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留置时间(共7篇)
导管留置时间 篇1
中心静脉导管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CVC) 已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肠外营养、液体复苏等, 但CVC也是最常见的引起导管相关血行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 的血管内置管[1,2]。CRBSI是一种常见的院内感染, 它的发生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延长了住院时间, 增加了住院费用, 甚至会造成患者病死率的增加, 目前对需较长时间留置CVC的危重症患者, CVC留置时间与CRBSI发生的相关性尚无明确性结论[3,4]。本研究回顾性统计了4年时间内本院留置CVC患者资料, 并对CVC留置时间与CRBSI发生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4年2月在湖北省通城县人民医院实施CVC置管的危重患者, 收集这些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年龄、性别、CVC留置时间、CVC置管处皮肤细菌数。入院初步诊断为脓毒血症或怀疑脓毒血症者不入选, 穿刺时如有穿入动脉或血肿等并发症者不入选, 意外拔管或因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原因已去除未到预定换管时间而拔管者也不纳入研究对象范围。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并资料完整患者共1086例, 其中男626例, 女460例, 年龄 (67.32±12.57) 岁, 置管时间为1~45 d不等。CRBSI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寒颤或置管部位红肿、硬结, 有或无脓性液渗出, 除此以外有些患者还有医院获得的心内膜炎、骨髓炎和其他迁徙性感染症状。
1.2插管和拔管指征
(1) 插管指征: (1) 需快速扩容; (2) 静脉营养支持; (3) 监测中心静脉压; (4) 无法建立长期的外周输液通路; (5) 需经中心静脉给药[5]。 (2) 拔管指征: (1) 留置CVC的原因已去除; (2) 导管不能再继续使用; (3) 怀疑发生CRBSI, 导管拔除时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无红肿热痛甚至化脓, 并观察导管头的大体情况, 之后同时作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
1.3 CVC插管方法与步骤
参照相关方法: (1) 常规消毒、铺巾、局麻, 用18 G穿刺针在穿刺点进针, 穿刺成功, 回血通畅并证实为静脉后插入导丝, 退出穿刺针, 沿导丝进扩张器扩开皮下后退出, 最后沿导丝置入16 G的中心静脉导管; (2) 肝素盐水冲洗导管, 其近端用肝素帽封闭; (3) 缝合固定导管, 穿刺部位为盖无菌敷料, 并定期更换[6,7]。
1.4 导管和血细菌培养方法
导管头部、皮下部分或导管接头处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培养, 血培养按要求采集2套患者外周静脉血液标本5 m L, 分别注入带有抗凝剂的需氧培养瓶和厌氧培养瓶中, 充分摇匀后立即送临床微生物室, 放入Bac T/ALERT 3D微生物培养监测系统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37℃培养。培养瓶阳性报警后, 取出培养瓶, 立即接种于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上, 35℃培养24~48 h后观察结果, 2套外周静脉血液标本均分离鉴定为同一细菌的才可确认为血行感染阳性。
1.5 CRBSI诊断标准
CRBSI仅限于导管感染导致的血行感染, 能够排除其他感染, 导管培养与血培养为同一致病菌, 参照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具备下述任意一项的都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源[8]。 (1) 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 (每导管节段≥15 CFU) 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 (每导管节段≥1000 CFU) , 同时外周静脉血亦培养阳性, 并与导管节段培养均为放射根瘤菌; (2) 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量血培养, 两者菌落计数比≥5:1; (3) 从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性血培养, 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阳性结果出现时间比外周血培养至少早2 h; (4) 外周血和导管出口部位脓液培养均为放射根瘤菌。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正态分布) 或秩和检验 (Mann-Whitney U, 非正态分布) ,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VC不同置管时间CRBSI的发病率比较
本研究入选1086例CVC患者发生CRBSI 352例, CVC留置1~7 d、7~14 d、14~21 d、21~28 d和≥28 d CRBSI的发病数分别为65例 (5.98%) 、69例 (8.84%) 、143例 (13.17%) 、198例 (18.23%) 和352例 (32.41%) , 见图1。
2.2 CRBSI发病的影响因素
1086例患者中, CVC留置≤3 d发生CRBSI为57例, 未感染1029例;CVC留置3~7 d发生CRBSI为8例, 未感染1021例, 留置≤3 d比3~7 d发生CRBSI显著升高,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35.46, P<0.01) 。CVC留置7~14 d发生CRBSI为33例, 未感染988例;CVC留置14~21 d发生CRBSI为47例, 未感染941例, 留置7~14 d与14~21 d发生CRB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3.05, P=0.08) 。CVC留置21~28 d发生CRBSI为55例, 未感染886例, 留置14~21 d与21~28 d发生CRB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1.14, P=0.29) 。CVC留置3~28 d发生CRBSI为141例, 未感染888例;CVC留置≥28 d发生CRBSI为152例, 未感染734例, 留置≥28 d比3~28 d发生CRBSI显著升高,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38, P=0.04) 。另外, 患者年龄≥60岁和CVC置管处皮肤细菌数≥100 CFU/10 cm2也是导致CRBSI的重要因素, 见表1。
例
3 讨论
在日常医疗实践中, 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 , CVC已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9]。然而, 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性并发症, 包括感染、机械损伤、血栓形成等也日益突出, 以致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 加重医疗负担, 甚至增加患者的病死率[10]。为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降低医疗成本, 探讨CVC留置时间与CRBSI发生的相关性非常必要。
影响导管感染的因素很多, 有时可能有几种因素同时存在, 如宿主因素、导管位置及微生物与导管的相互作用等[11,12]。CVC长时间留置的主要并发症是感染, 感染也是决定是否需要换管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在第一次置管后CRBSI的发生时间及换管时间十分必要。有些研究认为置管后每5~7 d换管可以减少CRBSI的发病率[12,13]。本研究入选的1086例CVC患者发生CRBSI 352例, CVC留置1~7 d、7~14 d、14~21 d、21~28 d和≥28 d CRBSI的发病数分别为65例 (5.98%) 、69例 (8.84%) 、143例 (13.17%) 、198例 (18.23%) 和352例 (32.41%) , CVC留置的前3天和后28天是CRBSI发生的高峰时间, CVC留置7~14 d与14~21 d比较、14~21 d与21~28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说明CVC置管3 d后未出现CRBSI的情况而且在没有其他换管指针的前提下, 没有必要频繁换管, 但置管时间≥28 d CRBSI的发病率会大幅升高。CRBSI发生的原因是微生物感染, 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 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 通过皮下到导管内段至尖端定植, 随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2) 微生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 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引起CRBSI; (3) 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 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11]。多项研究显示, 股静脉导管的感染发生率远高于颈内和锁骨下静脉, 并且股静脉和颈内静脉较锁骨下静脉导管置入点细菌定植发生更早, 发生CRBSI的风险更高, CRBSI危险性为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14]。然而总体说来, CRBSI发生的原因与置管处皮肤细菌数量有关, 置管处皮肤细菌数越多, CRBSI越容易发生。笔者的研究显示:CVC置管处皮肤细菌数≥100CFU/10 cm2的患者与<100 CFU/10 cm2比较, CRBSI发生率有显著性升高。
有研究报道发生CRBSI后早期拔除导管可以很大程度上缩短菌血症时程, 尽管有46%的病例在保留导管的条件下也能成功控制感染, 但部分病例会出现菌血症的反复[15]。另有研究显示对于革兰阴性杆菌导致的CRBSI, 保留导管更易出现菌血症的复发, 立即拔除导管则能够提高治疗的成功率[16]。目前念珠菌血症在CRBSI中所占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 研究显示发生念珠菌CRBSI时保留导管会显著增加持续菌血症的几率以及病死率, 因此发生CRBSI应立即拔出导管[17]。上述的研究说明患者发生CRBSI后立即拔管是消除菌血症的有效方法, 因此笔者在处理CRBSI时也是采取立即拔管的方法, 而不是采取每5~7 d换管预防减少CRBSI的方案。
总之, CRBSI与诸多因素有关, 除患者年龄≥60岁、CVC置管处皮肤细菌数≥100 CFU/10 cm2较易发生CRBSI之外, 关注CVC的留置时间也非常重要, CVC留置的前3天和后28天是CRBSI发生的高峰时间, 而CVC留置的7~28 d发生CRBSI的概率较低。
PICC留置导管的应用及护理 篇2
1 操作前的护理
1.1 评估
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收集基础资料, 包括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血管情况、穿刺部位皮肤情况、文化水平。选择无禁忌证的患者留置PICC管, 根据患者的病情, 适时做好心理护理, 解除患者的疑虑。向患者介绍PICC管的特点及置管的优点, 置管的操作方法, 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患者的充分配合, 并签署同意书。
1.2 导管的选择
现临床常用美国巴德、BD及德国贝朗PICC。美国巴德与BD的PICC材料均为硅胶, 柔软, 与人体的亲和性好, 对血管刺激小[2], 硅胶类导管的机械性损伤和感染率较聚氯烯低, 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0%与70%, 但硅胶类导管价格昂贵, 适用于需长期营养支或反复化疗的患者。其他PICC管还有美国AR-ROW、法国美德、法国优格等[3]。应该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选择合适的导管。
2 操作中的护理
2.1 操作方法
2.1.1 物品准备:
PICC穿刺包, 无菌手套2副, 肝素帽1个, 无菌生理盐水、无菌肝素盐水100 U/ml。
2.1.2 选择血管:
患者平卧, 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 扎止血带, 评估患者血管状况。选择血管的顺序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已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一侧手臂不宜同时作PICC, 以贵要静脉为例, 其途径为腋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 因其直径粗、静脉瓣较小做为首选[4]。
2.1.3 测量定位:
手臂外展90°, 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 再向下至第二肋间隙。为避免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损伤、心包填塞等症状, 从量好的长度中剪去1~2cm, 从拍摄的X光片中可见正好达第二肋间[5]。
2.1.4 建立无菌区:
打开PICC无菌包, 戴手套, 准备肝素帽, 并抽吸生理盐水, 铺第一块治疗巾于手臂下。
2.1.5 消毒:
用PICC包内酒精棉棒清洁脱脂, 面积为10 cm×10 cm, 再用碘伏消毒, 让消毒剂自然干燥。
2.1.6 更换手套。
2.1.7 铺第二块治疗巾。
2.1.8 预冲导管:
用充满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T"型管并冲洗导管, 润滑导丝。拔出导丝至比预计长度短0.15~1 cm处。
2.1.9 修剪导管:
在预计长度处, 剪去多余部分, 并剥开导管护套10cm, 切忌剪导管时剪到导丝, 否则导丝将损坏导管, 伤害患者。
2.1.10 实施静脉穿刺:
见到回血确保导引套管的尖端在静脉内, 松开止血带, 左手压住套管和穿刺血管, 防止套管移位并减少出血, 抽出穿刺针, 用镊子夹住导管尖端, 逐渐送入静脉, 用力要均匀缓慢。当送至肩部时, 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 下颌靠肩以防止导管误入颈静脉。若送入困难, 考虑静脉有堵塞或导管位置错误。当送入10~15cm时, 退出导引套管, 继续送导管至皮肤参考线, 抽吸回血, 一手固定圆盘, 一手抽导丝, 动作要轻柔、缓慢, 注入生理盐水, 确定是否通畅, 安装肝素帽, 用10 ml注射器, 正压封管[6]。
2.1.11 固定导管, 覆盖无菌敷料;
12记录导管长度、穿刺日期、穿刺者姓名。
2.2 操作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点周围皮肤必须严格消毒, 穿刺部位局部暴露需要充分, 嘱患者在置管过程中不要活动, 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要应用镇静剂后再进行操作。
3 操作后的护理
3.1 置管后24 h内换药1次, 若<24 h穿刺点出现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 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 如无出血污染以后每周换药一次。
揭去透明贴时要顺着导管的方向去撕, 消毒面积为6cm×8cm, 碘伏干后将透明贴盖上针眼及导管柄, 驱尽空气即可。一定要保持无菌。
3.2置管后, 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变红、渗漏或水肿, 触摸穿刺点有无疼痛和硬结及体温的变化。
导管入口处用无菌小纱布块保护, 然后用透明贴膜封管, 必要时用绷带加压。置管3d内术肢减少活动, 避免剧烈活动。穿刺处及时更换贴膜, 清理血液, 对于皮肤较敏感的患者应消毒更换1次/d。
3.3 肝素帽和可来福接头使用后, 要注意防止污染, 肝素帽每3~5d更换1次, 可来福接头7~10d更换1次。
每日输液时严格消毒, 其范围包括肝素帽、可来福接头的后端及周边, 然后再连接与可来福接头配套的螺口输液器, 使连接比较牢固, 减少了输液器与可来福接头脱出的机会, 同时用可来福接头后形成一个密闭的输液系统, 依靠可来福接头的正压作用机制, 无需使用抗凝剂封管, 既减少了感染率, 又降低了堵管率。
3.4
在每天输液前用10ml~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冼导管, 输液完毕, 必须用不少于10 ml的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 正压脉冲式封管是预防堵管的关键。如果导管堵塞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生理盐水20ml尿激酶10×104U或生理盐水20ml加肝素钠12 500U缓慢静脉推注, 保留20min后再静推回抽, 如此反复, 导管再通后用20ml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
3.5 留置PICC管期间, 要注意合理、严格地进行导管的维护, 尤其是导管的固定一定要应用蝶翼交叉的方法。
更换贴膜时动作应轻柔, 应从下向上撕去贴膜, 以避免撕贴膜时将导管带出。教会患者及家属改良术肢衣袖, 以免穿脱上衣时将导管拔出, 尤其是在睡眠时保护好导管, 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4.1 静脉炎静脉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为2.6%-9.7%.置管早期并发静脉炎通常与穿刺插管时的机械, 而后期并发静脉炎则与化学刺激及病人的特殊体质性损伤有关[7]。静脉炎的发生与导管的选择是否合适、导管尖端的位置放置是否准确、导管在体外部分的固定是否牢固、患者本人的凝血状况及体质有关。强调严格的无菌操作, 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 送管时动作要轻柔, 以减轻血管内皮的机械损伤导致机械性静脉炎。置管前消毒时要等到消毒剂晾干后再行穿刺, 否则消毒剂可沿穿刺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刺激, 引起静脉炎。同时选择合适导管, 不要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 避免引起血管损伤导致血栓性静脉炎。更换敷料时提倡使用透明胶贴。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 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通过皮肤与血管之间的开放窦道逆行侵入, 造成细菌性静脉炎。一旦发生静脉炎, 应及时给予治疗。首先要抬高患肢, 行热敷或硫酸镁湿敷[8]。
4.2 导管堵塞导管堵塞是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 可达21.3%, 并且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导管堵塞包括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两大类。前者系由于血液返流, 在管腔内形成血凝块或血栓所至;而如导管扭曲、打折、药物结晶沉积、异物颗粒堵塞等可引发非血栓性堵塞。如发现输液速度变慢、冲管时阻力加大、不能抽得回血时, 多提示明导管有堵塞, 首先应检查外部因素和病人体位。导管扭曲打折时, 一般阻塞部位在导管的体外段, 解除扭曲和打折即可解除阻塞。血栓形成堵塞导管通常发生于导管的体内末端, 因血液返流形成血栓阻塞导管, 此时可采用肝素或尿激酶进行脱内鞘治疗。[9]预防:PICC管管腔狭窄, 易形成血栓, 故不宜经导管输血、抽血, 若需输全血、血浆、白蛋白等液体应另辟通道;其次是尽量应用输液泵输注, 可以有效预防导管堵塞, 维持满意的输液速率, 并防止血液倒流;同时强调正确冲管封管, 尽量采用脉冲式动作, 使冲洗液在管腔内产生湍流, 清洁和漂净管壁。对于连续7天不输液的患者, 也应每天用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冲管。封管应采用正压封管。
4.3 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浅静脉和或深静脉, 其发生率在1%-4%。深静脉狭窄和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7%, 且置管时间越长, 静脉血栓的发生机率越大。因此, 在临床上应当尽可能选用细的导管[10]。
4.4 导管异位:导管异位也是常见问题, 文献报道发生率在6.7%.主要与血管变异、患者体位不当、经头静脉穿刺及有纵膈肿块有关。[11]为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 经上肢静脉, 尤其是头静脉脉穿刺时, 应注意当导管到达肩部时, 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 下颌靠近肩部, 以便导管顺利进入上腔静脉, 如异位距离较长, 可将导管退拔5~7cm, 此时细软导管尖端可随回心血流入上腔静脉。
4.5 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相关的感染主要包括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和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等三种类型。局部感染是指导管入口处红肿硬结、流脓, 范围在2cm以内;隧道感染是指感染症状沿导管插入方向延伸超过2cm, 无其他明显感染来源病人外周血培养及标准是有全身感染症状对导管半定量和定量培养分离出相同的病原体。引起导管相关感染的微生物最常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 约占的27-30%。[12]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应采取综合措施:如置管时及置管后行各种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认真护理, 并采用合适的敷料覆, 可有效的减少导管感染的发生。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及皮肤消毒方法。导管局部感染的治疗主要是采取局部措施, 如理疗、热敷、加强局部护理、换药等, 必要时口服抗生素, 一般无需拔除导管。隧道感染发生后应拔除导管, 全身应用抗生素, 加强局部处理。
5 讨论
国外资料报道PICC导管可留置2年, 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用药过程中患者的恐惧, 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成功地穿刺留置导管后, 离不开细致的导管护理, PICC导管毕竟是一种异物, 长期留在体内, 在留置期间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 因此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 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无菌技术, 做好相应的护理, 加强置管后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根本, 而选择合适的导管也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摘要: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是一种能够满足各种静脉给药的深静脉导管, 且具有操作简捷、使用安全、维护简单、便于长期留置等优势, 而且它是一种可由护士操作的中心静脉置管术。国外早已广泛使用, 国内近几年各大医院也开始应用, 发展很快。置管的操作流程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有很大的改善。
导管留置时间 篇3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3年3月留置深静脉导管的住院患者112例,置管时间最长为35 d,最短为5 d,其中26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导管堵塞,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包括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血肿等)17例,各类中毒患者(包括有机磷、安定和氯氮平等)3例,重症胰腺炎患者2例,多发伤4例;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20~75岁。既往体健者20例,有基础疾病者6例(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出血、COPD等);导管堵塞发生于置管后24 h~35d,发生率为25.3%。
1.2 材料与方法
材料选用美国某公司生产的导管包,穿刺部位为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按无菌操作方法予以留置。拔管指标:停止静脉输液,患者好转出院,导管堵塞后无法再通,导管滑出,置管时间长疑有感染者。导管堵塞分类:完全堵塞,不能输人液体,回抽无血液回流;部分堵塞,可缓慢输人液体,但回抽无血液回流。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6例患者中完全堵塞8例,部分堵塞3例。经变换体位用空注射器回抽后有3例再通;其余12例均经尿激酶溶栓处理后再通5例,其余7例均行拔管处理。
3 讨论
3.1 导管堵塞的原因
(1)血栓性堵塞:操作不规范、添加液体不及时,使输液中断未正压封管;从导管采取血标本。上述原因导致血液返流,在管腔内形成凝血块或血栓;其次封管后患者过度活动或局部受压,引起静脉压力过高,也能导致导管堵塞。(2)非血栓性堵塞:导管固定不当发生扭曲、打折;输注药物有配伍禁忌,产生药物结晶沉淀,异物颗粒堵塞;缓慢输注白蛋白等药物后未充分冲管。
3.2 导管堵塞的预防
(1)深静脉导管的直径约为1.5~2.0 mm,易形成血栓,故不宜经导管输血及抽血采取标本。(2)及时添加液体,保证输液的连续性。(3)每日治疗前后用0.9%生理盐水20 ml冲洗管腔,冲管时应采用快、慢交替有规律的“脉冲式”动作,使冲洗液在管腔内产生“湍流”,以清洁和漂净管壁。(4)熟练掌握各种用药知识和操作技能,认真履行用药监护职责;推注不同药物之间及封管前应用0.9%生理盐水20 ml冲净管腔残余药液,以防因药物的配伍禁忌导致沉淀物堵塞导管。(5)每次输注高渗液体后,都应认真冲管;冲管时可轻轻转动导管的外露部分,将管腔残余药液或沉淀在导管下面的脂肪乳剂全部冲人血管内。(6)每日用50~10 ku/L的肝素盐水3~5 ml封管1次,可维持抗凝12 h;使用普通肝素帽封管时,应边推边退出针头,使针头退出过程中导管内始终保持正压状态;停止输液仍需保留导管的患者应每日正压封管1次,以解决导管长期留置而引起的堵塞。(7)置管时间长(超过2周),且应用全营养混合液者,除每日正常冲管外,可每周采用NaOH (0.1 mol/L2 ml)冲管1次。由于脂肪乳剂可与静脉营养液中的钙、磷等盐类相互作用,形成磷酸盐等沉淀,因此,输注脂肪乳剂发生导管堵塞的几率比其他任何一种液体都高,而碱性的NaOH溶液可迅速分解磷酸盐沉淀,使导管再通。
3.3 导管堵塞的处理
(1)变换体位以及外导管扭曲、打折时,可用空注射器抽取50-100 ku/L的肝素盐水3~5 ml连接导管带少许负压缓慢退管,同时左右转动导管至回抽出血液时停止退管及转动,注人肝素盐水3~4 ml后继续使用。(2)先用10 ml注射器缓慢回抽,尝试将血凝块从管腔抽出,若见回血可观察有无凝血块,并将之弃掉,再用生理盐水冲管后进行输液,用200 u/ml至300 u/ml浓度的尿激酶约0.3~0.4 ml注人导管后夹管,5 min后如回抽无血则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回抽有血为止,若30 min仍未成功则行拔管处理。根据国外资料报道总再通率为75%,恢复再通的时间为5~30 min,且与尿激酶有关的并发症几率很低。(3)不可强行推注冲管,否则有导致栓塞性疾病或导管破裂的危险;拔管时必须用空注射器连接导管带负压拔除,以免导管头附着物脱落入血管,而发生栓塞性疾病。
4 护理对策
(1)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焦虑、悲观和抑郁等心理变化,勤于沟通,言语温和;重视家庭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协助建立有效的家庭支持网洛,能够稳定患者的情绪、给予安慰,减轻其心理压力[2]。(2)加强宣教:健康教育对维持留置导管合适的位置相当重要,护理人员应教会患者及家属如何保护导管,指导患者尽量减少置管部位的活动范围,颈内静脉置管者不宜穿着高领和紧身的衣服,嘱其穿脱衣服、洗澡时,动作幅度不宜太大或动作不可过猛,以防牵拉造成置管松动或拔出;系带松紧要适宜,若固定导管的纱布、胶布松脱,即刻用胶布贴牢,尤其是留置导管时间长、固定缝线易脱落者;保持大便通畅,警惕用力排便腹内压增加导致脱管;告知患者一旦发生脱管,立即压迫止血,及时联系医务人员进行紧急处理。当患者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比较差导致依从性差时,要用通俗的语言耐心、反复宣教,以利实施安全护理。(3)固定方法:王艳丽等[3]报道254例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发生4例导管滑脱,均因置管时间长,固定缝线脱落所致。据笔者观察固定缝线在2周左右就易发生脱落,因此,必要时再次行缝线固定,以减少意外发生。(4)风险评估:增强防范意识、及时进行留置导管后的风险评估,根据病情、精神状态、依从性等情况,进行脱管风险评估(感染、阻塞和导管脱落)。(5)适时制动:对消极、悲观绝望、意识不清和老年等存在很大导管脱落风险的患者,必须适当制动,加强看护和固定。因此,对情绪不稳定的自杀患者或有自杀倾向的患者行股静脉留置导管时,必须妥善行四肢保护带固定,固定一定要切实有效,严防自行拔管。对智力障碍和记忆力下降的老年患者,可对家属传授相关知识,取得家属的配合,有利于防止意外脱管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敏,梁瑞弟,潘宝婷.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2):60-62.
导管留置时间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23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 对照组123例, 男性62例, 女性61例, 年龄在18~73岁, 平均年龄 (41.30±10.51) 岁;观察组116例, 其中男性71例, 女性67例, 年龄在19~80岁, 平均年龄 (42.63±9.94) 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经统计学处理, P>0.05, 未见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对照组采取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 (2) 观察组患者封管液根据医嘱选择生理盐水或稀释肝素液, 冲洗彻底, 封管方法为正压封管, 留置时间不超过72 h, 药物及时更换, 杜绝滴空现象, 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干预。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认真询问患者自身状况和正确穿刺
先询问患者之前是否穿刺过及使用病史, 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合理的选择静脉。对于长期需要输入高渗的液体及刺激性药物者, 可采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
2.2 认真选择正确的封管液及封管量
一般成人用肝素钠溶液浓度是25~125 U/m L, 但对于出血性疾病不适宜用, 可采用生理盐水封管。对于血液黏稠度高的患者也要采用生理盐水封管或用5 m L的0.1%肝素生理盐水封管。
2.3 规范操作流程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包括操作前的七部洗手法, 消毒, 穿刺失败的留置针勿使用等等[2];每次冲管前都检查输入液体, 特别注意对于高浓度和刺激性的药物要冲管彻底;换药及留置针维护及时, 医院每个人都按时记录每个患者的输液时间及时的查看病房患者输液情况, 在床栏上贴纸注明留置针的日期及穿刺部位, 认真记录1周一维护。
2.4 规范封管的操作
封管时应该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 使封管液充满整个管腔, 其可以使套管内保持正压。脉冲式正压封管可以避免血液回流导致阻塞[3]。
3 结果
两组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治疗后, 对照组发生导管阻塞15例, 发生率12.2%, 其中静脉输高营养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后封管冲洗不彻底7例, 静脉留置针时间较长为3例, 封管操作不正确有2例, 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发生导管阻塞1例, 封液用量不当2例。观察组发生导管阻塞5例, 发生率4.3%, 其中发生导管阻塞3例, 患者凝血功能阻塞1例, 冲洗不彻底1例, 封管液用量不当1例。两组导管阻塞率, 经卡方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护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导管阻塞原因分析
4.1 患者自身因素
自身免疫力低下、凝血机制异常等对穿刺造成的刺激及异物感受性和处理性较差, 易发生导管阻塞。
4.2 穿刺选择的封管液种类及用量不正确
一般封管液会选择生理盐水和稀释肝素。用生理盐水的是5~10 m L, 需6~8 h封管一次;稀释肝素溶液2~5 m L, 抗凝作用可持续12 h以上, 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封管液, 因此, 没有依照医嘱使用正确的封管液和封管方法会造成导管阻塞[4]。
4.3 封管冲洗不彻底
经常用静脉留置针输入高浓度的营养液, 而这也造成了长时间冲洗不彻底会造成导管阻塞的问题, 或者输入了刺激性的药物冲洗不彻底也会造成导管阻塞的问题。
4.4 留置针时间过长
应用留置针能较长时间留置, 便于即使输液和减少穿刺次数。静脉留置针应该1周换一维护, 当院外的患者未例行1周一维护, 易造成阻塞。本调查中院内患者的不按时的维护也是造成导管阻塞一个原因。
4.5 封管的操作不规范
封管是留置针中比较关键的环节, 操作不当易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由于肝素帽密度极强, 退针速度难以把握, 如果将封管针头全部扎入留置针肝素帽中, 封管液推注完了再退出易造成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流入管腔内导致凝血阻塞;或者在连接输液瓶的输液管牵拉脱出后血液反流后阻塞血管等原因。
4.6 换药不及时
本干预就有1例因为换药不及时而造成了导管阻塞, 这些都是日常医院管理和护士的责任意识的原因。
5 小结
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进步, 静脉留置针作为新一代的科研成果, 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5]。静脉留置针的操作简便, 适用于任何部位的穿刺, 同时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 可以维持血管通路, 利于紧急抢救, 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 提高工作效率, 适用于新生儿、儿童、成年人、长期输液及血管穿刺困难的患者[6], 在临床上深受护患欢迎。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肢体应妥善固定, 尽量减少肢体的活动, 避免被水沾湿。如需要洗脸或洗澡时应用塑料纸将局部包裹好。能下地活动的患者, 静脉留置针要避免保留于下肢, 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 堵塞导管。每次输液前先抽回血, 再用无菌的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如无回血, 冲洗有阻力时, 应考虑留置针导管堵管, 此时应拔出静脉留置针, 切记不能用注射器使劲推注, 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 造成栓塞。如发现发生阻塞堵管要及时进行处理。而在平时护理人员要提高操作机静脉留置针的相关技术, 掌握引起阻塞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措施, 以防止阻塞或堵管的发生。本次临床护理研究显示, 经过对患者询问状况和正确穿刺、选择正确的封管液及封管量及应用正确的规范操作流程等护理措施干预, 明显的降低了静脉内留置针的阻塞率, 观察组的阻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护理疗效显著。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在临床中, 只要能够掌握引起静脉留置针阻塞的原因, 并掌握狐狸预防措施, 正确应用, 做好日常观察和预防护理, 就可以减少留置针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降低静脉留置针导管阻塞的护理干预方法和措施。方法 选择我科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239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123例, 给予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观察组116例, 给予对静脉留置针所致导管阻塞原因分析, 并给予相应制定实施干预措施。结果 实施干预后, 观察组明显降低了静脉留置针所致的导管阻塞的发生率,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结论静脉留置针的所致导管阻塞是多方面的, 用正压脉冲式封管, 封管冲洗彻底, 更换液体及时, 留置针更换时间正确是防止导管阻塞的重要干预措施。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导管阻塞,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管海燕.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家庭护士, 2007, 5 (9B) :2627.
[2]翁莉, 韩树萍.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J].护理进修杂志, 2009, 24 (1) :66.
[3]柴守霞, 丁永红.静脉留置针发生堵管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2) :30.
[4]王丹, 冯丽芳.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J].护理进修杂志, 2010, 25 (21) :1996.
[5]计惠民.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1) :7576.
导管留置时间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例带涤纶套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病人中, 男24例, 女1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7例, 糖尿病肾病11例, 多囊肾3例, 肾病综合征2例, 红斑狼疮性肾病3例;年龄21岁~81岁;留置导管时间36.12个月±11.15个月。
1.2 材料
采用美国鲲腾公司生产带涤纶套双腔导管, 型号:MAHURKARMAXID, 长度36 cm, 动脉腔容量1.6 mL, 静脉腔容量1.7 mL, 有一涤纶环, 与套管配套的隧道针、扩张导管套管。
1.3 置管方法
均选择右侧颈内静脉, 在手术室C臂引导下病人取仰卧位, 头略偏向左侧充分暴露右侧颈部三角区。穿刺点取右侧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夹角顶点作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后局部麻醉穿刺处及皮下隧道处, 针头朝同侧乳头方向, 成功进入静脉, 回抽通畅后将导丝从穿刺针芯进入, 固定导丝, 在导丝出口处作1个1.5 cm长的皮肤切口, 然后在同侧锁骨下3 cm~4 cm处作长1.2 cm的皮肤切口, 用隧道针在切口间作一弧形皮下隧道, 把双腔导管从锁骨下隧道口放入, 从另一隧道口拉出, 管壁涤纶套距出口2 cm, 扩张器从导丝处放入, 扩张后把双腔导管套在导丝处置入颈内静脉, 边送边撤去双腔导管硬质层, 拔出导丝, 抽吸通畅后注入与管腔容积相同的肝素钠原液, 在C臂引导下确定导管无扭曲、打折及位置正确再缝合皮下隧道口, 用无菌敷料覆盖, 10 d~14 d拆除缝线。
2 护理
2.1 术前检查
术前按医嘱完善相关检查, 如出凝血时间、血红蛋白, 给病人测体温, 拍片了解有无颈内静脉狭窄等。做好知识宣教, 指导病人术前进行清洁手术部位皮肤, 保持清洁卫生, 避免污染或感染。
2.2 术中护理
由熟练操作的医生在手术室C臂引导下置管, 确定导管位置, 提高置管成功率, 防止导管扭曲、打折, 保证操作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2.3 术后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手术部位有无肿胀, 隧道及周围有无渗血、渗液, 缝线有无脱落, 导管有无滑脱等。拆线前每天消毒隧道口及穿刺处, 更换敷料及贴膜。
2.4 每次血液透析前后使用涤纶套双腔留置导管的注意事项
只有经过培训的血液透析人员才能进行导管换药和透析治疗[1] 。操作前洗手、戴口罩, 并嘱病人也戴口罩, 头转向另一侧, 操作时护士和病人严禁谈话, 周围禁止打扫, 以减少各种引起感染的机会。透析前先取下覆盖隧道口的贴膜及包裹动静脉端的纱布, 观察隧道口有无渗血、红肿, 戴无菌手套, 用2%碘伏方纱消毒出口处皮肤, 由内向外消毒, 消毒直径>10 cm, 并清除隧道口分泌物, 用75%乙醇除去动静脉夹子表面血垢, 并观察动静脉导管有无破损、裂缝。再用2%碘伏方纱包裹导管头端15 min~30 min, 切忌反复涂擦, 在隧道口覆盖无菌纱布或贴膜并妥善固定。
取无菌治疗巾铺于隧道口导管外露部, 并置一块无菌方纱在治疗巾上, 先取下动静脉端肝素帽, 用无菌注射器抽出导管内封管肝素液及可能形成的血凝块, 在操作时留置导管口要用无菌注射器套上并用无菌纱布包裹, 尽量减少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特别是天气炎热及梅雨季节。透析结束后用20 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分别在动静脉端快速注入, 用力冲刷管壁, 以防止残余血液滞留, 再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封管液。
2.5 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2.5.1 导管相关感染
导管相关感染可分为隧道口感染、隧道感染及导管相关菌血症。护士每天换药时要严密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有无潮红、破溃, 透析中有无发热、寒战。皮肤瘙痒者可用2%碘伏消毒后在隧道口周围涂擦氟康唑软膏, 防止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对贴膜过敏者改用无菌敷料覆盖, 隧道口有红肿时可外涂莫匹罗星软膏或口服抗生素, 一般可治愈。若隧道皮下肿胀、出口处有脓性分泌物应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2周以上, 无效时需拔管。导管相关菌血症用广谱抗生素全身用药, 及时做外周及导管血培养, 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用药1周~2周并用抗生素在动静脉端导管滴入效果更佳, 使用一次性肝素帽, 肝素盐水加抗生素封管。
2.5.2 导管栓塞
导管栓塞是长期留置导管最常见的并发症, 因导管较长且埋于皮下, 使用时间长, 可因病人高凝状态、颈部活动量大而皮下脂肪少发生扭曲、肝素用量不足等致血栓形成[1]。护士应了解病人凝血状态, 监测出凝血时间, 掌握封管液种类。在血液透析前应抽出导管内封管液, 抽吸不畅时切忌强行向导管内推注液体。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采用浓肝素、肝素加尿激酶定期封管, 有时可在透析血液流量不足时将动静脉端反接几次, 重新正接, 较多导管可恢复理想的血流量, 但尽可能减少反接次数[1]。一旦发现血栓形成, 及早尿激酶干预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晚期导管腔内或在导管前端表面易形成纤维蛋白鞘, 采用尿激酶10×104 U溶于生理盐水20 mL中各取10 mL分别从导管动静脉端同时微泵缓慢注入, 持续30 min, 连续治疗7 d , 再通率达到96%[2]。根据监测出凝血时间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或华法林能有效预防导管栓塞。
2.5.3 空气栓塞
每次血液透析结束或换药后夹紧导管端上的夹子, 拧紧肝素帽, 透析时连接导管套牢, 防止松动漏气, 如操作不慎而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痉挛等空气栓塞症状应立即关闭动静脉端导管夹子, 将病人置于头低脚高左侧卧位, 并予吸氧、叩背, 鼓励病人咳嗽, 必要时予高压氧舱治疗。
2.6 健康宣教
长期涤纶套双腔留置导管的应用对90%以上病人来说是血管通路建立的最后选择, 做好护理很重要。除精心护理外, 还应给病人做好健康教育。指导病人保持隧道口及导管外露部敷料干燥, 尽量避免淋浴, 如需淋浴, 一定要将导管及皮肤出口处用3M胶布密封, 以免淋湿后感染。尽量不去或少去公共场合, 如局部一旦出现红、肿、热、痛等现象应立即就诊, 以防感染扩散。不吃辛辣、油腻、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以免加重凝管几率, 不宜做剧烈运动或睡眠时压迫导管侧, 以免血液回流过多造成阻塞, 必要时按医嘱服用抗凝剂。防止抓破皮肤, 穿宽松的衣服, 穿脱衣服时防止牵拉、误拉导管, 可在导管部位的衣服缝制拉链, 方便换药及透析时应用。对敷料经常易脱落者可自制“丁”字形绷带固定。指导病人掌握留置导管一般情况不宜另作他用, 如抽血、输液等。如果一定要用 (如病人需大量补液或无其他输液通路等) , 使用后必须按血液透析后导管的处理要求封管, 防止堵塞或感染。
3 结果
通过严格的操作, 正确使用导管, 细心观察,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耐心指导病人的自我护理及配合。36例颈内静脉长期置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中, 1例发生隧道口感染, 经抗生素2周治疗后好转, 3例导管感染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加封管, 1例因再次感染后拔管, 其余使用至今。3例导管栓塞经有效尿激酶溶栓后正常使用。其余全部能满足血液透析的要求。
4 小结
通过颈内静脉长期置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 体会到只有通过严格的操作、精心的护理才能使导管保留时间长, 感染率低、血流量大, 且不需要动脉内瘘成熟时间及动静脉穿刺。
摘要:对36例血液透析病人使用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 给予严格的操作, 正确使用导管, 细心观察,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耐心指导病人的自我护理及配合。结果有4例发生导管感染, 经抗感染、抗生素治疗加封管后, 1例再发感染后拔管, 3例发生导管栓塞, 经尿激酶溶栓后正常使用。
关键词:双腔留置导管,颈内静脉,血液透析,护理
参考文献
[1]叶朝阳,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87;91;309.
导管留置时间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检测标本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送检的细菌培养样品,其中患者鼻腔样本、操作者鼻腔样本、操作者使用后手套和导管样本资料。送检样品均符合相关操作规程。采样者为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士。
1.2 细菌培养方法
使用无菌拭子留取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35℃孵育48 h。
1.3 研究方法
按照操作规范安装管路并预冲管路,打开留置导管包裹的敷料后,分别对患者的鼻腔、导管表面、导管出口皮肤、导管尾部小帽、导管夹子;操作者的鼻腔、清洁手套、使用后手套(管路安装和预冲时带的手套)共8个点进行采样。然后按操作规范消毒导管、导管夹子、出口皮肤等,连接导管并开始透析治疗。
2 结果
患者鼻腔细菌培养98例,共培养出40例菌株,占44.4%,见表1;操作者的鼻腔培养84例,共培养出37例菌株,占44.0%,见表2;操作者使用后手套表面细菌56例,共培养出27例,占48.2%,见表3;导管培养126例,共培养出84株,占66.7%,见表4。
3 讨论
正确理解敏感(S)、中敏(MS)/中介度(I)、耐药(R)的意义。病原菌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中敏/中介度和耐药的分界点是根据该药在血中的治疗浓度和病原菌对该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而确定的[1]。病原菌对某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是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的概念。不同药物对不同病原菌的S、MS、I、R的分界点是不相同的。根据1990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Hcc Ls)规定,药敏结果可分四级:敏感(S):常用量预期有效[有禁忌证时或过敏时不能用)。轻敏(MS):常用量体内药物浓度较高的部位或超常用量增加血药浓度预期有效。中介度(X):为了防止因技术因素引起的误差而设的缓冲地带,获此结果不应向临床医师报告,必须时重做稀释法。耐药(R):常用量预期无效。
接种浓度105~106 CFU/m L,可使用过夜培养物1∶1000倍稀释,或采用麦氏比浊管。计算接种菌量。每1m L稀释抗菌药物加1 m L菌悬液。生长慢的菌如链球菌用48h培养物(加CO2张力可能生长得更好些)[2]。同时接种质控菌株和不含抗菌药物只含定量菌液的阳性对照管,不合抗菌药物和菌液的阴性对照管。35℃孵育16~20h后,先读取阳性和阴性对照管,如果正确,再读取控菌株的MIC,如MIC在允许范围内,被检菌株的药敏结果(MIC)可信。烟雾状或小团沉淀一般可忽赂,明显混浊或大团沉淀可认为细菌末被抑制。重复试验的MIC允许有一管误差,因真正的MIC可能落在两者稀释度间任何一个数值上。根据英国微生物专家Humphrey等提出含药纸片扩散公式。纸片含药浓度的对数与抑菌环半径的平方值呈直线相关[3]。抑菌环直径的大小与纸片周围药物浓度的对数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即增加纸片含药量抑菌环增大,但随着纸片含药量逐渐增大,抑菌环增大程度逐渐减少。此外,抑菌环直径的大小与检测菌的MIC、抗菌药物在琼脂内扩散系数以及细菌生长到显示抑菌圈所得时间等均有相关关系。
根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建议,药敏用纸夏求p H中性、重量(30±4)mg/cm2,纸片直径应为6.35mm,纸重量与吸水重量之比应为1∶2.5~3.0,根据每张纸片吸水量,预备稀释的抗菌药物,才能制出含药量准确的纸片,WHO对药敏纸片未做出明确规定,各国商品药敏纸片规格也不尽相同[4]。含药纸片制备后应低温保存避免潮湿,盛纸片小瓶自低温处取出在室温放置1h后再使用,避免冷凝水浸湿纸片。含药纸片贴附距离平板边绦至少15mm,纸片与纸片中心点间距至少24mm。含药纸片贴在琼脂上不得再移动,否则会影响结果,因为药已部分渗入琼脂[5]。
对生长较快的细菌,扩散法药敏试验已标准化了,包括肠杆菌科、葡萄球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和某些链球菌等。经改进扩散法对生长要求高的菌如嗜血杆菌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也适用。淋病奈瑟菌药敏试验用过夜培养物制备菌悬液接种CG培养基平板(补加V因子0.25‰),在含5%~7%的CO2条件下35℃孵育20~24h[6]。肺炎链球菌药敏试验用过夜培养平板上的生长物制备菌悬液,接种在补加5%羊血的MH培养基上,筛选耐青霉素菌株不能用10u/片的青霉素纸片,要用含lμg/片的苯唑青霉素35℃孵育18~24h,抑菌环≥20mm为青霉素敏感菌株,≤19mm为耐青霉素菌株。厌氧菌、或在MH培养基不能生长的菌,或同一细菌不同菌株间生长速度差距明显,不能采用K B扩散法做药敏试验[3]。β-内酰胺酶试验较常规药敏试验能更快的检出产生-内酰胺酶菌株(淋病奈瑟菌、嗜血杆菌、卡他布朗汉菌和葡萄球菌等)。β-内酰胺酶试验阳性菌株不能使用不耐酶的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细菌的流行病学情况,以便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 通过检测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鼻腔、医务人员鼻腔、操作者使用后手套表面细菌和导管的细菌培养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患者鼻腔、医务人员鼻腔、操作者使用后手套表面细菌和导管的细菌培养情况,发现细菌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严格执行操作程序是减少交叉感染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细菌,导管,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徐惠华,黄牵娣,等.中心静脉导管可来福输液接头直接取样细菌培养的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86.
[2]孙晓云,冯少林,唐林军.深静脉置管不同部位细菌污染与导管相关感染的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6):1173-1174.
[3]林立,刘德强,黄蕊薇,等.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气管导管末端细菌培养102例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2,36(7):538-540.
[4]杨钧,程芮,公静,等.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在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和细菌定植中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4(3):139-143.
[5]刘海波,朱光发,刘双.细菌生物被膜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关系[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1,30(3):259-261.
导管留置时间 篇7
1 临床资料
例1, 男, 83岁。留置长期导管透析至1.5个月时出现动脉端引流不畅, 表现为抽吸困难, 引流缓慢, 但推入时无阻力, 考虑有纤维鞘形成, 多次用尿激酶10万U/ml封管无改善, 至2个月时出现无引流, 应用尿激酶5万U/h导管注入, 6 h后导管通畅, 继而开始口服华法林。
例2, 女, 76岁。留置长期导管2周时出现导管内血栓显著增大, 最长时达3 cm, 抽血困难, 多次应用尿激酶10万U/ml封管无改善, 第5周时开始口服华法林。
2例均口服国产华法林, 规格为每盒2.5 mg×60片。从2.5 mg/d开始, 每周至少化验1次PT与INR, 目标值PT 25~35 s, INT 1.5~2.5。2例口服1周后均增加到3.75 mg/d, PT与INR均达到目标值。
口服华法林后例1未再出现引血不畅, 同时导管内血栓亦消失。例2导管内血栓明显缩小, 抽吸顺利。2例观察6周, 均未再发生引血不畅, 也无出血表现。值得一提的是至第7周时, 例1因需手术拔除腹透管停用华法林, 例2因头部外伤血肿停用华法林, 2例停药后又再次出现引流不畅及血栓增大, 严重时同用药前抽吸困难表现。待条件许可加用华法林后抽吸困难现象再次消失。
2 讨论
【导管留置时间】推荐阅读:
双腔留置导管06-24
肝动脉留置导管09-28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06-24
留置双腔静脉导管05-09
永久性颈内留置导管06-12
长期留置双腔导管07-03
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09-16
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05-26
留置气囊07-26
留置部位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