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2024-11-29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精选12篇)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篇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校体制改革应运而生, 且日渐突出, 已成为一个厄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要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不仅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构建科学而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式,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做好改革和创新工作, 探究其中的各种问题,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随着国家、社会及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 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因此, 构建一套更加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寻找到合适的就业方向, 是目前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考验。那么, 如何才能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又该如何建立一套完善而操作性强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呢?以下是本人几点粗浅的认识, 仅供参考: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 大多高校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些来自主观及客观方面的因素, 都影响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目前, 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到底存在哪些缺陷呢?首先, 认定过程的主观性让认定过程苦难重重。许多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 大多进行民主投票的方式, 这种情况一般会受到同学主观性的干扰。例如被投票的同学平时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影响好, 那么有可能会得到一票, 得到资助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反之亦然;其次, 认定方法缺乏科学性, 干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正常进行。各高校通常以有没有困难证明材料、班级证明材料、班级民主推荐、辅导员主观评价、学生的本人消费状况、家庭情况证明等为标准进行困难程度的认定。困难证明材料真实性有待考察, 甚至存在或多或少的作假成分,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认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也给认定工作造成了诸多干扰。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及认定标准的不完善, 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难度。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家庭条件差、经济压力大, 无力支付或者很难支付教育费用, 介于这种情况, 国家、社会和学校建立了一套“奖贷助补减”的资助体系, 让大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费用和基本生活费用有了保障。但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和认定, 没有统一而完善的认定体系和模式, 比如, 现在很多学生尽管按照困难程度去划分, 但划分的标准却完全不同, 城乡差别、专业差别等客观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这些等级的划分和评定, 有的学生在当地算是贫困, 在其他地方却算不上贫困。另外, 一个学生在学费高的专业算贫困, 但在学费低的专业也算不上贫困。贫困的标准和程度无法统一, 致使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去进行衡量。因此,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显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主体是学校, 一般情况下学校通过学生的家庭条件以及一些调查表去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但是在认定的过程中, 因为一些因素, 例如无法准确地核查学生的家庭隐蔽收入、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标准、受到失效的家庭调查表的干扰等因素,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较大的难度。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体系存在诸多缺陷。

近年来, 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十分重视, 但是, 其认定过程却存在着诸多困难, 比如认定方法的单一和局限, 认定体系的不完善, 以及认定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主观性, 另外, 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也存在着诸多缺陷, 这样才最终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难上加难。

二、如何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科学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的基本保证, 也是国家、社会和学校资助工作的基本。因此, 只有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才能确保每一位真正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 也能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顺利地实施。那么, 究竟如何才能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具体的操作方法与实施途径又是什么呢?现今,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通过对学生每个月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金额进行衡量。

一个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紧密联系, 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 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每个月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金额进行摸底, 这是一种掌握学生消费及家庭经济条件的基本手段。当然, 这种界定方法并非完全准确而科学, 利用这种方式, 不能完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必须结合其他更加科学而有效的方法进行认定。

2. 学校通过《家庭情况调查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家庭情况调查表》是学校衡量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具体实施过程比较复杂, 首先, 学校通过对学生每个月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金额进行衡量之后, 筛选出一定数量的学生, 让他们出具《家庭情况调查表》。这种认定学校必须在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前提下进行, 经由学生生源地的民政部门依据当地最低生活水平进行对照而认定, 经由民政部门认定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上, 必须要有民政部门的公章, 这样, 学生可以拿着证明递交给学院各级部门审核和审批, 经过公示, 才能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额和等级。这种认定方式和方法要求学校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项生活费用支出及家庭人均收入的基本前提之下才能进行。

3. 综合学生每个月的消费水平、消费金额, 再依据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等进行认定。

对于学生每个月的消费水平、消费金额的认定, 可以圈定一部分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认定, 而对于学生所递交的《家庭情况调查表》的认定, 在缩小认定范围的同时, 也进一步定下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和名额, 只有这两步并不能完全代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圆满完成。因为学生每个月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金额,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学生的家庭收入和家庭经济条件,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有些学生尽管每个月消费水平和消费金额低, 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家庭经济水平低下, 或许是因为本人比较节约, 另外针对学生开具的《家庭情况调查表》, 尽管比较客观和科学, 有时候也会存在作假的情况, 因此, 这也不能完全证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那么, 到底如何才能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做出科学、公平、公正、科学而合理的判断呢?学校在经过对上述两个环节的认定之后, 还应该及时地观察学生的消费水平, 也可以从侧面, 比如周围的朋友、同学, 或者直接从学生生源地所在的乡村等进行调查, 这样才能避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才能做到更加全面、科学而合理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

4. 创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的模式, 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的效益。

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资助后, 在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 高校要严格把好资金发放、名额划分的重要关口, 争取不漏掉任何一名真正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 也不资助那些经济宽裕的学生, 让认定和资助工作科学合理地进行;其次,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后的管理问题, 在这一点上, 国家、社会和学校要重视受助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 并做好监督催促工作, 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学习和生活中, 杜绝肆意挥霍和浪费, 例如学校可以将这笔助学资金直接打入饭卡中, 直接用来维持受助者每天的生活开销, 或者将资金分成一定份额, 逐月发放, 这样就能避免资金用在不正当的地方, 也杜绝了资金的浪费和挥霍;再次, 巧妙地消除部分受助者的心理压力, 鼓励其增强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长期而有效地实施下去。

5.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管理工作, 确保认定工作顺利进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管理工作也是目前普遍存在与各高校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最难克服和解决的也是认定管理工作。学校一般通过加强对已备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动态管理, 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档案作为实施各类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依据。这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认定工作的不足和缺陷, 但是, 依旧存在着各种问题, 例如学生基本信息的真实性以及班级意见的准确、客观性等, 这些都需要学校结合学生实际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衡量和判定, 期间, 也应该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研发、摸索和实践来逐渐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使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学生数量的连年递增, 造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的增加, 国家、社会和学校增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 也对这些学生认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探索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严密清晰、可操作性强的认定模式, 已成为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最为迫切的工作。

关键词:困生:认定,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季枫.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2]张昭.基于综合评价理论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杨天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式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3) .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篇2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注:此表一式两份,院(系)和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各一份。申请认定学生需附《最低生活保障证》、《烈士证》、《下岗证》、《五保户证》、《社会福利机构监护证明》等证件、证明做为申报支撑材料。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

单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诚信承诺书

本人自愿申请参加我校2011-2012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我已知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有关文件规定,愿意在认定工作过程中自觉遵守认定程序及认定要求,现郑重承诺:

一、坚决服从学校以及系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自觉遵守认定程

序及认定要求,自觉接受年级认定评议小组的民主评议,自觉接受全体同学的民主监督。

二、本人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提供的个人信息及相关证明材料是真

实、准确的,如因个人信息有误、证明材料失真造成的不良后果,责任由本人承担。

所在系:

所在专业班级: 申请人学号: 申请人身份证号: 申请人联系电话:

申请人签名:

年月日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诚信承诺书

本人自愿申请参加我校2011-2012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我已知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有关文件规定,愿意在认定工作过程中自觉遵守认定程序及认定要求,现郑重承诺:

三、坚决服从学校以及系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自觉遵守认定程

序及认定要求,自觉接受年级认定评议小组的民主评议,自觉接受全体同学的民主监督。

四、本人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提供的个人信息及相关证明材料是真

实、准确的,如因个人信息有误、证明材料失真造成的不良后果,责任由本人承担。

所在系:

所在专业班级: 申请人学号: 申请人身份证号: 申请人联系电话:

申请人签名: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篇3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 贫困生 认定 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列入教育改革发展的十大重要项目之一。而近几年,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并不断地扩大资助范围,同时全国各大高校也建立学校的资助体系和办法。但由于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存在诸多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贫困生认定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体系,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科学性、有效性,将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与现状

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解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收入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但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受地域经济影响、家庭具体情况等因素,在实际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经济困难等级标准则变得较为模糊而不确定。

1、 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家庭贫困证明

目前,进行贫困生认定必须要有由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或政府、乡镇、街道、社区开具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家庭贫困证明,以此作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作为申请相关资助的依据。

2、 学校认定评审工作

学校根据学生的贫困生个人申请,再结合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等相关材料,同时通过了解学生日常消费习惯等情况,由辅导员、班级评议小组、学院贫困生认定工作小组进行民主评议、审核,认定。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具有相对性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了贫困生认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标准还是比较明确的,但如何运用这一标准去界定一个学生是否贫困生在现实中则存在一定的困难。原因在于此政策在于缺乏具体的相对客观的量化操作标准。同时,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过程中,主要依据是由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乡镇、街道等地方政府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即家庭贫困证明。这一证明一直是作为衡量学生是否符合资助政策条件的必要材料之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地政府部门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会出现信息失真的贫困证明。而各高校由于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等限制因素,不可能对这些提出申请的学生逐一进行审查核实。即使这些贫困证明真实,但也会因为地区经济差异,导致贫困标准具有相对性。因此,这种根据家庭贫困证明来定性的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二)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程序缺乏合理性

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中,由学生持加盖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同时由所在班级和辅导员组成评议小组,对其在校经济情况和表现进行评议和审核,而学校根据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按照流程和办法对申请的贫困生进行资格审核和认定,认定结果公示无异后存档,为贫困生资助提供依据。这一程序表面看似完美,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失真的情况。第一,部分学生因为想得到资助,在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时,随意捏造极低的家庭收入情况,学生知道家庭收入低就有可能获得资助的可能性大,以便取得所需。第二,在认定过程中,评议小组基本上由班级同学和辅导员进行评议,班级同学由于相互较为熟悉,不排除个别存在小团体主义,在评议过程中支持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造成评议结果不真实。而辅导员日常事务繁忙,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因此在审核时,一方面参照评议小组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时间短、任务重,往往会出现判断失真情况.

(一)学生存在的自卑和虚荣心理

一方面,在进行贫困生认定工作中,是由学生个人自愿提出申请的,但有一些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担心被身边的同学嘲笑而不敢提出申请,同时,也会特意去隐瞒其贫困事实。从而造成本来该有资助资格的学生没有真正得到国家的资助。而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会有虚荣心理,有些学生宁愿将自己贫困的事实放在心里,用父母的血汗钱在同学面前装阔,摆大款,也会跟经济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相比较,这也会给评议小组带来一定的困惑。

(二)誠信缺失问题严重

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高等学校学生家庭经济调查表》是作为其判断的依据之一,但是,这种调查表在一定程度上是很容易获得的,不少地方民政部门和政府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非了解,通常都是盖章了事,而那些家庭真正有困难的学生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相关贫困证明,从而错失受资助资格。这些情况对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性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措施和建议

(一)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定标准

目前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过程中,主观因素占主导,客观依据较少,这就要求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有效认定机制。在定性方面,可在依据家庭贫困证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级评议小组成员的积极正面作用,进行全面的考核和审查,在定量方面,根据地域经济差异,参考地区居民平均收入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等指标,制定一套科学量化指标体系,从而确定经济困难标准线。主要包括:学生家庭人员情况(年龄、职业、身体状况等)、主要家庭收入来源、家庭负债率、学生个人消费(生活、学习、娱乐等支出)、自然灾害、受资助状况以及学生在校拥有电脑及手机等物品,按照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认定分析,同时结合同班同学、辅导员意见进行定性认定分析,从而使得认定结果趋于客观、公平、公正。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层级贫困生认定模式

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认定模式。并严格执行贫困生认定工作程序,从贫困生个人提出申请,评议小组核查后建档、学院审核公示等环节,充分发挥班级评议小组、辅导员审核、学院认定工作小组的作用,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公示审核程序,不断提高认定工作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三)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90”后的学生,缺乏必要的人生阅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对事物的分析辨识度,从而容易造成价值观的偏差,也是造成诚信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学生思想工作中,不断提升和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道德观和责任感,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用积极端正的态度去看待贫困生认定工作,能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贫困认定工作并非是理所当然给予,而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断进取,才能获得国家的资助。

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是一项非常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在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只有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细化和科学化认定过程的流程和操作细则,不断完善各项认定工作机制和标准,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和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等方面,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上。

参考文献:

[1] 王向锋.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探究,2011,(3)

[2] 郑若男.浅谈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J].科技经济市场,2012,(7).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篇4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五项原则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相关理论和资助政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社会贫困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贫困”程度的界定应当以社会贫困程度的界定为基本依据。由于“贫困”的定义受到一国国情、文化背景、社会发展程度及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贫困”是一个具有发展性、历史性和地域性的概念。从经济学角度看,贫困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合法收入无法维持其基本生存的一种状态。从社会学角度看,贫困是机会和能力的剥夺,即贫困者无法享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其经济收入和个人发展、享受的权力被社会剥夺。我国教育部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的有关文件中将之解释为“在国家招收的普通本科生、专科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支付教育费用困难,或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1]。在这个前提下,许多高校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划分为若干等次。一般的划分等次是按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由低到高将家庭经济学生划分为“一般困难学生”、“困难学生”和“特殊困难学生”。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一)一般困难。

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父母亲有一方因下岗(失业)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2.父母亲有一方因残疾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或家庭成员因患重大疾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3.家庭成员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子女正在接受全日制非义务教育而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4.因突发性变故或遭遇不可抗力及自然灾害导致家庭财产重大损失的。

5.父母亲有一方亡故或父母亲离异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6.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二)困难。

指有以下情况之一者:

1.父母亲双方均下岗(失业)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2.父母亲双方均残疾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或一方长期患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3.学生家庭所在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性灾害而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4.家庭经济收入明显低于家庭所在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

5.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三)特殊困难。

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父母亲双亡的学生。

2.父母亲双方均丧失劳动能力或父母亲一方长期患重大疾病(如癌症、白血病、尿毒症等)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

3.家庭享受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4.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应遵循的五项原则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工作原则、工作组织、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再认定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其中“意见”和“方法”的主要规定可概括为五原则。

(一)信息公开的原则。

国家资助政策公开,让全体大学生充分了解资助政策体系;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方法和程序公开;高校工作组织和评议人员名单公开;被资助大学生名单及其资助金额公开。

(二)家庭所在地出具证明的原则。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首先要得到学生所在地乡镇或街道的认可,认定其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并出具书面证明。

(三)群众评议的原则。

由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提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报审。

(四)再认定原则。

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实时动态管理;二是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慎重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切实掌握学生的消费水平,认真做好新年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新认定工作。

(五)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应该对全体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心理教育和励志教育。教育学生:家庭较富裕的不要申请;家庭困难的要勇于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励志成才[2]。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困难

尽管各级政府和高校都已经就如何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给予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实施细则,然而进入操作层面,却面临众多困难。

(一)学生家庭收入信息及其可支付信息难以核实。

面对《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提供的家庭收入信息和影响支付学生费用费用的信息,某些数据是不可靠的,原因可能是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提供的信息难以核实;某些学生未能准确上报自己家庭经济情况。

(二)学生家庭所在地提供的“贫困证明”的困难程度难以确认。

既然难以从《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断定学生是否难以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是否可以依靠“贫困证明”断定呢?答案显然不是一定的。事实上,工作不可能如此简单———仅凭一纸证明,不可能把全部工作交给学生家乡。即使“贫困证明”全部可信,也要分出轻重缓急,这是比较困难的。

(三)学生消费情况难以掌握。

既然《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仅供参考,就必须补以学生消费情况调查表,对《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加以验证。消费情况信息,对于新生是没有的,对于老生也是难以掌握的。某些高校可以统计校园卡食堂就餐消费情况,但这不够,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耐用品消费、日常衣着消费和日常娱乐消费等。

(四)学生家庭的资产难以确切了解。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学生家庭的资产情况,如住房情况,是否有机动车,以及是否有空调等,是主要佐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可设计栏目,但所填写的内容也是难以核实的[2]。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及管理方法的改进措施

(一)做好国家助学金工作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

在新生入学之际将家庭经济困难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同时,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始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因为刚入学时学生反映的家庭经济状况比后期得到的相关信息要真实得多。国家助学金工作人员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基础性工作,这样才能把国家助学工作落到实处。

(二)照顾地区差异,灵活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并不平衡,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不能使用一个标准。也就是说,可以将所有的学生统一评比,优先考虑偏远及贫困地区的学生,相同条件下,偏远及贫困地区的学生尽量提高一个等级。

(三)资料审核与个人访谈相结合,努力确保公平公正。

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证方法与程序,逐步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多样化。资料审查只是对学生提交资料的筛选,因为假证明太多,材料只能作为一方面进行考察,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话,因为很多信息并不能靠一张调查表获得。此外,对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工作的评议小组成员还要进行必要的相关培训,使得他们具有完成工作的能力;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工作时可以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处理,比如综合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单单是看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从各个方面入手,处理相关信息。

(四)认真调查学生家庭情况,确保信息详细真实。

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时要大量收集申报家庭及困难学生的一些相关信息,在学生出示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真实性上做好审查工作,必要的时候还可采取家访的方式。从政策层面出发,尽量取得地方主管部门的配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审核,地方主管部门比高校更有发言权,因此,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才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要凭证。所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证明的审核应该从源头抓起。其实,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让地方民政部门出具证明的成本提高。更有效的手段是需要国家采取相关严格的措施,要求相关部门在出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时要认真把关,不能凭关系随便办理,对于那些滥用职权的经办人一经发现要严惩不贷。

(五)建立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人信息还要及时进行更新,有些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需要资助,但是在以后的一年或者是几年后其家庭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不再需要相关的经济资助,那么这样的资助机会就可以留给其他需要资助的学生。相反,有些学生在刚进入学校时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是在就读期间其家庭经济状况有一般转变为困难,那么我们就可以重新考虑其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要做到经常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便更好地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与此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应该实行动态管理,简言之就是取消“一定终身制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给家庭遇到突发事故的学生享受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待遇的机会,而且可以把那种家庭经济情况好转的学生移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库,更可以及时把那些“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剔除。具体做法是,每年或每学期可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和同学的民主评议的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是否保留和家庭经济困难等级进行适度调整,主要可分为提高档次、降低档次和撤销档次三种情况。

(六)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由于各种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无法做到万无一失,每年总会有“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混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队伍。因此,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期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后期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认定工作,真正做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公平、公正、公开”。具体做法是建立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在国家助学金发放以后,教师要通过回访、座谈、学生监督检举等多种形式对助学金的使用进行监督。一旦发现有用助学金进行奢侈消费的必须严格处罚,不仅要追回已经领取的助学金,还要对其进行违规处罚。另一方面,这种行为和学生作弊行为有相似之处,可以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更多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期管理工作不能只靠教师在办公室完成,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法都离不开班级学生的参与及配合,教师应深入学生群体获得第一手资料[3]。

(七)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从思想上杜绝不诚信的行为发生。

诚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公众讨论的一个焦点,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举足轻重。然而,要做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中重智轻德的现象,提高诚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智教育体系,努力宣传教育德育的重要性,力争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另外,在开展诚信教育的同时,不仅要注意教育方法的多样化,还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利用各种载体及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组织学生实践,在实践中体验诚信带来的快乐。

(八)高校老师要注重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逐渐演变成一个热点问题,而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事件越来越多,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证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困难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虽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解决了物质上的问题,但同时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问题,甚至会有某种程度上的自卑,这些都是潜在的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高校老师要经常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流,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困难学生”这个称谓,把重心放在学习生活方面,用健康的心态接受美好的大学生活[4]。

五、结语

为了更好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可以组建一支专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队伍,这支队伍可以由老师组成,也可以由学生组成。老师组成的队伍可以以一种长者的身份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勉励与关怀,而由学生组成的队伍,则可以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同龄人的生活圈中增进交流,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信,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地合理使用资助金,杜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生铺张浪费、随意花销资助金。高校中某些学生在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养成依赖助学金的坏习惯;某些学生不能很好地使用助学金,用原本来完成学业的资金办一些完全不必要的事情。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落实,这项工作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希望本文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余华平,郭梅.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5-157.

[2]胡全仑,宋亚飞.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规定与实践[J].教书育人,2011(5):30-31.

[3]王小健.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71-72.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篇5

一、申请条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并持有相关证明材料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含本科及研究生)。

二、申请流程:

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在每年秋季学期初,登录奥蓝管理系统(学生版)(http://202.195.195.238:866/login.aspx)(用户名:学号;密码:初始密码为身份证后六位),“资助—困难生认定”,如图操作:

出现《江苏科技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全文,请仔细阅读内容,点击下一步,进入申请页面,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填写申请,严禁弄虚造假:

选择当前学期,如2017-2018-1;

注:蓝色字体项目都是可以点击选择项目,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具体选择; 家庭类型: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作出具体选择; 生源地区情况:可根据入校前户口所在地选择; 家长情况:单亲、双亲;

父亲健康情况: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选择;

父亲工作单位:具体工作单位名称,如农民填务农,城镇无工作填无; 母亲健康情况: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选择;

母亲工作单位:具体工作单位名称,如农民填务农,城镇无工作填无; 多子女家庭情况: 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选择; 多子女家庭健康情况: 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选择;

赡养老人类型: 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选择,如选择无需赡养老人,赡养老人健康情况则不需填;

赡养老人健康情况: 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选择;

低保户、特困职工户: 选择是,需提供低保户、特困职工等相关证明,在附件上传; 家庭收入情况:纯农户,指家庭除农业收入外,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请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选择;

本人健康状况: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选择; 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选择;

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因素:可简要描述影响家庭经济的具体原因,200字以内; 家庭地址:家庭具体地址; 家庭人口数:人口数量;

家庭年收入: 家庭成员一年总收入;

家庭人均年收入: 家庭年收入/家庭人口数;

附件:《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及经乡镇及以上民政部门盖章审核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等材料,拍照或扫描证明材料并上传,严禁上传视频;特殊情况联系辅导员咨询。

经办人:《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上面的经办人信息; 经办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上盖章的民政部门; 民政部门所在地:《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上民政部门信息; 家庭经济测评分:系统根据学生填写的内容自动计算分值;

如填写无误,保存以提交。同时将所有证明材料纸质版交与班主任审核。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篇6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分析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尖锐的情况下,研究并切实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本文主要从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现状分析,寻找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政策体系的途径。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顺利入学并完成大学学业,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政府部门已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主要以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等政策也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目前,对于高校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工作中出现以下现象:

(1)目的性很明确。在校老生对于是否参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都奔着国家无偿资助的几千元的奖助学金而来,出现了班级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的时候就限定和国家奖助学金名额相当的人数,其余一律不通过认定。

(2)申请普遍性。突出体现在大一新生,有的高校部分专业提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超过2/3,其实很多学生是达不到认定条件的,但是他们也不愿意放弃,都抱有大家都刚来,谁真的家庭困难尚无法把握的心理。

(3)班级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不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有的高校班主任(辅导员)在组织班级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时候,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做法,只要学生提出申请一律通过认定,即使提出申请的学生中不乏包含经常违纪、大吃大喝、抽烟酗酒等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学生。

(4)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方式方法各种各样,但是均在认定之后都会出现学生自认为不公平的现象。比如,有全班集体投票认定;认定小組认定,等等。

(5)生源地民政部门把关不严,有的地方民政部门的干部对高校学生家庭经济调查表审核不把关,往往出现只要学生填好表格,他们都会签字认可学生所填写的家庭经济相关数据。

二、分析

1.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困难标准无法准确确定

物价飞涨,导致老百姓必须的生活资源也随着大环境飞涨,原本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5元就能够吃上一餐的生活成本提高了五六元,有的地方还更高。对于各高校在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时很难划定较为合适的标准,有高校规定低保家庭优先予以通过,月生活费必须低于200元,不能有价值高于300元的手机等。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这个标准。比如,能提供低保证明的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水平并不比别人差,在平常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经济水平远远超出标准所规定;拥有手机或价值超过300元非学习必需的消费品,很难界定。随着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高科技智能手机比比皆是,其价值没有哪个标准能准确衡量;电脑如何界定是否是学习必需用品,当今高校学生无论什么专业都要求掌握电脑相关知识,这价值上千元的消费品如何界定,有人提出,计算机相关专业为必需品,但是其他专业对于学生掌握和应用电脑的要求也不低,而且学生在拥有电脑之后大部分时间往往并未用到学生上。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得不到支持而影响认定结果

自卑心和自尊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对心理矛盾,而且往往是自尊感越强,自卑心就越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大都家境贫寒,但他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尊重满足与否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十分强烈,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相当敏感,老师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平常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感到压力。

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于以上心理,往往在班级同学中很难融入一体,造成其他同学对其家庭状况等知之甚少,无法得到班级同学的认可,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时候表现比较突出;那些达不到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而人际关系广的学生,在进行认定时得票往往远远超出了他们。这往往会造成认定原则“公平”不能真正实施。

3.各高校对通过认定并获得国家贫困资助学生回报社会要求各不一致

即使各高校在制定相关规定时都已经有了明确规定,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必须无偿劳动一定小时数,以回报社会、回报学校,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少利用这一条,无非在应对相关检查时会抽用部分这类学生参与卫生大扫除。因此,年复一年之后,在学生的心里就根深蒂固地形成了国家支助是无偿的,为什么你能申请,我就不能去申请呢。

三、对策

1.不单根据标准还要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

由于地方民政对于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把关不够严,越来越多的学生都能提供这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所必需材料,那么我们在高校进行认定的时候,必需要求各班级不单看起调查表上的数据,还要结合该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所综合表现的情况,建议把对班级贡献,为同学服务作为重要参考,按综合测评成绩进行排序评定。

2.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强,在认定时不愿意说出自己家庭真实的困难,这需要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多关心这类学生,在心理上多开导、引导其正确面对。

3.期待国家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相关细则

为了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认定,期待国家制定相应的规定细则,对各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在执行认定的程序上进行要求,也要对地方民政部门有规定,必须如实地给予贫困学生证明,不能谎报。

四、结束语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有关专家和学者应当更关注大学贫困生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地对高校贫困生问题开展广泛研究,以便更好地落实国家支助政策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是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吕澜,林良夫.加强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的若干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2]闫晓.高校贫困生的成因及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07,(6).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篇7

一、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机制程序不完善。

目前对经济困难生的认定机制及程序不够完善。首先,加入经济困难生档案,学生必须提供生源地开具的家庭经济状况的证明,这是对经济困难生认定的必要条件。但实际情况是,有些非困生利用家庭关系,可能很容易就搞到一纸证明,而有些真困生开具家庭经济状况证明反而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要经过班级民主评议,由于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家境并不确实了解,单凭学生消费状况,使得班级民主评议往往流于形式。

再次,认定标准难统一,实践中难操作。学生家境困难具体情形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父母双亡或只有单亲,经济来源少,或是经济上没有依靠,生活困难;二是家住偏远落后地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三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多子女家庭,父母或在家务农或出去打工,子女学费负担沉重;四是城市中因企业效益差,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五是家庭成员残疾或长期重病,缺乏劳动能力,医药费负担较大;六是突发性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变故[1]。这些家庭在保证基本生活的同时很难负担起子女上大学的费用,但他们家境困难程度相互之间缺乏比较度,而且证明材料真伪难辨,家庭收入难以核实,以致经济困难生资格的认定成了高校助学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二)学生心态较复杂。

受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学生心态越来越复杂,不贫困的学生可能更希望加入经济困难生档案,而真贫困的学生却可能会拒绝加入经济困难生档案。

1. 真困生拒报。

有些真困生可能出于自尊,可能习惯于家境的艰难,拒绝资助,也有的可能认为接受资助,有如接受施舍,因而拒绝如实反映情况,我们盐城师范学院有一女生,年年学业综测排在班级前几名,但家境较困难,据熟悉她的同学反映其家中有姐弟五人。她春秋经常穿一件已洗得发白的蓝色外套(现在只有一些老人还在穿),冬春始终就一件棉袄。但她从不接受资助,总是说把资助让给更需要的同学。

2. 非困生谎报。

加入经济困难生档案,就可能获取国家励志奖学金,励志奖每人是5000元,还可以获取各项无偿资助,其中国家助学金是人均2000元。所有这些只需提供生源地出具的一纸证明,学生几乎不需付出多少成本。在利益面前,有些非困生心理很不平衡,于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变成贫困生,挤占助学资源。现实生活中,非困生瞒报、谎报其影响要比真困生拒报来得更严重,因此,建立经济困难生资格的有效认定机制重点就是防止非困生的瞒报与谎报。

二、建立经济困难生有效认定机制

(一)规范生源地认证程序,提高证明材料的可信度。

首先,要在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认定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建立当地经济困难户的电子数据库,与高校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其次,建立问责机制,强化认定机构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证明材料的可信度,从源头上确保经济困难生资格认定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高校引入市场机制,优化助学体系。

经济困难生资格认定过程中之所以存在瞒报、谎报、不报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非困生而言是可以获取无偿资助,对经济困难生而言可能会有伤及自尊的感受。为此,高校助学工作在注重教育公平同时,可引入市场机制,优化整合资源,提高助学资金的利用效率。建立以有偿资助为主体、他助与自助相结合、重在自助的助学工作体系,不断减少无偿资助,提高学生获取资助成本,如可将补助与勤工助学、义工相联系。为贫困生争取多设立一些助学、助研、助管的岗位,将补助打到勤工助学报酬中或是作为一定量义工的回报。采取劳动所得形式进行资助,对贫困生而言,既减轻了经济压力、锻炼了实践技能,同时也并没有伤及其自尊心,学生往往会觉得心安理得,一些困难生对加入经济困难生档案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负担;而一些非困生由于面对的不再是免费的午餐,需付出一定的成本,依据成本收益理论,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谎报的几率。引入市场机制,有助于经济困难生资格的有效认定。

另外,校学生处应定期对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进行核实,完善对在档学生的外部约束机制。对同学反映较大的一部分困难生进行排查,并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等机会,到一些学生家庭所在地进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地走访,如学生反映属实,要严加惩处,如确系贫困,则要表示关心和慰问。

(三)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高校应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并与全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相配合,完善约束机制。将贫困生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学业成绩、在校品行等情况记入经济困难生个人档案,并将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与全国个人信用体系联网,如发现学生瞒报、谎报,作为个人征信污点,记入征信系统,从而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学生就业、一生的发展相联系。学生就会进行成本利益核算,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非困生瞒报、谎报的风气。同时,在学生中进行形式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诚信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明确国家资助工作的宗旨目的,激励他们要以诚为本,诚实做人,树立诚信观念,助人观念,而不要因利忘本。社会征信体系与诚信道德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困难生资格有效认定的内部约束机制的形成。

经济困难生资格的认定是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以有偿资助为主体的助学体系,同时完善经济困难生信息档案的追踪调查制度以及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一定程度上应该能避免非困生瞒报、谎报现象,从而使有限的助学资源助其所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摘要:高校经济困难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进行资助使其顺利完成学习、融入社会,关系到教育公平,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进行有效资助的前提和基础。结合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本文作者尝试着对经济困难生资格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与探索,希望能对更好地开展经济困难生的工作带来一丝裨益。

关键词:经济困难生,资格认定,有偿资助

参考文献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篇8

一、反思现有贫困学生资助认定途径的不足

目前, 学校一般采用“个人提交申请材料→学校认定→上级审批”这样的方式来认定。这样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途径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 家庭贫困学生认定的方式过于单一、被动, 容易导致疏漏不全

现在普通高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方式, 几乎都是采取贫困学生提出申请并递交相关部门证明材料, 然后由学校相关部门安排人员进行材料审核或核实, 最后确定贫困对象。这样的方式过于单一, 属于典型的被动方式。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到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里,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从小父母离异或遭遇不幸而长期家庭生活贫困, 封闭心理明显, 自尊心特别强, 他们不习惯于跟别人交流贫困的问题, 更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和家庭生活窘迫, 这样往往就可能导致一部分真正生活很贫困的学生因没有主动递交申请材料而被疏漏。

(二) 家庭贫困学生认定的标准比较模糊、抽象, 精准扶贫难以到位

尽管普通高中通过多年的实践,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已有成形的套路, 但是资助决策的具体实施因各校不同而有着差异。主要原因是目前学校在认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中, 普遍存在认定标准的描述比较模糊、没有合理区分不同因素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状况的影响程度等问题, 导致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认定结果不够准确, 甚至让一些“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机可乘。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下对贫困的界定有着很大的差异, 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带来很大的差异和干扰。

二、贫困学生认定途径的拓展与创新

(一) 规范严、秩序全的制度认定

制度是规范执行的重要保障, 是法治和公平的体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贫困资助的有效推进, 都离不开科学规范的制度。首先, 学校根据国家资助政策, 制定细致的资助工作流程, 从学生申请到贫困认定, 从审批公示到资金发放, 每个环节都要有严格的流程和明确的指导。其次, 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机构, 机构组成成员要合理, 应当包括学校领导、资助工作管理人员、教师代表、团委和学生代表等不同层面的人员。再次, 建立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库, 以及每学年定期或不定期的动态管理制度。最后, 建立完善学生监督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报、审批、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公平和公正。

(二) 多渠道、主动式的调查认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 学校在认定过程中应坚持充分信任和审慎核查相结合。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和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大部分情况不应作为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唯一依据, 还应结合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消费情况以及班级评议等多个环节进行综合认定。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或科任老师谈话、观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生活消费结构和状况、同学或舍友交流反馈等各种渠道, 主动对申请贫困资助的学生进行生活用品、消费习惯、开支金额等情况进行了解。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应深入学生当中, 深入宿舍, 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况和消费情况, 以事实为基准把握学生经济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这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度认定的有力补充。

(三) 进家庭、来学校的走访认定

学校申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 主要是由学生提供所在乡镇、街道办开具的“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或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证明, 这些材料的可靠性是有一定隐患的。一方面, 加盖公章的单位不一定完全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 况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只需证明, 不需出资, 所以开出的证明不乏有弄虚作假的成分, 使得不该受助者也享受了资助的“免费午餐”。[2]另一方面, 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乡镇、街道办出具的证明文件容易受当地人的平均生活水平影响, 边远乡村和城市街道办所认为的贫困家庭有着很大区别, 这很容易造成资助工作上的误差。因而通过“走出去”到家庭进行实地调查就显得尤为必要。在“走出去”环节中, 可以通过学生家庭居住条件、生活用品等实地内容和与家庭成员访谈中来印验是否为贫困学生。同样地, 还可以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活动时以“请进来”的方式, 与申请贫困家庭补助的学生家长进行一对一的访谈, 以获取更多的认定信息, 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四) 非常规、隐蔽性的辅助认定

贫困学生家庭致贫的原因众多, 有许多是因为家庭离异、亲人去世或重病等各种意外事情, 因而心理比较敏感自卑。自卑心理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担心被别人瞧不起而不愿参与学校的认定, 故意隐瞒家庭经济困难[3], 这样导致少数生活困难的学生无法获取本该得到的资助, 也就无法安心投入正常的学习。因此, 在正常制度认定和主动认定的基础上, 还要通过非常规的隐性的辅助认定来完成, 尽量维护尊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和人格尊严。[4]如我校每年都通过一卡通系统管理平台进行筛选, 发现每年总有少量学生每天吃饭只打素菜, 每个月伙食费甚至不到100 元的情况, 综合了解后发现, 几乎都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会及时根据这些结果进行贫困确定, 尽快给予学生资助。也可以通过学校心理教师从保护贫困学生隐私的角度出发, 科学而巧妙地设置一些关于平时生活、消费习惯之类的问卷调查, 让贫困调查内容融入其中, 这样的材料反馈对于贫困认定有很好的佐证和帮助。

随着我国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入和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会不断增大, 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一个前期调查、科学认定和后期监督管理的整体安排。[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途径的科学性、完善性、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和教育平等, 关系到能否保持校园及社会的稳定、和谐、进步。只有制定严格的制度和规范的程序, 不断完善和拓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途径, 建立起科学合理、标准明确、程序严密、监督有效的认定机制, 才能确保贫困工作的顺利开展, 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党和政府提出的“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R].2007-06-26.

[2]党振峰.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方法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S2) .

[3]高文坚, 李荣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的“模糊化”问题及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 .

[4]岑道权.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难点及对策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篇9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存在问题

1.1 认定体系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

在实际操作的环节, 每个高校都各自的认定体系, 但是缺乏科学考量的认定体系, 很大程度上是无法保证认定的准确性的。在认定过程中也无法做到核实信息的真实, 只能以学生日常的消费情况做参考。这种以消费为参考的作为是非常不准确的, 消费行为不止受经济因素干扰, 还受个人心理、性格以及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干扰。使认定工作难以保证公平公正。

1.2 认定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人为干扰因素多

班主任、辅导员的思想认识、敬业精神、业务能力等是影响认定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 民主评议环节多以投票产生最终结果, 同学之间的关系对于参与评议的学生影响比较大。很多学生参评者看得更多的是评议对象外在因素, 其外在表现可能与其真实情况差异较大, 依此进行认定对此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失公平。

1.3 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信息真假难辨

多数高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 依据是学生提供给学校的盖有地方政府或民政局公章的证明。然而, 地方政府或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存在很大“水分”, 各类数据统计口径差别突出, 有些证明根本无法反映学生家庭基本经济情况;还有部分学生和家长利用社会资源, 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取假证明, 诸如此类的原因为“假贫困生”的出现提供了温床。

2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关键环节

由于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经济的瞬息万变, 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标准也是没有统一定论的。在高等院校中对于补助政策最关键的步骤就是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以及经济困难学生等级的划分问题, 现今我国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尚以学生提交的申请书以及入学家庭调查表作为依据, 最关键的材料也仅仅是学生户口所在地提供的贫困证明。认定工作的随意性极强, 没有统一、有效、公平的认定体系。最有权威性的学生贫困证明在社会中更容易造假, 使抱着掉馅饼心态的学生有机可乘, 与之相反, 真正困难的学生如果在社会上由于某些原因拿不到贫困证明也就不能有国家或地方政府、企业的资助。其他认定材料的真实性也就更容易造假, 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家庭档案的建立, 根据实际的持续跟踪调查、监管来达到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的完善和真实。认定工作中的疏忽不仅仅是学校补助资金分配失衡的问题, 还会给经济困难学生造成心里上的伤害, 产生对社会的阴暗性的心理, 进而排斥政策、怀疑学校的信誉度和权威性。

3 提高贫困生认定准确性对策

3.1 构建监督机制

学生都能全面了解贫困生认定和资助的程序、方法和标准, 积极地参与到贫困生评定与监督的行列之中, 在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公正地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 防止学生间请客拉选票, 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资助。班主任、辅导员要对已经收集的学生家庭信息有重点的抽查核实, 通过暗访核实有关学生的信息, 落实学生已获取的资助金的实际流向, 对于以不正当手段获得贫困生资格的, 应及时取消资格, 并给予相应处罚。贫困生资格和等级确定后, 学院应将贫困生评议的最后结果在适当的场合进行公示, 接受学生的查询和举报。

3.2 建立贫困生档案

建立包括贫困生生源地、具体家庭困难情况、父母职业、月收入、贫困证明、历次受助情况、学习成绩等相关信息在内的动态贫困生数据库, 及时跟踪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及家庭经济变化情况。贫困生档案的材料必须是客观真实的, 能够实事求是地描述贫困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学习情况、心理状况等, 从而为科学合理地实施和调整资助措施提供翔实的材料。而且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动态对贫困生名额进行调整。

3.3 完善沟通制度

在与贫困生的交流过程中应注意理解尊重以及关爱鼓励等手段的实施。贫困学生在学校中应注重贫困学生权利维护、机会均等、人格尊重、团结互助等目前, 很多资助项目是面向“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如励志奖学金和要求成绩优良的企业助学金等, 这是好事, 但这种偏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那些成绩较差、自卑内向、另类叛逆的贫困生, 实际上他们更需要我们关爱和帮助。资助的目的是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有学校规定, 对学年考试有不及格的同学停止资助, 缺少相应的资助, 他们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想法挣钱以获得学费、生活费, 如此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恶性循环, 成绩愈加不理想。我们认为对成绩较差的同学资助不应中断, 但在资助的同时应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我们采取的是根据学生每学期成绩, 在开学初期对成绩低的学生进行谈话, 共同分析成绩低迷的原因, 寻找解决对策。对少数主观自弃学生给予警告。学生群体中还有一些内向的贫困同学, 由于内向不懂得或不敢为自己争取权利, 在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中。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沉默就漠视他们, 而应该在重点进行帮助, 走进他们的生活, 用朋友般的关怀给他们帮助和爱护, 打开他们的心扉, 通过积极的肯定建立自信, 走出自卑的世界。

3.4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从贫困生的认定入手, 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提高学生对于贫困认定名额的正确意识, 防止个别学生在诱惑中丧失作为一个人所必须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道德。要培养学生的礼让意识和关爱意识, 国家对贫困学子的补助是出于人文关怀, 不能在认定工作中使爱心演化成恶劣的竞争。同时也要注意对贫困生的思想引导, 贫困不是人生的污点, 在面对资助时不能因自卑而沉默。应该更加奋发, 回报社会和祖国, 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上进改变自己的命运。

参考文献

[1]葛超.论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 .[1]葛超.论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 .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篇10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状

目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已经有了一些相对比较成熟和规范的做法:以同年级同专业为单位, 成立以辅导员任组长, 班主任、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学生担任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 对申请入库建档的学生所提交的有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说明材料和其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综合评议;院系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组根据评议情况, 对照认定标准, 对申请学生进行经济困难等级的初步认定, 并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及档次, 以适当方式、在适当范围内公示, 后报院系党政联席会议讨论认定, 并将认定结果报学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备案、审批。此外, 院系每学年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重新认定, 尤其是对前一年受资助学生进行考核评议, “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2], 跟踪调查,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定期维护、动态管理。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实施, 为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制定了一个“科学”标准, 但在实际的认定操作工作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探讨和解决的难点和难题。

(一) 经济状况证明材料真实性有待商榷。

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 为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以期认定其经济困难程度, 都要求学生如实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附其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但事实上, 经济状况证明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其一, 近年来, 国家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 部分学生在金钱面前, 缺乏诚信意识, 价值观发生了偏离, 冒充经济困难学生骗取资助资源。而有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又由于自卑和虚荣心理, 不主动积极申请;其二, 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一些地方民政部门对经济状况证明的审查不够严密, 存在很大的“水分”, 很多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 因为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 很容易获得所需的证明材料。这就使真正困难的学生享受不到资助, 而不困难的学生却享受着“免费的午餐”, 有限的资助资源无法实现最优化配置。

(二) 经济困难认定标准难以定性和定量。

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 虽然已经有了相对统一的标准, 主要以查看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 同时在认定评议中“看表现”:衣食是否节俭, 娱乐消费水平如何, 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等, 但在实际操作中, 各个高校学生消费水平并不相同, 在同地域的高校之间, 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之间, 学生的消费情况都有差异, 因此这些标准都难以定性和定量。如在信息社会和“山寨文化”充斥的今天, 学生拥有“价格不菲”的手机已司空见惯;再如艺术设计等专业因为学习的需要, 拥有电脑也无可厚非。因此, 拥有手机、电脑等是否能作为认定的标准之一?如果作为认定标准, 又会出现诸如是学生自己所购还是亲朋好友所赠等问题, 这无疑都给认定工作增加了难度。再者, “家庭人均年收入”或“人均月收入”在认定工作中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但因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无法准确掌握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生活费支出, 更无法掌握学生家庭实际经济状况, 缺乏核查认证, 仅凭学生出具的一份证明, 很难确定其经济困难与否以及困难程度如何, 从而也就使这一指标缺少了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三) 经济困难认定规范操作过程难以落实。

规范的认定程序能实现认定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的良性发展, 增加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实效性和准确性, 但具体操作过程中总会出现很多步骤难以落实、甚至无法落实。例如:高校逐一核实、“实地走访”能提高认定的准确性, 但由于学生的生源地一般分布比较散, 显然不可能对每一个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认定, 即使“顺道”的走访和以社会实践形式开展的走访也缺少经费的支持, 有也是微乎其微。所以, 目前学生家庭信息的掌握主要来自学生主动上报, 或者局限于班级、寝室一定范围内的走访和了解, 但有些同学出于所谓的同学情义和“老好人”思想等原因并不如实反映其日常生活消费情况;再如:民政部门要求留有电话, 以便核对信息的真实, 但学生交回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往往会有遗漏, 即使有, 民政部门也无法完整提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 甚至一无所知, 往往都是以“村委 (社区) 已经在证明材料上有所认证”来搪塞, 就使得调查摸底和认定评议环节缺少客观的佐证材料支撑, 难免带有主观性, 常常会出现“爱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 给“假贫困生”有机可乘。

三、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 加强诚信教育,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

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资助, 改善必要的生活、学习条件无可厚非, 也是资助工作的初衷, 但在认定工作中对于提供虚假家庭经济状况证明以及利用资助款项奢侈消费的要取消其认定资格, 并记入诚信档案。因此, 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 高校必须大力加强资助政策宣传和诚信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正面教育为主, 完善诚信评价体系, 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个性特征, 以诚信为主题, 通过开展学习目标和德育目标承诺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创建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律意识, 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将诚信观念内化为自身信念, 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3]。

(二) 加强工作创新, 建立和完善科学准确的认证体系。

随着《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有了相对统一的标准, 也制定了“多维度、多层面、多方位的配套措施与制度”[4], 但是因为地域、城乡之间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和各地区物价、消费结构的差异性, 使得认定标准难以定性和定量也是不容忽略的客观事实。因此, 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以期规范民政部门证明材料出具工作, 实行“谁接手谁负责”, 有责必究;民政部门应以“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程序为参照, 对申请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予以核实, 首先由申请人向户籍所在地的居 (村) 委会提出书面申请, 在经过受理申请、调查核实、公示等程序后, 再由民政部门出具相关材料, 以避免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证明材料, 确保其真实性。在此前提下, 高校要注重对学生日常消费水平的观察和了解, 加强实践调查和工作创新, 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符合校情的定性和定量考察相结合的便于操作的认证体系, 认定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其“代表性、完整性、可行性, 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能对比、能量化”[5], 从而确保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 加强舆论监督, 建立和完善抽样复查和动态管理体系。

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否真的贫困以及困难程度最为真实有效的方式, 就是实地走访。但是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以及人力、财力的限制, 一一走访并详尽的调研每一个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 显然是不现实。然而在国家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今天, 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 要利用寒暑假学生社会实践和出差的机会, 相对集中的组织老师和学生进行实地走访, 尤其是对存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抽样复查。另外, 基于目前认定工作的存在的漏洞和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动性, 应健全、畅通学生意见反馈渠道, 拓建网络工作平台, 辅导员或班主任尽可能多渠道地了解学生信息, 加强认定工作的舆论监督,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实行动态管理, 及时调整, 以便更好的完成资助工作。

总之,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是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关键, 是资助工作重点和难点之一。因此, 结合实际, 积极探索科学的认定方法, 建立科学的认定机制, 以高度的责任心去研究和开展认定工作, 是每一位资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德铎, 张桂华, 陈芳.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圈, 2007, 23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Z].教财[2007]8号, 2007年06月26日

[3].薛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问题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7

[4].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 2006, 4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篇11

摘要: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持是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是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由于当前我国缺乏关于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具体政策依据,直接影响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工作的精准度,容易出现不公平认定现象。本文主要利用问卷调查和走访等方法对永州市中职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教育行政部门完善贫困学生认定工作机制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永州市;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认定

一、前言

中职学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与普通高中、高职、本科学校相比,在社会上受到关注程度并不高,因此也影响到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资助是我国教育公平的关键,只有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的公平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培养优秀的中职技能人才。

二、研究分析永州市中职学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意义

现阶段,由于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再加上慈善家与爱心机构的资助等,永州市贫困生资助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资助强度有所增加。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结束九年义务教育后不上高中的学生,由于知识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小,社会对中职学校的关注度不高,教育部门在贫困生认定工作方面,对中职学校缺乏一套完整的认定机制,造成了目前中职学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出现实际需要资助的学生没能得到资助,没有达到贫困资助条件的学生却获得了资助的情况,严重破坏了学生资助的公平性。

以永州市为例,研究分析中职学校当前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完善中职贫困生认定工作,对现有的中职贫困生认定工作机制进行查漏补缺,促进教育公平,确保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中职学生能得到资助,顺利完成学业。

三、永州市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的更客观的了解与分析当前中职学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取了永州市多所中职学校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与走访调查,得出调查结果并进行分析。

图1 永州市某中职院校2013-2015年

贫困生评定工作统计问卷

永州市某中职院校2013-2015年贫困生评定工作统计情况

内容201320142015

班级贫困生认定申请人数202225

班级实际评上贫困生人数888

根据表1永州市某中职院校提供的2013-2015年贫困生认定的情况,可以看出:从2013年以来,每个班贫困生补助的名额较为平稳,但永州市中职学校班级平均申请贫困补助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一个中职班级的学生在55名左右,平均每班的贫困生认定申请人数由2013年的20人增加到2015年的25人,而平均每班贫困生认定人数为8人,可见资助力度仍然不够。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图2 中职学生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态度调查问卷

中职学生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态度

评上贫困生

难度是否满意贫困生

的评定程序贫困生认定工作

是否公平

人数650800850

比例65%80%85%

考虑到中职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对象是中职学生,为了更客观研究分析永州市中职学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永州市多所中职院校随机一千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采访。根据调查与采访结果可以看出:1.超过一半的中职学生认为申请贫困生并且能成功申请的难度大,几率渺小。2.对当前贫困生主要由班主任组织班委会评定的认定程序感到不满意。3.由于评定程序是由班主任组织班委会对符合申请的同学进行评定,其中难免存在私心,不够客观,导致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中职学校平困生认定工作不公平。具体调查数据如图2所示。

四、永州市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认定界限模糊不具体

当前,对中职学校贫困生认定界限模糊,没有明确具体的认定界限。评定贫困生所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在永州市只要学生出示户籍当地的贫困证明则能成为贫困生认定候选人,至于学生的贫困情况是否属实无从考证,贫困等级也是由班主任与班委会进行认定,缺乏明确的认定界限,模糊不清的界限容易降低中职学校学生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

(2)申请贫困生认定材料可信度不高

中职学校的学生申请贫困生认定,首先需要填写申请表以及提交户籍所在地出示的贫困证明,一般由当地的乡、镇(居委会)盖章即能完成认定材料收集。但是就目前来看这种贫困生认定的材料可信度偏低,这是由于社会不良作风所造成的,申请认定的贫困生的情况可以进行虚假编造,家里与当地居委会有关系,帮忙出个认定证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以此凑齐认定材料参加贫困生评定。这种可信度低的认定材料给中职学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编造虚假材料的学生很可能评定成功获得相关资助,真实填写的同学也很可能被虚假编造的同学“挤下去”,无法获得资助。当前贫困生认定材料的获取缺乏客观性,难以考察其真实性,并且从一张材料证明来认定学生家庭实际的情况是远远不够的。

(3)贫困生认定程序缺乏合理性

对永州市中职学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调查,能明显感觉到其认定的程序缺乏合理性。首先体现在学校对各班所下达的贫困指标上,通常是学校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所下达的贫困生指标,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下达各班,这种看似公平的平均分配名额实际上却明显带有不公平的色彩。学生专业的学费不同,专业、班级贫困人数的不均匀都是不公平的体现,一个班级实际贫困人数多,另一个班级实际贫困人数少,但获得的贫困生名额却几乎一样,使得实际需要资助的学生没能得到资助。

再者,就是各个班级贫困生的认定程序缺乏合理性。据了解,永州市中职学校当前贫困生认定程序较为统一,以班级的班主任和班干部共同进行认定,这种认定程序缺乏客观性与公平性。第一,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班干在进行投票的时候,容易偏向于自己关系好的同学或者是凭自己的感觉进行评定;第二,班主任结合学生的申请书中家庭实际情况与班干的投票得出贫困生确定名单,同时还会结合学生的成绩进行认定的情况,最后将选定名额上交到学校,学校基本上不会重新审查,一般都直接按照班级所选的名单进行确定,缺乏严谨性;第三,贫困生的申请,还受到自身的影响,中职学生年龄阶段身心发育都未成熟,在申请贫困生认定的时,有时由于受到自尊心和性格影响,对于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描述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给评审工作带来一定的误差。

(4)认定精准度提高成本较高

永州市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还存在认定成本高的问题。学校贫困生申请的学生数量较多,而且学生来自不同的县区,学校要提高贫困生认定的精准度必须入户调查,进而提高了认定成本。

五、完善永州市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机制的建议相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在为中职学生开具贫困生证明时,要仔细核实其实际家庭情况,避免虚假证明,不为“人情”开证明,为贫困生认定工作提供真实的证明材料;其次学校要充分了解每个专业、年级的贫困生的情况,将贫困名额合理进行分配;班级应采取全班同学参与不记名的方式进行投票,上交学校后因进行再次审理,以确保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精准性。

六、结束语

中职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政府等对在校中职学生的“扶贫”工作的精准度的问题,也是在校中职学生 “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职学校要努力完善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机制力求让我们的中职资助做到精准。

参考文献:

[1]颜小婕,马锦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2(05):103-104.

[2]张福友.高校在落实国家资助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03):56.

[3]梁旭,王松江,董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淄博师专学报,2012,03(15):45-46

[4]莫云仙.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2013(16):89-91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篇12

高校对接收新政策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认定是各项资助工作的首要前提, 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资助工作的效益与效率, 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与公平。因此准确、有效地进行认定是资助实现的基本前提, 也是资助实现的基本保障。本论述分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然后从认定程序、认定标准、认定机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并就认定中的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1 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主要问题

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确认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要依据, 确保《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的真实性是认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关键。一直以来, 由于一些地方基层政府管理不严格, 许多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了困难证明, 部分基层组织开具困难证明也具有随意性, 从而导致识别真假贫困生工作的难度增加。而由于个人生活习惯的差异和自尊心等原因, 校方也很难通过对学生在校情况的观察准确判断学生的经济状况。

1.2 组织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够专业

一般而言, 高校都有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机构, 一般设置在学校学生处, 也配备了工作人员, 各院系也有管理人员 (一般为辅导员或班主任) 负责该类事宜。但从事助学工作的人员数量有限, 很多高校这类工作人员基本上是兼职的, 除了管理该项事务外还要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 因此要真正把它做细做实, 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由于申请学生众多, 学工办老师工作量极大, 难免不出差错。没有系统的组织、必要的经费和足够的专业人员作保障, 高校做好认定工作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1.3 重视贫困生“物质需要”, 而忽视“精神需要

长期以来, 不论是高校还是社会, 大多数只关注贫困生在经济上的困难, 却忽视了他们的“精神贫困”, 据调查大多数贫困生不仅在经济上贫困, 而且在学业、心理和精神等多方面都处于“贫困”状态, 使得我们现有形式多样的帮困助学措施主要是从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来考虑, 而对贫困生影响更大的诸如精神、思想和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帮助和教育缺乏具体而有力的措施。

1.4 人为干预因素多, 人际关系起主要作用

在对贫困生进行班级评议过程中有拉帮结派的拉票现象;在困难学生资助名额有限的情况下, 城市户籍的困难学生往往得不到与农村户籍学生同样的关注;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较易认定, 但是对于家庭情况不是特别困难且条件相近、相似的同学很难认定。

2 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的探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做到依照程序、重视依据、坚持标准, 民主监督, 严格把关。结合我校情况, 我们尝试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2.1 整合各种信息材料, 采用资助指数量化界定办法

根据调查,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享受城镇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二是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 (失业) 的;三是家庭成员中有两个以上正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四是家庭成员因患重大疾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五是单亲且无固定收入, 家庭因突发性变故造成人身及财产重大损失的;六是家庭遭遇不可抗力或自然灾害的;七是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八包括其他情况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因此科学探索一套科学的量化指标来界定贫困生和特困生的范围显得非常重要。可以采用资助指数分值来界定贫困生, 即将贫困生的各项困难原因分为八大类, 然后每一大类再分为几个小类, 不同的类别打不同的分值, 最后分值最高者最为贫困。资助指数分值可粗略参见表1:

贫困生的困难程度可参照上表所列栏目逐个评分后累加, 以分值最高者最为贫困, 分值最低者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同时, 参照这些贫困生平时在校的消费和生活情况再给予修正。再将所有贫困学生按照分值排序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并录入贫困生数据库, 在资助时可优先考虑资助指数分值较高的学生。

2.2 扩大学生参与,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组织系统

学校成立学校、二级学院、班级三级认定组织, 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一是成立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全面领导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和管理全校的认定工作。二是成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领导为组长, 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辅导员等为成员, 负责本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的组织、审核以及各种资助项目的评审。三是成立班级资助评议小组。以班级为单位, 成立以班主任任组长, 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 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民主推荐和民主评议工作。认定评议小组成员中, 学生代表人数视年级、班级人数合理配置, 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一般不少于班级人数的10%。认定评议小组成立后, 其成员名单应在本年级范围内公示。为了保证学生在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参与, 建议学校建立以下制度: (1) 建立学生资助工作学生助理制度。选拔学生, 作为资助工作学生助理, 进行培训, 让学生参与学校和院系两级资助管理工作。 (2) 建立学生资助工作学生评审制度和学生听证制度。按照性别、民族、地区等类别选拔学生, 组成学生评审委员会, 学校和院系评定受助学生时, 举行学生听证会, 让学生参与贫困生的界定和分级评定工作。 (3) 建立学生资助工作学生监督和申诉制度。学校评定和发放奖助学金后, 如发现信息不实、资格虚假、分级不公允、不当使用资助金等情况, 学生可进行监督、检举、申诉, 学校按照相关程序进行调查处理。 (4)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志愿者组织, 对受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在校内外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2.3 严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学校在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 同时寄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在每学期结束之前, 向在校学生发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需要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及在校生需根据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如实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 并持该表格到家庭所在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 以证明其家庭情况。具体认定程序如下:一是本人申请。需要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需如实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 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 或附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 并将相关表格及材料提交班级资助评议小组。上学年已被学校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再次申请认定时, 如家庭经济状况无明显著变化, 可只提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认定表》, 不再提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每学期开学时, 班级资助评议小组负责收集《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及相关证明材料, 并组织学生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认定申请表》。二是班级资助。班级资助评议小组提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认定申请表》, 将所有申请学生按照贫困分值排序, 并结合学校确定的认定标准和学生日常消费行为, 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 认真进行讨论, 初步确定本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困难和特殊困难学生的推荐名单, 在班级公示, 排除有意见有异议的学生, 再次提交班级进行民主评议。班级资助评议小组对有异议的, 由班级评议小组予以重新认定, 最终确定出本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困难学生和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名单及排名, 报学院评审。三是学院评审。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审核班级资助评议小组申报的初步评议结果。如有异议, 应在征得班级资助评议小组意见后予以更正。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 将评议结果提交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 在全院公示5个工作日。学生有异议, 可通过书面形式或意见箱或者以适当方式向本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提出质疑。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应在接到异议材料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对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的答复仍有异议, 可提交书面材料向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公室提请复议。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接到复议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无异议后, 由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将审核通过后的本学院各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和档次以及相关材料汇总上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公室。四是学校审定。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公室负责汇总各学院审核通过后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认定申请表》, 报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批, 审批通过后建立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和贫困生数据库。学校以此作为各类资助项目评选对象的范围依据。

2.4 规范地方基层组织的认证材料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认证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规范地方基层组织的认证材料。由国家相关部门给出证明材料的大体内容, 然后由地方基层组织的上一级的民政部门统一证明材料的格式, 每一份证明材料都留存备查, 开设专门信箱对开具证明索要费用的人进行监督, 对证明材料的开具人违规操作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地方基层组织在开具贫困大学生的证明材料或相关材料时, 要求学生将家庭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 填写清楚, 以此加强证明材料的真实性。《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有个栏目是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签字盖章的地方, 经办人员为逃避责任, 往往只加盖政府的印章。然而, 高校没有约束地方政府的权利, 所以高校应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 尽力确保地方政府出具证明的真实性。为明确地方政府和经办人员的责任, 高校可以在发放《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时, 在备注中加上“当地民政部门需对本表的真实性负责, 经办人员需署名并留下联系电话, 以备学校核查”。这条备注不违背国家的规定, 只是善意地提醒政府经办人员的责任, 并表明学校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核查。从而可以规范地方基层组织的认证, 提高证明材料可信度, 为学校开展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另外一年一次定期举行省教育厅、地方民政部门、地方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各高校参加的联席会议, 商讨贫困学生界定标准, 确保贫困学生分级的信息真实度。

2.5 加强访谈调查, 细化学生日常消费观察

在学校成立由校院领导和老师组成的工作小组, 专门负责贫困生认定工作, 制定相应的认定程序和制度, 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是以每个学生家庭的月平均人均收入为主, 把学生每月平均消费额纳入评定标准, 再看贫困证明及调查表。学校及二级学院学工办老师及班主任在适当的时间, 可以走访其所在民政部门或村委会 (街道、社区办事处) 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同时要细化对学生的日常消费观察, 具体包括学生在伙食消费、日用品消费、服装消费、电话消费、上网消费、学习用品消费、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等项目的支出情况, 在具体认定过程中要深入到二级学院、班级、宿舍中去, 使评定工作更加扎实。必要时, 学生以匿名参与的方式来投票;班主任应对班上所有的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 对所有学生情况有准确的了解, 以制定出符合本班的认定标准, 以推广到学院乃至学校, 使评定工作在最基层就做得非常扎实, 没有漏洞。学生的贫困认定必须是每年认定一次, 对家庭情况有变动的学生要在资助上给予相应的变化, 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再者就是要做好贫困大学生的个人情况及变动记录工作并做好文件的存档工作, 另外, 在贫困大学生档案中, 除了要有基本的家庭经济来源情况外, 还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受资助情况以及各种能力的培训与提高等内容, 达到随时追踪的效果, 以确保资助经费得到有效利用。

2.6 完善认定的复核机制和公示制度

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必须明确有关原则, 强化工作规范。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准确地甄别真正需要资助对象。为此, 就应该建立公示制度。具体负责资助工作的老师要在各年级、各班级的大会或班会上广泛宣传学校有关认定贫困生的政策。每次开始实施认定前, 要将学校拟定的相关细则, 公布认定学生的范围和条件, 校、院开展这一项工作的程序以及时间安排, 清清楚楚地张贴出来, 传达各年级。根据掌握的资料和学生报名的情况逐一核查、篩选, 然后把经初步核实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名单全部公示, 经过同学们的认可, 确定没意见, 提交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时, 院系老师要对已经收集的学生家庭信息进行有重点的抽查核实, 通过抽查暗访核实有关学生的信息[2]。在受资助学生所在班级设立资助信息反馈信息员制度。设立匿名监督平台, 健全监督机制和申诉机制, 确保学生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 防止个别学生的作弊行为, 提高学生工作的公信力, 保证国家对贫困生资助落实到真正困难的同学身上, 从而维护国家政策的严肃性, 使之更好地为育人的目标服务。

2.7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诚信管理机制

大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包括:大学生本人有关诚信方面的承诺书、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评价、学习成绩、健康状况、贷款情况、信用记录、毕业生签约履行情况等[3]。这些材料可以作为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信用审核依据, 可以在学生毕业时放入其本人档案, 作为其在大学学习期间的信用档案。建立档案本身对大学生的行为就是一种有力的约束, 如银行要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了解, 可以提供相对客观、详细的依据。在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基础上, 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 设立基本信息记录、良好行为信息记录和不良行为信息记录, 对有严重不良行为记录和濒临诚信降级的学生实施预警制度, 教育和督促学生, 避免诚信状况进一步恶化。对诚信行为较好的学生, 在资助政策上可适当给予政策倾斜, 公开表扬和树立榜样, 相关诚信记录放进学生档案。再将困难学生名单、家庭收入、学生月消费情况及其个人诚信状况进行详细登记, 设立诚信监督信箱, 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 对严重缺乏诚信的学生, 取消其相应的评优资格;各种资助金评定前、评定中、评定后都实行监督管理, 发现学生存在虚假信用状况或不良行为记录即停止认定资格。

摘要:近年来, 中央、地方政府、学校高度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国家每年拿出数亿资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从政策面上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但由于管理措施尚不到位, 在贫困生资助面扩大, 资助标准提高的情况下, 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为此, 探索和优化一个全面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资助管理体系, 确保各项资助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身上, 成为各级政府和高校资助管理机构十分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肖小琼, 徐红.新资助政策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初探[J].西南交通大学 (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109-110.

[2]谢梦珊.关于高校三项奖、助学金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266-267.

上一篇:导管留置时间下一篇:基金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