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困难学生(共11篇)
经济困难学生 篇1
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近几年来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颁布后, 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也越来越多, 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 多方筹措资金的助学体系。但就普通高校来说, 还有许多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 说明我国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还有着相当的完善进步空间。文章就这些问题给出可取的解决方法, 希望能够对减轻贫困学生压力、提高资助工作效率有所帮助。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情况
2006年全国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166万, 与2005的214万相比降幅为22.0%。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400多万人, 与前一年相比增幅达到22%。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 比2006年增加了82万人, 达到了创历史新高度。截止到2005年8月, 我国本、专科的在校生人数为1561万, 其中贫困的大学生大约有405万人, 约占学生总数的26%, 而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扩招, 这一比例还呈现着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 国家资助贫困生现状
2009年, 我国资助了3106.04万人次学生, 资助总金额347.2亿元。奖学金奖励723.49万人, 奖励金额为92.92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26.76%;助学金资助674.81万人, 资助金额为95.26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27.44%;170.94万人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发放金额总数为93.57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26.95%;而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3.05万人, 金额大约为4.71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1.36%;基层就业学费与贷款代偿1.56万人, 代偿金数额为2.26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0.65%;师范生免费与补助4.14万人, 资助金额4.15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1.44% (含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高校3.42万人、4.1亿元, 以及江苏、安徽等部分省份地方高校的0.72万人、0.04亿元) ;特殊困难补助187.25万人次, 发放金额7.03亿元, 占资助总额2.02%;伙食补贴885.88万人次, 发放金额15.92亿元, 占资助总额4.59%;勤工助学295.29万人次, 发放金额14.33亿元, 占资助总额4.13%;学费减免41.47万人, 减免金额8.11亿元, 占资助总额2.34%;校内无息借款8.46万人, 借款金额3.51亿元, 占资助总额1.01%;其他项目资助109.7万人, 资助金额5.44亿元, 占资助总额1.57% (其他资助项目, 如水电费补贴、绿色通道生活用品礼包、春节留校学生资助、部队助困、师生爱心互助捐款、教职工一助一、导师资助、就业帮扶基金、特殊行业就业奖励、优秀大学生奖励等) 。
2009年, 全国在高校学生资助方面的经费支出了369.65亿元, 与2008年的304.13亿元相比, 增加了65.52亿元, 增幅达21.54%。而直接用于资助学生的资金为347.2亿元, 增幅也达18.21%, 比2008年的293.7亿元增加了大约53.5亿元;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为22.45亿元, 这比2008年的10.43亿元增加了12.02亿元, 增幅为115.24%。
2014年四川省全省共投入146亿元资金用于学生资助工作, 受益学生达到3200万人次, 受益学生比2013年多492万人次。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国家奖助学金金额达到10.36亿元, 资助学生达353854人次, 超计划完成普通高校学生资助任务。此外, 还有学费奖补达到4297.2394万元, 助学贷款学生75705名, 发放贷款金额4.6亿元, 免除4.20芦山地震8915名学生两学年度学费, 实施四个助学项目, 使用资金1.2310亿元奖助师生40176人。
国家大量资助资金的使用, 资助效果明显, 激励和帮扶作用成效显著。
(二) 现今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 贫困生认定机制完善度较低。
因为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 在贫困生认定时, 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保证不了每一个资助申请学生所述情况的真实性, 这样就不能保证让教育资源流入真正需要它的所在。
2. 贫困生资助模式有待升级。
贫困生资助多为无偿补助, 这样的资助方式不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甚至会滋生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国家资助的行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单纯的物质资助只能解一时之困, 并不利于贫困生的长远发展。
3. 贫困生承受能力和感恩意识不强。
现如今正值90后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代, 而90后普遍存在着承受能力不足和感恩意识不强的问题。面对身为贫困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很多学生选择逃避, 甚至为此放弃资助机会。而获得了国家资助的学子又之把这当作“从天而降的馅饼”, 忘记了对帮助自己的党和国家的感恩。这样的心理都是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的。
二、应对措施
(一) 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
调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是贫困生资助的第一步, 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采用的是三级证明制度, 需要得到县级、乡级和村级的公章证明。而事实上很多地方存在空白表格盖章的现象。这就需要明确证明人的责任, 对做假证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 减少乃至杜绝伪经困生的出现。其次,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应在证明人处留下其联系方式, 以便后期的调查、核实。再者, 学校也应从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中观察, 将生活奢侈浪费的伪贫困生剔除出去, 确保国家资助落实到真正有需要的学生身上。最后, 在保护好学生家庭隐私的前提下, 公正公平地认定贫困生。
(二) 转变贫困生资助模式
首先, 应改变原有的无偿资助方式, 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也授之以渔, 更多地通过有偿, 如勤工俭学、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方式, 让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资助, 这样的资助才是有尊严的资助;其次, 也应在经济资助的同时, 加入更多的精神资助元素, 在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的同时, 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保障;再次, 也应建立与企业长期的合作机制, 设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 充分利用企业为贫困生提供的助学岗位, 帮助其解决生活费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也能帮助贫困生积累社会经验, 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基础。再者, 高校也可积极帮助贫困生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 开发并完成可靠的创业项目。学校可以在场地、技术甚至资金投入上给予帮助。比如, 在校园内开设如报刊亭、小商店、书摊等助学摊位。在贫困生获得利润时, 校方可以根据提供的帮助获得一定的回报, 过程中学校应肩负起指导、协调和监督的作用。最后, 国家还应丰富助学贷款渠道, 简化贷款程序, 让更多的贫困生更方便地得到国家助学贷款。
(三) 健全贫困生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体系
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感恩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系统工程, 这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学校与家庭应从两个维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并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贫困生进入学生会, 并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文体活动, 这样能够帮助其建立自信、乐观的心态, 积极融入集体。学校应从这一方面予以支持和引导。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 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也可以定期开展感恩教育, 充分利用我国传统美德中的宝贵经验和国外的成功案例, 并利用现代传媒加大宣传, 在全校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让每一个人都能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而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 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应建立个人信用评价系统,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建立“大学生诚信信息发布”专栏, 对每个学生的失信记录予以曝光, 也对每个坚守诚信的事迹予以弘扬。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西部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工作中还是存在着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率和成果, 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 才能最大程度上帮助西部地区的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笔者认为, 首先应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 保证国家资助作用于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其次应转变原有的贫困生资助模式, 多元化地帮助贫困生克服生活和心理上的困难;最后还要提高贫困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健全贫困生的社会价值体系, 保证国家资源帮助的是一个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大好青年。笔者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有识之士能够投入到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 针对文中不足, 提出指正建议, 为我国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工作做出贡献。
摘要: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救助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如何保证教育资源合理利用, 使贫困学子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 是一个目前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下的高校贫困学生救助工作中还存在着贫困生身份难以界定、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庞大、国家救助资源不足、助学贷款借还流程不尽如人意等诸多问题。只有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救助机制, 完善与之相配套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同时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转变观念, 从经济和精神两方面扶助贫困生, 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提高资助工作的实质性效率。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元兴.我国高校贫困生救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2) .
[2]王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分析及对策研究探讨[J].商业经济, 2008, (01) .
[3]王爱华.浅析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难问题[J].学园, 2010, (07) .
[4]王奇, 王雨昕, 黄亚栋.高校经困生资助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03) .
经济困难学生 篇2
关键词 经济困难学生 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资助 诚信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要性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校助困工作,以“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目标,加大了对高校经济困难生的资助额度。据我校学生处资助中心统计,从2006-2007学年到2008-2009学年三年间,经济困难生由692人增加到1562人,我校一学年资助总额从4231056元增加到7493934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高等教育改革和学生群体的变化,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越来越复杂。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越来越多,困难学生经济情况分布出现了新的变化。
自2007年以来,我校制定并完善了《南京审计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实行经济困难学生分级管理,根据家庭情况认定等级分为三种:特别困难,比较困难,一般困难,校内外资助金额分别对应5000元、3000元和1000元(不包括各种奖学金)。这就意味着,认定结果将决定接受资助的多少。
2 我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状及不足
(1)认定的依据不够真实可靠。认定需经过个人申请—民主评议—院系审核三个步骤。个人申请是需提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下简称家庭情况调查表)或者贫困证明(均需乡镇/街道民政部门盖章);这个材料是认定的主要依据。调查表中家庭成员,人均收入情况等为学生自己填写,有的同学为了能通过认定,故意虚报家庭收入及成员情况。部分地方民政部门不经任何调查,甚至内容都不看的情况下顺手盖章,不按要求填写联系电话,无法回访,所以,这个依据存在一定“水分”。
(2)认定变化增多减少,升级多降级少。学生的家庭情况在他就读的四年间会有变化,我校每学年初都会启动变更认定的工作,紧急情况随时变更认定。但从结果来看,每年都有增加的经济困难学生和升困难等级的学生,降低等级甚至取消资格的较少。为了能及时跟踪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我们要求辅导员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
(3)班级评议和监督不够客观,不够充分。班级评议小组成员分布不均衡,不能如实了解相关同学的消费情况,而且学生的社会经验缺乏,无力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班级同学疏于关心经济困难生的情况,评议结束后,不再关注他们,或者只看到片面的情况就急于下结论。
3 我校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新举措
3.1 围绕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开展系列教育
(1)开展诚信教育,纳入学生诚信记录管理,防止认定材料作假。诚信是我校的校训之一,新生入学教育需重点讲述,防止认定材料造假。有个现象很普遍:每到大二大三开学,就会有一部分同学拿着《家庭情况调查表》来找辅导员,申请认定。大一开学时他们并没有申请,但过了一年两年,虽然家里经济情况无变化,但他们发现班级的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资助,于是他们就虚报家庭收入,并想办法在表上盖章。所以,我们要对全体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诚信致公的品质。对于弄虚作假的同学,一经发现,即刻记入学生诚信档案,与以后的评奖评优挂钩。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防止过度消费。在认定中,还有一种现象难以界定。有的孤残、家庭成员重病等需要着重考虑的同学,在消费中却存在较高消费的问题,不容易确定等级。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处于定型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两课”教学和入学教育中,要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强调适度消费,反对无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勤俭节约这一传统消费美德,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经济能力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消费与节俭的关系、个人、社会、家庭的关系等,使他们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能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会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提高自身消费的合理性。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困,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经济困难学生背负着家庭脱贫的希望,承担着经济上的压力,极容易产生自卑,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我校地处江浙沪地区,经济条件相对优越。2012级新生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00多人,认定的十几个经济困难学生都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省份。引导学生看到产生贫困的原因,贫困的两面性等,一方面激励经济困难学生奋发图强;另一方面,改变其他同学偏见,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5)权利和义务教育,引导学生乐意接受监督,正确行使监督权。有些学生会抱怨评议和监督会泄露个人隐私,不能接受。“经济困难学生在得到来自社会、国家和他人的资助,获得了一些利益,从而满足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理当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①评议和监督是保证认定工作公平公正的必须条件,接受评议和监督是应尽的责任。同学们在行使监督权时,要正确地认识合理消费,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买一台普通的电脑,买一部普通的手机都是合理消费,应该予以支持。
3.2 注重调查分析,寻找认定的客观依据
首先,《家庭情况调查表》信息填写完整,根据民政部门留下的电话回访,了解该生所在地区的经济情况和该生家庭的经济情况。致电该生家长,核对家庭成员及收入情况。其次,在该生的老乡中展开调查,了解所在地区的经济收入以及人文环境等情况;再次,对校园一卡通和手机卡消费的情况跟踪调查,在全体同学一卡通数据库中取样,计算出月平均消费额,进行比对。
3.3 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为每一位经济困难学生建立档案,基本信息和资助情况需及时更新。把学院的勤工助学部纳入到资助工作的管理中来,协助辅导员做好信息的维护和管理。辅导员每学期都要查看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资助记录,结合谈话等形式,及时调整认定结果和后期资助。及时关注其他家庭成员的情况,如出现对家庭情况影响大的变动,要及时调整认定等级。例如,对于多子女家庭,要关注该同学家长子女的学业工作情况,如出现毕业后就业的情况,应及时提出降低该同学等级的建议。对因灾致贫,因病致贫的情况,也要及时发现及时认定,帮助他们克服经济上的困难。
注释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研究 篇3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现状
各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一般包括民主选举产生民主评议小组,公开民主评议,公示评议结果等过程。公开民主的认定制度彰显了经济困难认定过程的公平公正,保障了国家各种资助政策的顺利实施。但是,这样的认定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一是家庭经济真正困难学生多种原因不愿申报。部分单亲家庭、父母因病(故)导致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性格方面具有内向、敏感、自尊心强等特点,不愿意公开家庭隐私,不愿意参加公开评议,因此不愿意申报。二是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越来越关注,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这也导致部分家庭经济不困难学生,通过人际关系、弄虚作假等一些不诚信手段获得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格,“假贫困生”现象依然存在。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各机构之间缺乏有效配合。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个系统工程,主要涉及高校、地方行政部门及有关金融机构,高校的认定机制需要各机构之间有效沟通和共同协作,需要申请的经济困难学生要持如实填写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到家庭所在地的行政部门接受审核盖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地方行政部门对于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地位和责任意识不到位,另外资助是由国家通过学校补助给学生,作为地方“父母官”不愿意在此过程中扮演“黑脸包公”形象,家庭经济困难状况缺乏调查取证,一般不经过核查就直接开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或者盖章,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有关系的人才能开证明,而相反真正经济困难的家庭想开证明难上加难。这些地方行政部门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使得经济困难的证明可信度下降。
(二)认定标准不够量化,缺乏可操作性。2007年《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经济困难的等级,给出了认定标准的原则要求,但范围太过笼统,标准不够科学具体,仅仅具有政策指导意义,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孤儿、单亲、父母离异及家庭重大变故等经济特殊困难学生容易界定,而一般困难学生认定标准比较模糊,难以界定:一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对经济困难的标准也不统一,影响因素多。比如即使同一地区收入相同的家庭,由于家庭人口、子女上学、疾病、受灾、负债等情况也导致经济困难程度不同。二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标准不统一,学生生活习惯不同,家庭对学生支持程度不同,日常用品来源不同,如有些经济困难学生的高档手机和电脑等都是他人奖励或赠送的,这些因素没有统一量化的标准,导致对学生经济困难情况难以有清晰的认识,很难界定。
(三)认定程序不够严密,缺乏有效的监督。经济困难认定中虽然经过班级、学院的层层审核与把关,但较少运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等现代化的手段,认定过程非量化的因素过多,人为因素使得认定工作随意性大,评定人员与评定对象的亲疏关系和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对评定结果造成影响,结果不够准确。认定过程中学生申请提交的户口所在地提供经济困难相关证明是否公正、公平、公开;评议小组的民主评议过程是否要进行监督,评议结果完全依靠评定人员的个人素质、责任意识、道德感等,缺乏规范、动态的监督,认定结果受到质疑。
三、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建议
(一)规范高校与地方行政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与工作对接机制。地方行政部门特别是民政部门、学生资助部门等要尽职尽责认真落实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核查认证工作。高校与地方行政部门要共同参与认定工作,建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监督和追究机制,保证高校和地方行政部门之间信息的对称性,增加二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共享。地方行政部门可以参照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根据中学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相关材料开展核查工作,建立的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作为高校经济困难认定的重要依据。高校根据考生档案相关证明结合学生在校日常消费行为组织评议认定,及时向地方行政部门反馈并保持工作联系。
(二)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程序与方式。根据《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学校要成立经济困难认定评议小组,评议小组主要由同班级或同年级的学生组成,辅导员或班主任任组长,评议组成员人数在班级人数的10%~15%之间,各寝室代表分布均衡,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为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从他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体现最多,朝夕相处的同学特别是同一宿舍的同学由于长时间在同一时空内起居、学习,往往彼此间非常熟悉和了解,在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经济水平等方面能够相互掌握情况,广泛征求待认定学生班级成员的意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班级成员意见,确保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所以从实际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评议小组成员的合理选择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实性问题的最佳选择。在认定方式上,对于孤儿、家庭遭遇突然变故等特殊学生实行直接定性认定的办法,一般困难学生实行民主评议的办法。结合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性格内向、自尊心强,不愿意透露个人隐私等原因,在民主评议过程中学生家庭情况的介绍要采用温和恰当的方式进行陈述,比如由评议组成员介绍学生家庭概况(隐去涉及隐私的部分),再由同学们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其经济困难等级。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维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与尊严,便于操作,可信度较高,也避免了对学生心理上造成二次伤害。
(三)健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的监督机制。健全的监督机制是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准确性和公平性的重要保证。认定过程中学校、学院资助部分要加强对认定工作的检查,政策宣传的是否到位,是否符合严格的认定程序,是否公示,认定人员是否存在徇私舞弊行为等。在认定后要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和走访,及时和家长沟通,做好后期监督反馈。加强经济困难学生消费信息调查和公示监督力度,定期和不定期对受资助学生的资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实施多阶段、立体化的监督。同时,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相关工作人员修养,端正态度,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正直,富有正义感,这样才能做到面临诱惑不起贪念,不滥用私权。在监督过程中发现违反认定程序、弄虚作假的学生或认定人员立即取消经济困难学生资格,给予相应纪律处分。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最真实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到申请学生家庭所在地考察并判定其困难程度,这样的方式费时费力实施困难。但是对于在认定过程中存在争议的,一定要认真核查材料,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家庭经济情况及困难程度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要对建立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档案实施动态监督,定期进行抽样复查,被查明经济困难程度情况不实的,取消其认定资格并进行思想教育。
(四)规范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要参考高校所在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符合以下条件:无经济来源的孤儿;家庭遭受突然变故,经济难以承受;家庭主要成员丧失劳动能力或突发重大疾病;家庭被确定为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至少一项的应该被认定为经济特殊困难学生。符合以下条件:单亲或父母长期患病、家庭缺乏劳动力,无固定经济来源;以务农为主,家庭子女较多、接受非义务教育子女多;家庭主要劳动力下岗未就业等至少一项的应该被认定为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简朴、稍高于高校所在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经济困难学生被认定为经济一般困难。目前,笔者所带班级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采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信息表》所涉及到的量化的指标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家庭方面有每位家庭成员工作与否、家庭成员工作性质、家庭成员平均月收入、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债务、家庭成员上学情况等;申请学生方面有本人主要衣着档次、所用手机价位、有无电脑、常用洗漱档次、在校月平均花销等。
(五)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思想保障制度。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出现的“假贫困生”以及经济困难学生中个别的奢侈消费与不诚信等现象,归根结底在于学生的思想认识出现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增强感恩意识,积极尝试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加强诚信管理,倡导诚信行为,对不诚信现象予以处罚。
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要通过心理辅导、思想引导等方式帮助他们转变认知,正确认识对待经济困难认定,积极参与,树立自尊、自立、自强、自爱意识,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将生活中的困难转化为个人成长的财富和动力,指导他们学会各种分析与解决问题、应对挫折、表达思维和宣泄情绪的方法。[1]特别是在认定过程中,针对部分申请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要给予心理辅导和理解支持,将思想教育融入整个认定过程。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保障了教育公平的实现。本文通过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制度出现问题的分析,提出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困难,认定制度,高等学校
参考文献
[1]高林.影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制度缺陷及完善[J].企业研究,2011,2
[2]王勇,许晓辉.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新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赵冬梅.高校助学金发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张思成,王敬文,魏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负面心理及救助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5
[5]王焕斌.齐鲁石化公司员工化激励模式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8,6
[6]任莉.关于激励理论在我国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D].安徽大学,2005,5
[7]尹安.基于顾客价值的移动通信企业顾客满意度测评及提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流程 篇4
1,注册学籍
操作角色:【班主任】
操作地址:网页,【学籍成绩】->【学籍注册】 操作方法:
A),系统列表学生多于实际学生
直接将多余的学生的“学生状态”设置为“其他”,然后提交即可 B),系统列表学生少于实际学生
联系教务处,将这些学生名单提交给他们,让其修改学籍数据,修改完成后由“系统管理员”手动同步数据(或等到第二天自动同步)后,在系统学生列表中即可看到这些学生的名单,然后设置为在校,最后提交。
注:没有进行学籍注册的学生将不能登录系统,登录时会提示“账号被锁定”
2,设置认定参数
操作角色:【系统管理员】
操作地址:软件,【学生资助】->【贫困生管理】->【贫困生审核配置】 操作方法:
A),设置审核流程:在【基础配置】选项卡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勾选流程环节,其余使用系统默认设置
B),设置申请状态及申请范围:在【申请配置】选项卡中,设置当前的状态(关闭,进行,公示,结束),在下面的“当前申请”中设置申请的行政学期,在下面的“申请人员限定中”,设置申请人员的范围(一般使用“年级培养方式”,勾选当前在校年级的本专科生即可)
C),设置必填资料:在【必填资料】选项卡中勾选需要用到的学生个人信息 D),设置申请条件:此处使用系统默认设置 E),设置短信通知:忽略
3,填写申请表
操作角色:【学生】110103024,127667
操作地址:网页,【更多】->【学生资助】-【贫困认定申请】
操作方法:学生登录后,如果提示不能申请,则是由于要求填写的个人信息没有完善,学生需要点击【个人中心】->【档案资料】,去填写提示信息中要求的内容,填写完成保存后,再回到【贫困认定申请】,点击右上角的【刷新页面】按钮,重新加载页面。
填写完成以后,就可以看到申请表格,如下图
填写说明:
只能填写带橙色方括弧标记的地方(),且只能在方括弧内填写。
自我认定档次根据实际情况申报。
填写完成后,点击下面的“保存”按钮,最后确认无误后,再点击下边的“提交”按钮,提交以后,学生不能修改数据。
注:
首次登录时,系统会提示安装office文档控件,控件安装方法见4,安装office
文档控件。
只能使用微软的IE浏览器进行申请,否则无法加载office文档控件。
4,安装Office文档控件
系统会自动检测当前计算机是否安装了控件,如果没有安装,正常情况下,系统会自动加载控件,当出现如下图提示“阻止了ActiveX控件”时,单击提示信息框,然后选择“安装ActiveX控件”
点击“安装”后网页会刷新,重新进入到【贫困认定申请】页面,稍作等待,就会弹出如下图所示的安装提示,点击“安装”按钮,然后手动点击右上角的“刷新页面”按钮,即可显示申请表单。
如果没有出现如上提示,而是出现下面的提示信息,则点击“点击下载控件”按钮,手动下载控件安装文件,保存于桌面,下载成功后,双击OfficeControlSetup.msi(win7用户右键以管理员身份运行),根据提示完成控件的安装,安装成功后,手动刷新网页,然后重新进入到申请页面。
5,班级审核
操作角色:【班主任】
操作地址:网页,【更多】->【学生资助】->【贫困生认定】 操作方法:
A)快速选择人员:选择最下边工具条的“只显示待审数据”
此时仅显示当前班级等待班主任审核的人员名单 B)查看与修改申请表
选中某一行数据前边的复选框,点击工具条下边的“修改文档”或“查看文档”按钮,将会弹出学生贫困认定申请表格(如果提示未安装office文档控件,则按第4条安装office文档控件进行操作),如果点的“修改文档”,则可以直接在文档中填写“民主推荐档次”和“评议意见”,然后点左上角的“文件”->“保存”,如果点的“查看文档”按钮,则只能查看学生提交的申请表格,不能修改,如果要修改,则需要点右上角的“返回”按钮,关闭弹出的表格,然后点击下边工具条的“批量修改”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来填写。
注:批量修改功能可以在选择多条数据,然后进行批量修改,保存后所选中的数据的“民主推荐档次”和“评议意见”将是相同的。C)审核提交
所有申请数据逐一查看修改完成后,选中数据列表前边的复选框,然后点 击底部工具条上的“通过”按钮,数据将提交给二级学院审核
注:对于填写不符合规范或填写有误的申请,可以使用“驳回”按钮,数 据将回转到学生本人,学生可以再次修改、保存、提交
6、二级学院审核
操作角色:【二级学院学办主任或专管贫困认定的工作人员】
操作地址:软件,【学生资助】->【贫困生管理】->【贫困生审核】 操作方法:
A)选择审核数据:左边选中院系名称,右边点击“当前审核状态”的下拉按钮,选择“等待院系审核”,然后点击“筛选”
此时看到的数据就是等待审核的数据。
B)查看申请数据:选中某一条数据,点击上方工具条的“查看”按钮,将会出学生贫困认定申请表格(只能查看,不能修改)
C)修改认定等级:选中一行或多行数据,点击工具条上的“贫困认定”按钮,将会出现如下对话框:
★选中“依据前级认定等级不做修改”,则直接将院系认定等级设定为班主任设定的等级
★选中“修改贫困等级为”:可以直接将选中的学生的贫困等级统一设置为选中的等级。D)审核
修改完贫困等级以后,需要将数据提交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进行审核,点击工具条上的“通过”按钮,即完成了数据的审核提交。对于填写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可以点工具条上的“驳回”按钮,数据自动流转至班主任处,如果需学生修改表格数据,由需要由班主任驳至学生,学生才能修改。注:必须先修改认定等级,才能进行审核,否则会提示
7、学生资助中心审核与查看
操作角色:【学生资助中心管理员】
操作地址:软件:【学生资助】->【贫困生管理】 操作方法:
A)审核操作方法:与【二级学院审核】类似(地址:->【贫困生审核】)注:学生资助中心审核通过的学生将直接进行贫困生档案库。B)查看全校认定工作进度:(地址:->【贫困生认定进度】)可按院系、班级统计查看全校认定工作的进度
经济困难学生 篇5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脱贫 资助育人 自我认知
近年来,国家和高校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从落实最基础的“奖、助、勤、免、贷”工作到不断创新资助形式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经济问题,从经济上保证了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知权,但不容忽视的是,16.54%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甚至一些学生会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犯罪、轻生等,因此,在帮助学生经济脱贫的同时,帮助学生心理脱贫刻不容缓。只有经济、心理双管齐下,才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得到全方位发展。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
1.外部环境变化
高校中,异地求学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们大都离开了自己较熟悉的生活环境,异地差异会使部分学生短时间内难以适应。通过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大学的心理过渡期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要长,主要因为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或偏远山区的比例高达90%以上,城乡差异过大使得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变,倘若长时间适应不了,这些学生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他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环境变化。由于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开始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不适应,但由这种不适应带来的自卑心理都是短暂的。通过一段时间,他们中的大多数能积极适应,可其中长期不能适应的,就会心理自卑。而且大学比中小学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再加上大学校园中浓厚的校园文化和丰富的生活色彩,从小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学生如若不能很好地适应学习环境上的变化,极易形成自卑、自贱等心理,影响学生接收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
(2)生活环境的变化。高校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中小学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由于经济有限,一些嫉妒心强却囊中羞涩的学生看见其他同学花钱大方,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就会略感落魄,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稳定。外部环境的变化会使这些学生走进高等学府后,逐渐发现自身的缺陷,如实践能力较弱、普通话不过关等等,倘若这些学生再嫌弃自己带着口音的普通话,不愿与人交流,那么,长期处于上述状态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极有可能心理压力过重,形成心理问题隐患,严重者会产生自闭等心理问题。
2. 学生自我认知偏差
事实显示,并非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存在心理问题,所以,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只能是学生心理贫困诱因之一,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如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能正确、积极地看待自己、看待贫困,贫困就会束缚他们。如与异性交往时,贫困生会因为过分自卑,而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他们陷于单相思之中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为了在名义上摆脱贫困的束缚,不愿承认自身经济状况不好的事实,不仅得不到社会、学校的正常资助,还会使得原本就不太乐观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他们将自己表现得很自强,甚至很自负,但内心却很自卑。在较强自尊心和脆弱承受力的双重作用下,无法自我调节的家庭经济困难生会由自尊转向自卑、自闭,甚至自弃。因此,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心理脱贫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通过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贫困成因,可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脱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方面
开展特定时期的专题讲座和座谈。面对当前大学生日益凸显的心理问题,高校中仅仅通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远远不够,各高校应该因地制宜,选择时机举办专题讲座,满足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需求,如每年九月可以给高校新生举办“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等专题讲座,注重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毕业生找工作前,给学生分享一下往届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曲折经历,让学生知道不只是自己找工作困难。这种针对性强的讲座会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除了开展特定时期的专题讲座,还可以不定时地开展贫困生座谈,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他们就会一定程度上减轻因经济原因带给他们自身的经济压力。
培养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目前,各高校都会对新生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排查问题学生,并针对学生开展“疏导”工作。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在人员配备上明显不足,假若在校的心理咨询师能够对校内直接面对学生工作的老师、班级负责人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那么接受过培训的老师就会更懂得与学生沟通的正确方法,便于更有效地为学生服务,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家一般的温暖。当然,对于特别需要关注的贫困生群体,就一定要及时安排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分析其心理特点,把握其心理需求,适时加以干预和疏导。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在高校中也要积极提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对于因其不正确产生自卑心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面地引导将会使学生对自身经济上的困难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愉悦,减少心理冲突。
2.学生自身
(1)多参加集体活动、拓展自身兴趣爱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在生活中过多地与身边同学进行交流,学校应该提供一些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活动(勤工助学等),或是能够充分发挥他们能动力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他们不仅能够与更多地人交流,还可以缓解自身紧张、振奋精神;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找回自信,增强归属感,获得尊重,让他们更有信心参加到大众活动中,帮助学生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自卑。鼓励贫困学生拥有兴趣爱好,具备一定兴趣爱好的学生,不仅能使他们不断地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有时还会因为兴趣爱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一起聊聊共同话题,参加一下集体活动,借此可以倾诉内心的一些想法,缓解自己学习与生活上的部分压力。
(2)树立短期易于实现的目标。大部分人在获得满足后都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不例外。但是,很多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盲目地设立一些遥不可及的目标,使个体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设立的目标也不能实现,就会给他们一种挫败感。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提出过一个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根据公式可知,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或是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抱负水平偏高而挫折容忍力偏低,容易造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严重挫折心理的形成。成功或许有许多制约因素,有时不是很容易做到,但可以通过适当地降低期望值,这样一个个小的成功就会让学生树立起自尊。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树立符合自身能力的短期易于实现的理想是使学生获得健康乐观的情绪的方法之一,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成就后,他们会更有自信面对大学生活中的短暂难题。
各高校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应该积极采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方式、方法,及时帮助他们摆脱心理贫困,在高校期间建立起自强、自信、自尊,在毕业后通过自身努力战胜经济贫困,为社会面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干.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现象及“心理扶贫”对策浅谈[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3(29):(39-42).
[2]郑坚彪.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究[J]. 企业导报,2012(06):218.
[3]成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作者简介】
浅析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特征 篇6
关键词:江苏省,贫困生,就业特点,对策
“十二五”规划提出:“健全国家资助制度, 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在江苏省, 高校的“奖、贷、助、减、补”覆盖了全体经济困难学生,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退学的学生几乎没有。对于他们的帮助, 除了生活补贴、心理健康等, 贫困生最为关心的就是就业和创业问题了。毕竟他们千辛万苦地考上大学, 并且埋头苦读三、四年, 大多都是为了通过今后激烈的就业竞争来改变自己命运。所以, 当我们的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就业时, 他们的就业状况如何?也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上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就业的“功利性”强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达到100%。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兼职赚钱和刻苦学习通常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毕业后, 他们急于为家庭解困, 还面临还贷的压力。所以, 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 就会尽快在就业市场找到一份工作, 以便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偿还贷款。
2. 升学率低
升学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增加, 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也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通常大多数贫困生具备以下特点:学习刻苦, 对待个人感情比较理性, 奖学金获得者比例较高, 但是继续升学的比例很低。比如:读研、专转本, 专接本等。而专转本只能考本三院校, 学费较高, 虽然很多贫困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好, 但是他们更多的选择了就业。
3. 职业类型的特点
美国教授施恩从大量的跟踪调查中总结五种职业锚的类型———技术/职能型、管理型、创造型、安全/稳定型、自主/独立型。从对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两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调查来看, 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岗位在技能型方面的偏多。比如:从工职院电子工程系09届毕业生的调研来看, 在121名贫困学生中, 除有1名学生专转本升学以外, 其余120名学生, 毕业一年以后, 有87名学生在企业担任的是技术型 (含操作工) 职务, 占了71.9%。而其他岗位或其他工作的占27.3%。虽然相当多的情况是交叉和动态的, 但仍然能得出结论———经济困难学生更适合或者更多就职于技术型的岗位。而由于个人的综合能力不够突出, 如:英语的口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情商往往低于智商。由09届毕业生的调研结果来看, 在管理型的岗位上的比例很低。
二、改进方法
1. 政策与择业观的指导
人是社会的人, 任何人的就业或创业要想成功, 都与国家的产业政策是息息相关的。产业政策决定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向, 意味着学校培养产品 (学生) 的内容和质量。现在我国正处于“十二五”规划的开篇之年, 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时期, 更提出了让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苏州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一、二、三级产业协调发展, 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产业政策和国家经济转型, 与自己的就业联系起来。如“十二五规划”重点扶持的七大新兴产业, 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只有在了解这些东西产业以后, 我们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方向才能朝正确的方向走, 才可能成功。
除了政策的解读以外, 我们还要在择业观上进行指导, 引导他们了解自身兴趣和特点, 开发自身潜力, 通过自我规划, 达到自我实现。同时, 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创业素质。即便是因为经济压力而急于就业的同学也要先进行一个基本合理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适合的职业然后从选定的一份较低的职位开始, 脚踏实地地工作。
2. 心理辅导和咨询
(1) 就业焦虑。临近就业, 毕业生中会较普遍地出现就业焦虑状态。对经济困难学生而言, 就业焦虑产生的负面影响, 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如在电子系09届学生中, 曾经有一个家庭非常贫困且自身体质较差的女生, 性格内向、软弱, 在临近实习, 就因为承受不住就业的压力, 每天以泪洗面。老师和同学们都竭力安慰, 帮助她化解压力。工作中尤其要注意:现在的学生信息量大, 客观上说, 比从前的学生更难“哄”。所以, 面对这些学生, 需要老师的真诚和坦白。我总是努力让学生明白“贫困不是你的错, 你背负了很大经济压力, 要化压力为动力, 面对现实, 积极应对, 而不能一味的抱怨。”
(2) 自卑或自负心理。对自卑的学生, 我总是对他们说:“人的格局决定了你以后的舞台, 心要宽, 你的发展空间就大。”对自负的学生, 我们应该让他 (她) 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 正确评价自我。如果评价过高, 就会产生求职过程中的不切实际, 容易遭遇失败, 甚至会发生冲突。而这些损伤和内心冲突, 将导致不能正常发挥自身的本领和潜能。
(3) 定位不准确, 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在很多高校, 一些成绩优秀的经济困难学生们往往会成为就业困难人群。在就业中, 能够一步到位的很少, 尤其是一些原本在校表现很优秀的贫困学生, 其中大部分原因是他们的职业定位并不准确。这时, 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也许能帮助他们迈过心中的那道坎。让他们意识到“不经历风雨, 哪能见到彩虹”。
(4) 缩小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的文化资本差异。绝大部分的经济困难学生都来自农村。这些来自农村的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大学学习, 在以城市价值观为主流文化的高校, 需要他们不断地调整适应。特别是沟通协调、语言文字表达、组织领导能力等方面的欠缺。现今中国已经到了“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时期, 我们也要对农村和城市学生的文化资本差异进行融合与对接, 包括文化的对接、生活方式的对接, 等等。来自农村的贫困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欠缺还是很明显的。“近年来出现了用人单位淡化专业对口的要求、更看重人才的可塑性的现象。如果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基础扎实、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强、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和适应性强, 那么他的可塑性就高, 后劲就足, 就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对于全体经济困难学生, 我们更应该从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入手。
(5) 搭建企业与学校建立贫困生的“对口支援”平台。这不仅可以保障部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也为企业培养人才, 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 推动贫困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苏州爱默生电动有限公司, 在我院设立“爱默生助学金”, 每年资助一批资助品学兼优、专业突出的经济困难学生, 这种“对口支援”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贫困学生的就业。我们要努力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 让经济困难学生经过后天努力得到相应回报实现和谐就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 9.
[2]钱贵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论.
[3]胡丽, 王爱华.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职业教育研究, 2010, 10.
经济困难学生 篇7
一、合理规划和分担教育成本,加大政府投入
(一)科学制定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合理分担教育成本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学费价格体系。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收费标准已达到城镇家庭承受能力的最高值,并且严重超过农村家庭承受能力。在制定学费标准时,要考虑到国家、地区的历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的支付能力等综合因素。其次,学校还应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根据培养方案自由选课,自主选择、支配在校学习时间;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增加经济收入;经济特殊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休学,工作一到两年后再复学;鼓励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前毕业,降低资助经费和教育成本。
(二)明确国家主体责任,加大政府投入
首先,国家是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主体,国家责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救助。政府应当把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看成是其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政府义务,在对其资助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切实保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加大政府投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实际上,造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在高等教育规模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翻倍的情况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 (G D P的比例却没有相应增加。
二、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使资助工作科学规范
(一)加强立法工作,使资助工作有法可依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还很不完善。给资助工作立法,在教育事业中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提供法律保障;为国家助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制度保障;依法设立助学机构,为资助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依据;更有效地提高资助工作的管理效率,充分约束资助体系中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有效提高资助工作社会融资,从法律高度给参与资助的社会团体和个人以优惠和激励。
(二)加强制度建设,使资助工作有章可循
作为资助工作操作层面主体的高校,在制度建设上也存在很大的欠缺,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和资助管理方面,维度单一、体系不全、方法简单、层次不清、效果不明。笔者认为应加强调查,摸清基本情况;细致观察,了解具体情况;运用科技,掌握消费情况;完善制度,科学规范管理。制定多维度、多层面、多方位的配套措施与制度,健全各种量化指标和科学设计工作流程,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全面把握和认识经济困难学生。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三、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社保体系
(一)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使其涵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笔者认为,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时应将暂时不能参与社会工作而获得经济收入,不能在经济上独立的年满18周岁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其中。这无论从“科教兴国”的战略出发还是从社会保障理论上考虑都是合乎逻辑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该具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
(二)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灵活对待,使其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为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府应该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操作规程。如允许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失业保险,对于其不能缴纳的单位和个人承担的费用可以由政府垫付,等到其参加工作,有经济收入之后逐年补齐;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将户口暂留原籍,待其付清社保费用后再行迁出等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他们能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四、完善以助学贷款为核心的资助措施
(一)充分整合到校资金
从目前运行的资助体系来看,各种资助措施的目标不明确,作用不明显,关系重叠不清。特别是社会资助,名目繁多,容易造成重复资助现象。可以根据资金的性质和用途,按照“奖、贷、助”等方式,由学校统一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避免重复资助和资助不足现象发生,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效益。
(二)建立以助学贷款为核心的资助分配体系
作为实施资助工作主体的高校,应该建立以助学贷款为核心,以按各种资金性质、用途不同的分类资助体系。推动以助学贷款为主的、多元化的、各种资助方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建设,彻底将无偿保障性资助、有偿保障性资助、奖励性资助、奖励划分清楚。尽量避免单项资助对整个资助体系的冲击,要将整合过的资助资金,通过全面综合考察,根据预先设定的资助项目发放给经济困难学生。
五、拓宽资金渠道,增加社会性资助
(一)资助工作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本
近年来,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以来,资助的资金总量相对于庞大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显得非常不足,还不能满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需要,在提高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资助工作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本。
(二)政府加强政策规划,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教育领域
政府应该出台更多措施,使企业和高校联合起来,通过产学研结合,达到企业、高校、学生三赢:企业可以得到技术支持而赢得利润,高校得以发展,学生得以解困。还可以将通过各种途径筹得社会资金成立资助基金,用于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另外,政府还可以尝试发行教育彩票促使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到高校学生资助行列。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从合理规划和分担教育成本, 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社保体系;完善以助学贷款为核心的资助措施;拓宽资金渠道, 增加社会性资助和加强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支持与心理援助6个方面构建新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经济困难学生 篇8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资助体系现状
据统计, 目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达460多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20%[1]。为了帮助他们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高校逐步建立了新资助体系。 (见图1)
(一) 助学奖学金制度。
新资助体系较之过去相比, 第一, 加大了投入力度, 仅2008年中央财政就拿出了308亿元, 随后每年投入经费将达到500亿元[2]。第二, 增大了奖励标准, 国家奖学金提升到每年8000元, 国家助学金最高补助也由每年1500元提升到了3000元。第三, 提高了获助受益面, 以后每年全国大约400万大学生都能获得各种形式的补助。第四, 扩大了奖学金的覆盖范围,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改变了旧体系中奖学金的狭隘面。
(二) 助学贷款制度。
国家在新资助体系中, 大力提倡实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这是一种近几年探索出的比较符合金融属性、具有商业可持续发展、在身份认定和信用约束等方面有突出优势的助学贷款, 它有利于降低助学贷款的风险和回收成本, 有效保障了学生欠款和及时还款问题。
(三) 勤工助学制度。
新出台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对勤工助学的原则、岗位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规范管理了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 促进了其健康、有序地开展, 有效保障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 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制度。
新资助体系中,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了《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直接指明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义, 明确了认定程序等, 这是我国首次将学生家庭经济认定工作摆上前台。
(五) 其他补助及减免制度。
新资助体系中还包括特殊困难补贴, 临时困难补贴, 校内助学奖学金, 校内无息借款, 学费减、免, “绿色通道”等制度, 成为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
在新资助体系中,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存在困难,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缺乏合理的认定标准。目前高校没有收入申报和监控机制, 学生人数众多, 无法掌握学生的实际生活支出, 更无法掌握家庭实际经济状况, 主要凭借学生填写的一些表格及生源地所在地的证明作为依据来进行认定, 但实际情况是部分地方基层容易出具困难证明, 对认定工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产生了冲击[3]。第二,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意或羞于说明自身家庭情况, 对自我实行封闭, 从而不愿或没收到资助, 在新资助体系中, 被认定直接关系到可以享受几千元助学金的问题, 这直接影响了学校认定工作的开展难度, 同时学生之间也有争议,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教育。
(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制单一。
当前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制仍然是一种单一的国家财政强力支持下的扶贫济困政策, 资助主体主要限于政府和高校, 没有形成企业、集团、社区及个人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资助模式, 这种单一的资助体制主要依赖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政府对资助政策的稳定支持, 这将很难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三) 国家助学贷款操作存在困难。
国家助学贷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操作仍存在困难。首先, 银行贷款积极性不高, 存在高校一头热、银行一头冷的现象, 银行普遍认为助学贷款成本高、风险大, 是作为政治性任务来完成的。其次, 国家助学贷款操作程序极其复杂, 从学生提出申请到贷款发放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学生需提供各种申请、证明等, 手续极为繁琐。再次, 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不能按期归还贷款, 甚至出现毕业后不还贷款的现象, 直接影响到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推进和长远发展。
(四) 勤工助学岗位难满足需求。
一是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普遍存在岗位少, 报酬低;二是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受到各种因素制约, 数量比较少, 并且由于学生缺乏专业劳动技能, 社会对其勤工助学的认可度不高;三是勤工助学岗位与专业关联性不强, 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五) 对经济困难学生缺乏人文关怀。
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都来自经济和教育欠发达的地区, 很多学生都不愿意接受或面对贫困的现实, 加之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的缺乏, 直接导致这些学生在生活中缺乏自信, 产生心理焦虑, 形成自卑和自我封闭等心理障碍, 在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等方面尤为突出。
三、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资助体系对策思考
(一) 建立科学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 有助于加强资助工作的准确到位和规范操作, 将资助落到实处。因此, 从高校角度出发, 要建立年级、学院、学校三级认定, 结合学生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日常消费水平、生活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情况综合考虑, 核实学生申报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证明材料, 确保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能够获得资助。从地方角度出发, 规范地方基层组织家庭经济调查工作, 特别是应提高证明材料可信度, 应建立信息资料库, 同时实施责任追究制度。
(二) 挖掘社会资源, 拓宽勤工助学渠道。
开展勤工助学是学生用劳动获得自我解困、自我资助的重要方式, 是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有效措施, 也是学生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 校园内勤工助学, 高校应统筹安排, 设立专项经费, 安排一定量的用工岗位, 为学生提供劳务服务机会。其次, 校园外勤工助学, 高校应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广泛联系, 争取支持, 寻找一些适合大学生特点的知识型、智能型勤工助学岗位,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了解社会。最后, 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这一点可以从提供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上进行区分, 低年级的学生以劳务型、服务型的岗位为主要安排对象, 注重吃苦耐劳和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高年级的学生以专业型号、技术型的岗位为主要安排对象, 注重专业知识运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从而有效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三) 进一步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经济困难,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助学贷款的实质是一种信用贷款, 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内在风险和预期收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诚信意识的高低。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某市法院从2007年底至今已经收到100多名大学毕业生因不还助学贷款被起诉的案例, 多数学生是缺乏诚信意识或还款态度消极, 由此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展开的热烈讨论。因此,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帮助学生认识诚信的传统美德, 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同时,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督促学生如期还款, 对弄虚作假的学生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四) 引导学生成为公益活动的倡导者。
奖助学金的意义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解决生活困难问题、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 激励他们奋发学习、努力成才。但在新资助体系中,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容易获得上千元的资助, 这使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得到资助是一种权利, 是理所当然的事, 没有想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生活状况, 没有树立应该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的心态[4]。因此,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在他人的关爱下成长, 有责任和义务将关爱传递, 要引导其发展成公益活动的倡导者, 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五) 开展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 使“精神资助”与“物质资助”并举。
家庭经济困难生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 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紧张、封闭, 并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我们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 应加强精神资助, 只有将两者结合, 才能最大地减轻经济困难生的压力, 提高经济困难生求助工作的效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首先,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困。帮助他们意识到困难只是暂时的, 贫困的环境可以历练一个人的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鼓励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畏缩、不自卑, 积极进取。其次, 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找准社会位置, 增强自我调整能力, 加强学生的自尊、自立、自强的信念教育, 培养他们养成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最后, 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采取点面结合, 组织心理咨询专家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进行具体指导, 通过团体咨询、集体辅导、专题讲座、典型案例教育、网上咨询等途径,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六) 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建设。
在新资助体系中, 国家、政府和高校的资金投入几乎占据了全部, 社会资助比例很小。从社会学角度出发, 投资教育, 最大的受益者是社会, 因此, 国家应积极探索以政府为主, 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资助经费的运行机制。高校要主动发挥校友会的作用, 争取多渠道筹集资助基金, 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设立奖助学金, 充分运用媒体的宣传作用, 积极报道资助先进事迹, 将捐资助学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在全社会范围内激起捐资助学的潮流, 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中[5]。
摘要:党和国家十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2007年积极采取措施, 加大资助力度, 实施新资助体系, 改进经济困难学生状况。本文针对新资助体系, 客观地分析其不足之处, 提出建立科学认定体系、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加强诚信教育、公益行动引导、精神鼓励与物质资助并举等对策。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资助体系,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沈百福.从“两会”代表关注学费谈起[N].学习时报, 2007, (03) .
[2]郭扶庚, 王庆环.贫困生新资助政策体系确立, 500亿助学前所未有[OL].2007.7.3.http://edu.qq.com/a/20070703/000044.htm
[3]鞠庭英.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惜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 2006, (04) :113-115.
[4]吴科启, 白青.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03) .
经济困难学生 篇9
因此, 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 进一步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评估现行资助体系的运行效率, 切实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 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 在地方各级政府和高校自身的支持下, 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与措施。目前来看, 很多高校学生所接受的经济资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奖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生源地助学贷款、开辟“绿色通道”等用于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目前中国高校助学体系相对而言还不够完善, 因此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许多家庭经济困难问题也进一步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就需要社会、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进行“奖、勤、补、减、贷”资助, 以使得那些因家庭经济而处于困难中的学生们可以步入大学课堂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为以后自己找工作提前做好准备。
虽然说这些出台的政策与措施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由于一些主观的或客观的因素对问题的解决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使得现行政策不能完全贯彻落实, 所以要去保证绝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还是任重道远的。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 在经济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 大多高校的资助资金渠道几乎全部来自国家提供的资助资金, 虽然国家增大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力度, 但仅仅依靠国家的资助资金还远远不能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 不可能使全部的经济困难学生都获得资助。也会有个别的社会捐赠或企业设置奖助学金, 但从奖学金额度上看, 还远远不够。
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主要停留在“奖、勤、补、减、贷”这几个方面, 而在这一体系中, 资助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无偿的, 另一种是有偿的。面对这样的经济资助, 学生很容易产生“顺便搭车”的现象, 部分受助者会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 对一些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的资助倾向性较大, 而对于需要自己努力学习, 花费自己时间与精力而获取的奖学金会绕道而行。
(二) 在心理方面缺乏重视
目前中国有很多的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 但绝大多数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 很少去关注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变化。因此, 在受资助的高校学生中间有很大一部分贫困生表现得不自信、内向, 不愿意跟同学老师交流, 喜欢独来独往, 或者只喜欢跟自己有同样家庭背景的同学相处等。这样势必会导致他们缺乏集体感, 在与老师同学之间无形中产生隔阂, 无法融入班集体, 同时老师同学也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的学生在自我诚信、感恩、自强自立意识方面会相对比较缺失。由于贫困, 一些受助学生会无形中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表现出盲目自卑、过度自尊、情绪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同时也使高校在开展助学工作时蒙上阴影。
(三) 在学习方面有失关注
众所周知, 学习成绩是评定奖学金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例如, 国家奖学金的评定就以成绩优秀为重要门槛, 因此不少需要帮助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此外, 还有国家励志奖学金是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优秀的学生而设立的奖学金, 同样贫困还需考虑学习成绩, 仅仅是贫困而成绩不好也不能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大学的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是截然不同的, 在这种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下, 学生们可能会遇到学习目标暂时缺失、学习动机缺乏等现象。
(四) 在生活方面安排不妥
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 97%的高校贫困大学生希望充分利用自己课余的时间, 通过勤工助学或者社会兼职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用问题, 并且其中很多的贫困生已经将想法付之于实践。然而, 这样的措施在解决生活开支的同时, 也引发了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兼职时间与上课时间有冲突时, 部分学生宁愿去兼职;与此同时, 外出兼职时, 他们的人生安全也成为一大问题等。
(五) 在就业方面面临挑战
近年来,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备受关注。贫困大学生不仅要承担家庭所给予的经济与精神的压力, 毕业后工作的压力也在无形中聚集。在“熟人好办事”理念下, 似乎出身贫寒的他们少了那份家庭给予的帮助。他们在社会上缺少一定程度的社会关系, 只能凭借自我的能力与实力去寻求伯乐, 但如果他们自身的毕业院校与专业技能不是很过硬, 要想毕业后在社会上找到一份薪资待遇良好的工作, 那也是非常具有挑战的。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现状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 加大经济上的资助力度
对于资助资金, 高校须合理安排资金的分配。可以在奖学金方面绑定一点数额, 这样, 一方面可以资助需要帮助的学生, 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 使得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学习上的努力, 争取到各种奖学金, 赢得经济与学业的双丰收。此外, 高校还应认真核实资助学生的认定标准, 保证资助资金真正用到符合条件的学生身上,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功能。
(二) 加强对学生心理的重视
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 已经成为学生健康的标准之一, 应做到“既要扶贫, 也要扶志”。高校开展资助工作时要以德育为先导, 心理健康为主线;可以引导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与志愿活动, 增强他们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使命感;各院校之间可以联手举办心理辅导咨询, 准确及时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动态, 并由相关专家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这一部分学生, 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班集体;鼓励他们多参加社团活动, 加强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其搭建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与自我创造力,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
(三) 加大对学生学习的关注
随着高等学校体制改革的深化, 教学过程中的规章制度、方法策略都有所调整, 因此出现了诸多问题, 例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意志力薄弱等。作为老师,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强化正确的价值导向, 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其次, 多开展一些类似读书节的活动, 以培养学生对书的兴趣;再次, 适当鼓励学生设立目标, 使其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另外, 老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设计与指导, 清楚了解当前的就业背景;可以适当的增加选修课, 引入更多的社会科学类的课程;还可加强对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培养, 使同学更好的报效祖国。
(四) 加强对学生生活的重视
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消费、交往、择业、娱乐、社会实践情况等均有密切联系, 此外还要重视学生在情感、价值观、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环境会影响学生的生活, 因此要及时关注学生的生活能力, 并且对那些不能较快适应环境的学生, 应该予以心理上的帮助;及时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 老师平时可多与学生交流, 定期下宿舍、下班级, 及时了解与舍友、班级同学的相处情况;消费方面, 可适当建议学生制定合理的经济管理计划;在社会实践方面, 强调学生把自己的人生安全放于首位。
(五) 提供与就业相关的帮助
建立勤工助学信息库, 启动就业训练营, 并进行多方配合、加强管理, 出台贫困生就业的资助规定等去帮助高校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这方面, 高校可以联系当地的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部门,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未就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教育培训、职业分析指导等。使得这类还未步入社会的学生可以更好的去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想做什么, 想要什么, 并且深入了解当前的职业动态, 为自己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做铺垫。同时, 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 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也要鼓励大家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 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 切勿眼高手低, 努力做贡献他人、贡献社会、贡献国家的有用之人。
对高校群体中家庭贫困的学生予以必要的资助, 不仅对学生自己的前途具有重大意义, 甚至可以改变此类学生的人生轨迹, 同时, 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所以说对于高校经济困难家庭的资助问题显得极为重要, 对于政策的完善就更为重要了。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经成为高校需特殊关注的一个群体。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对于实现教育平等、教育公平, 以及校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关注家庭困难学生不仅仅要从经济上进行扶持, 更应该从心理、学习、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帮助, 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 各方面都能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庭困难学生,资助,高校
参考文献
[1]任初明.中国大学生资助制度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高国华.浅析现行国家助学贷款的运行问题与对策分析[N].特区经济报, 2005-06-23.
[3]尚道文.如何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8) .
经济困难学生 篇10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覆盖率持续上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要切实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资助和育人的直接结合,根据资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注重新形势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与工作机制的创新。构建资助工作新模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从资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资助工作 ;创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更为迅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日益突出,并逐年呈迅速上升趋势。作为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势在必行。但随着资助工作的深入,我们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先天教育不足或生活环境影响,这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多的暴露出一些在心理、学习、人际、就业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越来越明显的影响着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本课题着重研究在当前这一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物质保障资助有效的与大学生的精神援助、素质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进一步拓展资助工作空间的广度与深度,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双线资助。
一、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较难
如何判定一个学生是不是符合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标准问题,就目前来看,存在很大问题。如何将有效的资助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事情。目前很多高校通常的做法是由学生提供由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但由于学校也没有亲自调查走访,容易出现一些问题,造成对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忽视,从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二)无偿资助的弊端
无偿资助虽然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很明显的弊端。 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中,“奖、助、补减”与“勤、贷”分两个层次,前者是无偿的,后者是有偿的。这样受资助群体容易产生当然和依赖的心理,认为学校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产生“等、靠、要”的心理。同时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学生伸手“要”补助的现象比以前相对更为突出,对各类形式上不需负责的奖学金、助学金热情很高,而对需要牺牲时间和付出劳动的勤工助学形式不太感兴趣。
(三)缺乏人文关怀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由于经济的原因在文化知识、社交才艺等方面相较于其他同学机会更少而造成知识能力上的落后。由于经济能力不足,而造成自卑、
封闭、妒忌、焦虑等心理问题。现行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只是注重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而没有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帮助。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解决不当,往往会比经济贫困的问题更严重。所以在资助过程中应该辅以相应的思想教育,了解他们的心理历程,重视他们的心理反应。
二、资助工作对策分析
(一)完善认证工作
我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面,既要体现公平、公正、信息公开,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对资助申请的条件、认定程序和标准、评议结果的透明度等各方面都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在申请条件上,应该包括个人申请和诚信承诺、所在地证明、准确的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在认定程序上,可以用消费界定法和班级民主评议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实行综合判断。同时加快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动态信息库,让有需要的学生都能获得资助。在认定标准上,制定出操作性强的一些指标,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准确认定。
(二)开展“扬帆计划”培训,助力贫困学子腾飞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就业核心竞争力往往决定着大学生未来的出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意味着为他们打开了通向理想、改变命运的大门。为此,沈阳建筑大学创新性的开展了“扬帆计划”培训活动。“扬帆计划”是为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综合能力拓展而开展的培训活动,通过聘请从事职业规划、素质拓展培训多年的优秀教师,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个体角色的开发与创造,提高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展开辅导。是我校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完善资助工作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已经有近千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中受益。
在课程的设置环节,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各种不足,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援助性教育,比如有效的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自我接纳与自我认识辅导,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个人综合素质,体会到集体的力量,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在与别人合作过程中怎样理解接纳别人以及领导他人,构建对未来发展的积极看法。通过开展情绪与压力管理辅导,让同学们了解心理问题的根源,认识压力的概念与形式,掌握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的基本策略。再比如有效针对性的引入演讲技巧和社交礼仪教育,通过沟通表达辅导培训,利用模拟演讲、场景对话等模块来消除同学们自我表达或与人沟通时的紧张感和拘束感,从而达到沟通表达时能够思路清晰、表达顺畅。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大学生无论是坐、站、行走还是问候、握手等社交、礼仪环节都有许多疏漏之处,有些学生还美其名曰“不拘小节”,殊不知这些大家习以为常的习惯往往会让同学们错失求职面试时的良机。社交礼仪辅导就是从细节入手、从身边事入手,通过指导老师的亲身示范和互动演示,让大家对自身情况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不会再因小失大。同时,将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励志成才教育。通过精选出一些事迹突出、具有模范榜样的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表现身说法,以他们的成功经验来指引其他同学,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上的艰难困苦,用努力的意志去改变外在的环境,用坚定的信念实现自身的价值。当面对恩人的帮助时,要选择铭记,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信条去报答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以及正在帮助他们的人,用感恩的情怀去实现汇报的诺言。
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有着非放的意义,具体来说,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定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准确定位职业方向;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从而发现新的职业机遇,增强职业竞争力。学校在扬帆计划培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扬长避短”,发挥出自身的职场竞争力;了解就业市场,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获得职业长期发展优势。
着重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扬帆计划培训的重要意义就是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们在招聘面试的时候总会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一些平时不被同学们重视的问题那时就会显现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在招聘面试培训这个环节上,指导老师通过具体事例分析、模拟招聘、场景模拟等方式为大家详细讲述了差异化面试、结构化提问等与招聘面试相关的解答问题方法。
三、对未来资助工作的展望
如何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得到合理资助,都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在公平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资助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保障工作是我校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坚持做好的工作。学校资助工作将继续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资助政策,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不断加大资助工作的投入,开拓性的制定各项有效措施,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析.西安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
[3]窦锦伟.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现状及模式探析.大连理工大学.2006.
[4] 邱晓玲 .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资助工作改进分析 [J].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2)91-93.
[5] 廖深基 , 林子鸿 , 李岩丽 .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研究 [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4(1):11-14.
[6] 赖文金 .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J]. 长沙航空职业学院学报 ,2013,13(1):19—21.
[7] 申静 , 王华彪 .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困境与对策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12(3):50-51.
作者简介:
李真军,男,辽宁朝阳人,沈阳建筑大学副教授(沈阳 110168);韩毅,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建筑大学讲师,
经济困难学生 篇11
一、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 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导致就业竞争压力大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来看,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加上2012年部分未能就业的毕业生, 累积起来, 2013年将有超过70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这将导致就业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更是困难重重。
2. 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自卑心理, 就业时难以做到合理定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期间承受着学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 导致这一群体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在就业的过程中, 他们总是感觉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如其他学生, 不管是社会关系、就业投入, 还是个人能力, 都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心理的存在, 导致这部分学生失去了就业竞争的勇气和斗志, 不能很好地给自己进行就业定位。此外, 由于从小物质生活匮乏, 部分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希望大学毕业之后能出人头地, 这种心理又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时期望值过高, 错失很多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 由于过高的就业期望值, 他们不能耐心地寻找就业岗位, 这无形中影响了就业, 降低了就业质量。
3. 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 难以形成创业意识
创业是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途径的有效渠道, 但从近年的情况来看, 高校毕业生从事创业的比例并不高, 仅在1.5%左右。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而言, 创业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 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因此, 他们很难有创业的意识, 这无形中也减少了就业的机会。
二、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采取的帮扶措施及不足之处
目前,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采取的帮扶措施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 给予一定的经济扶助, 但没有专项资助经费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如各种奖助学金, 但这些资助是各个年级都有的资助经费, 并不是仅仅针对毕业生而言。因此, 一般来说, 高校没有用于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专项资助经费。由于经济上的困难,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不敢去参加外省的招聘会和招聘考试, 直接导致众多就业机会的丧失。
2. 举办专场招聘会, 但提供的岗位有限
有些高校会举办一些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 但总的来说, 这些招聘会提供的岗位非常有限, 难以满足需求, 再加上这部分的学生自身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限制, 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岗位的要求。
3. 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但帮扶的覆盖面受到限制
高校开展的“一对一”帮扶活动, 一般很难落到实处, 很少有高校会有如此雄厚的师资力量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这种“一对一”一般都是由辅导员兼任帮扶指导的老师,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特殊的关注, 不定时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谈话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并进行岗位推荐, 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众多, 帮扶老师人数和精力有限, 难以覆盖到所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因此“一对一”是很难实现的。
4. 搭建就业技能培训平台, 但重理论指导轻实际训练
目前很多高校都会在学生毕业前夕单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一定的就业技能培训, 但因师资匮乏、场地有限, 这些培训指导基本上都是理论讲座, 很少举行情景模拟、答辩练习、沟通训练等就业技能技巧的培训和学生求职实战能力的培训。
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的科学对策
1.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资助力度, 设立专项资助资金
由于目前就业竞争压力大, 为了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毕业生不得不在应聘服装、简历上花费一定数额的经费, 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 这笔支出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同时, 有些招聘会还需交门票费, 公务员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招考还要交报名费, 另外还有面试时的交通费、住宿费等, 让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堪重负, 甚至不得不放弃一些需要交报考费的招聘考试和外省的招聘面试。因此,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经费资助是实现对这一群体就业帮扶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设立专门针对毕业年级学生的补助, 给予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适当的就业补贴, 减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因经济原因产生的压力,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 安心实习、顺利就业。
2. 重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前所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心自卑、心理敏感, 不擅长与人沟通, 然而, 在毕业时学生面临巨大的毕业、就业双重压力, 因此密切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 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是缓解他们就业压力, 帮助实现就业合理定位、最终顺利就业的必要之举。高校应该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开展各种就业指导讲座、心理辅导讲座,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增强这一群体的就业信心, 使其保持健康良好的就业心态。
3.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推荐
毕业时能顺利就业, 是每个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及其家庭的愿望, 顺利就业能有效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 促进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因此, 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显得更有意义。优先推荐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用人单位来招聘时把比较理想的岗位优先推荐给这些毕业生, 二是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 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顺利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
4.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做好在校期间的学习规划, 科学开展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应该从大一入学时开始进行, 四个学年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 从入校开始就应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立大学的学习生活目标, 树立他们热爱学习、热爱专业、刻苦钻研的思想, 此外, 还应充分向这一群体介绍其所学专业的就业现状及趋势, 帮助他们挑选辅修课, 填补个人能力的不足, 并对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予以分析和解读, 另外, 还应加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技巧上的培训和指导, 增加其外出实习的机会, 增加其就业的自信, 更新其就业的观念等, 从而提高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 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实现充分就业。
摘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近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 对于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 在就业时面临的压力更大。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 让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
参考文献
[1]尤莉娟.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黑河学刊, 2011, (5) .
[2]胡清华.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现象剖析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12) .
【经济困难学生】推荐阅读: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研究10-19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报告05-23
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理由范文06-07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08-24
古寨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活动总结05-24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实施方案08-01
上海电机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10-20
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审工作报告07-0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填写说明11-07
年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复核工作情况报告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