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决算

2024-06-28

财政决算(通用9篇)

财政决算 篇1

2012年5月24日, 国务院召开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安排部署2012年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财政预算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 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先后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 财政预算公开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一是中央财政预算公开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内容涵盖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的中央本级支出基本细化到款级科目,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重点支出细化到项级科目。二是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工作取得新进展。内容进一步细化,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支出细化到项级科目。三是地方财政预算公开稳步开展。各省普遍公开了2012年地方财政总预算。

财政预算公开工作进展不平衡, 公开还不够细化, 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必须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 建立健全公开机制, 扩大公开范围, 细化公开内容,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关于今年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 财政部要求, 一是进一步加大中央决算公开工作力度。在做好2011年中央决算公开的同时, 要重点加大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力度, 参照2012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的做法, 细化公开2011年中央部门决算。二是扎实做好“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公开工作。2012年, 中央本级和各部门的“三公”经费预算、决算, 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2011年中央决算后公开, 行政经费支出情况也要一并公开。为了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和理解, 中央各部门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国办发[2012]26号, 以下简称《通知》) 有关要求, 进一步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 公开车辆购置及保有量、因公出国 (境) 团组数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等。三是加强对地方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的指导。各省要按照《通知》要求, 在普遍公开省级财政预算决算的基础上, 重点推进省级政府部门预算和决算公开, 扎实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 特别是做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以及“三农”等方面财政专项支出的公开工作。同时, 结合本地区实际, 制订两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的工作安排。财政部将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 协调推进地方各项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四是着力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信息公开。行政事业性收费信息公开是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的主要内容。目前, 财政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收费项目目录公示制度和执收单位收费公示制度, 并加强了对涉企、教育等重点领域收费公示的管理。下一步, 我们将进一步做好行政事业性收费公示工作, 提高收费政策的透明度, 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

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总结经验、改革创新, 不断提高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水平。一要加强协调配合。财政部门要在做好自身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的基础上, 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充分沟通情况, 不断增强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的主动性、及时性和效果。二要完善公开方案。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部门预决算公开的工作方案, 配合各部门做好部门预决算公开等工作。同时, 加强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的指导, 确保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有序有效推进, 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三要自觉接受监督。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全面了解社会各界对财政预决算公开的反应, 不断调整完善财政预决算公开的内容、方式, 更好地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财政预决算公开后, 要密切关注社会舆情, 做好相关解疑释惑工作。对反映出的突出问题, 认真研究、妥善解决、总结提高。四要提高管理水平。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细化预算编制, 强化预算执行, 严格预算监督, 为财政预决算公开奠定坚实基础。同时, 通过财政预决算公开, 进一步改进预算管理工作, 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财政决算 篇2

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财政所长张亚林

各位代表:

受石涧镇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作《关于二00七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二00八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代表们予以审议。

一、二00七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二00七年财政收入情况

二00七年我镇按照“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落实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各项惠民政策,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从而有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营造工商业发展的氛围,招商引资,保持了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二00七年由于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广大财税干部同心同德、勤奋工作,镇村两级干部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奋斗、全面超额完成了财政收入任务。

二00七年,我镇实行一般预算收入732.95 万元,其中国税 1

456.75万元,同比增长55.88%;占预算152.25%,地税收入240.25万元,同比增长13.69 %,占预算113.86%,契税收入21.44万元,占预算107.2%,耕地占用税3.75万元,占预算100%,行政性收费收入10.76万元,占预算90%。

一般预算外收入27万元。二00七年,超额完成了财政收入任务且预算执行情况较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许多收费项目,特别是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进一步加大了地税征收的压力。对此,镇党委、政府沉着应对、科学决策,全镇上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招商引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培植税源,开辟财源,增加收入,同时加大税收宣传力度,改善纳税环境,狠抓财政收入。在征收管理中党委书记亲自抓,各职能部门具体抓,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做好护税、协税工作,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齐心协力,依法征收。

我镇一般预算收入主要是国税部门征收的国内增值税,地税部门征收的地方税种以及财政部门征收的契税、耕地占用税、行政性收费三大块。为完成税费任务,广大财税部门分工协作,加强服务,依法征收。财政部门全面实行纳税大厅服务,方便群众纳税,并依法对房屋买卖、土地转让征收契税,耕地占用税,做到应征尽征。地税部门克服点多面广、税源分散等不利因素,排

除重重干扰千方百计超额完成预定目标。国税部门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强化稽查,实行“以票管税”超额完成了预定任务。镇财务中心严格按照“乡财县管”、“村财镇管”的要求,对单位以及行政村支出严格把关,所有支出票据一律采用税务发票,为地国税任务完成提供了方便。

(二)二00七年财政支出情况

二00七年一般预算支出944.7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428万元,同比增加73.54万元,占预算118%。教育66.33万元,同比增加30.33万元,占预算221%。科学技术9.5万元,同比增加0.5万元,占预算100%。文化体育与传媒8.6万元,同比增加1.2万元,占预算86%。社会保障和就业259.56万元,同比增加109.41万元,占预算173%。农林水事务172.41万元,同比增加38.64万元,占预算127%。

二00七年预算外支出27万元,同比增加10万元,占预算90%。

(三)二00七年总的收支平衡情况

1、一般预算外收入732.95万元,上年结余0.34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11.93万元,总的可用财力945.22,总的支出944.7万元,收支两比预算结余0.52万元。

2、预算外收入27万元,上年赤字463.8万元,当年支出27万元,累计赤字463.8万元。

二00七尽管我镇财政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财力有

所增长,但历史形成的财政欠帐,直接影响了财政运行质量,甚至干扰了正常的经济活动。

二、二00八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一)二00八年我镇预算编制原则

一是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确保工资,社会保障和乡镇机关正常运转支出的需要;二是坚持统筹管理、统筹安排、集中财力、捆绑使用的原则,保证各项重点支出需要;三是坚持应收尽收、做大乡镇财政“蛋糕”,同时要量入为出、厉行节约,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二)财政收入安排

1、一般预算收入732.95万元,其中:国税收入456.75万元,地税收入240.25万元,契税21.44万元,耕地占用税3.75万元,行政性收费收入10.76万元。预算外收入4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12万元。

2、一般预算支出944.47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428万元,教育66.33万元,科学技术9.5万元,文化教育与传媒9.5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259.56万元,农林水事务172.41万元。

预算外支出40万元,收支两比结算0.48万元。

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全面超额完成二00八年财政收支任务

二00八年随着我镇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征税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新的县乡财政体制带来的优惠条件,我镇财政收入将会明显提高,但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投资硬环境建设的投入以及一些民生支出的不断增加,财政收到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一方面利用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兴办产业,培植税源。同时,增强农业投入,增加对农民的补助,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综合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兴办特色农业实体,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对集镇贸易、商业网点的管理引导和扶持,形成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积极进行老街改造和开发,促进市场繁荣,提高城镇职工和居民收入,引导消费、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增加税源。另一方面,合理安排支出,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做到:一保工资、二保运行、三保发展,要严格控制一切不合理开支,统一调度资金、确保我镇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事业顺利发展。

今年,我镇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按照党委政府“聚好财,花好钱,管得严,过得硬”的总体要求,坚持依法理财治税,积极组织预算内、外收入,坚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财

力,强化预算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政监督和乡财县管,完善村级财务“双代管”工作,进一步消化不良债务,努力实行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财政决算 篇3

本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财政厅厅长钱巨炎受省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浙江省2014年财政总决算和省级财政决算的报告》、省审计厅厅长徐宇宁受省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2014年度浙江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情况的报告》,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和专题调研情况,对省政府提出的2014年财政决算草案及决算报告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2014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22.02亿元,完成预算100.5%,比上年增长8.6%。加上转移性收入1595.61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合计为5717.63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159.57亿元,完成预算的101.2%,增长9.1%。加上转移性支出558.06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合计为5717.63亿元。2014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3.01亿元,完成预算100.3%,比上年增长6.3%。加上转移性收入1853.01亿元,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合计为2146.02亿元。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0.92亿元,完成预算101.4%,比上年下降0.2%。加上转移性支出1640.74亿元,结转下年支出24.36亿元,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合计为2146.02亿元。2014年全省和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2014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272.02亿元,中央转移支付收入33.25亿元,调入资金26.74亿元,支出4083.11亿元,调出资金213.34亿元,结转下年支出37.13亿元。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53.92亿元,中央转移支付收入31.79亿元,支出16.58亿元,对市县转移支付支出150.08亿元,结转下年支出19.34亿元。

2014年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727.77亿元,支出2100.57亿元,结余627.20亿元。省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40.93亿元,支出87.41亿元,结余53.52亿元。

2014年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5.59亿元,支出21.51亿元,调出资金1.48亿元,结转下年支出2.60亿元。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4.95亿元,支出12.05亿元,调出资金1.27亿元,结转下年支出1.63亿元。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14年全省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决议,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保障重点支出,注重改善民生,深化财税改革,财政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建议本次常委会会议同意省政府《关于浙江省2014年财政总决算和省级财政决算的报告》,批准2014年省级财政决算。

同时,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14年全省和省级决算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预算执行进度不快,如有的部门专项资金11个项目使用进度低于50%,13个项目当年支出为零;部门专项资金整合还不到位,实质性的整合程度还不高,有的仍然是分散多头交叉管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需进一步提高,对部分市县调查发现,如农田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一方面有较大结余,另一方面又举债搞治水项目建设,投资7.81亿元建成的23个污水处理厂处于闲置状态;一些地方和部门预算管理的规范性还有待提高,审计查出全省违规金额45.89亿元,全省管理不规范金额1456.36亿元。同时,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对此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针对2014年决算中反映的问题,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

一、严格落实预算法的各项规定。认真执行修改后的预算法,加快政府全口径预决算体系建设。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规范性,要按照法定要求,细化编制预算。

二、进一步明确省与市县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积极推进中央财税体制改革各项举措在我省的贯彻落实,结合“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部署,研究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科学合理划分省与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提高市县财政统筹能力。

三、切实提高财政资金执行进度和使用绩效。加大专项资金的实质性整合力度,对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不符合实际工作需要、使用绩效不高的要切实进行清理整合。强化预算约束,提高预算执行进度。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加强对转移支付、结余结转、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等的监管体系建设,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四、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财政管理。细化规范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等各项支出标准,健全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加快清理完善有关财政管理制度,严格制度执行。改进和加强国有资产基础管理,研究建立包括行政事业国有资产、企业国有资本在内的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降低政府负债成本,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五、抓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的相关要求,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整改方案、时间表和具体措施。对突出的问题要列出问题清单,分部门、分责任、分时间抓好整改,要见方案、见措施、见办法、见实效。同时,要把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同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和审查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依法理财、管财、用财水平。

关于乡镇财政决算审计的思考 篇4

1. 乡镇财政决算审计中出现的注主要问题

第一, 财源建设出现“短板”。我国的乡村财政目前的状态是, “先天发育不足, 后天营养不良”。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带来了“春天”, 但乡村财政却没有“沐浴”到“阳光”。财源总量单一有限、缺乏稳定性, 收入结构不合理, 缺乏大的工业骨干税源等问题导致本就“先天不足”的乡镇财政出现财源困境, 甚至严重的地方短期内会出现财政空白期。

第二, 基层任务工作量大, 工作人员不足, 导致经济压力大。由于我国乡村财政审计普遍出现任务量大、工作人员不足等现象, 导致乡村财政决算审计工作出现明显问题。再加上在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中, 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招商引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任务都没有完成, 依然在建设中。这就使得基层建设任务多且沉重。而乡镇财政收入低于财政支出, 财政赤字十分严峻。不仅无法按时按量完成基层建设任务, 且拖欠工资 (主要是机关干部、教师等) 的现象时常发生, 这些都导致了资金调度困难。由于日渐入不敷出, 一些乡镇政府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得维护日常运转的资金, 例如向上伸手借款、向银行、基金会等贷款、甚至以乡镇干部个人名义去银行贷款给乡镇使用等。这些都严重干扰了我国的经济, 打破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完善, 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潜在威胁。

第三, 财政收支水分很大。一些乡镇由于财源不足, 但又不得不完成下达的财政收入任务, 便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来达到目标。主要通过列收列支、虚列财政支出和宽松化管理收支两条线 (即有一部分的预算外收入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中) 这三种手段, 做足表面功夫, 使这些乡镇“看起来”按时完成了下达的目标。然而这些行为不仅会给乡镇财政审计带来很大的困扰, 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这些乡镇政府的信用度,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镇政府的形象, 使得民众对我国政府的信用和能力产生了怀疑, 不利于国家稳定。

2. 有关乡村财政审计的一些建议与启发

首先, 优化农业结构, 丰富财源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大好的时期, 乡镇政府应该抓住时机、顺应潮流, 利用大好的经济形势, 增加主体财源。财源渠道拓宽, 乡镇政府才会有更雄厚的实力进行乡村建设。同时, 调整农业结构, 利用本地特色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财源, 增长乡镇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变多, 政府就有更多的钱为百姓做更多的事。在调整农业结构时, 政府要注意树立市场意识, 关注瞬息万变的市场, 准确抓住市场信息, 跟准市场走向, 依据现代高科技, 优化农业结构,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建立特色农业。

其次, 要重视农业税收的征管。在乡镇财政收入中, 税收所占比重不容忽视。农业税收的征管过程中其实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 有些工作人员受重收入轻政策的错误思想影响, 出现税种融通、办理无预算、挪用减免款等错误, 导致农业税收征管不严格、缺乏程序化, 不够合理。重视农业税收征管, 有利于增加乡镇财政收入。要想提高农业税收, 就必须发展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不仅如此, 还要注重乡镇财政审计和乡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机结合。这样做, 既可以对乡镇领导的工作起到督促作用, 提高乡镇领导干部任期期间的工作质量, 又有利于完善乡镇财政审计工作。

此外, 乡镇政府还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乡镇债务。由于财政赤字的出现, 导致有些乡镇政府负债累累, 被沉重的债务负担所困扰。面对这种困境, 政府要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只有这样做, 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对于乡镇债务, 政府可以做以下工作:首先, 将债务分类, 其次根据不同债务的不同性质, 逐步、多方偿还债务。例如, 由于发展公共事业而产生的债务, 可以利用上级补助, 并将其纳入乡镇预算安排, 逐步还清。对于那些因为支持乡镇企业发展而负担的债务, 政府应当拍卖其资产抵顶, 利用拍卖所得的资金还清这一部分的债务。总之, 债务性质不同, 偿还的方式也不同。这样做, 既可以帮助乡镇政府减轻债务负担, 同时又有利于快速还清债务负担。只有债务偿还清楚, 乡镇政府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去发展乡村建设。

总结

对乡镇财政的决算审计是一项长久工程, 需要国家、政府和财政人员等的共同努力。乡村财政决算审计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随着国家财政体系的变化而变化;同时, 乡村财政决算审计的变革也会为国家基层的财政体系提供一些启示和经验。只有明确了乡村财政审计的不足之处, 才能“对症下药”, 给出正确的建议, 不断地完善乡村财政审计, 促进我国财政体系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吉鹏国.浅谈当前乡镇财政票据管理和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13 (23) :422.

[2]张继超.乡镇财政审计应当关注的几个方面[J].新财经 (理论版) , 2013 (04) :337.

财政预决算报告 篇5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6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财政预算,切实增强财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力组织收入,重点保障工资、正常运转和民生支出,有序推进财税改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一)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2016年,预计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5935万元,同比上年完成108373万元,增收7562万元,增长7%。其中:

国税系统预计完成45000万元,比上年完成2万元增收22995万元,增长104.5%;

地税系统预计完成43461万元,比上年完成48875万元减收5414万元,下降11.08%;

财政系统预计完成27474万元,比上年完成37493万元减收10019万元,下降26.72%。

全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78694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306134万元、地方政府债券收入119700万元(含置换债券)、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852万元、上年结转35383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总额为550763万元。

(二)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2016年,预计全市财政总支出51449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11046万元(比上年382659万元增长7.42%),上解上级支出3695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99750万元,收支相抵,结转下年支出36272万元,全年收支平衡。

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3076万元,比上年增加2652万元,增长8.71%。

2、国防支出465万元,比上年增加41万元,增长9.67%。

3、公共安全支出14896万元,比上年增加1499万元,增长11.19%。

4、教育支出62817万元,比上年增加4430万元,增长7.57%。

5、科学技术支出1973万元,比上年增加498万元,增长33.76%。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343万元,比上年增加2827万元,增长51.25%。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9628万元,比上年增加4676万元,增长6%。

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49358万元,比上年增加1233万元,增长2.56%。

9、节能环保支出9219万元,比上年增加1904万元,增长26.02%。

10、城乡社区支出20529万元,比上年增加4708万元,增长29.66%。

11、农林水支出64827万元,比上年增加30万元,增长0.05%。

12、交通运输支出11304万元,比上年增加1739万元,增长18.18%。

13、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1112万元,比上年增加350万元,增长3.25%。

14、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794万元,比上年增加37万元,增长2.1%。

15、商业服务业支出2492万元,比上年增加61万元,增长2.5%。

16、住房保障支出34300万元,比上年增加737万元,增长2.19%。

17、其他支出155万元,比上年减少14万元,下降8.28%。

18、国土海洋气象支出3688万元,比上年增加558万元,增长17.82%。

19、金融支出24万元,与上年持平。

20、债务付息支出1043万元,比上年增加418万元,增长66.88%。

(三)政府性基金执行情况

2016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21530万元,上级对本级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9068万元,上年结余11415万元,收入合计4万元,比上年完成63178万元,减少21165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有:城市公用事业附加36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20000万元、污水处理费450万元、散装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100万元、车辆通行费46万元、其他收入374万元。

2016年,政府性基金支出31900万元,比上年支出49777万元,减少17877万元。主要支出项目有: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60万元、城乡社区支出25617万元、农林水支出88万元、资源勘探信息支出21万元、交通运输支出37万元、其他支出2477万元。

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问题研究综述 篇6

政府预算,也称财政预算、国家预算,是由权力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审批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部门年度收支计划。财政透明度这个概念最初起源于欧盟成员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财政信息公开已经成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并且该体制逐渐走向成熟的国家的普遍做法。可彼茨和卡勒(1998)给财政透明度的概念做出了权威的界定:政府向公众公布政府的机构设置和各部门职能,解读财政政策的方法和目的,并公开所有相关的财政信息。同时要求,公开的这些财政信息必须是及时、准确、详细、易于理解和可供比较的,便于公众能公正客观的评估政府的财政地位、财政活动中财政资金的成本和效益等问题。

从实践方面看,政府预算公开有静态和动态两种解释:静态的政府预算公开,是指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的对外披露;动态的政府预算公开,是指从预算编制到审批,再到执行的全过程都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林颖莹(2012)借鉴George Kopits和Jon D.Craig(1998)提出的财政透明度定义,将决算公开定义为:按照及时、详细、准确、可靠、容易理解、 可比较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将年度预算执行结果向公众公开,以利于公众和金融市场准确估量政府活动的真实成本和收益,以及政府的财政地位。

从以上两概念可以看出,预决算信息公开是包含在财政透明度之中的。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财政透明度研究的侧重点在预算信息公开领域,对决算信息公开研究很少。而且本文侧重从动态预算公开的角度的来综述。

二、预决算公开的重要性

预决算信息公开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杨平(2010)指出,财政预算公开可以保障公民的预算知情权,调动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高宏贵和魏路(2010)指出,财政预算公开是预算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以预算知情权的享有和预算信息公开的基础以及预算信息公开的合理限制为确立原则的标准,有利于对公民知情权的保护。魏陆(2012)认为,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预算信息公开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方式之一。刘金石和朱中国(2012)指出,预算公开可以增强财政透明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提高政府使用和管理财政资金的效率。孙文基(2013)认为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是保障纳税者知情权的重要保障。刘剑文和侯卓(2014)认为,预算公开有助于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制约、 规范行政机关的财政行为。从以上综述可知,预决算信息公开是预算法的一项重要原则,能够调动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更是保证社会公众知情权的重要途径。

二是加强监督、防治腐败。Joseph Stigliz(2002) 指出,实行信息透明机制可以提供对称的信息,而对称的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减少官员滥用权力的机会和腐败。Bellver和Kaufmann (2005)通过进一步对20个国家进行调研,发现更高透明度的预算与国家的低腐败程度密切相关 。 Hammed(200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研究发现,预算信息公开程度高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更好地接触国际金融市场,能够更严格地遵守财政纪律,能够更多地减少腐败。英国政治学家阿克顿 (1887):“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杨平(2010)指出,财政预算公开对促进民主发展、防止腐败,建设廉洁政府具有重要意义。郭剑鸣(2011) 认为,预算公开是监督财权方式的一种,能从根本上监督和预防腐败,是政府走向清廉的必由之路。刘金石和朱中国(2012)指出,预算公开可以拓宽群众参与监督的渠道,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提高政府使用和管理财政资金的效率。刘剑文和耿颖(2014)认为, 反腐败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制度性任务,其治理的根本措施在于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制约权力的监督体系,在诸多反腐败措施中,财政信息公开成为了有效监督权力的前提性措施。总之,要求预决算信息全面公开,就等于对政府财政权进行了掌控和监督, 控制了财政预算审批权,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监督、遏制权力滥用,还能避免许多政治黑幕交易、防治腐败。

三是加快政府转型,促进“服务型”、“责任型”政府建设。迪特尔.格林在《现代宪法的诞生、运作和前景》(2010)中写道:政府的“权利来自于人民,并以人民的名义进行治理,对于运用权力的方式,他们要向人民负责”。正如马骏、刘亚平(2010)所说:“没有预算,政府是看不见的政府,有预算不公开,仍然是看不见的政府,而看不见的政府不可能是负责任的政府”。高宏贵和魏璐(2010)认为,在政府治道变革中, 我国政府正处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过程中,而实现财政预算公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之一。夏先德(2014)认为,预算的公开可以促进法治社会、责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中国梦”。从以上综述可知,预决算信息公开有助于加快我国政府转型,促进“服务型”、 “责任型”政府建设。

四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Khan(1997)认为,预算改革将重新塑造国家的治理制度和政治文化,改变国家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的方式,实质上就是在改变国家治理制度。全承相和汪纯峰(2011)认为,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与公共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存在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要跟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步伐,作为其构成要素之一的公共预算管理体制要作出相应的改革要求;另一方面,公共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方针、政策选择的科学性,又将直接决定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孙文基(2013)认为,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是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现良好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举措。牛美丽(2014)认为,政府预算信息公开在落实公民权,实现民主治理,重塑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总之,预算信息公开是公共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能有力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三、预决算公开透明的评估

对预决算公开信息进行评估是为了更好的确定预决算公开的程度,同时为进一步的公开提供参考标准和建议。现阶段国内外对预决算信息公开的评估主要是依据具体原则要求,设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估。

国外学者对预决算公开透明的评估综述如下: Von Hagen(1992)通过对欧盟8个国家创建的财政透明度指标的分析,提出衡量财政透明度的5项标准,即是否设有专项资金、是否有连接到全国账户、 是否有自我评价、是否汇总为一个专项报告、是否把非政府组织实体的贷款包括在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8年颁布的《财政透明度守则》中包含了实行财政公开透明的4个指导原则,即政府作用和责任的澄清;公众获得信息的可能性;预算编制、执行和报告的公开;对真实性的保证。Tara Vishwanath和Daniel Kaufmann(2001)认为,预算透明应该具备5个方面的特征,包括预算信息的可获取性、全面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及时性。Willian和Taryn(2003)提出衡量欧盟国家财政透明度的4大标准,包括有效的会计报告、建立中期预算框架、加强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财政的关系、全面覆盖预算外活动。J.E.Alt和D.D.Lassen(2003)提出衡量预算透明度的4项指标,即政府要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供民众随时获得想要的预算信息;立法机构和公众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应该独立于其他任何权利机关; 公开的预算内容要能够对相应的数据进行解释以增强公众对预算信息的理解力;预算项目中要有公民的参与。Blondal(2003)指出,衡量预算透明度有3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即预算公开的数据、有效的立法作用、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通过媒体发挥的作用和效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提出评价财政透明度的4个主要原则,即公开预算程序、明确职责、 确保信息真实性、方便公众获取信息。

国内学者对预决算公开透明的评估综述如下: 李燕和肖鹏(2011)根据激励因子、社会结构变量、行政管理系统、实施中的障碍4个主要变量,建立Luder分析模型,对我国的财政透明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邓淑莲(2012)从政府部门的综合预算信息, 预算支出的功能分类信息和经济分类信息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部门预算的12条评估标准,测算出我国2011年中央部门预算透明度的平均得分比2010年增加了大约10%,但是总体透明度水平还较低。林颖莹(2012)依据财政透明度的四个维度,选取透明度的内容、具体承担等合适的指标设计成自己的财政透明度评价指数。该评价指数包括22个指标,满分40分。依据这套评价指标,对中国、美国、日本三国的财政透明度进行了评分,结果是美国的财政透明度得分最高,中国最低,日本居中。上海财经大学(2013)根据113项评价指标,从整体水平、主体结构差异和客体结构差异三方面,对我国省级财政信息透明度、省级行政收支信息透明度、省级部门三公经费透明度、省级部门预算透明度4方面依次进行评估,发布我国财政透明度报告。翟思霞(2013)根据预算公开的及时性、准确性、具体性、法规性、易懂性和获取的便利性等7个方面,构筑了评价我国政府预算公开程度的70项指标,评断出2011年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总体指数为51%,7项一级指标分别得分为67%、67%、44%、55%、50%、57%、33%。吕侠(2014)参考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财政信息公开的要求,并借鉴IMF 《财政透明度手册》和OECD《预算透明度最优做法》,构建了包含43项用于评估我国各省财政厅网站预算信息透明度高低的评价体系,其中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35项,指标满分为35分,测算出得分最高的是福建省,最低的是青海省,17个省份得分超过21分约占60%,不及格的省有13个,总体水平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清华大学(2014)采用包括将纳入财政涵盖范围的公共部门机构公开,市级政府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涉及政府性债务、大额专项资金、三公经费、政府采购等其他财政信息的3个部分评价体系,根据全口径公开内容,一站式公开方式和用户友好的服务界面3原则,对我国289个城市政府进行综合评分和排序,发布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

从上面的综述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在对预算公开透明的评估上几乎都是采取依据具体原则或要求,设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估的方法,这可能与学者们所研究的客体对象有关系。这种方法笔者把它归纳为主管测度方法,即在原则或要求的选取,评价指标的建立方面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要实现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的目标,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四、提升预决算公开程度的建议

提升我国财政预决算公开程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方努力才能实现,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建立预算公开的顶层制度设计。童伟和庄岩(2014)指出,为提高财政透明度,俄罗斯采取了顶层制度设计的方法,发布相关国家规划,加大实施力度。如,发布《2008年前提高国家和地方公共财政管理绩效规划》,要求向公民提供更多的预算信息,并在2020年将俄罗斯预算公开指数评分提髙到85分。牛美丽(2014)认为,我国预算公开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在于:提供预算管理的背景条件不同,发达国家的预算管理是在一个不断总结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地推动预算公开,而我国的预算公开是在预算管理改革急速推进的过程中启动的,并没有相应的、完善的条件。因此,构建预算公开的顶层制度设计尤为重要。牛美丽(2014)进一步指出,在当前的中国,必须构建与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责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相配套,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统一的政府预算信息公开制度设计。总之,预算公开的顶层制度设计能从战略高度对政府预算信息公开进行规划,有助于提高预算信息公开的程度。

二是完善预算公开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提高预决算信息公开程度,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孙文基(2013)认为,完备的法律法规是政府预算透明的保障。目前,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预算法》的修订过程中要增加对政府预算透明问题的专门规范,明确财政信息“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二是继续修订《保密法》; 三是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升级为专业的《政府信息公开法》。牛美丽(2014)认为,当前的中国可以考虑由国务院另行颁布《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条例》来明确要求预算公开的原则、主体、内容、时间、和方式等事项。在推进过程中,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先行制定地方性的预算公开法规。2014年8月我国出台了新《预算法》,修改后的预算法在明确预算公开制度、 细化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审查和监督、强化预算责任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定,是我国预算公开法律体系重大完善。总之,在现阶段,我国要加紧修订《保密法》,认真执行新《预算法》,细化《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预算公开法律法规体系,促进预算透明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提高预算信息公开的质量。这要求增强预算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易懂性和及时性。郭剑鸣 (2011)认为,公共预算信息的公开要求全面、详细、 真实地公开,要保证普通大众都能看懂。此外,只要提交人大审议和向公众公开的预算信息不涉及国家机密,就应该细化和公开。李燕和肖鹏(2011)认为, 应当建立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估制度,以科学、客观、 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评价和分析数据的质量,并将结果及时地公开,增强财政数据公开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吕侠(2011)认为,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包括政府所有的经济活动,并具体到每一项目的每项支出上, 保证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缩小预算外资金范围。孙文基(2013)认为,要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的质量,一是加快建立完整的预算体系,使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基金预算都包括在政府预算之内;二是细化政府预算内容,由目前的按类级科目细化到按项级、款级科目报送,项下按重点列示,方便公众看懂。综上所述,提高预决算信息公开的质量,涉及到多方面的具体内容,需要从全面性、真实性、及时性、易懂性等各个方面加以完善和提高。

四是提高获取信息的便利性。魏陆(2012)认为, 要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的作用。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发布信息的主要权威型窗口,也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为增强公众的预算意识,建议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上增设预算专栏,将预算报告、部门预算、决算等所有信息都放在同一页面上,方便公众查找。王洛忠和李帆(2013)认为,应当充分借助现代新媒体技术,丰富公开的渠道。可以通过报纸、杂志、期刊、微博、微信等方式,在降低公众获取预算信息成本的同时,增加社会公众与政府的互动,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监督预算制定和执行的积极性,增进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牛美丽(2014)认为,要广辟预算信息公开途径,除了互联网、报纸、电视、广播等新媒体途径,还可以借鉴香港的做法:在每年的人大开会期间,向公众免费发放纸质版政府预算报告及其宣传资料。总之,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拓宽预决算信息公开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获取信息的便利性。

五是引入公民参与机制。爱伦和鲁宾(2011)指出,现代西方国家的公共预算,已不是纯粹地强调预算控制的阶段,而是更侧重于预算决策为公民所接纳,与公民进行协商沟通,并取得公民对政府预算决策的认同。幸宇(2013)认为,公民参与机制,是指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阶段,公民都参与其中,特别是在预算编制阶段应将公民参与和人大审议监督相结合。该机制能够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化解财政资金分配的矛盾,促进财政信息公开。孙文基(2013)认为,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活动是现代税收国家、公民社会的重要特征。预算的公开和透明是为了约束国家的财政预算活动,让税收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胡明(2014)认为,为了我国更好地推进预算公开,需要引入公民参与机制,提高公民参与预算公开过程的正当性和积极性,同时加强对预算的民主监督,人大也能够更好的了解和表达公民的公共诉求,并采取一些平衡预算资源配置的方式,来回应公民的诉求,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总之,引入公民参与机制,能够加强公民对财政信息的监督,表达公民的诉求,是我国公共预算改革的客观要求。

五、结语

在我国预算工作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理论研究的问题、领域及评估方法等也逐步深化。纵观上述研究,大量文献在阐述预算信息公开的重要性的同时,对如何评价及选取哪些评价原则和指标进行评估预算信息的公开程度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了多种有建设性的提升预决算信息公开程度的对策,反映出学术界对预算公开问题的认识和重视在不断加深。但是,从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专家,研究的对象几乎都集中于预算公开,要么是笼统的研究财政透明度,单独研究决算信息公开的很少,将预决算信息公开放在一起研究的更少。其实,决算信息公开有助于预算信息公开,将两者信息集中在一起进行绩效分析,能够发现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推动财税体制改革。本文认为,我们不能拘泥于已有的研究方式和领域,而应该瞄准实际管理需要,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更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经验或方法,而应根据中国国情,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化的评估方法并有中国特色的推动预决算信息公开的体系。

摘要:本文从预决算信息公开的概念、重要性、评估、建议四个方面,对预决算信息公开问题进行综述。预决算信息公开在保障公众知情权,加强监督、防治腐败,加快政府转型、促进“服务型”、“责任型”政府建设,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实现“中国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预决算信息公开的评估主要是根据具体原则要求,设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建立预算公开的顶层制度设计、完善预算公开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预算信息公开的质量和获取的便利性、引入公民参与机制等措施能够提升预决算信息公开的程度。通过综述,得出,即重视和分析预算、决算两方面信息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对比绩效分析来促进财政信息公开。

论财政部门决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财政部门的决算工作与预算报告紧密相连, 决算是对部门预算执行结果的直接反映, 因此其对政府各部门开支以及对资金的使用效率的监督起着直接作用, 是重要的财务管理内容。财政部门决算反映着相应的法律法规, 使得相应的管理规范化, 同时也是社会对财政进行监督的必要途径。

二、财政部门决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财政部门决算工作中数据的真实准确性不足

财政部门决算中, 所涉及的数据质量作为决算工作的依据和基础, 将首先决定部门决算的结果。在确保决算数据的准确性方面, 部门仍需较大量的工作, 比如避免基层部门在录入财务数据的时候出现的人工失误或者对数据的“凑数”现象。出现这些不规范的现象, 一方面在于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不完善, 使得财政决算工作中对数据的整理、提取和加工分析等过程工作量过大, 严谨度不足, 从而降低了对决算数据的使用效率, 并且部门决算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不足也增加了相关数据资料的不稳定性, 数据的准确性有所降低。另一方面, 由于部分财政单位其财务决算报表与使用的财务软件不兼容, 因此单位在录入决算基础数据的时候只有采取人工录入的方式, 这会增加数据出现错误的概率, 最终加重决算数据的失真现象。此外, 对决算的数据资料, 除了来自于信息系统等客观不足降低了数据的真实性, 也存在着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部门对决算的把关不严审核不到位, 从而降低了决算的数据质量。数据是财政部门决算工作中的基本依据, 因此对数据质量的把关决定着部门决算接下来工作的效率。

(二) 财政部门决算与预算的衔接度不足, 对预算的执行没有很好的反映在决算报表中

财政部门的决算本是用于反映部门预算的执行结果, 但由于决算工作中规范性不足, 以及决算与预算的工作分离度较大, 导致了财政部门决算与预算的衔接度不足, 并且决算工作的程序简化以及工作模式的简易设置, 使得部门对预算的执行结果没有很好的反映在决算报表中。比如由于预算报表和决算报表没有完全统一, 部门项目没有一一对应, 甚至出现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情况, 这不仅为财政部门的决算工作增加了难度, 为财政决算的汇总带来了不便, 也极大的降低了部门决算和预算的衔接度, 使得部门的预决算工作非常困难。此外, 对财政部门预算的执行也没有很好的反映在决算报表中, 主要表现在各部门提供的总决算明细账时, 这些数据多数没有与相应的预算报表进行核对比较, 找到预算执行在哪一方面弱化, 而直接上报制作总决算表。因为缺乏明细决算与预算执行的对比分析, 仅仅针对总决算报表与预算情况进行对比, 并不能更有效率的找出预算执行的短板, 不能有效反映出对预算的执行情况。

(三) 财政和财务会计制度不统一, 增加了决算信息的汇总难度

在众多应向财政部门报送决算的单位中, 其各自使用的财务会计制度不统一, 这就增加了财政部门决算数据汇总的难度, 相应的决算报表由于使用的财务会计制度不一致, 也就缺乏可比性, 使得部门决算报表的汇总不具有现实意义。目前财政部门决算编制包含的单位有: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被纳入预算编报范围的企业等, 这些单位各自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开展其财务管理并生成决算数据, 但由于有的单位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 有的单位采用的企业会计制度, 相应产生的决算数据也就难以直接汇总。

三、强化财政部门决算工作的对策

(一) 提高财政部门决算工作中数据的真实性

决算数据是财政部门决算工作中的基本依据, 对部门决算接下来工作的开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对数据质量的把关尤其重要, 也是财政部门提高决算工作效率的首要工作。在确保决算数据的准确性方面,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是建立健全决算编制相关的制度规范, 严格杜绝基层部门在录入财务数据的时候出现的数据“凑数”现象, 实事求是反映真实数据;二是抓紧完善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减少部门人员的工作量, 同时也提高决算数据的准确性, 减少出现差错的概率。因为完善的财务决算信息化系统可使得财政决算工作中对数据的整理、提取和加工分析等环节的人工工作大大降低, 并且部门决算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健全也相应减少了相关数据资料的不稳定性;三是提高财政单位其财务决算报表与使用的财务软件之间的兼容性, 减少单位在录入决算基础数据的时候需要人工操作的部分, 由此有效减少人工失误的出现频率, 从而保证了决算数据的质量。总的来说, 通过完善财政部门的信息系统等硬件设备, 以及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 财政部门对决算数据严格把关审核, 将有助于提高部门决算的工作效率。

(二) 提高财政部门决算与预算的衔接度, 使预算的执行情况反映在决算报表中

财政部门的决算与预算结果相应联系, 决算可反映出部门预算的执行结果, 因此规范决算工作流程, 减少决算与预算的工作分离度, 让财政部门决算与预算工作更好的衔接起来, 从而对预算和决算实现两者效率的同时增加。关于决算和预算工作的衔接, 比如可以将预算报表和决算报表的格式和内容进行统一, 并使各个开支项目能够一一对应起来, 在统计口径一致以及报表格式统一的基础之上, 可以为财政部门的决算工作提高效率, 使管理更加便利。另一方面, 要解决在财政部门决算报表中没有很好的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的问题, 可通过细化各明细决算过程中与相应预算执行的对比分析, 从而加强预算报表与决算报表的联系紧密程度, 并能够通过对明细账的分析找到预算执行在哪一方面弱化, 有效反映出对预算的执行情况, 进而由该反馈信息监督预算的执行。因此, 要提高财政部门决算与预算的衔接度, 并使预算的执行情况能反映在决算报表中, 决算的工作程序以及工作模式需进行相应的调整, 使得部门对预算的执行也能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 最终反映在决算报表中, 以实现部门决算的工作目的。

(三) 增加财政和财务会计制度的统一性, 降低决算信息的汇总难度以及信息的有效程度

对于目前需向财政部门报送决算编制的各单位, 由于其使用的财务会计制度不一致, 会极大增加财政部门决算数据汇总的难度, 因此, 为了实现各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统一性, 提高各单位之间数据的可比性, 以及各单位与财政部门预决算数据的统一可比性, 进一步构建统一的非营利性部门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实行的预算管理, 在财政部门“三位一体”改革措施下, 统一的非营利性财务会计制度体系是可行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库的单一账户体系使各单位的支出直接由单一账户支付, 由此对资金支出的跟踪记录效率大大提高, 这就增加了财政部门对资金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二是综合预算形式可使部门的各项财政性资金统一进行预算编制, 这也从客观层面对各部门的会计制度体系进行整合提出了要求。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推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支出的规范性, 为相关部门的预决算管理提供了便利, 从而也为各部门的会计制度与财政部门的会计制度整合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可见在此背景之下, 构建统一的非营利性部门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是具有可行性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要提高财政部门的决算工作效率, 需要提高财政部门决算工作中数据的真实性, 对数据质量严格把关, 需要提高财政部门决算与预算的衔接度, 使预算的执行情况反映在决算报表中, 规范决算工作流程, 减少决算与预算的工作分离度, 需要提高财政部门的决算报告的真实度, 以及报表的操作性。在财政部门决算的编制过程中, 务必确保决算报告的真实性, 确保决算报告与真实的财务情况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寇荣祥.核算中心转轨后部门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决策[J], 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07) .

财政决算 篇8

关键词:大理州,财政监督,部门决算,管理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化,部门决算逐渐拓展成为一项重要的财政管理活动,对于公共财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财政监督部门,具有拟订财政监督政策和制度、监督财经纪律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关工作、研究提出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等职能职责。在部门决算管理不断深化的形势下,财政监督部门基于自身职责,开展实施部门决算管理显得势在必行。本文从大理州实际出发,提出财政监督部门实施部门决算管理的主要路径,以进一步完善大理州部门决算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效率。

一、部门决算管理的层次及方式

(1)部门决算管理的层次。从实施管理的主体上分,部门决算管理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预算单位对自身部门决算的管理;二是财政部门对辖内预算单位部门决算的管理。

(2)部门决算管理的方式。一是预算单位对自身部门决算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决算的编制、审核、汇总(有下属预算单位的主管部门需要汇总)、报送、公开、分析运用以及数据资料管理等方面,目的是为了反映单位自身的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反映政府财务受托责任,规范自身财务管理。二是财政部门对辖内预算单位部门决算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决算的工作组织、报表设计、审核、汇总报送、批复、指导信息公开、分析利用、数据质量监督检查、数据资料管理以及对部门决算考核评价等方面,目的是了解和掌握预算单位财务和预算情况,为编制后续年度预算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基本数据支撑。

二、大理州实施部门决算管理的现状

(1)部门决算构成情况。大理州下辖1个县级市、11个县。全州部门决算汇总数据包括州本级部门决算汇总和12个县市的部门决算汇总。凡编报部门预算的部门和单位,均纳入部门决算管理范围。

(2)部门决算管理的现状。在2011年以前,大理州部门决算工作一直停留在部门决算工作组织、编制、审核、汇总与上报等四个环节上。从2012年起,部门决算的批复、公开和数据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得以在全州范围内试点开展并至全面铺开,部门决算已成为了一项贯穿年度始终的工作。与此同时,在管理职能方面,经批复的部门决算具有了一定的约束力,信息公开引入了更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数据质量监督检查有助于推动财政财务的规范管理。目前,大理州财政局内部主要由国库科和预算单位归口业务主管科室两个部门负责实施部门决算管理工作。

(3)财政监督部门参与部门决算管理的现状。目前,大理州财政监督部门实施部门决算管理尚停留在参与阶段,即部门决算管理的相关内容尚未成为财政监督部门的工作职责。这种参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内部其他部门在实施部门决算管理过程中,若发现需监督部门进一步跟进的事项,则移交监督部门跟进;二是监督部门在实施其他监督检查工作中需利用部门决算报表时,关注报表相关内容。

三、大理州财政监督部门实施部门决算管理的主要路径

1.以部门决算核查为切入点深化对预算单位的决算管理

财政部门实施的部门决算数据质量监督检查(以下简称部门决算核查),是指财政部门组织对各部门所报送的部门决算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进行监督检查。目前,大理州的部门决算核查工作主要由财政国库部门牵头负责,但国库部门负责各部门上报部门决算的审核,即已直接参与了部门决算的编制过程,因此不宜再负责部门决算核查工作。

(1)由财政监督部门组织开展部门决算核查工作。财政监督部门承担会计监督职责,而部门决算是预算单位在日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编制的、综合反映本单位预算执行结果和财务状况的总结性文件,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会计信息,因此,由财政监督部门负责部门决算核查工作也是其职责所在。基于财政监督部门越属基层,其人力资源越不足的实际,财政监督部门组织开展部门决算核查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作为牵头部门组织财政内部各相关部门参与,也可以作为组织指导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具体实施。总之,越独立的监督检查越有效。

(2)将部门决算核查与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相结合,实现信息共享。部门决算核查的基本内容包括:上下级财政部门决算报表是否表表一致、单位会计账簿与决算报表是否账表一致、决算编报范围与预算编报范围是否一致等。虽然与财政监督部门日常开展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各有侧重,但都涉及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检查,且两项检查程序相近,都需要查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有关会计资料,因此两项工作可以合并同类项,既实现了信息共享,又提高了行政效能。

2.以部门决算公开情况检查为手段深化对财政部门的部门决算管理

(1)开展部门决算公开情况监督检查是财政管理改革的客观要求。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14年修正)(以下简称新《预算法》)颁布和施行后,财政部也要求各级财政监督部门要从维护新《预算法》权威的角度,将监督重心转移到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检查,强化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合规性和有效性监督检查,以及不断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上来。

按照新《预算法》的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决算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决算及报表;各部门应当在财政部门批复决算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决算及报表,并对部门决算中涉及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做出说明。因此,财政监督部门有必要对决算公开规定的有效执行进行监督检查,提升决算工作透明度、公正性。

(2)部门决算公开的完整性和及时性是监督检查的重点。财政监督部门在开展部门决算公开情况监督检查时应重点检查决算公开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包括:财政部门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在人大批准后20日内向本级各部门批复决算,并向社会公开财政决算及报表;公开形式是否符合要求,并保持长期公开;公开的内容是否完整;除涉密部门外,是否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部门和单位都公开了部门决算;三公经费决算披露是否详细完整等。

3.财政监督部门系统内部建立交流制度

在明确界定财政监督部门在部门决算管理中负有核查与公开情况监督检查的职责后,财政监督部门系统内部就可以建立交流制度。一是建立信息交流制度。针对新工作开展中发现的问题、取得的经验等,通过州级财政部门收集信息编制简报、利用互联网创建交流群等方式进行学习交流。二是建立交叉检查制度。尤其是对于决算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州级与县市、县市间交叉检查,既强化了监督的独立性,又增加了一种交流学习的渠道。

参考文献

[1].罗红雨.微利时代企业成本控制策略.财会通讯,2013(17).

[2] .徐庆新.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提升企业竞争力.时代金融,2012(8).

财政决算 篇9

在国家财政采取国库集中支付以前,财政资金分月(季)度预拨到单位银行账户,单位收到财政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财政补助收入”。会计期末,借记“财政补助收入”,贷记“事业结余”。因为财政资金当年的指标一般会如数下拨,所以财政资金的预算指标数等于“财政补助收入”会计科目决算数,对于财政资金这一块,会计核算从理论上看使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当年财政性资金即使有结余,通过年终会计决算结转到“事业结余”后,再转到“结余分配”科目,最后通过“结余分配”进入“事业基金”、“专用基金”或弥补单位事业费不足,结余经费成为该单位的积累或弥补该单位事业费不足的来源。

在国家财政采取国库集中支付以后,因为设置了零余额账户,财政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当年没使用完的财政性资金不再留存单位。因为上年财政结余资金需要相关部门正式批复后才能确定归属问题,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单位在年终决算的会计核算中并没有使用“财政应返还额度”这一科目,当年的“财政补助收入”决算数实际等于当年财政实拨付资金数额,在财政决算报表的附表中有一张《财政性资金国库集中支付预算执行情况表》,财政决算数对应的是本年已使用预算指标(包含上年结转预算指标和本年预算指标),而不是本年预算指标,这种按收付实现制的方式所做的会计处理似乎很贴近实际工作。

对于会计核算的基础是采用权责发生制还是采用收付实现制,我国会计制度一般都给予了明确的说明。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章总则第十一条,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的原则的第八点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从1998年1月1日起执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49号)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十七条规定: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也许是考虑到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从1998年1月1日起执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政部1997年7月17日发布),通篇对会计核算适用基础未作规定。换言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可以用收付实现制,也可以用权责发生制,甚至根据核算对象的不同,可以在同一会计期间同一账套内运用不同的核算基础。

事业单位的体制决定了它的会计核算方式不同于企业单位,又与行政机关有相当大的区别。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行政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非盈利组织,依托财政拨款完成政府赋予的职能是它的特点;事业单位的特点介于两者之间,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机构。

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于事业收入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对于财政拨款的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在同一会计期间同一帐套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会计核算看似灵活,实际上是会计核算工作不严谨的表现。会计核算口径不一致,会使会计信息缺乏历史的可比性,最终导致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失真。

目前我国的财政部门预算实行的是零基预算,预算是根据预算年度的工作任务,参考以往年度实际财务发生状况估算编制的。从理论上说,预算资金都是预算年度急需使用的,财政经费年终决算数应该等于财政经费年初预算数与当年追加预算数之和,但在实际工作中财政预算数与决算数却往往不一致,究其原因:一是部分追加经费批复时间太晚,第四季度才在国库集中支付网络上挂出的经费(特别是项目经费)很难在短时间内按规定程序使用完毕;二是当年部分政府采购工作虽已进入采购工作流程,但不能在当年完全结束,致使资金支付滞后;三是某些工作进展不如预计的顺利,资金支付会随着工作的延期将付款时间向后推移;四是年底资金在结算过程中因票据的填制有误或支付网络出现故障等客观原因造成资金必须跨年度支付。

从理论上讲,因为我国的财政部门实行零基预算,在目前大多数省(地区)执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情况下,资金的支付是非常便利、快捷的,把在预算年度内没有支付的资金视同预算期内不需支付的资金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国家并没有简单地把结余资金都统收入国库冲抵第二年财政预算指标,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存在如前所述四个客观原因造成资金延后支付,形成资金必须跨年度支付的客观事实;二是国家鼓励节约。节约资金留归预算单位继续使用会有效阻止突击花钱和浪费现象的发生。换言之,如果预算科学、经费使用合理,当年财政预算内资金是可以转入下年使用的。因而事业单位在年终决算时,对于财政资金的核算完全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即在期末年终决算之时,对于预算指标数与当年财政实际支出数的差额作以下会计账务处理: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贷记“财政补助收入”。下年度财政恢复支付额度后,借记支出类科目,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如果正式批复后的结余资金小于已恢复的额度数,差额作调减基金和财政应返还额度的账务处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各级财政对事业单位特别是农业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安排是逐年递增的,财政补助收入占事业单位收入总额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如果事业单位对于财政性资金收入采用收付实现制,会因为资金支付的跨年度问题影响财务数据的历史可比性,与上年相比,事业单位收入总额的增长反映不符合实际,会计信息就会失去意义,不完整的会计信息最终会误导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上一篇:实时能耗监测下一篇:展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