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决算审查

2024-08-09

预决算审查(精选7篇)

预决算审查 篇1

1 市政工程中预决算审查方法

我国的市政工程规模宏大、范围广阔、工作量繁重, 所以施工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

(1) 全面审查法, 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审查方法。它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方位性等优点。经过工作人员的认真工作, 市政工程的预算结果差错率比较低, 工程的质量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建议一些工艺比较简单、规模比较小、预算技术比较落后的常见民用市政工程可以应用全面审查的方法。

(2) 重点审查法, 就是必须把握市政工程的预结算的突出部分进行审查。一般工程量比较繁杂、结构复杂、造价昂高的工程都合适用这种方法。例如:可以应用在土建筑中各个项目的结算费用之中:墙面、柱子、门窗、钢筋、水泥的费用预决算等。

(3) 分解对比审查法, 在单位的市政工程中, 分解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然后在直接的费用分解时, 根据材料的消耗量分部分进行, 经过对比, 达到审查的标准预决算和综合指标。分解对比审查法比较方便快捷, 不需要依赖施工图纸以及再次查询工作量。它具有实效性, 一般情况下, 只需要选择一两个指标就可以顺利审查工作。

(4) 标准预算审查法, 这样的审查法主要是针对于施工范围比较小、规模小、采取标准图纸和通用图纸进行施工的单位。它具有事先编制标准预算的特点。采取标准图纸和通用图纸进行施工的单位, 工程的结构和施工手段都是大同小异的, 只是在施工的环境和条件上有具体的差异和局部的变更。

(5) 筛选法, 它具有统筹兼顾的特点。同类型的市政工程虽然在规模、面积和高度上都决然不同, 可是它们在各部分子项单位中建筑的面积数据却差别不大。所以, 我们可以把建筑子部分子项目的数据集中在一起, 进行统一筛选。总结出相关的工程量、需要的劳动力和资源、单价和总造价方面的数据等, 作为此类工程预决算的参考依据, 有利于拟建市政工程的子部分和子项目的数据。

(6) 分组计算法, 这是一种应用得比较广泛的方法。它可以将预算中的具体项目划分为大大小小的若干组, 在相同的小组内采取相同的数据审查。采取这方法的前提是, 对分项市政工程进行分组工作必须要符合标准的预决算, 因为只需要审查其中的一个分项, 就可以揭晓其他的分项工程的准确度。一般而言, 市政工程中的底层建筑、楼面面积、楼板体积以归为一类, 成为相同的一组。第一, 我们可以先计算楼底、楼面、刷白的面积等。公式是:地面面积X垫层厚度=垫层工作量。楼面面积X楼板折算厚度=楼板市政工作量。分组计算法具有工作量小、速度快的好处。

(7) 预算手册审查法, 就是在平时将市政中常用的标准结构和配件, 结合标准图整合成预算手册。预算手册审查法没那么繁琐、减少工作的重复计算量, 提高审查工作的效率。同时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利用预算软件进行市政中的预决算审查工作也非常的简单方便。

2 我国市政预决算的审查内容分析

根据多年的预决算审查工作的应用, 进行探索和总结。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 一般的施工单位在市政预决算方面一般都超出实际造价的20%左右。

(1) 审查市政的工作量。市政工程的总造价会随着工程量而变化。审查的时候会根据施工的图纸、规定的数量、工程的计算规则、专门的材料表、总运输的一览表, 针对已有计算结果的市政工程量进行审查。抓住重点的部分, 检查是否有漏洞和差错, 不仅注意计算工程量的大小尺寸数据来源而且也很注重关键的计算方法。

(2) 了解和掌握市政工程量的计算法则。计算工程量的精确性是提高工程决算质量的有效途径。所以, 我们必须精通计算规则, 提高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因为有些施工单位在施工工程的决算中会利用障眼法的非法手段在工程的交接部分进行重复计算, 所以在审查的工作中, 必须精通市政工程量的计算法则, 才可以进行更加仔细地检查。

(3) 了解定额中的子部分和子项目的工程内容。审查的工作人员第一步要了解定额每一个项目中标注的基价, 看看是否包含了项目内容。尤其是综合定额项目。部分施工企业在编制决算中对项目中包含的内容重复立项。如果工作人员不了解定额中的子部分和子项目的工程内容, 容易造成市政工程造价的负担。

(4) 材料价钱的审核、审核定额子目以及经济鉴证的审查。建筑市场上的材料价格差别很明显, 必须要经过全面的市场调查和研究, 才能确定合理的材料价格。对于市政工程而言, 选择子目具有争议性, 所以要明确定额中的同类市政工程量子目的套用, 才能合理地选套子目单价。所谓的经济鉴证就是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产生的调整和材料的差价等。一般情况下, 施工单位编制市政工程决算时都超过调整项目的内容。

(5) 取费标准和其他方面费用的审查。取费的标准必须符合定额的标准和当地管辖部门下达的文件规定。其他方面的费用也必须符合双方签订的市政工程合同。包括:完成工作后的奖金、抢工的费用、措施费用、表现优秀的奖金等。多种多样的计算方式和标准都必须进行全面的审查, 减少成本的支出。总结以上的审查内容可得:预决算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 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认真负责、廉政正直, 才能更好地完成市政工程的预决算审查工作。合理地使用基础建筑的经费, 降低市政工程的总造价,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 结束语

市政工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它与国家的财政利益紧密相连。因此, 在要了解市政工程中预决算审查的内容, 在审查的过程中要对施工的成本和效率、工程质量方面进行合理的考虑。保证日常公用设施的有效运行, 维持建筑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更好地去创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事业。建筑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使中国的建筑业在国际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摘要:市政工程的预决算审查工作, 利于提高建设投资的准确性和对工程的总价进行合理的预算和结算, 它是市政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假如没有进行市政工程中预决算审查, 可能会造成不必要巨大经济损失, 盲目地投资, 浪费施工资源等。本文对市政工程中预决算审查方法与审查内容作出合理的分析。

关键词:市政工程,预决算审查方法,审查内容

参考文献

[1]《市政工程预决算必备数据一本全》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8.[1]《市政工程预决算必备数据一本全》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8.

[2]宋国防.工程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2]宋国防.工程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

[3]刘伊生.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3]刘伊生.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

预决算审查 篇2

地方人大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浅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姚胜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回答瞭望周刊社记者提问时说:“我们国家的人大在预算审查监督方面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来进行:一是决定预算,二是监督预算的执行,三是规范预算的管理。”湖南省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计划中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全过程审查和监督。这就对各级人大如何看紧政府“钱袋子”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全口径预决算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是什么?推进全口径预决算目前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地方人大如何开展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的审查和监督?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着力研究、深入探讨和妥善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开展和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监督工作进行一些初步探讨,提出一些粗浅见解。

一、全口径预决算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关于全口径预决算管理的概念及审查和监督要求,早在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21条中就提出“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和对或有负债的有效监控。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政府预算的审查和监督”。此后,国务院在《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改革和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去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审批和监督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其实,所谓全口径预算管理是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特有名词,其产生与我国预算外、制度外政府收支的存在与发展是分不开的。为规范预算外、制度外政府收支而实施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反映了我国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的进程。政府预算改革应使“预算外财政专户”管理正式进入到法制性预算内管理,深化“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手段、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形成完整地接受各级人大的审批和监督的政府财政预算体系,把原本介于法定预算与预算外之间的模糊管理、模糊称呼的预算外财政专户正式纳入预算内管理。如此说来,全口径预算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原来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监管,还包括政府性债务和或有负债的监管,所有财政收入支出全部变为实际上的预算内管理。

因此,简而言之,全口径预决算的含义就是要对全部政府性收入支出,实行统一、完整、全面、规范的预算决算管理。即凡是凭借政府行政权力获得的收入与为行使行政职能所管理的一切支出,都应纳入政府预算决算管理。从而实现预算作为政府层面内部控制与人大层面外部控制的管理工具,最终使得以财政部门为财务具体执行部门的政府整体能够对人大负责,进而确保整个政府活动是对人民群众负责的。全部公共收支,包括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直接或间接控制和管理的各种形式的资金收支,与预算原则中全面性、综合性原则的要求相一致,是保证预算透明和可问责的基础。换言之,所有政府性收支都要纳入预算管理,在政府预算之外,不允许政府及其各个部门有任何收支活动。

审查审批和监督政府财政全口径预决算,是人大监督职权的应履之责。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意味着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要纳入人大的监管视野。我国政府目前预算体系属于复式预算体系,不仅是公共财政预算,还包括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共有四个方面的预算。公共预算体系已经比较完备,其他三个预算基本框架也搭起来了,但仍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这四个预算的收支严格地说都是财政性资金,理应把所有政府资金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中。其中:公共预算是人们比较熟知的公共财政收支安排。其收入来源大都来自税收,还有部分是非税收入,支出主要用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农林水事务、国防、公共安全等;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属于非税收入,包括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基本建设基金、地方教育附加等,支出特点是专款专用,用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如教育、城市建设、文化事业发展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按照相关规定和比例向国有企业收取的国有资本收益,主要用于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改革重组、重大技术创新等;作为社会保障预算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等内容。以上这四大预算各有重点、有分工,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比如,从政府性基金的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分别计提10%用于教育和农田水利建设;公共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都有社会保障的内容,但按照规定,社会保险基金不能用于平衡公共财政预算,公共财政预算可补助社会保险基金。但现实中,全口径预决算管理还应包括:地方政府债务收支;预算与决算口径的统一;还要解决仍然存在的以拨作支、将财政资金拨入政府管理的企业单位后再行安排使用等方式将预算内管理资金转入预算外管理的情况等等。

总而言之,全口径预算决算管理体系不是仅仅依靠一套涵盖所有政府收支项目的预算报表体系就能够实现的,还要推进预算的编制、审查审批、执行、监督的各个阶段的规范化、法制化,包括预算法律制度规范、预算会计体系、预算权配置、预算管理的范围、预算管理模式及预算报告体系等要素在内的系统工程。既要立足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转轨背景下突出的预算管理问题;同时还应具有充分的前瞻性和适应性,能够满足未来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预算管理的要求,应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口径预算决算管理制度。

二、推进全口径预决算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推进全口径预决算管理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虽然已有十年时间,但是要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口径预决算管理的制度体系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真正做到看紧政府的“钱袋子”,使人大对政府的全口径预决算审查审批和监督工作从程序走向实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提高思想认识问题。目前在关于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的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的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一是“隔靴搔痒”论。认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的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既没有足够的人员和技术力量及时全面准确的掌握政府全口径预决算全部全过程的实际情况,也没有有效的办法措施实施全方位的实质性的审查监督,也就实际上影响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批权否决权的有效行使。因此,有人说,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的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有如“隔靴搔痒”——不能到位。二是“多此一举”论。认为政府的全口径预决算编制工作业已经过几上几下的反复协商,而且经过财政部门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党委财经领导小组甚至党委常委会议反复研究才确定下来的方案,再到人大及其常委会来还要进行认真细致深入的审查监督就显得“多此一举”了。三是“橡皮图章”论。认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审查审批和监督只不过是“橡皮图章”式的形式而已,走走程序、走走过场就行了,不需要那么认真、那么细致、那么深入。所以在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财政部门的预算报告时有的泛泛而谈,有的发发牢骚,有的顾左右而言他,有的三缄其口沉默不语,有的甚至借故不到会不开会,很难很少听到有针对性的在认真调查研究基础上深思熟虑有远见卓识的建设性审议意见。

第二,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有关全口径预决算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虽然我国已相继颁布了包括《宪法》、《预算法》、《监督法》在内的以及与人大及其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且有些已不合时宜亟需及时修订完善。二是现有法律法规大多比较原则。尽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监督预算作出了规定,但大多比较原则。比如说,《预算法》规定的对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进行初步审查,这其中的“主要内容”该如何界定?其实,财政预算的每笔资金都很重要,哪怕涉及到一笔很小的数目,都可能成为全社会的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争议的热点,很难有轻重之分。再比如,《预算法》第五十三条规定:“预算调整是指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换句话说,只要不影响预算平衡,都不算“预算调整”。这样就出现了法律上的漏洞,地方政府可在不违反预算法的前提下,人为地压低预算数,提高执行数,将超收部分资金用于安排支出无需经过法律程序,造成了政府财政活动的随意性,从而使预算法中预算调整的审批程序流于形式。三是现行有关法律责任不明确、处罚力度不够,也是导致预算监督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行政机关违反预算法律的行为,《预算法》在法律责任一章仅列举了3项,主要是针对行政机关在执行预算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加以原则性规定,对预算整个过程中的其他违法行为都没有涉及。对于仅有的3类行为,其责任承担也仅限于行政责任,没有经济赔偿和刑事责任的规定。《监督法》也没有对此作出具体的规定。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完善,不利于对违法者追究其应有的责任,从而降低了人大预算监督的权威。

第三,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由于现行预算制度体系和传统预算管理模式束缚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阻碍了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监督具体实施。从预算编制的时间来看,虽然《预算法》规定财政部门应当在人民代表大会举行前一个月将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及其它有关材料提交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机构进行初审,但由于财政部门的编制时间不充裕,所以向同级人大报送预算草案的时间也比较滞后。至于部门预算草案,也大都是在人民代表大会之后才着手编制,没能及时提交人大审查。从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来看,主要是相当粗糙。预算报表所列的科目级次太少,一般只列到“类”、“款”一级,很少有“项”、“目”的具体内容,而且极少有收支明细表和预算项目的编制说明。从预算编制的完整性来看,目前政府预算体系,预算管理的完整性、统一性还很不够,纳入预算管理资金尚未涵盖所有类型的财政性资金,还没有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口径预算,比较突出问题诸如土地出让金、社会保障资金、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及其他政府性基金收入,还基本上没有全部纳入综合预算中来,不能完整准确全面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口径预算决算管理。许多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每年提交到同级人大的预算草案,也主要是以文字报告代替预算会计明细报表及说明文书,只报告大类收支总额。类似的预算草案,削弱了报告预算的功效。既看不出每一笔收入的具体来源,也看不出重大建设项目有多少,更谈不上审查这些项目是否合理合法。

第四,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初步审查情况来看,《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预算草案应提交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机构或人大常委会进行初步审查。由于预算草案涉及到许多专业性数据,要对其进行一定深度的分析审查,必须由相应的专业人员承担。然而,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还是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以及各级人大常委会,都非常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员,仅靠现有工作机构人员以及常委会组成人员难以胜任预算审查这一专业性很强工作量庞大的工作,这就使得初审失去了作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前置程序的应有作用。从人大会议审查情况来看,人大代表往往在大会召开时才拿到预算报告。在会期短、议程多、任务重的情况下,人大代表难以对预算报告进行全面、具体、细致、深入的审查,结果只是履行表决程序。

第五,预决算透明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目前,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提交给人大代表审查的预算草案只是分大类、按功能罗列的预算收支总额,基本没有部门预算,更谈不上全口径预决算,甚至就只有以财政局长名义的文字报告。有人戏称为“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天书式的财政预决算报告,就连一些经济学者和财经工作人员也不明所以,人大代表就象读天书一样,更是根本无法对各部门具体的财政收支计划以及财政收支背后的政府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审查。因而这些“看不懂”的预算报告,总是能顺利过关。所以形成了“政府给什么看什么,说什么听什么,报什么批什么”的状况。虽然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政府预算收入的承担者,有权知道和监督上缴收入的使用情况,但由于不能了解自己所在辖区域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的预算情况,对自己缴纳的税费具体怎么花的,花在哪里根本不清楚,因而无法进行监督。

三、地方人大开展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审查和监督的建议

加强地方人大对政府的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对于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那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依法履行人大审查审批和监督预决算职责,如何做好地方人大加强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工作,笔者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第一,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到位了,行动就能不偏不倚直达目标。为了保证财政资金管好用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加强地方人大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监督工作十分必要,简单的说,一是党委有要求,二是人大有职责,三是政府有需要,四是人民有期待。党中央早有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了人大对同级政府全口径预算监督的要求,去年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可见党委对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要求是十分明确的。我国的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审查监督财政预算。而我国政府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府的行政(当然包括财政预决算)本身就需要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对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政府财政预算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因此,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强化监督意识,改进和完善监督方式和监督机制,使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监督由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不断提高监督实效。

第二,建立和完善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制度体系。制度是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和监督的保障。首先是要加大力度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建议,按照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建设的要求,加快修订完善《预算法》(包括《监督法》、《会计法》、《审计法》)以及相关法律的进展。同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还要依据法律结合本地区实际加强地方相关配套的法规、规章和制度体系建设。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在行政层面对所有政府收支进行全口径管理制度和与之对应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法律层面对同级政府(及所辖行政区域)的所有收支进行全口径全过程审查和监督制度。从而建立和完善从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的全口径预决算方案和执行到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同级政府全口径预决算全方位全过程审查和监督的无缝衔接制度体系。真正做到全口径预算决算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编制有据,审查到位,审批有效,执行有力,监督有效,运行协调。三是督促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在法定时限内提交预算决算草案,将全部政府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管理,使政府预算管理覆盖到政府全部公共服务活动,做到横向到边(全口径)纵向到底(全过程),提高政府财政预决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

第三,加强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的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全口径预算决算监督的顺利开展,加强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能力培训极为重要。首先要建立和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机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机构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审查审批监督职责的载体和依托,不仅承担全口径预决算的具体初步审查和日常监督工作,还要为人大的专门委员会、人大常委会、人民代表大会提供初步审查材料情况和意见,甚至还要承担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相关知识培训的任务。二是要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履职能力强的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人员队伍。要增加编制,选调专业人才,充实工作人员队伍。三是要加大培训力度。适时举办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培训班,举办人大及其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专门委员会和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培训班。在培训中,坚持以把握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基本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履职能力为重点。通过培训和培训后大家在实践中的学习和努力,不断提高自身进行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和监督的本领。

第四,建立借助体制内外双重审计的监督制度。好风凭借力,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借助政府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监督力量来加大人大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的力度。一是要坚持审计机关(政府体制内)预算执行审计情况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按照正在修订的预算法规定建立决算审计制度,并使审计内容与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监督的内容和要求对接,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审查和监督提供更多的、切实的依据。二是鉴于人大审查监督力量薄弱的现实状况,还有必要借助社会审计机构(政府体制外)的力量参与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有关具体工作,如参与“同级审”、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等。三是在充分发挥政府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机构监督作用的同时,地方人大常委会必要时可建立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咨询专家库,切实提高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实效。

第五,注重热点难点重点预算监督。一是要建立政府重大投资及项目人大审议决定制度,人大要通过规范重大事项决定权,明确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决定重大项目的资金额度、资金来源、项目选址等权限和程序,广开言路,多方听取意见,必要时可以组织专题询问和辩论,以规范政府行为,用好有限的财力,避免行政冲动,盲目决策、盲目投资,推进民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二是人大要通过视察、调研、专题询问等形式,了解重大项目的建设、资金使用等情况,适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重大项目顺利进行,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要注重当地热点难点重点预算事项的监督,特别是政府的重大投资项目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比较大,如果把重大项目管好了,就管住了大半的财政资金。同时,也加强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规范和调整政府的施政行为、执政导向,确保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预决算审查 篇3

本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财政厅厅长钱巨炎受省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浙江省2014年财政总决算和省级财政决算的报告》、省审计厅厅长徐宇宁受省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2014年度浙江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情况的报告》,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和专题调研情况,对省政府提出的2014年财政决算草案及决算报告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2014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22.02亿元,完成预算100.5%,比上年增长8.6%。加上转移性收入1595.61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合计为5717.63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159.57亿元,完成预算的101.2%,增长9.1%。加上转移性支出558.06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合计为5717.63亿元。2014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3.01亿元,完成预算100.3%,比上年增长6.3%。加上转移性收入1853.01亿元,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合计为2146.02亿元。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0.92亿元,完成预算101.4%,比上年下降0.2%。加上转移性支出1640.74亿元,结转下年支出24.36亿元,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合计为2146.02亿元。2014年全省和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2014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272.02亿元,中央转移支付收入33.25亿元,调入资金26.74亿元,支出4083.11亿元,调出资金213.34亿元,结转下年支出37.13亿元。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53.92亿元,中央转移支付收入31.79亿元,支出16.58亿元,对市县转移支付支出150.08亿元,结转下年支出19.34亿元。

2014年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727.77亿元,支出2100.57亿元,结余627.20亿元。省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40.93亿元,支出87.41亿元,结余53.52亿元。

2014年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5.59亿元,支出21.51亿元,调出资金1.48亿元,结转下年支出2.60亿元。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4.95亿元,支出12.05亿元,调出资金1.27亿元,结转下年支出1.63亿元。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14年全省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决议,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保障重点支出,注重改善民生,深化财税改革,财政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建议本次常委会会议同意省政府《关于浙江省2014年财政总决算和省级财政决算的报告》,批准2014年省级财政决算。

同时,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14年全省和省级决算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预算执行进度不快,如有的部门专项资金11个项目使用进度低于50%,13个项目当年支出为零;部门专项资金整合还不到位,实质性的整合程度还不高,有的仍然是分散多头交叉管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需进一步提高,对部分市县调查发现,如农田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一方面有较大结余,另一方面又举债搞治水项目建设,投资7.81亿元建成的23个污水处理厂处于闲置状态;一些地方和部门预算管理的规范性还有待提高,审计查出全省违规金额45.89亿元,全省管理不规范金额1456.36亿元。同时,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对此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针对2014年决算中反映的问题,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

一、严格落实预算法的各项规定。认真执行修改后的预算法,加快政府全口径预决算体系建设。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规范性,要按照法定要求,细化编制预算。

二、进一步明确省与市县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积极推进中央财税体制改革各项举措在我省的贯彻落实,结合“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部署,研究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科学合理划分省与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提高市县财政统筹能力。

三、切实提高财政资金执行进度和使用绩效。加大专项资金的实质性整合力度,对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不符合实际工作需要、使用绩效不高的要切实进行清理整合。强化预算约束,提高预算执行进度。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加强对转移支付、结余结转、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等的监管体系建设,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四、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财政管理。细化规范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等各项支出标准,健全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加快清理完善有关财政管理制度,严格制度执行。改进和加强国有资产基础管理,研究建立包括行政事业国有资产、企业国有资本在内的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降低政府负债成本,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五、抓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的相关要求,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整改方案、时间表和具体措施。对突出的问题要列出问题清单,分部门、分责任、分时间抓好整改,要见方案、见措施、见办法、见实效。同时,要把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同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和审查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依法理财、管财、用财水平。

市政工程预决算审查的若干思考 篇4

关键词:市政工程,预决算,审查,方法,内容

0 引言

市政工程预算是国家进行建设投资、市政工程拨款、甲乙双方决算的主要依据, 也是市政工程招投标报价和确定市政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市政工程结算是调整市政工程投资计划, 考核基本建设资金使用效果, 进行成本分析和转为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依据。市政工程预决算审核工作是确定基本建设投资和市政工程造价的主要程序。如市政工程预决算工作做不好, 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不合理开支的增加, 浪费宝贵的建设资金。因此, 搞好市政工程预决算审核工作, 对加强基本建设投资管理, 合理确定市政工程造价, 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市政工程预决算审查的基本方法

由于市政工程规模、特点及要求的繁简程度不同, 施工企业的情况也不同, 因此需选择适当的审查方法, 确保审查的准确与高效。

1.1 全面审查法, 这是逐一地全部进行审查的方法。

此法优点是全面、细致, 经审查的市政工程预结算差错小、质量较高, 缺点是工作量大, 对于一些市政工程量较小、工艺比较简单的一般民用建筑市政工程, 编制预结算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可采用此法。

1.2 重点审查法, 这是抓住市政工程预结算中的重点进行审查的方法。

选择市政工程量较大、单价较高和市政工程结构复杂的市政工程, 如一般土建中的基础、墙、柱、门窗、钢筋混凝土梁板等;补充单位估价子目, 计取的各项费用及其计算基数和标准。

1.3 分解对比审查法, 这是把一个单位市政工程按直接费与间

接费进行分解, 然后再把直接费按分部分项进行分解或把材料消耗量进行分解, 分别与审查的标准预结算或综合指标进行对比的方法。如发现某一分部市政工程价格相差较大, 再进一步对比其分项详细子目, 对该市政工程量和单价进行重点审查。此法的特点是一般不需翻阅图纸和重新计算市政工程量, 审查时可选用1~2种指标即可, 既快又准确。

1.4 用标准预算审查法。

对于全部采用标准图纸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市政工程, 以事先编制标准预算为参考审查预算的一种方法。采用标准设计图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市政工程, 在结构和做法上一般相同, 只是由于现场施工条件的不同有局部的改变。这样的市政工程预算就不需逐项详细审查, 可事先集中力量编制或全面详细审查标准图纸的预算, 作为标准预算, 以后凡采用该标准图纸或通用图纸的市政工程, 皆以该标准预算为准, 对照审查。局部修改的部分单独审查即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审查时间短, 效果好。缺点是适用范围小, 只能针对采用标准图纸或通用图纸的市政工程。

1.5 筛选法。

筛选法是统筹法的一种。同类建筑市政工程虽然面积、高度等项指标不同, 但是它们的各分部分项市政工程的单位建筑面积的各项数据变化却不大。因此, 可以把建筑分部分项市政工程的数据加以汇集、优选。归纳出其单位建筑面积上的市政工程量、价格及人工等基本数值, 作为此类建筑的预算标准。以这类基本数值来筛选拟建市政工程预算的分部分项市政工程数据, 如数值在基本数值范围以内则可以不审, 否则就要对该分部分项市政工程详细审查。如果所审查的预算的建筑标准与“基本数值”所适用的建筑标准不同, 则须进行调整。筛选法的优点是审查速度快, 发现问题快, 适用于住宅市政工程或不具备全面审查条件的市政工程。

1.6 分组计算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就是把预算中有关项目划分为若干组, 在同一组中采用同一数据审查分项市政工程量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 首先按照标准对分项市政工程进行编组, 审查其中一个分项市政工程, 就能判断同组中其它几个分项市政工程量的准确程度。例如, 一般建筑市政工程中的底层建筑面积、地面、面层、地面垫层、楼面面积、楼面找平层、楼板体积、天棚抹灰、天棚刷浆及屋面层可编为一组。首先计算出底层建筑面积、楼 (地) 面面积、楼面找平层、天棚抹灰, 刷白的面积与楼 (地) 面面积相同。用地面面积乘以垫层厚度就是垫层工作量, 用楼面面积乘以楼板折算厚度就是楼板市政工程量。此法特点是审查速度快, 工作量小。

1.7 预算手册审查法。

即在日常工作中把市政工程中常用的标准构配件等, 根据标准图计算整理成预算手册, 按照手册对照审查, 可以大大减少简单的重复计算量, 提高审查效率。另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采用预算软件进行预算审查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2 我国市政工程预决算审核的主要内容分析

根据预决算审核经验来看,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各施工单位提高的市政工程决算一般都会超出实际造价的15%左右, 因此, 在审核预决算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2.1 审查市政工程量。

建筑安装市政工程造价是随着市政工程量的增加而增加, 根据设计图纸、定额及市政工程量计算规则, 专业设备材料表、建构筑物和总图运输一览表, 对已算出的市政工程量计算表进行审查, 主要是审查市政工程量是否有漏算、重算和错算, 审查要抓住重点详细计算和核对, 其它分项市政工程可作一般性审查, 审查时要注意计算市政工程量的尺寸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2.2 精通市政工程量的计算规则。

市政工程量的准确度是决定市政工程决算质量的前提, 因此, 必须熟悉和了解定额中的各项说明和计算规则的含义。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市政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施工单位编制的市政工程决算, 往往通过障眼法等手段在构造交接部位重复计算, 在审核中如不熟悉计算规则, 多算冒算的市政工程量就难以察觉。

2.3 熟悉定额中分部分项市政工程内容。

审核人员首先要熟悉定额每个项目中注明的基价中包括和不包括的项目内容, 特别是一些综合定额项目。但有些施工企业在编制决算中对前列项目中已包括的内容重复立项, 审核人员如果不熟悉定额内容, 就会使其蒙混过关, 增加市政工程造价。

2.4 审核定额子目。

对于一个市政工程项目应该套用哪一个子目, 有时可能产生很大争议, 特别是对一些模棱两可的子目单价, 施工单位常用的办法是就高不就低地选套子目单价。所以要明确分清定额中的同类市政工程量的子目套用界限。

2.5 材料价格的审核。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建材市场上材料价格差别较大, 如建设单位委托施工单位代办采购, 却忽视了对市场价格的调研, 必将为施工单位进行实价虚报创造有利条件。因此, 审核人员必须深入实际, 进行市场调研, 合理确定材料价格。

2.6 经济鉴证的审查。

经济鉴证是在施工全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调整的市政工程量和材料差价, 一般施工单位编制市政工程决算时往往多计取调增项目的内容, 少计或不计取调减项目的内容。例如, 原设计某一项目为砖砌墙体, 后因需要, 结构修改为混凝土墙体, 但施工单位在编制决算时只计取增加混凝土市政工程量, 不扣除原设计而实际未做的砖砌部分市政工程量。因此, 对鉴证项目的审查也不可忽视。

2.7 取费标准和其它费用的审查。

预决算审查 篇5

(1998年11月11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了认真贯彻增收节支的方针,进一步做好基本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强化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及财务管理,提高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现就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工程预(结)算、竣工决算(以下简称预、决算)审查的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审查政府基建支出项目的工程预、决算工作,是财政部门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合理控制投资项目的成本费用,节约建设资金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批准财政部职能的要求,财政部门有履行检查监督本级政府基建支出预算执行的职能,并负责对政府投资项目的使用效益进行重点分析、检查和监督、因此、我部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必须认真履行对政府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监督职能,努力做好基本建设工程预、决算的审查管理工作,提高投资资金使用效益。

二、对凡有国家财政性(包括预算内、外)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必须经过财政部门(包括经财政部门委托的审查机构或中介机构)审查;对非财政性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财政部门受政府或法人委托,可对项目进行审查。

三、财政部门对建设项目的预决算审查,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参与审查项目初步设计、设计概算;审查确定建设项目前期费用、施工图预算;审查工程招投标标底;审查建设施工合同;审查工程价款结算;审查重大设计变更;组织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依据审查结果提出调整基建支出预算的意见;审查核批建设项目竣工财务结、决算,出具竣工结、决算审查结论,并作为国有资产交付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的依据。

四、财政部门应在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前,预留一部分工程尾款,待财政部门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查结论确定后再予以清算。

五、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查后的竣工结余,各级财政部门应督促建设单位按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交。

六、各级财政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按照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审查,并维护建设单位及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

七、各级财政部门可对重点项目直接进行预、决算审查;也可成立工程预、决算审查机构,委托该审查机构进行审查,还可以委托有审计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查。审查结论及处理意见由财政部门确定。

八、审查财政预算内资金投资的建设项目,或拼盘项目中财政预算内投资部分,不得收取审查费用。财政部门直接或委托工程预、决算机构审查所发生的费用,由财政预算安排。审查预算外投资项目,或拼盘项目非财政预算内投资部分,及非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可按有关规定收取一定的审查费用。

九、各级财政部门应根据基建支出预算安排情况确定审查项目的计划,并逐项对审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处理意见,确定核减(增)基本建设投资数额,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十、工程预算定额和工程取费标准是确定和控制工程建设成本和基本建设支出的重要依据,各级财政部门应参与做好工程预算定额和工程取费标准的制定和调整工作,并积极参与人工、材料价格市场信息动态管理。

预决算审查 篇6

关键词:工程预决算,审查,工程造价,造价控制

工程预决算审查对于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十分重要, 加强工程预决算审查, 保障预决算审查的全面、细致、合理、规范, 对设计工程造价的各项内容以及所产生的资金耗用情况进行细致的审查与核算, 从而确保工程造价控制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预决算审查过程中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工程造价失准, 造成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加强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 明确审查的要求、原则以及内容, 对于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明确工程预决算审查的要求

明确工程预决算审查的要求是强化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的重点, 只有明确了工程预决算审查的要求, 才能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预决算审查工作, 进而保障预决算审查工作的质量与有效性。相关部门对工程预决算审查的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这也是规范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 保障工程造价合理性的有效途径, 对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具体要求如下:

(1) 要熟悉施工图纸以及与施工图纸有变动的详细资料。

(2) 与建设单位沟通了解决算所包括的范围。

(3) 明确决算应采用的定额及相应的取费标准、材料单价等技术性文件。

(4) 综合整理资料与编制单位交换意见。

2 明确工程预决算审查的基本原则

工程预决算审查基本原则的明确与否也是关系到能否有效强化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问题。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的运行要靠一系列原则予以规范, 明确工程预决算审查的基本原则, 并遵循各项基本原则开展审查工作, 这是有效规范预决算审查工作人员行为的标准, 提高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的质量、真实性、公正性以及合法性的必要条件, 也是实现工程造价的准确有效控制的必然要求, 对于工程的造价控制与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中所要遵守的原则主要有三点, 包括实事求是原则、客观公正原则以及遵纪守大原则。

2.1 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是工程预决算审查所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也是保证预决算审查的严谨性、真实性, 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合理性的关键性原则。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当中的实事求是原则要求审查人员必须要将施工图纸和实际工作中的内容作为审查工作的基础, 既不能无中生有、高估冒算, 也不把能合理的项目不予确认计定, 人为压低造价, 要确保工程整体与各环节中的造价核算准确合理, 保障工程造价合算的真实性、有效性。

2.2 客观公正的原则

客观公正原则也是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中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 审查预决算编制是否合理的基础和依据是工程的建设定额, 定额的制定要遵循客观的原则进行, 在具有较强权威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客观公正原则要求在审查工作当中, 审查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定额项目的组成内容依据套用规定, 要以客观为原则, 以公正为态度, 确保预决算审查的合理性。

2.3 遵纪守法的原则

遵纪守法原则是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中的最基本原则, 也是规范和保障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的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关键所在, 对于防止工程造价核算造假, 减少非法牟利行为, 提高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性有着保障性的作用。遵纪守法原则要求审查工作人员既要懂法、也要守法, 用法律的约束端正自己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实际审查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定额、价格、费用等方面方针政策, 并且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一定的政策、业务水平, 即能维护国家利益, 又能以公正的态度维护各方面合理的经济利益。

3 明确工程预决算审查的具体内容

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人员是否明确工程预决算审查的各项具体内容直接关系着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能否有效地进行, 明晰审查内容是保障审查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关键也是审查工作开展的基础。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涉及到很多的内容, 由于这是工程造价控制收尾关口, 也是工程造价控制能否完美收官的关键一步, 因此预决算审查工作必须严格细致。预决算审查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工程量的审核

工程量的审核中要重点注意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审查施工图列出的工程细目与预算定额中相应工程细目在口径上能否一致, 要注意是否存在因口径不一致导致的同一项目的重复计算, 影响工程造价的核算准确性。另一方面要注意施工图列出的工程细目的计算单位, 能否与预算定额相应工程细目的计算单位相一致。在实际工程量计算与工程预算定额中计量单位可能不只一种, 如工程常用重量计量单位包括“t”和“Kg”, 而在一些管道安装中的计量有的以“10m”为计量标准, 有的以“100m”为计量标准, 计算单位不一致就容易产生混淆, 使核算结果出现较大偏差, 在工程预决算审查中要作为重点审查内容来进行。

3.2 对字目套用的审核

对字目套用的审核工作主要应注意经常换算的单价审查, 避免单价核算出现错误, 工程预决算中的字目套用经常出现的问题包括套价就高不就低、错套以及重套等, 导致单价失准, 影响总体的工程造价核算准确性。如按照定额标准, 普硬土100m3单价813.6元, 坚硬土100m3单价l178.82元, 此时如果就高套用, 人为或失误将普通土套用坚硬土的定额, 就会导致普通土100m3单价要比实际高出365.76元, 以这样的单价标准来进行工程施工总造价的核算, 将会出现十分严重的偏差, 工程造价核算结果缺乏真实性, 使工程造价的控制严重失效。因此在进行套用定额字目的审核工作时, 要从两方面重点掌控, 一是注意定额字目所包含的工作内容;二要注意各章节定额的编制说明, 熟悉定额中同类工程的字目套用的界限, 从而确保工程预决算审查的合理性、真实性与公正性。

3.3 材料价格和价差调整的审核

材料价格与价差调整的审核对于提高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重点审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安装工程材料规格与型号、数量是否按设计施工图规定, 建筑工程材料数量是否按定额工料分析出来的数量记取。 (2) 审查材料预算价格是否按规定记取, 以及在审查某工程时是否存在人为提高预算单价或只调正材差不调负材差来加大工程结算款的情况。 (3) 审查材料市场价格的取定是否符合当时的市场行情。在对材料价格与价差调整的审核工作中, 审查工作人员要结合定额站所公布的材料市场信息价格的取定范围, 以及市场的供求变化与价格走势, 对一些工程量大、工期长、项目复杂、项目材料价格的波动性较大的工程进行重点审核。

3.4 取费与执行文件的审核

对取费与执行文件的审核, 主要是审核取费标准的正确性与合法性, 这对工程预决算造价有着直观的影响, 通过审核确保取费标准的正确性、规范性与合法性, 对于实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取费标准的审查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费用定额是否与采用的预算定额相配套; (2) 取费标准的取定与地区分类及工程类别是否相符; (3) 取费基数是否正确; (4) 有无不该取的费率; (5) 费用计列是否漏项; (6) 预结算中是否准确地按国家或地方有关调整文件规定收费。

3.5 审查施工合同和招标文件

施工合同与招标文件对于工程造价具有法律约束的重要意义, 也是工程施工合法性的基本保障, 在对其进行审查时工作人员应该认真仔细阅读合同, 以合同签订的各项条款作为基础, 调整相应的工程结算金额, 从而保障预决算的有效性, 确保工程造价核算的合法性。

4 总结

要加强工程预决算的审查工作, 工作人员必须要明确工程预决算审查的要求、原则以及审查的具体内容, 此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预决算审查相关的各项专业知识的掌握, 树立严谨的思想态度, 提升自身的职业操守与思想道德水平, 确保审查工作的真实合法、公平公正, 以此来保障工程造价核算的真实性、有效性, 通过审查工作的不断强化, 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水平, 最终实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试论军队决算审查考核评价的建立 篇7

军队决算审查质量的考核评价是强化军队决算审查质量控制, 促进军队决算审查工作发展的内在需要。进行军队决算审查质量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

第一, 真实反映军队决算审查工作的质量状况, 全面正确地评价军队决算审查工作的优劣程度。军队决算审查工作质量的考核评价, 即运用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的各种方法, 对军队决算审查过程中的工作质量按照军队决算审查计划、标准、规范, 进行检查、对比、分析, 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第二, 提高军队决算审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保证决算审查工作任务的完成。真实、全面、正确地反映和评价军队决算审查工作的优劣程度, 只是决算审查质量考核评价的初步目的, 其根本目的则是为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以保证优质、高效地完成军队决算审查工作任务, 充分发挥决算监督的职能作用, 为深化军队预算编制改革作好相应配套准备。

第三, 强化军队决算审查质量观念, 提高军队决算审查人员素质。在各级单位和部门中, 建立健全决算审查质量考核评价制度, 对决算审查质量进行经常性的考核,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个人岗位责任制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 开展评比活动, 可以大大增强军队决算审查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强化军队决算审查质量观念。同时, 在质量考核过程中, 通过对决算审查事项的质量分析, 寻找提高质量的途径, 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军队决算审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 不断地提高军队决算审查业务水平。

二、军队决算审查质量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

军队决算审查质量的考核评价, 要着重对军队决算审查工作的质量、效率、效果和效益等方面进行检查、考核、分析、评价。

第一, 考核评价军队决算审查组织管理的质量。军队决算审查人员在决算审查活动中组织管理的强弱, 对整个军队决算审查工作质量有很大影响。其主要内容为:编制的审查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 是否周密、合理、可行、高效, 军队决算审查人员之间分工是否合理, 各个工作岗位的责任是否具体、明确、落实;是否遵循军队决算审查程序, 贯彻军队决算审查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等。

第二, 考核评价军队决算审查原始资料质量。对原始资料质量的考核评价, 是整个军队决算审查质量考核评价的基本环节。其主要是审查原始决算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相关性、充分性等。

第三, 考核评价军队决算审查报告。军队决算审查报告质量是军队决算审查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因此, 对军队决算审查报告质量的考核评价, 是考核评价整个军队决算审查质量的重要关键。其主要内容为:军队决算审查报告反映内容的全面性、真实性和重要性, 决算审查结论和处理意见的合法性、充分性、客观性和合理性, 文字表述的简明性和逻辑性等。

第四, 考核评价军队决算审查人员的决算审查行为。军队决算审查人员的行为对决算审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其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为:军队决算审查人员是否严格遵守军队财经纪律和职业道德, 有无以权谋私, 违纪违法的行为;是否尽职尽责, 圆满完成分配的任务;军队决算审查人员之间是否团结协作, 互帮互学等。

三、军队决算审查质量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

军队决算审查质量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有两类:一是决算审查管理质量指标;二是决算审查工作效率质量指标。

第一, 决算审查管理质量指标。它主要包括单位 (部门) 审查覆盖率、经费审查覆盖率、计划审查项目完成率等。

单位 (部门) 审查覆盖率, 指已审单位 (部门) 与全部应审单位 (部门) 的比率。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决算审查监督的覆盖面, 是考核决算审查工作数量的指标。其公式如下:

经费审查覆盖率, 指已审单位 (部门) 的经费总额与全部应审单位 (部门) 经费总额的比率。它从经费总额的角度反映一定时期内决算审查工作的规模和决算审查业务量。它与单位 (部门) 审查覆盖率是同一性质的指标。其公式如下:

计划审查项目完成率, 指已审计划项目与计划审查项目的比率, 反映计划审查项目的完成情况。其公式如下:

第二, 决算审查工作效率质量指标。它主要包括违规经费检出率、审查建议采纳率、人均审查经费总额、人均查出违规经费金额、单位 (部门) 平均审查时间等。

违规经费检出率, 是考核决算审查人员业务技术质量的指标之一, 反映决算审查人员对于被审查单位违反规定问题的发现和披露程度, 是反映决算审查人员业务技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公式如下:

审查建议采纳率, 是考核决算审查工作对于军事经济促进作用程度的指标, 反映决算审查所提出的各项审查建议的科学性、可行性。其公式如下:

人均审查经费总额, 反映决算审查人员在决算期内人均审查的经费总额。其公式如下:

人均查出违规经费金额, 是考核决算审查人员总体工作效果的指标, 反映决算期内决算审查人员工作的平均水平。其公式如下:

上一篇:犊牛腹泻大肠杆菌下一篇:智能网联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