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别样评价

2024-10-25

课堂的别样评价(共12篇)

课堂的别样评价 篇1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研员, 我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去准备的一堂课,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热情却并不是很高, 课堂也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想的效果。而名师的课堂教学都有一种内隐的魔力, 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后得出结论:其实形成这种“魔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他们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精彩的评价语言, 让课堂变得更精彩。随着我县小学语文“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发生了质的变化。一学期以来, 我听了许多语文教师的教研课, 感触特别多, 对于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我总结了两个特点。

一、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1. 教师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 一个理解的眼神, 一句激励的话语, 都能让学生感到温馨, 感到信任, 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这样平等的氛围中倾吐心灵的声音, 无拘无束地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喜悦。如一位教师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 学生在课上表现积极, 对文本的理解到位。看到学生们的精彩表现, 教师惊叹地评价:“你们真是一个个小天才, 我为你们的精彩表现鼓掌、喝彩。”教师这样的激励性评价, 让每一个学生感到教师是关注他的, 他的表现令教师满意, 今后自己会更加努力, 在课堂上的表现会更加出色。学生在课堂上能畅谈自己的想法, 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就是一份快乐, 一份成长的快乐。学生的快乐就源于教师那一句句激励性的评价, 虽简单, 但意味深长。

当然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一味的表扬, 这样会使学生分不清是与非, 长此下去会养成学生自高自大、惟我独尊的个性。因此, 对学生错误的回答, 教师要委婉地指出:“你的想法似乎有些不妥, 再想想, 你会说得更棒!”学生的回答不够完善时, 应引导:“想一想还需要补充吗?你的回答有一点不完美。”教师的评价要表扬与引导相结合, 鼓励优秀, 激励后进, 指出不足, 让评价恰到好处。

2. 学生间的互相评价

如一位教师执教二年级《青蛙看海》一课, 教学中, 一生站起来读了一段课文, 教师让学生互相评价。

生1:他的朗读感动了我, 我也想试试, 我能比他读得更好。 (该生站起来很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

生2:他们两个读得都很有感情, 但是有两个地方要特别注意, 一个是“年”是鼻音“nián”;另一个是多音字“待”在本课中读“dāi”。

师:你用心聆听, 你有一双充满灵性的耳朵。

在课后拓展时, 教师引导:《青蛙看海》一文中的那只青蛙终于看到了它梦想中的大海, 通过这件事, 你们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有一学生回答, 但不是很准确)

生1:回答基本正确, 但我想补充一下……

生2:我有不同的意见……

生3:我觉得他的进步很大, 如果再改一改就更好了。

从上述学生的评价中, 我们可以看到, 本来很程序化的课堂在学生毫无芥蒂的评价讨论中, 鲜活起来, 生动起来, 同学们在平等、互助、融洽的氛围中互动学习。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 教师没有直接否定和指责, 而是通过其他学生的评价来达到对知识的传授和总结, 使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3. 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 是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采用的重要手段。自我评价是学生根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时, 他们会不断地反思自我、调整自我、超越自我。如一位教师教学《船长》一课时, 在组织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之后, 就组织开展学生自读自评的活动, 当一名学生读完课文后, 教师要求学生对朗读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思自身在朗读时所存在的不足。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 而这样的效果自然比通过他人指点的效果要好得多, 这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也有好处。

二、评价语言要艺术化

1. 评价要幽默

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 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 让学生朗读一段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 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 教师微笑着悄悄地对该生说:“噢, 你这样读, 小动物们会被你吓跑的。”教师善意的评价很幽默, 学生听了教师的评价后, 也知道自己该怎么读了。课堂上有些不注意听讲或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时, 喜欢重复别人的答案, 教师会幽默地说“你认为这很重要, 要强调一下, 对吗?”学生们会开心一笑, 继而集中了注意力。在小组讨论中, 对表现好的小组, 教师常借用电视上的广告词“你们真是黄金搭档”来鼓励学生。

2. 评价要生动

课堂评价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 使评价更富感染力。如在学生阅读完美时, 教师评价:“你有一双火眼金睛, 把藏在背后的内涵也读出来了。”在学生回答正确时, 教师评价:“真好, 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又找到了一处错误, 请再找一找看还有没有?”在学生缺乏信心时, 教师评价:“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同学, 举手的同学是最自信的同学。”这一句句动情的话语, 似春风如春雨, 催开了学生心灵的花朵。在这样生动活泼的课堂上, 学生常常“小手直举, 小脸通红, 小口常开, 小眼闪光。”

3. 评价要适时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 通过巧妙的评价处理课堂上的意外, 让评价恰到好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评价实践与课程目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对生命的关注, 焕发鲜活的生命气息,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最终目的。所以,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 虽不是“蜜”, 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 但可以吸引学生。如果想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那就恰当运用精彩的评价语吧!

课堂的别样评价 篇2

老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猜谜。”猜谜?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周围同学惊疑不定的目光下,第一回合,开始了。

不一样的的“掌门”

老师写下了掌门二字。他说:“你们要猜一个班干部的名称及其职务。”一定是班长!周围同学也喊了起来,可是不对。后来我们又猜了一些,可也不对。老师提示说:“这个班干部在初中十分少见,在小学因为寄宿生较少,所以需要这个班干部开关教室的门。”同学们纷纷叫了起来:“拿教室钥匙的人!”老师点了点头,说:“没错。”第一回合至此,算是结束了。

不同寻常的“老板”

老板。

这是什么?难道是负责收钱的生活委员吗?同学们有的说生活委员,有的说是纪律委员,可是都不对。前排的同学喊了起来:“擦黑板的!”老师露出了笑容,点了点头。我却懵了:老板,擦黑板?

与众不同的“所长”

一连两次都没猜对,我可有点泄气了,但仍等待着老师的谜语。只见老师写下了“所长”二字。我脱口而出:“冲厕所的!”老师赞许地看了我一眼,说:“这个职位在许多班级甚至学校都是比较重要的。”

终于猜对了一次!我十分高兴。

“叮铃铃——”刺耳的下课铃响起,老师道:“同学们,下课。”

这次别样的课堂让我意犹未尽,我相信这次作文我会写的很好,不辜负老师的教育。

英语外教的别样课堂 篇3

关键词:英语外教      课堂教学    灵活多变    丰富多彩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196

提起英语外教,大家立刻想到的是流利纯正的英语、标准的语音语调夸张的肢体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学用语等。的确,我们的外教就是这样,他们来自英格兰,苏格兰,荷兰等国家,他们的到来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外语的魅力,体验到了外语交流的别样乐趣,也为我校英语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风景。

每次走进课堂都会让我有不同的感受:为什么外教能让课堂如此热闹?学生们如此爱上口语课?

一、生动活泼的情景教学

外籍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大开眼界,在他们眼里,师生是平等的,没有丝毫界限,他们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始终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自己说,自己想,亲身感受,主动交流,充分激发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同的教学内容他们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师生互动,小组协作互动,说、唱、写、游戏、表演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他们的识记效果。外教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会热情地教他们发音、朗读(从不放过一个小错误);和学生一起讨论日常话题如My family,My hobby,What do you like and dislike,holiday?等,并让学生自己说,不少学生因为词汇量少而不能表达得很好,都害怕说错,但外教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地帮助他们,当学生涨红着脸,羞于开口时,老师会一直用真诚的目光和激励的眼神看着他,当学生说出时,老师会竖起大拇指说:very good !让学生很有成就感,也很有信心去迎接下面的语言挑战,整个课堂氛围充满着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

另外,外教授课幽默感强,表情丰富,他们常常会将联想、故事、有声语言、体态语言等一起用上,如蹦蹦跳跳(jump),弯弯曲曲(手摆动)(snake),托腮卖萌(cute)假装生气(angry)。有一节课为了让学生理解“in,on under”等介词表达的正确位置,外教Dan甚至不惜自毁形象将学生的椅子套到头上表达“in”,踩到上面表达“on”,举过头顶用under,逗的学生哈哈大笑。他们的课堂生动活泼,笑声此起彼伏,让人难忘,他们非常注重以自身的人格修养去感染学生,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皆预示着对学生的激励,使我们深深懂得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要学好、教好,就如同我们的母语一样,必须在大量的语言信息刺激下,通过语言的自然交际而获得。

二、丰富多彩的话题设置

学生对自己经历过、感受过的容易产生兴趣,他们爱说、想说而且说得挺好。外教就是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从学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likes and dislikes入手:“I like eating.”But I dislike hamburgers”“What do you like and dislike?”借此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尽情地说,随便说,学生非常享受这个环节,渐渐喜欢上口语交际课。所以每次上课,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需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交际环节,使每个环节都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强烈的主动交际的欲望。我们教师也要不断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观察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感受学生的切身体会,努力使课堂教学在设计上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三、欢快愉悦的教学氛围

外教口语课堂中,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外教良好的个人教学素养受到了每一位学生的欢迎。每周一次的外教课成为了最受学生喜爱也最期待的课程。在游戏和交流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地道的语言知识,领悟了纯正的发音,锻炼了语言交流能力,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学习带来了的快乐,感受到了外教对每一位同学的尊重、热情、友好、和关爱。他们把课安排得动静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何时,他们总是热情洋溢,充满活力。当学生在表达上遇到苦难时,老师就会耐心地帮助他们,直到他们会流利地表达。轻松愉快的气氛缓解了紧张情绪,能让那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形成起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了解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学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具备的许多优秀品质,他们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四、敬业乐学的工作态度

外教作为志愿者,每节课的教学工作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看不出丝毫的应付之意,因此让我们更加感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外教身上具有的那股认真劲,他们充满活力、充满热情,每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应该是这样的,在进教室之前,无论你的身体多么疲惫,无论你的心情多么糟糕,都要重新调整,让自己精神抖擞、高高兴兴地迈进课堂,和学生共度40分钟的美好时光,让他们在我们课堂上不仅能学到英语知识,更能学习到对生活的热爱。

语文翻转课堂,别样的精彩 篇4

那时,学校的翻转课堂已经实施两年。那时,我在学校的行政办工作,办公室离教科处只有一转角的距离。“请问一下语文翻转课堂怎么上呀?”一位教师问我,“你不是最早开始翻转课堂教学尝试的吗?”同事的一次“请教”让我如梦初醒。早在2012年10月,我和两位教师到北京第八十中学参加一次全国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当时为了展现学校的翻转课堂,硬是把学校的100台平板电脑空运到了北京八十中。现在想来,那时候为了“推广”翻转课堂,也是蛮拼的。

我开始接触翻转课堂的理念,抱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心理,尝试着实施翻转课堂。转机终于到来,我的工作从行政办调到了教科处,从“愿不愿意做”提升到“该怎么做”。询问、争论、学习、实践……越往前走,自己对翻转课堂了解得越多,就越发希望能有所行动。 理念一旦植入,便没有退路。然而,学校的翻转课堂主要是在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四个学科中展开。虽然我参加了一次次的微型研讨,自己对翻转课堂的认识也在一步步加深,但是更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语文学科能不能翻转?怎么翻转?

“朱老师要出去上翻转课堂课,你去听听课,大家‘磨’一下?”语文教研组长的一句话让我精神振奋。当一个人在未知的道路上行进,力不从心之时,你就要学会利用团队来激发自己。我们开始认真地选题,从作文到文言文, 从小说到诗歌,从课内到课外,最后我们确定了一篇大家最熟悉的篇目——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从大家最熟悉的文章入手,才能让大家看到一节课的改变,才能很好地接受别人的质疑。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视频录什么内容,语文学科没有数学从1到10明确的知识点,要讲的东西可多可少,涵盖的内容可宽可窄。最后我们确定了两个方向:一是创设情境,二是知识应用。

视频的脚本、知识讲解、背景音乐的选用、资料的获取……为了几分钟的视频,我们反复讨论、推敲,希望能够制作出满意的作品。当视频成形的时候, 课堂活动的设计又成了最大的问题。为了完善一节课,我们把《再别康桥》从高一上到高二,从熟悉的班级上到不熟悉的班级。《再别康桥》的教学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单,课文教学内容的核心没有变,变的是大家对语文翻转课堂的认识。

上好一节课不能代表翻转课堂, 要想真正检验语文翻转课堂的效果, 课堂必须常态化。我开始把翻转课堂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发现虽然问题很多,但是惊喜更多。问题最多的是视频资源。一开始希望通过网络获取,可那时大家对翻转课堂都不了解, 何况是录制优质的视频,没有办法,只有自己做。但是,录制优秀的视频谈何容易,没有技术可不行。于是又开始学习“喀秋莎”,学习“会声会影”,甚至为了让PPT直接生成视频,还买了正版的Office办公软件。后来我终于找到适合自己录制视频的方法。当我把制作好的作品呈现给学生的时候,学生的反映非常好。但是为了一节课我要花去很多时间,以前备好一节课可能只需要一个小时,现在却需要几天才能完成。

我痴迷于翻转课堂教学中,却内心迷茫,因为语文学科的积累特性使教学在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同时由于自己注重课堂活动,很多教材的篇目又都无法实施。我曾想放弃是最好的解脱。但我不能放弃,理念一旦植入,前进是最好的选择。而作为教师,学生总会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惊喜,这种惊喜就是你前行最好的动力。我在教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当讨论到刘兰芝死因的时候,一位学生的观点很“独特”,他说是太守害死刘兰芝的,并说刘兰芝的哥哥之所以“逼婚”,也是因为太守买通了哥哥。学生的主观假设,再加上很多现实的条件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虽然我不是很认同这位学生的观点,但是他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希望:独立思考和批评性思维已经在学生大脑中萌芽。

翻转以后的语文课堂开始活跃起来,与之前相比,课堂学生表达的机会更多,学生参与对话更积极,最主要的是你急于告知学生答案的想法被抑制, 代替的是师生碰撞出的火花。有时,在几十个学生中,你感觉自己才是学生, 学生的问题会让你颜面尽失,但是却乐在其中,因为学生会促使你进步,而你成为一个支架,架起了文本、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

可正当自己满怀信心时,打击随之而来。学生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产生的“表达能力”开始传导到其他学科, 更为主要的是自己所在班级的教学质量居然出现了下滑。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发现自己重视了学生素养的培养,缺少了对学生实战的培养。但是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来讲,如果专注于学生试题方法的指导,就会让语文课堂索然无味。

语文教学目标多样化让我在一段时间找不到出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 终于找到解决的办法,我开始利用对考试大纲熟悉的优势,一方面把考试目标系列化,即把高考的各个模块分解到整个高一、高二的教学中;另一方面又把系列目标化,即同一模块在高一、高二教学中分别有所侧重。例如,诗词鉴赏部分,我首先把高考的目标分解到高一、高二诗词教学的各个单元中去,同时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有所侧重,即在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诗词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掌握,在必修二第二单元的诗词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这样,整个语文教学既能照顾到它的生成性,又能结合考试大纲避免语文学习的散漫性。

在语文学科的翻转课堂实践道路上,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不过在认识到翻转课堂的内在价值后,克服这些难题反而成为我前进的动力。艰辛的付出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去年,我担任了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第二届微视频大赛的评委,在认真观看了近200个语文微视频之后,自己对制作语文翻转课堂微视频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今,走在翻转课堂的道路上,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也不想有退路。令人高兴的是,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实践翻转课堂。我相信,路在前方。只要我们坚持, 风雨之后,彩虹依旧;语文翻转课堂也会绽放别样的精彩。

点评

翻转课堂很美,但语文学科能不能翻转呢?本篇翻转故事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不过,很多教师可能会遭遇到本文作者那样纠结的历程。在没有真正了解翻转课堂之前,自己一直在想自己愿不愿实施翻转课堂;愿意了,又问自己该怎么做; 真正做了,遇到问题又问自己能不能坚持; 坚持了,又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做对了,又担心结果好不好。其实没有什么可以束缚自己。正如陈老师在文中反复强调的那样:理念一旦植入,只要你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

别样的课堂作文 篇5

“叮铃铃”上课了,这节课上语文课,别看我们的语文老师看上去不太爱讲话,可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她就像一个比唐僧还要唠叨100倍的人。只见她打开语文可对我们说过的话拼起来,都可以做一条长河了。而此时我看见小明同学已经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了。小强同学,也低下了头进入睡眠状态,原本很认真的小薇同学,也低下了头,仿佛一直瞌睡虫钻进了她的耳朵,全班的人都进入休眠状态,老却浑然不知依然津津有味的讲着。

这节课是数学课,是钱老师上的,她可是我校著名的阎罗王,没有一个班级上他的课敢不听,他从来都不笑,如果要笑的话,他也是皮笑肉不笑的。看,他死气沉沉的走向讲台,打开数学书,然后用木棍在讲台上一拍,大吼一声:“上课!”全班齐刷刷地站起来,没有一个不听令的。坐下之后,他就开始讲课了,他讲课的样子很可怕,两个眉毛已经弯的不能再弯了,眼睛睁得大大的,向四周扫视,还闪出一道道闪电,好像可以把我们劈成两半。忽然,我们只听见“啪”的一声,这声音就犹如炸弹一样在我们教室里炸开了。我们转头一看,原来是不明同学的书掉了,只见钱老师几步走到小明身边,我们都用怜悯的眼光看着小明,还没等小明解释,钱老师就给他来了当头一棒,小命差点就被打晕了。这节课真是胆战心惊啊!

“哈哈哈”我们的教室里传来一阵阵欢笑,你一定会问我们在干什么。因为我们在上英语课,我们的英语老师miss楼都会早点把课上完,然后给我们玩游戏。瞧,今天这节英语课我们在玩“猜东西”。楼老师先表演了一个动作,让我们猜,我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可一个同学说这是种地,我们全班都哈哈大笑,笑得肚子都疼了。

别样解读给数学课堂带来别样风采 篇6

关键词:教材解读;别样风采;高效课堂;生本课堂

数学文本,狭义的范畴指数学教科书;广义的范畴指包括教科书、补充习题、教辅等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数学知识的文本或资料。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清楚文本的知识脉络,每一节的起承及后继,在掌握好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用“学生为本”的思想,给学生一定的“点拨”,让学生自我发现知识。既然文本是知识的载体,是为学生发现知识服务的,有时根据需要(教师或学生),教师可做适当的个性化、能动性调整,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自我发现知识,体味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别样的教材解读,使计算法理缤纷呈现。

计算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关于计算的教学,我们往往更多关注了学生的计算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计算法理的渗透和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学生一旦做错,学生自己、家长,甚至有些教师都认为是因为粗心,解决措施往往是每天练练《计算能手》,加大训练,熟能生巧,形成技能。而笔者思考,会不会是我们教学中出现纰漏,忽视了某个教学细节呢?我们如何合理运用文本帮助学生熟练计算技能、明晰计算法理?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教学苏教2013版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中,做出了这样的尝试。

附图:

李叔叔培育出一批新品种菜椒,送给敬老院10盒,每盒12个,送给敬老院多少个?

教材里的预设,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不同的算法:

①先算9盒有多少个,再加1盒的12个。

②先算5盒有多少个,再算……

③先算10个10是多少,再算……

这是基于学生的学情考虑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特例整十数乘一位数),这样对于不会的计算,就会自然迁移到旧知识上去,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给学生们充裕时间,通过自我探究,呈现出计算的多样化,最终实现计算的最优化,得出这类口算的计算法则。这节课看上去是学生精彩纷呈的展现,但口算方法的总结一出现,发现这所谓的精彩怎么有点“无用功”的感觉;更有激进的教师说还不如先来一句算法指导,接下来练习就一了百了了。纵观整个探究过程,学生不得其法,在几种算法之间游离不定、混淆不清,造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局面。

笔者想,能否另设情景,学生少些“丰富性”的探究,用简单有效的方法直达目的?笔者决定大胆一试,勇敢地抛开教材,重新创设,“另辟蹊径”走出一条直达“胜利彼岸”的阳光大道。笔者选择了“计数器”为本课的教学实物,以12×10与10×12的计算结果相同为学生的知识平台,知道1个10是10,2个10是20,3个10是……

通过文本的取舍,再加上“计数器”直观操作,顺利地从“十乘一位数”过渡到“十乘两位数”。只要让学生能够快乐、容易地掌握知识,大胆解读,有时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拘泥于形式,易学的情境,才是最好的情境。

教学设计如下:

笔者是“咬定‘十’来不放松”,从“十”上做文章,10是1个十;2×10表示有2个十,所以是20;…;9×10就是9个十,也就是90;100表示多少个十呢?11×10又会是多少个十,会是多少呢?通过说理的方式,自然过渡到计算的方法,学习可以在一种“无痕”状态下,知识得到了拓展,让知识的“桥梁”自然延伸,更让算理走在算法的前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接下来知识推进:学习“12×20”,可以先放一放,给学生一点空间,让他们去试一试,想一想。若有难度,给予点拨:20是几个十呢?12乘20也就是12乘2个(),即共有()个十。“一语道醒梦中人”,在“有理”的状态下的“有法”,是那样顺畅,所以“通则不痛”。

接着,层层推进到“20×30”,这时,可让学生在思维大道上自由“奔跑”(可以是60个十;或6个百)。最后再总结一下计算方法:“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积的后面添上几个零”。学生“明其理,知其法”,这样的计算教学“理法兼容”,给学生见到数学计算的又一面——内涵美。

“弄清理,知其法”内涵与形式的统一结合,更能彰显“算”的魅力。知识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解自己的理,学自己的法”。

二、别样的课堂延伸,使思维角度美妙切入。

笔者发现,这种口算课堂的知识延伸,一般会把下一节课的内容做适当处理,通过与这节课的衔接,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为一节课做铺垫。

如:“小明买单价28元的悠悠球12个,该带多少张100的人民币?有知识点一:多少张100元面值的人民币,渗透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知识。知识点二:估算的知识,可以“小估”20×10;可以“大估”30×20;可以“中估”28×10或30×10,这些都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知识点三:那到底应付多少钱?又为下一节课的笔算埋下了伏笔。这是经典的口算类巩固练习,有点继往开来的“味道”。可是给人算味太浓之感。

能否在计算巩固时也“沾点理”,笔者设计了一组题:大小比较,在“O”里填“>”、“<”或“=”:

13×20○41×l0

50×40○30×40

600×0○40×10

72×10○80×90

这里的4道题,要比较大小。

nlc202309031137

想法一:计算比大小,是对本课知识一个总结。

想法二:学生从多维度来思考,不要思维定式地一味计算,走出一条思维捷径。

如第1小题,10是20的一半,因为与20相乘的数是13,所以要与13乘20积相等,只要与10相乘的数是13的2倍即可。一目了然,直接得出大小关系。

再如,第2小题里都有相同乘数40,还要口算吗?希望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都能有一定的提升,真正达到巧思妙算,“不战而屈人之兵,不算而解决算的问题”。

第3小题会不会出现大于呢?会则说明了忽视与0相乘的特殊性。

第4小题会不会是结果相等?

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更能巩固本节课的新知,又能完美地进行新课知识的延伸,拓展了思维。因方向正确的指引行动,道路才能越走越宽阔。

三、别样的练习分析,使问题解决豁然开朗。

我们在练习的分析解决时,经常会陷入“先前经验”。教师给学生作业讲评时,尽量多的方法呈现,能一题多解的给学生多多开阔思路,帮学生轻松跨过知识的“瓶颈”,达到学习“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里我们来看一道多边形的面积问题: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首先,这位学生的对此题分析不到位,只求了空白部分的梯形的面积。很多教师会指责学生审题不仔细。其实学生的错是有原因的:这段时间学习的就是相关图形的面积,因此映入眼帘的就有两个三角形、一个梯形。更加清晰的是梯形的相关数据应有尽有,所以就想当然地求了梯形的面积。当师生共同评讲时,教师再次重申一下,求的是阴影部分,这样相当一部分学生困惑了,三角形的底是未知的,怎么求面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挖空求差”的方法来解决,本题的解题任务也就完成了,也达到了本教材编写的目的。

但是,笔者却发现,这道题还可以有不一样的解题思路:“划分为合”,运用上学期学过的“平移”知识来实现,这样不一样的解读给数学带来不一样的美,又完美实现了新旧知识的有效结合。通过笔者的点拨,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方法的计算更加便捷,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大提升。

我们给予学生创造不一样的学习情境,这样会给学生呈现不一样的数学,激发出学生的兴趣点,感受“与众不同”而又“殊途同归”的学习效果。我们给学生提供的思维舞台越宽阔,学生就越可以充分浸润在数学殿堂里,“悦读”数学、享受数学。

别样的早操:新的课堂气氛 篇7

可是干着急也没用,我只好尽力备课,充分准备教具、课件,希望能以此引发孩子们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有时还在课堂上说几句俏皮话逗逗孩子们,模仿一下孩子们最爱看的动画片人物,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但收效甚微,加上孩子们年纪小班额又大( 近70人) ,这使我深深陷入了迷惘。自己也是多年的教学老将了呀,怎么面对这些孩子就束手无策了呢? 看看学校两位骨干教师的班级管理,我内心更是一种煎熬: 同一年入的校,而人家教学班级管理一直都是井然有序卓有成效; 自己带的班级一团死气,看来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静从心生,我决定耐心寻找原因。人们常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法之“法”是指教学具有内在的规律和要求,教学要守“法”———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无定法是指没有包医百病,应对所有教育教学情况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的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 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不甘心自己就此落败,那就得寻找良方。

在周一的早操时间,我带着孩子们跑步,跑步时沿途一些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 所有班级一成不变的活动操,在我看来那么枯燥与单调甚至机械化,接下来就是进教室上自习早读,好乏味! 我都如此感受,何况是一群好动的孩子们; 而这操场周围的林带今早看起来却充满了生机与诱惑,让我想起了黑柳彻子在她《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描述的一个情景: 小豆豆是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小豆豆自己行为“顽劣古怪”被勒令退学,而且这都不是第一次被退学了,母亲无奈只好再找一所私立学校为她办理入学。这所新学校全年级只有50多个孩子,且都在常人眼里不是正常孩子。新学校是没有围墙的,却有一道铁丝网做成的篱笆围住学校四周的树,母亲为她转学到新学校后,她每天都从铁丝网篱笆下钻进爬出乐此不疲,每天把自己弄得“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却由此喜欢上了新学校也喜欢上了上学。那么,我何不也借学校林带一用啊? 想到这里,我停止带孩子们做操,迅速将孩子们分为4个小队,然后在孩子们惊讶好奇的目光中率先带一小队走进了树林带绕树穿行,欢笑着随我穿行。其他小队也鱼贯而入随我在林带中穿行了一个来回。“收队回营”,孩子们就一下子都沸腾了,一个个欢欣雀跃,叽叽喳喳兴奋不已。早操结束了,我想这下新的麻烦大概又来了,小家伙们心可能还都在操场上呢。可当我习惯地进入教室准备听写时,课堂的氛围却让我大大的意外了: 孩子们早就端坐在课桌前精神满满,正由班长领读课文呢! 整堂课,孩子们除个别一些,其余的都聚精会神,发挥超常,让我惊喜连连,这一堂课竟是我开学至今上的最应手的一堂课。

之后,我每天早操时间带孩子们跑完步以后,就做一些小游戏,或跳跳锅庄或叫会跳恰恰的孩子领舞,花样翻新也偶有重复,还让孩子们也动脑筋自创小游戏,如果哪个孩子的游戏被采用了,那这个孩子整个一天都是快乐的。就这样孩子们不仅爱上早操在课堂上也充满了活力,其他任课老师也不住夸我们班孩子反应灵活敏捷。这也让我有了“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喜悦。

让课堂辩论绽放别样的美丽 篇8

一、巧设疑点,“一石激起千层浪”

辩论的前提是要有鲜明的观点,并且要适合学生的特点,学生能通过联系旧知识或搜集材料获得自己所需的论据。辩论赛作为一种课堂组织形式,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不能简单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选好辩题,选择的辩题要有正面引导作用,通过辩论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中有辩论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七嘴八舌”。如,学习人教版第八册语文《中彩那天》一文时,正当许多孩子感动于父亲的诚实时,我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学生小曹提出异议:“这不存在道德难题。因为彩票是父亲买的,库伯根本不知道。”“是吗?”我又问。马上有几个孩子赞成他的意见。但大多数孩子持反对意见。我当机立断,引导孩子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

正方观点:父亲应该把中彩得来的车给库伯,讲诚信。反方观点:父亲不必把中彩得来的车给库伯。

二、适时点拨,“大海航行靠舵手”

大海无边无际,浩淼莫测,但船只总能朝目标前进,是因为有航标的指引。课堂辩论中,教师的引导就如航海之标,神形兼备,由语言到心灵。该不该还车?这是内心的拷问,是道德问题。教师的引导必须还原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学生心灵撞击的课堂。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生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的空间里展开辩论,由语言到心灵,在辩论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教师的引导,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在品读鉴赏、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只有学生心动了,才能引起共鸣,也才能根植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的引导,要挖掘文章的人文内涵,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滋润、提升、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生品位。教师的引导,要指引孩子在真实的思辩中不断完善人生追求,逐步培养健全的人格,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永保核心竞争能力。

三、拓展升华,“柳暗花明又一村”

辩论不仅暴露学生对问题本身的理解漏洞,更重要的是它会让学生产生新的更切近问题本质的问题,让学生的疑虑、困惑逐渐“柳暗花明”起来。对于辩手来说,受益匪浅;对于学生听众,新颖的课型使他们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有的甚至跃跃欲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使命感。如《中彩那天》,在孩子们短暂的沉默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点拨:我钦佩父亲,但我认为库伯太没有人情味了。他只是派人来把车开走了,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让人难过。

学生深有同感。

教师:是呀,库伯派人来把车开走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来接着写文章。

学生赞同,马上续写。

孩子们是善良的,他们钦佩父亲,认为好人有好报。下面是小曹同学写的:库伯派人来把车开到了自己家里。然后,他亲自驾车到父亲家。一下车,他便握住父亲的手:“我亲爱的朋友,你让我好感动。现在,我诚挚地邀请你到我公司上班。这辆车,是我公司奖给诚信人士的。你当之无愧啊!”

课堂的别样评价 篇9

合作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 扩大参与面, 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通过合作, 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 培养其参与意识和探索能力。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

一、充分尊重学生,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 一般4~6人为一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遵照自愿的原则, 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 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 合理分工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 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 在教师指导下或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 比如谁当表述员, 谁当组织员, 谁当记录员, 谁当检查员等。在一个阶段里, 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 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 一定时间以后, 角色互换, 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二、明确学习任务, 引导学习兴趣

在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明白怎样完成学习任务, 避免出现讨论开始了有的学生还不明白该干什么的现象。

三、及时指导学生, 学会合作探究

确立学习任务之后, 小组要通过研究学习目标, 明确主攻方向和须解决的问题, 根据组员特点, 分工合作, 探索交流。小组成员通过探究, 阐述各自观点, 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研究, 再在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交流成果。对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可以提出来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应热切关注整个学习活动, 对谁已经发言了, 谁还没有发言要心中有数。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回答, 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 使他们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学会合作, 以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最佳成效。

四、及时反馈, 合理评价

恰当的评价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 要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 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合作的情感、态度、表现等及时进行恰当的形成性评价, 并且组织小组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反思, 以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指导行动, 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我, 而且在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 欣赏他人, 取长补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 不刻意求全,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合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五、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 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在开始合作时, 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因此,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 是对发言者的尊重, 只有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 才能使发言人感到自己发言的价值。相反地, 当有人发言而无人倾听时, 发言者就会觉得自己的发言无关紧要, 从而挫伤发言者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 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方法。因此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 不插嘴;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 提出自己的见解,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六、切实抓住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1. 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数学有些操作内容依靠学生个人是无法独立完成的。比如, 在认识“米和厘米”时, 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 让学生用卷尺或米尺去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如黑板的长, 教室的宽, 课桌的高等, 就必须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合作才可能较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 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 又能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因此, 教师应多设计这样的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效率。

2. 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而有些问题依靠学生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 这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 教师适当指导。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 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比如, 在教学找规律时, 讲完了例1的画一画, 教师要求学生用刚讲的方法试着“做一做”, 学生开始按例1中的第一个移到最后来找规律, 却发现不符合, 有的学生眉头紧锁, 面露难色, 大部分的学生都感觉有一定的困难, 这时教师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 大家一起出主意, 想办法。同学们一听, 立刻又活跃起来, 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各自的看法, 通过集体的智慧和教师的提示找到了解决办法, 让学生再一次感觉合作的力量。

3. 意见不一需要争论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 这时教师不要急于下定论, 而应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 然后让意见不一的双方发表自己的见解, 允许与对方争辩, 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总之, 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 它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作用。这种学习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多元认知能力。合作学习不仅仅意味着安排小组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任务, 它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 尤其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 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 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创造出别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来。

课堂的别样评价 篇10

一、捕捉精彩, 巧妙理答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会有很多充满乐趣的意外出现,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去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瞬间, 并对这些精彩瞬间进行及时地指导, 对意外进行巧妙地理答,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 在讲到减法运算的时候, 教师为学生出了以下减法题: 98 - 59 =96 - 54 =98 - 89 =76 - 23=76 - 67 =, 让学生做一下, 在算出结果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己观察一下这几道题, 看看这些题中存在怎样的相同之处, 看看能否在其中发现一定的规律。这时候学生就会积极进入到观察之中, 积极地去探讨, 很快就有学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规律: “老师, 我发现其中有的算式是退位减法, 而有的算式却不是退位减法。”这位学生所给的答案就是教师想要的结果, 教师的教学方案上就是这样的答案, 但此时却发生了一个很有趣的意外, 还有学生举手想要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时教师并没有忽视而是继续让学生回答。学生: “老师, 我发现了不同的规律, 我发现‘98—89 = 和76—67 = ’这两个算式很奇特, 这两个算式的减数和被减数是相同的两个数构成的, 只是顺序变了一下, 而且它们的差是9。”这名学生的答案完全在教师的设想之外, 但教师捕捉到里面的精彩, 抓住这次机会, 对学生进行巧妙地理答, 教师改变了自己课前准备好的教案, 而让学生去发现、了解这个规律, 并和学生一起去探索, 从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二、巧妙回应, 师生和谐

现在的教育比较民主化,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学生的主导者, 教师这个职业也不再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了, 如今的教师是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的, 并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一味地对学生的错误答案进行否定,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打压, 而是善于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巧妙地回应, 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中, 教师在讲解轴对称概念的时候, 给了学生一张白纸, 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些东西或者撕出一些特殊的事物来。

生1:“老师, 我会折蝴蝶。”

师:“你的手很巧。”

生2:“老师, 我会折小燕子, 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玩。”

师:“你真是调皮可爱!”

生3: “老师, 我用手撕出了一朵小花。”

师:“你很有艺术天赋!”

……

通过与学生的对话, 促进了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构建。在与学生深度对话后, 教师让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等学生完成了操作后, 教师问: “同学们, 你们知道刚才折的或者撕出的东西, 包含着我们今天要学的什么数学内容呢? 那就是轴对称。”此时, 学生会感到很神奇, 数学知识真是处处都有啊。教师对学生的话语进行巧妙地回应, 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鼓励与关爱, 不仅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 同时还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宽容理答, 增强自信

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 他们在学习中出错是在所难免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多一些宽容, 在宽容的同时, 还可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从而构建一个人性化的课堂。在学生出错或者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 教师不能将学生全盘否定, 而是要带着一颗宽容的心来教育学生。

例如: 在一次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 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着寻找其中包含的数学规律。之后教师想让一些学生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规律, 教师这时候发现有一位平时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举起了手, 教师为了给他更大的信心, 就叫起了这位学生, 让这位学生来说一下他找到的规律。但出乎教师意料的是, 这位学生在被叫起来后一直沉默, 这时候教师便明白了这位学生其实没有总结出规律, 但教师并没有对这位学生进行批评和否定, 而是给予他微笑, 并对他说: “你今天真的很有进步, 你今天勇敢地举起了手, 希望你继续努力, 下次能很好地给大家一个完美的答案。”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宽容性的理答, 肯定学生的优点, 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充满了信心, 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总之, 教师在课堂中要对学生进行巧妙地理答, 这会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需要注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同时要智慧理答。此外, 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应该多钻研这门艺术, 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从而让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惠芳.小学数学课堂理答行为的现状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 2010 (03) .

课堂的别样评价 篇11

纵观两节课有如下特点:

1. 不同的导入方式,同样的激趣效果

周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人在囧途》中男主人公乘坐的交通工具引出本课的词汇和话题,既唤起学生注意力,又提升学生兴趣,同时也明确任务:视频中有哪些交通方式,通过问答展示出来。王老师通过Guessing Game游戏营造氛围引入新课,即教师描述一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学生来猜是什么。从而激发参与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两位教师的导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出发,都起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作用。

2. 不同的拓展方式,相同的训练结果

在练习新句型时,两位教师都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实现人称的转变。周老师采用传统的四人小组对话,一组对话为A: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B: I take a bus/ride a bike / walk.而另外一组针对第一组的对话,转变为第三人称进行训练 A:How does he/she go to school? B: He /She takes a bus /rides a bike...由普遍对话到特殊句型的训练,加深练习的深度与广度,熟练掌握目标语言。同时通过对话演练也加强了组内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在处理这一环节时,王老师采用的是句子滚雪球的方式,激发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符合学生不服输、敢于挑战的心理。方法如下:

S1: I walk to school.S2: He/She walks to school. I ride a bike to school.S3: He/She rides a bike to school. I take a bus to school...这种方式,让学生在练习第一人称的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别人的上学方式,同时还要记住越来越多的句子,同时说出几个第三人称的句子和一个第一人称的句子,强化学生的瞬间记忆力,通过说出不同的上学方式达到目标语言的有效输出。两位教师的方法在训练结果上,有异曲同工之效。

3. 不同的教学风格,相似的教育智慧

周老师作为骨干教师,她的教学风格大气而厚重,精简而扎实,感染力极强的语言指令简短,示范清晰、准确。尤其小组合作练习及调查活动中表现最突出,学生很了解教师的意图并能作出快速的反应。王老师是年轻教师的表率,她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快节奏、大容量,以洋溢的热情引起学生共鸣,渲染课堂气氛,使自己的课堂妙趣横生,激情四射。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高效完成了教学任务。尤其在竞猜游戏中描述一种交通工具时配合使用肢体语言效果较好。

如此课堂,别样精彩 篇12

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在不断变化,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现代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叶澜教授曾经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的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还有更好的方法”,“老师,我发现你错了”……面对我们课堂上的“阴差阳错”、“节外生枝”、“灵光一闪”,我们不但不能视而不见,反而需要我们老师智慧的引领,使师生激情燃烧,个性彰显,智慧喷薄,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得到提升,走向洒脱,走向睿智;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

1“灵光一闪”显现精彩

由于生成资源是即兴的、灵动的,来自于学习者自身,因而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把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我们的数学课堂会勃勃生机,学生会享受数学的无限乐趣.老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温馨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消除各种不良学习心理的影响,给学生以自信、轻松、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使潜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在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自由放飞,使课堂精彩纷呈.

这下课堂顿时像炸开了的锅,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并在练习本上计算验证,生怕被骗似的.课堂的参与氛围空前高涨,随之也按捺不住激动,掌声再一次响起.

面对学生活跃的思维,积极的投入和多变的答案,我顿时领悟到,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教学效果是难以想象的.学生的智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敢于突破老师的束缚,勇于创新,而这些都是预设目标中所不曾考虑的,预设的目标就这样在有效的生成中填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完成了超越.而正是这让人头疼的意外“生成”,在老师、同学们的耐心倾听和真诚期待中,竟然带来不一般的精彩.如此的课堂,饱含了智慧的光芒,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2“节外生枝”绽放精彩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应是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要给予密切地关注与亲切地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资源开出绚烂的花朵.

在教学“倒数的认识”练习课中,气氛一直风平浪静,滋味清淡如水,但是在做判断题“假分数的倒数一定小于1”时,居然发现“瞌睡虫”香智伟连假分数、真分数都分不清,于是放手让学生们去区分.学生很快说出真分数是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假分数是分子等于或大于分母的分数.我给予此答案的肯定.当我正准备下一题练习时,发现了以“小博士”著称的程瑶同学举起手来,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我问:“程瑶同学,你还有什么问题?”程瑶立刻站起来津津乐道:“对于真假分数的区分,我有一个比较易记的办法教给智伟同学.那就是把分子当作儿子,把分母当作母亲,当儿子比母亲小时,那就是真的母子关系,也就是真分数;当儿子与母亲一样大或者比母亲大时,那就是假的母子关系,也就是说这个分数为假分数.”听了程瑶的一番“大道理”,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多棒的比喻!教室里掌声四起,大家都投以赞许的目光.

课堂中出现的“节外生枝”是教学真实的体现,有时正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它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学习潜力、焕发学习激情的过程.有效利用这些“节外生枝”的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节外生枝”也能给课堂带来涌动的生命力和最真实的美丽.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困境研究下一篇:城市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