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政

2024-10-25

城市财政(精选11篇)

城市财政 篇1

一、城市化与城市财政的一般关系

城市化与城市财政的一般关系可以概括为:城市化会给城市财政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 同时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财政需要提供更多的财力保障。

城市财政的主要任务包括城市的建设与维护;城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保障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硬件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与维护状况, 直接关系到城市一切生产与生活的进行。同时, 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 也是城市政府的职责所在, 它需要城市财政提供财力给予保障。

随着人均GNP的提高, 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与工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以及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 即工业化水平越高, 城市化水平越高, 政府收入也越高。这是因为, 工业部门对税收的贡献一般比农业部门要高。当今, 绝大多数国家都是混合经济。在混合经济中, 政府提供相当数量的产品和服务并管理私人经济活动, 政府支出通常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50%。从时间序列数据来看, 一般随着人均GDP的提高, 工业化水平提高, 进一步拉动城市化率提高, 同时政府支出的规模和比重也在逐渐加大。

二、城市化引发的城市公共产品需求

(一) 人口规模扩大对城市公共产品需求的影响

城市公共产品供给规模同城市人口规模之间的联系决定了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城市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 应首先考虑人口因素对城市公共产品的影响。城市化导致的人口规模扩大, 城市居民对社会公共产品需求增加。当城市化导致一个地区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 该地区居民辖区内准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出现拥挤, 原有公共产品的人均消费数量和质量就会下降, 进而感到公共产品提供不足, 于是对这种公共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加, 这就需要增加这种公共产品的供给。

(二)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对城市公共产品需求的影响

从城市化的生成机制和本质来审视,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化水平归根到底取决于工业化, 早期的城市化动力主要来自工业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源, 对工业而言, 它需要城市功能的服务、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来支持、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需要产业的集聚效应。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要求发挥地方公共产品 (如公共交通、投资环境) 的作用, 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同时, 原有公共产品难以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公共产品需求量进一步扩大 (管强, 2003) 。

(三)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对城市公共产品的影响

随着地区经济发展, 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 许多方面依赖于公共服务提供的程度, 人们对于其能满足自身非基本需要的公共产品的需求将迅速增加。19世纪80年代, 阿道夫·瓦格纳 (Adolph Wagner) 提出了“公共支出增长法则”, 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 将会导致“对社会进步政治压力”的增大和在工业经营方面因“社会考虑”而需求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因此, 可以预料公共经济部门将持续膨胀。美国1890年公共支出占GNP的6%, 到1990年上升到35%, 对比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增长了6倍。可见, 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 瓦格纳法则已得到证实 (马斯格雷夫, 2003) 。从历史顺序上看, 人均收入的上升记载了从农业与低收入状态到工业与高收入状态的经济发展进程。在这个发展进程中, 马斯格雷夫 (2003) 认为, 城市化的进程和由此所致的拥挤现象已经提高了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这类需求期待增加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应, 而在经济社会是较为自给自足的农业的条件下, 这类需求并不存在。

(四)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新公共产品需求

城市公共产品是指在城市范围内以城市财政为供给主体, 被全体市民享用并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特征的、城市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在结构转换过程中, 特别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 一般相伴着生态环境和收入分配的恶化。这就导致除了对原有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外, 还引致新的公共产品需求。比较典型的是环境保护、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保障。

三、城市化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

经济学家张培刚 (1945) 、库兹涅茨 (1961) 、加塔克 (Subrata Ghatak) 和英格森 (Ken Ingersent) (1984) 等把经济增长中的农业贡献归纳为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而且城市化进程的阶段论表明, 在城市化的初期, 城市化的推动力主要源于农业部门的剩余。在城市化的中期, 工业化成为城市化的核心推动力, 此阶段若农业部门的发展受到制约, 则会形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瓶颈”。迅速的结构转换, 要求农业部门既提供充足的产品贡献, 保证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对食品的需求, 以及工业化发展对原料的需求;同时, 又要求农业部门提供市场贡献, 以扩大内需,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般在此阶段,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于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

此外,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入中期阶段以后,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 工业和城市部门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提高, 进一步引致农村教育与农村卫生的公共服务需求。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推进, 带来收入分配差距的迅速扩大, 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要求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以保护和关怀弱质群体。

四、财政助推城市化进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推进城市化不能等同于加强城市市政建设

城市市政建设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城市化还有许多城市市政建设不能涵盖的内容。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盲目建设大广场、大马路等形象工程。这些建设工程的资金如果来自财政资金, 会在既定的财政支出规模内, 直接挤压公共服务的支出, 间接影响扩大消费需求。

(二) 推进城市化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城市化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的结果, 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不能完全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在推进城市化中, 要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城市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 既要积极, 更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 建立健全财权、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从目前来看, 我国城市政府财权、财力与其履行的公共服务事权不对称, 缺乏稳定的、能随人口增加而增长的财政资金渠道, 是城市政府不愿意接受农民进城落户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从城市化角度设计财税体制, 建立财权、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适当提高财政收入中市县财政的分成比例。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额度中的一部分应与城市吸收农村人口的数量挂钓, 形成一种联动机制与长效机制。

(四) 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城市投融资机制

从市场经济运行角度, 要打破城市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垄断, 开放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场和运营市场。建立健全公开招标、合同约束、授权经营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的状况, 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城市投融资机制。减少城市财政资金的压力, 将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纯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

(五)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现行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 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要通过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消除制约城市化进程的这一主要障碍。按先城市、后农村的原则, 开征社会保障税。将现行城镇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扩大覆盖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 并最终建立全国统一的覆盖城乡、个人账户随本人流动的社会保障体系。

(六) 处理好城市化、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 才能使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出来, 参与工业生产, 改善生活水平。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 往往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进而导致城市乃至农村的生活环境恶化。因此, 政府及其财政必须运用税费手段如开征环境税用以保持生态平衡, 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条件。

(七) 充分发挥城市政府财政职能与作用

首先确立提供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 (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是指在城市范围内主要以城市政府及其财政为供给主体, 被全体市民享用并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特征的城市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产品与服务) 是城市政府财政的基本职责, 城市政府财政必须将满足区域内公共产品与服务视为自身的第一要务;其次城市政府财政要调节本地区的收入分配, 以促进社会公平。

城市财政 篇2

聊财会[2010]7号

关于做好2010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县(市、区)财政局,市直各培训点,市直各部门、单位,中央及省驻聊各单位:

为做好2010全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培训任务,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10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有关问题的通知》(鲁财会[2010]19号)和《山东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2010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培训内容

(一)各类企业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是:会计理论与实践、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会计职业道德、新企业所得税法、1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小企业会计制度、其他行业会计

制度及核算办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信息化知识等。

其中,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相关内容为必选内容。

(二)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

是:会计理论与实践、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会计职业道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

支付制度、公务卡改革、非税收入改革、国有资产管理、财

政资金管理知识、工会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高校会计

制度、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等。工会组织、医院、高等

院校、民间非盈利组织要分别将工会、医院、高校、民间非

盈利组织会计制度作为必选内容。

各级、各部门(单位)要本着按需施教的原则、在抓好

以上内容培训的同时,结合近年来全省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小金库”治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

训,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二、培训形式

各县(市、区)、各部门(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区

分单位类型和会计人员层次,采取集中培训、网络远程教育、业务主管单位自行组织培训等方式。要注重调动单位和会计

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确保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取得实效。

三、培训机构的管理

按照《暂行办法》规定,承担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培训

机构,必须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经财政部门重新进行

评估、确认符合承办条件并予以登记、公告后,方可开展培

训业务。

对实行网络远程教育的,要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构,配

备适合需要、质量较高的课程资源,功能上要符合监管要求。

确定实行网络培训前,应按《暂行办法》相关要求,对网站

功能进行评测。同时,采取相应的记时、监控、考试等措施,确保教育质量。

各县(市、区)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方案,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加强对各培训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以确保培训

质量和效果。

四、培训的组织实施

(一)高级(总)会计师的继续教育。各单位在高级(总)

会计师可参加省财政厅或市财政局统一组织的培训,由经省

财政厅公告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具体负责培训。

(二)初中级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市直、中央入省驻

聊单位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由经过市财政局评估、登

记、公告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其他县(市、区)财政部门评估、登记、公告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承担。

(三)业务主管单位或大企业自行举办本系统内人员培

训班,按《暂行办法》规定,应报经同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

机构核准会组织实施。

为适应会计人员实际需要,方便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

学习,2010年聊城市市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采取集中面

授和网上培训形式,会计人员可直接到市财政局公告的培训

点进行报名培训。

培训报名自文件下发之日起至11月30日之前结束。市

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聊城高

级财经职业学校二校区、聊城东方会计培训学校。

五、继续教育登记

(一)参加集中面授的会计人员学习且考试合格的,可

由培训机构或单位集中到所属会计管理机构进行继续教育

注册登记。登记时,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要对继续教育培

训机构或单位上报的培训班总结、考勤记录、考试成绩、教

学讲义等进行认真审查。

(二)参加网上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可由主管部门或

单位集中持IC卡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统一到所属的财政部

门会计管理机构办理注册登记,也可持IC卡和会计从业资

格证书自行到所属的财政部门办理注册登记。登记时,财政

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应对培训机构上报的教学内容、完成学时

和考试成绩等进行认真审查。

(三)对发表论文、参加有关考试等视同完成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所提供的刊物、证书等应进行认真审查,确认后

予以登记。内在国家正式刊物发表论文的,可持刊物原

件、作者有效证件及相关证明的原件和复印件申请登记。对

于符合规定,本参加会计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合格的,可持成绩单由各级财政部门审查确认后予以登记。正在接受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学历教育的持证人员,可持会

计从业资格证书、入学通知书、学生证、身份证办理登记。

继续教育登记应在内12月底前完成。

六、工作要求

(一)各县(市、区)财政局要把继续教育的培训要求、内容、时间、培训点及时向社会公布,确保会计人员及时了

解有关信息。

(二)各部门(单位)要大力支持本单位会计人员参加

继续教育,并为其学习培训提供必要条件,不得以任何理由

阻挠和妨碍会计人员依法享有继续教育的权利。

(三)往年无故未参加继续教育的持证会计人员,不得

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不得参加高级会计师考试

报名和评审,不得参与会计双先评选,并视情节予以公告。

(四)市直继续教育培训点要发挥教师资源充足的优

势,选择高水平教师任课。为保证培训效果,市直行政事业

单位与企业应分别进行培训,每班学员原则上不超过100人。

业务主管部门自行组织办班的,应事先将培训计划报市财政

局会计科。

(四)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要严格执行《暂行办法》有

关规定,自觉接受财政部门的管理和监督。采取集中培训方

式的培训机构,每期培训班开班前10日,要将培训班学员

名单、培训内容、培训日程安排报同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

构;培训班结束7日内将培训班总结、学习效果自评情况报

同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在开班时,要将《会计人员继

续教育学院意见反馈表》(详见附件)发放到每个学员,由

学员直接寄送或由培训机构、培训单位收集后交同级财政部

门会计管理机构。采取网上培训方式的,要认真按照规定的培训内容做好课件,确保培训效果。

(五)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收费,要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

定的标准执行。

(六)各县(市、区)财政局请于12月5日前,将本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总结报市财政局会计科。

市财政局会计科监督电话(传真):0635-8681098;电

子邮箱:lckjk@126.com。

聊城财政会计管理公共邮箱lcczkjgl@126.com,密码

666666,供各单位及广大会计人员了解全市会计管理信息之

用。

附件: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学院意见反馈表

二0一0年七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 会计继续教育通知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抄报:省财政厅

城市财政 篇3

摘 要:政府对轨道交通项目的前期补贴金额合适与否,关键在于前期对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回报及成本的分析是否充分。轨道交通项目的回报可以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入手进行分析,而轨道交通项目的投资成本则需要考虑两个方面: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资本的时间成本。将这两方面纳入投资成本的计算之中,再与投资回报折成现值进行分析,即可得到当期政府需要对轨道交通项目前期投资进行补贴的额度。

关键词:轨道交通;财政补贴;政府主导;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90-02

一、国内外现有补贴模式概述

(一)建立效益返还机制的模式

给予轨道交通企业特殊权益(如上盖物业的综合开发权),企业通过这些权益的开发获得部分轨道交通产生的附带效益,以补偿轨道交通产生这些效益所发生的成本支出。香港地铁及深圳地铁4号线均采用了该方式。

(二)“投资——建设——运营”三分开的模式

由政府或政府所属的公司负责投资与建设,轨道交通建设的投入和初期设备的投入不计回收,并对今后的大宗投入(如购买车辆)与改造予以补贴。相当于轨道交通企业租用轨道交通资产进行运营,只承担运营成本。

(三)成本完全由企业承担,但政府予以补贴的模式

即企业负担所有产品的建设与运营成本,但出售给乘客的产品仅包括乘客所享受轨道交通服务产品和社会效益产品产生的成本,不包括其他未购买轨道交通服务产品的人应当承担的社会效益的成本,后一成本由政府补贴。

二、城市轨道交通补贴资金分析

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即以政府提供的信用为基础,以政策性融资方式为主,辅之以其他手段进行融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两类:政府财政出资和政府债务融资。具体是:政府财政拨付的资本金、政府基本建设基金或国债资金、国内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贷款、境内外发行债券、政府向国外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依托于政府信用的商业贷款等。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相对于其他交通行业投融资来讲,有其特殊性。一般来说,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融资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城市轨道交通造价高投资大,工程投资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

制约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项目所需的巨额投资。城市轨道交通造价在交通领域是最高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地铁建设的成本始终居高不下,以每公里的造价计,北京地铁地面路段造价3亿元,地下部分造价5亿元,上海一号线工程平均造价4.4亿元;上海二号线工程平均造价7.7亿元;广州一号线工程平均造价6.87亿元;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平均造价5.44亿元。从我国已经修建的地铁来看,一般投资每公里6亿~8亿元,已建成通车的上海、广州、北京(复八线)地铁投资,每公里平均造价分别约为7亿、7亿和6亿。

(二)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周期长

目前国内一条地铁线的平均建设时间为五年,相对于其他交通设施建设,地铁的建设周期长。建设周期长将导致资金利息积累多,资金成本高。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来说,还本付息问题将是项目重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三)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回收期长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沉淀时间长,即回收期长。对国外较为成熟的轨道交通的实证分析得出,轨道交通从项目初期建设到后期运营并逐渐成熟,运营利润汇流达到收支平衡的时期一般为30年,因此资金投入以后就会沉淀在项目上,投资主体不易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灵活地退出市场,而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收回投资,这使得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存在很大的回收风险。

三、城市轨道交通政府补贴项目分析

(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回报

普通投资方对于所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要求可以由征询项目方的意见得知,不具备征询意见的条件时,通常可采取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根据同行业类似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投资收益确定。将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分为两部分,一为投资者的无风险报酬,其报酬率为无风险利息率;二为投资者的风险价值,即投资者所承担的不能按时收回本金与利息的风险所要求的补偿,其报酬率为风险价值率。

(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投入

1.评估城市轨道交通的投入时应考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很多国家大城市的地铁融资建设中,特别是在地铁建设初期和高速成长时期,政府投融资都发挥着主要作用。如北京地铁建设初期政府投资比例达100%,香港地铁政府投融资占77%,法国巴黎地铁政府投融资占80%。在过去几十年里除了少数几个例子,政府投入几乎成为所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中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如前所述,政府主导的轨道交通补贴渠道种类繁多,若政府需要对轨道交通企业进行补贴,可采用的资金来源渠道非常广,因此在计算项目的成本时,需要充分考虑每一种资金来源的资本金成本,而不是均一的以市场利率作为资本的成本。

2.评估城市轨道交通的投入时应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资金投入周转使用后的增值额,即资金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投放和回笼的时间不同而带来的增值。资金的时间价值大小一般采用利息或利率来反映,体现资金的时间价值大小的利率,根据不同资金来源,可以是银行存款利息率、股息率或债券利率。

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在评估政府补贴额度时需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如下表所示:

如上表,假设项目的资本回报率Ks为10%,则甲方案的项目现值为184.24亿元,乙方案现值为202.19亿元,因此,可以得出,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政府对轨道交通企业进行前期投资补贴时是一项必须考察的内容。

(三)城市轨道交通政府财政补贴模型

由于项目的实际价值可以看成是对项目未来净值的预期折现,所以可以利用项目融资理论计算项目的实际价值,并得出项目运营期的财政补贴额。主要步骤包括:(1)计算项目的资本回报率;(2)计算项目的加权资本成本(WACC);(3)确定项目的未来净现金流;(4)计算项目的现值,并通过与当前的投资额进行对比以判断当前财政补贴的额度。由于技术资产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这种技术资产带来的未来收益一般表现为利润总额、净利润、净现金流等。如果将未来的收益折现,选用的折现率只能是投资于技术资产的投资回报率(或称投资收益率)。因此,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也可用作收益现值法中的折现率。

优点:考虑前期投资成本时,充分考量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将其融合进入补贴模型之中,能更为实际地为政府提供轨道交通前期投资的相关建议。

缺点:考虑前期投资回报时,运用上证指数和上证公用事业指数,可以很好地计算出国内相似轨道交通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但是,对于不同轨道交通、不同发展程度的轨道交通企业而言,较难以此模型衡量轨道交通项目的投资回报。

四、总结

本文主要围绕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前期投资回报及成本来进行分析,提出采用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轨道交通政府财政补贴机制,即切合国内外轨道交通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发展趋势,亦将前期投资资本的时间价值充分考虑在内,从而得出政府在轨道交通项目前期的投资补贴方案。但是,这个模型所提出的方案还无法就不同的轨道交通项目分析出不同的投资回报率,即不能根据不同轨道交通企业发展状况提出不同的补贴模式,因此,本文在这方面仍有所欠缺。

参考文献:

[1]贾腾,欧国立.城市轨道交通补贴依据与方法[J].学理论,2010,(7):99-101.

[2]李建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欧国立.轨道交通运输经济[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4]欧国立,全川.城市轨道交通的补贴机理与方法[J].中国城市经济,2010,(11).

川渝区域中心城市财政问题分析 篇4

首先, 财政能力居于全国水平的前列。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能力、较大的辐射半径和较强的资源聚集能力。其次, 财政收支规模较大, 并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财政收支规模与其城市极大的财权和事权相适应。城市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区域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和改革中,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政府职能逐渐规范, 决定了城市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公共领域倾斜。最后, 城市财政支出结构呈现出均衡化的特点。随着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 城市核心区半径不断向外扩展, 城市范围不断延伸, 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区域不断扩大, 决定了区域中心城市财政支出向平衡城乡发展领域过渡。尤其是我国提出建立和谐社会, 要求全社会居民能享受到基本相同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更是决定了城市的财政支出不断向城郊和农村倾斜。

二、川渝中心城市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域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区域政策多以激励和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为主。然而巴蜀地区对成渝两地过度倾斜发展政策的实施, 造成区域差距越来越大, 区域矛盾与摩擦也日益加剧, 进而影响到包括川南、川北、重庆郊县地区在内的整体发展。贫富差距过大, 极化效应严重, 形成两富多贫的局面。

(1) 财政收入方面

税收结构缺乏主体税种。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 主要是缺乏税源大、征税范围广的主体税种。除了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撑作用较为突出外, 其余都是零星小额税种, 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弱,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收入不稳定且征收难度大的问题。除此之外, 城市财源的产业结构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发达国家的地方产业结构中, 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 产业结构有很大的改变,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但财政收入并未与之相协调发展。

(2) 财政支出方面

财政支出效益不高。财政一直充当着“大出纳”的角色, 加上财政本身也有重收入、轻支出的倾向, 资金使用效益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是效益观念淡薄, 许多项目的上马属于短期行为, 根本不从长远、从效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另一方面缺乏支出管理责任制度。

三、完善区域中心城市财政的对策思考

A.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

具体来说, 税制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筹城乡所得税制。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基础上, 对农业生产者的收益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2建立城乡统一的房地产税制。改革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 建立完善的房地产税制。将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合并为房地产税;对负担房地产税有困难的城市低收入者给予税收减免;同时规范计税依据, 合理设计税率, 在税率的设计上, 要充分考虑城乡居民的承受能力, 切实保证减轻实际负担。

B.促使农民以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 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

在农村推广社会保障应该分层次、分步骤进行。首先, 考虑的应当是将失地农民纳入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 考虑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国家制定相应政策, 使农民工享受与城市职工一样的住房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城市基本社会保障, 消除农民工进城的制度障碍,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通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弱化土地的基本社保功能, 促使农民以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

C.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在公共产品的供应上, 应坚持城乡平等的非歧视原则, 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大致均衡的公共产品, 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减轻农民负担。农民收入低,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 财政应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

D.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倾斜,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的投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总之, 成都、重庆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应当通过其收支行为, 一方面应当引导资源向优化产业结构、平衡地区结构的方向流动, 另一方面要激活经济生活中闲置的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效用。通过财政收支方向和数量的调节保证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不断推进区域中心城市的财政改革, 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财政管理水平。

摘要:长期以来区域政策不公、产业结构调整及国有企业改制成本所引起的区域极化效应是导致川渝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低落的重要原因。成都、重庆作为巴蜀区域中心城市其财政在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使财政管理和调控职能等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体和导向作用。

关键词:区域中心城市,平衡发展,城市财政,城乡统筹,公共产品,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阎坤, 王进杰.公共支出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尚希.财政风险:从经济总量角度的分析[J].管理世界, 2005.

[3]何得辉.农业税收政策的国际比较[J].世界农业, 2004.

[4]王焕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乡镇政权[J].湖南社会科学, 2005.

[5]董克伟.缩小贫富差距才能拉动“内需”[N].中国改革报, 2006-2-27.

城市财政 篇5

1.上海3743.7亿元

2.北京3307亿元

3.重庆1703亿元

4.天津1755亿元

5.深圳1482亿元

6.苏州1204.3亿元

7.广州1102亿元

8.杭州860亿元

9.武汉828.58亿元

10.成都781亿元

11.大连750亿元

12.南京733亿元

13.宁波725亿元

14.沈阳715亿元

15.青岛670亿元

16.无锡658亿元

17.郑州606.7亿元

18.长沙486.8亿元

19.南通430亿元

20.厦门422.9亿元

21.佛山---亿元

22.常州379亿元

23.东莞---亿元

24.合肥389.5亿元

25.济南380.8亿元

26.福州---亿元

27.昆明378亿元

28.徐州365亿元

29.西安---亿元

30.烟台---亿元

31.哈尔滨---亿元

32.温州---亿元

33.鄂尔多斯---亿元

34.盐城312.8亿元

35.潍坊306.1亿元

城市财政 篇6

【关键词】 县级 财政 农村金融

兴化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腹地,是典型的农业大市,现有耕地180万亩,人口156万人,行政区划调整后辖29个镇、5个乡、一个省级开发区,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水产品生产与集散基地,同时为省级“不锈钢特钢制品出口基地”和“脱水蔬菜出口基地”。2011年兴化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6.5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5.56亿元。2012年1月至6月份实现财政总收入36.97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73亿元,同比增长9.5%。

一、当前农村金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兴化市目前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0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8家,担保机构16家。截至2012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09.49亿元,比年初增加60.85亿元,同比多增加22.61亿元,余额比年初增长17.45%,存款总量突破400亿元大关;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62.66亿元,比年初增加30.16亿元,同比多增加12.86亿元,余额比年初增长12.97%。

1、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服务面临的困难

(1)农业生产经营项目收益低、风险高,放贷机构存在顾虑。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回报率低,而且受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上农业政策保险机制尚未完善,农村生产得不到保障。这就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发放存在顾虑,农村生产资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2)农户贷款额小、分散,成本较高,信贷人员缺乏放贷动力。农户贷款具有额度小、手续繁、客户量大面广的特点,信贷人员需投入较大的精力,放贷成本加大。兴化市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行“阳光信贷”,采取建立农户信用档案,集中授信的方式,既提高了放贷效率,同时也减轻了信贷人员劳动强度,降低了贷款成本,但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建立了信贷业务考核机制,实行信贷人员绩效工资与贷款发放量挂钩,不少信贷人员将眼光瞄准额度大的企业贷款,对于发放额度小的农户贷款自然缺乏动力支持。

(3)农村企业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加大了银行审贷难度。目前,虽然大部分农村企业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真正按公司制规范操作的为数不多,其多数股东为家庭成员,实质为一人公司。因而不少企业财务管理及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对外报送的账表有多种数据。农村金融机构无法通过报表对中小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状况及时作出准确评价,从而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放贷顾虑。甚至少数企业无专门会计人员,无账无表或做假账,农村金融机构无法准确把握其资产、负债、成本、效益等情况,贷款额度很难把握。

(4)缺少担保抵押,贷款难以发放。农村金融机构出于防范信贷风险考虑,必然要求企业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可是,不少企业尚处初步发展阶段,自有资产有限,缺少可抵押的固定资产。同时,信用担保机构对大部分农村企业认同度不高,使得农村企业无法获得有效的担保途径,银行贷款难以得到落实。

(5)农村信用环境不佳,银行存在畏惧心理。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环境有所改善,但少数企业和农户信用观念依然淡薄,诚信意识不强,逃债行为时有发生,无疑加大了贷款风险,挫伤了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2、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

(1)与银行合作关系未能有效提升。具体表现在与协作银行的风险分摊比例、担保贷款的利率优惠以及与贷款配套银行收取的各种费用减免等,这些因素将导致担保机构所担保的贷款质量偏低,承担风险过大,收益偏低。

(2)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不强。由于担保公司普遍缺乏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同时又尚未接入人行征信系统,无法调阅被担保人的征信报告,难以对担保项目进行有效评估和审查。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不需要担保公司担保,银行就可以贷款;需要提供担保的企业大多是新成立、经济效益一般的企业。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诚信度低,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大大增加了担保公司的风险。

(3)担保机构专业人才匮乏。担保行业属于新兴的特殊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和熟悉金融政策法规。据相关部门统计,兴化市担保行业现有从业人员中从事过金融工作的人员数量比例严重偏低。

(4)担保业务收益偏低。担保公司属于低收益高风险,担保手续费费率每年仅为担保金额的1.8%左右,导致兴化市正常开展担保业务的14家担保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最高3.74%,最低仅为-1.24%,平均仅为0.81%,其中有两家亏损,大大低于其他行业收益水平。个别担保公司为了弥补收益上的不足,甚至出现超范围经营现象。

(5)政府缺乏有效监管。国家针对担保机构实行登记备案管理制度,但相关管理部门缺乏行使监管职能的有效手段。个别担保机构存在违规超范围经营、抽逃注册资本、内部管理制度混乱、风险控制措施不到位等现象。

另外,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针对涉农保险机构的优惠措施不多。目前除农业保险保费的营业税优惠外,无其他优惠措施,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由于县级财政不宽裕,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的财政支持以中央级、省级为主,而从本级财政获得的支持较少。

二、当前县级金融机构享受的财政政策

1、对涉农保险公司的财税优惠政策

保险公司承办农业保险取得的保费,现行税法给予免营业税的优惠政策。自1984年起,国家对农业保险免除营业税,兴化市自2007年下半年实行农业保险试点,截至2011年底,保险机构共收取农业保险保费9747.15万元,按5%税率计算,合计免除了487.36万元的营业税负担。

2、中央财政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及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

根据财政部《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财政部门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15%的部分,按2%给予奖励。2010年度兴化市有2家金融获得奖励资金1793.33万元。同时,根据《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江苏省财政相关文件,对达到标准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给予平均贷款2%的奖励。

3、省级财政对涉农贷款、涉农担保的补助

根据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印发财政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实施细则的通知》文件精神,2008—2012年,省财政对全省范围内的涉农贷款、涉农担保及新设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补助。2008年度兴化市6家金融机构取得涉农补助680.4万元,2009年度15家金融机构取得涉农补助1903.18万元,2010年度15家金融机构取得涉农补助1794.23万元。这些补助的获得,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资金投放积极性。

4、省财政对科技贷款、小企业贷款的补助

根据《江苏省银行贷款增长风险补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为鼓励和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项目、小企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新增科技贷款、小企业贷款进行补助。2008至2011年度,兴化市有3家金融机构获得该项补助1037.99万元。

5、省财政对担保公司增资、业务费和风险准备金进行补贴

担保业务针对的大都是风险较大、信贷保证措施不足的客户,对贷款承担连带责任,同时,当前没有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此类贷款降低货款利率的相关规定,导致担保公司具有风险大、收益低的特点。为鼓励担保公司开展业务,增强其抗风险能力,省财政于2009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担保公司当年增资部分给予一次性补贴,同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担保公司收费低于规定标准部分进行补贴,并对其提取的风险准备金进行一定比例的补贴。

三、县级城市开展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工作的思路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所需资金投入将达到15—20万亿,2015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超过48%,城镇人口将达6.5亿,在此过程中需重点发展3000—6000个小城镇,需投资2.5万亿,其中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少1万亿。该项资金需求仅靠财政投入远不能满足,必须激活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农村供给。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结合兴化市地方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1、通过补贴减轻农村金融机构税负

目前金融业整体税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金融业具有准公共产品特点和内在脆弱性,高税负极易造成金融业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的信贷支农服务更有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为确保农村金融的平稳运行,应当考虑适当降低其税收负担。税收减负主要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两个方面着手,但直接减免这两项税收会产生一些问题:营业税是地方主要税收之一,减免营业税会直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从而挫伤地方政府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金融企业职工工资水平较高,如果直接减免企业所得税,由于现行所得税法已无计税工资的规定,因此,金融企业容易借此来规避职工个人所得税的缴纳,存在着逃税空间。因此,采取税收的财政返还形式,由上级财政将农村金融机构所纳税额按一定比例以补助的形式返还到农村金融机构最为妥当。

另外,由于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金融机构的县级分支机构不是独立法人,在获得财政补助中付出与取得不成比例,因此产生了申报补助不积极的现象,建议在文件中明确该事项。

2、进一步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以及农户因经营规模校小、信用不易考察等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农业贷款难以获得的问题

第一,结合兴化市担保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制订担保行业的合理规划和布局,严格执行财政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政府日常监管,明确担保机构准入和退出标准,提高担保机构的整体质量,增强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第二,财政继续对其在农村开展的担保业务进行适当补助,激发其开展业务的积极性。第三,鼓励担保机构参加再担保,分散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

3、鼓励村镇银行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县以下网点的设立,增加农村信贷投放渠道

实际上,存在个别担保机构超范围经营现象,与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量不足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农村金融市场也正逐步规范、发展,上级财政继续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予以补助,县级政府在金融机构的用地、手续等环节上做好服务,都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直到积极作用。

4、调动保险机构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

财政助力节能减排八城市率先试点 篇7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下发通知, 决定“十二五”期间, 在部分城市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 并选定北京市、深圳市、重庆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南省长沙市、贵州省贵阳市、吉林省吉林市、江西省新余市等八城市作为首批示范城市。

为推动上述政策执行, 财政部、发改委制定了《节能减排政策综合示范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中央财政除现有支持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各项政策优先向示范城市倾斜外, 还将根据项目投资、地方投入和节能减排效果等因素对示范城市给予综合奖励。

(摘编自人民网)

土地财政与城市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篇8

1.1 土地财政的概念

土地财政, 顾名思义就是政府通过对土地的操控和运作而取得收入, 增加财政的一种手段, 其中的具体含义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指的是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从而取得资金, 出让对象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公司企业。这种通过土地出让方式取得的财政收入已经成为了政府土地财政的主体收入, 土地出让每年为政府获取的巨大利润已经是帮助政府度过经济危机, 挺过债务危机的最重要筹码。第二部分, 指的是政府每年都会定期收取的有关于土地和地产的相关费用, 包括地税, 使用费等等企业或者个人占地使用地皮所要产生的后续费用。在土地财政之中, 土地出让取得资金和政府对土地使用者后续的税收收入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在土地出让的初期, 政府是抱着弥补金融漏洞, 收集资金的目的进行的整个土地经营和转让, 在此过程中, 土地的购买者在购买之后对土地进多相关的房地产行业和商业行业的开发, 并且不断的将后期的相关费用交纳给政府, 这就促进了政府和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紧密联系, 也在交易买卖的过程中不断的促进市场的发展, 推进整个国家经济的更稳定运行, 可谓是良性循环。

从根本意义上来讲, 土地财政无非就是政府凭借着对土地的所有权, 将其进行经营买卖的一种金融行为, 这种金融行为的主要获利者是政府, 政府通过对企业进行土地出让从而得到企业缴纳的租金, 而企业通过缴纳租金会得到一块地皮若干年的使用权。这种环境和背景之下, 企业其实是在负债经营, 因为大多数企业的地租是通过银行贷款取得的, 就算没有通过银行贷款, 企业向政府交纳的租金也是属于现在对未来利润的一个预支, 如果将企业经营运转的好, 就能更多的获取利润, 而如果企业一旦陷入亏损状态, 这笔债务将跟随企业很久, 虽然企业可以将土地的使用权再次转让出去以此取得利润清偿债务, 但是, 新接棒的企业在经营上是盈利还是亏损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一旦经营不好, 负债也就仅仅只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转移, 不仅没有意义, 而且还可能通过债务的转移而使整个负债的面积越来越大, 最终影响整个市场的正常发展, 成为商业上的难题。

1.2 土地财政的现状

土地财政是依托于我国不断变化着的土地政策的, 而我国的土地政策, 又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而进行着不断的演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 我国的土地制度业完成了全面的国有化, 其使用期限是不固定的, 没有期限限制, 也不对使用者收取任何的土地费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到了市场经济的阶段, 土地经营业悄然跟进了时代的步伐,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 变成了有偿的交易行为, 并且给予企业一定的使用期限, 从而更好地方便政府管理和后续经营, 这种土地财政的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在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之中所占有的巨大作用, 从而更好的推进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啊, 不断的提高整个城市竞争力, 让经济更加繁荣的发展。

2 城市经济

2.1 城市经济的概念

政府在通过对土地进行出让从而获取利润的过程结束之后, 这些收入有很大一部分都会被政府投入城市的经济建设之中来, 所以, 城市经济可以说是土地财政的最终目的, 也是重要目标, 是一个需要大家了解的重要概念。

城市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从而开始出现的,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和市场的繁荣程度有着莫大的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的好, 整个市场之中生产关系和买卖关系的和谐, 都是影响着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城市发展繁荣, 各种企业的集聚现象都十分突出, 第二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的城市, 才会有繁荣昌盛的城市经济。

2.2 城市经济的特点

(1) 经济活动的集中性。

在城市中往往会按照功能对城市的各个区域进行功能性的分区, 所以, 城市的人口一般来说都相对比较集中, 不仅如此, 在整个城市之中, 贫富差距往往是比较大的, 财富通常掌握在小部分人的手中, 这些人互相之间进行财富上的流动, 整个经济活动状态都呈现出强烈的集中性。

(2) 非农业经济的支配性。

评判一个城市经济是否发达, 我们往往都会着眼于这个城市的第二、第三企业的发展, 通过对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程度, 一般就可以看出整个城市的繁荣程度了。城市经济的最大代表性就是这些非农业经济在整个城市的经济活动中所占有的巨大地位。

(3) 经济活动的对外开放性。

城市经济的有一特点就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对外开放性, 一个发展健康的城市, 它的门一定要保持敞开的状态, 不断的引进优秀的经济活动, 也让自己通过不断对外交流走出去, 获得更好的发展。

2.3 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来的时期, 也就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在这次分工结束之后, 手工业和农业的差距被拉得越来越大, 市场开始出现, 市场贸易交易也越来越繁荣, 逐渐的, 城乡开始由市场为导火索, 逐渐进行了分割, 城市经济, 也随着城乡的分离, 市场的繁荣, 出现了。

3 土地财政与城市经济发展

3.1 土地财政对城市积极发展的作用

城市经济水平发展的如何, 和土地财政之间有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土地财政影响着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同时又影响着土地财政。城市经济发展得好的时期, 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势如破竹, 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大大提升的背景之下, 企业和居民对于土地的需求度就会相应地增加, 这样就更好地促进了政府在土地出让上面进行获利, 大大促进了土地财政的整体发展, 为城市经济的发展获取了巨大的收益, 让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让城市在发展之中有着更为完善的公共设施等硬件基础, 也有着更加强大的经济支撑。

政府每年在土地出让上面取得的巨大经济来源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在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上, 政府将资金投入在城市道路的修缮, 城市基础生活设施的完善等地方上, 这些建设不仅本身发挥了土地的强大功能性, 更是通过政府不断的完善和修护, 不断地通过政府的资金投入, 将城市的作用放到最大化, 大大促进了整个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其实, 企业或者个人在承包土地, 对土地所有权进行购买的时候, 其向政府支付的巨额资金本身就是一比对城市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投资, 可以直接拉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而且, 通过这些企业对土地的二次整合和利用, 整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和建筑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城市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力。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 房地产行业的命脉由政府掌握, 可以说, 土地财政是影响着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2 城市经济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产生的弊端

(1) 农业用地被占用, 粮食安全出现问题。

在城市化发展日益激烈的今天, 城市的面积不断地在向外扩张, 大批的工厂和商场需要用地, 这就形成了大批原本是农业用地的地皮被城市化加快所带来的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所占用的现象。自1980年开始之后的十年时间, 我国城市建设面积高达2640万亩, 其中有八成的地皮来自于原本是农业用地的地皮。大面积的耕地被占用, 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减少, 长此以往, 不仅粮食的质量下降, 安全得不到保障, 而且整个粮食产业链的自我供应也会产生新的问题。

(2) 农民与政府之间关系僵化。

农民的耕地一直以来都是政府进行征地的主体, 但是由于现在土地制度并不公平, 并且在相关官员之间, 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导致农民在被征地的过程中无法受到公平的待遇和足够的补偿, 所以经常会由于在土地问题上和政府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 从而引发农民群体和政府的冲突。政府和农民如果因为这个问题一直争执不下, 处于僵持状态, 那么就一定会引发出更大的社会问题。

(3) 容易陷入更大的金融危机。

土地财政原本是政府为了拯救自身的金融危机所进行的一种土地出让行为, 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完善, 政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就使得政府在刺激之下越来越频繁的占用农民的耕地, 导致政府更容易陷入更大更深的金融危机。

3.3 如何使城市经济摆脱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政府在对企业或者个人进行土地出让行为的时候, 采用的都是一次性收取土地租金的手法, 这样的资金收取方式对于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来说毫无费力, 所以有着足够比掉其他拿不出足够的资金进行土地使用权里购买的小企业, 长此以往, 就逐渐呈现出一个市场被大型企业所垄断的局面。为了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在市场中能够更好地经营和发展, 政府就要将这种不公平的市场进行相应的整改, 打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机制。比如说, 政府可以适当的将收取土地转让费用的方式进行转变, 由原本的一次付清变成可以分期付清, 这样就可以给更多实力较强但是资金不足的小企业发光发热的机会, 提高整个市场的活力。政府还可以从现在的房地产开发行业中普遍出现的延迟开发现象入手, 加大给进行延迟开发的企业的处罚程度, 让延迟开发的现象尽可能少的出现在房产市场上, 让土地能够发挥到自身最大的功用。

4 土地财政政策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的确, 土地财政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 这些年来给政府的财政工作和城市的基础建设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十分之大, 但是, 也正是由于土地财政在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力, 导致整个房地产行业的房价过高, 城市的生产生活成本因为土地成本的上涨和房价的不断生产越来越高, 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地被拉远, 各种因为土地财政出现的城市问题正如土地财政所带来的好处一般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这些问题凝聚成共同的一句话就是, 土地财政带来的经济繁荣能否可持续发展, 城市经济到底应该走向何方。

5 总结

当前, 土地财政在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中所占有的地位越来越大, 成为了地方政府所建设城市, 维持政府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可以说, 土地财政和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 也是相互联系的, 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为更多的商家带来机会, 这样土地市场势必会更加的炙手可热。与此同时, 土地财政又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这两者相依相存, 密不可分, 构成了强大的城市经济结构, 引领着城市朝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着不断的改变, 在改变之中, 土地出让的收入所占政府收入总比重的份额越来越大, 我国政府开始越来越依赖于通过土地出让而产生的收入。这种土地财政的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影响越来越广泛, 也被更多的加以分析和讨论。为此, 就土地制度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 简要的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通过分析, 解释其中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土地制度,城市发展,出让,收入,现象

参考文献

[1]康鸳鸯, 郭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节约利用土地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 24 (2) :136-138.

[2]张红.房地产经济学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城市化与土地制度改革课题组, 城市化、土地制度与可持续发展——靠土地支撑的城市化还将持续下去?[R].2009.

[4]曹广忠, 袁飞, 陶然.土地财政、产业结构演变与税收超常规增长——中国“税收增长之谜”的一个分析视角[J].世界经济, 2007, (10) .

[5]陶然, 袁飞, 曹广忠.区域竞争、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效应:基于1999-2003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 2007, (10) .

[6]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 基于公共财政视角的土地出让金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6, (94) :25-31.

[7]皮舜, 武康平.房地产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 2003.

城市财政 篇9

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城市中供公众乘用的经济方便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 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出租汽车、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及其相关的配套设施。典型的财政学理论分析表明, 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基本属性。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利益, 而非竞争性是指每个消费者从产品消费中获得利益的同时并不妨碍其他消费者从中获得利益。就公共交通而言, 消费上难以排他同时消费者过多又会造成拥挤, 因而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以及消费的竞争性, 属于准公共产品。

公共交通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城市公交行业的经营活动具有鲜明的二重性, 即经营性与公益性并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交企业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但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城市公交企业作为独立核算的企业, 一方面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维护企业正常运转、补偿生产耗费, 通过增强竞争力提高服务质量, 增加企业和职工收入;另一方面, 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 关系民生福利, 与居民的生活、事业息息相关, 必须提高客运能力和服务水平, 提高社会效益。因此, 公共交通领域单纯依靠市场提供, 收入成本完全依照市场规律运作, 将使公众无法承受, 政府介入存在必要性。

二、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各地政府致力于发展本地区的城市公共交通建设,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为此,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明确了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但就我国目前而言,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归结起来, 造成这一困境的最根本原因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不完善。具体表现在:

1.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低。目前, 我国大城市公交承担的客流比重很低, 一般在10%~20%。理论上说, 要使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 公共交通应占主体地位, 其承担的出行比例应在40%以上。而个体交通的迅速膨胀使得我国一些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更是呈下降趋势。

2.公交服务水平低、质量差。主要表现为:速度慢、耗时长、路线不合理、乘车换乘不便、舒适性差、安全事故多、公交乘务人员服务质量差,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其承担的客运比例。

3.公共交通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在我国多数城市, 公共交通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线路布局极为不合理。有的地段线路重复设置, 而有的地段尚未开发, 存在公交盲点、覆盖不均衡、线路之间不够衔接、换乘距离远等问题, 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4.公交企业普遍亏损, 财政补贴大。尽管政府给予公交企业以减免税费等许多优惠政策, 但由于体制改革等带来的诸多问题, 企业本身经营管理不善, 再加上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 使得公交企业普遍亏损, 财政补贴压力越来越大。

(二)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交通建设投资总量不足, 投资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 由于对城市交通需求发展的速度预计不足, 导致我国财政对城市交通的投入明显滞后于GDP的增长速度。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数据库

从表1中可以看到, 1993—2006年, 工、交、流通部门事业费合计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2%间徘徊, 政府用于公共交通建设的资金不足, 难以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此外, 由于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认识不够, 片面强调扩建道路的重要性, 分散了可利用的资金, 使得公共交通的投资结构不合理。这两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了公共交通系统设备陈旧、服务质量水平下降。

2.政府对公交公司的补贴机制不合理

虽然多年来我国政府对城市公交行业一直进行补贴, 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补贴机制不合理, 表现为补贴对象不明确。一般而言, 公交企业存在两种性质的亏损, 一种是政策性亏损, 主要是为满足公共交通的公益性特征而造成的, 如实行低票价、对特定人群实行免费等;另一种是经营性亏损, 主要是由于公交企业自身经营不善, 管理水平低下所造成的亏损。如果不加区分一并进行补贴, 一方面无法保证有限的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还会使公交企业对财政补贴产生依赖, 降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积极性。

3.公交企业体系不健全, 运营效率低

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公交企业大多为国有企业, 处于行业垄断地位, 缺乏降低成本和提高管理水平的激励, 提高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因不足。同时, 由于公交票价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 企业往往以降低所提供服务的质量来应对。另外, 公交司机和售票员的服务水平低又进一步降低了公众对公共交通的满意度, 加速了个体交通的无序发展, 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 影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4.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

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没有统一的准则规范来引导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公共交通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手段, 在个别问题的处理上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协调和行政干预。无法可依的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国外公共交通发展实践及启示

公共交通企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公交服务质量的提高、公交系统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 单纯依靠公交企业自身是很难满足的, 为此, 当前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对公共交通的发展给以较大的财政补贴。

1.美国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美国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对公共交通的财政补贴, 体现了对公共交通的扶持。美国各个城市的公共交通计划项目, 只要属于地区交通规划的就可以获得联邦政府的拨款, 并且政府拨款高达项目总费用的2/3。此外美国还通过立法限制私人小汽车发展, 通过征收小汽车牌照税等鼓励和引导人们乘坐公交车。

2.法国

法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 把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上, 并作为长期不变的目标用法律形式给以保证。依据法国公共交通法建立的公共交通税, 规定9人以上企业需按工资总额提取1.2%~2%的公共交通税, 从而保证公共交通发展有可靠的资金来源, 同时也是政府弥补公交公司亏损的重要来源。

3.德国

德国对公交企业的减免税收主要是减少公共交通销售税的50%和完全免收公共交通的车辆税, 另外还减收公共汽车的用油税。

从上述三个国家的公共交通发展实践来看, 公共交通的健康发展及服务水平的提高与政府的财政补贴密切相关。有以下三方面值得借鉴:

一是重视公共交通立法。国外的普遍做法是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制定对公交发展的扶持政策, 用法律形式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

二是财政投入力度大。在财政投入方面, 美国拨款支持各个城市的公共交通项目建设, 最高可达项目总费用的2/3, 投资额巨大。

三是改革税费制度以扶持公共交通发展。为了保证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 法国建立了公共交通税, 所得资金用以弥补公交企业亏损, 德国实行了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 以扶持公共交通建设。

四、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财政政策

目前我国的公共交通现状难以满足公众的出行需求, 亟待采取有效财政政策措施予以优化。

(一)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科学制定投资规划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要保证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 科学制定投资规划。政府投入应该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出发, 完善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在改善路面交通的同时, 发展轻轨、地铁交通系统, 切实满足公众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二) 完善财政对公共交通运营中政策性亏损的补贴制度

公交行业的亏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经营性亏损, 二是政策性亏损, 即企业为满足社会公益性而发生的收入无法弥补亏损的状况。在财政补贴方面, 不能一刀切, 而应该区分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 这样就能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同时, 使企业保持竞争活力, 提高运营效率。

1.对低票价的补贴。由于公共交通具有公益性特点, 使得公交企业的票价制定标准不能完全按照市场来确定。低票价保障了大多数居民出行权利的公平享有, 但是也必然会带来公交企业的亏损, 因此对于这一部分政府应予以全额补贴。

2.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享有的免费乘车造成的亏损部分也要给予补贴。老年人和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政府给予其乘车免费的优惠做法, 体现了社会公平及人文关怀, 而由此造成的公交企业收入损失, 理应由政府“买单”。

(三) 科学合理引入民营企业, 探索公交运营新体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 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也由政府独家管理, 独家提供。1985年开始我国对城市公共交通行业进行了改革。城市公交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 以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 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 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在实践中, 公交企业内部实行车队—分公司—总公司三级承包制, 企业外部是企业向政府承包。由于承包制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效率低下, 造成公交企业亏损严重, 国家补贴越来越大。因而有必要创新体制, 适当引入民营企业, 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公共交通事业。一方面能使公交行业存在有限竞争, 保持市场活力, 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减轻财政压力。

(四) 完善法规机制, 加大监管力度

完善我国公共交通行业的法制建设, 依法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专向资金, 建立专门的公共交通专向资金发放与监管机构及公交企业政策性补偿额的评估体系, 对政策性补偿额进行核算、发放、审计与监管, 确保公共交通专向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峰, 胡江云, 许顺才.国外城市交通对策的借鉴[J].城市发展研究, 1997 (4) .

[2]张伟.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组织与管理改革回顾与展望[J].综合运输, 1998 (8) .

[3]李瑞敏, 杨新苗, 史其信.国外城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政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02 (3) .

[4]李明敏, 方良平.城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方法的改进[J].城市公用事业, 2008 (4) .

[5]程爱军.从公共经济学视角分析“公交优先”政策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社科纵横, 2008 (5) .

[6]郭卫华.财政支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相关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 2008 (66) .

[7]刘建春, 朱燕萍.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财政补偿机制研究[J].交通财会, 2009 (1) .

[8]金志云, 顾凌.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模式分析与路径选择——以常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 .

[9]吴艳芳.美国城市公共交通投融资模式及启示[J].商业时代, 2009 (33) .

城市财政 篇10

一、近年来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出金额在各月份、各季度之间分布不均衡。2月、10月受法定节假日影响支出金额最低, 12月份最高。2012年12月份单月支出金额为13.99亿元, 比1—3月累计支出的10.76亿元还高3.23亿元, 是单月支出最低金额的4.47倍。2011年后半年支出金额为33.09亿元, 比前半年9.75亿元高出23.34亿元, 是前半年的3.39倍;2012年后半年支出金额为42.28亿元, 比前半年28.96亿元高出13.32亿元, 是前半年的1.46倍, 与2011年支出比较相对均衡。

2013年上半年公共财政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进度为27.3%, 比序时进度低23.7个百分点,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执行进度为23.97%, 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进度为35.94%。

(单位:万元)

上表说明:一季度预算指标仅包含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专项业务费, 4月份预算批复后预算指标为年初预算和追加预算指标。因指标不同, 预算执行进度出现4月份比3月份降低情况。

2.项目支出预算执行进度缓慢问题突出。2012年上半年项目支出金额为15.6亿元, 支出进度为43%, 剔除下达县区资金6.51亿元, 市本级支出金额为9.09亿元, 支出进度为30.69%, 比序时进度低19.3个百分点。国土局、教育局、粮食局、公安局、执法局、卫生局、科技局等部门上半年项目预算支出进度分别为11.71%、9.45%、5.72%、5.18%、3.4%、2.99%、2.08%。部分单位的大型修缮费、大型购置费等项目6月底还未进入财政投资评审或政府采购程序, 支出为0的项目很多。如:执法局的主城区亮化工程7000万元, 支出进度为1.42%;科技局的科技研发专项资金3900万元, 支出进度为0;卫生局的市县乡村一体化建设700万元, 远程影响诊断会诊平台建设900万元, 支出进度为0。

(单位:万元)

据统计, 2012年6月底基本建设项目预算指标为3.57亿元, 支出0.25亿元, 进度为7.07%。当年31个项目中开始支出的有12个项目, 支付完毕的有4个项目, 19个项目支出金额为0。其中上半年建设局基建项目进度为5.77%、园林局基建项目进度为0.63%、教育局基建项目进度为0.5%。

二、预算执行进度缓慢原因分析

1.预算编制和预算批复时间与年度计划脱节。一般当年9月份左右开始编制下一年度预算, 由于多数单位下一年度的工作任务、目标计划等仍未考虑或未作细化, 收支计划和许多专项支出由于目标任务不够具体, 使预算编制难以细化。受人代会召开时间的影响, 预算批复时间一般在3、4月份, 导致每年一季度的财政支出主要拨付经常性经费和专项业务费, 影响全年支出进度。

2.单位“重预算、轻执行”的传统观念影响预算执行。一是部分单位申报预算只强调既得利益, 争取项目、争取更多资金, 使预算编制虚高, 或与实际工作脱节。二是单位对具体项目无详细推进计划、推进措施、责任人, 项目推进缓慢。预算单位对当年整体推进预算执行缺乏概念。资金争取来后, 未落实到具体项目的预算难以实施, 无法制定计划。即使是有内容的项目, 也没有确定项目实施时间表, 只遵循传统执行的时间或等到后半年再说, 前半年支付相对缓慢。财政部门列出各种项目支出时间表、程序、进度要求, 想方设法推动预算执行, 有的按要求在行动, 有的置之不理。

3.项目支出实施进度缓慢。主要原因:一是项目单位从启动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招投标等管理程序的具体实施有一个过程。财政部门要求“一下”批复的大型修缮类项目, 即可进入评审程序。单位实际进入评审的时间基本在“二下”批复后, 有的单位6月底仍未进入该程序。二是项目实施缺乏跟踪问效机制。近几年来, 市本级财政部门投入力度加大, 项目点多面广, 要做到对项目实施全方位跟踪监督还比较困难, 项目绩效目标评价也没有全面展开, 不利于项目的督促实施, 影响项目支出进度。由于项目实施进度缓慢, 导致项目支出结余较多, 影响了整个财政支出进度的推进。三是基本建设项目严重影响支出进度。一个基本建设项目经市政府、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财政局等部门批准后, 指标下达一般到了二季度, 单位经过各种程序进入施工阶段在三季度, 付款时间自然集中到了四季度。

三、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措施

1.逐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对项目支出, 要加强事前论证和规划工作, 尝试将财政投资评审机制引入项目支出预算管理, 把项目预算评审建成部门预算管理流程的必经程序。通过评审的项目才能安排预算。评审结论作为安排项目安排的依据, 凡未经审核的项目, 不得列入部门预算。对基本建设项目安排, 应从上年度的后半年开始, 进入各种审批程序, 凡12月底前经过评审的项目列入下年部门预算。

2.逐步建立部门或单位预算执行目标责任制。各预算单位要强化项目支出预算执行主体责任意识, 建立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管理责任制, 部门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严格预算执行的责任和义务, 履行预算执行管理职责。单位要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 对财政批复的年度预算指标进行分解, 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环节、具体岗位上, 明确预算管理的目标、要求和责任, 建立全方位的财务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3.建立项目支出预算执行追踪问效和预决算衔接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的跟踪问效, 准确把握财政支出走势, 监督各部门加强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管理, 加大决算审核力度, 着力提高决算分析水平, 注重财政预、决算的对比分析, 要将月份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结果作为编制下年度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4.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财政绩效考评体系。全面推行并进一步改进完善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对财政资金安排的项目实现结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等进行综合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预算编制依据。

5.建立项目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和通报制度。财政部门、预算单位要建立对部门项目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报告制度。财政部门适时对本级预算单位实行项目支出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将考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 引起单位重视, 推动预算执行。

6.建立预算执行进度与预算挂钩制度。截至当年度9月底, 凡是项目执行进度未达到序时进度的, 将按照实际进度与序时进度的差额比例, 核减项目预算;对于未开展的项目提出依据, 如无依据, 全部核减, 调剂使用。

摘要:文章分析了晋城市近年来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对策。

关键词:晋城市,财政预算,执行进度,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福香.对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探讨[j].会计师, 2011 (11)

城市财政 篇11

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投入和规范的收支运行管理机制,以此提高财政资金投入的经济效率和效益性,我们根据江苏省和国家财政部门的要求组织了2008和2009年度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支出绩效评估工作。

1 评估方法

1.1 评估依据

以《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评价参考标准》等相关文件为依据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与评估。

1.2 评估对象

苏州城市范围所属7个区的5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下辖25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相关信息。

1.3 评估内容与指标

主要包括:投入、产出绩效、可持续发展与影响和社会评价指标4个部分。

1.4 评价方法

利用江苏省财政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评价软件所提供的评价信息,采用归纳比较方法进行评价。2008年着重与全省(13个地级市)情况比较,2009年着重苏州市内部区域比较。

1.5 信息采集方法

根据专用软件生成配套的统计报表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填报,并录入网络平台,由专用软件进行统计归类,缺项部分则通过“江苏省社区卫生年报表”相关数据进行填补。

2 评价结果

2.1 投入

按照评分规则,苏州市2008年投入得分为19.20分,2009年为19.65分。

由表1得知,2008年城市社区卫生投入得分占标准分的96.04%,列全省第3位。2009年城市社区卫生财力投入人均56.51元,与2008年基本持平,其他项目的得分有所提高。2009年得分占标准分的98.25%,比2008年提高了2.21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最大的是“每万居民服务站点数”这一项目,说明这方面经过一年的调整有了较大的提高。

2.2 产出绩效

按照评分规则,苏州市2008年产出绩效得分为27.79分,2009年为34.25分。

由表2得知,2008年产出绩效得分占标准分数的69.49%,低于全省得分5.328 7分,居全省第9位。2009年得分率为85.63%,在同样标准的情况下较2008年提高了6.45分。其中:大部分项目较2008年有所增长,但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和医生日均诊疗量得分有所下降;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出巡诊占诊疗服务比例”和“中医服务占诊疗服务比例”两项,这与信息采集的质量有关;“重点服务人群健康管理”、“第一类疫苗接种率”、“慢性病综合管理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和“康复管理率”这五项2008年全省排名落后的指标在2009年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工作在进步,但大部分项目还没能达到全省2008年平均水平;2009年工作报表显示,第一类疫苗接种率为98.49%,较2008年(97.34%)虽然只提高了1.15个百分点,但接种人数却增加了16.34万人(主要是流动儿童)。

2.3 可持续发展与影响

按照评分规则,2008年可持续发展与影响得分为14.97分,2009年为17.66分。

由表3得知,2008年可持续发展与影响得分占标准分数的74.86%,低于全省水平。2009年得分率88.30%,在同样标准的情况下较2008年提高了1.69分,提高幅度有限。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费自给能力”指标与2008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说明自给能力一年来没有受到影响;“基本设备设施配置达标率”和“科室配置齐全率”基本维持在2008年全省排位落后的水平状态;“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平均指数”指标较2008年有所提高,但尚未达到2008年全省平均水平;“卫生技术人员平均培训合格率”和“每万居民全科医生数”提高幅度较大,超过了全省2008年水平。

2.4 社会评价

按照评分规则,2008年得分为18.23分,2009年19.20分。

由表4得知,2008年得分占标准分数的91.17%,高于全省水平。2009年得分率为96%,其中3项指标得分达到了满分,“奖励数”得分较2008年低,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5 总体评价

2.5.1 2008年度总得分占标准分(得分率)的80.21%,低于全省得分2.739 2分,“投入”和“社会评价”指标超出全省平均得分,“产出绩效”和“可持续发展与影响”指标分别低于全省平均得分。2009年度总得分为90.76分,比2008年提高了10.55分,超出2008年全省得分7.81分。在2008年我市占有优势的两大项综合指标,2009年评价结果仍然是处于优势状态,并略有增长,而在2008年评价中我市处于劣势的两大项综合指标,2009年评价得分有了较大的提高。由此,2009年度财政投入与产出绩效总体处于更好状态,高于全省2008年平均水平。

2.5.2 按照同样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对各区进行评价,获得相关结果(表5)如下:(1)评价得分最高为D区,达到90.57分,最低为C区74.47分。(2)在7个区当中,2009年有4个区能够达到2008年全省平均水平。(3)通过计算,投入与产出比例(即效率)最高的是C区,为1∶1.43,但该区服务总量明显不足,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评价也处于劣势;最低的是F区,为1∶0.74,投入多,但服务总量明显不足,可持续发展处于第2位,社会评价处于劣势。

3 讨论

3.1 苏州市2008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估得分呈现“二高二低”现象,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

3.1.1 针对苏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产业多元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滞后于人民群众卫生保健需求的问题,苏州市政府采取“增量建公立、存量调结构”策略,在坚持基层卫生组织公益性原则下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这不仅从财政投入总量中体现出来,从评估投入项目中的“人均社区卫生财政投入”、“每万居民卫生技术人员数”、“每万居民业务用房面积”和产出绩效项目中的“每万居民家庭病床数”等这些财政投入后能够形成“固定资产”的指标得分情况也可以得到验证。

3.1.2 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苏州市,使得人口剧增,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至少达到1∶1的程度。众多的人口给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就诊压力和经济效益都很大,这从本次评估产出绩效项目中的“医生日均诊疗量”和可持续发展影响项目中的“社区卫生中心经费自给能力”两项指标得分情况可以得到验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苏州市每一位社区医务人员所承担的工作数量在与其地区医务人员人数同等的情况下会培加1倍。这种状况短期内医务工作者可以用奉献精神来弥补,但长期以往势必会造成服务能力的降低。

3.1.3 2008年评估社会评价得分较高,显示了在当前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职工和外部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较高,说明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的是成功的,实现了为民服务的宗旨。

3.1.4 根据评估可以认为,苏州市2008年存在效率的问题,相关指标体现的都是社区医务工作者主动工作的强度指标,因此,集中反映的是人的问题。苏州市目前人口密度较高,达到1 748人/km2,是全国平均数的10倍以上。高密度的人口造成了就诊压力的增加,使有限的全科医生将主要精力用在了求诊对象上,削弱了全科医生对社区居民主动服务的能力。例如,苏州市2008年第一类免疫接种本地儿童28.52万人次,接种流动人口儿童53.42万人次,仅此一项就可以看出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强度。苏州市卫生行政部门非常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问题,通过专项培训来提高人才质量,但这种努力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效。

3.2“绩效产出”和“可持续发展”两项内容在财政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快速提高

“绩效产出”和“可持续发展”更加发挥了财政投入的效率作用。2009年的绩效评价能够获得好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财政投入是一项连续性较强的政策,一经确定,将会在若干年当中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或者只能会加大投入。2008年及以前,苏州市在这方面就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两年在评价中都能保持良好成绩的依据。

3.2.2 社会评价成绩也应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项目,因为,工作的团体和被服务的群体一般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对一件事物的态度发生很大的变化。苏州市两年的社会评价都得到较高的评价分数,也说明在这之前苏州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在人们心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印象。

3.2.3 产出和可持续发展是两项变数比较大的项目。2009年,苏州市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大了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数量与质量的监管力度,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管理,这种管理在短期内便得到了回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两项综合指标提高幅度较大,除不能排除由于信息收集逐步完善而产生的一定作用外,更应该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3.3 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产出绩效状况各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一现象通过2009年的评价得出了一个量化的结果。从得分而言,最低者和最高者相差16.1分,从投入与产生比而言,相差48.07%。C区虽然投入与产生效率最高,但服务总量与其他地方存在较大差距,况且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评价都未达到良好的状态,因此,不宜提倡。这里要提出的是,投入与产出之比(即效率)达到何种程度为最佳,这是要经过专题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的因素需要考虑在内,因此,在这里不能以高低来进行简单的评价。

3.4 体会

3.4.1 应用江苏省财政厅标化后的信息收集方法和统一的分析技术对苏州市2008年和2009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产出绩效情况进行评估,能够较为清晰地看出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不足和面临的困境。这种评价技术类似于张艳春等在《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献综述》中概括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方法[1]。

3.4.2 苏州市卫生行政部门采取“社区居民常用药品补贴价”、“提高社区基本设施和服务标准”、“推进双向转诊制度”和“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多项措施来不断引导居民进入社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使居民真正体会到社区方便快捷的服务,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苏州市社区医生日均诊疗量在评价值中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一现实就足于验证上述措施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3.4.3 2008年绩效产出评价中苏州市一些落后指标在2009年有了显著的变化,工作实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是苏州市利用这种评价来促进工作的一个范例。

3.4.4 苏州市在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和产出中存在的所有问题的根源主要是人力资源的问题,包括医务人员数量和质量的问题。以至造成覆盖面和服务点不到位,由此出现后续的服务完成率低于其他地区的现象。这一现象与杭州市的评价相似[2]。虽然,这一现象在2009年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距高离标准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3.4.5 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与卫生服务需求量之间的矛盾,这就涉及机构和人员的问题,这与上海市A区的情况相似[3]。由此建议:(1)重新审核和合理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布局,机构和人员的设置应该考虑到流动人口,以及可能增长的因素。(2)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财力的投入。(3)不断调整和充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4)强化规范性的社区卫生服务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5)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使苏州社区卫生服务效率达到最大化。

4 结论

按照江苏省财政厅统计的方法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与绩效产出评估,2008年苏州市区卫生服务绩效综合评价得分80.21分,排全省第4位。评价显示,苏州市在投入和社会满意度评价方面相对于其他地区具有较大优势,但在绩效产出方面优势不足。优势不足的原因被认为是由于服务绝对量加大而造成相对量的减少,这也是机构与医护人员结构没有适应外来流动人员在苏州发展的趋势。2009年苏州市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人力资源和社区服务上加强了管理,使相应的指标得到了显著提高,综合评价得分90.76分,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此,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效率水平,苏州市仍然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规划,进一步强化各项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张艳春,赵琨,刘清伟,等.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6(6):55.

[2]肖娟.杭州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绩效评价概述[J].经济论坛,2011,10(10):70.

上一篇:课堂的别样评价下一篇: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