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人很尴尬

2024-06-28

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人很尴尬(通用7篇)

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人很尴尬 篇1

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人很尴尬

今年,中国影片在戛纳电影节“颗粒无收”,也没有中国人担任评审团评委,但巩俐、李冰冰、刘亦菲等女星仍纷纷应邀踏上红毯,为戛纳带来一股清新宜人的“中国风”。令人尴尬的是,一波没有展映作品、宣传作品、品牌合作的三无艺人甚至网红也争先恐后地涌向戛纳,以五花八门的途径踏足红毯,走过这段短短60米的镀金之路。

“三无”艺人现身戛纳

作为第一个走上戛纳红毯的中国女演员,“巩皇”巩俐今年没有任何作品参展,但仍以开幕式嘉宾的身份惊艳亮相,成为媒体长枪短炮的焦点。李冰冰以欧莱雅代言人的身份现身,一席黑白拼色的露背长裙简洁大方,两度在戛纳官方转播中出现单人面部特写。

新加坡《海峡时报》指出,普遍“脸盲”的红毯评论家们孜孜不倦地寻找范冰冰,这位“能带来火花和兴奋的真正的时尚女神”缺席,给今年的戛纳红毯留下了一丝遗憾。该报在报道中直呼:“范冰冰,你在哪里?快回来,戛纳需要你!”

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眼中“戛纳最喜爱的中国导演”贾樟柯出任电影节世界电影工场导师,妻子赵涛则是官方邀请的开幕嘉宾。黄璐主演的新加坡电影《A Yellow Bird》参与影评人周竞赛单元,成为唯一一位真正有作品参展的中国女星。倪妮和刘亦菲分别有电影《勇士之门》和《夜孔雀》在戛纳电影市场交易,勉强算是师出有名。

令人尴尬的是,凭借《夏洛特烦恼》中校花“秋雅”一角为人所知的王智自称“初恋女神”,却没能在红毯上引来外媒关注。王智

董维佳第三次来到戛纳电影节,仍然没有一部知名度较高、拿得出手的作品。没有影视作品却霸气地踏上戛纳红毯的姜贞羽,则被网友扒出改名前是有“小Angelababy”之称的“网红”刘垚昕,不久前刚刚签约一家法国电影公司。《盗墓笔记》剧组则因“迟到”,全体在红毯“失踪”。

因造型出位引起网友注意的赵尔玲来历“神秘”,因为在红毯上拖延太久而被保安轰走。

面对红毯上形形色色的路人甲,曾放言“没有作品就不会走红毯”的巩俐这一次宽容地表示理解:“每个演员都有资格来电影节看一下,没有亲临现场,是无法感受做演员的心情的。如果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戛纳,我觉得是可以的,要看他们的目标。”

然而在许多影评人看来,这群各显神通来到戛纳的毯星或网红,早已将原本的电影圣地变成了名利场,八卦也取代电影,成为影迷最关心的话题。谁给“蹭红毯”留下操作空间?

4月25日,在新浪微博认证为记者、编剧、作家的“麦地”曝出一张“第69届戛纳电影节红毯价格单”,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

在这份真假难辨的清单中,包括开幕式、闭幕式在内的戛纳每日红毯行情价被详细标注出来,其中开幕式一等席位开价两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4.8万元)、二等座和三等座分别价值1.8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3.3万元)和1.6万欧元(11.8万元)。通过“品牌渠道”走红毯要花9000欧元(约合人民币6.6万元),还需另购1.5万欧元的品牌服饰(约合人民币11.1万元)。

运作红毯相关商业事宜的公司,能为走红毯的明星提供一条龙服务,红毯拍摄每人次1000欧元(约合人民币7384元),化妆服务每人次600欧元(约合人民币4428元)。街拍价格为每个造型1000欧元,并提供精修10张的“增值服务”。此外,这份清单还给出了参加肖邦之夜、美国艾滋研究慈善晚宴等活动的价格,但其真实性同样无法被证实。

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戛纳电影节门槛不低,开幕式、闭幕式门票也不对外发售。按照常理,想踏上戛纳红毯的明星得满足基本条件:要么有作品在电影节亮相,要么受戛纳赞助商邀请。但黄璐透露,商业化明显的戛纳确有“蹭红毯”的情况,其幕后有商家或推手在运作。

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主席莱斯屈尔(Pierre Lescure)曾向媒体透露,组委会除了邀请有国际知名度的明星,还会向各影片的制片方、发行方派发邀请函,由后者做主分配给演员,因此谁走上红毯并不受组委会控制。

此外,据中国媒体报道,戛纳电影节的电影分首映场、媒体场、市场场等,注册的媒体和电影人可凭证件去看,一些普通观众也有机会通过预约申请拿到请柬,这就给“中介公司”留下了操作空间。

中国明星蹭红毯话题性十足,但对普通影迷而言,关注电影才是正事,尽管中国电影在今年的戛纳面临零作品入围的尴尬情形。“电影不只是娱乐”

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中,戛纳电影节与中国缘分颇深。然而今年,华语电影在官方和非官方项目中集体缺席,就连评委里都没有一位华语圈电影人。上一次出现这般尴尬的场面,还是1992年。

据美国《明星论坛报》报道,巩俐认为今年中国电影在戛纳颗粒无收是因为这个行业近年来过于商业化,观众偏向低龄化,专业人士的导向性也不够,导致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关注度下降。

“这当然与钱有关。”在红毯上赚足了回头率的她告诉美联社,“我们需要告诉大家,电影不只是娱乐,它有更多内涵,能让你触摸到灵魂深处。但中国讨论这一点的人不多。”

美国《综艺》杂志称,贾樟柯计划推出新的在线视频平台,专门展示艺术短片。“中国互联网非常有趣,很多论坛上有生动的讨论,人们兴致勃勃地谈论自己看过的电影。”他说,“这种反馈很有意思,也很珍贵。”

尽管中国电影在戛纳遇冷,中国潜力巨大的电影市场仍然备受世界瞩目。3月上任的华谊电影有限公司CEO叶宁告诉《好莱坞报道》,至少在未来10年,中国三四线城市的电影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大多数观众在20~35岁之间,年轻的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十分活跃。叶宁

好莱坞的票房份额在中国持续下降,因为比起好莱坞大片,省级以下地区的观众更青睐本土电影,而他们正是增长最快的观影群体。

3月,华谊兄弟与美国STX娱乐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3年的合约,双方将在2017年年底之前投资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联合投资、拍摄、发行不少于18部合作影片。叶宁认为,中国是未来全球电影行业的引擎,好莱坞想在中国取得成功,必须学会利用“中国梦”。法国Wild Bunch电影公司首席财务官格里蒙德(Vincent Grimond)也认为,合拍片应寻找某种特定的题材。

“你需要了解这些中国小城市的年轻人,他们怎样生活,关心什么。我的家乡是个小镇,相当于五线甚至六线城市,年轻人想要光明的未来和令人兴奋的生活,他们非常努力,但面临激烈竞争,找工作、结婚都很难。他们也想扮酷、玩乐、模仿大城市的生活,他们需要自己的娱乐,而电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叶宁告诉《好莱坞报道》,“好莱坞的故事离他们很远,他们需要中国的超级英雄。一无所有的小镇青年全凭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抱得美人归,这就是他们的‘中国梦’。”最后来一起拜一下2016戛纳红毯上的春哥~

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的卖场 篇2

一年一度的戛纳电影节如期举办。电影节总监迪耶里·弗雷茂抱怨中国电影人报送的选片数量很有限,积极性不高。其实,这种现象也反映出近年来中国电影人对国际三大电影节的态度变化——从之前的趋之若鹜,到如今的从容淡定,甚至有些漠不关心。不要说报名没有以前那样踊跃,即便报名,也不像过去那样迫切期待电影节的艺术认定,而是为了在中国电影市场卖个好票房做些暖身活动。如今戛纳电影节在中国电影人眼里,多多少少有些电影卖场的意思。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中国人感兴趣的可能是杜琪峰和施南生成为评委,以及范冰冰走红毯时的中国红礼服,以及唯一入围展映环节的《武侠》。除此之外就是《龙门飞甲》《大闹天宫》等诸多国产影片的大声吆喝。其实这种以市场为目的亮相戛纳的做法,早在2005年陈凯歌的《无极》就开始了。

这次有媒体问施南生,为什么近几年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的作为越来越小?她很淡定地回应:一种电影风格的开端,或者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总是容易受人注意的。而现在的中国电影已经融入国际电影的范畴,不是那个浪潮兴起的时代,如此表现不足为奇。

也许这种过于官方的回答让人不太“解气”。在笔者看来,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电影业开始从感性的艺术创作发展到理性的产业操作,三大电影节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工具而非艺术的终极目的。

事实上,三大电影节无论如何标榜自己对艺术创新的作用,其结构依然是一个产品博览会:首要任务是市场交易,其次是为获得交易应该做的评选和展示。只不过,在过去的年代里,中国电影人把评选展示放在最神圣的位置,而核心的交易则变得无足轻重。现如今的这种改变,是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人整体认知的改变,是以获奖为荣到票房为王的根本转变,是产业观念的改变。与迪耶里·弗雷茂先生相反,我认为中国电影人的这种表现比以往更加积极。

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人很尴尬 篇3

案例精髓介绍:

每年夏季的戛纳电影节,是全球瞩目的重要事件。随着中国电影及明星逐步的走向世界,戛纳成为重要的舞台之一。巴黎欧莱雅借助戛纳电影节契机,通过搜狐娱 乐,搜狐女人核心传播平台,以“星”为引,以“妆”为核,深度传播巴黎欧莱雅品牌的权威地位,通过戛纳电影节明星的妆容、服饰等充分体现巴黎欧莱雅品牌信 息及代言人形象。

市场环境:

全球瞩目的戛纳电影节,是世界知名的电影明星,优秀的电影作品的展示舞台,也是世界各地媒体的报道重点。过去13年中,巴黎欧莱雅一直都是戛纳国际电影节 官方指定合作伙伴。今年,巴黎欧莱雅继续携手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法国当地时间2010年5月12至23日)共睹此项国际电影界盛事。在电影节期 间,巴黎欧莱雅专业彩妆师团队将负责所有评委及与会影星名人的妆容。作为世界化妆品行业的先锋,巴黎欧莱雅热情盛邀并欢迎她的明星 “梦之队”

策略:

事件营销的核心是事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戛纳作为世界性重大事件,具有足够强的“传播力”,而世界级明星的广泛参与,又极大的强化了其“影响力”。但 戛纳的核心是“电影+明星”,我们又该如何借助这些元素,传播巴黎欧莱雅品牌所代表的潮流与时尚呢?我们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借助于一个核心要素的传达,整 合“传播力+影响力+品牌力+产品力”四大要素,紧密围绕品牌诉求,让更多的网民认知、理解、认同„„面对戛纳电影节时,巴黎欧莱雅品牌传递什么?面对电 影明星时,巴黎欧莱雅产品传递什么?面对品牌代言人时,巴黎欧莱雅与消费受众又产生怎样的互动链接?这些课题既是我们继续解决的问题,又是此次营销传播的 核心要点。

戛纳电影节,巴黎欧莱雅品牌的身份象征

搜狐娱乐新闻报道内容,处处凸显巴黎欧莱雅官方赞助商身份。新闻报道页面,图片大视野,明星专访„„品牌赞助商身份体系在每一个与戛纳电影节相关的新闻素材。

明星妆容、服饰,引领潮流趋势,巴黎欧莱雅助你时刻赶超世界潮流趋势

搜狐娱乐、搜狐女人戛纳电影专题报道,世界潮流趋势解析,明星服饰、妆容解析,巴黎欧莱雅最新彩妆趋势宣传。

利用巴黎欧莱雅明星代言人传播效应,加大参与度及讨论度

强化范冰冰,巩俐为代表的明星宣传报道,从多个角度,强化巴黎欧莱雅品牌代言人身份信息,在新闻报道,图片展示,视频专访等多个环节,凸显巴黎欧莱雅彩妆产品所推崇的金色彩妆产品。

紧扣传播核心——金色戛纳,金色潮流,金色妆容——巴黎欧莱雅专业彩妆品牌

电影宣传专题,明星专访,妆容解析,潮流资讯,均以巴黎欧莱雅品牌所倡导的金色全程体现,邀请内容编辑,时尚专家,草根达人打造金色潮流风尚妆容。推广目标: 客户期望通过搜狐平台达庞大用户群体和媒体影响力吸引更多人群关注欧莱雅产品。同时,全方位传播欧莱雅文化,提升品牌形象影响力,最终有效提高销售额。

执行过程:(包括策略、创意、营销等内容描述)

第一阶段:

通过女人频道的戛纳妆容回顾专题提前引起关注。并在专题页面中充分体现巴黎欧莱雅的品牌信息和代言人信息,让大众了解巴黎欧莱雅与戛纳电影节的赞助合作伙伴关系。为接下来的64届巴黎欧莱雅戛纳电影节预热。

第二阶段:

通过娱乐频道的戛纳“金典”专题,着重宣传第以及巴黎64届金色主题的巴黎欧莱雅戛纳电影节盛况欧莱雅的品牌信息(搜狐首页,搜狐娱乐,搜狐电影,搜狐女人,搜狐V频道,多渠道推广)。

同时通过多个专题、精编妆容文章及新闻稿来推广欧莱雅最新推出的金色妆容系列产品信息,主要包括有:<金色星期一>,金色妆容新闻稿,后台花 絮精编文章——女人频道;<好莱坞明星街拍>戛纳特刊,<时尚周报>戛纳特刊——娱乐频道。

第三阶段:

通过女人频道达人戛纳妆容模仿视频专题来回顾本届电影节上欧家明星的金色妆容,加深大众对本次欧莱雅新推出的金色妆容系列产品的了解。再一次推广品牌产品信息。媒介表现:

将活动中所应用的各类媒介形式以图片、视频等形式予以展现。

1)《64届戛纳电影节》娱乐频道戛纳“金典”专题页面

2)《金色星期一》女人频道专题页面

3)《黑色星期一》戛纳回顾专题页面展示

4)微博话题区“一周女星穿衣”,有助于大众互动

5)专题推广情况展示——女人首页

6)娱乐频道《戛纳“金典”专题》推广情况展示

7)巴黎欧莱雅品牌专区,展示产品信息

8)娱乐频道《戛纳“金典”专题》推广情况展示——搜狐首页

9)娱乐频道《戛纳“金典”专题》推广情况展示——女人首页&奢华首页

10)搜狐女人时装首页-焦点图&首屏图文混

11)搜狐女人大视野展示页面

12)搜狐娱乐频道展示页面

13)搜狐娱乐文章页&大视野展示页面

14)搜狐电影频道首页展示 15)软性专题&新闻稿发布概况

16)搜狐美容首页展示 17)《达人妆容模仿视频》专题页面展示

巴黎欧莱雅:戛纳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人很尴尬 篇4

社交网站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前几天刚和华裔女孩普利西拉·陈喜结连理;传媒大亨默多克早就将邓文迪娶回了家;而本次戛纳电影节上,除了娄烨的《浮城谜事》入围“一种关注”单元外,华语影片沦为了竞赛单元的看客。但戛纳电影节的高曝光率和强大的电影市场却让不少中国明星趋之如鹜,红毯则成了他们的最爱。杨幂、范冰冰、李冰冰等人不管有无作品,均在派对中华丽穿梭。前几天传出杨幂“蹭红毯”遭保安驱赶的消息,一时间惹来众多网友的质疑甚至挖苦。甚至还有一些前方记者在吐槽,因为华语明星去得太多,并且纷纷“求专访”,甚至都影响到了电影节的正常报道。

最近,19年前巩俐参加戛纳电影节的老照片被翻出,顿时有网友高呼:“瞬间秒杀浓妆艳抹的妖孽”。普通的白衬衫,长长的黑西裤,竟然被翻过一个世纪后的苛刻影迷惊为“女神”,而这些年在国外频频亮相红毯的女明星,要么龙袍、要么青花瓷,却被划归妖孽一类,让她们情何以堪?女星们犯了“红毯病”,逛一逛也是乐趣。

中国星戛纳红毯秀不完全记录

5·16开幕式:范冰冰、郝蕾、齐溪、秦昊

范冰冰是以欧莱雅代言人身份参加,郝蕾、齐溪、秦昊是“一种关注”单元开幕影片《浮城谜事》的主演。

5·17《锈与骨》首映式:范冰冰、杨幂、陈廷嘉

范冰冰被欧莱雅邀请走秀,杨幂、陈廷嘉出现原因不明,与该电影找不到关联。

5·17戛纳 “中国之夜”:成龙、周迅、杨幂、廖凡、费翔等

来自中国的主办方邀请全部在戛纳的中国明星亮相。

5·18《马达加斯加》首映式:杨幂、刘恺威、朱珠

据传杨幂、刘恺威接到迪奥邀请参加走秀,朱珠则是陪同尤文图斯队老板之子出席,均与该电影无关。

5·18《美国往事》首映式:李冰冰

李冰冰出现原因不明,与该电影无关,不少海外媒体误以为是范冰冰再度现身。

5·18《十二生肖》发布会:成龙、姚星彤、权相宇、廖凡等

成龙等均为《十二生肖》主演。

5·19《画皮2》首映式:周迅、杨幂、冯绍峰、陈廷嘉、费翔

周迅等均为《画皮2》主演。

5·19《曾经》首映式:李冰冰

据传李冰冰是接到了古驰的邀约而走秀,与该电影无关。

5·20《爱》首映式:刘雯

超模刘雯是接到了罗伯托·卡瓦利的品牌邀约而走秀,与该电影无关。

5·21《好戏还在后头》首映式:李冰冰

李冰冰与该电影找不到关联,走秀行头依然是古驰。

从巩俐到冰冰的红毯印记

巩俐时代

巩俐作为最早出征世界电影节的中国女星,当初收获的国人称赞真是箩筐都难装。作为一个拥有典型东方面孔的中国女演员,巩俐和她的作品一道,开启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章子怡时代

因为一部很对老外胃口的《卧虎藏龙》,章子怡频频露脸各路颁奖礼。最重要的是,“国际章”搭上了美国富商VIVI这班顺风车。她代表的中国符号,已然不似巩俐传统,而是美国富豪的中国明星女朋友。

双冰时代

双冰,即范冰冰和李冰冰。两人在国内都是一线,但说实话,走上国际电影节的红毯,还真有那么点不是味。没有电影参赛,没有作品说话,纯粹为了走红毯而走。所以,穿得再挖空心思,妆得再美若天仙,人家老外还是不认识啊。何况,咱这种东方美,偶尔看看是新鲜,但总归不是人家的审美主流啊。

走红毯不难 难的是让人认识你

已举办65届的戛纳电影节秉承欧洲人的优雅风格,在每日夜场(19点半之后)电影放映前都会有红地毯仪式,共有65部电影在本届戛纳电影节上亮相。也就是说,在活动期间至少要举行40场左右的红地毯仪式,电影节一共12天,每天大约有3场。

广义上的走红毯,是个人都可以走。因为戛纳电影宫前面的红毯白天是空闲的,每个记者进卢米埃尔厅看电影都会经过红毯,路人经过电影宫也可以上前踩两脚,叫上三五好友帮你拍张照也算走红毯了。

可能有很多读者不会明白,为何没有影片在戛纳竞赛或展映,还有如此多中国艺人在红毯“打酱油”呢?甚至还有人对范冰冰走红毯发出质疑,说她是“蹭”红毯。实际上,想要在戛纳走红毯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没有参与参赛影片,明星仍然可以通过品牌赞助商邀请、剧组主创亲友等方式在戛纳“红毯秀”。

那么,明星走红毯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弄一张红毯邀请函很容易,比红毯函难的是礼宾车。比礼宾车更难的是现场CANAL+电视台主持人认识你,假如他能发音准确地喊出你的名字,那基本就算混到国际明星了。

1.搞到邀请函

想走红毯还要解决两个问题:邀请函和能坐上组委会的车。曾跟随电影《武侠》参加去年戛纳午夜场放映的陆先生告诉记者,按照组委会要求,每个剧组的主要演员和导演一人一张邀请函,每个主创最多带一名随从。参加报道的记者每人每场也能领1到2张。媒体人董铭说,邀请函的颜色也有区别,棕色的邀请函可以畅通无阻,但蓝色的邀请函必须和记者证一起使用才有效。除了组委会外,评委、影评人、影片发行宣传、公关公司和赞助商手里都有棕色邀请函,想要走红毯,但又没有影片参展、参赛的,就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拿邀请函。

2.坐上组委会的车子

拿到棕色邀请函只是有了观看夜场电影的资格,并不代表你能或者敢于大摇大摆走过photocall区域,完成“走红毯”。陆先生告诉记者,去年《武侠》剧组汤唯、金城武、甄子丹等走红毯,都是坐着组委会安排的礼宾车到现场。车子的安排有讲究,陆先生说:“打比方说,你有40个人,组委会一般给你7辆车,每辆车4个人,最多28人可以走红毯,其他人就从旁门进影厅。”

网友吐槽:走成了“中国菜市场”

对于中国明星频频亮相戛纳红毯,很多网友感到难以理解,有网友说:“戛纳不是只有美艳的华语女星,还应该多关注电影本身。”“找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去走走红毯,无聊至极。”甚至有网友称本届戛纳电影节红毯就像“混乱的菜市场”。媒体人张晗在微博指出:“本该神圣高贵的戛纳红毯,硬是被走成了中国菜市场。得问问,这股风气究竟是怎么被带坏的。也得让戛纳组委会知道,再这样下去,戛纳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也就跟金鸡、百花没啥区别了。 ”

时装专栏作者“拉面妹子”在微博说:“如果我是在戛纳的外国记者,一定很纳闷:为什么不管什么电影的首映式,总是看见一群不认识的中国女人呢?”

没有作品 至多是“红毯游客”

今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式红毯,范冰冰以一身“中国瓷”服装亮相,惊艳全场。而实际上,她并无任何作品参加本届电影节,前往戛纳的真实目的是为某品牌代言。

同样没有作品却亮相本届电影节的还有李冰冰,她以某奢侈品牌代言人的身份出席,走秀的背后,是巨额的商业合同。有趣的是,外媒的报道中,一度把她当成了范冰冰。

今年最具话题的当属杨幂,虽然她有作品《画皮2》亮相(与电影节竞赛单元无关),且在国内人气颇高,但在戛纳当地却无人认识,以至于在一次红毯秀上停留过久遭到工作人员再三催促,甚至有国内媒体称其“遭到保安驱逐”,成为本届电影节最大的闹剧。

一时间各方对华语明星戛纳红毯秀也产生了不同看法。而业内人士也认为戛纳红毯其实很商业,很娱乐,希望大家还是注重影片。“蹭红毯”这种说法虽稍微刻薄,但还是很形象,就是现在华语明星去戛纳的现状,这几年华语影片参展、参赛变少,华语明星多数在参加其他电影剧组红毯仪式。

对于戛纳秀场,娱乐策划人丁丁说:“说白了,名为红毯实为抢钱。因为她们穿的服装、戴的首饰、拿的包包,都会成为媒体焦点,她们的身体就是奢侈品的广告位,当然要尽情展示了。增加曝光率,提高身价,既讨好了赞助商,又拉到新广告代言,这才是终极目的。”

事实证明,走秀并不能让观众记住你;没有作品,至多是个风光的游客。而真正的演员,诸如梅丽尔·斯特里普、蒂尔达·斯文顿这一类的人物,不管在不在红地毯上出现,观众依然记得。

戛纳电影节综述 篇5

说烂片是烂片的勇气

戛纳是一个电影成人世界,这个成人指的并非是对限制级电影的鼓励,而是说来这里参加评选的都是业已在本国电影界成为腕级的人物。

经过1950年法国新抽象派逐步确立之后,世界电影大量出现了繁复巴洛克等新浪潮电影的拥趸者,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这种后现代风潮愈演愈烈,他们越来越随心所欲地颠覆叙事结构,迷恋重叠、反复以及其他一切非正常镜头的使用,在内容上一而再而三地挑战观者的生理和心理极限,使得其所倡导的“风格化电影”以及“作家电影”和“诗化电影”成为国际电影节上的新宠。这些影片在各式国际电影节上被广泛褒扬并神话,随意性渐渐磨灭了风格化电影创造性的核心。

以本届戛纳电影节入选竞赛单元的影片来看,其电影类别无一不是以探讨人性、矛盾为核心的艺术影片,智利流亡在法国的阿乌·乌易兹,俄罗斯的索库洛夫,意大利的普皮·阿瓦提,英国的彼德·格林纳威、法国的安德烈·泰西内,都是以风格化著称的电影人,用台湾影评人焦雄屏的话来说:“他们都喜欢在真实和幻象中游移,以摄影风格的孤高精致而闻名遐迩。”戛纳总是吸引并培养着大师,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培养的口味却是在孤独和小众以及个人化风格中越来越剑走偏锋。像英国老将格林纳威的新作《图西·卢皮的手提箱》,全片用16个段落用一种支离破碎的镜头风格阐述“历史并不存在,只有历史家存在”的理论,企图用无法自圆其说的碎片堆积出了所谓影象的东西。而美国个人化导演文森特·加略的《棕兔》也因为虚矫、自溺、垃圾而受到日本制片方在质疑,他也不得不在戛纳尚未公布奖项的情况下向媒体、观众以及制片方公开道歉,“我承认此片是个灾难,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希望你们不要走进电影院浪费自己的时间。”

这对于执迷风格化电影的导演无疑是个几近毁灭的打击,一向只丧失观众的他们这次甚至也失去了夏纳的支持,从戛纳最终评选出来的影片看,其类型虽然也属于艺术片,但对于完整故事结构和相对整齐的影象风格也是有所要求的。

各国影评人大多认为这是历史上最差的一次戛纳,但我认为这届戛纳的意义甚至可能比其他歌舞升平的电影节要有价值得多。首先是观众对于大师的崇拜已经从盲目变得理性甚至是批判了,对于以前大师给什么大家就接受什么的程序化过程,使得人们由于对大师的敬畏而不敢提出质疑,不但自己开始离开电影,也让大师们在一片祥和中继续自己独孤求败的道路。另外媒体也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显出独立的姿态,不受权威的影响而从电影本身出发,使得对电影的最初反应变得越来越良性。

并非好莱坞主义

如果只要有好莱坞电影的参与和获奖便将一个电影节的性质定为“好莱坞入侵”,那其实是和只要大片不要独立制作一样性质的狭隘。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的形象出现,同时已经形成的电影工业化模式,它所带来的电影肯定要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戛纳电影节作为一个开放的、世界性的电影节,因为一个国家电影工业化进程的成绩优秀就去刻意抵制其进入,这其实与其包容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对于强大势力的抵制和对弱小势力的抵制,归根结底都是同一种意义的片面。

看待好莱坞主义,一方面是诸如《黑客帝国2》这样可以攻占全球票房榜首的电影将全球首映权交给戛纳,如果这一对双方有利的决定非要定性为好莱坞收买戛纳的表现,那我只能说如果这样的艺术主流与商业主流相结合,除了双方都能坐享其成外,坏处就只有人们为了一睹基努·里维斯的风采而让戛纳交通严重堵塞。戛纳电影节备选电影已经走向越来越小众和孤僻的道路了,难道还要让这样一个世界电影的盛事也在郁郁寡欢中体现自己的尊贵?

本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是来自法国的导演帕特里斯·谢侯,因此人们猜测法国电影能在电影节上取得胜利。我对于谢侯导演的信任是,这并不是一个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人,包容和博大是他与戛纳最相容的气质。这次没有谁因为给好莱坞商业电影抛媚眼而导致本国电影甚至是欧洲电影集体沦陷,事实上是法国本土出品的几部电影如安德烈·泰西风的《迷路的人》、贝特朗·布里耶的《柯特莱特家族》、贝特朗·波尼洛《蒂蕾茜亚》、贝当·布里叶的《羊排》都是在自己的意识之中讨论众人的感知,并利用其国别优势将自己划为优秀影片的行列。格斯·范·布里耶《大象》之所以能获得金棕榈大奖,一方面是因为本片在叙事结构上进行了并非魔化的革命,将焦点对准一个时间段,再从10多个孩子的角度分别讲述这个时间段落里发生的事情,最后将这些角度聚拢为一点——屠杀,其铺陈之精密,结构之复杂的确无愧于戛纳的表彰。然而站在另一个方面,之所以被美国人抢了大奖,也是因为自己并没有能与之抗衡的电影去挤掉它的位置。

欧洲和美国在电影问题上一直是互相歧视的,然而相比较而言,就像梅格·瑞恩所说的那样:“我是来学习的。”美国更多是站在学习和吸收的角度。在这个问题上,欧洲电影的主动歧视一个方面是对好莱坞电影与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的误解,另一个方面是给自己疏于学习以借口。美国电影不但有让傻瓜都能看懂的大片,还有层次鲜明、角度多样的艺术影片和独立制片,而美国独立制片电影普遍讲究的是在可看性前提下寻求影片技术的革命,其实是比欧洲电影更加自己为难自己的角度。如果我们仅仅将电影的艺术放在国别的角度下考虑,其实才是最负气和片面的决定。

最后一次爱国主义

正像之前所讲过的,我们给一部电影添加了太多的国别、荣誉因素,那么这样的电影节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按照国家版图的比例给每个国家分果子吃。当然,这对于非华语电影来说是很轻松的决定,一旦一部影片沾上了“华语”的因素,我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就立刻包围了对电影本身的判定。

其实这样的主队倾向并没有错误,但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导演过分依赖这种国际路线来引起观众对自己电影的注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判定这是导演们故意为之,但由于中国电影管理体制问题,电影院线制度形同虚设,多层次类型影片无法公开上映,主管部门主观认定影片是否适合观众欣赏,这些老生常谈的现实问题造成了华语电影依赖电影节生存的现状。然而可悲的是无法经历正常院线与观众的交流和闭门造车地受到欧洲风格化电影的影响,中国好不容易诞生的一批电影人又纷纷走上电影的阴面,你永远无法知道他除了在各大电影节扬名或落败之后究竟在做些什么、拍些什么。越来越小众的观众宠着越来越只符合小众的电影人。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于获奖影片如数家珍,却对电影院里放映的电影一无所知。像娄烨参赛的《紫蝴蝶》,节奏缓慢拖沓,在大段大段的自我意向中成为气氛的奴隶,还企图用“表现繁复巴洛克式的欧洲电影美学”来搪塞自己的混乱和矫情。华语电影在张艺谋、陈凯歌时代的确因为戛纳、威尼斯等电影节大张旗鼓的表彰而焕发了活力,但这一方面是西方电影圈对中国电影长期忽视所给予的补偿,另一个是对中国电影人的一种激励。但借此躺在电影节花团锦簇的温床里,不去适应和引导电影的平民事业,华语电影的获奖不过是没有意义的奖状。同时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和他们渐渐将电影当成了电影在政治和民族性上对我们的判定,这种给电影评选人为附加的性质归根结底是多了一条给自己开脱的道路,这也是中国电影近年来对灰色、讽刺题材热衷的一个原因。中国电影的确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这种肯定实际上就像是所有事物都有其优越性和不可代性一样正常和简单,我们却将这种正常当成了必然,无法看到占更大比例的需要吸收、改进的地方——类型片缺乏、题材狭隘、缺少明星和创意。如果媒体和观众都宠着电影人在对电影节近乎耍赖的态度上要奖项的话,华语电影还要在电影上败得体无完肤。

戛纳看电影 篇6

作为全球最富盛名的电影节之一,戛纳每年都汇聚了纯商业领域之外最具知名度与最受关注的导演和项目。虽然去年的电影节信誓旦旦地宣布要重新开始推介各国的新生力量,当年的22部竞赛片中确有超过1/3的导演都是首次入围,然而事实还是证明,无论观众还是买家,眼里都是不揉沙子的。于是今年电影节的选片又回到了我们熟悉的老路上,简单地说就是大牌云集,光是前金棕榈得主就有4位之多。这也对,毕竟时下正值经济危机,大家掏钱买机票都需要更多一点的心动才行。

当然,在电影节上看片,尤其是看热门电影并非易事。戛纳电影节的放映活动基本分成三块:提前的媒体放映、面向业内的市场放映和公开的正式放映。公开的正式放映程序最为复杂,观影时须着正装不说,即使是持有参观和参展的证件,也需要在影片放映前18小时预约。市场放映虽然无需特别手续,但常需提前1小时前往排队。不同影片与主创的号召力在此显露无遗。率先登场的美国小制作《鱼缸》(Fish Tank)虽然是正式竞赛片,但直到开场前两小时都还有余票。《蝙蝠》(Thirst)、《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 Woodstock)等片因为人实在太多,很多观众持票都未能进场。当然对于普通观众和游客而言,管他什么片子,能有机会走走红地毯、跟明星近距离接触都是件乐事。当地的电影宫(Palais Des Festivals)门外每天都挤满了高举求票标识的人群。当然在艺术的戛纳,大家一般都不会提钱字,交换的条件常是“Free Hug”或者“Kiss”之类。至于能否奏效往往就得看美女的号召力了。

今年的戛纳,亚洲电影无疑是主要的亮点。尤其是4部入围竞赛的华语电影,虽然其中一部压根就是美国片,另外3部也有法国的主要投资,但毕竟都是出于华人名导之手,在媒体和观众中制造了很大的话题与期待。不过从目前来看,除了蔡明亮的《脸》要在倒数第二天才亮相之外,其他几部片子的金棕榈前途都不甚光明。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在法国当地有一些好评,北美媒体却对该片普遍不买账,我个人听到的基本也是清一色的恶评。杜琪峰这次的《复仇》也颇有点失手的意思。李安的《制作伍德斯托克》口碑相对较好,但在戛纳似乎一直都有个惯例:能够赢得各国观众掌声的影片未必最终能打动评委的“芳心”。

戛纳电影节:被金钱撕破的艺术 篇7

对有些人来说,戛纳的标志是被狗仔队围着的碧姬·巴铎,而对另一些人来说,戛纳的标志是带着60年代特有的激愤的简一吕克·戈达尔。戛纳的奇妙在于这些看似矛盾的场景可以有机地融为一体(当然,离开强大的资金支持,即便是戈达尔的电影也无法出现在这里)。

戛纳这种矛盾的个性没有比在2010年电影节的红毯秀表现得更明显的了。在那块为电影节开幕电影《罗宾·汉》预备的红地毯上,每个人——包括戴着太阳镜的冷峻的罗素·克洛——都那么乖巧礼貌。红毯的尽头,卢米埃尔大剧院的前面是写着深蓝色字体的参展影片导演的名录:伍迪·艾伦、马蒂厄·阿马尔里克、格雷·格荒木、奥利维·阿萨亚斯、泽维尔博瓦……这个大牌子彰显着乌托邦式的公平和包容,所有导演在电影之神的眼里都是平等的。

但事实上,在戛纳电影节63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一次红毯上的明星云集像这一次这样让人感觉到一种虚荣与自负。没关系,我们可以假装《罗宾·汉》这样的电影是戛纳电影节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那些真正代表着戛纳电影节的理念和理想的电影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不仅是因为那些独立电影发行公司都在挣扎着艰难维续,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些独立发行商难以生存的原因——全球的电影欣赏品味正在变化。

就在戛纳电影节开幕的当天早上,《国际先驱论坛报》的封面报道有一个触目惊心的名字:“欧洲的电影人正把他们的领地输给3D科技”。这篇文章开篇写道:“下周,当影评人纷纷涌向戛纳,一半都在评估电影艺术的时候,全欧洲成千上万的观众都在排队买票,准备观看像《钢铁人11》、《怎样训练你的巨龙》这样的好莱坞大片。当然也包括《罗宾·汉》。戛纳一直以来都是,而且现在也依旧是一场浪漫的艺术之梦。但是当你站在红毯上,你会觉得这场美梦看起来越来越像海市蜃楼。

尽管在世界电影的商业化过程中,戛纳电影节也不能免俗,但在影评人欧文·格雷伯曼看来,此次戛纳还是为我们带来了几部值得关注的影片:

《颤抖的意大利》——一部让意大利总统对其纳入电影节提出抗议的纪录片。导演萨比纳·古赞蒂,用了和迈克尔·摩尔一样的报道式表现手法在这部电影中表现了2009年4月拉奎拉地震中总统贝卢斯科尼的反应。影片通过细节描述表现了意大利邪恶的政府与黑手党是如何勾结在一起的。贝卢斯科尼像是一个没有被控诉的理查德·尼克松——一个控制力极强而又没有廉耻的领导,他利用了自己的人民,还表现得好像是送了份大礼。

《狮子爱》——这是艾格尼丝·瓦达1969年在好莱坞时制作的一部实验电影,但直到今天瓦达才最终将它的完整版带到了戛纳。这部电影是一个真正的发现,一部在60年代完结之前,为60年代写的挽歌。现在观看这部电影比当年更觉奇妙。这是一个宝石,值得现在重新被审视。

此外,来自罗马尼亚的《圣诞过后的星期二》也值得关注,这个经济不发达的东欧小国,一向以电影文化著称于戛纳,历届多有获奖或入围的导演。印度有多部电影来到了戛纳,鉴于电影节希望尽可能做到多元性,印度媒体很看好宝莱坞今年的产品,认为必有一款可以符合评委胃口,抱得奖项荣归故里。

上一篇:六.五世界环境日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