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中国电影(精选10篇)
别样的中国电影 篇1
“辫子虽然是中国男人的象征, 但是中国人原本没有辫子。和其他的服饰相比, 它是外来品, 是现代最近的发明。当今的朝代的皇室家族本身就是外来的, 300年前他们是鞑靼人或蒙古人。是他们带来了留辫子的传统。简要地补充一下, 留辫子是唯一一件中国人从满人那里吸收的事物。在前朝, 中国人不剃头, 头发梳得和我们差不多。当现在的统治者的祖先取得皇位之后, 新皇帝就下令, 所有臣民都要剃发蓄辫, 作为归顺的标志。这项法令立刻引起全国激烈的反抗。人们认为留辫子在身份上是不体面的, 在道德上是堕落的表现。在一段时间内, 各地暴乱不断发生。人们怀疑这种新服饰不经过长期的流血战争是否能实行下去。”
一
这是晚清时期曾任美国驻中国的外交官何天爵在所著的《中国人本色》一书的一段话。与国内学者的近代史著作不同, 《中国人本色》并没有把军事战争、政治斗争作为晚清史研究的主题。在书中既描述了中国作为“行星系”中心的来龙去脉, 又分析了晚清辫子的由来。通过对中国的政府、语言文字、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宗教、迷信等方面的详尽描画, 全景式地再现了晚清时代的中国社会。众所周知,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英勇抗争、追求自由进步的历史, 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受尽欺凌、遭受奴役压迫的历史。一次次失败的战争, 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一笔笔巨额的赔款, 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灰色画面, 也成为了我们近代史研究的主题。毋庸置疑, 我们的历史学家理应肩负起唤醒人们牢记历史教训, 建设富强中国的历史使命, 必须关注近代史发生的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然而, 我们还应该看到历史是多姿多彩的, 单纯地描述政治、军事和战争, 并不能完全地真实地揭示历史真相。如果我们的近代史研究在把民族解放、国家强盛作为研究主题之外, 适当关注民计民生, 使历史内容跟我们贴得更紧密一些, 枯燥的历史年代, 孤零零的历史事件也许就会鲜活生动起来, 不仅可以促进历史研究更加全面, 更加立体, 我们的历史教育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喜欢, 历史传统将会更好地传承下去。从这个意义上, 可以说《中国人本色》为我们拓展了历史研究的视野, 提供了一种对国民进行历史教育的新方法, 对我们的历史研究作了有益的补充。作者正是坚决地摈弃认识事物的传统方法, 利用他在中国生活工作了16年的亲身经历, 根据自己的耳濡目染, 所见所闻和深入思考, 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晚清中国的另类画卷。
二
以期让那些不了解中国和中国人以及了解不多的人, 真正地了解中国, 认识“真正的中国人”。因此, 这本书不仅仅用粗线条勾勒出了晚清时代的中国社会, 尤为重要的是分析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 阐释了中国人一些固有的特性, 可以看做是一部中国通史的简明读本。作者眼光独到, 有一种局外人特有的敏锐与清醒。譬如, 作者分析中国人为何成不了殖民者时就深刻指出, 这与中国人固有的特质有关。他认为, 中国人的天性中有一种爱国恋家的倾向, 地域观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强。中国人远离故土谋求生路, 不是为了成为当地的殖民者, 而是为了帮助家乡, 帮助家人。他们远离故乡, 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流放, 而且离家前, 就已经规划好了返乡的计划。外出者就像候鸟, 虽到处安家, 但最终的归宿却是叶落归根, 魂归故里。中国人的天性如果不彻底地改变, 他们不是, 也不能成为殖民者。作者的远见卓识要比当今少数人鼓吹的“中国威胁论”理智客观得多了。
三
何天爵是一个思想相对开放的学者, 他力争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认识中国, 了解中国。在该书开篇, 他就说道:“有位老太太, 独自一人住在格林山脉深处, 方圆数英里内不见邻里。夏日的一天, 有个陌生人来到她门前, 想讨杯水喝。老太太问他打哪来, 他说自己住在波士顿。她吃惊地叫起来:‘天哪, 你在那么遥远的地方该会多么孤独啊!’”在这位老太太看来, 来自繁华都市的人应该比她这个生活在偏僻山区的人更不幸。看似可笑, 实在不然。因为世上的人几乎都有和这位老太太一样的思维方式, 往往会把自己划定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里, 然后再去观察周围的一切。这样的认识误区是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造成的。何天爵不赞同人们像那位住在格林山脉之中的老太太一样, 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别人, 主张人们“应该用更高的层次, 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我们自己和他人, 如果我们用更理想、更标准的人的标准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人, 情况就会更好。更宽广的视角不但能使人们的结论更为精确, 更加合理, 还有更为深远重要的价值:这样做能使人们更加宽容、友爱、和睦相待, 体现人们团结、高贵的本质。”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能否真正做到这种不偏不依, 也许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人们的家庭背景, 受教育程度, 文化背景等不同的个性差异, 决定了任何认识都不可能真正客观。何天爵也不例外, 书中的有些观点和解释也不可避免地留下西方文化的印迹, 但他能够在西方殖民主义时代, 抛开成见, 以宽容理解的态度进入中国社会, 不用西方已经形成的标准, 不用从西方身上总结出的模式去衡量中国, 就远远比那些过分抬高自己, 恶意刻意诋毁和污蔑中国和中国人的学者富有理性了。
别样的中国电影 篇2
读飞氘的小说,或许会有一些调侃的感觉,但最后留在记忆里的却是巨大的悲怆。我常觉得,他写的,是一些超前的、复杂的,却还没有被认真研读和重视的神作,不仅在于形式和内容的颠覆性,还在于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风格,一种新的叙事和思考方式,从一个料想不到的视角来反观人类的生存困境。如果说同样是80后的陈楸帆正在开创一种科幻现实主义的话,那么飞氘的实验应该怎么概括呢?是科幻象征主义或科幻表现主义,还是科幻历史主义或科幻神话主义?或许都不是?他在创造很难归类的一种独特文本。我觉得把这部书与《荒潮》(陈楸帆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1月)一起,以其强大的对中国现实及文化的穿透力,并列为2013年中国科幻文坛最好的收获,应该是可以的。
读飞氘那些把中国史前神话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的作品,有时感到好像在重读鲁迅的《故事新编》,却又有莫名的陌生疏离感。飞氘的故事中洋溢着千古的愁绪,他更像个忧郁的诗人,他似乎总在一个人自言自语,嘀咕着“作为中国人活下去有没有意义”的问题,这是一个奢侈的问题,他甚至是在控诉,但这中间又横陈了一种气壮山河,要去抗争那根本不可能扭转的五千年大风车。为此他塑造了一系列悲壮的、唐吉诃德式的英雄,来佐证他的行动。《苍天在上》、《荣光年代》、《大道朝天》都是关于英雄的小说,是充满自嘲和悲悯的史诗。为了让他笔下的英雄更加滑稽也更加伟大,这就既要借助上古神话的力量,也就是那种已从今人身上消失了的力量;同时也要利用现代的自然科学法则来支撑一个体系,而这也恰是我们这个民族当下仍然十分稀缺的东西。如此,飞氘把宇宙的末日和太阳系的终结,以及我们的恒星成为红巨星的惨象,出人意料地甩到了蒙昧时代的华夏先人面前,要重新为我们这个民族设计一个思想实验,再借用这种形式,来讲述自己对青春、家国和宇宙的困惑,去质疑或肯定这族人与天地和自身抗衡的出路,但这又分明加大了小说的荒谬感和绝望感。在他的故事中,民族的退化和进化成了同义语,而人的形态和本质都可以有着千变万化的解释。这契合了《故事新编》的精髓而又与之异趣。
飞氘的作品更染有一层诡异、忧伤而黑色幽默的色调,他把整个中华民族搁置到了一个极端的境地里,像是要用梦来唤醒梦。你看,女王躺在浴缸里,而她的男人在她的国土上无休止地奔跑,这种巨大的荒诞感,仿佛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重演。人们追求的大同社会成了一个黑洞,只有当万物收缩为了一点,连光也无法逃离,公平正义才能达到,而奔向自由的那家伙却还会被拘留在这个国度中。郑成功在对建设海洋文明感到失望之后,只好去周游海底两万里,似也不是为了探险,而只是玩耍玩耍;生活在恐龙时代的乾隆拒绝了英国使臣,他相信像西方人那样把时间弄得如此精确没有丝毫意义,因为驾驭帝国的关键是控制好亿万个“人形齿轮”;项羽是一位无法选择自己的战场的时间旅行者,他没有死在乌江边,而是与爱人一起逃往了时间的尽头;秦王则是银河帝国中修炼原力的大神,兵马俑是他的机甲战士,他后来满怀愁绪离开了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到另一个安静的世界修行去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本是要取回一套软件,来维持世界第一大帝国的正常运行,但解压后竟发现空无一文;女革命者秋瑾是戴着窦娥面具的V字仇杀队的骨干成员,而大清子民辫子里实则设有制造幻觉的科技机关,使民众活得如同行尸走肉……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伤怀和对生命的无奈,对人的渺小和滑稽发出嗟叹,并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感到深深的忧虑。这些文字中同样也饱含了对救世主的怀疑,那些圣人先哲、皇帝将军,连自己都不相信,还能指望他们做什么呢?用作者笔下人类与机器杂交出来的终结者眉间尺的话说:“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啊?不管怎样,不都是个死吗?若能唤回从前,谁又能禁得起这种诱惑呢?如果能够在梦里重逢,又何必要醒来呢?在这混沌飘渺的红尘中,又有谁担负得起救世主的恶名呢?”那么,要改变这一切,如果不靠救世主,又靠什么呢?飞氘指出了一个巨大而无解的死结。
飞氘施展出漫无边际的想象力,构造着宏大异样的新世界,创造着中国文字的奇葩,写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式科幻。在他的小说中能看到老庄的幽微恣意,孔孟的严正端肃,以及释迦的空灵虚无;这里有神话,有史记,有圣经,有聊斋,有唐传奇和元曲;还有尼采的自傲超人,有康德的星空道德,有鲁迅的深夜呐喊,有卡夫卡的荒谬忧郁,又融入了玛丽·雪莱、威尔斯、奥威尔、克拉克、迪克和吉布森等一众对人生宇宙、未来世界的感悟及想象;而它们又和牛顿、哥白尼、瓦特、爱迪生、富兰克林、爱因斯坦、海森堡和图灵的精神组合,并与计算机文字、互联网文字、电视节目语言、小品、动漫、卡通、游戏杂交一处……从而试图超越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界限,把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演绎出来,从另一个高度来反映中国现实的纠结。飞氘因此常常消解了意义,在不能解决问题时,便自嘲,自嘲后,却又给出新的解决的尝试,让意义在无意义中复现。他笔下的中国是华丽而跳跃的、异端而幽玄的、混乱而黑暗的,为此他使用了空灵、尖锐、辛辣而孤独的文字,又是那么哀恸、沉重和无奈,却孕育了理想和希望。他常常似真似假而半开玩笑,又格外严肃而认真,一咏三叹,让人回味,心有戚戚,正如他写到流放到月球上的苏东坡骑上双螺旋的神鱼飞向黄河青山,去给亡魂上坟,真是绝妙。他并至此收笔,不再对这悖论般的万古沧桑多作一字解释。东方西方,古往今来,天地宇宙,他都要努力装进一个妖魅的瓶子里,拨弄来拨弄去,最后却很悲绝,悲绝中又有振奋,振奋后又让人茅塞顿开。在中国已有的科幻写作中,飞氘堪称独一无二,他的小说读来常常是醍醐灌顶,棒喝之下,竟生顿悟。
飞氘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先锋实验者,他像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孤寂、绝望、苦痛而奋勇地开拓,在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上艰难求索,寻找人生、国家和宇宙的哲学和宗教意义,为我们如何在这样的一个现实中活下去提供一些思考,而这或许是不能被理解,甚至要忍受误解的。飞氘的意义在于他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更新代”科幻作家群体的一位代表,除了飞氘,还有陈楸帆、江波、拉拉、钱莉芳、宝树、迟卉、郝景芳、陈茜、程婧波、夏笳、七月、长铗、万象峰年等人,他们正在创作我们不熟悉的却充满感性和个性的、灵异而深刻的、并常常是饱含剧痛和奇喜的神作。他们表现出来的感知力更加敏锐,他们体现了别样的国家观和生命观。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来临,年轻人正像他们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在拼尽全力创造出被上一代人耽搁了的中国和世界。
浅谈张艾嘉电影中的别样女性视角 篇3
一、别样女性视角下对电影题材的选择表现
张艾嘉的电影中都是以女性为表现对象, 她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既感性又理智。 张艾嘉的电影题材选择都是表现都市女性的爱情、婚姻、梦想。 由于她的生活教育背景的中西结合, 张艾嘉的电影语言地域模糊, 讲述跨文化间永恒的女性话题。 电影《最爱》是张艾嘉编导兼主演的爱情代表作, 描述两个闺中的好友, 表面上相亲相爱二十多年, 实际上却为了一个男人而暗中闹心计。 二十年后, 这一对好友重聚, 埋藏在心底多年的矛盾被逐一揭开, 但是, 这一切终只能是回忆中的一部分了。 全片对感情的处理相当细腻, 回忆片段虽多, 却不会让人混淆不清, 反而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惆怅之感。 这部电影涉及的题材还是比较常见的, 爱情的背叛、友情的背叛, 这种题材非常容易拍的世俗普通, 但是张艾嘉却把剧情处理的让人意想不到, 两个闺蜜不仅没有反目成仇而是最终选择原谅对方, 体现了人性的美。 正是张艾嘉别样的女性视角的选择, 让本来可能俗套的题材在这种别样视角的呈现下变得与众不同。
张艾嘉执导的《心动》, 说的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初恋故事:香港, 乐器行外, 17岁的小柔不小心碰在了落地玻璃上。乐器行内, 年轻的浩君正在试吉他。“嗵”的一声, 小柔撞进了浩君的心里。 又是最普通的题材, 但是张艾嘉的才华使整部片子让观者心动, 不管是对浩君和小柔的心动, 还是对旧日时光和恒久记忆的牵动。 女性导演对于细节的处理, 有着柔软的女性别样视角。
《20 30 40》是张艾嘉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浪漫轻喜剧。 影片主要讲述了20岁的小洁、30岁的想想、40岁的Lily3个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女性的感情故事。 20岁的女孩青春有朝气, 对于未来充满期待, 但是因为心智还不成熟, 对于未来还很迷茫。 30岁的女人“却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1], 不懂得珍惜现在的感情生活。 40岁被抛弃的女人的复杂心理状态。 张艾嘉将不同年龄段女性的不同烦恼在影片中展现出来。 尽显现代都市女性的情感心里路程。 描绘现代都会里既时髦又复杂的人际关系, 呈现了三个不同年龄层的当代女性, 如何从爱情的失落和获得中, 去面对变动中的人生。
张艾嘉喜欢在电影中表现关于女性爱与梦想的题材, 从传统家庭和平等的理念出发, 以女性的视角描写女性的心事, 描写女性在亲情、爱情、友情的取舍, 对于同性的题材也有所涉及, 但是表现的不锋芒, 充满人文关怀。 张艾嘉作为一个女性导演, 她认为现在电影表现女性的故事太少, 所以她用她的方式关心着当代女性, 相较于同时期的女性导演, 她的风格清新隽永, 有自己的影像风格, 在她这种视角下呈现出来的题材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力。
二、别样女性视角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在张艾嘉的电影中女性的形象永远是她维护和表现的主体, 在她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在感情中受伤但是依然坚强的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在感情上面临背叛、在工作上不如意, 甚至迷失自己, 但是在影片的结尾, 问题总会解决, 人物总会让自己变的宽容, 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在张艾嘉的影片中女性往往是主动的一方, 男性是被动的一方。 在影片《心动 》中, 男主角有自己喜欢的人但是却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却与之相反。
正是由于张艾嘉自信、刚强的个性, 她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贤良淑德的传统女性形象, 比如《20 30 40》中的施亦梅, 她拥有良好的身段, 生意很好的花店, 幸福的家庭, 原本生活这般美好。 却无意中发现变得颇不耐烦的老公居然家外有家, 于是果断分手。 但是她不曾自暴自弃, 勇敢地追逐自己所爱, 虽然最终未果, 可是她依旧很努力地工作, 去当义工, 尽心照料一个从来不曾有家人探访的植物人, 她对她诉说自己的百般心事, 温柔而孤独的倾诉;二是摆脱依附的独立女性形象, 《少女小渔》中的小渔为了男友背井离乡来到美国, 为了绿卡和美国老男人马里奥假结婚, 但最后因为长期与马里奥的相处生出好感, 于是最后决定离开男友, 照顾中风的马里奥, 开始自己新的生活;三是陷入多重感情的尴尬女性形象, 比如《20 30 40》中30岁的想想是个空姐。 她有两部手机, 两个男朋友, 一个结婚, 一个未婚, 她与两个男人周旋, 身心俱疲, 却还是没有安全感。就像她的职业般, 她的感情也总是飘在云端, 从来不曾踏实过。 她极端缺乏安全感, 很孤独, 特别的神经质。 四是个性鲜明的单身母亲形象, 比如《心动》中李心洁扮演的母亲, 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 果断带着女儿偷偷离开小岛, 开始新的生活。 这些女性形象在电影中都是敢爱敢恨, 敢于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即使在感情中受伤, 最后总会选择继续自己的生活, 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 面对事实。
张艾嘉的电影中的女性有弱势群体, 但是却没有弱者。张艾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都是生活在男性角色缺失的环境中, 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独立经济基础, 或是最终自己可以独自抚养孩子, 或是经过自我的洗礼最终获得自信和勇气, 继续好好生活。 “试图描摹女性真实复杂的情感脉络, 探索女性追求和选择情感的主动程度, 敏锐透视精确性主体意识”[2]。 这些女性形象都不会把希望寄托在男性的身上, 而是坚信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这也是张艾嘉电影的特别之处。
三、别样女性视角下展现的风格特色
(一) 圆满的结局
张艾嘉电影中会有矛盾纠结, 但是不会一直都充满了怨恨, 每一个受伤迷茫的女性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 感情的挣扎在时间的平复下变得缓和, 变得淡然。《少女小渔》最后, 小渔第一次违背江伟的想法, 虽然失去了爱情, 但是收获了尊严, 这对于小渔来说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心动》中男女主人公虽然最终没有在一起, 但是却给对方的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20 30 40》中20岁的小洁虽未实现梦想, 但是却收获了友情。 30岁的想想, 虽未收获爱情但是却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幸福就在身边。 40岁的施亦梅虽然寻爱失败, 但是却幡然醒悟迎接新生活。 张艾嘉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从不抨击男权主义, 她也不鼓励女权主义, 她鼓励女性的自我救赎, 通过自己的反思让自己变得更好, 都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所以结局大多是圆满结局。
(二) 叙事风格幽默
《少女小渔 》的题材虽然沉重, 但是张艾嘉用她独特的生活哲学将电影中的生活细节描摹的生动有趣, 如马里奥问中国话中骂人的话如何讲, 通过这些小细节使得马里奥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可爱。 《20 30 40》中施亦梅的几次甩都很有趣味性, 这些细节的设计让施亦梅这个悲剧性的人物变得不那么让观众同情, 让她变得主动, 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 即使生活不如意, 自己也要乐观的面对生活。
四、结语
现实生活中的张艾嘉自信、坚强, 她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都有这种品质, 摆脱困境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张艾嘉的别样视角就是柔性表现都市女性细腻情感变化和生活状态, 在这种视角下的女性不仅仅有细腻多变的感情, 还有相信自我救赎的独立精神。 正因如此, 张艾嘉的电影总是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张艾嘉自信、坚强的性格让她在电影中表现的女性形象不是饱受磨难的形象, 而是面对爱情、婚姻、梦想迷茫和失落的女性形象。 她擅长观察女性形象, 可以细腻地在电影中表现出女性情感的微妙变化, 在她的电影中她总是用女性表达方式, 展现出都市女性在各个阶段所遇到的感情问题, 剖析女性情感心路, 这些都是导演在自我经历生活的起伏和感情的挫折后的人生沉淀。
参考文献
[1]沈国芳.影视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07.
[2]陈吉德, 沈国芳, 蒋俊, 伏容.影视视听语言.国防大学出版社, 2012:275.
别样的中国电影 篇4
服装市场销售增速依旧不及上年水平,但全年销售呈现上半年销售低迷,下半年明显回升的V字型反转态势;在消费需求上,个性消费需求增长明显,不同年龄消费者的需求差异也愈发的明显;渠道方面,2009年专卖店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网上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牌发展上,多数商品品牌集中度相比上年有所提升。
一、服装类商品销售增速不及上年水平
2009年,我国服装市场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大,但由于上半年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全年销售增速不及上年水平。
2009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为4622.4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服装类商品零售额为3274.8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速相比上年低了5.1个百分点,增速水平为近三年来最低。
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5.58%,增速比2008年低了2.71百分点。
二、全年服装销售呈现V字型反转形态
2007年至2008年,我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各月零售额增速—直保持在20%以上,然而受2008年底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初,我国服装销售增速明显大幅低于前两年各月水平,并且降至20%以下,其中3月份增速更是仅为10%。
但随着国民经济的企稳回暖,消费者消费信心的提升,5月份开始服装销售增速再次超过20%,服装市场销售呈现明显的回升态势,并且与上年同期增速的差距也在不断的缩小,全年销售整体呈现出V字型的反转态势,
三、各类服装销售基本保持稳定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09年服装市场多数服装零售量所占比重相比上年变化不大,其中男西装和西裤所占比重和上年持平,男衬衫、个恤衫、夹克衫和皮革服装所占比重比上年上升0.01个百分点,牛仔服所占比重相比上年提升0.06个百分点,重装所占比重相比上年下滑0.01个百分点,变化幅度均比较小。
所占比重相比上年变化相对较大的主要是女装、防寒服、针织内衣裤和羊绒及羊毛衫,其中女装和羊绒及羊毛衫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提升0.82和0.76个百分点,防寒服和针织内衣裤所占比重相比上年分别下滑了0.52和1.15个百分点。
四、年底气候异常带动防寒类服装热销
2009年11月初,由于全国大范围的气温骤降,到12月份,全国多数地区低温均创下历史极值。受此影响,2009年底防寒服销售呈现大幅增长。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的统计,2009年11月份,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防寒服零售量同比增K41.76%,环比增长2倍多。同比增速创下2007年6月以来,近30个月的最高。12月份同比增速虽然有所下滑,但年底两个月的同比增速达到23.2%,比上年同期水平提升了32.5个百分点。
五、居民消费物价水平同比继续呈现下滑
2009年,我国服装类商品消费物价水平延续了长期以来逐年下滑的态势,同比继续呈现下滑,并且从2006年以来,下滑速度逐年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我国居民衣着类消费价格指数为98,同比下降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7.9,同比下降2.1%,下降幅度2008年均扩大了0.5百分点。
从全年走势上看,衣着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服装鞋帽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整体呈现出前低后高的态势,上半年基本保持平稳,下半年明显上升,从8月份开始,价格指数降幅开始明显缩小。
六、服装销售渠道多样化发展
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我国服装商品的销售渠道也正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
从建国初期的裁缝铺和国营商场并存,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专卖店和服装摊兴起,再到当前的百货店、专业店、购物中心、网上销售等多种销售渠道并存,每次渠道的发展都是伴随着生活方式消费的变化以及市场的进一步细分。
建国初期,人民生活水平和对服装的消费需求基本上没有差别,因此渠道相对单一;而在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呈现差距,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也在扩大,上世纪90年代,引领潮流的专卖店和价格便宜的服装摊,成为服装销售的主要渠道,而进入了21世纪,伴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从而导致服装销售渠道也表现为多样化发展。
当前,服装销售渠道整体呈现出专卖快速发展,百货竞争优势下降,网上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和超市销售有所增长的态势。
七、多数商品品牌集中度比上年有所提升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09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销售的多数服装商品的品牌集中度相比上年有所增长,在被监测的16类商品中,有10类商品的前十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合计相比上年有所增长。
品牌集中度的提升,—方面源于金融危机背景下,消费者消费更加青睐于品牌商品,由此导致的品牌集中度提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优势品牌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时尚设计进一步巩固和带动了市场份额的增长,例如在羊绒衫羊毛衫市场的前十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相比上年分别提升8.49和6.09个百分点。而对于男西装、男衬衫、T恤衫、棉毛衫裤和羽绒服等商品的品牌集中度下滑的原因也是不同的。一方面,消费者更加关注性价比以及高档品牌的打折销售使得高档品牌的市场份额增长而冲击了原来领先品牌的市场份额,导致了前十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的下降,男西装、男衬衫、裤子比较具有代表性;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需求的增长导致品牌竞争的加剧,例如羽绒服。
八、新一代消费者个性消费需求增长明显
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一代消费者,特别是生活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里的,处于很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中,成长与商品文化蓬勃发展,在物质追求上更加注重感性化,享乐消费观念深入其心中,个性化消费特点明显。
首先,新一代的消费群体对分场合着装的需求大大增加。相比较之前很多消费者“上班下班一套衣服,居家社交一套衣服”,没有养成分场合着装的习惯。新一代消费群体正在改变这种状况,对分场合着装和时尚的需求大大增加,并且将带动服装市场的细分。
其次,注重体验消费,享受购物的乐趣。80年代后出生的消费者在服装消费方面注重体验,关注时尚,购买服装随意性较大,多数情况下喜欢到商场和专卖店,有热衷的品牌和对商品的认知,会毫不犹豫的买下喜欢的服装,非理性消费,享受消费特点明显,一般采用信用卡而不用现金。
第三,喜欢标新立异,关注当前生活中的潮流文化和流行事物。新一代消费对服装的款式和质量十分在意,购物时不喜欢售货员推销,热衷于标新立异,害怕“撞衫”;同时,十分关注当前生活中的潮流文化,流行性事物。
第四,生活方式“宅”性化。当前,“宅”文化正逐渐被新一代的消费者认同为主流的生活方式,由此带来的服装消费方式也正趋于网上购物。
别样的中国电影 篇5
黄明刚:投诉处理要耐心细致
苏州分公司10000客服中心投诉处理人员黄明刚在处理投诉过程中给自己制定了一项办事准则:要耐心听客户的反映, 要让客户对处理结果心服口服。他为了做到这一点, 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为此他付出了很多。
有一位出租车司机, 习惯使用号百“指路服务”, 但在拨打118114转0号键人工服务时却经常被转入1号键 (查号) 或4号键 (订票) , 经过对手机反复的测试和对设备的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将测试结果反馈给客户时, 客户虽然表示接受, 但同时略显无奈。黄明刚却将此事记上心来, 客户不会无中生有, 事情也不会这样简单, 必须要找出原因, 给客户一个合理的说法。黄明刚主动联系客户, 让其方便时来公司做现场测试。经过测试后, 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 原来是客户的山寨手机存在按键异常, 客户的疑惑顿时消除, 同时对电信公司认真负责的态度表示感谢。
毛路:演绎不一样的“用心”服务
服务是心与心的交流。泰州分公司鼓楼路营业厅店长毛路在营业厅里发现一位中年男性客户满面戚容, 她迎上去, 询问需要什么帮助。这位客户拿出一张发黄的报纸, 报上登有一则寻人启示。原来, 8年前该客户的儿子走失了, 近日客户又要面临搬迁, 想到孩子走失前只记得家里的固定电话号码, 听说“移机不改号”要交一些费用, 但为了找寻孩子, 家里经济已经捉襟见肘, 客户为难了。毛路得知情况后, 耐心安慰客户并向其介绍了相关业务, 同时, 她立刻向领导做了汇报。公司决定特事特办, 快速为客户办理了电话移机业务, 免去了“移机不改号”的相关费用。事后客户多次来到鼓楼路营业厅道谢。
凤凰东路营业厅是泰州分公司首批3G辅导站试点营业厅。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 毛路组织开展“客户有奖体验”、“应用PK”等活动, 她在营业厅醒目位置设立了“软件热销”排行榜。毛路还带领工作人员为客户提供“三免、三必”应用辅导, 受到客户欢迎。
张崚嶒:素材在精, 熬煮用心
南通分公司港闸区局客户经理张崚嶒服务的宝通制品是国内唯一一家掌握镀锌钢丝全程制造大型桥梁缆索的骨干企业。宝通制品公司相关领导介绍说, 张崚嶒向他们推荐的“翼机通”服务, 不但在提升职工福利的同时不会增加企业负担, 而且其中融合多项信息化应用, 如将企业的福利待遇融合到考勤等日常管理中等等。张崚嶒说:“和江苏第一家‘数字企业’签下协议, 是客户对我的信任, 向客户推荐任何一项服务或产品, 都要做到精挑细选。”
“熬煮用心”, 张崚嶒用周星池《食神》里的话, 一语道破用心服务客户的天机。“用心”熬煮在细微处见功夫, 他时刻准备着为客户服务。
刘利燕:业务推荐给真正需要的人
大丰分公司小海镇支局营业员刘利燕对片区里5个村7000多位客户的资料都了如指掌。感念于她对客户无微不至的关怀, 村民们都主动来找她办理业务。对于客户们在工作上的支持, 刘利燕不再为欠费的问题发愁了, 但她仍然忙碌着和统包员们到客户家进行天翼和光速宽带的宣传。
别样的中国电影 篇6
远观其形近观其质
湘绣艺术让江再红女士收获了很多荣誉,也收获了对艺术的体悟。2004年在法国里昂参展的湘绣作品《阴功轴》,在内容上注入了明确的现代因素,以抽象的形式表现运动不息的宇宙意态,在巡回展出中取得轰动效应;湘绣作品《晨雾荷花》在针法上打破常规,多种针法穿插并用,整幅作品明暗协调,既有水墨画的意境,又有油画的光影立体感,清雅高贵之气扑面而来,该作品获得2008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双面异绣作品《春夏秋冬》通过对“桃花源、岳阳楼、爱晚亭、杜甫江阁”四幅湘湖美景的截取搭配,水天一色、浑然天成,体现出独特的美感。江再红女士是将浏阳花炮图案融入湘绣的第一人,烟花绽放的瞬间被绣线独特的光泽表现得淋漓尽致……远观其形,近观其质,绣艺作品表现出艺术家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审美理念。
从底稿、配线、图案、绣法,江再红精通湘绣工艺的各个环节。每幅湘绣精品都凝结了艺术家太多心血,体现了艺术家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对生活的细腻感悟。
自创品牌享誉潇湘
江再红女士认为创业女性应具备的基本特质是:聪慧灵敏,敢想、敢问、敢做,天生不服输!认定的事情,会马上行动。
当年20出头的江再红做出了一系列轰动湘绣界的大事:1988年,研究所的罗师傅不幸去世,他未完工的“鬅毛老虎”没人敢接着绣。“鬅毛针”是湘绣一绝,而该针法非一次能绣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江再红把活儿接了下来,并成功绣成了自己的第一幅“鬅毛老虎”。此后,江再红女士与同事一起,复制了已经失传1000多年的刺绣作品“连珠针”,将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刺绣珍品复制出来。
“我的心愿是自己设计图案自己绣,赋予作品以生命”。出身于湘绣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出对湘绣的挚爱和灵感,她绣出的人物、花卉、走兽和山水都有自己的风格,栩栩如生,层次鲜明,色泽丰润。在省湘绣研究所研习多年后,江再红女士毅然离开国营单位,大胆探索和追求自己的艺术人生。1991年,她注册了商标“再红湘绣”,1996年创办了天心湘绣厂,2003年该厂升级为长沙开福湘绣研究所。尽管一路辛苦,甚至在创办研究所不久,碰到了韩国的不良商贩,被骗掉了100多万元钱,但她坚持了下来,而且生意越做越红火。
弘扬湘绣红遍世界
江再红女士不遗余力地推广传统手工艺品湘绣,宣传“再红湘绣”品牌,到今天已红遍全国,红遍世界:“再红湘绣”荣登“神舟”六号、“神舟”七号;湘绣代表作品《狮啸雄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绣品《雄风》应邀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国庆黄金周期间作为国粹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展示;绣品屡次获得行业内最高荣誉,并作为国家礼品送给各国政要。“再红湘绣”成了湘绣品牌中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追捧者甚众,很多来湖南的人都要带一幅“再红湘绣”回家,或收藏或馈赠亲友。
“再红湘绣”的市场进一步扩大,现在江再红女士拥有生产基地24个,在长沙市的几家大型商场设有专柜,拥有10家专卖店,带动1万多名湖南绣工就业。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她被评为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湖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
别样的理答别样的精彩 篇7
一、寓“庄”于“谐”, 突出趣味性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快乐和情趣, 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诗意殿堂。课堂理答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和学生对话, 那些僵硬、呆板、严肃的理答只能让学生心灵压抑、情感枯竭、思维闭塞。法国著名演讲专家海因兹·雷曼麦曾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易让人接受。”教学实践表明, 如果教师能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学生对话, 寓庄于谐, 融学于乐,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打破课堂枯燥沉闷的压抑局面, 使人精神放松, 增强师生间的亲密感, 更能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为学生喜闻乐见, 突出理答的趣味性。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 文中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完了, 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 声音非常响亮。于老师笑了笑, 朝学生做出喷洒的动作:“要么你的抗药性强, 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来, 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同学们都笑了, 该同学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 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 这次读出了课文的情境。
人人都喜欢幽默, 幽默的理答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润滑剂。高尔基一贯强调“向孩子说话必须惹人发笑”。他认为, “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向儿童讲话, 就会在他们心中引起烦闷和对于说教的主题本身产生内心的厌恶”, “我们需要发展那种充满儿童幽默感的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惹人发笑的”语文课堂。
二、化“直”为“曲”, 彰显启发性
课堂理答不是对学生回答的简单肯定或否定, 也不是教师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师生情感融合、智慧对接的过程。我们都知道, “文似看山不喜平”, 课堂理答也是如此。直来直去的理答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理答要做到化“直”为“曲”, 曲径通幽, 巧妙迂回, 循循善诱, 层层递进, 让学生经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思考和体验过程, 彰显理答的启发性。
如有位教师在上老舍先生的《猫》一课时, 对“用身子蹭你的腿, 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这一句中“蹭”字理解, 给了学生广阔的品味空间。
师:能说说“蹭”在这儿的意思吗?
生:是摩擦的意思。
师:那老舍先生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蹭”呢?
生:我觉得用“摩擦”的话, 句子中的猫就没有可爱的那种感觉了。
生:我也有这种感觉, 就是猫好像不再温柔可爱了。
师:看来, “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 但决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简单。大家联系上下文, 看看对这个“蹭”字还能找到什么新的感觉。
生:我觉得“蹭”是轻轻的摩擦。
生:我觉得“蹭”是温柔的摩擦。因为课文中说, 猫高兴的时候比谁都温柔可亲。猫蹭主人的腿, 那是在向主人表示亲热呢!
生:我觉得“蹭”还有一种撒娇的味道。猫在老舍爷爷面前撒个娇, 要求给抓痒痒。说明猫和老舍爷爷关系特别好。
师:体会得真好!大家看, 猫这样轻轻地、温柔地、撒娇似的蹭着老舍爷爷的腿, 蹭出了什么?
生: (依次发言) 蹭出了可爱, 蹭出了友谊, 蹭出了顽皮, 蹭出了乖巧……蹭出了感情。
师:说得多精彩啊!同学们, 一个“蹭”字, 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 还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画面。
在学生对词语意思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 教师没有直接给出定性的评价, 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比较、揣摩和品味, 走进词语的深处, 感悟词语的内涵, 逐渐进入学习的佳境。这样的理答没有了生硬评价的痕迹, 成为思维的交锋、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视界的融合, 成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
三、生活对话, 凸显艺术性
在传统的课堂上, 教师怀揣“答案”的法宝, 手持评价的“大棒”, 是课堂理答的权威和主宰者。在孩子们的心目中, 教师好像是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的“百科全书”, 是学生眼中的“神”, 学生只能噤若寒蝉地仰视着教师, 小心翼翼地配合着教师的教学过程, 师生之间永远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其实, 在理答的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创设浓郁的生活情境, 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交流, 不露痕迹地和学生进行生活对话, 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愿望, 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教学效果, 凸显理答的艺术性。
大家都喜欢于永正老师在《草》教学中检查背诵的教学片断, 于老师大智若愚的理答艺术让我们无不折服。
师:回家谁愿意背给奶奶听? (指一生到前面) 现在, 我当你奶奶, 你奶奶没有文化, 耳朵有点聋, 请你注意。
生:奶奶, 我背首古诗给您听, 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 (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 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 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 可是第二年春天, 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 我明白了。你背吧。 (生背) “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 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 就是叶子黄了, 干枯了;荣, 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哪有钱上学呀? (众笑)
于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 把自己置于没有文化、耳朵又聋的“奶奶”的角色位置上, 目的是衬托起学生“高大”的形象, 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 教师在理答中巧妙地设置“陷阱”, 制造认知冲突, 训练学生思维严谨、明察秋毫、善于分辨的内省和顿悟能力, 学生在帮助弱势的“奶奶”的过程中逐步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师生表演练背古诗, 让学生去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 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内化学习效果。于老师的理答看似简单随意, 实则匠心独运, 唤醒了学生的灵性和智慧, 让学生在妙趣横生、春风化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这样的理答完全浸润在生活的情境中, 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 恰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 而我已飞过!”这样的理答真是美不胜收, 妙不可言, 让人回味无穷。
别样的温柔——周洋 篇8
这个温柔的小姑娘3月20日晚在太平洋体育馆让三位韩国女运动员领教了她刀锋般的凌厉。在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比赛中, 18岁的周洋凭借完美无缺的超越杀出重围, 粉碎了韩国队在这个项目上连续三届冬奥会称霸的希望, 成就了自己的美梦。
“这孩子是默默发狠, 狠起来让人无法想象, ”李琰的话还没说完。
不在温柔中倒下, 就在温柔中爆发, 这也许是周洋当天心情最好的写照。当队长王蒙在半决赛中被判罚出局, 她的心情跌落到谷底。
“队长滑的时候不让我看, 怕我紧张, 可我还是偷偷看了。看见摔了, 我的心揪了一下;判犯规了, 心又揪了一下。”
紧张的情绪果真影响了周洋在半决赛中的发挥。与韩国选手朴胜义同组的她以小组第二的身份涉险晋级, 差一点与决赛失之交臂。
有8名选手参加的决赛堪称混战, 美国选手罗伊特冒失的超越挤开了领先的朴胜义, 也把周洋挤到队尾。在千钧一发的时刻, 周洋终于发狠了, 她在比赛还剩三圈时一口气超越身前的多名选手冲到最前面, 最终以较大的优势夺得金牌。
“当时脑子一片空白, 就是使劲滑, 滑到了终点, ”周洋说, “教练不想我有压力, 她说一个人能滑成什么样就什么样。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有信心, 严格贯彻教练的安排。”
“这是我的梦想, 我特别想拿1500米冠军, ”周洋赛后在混合区略带羞涩地说, “我还有一个心愿没完成, 就是拿接力金牌。”
夺冠之后, 周洋和李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位被她和队友们笑称为“后妈”的教练, 把她带上了冬奥会的冠军领奖台。
周洋说:“李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刚来国家队的时候参加世锦赛, 我都很难进决赛, 现在大不一样。”眼前的金牌, 也让周洋想起了去年那场难忘的夏训, 正是那时高强度的训练为队员们打下了坚实的体能基础。
“我最怕跑步, 累得想哭, 我把那叫做‘生不如死’跑。”
别样的开题 别样的精彩 篇9
关键词:开题;游戏激趣;话题引入;调查发现;活动引发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很重要。如,主题确立上的指导;活动方案设计上的指导;基本方法的指导;成果展示、总结及表达方式的指导;课题后的反思引导等等。俗话说:“题好一半功。”活动的问题从哪里来,怎样确定活动主题,是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先面临的也最为关心的问题。
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将有利于整个活动的持续开展。选题好,后续活动开展起来就很顺利,效果会很显著;如果选题不好,研究中就会出现很多困难,例如选题与学生已有经验脱离,或研究条件不具备,或学生不感兴趣等,研究的效果也可能很差,而且有可能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因此,好的开题是整个活动开展极为关键的一步。以下我列举主题确立时指导的几大方式,也就是说如何具体地实施和操作综合实践活动的开题。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不仅要教,而且要导。”精彩的导入,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进入美妙的学习境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更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有时可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全神贯注、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中,引导他们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如,我在教学《纸和我们的生活》这一开题课时,首先模仿《开心辞典》给学生出了一道绝对联想题:请打一生活用品。提示一:生活处处少不了;提示二:种类繁多用途广;提示三:色彩艳丽有厚薄;提示四:四大发明多自豪。由于这类题是看谁能在最少的提示下猜出准确答案,所以学生注意力都很集中,当猜出是“纸”时,我再让学生想想纸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到纸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最后我通过图片出示了各种各样纸的妙用,学生对纸的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了,此时我趁热打铁,提问学生关于纸想了解什么,学生自然也热情洋溢、思维灵动,研究的内容和主题也自然而然地随之产生了。
二、话题讨论,产生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来源于生活,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能力。因此,在实施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活动主题,及时召开讨论会,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从生活经验出发提问;可以从自己学习的课程出发,提出自己想深入研究的问题;也可以关心社会热点问题,从某一方面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为了了解学生喜爱的校园生活方式,我打算开展《校园活动》的研究。我先找到了两所学校一年级的课程表,以自己孩子马上要读一年级了作为缘由,邀请学生帮我分析分析,上哪所学校好?听到是帮老师出主意,同学们可起劲了,通过两张课程表的对比,大家不约而同指向了第二所学校,究其原因是第二所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能扩大大家的视野,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接下来再让学生交流参加过哪些活动?并给这些活动归类,如:课间活动、班队活动、外出实践活动……然后给自己最喜欢的活动投票,最后说说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选择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校园活动进行研究。这种开题方式很能激发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滴水无痕,学生很自然就能融入其中。
三、调查先行,发现问题
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是产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在社会调查中,学生可能发现自己好奇的现象、不良的社会问题或不明白的问题,往往能从中引发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相对于直接提出,这种方法似乎更科学。
有一位老师发现很多班里同学爱吃零食,而对正餐吃得很少。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的用餐习惯,她让学生向各类人群发放有关人们三餐现状的调查问卷,并对这些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学生在分析问题中发现了很多以前忽视的问题。
如,大多数人早餐的营养搭配不合理,淀粉类食物成为早餐中的主打食品,忽略了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很多人认为吃零食是个坏习惯,其实在正餐之外可以适当补充零食,但是要合理安排时间……通过这些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同学们对一日三餐的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确立了早餐摊卫生状况及应对措施、三餐营养合理分配、零食与健康、特殊时期或特殊人群饮食注意点等方面的研究小主题。
当然,这种选择主题的方法从一开始就已经让学生进入到活动中了,从选择调查的内容到调查的方法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在调查时能分组进行,合理分工,对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问卷的发放都已经能熟练操作。因此,比较适宜在高年级开展。
四、活动体验,引发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上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一般都由不同老师担任,没有把它们看作一门课程进行教学。其实,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衔接的。
在三年级的一堂《踢毽子》的教学中,一位老师先带着学生做了各种各样的毽子,从同桌合作用塑料袋做毽子,到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塑丝毽和鸡毛毽,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快乐地成长,充分享受到了做毽子的快乐,与同学合作的快乐,这完全是一堂“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
然后,这位老师又继续别具匠心地让学生尽情踢一踢刚才做的毽子,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留心观察、主动发现,并讨论引出本组的思考问题,最后通过交流归类,把一个个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巧妙地把学生从做毽子之乐、玩毽子之乐引向对毽子的研究之乐。也就是把传统的“劳动与技术”课转化成了别出心裁的“研究性学习”的开题课,让学生从做毽之乐、踢毽之乐,自然而然转化到对毽子的研究之乐中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题指导工作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域,开题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本着耐心、细心、恒心,扎实、灵动地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开题,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开展得到有效的实施。
别样的厨房艺术 篇10
在日本埼玉县北本市的自然观察公园里,有一家“北本艺术工作室”。工作室前的田地早已废弃,几条田垄上却依然种着番茄、马铃薯和萝卜等作物。三个大人和一个孩子正在土地上劳动,不过那慢悠悠的动作告诉我们,他并非一位普通农户。
实际上,这片地是一个艺术作品,名叫“田地餐厅”。戴草帽的男人是一位以食物为题材的现代美术家,名叫食之艺术·塔罗(EAT&ART TA⁃RO)。塔罗在社交网站上募集志愿者,一同参与创作这个作品。当初,塔罗向土地主人提出申请,希望利用这块无人耕作的田地搞创作,但日本法律规定,农业用地不得移作他用,于是他索性用这块地来种植作物,同时将其中一块田垄有意加高,让它看起来就像一张桌子,两旁矮一些的田垄就像长凳,人们坐在“桌子”旁种植蔬菜或吃饭聊天、欣赏作物,别有一番趣味。
参与其中的志愿者们纷纷表示这个创意非常有趣。这一活动自由度相当高,参加者可以在田里种植自己喜欢的作物。
在2013 年的日本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上,塔罗现场制作了传统的“岛屿汤”,这是在1988 年濑户大桥建成以前,当地人在海边收集一种名为龟足的贝类,并与《万叶集》(堪称“日本《诗经》”)中提到的日本芜菁一起煮成的一种汤食。在游客们品汤的同时,塔罗向他们讲解当地与此相关的历史故事。游客们既品尝了美食,又增长了见识,可谓一举两得。
塔罗从小学起就经常和祖母一起做饭,后来又对美国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的现代美术产生了兴趣。在艺术与烹饪的两难选择中,塔罗首先选择了厨师学校学习烹饪。2008 年,在东京都墨田区的现代美术制作中,塔罗做了与豆腐相关的艺术品,并以此为契机,又走上了以食物为主题的厨房艺术之路。
食物和妖精少女
提到艺术,人们一般很容易想到美术馆与绘画。东京都就有一对专门为各种食物绘制精美插画的艺术家夫妻。某一天,原田先生突然对桌上的香蕉皮产生了兴趣,从此开始了食物插画的创作。原田先生笔下的食材真实、富有质感,原田夫人则会在每幅画中加入一位妖精少女,这样风格迥异的组合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目光。目前,夫妻俩的作品主要在东京都目黑区工作室附近的画册专营店“彩虹画册屋”及附近几家书店火爆销售。
热爱美食,同样也想将对食物的质朴感情传递给每一位观众,这就是他们创作的原动力。现在夫妻俩不定时出版画册,参加画展,一些杂志也会刊登他们的作品,打工糊口的日子已成为过去。
厨房和女人
东京六本木森美术馆馆长南条史生先生曾组织过多个以食物为主题的国际美术展。他介绍说:“艺术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特征。”
日本埼玉县所泽市的摄影师谷口光子也从日常生活着手进行艺术创作,但她拍摄的不是食物,而是制作食物的厨房。谷口小姐开办了一个名为“女人”的个展,采访了约50名20 ~ 90岁的女性,在自然光照的条件下拍摄她们所使用的厨房,并在照片下方附上使用年限以及简略的说明。谷口小姐说,之所以把主题限定在厨房,是因为这里既能表现女性的社会角色,又能体现每个人的个性。但同时这里也是比较隐秘的私人场所,很多人明确拒绝接受采访。
对于这些作品,谷口小姐做出如下解释:“因自身年龄不同,人们对厨房的态度也有所不同。20多岁的女性大多不会把下厨房当作一种个性表现。40 多岁的女性中,有人更重视工作,有人则为了表现自我而愿意做一个家庭主妇。对于60 多岁的女性来说,厨房就是她们的领域,不容他人侵犯。”
做饭与吃饭本只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平凡的一环,艺术把这些活动客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揭示了人生百态和生活的厚重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