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留置针

2024-10-10

动脉留置针(共12篇)

动脉留置针 篇1

病危患儿病情变化快, 常需采血根据检验值指导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但采血次数过多, 常导致穿刺困难, 增加患儿痛苦, 护患纠纷增加等。笔者采用新法即静脉留置针留置于病危患儿动脉中进行采血, 解决了上述问题,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25例患者为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的住院病例, 均为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年龄为1 d~2岁, 病种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下出血、维生素K1缺乏性颅内出血、脑干脑炎、新生儿重度窒息、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将25例患儿分成两组, 采用自体对照法, 即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为同一患儿不同部位, 并且同时采血。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治疗时间等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动脉采血[1]。首先准备好常规用物, 并向家属解释并告知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动脉血管 (桡动脉、股动脉等) 并定位、消毒, 然后穿刺取血, 拔针并按压至少5 min。治疗组按新法:首先准备好常规用物, 并向家属解释并告知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动脉血管 (头皮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等) 及合适的留置针 (双翼型开放式留置针及密闭式Y形留置针) , 然后按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法[2]穿刺并固定 (采用网状透气布胶布固定) , 用6~20 U/ml肝素钠[3]0.5~1.0 ml封管 (第一次可取血后再封管) , 红笔注明时间、动脉采血专用。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 如发现异常随时拔针。以后每次采血化验前常规消毒肝素帽后注射器取血1~2 ml弃去, 再采取合适血量标本送检, 以免影响化验结果, 最后用12.5 U/ml肝素钠0.5~1.0 ml封管。以后每次取血重复上述操作。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留置时间:3~5 d最佳。有人认为可在血管内保留5~7 d[4]。

1.3 观察指标

两组的血气分析结果, 两组并发症如动脉血管留置针处血肿、感染、血栓形成, 患儿接受情况 (哭闹) 。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气分析结果

见表1。由表1可知,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治疗组动脉血管留置针处无出血、血肿, 穿剌处无感染, 留置针无血栓形成, 而对照组有4例血肿、6例有出血。见表2。

3 讨论

患儿采血做检验是一件很难办的事, 尤其是病危患儿。一是患儿不配合、哭闹, 二是患儿本身血管细小、难找, 三是家属的溺爱。但是对于病危患儿又要经常监测血生化指标, 特别是血气分析, 有时每小时就要进行动脉采血。一般需选择股动脉或桡动脉采血[5], 每次采血不一定一次成功, 多次采血后局部出现明显的淤血、肿胀、多个针眼, 不易再次定位穿刺;而且拖延采血化验时间, 影响疾病的诊疗工作;常常因为穿刺不成功而发生护患纠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近年来, 笔者将静脉留置针应用于病危患儿动脉中留置采血后, 上述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并且该段时间内取血化验, 均只需随时从动脉留置针中采血即可, 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本研究表明, 将静脉留置针应用于病危患儿动脉中采血, 具有安全性。没有出现出血、血肿形成、感染等并发症, 而且患儿与家属易接受。本法明显减少了反复穿刺取血给患儿带来的痛苦, 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 减少了因反复穿刺不成功造成的医患矛盾, 也减少了家长的紧张情绪, 检验值与病情相符合, 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护士、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 临床应用效果好, 该方法操作简单, 易于掌握,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亚红.小儿动脉采血的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 3 (9) :846.

[2]邹红玉, 邹红雨.儿科静脉留置针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 :203.

[3]卞俊, 陈玲, 傅丽娟.血气分析样本的采集及误差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 (4) :225.

[4]李晓艳, 刘洋.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5 (5) :300-301.

[5]李颖.套管针在采集患儿动脉血气分析标本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6) :98.

动脉留置针 篇2

(1)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三查八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品,防止发生输液反应。(2)配制结晶及粉针剂药品时,当抽有溶媒的注射器针头刺入安瓿后,将安瓿倒转,瓶口向下,针头向上,再推入足量溶媒。拔出注射器后,用力摇晃一下安瓿,直立静置。这种方法使药粉不会贴于瓶壁,药粉与溶媒充分混匀,加速溶解,省时省力。对一些难溶解的药品,如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头孢哌酮钠等尤为适用。排气的技巧

(1)输液前排气 挂瓶前先关闭调节器,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后,使滴壶下垂,一手反折滴壶下段输液管,一手轻轻挤捏滴壶,使滴壶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缓缓打开调节器,并使过滤网远端向上,让液体呈线状流下,待药液自针头滴出2~3滴时关闭调节器。使用这种方法排气,输液管壁以及过滤网处都不容易产生气泡。

(2)输液中排气 输液过程中,因患者及家属呼叫不及时,护士巡视不及时而致输液管中液面下降至滴壶以下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指弹输液管排气法就难以达到排净空气的目的。这里介绍一种缠绕式排气法,首先轻轻挤捏滴壶,使滴壶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将调节器推至输液管末端滤网处关闭。左手自调节器上方用力捏住输液管,使管壁呈扁平状向上滑行,并将输液管缠绕于右手手指上,迫使气体自下而上由滴壶排出。缠绕过程中嘱患者抬高输液侧肢体,不能配合者,可先降低输液架高度。此方法简便易行、速度快、不浪费药液,且符合无菌操作原则。笔者在操作过程中,曾受到多位患者及家属好评。选择血管的技巧

(1)选择血管宜“先远后近,先浅后深,先细后粗,先手后足,先难后易”,做到计划性、长期性。尽量避免重复一处穿刺,因为同一部位多次穿刺会加重疼痛,且易造成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易渗出。选择血管时应避开关节处及肢体内侧血管。关节处不易固定,易因患者肢体轻微活动而致针头刺破血管。肢体内侧,如前臂中下1/3段掌侧,此处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血管表浅,易致液体及血液自针眼外渗而形成淤青肿胀。

(2)由于长期输液,血管破坏过多,常规选择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趾处的静脉血管进行逆行静脉穿刺[1],此处因不易固定,平时穿刺较少,血管未被破坏。手足静脉有很好的网状结构,多条静脉吻合支、交通支与深静脉相通而回流心脏,所以逆行静脉输液时滴速不受影响。静脉穿刺的技巧

(1)静脉穿刺时,患者采用自然放松法。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预穿刺手的4~5个手指,将患者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

(2)使患者手背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使手背血管充盈、暴露、固定,易于穿刺。穿刺时针头斜面可略偏向左,这样可以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达到减轻疼痛、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血管情况较差的,如休克、失血过多、水肿、腹泻、肥胖等血管细或不易显露的患者,可采用局部湿热敷,局部涂擦阿托品或1%硝酸甘油,待血管扩张充盈时再行穿刺。

一些一般情况较差的,如失血过多或脱水严重的患者,在静脉穿刺时不易见回血或回血量少、回血太慢,护士反复重穿造成患者痛苦。这里介绍两种穿刺易见回血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种是穿刺前将调节器推至滴壶下端关闭,同时降低输液瓶高度,再行穿刺。这样输液管末端液体压强减小,且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针头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如输液管内;另一种是负压穿刺法[3],按常规关闭调节器后,将调节器下段输液管前端返折,挤出前端液体约0.2~0.6ml,左手固定好返折处,保持针头液体呈挂珠状,再行穿刺。当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下后,左手松开返折,一旦针头刺入血管,可见快速回血。固定输液贴的技巧

输液贴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刺破血管等情况。固定时,先粘胶布中间,然后两手拉紧两端贴至两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与皮肤及针柄粘贴紧密,不会松动。固定针头软管时,将软管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绕圈,使胶布横跨软管两段后固定于穿刺部位上方皮肤。三条胶布平行,与针梗垂直,这样既美观又牢固。一些穿刺部位稍隆起,针尖轻微上翘者,固定软管时可将软管斜压于针尖部位再固定,这样可使针尖平稳地置于血管内,不用在针柄下垫无菌棉签。更换液体的技巧

液体瓶内因加入其他药物,其内压力与外界气压不等,多大于外界气压,另一些无需加入其他药物的液体瓶,如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等,其内压力也多大于当地的大气压。因此更换液体时,应将瓶口向上插入输液器,停顿片刻,待瓶内空气排出,瓶内压力与外界气压相等时再倒转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更换软瓶包装的液体时,如乳酸林格液等,先同上法将液体瓶瓶口向上插入输液器,然后轻挤瓶身,将瓶内空气挤出30~40ml,使瓶体稍扁,再倒转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这样可以避免瓶内压力大时液体由排气管流出。拔针的技巧

(1)拔针的时间 最佳拔针时间应在输液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残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时,这样可保证药物的治疗量,避免浪费。(2)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多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可减轻疼痛感。清除胶布时,固定针柄,防止针头移动,只留下遮盖针眼的、带吸收垫的一条胶布。调节器尽量置于输液管末端关闭,防止血液回入输液管及拔针过程中药液渗入皮下。拔针时手捏针柄下方的软管处,利用软管柔软的特性,使针柄自然地顺血管方向快速拔出。这样可避免手捏针柄拔针时人为的方向掌握不当而致针尖划伤血管壁。针头要离开皮肤时,迅速用拇指指腹沿血管方向按压针眼。因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的不同,针尖刺入血管的位置比肉眼所见刺入皮肤的位置高出0.2~1.5cm,而拇指指腹面积狭长,可使这两个针眼都得到有效按压,达到止血的目的。按压时力度要适当,过重会增加疼痛,过轻则不能有效止血。按压时切忌边按边揉。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按压时间不少于2~5min,凝血功能障碍者,按压时间不少于15min。拔针后嘱患者30min内穿刺肢勿用力或负重。

静脉输液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它利用液体静压与大气压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静脉输液的目的:(1)补充水和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常用于配套平衡紊乱者,如剧烈呕吐、腹泻、大手术后。(2)补充营养,供给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肠道吸收障碍及不能经口进食如昏迷、口腔疾病等病人。(3)输入药物,控制感染,治疗疾病。常用于中毒、各种感染、脑及组织水肿,以及各种需经静脉输入药物的治疗。(4)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发送微循环。用于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病人。常用周围静脉轮流法包括密闭式输液法、开放式输液法、静脉留置输液法等。

静脉轮流常见并发症:

1、发热反应;

2、急性肺水肿;

3、静脉炎;

4、空气栓塞;

5、血栓栓塞;

6、疼痛;7败血症;

8、神经损伤;

9、静脉穿刺失败;

10、药液外渗性损伤;

11、导管阻塞;

12、注射部位皮肤损伤等。

常见静脉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在轮流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有效地排除各种障碍,能持续地进行,还会引起不良后果。常见故障及排除的方法如下:

1、液体不滴

(1)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并有疼痛,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应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畅为止。

(3)针头阻塞:用一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的输液管,若感觉有阻力,松手后又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已阻塞,应更换针头另选静脉穿刺。

(4)压力过低:由于病人周围循环不良或输液瓶位置过低所致,可适当抬高输液瓶的位置。

(5)静脉痉挛:由于穿刺肢体暴露在冷的环境中时间或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所致。局部热敷可缓解痉挛。

2、滴管内液面过高(1)滴管侧面有调节孔时,可夹住滴管上端的轮流管,打开调节孔待滴管内液体降至露出液面,见到点滴时,再关闭调节孔,松开滴管上端的输液管即可。(2)滴管侧面无调节孔时,可将输液瓶取下,倾斜输液瓶,使插入瓶内的针头露出液面,滴管内液体缓缓下流直至露出液面,再将输液瓶挂回输液架上继续点滴。

3、滴管内液面过低

(1)滴管侧壁有调节孔者,先夹住滴管下端的输液管,打开调节孔,当滴管内液面升高至1/3——1/2时,关闭调节孔,松开滴管下端轮流管即可。

(2)滴管侧壁无调节孔时,可夹住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用手挤压滴管,迫使液体下流至滴管内,当液面升至1/3——1/2高度时,停止挤压,松开滴管下端输液管即可。

护士远离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 篇3

【关键词】 安全型留置针;针刺伤;血污染;穿刺成功率

【中国分类号】 R47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19-01

一、資料与方法

1资料:2010. 3-2011.3我科使用BD公司安全型留置针穿刺525例,男310例,女215例,最小3岁,最大92岁,平均年龄48.7岁,穿刺部位选择粗直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避开关节位,瘢痕硬结及不完全的皮肤上穿刺,尽量选择前臂掌侧中间部位,穿刺导管选择在满足治疗方案的前提下,护士选择静脉及导管的类型,按无菌培训原则操作,一般情况下留置针留置不超过72小时,其中有28例是下肢V血栓病人,留置针留在患侧的足背静脉,术中麻醉用药留置针术后立即拔除。在置管前做好宣教工作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留置针应用的方法,并告知穿刺肢体避免过度运动,留置期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防止感染 .渗液的发生。

2方法:穿刺步骤使用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两次,面积(10cm×10cm)。穿刺前检查留置针 取针 ,松动针芯,通畅导管。左手食指,中指固定针翼,拇指和无名指固定连接 ,右手 白色 柄向右转动针芯,将针尖斜面向上,左手绷紧皮肤在消毒范围内以15°-30°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 ,见回血后进针0.2cm,后退针芯0.2厘米送导管。松开针柄用左手或左手食指中指固定,右手持针翼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撤针芯,手持针柄快速拔出针芯,启动针尖保护系统,针尖全部缩到保护套内,并元法回复,表面不留残血,用3m透明膜固定留置针,连接输液管进行输液。

二、并发症的护理

1静脉炎:静脉炎按照不同分为化学性 机械性 血栓性和拔针后 细菌性五种,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红肿 热 痛 导致静脉硬化少见分泌物,一旦发现炎症立即拔管,发生静脉炎24小时内用硫酸镁冷敷,24小时后可以湿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2渗 出:导管脱出口静脉,静脉管壁薄弱,液体渗入周围组织,操作不当使针头刺破外未及时发现 穿刺过度损伤静脉壁,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症状,重者会发生组织坏死,出现肿胀立即拔管,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局部湿热敷或给予50%硫酸镁湿敷。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告知病人避免留置针的肢体过度运动,必要时可适当约肢体,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3堵 管: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很复杂,封管操作不当导致血液形成阻塞 封管后的患者过度的引动或局部肢体受压引起静脉压力过高导致血液回流 血压患者静脉压力过高引起血液回流,不同药物混合发生微粒引起堵管,一旦发生正确处理方法,立即回抽血液,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为防堵管在进行封管时应采取正压的手法用预冲程导管冲洗器封管(5-10ml)。

4护理体会:距相关报道,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刺伤或皮肤受伤的60-80万人其中护士是主要受害群体,而针刺伤后被感染艾兹病 梅毒及其他血液传播 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急诊中病人躁动,不配合情况下医护人员及易造成针刺伤及血液污染,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可以有效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又可以防止血液污染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护士的安全,BD,pegasus安全留置针,使用3BDvialon材质,该材质较软,生物相容性高 使导管在血管呈漂浮状态,减少了导管对血管壁的刺激,且导管表面光滑,送管容易,可预防血栓形成,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反复穿刺血管内膜损伤,用此留置针期间相对延长,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压力 同时减轻了护士的针刺伤 提高了工作效率。

总之安全型留置针穿刺操作简单,且针尖锋利,减少了患者穿刺的疼痛感,有效维持血管通路,利于紧急 抢救减少了护士的穿刺次数,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有效地减少了护士针刺伤及血液污染的发生率保护了护士操作的安全,保护护士就是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青岛医药卫生2007 19(2 )142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杨淑英胡春华

[2] 护理研究2005 19(9)1789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及预防饶秋凤

[3] 现代医药卫生J200723(8)22安全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杨昌凤张玉梅

[4] 现代护理20074(1)89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患者中的应用体会张艳

动脉留置针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至2010年行动脉留置针的患儿160例,其中男96例,女64例,胎龄28+2-38+5周,日龄1/2h~8d,平均体质量(2.6±0.4) kg (1.2~3.8kg),机械通气治疗78例,有创持续血压监测45例,换血治疗37例。所有患儿按穿刺部位分为5组,每组各32例,年龄、性别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儿穿刺部位无破溃和炎症,并经家属同意。

1.2 穿刺方法

1.2.1 材料

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IntimaⅡ型留置针、3 M敷贴、思路高微泵、一次性泵管。维持液为肝素生理盐水,速度维持0.5mL/h。

1.2.2 动脉穿刺部位选择

5组儿童分别采取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股动脉、颞动脉等不同部位进行动脉留置。

1.2.3 动脉穿刺角度

桡动脉与肱动脉穿刺角度与皮肤呈15°,腋动脉进针时与皮肤呈15°~30°,股动脉穿刺时延血流方向皮肤45°进针,颞动脉穿刺时与皮肤呈10-15°在血管上方向心方向水平刺入。

1.2.4 穿刺方法

桡动脉穿刺前先行Allen试验,阳性者不可穿刺。常规检查留置针,对穿刺部位皮肤行严格消毒。患儿穿刺体位:桡动脉穿刺患儿取平卧位,掌心朝上手稍后伸,以纱布卷垫于腕下,桡腕关节背屈约40°;肱动脉穿刺时患儿上肢伸直稍外展,保持掌心向上;腋动脉穿刺时患儿取平卧位,穿刺上肢外展110°~145°;股动脉穿刺时患儿取平卧位,将臀部抬高约3cm,穿刺肢体屈膝外展,与身体呈45°;颞动脉患儿侧卧位,剃发。在穿刺部位以右手食指触及搏动明显处穿刺,成功后(有鲜红色血液从针尾涌出)略微降低角度,以左手送入套管并拔出针芯,贴好3M贴,标记穿刺日期、时间,并于观察记录本上详细记录患儿信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所有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时间、留置时间、堵管率、拔管后按压时间和并发症情况。堵管标准:24h内接上注射器抽不出血液。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5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堵管率和并发症情况

5组患儿一次性穿刺率A组最高,D组最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无差异(P>0.05);堵管率方面,A组显著低于D和E组(P<0.01),其他组间无差异;并发症方面E组显著低于A组(P<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见表1。

2.2 5组患儿平均穿刺时间、留置时间和拔管后按压时间

穿刺时间方面5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A组用时最短,D组用时最长;留置时间方面E组最短且与其他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拔管后按压时间以A组最短、D组最长(P<0.01),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由于自身血管的特点,穿刺比较困难,动脉留置的应用巧妙的解决了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损伤,同时也为医生及时、有效的对动脉血进行采集,动态分析血气、电解质和动脉血压监测创造了便利条件。

动脉置管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患儿痛苦。穿刺时应做到入针准确,合理选择穿刺角度,降低反复穿刺对患儿血管的损伤,此外动作应轻、慢以免引起皮下出血,如患儿敏感度较高,可适当使用麻醉药行局部麻醉; (2) 正确封管,及时更换贴膜和肝素帽。选择肝素生理盐水封管法,在不影响抗凝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肝素的浓度,每6h封管1次或抽完血后立即封管。贴膜和肝素帽每3d更换1次,若贴膜出现卷曲或污染的情况、肝素帽出现回血污染情况,应及时更换; (3) 留置时间。避免动脉留置时间过长,一般3~5d,最多不应超过7d,否则会增加导管源性感染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4) 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安排专人定期巡视患儿情况,包括穿刺部位体温、脉搏、皮肤颜色等,若发现异常情况如红肿或脱管等应及时拔除,并对症处理; (5) 拔管处理。若患儿状况趋于稳定,行动脉留置针拔除时,应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并于拔出后局部以棉球压迫止血8~10min。

本组研究结果提示桡动脉置管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最高、堵管率最低、穿刺时间最短且留置时间最长,但并发症较多,颞动脉并发症最低,但堵管率较高。桡动脉置管仍为首选方法,其次是颞动脉,可作为桡动脉备选途径,研究表明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四肢肿胀、肥胖等原因造成的四肢动脉搏动较弱无法扪及,颞动脉是一条很好的选择,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谭维玉.提高新生儿动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操作技巧[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2) :1140-1141.

[2]周丽萍.机械通气患者留置动脉留置针的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 22 (7) :1329.

留置针-的护理 篇5

一、目的: 保护患者的外周静脉,防止输注刺激性药物和高渗性或粘稠性药物对静脉造成的不可修复的损伤。2 减少反复外周静脉直接穿刺输液的痛苦。3 安全方便,维护简单,减少护理工作量。4 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护理措施:

(一)置管前护理:

置管前向清醒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置管目的,优点、作用及注意事项,并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让患者了解该操作术中和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取得患者的合作与理解,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并签字同意,尽量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二)置管术中护理:

在置管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及早采取适宜的处理方法,缺氧患者加大氧气流量,保证外周静脉通道畅通,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保证安全。

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减少人员走动。与术者密切配合,正确选择穿刺点,维持好体位,尽可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三)置管术后一般护理:

深静脉置管是一种创伤性操作,穿刺时的器械,术后的导管系统均与大气相通,血液与输入液体为外界细菌污染造成条件。因此,操作术中与术后护理的无菌要求十分严格。

(1)置管24h内要注意观察局部有无肿胀、皮下气肿等异常情况,置管处术后第一天换药一次后3~7天换药一次。应每班认真交接班,观察敷贴有无松脱或者卷边并及时处理。

(2)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禁止抓痒,作好心理护理告知患者穿着宽松衣物更衣时勿牵拉拖拽导管。

(3)更换敷贴时用碘酒、酒精消毒局部,敷料选用棉织透气胶贴,或专用贴膜。

(4)应注意沿导管的方向向上揭去敷贴,以免将导管拨出,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有无渗血、渗液、发红、分泌物等有无导管滑脱、移位,同时注意晾干已消毒的皮肤,方可敷上胶贴,以免影响胶贴粘度。

(5)出汗、洗澡等因素影响胶贴粘性,穿衣和睡眠不慎易使导管打折或拉出,因此,对胶贴变潮不粘者,随时给予更换,并再消毒皮肤。

(四)各管道特殊护理见以下几类常见置管介绍:

1、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置管

常用置管方式有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股静脉穿刺置管,三种置管方式各有利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宜硬性要求,置入单腔导管首选锁骨下静脉,容易固定,患者舒适方便,其次为颈内静脉。置入双腔导管,因导管粗、留置时间长,易压迫损伤血管,首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1)置管后第一天常规用无菌小方纱加压后,再用3M无菌敷料贴膜粘贴,另在距穿刺处8CM管道处用胶布交叉固定于病人皮肤上。

(2)定期消毒穿刺部位,预防感染。透明敷料较棉质敷料易增加感染机会(3)3M敷料贴膜定时更换,换药时沿导管方向由下向上揭去透明敷料

(4)置管处用2.5%安尔碘以穿刺点为中心由里向外消毒皮肤3遍,消毒范围要宽于敷料,直径大于7cm,再贴3M敷料贴膜。置管第二天更换3M敷料贴膜,以后为qod更换,做好更换记录。

(5)每24小时更换输液器,三通接头及肝素帽常规消毒后每周更换1次,肝素帽或三通管有血迹或高分子颗粒残留时应及时更换。

(6)每次输液前用生理盐水10 ml冲洗导管,并回抽见回血后方可接输液管输液,回抽时如可见小血栓不能推入。个别患者输液不太畅通,回抽回血不顺者可用肝素稀释液(25 U/ml)20 ml作冲管,封闭。有堵管倾向者可用尿激酶溶栓。

(7)部分脑出血患者因频繁呕吐、咳嗽、呃逆致胸腔压力增高,血液返流到导管内,停留时间过长,会引起凝血堵塞导管,应及时用肝素盐水20 ml冲管,切不可用力冲洗,缓慢边推进边回抽,直至通畅为止。

(8)平时输液时,特别是输液粘度较大的药物、血制品或营养物质时应彻底冲管,并不应安排在最后输入,要避免液体走空,注意连接紧密牢固,防止接头松脱漏血或引起空气栓塞,(9)保持导管通畅输液完毕再用生理盐水20 ml做脉冲式推注,注意用正压封管。常规消毒肝素帽,固定部位让病人感到舒适,避开关节及凹陷处。

(10)出院后,若五天内导管未使用应来院重新封管一次,先用生理盐水10-20 ml冲洗管腔,再用0.9%NS100+肝素钠1支,抽肝素盐水5ml正压封管。

2、PICC置管(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1)置管3d内术肢减少活动,避免剧烈活动。(2)置管后第一个24小时观察有无渗血渗液等。

(3)敷料的更换时间:在正常情况下,置管后24-48小时更换第一次敷贴,尔后应每7天更换一次。若发现敷贴与皮肤脱离、潮湿或过多血迹时,应及时给予更换,以免病菌侵入。(4)敷贴更换:

1)以导管进口为中心,将敷贴从四周朝向导管进口处剥离,然后由下至上沿导管方向小心揭掉敷贴。2)先以酒精对皮肤消毒三次,后以碘伏对皮肤消毒三次,都是从中心向外围移动。一定要避免酒精与导管接触(会损伤导管)。

3)待消毒液干后,贴上新的敷贴

4)若管道进口处有渗液,可摆放无菌纱布,敷贴则要每24-48小时更换一次。

5)导管的固定要因人而异,避免在导管任何部位造成死角。可以以U/B/P形状来固定,为的是避免因患者手臂的弯曲动作而对导管造成损害。

6)肝素帽和可来福接头使用后,要注意防止污染,肝素帽每5~7d更换1次,可来福接头7~10d更换1次。每日输液时严格消毒,其范围包括肝素帽、可来福接头的后端及周边。

(5)特殊情况的处理:如脱出或缩进应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在无菌条件下处理,不可擅自插入;如渗血渗液,感染、出血倾向,应遵医嘱拔除。若导管移动3cm以上,应重拍X光片来确定导管顶端位置。(6)PICC的冲管方法

1)在每天输液前用10ml以上注射器抽取10~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冼导管,输液完毕,必须用不少于10 ml的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正压脉冲式封管是预防堵管的关键。2)抽血,输血后立即用20ML以上的生理盐水冲管。3)须弃去2-3ML的血后再采血标本(7)冲管的方法

1)用脉冲式冲管法,力度适中。

2)冲管时最后0.5-1ML要边推边退针。(脉冲封管产生的涡流容易形成“负压”状态,所以最后一定要持续推入封管液并边推边退针,以达到正压封管的目的。)

3)如果导管堵塞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生理盐水20ml尿激酶10×104U或生理盐水50ml加肝素钠12 500U肝素液10-20ml缓慢静脉推注,保留20min后再静推回抽,如此反复,导管再通后用20ml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4)留置PICC管期间,要注意合理、严格地进行导管的维护,尤其是导管的固定一定要应用蝶翼交叉的方法。(8)病人的指导

1)置管的上肢勿负重(举重,提重物等)。避免游泳,水上作业等水中运动,尤其第一个24小时不湿水。2)冲凉时用薄膜包好,勿弄湿敷料,如有及时更换。3)学会自我观察针口情况,如有红肿热痛及时就诊。

4)每周更换敷料和肝素锁一次,并用20ML以上生理盐水做脉冲式冲管一次。5)导管维护和使用须由医护人员完成。

三、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空气栓塞:这是最为严重也最容易发生的并发症。输液时护士应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以免药液滴尽后空气进入血管,引起空气栓塞。同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有关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合作。

2、感染:由于抗癌药在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也有损伤作用,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上化疗药抑制骨髓,更容易发生感染。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感染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穿刺点局部细菌繁殖并随导管反复移动被带入体内或导管头端,或输液管道连接处密封不严使病原菌进入。如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处会出现红、肿、痛等局部感染,甚至出现全身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并加强对输液装置,包括输液器、三通管、肝素帽、输液泵及各连接点认真检查,3、出血: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敷贴有无出血、局部有无肿胀、疼痛等。由于长期留置导管,肝素封管次数较多,加上有些病人的肝脏功能差,凝血功能低下,可能引起穿刺处出血或渗血,应定期检查出、凝血时间和血液黏稠度,并密切观察局部皮肤、黏膜有无瘀点、瘀斑,牙龈有无出血。消毒穿刺处时切不可强行将结痂脱掉,以免引起出血。

4、导管堵塞: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或封管液选择、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或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肿瘤患者的血液大多呈高凝状态。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或化疗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5、静脉炎:这是PICC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而在其余3种置管中比较少见。静脉炎多为机械性静脉炎,其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轻症时予喜疗妥或海扶林软膏外涂可缓解,重症一般给予拔管,局部用多功能微波照射治疗5~7天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6、导管脱落:较为常见。因置管时间长,而化疗患者均能下床走动,加上患者出汗后所用的敷料和胶布粘得不稳,容易引起导管脱落。中心静脉置管成功后用缝线牢靠固定导管于皮肤,穿刺点距离皮肤穿出处8m以上分别用胶布交叉固定。连接输液器后,输注的液体不要挂得太高或太远,输液管要保证有一段适合患者活动的长度。更换3M敷料贴膜时要检查导管刻度,每次更换敷贴时应注意避免将导管拔出。个别患者因发热出汗、擦浴等原因影响3M敷料贴膜粘性,因此3M敷料贴膜变潮不粘时,应及时消毒皮肤后给予更换。躁动患者适当约束双手,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药物。

四、补充:导管堵塞相关知识

1、导管堵塞的原因

(1)血栓性堵塞 由于血液反流在管腔内形成血凝快或血栓所致;PICC导管入过长,长期漂浮在血液中,会对正常血液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涡流而产生微血栓;由于患者本身血液粘稠度增加或凝血功能紊乱而导致血栓形成。(2)非血栓性堵塞 长期输入静脉高营养、化疗药物等高渗、高pH值、高刺激性药物,部分药物沉淀在导管内壁上出现结石样堵管;甘露醇易结晶,造成晶化堵塞;另外,导管扭曲、打折,以及冲管、封管手法不对等都可以引起导管堵塞。

2、导管堵塞的处理(早期:肝素冲管;导管内血栓:尿激酶溶栓)

(1)导管未完全堵塞的处理方法:

导管堵塞时应先检查导管夹是否夹闭,导管是否反折。

导管堵塞一般是血凝块形成所致,血凝块堵塞可先用10ml注射器轻轻地回抽,严禁向前推送,尽可能地将血凝块从管中抽出,忌用暴力、导丝或者冲管清除血凝块,以免导致导管损伤、破裂或栓塞。

输液不畅时(尚未完全堵塞),应立即注入5~10ml肝素钠稀释液进行溶栓。

对于沉淀性堵塞,可以输入pH值与之相对的溶液来溶解沉淀物,酸性溶液能够溶解碱性沉积,反之亦然。(2)导管完全堵塞的处理方法:

对堵塞导管进行溶栓时,在连接溶栓所需物品前,关闭延长管,以免空气进入,连接好管道后,打开延长管夹,旋转三通,使10ml空注射器与导管管腔相通,回抽10ml注射器针栓至8~9ml刻度以使导管管腔内形成负压,转动三通。使3ml注射器与导管管腔相通,在负压作用下,溶栓剂进入导管管腔,转动三通,关闭导管管腔,让溶栓剂在管腔内停留一段时间,5min后用空注射器回抽,若仍不见回血,可将导管关闭30~60min,让血栓尽量浸泡在溶栓液中,再行抽吸,使导管畅通。用10ml注射器吸约3ml血液,以确定导管通畅,弃去回抽的血液,用充满生理盐水的20ml注射器以“脉冲”方式冲管。在推注冲洗液的同时,夹闭延长管,同时取下注射器,确保正压封管。7.7.2.3 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正确的冲管、封管操作 用肝素钠稀释液或生理盐水10ml脉冲式冲管,使冲洗液在管腔内产生湍流,以清洁和漂净管壁,封管液剩余0.5~1.0ml时边推注边退针,使封管液充满整个导管腔,使针头退出过程中导管内始终保持正压状态。

7.7.2.4 从PICC中采集血液标本、输注血液制品及黏稠液体后,一定要把管道冲洗干净,一般情况下不经PICC采血,必须要从导管中采血时,采血后要用肝素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彻底将导管内的血液冲洗干净后再封管。输注血液制品及黏稠液体时加强巡视,输完用生理盐水快速脉冲式冲管,减少有形成分的附着,防止导管堵塞。

7.7.2.5 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 让患者学会观察导管体外部分,如有回血,立即请护士处理。患者活动、愤怒、大幅度的动作时易改变胸腔压力,导致导管内回血。对于血液黏稠度较高或有呕吐倾向、剧烈咳嗽的患者,需要增加封管次数,如果时间过长会增加堵管发生的几率。

7.7.2.6 应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化疗间歇期不可忽视对导管的护理,由专人负责,定期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带管情况,督促患者返院冲管换药,通常每周需要回院封管1~2次,并做好记录。

7.7.2.7 患者出院后如果发现导管内有回血,应及时回院封管,回血会增加导管堵塞的几率。正压接头只在封管时注射器拔出的一瞬间产生正压,并非持续的24h正压,从而确保导管内全是封管液。如果患者活动剧烈或者正压接头松动时,可能会导致血液反流至导管内,造成导管堵塞,因此,患者在应用正压接头时,不可剧烈活动,并保持正压接头旋紧,避免漏气或脱落。

留置针的护理

• 留置针的优点操作简单,减轻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

• 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同时保证合理用药时间,为输血和输液提供方便

• 保留了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便于抢救工作,而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 适合于长期输液患者、老年人患者及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

• 进针:根据患者病情、治疗、年龄及血管情况的需要分别选择18 G~24 G等型号,选择粗、直首次、血流量丰富、有弹性、无静脉窦且远离关节、活动方便、易于固定的血管,对能下床活动患者不宜选用下肢静脉。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在穿刺点上方10~15 cm处扎止血带,以进针点为中心,皮肤常规消毒,直径为6~8 cm,穿刺前检查好留置针,严格无菌操作,松动留置针外套管,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 常见的并发症

1、皮下血肿: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术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置管针穿过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根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2、液体渗漏: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进入血管内或血管壁接触面积过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外漏。护理人员除加强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

3、导管堵塞: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或导管冲洗不彻底、管液种类量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以及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毕要正确封管,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有研究说明,缓慢推注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导管堵塞是常困扰护士和病人的主要问题。

4、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选择静脉尽量从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发现静脉炎患者应立即拔管,嘱患者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血回流缓解症状。同时在肿胀部位用硫酸镁或土豆片湿敷20min/次,4次/天效果较好。

5、静脉血栓的形成: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根据报道,久病卧床病人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的血栓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的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常规留置时间为5天。

• 封管液的配置及使用方法

1、肝素盐水封管法:生理盐水250ml+1.25万单位肝素(1支)。配置1:50肝素液,输液完毕后用注射器取5ml肝素液从肝素帽处缓慢注入正压封管,当药液剩余1ml左右时,边推注边夹闭留置针活塞,抗凝时间12h。应用肝素液封管时,应严格掌握剂量,肝素稀释溶液24小时更换,超过24小时严禁使用。有出血倾向者严禁使用肝素液封管生理盐水封管法:用注射器抽取10~20ml • 生理盐水,从肝素帽处缓慢正压注入,可维持6-8小时,因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钠水平衡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将生理盐水充于留置针内,可防止血栓的形成,且无需配置,方法简单。尤其适用于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和肝肾功能不全等不宜应用肝素液封管的病人。

• 注意事项

1、使用前,应先检查留置针的失效期、包装是否完好、产品的完整性及针尖斜面有无倒勾、导管边缘是否粗糙。

2、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局部情况。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有无红肿,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与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拔除导管并作相应处理。对仍需输液者应更换肢体另行穿刺。

• 使用前,应先检查留置针的失效期、包装是否完好、产品的完整性及针尖斜面有无倒勾、导管边缘是否粗糙。

2、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局部情况。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有无红肿,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与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拔除导管并作相应处理。对仍需输液者应更换肢体另行穿刺。

• 造成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1 穿刺时角度过大,穿透血管 • 2 见回血后没有压低角度进针少许,使套管未达到血管 • 3 见回血后进针太多而刺破血管壁

• 4 穿刺前未松动套管,撤针芯时将套管带出

4、留置套管针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的血管,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

5、套管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我国尚没有统一标准,一般以3~5天为宜,有的报道认为只要没有发生堵管和渗漏,留置7天是完全可行的,太长可导致套管针机械损伤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应。对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血管。

6、使用静脉留置针连接输液器或输血器务必压住针前端,以防止静脉因吸气产生负压引起气栓,也可避免将管带出静脉。

7、凡留置套管针的患者应加强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每日2次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更换无菌贴膜,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触痛等现象,注意沿静脉走向有无静脉炎的发生。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有无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疼痛及时拔管。

•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

一、形成原因

•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

二、护理措施

•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 •

(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2)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被动锻炼,必要时穿弹力袜。

(3)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 5.戒烟: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病人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6.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踝泵运动 •

• ——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下肢功能锻炼方法

踝泵运动,就是通过踝关节的运动,像泵一样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对病人下肢术后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一、为什么要做踝泵运动?

• 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术后肢体因部分血管被切断,钢板、螺钉等内固定也会对周围组织造成刺激,导致肿胀。肢体肿胀之后,远端循环差,局部炎性物质和代谢产物堆积,炎症消退缓慢;新鲜血液及养分不能及时输送到受损部位,组织生长修复受影响;肿胀对组织产生的压力,加重疼痛感;术后的肢体制动,血流变慢,血小板在血管周围停留、集聚,易形成血栓。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下肢术后功能的恢复。•

二、踝泵运动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 跖屈(脚尖朝下)时,小腿三头肌收缩变短,胫骨前肌放松伸长;背伸(脚尖朝上)时,胫骨前肌收缩变短,小腿三头肌放松伸长。肌肉收缩时,血液和淋巴液受挤压回流,肌肉放松时,新鲜血液补充。通过这样简单的屈伸脚踝,可以有效促进整个下肢的血液循环。环行动作原理类似。踝关节的跖屈、内翻、背伸、外翻组合在一起的“环绕运动”,对增加股静脉血流峰速度比单独进行踝泵练习效果更好。•

三、怎样做踝泵运动?

• 踝泵运动分为屈伸和绕环两组动作。

• 屈伸动作:病人躺或坐在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缓缓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钟(图1),然后脚尖缓缓下压,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钟(图2),然后放松,这样一组动作完成。稍休息后可再次进行下一组动作。反复地屈伸踝关节,最好每个小时练习5分钟,一天练五至八次。

• 图1:脚向上勾,让脚尖尽量朝向自己。

图2:让脚尖尽量向下压。• 图3: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作360度绕环。

• 绕环动作:病人躺或坐在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作360度绕环,尽力保持动作幅度最大(图3)。绕环,可以使更多的肌肉得到运动。

• 手术后,因长时静卧,血液循环不畅,肌腱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绕环动作的幅度会受限,甚至出现疼痛感。如体力不够,或疼痛感剧烈,只做屈伸动作效果也不错。疼痛减轻后,再加做绕环动作会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

静脉留置针的管理 篇6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安全管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07-02

静脉留置针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它不仅减少了病人静脉穿刺的次数,减轻痛苦,保护静脉血管,还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科在护理管理实践中及时地发现安全隐患,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对2010年l1月一2012年3月185例静脉留置针病人实施临床安全护理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1 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

1.1 导管脱出 置管前护士宣教不到位,病人活动时未进行有效的措施保护。胶布固定不规范,躁动病人未进行适当的约束等,均可导致导管脱出。

1.2 皮下血肿 护士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动作不稳等,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

1.3 液體渗漏 导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外套管未完全送人血管内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

1.4 导管堵塞 其原因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不当、病人凝血机制异常等因素有关。

1.5 穿刺部位感染 行静脉穿刺时,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病人抵抗力低下、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都可导致穿刺部位感染。

1.6 静脉炎 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热、肿、痛,触诊时静脉如索样硬、滚、滑,无弹性。

1.7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多见血流缓慢的静脉内。久病卧床病人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血栓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

2 护理对策

2.1 穿刺前做好宣教 护士应告知病人及家属留置针应用的目的,在置管期间应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肢体过度活动,可用丝袜做成保护套套在留置针的外面,预防感染、液体渗漏、导管脱出等。睡眠时不要压迫穿刺的血管;穿衣时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或疼痛。

2.2 合理选择血管 选择粗直、有弹性、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避开受伤肢体。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长期卧床的病人应选择上肢前臂的浅静脉。

2.3 留置针型号选择 留置针的大小依据病人病情、年龄及血管情况选用。尽量选用细、短的留置针。因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了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损伤,从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可延长留置时间。

2.4 穿刺方法 护士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巧、稳、准。穿刺前检查留置针,将排好气的输液器针头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空气。消毒皮肤后,先旋转留置针外套管,右手持针以15度-30度角刺人血管,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进1~2厘米,左手固定穿刺部位血管,右手拇指和中指固定针芯,以食指背侧面轻轻弹送外套管,边置入外套管边退针芯,直到外套管送入为止,这样血管不易滑脱,也不易穿破血管,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证实在血管内后用透明敷贴将针翼周围皮肤覆盖,另用长胶布固定肝素帽、针柄及延长管。

2.5 置管期间护理 护士应加强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观察病人体温,穿刺点有无红肿、硬结、疼痛等,如有上述现象时应立即拔针,给予相应处理。注意保护有留置针的肢体,避免肢体下垂,以防导管堵塞。穿刺部位隔3天更换透明敷料1次。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用,滴速宜慢,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穿刺部位衣服勿过紧,避免影响血液回流,如速度较慢,可用注射器接套管针回抽小血栓,严禁推注。

2.6 封管 封管是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的关键。可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封管,维持时间可达16h。我科用20ml生理盐水注射器接输液针头,只将针头斜面进入留置针内,右手匀速推入液体,结束时用左手中指固定针翼,拇指将滑动夹从下往上顶,夹住长导管前1/3处,确保留置管内全是封管液,有效地避免了负压的形成。

2.7 留置针留置时间 在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相对无菌和周围皮肤清洁的情况下,只要没有发生堵管和渗漏,留置5d是完全可行的。病人静脉炎普遍发生在置管后6d或7d,故我科将5d作为常规套管针留置时间。

3 小结

动脉留置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行动脉留置针的患儿81例,其中男51例,女30例;胎龄26~39+5周,日龄为生后10 min~16 d;平均体重1 640 g(760~3 680 g);剖宫产55例,自然分娩26例;需要动态监测血气分析的患儿77例,其中超低出生体重儿1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24例,呼吸困难30例,新生儿窒息4例,肾衰竭1例;换血4例。

1.2 方法

本组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IntimaⅡ型留置针进行动脉穿刺,部位分别为桡动脉、胫后动脉、肱动脉、腋动脉、股动脉,留置后由肝素帽连接7号头皮针,可见动脉血引出,由此判断套管针留置是否成功,穿刺成功后以3M敷贴固定并注明日期、时间,标明动脉字样,动脉标注醒目,防止与静脉混淆,用5号注射器抽取肝素稀释液(10 U·ml-1)0.4~0.6 ml正压封管。

2 结果

不同部位进行动脉置管的留置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详见表1。

3 护理体会

3.1 动脉不同穿刺部位解剖特点及留置方法

3.1.1 桡动脉置管

桡动脉在桡骨茎突与第一掌骨间隙处,皮下脂肪少,不易损伤神经或误入静脉且患儿皮肤暴露少,利于保暖,但桡动脉血管管腔细,软组织稀疏,易滑动。穿刺时采用“十”字定位法,将新生儿

的掌心向上,固定患儿手腕,从桡骨茎突向前臂内侧中线作一水平线,再以水平线的中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即成“十字”,十字的交叉点向掌根部约0.5 cm于第一腕横纹或第一腕横纹与第二腕横纹之间定位为穿刺点,操作者的右手食指触及搏动最强点,常规消毒皮肤后右手持针与皮肤呈15°角进针,如有鲜红色血液从针尾涌出,即可左手送软套管,右手拔出针芯。

3.1.2 胫后动脉置管

胫后动脉是腘动脉的延续,其定位准确,但血管较细,血流不及其他动脉丰富,难以保证足够血液采集。穿刺时患儿仰卧,操作者左手固定患儿脚部,暴露内踝面,此处由于皮肤薄嫩,位置表浅,多数患儿可清晰看见其血管走向,将患儿内踝轻柔外展以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在搏动最强点下方0.3~0.5 cm处进针刺入,速度适中,见鲜红色回血后放低角度将套管针完全送入动脉,拔出针芯。

3.1.3 肱动脉置管

肱动脉较粗大,位置相对表浅,可独立操作且易固定,肱动脉虽搏动明显但定位不及桡动脉准确,深浅度较难掌握。肱动脉穿刺点为搏动最明显处,新生儿上肢伸直稍外展,掌心向上,操作者绷紧肘窝处皮肤,松紧适宜,在肘窝内侧横纹上方可触及搏动最强点,用指甲做一压痕,压痕下0.2~0.5 cm处为穿刺点。

3.1.4 腋动脉置管

腋动脉是上肢主要动脉,血流充足,解剖位置易固定,留置时间长,但与腋静脉略有重叠,极易误入腋静脉。腋动脉需要充分暴露患儿腋下,将患儿置开放式抢救台上,穿刺侧上肢外展拉直,操作者左手拇指及其余四指轻握三角肌下缘,动作轻柔避免拉伤患儿,使腋窝处皮肤绷紧,凸出腋窝,使其完全暴露,触及搏动,在搏动点下0.5~1.0 cm处进针[1],见有鲜红色回血后将针芯拔出,软套管轻轻送入,推注药液时腋下局部皮肤呈树枝分叉状苍白,在肝素帽与留置针接头处可看到回血明显波动,表明穿刺成功,手臂恢复自然体位。

3.1.5 股动脉置管

股动脉是下肢动脉的主干,血流丰富且不易堵管,但与静脉及神经解剖位置相近且靠近会阴部,穿刺操作不当会误伤神经及血管,患儿排尿会造成无菌区污染。穿刺时患儿取平卧位,穿刺侧肢体取屈髋、屈膝外展位,与身体纵轴成45°,穿刺点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2 cm处,触及股动脉搏动,常规消毒皮肤,右手持针与皮肤呈45°角进针,见有鲜红色回血再进针1~2 mm,以保证外套管也进入血管。

3.2 导管维护与注意事项

3.2.1 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时如局部皮肤被血液污染,用无菌棉签轻轻擦干净,再用爱尔碘消毒液消毒穿刺眼,待干后将透明敷贴固定在穿刺部位,采血前充分消毒肝素帽,肝素帽污染应及时更换,减少细菌滞留。留置时间不宜超过7 d,以防发生导管源性感染,留置时间与感染的发生率呈正比[2],如透明敷贴受潮或卷边,应及时更换。

3.2.2 保持管路通畅

采用正压封管,正压封管即边缓慢推余液边外拔针头,使针头在退出过程中导管内始终保持高于动脉内压力的正压状态,让留置针管腔内充满封管液,可避免血液返流,减少堵管发生率,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3]。本组研究中桡动脉、胫后动脉虽然采取上述维护措施,但堵管率仍然较高,考虑原因为:一是该动脉血管管腔细,二是动脉置管固定后导管易扭曲打折,因此导致桡动脉及胫后动脉留置时间短且堵管率高。

3.2.3 注意事项

避免反复穿刺刺激血管引起动脉痉挛,如果穿刺导致血管内膜撕裂等损伤,则可继发动脉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组织局部严重缺血[4],发生严重并发症。封管时如遇阻力,切勿强行将血凝块推入动脉,以免发生栓塞[5]。固定肢体时勿将整个肢体环形固定,以免影响血液循环而引起患儿不适[6]。留置期间严密观察患者动脉穿刺侧肢端皮肤、甲床颜色及温度,如出现肢端苍白、肤温凉等肢端血运障碍表现应及时拔针[7]。本研究中股动脉留置时间最长,但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肢端苍白1例,肢体肿胀1例,考虑与血栓形成有关,有研究显示,置管时间越长血栓形成率越高[8],故不推荐常规选用股动脉作为穿刺部位。

4 小结

通过总结不同部位动脉留置的穿刺方法和应用经验,认为肱动脉、腋动脉置管留置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可作为首选穿刺部位。而肱动脉相对于腋动脉,有血管较直、易暴露穿刺部位、易于固定等优点,更便于护士掌握,腋动脉穿刺需要一定技巧,需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护士完成操作。

参考文献

[1]杨芹,姜红,范玲.应用Y型静脉留置针进行腋动脉-外周静脉同步换血[J].护理研究,2007,21(4B):1002-1003.

[2]熊小云,石小娟,黄颖穗,等.超微量肝素持续泵入在危重新生儿动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7,14(9):20.

[3]谭维玉.提高新生儿动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操作技巧[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2):1140-1141.

[4]黄宇霞.新生儿桡动脉置管致动脉痉挛原因分析及预防[J].北方医学,2013,10(4):72.

[5]杨明,孙群.不同静脉营养输注方式对高危早产儿血糖水平影响的比较[J].现代医学,2011,39(3):275-278.

[6]谢晓莉,蒋红霞,陈华琴,等.机械通气新生儿动脉留置针不同部位留置效果观察[J].护理进修杂志,2009,24(15):1410-1411.

[7]吕小红,李志革,张日惠,等.化疗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与感染关系的探讨[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4(1):31-32.

动脉留置针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和器械

BD动脉留置针 (货号:REF682245, 规格型号:20 G、1.10 mm×45 mm、49 m L/min) , 见图1, 4%多聚甲醛新鲜配置 (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 , 0.9%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500 m L/4.5 g、宁夏启元药业) , 10%水合氯醛 (成都金山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 三通 (舒尔康、批号:120225) 、止血钳、组织剪、眼科剪、小动脉夹、皮镊、输液管 (2副) 等。

1.2 实验动物

选取体重450~500 g, 健康雄性18个月龄SD大鼠24只[购于宁夏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 清洁级, 合格证号:SCXK (宁) 2011-0001], 常规条件下饲养, 自由饮水, 普通饮食。

1.3 实验方法

将灌注所用的0.9%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加热至37℃[3]、新鲜配置4%多聚甲醛滤去杂质[3]、输液管 (两副输液管用三通连接好) 、手术器械等物品准备就绪后, 放置盛有上述0.9%复方氯化钠和4%多聚甲醛的输液瓶距离操作台1.5 m高的位置[4]。雄性SD大鼠经10%水合氯醛 (0.4 m L/100 mg) 麻醉, 待大鼠反正反射消失后, 将其仰卧位于实验台上, 固定头部和四肢, 暴露胸部, 沿胸骨中线自剑突向上依次剪开皮肤和胸骨, 充分暴露胸腔, 显露心脏和主动脉弓, 迅速用皮镊提起左侧肺, 可见其下位于大鼠脊柱左侧的胸主动脉 (胸主动脉右侧为食管) [5], 以小动脉夹夹闭胸主动脉。并迅速用眼科剪剪开心包, 用动脉留置针在心尖波动最明显处进针, 进入约0.5 cm时, 右手往外退针芯, 同时左手持针翼将套管自左侧心室推送至升主动脉直至套管针尾部, 此时, 关闭套管针尾端的开关, 防止血液外溢, 连接输液管, 剪破右心耳, 打开套管尾端和输液管开关, 灌注0.9%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先快后慢, 待自右心耳流出液体颜色清亮, 此时旋转三通开关, 由快及慢灌注4%多聚甲醛, 待大鼠颈部及上肢僵硬, 说明灌注固定成功[6]。随后断头取脑, 之后将脑组织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4℃保存[7]。

1.4 观察指标

(1) 观察并记录灌注后大鼠组织的色泽、质感及是否含有血丝。 (2) 观察并记录实验中所用的0.9%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和4%多聚甲醛的量、灌注插管时间、总灌注时间。灌注插管时间是指从针进入心尖开始至插管成功所用时间, 总灌注时间是从针进入心尖开始至灌注固定成功所用时间。 (3) 观察并记录灌注过程中大鼠颈部、胡须、四肢和尾巴是否抽搐。 (4) 观察并记录灌注过程中是否发生肺循环灌注。发生肺循环途径灌注的现象时鼻腔中会有灌流液流出[8]。 (5) 观察并记录在灌注插管过程中损伤血管、穿破心腔和灌注过程中套管脱出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2 结果

灌注后大鼠脑组织呈乳白色, 质地较硬, 且未含血丝 (图2) 。实验中所用的0.9%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和4%多聚甲醛的量分别为 (107±9.2) m L、 (175±17.3) m L, 灌注插管时间和总灌注时间分别为 (10±1.8) s、 (41±4.1) min。灌注过程中大鼠颈部、胡须、上肢明显抽搐, 下肢及尾巴未抽搐。灌注过程中均未发现大鼠鼻腔中有灌流液流出, 故未发生肺循环灌注。灌注插管过程中未出现损伤血管、穿破心腔和灌注过程中套管脱出等不良事件。

3 讨论

免疫组化等病理学实验研究中需对组织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因此, 在组织切片之前, 需对组织进行灌注固定, 因为固定好的组织能抑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释放和活性, 防止自溶;抑制组织中细菌的繁殖, 防止组织腐败, 使细胞的蛋白质、脂肪、糖等各种成分凝固成不溶性物质, 以防止物质扩散, 维持原有组织的形态结构[9]。大鼠在体脑灌注过程中, 通过大鼠天然的循环系统直接进行灌注固定, 固定液可快速、均匀地分布到脑组织各个部位, 所以脑组织标本制备多采用此法[10,11]。

灌注固定主要坚持两个原则:一要尽量保持活体的状态;二要尽量行动迅速从而避免动物长时间处于痛苦和濒死状态, 引起病理假象, 从而干扰科研结果[12]。目前, 据文献[12]报道, 小动物灌注多采用经心脏灌注方法, 而经颈总动脉因操作难度大, 费时而逐渐被淘汰。脑组织灌注过程中为节省灌注液, 依研究报道有夹闭腹主动脉、胸主动脉等[5], 但夹闭腹主动脉需进行开腹, 增加操作难度, 延长灌注总时间, 降低实验效率。灌注针是保证整个灌注过程的必要条件, 因此, 灌注针的选择对整个灌注过程尤为重要。有研究报道灌注针可用静脉输液器针[8]、自制灌流针[5,13,14]和普通针头[14]等, 这些灌注针虽可进行灌注, 但都有各自弊端。如静脉输液器针和普通针头因针尖锋利, 在插管过程中可刺破心脏及心室, 且易脱出, 使灌注失败或发生肺循环灌注。而自制的灌流针[5,13], 一般因针尖钝圆, 不易刺入心脏, 需借助眼科剪[12], 又因心脏跳动, 增加眼科剪的操作难度, 在心尖处剪的口可能过大或过小, 也可能剪破心脏, 影响灌注固定效果, 而通过剪口, 插入灌注针, 动作要轻慢[5], 从而延长灌注时间甚至导致灌注失败。陈浩宇等[14]自制的灌注针因塑料前端成针尖状, 在灌注插管时可损伤血管及心腔, 并可能引起肺循环灌注。

因此, 笔者采用动脉留置针夹闭胸主动脉经心脏灌注的方法, 可避免上述弊端, 且依据许晓泉等[15]研究, 在灌注开始时加热至37℃的0.9%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的速度要快, 能更好地排出脑组织内的血流, 灌注新鲜配置滤去杂质的4%多聚甲醛时速度需放慢, 让多聚甲醛在脑组织内停留更长的时间, 以便有效固定。本实验结果表明:灌注过程中大鼠颈部、胡须、上肢明显抽搐, 下肢及尾巴未抽搐, 说明完全夹闭胸主动脉, 可节省灌注液;另外, 灌注过程中未发生肺循环灌注, 保证了体循环灌注的效果, 进而灌注后大鼠脑组织呈乳白色, 未见血丝, 且质地较硬;灌注插管时间仅用了 (10±1.8) s, 可见操作简单且节约时间;灌注插管过程中未出现损伤血管、穿破心腔和灌注过程中套管针脱出等不良事件, 保证了灌注过程顺利进行, 且可节约实验成本。

本研究的创新点:采用动脉留置针为灌注针, 在整个灌注过程中, 发现采用动脉留置针具有以下优势: (1) 进针易:动脉留置针芯针尖锋利, 心尖处进针容易, 进针约0.5 cm时退出针芯, 将套管从左心室顺利推送至升主动脉, 可节约灌注插管时间; (2) 出血少:动脉留置针套管的外径较针芯大[16], 可完全占据心尖穿刺点, 减少出血; (3) 损伤小:在退出针芯推送套管过程中, 由于套管顶端钝圆, 可避免损伤心腔及升主动脉; (4) 推送顺:动脉留置针套管原料采用聚四氟乙烯, 管壁硬度适宜、光滑, 可顺利推送至升主动脉; (5) 明插管:在动脉套管推送过程中, 可看到套管进入升主动脉的全过程, 确保插管成功, 同时可避免肺循环灌注的发生; (6) 易固定:套管尾端两侧有针翼, 较其他灌注针容易固定; (7) 难脱出:动脉套管长度45 mm, 插管成果后, 套管很难脱出, 有利于灌注的顺利进行; (8) 速度可:动脉留置针套管管腔直径1.10 mm, 流量49 m L/min, 可保证灌注速度, 强化灌注效果, 节约灌注时间和灌注液。

综上所述, 本实验操作简单, 灌注插管迅速、损伤小, 可避免肺循环灌注, 总个灌注过程省时、省液, 且灌注固定效果好,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拟寻求一种更好的大鼠体脑组织灌注方法以提高灌注固定效果。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经10%水合氯醛进行麻醉, 暴露心脏和主动脉弓, 以小动脉夹夹闭胸主动脉, 用动脉留置针在大鼠心尖波动最明显处进针, 进入约0.5 cm时, 边退出针芯, 边将套管自左侧心室推送至升主动脉直至套管针尾部, 并关闭套管针尾端的开关, 防止血液外溢, 连接输液管, 剪破右心耳, 依次从心脏灌注0.9%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和4%多聚甲醛固定脑组织。结果:脑组织灌注所需的灌注液减少, 灌注插管时间及总灌注时间均缩短, 且灌注后脑组织更硬、色泽更白。结论:采用此种灌注方法后, 其灌注固定效果明显提高, 且操作过程简单易行, 值得推广。

动脉留置针 篇9

关键词:CT,造影,套管针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使临床医师应用影像学检查越来越多, 螺旋CT增强扫描是当前疾病诊断中极为重要的依据。通过高压注射器将造影剂经静脉血管快速团注至体内指定部位后, CT便可对该部位进行增强螺旋扫描[1]。穿刺静脉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套管针的合理选择也是影响增强效果的关键因素[2]。相对于普通增强扫描, CT动脉造影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对高压注射器注药速率要求更快。目前静脉留置针的种类繁多, 但总体类型为两种, 一种是带延长管的留置针, 一种是不带延长管的直式留置针。如何选择适合CTA患者的留置针, 提高CTA增强扫描的成功率。我们通过总结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在影像中心配合增强CT检查患者进行留置针穿刺的经验, 比较不同类型及型号留置针在CT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行CTA检查的9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 每组300例。A组患者采用带延长管的20G套管针穿刺, B组患者采用20G直式套管针穿刺, C组患者采用18G的带延长管留置针穿刺。

1.2 方法

三组病例均采用荷兰PHILIPS Brillance64CT, 德国Ulrich高压注射器 (型号:REF XD 2051) 和Ulrich一次性高压造影注射器管路系统 (由泵软管和患者软管组成) , 及碘海醇350造影剂。三组均严格按照留置针操作流程, CTA患者常规选择右上肢静脉穿刺, 右上臂桡静脉和肘正中静脉为首选。两种类型留置针穿刺方法大致相同, 区别在于A、C组带延长管套管针, 需先连接盐水注射器, 排尽延长管及套管针内空气, 再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抽出针芯固定;B组直式套管针, 直接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在透明杆部分可见血液回流, 撤出针芯时直接接盐水注射器。两种套管针在连接盐水注射器后, 抽吸回血良好, 匀速推注2~3ml生理盐水, 确认无渗漏后, 以备检查中连接高压注射器管路使用。CTA检查前正确摆放患者体位, 取下连接套管针的盐水注射器, 接上已经安装好管路和造影剂的高压注射器。根据CTA扫描部位、诊断要求在终端显示器操作屏上设置好对比剂量、团注流率、注射时间等参数, 注射系统处于待机状态。显示屏由技师操作, 扫描前护士在扫描间先高压注入患者静脉20ml生理盐水, 流速5.5~6.0ml/s, 同步观察静脉有无肿胀, 疼痛感, 如出现肿胀或疼痛, 立即按下机器上的操作面板暂停键, 并进行相应处理, 如无肿胀疼痛, 观察10~15秒后快速离开扫描室, 扫描期间, CT扫描同步在操作台上依指令开始注药, 至扫描结束。在CTA扫描中, 注药流速5.0~6.0ml/s, 剂量一般根据患者体重计算0.8~1.2m L/kg, 注射完成时间在12~16s。

Monte Carlo精确检验, P=0.000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每组患者高压注射器是否达到所设定流速值, 由不了解实验分组情况的医师对图像效果进行判断, 将图像标准分为优、良、差。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

2 结果

表1显示:⑴三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 造影剂注射速度及剂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⑵三组患者高压注射器是否达到所设定流速情况:A组流速未达标的报警率高达13.2%, 相对于B组、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⑶图像质量评估:A组优秀率仅达到91%, 有2例失败, 与B组、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CT检查中, 许多因素包括扫描时机的选择, 受检者年龄、身高、体质量、BMI、断面参数等个体化指标都可影响增强的效果[3], 同时对比剂浓度、注射时间、注射速率、团注的形式以及对比剂的总量、理化特性和是否盐水冲刷等, 也是影响增强效果的关键因素[4]。

3.1 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据文献报道, 单位时间内注药速度越快, 峰值越高, 时间越短, 图像也就越清晰[5]。但在临床工作中, CT技师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设定一个能保证增强效果且相对安全的流速。如流速达不到预设值, 目标血管造影剂浓度不够, CT值较低, 尤其小动脉充盈不佳, 增强效果较差, 增加图像后处理的难度, 达不到预期的诊断需求, 严重时不能满足诊断需求, 检查失败。通过实验, A组流速未达标的报警率高达13.2%, 相对于B组、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虽然流速未达标并不意味着增强失败, 但在图像质量评估方面, A组优秀率仅达到91%, 甚至有两例失败, 与B组、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套管针及延长管对高压注射器流速的影响

随着CT技术的进步, 扫描速度越来越快, 为了取得更好的图像质量, 对注射造影剂的速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压注射器和浅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正好满足了这种临床需要, 但是不同规格的静脉留置针对注射压力、注射速率、注射时间和血管增强效果都有影响[6]。A组、B组采用两种不同类型同型号 (20G) 的套管针, 在管径, 长度方面无差异, 规格均为1.1mm×30mm, A组为带延长管的套管针, 延长管部分长约9cm, 内管径约1.5mm, 当造影剂以5.0~6ml/s的速度静脉团注时, 延长管会产生一定的压力, 如遇患者血管偏细, 则团注实际流速达不到预设流速, 高压注射器终端显示器发出警报讯号, 同时显示屏中央弹出对话框, 显示流速不够后实际追加流速和实际注药时间, 实际注药时间延长。B组采用直式套管针通过内管径为3mm的高压注射器患者软管直接团注进静脉, 减少了团注压力的产生。C组采用带延长管18G的留置针, 管径规格为1.3mm×30mm, 延长管部分内管径约2mm, 实验中无流速报警现象发生。Behrendt等[7]使用循环模型在体观察静脉留置针的影响, 14~20G静脉留置针以5ml/s速率注射, 可以满足检查需要, 当使用22G留置针时, 压力增大, 注射速率减少, 增强效果也随之降低, 24G留置针由于阻力过大, 增强失败。

3.3 静脉留置针对护士操作和患者的影响

CT增强扫描已成为很多疾病诊断过程中非常严谨的一项检查手段, 检查的顺利完成与留置针穿刺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护士留置针穿刺的熟练程度, 患者的血管条件和留置针的选择都是重要因素[8]。如造影剂团注过程中出现报警信号, 护士会担心是否药液外渗, 发现报警原因的同时仍会担心是否因穿刺影响增强效果, 从而增加护士的紧张情绪, 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同时, 留置针可在CT检查前在准备室置入静脉内, 增强扫描时只需将高压注射器连接注入造影剂即可, 减少了等候护士扎针的时间, 从而起到提高CT工作效率的作用[9]。

不同类型留置针护士操作方便性比较:由于检查结束后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 (约85%) , 因此, 患者需观察30分钟再拔除留置针[10], 如有不良反应发生, 可通过静脉通路直接给药。带延长管留置针有活塞夹和肝素帽, 当活塞夹毕静脉留置针近端时, 延长管管腔不易有血液回流, 扫描完毕与高压注射器患者软管分离后直接接肝素帽, 等待观察。直式套管针无论检查前与患者软管连接或检查后分离时, 护士均需用2~3个手指按压患者留置针导管尖端的静脉, 以避免血液回流溢出, 检查后再次连接注射器待观察。如果穿刺部位在肘正中, 则延长管留置针更具方便性, 同时避免了血液污染及交叉感染的发生。

3.4 小结

CT增强扫描是一项非常严谨的检查手段, 并且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护士在遵循正确操作流程的同时, 应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CTA检查时, 若选择上臂桡静脉, 用20G直式套管针即可;若选择肘正中及肘部其他静脉, 为方便操作宜采用18G带延长管留置针。因此, 在CT动脉造影中应用18G带延长管留置针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徐敬林, 汤莉莉, 刘长春.静脉留置针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临床研究, 2014;9 (12) :241~242

[2]陈秀娟, 张绍伟, 谢颖等.CT增强的静脉穿刺要求与探讨.中国医学创新, 2013;10 (14) :47~48

[3]霍福涛, 李需.CT增强扫描中的相关因素与技术优化.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5;14 (04) :313~316

[4]荣宝, 何永胜, 仝开军, 等.腹部CT个体化扫描参数的临床研究和剂量优化.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3, 33 (2) :204~206

[5]崔志慧.静脉留置针与蝶翼头皮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临床比较.中外医学研究, 2012;10 (11) :80~81

[6]苏智珍.CT增强检查中护理的安全细节.当代护士, 2014; (9) :106~108

[7]Behrendt FF, Bnlners P, Keil S, et al.Impact of different vein catheter sizes for mechanical power injection in CT:invitroevaluation with use of a circulation phantom.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 2009.32 (1) :25~31

[8]胡晴, 吴晓艳.两种不同型号经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应用效果比较.浙江临床医学, 2014;9 (16) :1513~1514

[9]薛芳, 邵东宁.静脉留置针与蝶翼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比较.医械临床;2013;11 (34) :71~71

动脉留置针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3月~2009年12月在广西金秀县人民医院外科住院治疗的留置有动脉有创监测及动脉留置针采血的危重患者200例, 其中男120例, 女80例, 昏迷患者70例, 清醒患者130例, 年龄28~83岁, 平均年龄55.5岁, 入住ICU天数5~53d, 平均29d, 按入住ICU的先后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其中昏迷患者各35例, 清醒患者各65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情况、疾病类别、动脉置管部位 (桡动脉) 及置管方法、封管方法及换药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

1.2.1固定方法选用ARROW生产的动脉穿刺导管 (穿刺患者动脉经过Allen's试验阴性且凝血功能正常) 进行桡动脉穿刺, 观察组50例留置动脉留置针的患者采用3M自我粘缠绷带加无菌纱布固定动脉留置针, 在穿刺点处放置3cm×3cm无菌纱布一张, 再用3M自我粘缠绷带 (规格5cm×20cm~30cm) 在穿刺点上方5cm处开始逆时针向远心方向缠绕腕关节至穿刺点下方5cm将留置针覆盖固定。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方法用外科缝线加3M透明伏贴 (规格6cm×6cm) 覆盖固定。

1.2.2换药方法每天早上9点使用茂康碘清洁消毒后更换敷料一次。

1.2.3评价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动脉留置针穿刺后第一天30min、1h、24h换药观察渗血, 血肿情况 (出现渗血、血肿及时给予更换敷料) 以后每24h换药观察一次以及观察表面皮肤情况 (有无潮红, 苍白, 潮湿) , 患者有无留置针脱出, 记录留置时间及换药时间长短, 患者舒适程度通过清醒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 (0~4分为轻度不适、5~7分为中度不适、8~10分为重度不适) [1]同时结合对皮肤颜色及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感受。

1.2.4统计学方法两组收集的资料比较采用χ2及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渗血及血肿情况的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患者皮肤情况、留置时间、换药时间、舒适度的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桡动脉留置针在危重患者的临床监护及治疗中广泛使用, 通过表1观察比较发现3M自我粘缠绷带加无菌纱布在动脉留置针固定中能有效的防止渗血、血肿。由于手腕是患者活动最频繁的关节部位, 特别是烦躁的患者, 对手部的牵拉作用更大, 常规的外科缝线加3M伏贴只能达到固定作用, 而3M自我粘缠绷带通过作用力起到加压固定作用, 通过适当的加压减少渗血、血肿;同时减少患者手腕活动时引起的针头移动以及压力延长管与留置针的牵拉作用, 从而避免手腕活动引起的渗血、血肿, 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3.23M自我粘缠绷带是无纺涤纶背衬, 表面涂以高分子聚合物, 背衬中埋有聚酯弹力丝线, 具有无粘性但自我粘缠, 绝不粘其他物品, 延展性佳, 不影响关节活动, 并可随意调节压力, 抗张力强, 包扎后产生恒定压力, 且透气性强[2]。同时无菌纱布具有吸水, 防止细菌侵入作用, 能保持皮肤表面的干燥, 避免因患者发烧, 出汗引起的皮肤潮湿, 而伏贴对皮肤的黏附作用以及不透气因素, 容易引起潮湿, 使伏贴松脱甚至由于黏附与潮湿原因引起皮肤局部的潮红、苍白以及感染。通过表2的比较3M自我粘缠绷带加无菌纱布能保持皮肤干燥, 减少潮湿、潮红、苍白以及感染, 增加留置时间, 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3.3由于动脉留置针属于有创穿刺, 容易经穿刺点引起感染, 需要1~2d进行换药。而外科缝线本身增加了创面, 加大了缝线给患者带来的疼痛和对皮肤的牵拉, 更加大了感染以及红肿的机会。在换药时需要将黏附的伏贴祛除, 这个过程对患者的牵扯易引起患者的不舒适及留置针的移动, 消毒后需要待消毒液干后才能将伏贴黏附好, 所需时间长;3M自我粘缠绷带加无菌纱布只需将缠绕的绷带揭开, 消毒后不需要待干就可以更换纱布将绷带从新包扎好, 用时少, 只要绷带不被污染能重复利用, 经济方便, 同时也增加患者舒适度。

参考文献

[1]佟术艳.疼痛的护理评估[J].中华护理学杂志, 1995, 30 (2) :123~125.

留置针的应用与管理 篇11

【关键词】留置针 应用 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67-02

一留置针的优越性

1.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感,保持患者良好的心态。

2.维持血管通路,利用紧急抢救。

3.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

4.有利于保护患者血管。

5.降低因患者体位改变

但留置针应用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留置针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非常重要。

二留置针常见并发症,不良反应及护理

1. 穿刺部位感染:在进行静脉穿刺时,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病人抵抗力极度低下,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容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因此在穿刺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消毒严格,消毒面积应大于敷贴的面积,严禁喷洒消毒,同时严格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 皮下血肿:由于准备进行穿刺的血管选择不当,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等,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在操作前应认真选好血管,避免关节和静脉窦部位,穿刺时做到轻,巧,稳,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3. 液体渗漏:由于血管选择不当,进针置管深度较短,固定不牢,患者躁动,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或与血管的粗细不匹配,均可造成,轻者肿胀,疼痛,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合理选择血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4. 静脉炎: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 索般硬,滚,滑,无弹性,并可伴有发热。因此在输液时,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点滴速度应慢,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血管。

5. 静脉血栓形成:多见血流缓慢的静脉内,长期卧床的患者也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因此,静脉置管时应选用四肢浅静脉,尽量避免下肢,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度,以加快血液回流。此外,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脆性大,抗化学性, 机械性损伤能力下降,故留置针时应尽量选择直接大于3毫米 的血管。

三使用留置针的管理

1.输液期间经常巡视液体流速,可及时发现静脉留置针是否脱出折曲,输液是否通畅。

2.如在注射部位发现红,肿,热,痛等异常,应及时处理。如排除由于药液引起的刺痛,应及时拔管。

3.输液后给予封管,封管液目前多以肝素稀释液及生理盐水两种,常规以成人肝素液10-100U/ml,儿童肝素液1-10U/ml,用3ml稀释液以脉冲式进行并边推边退的方法拔出针头,如患者凝血机制有障碍或其他原因不易使用肝素稀释液封管时,可用5ml生理盐水进行封管。

4.透明敷贴根据情况进行更换,更换时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应以碘伏或碘酒及酒精消毒。

5.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以3-4天为宜,如因病情需要留置时间延长,应经常检查注射部位,以及时发现并发症。

6.给病员置好留置针要标明注射时间及置管者姓名。

7.留置针拔出后按压时间应大于5分钟,抗凝治疗的病员按压时间大于10分钟,高血压或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按压时间适当延长。

8.选择合适的血管,留置针管径应是血管管径的1/2.

9. 严格掌握留置针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证:(1) 短期的静脉输液治疗,输液量较多的患者。

(2)老人,儿童,躁动不安的患者。

(3) 输全血或血制品的患者。

(4)每天需要多次推注無刺激性药物的患者。

(5)连续多次采集血标本的患者。

(6)需要采血做糖耐量试验的患者。

禁忌症:(1) 静脉推注或滴注刺激性药物。

(2)发疱性药物。

(3)肠外营养液。

(4)PH值低于5或高于9的药液。

(5) 渗透压高于600mOsm/L的液体。

10.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留置期间穿刺侧手臂可适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用力过度,以防回血堵塞: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的血管,更衣时,注意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洗澡时,留置针可用保鲜膜包裹保护,穿刺部位如有水渗入,及时告诉护士更换敷贴并消毒。

四留置针使用的注意事项 :

1.留置针使用长短与封管技术息息相关,因此要正确封管。

2. 使用留置针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规程;留置期间保持留置部位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3.敷贴尽量每日更换,揭开敷贴时注意自下而上,固定好针头。

4. 留置期间,应合理安排输入药液的顺序,刺激较大的排在中间,且宜相互间隔,避免长时间对血管刺激引起液体外渗。

5. 护士应加强巡视,观察液体是否通畅,输液管等各处连接有无松动。如局部出现渗漏,红肿,可应用硫酸镁湿热敷,

五临床使用留置针中存在的不足。

1.血管选择不当,选择的血管与留置针粗细不称。

2..选择消毒液不当,消毒面积不够,消毒方法不妥。

3. 封管方法不对,未做到脉冲式封管。

4. 留置针使用未注明日期时间及操作员姓名。

5. 对病人健康教育不够,患者对置管后自我护理不够了解。

6. 未严格进行交接班。

7. 貼敷贴时,消毒液未充分待干,未做到无张力性貼敷贴法,导致留置针留置时间短。

动脉留置针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1~10月妇科病房接受输液治疗的40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所用留置针型号分为两组, “Y”型留置针组200例, 直行留置针组200例, 留置针型号同为24G, 性别均为女性, 年龄在40~60岁, 静脉穿刺部位均为手背静脉网, 两组年龄、性别穿刺部位经统计学处理, P>0.05, 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操作:参照静脉治疗相关操作标准进行操作。两组操作治疗护士均有丰富静脉穿刺经验, 且人员相对固定。两组护士向患者解释输液治疗的目的, 评估患者, 选择穿刺点, 连接一次性使用输液延长管, 连接留置针, 排气, 扎止血带, 碘酒消毒面积8 cm×8 cm, 松动套管, 再次排气, 以15°~30°角直刺静脉, 血液回流确定穿刺成功, 沿血管方向平行将导管送进血管腔, 松止血带, 撤穿刺针芯, 打开调试器, 运用无菌技术使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 在辅料旁白处记录穿刺时间执行者, 调节滴数。

1.2.2 留置针管选择和操作方法: (1) 参照贝朗公司与BD公司的静脉穿刺手册的操作规程与技巧进行操作。 (2) 操作方法。Y型留置针的穿刺方法:用拇指与食指持住针翼进针, 以10°~20°缓慢直接穿刺血管, 静脉充盈者, 可将针全部送入血管后退出针芯, 静脉情况差者穿刺见回血后再沿血管方向前进1~2 mm, 将外套管前端送入血管内后, 再送管, 退出针芯。若遇到休克、血容量不足、循环差的患者可用注射器施以负压能在针头进入血管后尽快见到回血, 从而判断穿刺成功与否, 避免盲目进针穿破血管[2]。直型留置针的穿刺方法:用食指与拇指持回血腔, 以10°~20°直接穿刺血管同时观察回血, 见回血后减低穿刺角度与皮肤平行, 推进留置针入血管5 mm后, 将外套管继续推进, 将钢针回撤, 用中指按压血管内留置管套的针端, 阻断血流, 同时用食指按压套管后座, 将钢针从管套中拔出后装上输液接头机附件。保留时间:根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静脉治疗相关操作标准保留3 d。输液评估:观察输液期间疼痛, 静脉炎, 局部外渗三方面。由指定负责人对患者输液情况进行观察评估。

2 结果

两种类型的静脉留置针在疼痛, 静脉炎, 局部外渗三方面的比较情况见表1、2。由表1、2可见:Y型留置针在穿刺及留置时疼痛比直型留置针轻。直型留置针在留置第2天, 第3天的红, 静脉炎比Y型留置针好。Y型留置针在留置第2天, 第3天的局部外渗比直型留置针好。

3 讨论

3.1 两组对静脉炎, 局部外渗的发生无明显差异性, 静脉炎, 局部外渗的发生主要与的物理机械损伤、环境温度影响、药物因素、患者个体差异、穿刺技术熟练程度及护理有关[3]。在该研究中, 通过随机分组避免个体因素造成的差异。由于选择的样本均为子宫肌瘤患者, 输注药物多为抗菌药物, 高渗性、刺激性药物。

3.2 直行留置针为开放式安全行留置针, 其避免了护士的针刺概率。针芯斜面短, 斜面于外套前端连接紧密, 无明显的距离和界线, 故此穿刺见回血, 外套管前端几乎已在血管内, 送管多能成功, 置管成功率高, 疼痛度较低。同时可以提供较大输液量。

3.3 Y型留置针为密闭式留置针, 穿刺成功不易造成血液外渗, 操作简变。其针后连接较长软管, 尾端自带肝素帽, 不易松脱。套管较短, 质地更柔软, 易固定。操作远离穿刺点, 不会造成埋入血管内的导管移动, 减少对血管内膜的刺激, 血管内径细或血管前端有弯曲者可选用Y型留置针。

在使用留置针时, 告知患者留置静脉留置针期间的注意事项, 根据患者血管情况及病情需要, 有效选择穿刺部位与针型,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是提高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 减少静脉炎发生的关键。

摘要:目的 观察直型留置针与Y型留置针在临床使用中静脉不良症状比较。方法 对来院住院患者诊断为子宫肌瘤400例, 进行静脉输液, 护士随机选用直型留置针与Y型留置针, 每组各200例, 观察两组发生疼痛、静脉炎、局部外渗状况比较。结果 两组留置针在临床输液中疼痛、静脉炎, 局部外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患者外周静脉输液中有效选择穿刺部针型能提高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 减少静脉炎发生。

关键词:留置针,静脉炎,效果比较

参考文献

[1]张建兰, 樊小平, 陈彩林.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杂志, 2008, 6 (11) :2863-2864.

[2]王桂英, 闫光霞.小儿应用留置套管针应注意的问题[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8) :662.

上一篇:接收管理下一篇:新时期体育教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