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制度

2024-09-19

财政制度(共8篇)

财政制度 篇1

比较财政第五小组学习报告

三、中国公共支出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目前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支出能力低下

从总体上讲,我国的政府财力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这一情况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政府职能的正常履行;政府财力不仅难以确保社会公共性开支的正常资金需要,而且在相当一些地区,地方财力已无法维持政府机关的常规运转,有的地方政府甚至连工资也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2、财政支出浪费严重

支出管理不善,资金损失浪费严重。奢侈摆阔、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现象仍较严重。在经济建设领域,项目建设单位基建概算编制中高估冒算现象严重,基建预算执行中超预算现象普遍,资金损失浪费严重,尤其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带来的损失更是惊人。在社会事业方面,事业机构重复设置、设备重复购置、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投入产出效益差,规模效益低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3、财政支出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财政统收局面被打破,但统支的局面依旧。财政支出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而做出相应的变革,出现了“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现象。财政支出最明显的“越位”是经济性支出,许多不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本应由市场和社会负担的最后却变成了由财政来支出。

4、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目前财政支出结构中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资本性支出和行政管理费在中国公共支出总额中一直占有很大的份额,直到最近,这个比重还在不断上升。相反,无论是与国际标准还是中国自身的发展目标相比,用于诸如教育、医疗卫生和科学技术等满足人力资本以及其他发展需要的投入比重却显得有些低。”

5、财政支出效率不高

在“2011第六届全面小康论坛”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主任高强表示,在公共财政支出方面,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很突出,“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增加政府投入,却不关心支出的绩效。” “教育经费年年大幅度增长,而居民的教育费用负担依然很重。卫生经费连续快速增加,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水利投资不断攀升,而雨多泽涝的局面没有改观。科研经费没有扩大,很多科研成果依然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环境保护经费逐年提高,而生态环境制约依然非常非常严重。”

(二)美国财政支出政策的经验

美国十分明确的定位了财政部门的职能,即以“市场失灵”为标准,凡是市场能解决的,财政就应退出;凡是市场不能解决的,财政就应介入。

1.合理界定财政支出领域

在我国,一般侧重于把财政支出的应用划分为行政和国防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性支出、政府投资和社会保障支出。美国的划分更多地是按支出是否在经济上直接获得等价补偿而把支出划分为两类:

(1)资源消耗性支出:又称购买性支出,意味着政府可直接获得等价的商品和劳务,并将其转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比较财政第五小组学习报告

为公共产品用于满足政府活动的需要,支出内容有国防、教育、太空、公路、水利等。

(2)转移性支出:由社保与社会福利构成,内容有各种补贴、往来拨款、资本转移与债务利息支出。

这样的划分更能体现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来履行其经济职能,而且又便于计算,且形式简洁,所以显得比较合理。

2.有效控制行政支出

美国的行政开支占总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比重偏低,甚至在没有事先预算的情况下,一个州长请客人吃饭都得自掏腰包。

3.重视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因为信奉凯恩斯经济理论,美国在国防支出方面一直是十分“大方”的,即认为“医治失业与经济危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推行赤字财政同时扩大预算支出”,而国防的支出往往是巨大的,所以比较容易达到赤字的“要求”。在小布什上台后,从2002年到2006年,美国政府增加了200亿美元国防科研发展资金,分配20%的科研发展资金特别用于推动美国武装力量和技术更新。“9.11”以后,进一步加大国防开支力度,也使得美国经济在多年疲软后出现了抬头趋势并控制了伴随而来的通胀问题。美国的国防支出政策之所以长期受到美国政府的青睐,原因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加强其防御能力,还因为其能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拉动作用。

4.通过政府采购制度增强政府支出透明度。提高公民纳税积极性

现代各国的政府采购资金数额庞大,一般要占GDP的10%以上,这使政府采购对社会经济有极大的影响力,也是市场供应商极为关注的对象。

在美国,“政府采购制度”大大地提高了财政的支出效益。同时,推行此制度还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并优化资源配置,还可以提高政府支出透明度,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管,从而有效抑制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现象。

5.强调转移支付的社会保障支出方式,缩小贫富差距力度显著

美国政府一直很注重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对低收入者的扶持。其支出制度一般采用类似征税制度的累进、累退和按比例支出的方式,主要有支付食物和支付补助金两种形式。前者提供诸如“医疗补助支出”(各州和地方按人均收入的不同,向医疗补助支出基金提供20%-50%的资金,剩余的由联邦政府通过转移拨款进行补贴)之类为低收入者提供免费医疗的政策,而后者主要是向穷人们提供可随意使用的现金救济,比如“家庭及子女救济支出”(AFDC)政策。

6.对财政支出进行有效监管,克服政府“失灵”问题

在美国,财政体制实行联邦财政、州财政和地方财政三级管理的体制,并设立了“联邦审计署”,负责对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进行调查处理。监管上也运用了高科技管理手段,比如建有全国联网的计算机系统,使财政监督信息得以共享。同时,美国还在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初就借鉴英国经验建立起的“预算财政支出制度”,以接受全国人民的审查。此举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的势头,改善了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从而增强了政府行使其经济职能的正当性。

(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改革的配套措施

1.保障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改革的管理机制

(1)逐步推行零基预算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基数预算制度,即在分配各部门的支出时,按照基数加增长的原则,在基期的支出基数上简单加上一个增长比例。这一制度已经与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进行改革。改革的基本趋向是借鉴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和经验,实行零基预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比较财政第五小组学习报告

实践表明:实行零基预算是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这绝不仅仅是预算编制方法的改变,而且是整个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谓“零基预算”是指对某种计划目标费用进行预算时,不以上期或现有预算为基数,而是以“零”为起点编制预算,对每一个预算单位的资金需求逐项重新审核,根据其人员编制和工作任务重新确定预算资金分配计划。零基预算起源于美国,之后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也陆续采用了零基预算编制方法,使其成为政府支出管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近年来,中国一些地方如安徽、河南、湖北、云南、海南等省也先后实行了零基预算,尽管还处于摸索阶段,但这种改革思路值得充分肯定,而且在财政支出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施零基预算具有下列优点:第一,可提高预算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有利于促使财政资金分配的规范化、程序化;第二,实施零基预算,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利于确保地方财政的预算收支平衡。这既是预算编制方法的改变,也是整个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三,实施零基预算,可以增强财政监管力度,避免单位在资金使用上的无目的性和随意性,减少了财政追加经费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预算单位运用传统预算编制方法时,工作目标不明确、无计划性的局面,使财政部门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经费按规定用途合理有效地使用;第四,实施零基预算可以打破“大锅饭”的弊端,克服传统基数法、比例法分配经费引起的弊端,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果,使政府能够把需要发展的事业,进行综合考虑,把有限财力集中用到刀刃,国家应及早制定规范化的零基预算改革方案并在全国加以推行。这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的资源配置效益具有 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 年以来,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行明显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基本确立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目前改革处于深化和完善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有效解决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促进相关改革措施尽快到位,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体系。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的有关要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进一步深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各地财政部门要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力争到 2010 年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运行管理,各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推进改革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操作、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在保证财政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行电子化操作方式,建立健全现代支付操作模式。

深化国库集中收缴改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库集中收缴改革的重点,一是推进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二是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各地财政部门要在全面实施改革的基础上,加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监督,完善非税收入收缴操作,提高非税收入收缴透明度,保证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要跟踪分析非税收入动态变化,为提高预算执行分析水平提供条件。

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

建立健全财政国库内部监控机制,保障财政国库体系安全运行;要将外部监控范围逐步扩大到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所有资金和单位,以及上级政府补助下级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保障财政资金规范运行。要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分析报告制度,对财政国库运行进行综合分析,反映预算执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为加强和完善预算执行管理提供监督反映机制。通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可以有如下好处:一是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使库款调度更加灵活;二是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支出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不合理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要求财政部门要严格按预算办理财政资金的支付,有利于强化预算约束,切实提高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四是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财政预算外资金分散管理的状况。

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我国自 1998 年就开始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并不断地探索与完善。2003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行的《政府采购法》是政府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比较财政第五小组学习报告

购的制度规范,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终于有法可依,也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政府采购已成为政府调节经济运行、强化财政约束、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由于我国政府采购还处于起步阶段,它在预算编制、方式选择和程序执行上都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多方位着手,深化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符合市场经济规范和公共财政框架要求的政府采购制度。

2.国防支出的调整和优化

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但是天下并不太平,特别是一些国家在人 权高于主权的幌子下干涉别国内政的现象以及国际恐怖主义事件时有发生,必须保持 高度警惕,并提高国防保障能力。因此,国防支出可适当增加。

(1)增加军队人员生活支出和军队的维持性支出

由于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人均工资水平的提高,军队人员自然也需要确保同步增收,保证军队人员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改善。同时,随着部队生活设施的逐步改善和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军队的维持性支出也需要不断增加。

(2)增加国防现代化建设支出

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我们必须深化推进国防建设,增加国防实力,对国际霸权势力和反华势力给予强大的威慑。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实现军队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提高现代化技术水平和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的能力,做好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准备。在财政上,必须给予这方面相应的支持。

(3)增加军队人员培训支出

在经济市场上,人才是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在战场上更是这样。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高技术装备,更要求高素质官兵。为了吸收、培养、保留、稳定一支高素质的官兵队伍,部队要对官兵加强军事技术培训,使之掌握防卫作战能力,这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新形势下,我国将继续培养军、民两用人才、储备优秀军队干部。因此,适当增加国防支出用于军队人员培训。

3.加快财政支出监督的法制化进程

首先,要尽快建立财政监督新机制。出台一部统一、完备的《财政监督法》,健全相互配套、上下统一的财政监督体系,明确财政监督机构的设置、职责、监督程序、工作方法、监督方式、监督人与被监督人的权利与义务、违反财经法规的法纪责任等,以保障财政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财政监督部门也要随之建立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守则。如回避制度、听证制度、登记和备案制度、处罚和重大案件移交制度等。

其次,加强对财政支出监督工作和法规的宣传。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与监督作用,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多种媒体加强宣传。

再次,要加大财政监督执法和处罚的力度。一是要加强对财政支出监督客体的处罚力度。财政监督处罚一定要达到使违法违纪者胆战心惊的力度,才能真正提高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震慑力,促进财政支出的监督执行工作。二是要加强对财政监督主体的再监督。财政监督部门作为财经纪律的维护者,一方面要将自己履行职责的情况定

期或不定期地向领导和新闻媒体通报,并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的质询;另一方面也要 接受有关部门的再监督。

(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比较财政第五小组学习报告

1.科学调整和优化公共支出的结构

(1)经济建设支出的调整和优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经济建设的主要投资主体,政府投资的范围,除一部分用于非生产性基建和公共投资外,绝大部分投向了具有竞争性的生产经济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财政用于竞争性生产经济领域的比例应有所降低,并且,对经济建设支出的结构也要随之进行变化。

(2)从竞争性的生产经营领域中退出来

要依据制度变迁的进程,按照政府职能来调整财政支出范围,改变国家包揽过多的支出状况,将应由市场和社会负担的部分从财政支出中分离出去。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中长期发展重点,改善财政运行状况的重要。其中,基础教育基本上属于公共产品,它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整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具有正外部效应,其经费应全部或绝大部分由财政供给;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更多地带有私人产品的特性,其费用可由受益者来支付一部分。对此,国家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应为基础教育提供资金保证。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教育支出投资的重点应转向初、中等教育研究。

(3)加大对科研的财政投入力度

当今的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且其更新的周期大大快于以往任何时代。科技进步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根据目前在科学研究上存在的问题,政府财政需要在这一领域做出以下两个方面的调整与改革。首先,提高政府对科学研究事业的财力投入。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正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各方面逐步贯彻落实。在国家重大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科技工程的运转以及重点科研院所的发展上,财政科技投入起着主导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产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必须予以重视。国家财政必须在坚持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将科研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渐提高,并使科技投入的增长快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长。

其次,在科学研究支出总量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基础科研的投入力度,优化科研支出结构,尤其是研究与发展活动。在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投入的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越多,通常创造出来的知识和设计出来的新产品、新系统也就越多。因此,在科技支出结构上,必须保证国家财政拨款向研究与发展倾斜,不断提高财政拨款中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投入的比重。

(4)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

社会保障不仅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而且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性的问题,需要国家财政支持。为此,必须针对当前的问题,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完善养老保障、失业救济及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三个方面。

2.加快市场开放与产业升级

(1)大力削减财政补贴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职能范围过宽,财政包揽着社会扩大再生产投资的资金供给和国企经营亏损的弥补。从 1978 年开始,我国进行改革,在这场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过程中,为了克服和减轻改革中由于经济利益冲突过于激烈而引致不稳定因素的出现,运用财政补贴过渡性地协调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利益矛盾有其必要性。但是企业亏损中有些亏损不是政策性亏损而是经营性亏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体制转轨带来的政策性亏损会逐渐减少,因而政府除了对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或承担着政府特殊责任的国有企业产生的亏损给予财政补贴外,大多数属于竞争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比较财政第五小组学习报告

域的国企亏损补贴则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而予以取消。而且,今后一个时期,整个国有经济面临着战略性改组的艰巨任务,如果不对现行国企的补贴制度进行改革,财政就无力支持整个国有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必须对现行财政补贴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取消一些财政补贴,以推进改革的深化进程。

(2)停止对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财政资金

在财政资金分配中,有一些资金被用于企业流动资金。财政资金涉足经营性投资领域,且数量及比重都不低。企业流动资金属于纯粹的私人物品,完全可以由市场来提供,财政没有必要提供,而且财政分配是行政性配置,势必对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发生严重的排挤作用,从而无法形成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不仅挤占了财政提供公共物品的资金,使得一些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而且同我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违背。因此,对盈利性投资,应排除在财政职能范围之外,由市场来引导配置。

(3)加大对非经营性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力度

经济发展水平要求减少经济建设性支出,但不能完全退出经济建设领域。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任务还很重,大致上还处于经济发展的早期成长阶段,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仍要保持一定比重。由于国家财力还较弱,需要财政投入的地方还很多,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将有限的财力集中于国民经济发展最急需的方面。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普遍的养老保险,加强财政支持

未来中长期我国老龄人口将会较快增长,这意味着养老保险的支出将一再扩大,形成社保支出压力;而且随着我国可持续战略的实施,要求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起来,这迫切需要完善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养老保险支出。

(2)完善社会失业救济制度,提高失业救济支出水平

尽管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还有众多的失业人口会给社会失业保障支出带来了巨大压力。目前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比较狭窄,需要加大财政社会保险支出,完善社会失业保险制度,提高失业救济支出水平,以有利于劳动力的再就业和增强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安全感,缓和社会矛盾。

(3)增加社保支出,保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水平

尽管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和享受居民都有所增加,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还需要增加社保支出,严格确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建立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领监督机制,保障城镇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需要,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防止可能出现的漏洞。(4)加大对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力度

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历来是各国政府财政预算必要的项目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国家财政用于该领域的支出也在逐年增长。但是,正如前问所分析的,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要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从公共财政的要求来看,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从长期看,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借鉴国际经验,国家财政用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支出应在现有水平上翻一番,基本保持在 GDP 的 1.5%比较合理。从短期看,可以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可持续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重新调整公共卫生的支出结构改革医疗服务模式,加大医疗体系市场化步伐,从而加大政府在疾病预防事业中的投入,支持无法市场化的防疫体系建设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比较财政第五小组学习报告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和战略地位,更是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借鉴国际经验,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当前国内有效需不足、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总体落后的现实情况,国家财政应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以满足经济发展要求。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应当主要发展道路桥涵、公共绿地、消防设施、路灯、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而针对更为薄弱的农村基础设施,近期目标是对现有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修复、更新和巩固,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村地区乡村间的简易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和通讯设施建设;解决农村人口饮水难的问题,加快完成改水改厕工作。中期目标是完成对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对小流域的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状况和信息交流基础设施,提高乡村道路的硬化率和油路率,完善农村道路交通体系;提高自来水普及率,确保农村饮水质量和安全;建立健全乡间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远期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建立起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所需的发达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城乡之间在生态与生活环境方面的高度协调一致。财政投资基础设施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于生产和销售纯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领 域,必须由财政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发展。而准公共产品领域可采取包括财政资金的参股和控股形式、财政贴息、对各种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担保和补偿等间接投资形式。

5.加大农业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日益严峻的“三农”形势也表明,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农业政策还不够直接,不够有力,农民真正享受到的实惠还不够。在耕地减少和粮食生产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对农民的保护就显得尤为迫切。要实现未来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缓解农产品供需矛盾,就必须强化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切实有效地解决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问题。现阶段我们在加大农业投入时必须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逐步解决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以及接受义务教育等问题;二是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在于: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经济效益低、对农业发展起着保护性、开发性或有示范效益的项目;三是中央财政应主要承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全局、属于全国范围调把公共卫生支出的重点向农村和落后地区转移,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巨大差距。合理分配突发性医疗事件事前投入和事后投入的比例,加大公共卫生支出中事前防范支 出的比例。尽快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6.行政管理支出的调整和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政府要做的公共事务必然日益增多,行政管理支出的不断增加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行政管理支出是一种纯消费性支出,是对社会财富的“虚耗”,因此不能增长得过快,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不能过高。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政府机器庞大,机构臃肿重叠,财政养人过多,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今后在经济体制的转轨中,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增强财政的调控能力,必须从多方面采取过硬措施,从严控制行政人员和行政经费。过去,经过几次精简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彻底,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目前仍然是机构林立,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这个问题不解决,财政支出规模就无法控制,支出结构就无法调整。因此,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与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压缩行政管理支出结合起来。针对我国现状,可采取如下改革措施:

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按照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及管理方式应从分指标、分项目、分资金,逐步转移到法制建设、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上来。根据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大力精简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机构,对一些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可进行必要的撤消、合并和精简,或进行经营性改组;一些中介、评估、服务机构必须与政府有关部门脱钩走向市场,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合并、调整原有的间接管理经济的政府机构,裁减人浮于事的冗员,压缩不合理开支。同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和进入退出机制,这不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比较财政第五小组学习报告

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包括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防止腐败的发生。强化预算约束力,加强行政经费的管理和监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财政制度 篇2

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探索城乡结合型财政管理模式

目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乡经济加速了融合, 城乡一体化的财政分配格局正在推进, 城乡财政规模、财务管理内容不断增加, 城乡财政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原有的财政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为更好地发挥城乡财政在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三农”中的作用, 非常有必要探索城乡结合型财政管理模式。过去城乡财政管理主要以“块”为主, 这很难充分体现城乡财政管理的职能, 难以有效的调动资金, 应充分细化职务, 由原来的块状为主逐步转向条线方向。现代城乡财政管理要全面推进管理体制变革, 加强财政人员培养, 并细化职能配置, 这对于加强财政政策法规的贯彻和指导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规范城乡财务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 城乡财政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需要建立与实际相符的财政制度, 完善各项制度, 根据制度进行考虑, 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城乡财政经济管理中, 支农资金是重要部分, 这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保障。财政支农资金实行的是分块管理, 这种模式下政出多门, 导致资金在使用方向、项目安排等方面存在重复和交叉问题, 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资金作用。当前城乡财政管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自上而下的协调机制, 整合资金就无法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因此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在不改变原有资金用途、管理权的前提下, 多途径进行整合。城乡财政管理中, 支农资金要统筹安排、管理, 切实保障资金用到实处。将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变为一般性转移支付, 县市级财政部门统一安排项目实施。县市级财政部门在整合支农资金时, 可以考虑项目整合, 发挥项目合力, 如以村为单位考虑所需的各类投入。

三、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

城乡财政管理应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中,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如果不能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势必会影响工程进度。这就要求城乡财政管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全面推进国库分账核算、集中支付制、支出报账制, 建立资金使用绩效分析制度。可以采用资金使用绩效与下一年资金安排相挂钩的方法, 建立奖惩机制, 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实施全面财政公开制度

城乡财政管理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强化资金监管, 实施全面的财政公开制度。城乡财政在整个财政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服务“三农”、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乡财政管理应加强资金监督, 确保资金落实。如果城乡财政透明度低, 监管就会面临难题。因此用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讯, 凡是与农民切实利益有关的收益、补贴等, 全程进行个监督, 可以借助报纸、网络等媒体公开资金分配依据、计算方法等, 了解资金去处, 消除人们的疑惑, 这样人们有了知情权、参与权, 还能监督资金, 从而全方面的监督城乡经济, 避免挪用、占用投资内容、投资规模等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城乡财政管理应规范工作流程, 在乡财县管中, 乡镇财政的支持应定期与县市级财政对接, 确保收支核对一致, 收据数据准确无误, 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发挥作用。

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加强城乡财政预算管理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立足实际提出了重要战略思想。在现代财政制度中, 预算制度处于基础地位, 预算管理在财政管理中处于首要地位, 这也是从源头上防止财政风险的措施之一。一直以来城乡财政存在体制不完善、收支不合理等问题, 城乡财政预算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城乡财政管理部门应结合实际做好预算, 把握预算编制质量关, 把握住预算审批的法定程序关, 把握住预算执行的进度关, 把握住预算调整关。城乡财政管理中加强预算管理, 能有效发挥《预算法》对财政收支管理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 才能提高城乡财政的运行质量。

总之, 城乡财政管理是我国财政的基石, 对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有着重要影响。新形势下城乡财政管理应结合实际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城乡财政是我国财政的基石, 对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 随着城乡结构的调整, 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 城乡财政收支、运行管理等进行了适应性调整,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本文主要探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创新城乡财政管理方式的途径。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现代财政制度,城乡财政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芦运莉.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 (3) .

《周礼》的财政制度设计 篇3

此书相传是西周初年周公所著,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制度,但在流传过程中掺杂了很多后世的制度和后人的思想。《周礼》的最初著述年代如何,成书年代如何,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周代制度实际,一直争议很大,聚讼千年,至今难有定论。但是《周礼》的理想化制度设计对后世影响巨大、很多改革家都以其为旗帜。西汉武帝、王莽、北周宇文泰、唐代武则天、北宋王安石……都在财政改革中汲取了《周礼》的智慧,推动了当时的财政制度建设。到了晚清改革时,人们还在研究讨论《周礼》。

财政原则

首先是均节财用,这一理念可以说贯穿于所有的财政制度之中。在表述文字上虽略有差异。有时说“以均财节邦用”、有时说“以节邦用”、有时说“均节邦之财用”等等,但意思是一致的,只是用不同表述反复强调。

其次是公平理念。孔子描述早期社会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平也是中国早期对财政制度的一种期待。《周礼》设有“均人”和“土均”等机构负责财政均平工作。在各项职务的职责规定中,出现了40多处“均”字。

再次是在财政职官设计上,注重牵制制衡原则。任何财政事务,基本上都规定至少两个官员主管。任何一项职责,都有相应的会计审计人员负责监督审核。在国库的收支出入上,制定了严格的分工牵制和交互考核等办法达到了“一豪财赋之出入,数人耳目之通焉”的程度。对此、美国著名会计史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高度评价:“在内部控制、预算以及审计程序等方面,古代世界几乎没有可以与中国周代相伦比的国家”。

此外,还有“任土所宜”、生态平衡等原则,就是在赋税设计上,“制其贡各以其所有”,尊重地方的资源特色,不强求统一。而在各地的贡赋设计中,还要考虑到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持经济发展和贡赋征收的可持续。无论是捕鱼、伐木、猎兽,都要有相应的时间、区域和种类限制,《周礼》专门设置了“兽人”、“渔人”、“山虞”、“川衡”、“林衡”、“泽虞”等负责相关政令。

制度设计

《周礼》在制度设计中,把财政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不仅仅是财政管理机构的事情,而是全部的行政部门分工合作的重要工作。把财政管理从中央到地方、从宏观到微观、从政策制定到具体执行、从会计出纳到监察稽核都分成若干环节,每一环节都设置相应的职官来具体负责。从大宰到仓库保管都承担不同责任的财政管理职责。每一职责的规定既有办事原则,又有办事细则。分工明确、环环相扣,构成一个财政管理的整体系统。

《周礼》把财政管理的具体事务分成收入管理和支出管理两个部分,分由不同机构来管理。支出管理主要集中在天官府,收入管理主要集中在地官府。地宫负责组织民户,广征贡赋,充实府库。其主要方法,是通过户籍管理,来进行分授土地和征收赋税力役。它的职责不仅限于征收赋税上,还有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包括辩识土地土壤种类,以方便因地制宜的制定耕作计划(为不同的土地选择合适的种子,制定不同的施肥方案);制作整修农具;兴修水利等。还有载师、闾师、县师、遂人、遂师、廛人等负责各项赋税征集事务。天官府主要管理财政支出,其职责包括:府库的管理;财政监察;财政预算;皇室生活支出单位的直接管理。

冢宰负责全面工作。大府主管库藏出纳,司会主管会计审计。

原始的财政预决算制度

最早注意到《周礼》中的预决算制度的是清末学者孙诒让,他在《周礼政要》中就专设一章讲预算决算。很多研究者认为《周礼》用“九功、九赋、九贡”专款专用来达到收支平衡是财政预算制度的雏形。但细读《周礼》,可以发现它所体现的预算制度比九赋对九式,还要细密复杂。它是建立在一系列制度化了会计基础之上的。每年年末由冢宰制定下一年的收支计划,但这个下一年的收支计划要以三年大计的中期预算和三十年的长期预算为基础。《周礼·天官·司书》里介绍了三岁大计制度。《礼记·王记》里介绍了三十年长期预算的制度。不仅有对国家收支的考最,还要有对保证农业可持续生产的准备。然后量入为出,以收定支。具体制度上,以式法制财,收支对口,就是所谓的“以九赋敛财贿”,“以九式均财用”,也就是要让九项支出和九项收入,一一对应起来。这样做在当时可以保证每项支出有一定财政来源,方便用严格的制度来进行管理。以经常性收入来安排经常性支出,以收入的预计给使用部门一个开支的最高限额。对于王“玩好之用”这样无法预算的支出,则制定了各项支出有结余的,“以共玩好之用”。

在总的预算下,也留有机动预算,以防止预算外支出。这就是“凡万民之贡以充府库”。这里的“万民之贡”没有安排支出,只是作为备用而储藏,成为调节各项收支的储备保证,也用来赊贷财货救济人民和购买市场余货调剂市场。

预算的执行是建立在一套严密的会计、审核、决算制度之上的。每一部门都有会计的职责,即“岁终则会”。太府更是“岁终,则以货贿之入出会之”。其后由司会负责总的会计和审计工作。最后上报冢宰,由大冢总负责。

整个过程设计得非常严整细密,每一环节都既有执掌,有措施,有监核。这种简单的预算管理制度,一一对应的收支安排,使支出的每一个细节都得有严密安排,不得超过限制,以至每一级别的服饰、用度都得有明文规定。任何一点变动都会影响整个财政体系的具体运作,所以还有配套的处罚制度来保证。每三年的大计,都要对相关责任人或“诛”或“赏”。

虽然《周礼》的财政制度设计本身不可避免的带有经济不发达的远古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不完备性、原始性、杂乱性、矛盾性,但仍有不少地方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思考、研究和学习。特别是其追责意识,在我们今天仍具重大意义。在以往的改革中,我们过多强调制度设计的激励原则,而对责任原则比较忽视。当然,《周礼》也同样为我们留下了应该吸取的教训。《周礼》虽十分重视制度建设,但还是留了口子。在严密精细的审计制度设计中,对国王、王后和世子等特殊阶层,在各条考核措施后,都标注“惟王及后、世子不会”,这与西方“王在法下”的传统有着明显不同。“惟王不会”的财政原则进一步强化了专制体制,对后世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宋徽宗时,奸相蔡京就是以“惟王不会”来为他们君臣的奢靡辩护的。无论如何,在二三千年前,我国就能出现这样全面系统的关丁国家财政制度的顶层设计思想,是非常了不起的。

财政所制度文本 篇4

镇街财政所规章制度规范文本(部分)

三、“村财民理乡代管”业务规程

(一)职能定位:坚持“三个不变”,即村级资金的权属不变,县对村级补助既得财力总量不变,村级财务审批权不变;实行“三统一”,即村级资金管理统一实行预决算制度,村级自行组织的收入统一纳入“村级集体收入专户”收付,村级财务核算统一由镇街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代理。

(二)镇街农村经济管理机构为村级财务的代管单位,职责是:编制和汇总村级资金(含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预决算;代理村级资金的财务管理和核算;监督村级资金的收支活动;组织督促村级债务的化解。

(三)镇街财政所为村级财务的监管单位,职责是:编制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预决算;开设和管理“村级集体收入专户”;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集中支付;对镇街农经中心村级财务核算进行监督。

(四)村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责:制定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监督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审核财务收支账目,否决不合理开支。

(五)预算编制:村级预算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列赤字的原则。村委会年初按照收支(含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范围、标准编制综合收支预算草案,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镇街农经中心审核。镇街农经中心对所属各村的预算进行汇总,编制村级预算,抄送镇街财政所。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预算计划由镇街财政所编制。

(六)预算调整:对在执行中需要调整的支出事项,由村委会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同意后,报镇街农经中心审核后执行。村级资金年终结余,必须用于偿还债务或结转下年使用。

(七)决算:由镇街农经中心在每终了后编制决算草案,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审查批准。镇街农经中心对所属各村的决算进行汇总,编制村级决算,抄送镇街财政所。村级财政补助资金决算由镇街财政所编制。

(八)账户设置:取消各村和镇街农经中心在金融机构开设的账户,由镇街财政所统一在金融机构开设“村级集体收入专户”,用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含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缴纳,以村为单位分户记账,由镇街农经中心进行监缴和核算。农经中心统一在金融机构开设“村级支出专户”,以村为单位分类核算。

(九)收入管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缴入“村级集体资金专户”,1000元以上的即时缴入,1000元以下的零星收入可在一周内集中缴纳,并开具统一的票据。镇街农经中心要对村级收入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和监控,财产变价收入要组织现场评估确认,发包收入要以镇街政府批准的承包合同为依据确认。

(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支出管理:村干部补贴、五保户供养资金,分别经镇街农经中心和民政部门审核后由镇街财政所按月或按季集中支付,可通过金融机构统一发放到个人;村办公经费,经镇街农经中心审核后,由镇街财政所按计划拨付到“村级支出专户”,镇街农经中心代理村级财务进行集中核算,镇街财政所负责监督检查。

(十一)村级其他支出:由村委会根据预算提出月或季度用款计划,经村领导签批村民主理财小组同意后,报镇街农经中心审核并开具拨款通知书送镇街财政所,由镇街财政所拨付到“村级支出专户”,由镇街农经中心按规定程序办理,并监督各村按规定用途使用。

(十二)超收增加的支出:必须经村民主理财小组研究同意方可办理。

(十三)财务会计核算:农经中心代理会计核算并管理现金、票据、会计档案,实行月报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村设助理会计协助镇街农经服务中心管理本村财务,负责登记本村内部往来账,村级现金收入上缴,现金支取和票据领用、管理,定期对账,发生经济业务前后的报审等。

(十四)财务监督管理:村级财务管理实行公示制度,公示的内容是:村级资金预决算,各项收入与支出;集体资产的承包、发包与租赁,村级债权债务,筹资筹劳的用途和使用,收益分配,代收代缴费用及群众要求公开的其它经济事项。对村干部实行离任审计制度;村民主理财小组履行民主监督的义务;各级财政、农业等部门按各自职责监督检查。

(十五)对村委会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财务规章制度,不得隐瞒、截留、坐支收入或虚列支出;资金不得体外循环,私设小金库;不得擅自变卖村级集体财产;不得自制和在市场上购买票据。

四、镇街行政事业单位报账工作程序

(一)镇街财政所对同级预算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代行管理单位财务核算。同级预算单位发生支出业务时,由各单位报账员填制支出报账单并附原始凭证,经单位主管领导审核签字,加盖单位印鉴后,送会计核算中心核算会计复核和会计核算中心主任审核后,报镇街领导签批核销。

(二)审核原始凭证:报账员在受理本单位业务经办人的收支票据时,须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填写的正确性、有效性进行初审,包括:检查经办人、审批人的签名手续是否完备,是否符合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审批权限规定。

(三)整理原始凭证:报账员应对初审后的原始凭证进行整理、归类、粘贴,并核实凭证张数和金额。

(四)填写专用结报凭证:报账员应按会计核算中心提供的规定格式分类填写专用结报凭证,经单位财务审批人签批后向会计核算中心办理结报。

(五)办理报账手续:报账员将报账单据交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对于会计核算中心退回的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报账员退回经办人按要求补充、更正。

(六)结报期限:报账员应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及时向会计核算中心办理结报。各单位结报业务量多时,应当天结报,业务量少时,可10天结报一次,但每月25日前必须将当月经济业务结报完毕。

(七)会计核对:报账员应根据单位的需要和会计核算中心的有关要求及时进行有关收支情况的核对工作。

(八)会计报表:会计核算中心负责提供基础会计报表,各单位负责报送并据此编报其它相关报表。每月终了,会计核算中心按财务管理要求生成基础会计报表,经单位财务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签字确认后,由会计核算中心和报账单位分别各存档1份,必要时可报送县有关部门1份。经济统计报表、年终决算报表由各单位根据会计核算中心提供的基础数据按要求如实编报。

五、镇街财政所财务工作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及上级制定的各项财务制度。

(二)建立健全财务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密切协作。

(三)正确编制和季度的财务计划(预算),办理会计业务,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期限,报送会计月报、季报和年报(决算)。

(四)认真按照“乡财乡用县监管”、“村财民理乡代管”的规定管理收支,收入及时缴库,支出按权限申报。

(五)为镇街政府当好参谋,经常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及时汇报财务收支、财产管理等情况,做好财务会计核算工作。

(六)采购支出要按照政府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经县财政局镇街财政管理机构审核,主管局长批准后,统一由县级集中采购部门办理,采购资金由县财政局国库管理机构直接支付给供应商。

(七)严格审核原始凭证,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手续不健全、记载不正确的票据、凭证应予以退回或补充更正。

(八)财政支出,必须按审批手续办理,对超范围、超标准和无计划支出要拒付。

(九)支出票据要严格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作到手续完备、内容完整,杜绝“白条子”入账。

(十)临时性借款须经财政所长审核同意,镇街领导批准后,出纳人员方能支付。

(十一)及时记账、对账,做到日清月结。

(十二)库存现金不得超过银行规定限额或以“白条”顶现金库存。不得挪用公款,或以长补短。出现差错应如实反映,经有关领导研究处理。

(十三)管好财务会计档案,做好原始凭证、账本、工资清册、财务决算等核算资料的整理、装订、归档等工作。

六、镇街财政资金管理制度

(一)镇街的各项支出严格按照支出范围、标准、顺序和财务审批程序办理,指标内支出,要做出用款计划,合理安排资金,不得超指标,特殊情况需报县财政局镇街财政管理机构审批。

(二)预算资金必须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的原则安排支出。

(三)镇街财政所按月向县财政局镇街财政管理机构提交工资发放明细表和工资调整表,经县财政局镇街管理机构审核,主管局长批准后,将工资拨到“工资专户”,并委托银行统一代发。

(四)镇街公用经费支出和事业支出,用款单位根据预算按月提出用款计划,经镇街领导签批镇街财政所审核后。报县财政局镇街财政管理机构批准,送县财政局国库管理机构,由县财政局国库管理机构拨入“支出专户”,镇街按规定使用。

(五)专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按规定用途使用,按进度拨款,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六)涉及到基本建设和维修等方面的专项支出实行工程预决算制度,报请县投资评审中心审核后方可入账。

(七)涉及政府采购的专项资金必须报请县政府采购办批准或由县政府采购办统一采购。

(八)镇街预算外资金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全额上缴到镇街财政所预算外收入专户,不得滞留、挪用、坐支。

(九)镇街财政所对各单位预算外资金的上缴,要进行监督和检查,对隐瞒收入、坐支等问题要依据相关法规严肃处理。

(十)使用预算外资金要遵循相关政策文件,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

(十一)镇街财政所对专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要进行跟踪检查,防止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七、会计核算监督制度

(一)会计核算中心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设立会计账册,做好会计核算工作,保证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二)镇街各单位要依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核算中心。

(三)会计核算中心按国家会计制度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接受;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

(四)会计人员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五)会计核算中心要定期对会计账簿、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往来等进行核对,保证账证相符、账款相符、账账相符;对账工作每月至少一次。

(六)为保证银行存款的安全,会计核算中心预留银行的存款账户印鉴,由主管会计和出纳员分开保管。

(七)会计核算中心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规定,根据经审核的会计账簿和有关资料及时编报各单位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要由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和加盖单位公章。

(八)会计核算中心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各单位的预算计划、业务工作计划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

九、支票管理制度

(一)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由会计核算中心资金出纳员统一根据用量到开户银行购买并保管;购买的支票要分别按顺序号登记。

(二)建立支票使用登记制度,登记内容:支票号、使用日期、收款单位、用途、金额、领用人、经手人签字。

(三)支票使用要随时签发、随时盖章,不得预先盖章备用。

(四)领用支票人员必须在3日内报账,报账时资金出纳人员要认真核对票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五)领用支票人员要保证支票的安全,不得随意乱放,一旦发现支票丢失或被盗,要向领导报告,并迅速向银行办理挂失手续或向公安部门报案,防止造成经济损失。

(六)支票丢失造成损失,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据情要求当事人赔偿经济损失。

(七)对过期、作废支票要加盖“作废”戳记,逐笔注销,并剪掉作废支票的号码,将其贴在支票登记簿的号码栏内备查;同时,按照支票号码整理装订成册,妥善保管。

(八)会计人员应及时正确地记载各项经济业务,准确掌握银行存款余额,定期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每月做银行存款调节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九)严格支票结算制度,不签发空头支票,不签发远期或过期支票,不签发印鉴不全、印鉴不符的支票,不得将支票出租、出借或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使用;支票和印鉴要由相关人员分别保管,不得由一人保管。

十、现金管理制度

(一)财政所库存现金和各单位的备用金实行审查核定制度,一般不超过500元,超过定额,要及时存入银行。

(二)在财经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以下开支可使用现金:

1、未纳入统发的职工工资和各种工资性津贴;

2、支付个人劳务报酬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3、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其它现金支出;

4、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

5、结算起点5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

6、确实需要现金支付的其他支出;

7、与其他单位正常经济往来在500元以下的。

(三)因公外出人员携带必要的现金要填写借据,并由单位领导审批同意后,方可支付。

(四)因公外出人员返回后必须在5天内报账,结清差旅费,不准拖欠。

(五)购买物品所借现金必须及时报销结清。

(六)购买专控商品,一律不准使用现金。

(七)出纳、会计要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认真履行职责,账款要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现金管理要做到十不准:

1、会计员和出纳员责任分明,钱账分开,不准一人兼管;

2、不准用白条顶替库存现金;

3、不准因私借用公款;

4、不准单位之间相互借用现金;

5、不准假造用途套用现金;

6、不准用转账支票套取现金;

7、不准公款私存;

8、不准账外存款,私设小金库;

9、不准坐支各种收入;

10、不准有价证券抵顶现金。

(八)发现现金短少或长余时,不得私自处理,要及时查清原因,并如实向财政所长报告。

(九)现金取送数额较大的,必须两人以上同行,必要时有保卫人员护送。

十一、票据管理制度

(一)镇街财政所设专人管理票据,具体负责票据管理、购入、发出、回收等项工作。

(二)镇街财政所统一管理票据,镇街各单位统一到镇街财政所领取票据。

(三)对各单位核定供票数量,定期检查,定期收缴,交旧领新。

(四)要严格票据领用手续,建立票据使用登记簿,登记册号,领发票据须统一登记编号,领用人签字。

(五)不准将票据涂改、挖补、撕毁、隔号、拆本使用。

(六)镇街各单位收费收入全部存入财政专户,对坐收坐支的,在问题没查清处理前应暂时停发票据。

(七)镇街各单位不按规定使用票据或自购自制票据收费,或收费不开票据,要依法严肃处理。

十二、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

(一)“乡财乡用县监管”操作系统实行专人维护使用制度,其他人员不得擅自操作。

(二)发现网络和系统出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人员报告。

(三)计算机操作人员不准操作与本职工作无关的程序。

(四)上机前一律实行病毒检测,检测无毒后方可使用。

(五)认真遵守计算机操作程序,保证微机正常工作运行。

(六)注意及时关闭计算机及附属机器电源,避免长时间待机。

(七)非专业人员不准拆卸机器。

(八)不准擅自改变网络程序,报表及核算程序,做好资料的备份存档保密工作。

十三、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一)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各单位会计档案。

(二)会计档案分会计凭证类、会计账簿类、财务报表类、其它类,每年分单位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三)年终,核算会计将会计档案交核算中心综合档案室归档。

(四)会计档案必须严格执行安全和保密制度,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

(五)会计核算中心应为各单位查阅本单位会计档案提供方便;相关部门查阅、调阅会计档案应提供合法手续。

(六)会计档案原件原则上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须经单位领导批准,可查阅或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禁止在会计档案涂画,拆封和抽换。

(七)会计账除磁介质保存外,还要打印并保存纸介质作备份。

十四、镇街财政所印鉴管理制度

(一)镇街财政所公章由预算会计保管,预算会计如有特殊情况,由财政所长指定人员暂时代管。

(二)镇街财政业务专用章由具体财政业务负责人员各自管理,银行账户预留个人印鉴必须是财政所长,个人印鉴由预留印鉴人员保管。

(三)严禁用财政所印鉴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其他单位及个人提供担保;财政所擅自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他人提供担保,造成经济损失的,由责任人承担全部责任,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建立财政所印鉴使用登记簿,使用财政所印鉴,必须经财政所长批准签字后登记备案。

(五)财政所人员岗位变动时,由财政所长负责办理印鉴交接手续。

十五、信访工作制度

(一)每名镇街财政职工都应努力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二)本着谁接待谁处理的原则,不熟悉情况的由接待人员负责安排知情人进行接待。

(三)安排人员做好来信来访登记工作;登记要详细,承办人员受理及处理结果要写清。

(四)坚持原则,替来信来访人员保守秘密。

(五)重大的来信来访事件,必须向财政所长汇报。

(六)严肃认真,热情周到,让来信来访人员满意,树立镇街财政干部良好形象。

(七)对于来信来访,可以当时答复的要当时答复,当时答复不了需请示县财政局或镇街政府的,要及时请示县财政局或镇街政府后,在五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八)尽最大努力防止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对于因财政所接待工作失误,造成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事件的,要追究财政所长和接待人员的责任。

十六、财政所防火防盗制度

(一)财政所长是防火防盗第一责任人,相关工作人员是责任人。

(二)工作人员要树立安全意识,认真遵守安全制度,按时认真值班值宿,不乱扔烟灰。

(三)不准在办公桌、档案柜内存放私人贵重物品,保险柜内存放现金必须符合限额要求。

(四)定期检查电源线路,发现有老化等情况立即报告,防患于未然。

(五)离开办公室前要认真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电源是否断开、是否有明火等。

十七、财政所长岗位责任制

(一)负责财政所全面工作。

(二)自觉接受县财政局和镇街党委、政府的领导。

(三)负责组织职工学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认真执行财务会计法规和规章制度,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四)负责财政所工作人员管理,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积极组织职工政治业务学习,搞好廉政建设,增强文明办公和为民服务意识;关心职工生活,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

(五)负责镇街财政收支监督管理,组织预决算编报、预算调整执行及情况分析工作。

(六)负责实施各项涉农补贴资金的发放工作,落实好农村公共财政的各项政策。

(七)负责乡村会计集中核算,落实“乡财乡用县监管”、“村财民理乡代管”等项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上级财政部门规定的工作程序开展工作。

(八)负责财政所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对工作人员岗位责任进行考核。

(九)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注重调查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翔实的第一手材料。

(十)增强防范意识,加强业务岗位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实行备案制,防止违法违纪、盗情、火情的发生。

(十一)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十八、财政所预算会计岗位责任制

(一)负责综合财政预算指标的制定和调整。

(二)负责预算内外资金的拨款审核与会计核算工作。

(三)负责资金收付会计凭证的审核。

(四)负责按会计制度规定,利用“乡财乡用县监管”系统搞好财政总预算会计记账和各项会计事项处理。

(五)负责按月向镇街政府和县镇街财政管理机构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六)负责预算内外财政综合预算执行结果的决算编报和分析工作。

(七)负责镇街财政的票据管理工作。

(八)负责财政、财务监督检查工作。

(九)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十九、财政所专管员岗位责任制

(一)严格执行各项政策法规,完成负责的工作任务。

(二)税收专管员负责有关税收的征收管理工作;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税源;及时做好税源的登记、上报和存档工作。

(三)农民补贴专管员负责各项农民补贴的政策宣传、数据统计、资金发放、报表汇总及相关信访咨询等工作。

(四)村级资金专管员负责按政策对村级 “一事一议”、村级经费等国家对村补助资金的范围、程序、方法和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其正确使用。

(五)社会保障专管员负责农村五保户供养、农村合作医疗及相关事项的认定与资金的发放、监督工作,切实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六)专管员要及时登记台账,定期与总预算会计对账,按时报表,做好资料存档工作。

(七)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十、财政所档案员岗位责任制

(一)负责按规定做好会计档案的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工作。

(二)会计档案按进行归档、分类,整理立卷,编制保管清册,做到存放有序,查找方便。

(三)负责管理会计核算光盘等磁性介质档案,并按有关规定存放、保管。

(四)严格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借阅档案并做好借阅登记,防止会计档案被涂、拆和抽换。

(五)会计档案不准借出,遇有特殊需要,须经单位领导批准,可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

(六)保持档案室环境整洁,定期进行防蛀、防腐处理,防止毁损、遗失和泄密。

(七)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十、财政所文明办公制度

(一)工作人员要仪表端庄、衣着得体、整洁大方,符合岗位要求。

(二)职工要衣着整洁,常理发、常修指甲;不在办公室大声喧哗,语言文明。

(三)接待外来办事人员要来有迎声、去有送语。

(四)工作人员不得上班时饮酒,不得赌博、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五)办公室用品摆放整齐规范,室内窗明几净、四壁无尘,室外整洁优美。

(六)保持办公室内外的环境卫生,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不乱堆杂物;办公场所每天一清扫,每周一大扫,做到地无纸屑和烟头。

(七)工作人员离开办公室要做到门窗关严、电源切断、杜绝隐患。

二十一、镇街财政工作人员守则

(一)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三)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四)坚持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指导实践。

(五)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模范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严守工作纪律。

(六)熟练掌握国家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准确履行财务和会计职责。

(七)爱岗敬业,钻研业务,工作主动,注重效率,完成任务。

(八)团结互助,精诚合作,礼貌待人,文明办公,讲究卫生。

(九)秉公执法,廉洁自律。

财政内部控制制度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财政部门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规范、安全、高效”的要求,结合我市财政管理的特点,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财政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为了提高财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和消除财政管理风险,保护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和规范运行,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由业务部门内部控制、业务部门之间关联控制、考核监督部门专职控制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的内部管理机制。

第三条 本规范适用于张家港市财政局内部各项业务管理活动。

第四条 各镇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制定本部门的内部控制规定。

第五条 局长对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

第二章 目标和原则

第六条 建立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是通过修订、整合和优化现有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规范工作程序,形成岗位职责明确、纵向直接控制、横向互相牵制、内部循环约束、运转高效顺畅、监督制衡有力的运行机制,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改进和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第七条 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应当符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符合单位财政业务管理的实际情况。

第八条 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应当约束财政部门内部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力。

第九条 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应当涵盖财政内部涉及财政管理的各项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第十条 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应当保证财政内部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第十一条 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第十二条 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应当综合考虑相关的控制环境、风险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措施、信息沟通和反馈、监督和评价等因素。

(一)控制环境:主要包括财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定位、组织结构、决策程序和激励机制;领导班子的权责分配、管理理念、管理知识、管理经验和领导风格;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诚信理念和道德价值观念。

(二)风险评估:在确立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和识别管理活动中存在风险的可能性,并正确评估风险结果。

(三)控制活动:为了实现管理目标,确保领导决策的有效执行,而采取的批准、授权、查证、稽核等一系列削弱和化解管理风险的控制措施。

(四)信息与沟通:相关的信息以一种能使人们行使各自职能的形式和时限被识别和掌握,通过对各类信息的记录、汇总、分析和处理,实现领导层和相关业务部门之间广泛有效的传递与交流。

(五)监督与评价: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的有效性持续地进行检查、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缺陷,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第十三条 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应当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财政管理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地加以修订和完善。

第三章 基本内容

第十四条 财政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一般预算收入管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含预算指标管理、预算执行调整)、财政资金拨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财政票据管理、会计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财政监督管理等内容。

第十五条 应当加强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对收入征管、入库、分析、考核等环节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完成市人代会下达的财政收入目标任务。

第十六条 应当明确综合财政预算编制原则,细化预算收支项目,建立预算支出标准,规范预算编制、审定、下达程序,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及时分析、控制、调整预算差异,并采取措施,强化预算约束,确保预算的有效执行。

要建立预算执行调整和预算指标管理的审批制度,规范预算指标调整和下达程序,严格控制财政风险,切实提高财政综合保障能力。

第十七条 应当建立严格的资金拨付授权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严格规定支付审核、支付办理、财务核算岗位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加强印章的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运行。

第十八条 应当建立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相制衡,以项目决策控制、概预算控制、项目变更控制、价款支付控制、竣工决算控制和监督检查等一系列控制办法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 应当正确区分国有资产权属,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建立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统计记录、资产评估、资产处置等一系列控制措施,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节约、有效使用。

第二十条 应当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的编制、审核工作,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资金分配的“公开、公平、公正”,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的检查监督,不断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一条 应当建立财政票据管理制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票据的申印、购领、发放、使用、核销、销毁等方面的管理,严肃查处违反财政票据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应当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规范会计管理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严肃查处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 应当认真履行《政府采购法》赋予的职责,加强政府采购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四条 应当建立财政监督检查机制,强化财政监督职能,规范财政监督行为,提高财政监督管理的质量和效能。

第四章 基本方法

第二十五条 财政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集体决策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核算控制、管理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第二十六条 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要求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工作机构和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权限,使财政内部各项管理业务活动,都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才能完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执行业务、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审核监督等职务。

第二十七条 集体决策控制要求涉及重大财政政策、重大财政收支预算调整、重大财政改革措施等方面的财政核心业务,应当报局党组或局长办公会议讨论,实行民主商议、集体决策。

第二十八条 授权批准控制要求明确规定涉及管理业务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各级工作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和承担责任。

第二十九条 会计核算控制要求会计核算人员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第三十条 管理风险控制要求全员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通过风险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全面防范和控制业务活动中存在的管理风险。

第三十一条 内部报告控制要求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财政资金运行情况,及时提供资金活动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第三十二条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业务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按照《江苏省财政监督办法》、《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建立对财政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工作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设各职能机构的业务执行情况、预算编制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信息质量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各职能科室应当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第三十五条 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财政内部控制制度中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本规范由张家港市财政局负责解释,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基本规范

上海石化院认真贯彻规范企业管理行为

一是领导重视、狠抓落实。在2006年初我院工作会议上,谢在库院长明确指出根据总部要求,进一步落实体制制约、权力制约、相互制约的内控管理原则,保证的进一步深入贯彻执行。成立以院长为内控领导小组组长的内控领导小组及内控办公室,各主管院长按权限对各自主管部门的归口流程及权限的修订和执行工作进行了指导,并根据内控工作需要分别于内控修订前后及每半年听取内控工作汇报。

二是积极宣传、加深认识。我院开展了对全院各部门的培训工作,在对各部门、人员的培训工作中,分层次落实培训任务。通过各层面的学习,全院相关职工都有效地参与内控制度工作,并发挥作用。

三是结合实际、及时修订。2006年初开始院内控办组织相关部门对2005年版的上海院内控制度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06版内控流程实施细则较05版更加严谨,文字更加精炼,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本次修订工作从权限指引、流程的修订两个方面着手,2006年版上海院权限指引涉及业务类型13大类,133个小类,控制指标总数198个。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篇6

传统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多头设置账户,财政资金由预算单位分散支付到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脱离了财政监督,这种运作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发展需要。因此,要对传统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前后对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改变了账户设置——将多头开户改为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账户管理是整个财政支出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管好账户,才能管好资金,管好支出。改革前,各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有的单位在银行开设几个、甚至十几个账户,财政部门无法掌握预算单位资金的全貌,财政资金体外循环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小金库”等违规现象始终是屡查屡禁不止。改革后,财政部门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和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

1设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以及经财政部门批准开设的具有特定用途的特设账户等五类银行账户的集合体,各单位自行开设的账户要统统取消。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的财政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实行封闭运行。这样,加强了对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的监控,从源头上控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改变了财政资金拨款方式——由财政拨款改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改革前,各部门拨款申请只要符合预算安排,财政国库即将资金拨付给各主管部门,由各主管部门层层下拨到基层预算单位,再由基层预算单位支付给供应商,使得财政资金在预算单位支付行为发生前就流出国库。这种模式的弊端是财政资金一旦离开国库,到了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口袋”里,即由各部门和各单位控制,如何分配使用,什么时间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管理规定,有没有专款专用,财政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的监控。

改革后,财政资金拨款方式改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所谓财政直接支付是由预算单位向财政提出支付申请,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即支票),通过银行将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所谓财政授权支付是由预算单位根据财政

部门授权,在规定限额内开具支付凭证,通过银行将资金拨付到收款人账户,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财政授权支付都是由财政国库单一账户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这样,实现了财政资金“直通车”,取消了中间环节。

改革后,财政部门掌握了财政资金支付的最终环节即各部门各单位的出纳环节,对不符合预算管理规定的支出申请可以拒绝支付,减少单位支出的随意性。同时,有利于强化预算约束,有利于财政部门及时、全面地了解整个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情况,以便为预算执行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

三、改变了资金存放方式——将财政资金分散存放在各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改为集中存放在财政国库单一账户。

改革前,大量的财政资金分散沉淀在各预算单位账户上,并在银行低息存储,而政府为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缺少资金,却反过来还要向银行高息借贷,这样加大了政府的运行成本。改革后,只有在预算单位发生实际支付行为时,才引起国库资金的变化,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前,预算单位应支未支的财政资金(即计划数)都集中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资金专户。这样有利于政府加强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集中资金办大

事。

四、改变了资金结算方式——先存款后支付改为先垫付后清算

改革前,预算单位必须先在银行开户并存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商业银行依据预算单位账户实有资金额度控制单位支出。改革后,财政性资金都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外资金专户,而“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每日余额为零,当预算单位发生实际支付行为时,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即支票),但暂不动用国库资金,由银行先行垫付,并依据财政部门下达的授权支付额度控制单位支出,每日终了,商业银行再与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外资金专户进行资金清算。使资金及时、准确、安全支付到用款单位。

五、改变了监督方式——将事后监督改为全过程实时监督

改革前,预算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财政资金流经环节过多,对财政资金支出缺乏全过程有效监督。单位自行管理银行账户,并拥有资金实际支配的决定权,导致支出行为随意性较大,资金使用中被截留、挤占和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专项资金,往往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缺斤少两”。财政部门只能在事后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时已

经“生米煮成熟饭”了。

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思考 篇7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公民是财政支农资金的最初委托人,作为全体公民利益代表的各级人大将资金委托给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而各级政府又将资金委托给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部门进行管理和分配,最后将资金落实到使用单位,并将项目付诸实施。因此,要提高支农资金的监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中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而采用的绩效评价理念,对支农资金进行有效的事后监督,以此来提高项目各代理方的“绩效责任”,从而提高财政支农项目的综合效益。

二、根据支农项目总体目标科学制定绩效指标

由于农业项目存在特殊性,某些项目初期投资大、见效慢,某些项目则是不具有经济效益,而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在对支农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标准。首先必须经过实地调研、专家论证等确定财政支农项目的总体目标,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这三个方面,然后分别从经济性、效益性、环境性、适当性、社会性、长期性等多个角度,把总体目标分解为各部门层次的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这样就可以保证绩效评价的全面性,避免出现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和短期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和长期效益的片面的绩效评价。同时还要按能否量化分为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三、适时调整绩效评价指标并进行有效的绩效测评和奖惩

绩效评价标准不应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对于某些周期长的支农项目来说,在长期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期到的问题和偏差,这就需要从长远利益考虑,适时地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增强委托-代理各方的紧密协商合作,在项目实施中逐步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弥补委托-代理契约中的不足。

推行绩效评价还应该引入相关的奖惩机制。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使得目前所实施的绩效评价大多流于形式,即使评价结果不好对代理方也不会引起什么严重的后果,除非是出现严重的挪用挤占行为。因此,要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约束力,引入相应的奖惩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绩效评价力度。

四、运用平衡计分卡对支农项目实施绩效评价与管理

平衡计分卡强调“将战略传播到组织的各个部分,使部门和个人目标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同时能够定期地对战略进行系统性评估,以及提供反馈以促进战略学习和改进过程”这一思想对于目前财政支农项目运作中各相关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部门利益最大化而忽略项目整体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运用平衡计分卡方法,可以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考察和衡量支农项目的绩效(见图)。

1. 项目委托人的角度:

实施财政支农项目最终目的应该是解决“三农”问题,“三农”是其最终的顾客。因此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的总目标来具体细化绩效测量指标。

2. 代理人的角度:

对代理人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项目质量、成本和工程进度等方面。项目的规划者应具体规定测评指标,明确项目实施各方的主体责任。

3. 财务角度:

一般来说,财务角度进行的绩效评价标准应该是投资利用率等经济性指标,但由于支农项目的公益性质以及农业项目的特殊性,支农项目的财务绩效测评指标应该以是否有助于费用的节约,从项目的整体绩效和各代理方的行政绩效和企业绩效多方面综合进行测评。

4. 学习与成长的角度:

基于奖惩和激励的各参与方,尤其是代理方具有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的要求。财政支农项目的不断发展壮大,需要各参与方不断地开发新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并提高运作效率。而提高效率本身对于参与各方来说也可以降低自身的成本,争取更大的效益,从而增强各方的满意度,实现多方的共赢。

五、推行项目绩效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改变“一刀切”的绩效评价要求。

我们在推行绩效评价的同时还要努力降低评价成本,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建议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型制定相应的标准,对于超过一定数额以上的项目才要求实行绩效评价。同时,根据不同的项目进度实施评价,灵活处理,增强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而对于财政困难地方,省级政府应给予绩效评价经费支持,切实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2. 绩效评价的有效实施需要各方面的有效配合。

我国目前的预算申报审批程序存在许多缺陷,导致有些项目事前制定的责任主体与事后评价的责任主体不一致,责任不明晰,增加了绩效评价的难度。而因存在资金下拨时滞导致许多项目资金在年底集中下达,还未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益就要求进行绩效评价,这使得绩效评价难以操作实施。这些操作中出现的困难说明,我们要在明确项目责任主体、科学制定预算、规范预算执行等基础上才能有效实施绩效评价。只有各方面的配套环节做好了,才能保证绩效评价能切实发挥事后监督的作用,保证评价的公平、独立。

摘要:文章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中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而采用的绩效评价理念,对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从制度创新中提出了新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方向。

关键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1]崔元锋严立冬:财政支农项目“企业化”绩效管理探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

构建有活力的地方财政制度 篇8

据统计,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占一般贷款余额的20.4%。而在2010年一季度的银行新增贷款中,仍有40%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量变的表象之下潜伏有质变的风险。在刺激经济的口号之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为补充政府预算、扩大地方财政能力的有力工具。

县级平台尤其活跃,2009年全国8000多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县级占到4907个,其新增贷款量占地方融资平台新增贷款总量的75%。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区县级以下平台提供资本金的方式非常有限,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担保方式除少部分采用不动产抵押外,部分贷款由政府相关部门出具还款承诺函、以财政收入为担保。这些违规担保,责任主体、还款能力及意愿都不明确,一旦平台破产,将殃及相关金融机构,这让相信政府的银行承担了大量的风险。

为了缓释、控制、消解风险,《通知》将当前融资平台公司举债承担的项目分为三类并对相关处理办法作出了说明。其基本意图是,融资平台公司今后主要从事自身有稳定经营性收入并且这个收入基本足以还债的公益项目,其他项目要么清理整顿、“妥善处置”,要么由财政预算包下来或者推给社会,“市场化”地解决。此举背后的逻辑是,平台的资金既然主要由银行渠道获得,那么通过对项目的审慎选择,让资金主要集中在具备自我偿付能力的项目之上,自然就能够消解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从而也让地方政府未来失信的风险降到最低。

但是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态势看,如果缺乏配套政策,上述思路也存在隐患,可能造成中国经济转型的动力不足。

平台资金的兴起是源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之下的经济刺激计划。从国家战略来看,这些资金的最佳用途是导向支持经济结构转型的“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项目,但这类项目往往回报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不明朗,短期内难以符合具备偿付能力的稳定经营性收入的条件。根据《通知》的精神,这部分项目以后应当由“市场化”的社会资金或者财政预算来解决,但是政府尚能看到这些项目缺乏稳定经营性收入,“市场”或社会资金不可能看不到。如此,《通知》想帮助银行系统排除的风险最终大部分还是需要财政预算来兜底。

地方平台的兴起是因为中央政府直接财力不足刺激经济,现在的负担又要回归财政预算,地方本级预算能够完成这个兜底任务?在“财权上解、事权下移”的现行体制之下,显然不可能。除非在清理地方融资的过程中辅以地方财政制度化重建的改革,否则那些与中国经济转型相关的战略性基础设施项目将可能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

根据《通知》的要求,清理整顿的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这意味着让它们自行清理自己组建的官商不分、来源复杂的融资平台,如果没有公正、透明的程序和有力的约束主体,可能出现各种腐败或低效率的情况。

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实际上是包括地方财政(如土地出让金)等多渠道获得,而资金周转又主要依靠在不同银行之间拆东补西、借新还旧实现,加之贷款期限往往超出政府任期,银行在贷款用途监控、收贷管理方面面临极大的困难。如何强化银行等利益相关方在地方融资清理过程中的角色和力量,借以牵制政府可能出现的“软约束”行为,是此次清理在贯彻实施中的关键环节。

上一篇:艺术中心档案管理制度下一篇:助学金感谢信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