主导。物质过程具体表现为做某事的过程。该新闻大量地使用物质过程,其手段主要表现在大篇幅的细节描写,包括对事件的参与人的描写,对该事件的关联事件的描写以及对事件本身的详细描写。例如,文章的第一句“They’ve been at it for years now, cramming for China’s annual college-entrance exam, some of them hooked up to oxygen canisters and intravenous drips of amino acids during late-night and weekend study marathons.”作者不计版面空间花费大量笔墨来描绘考生的“悲惨遭遇”,其目意图无非是想说明高考给考生造成的生理负担和心理压力。句子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词语,但是仔细揣摩之后便能发现其中的讽刺意味。通过“cramming for China’s annual college-entrance exam”,“some of them hooked up to oxygen canisters and intravenous drips of amino acids during late-night and weekend study marathons.”等物质过程的描述,作者狡猾、迂回地对中国的高考进行了讥讽。而文章中涉及的14个言语过程则起到了辅助作者进行抨击的作用。通过对该新闻的及物性分析,我们便能发现作者的立场,态度和偏向,也就是隐藏在文章背后的,具有代表性的,强加给受众的意识形态。
2、语篇分类系统
语篇的分类系统是指语篇对人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词汇的选择是种有意识的,主观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词汇之间的区别在于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文体,新旧等方面。词汇的选取是Halliday提出的三种语言功能的一个比较直观的表征。
文章中,作者使用的含有褒贬情感意义的词语主要跟学生,家长,高考以及相关机构有关。文章中没有出现一个褒扬性的词语,相反整篇文章充满了贬义性的表达。谈及家长的时候,作者使用的是force, outfit, lavish等词,目的是要说明家长对孩子要求苛刻,在考试中甚至不惜使用非法手段。提到学生的时候,则使用fake achievements, proudly, hooked up to oxygen canisters and intravenous drips of amino acids during late-night and weekend study marathons这样的描写,其意图无非是想指出学生对高考的盲信心理,同时也暗指出高考形式的严峻。作者还提取了“9.1 million”,“6.85 million”等数字,主要是为了说明考生数量的庞大,再一次暗示出中国高考的严酷。当论及高考的时候,作者的个人情感更是明显。“cram”,“cheating”,“rampant”等词语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作者对中国高考强烈的鄙夷和反感的态度。而冠以“concocted”,“aggressive”之名的机构在作者看来则是中国高考催生出来的副产物。
通过对语篇的词汇选择,我们能够透过表层的语言形式窥探到语言背后的操纵者的意图。作者通过攻击中国的高考制度来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从而达到宣扬本国的教育乃至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向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目的。这是文化霸权主义的一种表现手段,我们应当学会警惕。
三、结语
通过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及语篇分类系统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闻语篇不是简单的信息呈现,不可能做到绝对地客观、公正,而是在不同程度上掺杂了语篇生成者的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主观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语篇时,要批判性地透过语言去发掘潜藏在背后不易为人所察觉的的意识形态。借助批评性语篇分析,读者可以深层次地了解在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又是如何来传播和强化特定意识形态的,从而提高对新闻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旺余.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 河南社会科学,2006(4).
新闻语篇批评性分析 篇5
语言学家们对批评语言学的研究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程, 但已经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尤其以英国、德国、荷兰等欧洲大陆国家和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们作出的贡献最多, 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代表兰卡斯学派 (Lancaster School) 的N.Fairclough、代表社会符号学 (social semiotics) 的G.Kress、代表社会认知法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的Van Dijk, 以及R.Fowle等人。除了这些语言学家个人的研究成果之外, 国际性的刊物与地区性的合作研究项目也大量涌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主编的以批评话语分析为重点研究方向的国际性刊物Discourse and Society。欧洲联盟和欧洲自由贸易区专门设立了名为, 伊拉斯莫 (Erasmus) , 的批评话语分析学术交流项目。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关于具体语篇的分析有的着眼于社会理论, 有的则以语篇分析为主, 有的则把社会理论和语言特征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国外的批评语言学研究倾向于对社会的关注, 同时也涉足权利和知识系统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国内对批评语言学的研究虽然起步比国外要晚, 但也成绩斐然。国内第一个涉足批评语言学的是陈中竺。他于1995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批评语言学述评》是国内第一篇关于批评语言学方向的学术论文。在此之后中国不少专家和学者都逐渐对批评语言学产生了兴趣。国内对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5个方向:介绍、评价、综述方向;理论探讨;方法论;应用方向;跨学科方向。就研究现状而言, 国内对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介绍、评介、综述为主。最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已经发表的关于批评语言学应用方面的文章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多以机构话语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为主, 如:教育语篇、政治语篇、法律语篇等, 而对真正关系到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大众语篇 (本文特指社会新闻语篇) 却涉及很少。由此可见, 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是客观全面的对批评语言学的应用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批评语言学主张用适当的语言学方法, 联系相关的历史和社会语境, 分析语篇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具体作用。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它从各种角度反映社会现实, 再通过意识形态来操纵影响社会过程。任何一篇语义内容可以用若干个语言形式来表达。语言形式选择是由意识形态所决定的, 是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目的下所产生的结果。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也越来越重大。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传播形式和特殊的新闻语篇, 社会新闻报道虽然不会像政治语篇那样直接传达国家或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 但其在为人们提供信息、娱乐的同时又起着隐性约束, 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和习俗的作用。
二、主要分析方法
运用批评语言学理论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已经成为语篇分析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因为批评语言学家主张以语言学为主体, 以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为工具, 揭示隐藏在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倾向, 为社会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结合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个纯理功能 (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对大众语篇的某些语言形式进行分析, 揭示其中所隐含的特殊意识形态。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 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验和经历的表达。就是说语言通过这种功能来反映主观和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实物和发生的事情。关于这个功能, 批评语言学家主要探讨的是及物性与其的对应关系。及物性的作用是“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 (Halliday, 1985:106) 这些过程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六种。人们在组合文本的过程中“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会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 (Fairclough, 1992:180)
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韩礼德指出人际功能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 其中最常见的是情态系统。在英语中, 除了may、must、should、need、would等情态动词以外, 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和直 (间) 接引语等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
语篇功能指的是把信息和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连贯的语篇并把它与语境相联系的功能。根据韩礼德的观点, 信息结构是语篇功能的体现形式之一。语篇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旧信息不断引出新信息, 新信息不断变成旧信息, 同时又引出新信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 语篇的意义才能展开。
三、实例分析
美国一向标榜自己是平等的国家, 总是对其他国家指指点点。但就其新闻语篇进行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即使其经常吹捧的女权主义实际上在其国内的新闻报道中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美国CNN中两篇关于校园枪击案件的报道“Pennsylvania girl arrested in classmate’s shooting” (下简称新闻一) 和“School shooter is student, police say” (下简称新闻二) 进行分析对比, 发现美国主流媒体CNN新闻网中存在歧视女性大行其道的现象。本文从词汇分类、情态、及物性等角度考察了两篇英语新闻的语言特色并对两篇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 旨在探讨权利意识形态与语言间的关系。
(一) 分类
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任务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 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下面我们对这两篇报道同样类型案件的新闻进行分析, 看其词汇选择上的特殊的阶级立场。新闻一中对嫌疑犯的描述只提到了枪击案件发生的地点 (Pennsylvania) 、性别及年龄 (girl, 14-yearold) ;而在新闻二中除了这三点之外还同时提到了嫌疑犯所携带的武器 (shotgun and handgun) 和对身形体貌的描写 (plump) 。仅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媒体在对性别不同的嫌疑犯的描述上男性要比女性更细致, 给出的信息量也要大得多。这样会人为造成读者无法客观地了解女性嫌疑犯, 而仅仅从主观臆断其是个罪大恶极之人。新闻一的标题使用“girl”来指代嫌疑犯, 而标题二使用“shooter”来指代嫌疑犯。“shooter”是个中性词, 不能表征任何性别, 而“girl”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而对周边人群和受害者的描述上差别就更大了。新闻一在对受害者的描述上非常详细 (13-year-old、girl、Eighth-grade) , 而新闻二仅仅轻描淡写了人数 (One adult and three students) 。新闻一对周边人群的描述包含了很多信息, 如a police spokesman;Officer David Ritter;Maria Orzel, a spokeswoman for the diocese of Scranton;Geisinger Medical Center spokesman Max Meng;Police;Lycoming County District AttorneyThomas Marino, 而新闻二仅提到了“Capt.Bill McClure of the El Cajon Police Department;Police;Dave Cook, a police dispatcher”。在词汇分类方面, 新闻一中只介绍了女性嫌疑犯的性别、年龄和所在地;新闻二中对男性嫌疑犯的介绍详细到其使用的武器。从CNN本身对此二人的关注度就能显示出其所隐含的性别歧视的意识形态。
(二) 情态
本文对情态的考察着重在转述引语形式的选择上。
转述引语形式包含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种, 其在具体的语篇中有不同的作用。由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一般出自事件当事人或知情者, 或者权威人士之口, 对读者有很强的说服力, 能够有效地增强语篇的权威性。直接引语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事情的事实, 而间接引语的选择取决于新闻作者对原话的理解和他自己个人的观点和意图。所以新闻语篇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数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为作者个人意识所左右的多少。新闻一中共有七句引用, 其中除一句直接引语外其余全部都是间接引语。而新闻二中共十四句引用, 四句间接引语其余全部是直接引语。仅从数量上我们就能很清楚新闻一中作者本身的个人意识被大量强加于文章之中。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新闻二要比新闻一更客观地反映事情的真相。
(三) 及物性
在及物性方面通过对两篇新闻所选择的不同的过程类型进行分析找出其所隐含的意图:对女性的歧视。虽然这两则新闻语篇中都包含数量几乎一致的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但是当我们进一步对这些过程类型的实施者进行分析时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新闻一中物质过程主要集中在对受害者和周边人群的描写, 而新闻二中的物质过程主要偏重在对嫌疑犯本身的描写。就行为过程而言, 新闻一主要集中在对嫌疑犯本身, 新闻二则是对周边人群的概述。从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一重视对受害者和周边人群反映的描述及对犯罪嫌疑人动作行为的描述, 突出女性罪犯的凶残和恶劣影响。
以上对比分析研究, 不仅充分认证了从批评语言学的视角分析语篇可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而且指出语言既反映社会、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 又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本文通过对此两则貌似没有任何偏颇新闻报道的分析, 揭示了其实质上暗含的对女性的歧视意识形态。
四、结论
英语新闻语篇翻译的思路研究 篇6
关键词:英语新闻,语篇,翻译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拓展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国际交流变得越来越多, 收看、收听、阅读英语新闻已是人们了解当前世界并取得信息的方法, 更是掌握英语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 新闻英语主要是在新闻的报道中运用英语这一门语文, 是具有新闻的特点。英语新闻语篇的功能是运用文字作为媒介, 传达信息, 所以英语新闻怎么用好词汇就是实现语篇功能的重要原因。
一、英语新闻语篇特征
语篇指的是一个语文整体, 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句子、语段组成而成的。一般指的是一句话、一个段落或整体章节。不管语篇的长度, 其始终是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前后统一性的整体。语篇是根据句子实现的, 不能随意乱填。所以在同一个语义的场内, 结构与是需要相关的。新闻特点在于信息传达的快、新、准, 能让读者快速了解其中意义。语篇的结构以精致、短小为准, 一般来说所采用的方法是倒三角式法。指的是根据事件的重要性顺序对文章结构进行安排。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新闻有各类分类法。西方的新闻学界认识的是二分法。所谓二分法是把新闻分成两大类型:硬新闻 (倒三角式) 、软新闻 (自由式) 。硬新闻指的是题材严肃的纯新闻消息报道, 具有客观事实性、时效性;软新闻指的是话题轻松, 具有人情味的, 容易引起观众兴趣的新闻, 通过泛指社会新闻。
构成英语新闻文体的结构有三个部分:标题、引导语、正文内容。标题是以电报体的语言格式, 简单告诉读者所发生的事件及相关消息。在句子当中起到语法制约作用的连接、介、冠、代词等等在标题中一般都会省略, 标题要求是要具有吸引力、准确、到位。新闻引导语指的是消息的第一句、第一段话。是由新闻中最新和最重要的内容组成。正文是消息的主要内容, 连接导向语并对标题进行详细阐述。这三个部分构成了完整的新闻, 这种形式就是倒三角式, 新闻的精华放在前端, 之后按重要性递减顺序进行安排, 突出最重要、新鲜的事实。同时通过引导语可知道消息不可缺少的要素, 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发展情况。引导语是整篇新闻的浓缩, 看明白了标题、引导语就懂得了文章的大致内容。
二、英语新闻词汇特点
巧妙的运用词汇的特点, 运用词汇所带有的丰富文化内涵来表达某种观点是在英语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方法, 因为这样可让报道显得真实、生动。新闻报道所内容是社会各层面的最新动态, 其目的在于“快”、“新”。所以, 为了可以达到这一目标, 英语在新闻中的用户会有一定的特点,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新闻词汇
新闻词汇短小、调试概括, 在新闻中所使用频率非常高, 有的时候还会灌上了特定的含义, 形成了一种约定的表达方式, 即“行话”。比如, 在英语新闻中表示支持用back表达;表示反对用oppose表达, 而不是平常所使用的supportprotest。还就是在hit这一词在日常运用中所表达的意思为“击、撞”, 但在新闻中一般表示的是“至、达到”的意思。
2. 词汇的创新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英语新闻语言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事实上基本每一次的变革或新科学的现出都会产生很多在传统英语中没有的新词。比如:新世纪伴随网络的发展, 表示计算机前缀的cyber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多, 像电子货币 (cybercash) 、网络文化 (cyberculture) 等等。而且, 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带来了新词, 如欧元 (Euro) 等;还有就是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 也给英语带来了最新的词汇, 例如生物基因掠夺者 (biopirates) 等;还有最近几年中, 媒体常见的新词汇, 例如非主流 (out of the mainstream) 、双休日 (two-day dayoffs) 等。
3. 缩略词以及专用名词的词汇
表示个人、团体、机构、地点、国家等专有名称的词语统称为专用名词。新闻报道和相关人物、时间、地点等是不能分开的, 所以人名、国名、组织、机构等专用名词在新闻报道中非常常见。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 (Obama) 、美国纽约市 (Big Apple) 、斯里兰卡 (Sri Lanka) 等等。
英语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渐渐变简化的, 反映在词汇上更是大量缩略词的出现。缩略词是当前英语中的简化现象, 一串单词即可用几个字母代替。缩略词有着新颖、生活、省时的特点, 在新闻中被广泛的作用。比如世界贸易组织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员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 、不明飞行物 (Unidentified Flying Obiect=UFO) 等等。了解并掌握这些常用的缩略词的时候, 可让我们在阅读和收听英语新闻时可以掌握更多的内容。
4. 隐喻词汇、委婉语
通常来说, 官方英文指的是外交界、政治界等政府部门所使用的英语。一般都具有官所十足、委婉含糊的官话。官方英语在英语的报道中点有的比例非常大。而且官方英语一般都比较侧重于用委婉的语言表达。例如将侵略表达成militaryaction (军事行动) , 将战争中许多人的流离失所称之为人口转移 (transfer of population) 等等。
而且, 在英语新闻中也有着很多的隐喻性词汇, 因为隐喻词语的使用不单可以增加其表现力, 还能让所说话带有暗含、情感、评价性的内容。例如华尔街股票出现跳水的行情 (Wall street Takes a Dive) 。在这里, take a dive的愿意是跳水, 但这里可指的是股票大幅度的急剧下滑。双比如由于专业性以及目的性决定的商务英语新闻大量使用隐喻, 即使是一些专业术语也不是完全新造出来的, 一般都源于日常的词汇, 通过隐喻的运用。在新领域中被加上了新的意义。比如price/trade war, war愿意是战争, 这里所用即是借用日常词汇系统中的战争之意来比喻价格以及贸易上的竞争激烈, 其程度就像战争一样残酷、激烈。由此可见, 隐喻词汇可让新闻变得更加形象、生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对英语新闻的语言运用规律以及篇章的特点有所了解, 也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去了解并准确掌握英文报道的信息内容。虽然英语新闻特点不单单只有这几个内容, 作者只是简单分析了常见的特点, 望可帮助大家更好理解英语新闻。充分得用英语国家提供的英语新闻可极大程度掌握、学习现代英语, 提升综合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浅谈英汉新闻语篇翻译的特征 篇7
一、新闻语篇的意向性分析
每个语篇都会包含着一定的意图, 有一定的含义, 即意向性。新闻语篇的词汇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语篇所隐含的观点, 因而在表现意识形态意义上这种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社会实践和社会符号, 它反映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因此, 语言并非是中性的, 这点在新闻语篇也无例外。例如2003年英媒体对伊拉克战争所做的一篇报道中, 在作为发话者的英方对英和伊双方在事件中的一些行动的描述中, 伊拉克的暴行一览无余:他们用迫击炮轰炸暴乱群众, 发起一场正面战役, 并使用机枪射击手无寸铁的抗议者。他们此番行动的结局很明显是一场“血洗” (bloodbath) 。这篇报道对同一事件双方的描述在遣词造句和表达内容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而这些语言使用上的区别正是由发话者的意识倾向决定的。可见, 新闻通过词汇的选择对事件进行正面或负面定性是非常普遍的手段。
二、衔接对比
衔接是篇章内的句子在语义和表层结构中的连接方式, 是构造篇章的重要手段和常用手段之一。但由于英汉语言的不同特点, 其衔接手段的侧重点和频繁度也有所不同。英语侧重形合, 注重表层结构成分的前后照应和衔接;而汉语强调意合, 在行文时多以意相连, 很多句子没有明确的主语和代词, 而是更注重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因此省略和重复更频繁些。例如:“For better or for worse, work in America isn’t what it used to be.Now unemployment isn’t either.” (New Age Layoffs,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November26, 1990.) “变坏了也好, 改善了也罢, 总之美国的就业状况明显和以前不一样了。不仅如此, 失业情况也不一样了。”我们看到在翻译此句时, 英语利用前后照应以及词汇衔接“either”就将“不一样了”这个意思隐含了。而在汉语中我们必须根据意思再将它表达出来。
三、语法特征对比
英汉分属不同的语系, 在反映思维的表现方式上相差甚远。这体现在句法层面上尤为明显。第一, 英语新闻中的句子较长, 结构较为松散, 插入成分较多。记者经常利用状语、定语、介词和名词短语等为新闻提供背景材料或对新闻内容做进一步说明。例如:In 1979, her father Jack, a jazz musician, decided to take the family to Sydney, Australia, so that her brother could study music at a conservatory there. (New York Times, June 12, 2002) 句中多次运用插入语给新闻提供背景材料, 整个句子结构松散, 言简意赅, 读起来短促有力。而中文则是通过逻辑顺序, 将整个事件由因到果, 先描述后总结的陈述出来, 所以不会出现前者那样松散的结构。第二, 英语新闻采用的时态形式灵活多变。一般来说, 新闻报道基本遵循时态呼应的语法规则, 但又不拘泥于这一原则, 往往根据实际, 灵活运用时态。例如:William H.Neukom,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of law and corporate affairs, announced Wednesday that he will leave Microsoft to concentrate on philanthropy and to spend more time with his grown children… (NOVEMBER 21, 18:55EST) 这段新闻中, 动词后面的宾语从句中没有用过去将来时, 而是用一般将来时, 因为消息发出时, 从句中所说的事情还没有发生。在汉语新闻中只能通过词汇方式把时态意义隐含在描述中, 因此缺失一些在英文版本中所涵盖的信息量。
四、语篇修辞特征对比
新闻标题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篇8
关键词:批评语言学,新闻标题,语篇分析
在新闻作为信息的传播过程当中, 新闻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以及相应产生的新闻倾向一直是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 在表达新闻内容的同时, 也间接地表达出媒体对待新闻事件的态度和媒体在处理其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时所采取的方式。 (1) 批评语言学就是利用语篇分析并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 透过语言分析的表层来揭示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包括语言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及意识形态对语篇生成的反作用。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 不仅对修辞语用等具有理论意义, 而且对报刊媒体等制作标题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笔者以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报纸或媒体如英国的《卫报》, 美国的《华盛顿邮报》、CNN (美国有线新闻网) , 中国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新浪网及部分晚报、都市报为研究对象, 以韩礼德 (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标题语篇分析的指导理论, (2) 分析新闻标题的语言选择异同、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试图找出报纸出版人或集团的价值判断与其标题制作之间的关联性。
首先, 我们以2010年7月17日各大媒体对伊朗清真寺爆炸事件的新闻报道标题为例, 以下是七条报道标题, 括号内为小句的及物性关系过程 (因为概念功能是所有语言都具备的基本功能, 可以同时用来分析英语和汉语的句子) 。
1.伊朗发生两起自杀性袭击事件死伤300余人 (存在过程) ——《人民日报》
2.伊指责西方为清真寺爆炸案罪魁 (言语过程) ——《参考消息》
3.伊朗指责美英两国幕后支持清真寺自杀袭击 (言语过程) ——新浪网
4.伊朗清真寺遭人弹袭击伤亡百余人 (物质过程) ——CCTV新闻
5.Iran attempts to connect U.S.to deadly blasts in southeast (物质过程) ——《华盛顿邮报》
6.Deadly blast in Iran caused by munitions (物质过程) ——CNN
7.Iran accuses US and UK of supporting group behind mosque attacks (言语过程) ——《卫报》
上述标题尽管都是对同一事件的报道, 但是报道来源不同, 所用标题也各不相同。可见, 同一意义, 不同报纸的标题会选用不同的话语形式表达。《人民日报》的标题所用字数较多, 同时包含的信息也是最为详尽的, 提到了事件发生的次数 (两起) 、造成的损伤 (300余人) , 还有事件的性质 (自杀性) , 标题小句的及物性系统体现为存在过程, 存在过程表示某物存在于哪里, 通常没有主观感情色彩的介入, 只是对客观事实的叙述。这个标题客观地说明了“在伊朗有这样一个事件及其带来的结果”, 不存在立场偏颇的问题, 并且尽可能多地包含了消息的其他信息, 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参考消息》的新闻一般来自外媒, 或是对外界媒体的翻译、编译。《参考消息》中的新闻标题采用了伊朗的简称, 并用一个“西方”来模糊指代中国读者都明白的“英美”, 采用的是言语过程, 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 主要动词除了“说”、“告诉”这类客观的动词, 还有诸如“表扬”、“赞同”、“谴责”这样带有褒义或贬义色彩的动词, 后者通常会成为发话人介入自己感情判断的手段, 因此《参考消息》作为这则新闻的发布者, 意在转述伊朗的态度。通过新闻标题的制作, 告诉读者《参考消息》的立场是同情伊朗的。
新浪网的新闻更像是《卫报》新闻标题的完整翻译, 采用的也是言语过程, 与《参考消息》不同的是, 新浪网的标题更直接明了, 由此我们也可以判断它的立场。由于网络新闻的标题和内容并不在同一页面上, 这样网络标题在制作方面就需要在版面允许的范围内尽量表述详细, 甚至不惜加些渲染, 以吸引读者点击标题细读二级页面的详细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标题, 采用的是物质过程, 因为电视新闻的播出与画面是同步进行的, 所以电视新闻标题多采用物质化过程, 增加事件的动感和时效性。
《华盛顿邮报》当天的新闻标题虽然也采用的是物质过程, 但该小句的表示物质过程的动词的选用却很有戏剧化, attempts有“试图, 企图, 想……”的意思, 这个词的选用表明了该报纸的政治立场:维护美国政府的利益;认为伊朗的指责是一种“企图”, 是没道理的。而CNN的报道则通过被动语态的使用, 大大降低了行为或过程的动作感。在英语里, 表示动作或行为的被动态结构与表示状态的系表结构之间有时只有一步之差。CNN的新闻本来可以像当时的其他媒体那样把该事件表达为一个突出动作者或环境的物质过程, 但报道者却把这一新闻简单地用一个“caused”就把惨烈的爆炸和简单的物质原因连接在一起。其结果, “Deadly blast”变成了主位, “munitions”的角色由纯粹的工具变成了行为者。另外, 把“I-ran”这个命题置于介词短语中, 放到了句子中间。在英语的句子结构中, 中间位置最不引人注意, 所以说话者通常把表示次要信息的成分放到此处, 这样无疑大大削弱了该地点的重要性。最后, 选择被动使得过程的行为者不再是“某人”, 而只能是“munitions”, 即导致爆炸的不是某个人、国家, 而是炸药。被动化是主题化 (thematization) 的一种手段, 它把表示受事的宾语成分移到句首, 充当有标志主位 (marked theme) 以突出该成分所表达的信息。
相比《华盛顿邮报》和CNN, 英国的《卫报》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所使用的标题更加客观公正, 标题选用的也是物质过程, 主要动词是“accuse”, 突出表现伊朗对此事件的态度, 并且毫不避讳英国也是伊朗认为的罪魁之一的事实, 仍然客观地写进标题中。
从上述分析中就可以发现, 意识形态会影响到语言运用, 语言也会被控制传播媒体的权力阶层用来传播强化自己的意识形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语言运用中, 发话人总是故意利用各种表达方式来歪曲事实, 欺骗受话人, 以达到某种目的。总体来说, 新闻报道的特点依旧是要客观公正。“新闻话语本质有三大形式:一是叙事性新闻话语, 即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 而不是虚假的言说, 这是新闻话语内在本质规定的表象之最低形式;二是意见性新闻话语, 即新闻话语在叙述某种客观事实时, 还具有表示态度、发表意见功能;三是意识形态话语, 没有一家新闻媒体是没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的, 更何况新闻的本质属性和新闻话语的本质属性也要求其在适当的时候维护公正、客观、准确的意见和意识形态。” (3)
2010世界杯的报道也能突出说明这个问题, 在世界杯6月16日巴西对朝鲜的比赛中, 各路媒体竞相报道, 用词表达也各具特色。如下列标题:
1.巴西赢得比赛朝鲜赢得尊重——新华社
2.巴西突围朝鲜防守以2比1取胜——美联社
3.足球王国艰难战胜朝鲜——法新社
4.零度激情——《体坛周报》
5.朝鲜1>巴西2——《体坛周报》
新华社的报道标题采用的是两个并列小句, 分别用事件的两个主要参与者 (巴西、朝鲜) 作为主位, 而在谓语动词的选择上则用了同样的动词“赢得”。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测出报道者对双方的态度都是积极的、认可的。报道的标题就奠定了报道的基调:虽然“两军相战”必有赢输, 但比赛的输赢不重要, 还有比比赛更重要的, 那就是尊严, 所以从这方面来讲, 朝鲜作为赛场上的失败者, 却仍然通过自己的努力表现赢得了观众的尊重。
从美联社的报道标题上, 可以看出它的报道更倾向于对细节和整个赛事的客观报道, 标题句子的主位是赢得比赛的巴西, 而朝鲜则是述位, 谓语动词“突围”告诉读者巴西胜得并不轻松, 随后又补充了一个比分细节, 来印证“突围”, 最后才出现胜利的字眼。相比起来, 法新社的报道就简单明了得多, 标题的主位是“足球王国”而不是“巴西”, 足见报道者对巴西的支持, 但是报道也是本着客观的立场, 如实报道不是简单战胜而是“艰难战胜”。即便是同一报刊的不同记者在组织标题时, 手法也各不相同, 如《体坛周报》上的头版标题是“零度激情”, 阅读完报道读者就可以领会到零度的几个含义, 可以说标题非常具有艺术性。零度和激情相搭配, 构成矛盾修饰法, 极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在该报纸的另一版面, 仍然是对这件事的报道, 标题采用的是一个数学公式:朝鲜1>巴西2, 这个标题使用一个看似不成立的公式, 既把巴西和朝鲜的比赛结果报道出来, 同时又加上了自己的评论或是观点, 那就是朝鲜虽败犹荣, 因为虽然是只有1个进球, 但因其前面加有朝鲜, 从而大于巴西的2个进球。
报纸的大众媒体的身份, 决定了它一方面必须尽可能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事件, 反映客观事实, 表达大众的思想和情感, 但是另一方面, 写作新闻报道的记者又是客观现实中活生生的人, 不可避免地具有现实的主观情感,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总会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掺杂着个人的或者某一个群体的情感。作为消息来源的机构或个人, 他们的意识形态或价值判断更容易在新闻报道中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组织上表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表达目的和主题确定的前提下对言语进行选择, 当然这种选择一定要建立在同上下文的内容和形式彼此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例如:
1.中国公司期待和好莱坞合作 (《华盛顿邮报》, 2010-09-07)
2.好莱坞挖掘中国“电影金矿” (《参考消息》, 2010-09-07)
上述两则标题反映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标题制作的影响, 《参考消息》的文章是转自《华盛顿邮报》, 也就是说, 这篇报道的原创是美国的记者, 他写作时, 出发点自然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 所以报道的标题是“中国公司期待和好莱坞合作”, 而《参考消息》的编译人员则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 把标题改为好莱坞挖掘中国“电影金矿”。主位和述位的位置对换, 使得标题表述的语义有了微小的改变, 那就是哪一方在主动向另一方靠拢的问题, 按照《华盛顿邮报》的标题, 我们是处于主动地位, 是寻求合作的主动方, 而在《参考消息》的标题里, 美国则是主动方, 而且是有目的地寻求合作, 因为中国的电影是他们眼中的“金矿”。
通过对同一事件看起来相同的报道进行批评性的语篇分析, 我们不难找出存在于其后面的政治形态、阶级立场的差异, 这在不同国别的报纸标题中表现得更为显著。同样, 报纸的市场定位也会影响办报风格, 如严肃的或官方大报, 新闻标题选用的词语一般不追求华丽的辞藻, 而是喜欢平实朴素、准确到位。地方报、都市报的对象大多是年轻人, 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 因此标题语言创新、丰富, 还常常可以见到方言或网言网语。
在任何语言里, 同一个意思, 不同的交际主体、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交际目的和意图都会影响用来表达的语言材料或策略的选择。从语言学的视角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 可以使公众看清话语中隐藏的权力和意识形态, 提高他们对话语和语篇的敏感性和批判能力, 并且有利于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的解读与研究。
注释
1Fowler, R.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London:Routledge, 1991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London:Arnold, 1994.
体育新闻语篇 篇9
关键字:新闻语篇;分析;新媒体背景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新闻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语篇新的内容得到了有效扩充。当前,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字表达外,新闻语篇还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声音、色彩等来进行表达。但是由于新闻语篇受众呈现出的时空分散性、个体差异性、心理多样性等特点也给新闻语篇的发展带来新的难题,亟需解决。
一、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阐述
(一)语篇的定义
当前,学术界还未对语篇有准确的定义。在这里笔者结合诸位学者的论述认为语篇其实就是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换言之,语篇既包括书面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但在新闻中,由于新闻报道的时特殊性,因此新闻报道主要是以书面语言为主的,即便是广播新闻,播音员也有一份书面的新闻稿件。
从交际方式的角度来看,语篇可能是独白,也可能是对话;从篇幅大小的角度来看,语篇可以只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篇文章或者是数百万以上的语言或文字;从文体风格的角度来看,语篇可以是诗歌、说明、小说、散文等等。由此可见,通常意义上的语篇就是指凡是由一个及以上句子或话段构成,且在句法上具有组织性、交际上具有独立性,并能表达出连贯、整体意义的语言整体。
(二)语篇的特征
由于学术界对语篇的定义不清,因此对语篇的特征归纳也是多种多样的。当前比较常用的主要是五条规律及七条标准。其中五条规律为层次律、轻重律、统一律、连贯律、变化律。七条标准则是连贯性、目的性、可接受性、信息度、衔接性、场合性、篇际性。虽然,五条规律和七条标准的侧重点不一样,但是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统一律”、“连贯律”与“目的性”、“连贯性”都在强调语篇要中心明确,语意连贯。
(三)语篇的分析
要分析一个事物,首要条件是其有明确的定义,虽然到目前为止语篇还没有公认的理论基础,也缺乏相应的分析步骤及分析方法,但是在语篇的漫漫发展研究过程中,也形成了比较有影响力的方法。其中包括Sehiffri提出的,互动社会语言学、会话分析、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及交际文化学这六种分析方式。但是在对新闻语篇报道进行分析时,通常采用观察、描述、说明、解释及评估五步分析法。要想成功准确的进行语篇分析,还必须要对语篇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判断出该语篇是否需要分析,也就是说是否符合自身的研究领域与目的;当然在分析时,一定要明白该语篇的含义、交际目的及其带来的后果;同时,语篇进行描述时,要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理论性的指导。
当前,语篇的分析包含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较低层次的语篇分析是要在弄明白语篇本身意义的基础上说明语篇是怎样表达意义或者为什么要表达那样的意义。较高层次的语篇分析就是对其进行评估,既要说明该语篇是否达到所要表达的目的,又要说明语篇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在那些方面是不成功的。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必须考虑的是语篇的情境语境、文化语境以及上下文的语境。
二、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语篇分析
(一)语篇的传播
新闻语篇是在大众信息的中心传播环节,当前在大众信息中传播的新闻语篇的主要传播模式是新闻语篇的发出者在遵循新闻语篇创建策略的基础上,采用不用的媒体将新闻语篇呈现出来。从而影响不用语篇受众对该新闻语篇的解读,概括起来,即是“新闻语篇发出者——新闻语篇——新闻语篇受众——影响”。
媒体语篇的基本功能就是要反映现实性,而事件就是现实性的具体表现状态。事件是具有客观性的,并具有自己的情节、教本以及内部结构的。实质上在新闻语篇中,语篇发出者呈现的事件并不是原本的事件,而是语篇发出者自己创建出来的事件形象,当然这个形象也可以是基于事件基本要素,发出者对事件的心理形象。语篇发出者在呈现事件时,会有意识地遗漏相关的信息,这是由于他们知道语篇受众会根据语篇在没有补充提示的情況先重新构建出完完整整地原始事件。
(二)语篇的双向性阐释
从新闻语篇的传播模式来看,事件阐释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新闻语篇的发出者,也有新闻语篇的受众。而对新闻语篇的发出者来说,阐释其实就是涵义创建及表述的过程;对新闻语篇受众来说,阐释就是认知及解读的过程。换句话说阐释在语篇的传播模式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大众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多次重复某一个阐释结果能够创建比较稳定的形象,而在这个形象中边包含了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成分,如痛苦的难民、幸福的政客。
(三)语篇的“image”和“event”偏差
在大众信息的传播中,事件形象的两次出现分别称为image1与image2。一般情况下image1与image2、event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新闻语篇的发出者创建的image很可能与event不一致,这是由于新闻语篇发出者在创建语篇时未充分考虑到事件的真实有效性,从而导致新闻内容语言事实不可靠、不全面。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保持客观、真实的报道应该是新闻工作者的首要职责,而那些有意为之,带有目的性的事件报道是对事件的歪曲,而这些故意的歪曲报道包含强烈的政治倾向,迷惑着新闻语篇的受众。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语篇的分析,并以大众信息传播的视角出发,重新诠释了新闻媒体背景下新闻语篇的发展。新闻语篇的传播要建立在对事件的真实性及客观性的基础上,并通过“新闻发出者——新闻语篇——新闻语篇受众——对受众影响”的传播模式,进行传播。
参考文献:
[1]李晓陆.新闻语篇功能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姜雪.新闻报道的语篇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3]孙桂英.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新闻语篇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体育新闻语篇 篇10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Desutt de Tray在1796年提出, 意为观点的科学性。
之后, 意识形态随时代的变迁有了新的内涵和功能, 由社会成员共同认同的假设, 信仰和价值体系 (Simpson, 1993:5) 。Kress和Hodge认为意识形态是从独特的角度对一系列观点进行系统的总结 (Kress&Hodge, 1979:6) 。法兰克福学派则进一步阐释了媒体是体现意识形态的工具, 进而达到强化对公众意识形态控制的目的。
“语言为说话者和作家的经历赋予了结构, 并决定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式” (Halliday, 1971:332)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影响下, Fowler认为语言结构影响语言使用者的认知, 同时也被语言使用者的意识形态, 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所影响 (Fowler, 1991:90) 。
权力是人和机构控制其他物质生命体的能力 (Fowler, 1985:61) 。权力有如下特征:不同的使用者将权力分为不同的类型;权力不是绝对的;被控制的群体或多或少会抵抗, 接受, 妥协, 或将这种权力合法化与自然化 (Van Dijk, 1998:4) 。
人们对意识形态, 语言和权力三者的关系有很多定义。语言不是在真空中使用的, 而是在包含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语篇中使用的。在现代社会, 权力越来越多的通过意识形态, 特别是体现意识形态的语言来表现 (Fairclough, 1989) 。
2 对话理论和新闻语篇中的转述动词
1) 对话理论:巴赫金认为在一篇特定的语篇里, 会有两个或多个声音, 代表不同的观点, 语言具有对话性。在特定的语篇中有说话者的声音 (辛斌, 2000) 。对于包含双重声音的语篇, 巴赫金认为此类语篇有两个方向, 分别代表引语在该语篇中的所指和在其他语篇中的所指, 有时候这两个方向同时出现, 伪装得如同一个声音 (巴赫金, 1984) 。
2) 新闻语篇中的对话性:新闻是对具有重要性的事件进行及时的报道 (Mencher, 1994) 。新闻中包含大量的转述引语, 涉及到新闻来源, 转述动词, 转述模式和转述内容, 这四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转述引语所体现的声音, 并决定新闻语篇的对话性。无论使用哪种类型的转述模式, 都必须有转述动词来引出转述内容, 转述动词原则上应该是准确和客观的。动词say应该是使用频率最高, 同时也被认作是客观的, 值得信任的转述动词。此外, 还存在其他有正面或负面感情色彩的动词, 有的凸显作者的意图, 有的暗示作者情感。记者也将自己的情绪和观点通过转述动词表达出来 (Thompson, 1998) 。
3) 转述动词的分析:本文所有新闻语篇都来源于2008年7月至8月的《纽约时报》和《今日美国》, 在此期间, 美国总统竞选中的两位候选人就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存在严重分歧, 因而各大媒体对其给予高度关注, 语料丰富。本文分别从两类报纸上选取9篇总长度接近的新闻分析其转述动词。
表1中, 转述动词分别在《纽约时报》和《今日美国》上出现162次和165次。其中中性转述动词分别占79.6%和78.2%, 除转述动词say, write, 其他转述动词如comment, reply, add, explain, note和suggest等出现频率也较高。《纽》中积极转转述动词和消极转述动词分别占6.8%和13.6%;在《今》中的分别是7.9%和13.9%。这些带有评价性质的转述动词与新闻来源, 转述模式和转述内容共同呈现出看似公平的报道。
表2提供了更多关于积极转述引语和消极转述引语的具体细节。奥巴马对伊拉克, 阿富汗和欧洲的访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为了突出麦凯恩的优势, 共和党利用媒体突出其曾经在中东地区取得的战绩。但是由于麦凯恩对奥巴马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无知进行过指责, 所以媒体中关于麦凯恩的负面报道有所增加。表2中, 转述麦凯恩及其团队言论时所使用的负面转述动词共出现35次, 《今》和《纽》分别为17次和18次, 不相上下, 说明舆论一致强调麦凯恩及其团队言论中的负面感情色彩。但有2组数据对比明显, 引用奥巴马及其团队言论时所使用的积极意义转述动词的频率在《今》和《纽》中分别为76.9%和45.5%。很显然, 相对于《纽》保守地使用积极意义的转述动词, 《今》对奥巴马的支持是毫无保留的。而对于麦凯恩及其团队言论引用中使用的积极意义的转述动词, 《今》和《纽》分别为7.7%和18.2%, 体现了《纽》在大的舆论导向不利于麦凯恩的情况下, 也对共和党及其候选人表现出支持。
积极意义的转述动词将发言者塑造得更强大, 成功, 精确和镇定;而消极意义的转述动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发言者的人格力量, 给读者一种羸弱, 失败, 模糊的感觉。《纽》在转述动词的选择上尽力地挽回麦凯恩的公众接受度, 压制奥巴马的舆论优势。
3 积极意义的转述动词
《今》中用于转述奥巴马及其团队的积极意义的转述引语远远多于《纽》, 例如emphasize,
acknowledge, maintain, praise, heighten, reiterate, pledge等。
这些词传递了更多的积极感情色彩, 让读者更容易树立起对奥巴马的好印象, 如果断, 真诚, 坚持, 镇定等, 由此产生共鸣。在政治言论中, 转述动词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公众的观点。对于支持的言论, 作者使用积极意义的转述动词, 让读者在潜意识里接受了作者的观点进而影响到意识形态。
4 消极意义的转述动词
消极意义的转述动词可分为三类, 分别是中度负面词, 例如argue, accuse, criticize等。
Sample1: Mr. Mc Cain, the presumptive Republican Nomi-nee, has criticized his rival for failing to visit Afghanistan andtaking only one trip to Iraq. (NYT) 这类型的词帮助读者预示随后的内容。
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负面词, 例如attack, chide, rail against, disavow, ridicule, blast, excoriate等;这些词生动的反应了说话的方式, 暗示了说话者的情绪, 语音语调和表情。除去词语的字面意义, 使用这部分词语会大大减弱新闻报道的公正度。
Sample2: Mc Cain ridiculed Obama for making up his mindabout how to proceed in Iraq. (USAT) 相对于 《纽 》,更多强烈感情色彩的负面词出现在《今》中用于转述麦凯恩及其团队的言语。
有负面修饰语的中性词, 例如say cryptically, sarcastically ask, say with a hint of exasperation等。这部分中性词本身不包含偏见, 但与负面感情色彩的修饰语搭配后就显示了作者本来的意图。
5 结束语
新闻内容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这是新闻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本质区别。但新闻同时又是一个产品, 并非自然生成于现实, 而是受到权力, 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权力也越来越通过意识形态表现出来, 而意识形态最直接的载体就是语言。报纸受到主流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但又不可避免的为其所代表的政党代言。权力和意识形态在新闻语篇中通过转述引语体现出来。在对美国总统竞选的新闻语篇中转述动词的分析中, 可以看出《今》和《纽》分别对不同党派候选人及意识形态的支持。
摘要:该文以与美国总统竞选相关度很高的新闻语篇为语料, 选取语篇中出现的转述动词为研究对象, 以对比的方式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 验证新闻语篇中的对话性及对话性所体现出的权力, 意识形态和语言的关系。
关键词:对话性,意识形态,转述动词,巴赫金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New York:Longman, 1989.
[2]Fowler R.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1.
[3]Kress G, Hodge R.Language and Ideology[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9.
[4]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 2000 (4) .
[5]徐赳赳.Van Dijk的话语关[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