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复习指导(通用7篇)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复习指导 篇1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复习指导》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2.对小学数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认识 对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对课堂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诠释3.主动参与的原则 兴趣性原则 个别适应的原则4.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第一章综合练习题
、二、填空题1.抽象性 逻辑严谨性 运用广泛性
2.严密的逻辑性 务 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5.交互式问题解决 策略探索一数学的精确性 系统性3.生活教学观 儿童教学观 现实教学观
4.数学学习的层次有差异 发现式策略 Hands oh活动策略6.接受型 问题解决型 自主型
7.叙述式讲解法 启发式数学活动的过程有差异 认识并构建数学知识的方式上有差异
5.生活性 现实性 体验性 谈话性 演示法8.教师对数学教育价值的理解 教师对数学目标的确认 教师对学生特点的认6.算法化 公理化 大众化 7.发展性 过程性 实践性
8.演译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3.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社会进步 数学自身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观 2.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成 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 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3.选择的表现“切近儿童生活” 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 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 4.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核率
5.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6.义务教育的性质与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三、判断题
1-5 ×√√√√ 6-9√√×√
第四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A C A D C 6-11 D C A A C A
二、填空题
习得
4.认知 联结 自动化 5.记忆操作类的学习理论性的学习探索性的学习6.对象的共同因素 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定势的作用7.认知 操作 策略
8.课言表述 理解结构 多映象式思维 以概念、判断或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思维11.分析型 几何型 调和型
三、判断题
1-5 √√√√√ 6-10√√√×× 11-13√√√
第五章综合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1-5 A B A B A
二、填空题1.解释 显示问题 解答与确认
2.积极反应 小步子 即时反馈3.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有效 教师要注意儿童发现基本性 基础性 范例性
三、判断题 1-6√×√√××
1.建构数学认知的过程 形式数学能力的过程 发展情感的过程2.定向环节 行动环节 反馈环节 3.客体性 单一性 接受性 4.行为参与 情感参与 认知参与
5.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要求与评价6.兴趣 动机 自信心
7.浅层次的策略 深层次的策略 依赖教师的策略8.设计和组
三、判断题
1-5 √√××√ 6-10×√√×× 11-12×√
1.是教师确定教学组织过程的依据 有助于抉择有效合理的教学方式 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系素
识9.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支持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交互作
四、判断题
1-5×√×√√ 6-10√×√×√ 11-12√√
1.诊断 激励 研究
2.目标取向评价 过程取向评价 主体取向评价3.发展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4.常模参照评价 目标参照评价 个性特征参照评价5.过程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6.注重目标达成 注重行为表现 注重效果全面 7.临床观察法 交流访谈法 随堂测验法
三、判断题
1-5×××√√ 6-10×√√√√ 11-12√×
第九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B D B A A 6-10 A A B A B 11-14 C B A C
二、填空题1.数学概念 数学规则 数学思想法
2.分离 提纯 简化3.必须对称的 所得各个属概念应互相排斥 每次分类应按同一标准进行4.同一关系 属种关系 交叉关系
5.直接思维 9.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 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的语言能力 10.重视表象的过渡 加强数学交流 促进数学思维
第十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B B C B D 6-11 B C B A C C
二填空题1.运算法则 坐标性质 运算方法2.改变参算的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的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3.淡化严格证明而强化合情推理 重要规则逐步深化 有些规则不给结语4.口算 笔算 估算
5.上下位 并列
6.情境导入 活动导入 问题导入7.借助实际情8.过程性 表现性 多样化9.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的数的意义 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
三、判断题
1-5 √×√√×
6-10√√×√√ 第十一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B C D B A 6-11 B C B C B A
二、填空题
1.形状 大小 位置
2.具体 半具体 半抽象 抽象
3.空间方位 空间距离 空间大小
原实物的能力 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
6.空间识别障碍 视觉知觉障第十二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B A A B B 6-10 A A D D A 11-12 D A 第二章综合练习题
二、填空题1.学生 教材 环境
2.实用知识 科学知识 文化素质
用10.有利于学生的动机激发 有利于学生的探索与发现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章综合练习题
二、填空题1.基础性 可接受性与发展性 统一性与灵活性 教育作用 第八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B C B B D 6-11 A D C A A D
二、填空题
1.陈述性 程序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性
2.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问题解决学习3.选择 领会 运用 语言描述 图形描述6.组织上 获得上 呈现上
7.感知 表象 概念
8.直观 表象
极推理能力的形成 9.认识形体形状特征 认识形体大小 认识形体间的位置关系10.动作思维
三、判断题
1-5 ×√√×√ 6-10√×√×√ 11-16×√√√√×
知识的过程 教育在发现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指导4.设置问题情境 提出假设 获得结论
5.境获得对规则的理解 借助对数的意义的认识获得对规则的理解 逐步揭示规则的内部意义 第六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B C A D B 6-10 C C D A D
二、填空题 感 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织 引导激励和促进 诊断和导向9.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教学活动的对象 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4.直观化 描述 分析 抽象 关联
5.能描述出实物或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的能力 依据模型还第七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D B B A A 6-10 D B A B C
二、填空题 碍
三、判断题
1-5 √×√√√
6-11√×××××
二、填空题
物的相同因素。其次,导其从比较事物的差异性较大的属性,发展到比较事物差异性较小的属性。最后,1.问题解决起始状态 问题解决目标状态 问题解决的中间状态
2.条件信息 目标信息 运算信息3.一些数据 一种关系 某种状态
4.个体试图达到某一个目标 个体与目标之间有距离 能激发个体凭借思考达到目标
5.理解问题 设计方案 执行方案
6.指向阶段 形成阶段 执行阶段
7.模式辨识 问题转化 模型还原
8.试误法 逆推法 逼近法
9.创设自由探究空间 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10.能迅速抽取条件信息 能有效确认运算信息 能准确抓住目标信息
三、判断题
1-5 ××√√×
6-10√√√√√
11-15√√√√√ 第十三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6 C D A C B D
二、填空题
1.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 提高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2.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 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 3.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求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4.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5.通过日常活动来体验 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 让学生尝试实际方案去体验
三、判断题
1-5 √√√√√ 6-9××√× 论述题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述题参考答案
1、举例说明作为教育的数学和作为科学的数学之间的差异性。
答:从知识体系看,前者是经过人为加工和提炼、依据某一特殊人群特殊需要和经验、知识与能力结构而设计的知识和思想体系;后者是完整的、独立于任何人的任何知识结构而存在的、特定的知识和思想体系。从数学活动过程看,前者是一类专门人在某些专门人的引导帮助下的模仿探索、发现与创造的活动过程;后者是一类专门人的一个完全独立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活动过程。从学习对象特征看,前者对象是含有经验、直观的逻辑结构系统;后者对象是完全由符号、概念和规则等构成的逻辑结构系统。从活动目的看,前者是为了“接受”已经发现和创造的数学;后者是为了获得发现和创造数学。
2、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倡导“生活数学观”的意义和价值。
答: 长期以来,生活数学被排斥在数学学科外,但实际上儿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有着许多有意识的数学的经验活动,并形成“日常概念”。所以使儿童的数学学习成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将儿童日常生活或经验与数学科学结合起来最好的桥梁。例如;孩子两只手上都有几块糖果,想知道共有多少时,就会用“依次数数”的方式,从一只手数到另一只手。几次后,他突然会将手上的糖果一起倒在桌上,然后再数。于是,他就构建了基本“加法”思想。
3、举例说明儿童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差异性。
答:当一个6岁的儿童用手指或计算器算出8+5=13时,对成人来说,可能并不算是什么数学,但对这个年龄层次的儿童来说,就是一个严格的数学证明。可见,儿童数学与成人数学间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数学学习层次、数学活动的过程、认识并构建数学知识的方式等方面。
4、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的比较能力。
答:对小学生来说,发展比较能力,要注意阶段性。首先,导其从比较事物的不同因素,发展到比较事
要遵循从感知比较发展到表象比较,再发展到概念比较这样的规律。如:利用数量关系进行比较,即抓住事物间相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进行比较,从而使知识产生类化或同化。
5、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的能力。答:
一、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考察现实。数学教学应引导儿童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最简单的数量关系,建立情境与一般法则的联系,从而激发他们超越这些规则并能用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达的动机。
二、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的联系。如:锯木头问题。让学生在理解乘法的意义基础上,会解决现实情境下的问题。
6、试分析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新课程基本特点。答: 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基本观念是:小学数学新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7、举例说明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答:社会发展因素: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需要具有更高数学素养。如:怎样面对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其次,市场经济需要人们掌握更多的有用的数学。如: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比和比例。最后,生活中需要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如:分数、小数到处可见。数学自身发展因素:新的应用数学方法的产生,如计算机;带有新特点的独立的应用数学的形成,如信息论。这些发展使人们对数学产生了新认识,它不再是绝对真理,它也具有可误性。儿童发展观因素:满足、促进儿童的发展是数学课程的首要目标。掌握有用数学;研究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8、对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特点进行分析。答: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不仅有“客观性知识”,而且有“主观知识”。②强调了应该掌握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③强调数学思维方式。④强调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9、对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进行结构上的分析。答:数学课程的一般性目标包括: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增强应用意识;增进理解和学好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试分析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多纬度的内容结构特征。
答:①从知识的领域切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综合运用。②从数学学习的目标切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③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分为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11、举例说明传统的课程内容结构与呈现方式的特征。
答: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即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对数学知识逐步渗透、逐步拓展;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即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即在例题后出现“完全模仿式配套”习题和“综合拓展式配套”习题。
12、用实例分析我国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呈现的基本要求。
答:⑴内容的表述要注意其趣味性、可读性;内容的呈现要图文并茂,注意其直观性;内容的组织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⑵第一学段(1-3年级)教材的呈现要求: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第一学段(4-6年级)教材的呈现要求:在图文并茂的同时,逐渐增加数学语言的比重,运用图片、游戏、表格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教材内容。
13、试分析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改革。答:主要体现在:①价值的主体性②知识的现实性③学习的探究性④经历的体验性⑤过程的开放性⑥呈现的多样性
14、试举例说明不同学习任务的具体表现。的数学化;第二,为垂直数学化提供手段和工具;第三,创设互助作用的教学系统;第四,承认和鼓励学生自己的成果;第五将所学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
24、请举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
答:它是一种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包括:定向环节,属于“输入系统”、行动环节,属于“输出系统”、反馈环节,属于“回归式内导系统”。
答:①记忆操作类学习,如:需要学生操练简单的口算并能熟练的口算,学会用圆规画圆或用直尺作图,25、请举例说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与适应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关系。
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并能准确进行计算等。②理解性学习,如:需要学生认识一个数学概念并能掌握其本质内涵,懂得一个数学原理并用这个原理来解释或说明,理解一个数学命题并能运用这个命题来推得新命题等。③探索性的学习,如:需要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发现并提出问题或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能总结出一个数学规律或一个数学规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而逐步形成新的策略性知识等。
15、请举例说明,按小学数学学习归纳水平看,不同层次中的认知学习有哪些特征。答:零级水平是将呈现在面前的对象作为一个信号来观察其结构,如:初步认识长方形;一级水平是将一些符号作为观察的对象,如:边、对角线等;二级水平是将一些关系的逻辑特征作为观察对象,如:关系(长或宽)的关系(长与宽);三级水平是能区分命题与逆命题,如:什么是长方形和是否是长方形。
18、试举例说明实现认知迁移的基本条件。
答:①对象的共同因素:学习对象之间有无共同因素将影响实现迁移的可能,同时,对象之间共同因素的多少也将影响实现迁移的质量。如:“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两知识属于同构性的,因此,迁移的可能性就大。②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生已有的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越稳定和越清晰,则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迁移就是一个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以及与新课题的类化过程。③定势的作用:定势可能导致正迁移,更易导致负迁移,阻碍学习。如:一幢6层楼,每层有12级台阶,共有多少级台阶?学生可能经常解答“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的问题,因而形成解法定势:12×6,造成解题错误。④学习的指导:实践证明,教师的学习指导得当,则学生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大,而指导的重点应在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对象之间的本质特征。
19、请举例说明儿童数学技能的发展过程特征。
答: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如在学习一位数除法时,需要教师分解每一步的过程并帮助他们在理解每一步过程意义的基础上,将程序逐步展开,儿童则按照这个程序展开的过程去形成最初的程序规则。到了较高年段的儿童在规则学习时,已开始较多地依赖对规则本身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必要的引导来形成完整的规则程序。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③数感和符号感的爱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发展。
21、请举例分析与说明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答: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
22、请举例分析与说明探究学习的基本流程。
答: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获得结论——反思评价。
23、请具体分析再创造学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指导,借助“再创造”的方式将学生带到数学化及其有关的各方面的活动范畴之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所期望的一切。第一,学生当前的现实中选择学习情境,使其适合于水平
答:①由于生活经历及个性差异造成了每一个人对数学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理解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而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也是有差异的。②不同的数学学习任务与目标的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其实现数学意义的理解和形成数学能力的方式也是有差异的③每一个人的数学认识能力、水平、风格乃至于数学学习的策略等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特征。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剪拼获得去发现规律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而有的教师则认为让学生通过对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接后再进行推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实际上真正的有交,就应该是多种方式相结合。
27、试举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主要矛盾。答:①由“教学活动的共同体”要素引出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间的矛盾,而课堂活动正是在这两者的制约、促进与依存的相互作用模式下得以不断进行的;②由“教学活动的对象”特征要素引出了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即儿童思维的直观性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也正是这对矛盾,构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样化的活动结构和活动形式;③由“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要素引出了儿童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的推动下,促进了教师不断去观察、研究儿童认识数学的特征,从而创设有利于儿童数学活动的活动结构与活动过程。
31、请举例并解释在“简单对话型策略”之下的数学学习与在思维交互策略”之下数学学习之间的区别。答:前者指在课堂学习中,师生间的互动是以教师与学生间的简单问答而生成的。而后者最大特征
就是倡导师生间的交互与分享。因此,前者缺少对问题主动探究和深入思考的过程,后者却通过思考性的对话,去启发学生自己探究和发现。如:在“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数学课上,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让学生自己区分过程,当大家都认为每一个三角形内角加起来后并不完全相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他细观察每个人得到的结果,说说可能会发现些什么,当发现非常接近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猜测可能的原因。
32、试举例分析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
答:①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丰富的情境包括:场所、故事、设计、主题、剪辑。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如:当学生面对“如何求长方形的面积”这一任务时,要让他们感觉到,不是简单地知道并记住“是什么”,重要的是要感觉到,如何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尝试去解决这样问题。从而,才
有可能在形成陈述性知识的同时,生成更多的策略性知识。③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如:在以“主动探索”为主线的“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就会通过设计若干由学生自已尝试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对象规律的数学活动来组织,而不会简单地通过教师自己的演示来向学生呈示某种结论的方法来组织。
35、请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答:①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②帮助学生依据学习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③注重儿童学习的经验、兴趣和学习方式,宁可改变自己预设的教学计划。④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策略和方式参与学习。⑤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去观察对象,预见结果,检验假设。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反应整合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之中。
36、请举例说明如何做到教学手段的整体优化。
答;①多种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媒体的现代化为我们设计与开发课件提供了无穷的资源,而技术的答:①过程性评价。其本质是一种以关注学习过程为取向的评价。是一种评价的基本策略。具有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差异性的特点。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作用不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而是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次评价活动不仅仅是对一段学习活动的总结,更应成为下一个学习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具有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的特点。③表现性评价。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不能单单依靠习得性评价,因为,对活动过程的体验,对活动过程的反馈,更能有效获得促进发展的动力和方法。
现代化为我们设计与开发活动材料提供了无穷的资源。②多种手段的综合与交替。包含两层含义:其一,44、下面是一份课后的访谈记录,试以这份记录分析“交流访谈法”的基本特点。
不同的个体所依赖的学习手段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教学手段,答:①访谈不是一种单向的“评定式”的语言交流活动,而是一种双向的“商讨式”的语言交流活动。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其二,不同的学习内容所依赖的教学手段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将“是否现代化”来当作选择教学手段的惟一标准。
37、请举例解释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三个基本原则。
答:①发展性原则,即评价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数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数学情感与态度的发展。②过程性原则,即评价就是为了促过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学业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③全面性原则,即学业评价不仅仅是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习得与数学技能的形成,还应包括学生的整体人格要素。
38、下面是一份小学数学的评价作业,请你用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及从积极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策略的角度来分析这份评价作业的特点。
答:三项基本原则:发展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评价内容:对数学价值的了解、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水平、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数学学习的态度与情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评价策略:过程性评价,特点: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差异性。发展性评价,特点: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表现性评价。
39、下面是小学数学学业评估中所设计的两个不同的任务,请你用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及从积极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策略的角度来分析这两份评价作业的差异性。答:同上。
40、下面是一份小学数学学业评估中所设计的一项任务,请你用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及从积极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策略的角度来分析这份评价作业的特点。答:同上。
41、请分别设计以完成“解释性任务”和“制作性任务”为主的表现性评价的内容。
答:前者是指对学生来说他需要完成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习题,而是一个需要将自己的思考通过数学交流的方式进行解释的任务。如:“小明说,他想到了一个数,当100被这个数除的时候,结果介于1和2之间。请你给出至少三种关于符合这个数的正确描述,并对你的推理进行解释。”后者有时不仅仅是一种复制性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如:“请你将6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组,使它从上面看下去的形状是如图那样”。再如,“将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边连起来,使它能折成一个正方体,你能用多少种方法?”
42、请举例说明如何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策略。
②能获得一些非现象性的信息。③能获得更为准确和有效的评价信息。④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发展。
45、下面是一份课后的交流记录,试以这份记录分析“研讨解析法”的基本特点。
答:①活动是通过被评价者与评价者平等的探讨与交流的方式来进行的,这与传统的评价者“指点”,而被评价者“接受”的评课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②往往有多人共同参与评价活动,是一个团队共同探讨感兴趣的主题的活动。
46、用实例分析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上所具有的一些主要的特征。
答:①在数学概念组织上的特征。具有系统性,这是由于数学自身的自然结构的精确性所决定的。如:儿童首先通过直观方式形成一些数的概念接着,再通过直观的方式去形成有关数的运算的概念,随后,才逐渐将学习扩大到有关数与数间关系的概念。但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如,分数的概念,是先组织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帮助学生构建有关分数的表象,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真正获得有关分数的概念。②在数学概念获得上的特征。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年龄稍低的儿童,往往只能建构一级概念,对于形成和掌握大量的二级概念还有一定的困难。③在数学概念呈现上的特征。在小学数学学科中,以图或语言文字为主,并以描述的方式予以呈现。
47、请做一个运用“概念形成”途径获得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答:两大途径: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的主要过程为:感知具体对象阶段、尝试建立表象阶段、抽象本质属性阶段、符号表征阶段、概念的运用阶段。概念同化的主要过程为: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进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
48、请做一个运用“概念同化”途径获得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答:通过同化途径形成概念的学习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概念同化的主要过程为: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进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
49、请从以下案例中尝试分析,如下三种数学概念的学习,分别属于概念同化中的哪一种方式? 答;下位学习。它反映的是利用新旧概念间的类属关系而获得的概念学习过程,即当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是新学习的概念的属概念时,新学习的概念会被纳入到原有概念之中。上位学习。是指当新学习的概念是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的上位概念时,学习者通过进一步的抽象,使原有概念纳入到新概念的过程。并列学习。是指新学习的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既不形成类属关系,也不形成总
括关系,但它们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却又能形成新的意义。50、尝试用举例的方式说明儿童学习概念的基本过程。答:对儿童来说,获得数学概念大致都要经历一个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过程。感知阶段是儿童获得数学概念的重要阶段。此阶段,通过对对象的直接感知,将对象的各种属性在头脑中进行反复的比较和分析,逐渐趋近于对象的整体认识。表象阶段是儿童从直观对象到抽象概念的桥梁。此阶段,通过自己的反复综合与分析,对对象的各种认识以及各种属性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映象。概念阶段,是儿童最终获得概念的阶段。此阶段,儿童要通过不断地抽象和概括,将对象的本质属性从各种属性中抽取出来,最终形成对对象的本质的认识。
51、尝试用举例的方式说明儿童概念能力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①重视表象的过渡。要注意三点,一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地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二在学生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语言的运用;三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归纳。②加强数学交流,做到三点: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③促进数学思维。做到三点:发展观察能力、发展分析比较能力、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52、尝试用举例的方式说明经验和语言是如何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
答:用语言来表达概念,可以使概念更清晰。如:对于“方程”的概念,采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述,清晰地揭示了本质特征。因此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将自己的认识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还要加强提高数学的语言能力。它包括数学语言的理解、记忆、表述能力。
55、试举例分析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包含的主要内容。
答:运算法则是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称为算理。运算法则说的是怎样算,算理说的是为什么这样算。如:两位数笔算加法运算法则是“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就向十位进一。”其中“数位对齐”、“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理论依据是“记数的位值原则。”这是算理。为什么要从个位加起呢,因为对于进位加法时,学生易出错,所以为减少错误,才提出“个位加起”。这是人为规定。
56、请举例说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的特点。
答;①学习的内容特点:以认数学习为起点、以整数四则运算为主线、小数与分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学习与认数学习交织进行、性质与概念学习是伴随着运算规则学习而展开的。②学习方式的特点: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57、请举例说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的特点。
答: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如:加减法运算法则分成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三位数四位数的加减法三个阶段进行教学)、有些规则不给结语(如: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教材中未给出结语,但要求会用其简化运算。)
58、请举例说明口算与笔算的区别。
答:①规则制约运算的效果不同。②间接联系的作用不同。③运用技能的性质不同。④可变因素与不变因素的相互关系不同。⑤间接联系与直接联系的转变过程不同。⑥知力要求的不同。
59、请举例说明,儿童掌握计算规则的过程的基本特点。
答:⑴生活经验是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①丰富的生活情境是理解运算意义的条件。如:看到2+3会读出“2加上3”并不代表他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可通过实践活动去数一数的方式获得对意义的理解。②丰富的生活情境扩展着对运算意义的理解⑵规则的运用有明显的阶段性①规则理解和掌握的阶段性②
规则运用的阶段性⑶从实物表征运算发展到符号表征运算。
60、请用实例解释,为什么“生活经验是儿童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
答:⑴生活经验是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①丰富的生活情境是理解运算意义的条件②丰富的生活情境扩展着对运算意义的理解⑵借助实际情境获得对规则的理解⑶在实际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⑷将运算技能运用于实际情境。
61、请做一个采用“例规教学模式”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
答:所谓“例规教学模式”,是指先向学生呈现某一规则的若干例证,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尝试或讨论等获得,来发现并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则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较为适用于规则的上位学习。如:学习了“20以内”的加法后,教师向学生呈现诸如32+5这样的例题,让学生在掌握了加法意义及已有的“数位”概念的基础上去尝试探究,并在直观我(摆小棒)的基础上去进一步形成更为一般性的概括,从而获得“数位对齐”的运算规则。其基本学习过程是,感知例证——观察发现——形成表象——逐步抽象——概括规则。
62、用实例分别说明在小学数学规则导入阶段的教学组织中如何运用“情境导入策略”、“活动导入策略”以及“问题导入策略”的?
答:所谓“规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先向学生呈现某个规则,然后通过若干的实例来说明规则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比较适用于规则的下位学习,其条件是学生必须掌握构建规则的必要概念。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规则后,学生就可以利用已构建的数学概念,直接获得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规则,然后再通过多个例证进行验证。
63、用实例说明如何在小学数学规则教学中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答:良好的数感是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的条件。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可以从多方面去发展儿童数感。①在实际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②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③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如:小狗先向前跳3格,再向前跳4格。此时的位置是3+4=7,即在第7格,使学生同时意识到,小狗实际上是跳了7格。
64、简要说明,面对“一本杂志要5元,4本这样的杂志要多少元?”这样的问题,学生生成的如下的几种算法中,其思考有哪些不同表现?①5+5+5+5②5×4③(5+5)×2④(5+5)+(5+5)
答:算法①的算理是建立在加法意义上的。算法②的数的位置感较好,且善于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自己的运算技能。算法③建立在加法意义上,但对数的关系更精细些,已构建了初步的“转化思想”。算法④建立在加法意义上,但清晰显示出对数间关系(数的组合)的认识。65、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基本目标。
答:⑴从活动的特征表述:①能从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或反之。②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关系。③能描述出实物或图形的运动和变化。④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或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并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⑵从内容的特征表述:①使学生获得有关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觉映象(空间表象)。②使学生能建立有关长度、面积或体积等的基本概念。③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有较正确的估计。④能从比较复杂的图形中辨别有各种特征的图形。66、请用实例说明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特点。答:①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如:通过玩各种玩具或积木,逐渐感觉到它们在几何方面的特点。利用比较而获得的。
67、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分别属于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哪个阶段?①因为这个(矩形)像门,而这个(三角形)不像门,所以它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正方形)像一块手帕,而这个(菱形)也像一块手帕,所以它们是相同的。②因为长方形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给定的数据和运算符号。②目标信息。源自于数学问题本身及问题解决者的内部经验。③运算信息。指74、请举例说明“常规性问题”与“非常规性问题”之间的差异。
答;前者指定义明确的问题。如:14X=126,问X是多少?后者指定义不明确的问题。如:采用什么方案买门票?
75、请举例对一般意义下的“数学习题”和“数学问题”进行性质差异分析。②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如: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识,是通过“数面积纸”的方式,允许对条件所采取的行动。
所以,长方形就是一种平行四边形。
答;①属于水平1阶段。是直观化阶段。②属于水平3阶段。是抽象/关联阶段。68、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 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像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如:儿童初学几何时,受大量“三维”物体积累的影响,在对“二维”图形的思考时,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物体。中年段的儿童,已开始有可能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如:在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特征时,已不再去对应直观物体,而只关注图形本身的性质特征。高年段的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开始更多依赖模型的构建了。如:学习“长方体”、“圆柱体”等的性质特征时,观察对象主要是一些实物模型而并非直观物体。
69、举例并简要说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
答: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⑤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⑦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70、从一个给定的任务尝试分析儿童“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这一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
答:低年段儿童往往用日常经验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特征。如三角形是“三角”“尖尖的”,正方形是“方块”。
三、四年级儿童仍伴有一定日常经验的语言来描述图形性质。如“垂直”是“竖直”。
四、五年级儿童对一些较抽象的图形性质的认识,仍需得到日常经验的支持。如:他们无法用精确语言来描述“圆”。对是否是半径或直径的识别,更多依赖于图形的直观呈现。71、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答:⑴空间识别障碍。如:在几何学习时,对三角形高的判断,对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判断。⑵视觉知觉障碍。如:长方形表面积的认识,是通过儿童“拆”或“拼”来获得的,但可能遇到一个“抽屉”的用料面积问题时,就会感到困难。
72、请举例分析在小学空间几何教学中,可以如何落实“强化动手操作”这个策略。
答:①搭建活动。如,用纸搭建一个长方形,从而进一步体验到长方体各个元素的组成特征。②剪拼与折叠活动。如:认识“对称”时采用“折叠”。③实物操作活动。如:认识“圆锥体体积”时,用“圆柱体”作实验。④测量活动。如:测量过10米有多长,就能想像50米有多长。⑤作图活动。学生通过在大脑中重现三角形特征,画出一个三角形。
73、请用实例对数学问题的三种结构成分进行功能分析。
答:①条件信息。指问题已知的和给定的东西,可以是一些数据、一种关系或某种状态。如:计算题中
答:如:14X=126,问X是多少?是“数学习题”,而如:一次暑期活动中,由你负责销售矿泉水。你发现让你销售的矿泉水是350毫升装的,而你原来只见到在市场上销售的矿泉水是250毫升装的。你将会如何为350毫升装的矿泉水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是“数学问题”。也需要学生先去调查一些有用的信息(市场上250毫升装的矿泉水的销售价格),才能解决这个问题。76、请用实例说明数学问题解决的一般心理模式。
答;①理解问题——这个阶段就是在头脑中构造问题的表征。②设计方案——这个阶段就是一个背景命题的检索阶段。③执行方案——当初步确认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案后关键的就在于方案的执行。④评价结果——这是问题解决的最后一个阶段。
77、从下列案例中尝试分析,三位受试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分别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策略。答;猜测策略、尝试策略、作图策略、操作策略、例举策略、简化策略。78、请实例说明三种不同的主要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
答;①试误法。指逐个尝试每一种的可能性,如发现某一尝试是错误的就改为另一种尝试,直到获得问题的解决。②逆推法。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问题目标出发,向着问题情境的初始状态作反向的推导。③逼近法。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问题情境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提出一些子目标,利用不断地获得子目标的实现来逼近问题目标。
79、请实例说明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是如何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量的。
答:⑴不同问题的类型与难度。如;一般地说,某些简单的求解题,相对于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要求稍高些,可能问题解决的过程相对稍易些;而对于某些证明题,相对于策略性知识的要求稍高些,可能问题解决的过程难度相对大些。⑵不同问题的呈现方式。如:在几何学习中,常常利用变式图形来训练儿童的图形知觉能力,像同样是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有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图形呈现方式。图形与记忆中的图式易对应的易被知觉。
80、请实例说明“问题的表征”是如何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量的。
答;问题表征指一个心理的过程,一个审题并理解题意的过程。就表征而言,首先需要用到陈述性知识,包括语词知识和事实知识。如:明确“铺”是什么意思?此外还要用到“图式”知识。最后,表征的重心不同,也将影响问题的解决。
81、请用实例说明应当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答:⑴仔细审定问题情境。策略有:①按基本成分分解问题情境。②抓住关键语句。③注意整体与部分关系。⑵学会深度表征。策略有:①模型尝试。②原理联想。82、尝试分析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课程的意义。
答;①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②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③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3、请举例说明,统计与概率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认识现实世界与处理日常生活的一种思想与方法。
答:“统计与概率”课程意义:①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②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③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知识的构成:在教学意义上是一个整体,它们主要都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描述,获得一些整体性规律的认识,从而帮助人们对某些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与科学的预测。
84、尝试分析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学习在不同学段的基本目标。
答;⑴课程目标。①第一学段(1-3年级)“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②第二学段(4-6年级)“经历收集体、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⑵内容目标。①第一学段“能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等。”②第二学段“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折线统计图等。” 85、请分别举例说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的过程特征。
答:①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②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③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④对统计样本的理解缺乏经验的支持。⑤对数据特征的认识集中在外部的明显特征上。86、请分别举例说明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
答;①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②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③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87、请分别举例说明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
答;①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如:向儿童呈现一堆杂乱的物品,让学生去尝试分类,在过程中学会按一定的规则标准进行排列。②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如:呈现一张成绩单,将这些成绩的公布列成一张成绩汇总表,就能看出这些成绩分布的某些特点,让学生有可能体验到,列表的过程实际就是对成绩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③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如:有甲、乙两个小组参加数学竞赛,甲组成绩为:79、62、84、90,乙组成绩为:73、75、91,试比较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更好些?说说比较方法和理由。
88、运用“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统计知识的课堂活动。
答;向学生呈现:“调查一下自己出生到六年后,每年体重变化的情况”这个问题。如果只是把数据罗列在一张统计表中,就仅仅反映了事实。于是可以尝试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但为了更好地反映出规律性的趋势来,则要采用折线统计图。89、请分别举例说明小学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
答:①通过大量的活动来获得对事件可能性的体验。如:可以设计“调查一下两支球队以往多次比赛胜负的情况,预测下一次比赛谁可能会获胜”的活动。②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如:“摸豆”。③通过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事件的可能性。如:“摸彩”。90、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
答:“摸豆”。预先在布袋中放入有色小豆(三红七蓝),让两组儿童来做游戏。每组在地上划一条长10米的线,分为10格,上面标上0到10。每组分别让一个儿童站在5上面。规则是两个组的参赛学生依次去摸一粒豆,并猜豆子的颜色,猜对的,所在组的那个儿童就朝数字大的方向走一格,猜错的,所在组的那个儿童就朝数字小的方向走一格,看哪一组先到10。此外,让每一个组将每一次摸的颜色记录下来,到游戏结束后,再让各组去猜袋子里各色豆子的数目,猜对的再得奖。这是概率和数据相结合的游戏,它贯穿“课题求解”的精神,能让儿童体验和了解“可能事件”“必然事件”“机遇”等观念。91、用实例分别说明在小学数学规则导入阶段的教学组织中如何运用“情境导入策略”、“活动导入策略”及“问题导入策略”的?
答:⑴情境导入。是最常见和重要的一种策略。如:在初次学习除法时,可呈现此情境:“有6块巧克力,要分给3个小朋友,如果要使每位小朋友分到的一样多,可以怎么分呢?于是,有学生就会利用已有经验,开始用“依次分”的方式去尝试。这样的活动不仅揭示了出发的本质意义——平均分,而且还能揭示其基本的算法。⑵活动导入。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策略。如:在几何学习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周长、面积或体积的计算规则,教师通常都会先设计一些诸如测量包装纸等活动,让儿童先去
动手尝试,使他们在各种尝试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规律。⑶问题导入。通常在一些规则的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会采用的策略。如:学生已经习得了基本的二位数除法规则后(像132÷12),教师就会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像1318÷12)。当学生用已有规则尝试解题时,就会遇到新问题,因为第一次除得的余数加上十位上的“1”再被12去除时,不够商1,怎么办?多次的尝试和思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商的定位“,而且使学生已习得的关于除法的规则获得了拓展。
16、请举例说明,按小学数学学习思维水平看,不同层次中的认知学习有哪些特征。答:第97页表格
17、试举例说明不同的迁移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表现。答:第100页表格 20、请举例说明儿童在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差异。答:第116页表格
26、具体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三种参与之间的关系。答:第174页图表
28、请做一个“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答:第181页
29、请做一个“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答;第182页 30、请做一个“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答:第183页
33、请做一个“问题解决型的教学组织”类型的教学设计。答:第202页
34、请做一个“自主型的教学组织”类型的教学设计。答:第203页
43、下面是一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临床观察记录的数据单,请你运用第六章的相关理论来解读这些数据。答:239、240、164、171、175、180
53、用“圆的初步认识”这个实例说明在小学数学引入概念阶段教学组织中分别可以如何运用“生活化策略”、“操作性策略”、“情境激发策略”以及“知识迁移策略”的。答;272
54、用“方程的初步认识”这个实例说明在小学数学建立概念阶段的教学组织中分别可以如何运用“多
例比较”、“概括关键要素”以及“操作分类”等策略的。答:273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复习指导 篇2
关键词:基本概念,解题技巧,培优补差,因材施教
期末复习能够系统回顾本学期学过的知识, 为期末考试做好准备, 也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准备, 因此十分重要。下面就小学数学期末复习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数学期末复习要做好基本概念的理解, 在做题过程中加强基本概念的识记
小学数学中基本概念较多, 再加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故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有些概念变化后出现在数学题目中, 学生不能准确的解答。如:三年级数学题目:判断三 (一) 班平均捐款5元, 就是说每位都捐了5元。做这道题时, 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做错了。这道题目看似简单, 就是对“平均”的理解。其实不然, 这是一道关于平均的逆向思维的题目, 若是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透彻, 往往会出错。因此, 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做一些练习题, 加强理解记忆。
二、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提高解题技巧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 应用题、图形题、单位换算等都渗透着计算。因此,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是数学复习的重中之重。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多练习。有些人认为学生计算题做错了, 就是粗心的原因。其实不然, 学生计算题出错是计算熟练度不高的原因, 教师在复习期间可以让学生每天做几道计算题, 但不能过多,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学生计算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 可以增加一些能够提高学生解题技巧的练习题。如:计算25×36时, 可以先分解36, 得到算式25×4×9, 然后先计算25×4, 再算100×9。通过这样题目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三、抓好典型题目的讲解, 解决全班的共性问题
在数学期末复习中, 部分题目不会做, 是全班共同存在的问题, 教师必须认真分析、讲解, 并加强类似题目的练习。例如:三年级应用题, 在一个周长为32米的正方形菜地种上小白菜, 每平方米种小白菜12棵, 这块菜地可以种小白菜多少棵?教师可以用倒推法来分析:要想知道这块菜地种多少棵小白菜, 就必须知道这块正方形菜地的面积;要想知道这块正方形菜地的面积, 就必须知道这块正方形菜地的边长;虽然正方形菜地的面积不知道, 但是给出里正方形菜地的周长, 通过周长就可以算出正方形菜地的边长。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豁然开朗, 再出类似的题目, 学生能够很快准确解答。
四、注重培优补差, 兼顾中等生
在数学复习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作业进行梯度设计, 对不同学生作不同的要求。例如, 三年级题目:一个数除以4之后比原来的数少147, 另一个数乘以8比原来的数多168, 问原来这两个数相差多少?像这样的题目可以让优等生多思考, 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进行讲解, 对于后进生就不多太多要求。而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 让优等生吃透, 让中等生弄懂, 让后进生会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复习指导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期末复习;针对性;策略
上学期有机会随机听了十多节小学数学期末复习课,能够看出有些教师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但是总体看,教师讲得多,学生练的也确实不少,但总给人一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感觉,讲风还是太盛,教师不管学生会与不会,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分析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一概讲下去,很显然,复习缺少针对性,期末复习如何确保针对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和质量呢?
一、开展全面的学情调查与分析,确定复习的重难点和关键
我们要做到期末复习的针对性,必须做好期末复习的一些重要工作,即对本学期教材的再梳理和再认识,对本学期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再审视。此外,更重要的工作是,复习前要对全班同学本学期的学情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从而确定接下来复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针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如果我们平时能注意收集和记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那就更好了。我们可以对本学期一个一个知识块的所有错题进行搜集、整理、统计分析,弄清是个别性错误、偶尔性错误还是普遍性错误,如果是普遍性错误,要弄清错误率,还要和教师指导后,学生练习时的错误进行对比,看正确率提高了多少。如果是普遍性错误,还要分析和反思错误的所有可能性,还应当再次翻阅前面每个单元测试的具体情况:错误率统计和分析,特别是对错误率比较的高知识点,我们必须重点加以关注和再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可能情况,并还要与后来的补救性练习后,学生的错误情况进行比较,了解学生的提升程度。
我们教师必须弄清,有些普遍性错误可能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学生就能掌握了,如,一些计算性知识,但有的数学知识是需要学生长时间地练习、运用、感悟,才可能理解和掌握的。如,“比多(少)”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分数的意义等。
2.针对期末复习前测结果进行重点分析
只对学生平时的作业、单元检测的统计和分析还是不够的。因为,那只是在某一时间节点学生对某一个认知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了解,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多个知识的叠加,再与以前的学习内容相互交织,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可预测的“物理”或“化学”反应。原来学生不会和不理解的,由于受到新知识的启发和影响,现在学生可能会了,理解了。而原来学生会的和理解的,由于受到新知识的影响和干扰,或长时间不复习、不应用,现在又模糊了,又开始生疏了,不会了,产生误解了。
因此,在期末总复习前有必要根据学期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上面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分析,进行一个全面的期末复习前测,前测内容要全面,难度在中等偏下,要将学生平时和单元检测时错误率高的知识点重点考虑进去。检测后,要对前测进行全面的统计、整理、分析,要分析小学生对各块知识的目标达成情况,对教学重点的知识掌握情况,对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要认真考虑学生平时和单元测试中高错误率知识点的现在状况。
最后,制定期末复习计划,确定复习重点、难点、关键点。弄清楚哪些知识学生还没有理解,还需要教师帮助,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理解,还需要加以训练和巩固,哪些知识学生已完全达标,不必纠缠它了,腾出时间去解决学生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当然,还应当考虑,今后哪些数学知识可以在本学期末复习中进行渗透和铺垫。
二、真正落实主体和主导地位,让学生先复习教师后指导
上面只是根据平时学情和前测情况的主观判断,复习计划也只是纸上谈兵,我们要做好提高复习质量的准备,还应当根据复习中随时出现的情况随时调整复习计划、复习内容、复习进度和复习策略。
1.学生先整理,教师后帮助梳理
期末复习中,教师要有计划地让学生首先对一类知识复习整理,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因为复习的所有数学知识,都是学生前面学习过的,不是陌生的。让学生先进行复习整理,给学生重新进行知识重组提供机会,给那些还不太理解,掌握得不太熟练,或理解不太全面等情况的学生再学习和再认识的时间,给那些理解和掌握较好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提高学习信心的机会。当然,更给我们教师自己再次了解学生的机会,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重建知识组块、找准切入点做好了准备。
2.学生先练习,教师再进行点拨
期末复习,更多的是让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更优化,让点状的知识组成线,让线状的知识组成网,是为学生以后在运用这些知识时容易提取,便于应用。所以,期末复习时组织学生练习(应用)极其重要。让学生先练习,教师再进行点拨,和前面提的让学生先进行整理一样,学生先行练习,在练习中,我们有时间巡视,容易发现普遍性问题,为后面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帮助,也有利于我们教师发现学生的个别问题,为特殊的个别辅导提供时间和空间。
怎样做好小学数学期末复习 篇4
一、重温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既是平时授课时的重要依据,也是命题者命题的依据,当然也是我们复习的依据。凡是“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我们在复习时都要有所体现,这样既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性,又避免了重复简单的机械训练,提高了复习效益。再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制订复习计划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切实把握复习的具体内容,按照《课标》的要求去实行,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认真研究大纲,把握教学要求,弄清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此外教师要能够根据平时作业情况和各单元测试情况,弄清学生学习在的难点、疑点所在。做到复习有针对性,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复习,有序地整理知识使之系统化。小学数学知识本身有其系统性,因此,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做纵横向的归类和整理,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孤立与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例如,在复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册的各单元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整理。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一步掌握与运用知识是非常有益的。
三、针对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课上,教师既要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整理,还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组织有效的复习。建议教师在复习前要做好两件事:第一,要认真统领全册教材,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再次剖析教材的重、难点。第二,要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及对调研情况的分析,查找到学生的知识漏洞,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针对实际问题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分析、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同时注意不要就题论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联系或具有对比关系的题目,让学生看到题目的条件、问题发生变化时,解题的方法是怎样随之变化的。这样就容易使学生看清应用题的结构,培养他们认真分析及灵活运用算法的习惯。
1.设计一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2.设计一些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帮助学生区分异同点,突出题目的本质属性。
3.设计一些综合性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设计一些发散性练习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营造复习氛围复习就如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它是区别于平时学习的新型的学习阶段。因此,我们教者可以引导学生制订复习计划,确定奋斗目标,介绍优秀复习方法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复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数学练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使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练习重点,能有效实现“不同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想学、爱学。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机械、重复、单调的现象。如果让学生统一训练同样的题目,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结果往往是尖子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教师吃力不讨好。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提高,特别要做好补差工作。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最后的总复习更应该体现这一点。针对这一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其自身能状况和掌握知识程度选择性地完成教材习题,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完成一些较简单的题,能力较高的同学少做自认为容易、有把握的习题,重点完成一些自认为没有确实把握的习题。这种练习方式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复习重点,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小学数学期末复习工作计划 篇5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5)班40人,这个班级学生比较喜欢游戏形式或创设情景的学习活动。他们的创造能力是在最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的。一个小调查、一个模拟实践操作,他们学习可以说是不亦悦乎,好像每一根神经都被调动起来,创造也就不断出现。大部分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但也有个别学生在某一方面上比较薄弱。
本班的程文耀、康贝鑫在口算能力薄弱、人民币的认识、钟表的认识、用数学等方面还欠缺,理解能力较差;刘嘉馨理解能力较差,对于稍难的题目理解较困难;李子璇,王兆山等学生在口算和用数学这些知识还需及时补上;汪子涵等粗心、字迹潦草;程文耀速度很慢;其他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较为理想;尤其是刘洋、李增奇、严殊雯等学生还需多加一些拓展性的题目加以发展。
二、复习内容
数和数的运算:
1、认识记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会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空间和图形:
1、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实践与综合应用
1、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钱款实际购物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3、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统计与概率:
1、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1个单位)和统计表,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会用统计图中的数据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复习的重难点
复习重点:主要放在数与数的运算这一块内容中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及应用,人民币的认识,时间的认识
复习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人民币的认识,时间的认识
四、复习阶段培优补差的措施
1、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学前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通过大量实物图的感知和具体模型的操作,使学生获得最初步的知识和技能。
2、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把握好知识的重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4、改进对学生评估,重视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在那些地方还需努力。
5、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6、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7、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五.复习时间安排
1、100以内的数1课时
2、认识人民币1课时
3、认识时间1课时
4、位置1课时
5、统计1课时
6、综合试卷10课时
小学数学期末复习工作计划2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高。数学课的形象、生动、有趣,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很喜欢上数学课。本班学生的特点是比较喜欢游戏形式的学习活动。在游戏中他们不仅玩得开心,而且真正学习到知识。但是践操作,他们学习可以他们的创造能力是在最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的。大部分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有四个学生因智力问题、贪玩而使学习有较大的困难。有较多的学生常出现抄错数字、看错符号,而且很讨厌单纯的练习。
二、复习主要内容。
1.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发展估算。
3.能正确地认读时间,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能珍惜时间。
4.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会用这几种图形拼图。
5.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钱款实际购物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复习的主要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四、复习的重、难点:
重点: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难点: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退位及进位加法及其应用;人民币的认识;找规律。
五、复习的具体措施。
1、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学前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通过大量实物图的感知和具体模型的操作,使学生获得最初步的知识和技能。
2.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最有趣,觉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问题银行中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的复习方法。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方向。
3、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习。游戏是一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在复习中玩,在玩与复习相结合中发展。如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玩猜数、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加深数感。又如加减法计算的复习,不能出现单纯的题海练习,这样学生会厌倦的。可以设计爬梯子、找朋友、搭积木、打地基等游戏活动,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
4、与生活密切联系。复习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画面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在全班中交流。学生不仅感受生活即是数学,数学即是生活,而且各方面都得了发展。
5、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如设计学生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或最喜欢的学科,学生在调查中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绘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专题活动中学生复习了统计、100以内数、加减计算,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等知识,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能力,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又如“我当家”专题活动,让学生记录家中一天所发生的数学故事,然后与全班同学交流。
6、以实践操作为主进行总复习。实践操作是本班学生最喜欢的数学学习活动形式。如拼图、折纸等操作活动加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认识。模拟购物、兑换零钱的操作活动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钱款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估测和测量身边的物体的长度,这样的操作使学生在脑中形成米和厘米的实际含义。
7、复习结束时,让学生在全班中交流问题银行中的哪些问题在总复习中得到解决。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复习收获。
小学数学期末复习工作计划3
一、复习内容:
1、巩固100以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和列竖式计算。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熟练运用乘法口决进行口算以及乘加、乘减的计算。
3、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
4、巩固对线段的认识,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熟记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能熟练、准确的画线段、锐角、钝角和直角。
5、继续辩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6、巩固对时间的认识。能认读时间,掌握钟表上一大格、一小格表示的时间,会根据时间画出对应的时针、分针,知道1时=60分。
7、能全面、有序的解答排列、组合题。
二、复习重、难点:
重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乘法口决,认识时间,画角,画线段。
难点:画直角,观察物体,排列组合。
三、时间安排:
1、长度单位1课时
2、100以内的加减法3课时
3、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4、表内乘法(一)(二)3课时
5、观察物体1课时
6、数学广角1课时
7、解决问题2课时
8、综合复习、查漏补缺5课时
9、期末检测2课时
四、复习的具体措施:
多数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每个班仍有七八个学生接受知识较慢,基础知识掌握不好。计算方面有80%的学生已经过关,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差计算经常出错。通过期末总复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提高。
1、带领学生将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把知识纵横联系起来。有的放矢进行复习工作,理清各单元知识要点。在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
2、复习时少讲精讲,让学生多练,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习。如复习表内乘法,让学生玩猜一猜、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加深记忆,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在复习乘法口诀时,既要注意全面,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如7
小学数学期末复习工作计划4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和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的口算,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应用这些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能力,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能用简便方法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和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
4、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乘法分配律,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并能应用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5、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数与因数的相关知识,能正确判断奇数和偶数、素数与合数;能根据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正确判断2、5和3的倍数。
6、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升和毫升的意义,正确进行升和毫升的简单换算。
7、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进一步明确三角形三条边之间、三个角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等腰、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8、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会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把图形按要求平移或旋转90度,发展空间观念。
9、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用折线统计图或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10、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本册教材的学习情况,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具体安排:
第十七周:分单元复习
第十八周:按知识领域分块复习
第十九周:综合复习
复习措施:
1、逐单元、有重点进行复习
提纲挈领式的队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复习。采用“看、读、想、练、说、评”的方法进行复习。看,看课文中有关运算方法、算理的词句。读,读这些词句,做到对本单元心中有数。想,通过自我反思,自查这个单元有些什么困难,及时提出,解决。练,通过作课本以及练习册上的有关练习,做到巩固知识。说,对于练习中有关的算理、数量关系等思维过程说出来,理清思路。评,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加深对题的印象。
2、抓薄弱环节,进行集中练习
针对逐单元复习中出现的比较集中的内容,采用多练精讲的策略,使学生做到巩固复习的目的。多练精讲中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多做综合训练试卷,形成综合处理能力。
用作综合试卷的方法,对学生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考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了解学生的不足,采取个别有针对性的复习。
4、抓住个别落后生,采取一对一的复习。
抓住落后面较大,在逐一复习和集中复习效果不好的个别学生,采取一对一式的复习。让落后生也能跟上步伐,巩固知识,缩小落后面。
小学数学期末复习工作计划5
一、指导思想:
复习的目的既要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使知识条理化,形成体系,又要适当进行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此过程中,重点是帮扶学困生,查漏补缺,解决他们在知识与技能上的缺失。
二、复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元、角、分与小数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4)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简单交流。
2、乘法
(1)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能进行较合理的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进行判断。
3、认识分数
(1)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简单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对称、平移和旋转
(1)能正确分辩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能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面积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
(3)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能清晰分辩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含义,并解决相关简单生活问题
(三)统计与概率——统计与可能性
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3、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4、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
5、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三、复习重点:
小数的读写法、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和应用;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辨认、对称图形和平移图形的画法。两位数成两位笔算和应用;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和应用,面积单位的转换和大小比较;分数的意义、读写法和大小比较和应用。求平均数和可能性、体操表演和比赛场次问题。
四、复习难点:
对称图形和平移图形的画法。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和应用,面积单位的转换和大小比较,分数的意义和应用
五、复习方法:
1、按照先分类复习,再分单元查缺补漏、最后期末模拟测试的顺序进行分类复习要重在梳理,把知识点窜成线,连成面,织成网;单元查漏补缺要多收集书本、小学数学、单元卷上易错题进行练习。再通过期末模拟试卷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答题习惯。
2、精讲多练,以练为主。要结合历年的期末试卷,研究考题,本学期共复印4套试卷。围绕数学书、小学数学、单元卷设计练习,把经常做错的题目归纳,练习。
3、加强基础训练与提炼方法、拓展能力、提升思维相结合。加强计算过关训练。
六、复习时间安排
1、数与代数(3课时)
2、空间与图形(1课时)
3、统计与概率(2课时)
小学数学期末复习工作计划6
一、指导思想:
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梳理,使之与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后继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①学生基本情况:
我所教的五年级一班共学生62人,其中女生29人,男生33人。在平行班中平时测试成绩虽略有优势。但与其他优秀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期中测试和平时检测,85分以上的优秀学生约占30%。良好人数约占30%,及格人数约占25%,不及格人数约占15%。总体来说,五年级下学期以来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个别学生因基础知识掌握较差,退步比较明显。
②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总体来说,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掌握的比较扎实,计算方面绝大多数同学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以及解方程的方法,能迅速准确地进行计算。虽是如此,这部分知识得满分的人还是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粗心所致,其次是简便算法还掌握不十分好,原因是不认真审题造成的。而对有一定难度的比较灵活的题目,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也有一些学生贪玩,学习态度不认真,以致成绩落在后面。比较薄弱的地方还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复习时的主攻的重点。
③兴趣、习惯、态度:
任教五年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我班学生在学习上,纪律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有的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依赖性,不愿意自己探究知识,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渗透。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稳。
三、复习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的牢固的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的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复习重点
⒈整、小、分数四则运算,混合运算和简算,解方程和解比例。
⒉复合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⒊几何形体知识。
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复习难点
⒈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常见数量关系系统化,并能融会贯通。
⒉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方法。
⒊准确地进行计算。
六、复习方法与措施
(一)抓住一个“点”字
数学每个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很容易遗忘,所以必须对旧知进行回顾和再现、复习时应优化复习内容,确定复习的重、难点,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复习,避免以往复习课那种沉闷的气氛及面面俱到“炒冷饭”般的复习方式。
(二)注意一个“理”字
“理”就是对知识的整理,即对过去所学的分散、零碎的知识要点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使之纵成线、横成片,从而使知识结构脉络分明.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回忆的知识要点,从“点一线一片”上整理。这样复习整理就能促进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构建知识网络。
(三)重视一个“建”字
“建”就是知识网络的构建。由于小学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纵横联系紧密,每一个知识要点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因此复习课教学的中心环节就应是知识网络的构建。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可采用画表格或绘图等方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构建知识网络,都是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网络体系中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构建知识网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所构建的知识网络的每个知识要点.特别是对学生复习中的疑难点要进一步分析,抓其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达到查漏补缺、温故知新的目的。
(四)突出一个“练”字
“练”就是对习题进行训练,通过练习、反馈,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应该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习题设计要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突出抓基础练,抓重点练,抓综合练,抓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受到启发,并在练习中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设计基础题,夯实基础;设计对比题、判断题、改错题,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辨析与巩固;设计综合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五)关注一个“评”字
“评”就是对学生训练的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对一堂复习课效果的检查与反馈,也是对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验收。评价能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促使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所以评价内容要多样化。如在整理知识中,对学生所获得的成功或创新的做法要给予及时评价;在综合练习中,对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要给予适时的评价;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对学生成功的合作经验,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要给予充分的评价等。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可采取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快乐。
小学数学期末复习工作计划7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又快期末考试了。数学书的新授内容也全部结束了。为了期末孩子们能取得较好成绩,我在复习之前制定了这次的期末复习计划。希望得到学生和家长全力配合。
翻开书的目录,我们发现这册书的重点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张小数乘法,第二章小数除法,第四章简易方程和第五章多边形面积。因为每单元学完之后我们都进行了单元复习,所以这次复习打破单元界限,从题型上着手复习。
一、计算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也是列式计算和解应用题的基础。主要包括口算,竖式计算,简便计算和解方程。对于这部分请家长根据孩子的平时情况让孩子每天练习(建议每天口算20道,乘法竖式4道,除法竖式6道,简算5道)。请家长根据孩子的检测情况适量安排孩子练习(从书上和练习册上找原题即可),对于方法不熟练或者还不会的主动及时找老师或组长辅导。
二、应用题
主要包括
(1)乘法或者除法的一步应用题(学生基本上对列式已经没有问题,关键是计算时一定要细心);
(2)运用归一法、去尾法和进一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集中讲解如何分析题意并列式);
(3)求图形的面积或者图形某个部分的长度(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公式,并在做题中练习巩固);
(4)用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指导学生如何设未知数和列方程,下周集中指导)。
三、填空,选择和判断题
这些题型覆盖的知识面广,涉及每一章节。对此要求学生每天晚上将单元复习时整理的知识点熟读2至3遍,然后在做题中不断的应用强化。对于出现的共性问题将利用课上集中讲解,若是个别问题请您一定督促孩子利用课间及时补习。以上是我针对这段时间的复习时间制定的一个复习计划,希望在您和孩子的密切配合下能很好的得以实施。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所以下周将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期中考试成绩制定自己的期末目标,以此激励自己。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成功=99%的汗水+1%的天份”
小学数学期末复习工作计划8
一、复习指导思想:
整理本学期以来的学习内容,按知识重、横向关系进行梳理,构成网络。抓住平时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深入开展复习。做到课课复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解决难点。充分发挥复习课———梳理、查漏补缺、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期末复习,相对单元复习来说,知识容量来较多、复习时间较短,这就要求我们对复习课需要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多而不漏,多而不乱的复习局面。
二、复习内容要点:
1。小数乘法
2。小数除法
3。简易方程
4。多边形面积计算
5。可能性
6。数学广角
三、复习策略:
1。按单元,适当调整,由前到后;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展开有条不紊的系统梳理;
2。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复习,主要针对第一步复习发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纠正、补救等方面的复习工作
3。综合复习、分层练习,做到在练中复;在复中练,纵横交错混杂进行。
四、复习进程大致安排:
以下复习安排,只是初步的计划。如果在复习进程中遇到不科学或不合适,要做相应的调整。总之,一切根据学态动向实施复习进程。
计划节数 复习内容 课时安排
第一阶段 17周———18周 多边形面积和可能性 3课时
简易方程 3课时
小数除法 3课时
小数乘法 2课时
合计:(11课时)
第二阶段 19周 单位改写 1课时
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1课时
合计:2课时
第三阶段 19周 数量关系,几个重点题型 1课时
逆向思维问题 1课时
书写细节问题及答题格式提醒 1课时
做综合练习卷,统计错误点,指点 1课时
合计:(4课时)
复习, 期末, 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期末复习工作计划9
一、复习内容:
方程、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乘除法、认识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性、认识百分数。
二、复习目标:
1、能正确解形如aⅹb=c、aⅹb= c 、aⅹbⅹ= c的方程,能正确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会列方程解答两、三步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掌握分数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能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能用比的意义和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5、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解答这方面的简单实际问题。
6、进一步掌握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7、在全面复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期末复习工作计划10
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无论是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层次,还是对教师全面提高教学效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为切实抓好总复习工作,全面提高六年级教学质量,特拟订以下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的牢固的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的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复习重点:
⒈整、小、分数四则运算,混合运算和简算,解方程和解比例。
⒉复合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⒊几何形体知识。
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复习难点:
⒈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常见数量关系系统化,并能融会贯通。
⒉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方法。
⒊准确的进行计算。
四、复习时间安排:
第一周
⒈、数和数的运算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⑴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
⑵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
⑶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⑷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⑸运算定律和简便算
⑹四则混合运算
⒉代数的初步知识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⑴用字母表示数
⑵简易方程
⑶比和比例
⒊应用题
这节重点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⑴简单应用题
⑵复合应用题
⑶列方程解应用题
⑷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⒋量的计量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⑴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单位
⑵名数的改写
⒌几何初步知识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⑴平面图形的认识
⑵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⑶立体图形的认识
⑷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
⒍简单的统计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⑴平均数
⑵统计表
⑶统计图
第二周:专题复习训练
⒈四则混合运算、简算、解方程、解比例的强化训练。
⒉几何形体公式的实际综合应用。
⒊各类应用题的训练。
⒋填空题和判断题的强化。
第三周:
综合复习、测试
综合练习和评讲,及时查漏补缺。
五、总复习复习措施:
1、在复习分块章节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理解上进行记忆。比如:基础概念、法则、性质、公式这类。在课堂上在系统复习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防止学生机械的背诵;对于计量单位要求学生在记忆时,理顺关系。
2、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紧抓学生的能力。
⑴在四则混合运算方面,既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又要培养学生善于利用简便方法计算。利用自习与课后辅导时间对学生进行多次的过关练习。
⑵在量的计量和几何初步知识上,多利用实物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习题内型的衍射性指导学生学习。
⑶应用题中着重训练学生的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寻求合理的简便的方法,讲练结合,归纳总结,抓订正、抓落实。
3、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启发,加强导优辅差。对学习能力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尽量跟上复习进度,同时开“小灶”,利用课间与课后时间,按最低的要求进行辅导。而对于能力较强,程度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做,老师随时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要做到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努力提高中等生。
4、在复习期间,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的复习,学习系统化的归纳整理,对于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方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5、加强审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在复习时,教师应切实加强学生认真读题,审题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读题时读清、读透。
6、在复习当中,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要及时做到心中有数,认真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以达到预期的复习目标。
小学六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计划5
一、指导思想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二、复习内容
1、方程。
2、长方体和正方体。
3、分数乘法。
4、分数除法。
5、认识比。
6、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7、解决问题的策略。
8、可能性。
9、认识百分数。
三、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及其基本性质的理解,能正确理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能正确分析和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答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及其常用计量单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答有关这方面的简单实际问题。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会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复习重点
分数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五、复习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
2、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复习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复习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习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习效果。
七、复习方法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习,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在复习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复习指导 篇6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 提升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乐中学[1], 我校部分教师以精评题库, 提升期末复习效率为方法, 旨在探索如何在医学教学课程教学中, 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2]。本文就以福建省闽东卫生学校的医学生为研究对象, 旨在了解以教师为主导的“精评题库”与以学生为主导的“背诵题库”之间对于提高期末复习效率上是否有差异性。为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在期末复习中更加针对性、科学性、高效性地掌握基础知识提供借鉴。
一、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 将福建省闽东卫生学校的2013级助专业两个班级 (总计128名同学) 和2014级助产专业两个班级 (总计134名同学) 全部纳入研究, 以同一届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研究小组;两组年龄16~19岁, 平均年龄 (17.50±1.13) 岁;均为女生。以《临床用药护理》为研究学科。
二、研究方法
1. 分组。
将每组的两个班级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决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由教务科通知任课教师对实验组的班级采用以教师为主导评价题库为媒介的期末复习方式;对照组直接发放一套往年的期末复习题库, 不做任何评讲, 题库答案由学生自己查书确定。此过程采用“三盲”的研究方法, 即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不了解分组情况, 而且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人员也不了解情况。
2. 分析。
将数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由于为大样本资料, 分析采用t检验。
三、研究结果
1. 成绩对比。
考试前, 试卷由非讲评题库的老师出卷, 且试卷要求与往年试卷和题库试卷不得重复, 试卷由主观题 (70分) 和客观题 (30分) 组成, 试卷由另外一位老师批阅, 数据有单独的研究员予以收集, 并作统计学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数据具有方差齐性, 因此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成绩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相比, 两组的P<0.05, 有统计学意义;成绩≥60分为及格;成绩≥90为优秀
由表1可见, 对照组总成绩明显高于实验组,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5) , 说明以老师精评题库为主导的教学复习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的复习方法。此结果与预期效果完全相同。对考试成绩进一步分层分析。
2. 主客观成绩对比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相比, 两组的P<0.5
由表2可见, 两对照组中实验组的主观题总成绩高于对照组主观题成绩,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5) , 表明以教师为主导的精评题库对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和融会贯通是有帮助的、明显的、有效的。
3. 问卷调查。
我校医教研室采用自主设计的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262份, 收回有效问卷262份, 有效回收率100.00%。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见表3) 。
学生对不同的教学方法的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 (P<0.5) 。结果显示:学生更加愿意接受以教师精评题库为主导的复习方法。
四、讨论
以教师为主导的精评题库的复习模式不同于以往只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期末复习模式, 重在将以学生为中心转换成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师的主导之下将课程内容全面系统、融会贯通地展现给学生,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构架, 全面掌握教材内容, 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改变了枯燥、乏味的复习环境, 活跃了课堂氛围,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3]。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原则, 是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培养的有效方法[4]。
本研究对成绩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以老师精评题库为主导的教学复习比以学生自主背诵题库的学习效率高, 此结果与预期效果完全相同。进一步分析发现以教师为主导的精评题库对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和融会贯通是有帮助的、明显的、有效的, 也是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 本研究认为, 以教师为主导的精评题库对于提高期末复习效率上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高效性地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减轻期末复习负担, 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中等职业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 培养实用型人才。
摘要:为探讨以教师为主导的精评题库与以学生为主导的背诵题库之间对于提高期末复习效率的影响, 本文将福建省闽东卫生学校助产专业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组采用教师为主导的精评试卷的复习模式, 对照组采用传统复习方法, 课程结束后以期末成绩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学生均乐于接受此复习方法。由此得出结论, 以教师主导的期末复习, 能提高学生复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精评题库,复习效率,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1]冯丽钦, 周小香, 李清.PDG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护理见习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9) :92-93.
[2]杜宇琼.对温病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北京中医, 2003, 22 (4) :51-52.
[3]高秀萍, 祁金顺, 张俊芳.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9, 29 (1) :18-19.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复习指导 篇7
关键词:阅读复习;语言形式;作用;联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5-0062-03
跟老师们座谈的时候,很多老师提出:小学六年级期末复习中,阅读复习是很困难的事情:做了很多阅读练习题目,一拿到试卷,往往就像“白做”了——练习过的题目,试卷上却很少能够看到几个。其实,这是期末阅读复习的方向、练习的着眼点出了问题。期末复习,到底该复习什么?怎样复习?就阅读来讲,复习的目的不是记住几道题目,而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系统的提升。指导学生做阅读练习,无疑是阅读复习的基本手段,但要把着眼点放在通过复习使阅读能力得到系统的提升上。结合小学六年级毕业测试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就小学毕业语文复习提几点建议。
一、关于词语的理解与作用分析
从考查能力的角度来讲,命题中出现的词语理解,一般不是要读懂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因为对于学生来讲,字面意思不理解,往往需要借助工具书。而工具书又不能带进考场。如果是熟悉的,学生背诵过来就可以的,命题中安排这样的题目,则往往是在引导老师教学中“死记硬背”。把握“引导培养能力”的命题导向,词语理解一般是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其关键作用的词语。因此,我们在阅读复习中,词语的理解重点,应该放在解决理解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意思,体会这些关键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特殊作用。
实际阅读考查中,学生完成词语理解与作用分析方面所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能够回答出词语表面意思、一般的意思,但不能够准确的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意思;不能够很好的领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例如:
某小学六年级毕业试题选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一段话:“……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针对这段话,命题者出了这样一道题:“定格”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定格”强调了什么?
严格地说,“定格”是电影中的一个术语,影像瞬间停住,不再动。在这里,定格显然是个比喻。作者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什么意思呢?居里夫人的形象在历史上不再动、每个人的心中不再动。这是表面意思。而深刻的含义呢?是说随着报告结束,居里夫人的形象一下子被历史牢牢记住、被每个人牢牢记住,就像电影画面定格一样,一下子不动了!这是作者在对居里夫人进行赞颂!但是,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很多是仅仅写出了“停住、记住”。
语文,总是要研究语言形式的。对语言形式的作用的分析,这应该是命题者需要关注的内容。但是,实际的命题考查中,学生往往对于“形式”的作用,摸不着头脑。第二问的“作者用定格强调了什么”呢?其实是强调了牢固的程度,强调了不再变化。
复习重点:指导学生练习着“将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词语在文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独特的意思。”就像“定格”一词的理解,要理解在这句话中、这段话中、甚至全文中,写了人物事物怎样的具体特点,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思想。
通过增删调改的方式,来体会一些关键词语作用——在这里表达出了怎样的特殊的意思,不是别的词语、别的写法所能表达的意思。在一次次练习中,感悟词语的一些基本的规律。一般来讲,关于表情达意作用的分析,侧重点应该放在“所选用的词语表现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强调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换用或去掉词语,效果为什么就不好”上面。其中包括一些“实词”,还包括一些在表情达意上其关键作用的虚词。
二、关于句子的理解和作用的赏析
实际考查中,关于读懂句子的意思,一般有这样几类:第一类,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第二类,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第三类,各类不同的句式意思的不同点。
从实际考查看,学生不能准确体会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有如下具体表现:不能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能在全文的整体联系中去理解;不能揣摩作者写作的背景、当时当地的情况来理解;不能揣摩出作者话语背后的意思;运用了修辞手法作用的句子的意思,答案泛化;不能分析体会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表达出的事物的具体特点,不能体会出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只能意识到各种不同表达方式(比如陈述、疑问、感叹、转换、倒装、无主句等),不能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例如:某小学六年级毕业试题选了《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第二自然段中这样一句话考查学生对语言形式的作用分析能力:“啊,水好清啊,风好香啊,传似乎是在镜面上滑过去,滑过去。”针对这句话,命题者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作者在这里用了两个“滑过去”写出了怎样的特殊情形?
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学生“重复地用两个滑过去”跟用一个有什么不同,考查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悟能力。但是学生很多仅仅答出了“船很快、水面很平静”的意思。这说明学生还不善于通过增删调改的方式,来体会这样写表达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船很多,水面很平静,一艘小船过去了,另一艘又过去了……那船从这里滑过去了,又向着其他地方滑过去了。
再如:某小学六年级毕业试题选了殷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针对作者看到母亲在病床上的情形,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母亲在医院的情形。作者写道:“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当时母亲怎样的情形?这样写强调了什么?
学生的答案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形:“艰难的呼吸者就像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强调了目前艰难的生活;强调了无论怎样,都要活下去、强调了他母亲想说的最后一句话;强调了自己的艰难生活;作者双腿瘫痪后不想活了,后来在妹妹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和勇气。”
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这样的内容:第一,比喻的手法,表达出了当时事物怎样的特点;第二,这样写在表情达意上起什么作用。但是,从学生的答案来看,第一,独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不能够从表现了事物当时怎样的特点的角度去分析“写出了怎样的具体特点”——母亲当时是怎样的状况。这句话,其实是强调母亲当时的呼吸非常困难,已经奄奄一息;关于作用,就是强调呼吸困难的程度。那么,为什么用“一生的艰难”来作比呢?显然,这是作者后来的回忆录,这里这样写是要强调老人家的一生都非常的艰难,想说母亲的一生是艰难的一生。这是一语双关的句子。这样打比方的作用在于强调这两层意思。
复习要点:在阅读复习中,针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关键作用的那些含义深刻、运用了不同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明显有独特用意的句式采用的句子、一些运用了关联词语来的句子,来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读书,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去体会表达出了“人物、事物、景物怎样的特点,表达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独特情感和思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析“有什么好处”的方法,仍然是增删调改。
关于“有什么好处”的问题设计,问题的指向性应该清楚,应该提示学生从哪里、怎样去思考。
练习题目举例:
1.读《金丝雀》,思考:“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用两只天真的眼睛看到鸟蛋———窝里仅有一个鸟蛋。”这里其实是写父母在听孩子的讲述。但是作者这里却用了一个“让儿子爬到树上、爬到树冠”,如果将“让”改成“听着儿子介绍他爬到树上、爬上树冠”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呢?
2.读《松坊溪的冬天》。作者写溪中景物时这样写道:“那溪石多么好看,有的像一群小牛在饮水,有的像两只狮睡在岸边,有的像几只熊正准备走上岸。”联系“我每天都要经过溪上的石桥,听见桥下的溪水声,唱得真快乐”思考:作者在这里用了“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这样的句式,表达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这样写读起来会让我们感觉怎么样?
3.读《葵花之最》。作者写道:“昆仑山是世界第三极,雪线上连草都不长,还能开葵花?!”作者在最后用了两个标点,一个问号,一个叹号。作者用任何一个都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作者用两个标点想强调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具有提示性的练习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思考问题,在一次次练习中,就会习得一些学习语言的基本经验。
三、关于文章结构特点作用的分析
分析认识文章的结构特点,并不是要讲解文章结构学的知识,而是针对文章某些客观存在的结构特点,去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再体会作者用的过程中去感悟文章的结构形式的魅力。
文章的结构特点包括:文章的顺序及其特点、文章的材料安排特点、文章材料之间的关系等。
实际考查中,发现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学生不能从命题中指定的结构现象中去体会其作用。
例如:针对《秋天的怀念》命题者出了这样的一个题目:“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写了我的表现,这对表现母亲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原文的材料安排上,用了很多笔墨来写作者残疾后暴躁的情绪和行为表现,以此来衬托母亲的形象,使的母亲“爱戴、宽容”残疾的孩子的形象就更加高大起来。但是,学生的答案却不尽人意。对一个班级的答案进行了分析,有如下几种情况:“母亲对作者很好,但是作者确不懂母亲的心;对比的作用;作者写出了我不想活了,经过母亲启发,我有了活的信心。……”这些答案中,只有“对比”还算贴边,但是对比的目的是干什么?学生就不能去想了。
考查这样的内容,不能算“超标”。因为,《课标》要求中有这样一条:“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方法,应该算基本的表达方法了。
复习要点:选取一些典型文章,针对“在材料安排、顺序安排、文章材料之间的关系”有特点的具体文章结构特点,提出一些具体的、直接指向对文章主旨表现具体作用的问题,请学生分析这样写对于表达文章主旨起什么作用。比如开头结尾的形式、记叙顺序的“变化”、“过渡”、“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等。这些内容,不是要学生说出具体术语,而是要求学生去感悟思考具体的作用。
四、关于概括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课标》中提出的“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本身就是概括的要求。但是,概括到什么程度?《课标》没有具体的度的要求。个人依据《课标》的要求认为,到了小学六年级,学生概括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应该达到“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人物事物的主要特征、说明问题的基本要点。”
实际考查中发现,学生叙事的文章,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往往在“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用简单的话来表达”方面存在问题。
例如,要求学生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第一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概括为“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而这段话主要是写“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发现”是全文事件的核心词,“宣布”是第一段所写事件的核心词。回答“发现”的学生就没能抓住第一段所写事件的核心词,也就是说没有抓住主要事件。
再如:要求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来用简单的话概括主要内容。结果,出现了如下问题:“概括——主要讲了作者双腿瘫痪后不想活了,后来在妹妹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和勇气。”“作者最后战胜了病魔,但是他的母亲却死了”“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她生病了。”“一个男孩双腿瘫痪了,一个女孩还没成年,一个母亲得了肝病,后来母亲去世了。”从学生的答案看,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抓不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母亲在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仍然细心的呵护照料自己残疾的儿子、没有成年的女儿,即使到临死之前,还在念叨要他们好好活下去。”
复习要点:先安排情节比较简单、人物较少的文章,练习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安排情节稍微复杂、出场人物较多的文章,来联系抓抓住主要的人物、主要事件,逐步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
五、关于体会文章主旨
体会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用自己的简单的话来表达出“作者所表达的基本的思想观点、说明的道理、表达的情感。”
实际考查中发现的问题是:不能针对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事物、主要特征的介绍,来思考作者的表达意图——要表达的思想观点、说明的道理;不能从作者在对具体事物介绍描写的语言中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态度;套用一些泛泛的语言来回答题目。
复习要点:引导学生先做好文章的概括。在此基础上,联系针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特征”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针对一些关键的语句的表达,特别是一些有概括力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的意图;练习“将泛泛的套话在本篇文章中具体化”——例如:阅读了《秋天的怀念》,要求学生说出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能说是“歌颂了母爱”,而是“作者被自己身患绝症还时刻关怀、呵护着自己的母亲永远的感动着,永远的怀念着”——写出母亲的人格特点,本身就是作者的表达意图。
上面谈了在阅读复习中,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及其复习对策。在具体的阅读复习中,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答题练习、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还应该注意如下两点:
一是精心设计阅读练习题目的顺序。
安排阅读练习,总要出一些题目。而这些题目,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出?这对复习是很有学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常见的情形:学生拿起题目之后,先拿着问题去找答案。而阅读题目中关于词句段的内容理解、作用分析、必须是读懂了文章内容、抓住了主要内容之后,把握了文章各个部分的练习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去找出题目的答案。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策略之一是精心设计题目的顺序。个人以为:阅读题目的顺序,应该按照如下顺序安排: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文章典型词语、句段分析理解体会;文章的材料和结构的分析;文章主旨的体会和表达。这样,促使学生先读完全文,在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整理自己对文章主旨的思考;促使学生认认真真的读完文字,再去作答。
二是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我们的阅读复习中,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就是让学生做,做完了订正。其实,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学生往往只是在做题、改题。复习,是需要教师指导的,教师在指导中,“帮助学生明白自己题目答错了的原因、明白该如何去获取答案。”指导分个别指导和集中指导。个别指导,主要是针对答题中的个别问题;而集中指导则是典型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复习指导】推荐阅读: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09-29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11-13
2024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计划06-27
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期末复习试卷09-23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末综合复习计划10-20
小学数学复习方法研究08-11
小学低年级数学怎样进行有效的期末复习07-16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计划苏教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