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困境研究

2024-10-25

小学数学教学困境研究(精选12篇)

小学数学教学困境研究 篇1

目前, 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加大, 各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改变了以往信息技术教学滞后的状况。但是, 许多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 以致教学成效偏低, 影响了整个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简要分析, 并提出突破困境的对策。

一、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1) 学校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在部分学校校长以及教师的眼中, 只有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才是主要学科, 一切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为中心, 在师资力量安排、教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执行等方面存在着不均衡性。有些学校信息技术专职教师配备严重不足, 即使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 也被安排改任语数学科, 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多为接近退休年龄的老教师, 或是因身体原因予以照顾的教师, 将信息技术学科任教的工作作为一项照顾的福利。

(2) 师生教学活动出现异化。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基础性作用, 不仅要让学生初步接触电脑与网络, 还要掌握必备的技能。但是在部分学校, 由于信息技术教学考核较为宽松, 并不像语文、数学学科那样高频率和严要求, 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放松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呈现出松散状态, 学生也乐得清闲, 将其当做了游戏课、娱乐课。这种思想与状态直接影响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执行严谨程度以及教师教学的质量, 背离了教学的目标要求。

(3) 学习条件有待继续提高。虽然许多家庭配

技术备了电脑, 连接了网络, 但是并非所有学生的家庭研究而学校的电脑房在电脑配中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备数量、配置等方面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仅仅能够基本满足课堂教学的安排, 学生若在校期间需要进一步学习, 这样

的条件并未完全具备。

(4) 学以致用效果相对偏低。许多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没有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尤其是没有将教学中的操作与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紧密结合起来, 导致学生所学无法得到有效运用。这违背了信息技术学科所学知识与技能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目标, 也导致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偏低的状况, 没有能够全面完成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

二、对突破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困境的对策

(1) 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管理层以及相关职能科室, 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并在实际教学管理与安排中加以重视,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首先, 在师资力量配备上要坚持专业师资为主, 兼职师资为辅, 并强化对任课教师的岗位技能培训, 尤其是重视操作技能的培训, 采取送出去、走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要保证岗位人员胜任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其次, 学校教研主管部门应当强化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督查督导力度, 要确保教学时间的充足, 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 在任何时段占用信息技术教学时间,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上机实践操作课, 都要保证课时数充足, 即使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占用的, 也要在事后进行同等课时的弥补。

(2) 严格遵守课程教学标准, 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来,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严格按照情感、知识与能力三维目标要求, 对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操作要点进行严格落实, 不仅要教会学生熟悉电脑功能, 还要让他们能够熟练操作、有效运用, 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学生学会了电子邮箱以及QQ号的申请,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电子邮箱、QQ与同学之间实现方便快捷的交流, 保证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灵活运用。

(3) 立足实际创造学习条件, 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对于家庭中拥有电脑和网络的学生, 教师应当对其提出课后训练要求;对于住校或者家庭无法满足这一条件的情况, 应当充分发挥学校电脑房的作用, 可以采取时间穿插、人员分批的方式,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上机操作机会。也可以按照换人不歇机器的方式, 在早读课、活动课、中午午休分批安排学生上机上网操作, 帮助学生及时将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在这一方面, 学校应当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条件进行灵活安排, 保证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上机操作, 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要求。

(4) 结合实践开展教学活动, 提升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电脑以及网络相关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发挥抛砖引玉作用, 让学生将所学用于实践生活中, 灵活运用。例如, 在幻灯片制作等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操作步骤与要点的传授之后, 可以要求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数码照片, 进行插入、设置背景等操作, 并制作成质量较高的幻灯片。在这样的理论联系实践操作中, 学生不仅掌握了幻灯片制作的操作方法, 同时也巩固了其他方面的内容, 实现了融知识性与能力性于一体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学校管理者以及任课教师都应当深刻分析教学中面临的各种困境, 积极创造条件, 满足教学实际需要,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困境研究 篇2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语文能力表现的直接体现。对于作文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不断涌现出大批的论点著作与成功教学范例。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作文依然是教师教学中的一道难题。因此我认为,必须认真了解现时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查明原因,积极寻求小学作文教学的新的出路。总体上,造成小学作文教学步履艰难的原因,往往停留于课堂中作文方法技巧的研究上,但其重要原因还在于教师整个的课堂教学方式、语文作文教研方向及社会因素对学生阅读造成的影响几方面。

【正文】: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作文教学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但是,在一些学校,学生仍然不爱写作,作文教学仍然像一块心病困扰着语文教师。如何为小学作文教学找到出路,很值得每一名语文教师去思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及社会调查,我认为解决作文难题应从加强学生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知识素养、强化日常语言训练、重视学生文字与内心交流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作文意识。

一、学生不愿意写作文是当前作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学生不愿意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作文教学方式的偏差。

1、课堂上教师根据课本编排,往往单一重视如何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去没能给孩子一个他能够愿意接受、有着浓厚兴趣的起点,忽视了为学生作文铺设台阶。学生学习作文,从小学低年级的说话、造句、写话就开始了的,到中年级学写简单的习作,再进入高年级作文学习,这一过程是渐进式的,各阶段相连成一个整体。但在现实教学中,各年级教学相对独立,各阶段要求被分割成一个个层次,各层次的要求与目标是既定的,当其中任何一个层次学生没能跟上时,就容易出现学习上的“知识断层”,从而造成学生进入高年级后作文要求出现“拔高”的现象,作文的难度远远大于学生作文的能力。在这种处境中,学生心中对作文就是一个字——怕。

2、在多年“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作文教学模式依旧藏身在现时的学校课堂之上。它使得学生作文位置被动,忽视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无视学生日常习作习惯的培养,甚至于将作文教学脱离阅读教学等其它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活动,孤立对待,使得作文在孩子心里几乎等同于一次次语文测验,一次次作

文就像是一次次语文难题冲关一样。如一个有关“思乡”主题的单元后安排了一篇《二十年后回故乡》的命题作文,学生没有离开过故乡,但结合课文体验,特别是父母或其他亲人离家后归乡的生活经历,写下了自己像他们那样反返乡的情景。这本是很自然而然的,但这作文的要求却重点在“反映家乡20年的发展变化上”,这怎不让学生叫难,老师叫苦。这样的作文训练使得学生作文的主动意识相当淡薄,毫无日常作文的习惯。当作文缺乏必要的日常训练时,“冲关”作文的质量也无从谈起。

3、什么是写作?——写文章。写文章干什么?是为了得到考试或作业中老师的高分吗?不是的,写作首先应该是记录,记录自己的心情,记录自己的生活。写作最根本的功用应该是满足作者自身的一种需要,也是作为一个“文化人”所必需的一种意识。其次,作文也是一种与他人交流的一种能力,一种最基本最普通的能力,同我们说话一般。“文化人”这种能力可能会更胜于说话。因为写作不同于说话,没有说话那么随意,也不会受听者的限制,它就像是一种心灵的“独白”。它的逻辑性更强,构思更为缜密,中心明确,意境突出,也便于检阅和修订。其三,作文是一种学习与创新的过程,没有学习,创新无从谈起,没有创新,学习便会索然无味。

(二)、当前教育形式引领作文教学陷入囧途。

1、过分追求习作指导课的技巧。一般认为,学生要写出好的作文,关键是作文课要上好。新课改实施后,学生习作指导课更是被推到了风头浪尖,它将许多语文教师的目光引向了对学生习作技巧的指导上来。与之相应的是一堂堂大师级的优秀习作课堂。在这些令人叹服的教育艺术成果面前,一些语文教师不得不怀疑起自己的作文指导的能力。“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句句“至理名言”成为压在语文教师心中的千钧巨石。

2、仅仅依靠作文课堂,实现不了作文教学目标。的确,一堂优秀的习作课,能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引导学生思维,牵引他们动笔,挖掘他们心中的精彩。这类型的课堂,学生能动笔,能写出“高分”作文,能使学生自己为自己的作文感到惊奇。不过为些都仅仅教给学生习作技巧。作文需要技太技巧,这可以直接接受到老师的指引,但它还需要学生自己的语汇量和对生活敏锐的感悟,这是作文的一个前提。失掉这个前提来写作就如同烹调时佐料齐全而主料劣质一样,怎么能做出美味的菜肴呢?就算最终课堂上让部分学生挖掘到生活中曾经忽略的某些感动,但不过只是很版面的短暂的启效,功用是非常有限的,绝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全部。一册小学语文教材中八个单元中八次作文训练是不是能完成该学期语文作文教学的总目标呢?答案是否定的。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谈到三阶段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习作意识,加强习作形式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等问题,通过几堂作文课,写几篇上交的作文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只能让作文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才行。

再则,作文教学过于看重教师的教,但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作文地位的被动也是导致学生作文意识淡薄的原因。佛家有这样一个故事:伽叶见佛祖拈花而笑,因而佛祖将衣铎授之于他。在美好的事物面前表现出开心是很自然的事,无需去琢磨自己该不该开心,开心是对是错。一切皆因平常心,一切皆因自然而美。美来自内心,来自心灵对大千世界的感悟。佛家参禅求一个“顿悟”,习作也讲求一线灵感,灵光闪现。如果需要过分遵循什么要求,迎合某个意愿,或是沿着老师事先设定的哪一个精巧的构思,群策群力去制作,其结果要么是千篇一律,要么是东拼西凑,如何谈得上美,谈得上自然,谈得上喜爱?

(三)、学生作文意识淡薄的原因还在于学生阅读量的缺失。

1、阅读是向学生展示文学魅力的平台,是学生通向写作天堂的大门,是学生语汇采收的沃野,是学生灵魂塑造的催化剂。但目前的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孩子,普遍存在家中文学藏书不多或没有的状况,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当老师问一个五年级班级的全班学生,读过哪些课外书时,得到最多的回答只有“作文书”、“笑话书”、“童话书”,几乎视书如“无物”。读作文书,是因为老师要学生写作文,考试也得用到,不得已,读笑话书,是因为“好看”(就是趣味),童话书也多数回了拼音的版本。当问到谁是“曹操”,谁是“项羽”,谁是“宙斯”时,都几彩虹面面相觑,更别说“商鞅”、《论语》了。

2、学生的阅读状况的确令人担忧,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很多。

首先,多数学生的家长是不看书的。他们或是因自身文化素质原因,不会看书;或是忙于生计,无闲时读书;或因社会风气影响,宁可成天打麻将也无闲情看书。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普遍都只是希望孩子考试成绩好一些,这种希望也不过是希望而已民。这种希望是寄托在自己的孩子和老师身上的,自己除了情愿或不情愿地拿钱出来,是不关自己什么事的。当然也有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但仅限课本课业的居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去看有益书籍的家长太少了。再说,目前留守儿童如此之多,让老爹爹、老婆婆去督促、辅导孙孙读书,也着实不太实际。

其次,孩子也是不看文学书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一本藏书,不仅是因为自己的父母不看书,也因为自己从不买文学书。而这不是因没钱,而是没买书的钱。现在的孩子都

有钱,而且还“富”得很,零花钱家长一向是慷慨供给。在孩子眼中,零花钱不就是买零食才花的钱吗?可不是用来买书的。二是孩子有钱也不知道看文学书。他们身边没有榜样可学,好书得不到,也看不懂。而且看好书得有人指导,他们没有。得用心,但用心就得受累。在学校学习都很累了,谁还会让自己在课外继续受累呢?所以阅读得多的还是“儿童读物”,这类书好读有趣。“有趣”是阅读的唯一目的。第三,教师不能强迫学生读书。一方面没有理论依据,得给孩子减负。另一方面无书源。老师推荐买书可称之为“乱收费”,没有谁那样做。学校图书室有书,但有多少能为学生开放呢?老师知道,校长也知道。也有机构可以向学生直接推荐下发书籍的,不久前教育厅就向学生直接下发了一册书——《儒学经典诵读》,高年级版的,全带注音。

二、寻求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举措,改变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

(一)、让教学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注重学生内心对周围世界的感悟,重视学生日常习作习惯的培养,让作文教学回到其自定轨道上来。

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教的方法而非结果。说到方法,实已溶入阅读教学中,结合优秀的课文,作文方法已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小学语文教材按文章类别分单元编排,在写作特色上重点极为突出,写作方法不但指导性强,而且全面系统。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抓住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开展一系列的练笔活动。一边在学习课文中得到写作指导,一边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加以习作练习。努力让学生养成学而后用的写作习惯。这种练习,学生既无上交“文章”的任务,教师批改又无“精批细改”的责任,自然压力要小得多,习惯也更易养成。而作文课则是一个很好的阶段总结交流平台。至于作文教学的结果在哪里的问题,其实就在作文课的总结交流上,也就是学生结合学习到的作文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对生活记录到的一个个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来自于学生自己的生活,展现出的是学生自己的意愿,从根本上消减学生被动作文的压力。

(二)、教师应当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教师自己得做好表率作用。自己多读书,时不时引用几段佳作中的好句好段,多在学生面前谈谈读书心得,作为学生阅读的引路标。在指导学生阅读进,先不要计较“阅读”后对于写作有多大的好处。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故事,懂得积累词汇,体验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并寻求师生间、生生间阅读感受的共鸣。与此同时,将读书笔记、借鉴仿写等小练笔同阅读结合起来,使写作与阅读组合起来进行,增强阅读效率,提高阅读获益度。重视引导学生体会读书过程中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将阅读体验带入自己的生活,帮助学生树立从书本、从别

人的经历中获得快乐、受到启迪、得到对幸福的需求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阅读热情和习惯。这样,从根本上消除学生不会作文的压力。

(三)、要重视帮助学生坚持日记的习惯,坚持日记是学生形成写作意识的直接体现。通过日记,指导孩子通过日记回顾自己的生活轨迹,体验成长的快乐和记录生活的喜悦。不仅从中获得乐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还能让这生从一篇篇日记中获得写作的成就感。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作能力及感悟生活的体验,还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当孩子翻开一个学期的日记,看到日记本上那密密排列的一个个记录了自己一个学期生活的文字,从中找寻到记忆中几乎遗忘的生活,这种独特的感觉是一般语文活动难以体会得到的。从日记字里行间里,自己会不断地对自己的生活的回顾中去享受,去检讨,在记录生活中审视自己,发现不足,改善缺点,不断提高自己。这不正是文章记录要达到的目标吗?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困境研究 篇3

【关键词】新媒体 小学数学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43-02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加之新课改的深入,小学数学在教学形式上逐步加入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在课堂上用计算机演示教学内容;将网上优秀的公共课搬上课堂等等。虽然这种新的教学工具的加入,使得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新颖化,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还需要专家和一线课堂教学老师不断的改进和探究。

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和相应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实践中出发,旨在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二、新媒体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意识

在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对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中的便捷性就愈发突出。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一般是用计算机演示网上公开课、优秀电影集等,或是在其他老师参观课堂授课效果时,使用多媒体,在平时上课时,教师使用多媒体的形式较单一。

在面对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的要求下,部分教师将课本内容做成幻灯片的形式,直接搬到屏幕上,用屏幕来代替黑板,就认为是将新媒体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偏差。

(二)教学形式

由于多媒体的便捷性,在教师教授课堂内容时,部分教师为了达到将大量的知识传授给小学生的目的,同时在时间上也比较节省,过于着急的将教学内容呈现给课堂上,忽略了课堂上与学生的参与互动,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

在新课改的推广与深入下,许多教师在教学形式上下了较多功夫,将课堂教学中将注意力大多分散在了幻灯片的操作和表现形式上,忽略了数学知识在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够在数学知识上进行较好的把握,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教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如有的教师将备课内容预先准备好,将幻灯片加载到计算机中,然后在课堂上将准备的幻灯片按照设计好的课件严格讲数学知识不加选择的逐一放映给学生演示。于是使得上课成了一种既定的模式,较为机械化,偏离的新教改的目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否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是否可以接受教授的内容,教师都忽视了。

(三)教学技术

在接受新媒体时代下的新的教学模式时,部分教师在面对新的设备时将过多的热情放在了怎样来操作的技术,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和技术的先进性。他们认为技术会的和用的越多越有利于课堂教学,没有新的花样就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了,觉得不够档次。在幻灯片准备上,过于强调色彩颜色、动态放映,想要通过更多的形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期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数学知识的自身特点上,如果一味地利用感官刺激,可能在课堂教学上设置了一些没必要的干扰,产生学生对于内容的反感,导致一些负面效果。这些课件不但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在课堂上削弱了数学知识本身的数学魅力,分散了学生的注意了,冲淡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重点掌握。

三、新媒体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面临困境的对策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注意力容易分散,自主能力较差,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但是一个明显的学习优势就是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新兴事物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上,简单的、直观的数学知识在幻灯片的辅助下,可以让小学生较好的接受,不用在幻灯片上设置的太复杂。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将数学知识转变为直观简单的图形或者动画形式,形象的、动态的演示数学知识的本质,旨在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可以弥补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不足,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将生活中的社会现象直观的、动态的展示给学生,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放开双手的情况下,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观察,可以更好的抓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因素。比如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小组的形式。这种形式下缩短了新旧知识的衔接距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起到组织和调动的作用,让每个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参与其中,体会知识分享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上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在网络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小学生也受到了海量信息的冲击。因此,如果能够引导小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网络上的课内课外的知识,那将会使小学生受益颇多。因此,教师可以在这方面上对小学生进行一些引导,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辅助自己数学学习的意识,提高网络上的数学知识的资源能力。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的时候开始。

参考文献:

[1]张华.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4(14):262-263.

小学数学教学困境研究 篇4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1.教学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小学教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但是在同一地区、同一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投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相对而言, 语数英三门学科的投入力度较大, 无论是教学设备的硬件投入, 还是课件、课题等方面的软件的投入, 都得到了快速提高。但是一些学校对体育教学的投入相对不足, 不仅在场地设施的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着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状况, 而且在教学软件建设方面也相对不足, 导致体育教学无法得心应手。

2.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停滞不前。在长期的应试理念影响下, 许多学校都将师资配备的着力点放在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学科方面, 对于音体美包括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师资配备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 不但没有达到专业教师任教的目标, 而且在体育教学岗位师资力量的配备上, 将一些接近退休、体弱多病, 或者有着其他情况的教师安排担任体育教学, 将体育学科当作了安排照顾特殊情况的岗位, 在这样的状况下, 师资整体建设水平较为低下。

3.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有待加强。相对于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而言, 体育教学研究就显得较为滞后。虽然有些学校也制定了较为详细的体育教研计划, 但是这一计划始终停留于纸上, 以及完善资料应付检查上面, 没有能够扎扎实实地开展或是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不相适应, 以及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没有能够立足教学实际需求进行教学研究, 存在教研表面化和去实践化的形式主义状况。

4.课外活动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小学生活泼好动, 体育学科具有广泛的拓展空间, 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完全局限于单纯的课堂体育训练。课外活动没有能够将体育训练内容融合进去, 对于一些体质较好、具有运动发展潜质的学生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导致教学较为单一。

二、有效突破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困境的思路

1.采取“向上争取”与“自己筹集”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在体育教学工作中, 硬件设施的投入花费较大, 除了像单杠、双杠、跳马、篮球架等投入外, 塑胶跑道等高档体育教学设施的投入更大, 动辄几十万元, 这是学校所无法独立承受的。对此, 学校可以采取向上积极争取的方式, 向财政、教育等部门寻求帮助, 加大体育教学硬件设施投入。对内则开源节流, 在学科投入之间统筹协调, 在软件设施建设方面逐步建立起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库, 以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2.采取“引进力量”与“就地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优质师资队伍。优质的体育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 针对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基层小学体育师资配备不佳的状况, 可以采取“引进力量”和“就地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打造本校的优质体育师资队伍。“引进力量”是按照中心校、龙头校辐射一般校、薄弱校的方式, 采取中心校、龙头校的体育师资走教方式, 担任周边联系挂钩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 或是定期进行送教, 帮助各学校体育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另外还要强化“就地培养”, 在现有体育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专职体育教师的基础上, 选拔一批体育方面有一定专长的教师担任兼职体育教师, 以满足实际需要, 对他们强化教育教学理念和体育教学方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他们的体育教学业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经过向外寻求援助和对内强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能够有效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在短时期内改变体育教学力量薄弱的状况。

3.采取“汲取经验”与“自我总结”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体育教学改革。部分学校体育教学模式陈旧, 没有能够将先进的教改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这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形成了制约。对此, 学校应当要求广大体育教师经常上网浏览搜集体育教学方面的先进经验, 并与自身的体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学以致用, 改善和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工作, 不仅要强化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还要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方面有所突破。要在体育教学中兼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参与性, 让他们更多地融入到自主训练之中, 要发挥信息化媒体对体育教学的促进功能, 重点开展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的体育多媒体教学活动, 提高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程度,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4.采取“兴趣活动”与“特长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课外空间的拓展也是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抓手, 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点有效走出困境。教师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种体育兴趣活动, 对男生可以开展武术、足球、排球等兴趣小组活动, 对女生可以开展健美操等兴趣小组活动, 通过这样的方式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另外还可以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专项培养, 对这些具有较好天赋的学生打造量身定做的训练体系,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面对这些困境应当积极思考, 认真履行好职责, 以创新的理念推动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发展。

摘要:当前小学体育教学面临很多问题, 要有效突破当前困境, 就应该采取“向上争取”与“自己筹集”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引进力量”与“就地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优质师资队伍;“汲取经验”与“自我总结”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兴趣活动”与“特长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困境研究 篇5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从总体上看,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仍不尽人意,特别是高年级,高耗低效的现象仍很突出。综合分析一下,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只见习作,不见人性——人性的泯灭

说起现在小学生的作文,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那就是:低年级小朋友的作文要比高年级的富有童趣。原因何在呢?主要是高年级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不见了。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无论出个什么题目,他们都能不假思索地“写出”一篇好文章。这样的习作你看了以后,说不上哪儿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甚至要下个评语都颇感为难,就是让你觉得不对劲。细究起来,原来这样的习作都是胡编乱套的。小学里就学会了胡编乱套,也难怪1998年中考的作文中出现万人一事——失去父母的现象。张文德曾痛心疾首地坦言:“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在这个关键之处违背了规律,走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乱。”作文教学中不见了感情,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这就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

二、只见程式,不见创造——创造的扼杀

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对学生们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著名青年作家晓苏先生曾在一次写作的学术报告上讲述过一个扼杀创造性的典型例案。他说,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犯错误以后》的作文,其中花了较多的笔墨写自己去班主任的办公室路上,看见一只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脚向前踢着玩,而且踢着踢着,觉得不过瘾,干脆用力一踢,将易拉罐踢得老高,易拉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好看。文中就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但后来语文老师改作时把这段话完全删去,理由是这一段话与表现主题无关。晓苏认为这就是对创造性的扼杀。因为,这一段生动而传神地表达了一名学生犯错误后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它不仅与主题有关,而且关系密切,怎么能够随意删去呢?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由此可见一斑。

三、只见指导,不见修改——修改的空白

这里的只见指导不见修改指的是当前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只重视作前指导,而轻视甚至忽视作后修改。作文按说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但一直以来是以教师指导为中心。我们的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在此,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细致入微的指导。而小学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去认真体会和训练,转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仅凭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教师未将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作后修改上,这也是当前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是当前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在这些困惑面前,我们深感忧虑,但我们不必悲观,我们同样有理由对未来作文教学充满信心,充满乐观主义的猜想和设计。

1.进行个性化教育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思维活动。从大处看,一个人的创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全部的生活体验和能力,是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可以说作品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个体差异的存在,决定了每一个精神产品的各不相同。从教育的观点看,尊重作文的本质意义,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作文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意志,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意识,是问题的实质。在当今的社会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仅仅是作文教学的需要,更是整个教育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那么,如何进行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1)阅读中增加个性化的语言材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儿童来说,在大量识字后,应广泛阅读适合于儿童接受的文学性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于作文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及的,它来源于生活,是人写出来的。学习教科书是为了打基础,而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还得靠自己的悟性。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避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

(2)多写想象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他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小学生接触的想象作文一般有三种:一是童话式想象作文,二是科幻作文,三是未来现实生活的想象作文。

(3)进行开放式作文。这里的开放不仅指作文教学形式上的自由开放,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开放,即作文要回归自然。要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学生可以去旅行,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在这由内心到大自然及现实世界的交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创作欲是最有意义的。因为这些是直接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2.培养创造能力

从大的方面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从容面对国际竞争,使中华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需要。从作文自身的角度看,创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写作中,如果没有创造性,也就没有新面貌。那么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是培养创新意识,也可以称作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对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60对同卵双生子进行智力分析,发现他们的智力特征30%相同,70%不同。可见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

(2)是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首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其次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3.重视作后修改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不厌改”之说。何其芳同志曾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作文教学也有“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的明确要求。那么,如何进行作文修改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文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养成自己改的能力。”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自悟自查,学生自改。即学生作文稿拟好以后,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感受,边查边改。一是感受情感强弱、停顿长短,查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二是感受语句是否含混别扭,查语句是否明白通顺;三是感受语言的表达是否与内容贴切,查用词是否恰当;四是感受内容是否杂乱,前后意思是否重复,查段落层次是否清楚。

(2)相互换读,商议修改。教师一要根据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明确修改要点;二要明确修改程序,可以自己选择伙伴,你读我听,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商,然后动笔修改。如果二人意见一时不能统一,可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途径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困境研究 篇6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研究方法;教育叙事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1-0036-03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处于一种浅表的状态。培养教师教育研究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实践智慧。深化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联,营造教师教育研究的人文和科学氛围。教育叙事可以为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教师教育研究的方式,从而为培养教师教育研究提供契机。”。结合目前中小学教师科研的现状,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把握这一点,从中小学教师学会做研究方面来讲,教育叙事的出现的确是个不小的惊喜。

一、目前中小学科学研究的现状

源于世纪之交的科研兴校的大潮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很多人都不避讳教育科研的重要之处,处于义务教育的中小学阶段的教师也亲身感受到了来自科研的诱惑,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能敏锐的感觉到科学研究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辅助作用,还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但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又想对教育科学研究说“想说爱你不容易”,教育科研的固有的方法和步骤又有着一套不易把握的逻辑,令每天担负诸多教学任务的中小学教师望而却步。

(一)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现状

目前存在于中小学科研中的问题很多,概括出来主要是:“首先,科研积极性不高。其次,科研范围狭窄。再次,科研选题不当。最后,科研方法不科学和科学成果表述水平不够准确”。“有研究者对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运用SPSS for window统计分析软件包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最后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得出相应结论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发表过教育科研论文的农村教师占被调查人数的71%,城市教师占被调查人数的43.3%”。在当前晋级、评优和评职称都把发表科研论文作为一个很重要条件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还是以上这种状况,这充分说明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很低。

(二)科研能力现状原因分析

究其主要原因还是两条,一方面,中小学教师不知道教育科研方法为何物者大有人在,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科学,作为一线的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科研方法的训练,还没有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具体操作规则,往往是“爱你在心口难开”。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有的年级还面临着升学择校的压力,促使中小学教师不敢放松管理,腾不出手来搞科研,致使教师科研能力停滞不前。

其实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的积极性还是可以调动起来的,一方面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吸引。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即教师专业化)观念广为流传,并影响了我国中小学教师,涌现出了一大批象李吉林、李镇西式的研究者。实践证明,教师有义务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构建知识和改进他们的实践。许多研究表明,教师从事研究能增强其专业性,使其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因此,中小学“科研兴校”成为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的必要形式,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也的确品尝到了教育科研给他们带来的甜头,使他们自己专业成长更为迅速。同时也改善了课堂环境,给昔日传统的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与此相对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是目前的教育科研大多数脱离教学实际,未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必要性,的确已经得到合法、合理的承认与接受;但不无遗憾的是,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操作性、价值性,似乎仍然还处于某种“失语”状况,甚至带有一系列根源性的认识偏差。”目前在中小学科研教师的科研队伍中还不排除拿科研成果充当教师评职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山东青岛等地就已经明文规定取消论文作为评职称的硬性指标,但是在更大范围内,教师定职论文还是一个硬性的任务。所以,写论文也是部分教师应付任务的,动机不纯带来的必然是后果的不堪,部分教师论文质量低下,无科研含量可言。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出现

教育叙事研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从17世纪起,教育研究就在科学化的道路上蹒跚前进,试图去寻求客观的、普遍的和中立的标准,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用数学工具来分析世界,以精确化的语言来描述教育事实。目的在于确立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并把教育科学理论演变成为一套技术原则与操作规程。但是,这种片面追求科学化的研究范式在教育实践中陷入了困境人们开始发现这种研究范式的消极意义,这种追求科学化的研究方法因忽略了人的感情而缺少人文性。“20世纪80年代,教育研究发生了范式的转换,开始由科学化的研究转化为关注人的视角的情境性研究,这种研究方法较之前的方法更关注人的体验和感受,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区别于自然界,它有固定的规律,它研究的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界,而是具有无限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人”。这种研究方法的出现为教育研究方法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和活力,这种研究方法就叫作教育叙事研究。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简单的说就是要教育者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科研成果。教育者以常态中的教学中的具体案例来分析和表述艰涩难懂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现象,一样能达到科研的目的。

“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育生活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事件背后的教育意义、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从而彰显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的研究。”具体说来,就是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叙事研究正是在分析丰富的教师经验和独特的生活故事方面为教育引进了有益的视角。在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呼声愈加强烈的背景下,“叙事研究”也许是教师成长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将教育叙事引入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对于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的必要性已经无需赘述,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到底终日忙于常态教学的他们如何开展教育科研呢?“在某种程度上说,类似的一堆扑朔迷

离的认识和相关的一些美仑美奂的措辞导致人们总是不加批判地赞扬教育研究,结果“研究什么”依然是中小学教师的困惑,“怎样研究”同样让中小学教师倍感迷茫。”科学研究是个相对专业的系统,它有一套自己的体系,对如何开展研究,研究什么以及研究成果的如何表达都有明确的表述,对于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科学研究训练的教师来说,开展正规的科研无疑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这也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而对于这些拥有丰富教学经验,掌握大量一线教学信息教学案例的他们来说,把这些平时课堂上的发生的小故事记述下来并不是个难题。教育叙事正好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这也是教育叙事和中小学教师耦合之处。

其实对于专门的科研人员,如专家和教授们。对他们来说可能做一个专业的研究并不成问题,但是他们的问题是他们有他们的职业,没有中小学教师那样深入常态中小学一线课堂的先天优势,故而也捕捉不到一线最新的教学案例和信息,做出来的所谓科研成果,中小学一线教师也不一定领情,这也是长时间以来专家的理论和一线教师的教学走平行线的原因之一了。

教育叙事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矛盾,虽然教育叙事也有自己的规则和套路,但相对于其他种类的科研,还是易于中小学教师把握的。

三、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讲故事的过程就是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那么如何讲故事才能更好的体现研究者的研究观点呢?

(一)多方面的搜集一手资料。

写教育叙事离不开大量的鲜活的资料,有了资料我们才能从中遴选出有价值的材料来支持研究者的观点。这些材料的来源主要有:首先,研究者平时授课之余的日志或者周记。这是最重要的一手资料,因为促使我们记下来的肯定是当时打动我们自己的事件,这其中有我们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有一定的科研价值,抑或是解决不了的疑问。写日志是一种很好的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子。“袁振国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记教育日记,也可以是周记、月记,但主要是要有记录,把想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这就是科研的正式起点,然后找到自己记日记的特点。”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经验很多,当下著名的教育实践家诸如魏书生、李镇西、于永正等都著述过日志对于教师介入科研的重要性。记日志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其次。多方面搜集一手资料还包括与其他教育同仁的讨论,同事的反馈。一线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教育类的杂志和身边的教育动态,甚至是身边同事对某一教育现象的抱怨,都可能成为我们资料的一部分。

(二)把握事件的主线。

有了事件,在叙述的过程中,特别是有几个故事表达一个主题时,一定要注意时刻把握事件的主线,这样才能使事件的叙述不偏离主题。

(三)故事的叙述方式

故事的叙述方式主要是使用描述的方法对故事进行表达,应尽量使用客观的语言,故事的描述过程中,尽量少的加入研究者的个人情绪。“教育叙事报告既有对故事细致入微的描述,又有洞悉教育事件的深刻阐释;既要把日常的教育现象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要解析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使平凡的教育故事蕴藏不平凡的教育智慧”。通过上面几点教育叙事研究的使用方法的介绍,不难看出,这几个步骤作为我们中小学教师还是不难把握的,这就使得中小学一线教师使用和掌握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在理论上有了基础,在实践中当然需要中小学教师多思考和不断演练,二者结合,才会使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可能。

四、从中小学教师科研的困境看教育叙事研究

如上所述,教育研究方法是一种新型的科研思路,我们知道讲故事并不难,关键要讲好也是要花费很多心思的,从这方面来讲,这倒是为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点拨了一条新的出路,最起码在信心上给了中小学教师很大的保障,使得他们觉得做科研离他们不再遥远,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还是要勤读教育理论,关注教育问题,再结合自己课堂上的情境,思考发生在身边的教育问题,这样自己思考的问题才会有深度的理论支撑。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参与学校课题研究,不放过每一个自身专业成长的机会,逐步地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更好的为我们的教育实践保驾护航。

教育叙事的出现为迷茫中的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学教师从事科研的矛盾,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教育叙事研究只是教育科研方法的一种,还有文献法、历史研究法、比较法、实验法等,要看研究具体适合那种方法而定,不能盲目使用。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也正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值得我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正视。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困境 篇7

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 小班教学更适合英语语言教学, 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 更是如此。但是我国现阶段英语教师少、学生数量多的教育实情, 导致大班教学普遍存在。笔者调研, 在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中都采用大班教学。何谓大班教学?根据现在通行的判断数据, 一个班级人数超过50人就可以判定为大班。就我国面前的教学条件而言, 50人以上的班级教室并不会和其他班级教室有差别。在狭小的空间内, 学生人数会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必须严密掌控课堂秩序, 加强课堂管理,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顾全大局, 尽最大可能留意到每一位同学。

大班教学有利于教师调动课堂气氛, 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互助学习。但是就英语教学而言, 大班教学的劣势更为明显, 尤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影响更为明显。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学生多练、多讲、多问、多互动。但是大班教学减少了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资源一定的情况下, 由于人数限制, 每个学生参与的频率就大大减少, 这非常不利于英语学习基础的扎实。由于学生参与意识不同, 一些学生在课堂之上根本无法获得参与练习的机会, 无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大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不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教师无法面面俱到地对每个同学进行相应的辅导。尤其是学习能力弱的同学, 因为教师无暇顾及, 长此以往, 更会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最终班级之间英语水平差异扩大化。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互动, 但是大班教学限制了互动的程度, 因为人数多, 必定会增加教师的管理工作量, 对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和课堂管理策略要求更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需要同等发展, 但是能力一定, 必定会因为注重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另一方面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倡导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笔者实践教学经验而言, 英语大班教学并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

作为英语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 有的教师工作认真, 教学设计新颖、语言幽默, 教学过程流畅而完整, 但是学生感觉并没有学到东西, 课堂氛围沉闷, 学生面对教师的讲课, 仿若看电影般远距离观察。一些学生认为课堂活动幼稚无趣, 一些同学认为教师讲课太难, 自己参与不了。究其原因, 在于教师没有很好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是无物和空洞的。作为教师应该静下心来研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根据其发展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 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教学设计最能体现出教师是否了解学生, 教师要设计出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 既要符合主观条件, 如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教师授课特点, 同时还要考虑客观条件, 如班级容量、教学设备以及地区差异。在这些基础之上,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具体细化各个教学目标的实现, 体现以学生为本, 尽可能满足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要求, 不同年龄段、不同英语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教学相辅相成, 教师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学生思维之中,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目前情况, 如何有效的改善英语困境, 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呢?

针对大班教学, 教师并不能将班级容量改变, 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分组教学减少班级容量。在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的基础之上,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合作能力、组织能力, 还能解决大班教学的弊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 无一不喜欢这种教学方法, 因为它的优势明显, 已经在小学英语课堂得到了普遍使用。但是笔者发现, 如果分组不恰当或者组织不力, 反而成为课堂教学的阻碍因素, 甚至将直接不利于教学。分组教学确实能解决大班教学的困境, 但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要在分组过程中, 时刻将全局掌控在手, 该放的时候放, 该收的时候收。教师在内心要时刻清醒每个环节要达到什么目的, 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实现什么目标。如果教师对分组教学没有深入的认识, 那么很容易使分组教学流于形式, 丧失了教育的本质。笔者建议分组教学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明确的分工, 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担当角色和具体任务。这样不仅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更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由于小学生年龄限制, 教师不能完全放手。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课堂秩序管理, 尤其倡导安静听话。针对此弊端, 新课程标准提出“动”的理念, 强调师生互动, 学生参与, 强调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 显然后者更适合。但是由于实行大班教学, 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失控, 在动静失衡中出现教学误区。如课堂过于热闹, 虽然实现了愉快教学, 但是秩序混乱, 教学质量必定受到影响, 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教学形式上, 教学内容则成为了附属品。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 作为教师既然面对大班教学, 就要制定有效的课堂规则, 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约束, 使课堂动而不乱, 动中有序。

小学生学习特点是很多教师内心清楚的, 但是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往往留意的是自己的所思所想, 将学生特点抛于脑后。没有针对性的教学, 即使教学设计再出色, 也不是好的教学设计。就小学生而言, 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相较其他年级学生更低, 他们还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往往被兴趣所左右。学习过程中对于外部活动、具体事物、感性思维更为感兴趣。小学生更加依赖教师, 对教师是否喜欢和满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是低年级的任课教师, 越要注重自身形象。

根据以上学生特点,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在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 设计出不同层次、难易程度适当的教学活动。随着社会发展,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教师要与时俱进, 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笔者认为一些教师沉迷于本本主义, 总是根据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的学生心理来展开教学。殊不知, 社会发展已经让现在的小学生具有了非常不同的心理特征, 并且还在随时变化着。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要走到学生中去, 经常和学生沟通、谈心。这对于解决小学英语教学困境, 非常有帮助。

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 篇8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发展困境

1. 未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1世纪的教育倡导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且要尊重每个学生,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要使学生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还要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较重,教学时依旧将自己放于学生学习的中心,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被忽略了,这必然会给教学带来较大的影响。第一,教师教学中没有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单纯采用引导式的教学,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思考。学生有没有思考无从而知,思考方向是否正确,思考之中有哪些困惑,这些教师并没有随时关注,更没有对其进行引导。只是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培养学生最重要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

2. 教学模式陈旧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学习的初级阶段,思想是不成熟的,且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这些都凸显出教师引导的意义。但是从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来看,绝大多数教师还是采取原来的教学模式:教学一布置作业一巩固一复习的形式。这样的传统教学对于教师来说,较为有利,教学进行的较为流畅,但是教师未考虑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却有极大的局限,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极大的降低了。因此,教师要摈弃掉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

二、走出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策略

1. 掌握好学生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需要解放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里所说的解放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必须要做好引导和指导。比如目前较为常用的探究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究和讨论的时候,并不是教师就可以去做别的事情了,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当学生遇到讨论的困境之时,教师要及时出现进行启发和点拨,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同时对于学生讨论的内容教师也要留意,如果学生讨论的主题偏离方向,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引导。此外,语文课本之中的课文有很多类型,教师要根据当节课的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比如在学习《惊弓之鸟》时,这属于寓言故事方面的文章,思维跨度较大,每个学生思考的方向不同,教师不要去限制学生的思维,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教学。但是文言文之类的课文,其理解难度较高,会存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的情况,这时教师便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使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掌握不同类型文章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的同时,也使学生始终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2. 恰当运用高科技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也逐渐实现了信息化教学,即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辅助教学。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对此的运用似乎还不够科学,抑或说是运用度不高。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学习《雾凇》一课时,许多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这样的景观,因此便不能通过文章清晰地感受到那一份美感。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构建一个冰雪世界。于是他们就可以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世界里驰骋;也可以感受“寒风吹拂,雾气缭绕”的清冷。总的来讲,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存在困境并不可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每节课的教学,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观察学生,便可以从中发现教学困境的根源。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们才可以得到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菊华.妙用提问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新课程(小学),2016(07).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篇9

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童话是儿童最喜欢的儿童读物之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所占的比重也相当大,这是因为童话不仅易于儿童接受,而且童话中那些新奇的幻想可以启发儿童的想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把学生引入爱听、爱说、爱读、爱写的学习境地。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一)童话带孩子走入社会,认识“真善美”

一直以来,人们利用童话故事生动而广泛地向儿童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净化心灵,认识社会百态。在童话生动形象与离奇情节的背后,常能引发儿童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如人与人的相处,美与丑的辨别,正义与邪恶的根源等等,让儿童借助角色形象的某种行为必然引起的后果去醒悟,什么样的行为该做,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不该做,是错误的,会给自己带来惩罚与痛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幻想到现实、从现象到本质地分析童话,认识“真善美”。

(二)童话让孩子在快乐中增长知识

童话里蕴涵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把这些知识融化在深受儿童喜爱的童话作品中,是向儿童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童话的世界里,孩子们认识了高山、大海、森林、沙漠的特点;认识了人与动物的各种不同生活习性;知道了植物怎样发芽、开花、结果;知道了许多民族及其各异的风土民情;了解了万物生存的技巧和方式;也认识了社会生活中简单的人际关系。童话让学生获得了许多知识和无法亲自实践的经验。如童话《小马过河》让儿童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要亲自实践的道理。

(三)童话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审美情感

充满幻想的儿童与充满幻想色彩的童话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性,童话是儿童重要的精神养料。童话虽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却不是真实的生活。童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幻想,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创造出来的,所以,儿童在欣赏童话时最主要的心理成分是想象,因此,童话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一个有力突破口和有效手段。英国文学家达顿说:“儿童读物是为了给儿童获得内心的快乐而推出的印刷品。”童话中诗一般的意境和语言,勇敢善良的人物形象、幽默有趣的故事情节充满着深刻、饱满的情感,却能够引起幼儿愉快的体验。“优秀的童话往往融思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他们有许多美丽的比喻和色彩鲜明的描写,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意境优美,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2]童话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他们的审美情感。

二、当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很多教师将童话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字写字、组词造句方面,忽视了对课本中童话作品的欣赏,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美的追寻向往。教师用成人的视野代替了孩子对文学情感的体验,用字词的训练代替情感的培养,从而使孩子丧失了学习童话的乐趣。

(一)小学语文教师童话素养的缺失

我国的师范院校有100多所,但儿童文学教师却不足30名,大部分师范院校没有儿童文学教师。“师范院校虽然担负着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但却普遍不开设直接服务于小学生的儿童文学课,以至于拥有一亿多小学生的中国,师范院校的中文教育却不能够顾及他们精神成长的需要,而长期处于失职状态”[3]。作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基地的师范院校,不开设儿童文学课最终会出现一个这样让人失望的结果,那就是“99%的小学语文教师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教学与修养。由于不懂得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创作手法与儿童接受心理,因而面对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入的儿童文学体裁(如童话、寓言、儿童小说、科学文艺等),不少教师束手无策,往往将最能激发孩子们幻想精神与创新思维的童话故事讲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4]。因此,作为主导童话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师,他们能否保证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提高教学水平,与儿童文学在师范院校被重视程度的高低、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与否,都有密切的关系。

“教师的渊博知识并不能说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之高,它仅仅为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理论前提。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的能力尤为关键。”[5]童话课堂教学中优良教学效果的取得是以教师童话素养的丰富、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完善为基础的。但现在很多在职教师虽然对童话教学的认识不够高,不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所以,在童话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把童话当做“哄哄孩子”的小儿科,套用亲切导入、理清线索、交流表演、相互欣赏的模式,并没有关注童话教学的真正内涵,因此导致童话教学收效不大,问题不少。

(二)童话教学注重工具性,缺少人文性

多年来,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作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手段,突出了“双基”的地位。童话教学也不例外,被赋予了工具性,这样做虽然使“双基”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却也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童话教学中,就是忽视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和不同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同功能”[6]。在以分数作为评判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应试教育时代,童话教学的人文性和趣味性被功利化的成绩教学目标取代了,在教学中用单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获取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忽视了不同作品对不同学生的情感熏陶,也忽视了千差万别的学生在童话学习中富有个性的独特感受、理解与表达,忽视了人文精神在童话教学中的渗透。

(三)教师主导教学,教学过程成人化

童话作为深受儿童喜爱的文学形式,在教学中抓住它“寓理于事”、“寓教于乐”的特点。这是因为,童话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从儿童观察世界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而进行编写的,其目的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和审美教育。儿童的思维常常带有童话的特点,富有幻想和想象,充满想象力,而童话作品中的幻想与想象正与他们的这一特点相吻合。然而在童话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些本质特征。

1.教师引导太多,不注重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儿童课堂上的收获,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更多考虑的是把该教的东西“教会”儿童,主要围绕着“教”这根线索组织教材,经常“诱导”儿童按照自己早已安排好的思路往下走。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问的太多,讲的太多,以致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少,思考想象的空间少。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当成简单的受体,一味向学生机械地灌输;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一问到底,既不考虑问题的针对性,也不考虑问题的启发性,课堂表面上很活跃,很有气氛,事实上教学效果只是事倍功半。

2.注重童话的教育功能,忽视学生情感体验

童话教学中,注重童话的教育功能,教条主义,强势牵引。“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要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6]如《小猫钓鱼》的教学会注重告诉学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绝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这种教学方法是从成人的现实原则出发的,忽视了童话的特点,忽视了儿童的天性。儿童是烂漫的,他们生性活泼好动,就像课文中的小猫一样,对自己身边的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想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得心灵上的情感满足,获得知识的丰富。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学生在童话教学中产生的种种审美情感体验,用自己成人化的标准去评价童话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限制了学生对童话中艺术形象的领会,难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注重童话表演,表演形式化

在童话教学中,最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就当属童话表演了,孩子最喜欢的童话学习方式就是自己参与表演,扮演童话角色。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在教学时学生易于进入角色。因此,在教学时很多教师会采用童话表演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童话角色,学习童话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也符合童话作品故事性强、角色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然而,在童话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就会出现滥用表演的现象,学生和教师过多追求表演的热闹与好看,就会使表演流于形式而忽略了童话真正的内涵,甚至有的童话教学同一篇童话让许多学生分组参与表演,学生轮番上台,很多学生还在童话表演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表演得热闹非凡,语文课上成了表演比赛课,脱离了童话教学目标,难以取得好的童话教学效果。

三、加强童话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儿童文学课程体系建设,实现教师培养目标

无论从小学实际教学的需要,还是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来看,加强儿童文学课程体系建设对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都十分必要和迫切。因此,师范院校和在职教师应共同努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首先,师范院校要加强师范生的素质培养。教育要适应人成长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育儿童时要发展和丰富儿童充满幻想色彩的童心,避免用成人的知识、思维和心态去向儿童说教,以免压制和泯灭儿童对世界和生活的好奇与想象。而儿童文学能够很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开发儿童的智力,“具有一般文化产品所不具备或难以具备的社会价值”[7]。所以,作为培养小学教师摇篮的师范类院校,必须以小学生的实际需要为要求标准,加强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及其教学,培养适合小学生需求、能够胜任儿童文学教学的人才。

其次,在职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儿童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在参与一代新人精神塑造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要使它的作用得到发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实现自身专业的成长,提升儿童文学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童话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独特内涵,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试想,作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懂得儿童文学,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文学细胞,那将是何等糟糕”[8]。所以,在职小学语文教师参加职业培训将是有效提升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以学生为本,注重艺术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人。所以,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并渗透到童话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人文精神的阳光沐浴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使学生、教师、童话作品融为一体,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学得知识,让“双基”教学目标实现最优化。

在教授《乌鸦喝水》时,有些教师自己不讲述乌鸦喝水的经过和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学后以表演的形式给大家展示课文,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这样,教师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而且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更是兴趣高涨,接受知识的速度也就更快更容易了。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学习状态及在学习中让别人获得知识的重要性,那么,他自己也就会主动去学习知识,努力让自己和他人都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教师“蹲下”教学,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童话是以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的,所以,在童话教学中教师面对童话作品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保留一份童趣,“蹲下来”和儿童站在同一高度,和他们一起走进童话世界,暂时抛开成人的理性化思考并像儿童般投入生命的感觉去领悟、去体验孩子视野里的童话世界。

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只有“蹲下来”,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才能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童话中的喜怒哀乐,才能深切体会到学生渴望在童话中所需要获取的东西。只有这样,当教师“站起来”进行教学时,他们才会留足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性,满足他们追求自由获取知识的欲望。在童话教学中,学生所获得的启发和情感体验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剥夺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充分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想象,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恰当利用童话表演,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真正的童话作品都洋溢着一种游戏精神,所以小学生在表演童话的活动中,获得的是游戏的自由和快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使学生对作品产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很自然地获得知识的收获,智慧的成长。因此,“演童话”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空间。但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童话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不能为形式而表演,不能为了满足学生一时的快乐而表演,为表演而表演。

总之,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必须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学生为本,在儿童文学的推动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自由开放的课堂中获得智慧和身心的共同成长。为了孩子,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提高童话教学技能,加强童话教学,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利用学到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儿童文学概论[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60.

[2]王文军.谈童话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2007,(2).

[3]韦宏.儿童文学在高师中的地位与小学语文教育的需求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4]李晓勤.我那稀缺的儿童文学经典[EB/OL].http//www.tynews.com.cn/whyc/2004-12-29.

[5]温芝灵.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优化[J].教学与管理,2004,(9).

[6]李宣平.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7]谭旭东.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当前小学写作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篇10

一、当前我国小学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 一) 教师写作教学观念传统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多对语文写作教学认识不足, 形成了“写作素养的提高要靠日积月累”“写作方法需要学生自己领会”的错误写作教学观念, 忽视并否认了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 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课程的发展, 对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造成了阻碍。

( 二) 语文写作训练形式单一

我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多采用教师布置写作题目、学生课后完成、教师审阅的传统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训练, 训练形式单一并且缺乏灵活性, 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低下, 在语文学习中视语文写作训练如洪水猛兽, 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不利影响。

( 三) 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

语文科目是一门十分重视生活体验的课程, 充足的生活体验将会为语文写作提供准确的语言叙述以及真实情感, 相反, 生活体验的缺乏则会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难以写出自身的真情实感, 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把握与学习。小学学生由于自身年龄较低, 加之学校以及家庭的活动限制, 使得小学学生在语文写作方面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 严重影响到了学生正常的语文写作。

( 四) 学生缺乏自主写作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 学生小学阶段的知识积累将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为此,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了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课题。目前, 我国小学写作教学课程中, 学生缺乏自主写作兴趣成为了小学写作教学中的一大阻碍。部分学生认为写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只有教师布置了写作任务, 学生才会去进行写作, 缺乏写作兴趣的引导使得学生无法得到写作训练, 导致学生写作能力难以有效提高, 严重影响了小学写作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小学写作教学问题的对策研究

( 一) 积极转变传统写作教学观念

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方式下, 教师的“写作方法需要学生自己领会”等观念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 针对我国小学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小学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写作教学观念, 摒弃错误的写作教学方法, 努力实现以学生为写作教学主体, 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写作,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在教学方法上, 语文教师要做到从“教知识”到“教方法”的转变, 为学生进行写作方法指导, 从而使学生把握写作技巧,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 二) 转变写作训练方式, 拓宽写作训练渠道

语文写作训练是小学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当前我国传统的教师布置写作任务,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以及教师课堂审阅的写作训练方式缺乏对学生学习灵活性的充分尊重, 对于发挥学生自主写作能力造成了不利影响, 严重阻碍了我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课程的正常进行。为此, 积极转变写作训练方式, 拓宽学生写作训练渠道成为了解决目前我国小学写作教学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写作训练方式, 可将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写作任务作为写作训练的第一个环节, 了解学生写作意愿, 激发学生自主写作兴趣, 从而提高小学写作教学质量。

( 三) 充实校园图书馆资源, 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写作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成果以及生活体验的真实反映, 丰富的生活、学习知识积累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前提。为此, 小学校园应充分重视图书馆建设,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写作资源支持, 学生通过图书馆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生活知识, 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写作时有题可写、有话能写、有情要写, 有效地提高小学写作教学质量。

( 四) 鼓励学生自主写作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学生自主写作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写作有着重大意义。因此, 在小学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以兴趣带动学生写作, 从而提高小学写作教学水平与质量。教师可通过特定室外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感想写作, 在实践活动中, 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身感想, 为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针对我国目前小学写作教学中出现的教师教学观念传统、学生写作兴趣缺乏、写作训练方式单一等问题, 小学院校应积极配合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引导, 增强学生自主写作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写作素材并对学生进行及时、合理的写作训练, 有助于我国小学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旺盆.当前小学写作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8, 11 (09) :109-122.

[2]郝清琴.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研究[J].学周刊, 2015, 24 (13) :202.

[3]倪文颖.提升小学低年级写作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5, 19 (07) :199.

小学古诗词教学困境分析 篇11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低效现象归类

总体来说,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低效现象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过于重视诗词的背诵,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语文教师往往将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放在记忆和默写上。尽管我国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但是,死记忆硬背往往会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实践来看,一首古诗词的教学时间通常只有一课时,而教学内容则有学生诵读、背景介绍、作者生平、诗词讲解等多项。迫于教学进度,我们常常是将诗词背诵作为作业,第二天上课检查,这样一来,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听、去背,如何能产生学习兴趣呢?

(二)过于重视对内容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唐诗宋词都是古人留下来的文化精髓,语言优美,节奏或明快,或舒缓,或高亢,或婉约,其意境多与作者的心情相关。因此,对古诗词的理解应该将重点放在用心去感知诗词、用思想与作者交流上。但是,很多教师则只是枯燥地分析诗词,而不是带领学生去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这就使学生无法对诗词完成深层次的理解。

(三)过于重视对词句的翻译,忽视了古诗词的文学性

受现行考试评价体制的影响,有的教师将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诗词翻译之类的基础知识当作教学重点,而忽视了诗词的文学性,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如此一来,本该丰富而有趣的诗词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基础知识的堆积。一节课下来,学生除了能记住教师重点讲解的字词、注释之外,根本没体会到诗词的优美之处。说是些千古名篇,在学生看来只是枯燥的文字,与泛泛之辈的拙劣之作又有何异?

二、小学古诗词困扰因素分析

困扰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惯性

尽管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时间,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惯性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学重点和处理上仍存在偏差。在他们看来,古诗词教学与死记硬背是相伴而生的,至于说诗词鉴赏只是公开课、优质课上的做秀行为。于是,他们将课堂大致分为两等份,前一半时间用以介绍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诗词大意,后一半时间则让学生用于背诵和默写诗词。

(二)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国多数地区的学历要求是专科以上学历。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现如今的专科学生并不能够从深层次上来理解古诗词,难以把握古诗词的意境,无法将作者的思想情感、艺术境界与诗词语言结合起来,无法体会其中的美感,只能对古诗词做浅层次的分析。这样一来,他们只能用平铺直述的方式将诗词讲给学生,学生无法把握其逻辑顺序,如何能对诗词形成完整的理解呢?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出路分析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按照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靠近诗词,主动地走进诗词所营造出的特殊境界,让诗词从远古时代走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以此来使学生感受情感的熏陶,使学生感受诗词的优美。特别是我们要注意应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出图、文、声皆备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以基础知识讲解为基础,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

古诗词意境的教学是随着诗词的变化而变化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大致来说,可分为四个方面。

1.在反复诵读之中感受意境之美。多读是学习古诗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古诗词语言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大声去读,可以使其注意力集中到诗词上来,往往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效果。

2.在逐字分析之中品味语言之美。逐字分析、细细品味是基础知识相讲解是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古诗词讲究的是用字准确、凝炼,往往只是一两个字词就蕴含着深远的意境,这就意谓着古诗词重点字词的分析等同于将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美丽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深刻体会古诗词的内涵之丰富。

3.在深入挖掘之中揣摩意象。意象是情融于景的一种表现。在古诗词当中,作者所描写的意象多与其情感相联系,反映其情感寄托,说明一定的道理。

4.在图画建构之中拓展想象。在古代,诗词、音乐、绘画是同属一家的,音韵优美的诗词定然与优美的图画相联系。在经典的古诗词当中,梅兰竹菊四君子、长亭小桥流水、莺啼燕舞青山、浮云新月柳絮都是不可多得的绚丽图画,诗人都可借以展示自己心中的情意。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注意将诗词当中的语言文字翻译为生动鲜明的图画,让静止在纸面上的文字活起来,使学生对物象、情境和事件产生鲜活印象和切身感受。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是不可多得的语文教学资源,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方式方法,进行深度挖掘。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诵读吟咏感悟其意境,注意应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解剖古诗词当中的优秀文化,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和高深艺术造诣。

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困境及对策 篇12

一、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困境

(1) 新课程改革中,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它是学校管理中工作量最大、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校长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决策地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方面, 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到每个学校, 关键要通过校长来领导全校师生实施并推动进而变成现实。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各个学校中的实施状况。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 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整合, 对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使小学校长在教学管理中困境重重, 尽管教师已参加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 对新课程也有初步的认识, 但仍用老方法教学;校长有先进理念, 但教师有抵触情绪, 不愿在教学中贯彻校长的教学管理理念, 因此造成校长提倡的理念与教师实际操作不一。

(2) 教师素质滞后,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思维方式上, 善于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 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能力上, 要求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 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手段上, 要求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 要求教师做科研型教师。参照这些标准, 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 畏难情绪容易使教师安于现状, 观念难以转变, 使得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3) 农村学生自然减少, 教师配置不合理、年龄老化, 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下表是我校周边小学的师生情况。

从表中数据看出:一是微型学校、微型班级逐步呈现。2012年度, 10~20人左右的班级有10个;二是教师年龄老化, 教学任务繁重, 质量难以保障;三是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呈逐年减少趋势。

目前, 农村学校教师基本上只出不进, 师资配置不利于教学是普遍现象, 可以说是社会在发展中没有关注到的问题。农村小学师资配置结构不合理、年龄严重老化, 艺体专业教师缺乏等造成农村小学课程难以真正开齐开足, 虽然近年招聘了一些特岗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但办学条件差, 三年后能否留住这些特岗教师也是一个难题, 农村小学教师很有责任心, 但业务能力不强, 教学方法、手段陈旧, 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学生难留, 学校几乎是一位教师兼任几门课程, 或包班。无法开齐开足达到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一个教师包一个班的所有课程, 还要做教学以外的其他学校工作。教师辛苦了而家长并不满意。这些因素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家长对农村学校的不信任。在当今质量仍是学校的生命线的情况下, 致使一部分家长, 宁愿付出更大的代价, 择向城镇学校就读。如一位家长说:“到城里去租房子送子女读书是没办法的, 留在农村的孩子无路可走。”

二、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对策分析

(1) 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小学校长要按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树立为小学推进教学改革服务的教学管理理念, 从传统的以应试教育管理理念转变为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并且要有创新教学管理理念的毅力和勇气。校长要“敢为天下先”, 顶住家长、社会等种种舆论压力, 坚持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小学校长还要善于将自己的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实际行动, 把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学校的规章制度, 然后通过制度的约束力把教学管理理念最终转化为教学管理实践。

(2) 转变教学管理内容。从强调知识、分数的教学管理内容, 改变为培养学生能力, 是否有创造性的教学管理内容。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 忽视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 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也关注教师的教学业绩。因此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教学管理应以教学为主, 坚持走质量内涵发展的道路, 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 都要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 集中精力推进课程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抓教学的校长不是一个好校长, 小学校长必须要转变教学管理的内容, 结合学校实际, 开发富有校本特色的研训。

(3) 作为教育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要考虑辖区内的学校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认真掌握和分析各个行政村的新生婴儿情况以及学生的流动情况, 整合教学资源, 合理配置, 实施学校布局调整, 撤并高年级的学生到相对集中的学校就读, 可以解决生源匮乏, 微型学校、微型班级导致办学成本高, 资源浪费或重复建设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解决部分学校师资紧缺和负担过重, 质量难以保障, 学生难留的问题。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严格学校管理。我认为:各个学科有专业的教师上课才是最理想的教育资源 (人才是最好的资源) 。只有较强的师资, 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子女教育的需求, 才能让家长对农村学校教育放心选择, 作为领导和决策者应严把人事关, 对辖区内的学校合理配置教师, 做到男女、新老配置合理, 且各科要有相应的专业教师, 要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 可以解决因艺体专业教师缺乏等等造成农村小学难以真正开齐开足或课程质量不高的问题。能更好更宽地为学生提高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上一篇:栈桥结构的优化设计下一篇:课堂的别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