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困难(精选10篇)
财政困难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迅速, 2006至2011年间, 财政收入平均年增长率约为20%, 但是在财政收入总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 县乡财政却陷入困境并成为整个财政体制的突出问题。县乡财政困难不仅会严重影响到基层经济的发展和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 也制约了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因此, 通过改革基层财政体制, 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进而从根本上增强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对于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发展和基层财政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这一目的, 分析了县乡财政困难的具体表现和导致县乡财政困难的各方面原因, 并给出了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本文的组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 指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县乡财政困难的表现形式;第三部分指出了导致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第四部分给出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二、县乡财政困难的现象
我国县乡财政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支农方面, 县乡政府的财政支农能力极其虚弱。财政支农的支出方面覆盖面比较窄, 缺乏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 对农民的收入水平反应不敏感 (姜长云, 2004) 。二是县乡间财政收入能力不均衡, 城乡差距不断加大。东部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此外, 城乡之间的财政收入差距也不容小觑。三是县乡可支配财力有限, 财政自给水平低下, 欠发工资现象严重, 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这是县乡财政困难的一个非常直观而有代表性的表现 (贾康, 2007) 。四是地方政府普遍存在财政赤字, 负债种类繁多, 债务负担沉重, 财政风险日渐膨胀;此外, 地方政府存在税源流失现象严重问题。
三、县乡财政困难的成因
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复杂多变, 概括起来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体制和制度性因素
一是基层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二是中央与地方间税种分配不合理;三是财政支出不规范;四是我国政府层级过多, 大大降低了分税制收入划分的可行性;五是财政管理方面的原因。
(二) 财政供养人口过多, 县乡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我国以财政供养人口为标准衡量的政府规模很大, 而且财政供养人口的膨胀速度也很快 (World Bank, 2002) 。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财政供养人口给很多地区带来了很大压力, 引发了当地的财政困难。
(三) 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健全
转移支付制度采用的是以财政供养人口为主的资金分配方式, 财政资金一般会向财力较强的省份倾斜。此外, 体现为条件转移支付的税收返还过多地考虑了历史遗留问题 (乔宝云、范剑勇、彭骥鸣, 2006) , 并不能有效促进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程度 (Stine, 1994) 。而地方政府对中央拨款带来的预算支出存在浪费及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Inman, 1988) 。
四、县乡财政困难的解决思路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 减少政府级次, 推行扁平化管理方式
要根据各个地方的具体实际情况, 采取适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 避免自上而下的“一刀切”式的改革 (张斌、杨之刚, 2006) 。
(二) 改革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注重实现纵向平衡和均等化
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一般分为条件转移支付和非条件转移支付 (Sato, 2000;Boadw ay、Keen, 1996;Dah lby, 1996) 。未来要建立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重点、以条件转移支付相配合、以特殊转移支付为补充的转移支付模式。
(三) 合理划分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 完善地方税体系, 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立法权
明确界定县乡级政府的事权范围, 在此基础上合理划分县乡政府的财权, 使其财权和事权相匹配, 才能充分调动基层政府的积极性。
(四) 推进地方预算管理改革, 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实行部门预算;二是要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三是建立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中国基层政府财政改革”课题组, 2006) ;四是加强财政监督, 提高县乡财政支出效率。
(五)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积极推进基层政府改革
要改变以GDP为指标的官员晋升机制 (周业安、章泉, 2008) , 建立以减低成本、提高效率、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新型绩效考核机制。
(六) 化解基层政府债务, 建立规范的政府融资制度
化解基层财政债务, 需要从存量债务和增量债务两个方面着手解决。
摘要:县乡财政困难是我国县乡政府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基层经济的发展和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以及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都有重大影响, 因而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刻不容缓。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 在分析了县乡财政困难的具体现象后, 总结了导致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并给出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县乡财政困难,成因,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贾康.财政的扁平化改革和政府间事权划分,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年第6期, 第42-48页.
[2]乔宝云、范剑勇、彭骥鸣.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努力, 管理世界, 2006年第3期, 第50-56页.
[3]杨之刚、张斌.中国基层财政体制改革中的政府级次问题, 财贸经济, 2006年第3期, 第10-16页.
[4]Sato, Motohiro, “Fiscal Externalities and Efficient Transfers in a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2000, 7, pp.119-139.
财政困难 篇2
乡镇财政是我国现行五级财政的基础环节,也是最薄弱环节。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乡镇征收税费及组织地方财政收入的职能逐步萎缩,乡镇开支主要依赖于县级补助,加上巨额的债务,乡镇财政运行难度越来越大,问题和矛盾日趋突出,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
一、乡镇财政现状
2004年,陕西省商南县乡镇地方财政收入795万元,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34.5%。乡镇累计债务1 742万元,人均负债86元,财政自给率39.7%。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镇人员工资上划,统一实行银行代发,乡镇财政支出主要表现在公用经费支出上。2004年乡镇财政支出2 003万元,其中公用经费支出464万元。当年县财政对乡镇公用经费补助416万元,剔除专项支出,乡镇在职干部人均公用经费4 500元,最高人均7 500元,最低的人均3 200元。年底仍有部分乡镇经费困难,政权运行难以保障,个别乡镇还形成了新的债务。
据调查,各乡镇2003、2004年公用经费实际支出水平在15-42万元之间,实际支出远远超出县财政对其经费补助数。县财政对乡镇补助的公用经费,80%用于乡镇维持政权运转,20%用于乡镇中心站(所)经常性开支。2004年超支部分多数乡镇主要依靠罚没收入予以弥补。以前主要靠向省、市及县级有关部门争取专款,将专项资金的部分或全部挪作公用经费开支。同时采取挪用干部职工工资补助、三费和清欠农业税收尾欠的办法解决。所属中心站(所)主要通过向县上对口部门争取部分资金和依靠职能收取部分行政事业收费弥补本单位经费开支。
二、乡镇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
(一)预算管理弱化,财经制度松弛,造成了资金的损失和浪费。一些乡镇预算观念不强,在财政支出上不坚持量力而行、量财办事、量入为出、收支平衡、节俭办事的原则,资金的调度与使用缺乏预算约束,随意性大,很难做到统筹兼顾,“寅吃卯粮”现象时有发生。
(二)县上财政困难,年初预算标准低,预算难以执行。由于财力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刚性增长需求,中、省、市都不断出台政策性增支因素,教育、科技、农业、水利、政法、综治、信访、宣传等都要求有法定的增长比例,致使县财政缺口越来越大,很难聚集财力向乡镇倾斜。
(三)乡镇债务沉重,还债挤占当年经费。据统计,商南县16个乡镇外欠显性债务高达647万元,其中因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为465万元,因调整产业结构,推广袋料香菇等形成的债务为23万元,因经费不足维持政府运转而形成的债务为157万元。之所以债务如此繁多沉重,主要是乡镇在维持“吃饭”的基础上,运转难以保证,更谈不上发展。对农业、水利、教育、卫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除上级下达项目专项资金来保障外,基本上都是靠向农民集资和负债来支撑。甚至为了保运转、填缺口等,靠借新债来维持,财政窟窿越来越大,陷入旧债未还又借新债的恶性循环之中。
(四)农村税费改革后,基本上从制度上堵死了面向农村收费的渠道。“税不够,费来凑”是前几年乡镇解决经费不足的主要办法。税费改革后国家从政策上、体制上杜绝了向农民收取的各种费用,乡镇陷入了“无米之炊”的困境。而作为一级政府的事权并未减少,乡镇承担的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缺乏与责任相对应的财力支持,自身调控能力差,一些没有预算而必须开展的工作就无财力保障。
(五)制度建设滞后。现行管理体制上人、财、物的使用与管理不尽合理,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加剧了乡镇财政困难。而一些干部不顾实际,财务管理制度滞后,支出审批权缺乏监督,相互攀比,助长了“领导消费型”财政现象的蔓延。加上没有建立有效的举债责任追究制度,缺乏严格的监督处罚办法,致使乡镇债台高筑,使经费本不宽裕的乡镇政府雪上加霜。
(六)缺乏稳定财源,收入增长乏力。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后,中、省、市不断把财力向上集中,将收入多、潜力大的税种上收,收入的大头上划,严重制约了基层财力的增长。零散税源征收难度大,增长弹性小,征收成本高,难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加上收入结构不合理,非税收入所占比重大,财政收入中收入的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大,缺乏高附加值、高税率产业,收入渠道窄,收入极不稳定。
三、解决乡镇财政困难的对策
(一)加强预算编制改革,合理制定分类定额标准,增强预算执行的可行性。按照“财力下移,缺口上移”的办法,向乡镇“输血”,增加乡镇预算经费。预算安排上,综合考虑乡镇政权在运转过程中所需的电费、电话费、打印费、宣传费、招待费、会议费、车辆费、差旅费、报刊费等费用,来确定乡镇人均公用经费定额,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并接近乡镇年正常经费实际支出水平,以增强预算执行的可行性,保证乡镇政权正常运转。同时,加快乡镇支出改革步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乡镇财政资金建设的信息网络、大型仪器设备、打印设备、办公用品及车辆等固定资产,实行“一家购置,数家共享,市场运转”的方式,实现乡镇区域内公共设施资源共享,打破部门界线,实现优势互补。
(二)建立严格的公用经费内控制度和完善的管理办法,增强节支意识。制定和完善车辆费、会议费、招待费、电话费、办公费用管理办法,明确财务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公用经费开支实行政务公开,每月或季度在党委会或职工会上予以通报,一次性公用经费支出金额超过1 000元的支出单据一律实行书记、乡(镇)长双签制;支出金额超过3 000元的必须通过党委会议研究,报乡镇纪委备案。推行招待费支出实名制和“廉政灶”;推行车辆租用制;办公费、电话费、电费按预算实行定额个人使用包干制。乡镇年初应根据本乡镇的收入来源和批复预算情况,向县政府上报本的详细财务支出计划,并严格按审批的支出计划执行。每季度县上组织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对乡镇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检查通报。
(三)推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乡镇预算的约束力。遵循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原则,以乡镇为独立的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分设,集中支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由县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乡财县管乡用”可进一步提高县对乡镇转移支付的透明度,有效防止乡镇截留、挪用、坐收坐支应上解的各项收入,从根本上规范乡镇财务支出行为,防止转型项资金的截流和挪用,增强非正常开支的约束力,扎住乡镇举债口子,防止乡镇新的债务发生。
(四)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和化解债务。积极开展对乡镇债务的摸底工作,全面掌握债务规模、结构、范围,准确界定债务性质、分清责任,加强对债务风险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并据此建立化解债务的工作方案。建立债务报告制度,定期向人大报告减债工作,并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建立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购置预算上报一级审批制度,根据资金来源情况控制规模,防止产生新债务;建立举债责任追究制度,对盲目举债营造政绩工程的视为违纪,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实行减债行政首长负责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还债也是政绩”的观念,将减债纳入政绩考核范围,鼓励积极化解债务。当前,一是由监察、财政、审计部门按债权债务发生时间、形成原因、约定利率、还本付息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准确的审计,建立债务台账,界定债务范畴。二是按照债权的性质分类,制定详细的偿债计划,积极收欠还债,并建立偿债资金。三是实行“两奖两补一罚”制度,鼓励督促乡镇偿还债务。对当年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化解债务计划的乡镇实行奖励和补助,对形成新债务的,按债务责任追究制予以处罚。
(五)建立激励机制,促进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理顺税收征管体制,鼓励乡镇对车辆使用税、非税收入的协查、征管和促收,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以前税费尾欠进行清收。建议车辆使用税按乡镇完成征收数的8%补助征收经费;乡镇组织的非税收入实施部门预算改革后,暂不执行收支脱钩,仍按入库数的60%返还乡镇,用于偿还债务和发展经济;清收以前尾欠按一定比例上解,补充偿债资金,用于化解垫交税费形成的政府债务;对乡镇围绕“茶、药、畜、果、矿产、旅游”六大主导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地方税收每年比上年增加部分,以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的形式全额返还乡镇,以增强乡镇财政收入体制调整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性。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干部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单靠财政部门无法完成,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比如控制财政供养人口增长,解决行政“链条”延长问题;制止“高消费”,解决资金浪费和紧缺并存的问题;整合财政专项资金,解决财政资金使用散、乱、差的问题等,都需要党委、政府下决心综合治理、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才能解决。一是建议组织部门改革干部考核、任用机制;二是严格审计制度。认真执行领导干部离职审计制度,推行任内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审计结果公示制,建立审计、纪检、监察信息交流制度,把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调整的依据,保证乡镇财政收支、平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三是抓好干部监督,促使广大干部自觉执行群众纪律、财经纪律、自觉勤俭节约,自觉为农民增收、财政征收、经济发展做贡献。
(七)加快经济发展,打牢基层财政的基础。要使乡镇从根本上走出困境,就要完善乡镇政府职能,使乡镇成为一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政府。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支持和鼓励发展县域经济,培植税源,做大财政蛋糕,壮大财政实力。在支持经济发展方式上,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转到为企业提供公平、优良的财税环境上来。优化支持手段,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贴息、担保、参股等形式引导社会资金向企业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乡镇要按照“工业强县”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要求,抢抓机遇,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吸引外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循环。
作者简介
财政困难 篇3
[关键词]县乡财政困难;原因;对策建议
一、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
(一)县乡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
1.税权高度集中于中央,财政收入层层上移,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在按税种划分政府间收入时,首先考虑的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取得了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大部分收入,在加上其他独享与共享的税种,留给省以下各级政府的税种并不多,地方税收收入无论是总额还是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都远远低于中央税收收入(见图1)。与此相适应,省、市两级政府也不断地将收入多、增长潜力大的税种全部或高比例上收,留给县乡政府的则是一些税基小、税率低、征管困难且不稳定的税种,导致县乡财政没有自己大宗、稳定的税源,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因此,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其增长幅度远远低于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并且在全国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基本上小于中央财政收入所占比重。
图1 1994---2013年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1994---2013年整理所得
2.事权下放,县乡政府支出刚性增长,支出结构不合理。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没有很好地解决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划分问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远远大于中央政府,形成了地方财政收支在全国财政收支中所占比重的逆向变化(见图2)。省市政府为了减轻压力将更多的事权下放给了县乡政府,县乡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上级政府承担的职能,包括新型医疗、农村低保、义务教育等,这些要履行的事权大都刚性强、所需资金多、增长也快,无法压缩。从支出结构来看,行政管理费和科教事业费占支出比重较高。支出结构的不合理进一步使得县乡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吃紧。
图2 1994---2013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1994---2013年整理所得
(二)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
1.税收返还占相当比重。在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下,税收返还占相当比重(见表1)。因为税收返还是以地方上缴的税收为基数,在一定比例上进行返还,其返还结果是上缴税收越多的地区得到的税收返还越多,因此税收返还具有逆均等化作用,形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由于县乡政府税源不足,上缴的税收收入少,因此县乡政府得到的税收返还也很少。
表1 2009---2013年我国转移支付方式及其比重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财政部,财政数据,全国财政决算:2009---2013年整理所得。
2.均等化转移支付资金所占比重小。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平衡地区间财力的调节机制,其均等化效果直接影响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的解决。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绝对规模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占转移支付总额的比重相对较小,不能达到均等化要求。专项转移支付在转移支付总额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见图3)。专项转移支付中的对称补助要求地区进行资金配套,尽管财力紧张,县乡政府为了得到上级的对称补助,不得不同意安排配套资金,这样不仅不能使县乡财力困难问题有所缓解,反而还会使其困难程度加剧。
图3 2010年我国转移支付方式的比重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财政部,财政数据,2010年全国财政决算整理所得
二、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解决措施
(一)调整财政分权程度,规范县乡财政的事权与财权范围
1.适当减少县乡政府的支出责任,规范县乡财政的事权范围。在现行的分税制下,县乡政府承担了过多的支出责任,包括不少本该由上级政府承担的职能,与其掌握的可支配财权严重不匹配。应该综合考虑各级政府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事权范围,将本不应该下放到县乡政府的事权上收。适当上移公共服务的支出重心,让中央和省级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全国性公共产品、准全国性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主要负责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提供。针对具有外溢性的公共产品,县乡政府需要与上一级政府甚至中央政府进行合作来提供。
2.规范中央与地方税权分配,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分税制改革明确了中央财政收入来源,但省以下,特别是县乡并没有自己大宗、稳定的税源,这是县乡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应该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税种,降低中央税权集中程度,确保县乡政府有自己的主体税源,从客观上改善县乡政府的整体财政状况。调整中央与地方共享比例,加大财力分配向县乡财政倾斜力度,增强县乡政府财政收入能力。
(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规范、有效的转移支付是弥补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平衡地方财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途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一是建立健全转移支付法律体系。一方面可以明确规定转移支付的目标、原则、资金的来源、分配程序、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等各个环节,为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转移支付各个环节公开化、透明化,加强监督的力度,避免转移支付资金被挪用。二是优化转移支付结构,适当减少专项拨款,进一步提高均等化转移支付资金的比重。逐步取消税收返还、零星补贴等转移支付形式。三是改变现行转移支付体制中“一刀切”的做法,区别对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降低财政困难县乡的配套资金比例,或者直接免除地方配套。
参考文献
[1]蒋斌,饶茜,蒲勇健.县乡财政困境的制度原因分析[J].财政研究,2005,(1).
[2]许正中,吴亮,石红.我国乡镇财政困难的成因及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4,(2).
[3]郭家虎,崔文娟.财政合理分权与县乡财政解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9).
[4]田发,周琛影.地方财政体制变革下的县乡财政解困[A].经济体制改革,2007(4).
[5]谭建立.关于我国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的认识与建议.财政研究,2006,(2).
[6]刘铭达,张克如.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财政,2006,(2).
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与解决措施 篇4
一、县乡财政困难的成因
(一)经济基础薄弱,县乡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欠发达地区县乡的自然条件差,区位优势明显不足,在客观上制约了县乡经济的发展。在企业的发展中,县乡企业贷款较难,极大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而且县乡投融资环境较差,吸纳资金、技术、人才等的能力较弱,招商引资难度大,发展经济成本高。而且随着中央所得税等政策的改革,财力向上集中,县级财政增长困难。
(二)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不尽合理。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以来,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强化。但这种体制也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问题。一是上级集中过多。新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将大部分税种做为共享税,县级基本上没有固定收入,而财政收入增量的绝大部分又被上级财政拿走。二是支出下移,责任下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虽经多次改革与调整,却始终没有解决好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划分问题,尤其是县乡政府履行事权与所需财权极度不对称,自身财力与支出责任不匹配,县乡政府承担了一些本该由上级承担的职能,如农业、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三是县乡自身调节能力弱。虽然中央财政有多种专项转移支付,但由于都有特定用途,县乡财政没有支配权力,相应弱化了县乡财政自身调控能力。
(三)县乡财政硬性支出增长较快。
一是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增长较快。尽管严格控制编制,进行了机构改革,但县乡机构人员很难裁减,而且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复退军人安置等政策性增加人员将继续存在;二是法定支出造成县乡支出增长较快。如农业、教育、科技、计划生育以及省对县的一些考核文件都规定,对这些事业的支出的增长要高于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年增长率,县级负担不断加重。三是要求地方匹配的专项资金项目不断增多,也导致了县乡财政支出的增长。上级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在专项资金建设项目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县乡财力的实践能力,不切实际的要求项目配套,而县乡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争取项目、发展地方经济,不得不硬着头皮匹配,导致了县乡财政支出相应增长。
(四)县乡财政管理还有待完善。
按目前县乡财政财力规模和支出水平看,依照国家标准发放工资、保证县乡政府正常运转在大部分县乡是可以做到的。县乡工资欠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预算管理粗放。有的县乡财政年初预算形同虚设,甚至安排赤字预算;公用经费预算缺口严重,脱离实际,执行中追加频繁,随意性大。二是法制观念不强,不能依法理财。有的县乡弄虚作假、空转收入,自行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先征后返,列收列支,还有一些乡镇存在拉税、买税等问题;三是艰苦奋斗思想淡化。一些县盲目攀比消费水平,超标准配置小汽车等。四是一些县级政府领导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财政支出安排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甚至在欠发工资的情况下,不惜举债搞基础设施建设等。
二、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应采取的措施
(一)支持经济发展,培植骨干财源。
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经济,壮大财源。发展县乡经济,首先要抓好工业,实现县域经济工业化,提高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工业项目,一定要抓住具有举足轻重和带动全局作用的兴县项目,否则,尽管上的项目再多,但经济效益很差,不但不利于县乡财政困难的克服,而且还有可能使本来就很困难的县乡财政雪上加霜。其次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县、乡经济发展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区位等优势,引进、吸纳社会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同时,要做好项目论证,防止重复建设,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主攻方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布局、鼓励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等方式,提高第一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第四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促进农业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市转移,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第五要推进非均衡发展。由于县、乡间发展不平衡,应采取上台阶、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鼓励发展较快的县、乡加快发展,在财力上给予倾斜,保证既得利益,对贫困的县、乡,既不能养懒汉,也要保持社会稳定,实现非均衡推进。
(二)调整和完善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科学合理划分财权与事权。
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另一个途径是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范围,赋予县乡必要的财权。
1.完善财政体制,创造县乡财政解困的体制环境。一是中央在财政体制设计上支持县乡缓解困难,合理确定共享税的税种范围,或者采取对县乡实行共享税收增量返还的政策,帮助县乡走出困境。二是尽快完善地方税收立法,扩大地方税收范围和收入规模,增加县乡政府新的财政收入来源。在统一税收、适当分权的前提下,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赋予县乡政府必要的税收管理权限,完善县乡地方税收体系。
⒉界定支出范围,明确各级事权。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也就是“谁办学、谁管理、谁掏钱”的体制,这种体制使财务非常脆弱的县乡承担了大部分教育经费。按照国际通行做法,义务教育一般都是由各级政府共同负责、合理分担的。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县域范围内,是计划生育的重点,因此,作为国策开支的绝大部分由县乡财政负担显然也有失公平。社会保障支出关系到社会稳定,是财政必保的支出项目,该项支出也应该由上级财政负担。我们建议,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在义务教育、计划生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等方面的事权责任和财力承担份额,使县乡政府只承担本级财力所能履行的职责。否则,不但不利于区乡财政走出困境,而且会影响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完善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县乡转移支付力度。
目前上级财政应尽快规范对县乡转移支付制度,满足贫困地区县、乡财力需求,使各地财力相对均衡。一是中央和省建立贫困地区、县乡转移支付制度,尽量减少转移支付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透明度,体现政策导向。二是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实事求是地确定和降低财政困难县乡的专项资金配套比例,尽量减少县乡财政承担的法定支出事项,减轻县乡财政负担。
(四)增强财政管理能力,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1.进一步完善理财法制环境,增强依法理财能力。首先,县乡要对现有财政法律、法规集中整理成册,明确执法职权和岗位职责,增强依法理财的能力。其次,建议国家尽快调整和完善相关的财政法律、法规体系,解决财政方面法律和法规“少、粗、老、软”的问题,保证县乡政府在集中和分配财力以及实施财政管理过程中有法可依,推进财政部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另外,要大力加强财政法制宣传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理财法制环境。
⒉精简庞杂机构,严格控编减员。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本着“小政府、大社会”的精神,进一步加快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严格实行控编减员。对超编单位的超编人员不得安排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对临时人员,坚决辞退;对军转干部的安置,上级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办法,考虑财政困难县乡的承受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
⒊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整合政府各种财力资源。县乡财政要实行综合预算、零基预算等预算编制方法,加快推进部门预算、采购预算,试编债务预算、绩效预算等预算编制改革,响应上级财政的号召,尽快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等预算执行改革办法,整合非税收入、政府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政府债权、政府资源性资产等,解决财力资源分散问题,集中财力保障县乡基本支出需求。
⒋依法编制和执行预算,增强预算约束力。县乡财政要坚持按“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安排收支预算;县乡收入要按照工资性支出月需求额进入工资直接支付专户,严禁动用专户资金用于其它方面的支出;预算编制公用经费要按确定定额标准足额安排,不得将执法机关罚款与自身经费挂钩;年度预算确定后,在预算执行中一般不追加预算,但因预算执行中出现必须当年兑现的国家、省出台的增支政策情况和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或特殊情况必须追加的预算,要按规定的程序办理;建立理财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县乡财政的监督。
财政困难 篇5
闫永博
【摘要】 乡镇政府在我国五级政府架构中处于基层地位,财政实力较弱,规模较小。而且,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乡镇财政财源缺乏,收入有限,这一点在农业税废止之后表现尤其明显。但另一方面,乡镇财政开支巨大,要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主要部分,支付庞大的编制外机关工作人员工资,还要分担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目前我国乡镇财政面临严重的困难,赤字浩大,负债沉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尽合理的财政管理体制。虽然我国自1994年以来开始推行分税制,但在基层,分税制仍不完善和规范。乡镇财政所承担的事权与其所掌控的财权之间不一致,事权过大,而财权过小。上级政府对财政收支的管理过度集中,而且各部门在制定财政开支决策时的标准并不统一,因此乡镇财政不但机制僵化,还要满足多头上级部门的财政支出标准和要求。解决乡镇财政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和规范分税制,使乡镇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一致;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乡镇财源,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的数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财政资金的最优化配置。
【关键词】 乡镇财政体制;分税制;转移支付;政策建议
[Abstract] In the five-storeyed government system of our country, village and township government is in a position of grass roots.Its financial strength is weaker and smaller.Further more, most rural districts are in low level of economy, and are short of sources of financial revenue.It has been noticeable especially after agricultural tax abolished.On the other hand, the finance of village and township government has a larger expenditure.For example, It must take on the better part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outlay;it must pay the wage of the workers without authorized;and it must share in the funds of rural social security and infrastructural construction.Therefore, village and township government is faced with severe difficulties in finance, such as great deficit and debt.The radical cause about such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s the financial control system incongruous with reason.While our country has actualized system of tax division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from 1994, the system is still imperfect at the grass roots.The duties and
1the financial resources of village and township government are out of line.The duties are too many and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are too poor.Superior authorities’ supervising upon financi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is too centralized, and various departments’ criterions is not harmonious when they make expenditure decisions.Consequently, village and town finance not only is rigid, but also must fulfill various superior departments’ criterions and requirements.In order to resolve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of village and town finance radically, we should deepen financial restructuring, perfect system of tax division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nd conform the village and township government’s duties to its financial resources.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lso develop rural economy, increase the sources of village and town financial revenue, reduce the number of the workers who are supplied by finance, improve availability factor of funds, and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Keywords] financial system;system of tax division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transfer payment;policy proposal
乡镇财政体制在我国的财政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乡镇财政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如何顺利解决以及能否顺利解决这些困难,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因此,直面乡镇财政困难、积极研究解决方法策略,是目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乡镇财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㈠ 财政实力弱小,且财源缺乏
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乡镇财政都存在实力弱、财源缺的问题。这在一些落后地区的农村地区表现尤其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⒈经济发展水平低,结构不合理,乡镇财政收入匮乏。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乡镇的经济结构仍然以农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比较低,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滞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改变。农业生产水平低,在以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下,机器联合作业往往无法大规模展开,因此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在一些人口密集地区,人均耕地非常少,比如山东许多农村地区的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左右,这就造成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在大多数乡镇仍不活跃,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上述种种因素,造成全国绝大多数乡镇的财政收入匮乏,缺少财源。
⒉政策性减收增大乡镇财政困难。近年来,一些省份陆续取消农业税,全国人大更是通过决议从2006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废止农业税。除此之外,国家还出台了其他有关“三农”的税费减免政策。这些政策一方面减轻了农村负
担,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乡镇财政增加了压力。
㈡ 财政支出巨大,且增长迅速
乡镇财政不仅实力弱、财源缺,而且支出巨大,支出的增长速度也很快。乡镇财政主要支出在以下方面:
⒈教育投资,主要是义务教育的投资。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而且主要是由乡镇政府负担。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之中,来自中央财政的仅占约2%,来自省地(市)财政的仅占约11%,县级财政负担约9%,其余的约78%由乡镇财政负担。
⒉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乡镇政权机构虽小,但政府、人大、政协、司法等机关俱全,除了正式编制的公务员,还有相当多的编制外工作人员。这些编制外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待遇主要由乡镇财政负担。除此之外,乡镇还要负责复员、转业军人的政策性安置工作,这同样需要财政支持。截至2003年,我国乡镇财政供养的人员数量已经达到870.9万人,平均每个乡镇财政供养约200人,乡镇财政收入的约70%用于支付人员经费(数据来源:海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⒊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村弱势群体的保护和保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乡镇政府作为我国五级政府体系的基础,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乡镇财政实力有限,大多数乡镇没有能力完全履行社会保障的政府职能。
⒋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支。国家对交通、通讯、能源、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都要求地方财政分担一定比例的资金。以广东乳源为例,各镇为实施“村村通”工程修建乡村公路,平均每公里需投资15万元左右,省财政每公里补贴十万元,其余资金则需要县乡财政分担,其中主要由乡镇财政负担。这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㈢ 乡镇财政赤字惊人,债务负担沉重
保守估计,现在全国乡镇财政负债应为2200亿元以上,平均每个乡镇约400万元以上。全国70%以上的乡镇存在财政赤字。以山东省为例,2000年全省平均乡镇负债占当年乡镇财政收入的82.2%,其中以枣庄市为最,高达180.9%(数据来源:牛竹梅,《乡村债务现状、负面影响及消减对策》,《山东经济》2002年第1期)。乡镇财政赤字由来已久,非常复杂和普遍,解决的难度也很大,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基层政权机构和党组织的正常运转等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乡镇财政困难的成因分析
乡镇财政之所以出现上述困难和问题,除了上文已经提到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源缺乏、开支巨大等因素之外,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前的财政体制。
㈠ 事权与财权的背离
对于财权与事权的划分不匹配、不对称,是现行财政体制的主要弊端。我国自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原则上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分级预算制度,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范围,着眼于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但是,由于省级以下的分税制改革始终没有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各级政府之间财权和事权的划分出现了背离现象,因此我国目前实行的仍是不彻底的分税制。当前的现状是,各级政府的财权层层向上集中,事权则层层下移,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滞后,乡镇政府所承担的事权(责任)与其可支配财力之间极不对称。
㈡ 财政体制的形式尚不规范和科学
分税制要求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资金依照税种划分方法进行配置安排。我国实际上有五级政府(《宪法》规定是四级政府结构),开立28个税种,如何把这28个税种在五级政府之间进行合理划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分税制改革过程中,各地对于财政体制的形式都作了探索,目前全国各地的做法尚不规范和统一,与分税制的要求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归纳起来,全国各地乡镇财政体制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⒈紧缩乡镇收支,大部分财政收入收归县市统一支配,按既定的人数和经费标准向乡镇划拨资金,乡镇出现财政盈余或赤字时,由其自行消化或弥补。
⒉大部分收入上交县市,支出也由县市负责,乡镇财政基本依赖县市财政,当乡镇需要开支或出现财政紧张时,向县市申请拨款,且没有明确的款额标准,这实质上是一种“大锅饭”体制。
⒊统收统支,核定乡镇的收支,收入上交县市,支出由县市下拨,收支两条线。
⒋确定财政拨款的基数,乡镇收入按照一定的基数上交,县市亦按照一定的基数向乡镇作税收返还,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分税制”。
在上述种种模式下,乡镇财政体制滞后,制约了乡镇政府职能的发挥和履行。由于乡镇的财权范围过于狭窄,大多数收入都需要上交,因此乡镇国库形同虚设,名不副实。另一方面,由于上级政府对乡镇财政的管理过紧或过松,使乡镇财政体制的活力受到压制,乡镇政府缺乏开源节流、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㈢ 财政支出决策权过渡集中且标准紊乱
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中央政权具有最高权威,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行使职权。体现在财政制度方面,中央对财政支出的决策集中控制,并在分税制的要求下向地方财政逐步适度放权,给地方财政一定因地制宜的空间和余地。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中央作出的财政支出决策往往并非由财政部统一决定,而是由各部委自行决定,这就造成中央各部委在进行财政决策时存在随意性和互相攀比的现象。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也是如此。作为最基层的乡镇政
府就处在一个非常被动的地位,一方面财力有限,另一方面又必须满足多头上级部门的财政支出标准和要求。
三、结论与建议
㈠ 当前乡镇财政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根源在于现行的财政体制
按《宪法》规定,我国实行四级政府架构,即中央、省级、县级和乡镇级,但在现实中省级与县级之间还有个地市级,因此实际上是五级政府结构,这在全世界都是很少见的。以目前的税种分配而言,尚无法做到使每一级政府都有稳定的税源和税基,尤其是乡镇政府缺少大宗稳定的收入来源。
从长远来看,国家应减少财政层级,精简政府架构,实行中央、省、县三级政府架构,实现财政“扁平化”。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政府工作人员的人数,减少财政开支,而且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从而有利于强化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实现财政“扁平化”是大势所趋,但从短期来看,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实现财政“扁平化”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因此不可操之过急。减少政府财政层级是一个远期规划,为了实现这一规划,我们应该按照分税制的思路逐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到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匹配与协调,完善分级财政制度。
㈡ 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乡镇财源
解决乡镇财政困难的首要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发展了,财源增多了,乡镇财政收入自然就可以增加。
首先,应该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立足本地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育主导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财源;其次,应该保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变,树立新型农业理念,调整农业产业与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适销对路、优质环保的农产品,树立地方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再次,实现城乡互动、工农相辅的格局,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走“城镇+农村、公司+农户”的道路;最后,积极主动地吸引外来投资,实现农村经济外向型发展,加强本地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与交往,引进资本,引进人才,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㈢ 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分税制
解决乡镇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克服制度弊端,完善分税制。
首先,应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一级政府一级财权,一级财权一级事权,使财权与事权相一致。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府,其所承担的责任与其所掌控的资源有背离之势,应给乡镇政府减负。应该增加中央与省市拨款在农村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事业经费中所占的比重,合理划分各级财政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的分担比例。
其次,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一方面,要依法征税,打击偷、逃、骗税行为,另一方面,要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科学理财,实现财政支出的最优化配置。
再次,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现在部分地区实行的税收返还、定额补助以及专项拨款等制度是一种很好的转移支付办法,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实现公开化、透明化,减少转移支付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真正体现政府转移支付的扶贫帮困与政策引导作用。
最后,应该加强财政监督,实现依法理财,减少财政风险。应该清理各地乡镇政府的乱摊派、乱收费现象,取缔非法收费项目,并且统一规范管理合法的收费项目;应该加强对财政预算和开支的监督与管理,增大预算开支的透明度;应该建立财政开支的跟踪监督与效益评估机制,杜绝低效投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㈣ 减员增效,精简乡镇政府机构和人员配置,减少财政开支
首先,应该规范乡镇政府的人事编制管理,明确各部门的岗位设置,增强机关编制管理的严肃性;其次,应该精简机构,撤并冗余部门和机构,分流机关工作人员和干部职工,尽量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的数量;再次,对于一些经营性的部门和单位应该实行市场化、企业化运作,使之与财政相脱离;最后,各级政府应该采取严厉措施,加强对乡镇工作人员数量的管理与限制,防止乡镇机构规模反弹、膨胀。
要解决乡镇财政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尤其是普遍存在的乡镇财政赤字问题,必须审慎对待,做到明确责任、全面清理。在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分税制的原则和标准,兼顾各方利益,遵循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效率优先,注重公平,保持乡镇财政体制的稳定和健康运转。
2006年4月
参考文献:
⑴ 王玉华、赵宇、曲顺兰,《中国税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⑵ 浙江省财政学会,《财政改革热点问题探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⑶ 项怀诚,《中国财政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我国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6
1.1县乡财政实力弱,经济发展缓慢,后劲乏力
县乡财政来源单一,大部分县乡财政来源主要还是农业,在实行税费改革后全国许多县乡明显感觉到财政收入紧张。目前我国许多县域经济缺少充满活力、市场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民营经济比重低,经济增长缓慢,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县乡财政收入总量必然减少。在乡镇财政收入中农业税收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越是财政困难的地方,农业税占的比重越大。在中国取消农业税后,县乡的财政收入情况更加紧张。大部分乡镇的财政收入只有几十万,乃至十几万,主要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
1.2县乡的基本支出与建设的矛盾突出
县乡组织财政收入的渠道减少,功能减弱。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后,县乡可以组织收入的渠道比原来减少。但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其他公共事业受到普遍关注,财政支出日益增加。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县乡的财力只够发工资和一般的运转,公共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县乡里不搞经济建设会更加落后,财政更加困难,这样就会导致县乡财政收入更少,而收入更少会导致县乡没足够的资金搞经济建设。
2 关于我国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县乡财源薄弱,财力不足,严重依赖于转移支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共有2800多个县,其中大部分都是农业县,以农业收入为主,农业收入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本来收入就少之又少。另外,县乡财力不足的直接经济原因就是缺乏稳定可观的税源,这与我国县乡的地域分布不无关系。我国县乡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基础产业多以财政收入能力不强的农业为主,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日益受到挑战,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要求淘汰了一大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如小煤炭、小钢铁、小水泥、小玻璃、小炼油、小烟厂等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县乡层次,加剧了县乡工业转型的难度,也因此削弱了财政收入能力,增加了县乡的就业和社会救助压力。
2.2地方税收体系存在缺陷,制约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
地方税收总体规模偏小,缺乏主体税种。目前,我国地方税种数量虽然不少,但收入规模小,且地方税没有税基宽厚的主体税种。除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可以视为主要的地方税种外,其余多属于小税种。同时随着增值税的改革,作为地方税主要税种的营业税中有部分将划为国税局征收,弱化了地方政府组织税收收入的能力,与地方政府所应该承担的事权不相适应,从而制约了地方政府有效履行其职能。
2.3财政体制的改革有待完善
现行财政体制存在财力层层向上集中的机制。表现在:(1)中央集中的程度显著提高。1993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是22%,到2006年上升为52.8%。中央财政比重提高就意味着地方财政比重下降。适当集中财力和财权,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是必要的,但如果集中的程度过大,集中的速度过快,必然会对县乡财政造成负面影响。(2)分税制改革后,省、市两级政府的财力集中程度也在不断加大。省以下财政体制的一个共同点是采取层层集中的策略,尽可能多地从下级财政抽取资金,将收入多、增长潜力大的税种全部或高比例地上收。这样,处于基层的县乡自然困难。从县乡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看,县乡财政需要将75%的增值税、100%的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及部分营业税上缴中央财政;从县乡财政与省市级财政关系看,省市级政府在中央财政集中一部分财力的基础上,对共享收人和地方固定收人进行了分成,又对县乡财力进行了集中,由此中央财政收人占全国财政收人的比重显著提高,约占50%左右,如果再加上省本级财政收人,中央和省的财政收人在整个国家的财政收人中占有绝对支配地位,超过60%,而县乡基层财政收人比重一般为20%左右,可容支配的财力过少。另一方面,支出下移。在中央及省市财政县乡财政的关系上,将部分应由上级财政负担的财政支出全部或部分下放给基层地方政府,省级以上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及科技投人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很少,基本由县乡财政负担。
2.4县乡财政运营成本增加
人员支出是县乡财政支出的大头,在缩减县乡财政支出方面,提出最多的建议也是要求精简机构、缩小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但在实际中,短期内达到这样的目标很难。一方面是机构臃肿、人员众多积重难返,还涉及到很多体制性因素,很难简单地精简人员,缩小开支。目前,我国有4500多万行政官员和公共事业单位人员要靠国家财政供养,相当于每28个老百姓上缴的税收养1个公务人员,财政支出的大部分都被“人头费”吃掉了。目前我国2070个县中,赤字县的比重已经高达73%,赤字总量占这些地方财政收入的77%,成为典型的“吃饭财政”。据国家统计局对1030个小城镇的调查,每个镇的机构一般都在30-40个。其中镇属机构的干部人数平均为158名,上级政府派出机构的干部人数为290名,都超出编制人数的数倍。另一方面,即使采取了精简机构、分流人员的措施,离开政府部门的人员也不能马上脱离财政供养人员的行列,一段时期内,财政还是要负担其生活、安置费用,不可能撒手不管。再则,国家近几年涨了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使原本就不堪重负的县乡财政雪上加霜。
3 关于我国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的政策建议
3.1发展县域经济,加强财源建设,增加财政收入
经济决定财政,解决中国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财源。首先,把三农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各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优化种植业结构,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其次,重点发展乡镇企业,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尤其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依托资源优势,壮大主导产业,实施项目牵动,扩大县域经济总量;第三,搞好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外向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最后,要抓住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机会发展第三产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搞活农村市场。
3.2积极寻找税源,培植税源,抑制偷逃税
地方主体税种的建设应该着力于完善现行流转税,以税源广泛、税基较广、税制较规范的营业税为主体税种。完善地方税收体系,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清理以基金、附加、集资摊派等形式存在的非税收入,规范地方政府的分配行为,通过对政府非税收费的清理,为税费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可以将一些具有税收特性的收费项目改为规范的税收收入。强化地方税的征收管理,坚决打击偷逃税款现象,县乡政府要支持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加大协税护税力度,确保辖区内税款应收尽收,同时防止收过头税,坚持依法治税,确保地方税制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3.3提高财政收支质量
一是强化收入征管,认真贯彻执行《税收征管法》,收入征管要体现公平税负,鼓励竞争和应收尽收的原则,严格依法办事,坚持依法征管,既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杜绝“跑、冒、滴、漏,确保应收尽收。二是加强支出预算管理。要实行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的透明度;要实行综合预算,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把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都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捆起来统一使用,增强财政预算的统一性;要实行零基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要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共利益,力争做到竞争、择优、公正;要逐步拓宽政府采购范围,包括使用财政资金购买、租用、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的货物、工程或服务;要切实搞好政府的采购招标工作,注重把竞争机制引入招标中。四是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投资要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投资项目,集中财力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五是实行综合平衡。严格执行《预算法》,依法理财。对各种资金的来源、投向、规模和结构,按照县乡经济与社会最优发展要求,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随意开口子,尽可能压减财政支出,年初不打赤字预算,年底预算不出现赤字。
3.4精简机构,节约开支,建立地方财政运行监督和绩效评价体系
基层财政困难的主要表现是支大于收。因此节约开支,寻求节流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要害。为此,县乡机构精简已成必然。目前我国法律对于乡镇政府机构设置的审批程序还没有严格的规定,这也是造成机构臃肿,人员膨胀的主要原因。因此,今后有必要用法律的形式对县乡政府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编制进行规定,尽量减少机构数量,用综合性机构取代专业性机构。人员编制上严格按照人事部门核定的定员定额标准,清退分流超编人员,取消人事任命制度,贯彻公务员制度。实际上地方的财政运营,非常大程度上受政绩观以及党政官员业绩考核制度的影响。今后,随着公共治理理念的深化,老百姓是否满足、决策是否科学民主才是最终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准。因此,应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官员业绩考核制度,突出地方特色,把人民的满足度、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等作为考核的重点,促使基层政府官员认真解决老百姓碰到的困难和问题,营造老百姓真正满足和拥护的政府。制定问责机制,切实科学依法规范县乡理政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冬梅.我国地方财政困境成因计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 2007, (10) .
财政困难 篇7
在中央集中财力的政策驱动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收入锐减的双重压力下, 县乡财政困难引发了县乡财政危机。了解县乡财政内情的业内人士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国家财政蒸蒸日上, 省级财政稳稳当当, 市级财政勉勉强强, 县级财政哭爹喊娘, 乡级财政精精光光”。此言不夸张, 真正道出了县乡财政的困境。在这样的困境下, 吃饭财政成为普遍现象, 而保吃饭, 保运转, 已成为县乡财政的一大难题。
财政困难使县乡政府职能严重弱化。税费改革后, 农业税大幅减免, 工商税收增长乏力, 转移支付倒成了乡镇收入构成的重中之重。有限的财力难以保证镇村两级的吃饭和运转需要, 再加上一些急待解决的负债问题 (煤、电、交通等支出一直负债) , 长此下去, 政府职能严重弱化, 甚至导致某些乡村公共权力机构或组织的瘫痪。
财政困难严重延滞新农村建设。以保吃饭, 保运转的财政, 来发展新农村建设, 显然力不从心, 必然导致新农村建设发展缓慢, 基础设施落后。反之, 基础设施落后也必然制约新农村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形成恶性循环。村集体经济薄弱, 有限的收入不足支付“对收三项费用”, 更无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一、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
(一) 经济发展落后, 财源建设缓慢
这是一个痼疾, 并非一日养成, 也绝非短期便能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经济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 资源利用率低, 工业化程度低, 农业经济基础不稳固, 难以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 经济增长呈粗放色彩, 经济发展缓慢。税费改革之前乡镇收入以农业税为主, 改革之后, 成了以转移支付为主, 地方没有像样的企业, 工商税收没有增长点。
(二) 事权与财政严重失衡
目前的体制, 是财力层层向上集中, 职能和责任不断下放, 事权和财权严重错位。国民事业责任过多集中在县乡政府。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治安、行政管理等等众多责任, 许多是主要责任和“无限责任”, 通常是刚性强, 支出大, 经常性的事项, 这些都加大了支出规模, 加剧了收支缺口, 县乡财政自给程度低, 实行分税制后, 一些收入数额大, 税源集中, 征管难度小的税收归入上级政府, 收入数额小, 税源分散, 征管难度较大的税收划为下级政府。与此同时, 中央对各省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很不完善。中央集中财力以后的转移支付部分, 一般性转移支付基本都纳入省、市级财政收入, 专项转移支付除最近农村税费改革和增长工资转移支付外, 多用于城市, 省以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还没建立起来。从支出角度考虑支出缺口层层下推。乡镇政府在履行很多中央和各上级政府职责的同时, 却得不到上级足够的经费保证。这也是客观上造成了乡镇政府负债和举债。
(三) 财政管理体制不够规范
税费改革规范的是涉农收费, 而乡镇的支出也是急待规范的一大问题。招待费用开支一直居高不下, 尽管乡镇吃着心疼, 但哪个部门来了能不招待?举债和挪用资金的事时有发生。因此, 如何从制度上规范财政收支十分迫切。
二、县乡财政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
(一)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提高地区财政收入
1. 强化税收征管, 严格依法征税。
防止跑、冒、漏税, 杜绝买卖税款, 混库情况发生, 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2. 创造公平、开放、宽松的财税环境。
拓宽财政多元化支持经济发展的途径。运用税收、贴息、补助和政府投、融资体系等财政杠杆, 吸引民间资金流向市场, 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二) 建立规范的县乡公共财政体制
1. 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 完善中央、省、市、县、乡镇之间财政分配体制。
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 尤其是明确省以下特别是县、乡政府的支出责任。对于上级政府委托承办的事务, 要安排足额专项拨款, 不留资金缺口, 不得要求下级财政安排配套资金;对于共同承担的事务, 应综合考虑各自承受能力, 确定合理的负担比例以及经费负担方法。
2. 改革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机制。
中央和省市政府在发展农村教育方面承担的责任太少, 县乡政府承担了过多的责任。税费改革后, 由过去的乡镇政府和当地农民集资办学, 改为由县级政府举办和管理农村义务教育, 乡镇每年拿出收入的近一半用于县级政府举办农村教育的“补贴”, 举县乡合力, 扛起农村义务教育也是难上加难。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划定比例, 共同负担, 由县级统管。确保农村孩子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 农村教师也能享受不低于城市教师的薪资待遇。
3. 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
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支出责任和各地的收入分布格局, 明确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以下政府的财政收入, 适当降低省、市财政收入的比重, 保证基层财政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形成一个县级财政对县域经济具有较大调控能力, 乡镇财政基础较为稳固, 县乡财政关系比较规范的财政体系。
4. 建立和规范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
要在明确划分省以下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 建立和规范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省、市要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增加转移支付的透明度, 重点解决困难地区县乡财政收入不足的矛盾。
5.
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使乡镇政府工作人员, 农村教师都能享受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 保证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养老保险, 基本医疗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三) 改革财政管理体制, 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1. 改革农村基层财政预算体制, 实行“乡财县管”。
即将乡镇财政预算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乡镇政府收入由县政府统一拨付, 支出在县级财政的监控下, 由乡镇政府负责本级预算支出管理。由中央和省级拨付的款项由县级财政管理, 不再直接进入乡级财政预算之中。
2. 积极化解县乡债务。
中央和省应尽快出台处理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政策, 降低县乡财政风险, 优化县乡财政运行。 (1) 各级政府也应积极主动盘活应收款项, 及时偿还相关欠款; (2) 适时出台财政周转金死账呆账的核销化解政策; (3) 化解农村不良债务, 保持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是县乡基层政权面临的难题, 是中央、省及各级政府亟待解决问题, 也是我们所有财务工作者们必须思考的新课题。我们相信, 通过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 各方协调配合, 县乡财政走出困境为时不远。
参考文献
财政困难 篇8
一、当前乡镇财政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收入规模小,压缩开支难
近几年我国各乡镇的财政收入呈总体上升趋势,但还是存在收入规模小、刚性支出强、压缩成本难等现象。随着我国的发展,社会医保和农村补贴范围的逐渐扩大,带给各地乡镇财政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由于各种社保和乡镇各机关单位人员工资都纳入在乡镇财政支出当中,属于刚性需求,导致乡镇财政在成本压缩方面变得非常困难。虽然各地乡镇政府想尽各种办法节约开支,但由于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债务负担重,偿还能力差
乡镇债务负担过重是影响乡镇财政正常运转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债务的主要产生原因大多是由于乡镇政府投资决策错误、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兴建政府形象工程和发展规划不合理等造成的。其中绝大部分资金无法收回,给乡镇财政造成了很多坏账死账。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财政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小、调控能力差等特点,使乡镇财政在债务偿还方面有心无力,因此许多乡镇的账户被法院查封冻结,给乡镇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三)体制不健全,调控余地小
在农村实施税费改革以后,县财政的缺口越来越大,许多县政府为了确保县财政能够正常运转,给乡镇财政下达了许多硬性指标。其中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财政收入基数设置过高
县财政在下达任务时往往使用基数比例进行计算。即在上年财政收入基础上确定增幅,导致基数被越抬越高,往往不考虑实际收入能力,造成县财政下达的任务未能完成,形成恶性循环。
2、支出预算过于紧缩
对乡镇财务的支出过于严格,乡镇财政在实施帮扶企业过程中既定的补贴标准太低,往往起不到应有效果。
3、财政收支过于理想化
县财政在制定乡镇收支基数时,太过于理想化,很少考虑乡镇财政收支时产生的其他各种因素(如新增人员经费、新增项目的配套建设资金等)。在企业管理方面往往把盈利较多的企业囊括旗下,把运营困难的企业留给当地乡镇府,造成乡镇财政雪上加霜,有时为了完成县里下达指标,不得不违规进行操作。
二、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乡镇财政的监督管理工作。
财政部门是乡镇机关最主要的政府职能部门之一,其政务工作内容应受到政府相关监督部门的监督。只有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才能确保乡镇财政工作的合法性和科学性,才能有效提高乡镇财政工作的质量。因此,乡镇政府在实施财政监管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合法有效的监督,还得保证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仅要从乡镇财政内部实行监管,还要从外部的资金分配和使用过程进行跟踪控制。在内部监管方面,要明确财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其次,要把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落实到人。外部监管方面,对于要投资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分析,确保资金投入的安全性。这样,既能保证乡镇财政投入的准确性,又能使投入资金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利用,从而确保了乡镇财政工作的质量。
(二)健全财政债务管理制度,积极化解乡镇债务
乡镇财政要做好债务统计工作,对于债务类型要进行区别划分,分清楚债务的责任和轻重缓急。对老旧项目投资方面要进行重新审核,对投资回报不确定、不清楚的项目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坚决杜绝再次出现坏死帐现象。要增加乡镇财政债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广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了解债务的组成部分,并对其进行监督,防止暗箱操作、挪用公款等现象的产生。要盘活现有资产,把多余浪费的资产进行整合重组,以便消化部分债务。
(三)精兵简政,减轻乡镇财政负担
精简机构和人员是乡镇财政减轻负担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把机构内部职责相似的部门进行合并重组,对本不属于财政拨款的下属事业单位要停止拨款,鼓励单位实行自收自支式运营。对于超编人员、借调人员和临时人员进行清退处理,切实减轻财政负担。
(四)建立独立的预算、核算体系
财政预算工作是保证乡镇财政资金合理利用的必要前提。在“三农”建设的大力发展下,建立一套独立的预算、核算体系对于乡镇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因财务管理问题造成的资金浪费,同时,还提高了财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结束语
在我国乡镇财政收入平稳增长的今天,及时推进乡镇财政管理的深化改革是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乡镇财政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我们现有乡镇府必须践行的原则,只有做好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才能确保我国的乡镇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摘要:近几年,我国的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乡镇财政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乡镇财政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造成了许多乡镇财政收支严重失衡,面对目前我国乡镇财政面临的主要困难,分析这些困难产生的因素,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对策,帮助乡镇财政在财务运行和管理方面摆脱困境。同时,政府机关必须得重视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并投入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去解决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使乡镇财务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系,健全财务管理和债务管理制度,为乡镇经济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关键词:乡镇财政,面临困难,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马超.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N].安徽农学通报,2013(12)
财政困难 篇9
一、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
1. 较为薄弱的财政收入基础
第一, 农业发展是县域主要经济产业, 但普遍落后的基础设施, 科技含量低以及靠天吃饭, 农户收入减少;无较大规模的高校、优质、绿色农业产区, 或未集中连片构建, 调整农业结构缓慢, 无中重点农业巨头。第二, 大型工业落户困难, 较多的为高能耗、高污染企业, 收益小。新上企业、改制企业改革步伐迟缓, 还没有见到成效。最后是第三产业服务行业还处于零发展的阶段, 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配套的服务。
2.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不尽合理
一是分税制没有根据各级政府承担的责任和具体职能, 全面谋划和分配财力;二是分税制是按照“下管一级”的行政惯例, 由上级政府来确定下级政府体制, 划分下级政府财权。因此, 许多问题也由该体制引起。第一, 较多的上级集中, 共享税涵盖的范围扩大, 并无固定收入向县级提供, 同时, 上级财政由要提取下级财政的增量收入。第二, 责任下推, 支出下移。虽然调整与改革了当前的财政管理体制, 但是, 政府间存在事权归属却没有被有效的解决, 特别在县乡财政需求和事权的差异性, 出现承担的支出责任与所拥有财力间的差异, 上级责任交由县乡政府负责, 比如在社会保障、农业与教育等方面。第三, 县乡缺乏有效的自身调节。这种体制使这样就导致了省以下体制千差万别、新老并存。在中央财政收入比重迅速提高的同时财权层层集中、事权逐级下移, 县乡财政从收入增量中得到的分成比例逐年下降。
3. 硬性支出占县乡财政支出比重大
工资是常见的财政硬性支出。机构冗叠、人员冗涨, 现有财政收入难以承受工资性支付。机构改革虽然有所涉及, 但机构人员膨胀难以解决, 某些部门则更常见。公务员制度改革正在筹划当中, 同时, 上层建筑需要与市场经济的高效相适应, 为此, 有限、服务性的政府迫切需要。现实是, 不合理的机构现象解决并不彻底。另外, 国家规定性支出, 比如计划生育、教育、农业与科技性支出, 因为上级在此类支出有硬性指标, 并需要考核, 为此, 是必不可少的支出。另外, 逐渐增加的专项资金匹配使得县乡财政需要在此扩大支出比例。各方面的支出是财政困难重重。
4. 县乡财政管理还有待完善
依法理财观念欠缺, 有待进行法制教育。收入空转、弄虚作假先征后返、税收优惠政策的违法出台、买税、拉税情况常见。从当前县乡财政支出与规模程度分析, 确保工资性支出、正常运转县乡机构, 并无较大苦难。但由于粗放的预算管理造成职员难以按时领受工资。年初预算在某些县乡财政机构只是虚设, 赤字预算经常发生。在公用经费上缺乏足够资金安排, 频发追加, 不符合实际, 具较强主观性;职员职业道德不高, 无艰苦奋斗思想。县领导虚荣心强, 不按规定配置公务用车, 无故增加支出。领导的担保盲目、上项目盲目、财政还债工程、连带抵扣财政担保性风险等, 造成了严重的地方财政亏空。
二、采取切实措施, 解决县乡财政困难
1. 加强地方经济建设
发展县乡经济, 第一要重点发展工业, 发展具有举足轻重和影响全局作用的兴县项目。提高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立足县乡实际情况, 引进企业入驻, 结合地区区位与资源优势, 大力吸引人才、技术与资金共同投入到建设地方经济上来。坚持项目论证, 确保项目对环境、周围居民无损害。对于高污染、高能耗项目, 要着重考虑, 且不可为增加税收而忽视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 建立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模式, 提高农产品的再生值。发展新兴农业, 深化产品加工, 构建农产品产业链条。增加农业投入, 努力建设服务农业生产体系与现代流通体系, 有力的提高第一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水平, 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2. 现有财政管理机制的完善与调整
县乡财政管理机制的完善与调整是县乡财政摆脱困境的有效方式。第一, 中央重视。在设计财政体制时, 对共享税囊括的范围做合理的明确, 也可采用返还增量共享税的措施, 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第二, 地方税收立方的完善, 增加地方税权的收入规模、税收范围, 为县乡政府寻求合理的财政收入。以“税收统一, 分权适当”为原则, 赋予合理税收征收管理权限给县乡政府, 构建地方性新型税收体系, 创造县乡财政解困的体制环境。
3. 依法编制和执行预算, 增强预算约束力
县乡财政在执行硬性支出方面要坚持按"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安排收支预算;县乡收入要按照工资性支出月需求额进入工资直接支付专户, 严禁动用专户资金用于其它方面的支出;预算编制公用经费要按确定定额标准足额安排, 不得将执法机关罚款与自身经费挂钩;年度预算确定后, 在预算执行中一般不追加预算, 但因预算执行中出现必须当年兑现的国家、省出台的增支政策情况和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或特殊情况必须追加的预算, 要按规定的程序办理;建立理财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对县乡财政的监督。
4. 增强财政管理能力, 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第一, 构建依法理财的法制氛围, 树立法制化理财意识。县乡应该对国家出台的正在运作的财政法律规范集中整理。对岗位职责、执法权力等要做好明确。第二, 国家加大关于地方财政各方面的立法工作, 对现有的法律漏洞及时完善, 确保财政实施、财政分配与集中工作中依法进行, 实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此外, 做好普法教育, 构建社会监督财政使用机制, 让地方财政在阳光下运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构建服务性政府, 实现事企分开、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三原则。根据政企分开的规定, 政府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减少政府干预力度, 确保企业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县乡财政存在诸多的问题致使财政困难, 我们要积极的找出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措施, 化解财政困难问题, 以实现基层地区的脱贫致富, 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泽彩, 蔡强.部门预算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财政困难 篇10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它不仅可以有效的稳固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也对我国的民生国计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的环境下,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要得到解决, 只是要求政府的行政干预并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要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的环境中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在政府适当的财政金融政策的帮助下, 在“市场”中去解决这一问题。
政府实施的财政金融政策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手段:第一, 我们要完善政府的采购制度, 进行采购制度的相关修改, 给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方面可以有机会去竞争;第二, 当前, 中小企业在融资的渠道方面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我们可以实行政府为中小企业进行担保, 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断的扩大;第三, 在政府的财政税收方面, 我们可以对中小企业的税赋进行相应的减免, 我们还可以出资作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第四, 我们在建设对中小企业发展有利的政府服务体系, 对中小企业的日常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还可以提高政府金融的支持力度;第五, 我们可以增加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指导, 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督体系。通过以上的财政金融政策的实施, 希望可以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
1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是政府以公开招标和投标为手段, 在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机构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在我国, 政府机构在采购方面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资金充足。但是, 在进行供应企业的选择上, 政府部门往往都是偏重于大型企业, 这就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如果政府的采购制度可以得到完善, 给国内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竞争平台, 使它们可以同大型企业进行同等的竞争, 而不是在竞争的初期就被淘汰。如果中小企业可以在政府采购方面得到发展机会, 这样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会带来新的生机, 进而可以缓解资金紧张的现状。
2 落实政府信用担保, 拓宽金融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们的融资渠道太单一。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难题, 国有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时候要求的条件比较多, 造成了中小企业在国有银行很难能融到急需的资金。而在民营的金融机构里, 它们并没有对中小企业这方面开通相应的服务, 中小企业在国有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都很难能得到资金, 很多中小企业在毫无办法的时候选择了进行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在中小企业中非常盛行, 进而也导致了温州企业的倒闭潮。
在中小企业面临困难的时候, 政府应该及时进行补救措施, 使中小企业可以得到复苏。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信用为中小企业进行担保, 通过成立企业担保协会和发展壮大担保行业, 并进一步协调好银行、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关系, 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它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是即使是很好的市场机制也有出现问题的时候, 社会在市场机制出现问题的时候应该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对市场进行调节, 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的处境, 政府进行必要的调节是势在必行的。
3 加大政府财税支持, 促进金融基金发展
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对其的税赋压力是很大的。税赋压力过大的问题, 也会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 限制其发展。要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就要加大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 并且引导促进金融资金的快速发展。这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要加大中央财政预算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的支持规模, 重点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扩大就业。同时对小型微利企业要实行减免税的税收政策, 并且禁止各种形式的不合理收费, 减轻中小企业的社会负担。其次要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设, 引导社会多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 还要鼓励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当规模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并对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 从而激励这些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行为。
4 建设政府服务体系, 提高金融支持力度
中小企业要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 势必离不开政府服务体系的强有力的支持, 这就要求尽快建设和完善政府服务体系, 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设政府服务体系, 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以服务广大中小企业为宗旨, 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 不断优化服务资源的配置, 增强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质量, 促进服务市场发育, 加快形成与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服务支撑网络。要大力培育核心服务机构, 促进协会或商会的发展, 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并推动建立服务联盟, 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景的服务。同时, 建立专业化服务队伍, 提高具有专业执业资质人员在核心服务机构中的比例。充分发挥离退休人员中的高级管理人员, 大学、科研机构离退休人员的作用, 组建中小企业志愿服务队伍.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专家数据库, 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 加强政府政策指导, 构建金融监督体系
加强政府政策指导, 构建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监督体系, 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国行使监督职权的政府机关有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等, 其中人民银行是监督体系中的主体。完善的金融监督体系对降低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杜绝法违规违章行为,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政府政策指导, 构建金融监督体系, 就是要做到完善金融监督组织体系, 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和分级负责的金融监督机构体系。同时还要完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 完善国家宏观金融预警系统和区域金融预警系统。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 近几十年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从以前的经济体制单一化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稳固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它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这对于我国的民生国计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的环境下,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困难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 只是要求政府的行政干预并不能真正的解决, 我们要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的环境中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在政府适当的财政金融政策的帮助下, 在“市场”中去解决这一问题,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具有深远的影响的, 我们要为此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