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语篇

2024-06-29

电影语篇(精选5篇)

电影语篇 篇1

1 衔接理论概要

1976年Halliday和Hasan出版了《英语中的衔接》 (Cohesion in English) 一书, 标志着衔接理论的诞生。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和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而衔接是将篇章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Halliday和Hasan将衔接手段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语法衔接包含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 词汇衔接包括词汇复现和词汇搭配。

2 语料分析

英文电影《香草的天空》糅合了爱情、科幻、悬疑诸多因素, 揭示了友情、爱情及生活的真谛。下面以其中对白为例, 分析其中的衔接手段。

2.1 语法衔接

例1:David:David Aames Senior!My father wasn’t built for the 21stcentury, he never went to Mc Donald’s, not once.He never watched television, and yet his biggest magazine is still the TV Digest.

人称照应:人称代词he和his与前面的David Aames Senior形成照应关系。

例2:Curtis:I’ve read it.Page 127, “David Jr.was a delight as a child.”Did I miss something here?Is that all he wrote about you?

例3:Julie:Because for me.This is happiness.It’s being with you.

指示照应:柯蒂斯医生的对白中, 指示代词that为前照应, 指前面内容“David Jr.was a delight as a child.”。朱莉的对白中指示代词this为后照应, 指后面内容“It’s being with you.”

例4:David:I was out for three-and-a-half weeks.My face and my arm shattered and my jaw was broken in four places.No surgery could be performed because of the coma.You can’t feel the darkness or numbness.You can’t even feel.And then...I come back to life.

比较照应:这段对白中was out和coma与后面的come back to life形成鲜明对比。

例5:David:But I need a cover.I need for you to pretend we are having a stimulating conversation and you are wildly entertained.I know it’s tough.

替代:为了避免重复, 使上下文紧密相联, 用it替代前面具体的掩护方式。

例6:Sofia:everyone said don’t go to New York, but I just think good things will happen if you’re a good person with a good attitude.Don’t you think?You think I’m naïve.

省略:对白中为了避免重复, 使上下文衔接自然, 突出索菲亚和大卫当时的内心情感, 运用省略。Think后面省略了前面内容“good things will happen”。

例:

连接:这里用了表转折的连词but。

2.2 词汇衔接

例8:David:My dreams are a cruel joke.They taunt me.Even in my dreams I’m an idiot to know to wake up to reality.I can only avoid sleep and I can’t.I try to tell myself what to dream, I try to dream that I’m flying, something free.It never works!

对白中cruel joke, taunt, idiot在此语境中有相近的含义, dream与flying和free又紧密相联, 相近的词语反复出现, 使句子关系相互衔接, 同时采用重复结构“I try to...”, 内容对比, 更能表达男主人公大卫面目全非后, 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现实的复杂心情。

例9:Sofia:and she seems to be crying, less happy.I think she’s the saddest girl to ever hold a Martini.

对白中用用同义词Crying, less happy和saddest, 增强了语篇的衔接, 意思清晰明确。

例10:Curtis:I’m a doctor, let’s not stereotype each other, not all rich kids are soulless and not all psychologists care about dreams.

例11:I’ve got this little problem.I’ve got a stalker.

采用重复结构“not all..., I’ve got...”, 加强语气说明, 使句子衔接更加连贯。

例12:Curtis:Well, I suppose the empty street meant loneliness.

empty与loneliness构成同义词关系, 语义衔接自然。

例13:Secretary:David Aames, you have to check the colors of the letters for the new issue of Rise.

David:What are the colors?

David:Gotta think about it!

David:Gotta think about it!

Secretary:David, please don’t be late for the ten o’clock with the board.

David:Ok, but don’t tell anybody where I am.I don’t care if God calls.I’m very, very busy.

对白中通过上义词Color与下义词Yellow, red, white构成的上下义关系, 使人物对白连成一体。两人对白中分别采用相同的结构“don’t...”, 进行内容对比, 充分说明入狱前的大卫对待事业三心二意。

3 结论

综上所述, 衔接手段在经典英文电影对白中至关重要, 使会话语义更加连贯, 脉络更加清晰。在英文电影对白文本分析中引入衔接理论, 可以提高学生对影视对白篇章的理解和构建, 加深对电影内涵的理解, 从而提高他们对英文电影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摘要:衔接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条件, 也是正确理解语篇意义的保证。通过对英文电影《香草的天空》对白分析, 探讨衔接在英文电影对白解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英文电影,对白,语篇衔接

参考文献

[1]M A K Halliday,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Gillian B, George Y.Discourse Analysis[M].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电影语篇 篇2

关键词:多模态语篇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 视觉语法 电影海报 《美国丽人》

一.引言

多模态语篇是指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Kress & van Leeuwen(1996)提出了一种视觉语法分析框架,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方面来诠释图像。本文试用这种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来解读电影《美国丽人》的宣传海报,并探讨图像与文字如何共同参与意义构建。

二.多模态语篇分析及其理论基础

多模态语篇分析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Kress & van Leeuwen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视觉语法的概念,分析图像、声音和颜色等在语篇中的作用。国内最早引介这一多模态语篇分析框架的是李战子教授(2003),她发表的《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一文,标志着国内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的开端。随后,朱永生(2007)、胡壮麟(2007)、张德禄(2009)等教授对多模态语篇分析进行了研究。

韩礼德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表示概念意义的概念功能,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关系以及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态度的人际功能,以及表示语篇意义的语篇功能。Kress & van Leeuwen将语法延伸到视觉模式,并认为:“正如语言的语法决定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将描写所描绘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的‘陈述’。”(Kress&van Leeuwen,1996:1)他们提出了诠释图像的三个方面:再现意义(对应概念功能,指建构图像中的事件,参与者以及环境的本质),互动意义(对应人际功能,指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构图意义(对应语篇功能,指多模态语篇的整体布局)。

三.《美国丽人》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电影《美国丽人》是由Sam Mendes执导,由Kevin Spacey,Annette Bening等主演的美国电影。它以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为例,展示了隐藏在美国社会肌肤内的种种“癌症”。其电影海报以少女性感、美丽的腹部为背景,一朵玫瑰花尽显青春的甜美,并配以简明扼要的介绍文字,以及影片的编剧、导演、主要演员等相关信息。这些不同的模态都能表达概念功能(再现意义)、人际功能(互动意义)和语篇功能(构图意义)。

1.文字分析

文字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片名“AMERICAN BEAU

TY”,位于海报上方,字母大写,黑色字体,字号比其他部分文字大。“AMERICAN”作为形容词修饰“BEAUTY”,且“BEAUTY”加粗突出。此处信息价值最强和显著性最强,体现语篇功能。此外,“BEAUTY”对应海报上的玫瑰花以及少女,暗示了影片的主题。观看者从片名可知故事发生在美国,并联想到美国国花——玫瑰花及其象征意义,有助于了解故事文化背景,体现概念功能。第二部分是片名下方的解说词“…look closer”,白色字体,小字号,省略号意味着等待,“look closer”为祈使句,意为让观看者仔细看,整个解说词引诱着观看者观看这部影片。

第三部分是片名左上方的男主角饰演者“Kevin Spacey”与右上方的女主角饰演者“Annette Bening”,白色字体,字号比解说词稍大,使观看者注意到著名演员,增强明星效应。这就在海报设计者和观看者之间建立起了人际关系,体现人际功能。第四部分是位于右下角的电影发行公司、编剧、导演、主要演员等细节内容,浅白色字体,虽没有其他三部分字体清晰,但仍可辨认。此处显著性最弱,信息价值不如图像和片名的高,体现其语篇功能。

2.图像分析

《美国丽人》电影海报没有出现人的脸部,整个画面充满了女性腹部肤色,那点睛之笔的红玫瑰,显现出了独特的柔美之感,腹部、肚脐、手,都呼应着那红色的玫瑰,共同形成了海报的视觉中心,呈现在观看者的眼前。

A.再现意义

Kress & van Leeuwen(199

6)认为图像有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种模式。叙事再现分为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和心理过程三个方面;概念再现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他们的属性、类别和特征等来体现的。矢量是叙事图像的标志,由图中的元素形成斜线,通常是明显的对角线。当参与者被矢量连接起来时,它们就被再现为对相互做某件事。一般来讲,概念图像没有矢量。

《美国丽人》电影海报以概念再现为主,但也有部分叙事再现。整个海报背景是少女性感的腹部,中间是性感的肚脐眼儿,充满了诱惑与暧昧,并没有矢量,故为概念再现。画面呈现粉色娇嫩的绘画色调,温暖、鲜艳的色彩与深刻、复杂的故事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左边是与腹部同样颜色的手指,一枝娇艳欲滴的红玫瑰被手轻按在腹部。手指与玫瑰花形成了对角线,也就形成了矢量,即为叙事再现。

B.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涉及接触、距离、态度和情态四个要素,它们共同作用,帮助实现图像中的世界与观看者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李战子,2003:5)。

接触是图像中参与者通过目光的指向与观看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想象中的接触关系,分为索取和提供两类。当参与者的目光指向观看者时,图像中的参与者似乎在向观看者索取什么东西,这类图像称为“索取”类图像。当图中参与者目光不指向观看者,或者当参与者不是具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时,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这种想象的人际关系就不存在,这类图像称为“提供”类图像 (Kress & van Leeuwen,1996)。该海报中没有目光的接触,故为“提供”类图像,提供影片的信息,与海报的宣传目的相呼应。

图像镜头取景框架的大小影响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之间的亲疏关系。亲近距离:只看到脸部或头部;个人近距离:头部和肩部;个人远距离:腰部以上;社会近距离:整个人;社会远距离:整个人并且周围有空间环绕;公共距离:至少有4-5个人的距离。该海报展示了少女腹部的特写镜头,试图与观看者建立一种亲近的距离。

态度指图像拍摄时采取的角度,表达对图像参与者的主客观态度。从海报中的肚脐眼儿来看,该海报是从正面角度拍摄的水平视角的主观图像。正面视角给观看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诱惑观看者触摸柔软的腹部。

情态是指某种图画表达手段的使用程度,如色彩、色调、深度和再现细节等(Kress & van Leeuwen,1996)。情态被归纳为高、中、低三类:高感官情态指图像使用了高饱和度的色彩;中感官情态指图像色彩不太饱和;低感官情态指图像只是黑白的(李战子, 2003:5)。该海报基本上是以单一色彩的浓淡不一来体现,因而属于中感官情态。

C.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通过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来实现。

信息值与元素在构图中的位置有关,上方是理想信息(即显著信息),下方是真实信息(指特定信息),左边是已知信息,右边是新信息,中间是核心信息,边缘是辅助信息,以此来判断信息值高低。整幅海报以性感的腹部为背景,充满了性暗示。少女的手放在海报左下方,表明观看者对人的手很熟悉,是已知信息。鲜红的玫瑰放在右边,说明玫瑰是新信息,对影片有重要象征意义,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力。处在中心位置的是肚脐眼儿,美丽而充满诱惑力。

取景指有无取景手段(可通过造成分割线条、或实际分割框架的线条来实现),这些线条割断或连接图像中的元素,表示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属于还是不属于的(李战子,2003:7)。该海报的背景虽没有鲜明的色彩对比,但其深浅搭配十分协调。

显著性指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可通过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寸、色调值的对比(或色彩)、鲜明度的不同等来实现。还有文化因素的影响,如女人体出现在图像中总是具有显著性(李战子,2003:7)。从该海报的整体色调、相对尺寸、色彩对比来看,鲜艳的玫瑰花是海报最具显著性的元素。它象征了美丽、爱情与欲望,与电影主题相呼应。

3.意义共建

该海报采用图像在中间,文字在上下部分的编排方式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由图像、文字、色彩等多种符号共同作用生成,每种模态都有自己的意义表达方式,图像大胆有创意,文字说明简明扼要。唯有各模态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激发观看者的兴趣,产生神秘的吸引力。

四.结语

本文试图运用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框架来全面分析《美国丽人》电影海报,首先分析文字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接着解读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最后阐释图像与文字是如何共同完成表意功能的,印证了多模态语篇分析作为新兴的学科,在海报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2007.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1-10.

2.李战子.2003.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5):1-8.

3.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1):24-30.

4.朱永生.2007.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5):82-86.

5.Kress G,van Leeuwen T. 199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1st ed. Burwood: Brown Prior Anderson.

电影语篇 篇3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 “话语分析不仅以文本形式体现, 而且以图画、动画、声音、图表、颜色、编排等多模态同时出现” (成文, 田海龙2006) 。因此, 胡壮麟教授指出, 在人类进入社会学符号的多模态化的新世纪, 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 (胡壮麟2007) 。

电影是一种利用多种符号资源构建意义、传递信息的多模态语篇———利用多种符号资源构建意义, 比文学作品更直观、生动、易懂。国内诸位学者多数把着眼点放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应用, 很少涉及到把多模态话语活动与电影语篇结合起来。因此, 本文以电影语篇《暮光之城:暮色》为对象, 来分析多模态话语这一新兴的话语分析方法在电影语篇中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

本文首先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进行介绍, 其次对电影语篇及电影《暮光之城:暮色》进行简单的介绍, 再以多模态理论为基础对《暮光之城:暮色》中的多模态现象进行分析, 从崭新的角度分析电影, 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进而产生新的认识。

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是强调运用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多种感官, 通过语言、画面图像、声音以及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进行交际的现象 (张德禄2009) 。可以说多模态话语是人类各种感知通通在交际过程中综合使用的结果, 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 多模态话语分析不应只局限在语言学研究中, 应扩展到其他领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而研究对象也应从语言本身转向图像、声音、动作等其他媒介。

那么, 应如何识别多模态呢?据朱永生教授的观点其识别标准如下:第一标准是看涉及的模态种类有多少。“单模态话语”是指只用一种模态交际的话语。“多模态话语”则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的话语交际方式, 这种交际方式也被称作“双模太话语”。第二条标准是看涉及了多少符号系统。有些交际话语虽然只涉及一种话语模态, 但包含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 (朱永生2007) 。如电影海报虽然只是涉及视觉模态, 但是既有文字又有图画, 因此也属于多模态话语。

这种崭新的话语分析理论要求着眼于宏观的大环境来分析语篇, 理解语篇所传达的意义。因此, 不能传统地局限于对言语的剖析, 而要将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分析音乐、图像、动作等辅助因素对于语言这一主要因素的强化与补充, 以及多种因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互相联系。而后在一种平衡中达到话语的目的。电影融合了声音、图像、音乐、色彩、技术等多种模态, 使人们得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上的的享受与冲击, 因此电影作为多模态话语的普遍性可见一斑。

2 电影语篇介绍

关于电影语篇的概念经典理论家让·米特里认为:电影影像既“是实物通过折光和透镜的作用映在胶片上的自体复现”, 又“是一个被结构的现实, 一个形式”, 在影像的叙述层上, 电影成为语言, 而在影像的诗意层次上, 电影成为视觉性语言艺术。总而言之, 电影是一门负载社会文化诸多含义的艺术, 是一种符号的体现, 一个以运动的画面来承载信息并最终要达成交流的系统。

电影作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背负着某种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以动态的画面为基本的表达方式, 兼容其他的表达手段, 共同完成与观众的交流,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 电影不能算是我们日常交流所用的语言, 但是它却很好地向观众传递着某种思想, 很好地完成了与观众的交流。作为一种大众艺术, 电影必须充分了解大众文化的心态和心理需求, 以便更好和观众形成互动, 达到传播文化及先进思想的目的。

3 对电影语篇《暮光之城:暮色》的多模态分析

3.1 电影《暮光之城:暮色》简介

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成名作《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描写的是高中生贝拉与吸血鬼帅哥爱德华之间的浪漫的爱情故事。该系列小说分为《暮色》、《新月》、《月食》、《破晓》、《午夜阳光》五个部分。根据这一系列小说改编的电影分为《暮色》、《新月》、《月食》、《破晓 (上) 》、《破晓 (下) 》, 由罗伯特·帕丁森与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饰演。影片一经上映, 就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的魔幻热潮, 男女主角以及其他配角都一跃成为了超级偶像。当然, 接下来的几部风头更加强筋, 大获成功, 把西方盛行的“吸血鬼”文化推向了高潮。

3.2 影片中运动画面的分析

电影是一种以运动画面为主的视觉艺术。可以根据运动画面的相对位置, 或不同运动画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向观众传达不同的信息, 以此来确认想要传达的起点和终点。这也是多模态信息传递的一个显著方面。在图像与字母处理上Kress和Leeuwen认为图像和文字说明是相互联系的, 但并不完全依赖于文字说明, 因为它本身即有组织又有结构 (Kress&Leeuwen, 2006) 。

在影片49分钟处, 贝拉已经得知爱德华是吸血鬼, 而爱德华也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这一点, 两个人在一片幽静的树林互相确认了这个事实。虽然如此, 贝拉一点都不害怕, 还表达出她对爱德华的情感, 爱德华为了让贝拉看清楚自己的本面目并带她到山顶上, 云堤之外。影片画面切换到了山顶, 在阳光下爱德华的肌肤闪闪发光, 爱德华告诉贝拉这是杀人狂的皮肤。不管爱德华怎样告诉贝拉自己是个危险的食肉者, 贝拉还是义无反顾表达自己对爱德华的情感。随后画面切换到了一片宁静的草坪上, 上面布满花朵。两个人静静的躺在草坪上, 深情地凝视着对方, 这时一缕阳光照进来, 使爱德华闪闪发光, 画面十分唯美。这时候两个人已经确定对方就是彼此的终身伴侣, 而这对“狮子与羔羊”的爱情故事也拉开了序幕。在这个首次确立两个人情感的片段, 画面不断切换, 从树林到山顶再到草坪, 在整个过程中传达了贝拉对爱德华坚定不移的爱, 也表现出爱德华对贝拉无法抗拒的爱。这是利用运动画面———通过运动摄像拍摄到的画面来传达目的信息的非常好的例子, 也充分表现出了运动画面这一多模态话语在信息传达中的作用。

3.3 影片中言语的分析

虽然运动画面在电影中处于主导地位, 但言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方式在电影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也就是说在画面中起着辅助作用的语言, 要精炼准确的表达与画面相应的主题, 不能过分冗长而弱化了画面的运动性的一面。

在山顶上爱德华一直试图告诉贝拉自己是个危险的食肉者, 自己很可能伤害到她, 在爱德华不断显示自己超乎常人的力量与速度时, 画面随着爱德华的言语一起切换。在这里, 爱德华用最简短的言语向贝拉传递自己是危险人物这个信息。这是典型的运用语言和动作等多模态的方式来传达信息的例子———爱德华毫无掩饰的把自己展现在贝拉面前, 希望贝拉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个危险的人物。

3.4影片中音乐的分析

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对电影中时空的确立和改变, 心理过程的变化以及背景信息的传达,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影片中无论是背景音乐还是插曲无不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比如背景音乐交代当时的环境和氛围, 而插曲则可能表现主人公当时的心情。而影片中音乐节奏的变化则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情节的变化和主人公心情的转变。

影片79分钟处是卡伦一家和贝拉第一次游玩, 是在一个雷电交加、乌云密布的一天。当时的背景音乐是Muse的Supermassive Black Hole, 此背景音乐带有强烈的金属感, 节奏感很强。这很好地体现了卡伦一家打棒球时的速度感———他们的速度可以与闪电比拟。此外, 音乐起到了吸引观众的作用, 与神秘的画面一起把观众带入到了当时的情景。而在随后, 正当他们玩的正起劲时, 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三个反面人物出现了———维多利亚、詹姆斯、劳伦, 这三个人在接下来的几部影片当中会继续与两个主人公纠缠。此时背景音乐立刻切换成了低格调的、带有恐怖色彩的音乐, 这预示了整个影片情节的变化。

在影片的结尾处, 男女主人公伴随着Iron&Wine的Flightless在舞池里跳舞。这里, 不需要过多的语言, 仅凭背景音乐和两个主人公的眼神就能感受到他们彼此对对方的爱意。

3.5 影片中色彩的分析

通过不同色彩之间的比例和协调关系, 可以更好地表达电影的造型功能, 突出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具体表现为通过不同的色彩之间比例, 位置和面积的差异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如冷与暖、明与暗、丰富与单调等。此外, 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来表达人物不同的情绪, 可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在《暮色》中, 整体色彩偏暗, 以冷色调为主, 体现了影片整体的神秘色彩并更好地表现出原著哥特式小说的特点。但在结尾部分, 男女主角跳舞的那一段, 画面又采用了暖色调, 非常明亮。这里表现出了男女主人公此时心中的爱意与幸福。不同色彩的运用有助于表达影片不同基调和情节的变化。

4 结语

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 不仅把注意力集中在言语这种常见的交际方式上, 更注重强调非语言交际方式在话语交际中的作用。而本文则重点分析了在电影语篇中, 不同模态的交际手段的不同体现及它们各自的作用。通过这种多模态的分析, 可以得出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 具有社会符号的作用。能够通过多种交际模态共同的传达其自身的意义。本文也再次证实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在电影语篇分析中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Kress, R.G., Leeuwen, V.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 2006.

[2]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 (5) .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09 (1) .

[4]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1) .

电影语篇 篇4

在悬疑电影中很重要的一种就是侦探、破案类电影,这类电影通过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疑点重重的案件要素引导观众进行逻辑推理,查找事实真相,整个故事的发展路线类似于记叙文起承转合的模式。但是悬疑的设置也为观众认知理解电影语篇带来了挑战。目前,学术界对于电影语篇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学的角度对电影主题、人物和写作技巧等进行文学分析和批评,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悬疑类英语电影会话语篇连贯的并不多见。

作为语篇研究的一个核心话题,连贯受到许多语言研究者的关注。许多研究者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从衔接与连贯的关系入手来研究语篇的连贯。但是,人们发现,语言形式的衔接不一定会产生连贯,而连贯也不仅仅是靠语言形式的衔接来实现的,它还可能通过语义、语用、语境等外在因素来实现。迄今为止,对于语篇连贯的研究很少从人类思维的认知机制来进行,本文将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二、理论基础

(一)知识、意义的来源

体验观这一术语的英文是The Embodied View of Meaning或The View of Body-based Meaning。从根本上说,思想、心智、知识、意义等均来源于感知体验,都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这是体验实在论的实质,也是认知语义学的一个核心观点。人类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别是感觉器官,对空间等外部世界进行感知体验,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从现象和应用研究来说,许多经验性的证据表明,语言形式和人类心智现象、经验结构、认知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象似性关系。这些研究印证了体验和认知在语言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二)身体-空间基础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身体-空间是人类概念、思维、认知形成以及意义拓展的基础,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也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根本来源,它在人类认知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然后,人类的认识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由身体-空间到其他语义域,不断向前发展。

(三)体验互动观

对身体和空间的认识以及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乃是人类概念和语言之始源,在人类概念系统形成中处于中心地位,这是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和共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主要是通过互动的方式来进行的。人类用互动的方式、方法来感知周围世界及事物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发展起了认识。在互动的基础上还可以产生一些其他的认知方式。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所处的环境空间大多也具有相似之处,因此感知体验也具有共通之处,这就成为人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义结构的基础。但是,人类在互动方式上有同有异,这就使得人类在体验和认识上以普遍性为主,普遍性中带有相对性,普遍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关系。

(四)人的认识的主导性作用

认知体验观认为,人的参与是概念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意义与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它不可能独立于人的身体之外。关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是:客观世界是基础,人(认知)是主导,而语言则是从属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反复强调了人的主观认知在认识客观现实世界和形成文章中所起的主导性作用。他提出了“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的观点,认为只有认识充分了,思想透彻了,情怀畅达了,文字句章自然也就美了,突出了“人的认知”在语言活动中的主导性作用,与当今认知语言学的思想是相通的。他主张“心以制之,言以结之”、“志以定言”,认为人的“心智”和内心的思想起主宰作用,而文辞只是表达。主张“物以情睹”,体现出人文精神,认为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可受到不同心情的影响,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事物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295

(五)体验与隐喻的关系

隐喻可定义为用一种表达方式代替另一种表达方式的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或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人类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隐喻建构系统概念,进而形成语言。体验性意义可以通过隐喻、转喻、辐射性范畴、概念整合等想象力机制得到延伸,形成抽象的概念化和推理。正如Aitchison所说:“隐喻的方向十分重要,身体的影响一方面向外延伸到环境特征,另一方面向内延伸到心智之中。”[1]292-293

三、实践分析及应用

(一)体验性媒介与悬疑类英文电影语篇连贯研究

单从语言文字信息来看,悬疑类英语电影语篇可能缺少衔接手段,语言文字信息难以帮助观众在理解语篇时在心智中建立起前后文、前后事件之间的联系。但是这些缺少的文字信息可以通过声音、动画、图像等多模态媒介来补充。观众在观看电影、理解电影语篇的过程中大脑中不仅处理文字信息,还要处理声音、动画、图像等多模态感官带来的信息,综合各个方面的信息来建立各种事件和要素之间的关联,填补显性文字缺失造成的认知空缺,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有关电影主题的自始至终的、完整的认知世界,形成前后连贯的语篇。例如,在影片《大卫·戈尔的一生》中,在真相揭开的过程中,似乎有一个幕后推手有意在暗中提供一条重要线索——一盘证明Gale无辜的录像。这盘录像带在连接前后剧情、揭开事实真相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从录像视频中人们可以判断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判断三个人是否是自愿预谋的,在推动剧情发展,实现前后语篇连贯这方面录像视频这种体验性媒介发挥了比普通语言文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作用。

(二)日常认知体验与悬疑类英文电影语篇连贯研究

观众可以结合并参照自己的认知经验和体验,把脑子中已经固化的正常表现与眼前的异常表现相对照,察觉疑点,并通过思考和探究追寻线索,揭示隐藏在黑暗中的犯罪心理,找到事情的真相。例如,在电影《夺魂索》中,也有一些疑点需要借助日常认知体验或常识来理解,如:布兰登讲了一个关于飞利浦勒死鸡的故事,开玩笑地说飞利浦曾经拧断了鸡的脖子,致使飞利浦神情仓皇不安并且失态地大嚷,极力否认;在整个故事中,飞利浦更多地表现出杀人后的震惊、惊恐不安,甚至是神经质,例如,当Rupert打开钢琴上的台灯时,他立即把台灯关掉,并解释说自己弹琴的时候不喜欢开灯;布兰登暗示他的同学今天可以尽管讨好戴维的未婚妻而不受干扰,令人怀疑他早已预知戴维不会出席今天的聚会。

(三)体验互动观与悬疑类英文电影语篇连贯研究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的主观认识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而且人的体验具有互动性。因此,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悬疑类英语电影创作主要植根于英美等以英语为主的西方文化背景,导演主要根据自己在那种民族文化背景中获得的体验、固化了的知识、ICM(包括其宗教思想)来创作电影,没有那种体验及ICM的观众是很难理解的,对于来自另一种文化背景的观众更是如此。例如,一些英语悬疑电影通过隐喻构建事件之间的关联,在认知上给中国观众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例如,数字“7”在基督教和天主教中是一个神秘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充分的表现,上帝用7天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万物和亚当,又取出亚当的第7根肋骨创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7个头的火龙,共有7个堕落的天使被称为撒旦,到16世纪后,天主教用撒旦的7个恶魔的形象代表7种罪恶。在电影《七宗罪》中,导演大卫·芬奇围绕着“7”这个数字玩着罪犯与警察捉迷藏的游戏,而“7”也作为关键的线索贯穿全戏。整部电影笼罩在天主教的阴郁、深沉的氛围中,而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老警官还有7天就退休了;七次下雨;杀手用7天完成计划,“毁灭”世界;以天主教为背景的7宗罪恶及其对应的7个死者;结局由罪犯设定在第七天的七点时刻。无处不在的“7”向观众暗示着宿命的罪与罚,在令人紧张到窒息的观影体验中,观众心中会不由地产生对于宗教、上帝以及现代人性的思考与内省。

四、结论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理论来研究悬疑类英语电影语篇连贯是可行的、有意义的。体验和认知在语言形成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身体-空间是人类概念、思维、认知形成以及意义拓展的基础。人类是通过互动的方式进行体验的,互动方式可能会有差异,因此,对于同一事物、同一语篇人类的体验和认识可能也不尽相同。多模态媒介以及观众的日常认知经验和体验可以帮助观众在大脑和心智中构建各种事件和要素之间的关联,形成连贯的语篇。互动观的研究表明,中国观众要想理解悬疑类英语电影语篇,理解其中的隐喻构建方式,实现语篇的连贯,就要掌握电影创作者所处的英美西方文化背景及体验。

参考文献

语篇与语篇类型 篇5

在中国, 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英语课文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 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仍依据教材授课, 而所用教材都是以书面语篇的形式进行编纂的, 这些精选的语篇将语言的三大要素, 即语音、词汇和语法巧妙而真实地融为一体, 不是特定数量的单词、短语和句子的载体, 不仅使得学生学会英语语言知识, 而且从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日常教学中, 英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强调的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点, 应将教学重点转到语篇层面上来, 使得学生把英语课文当做一个有机整体来理解和欣赏。因此, 把篇章语言学理论知识引入英语教学中,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讨论英语语篇的定义和语篇类型的划分, 从而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篇章语言学的相关基础知识, 理解所学的语篇。

1 语篇的定义

英语“语篇” (text) 一词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是很常见的。它频繁出现以至于我们往往会忽略它的定义是什么。首先我们就要弄明白这一词的定义。

许多语言学家都曾就这个词给出他们的定义。总的来说, 语篇有两个定义。一个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给出的, 他们认为语篇是大于句子的语法单位。另一个来自功能语言学派, 他们认为语篇是语义单位, 不在于形式而在与语义, 语篇不是由句子组成, 而是通过句子来实现的。目前, 第二个定义已取代了第一个, 被人们广泛接受, 因为第二种观点强调了语篇的功能, 毕竟语篇不能孤立于其使用者和人类社会而存在。

在各种不同的“text”的定义中, 韩礼德和哈桑所给出的得到最广泛的关注, 并被频繁引用。韩礼德和哈桑提出“a text is used in linguistics to refer to any passage, spoken and written, of whatever length, that does form a unified whole.”“A text may be anything from a single proverb to a whole play, from a momentary cry for help to an all-day discussion on a committee”, and“a text is best regarded as a semantic unit:a unit not of form but of meaning.” (Halliday&Hasan, 2001:1-2)

关于语篇的定义, 我们应该记住以下重要的几点。首先, 语篇是语义单位而不是语法单位。“The unity that it has is a unity of meaning in context, a texture that expresses the fact that it relates as a whole to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is placed.” (Halliday&Hasan, 2001:2) 其次, 语篇是由句子来实现的, 可以是任何长度。语篇和句子的区别并不在于长短, 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再次, 语篇都有其语篇组织。语篇组织表现语篇的本质, 区分出非语篇形式。

另一个易引起混淆的是“话语” (discourse) 和“语篇” (text) 的区别。许多语言学家试图就两者给出不同的定义, 认为“话语” (discourse) 指口头语篇, “语篇” (text) 指书面语篇, 或者刚好相反, 认为“话语” (discourse) 指书面语篇。还有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语篇” (text) 既指书面语篇又指口头语篇。事实上, 大多数语言学家认为两者并不是代表语言的不同领域。中国语言学家胡壮麟 (1994:3) 提到, 在某种意义上, “话语” (discourse) 和“语篇” (text) 没有什么区别, 两个词的使用只是反映出地域上的偏好。韩礼德 (2011) 认为, 话语和语篇是同一种事物, 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所以这两个词可以互相定义。

2 语篇的分类

一直以来, 对于语篇类型的划分存在着多种模式和标准。不同的语言学派别也有各自的语篇类型划分。因为存在交叉重叠现象, 所以语篇类型的划分并不容易。不同的语言学家采用不同的划分标准,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某种划分比别的好。以下介绍几种划分方法。

依据交际过程中的中心内容, James L.Kinneavy (1971) 在A Theory of Discourse:The Aim of Discourse一书中将语篇划分为以作者为中心的表达类语篇 (writer-based expressive text) 、以读者为中心的说服类语篇 (reader-based persuasive text) 、以话题为中心的参考类语篇 (topic-based reference text) 和文学类语篇 (literary text) 。

Mc Carthy认为读者在阅读语篇时就可以识别语篇类型, 一些类型规律的出现在一些书面材料中。最常见的语篇类型包括:问题-解决型语篇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 提问-回答型语篇 (question-answer pattern) , 演绎型语篇 (general-specific pattern) , 主张-反主张型语篇 (claim-counterclaim pattern) , 叙述型语篇 (narrative pattern) , 和嵌入型语篇 (one-embedded-another pattern) (刘辰诞, 1999) 。

在《语篇与译者》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2001) 一书中Hatim和Mason提出一种语篇分类法, 其包含三种主要语篇:议论语篇、说明语篇和指导语篇。议论语篇进一步分为正面议论 (through-argumentation) 和反面议论 (counter-argumentation) , 指导语篇进一步分为可选择指导 (instruction with option) 和不可选择指导 (instruction without option) , 说明语篇细分为概念说明 (conceptual exposition) , 记叙 (narration) 和描写 (description) 。这种语篇分类模式向我们展示了语篇类型具有多功能的特点。

De Beaugrande和Dressler (1981) 提出建立语篇类型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人们建立一个编码和解码语篇的应用基础。之后, De Beaugrande总结出五类基本语篇类型, 即记叙、描写、指导、说明和议论。

3 结语

在中国, 英语课文教学中对词汇和语法的过分强调使学生忽略了语言的本质, 学生不会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不但口语交际能力差, 而且缺乏熟练的英语谋篇技能的写作能力。因此, 英语教学重点需要转到语篇层面上来, 使得学生掌握语言的本质, 学习英语语篇的定义和语篇类型的划分, 掌握不同语篇类型的谋篇特点, 学习篇章语言学的相关基础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语语用能力, 提高英语综合水平。

摘要:英语精读课文承载大量的知识,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 词汇和语法不应是教学的重点, 而应该是语篇。了解语篇和语篇类型, 学生才能从课文中学到更多, 真正掌握英语语言的本质。本文旨在讨论英语语篇的定义和语篇类型的划分, 从而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篇章语言学的相关基础知识, 理解所学的语篇。

关键词:语篇,话语,语篇类型学,分类

参考文献

[1]Halliday&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de Beaugrande, R.and W.Dressler.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 1981.

[3]韩礼德.“篇章、语篇、信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8 (1) .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上一篇:细胞学形态特征下一篇:资产评估基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