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式留置针

2024-08-09

密封式留置针(共9篇)

密封式留置针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有效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痛苦和恐惧心理, 减轻护士工作量促进护患关系和谐的措施。方法 分析患儿进行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的输液方法及效果。结果 患儿留置时间最短2 d, 最长7 d, 平均5 d。结论 小儿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小儿,静脉,护理干预

我院儿科于2008年起使用密闭中静脉留置针, 有效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程度, 并且为合理用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受到医护人员尤其是患儿家属的欢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入院我科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男80例, 女40例, 平均年龄1~5岁,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 性别、静脉条件、穿刺部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使用竞玛医疗设备公司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型号直型/Y型, 鲁尔连接座, 规格24G×0.75英寸, 6 cm×7 cm的透明贴膜。

1.3 护理干预

1.3.1 选择正确的穿刺方法以及穿刺血管

严格按照患儿的疾病种类、年龄大小、血管分布情况来选择, 也就是说尽可能选择相对粗的、有弹性、血管丰富、无静脉瓣、直的、容易固定的静脉。从包装袋中取出留置针, 检查物品完整性, 检查并确保滑动夹紧块/封管夹未夹上, 旋紧肝素帽和端帽或取下肝素帽或端帽后直接连接带有鲁尔接口的输液装置, 准备留置针, 排气[1]。以穿刺点为中心, 6 cm×8 cm消毒范围, 75%乙醇消毒2次, 用拇指和食指握住鳍状针座和软管座, 旋松护套, 并以直线向外的方式取下, 持鳍状针座和软管座, 左右转动鳍状针应以松动软管调整针头斜面, 左手绷紧皮肤, 固定静脉, 右手持针, 以15~30度进入血管, 见低角度压回血, 送入软管和针装, 保证软管支端位于血管内, 持软管座的延伸臂, 稳定软管, 轻轻拉出少许针管, 固定鳍状针座和软管座, 将软管和针管送入静脉内, 稳定软管座并抽出针管, 将针管放入防刺防漏的锐利物品收集箱内。

1.3.2 留置针固定的护理措施

(1) 妥善固定肝素帽, 使针固定牢固, 并防止按压皮肤发红, 尽可能固定好, 以便儿童活动和睡眠; (2) 穿刺成功后, 除了使用透明胶布, 还可用长胶布绕一周, 使留置针固定更牢固。

1.3.3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的观察分析渗漏情况, 在完成置管之后, 患者的住院期间坚持每班对穿刺点进行一次观察分析。相关的注意事项为: (1) 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肿、热、红、痛等感染症状; (2) 观察患者贴膜跟导管皮肤是否粘贴, 粘贴是否牢固, 皮肤是否保持水润不干燥。护理人员还要坚持每天消毒穿刺部位周围的皮肤, 主要使用乙醇、碘仿或者碘酊, 同时还要盖以透明贴, 同时还要做好静脉炎防护工作, 要完成治疗周期的静脉给药任务, 若第一次封管之后进行再次输液的时候要对留置套管内无血凝块阻塞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 之后使用75%乙醇肝素以及2%碘酊帽上的穿刺点, 干了就可以将头皮针插入。

1.3.4 封管方法

封管方法是否选择正确会直接影响到留置时间的长短, 在进行封管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连续不间断的, 边推边旋转的针头退出方法进行, 若患者为无肝素钠禁忌患者就可以使用肝素钠当作最佳的封管液, 输液完毕, 就使用4 ml作用的封管液缓慢静脉推注, 把留置针头的夹子尽可能的夹紧, 隔12 h进行一次重复封管。

1.3.5 拔针方法

在拔针的过程中, 需要遵守的原则是“损伤小, 痛苦小”, 让座管针纵轴跟穿刺血管纵轴保持平行, 慢慢的将针拔出。在完成拔针之后, 要时刻叮嘱患儿的家属在拔管之后的24 h之内要保持穿刺部位局部干燥。

2 结果

对照组失败16例次 (占26.67%) , 观察组失败4例次 (占6.67%) , 两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2) 。

3 讨论

小儿因血管发育不全, 具有较低的能见度, 比较承认而言具有很高的输液渗漏发生率。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 是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而有效留置, 现已广泛用于临床[2,3]。在小儿输液时需要强化对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危害的了解, 通过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来正确的掌握有效的处理办法。在进行静脉穿刺部位选择的过程中, 要做到的是尽量避免选取小血管, 尽可能采用静脉留置针。操作者应做好相应的穿刺技术的基础理论学习以及专业的操作实践,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升一次穿刺的成功率, 减少患者的痛苦, 保证护理干预的质量, 将低患儿的痛苦程度, 提升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罗珉.目标管理的后现代管理, 思想解读[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 31 (10) :1-7.

[2]花云, 刘小文, 刘新文, 等.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与预防[J].对策护理学杂志, 2006, 21 (23) 30-32.

[3]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92-92.

密封式留置针 篇2

(1)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三查八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品,防止发生输液反应。(2)配制结晶及粉针剂药品时,当抽有溶媒的注射器针头刺入安瓿后,将安瓿倒转,瓶口向下,针头向上,再推入足量溶媒。拔出注射器后,用力摇晃一下安瓿,直立静置。这种方法使药粉不会贴于瓶壁,药粉与溶媒充分混匀,加速溶解,省时省力。对一些难溶解的药品,如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头孢哌酮钠等尤为适用。排气的技巧

(1)输液前排气 挂瓶前先关闭调节器,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后,使滴壶下垂,一手反折滴壶下段输液管,一手轻轻挤捏滴壶,使滴壶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缓缓打开调节器,并使过滤网远端向上,让液体呈线状流下,待药液自针头滴出2~3滴时关闭调节器。使用这种方法排气,输液管壁以及过滤网处都不容易产生气泡。

(2)输液中排气 输液过程中,因患者及家属呼叫不及时,护士巡视不及时而致输液管中液面下降至滴壶以下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指弹输液管排气法就难以达到排净空气的目的。这里介绍一种缠绕式排气法,首先轻轻挤捏滴壶,使滴壶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将调节器推至输液管末端滤网处关闭。左手自调节器上方用力捏住输液管,使管壁呈扁平状向上滑行,并将输液管缠绕于右手手指上,迫使气体自下而上由滴壶排出。缠绕过程中嘱患者抬高输液侧肢体,不能配合者,可先降低输液架高度。此方法简便易行、速度快、不浪费药液,且符合无菌操作原则。笔者在操作过程中,曾受到多位患者及家属好评。选择血管的技巧

(1)选择血管宜“先远后近,先浅后深,先细后粗,先手后足,先难后易”,做到计划性、长期性。尽量避免重复一处穿刺,因为同一部位多次穿刺会加重疼痛,且易造成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易渗出。选择血管时应避开关节处及肢体内侧血管。关节处不易固定,易因患者肢体轻微活动而致针头刺破血管。肢体内侧,如前臂中下1/3段掌侧,此处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血管表浅,易致液体及血液自针眼外渗而形成淤青肿胀。

(2)由于长期输液,血管破坏过多,常规选择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趾处的静脉血管进行逆行静脉穿刺[1],此处因不易固定,平时穿刺较少,血管未被破坏。手足静脉有很好的网状结构,多条静脉吻合支、交通支与深静脉相通而回流心脏,所以逆行静脉输液时滴速不受影响。静脉穿刺的技巧

(1)静脉穿刺时,患者采用自然放松法。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预穿刺手的4~5个手指,将患者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

(2)使患者手背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使手背血管充盈、暴露、固定,易于穿刺。穿刺时针头斜面可略偏向左,这样可以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达到减轻疼痛、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血管情况较差的,如休克、失血过多、水肿、腹泻、肥胖等血管细或不易显露的患者,可采用局部湿热敷,局部涂擦阿托品或1%硝酸甘油,待血管扩张充盈时再行穿刺。

一些一般情况较差的,如失血过多或脱水严重的患者,在静脉穿刺时不易见回血或回血量少、回血太慢,护士反复重穿造成患者痛苦。这里介绍两种穿刺易见回血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种是穿刺前将调节器推至滴壶下端关闭,同时降低输液瓶高度,再行穿刺。这样输液管末端液体压强减小,且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针头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如输液管内;另一种是负压穿刺法[3],按常规关闭调节器后,将调节器下段输液管前端返折,挤出前端液体约0.2~0.6ml,左手固定好返折处,保持针头液体呈挂珠状,再行穿刺。当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下后,左手松开返折,一旦针头刺入血管,可见快速回血。固定输液贴的技巧

输液贴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刺破血管等情况。固定时,先粘胶布中间,然后两手拉紧两端贴至两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与皮肤及针柄粘贴紧密,不会松动。固定针头软管时,将软管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绕圈,使胶布横跨软管两段后固定于穿刺部位上方皮肤。三条胶布平行,与针梗垂直,这样既美观又牢固。一些穿刺部位稍隆起,针尖轻微上翘者,固定软管时可将软管斜压于针尖部位再固定,这样可使针尖平稳地置于血管内,不用在针柄下垫无菌棉签。更换液体的技巧

液体瓶内因加入其他药物,其内压力与外界气压不等,多大于外界气压,另一些无需加入其他药物的液体瓶,如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等,其内压力也多大于当地的大气压。因此更换液体时,应将瓶口向上插入输液器,停顿片刻,待瓶内空气排出,瓶内压力与外界气压相等时再倒转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更换软瓶包装的液体时,如乳酸林格液等,先同上法将液体瓶瓶口向上插入输液器,然后轻挤瓶身,将瓶内空气挤出30~40ml,使瓶体稍扁,再倒转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这样可以避免瓶内压力大时液体由排气管流出。拔针的技巧

(1)拔针的时间 最佳拔针时间应在输液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残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时,这样可保证药物的治疗量,避免浪费。(2)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多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可减轻疼痛感。清除胶布时,固定针柄,防止针头移动,只留下遮盖针眼的、带吸收垫的一条胶布。调节器尽量置于输液管末端关闭,防止血液回入输液管及拔针过程中药液渗入皮下。拔针时手捏针柄下方的软管处,利用软管柔软的特性,使针柄自然地顺血管方向快速拔出。这样可避免手捏针柄拔针时人为的方向掌握不当而致针尖划伤血管壁。针头要离开皮肤时,迅速用拇指指腹沿血管方向按压针眼。因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的不同,针尖刺入血管的位置比肉眼所见刺入皮肤的位置高出0.2~1.5cm,而拇指指腹面积狭长,可使这两个针眼都得到有效按压,达到止血的目的。按压时力度要适当,过重会增加疼痛,过轻则不能有效止血。按压时切忌边按边揉。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按压时间不少于2~5min,凝血功能障碍者,按压时间不少于15min。拔针后嘱患者30min内穿刺肢勿用力或负重。

静脉输液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它利用液体静压与大气压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静脉输液的目的:(1)补充水和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常用于配套平衡紊乱者,如剧烈呕吐、腹泻、大手术后。(2)补充营养,供给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肠道吸收障碍及不能经口进食如昏迷、口腔疾病等病人。(3)输入药物,控制感染,治疗疾病。常用于中毒、各种感染、脑及组织水肿,以及各种需经静脉输入药物的治疗。(4)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发送微循环。用于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病人。常用周围静脉轮流法包括密闭式输液法、开放式输液法、静脉留置输液法等。

静脉轮流常见并发症:

1、发热反应;

2、急性肺水肿;

3、静脉炎;

4、空气栓塞;

5、血栓栓塞;

6、疼痛;7败血症;

8、神经损伤;

9、静脉穿刺失败;

10、药液外渗性损伤;

11、导管阻塞;

12、注射部位皮肤损伤等。

常见静脉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在轮流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有效地排除各种障碍,能持续地进行,还会引起不良后果。常见故障及排除的方法如下:

1、液体不滴

(1)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并有疼痛,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应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畅为止。

(3)针头阻塞:用一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的输液管,若感觉有阻力,松手后又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已阻塞,应更换针头另选静脉穿刺。

(4)压力过低:由于病人周围循环不良或输液瓶位置过低所致,可适当抬高输液瓶的位置。

(5)静脉痉挛:由于穿刺肢体暴露在冷的环境中时间或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所致。局部热敷可缓解痉挛。

2、滴管内液面过高(1)滴管侧面有调节孔时,可夹住滴管上端的轮流管,打开调节孔待滴管内液体降至露出液面,见到点滴时,再关闭调节孔,松开滴管上端的输液管即可。(2)滴管侧面无调节孔时,可将输液瓶取下,倾斜输液瓶,使插入瓶内的针头露出液面,滴管内液体缓缓下流直至露出液面,再将输液瓶挂回输液架上继续点滴。

3、滴管内液面过低

(1)滴管侧壁有调节孔者,先夹住滴管下端的输液管,打开调节孔,当滴管内液面升高至1/3——1/2时,关闭调节孔,松开滴管下端轮流管即可。

(2)滴管侧壁无调节孔时,可夹住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用手挤压滴管,迫使液体下流至滴管内,当液面升至1/3——1/2高度时,停止挤压,松开滴管下端输液管即可。

密封式留置针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共140例, 按照随机标准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 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患者70例, 男性患者34例, 女性患者36例, 年龄范围在18~73岁, 平均年龄为 (47.1±2.1) 岁, 肺癌32例, 乳腺癌18例, 结直肠癌8例, 胃癌12例。观察组:患者70例, 男性患者37例, 女性患者33例, 年龄范围在21~75岁, 平均年龄为 (49.8±3.3) 岁, 肺癌32例, 乳腺癌18例, 结直肠癌8例, 胃癌12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穿刺采用普通穿刺方法, 选择粗直、有弹性的血管, 避开受伤、关节以及感染区域的血管进行穿刺。留针选择不同的方式: (1) 对照组采用一次性普通静脉留置针, 将肝素帽用碘伏消毒之后, 将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内, 按照基础护理操作程序进行套管针穿刺。患者输液完毕之后, 拔出头皮针, 将头皮针与输液器分离, 对肝素帽再次消毒, 采用生理盐水注射器穿刺肝素帽, 通过脉冲方法进行冲管, 之后用装有4~5 m L有稀释肝素液的注射器再次穿刺肝素帽, 边推边退封管。再次输液时, 依然用碘伏对肝素帽进行消毒后将头皮针插入到肝素帽内进行输液。 (2) 观察组采用正压留针法。在穿刺之前, 将螺口输液器与留置针旋转连接后排气, 穿刺和输液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在输液结束之后, 直接关闭单手夹就能实现正压封管, 再次输液时, 用碘伏对正压接头进行消毒后, 接上输液器即可。两组静脉留置针时间均为48~72 h。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留置针时间、外渗、回血、堵塞、外周静脉炎、针刺伤等进行观察。其中外周静脉炎按照静脉护理中对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执行。其他症状以临床观察为依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处理和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留置针时间对比

由表1看出, 除了第1天留置针留置完好例数两组无差别之外, 其余每天观察组留置完善均要优于对照组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2.2 留置针留置期间护理问题对比

由表2看出, 在留置针期间, 常规组共出现护理问题66例, 而观察组仅出现9例。在回血、堵塞、静脉炎、针刺伤等发生率对比中, 观察组均要低于对照组, P<0.05说明观察组出现的护理问题要少于对照组。

3 讨论

在输液技术发展过程中, 静脉留置针是一项标志性的技术, 静脉留置针技术避免了反复穿刺, 有效减少了护士工作量。但是在普通静脉留置针中经常出现回血、堵管、针刺伤等现象。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回流、堵管的出现与静脉内高深营养液、封管方法不当以及局部血栓形成等有直接的关系[2]。但是在正压留置针中, 将普通的挤压式单片夹改为了按扣式单手夹, 在输液结束后不需要采取其他正压手法就能自动生成正压, 保证了套管内处于持续正压状态, 也避免血液回流导致的堵管现象。另外实验研究表明, 正压留置针在旋口处接上输液器之后, 不需要挤压也能保证输液的顺畅, 液体流速能达到250 m L/min, 一般不会发生脱落现象, 输液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另外, 采用正压留置针, 患者的舒适度也有所增加, 在普通留置针输液过程中要将头皮针插入到肝素帽内输液, 且需要用3~4条胶布固定, 而在镇压留置针中胶布使用量较少, 减少了因胶布粘贴出现的过敏反应, 患者舒适度也相应增加。正压留置针还有利于预防护士被针刺伤, 而针刺伤是护理感染的重要途径。在正压留置针时, 正压接头采用的是螺旋口设计, 实现了与输液器、注射器之间的无针连接, 在输液结束时也不需要分离头皮针, 护士与锐器的接触减少, 因此针刺伤的概率大大降低[3]。就本组研究结果而言, 普通留置针组出现了12例针刺伤, 而正压留置针组未出现针刺伤情况。

综上所述, 在输液过程中采用正压留置针不仅能提高留置针留置完好率, 减少各种护理问题的出现, 而且能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在临床输液中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金兰.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应用效果观察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9) :1130-1131.

[2]林育敏.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 :178-180.

留置针-的护理 篇4

一、目的: 保护患者的外周静脉,防止输注刺激性药物和高渗性或粘稠性药物对静脉造成的不可修复的损伤。2 减少反复外周静脉直接穿刺输液的痛苦。3 安全方便,维护简单,减少护理工作量。4 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护理措施:

(一)置管前护理:

置管前向清醒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置管目的,优点、作用及注意事项,并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让患者了解该操作术中和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取得患者的合作与理解,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并签字同意,尽量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二)置管术中护理:

在置管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及早采取适宜的处理方法,缺氧患者加大氧气流量,保证外周静脉通道畅通,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保证安全。

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减少人员走动。与术者密切配合,正确选择穿刺点,维持好体位,尽可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三)置管术后一般护理:

深静脉置管是一种创伤性操作,穿刺时的器械,术后的导管系统均与大气相通,血液与输入液体为外界细菌污染造成条件。因此,操作术中与术后护理的无菌要求十分严格。

(1)置管24h内要注意观察局部有无肿胀、皮下气肿等异常情况,置管处术后第一天换药一次后3~7天换药一次。应每班认真交接班,观察敷贴有无松脱或者卷边并及时处理。

(2)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禁止抓痒,作好心理护理告知患者穿着宽松衣物更衣时勿牵拉拖拽导管。

(3)更换敷贴时用碘酒、酒精消毒局部,敷料选用棉织透气胶贴,或专用贴膜。

(4)应注意沿导管的方向向上揭去敷贴,以免将导管拨出,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有无渗血、渗液、发红、分泌物等有无导管滑脱、移位,同时注意晾干已消毒的皮肤,方可敷上胶贴,以免影响胶贴粘度。

(5)出汗、洗澡等因素影响胶贴粘性,穿衣和睡眠不慎易使导管打折或拉出,因此,对胶贴变潮不粘者,随时给予更换,并再消毒皮肤。

(四)各管道特殊护理见以下几类常见置管介绍:

1、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置管

常用置管方式有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股静脉穿刺置管,三种置管方式各有利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宜硬性要求,置入单腔导管首选锁骨下静脉,容易固定,患者舒适方便,其次为颈内静脉。置入双腔导管,因导管粗、留置时间长,易压迫损伤血管,首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1)置管后第一天常规用无菌小方纱加压后,再用3M无菌敷料贴膜粘贴,另在距穿刺处8CM管道处用胶布交叉固定于病人皮肤上。

(2)定期消毒穿刺部位,预防感染。透明敷料较棉质敷料易增加感染机会(3)3M敷料贴膜定时更换,换药时沿导管方向由下向上揭去透明敷料

(4)置管处用2.5%安尔碘以穿刺点为中心由里向外消毒皮肤3遍,消毒范围要宽于敷料,直径大于7cm,再贴3M敷料贴膜。置管第二天更换3M敷料贴膜,以后为qod更换,做好更换记录。

(5)每24小时更换输液器,三通接头及肝素帽常规消毒后每周更换1次,肝素帽或三通管有血迹或高分子颗粒残留时应及时更换。

(6)每次输液前用生理盐水10 ml冲洗导管,并回抽见回血后方可接输液管输液,回抽时如可见小血栓不能推入。个别患者输液不太畅通,回抽回血不顺者可用肝素稀释液(25 U/ml)20 ml作冲管,封闭。有堵管倾向者可用尿激酶溶栓。

(7)部分脑出血患者因频繁呕吐、咳嗽、呃逆致胸腔压力增高,血液返流到导管内,停留时间过长,会引起凝血堵塞导管,应及时用肝素盐水20 ml冲管,切不可用力冲洗,缓慢边推进边回抽,直至通畅为止。

(8)平时输液时,特别是输液粘度较大的药物、血制品或营养物质时应彻底冲管,并不应安排在最后输入,要避免液体走空,注意连接紧密牢固,防止接头松脱漏血或引起空气栓塞,(9)保持导管通畅输液完毕再用生理盐水20 ml做脉冲式推注,注意用正压封管。常规消毒肝素帽,固定部位让病人感到舒适,避开关节及凹陷处。

(10)出院后,若五天内导管未使用应来院重新封管一次,先用生理盐水10-20 ml冲洗管腔,再用0.9%NS100+肝素钠1支,抽肝素盐水5ml正压封管。

2、PICC置管(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1)置管3d内术肢减少活动,避免剧烈活动。(2)置管后第一个24小时观察有无渗血渗液等。

(3)敷料的更换时间:在正常情况下,置管后24-48小时更换第一次敷贴,尔后应每7天更换一次。若发现敷贴与皮肤脱离、潮湿或过多血迹时,应及时给予更换,以免病菌侵入。(4)敷贴更换:

1)以导管进口为中心,将敷贴从四周朝向导管进口处剥离,然后由下至上沿导管方向小心揭掉敷贴。2)先以酒精对皮肤消毒三次,后以碘伏对皮肤消毒三次,都是从中心向外围移动。一定要避免酒精与导管接触(会损伤导管)。

3)待消毒液干后,贴上新的敷贴

4)若管道进口处有渗液,可摆放无菌纱布,敷贴则要每24-48小时更换一次。

5)导管的固定要因人而异,避免在导管任何部位造成死角。可以以U/B/P形状来固定,为的是避免因患者手臂的弯曲动作而对导管造成损害。

6)肝素帽和可来福接头使用后,要注意防止污染,肝素帽每5~7d更换1次,可来福接头7~10d更换1次。每日输液时严格消毒,其范围包括肝素帽、可来福接头的后端及周边。

(5)特殊情况的处理:如脱出或缩进应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在无菌条件下处理,不可擅自插入;如渗血渗液,感染、出血倾向,应遵医嘱拔除。若导管移动3cm以上,应重拍X光片来确定导管顶端位置。(6)PICC的冲管方法

1)在每天输液前用10ml以上注射器抽取10~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冼导管,输液完毕,必须用不少于10 ml的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正压脉冲式封管是预防堵管的关键。2)抽血,输血后立即用20ML以上的生理盐水冲管。3)须弃去2-3ML的血后再采血标本(7)冲管的方法

1)用脉冲式冲管法,力度适中。

2)冲管时最后0.5-1ML要边推边退针。(脉冲封管产生的涡流容易形成“负压”状态,所以最后一定要持续推入封管液并边推边退针,以达到正压封管的目的。)

3)如果导管堵塞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生理盐水20ml尿激酶10×104U或生理盐水50ml加肝素钠12 500U肝素液10-20ml缓慢静脉推注,保留20min后再静推回抽,如此反复,导管再通后用20ml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4)留置PICC管期间,要注意合理、严格地进行导管的维护,尤其是导管的固定一定要应用蝶翼交叉的方法。(8)病人的指导

1)置管的上肢勿负重(举重,提重物等)。避免游泳,水上作业等水中运动,尤其第一个24小时不湿水。2)冲凉时用薄膜包好,勿弄湿敷料,如有及时更换。3)学会自我观察针口情况,如有红肿热痛及时就诊。

4)每周更换敷料和肝素锁一次,并用20ML以上生理盐水做脉冲式冲管一次。5)导管维护和使用须由医护人员完成。

三、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空气栓塞:这是最为严重也最容易发生的并发症。输液时护士应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以免药液滴尽后空气进入血管,引起空气栓塞。同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有关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合作。

2、感染:由于抗癌药在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也有损伤作用,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上化疗药抑制骨髓,更容易发生感染。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感染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穿刺点局部细菌繁殖并随导管反复移动被带入体内或导管头端,或输液管道连接处密封不严使病原菌进入。如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处会出现红、肿、痛等局部感染,甚至出现全身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并加强对输液装置,包括输液器、三通管、肝素帽、输液泵及各连接点认真检查,3、出血: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敷贴有无出血、局部有无肿胀、疼痛等。由于长期留置导管,肝素封管次数较多,加上有些病人的肝脏功能差,凝血功能低下,可能引起穿刺处出血或渗血,应定期检查出、凝血时间和血液黏稠度,并密切观察局部皮肤、黏膜有无瘀点、瘀斑,牙龈有无出血。消毒穿刺处时切不可强行将结痂脱掉,以免引起出血。

4、导管堵塞: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或封管液选择、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或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肿瘤患者的血液大多呈高凝状态。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或化疗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5、静脉炎:这是PICC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而在其余3种置管中比较少见。静脉炎多为机械性静脉炎,其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轻症时予喜疗妥或海扶林软膏外涂可缓解,重症一般给予拔管,局部用多功能微波照射治疗5~7天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6、导管脱落:较为常见。因置管时间长,而化疗患者均能下床走动,加上患者出汗后所用的敷料和胶布粘得不稳,容易引起导管脱落。中心静脉置管成功后用缝线牢靠固定导管于皮肤,穿刺点距离皮肤穿出处8m以上分别用胶布交叉固定。连接输液器后,输注的液体不要挂得太高或太远,输液管要保证有一段适合患者活动的长度。更换3M敷料贴膜时要检查导管刻度,每次更换敷贴时应注意避免将导管拔出。个别患者因发热出汗、擦浴等原因影响3M敷料贴膜粘性,因此3M敷料贴膜变潮不粘时,应及时消毒皮肤后给予更换。躁动患者适当约束双手,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药物。

四、补充:导管堵塞相关知识

1、导管堵塞的原因

(1)血栓性堵塞 由于血液反流在管腔内形成血凝快或血栓所致;PICC导管入过长,长期漂浮在血液中,会对正常血液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涡流而产生微血栓;由于患者本身血液粘稠度增加或凝血功能紊乱而导致血栓形成。(2)非血栓性堵塞 长期输入静脉高营养、化疗药物等高渗、高pH值、高刺激性药物,部分药物沉淀在导管内壁上出现结石样堵管;甘露醇易结晶,造成晶化堵塞;另外,导管扭曲、打折,以及冲管、封管手法不对等都可以引起导管堵塞。

2、导管堵塞的处理(早期:肝素冲管;导管内血栓:尿激酶溶栓)

(1)导管未完全堵塞的处理方法:

导管堵塞时应先检查导管夹是否夹闭,导管是否反折。

导管堵塞一般是血凝块形成所致,血凝块堵塞可先用10ml注射器轻轻地回抽,严禁向前推送,尽可能地将血凝块从管中抽出,忌用暴力、导丝或者冲管清除血凝块,以免导致导管损伤、破裂或栓塞。

输液不畅时(尚未完全堵塞),应立即注入5~10ml肝素钠稀释液进行溶栓。

对于沉淀性堵塞,可以输入pH值与之相对的溶液来溶解沉淀物,酸性溶液能够溶解碱性沉积,反之亦然。(2)导管完全堵塞的处理方法:

对堵塞导管进行溶栓时,在连接溶栓所需物品前,关闭延长管,以免空气进入,连接好管道后,打开延长管夹,旋转三通,使10ml空注射器与导管管腔相通,回抽10ml注射器针栓至8~9ml刻度以使导管管腔内形成负压,转动三通。使3ml注射器与导管管腔相通,在负压作用下,溶栓剂进入导管管腔,转动三通,关闭导管管腔,让溶栓剂在管腔内停留一段时间,5min后用空注射器回抽,若仍不见回血,可将导管关闭30~60min,让血栓尽量浸泡在溶栓液中,再行抽吸,使导管畅通。用10ml注射器吸约3ml血液,以确定导管通畅,弃去回抽的血液,用充满生理盐水的20ml注射器以“脉冲”方式冲管。在推注冲洗液的同时,夹闭延长管,同时取下注射器,确保正压封管。7.7.2.3 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正确的冲管、封管操作 用肝素钠稀释液或生理盐水10ml脉冲式冲管,使冲洗液在管腔内产生湍流,以清洁和漂净管壁,封管液剩余0.5~1.0ml时边推注边退针,使封管液充满整个导管腔,使针头退出过程中导管内始终保持正压状态。

7.7.2.4 从PICC中采集血液标本、输注血液制品及黏稠液体后,一定要把管道冲洗干净,一般情况下不经PICC采血,必须要从导管中采血时,采血后要用肝素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彻底将导管内的血液冲洗干净后再封管。输注血液制品及黏稠液体时加强巡视,输完用生理盐水快速脉冲式冲管,减少有形成分的附着,防止导管堵塞。

7.7.2.5 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 让患者学会观察导管体外部分,如有回血,立即请护士处理。患者活动、愤怒、大幅度的动作时易改变胸腔压力,导致导管内回血。对于血液黏稠度较高或有呕吐倾向、剧烈咳嗽的患者,需要增加封管次数,如果时间过长会增加堵管发生的几率。

7.7.2.6 应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化疗间歇期不可忽视对导管的护理,由专人负责,定期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带管情况,督促患者返院冲管换药,通常每周需要回院封管1~2次,并做好记录。

7.7.2.7 患者出院后如果发现导管内有回血,应及时回院封管,回血会增加导管堵塞的几率。正压接头只在封管时注射器拔出的一瞬间产生正压,并非持续的24h正压,从而确保导管内全是封管液。如果患者活动剧烈或者正压接头松动时,可能会导致血液反流至导管内,造成导管堵塞,因此,患者在应用正压接头时,不可剧烈活动,并保持正压接头旋紧,避免漏气或脱落。

留置针的护理

• 留置针的优点操作简单,减轻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

• 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同时保证合理用药时间,为输血和输液提供方便

• 保留了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便于抢救工作,而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 适合于长期输液患者、老年人患者及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

• 进针:根据患者病情、治疗、年龄及血管情况的需要分别选择18 G~24 G等型号,选择粗、直首次、血流量丰富、有弹性、无静脉窦且远离关节、活动方便、易于固定的血管,对能下床活动患者不宜选用下肢静脉。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在穿刺点上方10~15 cm处扎止血带,以进针点为中心,皮肤常规消毒,直径为6~8 cm,穿刺前检查好留置针,严格无菌操作,松动留置针外套管,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 常见的并发症

1、皮下血肿: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术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置管针穿过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根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2、液体渗漏: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进入血管内或血管壁接触面积过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外漏。护理人员除加强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

3、导管堵塞: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或导管冲洗不彻底、管液种类量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以及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毕要正确封管,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有研究说明,缓慢推注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导管堵塞是常困扰护士和病人的主要问题。

4、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选择静脉尽量从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发现静脉炎患者应立即拔管,嘱患者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血回流缓解症状。同时在肿胀部位用硫酸镁或土豆片湿敷20min/次,4次/天效果较好。

5、静脉血栓的形成: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根据报道,久病卧床病人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的血栓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的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常规留置时间为5天。

• 封管液的配置及使用方法

1、肝素盐水封管法:生理盐水250ml+1.25万单位肝素(1支)。配置1:50肝素液,输液完毕后用注射器取5ml肝素液从肝素帽处缓慢注入正压封管,当药液剩余1ml左右时,边推注边夹闭留置针活塞,抗凝时间12h。应用肝素液封管时,应严格掌握剂量,肝素稀释溶液24小时更换,超过24小时严禁使用。有出血倾向者严禁使用肝素液封管生理盐水封管法:用注射器抽取10~20ml • 生理盐水,从肝素帽处缓慢正压注入,可维持6-8小时,因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钠水平衡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将生理盐水充于留置针内,可防止血栓的形成,且无需配置,方法简单。尤其适用于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和肝肾功能不全等不宜应用肝素液封管的病人。

• 注意事项

1、使用前,应先检查留置针的失效期、包装是否完好、产品的完整性及针尖斜面有无倒勾、导管边缘是否粗糙。

2、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局部情况。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有无红肿,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与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拔除导管并作相应处理。对仍需输液者应更换肢体另行穿刺。

• 使用前,应先检查留置针的失效期、包装是否完好、产品的完整性及针尖斜面有无倒勾、导管边缘是否粗糙。

2、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局部情况。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有无红肿,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与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拔除导管并作相应处理。对仍需输液者应更换肢体另行穿刺。

• 造成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1 穿刺时角度过大,穿透血管 • 2 见回血后没有压低角度进针少许,使套管未达到血管 • 3 见回血后进针太多而刺破血管壁

• 4 穿刺前未松动套管,撤针芯时将套管带出

4、留置套管针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的血管,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

5、套管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我国尚没有统一标准,一般以3~5天为宜,有的报道认为只要没有发生堵管和渗漏,留置7天是完全可行的,太长可导致套管针机械损伤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应。对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血管。

6、使用静脉留置针连接输液器或输血器务必压住针前端,以防止静脉因吸气产生负压引起气栓,也可避免将管带出静脉。

7、凡留置套管针的患者应加强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每日2次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更换无菌贴膜,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触痛等现象,注意沿静脉走向有无静脉炎的发生。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有无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疼痛及时拔管。

•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

一、形成原因

•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

二、护理措施

•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 •

(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2)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被动锻炼,必要时穿弹力袜。

(3)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 5.戒烟: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病人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6.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踝泵运动 •

• ——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下肢功能锻炼方法

踝泵运动,就是通过踝关节的运动,像泵一样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对病人下肢术后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一、为什么要做踝泵运动?

• 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术后肢体因部分血管被切断,钢板、螺钉等内固定也会对周围组织造成刺激,导致肿胀。肢体肿胀之后,远端循环差,局部炎性物质和代谢产物堆积,炎症消退缓慢;新鲜血液及养分不能及时输送到受损部位,组织生长修复受影响;肿胀对组织产生的压力,加重疼痛感;术后的肢体制动,血流变慢,血小板在血管周围停留、集聚,易形成血栓。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下肢术后功能的恢复。•

二、踝泵运动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 跖屈(脚尖朝下)时,小腿三头肌收缩变短,胫骨前肌放松伸长;背伸(脚尖朝上)时,胫骨前肌收缩变短,小腿三头肌放松伸长。肌肉收缩时,血液和淋巴液受挤压回流,肌肉放松时,新鲜血液补充。通过这样简单的屈伸脚踝,可以有效促进整个下肢的血液循环。环行动作原理类似。踝关节的跖屈、内翻、背伸、外翻组合在一起的“环绕运动”,对增加股静脉血流峰速度比单独进行踝泵练习效果更好。•

三、怎样做踝泵运动?

• 踝泵运动分为屈伸和绕环两组动作。

• 屈伸动作:病人躺或坐在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缓缓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钟(图1),然后脚尖缓缓下压,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钟(图2),然后放松,这样一组动作完成。稍休息后可再次进行下一组动作。反复地屈伸踝关节,最好每个小时练习5分钟,一天练五至八次。

• 图1:脚向上勾,让脚尖尽量朝向自己。

图2:让脚尖尽量向下压。• 图3: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作360度绕环。

• 绕环动作:病人躺或坐在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作360度绕环,尽力保持动作幅度最大(图3)。绕环,可以使更多的肌肉得到运动。

• 手术后,因长时静卧,血液循环不畅,肌腱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绕环动作的幅度会受限,甚至出现疼痛感。如体力不够,或疼痛感剧烈,只做屈伸动作效果也不错。疼痛减轻后,再加做绕环动作会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

婴儿静脉留置针内踝留置优于头皮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 本院内儿科住院婴儿行头皮静脉留置针及大隐 (内踝) 静脉留置针共200例。男107例, 女93例, 年龄29天至1岁。所用药物为抗菌、抗病毒药及能量支持等。按住院时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儿基本情况相似。

1.2 方法

1.2.1 静脉留置

两组患者均采用同型号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 将留置针护套去除, 检视导管完整性, 并旋转导管360度。进行头皮静脉穿刺, 看到回血后, 降低针的角度, 并将针向前推入1~2毫米。握住套管回血腔两侧, 固定针座, 将导管推入血管中。固定软管座, 抽出针头, 取出肝素帽, 将肝素帽与导管连接座连接, 旋紧以防漏液。在静脉穿刺时尽量将留置管全部注入血管内, 并在留置针针柄与肝素帽下垫较小消毒棉球, 避免留置管对皮肤产生摩擦。对照组将留置针留置在头皮静脉, 取3L粘贴手术巾 (规格6cm×7cm) , 粘贴后用药棉从3L粘贴手术巾的中部向两边抹压, 使其与皮肤熨帖粘合紧密, 在3L粘贴手术巾外 (穿刺部位) 用医用纸胶带再绕头固定包扎1周, 窄胶布填上穿刺时间, 贴于3L粘贴手术巾上。观察组将留置针留置在大隐 (内踝) 静脉, 并在留置针柄与肝素帽下同样垫较小消毒棉球。取3L粘贴手术巾 (同上) 粘后外加用3M自我黏缠外科绷带缠绕在穿刺部位4~5周, 覆盖肝素帽及3L粘贴手术巾, 包扎固定后用手将所有部位按压一下[1], 以达到自粘固定效果, 再用小夹板固定功能位。以上操作为经验丰富、穿刺技术熟练的主管护师进行。

1.2.2 封管

两组均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 封管。其方法为:用注射器抽取10ml生理盐水, 只将针头斜面进入肝素帽内, 均匀推注生理盐水, 拔针时注意一手固定留置针, 一手轻轻将注射器拔出, 保证正压封管。

2 结果

两组不同部位留置针对皮肤的刺激情况及留置时间对比 (表1) 。观察组的皮肤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静脉留置时间小于2天所占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头皮静脉留置

住院患儿浅静脉留置针应用广泛, 常规选择婴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 但因患儿皮肤较嫩, 特别是头部皮脂腺较多, 湿疹患儿头皮易有脱屑, 头皮静脉置管时以胶布或留置针粘贴固定, 在拔针卸胶布时极易撕伤 (脱) 置管部位的皮肤[2]。婴儿在哭闹时易出汗、头皮皮脂腺多、毛发长, 导致胶布粘贴不牢固, 加上家长抱着走动, 患儿头皮痒时易摇头摩擦或用手抓留置针引起滚针或针头脱出。其次头皮静脉较细, 血液回流量不能满足药物稀释的要求, 慢慢地使细胞内的水分被带走, 细胞缺水而致防御能力降低, 易致静脉炎、渗漏[3], 增加患儿痛苦, 造成患儿烦躁及家属痛心。

3.2 大隐静脉留置

大隐静脉相对较粗, 足部皮肤无脱屑也无油脂, 有利于粘贴手术巾粘贴。留置针留置后在3L粘贴手术巾外还可加用3M自我黏缠外科绷带, 外科绷带采用无纺涤纶作被衬表面涂以高分子聚合物, 被衬中埋有聚酯弹力丝, 具有无粘性但能自我粘合、延展性佳, 可随意调节压力的特点, 包扎后产生恒定的压力能较好防止留置针滑出, 且透气性好[4]。3M自我黏缠外科绷带既起到了保护穿刺部位的作用, 又有利于护士用肉眼直接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 保证了留置针稳妥固定的效果。表1显示大隐静脉留置针出现红肿少, 且留置时间延长。

3.3 大隐静脉置管注意事项

输液时露出肝素帽接针面, 缠绕固定时注意松紧适宜, 太松起不到固定作用, 太紧可影响穿刺局部血液循环, 甚至发生输液不畅、血凝块填塞针头。每次输液前松开绷带观察皮肤情况, 防止留置针软管及肝素帽接头处导管压迫皮肤、软组织, 造成压疮, 故在留置针柄与肝素帽下垫较小消毒棉球, 可起保护皮肤作用。

3.4 家属配合很重要

在大隐静脉选定留置部位时, 应向家长解释选择此部位的优点, 获得家长理解, 取得配合, 母亲喂奶和护理患儿的过程中应避免触碰留置针以免引起血管穿破出现液体外渗。尽量让留置针的部位裸露, 以便于观察和护理。使用夹板时应将患儿肢体固定于功能位, 严密观察患儿肢体的末梢循环。

参考文献

[1]李红鹏.对脑外伤患者行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 (1) :60-61.

[2]江美兰, 涂英, 罗志方, 等.实用新型静脉留置针固定贴的设计与研制[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22) :2075-2076.

[3]肖艾青, 谢立华, 马媚媚, 等.腋静脉留置针在极早产儿静脉营养液输注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5) :99-100.

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的体会 篇6

1 对操作者的要求

1.1 静脉穿刺技术是静脉穿刺成功的因素之一

操作者应认真学习外周静脉解剖部位、走向、穿刺首选静脉的结构特点, 并通过看、摸、具体感觉血管的弹性、硬度、脆性及血管固定与滑动的区别等, 提高感性认识[2]。从理论到实践,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平时善于总结穿刺失败的经验与教训, 使静脉穿刺水平进一步提高。

1.2 心理素质是静脉穿刺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患儿的恐惧、哭闹、躁动, 家长唠叨、对操作者缺乏信任等可影响穿刺成功。因此, 要求操作者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并在操作时保持情绪稳定, 充满信心, 集中注意力, 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2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1 穿刺针的选择

选择适合患儿的留置针, 一般以22G~24G为主, 使用前要对留置针的质量进行检查, 针头有无倒钩, 套管有无断裂, 开叉及起毛边的现象, 保证其锐利、通畅、光滑。

2.2 穿刺部位及血管的选择

根据小儿年龄、治疗目的等具体情况选合适血管。1岁以内婴儿首选头正中静脉及颞浅静脉, 此部位平坦, 血管不滑动, 易于固定, 又不影响患儿的卧位及休息;1岁以上幼儿以四肢血管为主, 不宜选择弯曲细小的血管, 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 避开关节和静脉瓣。

2.3 合适的进针方法及进针角度

婴幼儿皮肤嫩、血管浅, 笔者认为用正刺法以10°~15°角度一次性刺入皮肤血管, 针头刺入皮肤时用力要小而轻, 速度要稳而慢, 见回血后应顺血管再进入0.5 cm~1.0 cm, 以食指中指固定针芯, 用拇指直接将外套管轻轻推入血管, 送外套管时动作应缓慢轻柔, 以免穿破血管。

2.4 穿刺成功后的合理固定

用3M粘贴薄膜均匀地从上到下把外套管针全部覆盖, 肝素帽部位应加强看护, 避免撕脱, 尤其是在蓝光箱中未穿衣服的新生儿, 可用纱布将手包裹成拳头并略加固定, 使其不会在哭闹中抓落留置针。对于出汗较多的小儿, 有研究认为使用一条带棉芯的输液贴, 盖住留置针针眼, 然后覆盖3M透明敷料固定, 出汗、渗液渗血等可吸附在一次性输液贴的棉芯上, 避免了穿刺局部潮湿[3]。

3 留置时间相关因素

3.1 封管技术及封管方法

封管液得当, 方法正确, 则可延长套管针的留置时间。传统的静脉套管针的封管是用注射器抽吸25 U/mL的肝素液进行封管, 有文献显示, 肝素液封管对某些出血性疾病则不宜使用。近年来我科采用生理盐水代替肝素盐水封管, 可防止留置针内血栓形成, 同时扩大了静脉留置针输液技术的使用范围, 且不需配液, 免受污染, 减轻了护士工作量, 故用生理盐水封管较安全、妥当。封管时用左手食指按压针翼, 将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3 cm~5 cm, 缓慢推封管, 边推注边封管边退针, 快推完后再拔针, 避免封管液推注完后再退出针头, 使血管压力和留置针内压力趋于平衡, 使封管液充满留置针内, 可防止回血现象发生, 起到抗凝作用, 避免堵塞发生。同时,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重复封管也是避免留置针堵塞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的封管方法无一例失败, 平均留置时间为5 d, 最长留置时间为10 d。

3.2 输入药物性质

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性液体进入静脉后刺激血管壁, 会引起血管收缩、痉挛, 影响留置时间。因此, 输注此类药物时, 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 同时输注速度宜慢, 要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延长留置时间。

3.3 患儿家长合作程度

婴幼儿因套管针留置于头部有不适感, 爱哭闹, 易扯脱。因此, 在使用静脉套管针前, 应与患儿及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先告知家长套管针的优点及有关注意事项, 争取得到家长的合作, 配合做好婴幼儿的照护。对较大婴幼儿采用简单、易接受的语言进行沟通劝慰, 尽量争取得到患儿的合作。对不合作者用无指手套套住双手, 以防扯脱针头。

3.4 静脉炎发生情况

静脉炎导致非正常拔管占45.9%[4], 是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最主要的并发症。为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操作者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穿刺点进行彻底消毒。若发现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苍白状分支, 均应立即停止输液, 拔除套管针, 局部用50%的硫酸镁湿敷, 一般24 h内症状基本消失。有资料表明, 使用新鲜马铃薯外敷置管局部的方法, 明显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延长了留置针的时间[5]。

4 小结

静脉留置针可减轻患儿多次穿刺的痛苦, 还可以保护血管, 既减轻了护士工作量,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因此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而静脉留置针在应用中除了要提高护士的操作水平外, 还应加强无菌观念, 加强护士的责任心, 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能力, 做好患儿及家长的解释工作等, 从而使套管针留置的成功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姜华, 宗六一, 毕慧亚.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影响因素的探讨[J].全科护理, 2008, 6 (11C) :3029-3030.

[2]肖文丹, 王艳.血管分级带教法对护生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21) :61-62.

[3]邱君婷.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使用护理[J].全科护理, 2008, 6 (10B) :2693-2694.

[4]陈筱兰.影响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 2008, 6 (11C) :3052.

密封式留置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4月我院肺结核患者93例,所有患者采取静脉留置针输液,且输液疗程>24小时,每日输液>4小时,均一次性穿刺成功。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常规组,其中试验组58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14~79岁,平均40.28±5.83岁;常规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15~79岁,平均40.60±5.7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静脉穿刺部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采用一次性浅静脉密闭留置针(福建省百仕韦医用高分子股份有限公司),常规组采用普通留置针(威海杰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规格的留置针。留置前责任护士向患者宣讲肺结核及留置针管相关知识,指导患者正确配合,详细讲述留置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告知患者处理措施,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两组患者均选择粗、直、易固定的血管穿刺,穿刺前指压、轻拍,使血管充分充盈,血管不充盈者可采用热敷、肢体下垂等方法;穿刺前充分消毒局部皮肤,缓慢进针,针尖完全进入血管后左手中指轻压血管内套管的针端,防止血液溢出,右手缓慢平稳退出针芯,以免针尖刺破血管;针芯退出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连接输液管,严格把握输液速度。输液结束后试验组采用0.9%氯化钠5mL封针,常规组采用肝素稀释液2mL封针,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嘱咐患者留置期间避免过度肢体活动,以免液体外渗;留置期间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留置部位的皮肤情况,一旦发现红肿、硬结或变态反应即停止输液,退出针管,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针头脱出、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拔管情况及留置时间。液体渗漏、静脉炎参照2009年《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指南与实施细则》[4]判断。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拔管情况

试验组非正常拔管22例(37.93%),正常拔管36例(62.07%);常规组非正常拔管23例(65.71%),正常拔管12例(34.29%);试验组非正常拔管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2.2 并发症及留置时间

试验组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针头脱出率、液体渗漏率、静脉炎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试验组留置3.89±0.68天,显著多于对照组的1.29±1.03天(P<0.0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肺结核是肺部组织感染结核杆菌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的慢性传染病,据流行病学[5]统计,全球每年新增肺结核病患者800~1000万,每年因结核病死亡者达300万。肺结核患者免疫力下降且营养欠佳,尤其是老年患者,静脉穿刺难度增加,且肺结核需长期治疗,反复多次静脉穿刺损伤血管内皮,细菌易通过穿刺点引起感染,导致静脉炎[6]。静脉留置针可避免反复多次穿刺,有效保护血管,减轻反复多次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和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7]。

临床常规应用普通静脉留置针易引起回血和管道堵塞,非正常拔管率较高,留置时间较短,增加患者穿刺次数,患者静脉炎发生风险及痛苦增加,同时静脉输液时间延长,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8,9,10]。我院自2014年9月开始采用一次性浅静脉密闭留置针行输液治疗,其非正常拔管率明显低于普通留置针,且导管堵塞率较低,留置时间较长,较普通留置针输液效果良好;因一次性浅静脉密闭留置针留置输液结束用肝素钠稀释液封管,留置针接头处的肝素帽被关上后可产生正压作用,将导管内液体往前推进,接头处自然封闭,防止回血,避免导管堵塞,进而延长留置时间[11]。此外,一次性浅静脉密闭留置针留置操作简单,可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污染风险。

密封式留置针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5月—2007年11月的妇科病人应用静脉留置针病人55例, 年龄30岁~60岁;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型号分别为18G和20G的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 直接用输液器及输注的液体正压封管。其中肘正中静脉2例, 平均保留6.0 d;桡静脉40例, 平均保留4.2 d;手背静脉11例, 平均保留3.5 d;前臂内侧静脉2例, 平均保留3.5 d。

1.2 操作方法

1.2.1 血管及留置针的选择 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血管宜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而留置针的大小根据病人年龄及血管情况分别选用18G和20G型号。

1.2.2 穿刺方法 选用病人四肢较粗直弹性较好的静脉, 常规扎止血带, 碘酒、酒精消毒待干后, 右手持留置针针柄, 以15°~30°角进针, 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 继续沿血管进针1 mm ~2 mm, 使外套管尖端全部进入血管, 右手持针芯柄, 左手送外套管, 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郭德芬等[1]通过3种静脉留置针送管方法的研究发现, 送外套管时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 穿刺成功率高。

1.2.3 固定方法 通常用3M系列无菌透明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固定外, 输液器头皮针与留置针上的肝素帽、输液器末端与留置针近心端肢体均需用胶布固定, 一旦遇外力牵拉, 这种固定方法可以极大地缓冲外力, 保持留置针的在位和输液治疗的顺利。无菌敷贴视污染情况随时更换, 不必每日更换, 以减少无菌敷贴的更换次数和脱出、肿胀的发生。

1.2.4 封管方法 直接用输液器及输入的液体:等渗液或等渗液加广谱抗生素, 抗生素大多为头孢类抗生素进行正压封管。即液体输完后将输液针头拔出2/3, 挤压茂菲氏滴管, 拔出输液针头。此法减少了护理程序, 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省时又省力, 简单易行。

1.2.5 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静脉留置时间在我国尚无统一标准, 而按照产品说明书的建议, 留置时间为3 d~5 d, 最好不超过1周。李晓燕等[2]通过对50例应用静脉留置针病人的观察, 留置时间最长为27 d, 最短2 d, 留置时间8 d~9 d。也有认为只要局部无静脉炎发生, 输液通畅, 且病人无主诉穿刺部位不适, 可以不变更穿刺部位。

2 影响因素及对策

根据统计发现, 影响静脉留置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是穿刺部位、病人的肢体活动度、病人的配合度 (心理因素) 。

远端 (踝部、手背) 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高于近端 (腕部、肘部以上) , 下肢明显高于上肢, 因为下肢静脉瓣多, 血流缓慢, 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所以静脉留置针时易选择静脉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老年人血管弹性差, 脆性大, 抗化学性、机械性损伤能力下降, 易产生静脉炎, 路必琼等[3]研究发现, 管径<3.0 mm的血管留置套管针时, 4 d内静脉炎发生率100%, 故老年人尽量选用管径>3.0 mm的静脉, 管径<4.0 mm的血管最佳留置时间为3 d, 管径>4.0 mm的血管留置时间为5 d。而肘正中静脉因具备管腔粗大, 位置表浅, 易充盈辨认等特点, 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并且留置时间最长。

我们在与病人的沟通中了解到, 有一部分病人是担心留置针的时间长短, 还有一部分是忧虑经济负担问题。针对这些, 我们除了掌握穿刺要领, 提高穿刺成功率外, 并在静脉留置针之前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置管的优点及常见的并发症告知病人及其家属, 提高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正确处理。避免碰撞或用手按揉局部, 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 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 避免影响局部血液回流。病人需洗澡时, 帮助病人用保鲜膜包绕留置针, 很好地避免了洗澡水浸入留置处, 以保持留置针处干燥。通过积极的健康教育和良好的沟通技巧, 消除了病人的顾虑, 积极配合留置针的使用。

4 小结

通过50例静脉留置针的观察, 无一例发生并发症, 在选择静脉方面, 肘正中静脉的留置时间明显优于其他, 其次是桡静脉。所以宜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同时嘱病人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 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 避免影响局部血液回流。在临床观察中还发现直接使用输液器及输入的液体进行封管是可行、有效的, 同时减少了肝素稀释液和生理盐水封管过程中的繁琐操作程序及感染机会, 而且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在不同部位的留置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静脉留置针输液病人55例, 对肘正中静脉、桡静脉、手背静脉和前臂内侧静脉输液的留置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观察。[结果]肘正中静脉留置时间最长。[结论]为病人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时宜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郭德芬, 赵株莲, 张泽芳.3种置入静脉留置针方法的结果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 1997, 13 (9) :480-481.

[2]李晓燕, 刘洋, 陈卫红.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5) :300-301.

密封式留置针 篇9

1.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现状

2006年以前, 国内外对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研究颇多, 有研究[3]通过对应用静脉留置针患者的观察, 总结认为留置时间最长27d最短2d, 平均留置时间为8~9d[4]。 有报道说[5]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超过96h后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明显提高, 机化血栓也明显增多。 有研究[6]发现静脉炎发生率与液体渗透压密切相关, 建议输入高渗液时留置时间最多不超过3d。 如果病情需要可在3d后更换到其他部位, 就会减少留置部位局部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几率。 有研究[7]通过对2005年1~10月应用的浅静脉留置针的研究, 用细菌学方法初步确定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时间, 结果是留置时间7d以内是相对安全的时间, 9d则不可取。 对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 (INS)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CDC) 、 美国BD公司对于静脉留置针的合理留置时间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更新, 20世纪90年代, 美国INS[8]将留置时间规定为3d。 目前, 美国BD公司依据INS发行的2006 年版 《 静脉输液护理实践标准 》 和美国CDC的标准, 将其留置时间统一为72~96h。 综合国内外研究结果, 建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应严格按照美国输液治疗学会标准, 留置72~96h。

2.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大量研究发现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与诸多因素有关, 其影响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静脉留置针的选择

不同的留置针, 由于其质量不一, 同样不同型号的留置针在面对各类穿刺对象时, 其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也将出现异同。 有研究发现导管直径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 因此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情况下, 选择留置针以细、短为宜, 因相对较小的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 可减少机械摩擦及血管内壁损伤, 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形成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9]。

2.2静脉留置针留置穿刺方法

正确的穿刺方法可提高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 最大限度地发挥静脉留置针的作用, 体现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提高工作效率, 为临床治疗和抢救赢得时间。 研究表明, 采用创新的穿刺方法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同时延长留置时间[10], 目前采用如下方法:以15°~30°角行静脉穿刺, 进皮肤后降低度为10°平行进入血管约4~6mm见回血, 继续进针5mm左右, 左手推进外套管, 右手持针芯后退, 继而再向血管走向进针2mm, 如此反复至外套管全部针尖端全部进入血管内, 左手固定外套管针尾, 右手取出针芯, 松开止血带, 无菌透明敷贴固定, 此方法由于减少了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 避免引起机械性静脉炎, 进而能使留置针留置的时间相对延长。

2.3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方式

留置针的固定方式或手法将很大程度地决定其留置时间的长短。 传统方法是直接用透明服帖, 或先固定分叉处再用透明敷贴等方法固定。 有研究表明[11]先用输液贴固定分叉处再用透明敷贴固定的方法比传统的直接用敷贴固定留置时间更长。 留置针固定不牢固, 易导致其移位, 部分突出或全部突出从而影响留置时间, 也可以在穿刺成功后将套管针延长管向上反折, u型固定, 用透气性好、黏度高的敷贴以穿刺部位为中心平稳贴, 同样可以很好地延长留置时间。

2.4静脉血管的选择

血管的选择很大程度地决定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好的血管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不良的血管选择与局部渗液、静脉炎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维护静脉通路和延长留置时间, 选择相对粗、直、富有弹性、循环丰富的血管, 同时注意避开关节、神经、肌腱、患病肢体等方法值得采取。 常用穿刺部位有上肢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避开下肢静脉。 尽量选择近心端粗直、富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 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

2.5输入药物

输入药物的性质、输注速度、输注部位也会一定程度影响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应当根据患者情况、药物的性质或特性调节输注速度, 对于浓度高或者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当选择粗大的静脉进行穿刺输注药液。 高渗性、高刺激性、高浓度、 高分子药物的化学作用引起的静脉炎也是影响留置时间的常见因素, 临床应用甘露醇、营养液、含钾药物、抗肿瘤药物因其对血管刺激性大而导致静脉炎, 从而影响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2.6患者的基本情况

血液黏稠度及血脂浓度对留置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 血液黏稠度异常病人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少于血液黏稠度正常的患者[12], 另有一些研究者发现血液粘稠度与血脂高的患者静脉留置时间比正常患者的时间明显缩短[13]。

2.7封管技术

选用封管液不合适、封管方法不合理、在输注一些黏稠度高的液体或血液后未能及时冲管, 护理方面的疏忽导致导管内回血都会导致留置时间缩短。 为此, 首先封管液的选择可以考虑肝素液进行封管, 稀释肝素液封管堵管率低于生理盐水封管, 其封管效果优于生理盐水封管, 大剂量优于小剂量。 封管液浓度过小, 剂量不够, 不能彻底冲洗血管内的药液常导致堵管。 其次进行正压封管, 封管时应缓慢推注, 边推封管液, 边退针, 导管内充满封管液时即可拔出针头, 可防止回血现象发生[14]。

2.8留置时间与静脉炎发生时间有关

影响浅静脉留置时间重要的原因是静脉炎的发生, 静脉炎的发生与以下诸多因素相关:穿刺技术不熟练, 反复穿刺, 造成血管损伤; 穿刺操作时无菌消毒不严, 造成细菌性静脉炎;输液速度过快, 大于血流速度, 增加血管壁侧压力, 药物对血管壁刺激增加;留置针型号与所选血管不相称;输入药物的浓度、p H值、渗透压等对血管的刺激。 因此, 控制引起静脉炎的因素, 延迟静脉炎的发生可以相应延长留置时间。 具体处理方案为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 在留置过程中应对穿刺点进行密切观察, 保持敷贴的黏性和清洁干燥, 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等异常反应, 及时拔针, 给予局部热敷等。 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应用“三消法”消毒皮肤, 即穿刺前消毒, 穿刺后消毒, 拔针前消毒, 这样可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同时应当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进行静脉穿刺, 以免血管壁损伤, 局部血栓形成。

2.9自然环境因素

夏天天气炎热, 出汗多, 易致敷贴脱落, 留置针被动带出或穿刺处感染;冬天寒冷, 且输入低温液体可引起血流速度减慢, 药物对于血管壁的刺激时间延长, 引起局部疼痛, 麻木容易引起静脉炎的发生, 导致留置针留置时间缩短。 在临床工作中, 可以通过科学地改变环境, 例如使用空调, 夏天用温毛巾擦拭汗液, 并及时更换敷贴等, 冬天适当热敷输液侧肢体, 促进血液循环, 这样可以起到延长留置时间的效果。

2.10其他因素

穿刺部位皮肤过敏或者局部炎症, 留置针局部渗液;患者自身体位不当或者着装影响留置针的畅通。 置管后护理不到位, 如敷贴脱落、局部消毒不严、健康教育不到位等。 患者自身的因素:合作程度, 患者及家属对留置针的了解程度、患者的病情、留置对象等因素有关, 患者及家属如果对留置针缺乏了解, 以上这些因素就可使留置时间缩短。 在穿刺前做好卫生宣教, 置管前主动告知患者及家属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及意义, 使其了解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肢体过度活动。 清醒患者, 争取得到患者的配合;但是昏迷躁动或精神失常的患者, 则争取得到家属或看护人的合作, 避免患者自行拔管。 留置后的护理措施同样关键, 凡放置留置针的患者应加强巡视, 进行床头交接班, 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硬结、疼痛或青紫等现象,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注意保护有留置针的肢体, 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防导管堵塞;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用, 滴速宜慢, 前后均用生理盐水冲洗,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结语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受上述诸多因素影响, 临床工作中很多因素会导致静脉炎发生、堵管、脱管等情况, 所以不得不重新置管, 在临床工作中, 只有加强原因分析, 从细微处做起, 做好各项护理, 减少影响因素, 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留置针的作用, 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摘要:为了总结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研究与护理进展, 本研究通过查阅维普、万方等期刊数据库, 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 发现留置针的临床应用的效果受到留置针自身、穿刺技术、患者血管、后期护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能够长期保留是其最大的优点, 但是并不是留置时间越久越好, 只有做好静脉留置针各项护理, 减少影响因素, 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留置针的作用, 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密封式留置针】推荐阅读:

密封件密封08-08

阀控密封式06-06

密封设计05-16

密封检测05-31

橡胶密封07-04

密封特性07-11

密封效果07-11

密封间隙07-23

轴承密封08-01

密封风机08-11

上一篇:公益信托发展问题下一篇:地铁工程防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