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压疮(共6篇)
留置针/压疮 篇1
静脉输液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主要的工作内容, 但是静脉输液中穿刺是问题较多的护理步骤。由于临床输液需求和静脉输液技术的进步, 临床中静脉留置针广泛应用,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 有效提高了静脉用药的及时性[1]。但是普通留置针经常出现堵管、静脉炎等不良情况, 为了减少这些情况的出现, 上海林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制了新的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 该针操作简答, 留置时间更长, 且很少出现堵管、静脉炎等情况。本文对我科使用正压留置针和普通留置针的情况进行了对比,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共140例, 按照随机标准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 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患者70例, 男性患者34例, 女性患者36例, 年龄范围在18~73岁, 平均年龄为 (47.1±2.1) 岁, 肺癌32例, 乳腺癌18例, 结直肠癌8例, 胃癌12例。观察组:患者70例, 男性患者37例, 女性患者33例, 年龄范围在21~75岁, 平均年龄为 (49.8±3.3) 岁, 肺癌32例, 乳腺癌18例, 结直肠癌8例, 胃癌12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穿刺采用普通穿刺方法, 选择粗直、有弹性的血管, 避开受伤、关节以及感染区域的血管进行穿刺。留针选择不同的方式: (1) 对照组采用一次性普通静脉留置针, 将肝素帽用碘伏消毒之后, 将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内, 按照基础护理操作程序进行套管针穿刺。患者输液完毕之后, 拔出头皮针, 将头皮针与输液器分离, 对肝素帽再次消毒, 采用生理盐水注射器穿刺肝素帽, 通过脉冲方法进行冲管, 之后用装有4~5 m L有稀释肝素液的注射器再次穿刺肝素帽, 边推边退封管。再次输液时, 依然用碘伏对肝素帽进行消毒后将头皮针插入到肝素帽内进行输液。 (2) 观察组采用正压留针法。在穿刺之前, 将螺口输液器与留置针旋转连接后排气, 穿刺和输液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在输液结束之后, 直接关闭单手夹就能实现正压封管, 再次输液时, 用碘伏对正压接头进行消毒后, 接上输液器即可。两组静脉留置针时间均为48~72 h。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留置针时间、外渗、回血、堵塞、外周静脉炎、针刺伤等进行观察。其中外周静脉炎按照静脉护理中对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执行。其他症状以临床观察为依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处理和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留置针时间对比
由表1看出, 除了第1天留置针留置完好例数两组无差别之外, 其余每天观察组留置完善均要优于对照组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2.2 留置针留置期间护理问题对比
由表2看出, 在留置针期间, 常规组共出现护理问题66例, 而观察组仅出现9例。在回血、堵塞、静脉炎、针刺伤等发生率对比中, 观察组均要低于对照组, P<0.05说明观察组出现的护理问题要少于对照组。
3 讨论
在输液技术发展过程中, 静脉留置针是一项标志性的技术, 静脉留置针技术避免了反复穿刺, 有效减少了护士工作量。但是在普通静脉留置针中经常出现回血、堵管、针刺伤等现象。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回流、堵管的出现与静脉内高深营养液、封管方法不当以及局部血栓形成等有直接的关系[2]。但是在正压留置针中, 将普通的挤压式单片夹改为了按扣式单手夹, 在输液结束后不需要采取其他正压手法就能自动生成正压, 保证了套管内处于持续正压状态, 也避免血液回流导致的堵管现象。另外实验研究表明, 正压留置针在旋口处接上输液器之后, 不需要挤压也能保证输液的顺畅, 液体流速能达到250 m L/min, 一般不会发生脱落现象, 输液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另外, 采用正压留置针, 患者的舒适度也有所增加, 在普通留置针输液过程中要将头皮针插入到肝素帽内输液, 且需要用3~4条胶布固定, 而在镇压留置针中胶布使用量较少, 减少了因胶布粘贴出现的过敏反应, 患者舒适度也相应增加。正压留置针还有利于预防护士被针刺伤, 而针刺伤是护理感染的重要途径。在正压留置针时, 正压接头采用的是螺旋口设计, 实现了与输液器、注射器之间的无针连接, 在输液结束时也不需要分离头皮针, 护士与锐器的接触减少, 因此针刺伤的概率大大降低[3]。就本组研究结果而言, 普通留置针组出现了12例针刺伤, 而正压留置针组未出现针刺伤情况。
综上所述, 在输液过程中采用正压留置针不仅能提高留置针留置完好率, 减少各种护理问题的出现, 而且能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在临床输液中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金兰.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应用效果观察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9) :1130-1131.
[2]林育敏.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 :178-180.
[3]耿旭影, 汪慧敏.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与普通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1, 15 (2) :83-84.
留置针/压疮 篇2
(1)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三查八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品,防止发生输液反应。(2)配制结晶及粉针剂药品时,当抽有溶媒的注射器针头刺入安瓿后,将安瓿倒转,瓶口向下,针头向上,再推入足量溶媒。拔出注射器后,用力摇晃一下安瓿,直立静置。这种方法使药粉不会贴于瓶壁,药粉与溶媒充分混匀,加速溶解,省时省力。对一些难溶解的药品,如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头孢哌酮钠等尤为适用。排气的技巧
(1)输液前排气 挂瓶前先关闭调节器,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后,使滴壶下垂,一手反折滴壶下段输液管,一手轻轻挤捏滴壶,使滴壶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缓缓打开调节器,并使过滤网远端向上,让液体呈线状流下,待药液自针头滴出2~3滴时关闭调节器。使用这种方法排气,输液管壁以及过滤网处都不容易产生气泡。
(2)输液中排气 输液过程中,因患者及家属呼叫不及时,护士巡视不及时而致输液管中液面下降至滴壶以下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指弹输液管排气法就难以达到排净空气的目的。这里介绍一种缠绕式排气法,首先轻轻挤捏滴壶,使滴壶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将调节器推至输液管末端滤网处关闭。左手自调节器上方用力捏住输液管,使管壁呈扁平状向上滑行,并将输液管缠绕于右手手指上,迫使气体自下而上由滴壶排出。缠绕过程中嘱患者抬高输液侧肢体,不能配合者,可先降低输液架高度。此方法简便易行、速度快、不浪费药液,且符合无菌操作原则。笔者在操作过程中,曾受到多位患者及家属好评。选择血管的技巧
(1)选择血管宜“先远后近,先浅后深,先细后粗,先手后足,先难后易”,做到计划性、长期性。尽量避免重复一处穿刺,因为同一部位多次穿刺会加重疼痛,且易造成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易渗出。选择血管时应避开关节处及肢体内侧血管。关节处不易固定,易因患者肢体轻微活动而致针头刺破血管。肢体内侧,如前臂中下1/3段掌侧,此处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血管表浅,易致液体及血液自针眼外渗而形成淤青肿胀。
(2)由于长期输液,血管破坏过多,常规选择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趾处的静脉血管进行逆行静脉穿刺[1],此处因不易固定,平时穿刺较少,血管未被破坏。手足静脉有很好的网状结构,多条静脉吻合支、交通支与深静脉相通而回流心脏,所以逆行静脉输液时滴速不受影响。静脉穿刺的技巧
(1)静脉穿刺时,患者采用自然放松法。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预穿刺手的4~5个手指,将患者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
(2)使患者手背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使手背血管充盈、暴露、固定,易于穿刺。穿刺时针头斜面可略偏向左,这样可以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达到减轻疼痛、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血管情况较差的,如休克、失血过多、水肿、腹泻、肥胖等血管细或不易显露的患者,可采用局部湿热敷,局部涂擦阿托品或1%硝酸甘油,待血管扩张充盈时再行穿刺。
一些一般情况较差的,如失血过多或脱水严重的患者,在静脉穿刺时不易见回血或回血量少、回血太慢,护士反复重穿造成患者痛苦。这里介绍两种穿刺易见回血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种是穿刺前将调节器推至滴壶下端关闭,同时降低输液瓶高度,再行穿刺。这样输液管末端液体压强减小,且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针头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如输液管内;另一种是负压穿刺法[3],按常规关闭调节器后,将调节器下段输液管前端返折,挤出前端液体约0.2~0.6ml,左手固定好返折处,保持针头液体呈挂珠状,再行穿刺。当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下后,左手松开返折,一旦针头刺入血管,可见快速回血。固定输液贴的技巧
输液贴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刺破血管等情况。固定时,先粘胶布中间,然后两手拉紧两端贴至两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与皮肤及针柄粘贴紧密,不会松动。固定针头软管时,将软管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绕圈,使胶布横跨软管两段后固定于穿刺部位上方皮肤。三条胶布平行,与针梗垂直,这样既美观又牢固。一些穿刺部位稍隆起,针尖轻微上翘者,固定软管时可将软管斜压于针尖部位再固定,这样可使针尖平稳地置于血管内,不用在针柄下垫无菌棉签。更换液体的技巧
液体瓶内因加入其他药物,其内压力与外界气压不等,多大于外界气压,另一些无需加入其他药物的液体瓶,如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等,其内压力也多大于当地的大气压。因此更换液体时,应将瓶口向上插入输液器,停顿片刻,待瓶内空气排出,瓶内压力与外界气压相等时再倒转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更换软瓶包装的液体时,如乳酸林格液等,先同上法将液体瓶瓶口向上插入输液器,然后轻挤瓶身,将瓶内空气挤出30~40ml,使瓶体稍扁,再倒转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这样可以避免瓶内压力大时液体由排气管流出。拔针的技巧
(1)拔针的时间 最佳拔针时间应在输液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残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时,这样可保证药物的治疗量,避免浪费。(2)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多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可减轻疼痛感。清除胶布时,固定针柄,防止针头移动,只留下遮盖针眼的、带吸收垫的一条胶布。调节器尽量置于输液管末端关闭,防止血液回入输液管及拔针过程中药液渗入皮下。拔针时手捏针柄下方的软管处,利用软管柔软的特性,使针柄自然地顺血管方向快速拔出。这样可避免手捏针柄拔针时人为的方向掌握不当而致针尖划伤血管壁。针头要离开皮肤时,迅速用拇指指腹沿血管方向按压针眼。因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的不同,针尖刺入血管的位置比肉眼所见刺入皮肤的位置高出0.2~1.5cm,而拇指指腹面积狭长,可使这两个针眼都得到有效按压,达到止血的目的。按压时力度要适当,过重会增加疼痛,过轻则不能有效止血。按压时切忌边按边揉。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按压时间不少于2~5min,凝血功能障碍者,按压时间不少于15min。拔针后嘱患者30min内穿刺肢勿用力或负重。
静脉输液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它利用液体静压与大气压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静脉输液的目的:(1)补充水和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常用于配套平衡紊乱者,如剧烈呕吐、腹泻、大手术后。(2)补充营养,供给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肠道吸收障碍及不能经口进食如昏迷、口腔疾病等病人。(3)输入药物,控制感染,治疗疾病。常用于中毒、各种感染、脑及组织水肿,以及各种需经静脉输入药物的治疗。(4)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发送微循环。用于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病人。常用周围静脉轮流法包括密闭式输液法、开放式输液法、静脉留置输液法等。
静脉轮流常见并发症:
1、发热反应;
2、急性肺水肿;
3、静脉炎;
4、空气栓塞;
5、血栓栓塞;
6、疼痛;7败血症;
8、神经损伤;
9、静脉穿刺失败;
10、药液外渗性损伤;
11、导管阻塞;
12、注射部位皮肤损伤等。
常见静脉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在轮流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有效地排除各种障碍,能持续地进行,还会引起不良后果。常见故障及排除的方法如下:
1、液体不滴
(1)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并有疼痛,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应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畅为止。
(3)针头阻塞:用一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的输液管,若感觉有阻力,松手后又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已阻塞,应更换针头另选静脉穿刺。
(4)压力过低:由于病人周围循环不良或输液瓶位置过低所致,可适当抬高输液瓶的位置。
(5)静脉痉挛:由于穿刺肢体暴露在冷的环境中时间或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所致。局部热敷可缓解痉挛。
2、滴管内液面过高(1)滴管侧面有调节孔时,可夹住滴管上端的轮流管,打开调节孔待滴管内液体降至露出液面,见到点滴时,再关闭调节孔,松开滴管上端的输液管即可。(2)滴管侧面无调节孔时,可将输液瓶取下,倾斜输液瓶,使插入瓶内的针头露出液面,滴管内液体缓缓下流直至露出液面,再将输液瓶挂回输液架上继续点滴。
3、滴管内液面过低
(1)滴管侧壁有调节孔者,先夹住滴管下端的输液管,打开调节孔,当滴管内液面升高至1/3——1/2时,关闭调节孔,松开滴管下端轮流管即可。
(2)滴管侧壁无调节孔时,可夹住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用手挤压滴管,迫使液体下流至滴管内,当液面升至1/3——1/2高度时,停止挤压,松开滴管下端输液管即可。
护士远离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 篇3
【关键词】 安全型留置针;针刺伤;血污染;穿刺成功率
【中国分类号】 R47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19-01
一、資料与方法
1资料:2010. 3-2011.3我科使用BD公司安全型留置针穿刺525例,男310例,女215例,最小3岁,最大92岁,平均年龄48.7岁,穿刺部位选择粗直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避开关节位,瘢痕硬结及不完全的皮肤上穿刺,尽量选择前臂掌侧中间部位,穿刺导管选择在满足治疗方案的前提下,护士选择静脉及导管的类型,按无菌培训原则操作,一般情况下留置针留置不超过72小时,其中有28例是下肢V血栓病人,留置针留在患侧的足背静脉,术中麻醉用药留置针术后立即拔除。在置管前做好宣教工作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留置针应用的方法,并告知穿刺肢体避免过度运动,留置期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防止感染 .渗液的发生。
2方法:穿刺步骤使用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两次,面积(10cm×10cm)。穿刺前检查留置针 取针 ,松动针芯,通畅导管。左手食指,中指固定针翼,拇指和无名指固定连接 ,右手 白色 柄向右转动针芯,将针尖斜面向上,左手绷紧皮肤在消毒范围内以15°-30°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 ,见回血后进针0.2cm,后退针芯0.2厘米送导管。松开针柄用左手或左手食指中指固定,右手持针翼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撤针芯,手持针柄快速拔出针芯,启动针尖保护系统,针尖全部缩到保护套内,并元法回复,表面不留残血,用3m透明膜固定留置针,连接输液管进行输液。
二、并发症的护理
1静脉炎:静脉炎按照不同分为化学性 机械性 血栓性和拔针后 细菌性五种,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红肿 热 痛 导致静脉硬化少见分泌物,一旦发现炎症立即拔管,发生静脉炎24小时内用硫酸镁冷敷,24小时后可以湿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2渗 出:导管脱出口静脉,静脉管壁薄弱,液体渗入周围组织,操作不当使针头刺破外未及时发现 穿刺过度损伤静脉壁,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症状,重者会发生组织坏死,出现肿胀立即拔管,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局部湿热敷或给予50%硫酸镁湿敷。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告知病人避免留置针的肢体过度运动,必要时可适当约肢体,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3堵 管: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很复杂,封管操作不当导致血液形成阻塞 封管后的患者过度的引动或局部肢体受压引起静脉压力过高导致血液回流 血压患者静脉压力过高引起血液回流,不同药物混合发生微粒引起堵管,一旦发生正确处理方法,立即回抽血液,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为防堵管在进行封管时应采取正压的手法用预冲程导管冲洗器封管(5-10ml)。
4护理体会:距相关报道,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刺伤或皮肤受伤的60-80万人其中护士是主要受害群体,而针刺伤后被感染艾兹病 梅毒及其他血液传播 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急诊中病人躁动,不配合情况下医护人员及易造成针刺伤及血液污染,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可以有效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又可以防止血液污染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护士的安全,BD,pegasus安全留置针,使用3BDvialon材质,该材质较软,生物相容性高 使导管在血管呈漂浮状态,减少了导管对血管壁的刺激,且导管表面光滑,送管容易,可预防血栓形成,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反复穿刺血管内膜损伤,用此留置针期间相对延长,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压力 同时减轻了护士的针刺伤 提高了工作效率。
总之安全型留置针穿刺操作简单,且针尖锋利,减少了患者穿刺的疼痛感,有效维持血管通路,利于紧急 抢救减少了护士的穿刺次数,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有效地减少了护士针刺伤及血液污染的发生率保护了护士操作的安全,保护护士就是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青岛医药卫生2007 19(2 )142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杨淑英胡春华
[2] 护理研究2005 19(9)1789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及预防饶秋凤
[3] 现代医药卫生J200723(8)22安全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杨昌凤张玉梅
[4] 现代护理20074(1)89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患者中的应用体会张艳
留置针-的护理 篇4
一、目的: 保护患者的外周静脉,防止输注刺激性药物和高渗性或粘稠性药物对静脉造成的不可修复的损伤。2 减少反复外周静脉直接穿刺输液的痛苦。3 安全方便,维护简单,减少护理工作量。4 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护理措施:
(一)置管前护理:
置管前向清醒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置管目的,优点、作用及注意事项,并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让患者了解该操作术中和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取得患者的合作与理解,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并签字同意,尽量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二)置管术中护理:
在置管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及早采取适宜的处理方法,缺氧患者加大氧气流量,保证外周静脉通道畅通,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保证安全。
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减少人员走动。与术者密切配合,正确选择穿刺点,维持好体位,尽可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三)置管术后一般护理:
深静脉置管是一种创伤性操作,穿刺时的器械,术后的导管系统均与大气相通,血液与输入液体为外界细菌污染造成条件。因此,操作术中与术后护理的无菌要求十分严格。
(1)置管24h内要注意观察局部有无肿胀、皮下气肿等异常情况,置管处术后第一天换药一次后3~7天换药一次。应每班认真交接班,观察敷贴有无松脱或者卷边并及时处理。
(2)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禁止抓痒,作好心理护理告知患者穿着宽松衣物更衣时勿牵拉拖拽导管。
(3)更换敷贴时用碘酒、酒精消毒局部,敷料选用棉织透气胶贴,或专用贴膜。
(4)应注意沿导管的方向向上揭去敷贴,以免将导管拨出,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有无渗血、渗液、发红、分泌物等有无导管滑脱、移位,同时注意晾干已消毒的皮肤,方可敷上胶贴,以免影响胶贴粘度。
(5)出汗、洗澡等因素影响胶贴粘性,穿衣和睡眠不慎易使导管打折或拉出,因此,对胶贴变潮不粘者,随时给予更换,并再消毒皮肤。
(四)各管道特殊护理见以下几类常见置管介绍:
1、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置管
常用置管方式有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股静脉穿刺置管,三种置管方式各有利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宜硬性要求,置入单腔导管首选锁骨下静脉,容易固定,患者舒适方便,其次为颈内静脉。置入双腔导管,因导管粗、留置时间长,易压迫损伤血管,首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1)置管后第一天常规用无菌小方纱加压后,再用3M无菌敷料贴膜粘贴,另在距穿刺处8CM管道处用胶布交叉固定于病人皮肤上。
(2)定期消毒穿刺部位,预防感染。透明敷料较棉质敷料易增加感染机会(3)3M敷料贴膜定时更换,换药时沿导管方向由下向上揭去透明敷料
(4)置管处用2.5%安尔碘以穿刺点为中心由里向外消毒皮肤3遍,消毒范围要宽于敷料,直径大于7cm,再贴3M敷料贴膜。置管第二天更换3M敷料贴膜,以后为qod更换,做好更换记录。
(5)每24小时更换输液器,三通接头及肝素帽常规消毒后每周更换1次,肝素帽或三通管有血迹或高分子颗粒残留时应及时更换。
(6)每次输液前用生理盐水10 ml冲洗导管,并回抽见回血后方可接输液管输液,回抽时如可见小血栓不能推入。个别患者输液不太畅通,回抽回血不顺者可用肝素稀释液(25 U/ml)20 ml作冲管,封闭。有堵管倾向者可用尿激酶溶栓。
(7)部分脑出血患者因频繁呕吐、咳嗽、呃逆致胸腔压力增高,血液返流到导管内,停留时间过长,会引起凝血堵塞导管,应及时用肝素盐水20 ml冲管,切不可用力冲洗,缓慢边推进边回抽,直至通畅为止。
(8)平时输液时,特别是输液粘度较大的药物、血制品或营养物质时应彻底冲管,并不应安排在最后输入,要避免液体走空,注意连接紧密牢固,防止接头松脱漏血或引起空气栓塞,(9)保持导管通畅输液完毕再用生理盐水20 ml做脉冲式推注,注意用正压封管。常规消毒肝素帽,固定部位让病人感到舒适,避开关节及凹陷处。
(10)出院后,若五天内导管未使用应来院重新封管一次,先用生理盐水10-20 ml冲洗管腔,再用0.9%NS100+肝素钠1支,抽肝素盐水5ml正压封管。
2、PICC置管(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1)置管3d内术肢减少活动,避免剧烈活动。(2)置管后第一个24小时观察有无渗血渗液等。
(3)敷料的更换时间:在正常情况下,置管后24-48小时更换第一次敷贴,尔后应每7天更换一次。若发现敷贴与皮肤脱离、潮湿或过多血迹时,应及时给予更换,以免病菌侵入。(4)敷贴更换:
1)以导管进口为中心,将敷贴从四周朝向导管进口处剥离,然后由下至上沿导管方向小心揭掉敷贴。2)先以酒精对皮肤消毒三次,后以碘伏对皮肤消毒三次,都是从中心向外围移动。一定要避免酒精与导管接触(会损伤导管)。
3)待消毒液干后,贴上新的敷贴
4)若管道进口处有渗液,可摆放无菌纱布,敷贴则要每24-48小时更换一次。
5)导管的固定要因人而异,避免在导管任何部位造成死角。可以以U/B/P形状来固定,为的是避免因患者手臂的弯曲动作而对导管造成损害。
6)肝素帽和可来福接头使用后,要注意防止污染,肝素帽每5~7d更换1次,可来福接头7~10d更换1次。每日输液时严格消毒,其范围包括肝素帽、可来福接头的后端及周边。
(5)特殊情况的处理:如脱出或缩进应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在无菌条件下处理,不可擅自插入;如渗血渗液,感染、出血倾向,应遵医嘱拔除。若导管移动3cm以上,应重拍X光片来确定导管顶端位置。(6)PICC的冲管方法
1)在每天输液前用10ml以上注射器抽取10~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冼导管,输液完毕,必须用不少于10 ml的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正压脉冲式封管是预防堵管的关键。2)抽血,输血后立即用20ML以上的生理盐水冲管。3)须弃去2-3ML的血后再采血标本(7)冲管的方法
1)用脉冲式冲管法,力度适中。
2)冲管时最后0.5-1ML要边推边退针。(脉冲封管产生的涡流容易形成“负压”状态,所以最后一定要持续推入封管液并边推边退针,以达到正压封管的目的。)
3)如果导管堵塞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生理盐水20ml尿激酶10×104U或生理盐水50ml加肝素钠12 500U肝素液10-20ml缓慢静脉推注,保留20min后再静推回抽,如此反复,导管再通后用20ml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4)留置PICC管期间,要注意合理、严格地进行导管的维护,尤其是导管的固定一定要应用蝶翼交叉的方法。(8)病人的指导
1)置管的上肢勿负重(举重,提重物等)。避免游泳,水上作业等水中运动,尤其第一个24小时不湿水。2)冲凉时用薄膜包好,勿弄湿敷料,如有及时更换。3)学会自我观察针口情况,如有红肿热痛及时就诊。
4)每周更换敷料和肝素锁一次,并用20ML以上生理盐水做脉冲式冲管一次。5)导管维护和使用须由医护人员完成。
三、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空气栓塞:这是最为严重也最容易发生的并发症。输液时护士应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以免药液滴尽后空气进入血管,引起空气栓塞。同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有关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合作。
2、感染:由于抗癌药在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也有损伤作用,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上化疗药抑制骨髓,更容易发生感染。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感染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穿刺点局部细菌繁殖并随导管反复移动被带入体内或导管头端,或输液管道连接处密封不严使病原菌进入。如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处会出现红、肿、痛等局部感染,甚至出现全身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并加强对输液装置,包括输液器、三通管、肝素帽、输液泵及各连接点认真检查,3、出血: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敷贴有无出血、局部有无肿胀、疼痛等。由于长期留置导管,肝素封管次数较多,加上有些病人的肝脏功能差,凝血功能低下,可能引起穿刺处出血或渗血,应定期检查出、凝血时间和血液黏稠度,并密切观察局部皮肤、黏膜有无瘀点、瘀斑,牙龈有无出血。消毒穿刺处时切不可强行将结痂脱掉,以免引起出血。
4、导管堵塞: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或封管液选择、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或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肿瘤患者的血液大多呈高凝状态。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或化疗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5、静脉炎:这是PICC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而在其余3种置管中比较少见。静脉炎多为机械性静脉炎,其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轻症时予喜疗妥或海扶林软膏外涂可缓解,重症一般给予拔管,局部用多功能微波照射治疗5~7天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6、导管脱落:较为常见。因置管时间长,而化疗患者均能下床走动,加上患者出汗后所用的敷料和胶布粘得不稳,容易引起导管脱落。中心静脉置管成功后用缝线牢靠固定导管于皮肤,穿刺点距离皮肤穿出处8m以上分别用胶布交叉固定。连接输液器后,输注的液体不要挂得太高或太远,输液管要保证有一段适合患者活动的长度。更换3M敷料贴膜时要检查导管刻度,每次更换敷贴时应注意避免将导管拔出。个别患者因发热出汗、擦浴等原因影响3M敷料贴膜粘性,因此3M敷料贴膜变潮不粘时,应及时消毒皮肤后给予更换。躁动患者适当约束双手,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药物。
四、补充:导管堵塞相关知识
1、导管堵塞的原因
(1)血栓性堵塞 由于血液反流在管腔内形成血凝快或血栓所致;PICC导管入过长,长期漂浮在血液中,会对正常血液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涡流而产生微血栓;由于患者本身血液粘稠度增加或凝血功能紊乱而导致血栓形成。(2)非血栓性堵塞 长期输入静脉高营养、化疗药物等高渗、高pH值、高刺激性药物,部分药物沉淀在导管内壁上出现结石样堵管;甘露醇易结晶,造成晶化堵塞;另外,导管扭曲、打折,以及冲管、封管手法不对等都可以引起导管堵塞。
2、导管堵塞的处理(早期:肝素冲管;导管内血栓:尿激酶溶栓)
(1)导管未完全堵塞的处理方法:
导管堵塞时应先检查导管夹是否夹闭,导管是否反折。
导管堵塞一般是血凝块形成所致,血凝块堵塞可先用10ml注射器轻轻地回抽,严禁向前推送,尽可能地将血凝块从管中抽出,忌用暴力、导丝或者冲管清除血凝块,以免导致导管损伤、破裂或栓塞。
输液不畅时(尚未完全堵塞),应立即注入5~10ml肝素钠稀释液进行溶栓。
对于沉淀性堵塞,可以输入pH值与之相对的溶液来溶解沉淀物,酸性溶液能够溶解碱性沉积,反之亦然。(2)导管完全堵塞的处理方法:
对堵塞导管进行溶栓时,在连接溶栓所需物品前,关闭延长管,以免空气进入,连接好管道后,打开延长管夹,旋转三通,使10ml空注射器与导管管腔相通,回抽10ml注射器针栓至8~9ml刻度以使导管管腔内形成负压,转动三通。使3ml注射器与导管管腔相通,在负压作用下,溶栓剂进入导管管腔,转动三通,关闭导管管腔,让溶栓剂在管腔内停留一段时间,5min后用空注射器回抽,若仍不见回血,可将导管关闭30~60min,让血栓尽量浸泡在溶栓液中,再行抽吸,使导管畅通。用10ml注射器吸约3ml血液,以确定导管通畅,弃去回抽的血液,用充满生理盐水的20ml注射器以“脉冲”方式冲管。在推注冲洗液的同时,夹闭延长管,同时取下注射器,确保正压封管。7.7.2.3 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正确的冲管、封管操作 用肝素钠稀释液或生理盐水10ml脉冲式冲管,使冲洗液在管腔内产生湍流,以清洁和漂净管壁,封管液剩余0.5~1.0ml时边推注边退针,使封管液充满整个导管腔,使针头退出过程中导管内始终保持正压状态。
7.7.2.4 从PICC中采集血液标本、输注血液制品及黏稠液体后,一定要把管道冲洗干净,一般情况下不经PICC采血,必须要从导管中采血时,采血后要用肝素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彻底将导管内的血液冲洗干净后再封管。输注血液制品及黏稠液体时加强巡视,输完用生理盐水快速脉冲式冲管,减少有形成分的附着,防止导管堵塞。
7.7.2.5 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 让患者学会观察导管体外部分,如有回血,立即请护士处理。患者活动、愤怒、大幅度的动作时易改变胸腔压力,导致导管内回血。对于血液黏稠度较高或有呕吐倾向、剧烈咳嗽的患者,需要增加封管次数,如果时间过长会增加堵管发生的几率。
7.7.2.6 应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化疗间歇期不可忽视对导管的护理,由专人负责,定期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带管情况,督促患者返院冲管换药,通常每周需要回院封管1~2次,并做好记录。
7.7.2.7 患者出院后如果发现导管内有回血,应及时回院封管,回血会增加导管堵塞的几率。正压接头只在封管时注射器拔出的一瞬间产生正压,并非持续的24h正压,从而确保导管内全是封管液。如果患者活动剧烈或者正压接头松动时,可能会导致血液反流至导管内,造成导管堵塞,因此,患者在应用正压接头时,不可剧烈活动,并保持正压接头旋紧,避免漏气或脱落。
留置针的护理
• 留置针的优点操作简单,减轻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
• 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同时保证合理用药时间,为输血和输液提供方便
• 保留了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便于抢救工作,而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 适合于长期输液患者、老年人患者及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
• 进针:根据患者病情、治疗、年龄及血管情况的需要分别选择18 G~24 G等型号,选择粗、直首次、血流量丰富、有弹性、无静脉窦且远离关节、活动方便、易于固定的血管,对能下床活动患者不宜选用下肢静脉。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在穿刺点上方10~15 cm处扎止血带,以进针点为中心,皮肤常规消毒,直径为6~8 cm,穿刺前检查好留置针,严格无菌操作,松动留置针外套管,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 常见的并发症
1、皮下血肿: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术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置管针穿过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根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2、液体渗漏: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进入血管内或血管壁接触面积过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外漏。护理人员除加强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
3、导管堵塞: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或导管冲洗不彻底、管液种类量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以及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毕要正确封管,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有研究说明,缓慢推注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导管堵塞是常困扰护士和病人的主要问题。
4、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选择静脉尽量从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发现静脉炎患者应立即拔管,嘱患者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血回流缓解症状。同时在肿胀部位用硫酸镁或土豆片湿敷20min/次,4次/天效果较好。
5、静脉血栓的形成: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根据报道,久病卧床病人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的血栓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的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常规留置时间为5天。
• 封管液的配置及使用方法
1、肝素盐水封管法:生理盐水250ml+1.25万单位肝素(1支)。配置1:50肝素液,输液完毕后用注射器取5ml肝素液从肝素帽处缓慢注入正压封管,当药液剩余1ml左右时,边推注边夹闭留置针活塞,抗凝时间12h。应用肝素液封管时,应严格掌握剂量,肝素稀释溶液24小时更换,超过24小时严禁使用。有出血倾向者严禁使用肝素液封管生理盐水封管法:用注射器抽取10~20ml • 生理盐水,从肝素帽处缓慢正压注入,可维持6-8小时,因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钠水平衡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将生理盐水充于留置针内,可防止血栓的形成,且无需配置,方法简单。尤其适用于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和肝肾功能不全等不宜应用肝素液封管的病人。
• 注意事项
1、使用前,应先检查留置针的失效期、包装是否完好、产品的完整性及针尖斜面有无倒勾、导管边缘是否粗糙。
2、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局部情况。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有无红肿,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与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拔除导管并作相应处理。对仍需输液者应更换肢体另行穿刺。
• 使用前,应先检查留置针的失效期、包装是否完好、产品的完整性及针尖斜面有无倒勾、导管边缘是否粗糙。
2、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局部情况。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有无红肿,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与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拔除导管并作相应处理。对仍需输液者应更换肢体另行穿刺。
• 造成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1 穿刺时角度过大,穿透血管 • 2 见回血后没有压低角度进针少许,使套管未达到血管 • 3 见回血后进针太多而刺破血管壁
• 4 穿刺前未松动套管,撤针芯时将套管带出
4、留置套管针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的血管,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
5、套管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我国尚没有统一标准,一般以3~5天为宜,有的报道认为只要没有发生堵管和渗漏,留置7天是完全可行的,太长可导致套管针机械损伤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应。对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血管。
6、使用静脉留置针连接输液器或输血器务必压住针前端,以防止静脉因吸气产生负压引起气栓,也可避免将管带出静脉。
7、凡留置套管针的患者应加强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每日2次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更换无菌贴膜,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触痛等现象,注意沿静脉走向有无静脉炎的发生。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有无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疼痛及时拔管。
•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
一、形成原因
•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
二、护理措施
•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 •
(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2)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被动锻炼,必要时穿弹力袜。
(3)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 5.戒烟: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病人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6.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踝泵运动 •
• ——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下肢功能锻炼方法
踝泵运动,就是通过踝关节的运动,像泵一样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对病人下肢术后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一、为什么要做踝泵运动?
• 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术后肢体因部分血管被切断,钢板、螺钉等内固定也会对周围组织造成刺激,导致肿胀。肢体肿胀之后,远端循环差,局部炎性物质和代谢产物堆积,炎症消退缓慢;新鲜血液及养分不能及时输送到受损部位,组织生长修复受影响;肿胀对组织产生的压力,加重疼痛感;术后的肢体制动,血流变慢,血小板在血管周围停留、集聚,易形成血栓。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下肢术后功能的恢复。•
二、踝泵运动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 跖屈(脚尖朝下)时,小腿三头肌收缩变短,胫骨前肌放松伸长;背伸(脚尖朝上)时,胫骨前肌收缩变短,小腿三头肌放松伸长。肌肉收缩时,血液和淋巴液受挤压回流,肌肉放松时,新鲜血液补充。通过这样简单的屈伸脚踝,可以有效促进整个下肢的血液循环。环行动作原理类似。踝关节的跖屈、内翻、背伸、外翻组合在一起的“环绕运动”,对增加股静脉血流峰速度比单独进行踝泵练习效果更好。•
三、怎样做踝泵运动?
• 踝泵运动分为屈伸和绕环两组动作。
• 屈伸动作:病人躺或坐在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缓缓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钟(图1),然后脚尖缓缓下压,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钟(图2),然后放松,这样一组动作完成。稍休息后可再次进行下一组动作。反复地屈伸踝关节,最好每个小时练习5分钟,一天练五至八次。
• 图1:脚向上勾,让脚尖尽量朝向自己。
图2:让脚尖尽量向下压。• 图3: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作360度绕环。
• 绕环动作:病人躺或坐在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作360度绕环,尽力保持动作幅度最大(图3)。绕环,可以使更多的肌肉得到运动。
• 手术后,因长时静卧,血液循环不畅,肌腱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绕环动作的幅度会受限,甚至出现疼痛感。如体力不够,或疼痛感剧烈,只做屈伸动作效果也不错。疼痛减轻后,再加做绕环动作会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
静脉留置针的管理 篇5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安全管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07-02
静脉留置针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它不仅减少了病人静脉穿刺的次数,减轻痛苦,保护静脉血管,还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科在护理管理实践中及时地发现安全隐患,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对2010年l1月一2012年3月185例静脉留置针病人实施临床安全护理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1 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
1.1 导管脱出 置管前护士宣教不到位,病人活动时未进行有效的措施保护。胶布固定不规范,躁动病人未进行适当的约束等,均可导致导管脱出。
1.2 皮下血肿 护士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动作不稳等,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
1.3 液體渗漏 导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外套管未完全送人血管内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
1.4 导管堵塞 其原因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不当、病人凝血机制异常等因素有关。
1.5 穿刺部位感染 行静脉穿刺时,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病人抵抗力低下、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都可导致穿刺部位感染。
1.6 静脉炎 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热、肿、痛,触诊时静脉如索样硬、滚、滑,无弹性。
1.7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多见血流缓慢的静脉内。久病卧床病人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血栓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
2 护理对策
2.1 穿刺前做好宣教 护士应告知病人及家属留置针应用的目的,在置管期间应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肢体过度活动,可用丝袜做成保护套套在留置针的外面,预防感染、液体渗漏、导管脱出等。睡眠时不要压迫穿刺的血管;穿衣时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或疼痛。
2.2 合理选择血管 选择粗直、有弹性、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避开受伤肢体。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长期卧床的病人应选择上肢前臂的浅静脉。
2.3 留置针型号选择 留置针的大小依据病人病情、年龄及血管情况选用。尽量选用细、短的留置针。因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了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损伤,从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可延长留置时间。
2.4 穿刺方法 护士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巧、稳、准。穿刺前检查留置针,将排好气的输液器针头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空气。消毒皮肤后,先旋转留置针外套管,右手持针以15度-30度角刺人血管,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进1~2厘米,左手固定穿刺部位血管,右手拇指和中指固定针芯,以食指背侧面轻轻弹送外套管,边置入外套管边退针芯,直到外套管送入为止,这样血管不易滑脱,也不易穿破血管,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证实在血管内后用透明敷贴将针翼周围皮肤覆盖,另用长胶布固定肝素帽、针柄及延长管。
2.5 置管期间护理 护士应加强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观察病人体温,穿刺点有无红肿、硬结、疼痛等,如有上述现象时应立即拔针,给予相应处理。注意保护有留置针的肢体,避免肢体下垂,以防导管堵塞。穿刺部位隔3天更换透明敷料1次。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用,滴速宜慢,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穿刺部位衣服勿过紧,避免影响血液回流,如速度较慢,可用注射器接套管针回抽小血栓,严禁推注。
2.6 封管 封管是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的关键。可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封管,维持时间可达16h。我科用20ml生理盐水注射器接输液针头,只将针头斜面进入留置针内,右手匀速推入液体,结束时用左手中指固定针翼,拇指将滑动夹从下往上顶,夹住长导管前1/3处,确保留置管内全是封管液,有效地避免了负压的形成。
2.7 留置针留置时间 在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相对无菌和周围皮肤清洁的情况下,只要没有发生堵管和渗漏,留置5d是完全可行的。病人静脉炎普遍发生在置管后6d或7d,故我科将5d作为常规套管针留置时间。
3 小结
留置针的应用与管理 篇6
【关键词】留置针 应用 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67-02
一留置针的优越性
1.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感,保持患者良好的心态。
2.维持血管通路,利用紧急抢救。
3.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
4.有利于保护患者血管。
5.降低因患者体位改变
但留置针应用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留置针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非常重要。
二留置针常见并发症,不良反应及护理
1. 穿刺部位感染:在进行静脉穿刺时,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病人抵抗力极度低下,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容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因此在穿刺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消毒严格,消毒面积应大于敷贴的面积,严禁喷洒消毒,同时严格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 皮下血肿:由于准备进行穿刺的血管选择不当,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等,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在操作前应认真选好血管,避免关节和静脉窦部位,穿刺时做到轻,巧,稳,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3. 液体渗漏:由于血管选择不当,进针置管深度较短,固定不牢,患者躁动,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或与血管的粗细不匹配,均可造成,轻者肿胀,疼痛,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合理选择血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4. 静脉炎: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 索般硬,滚,滑,无弹性,并可伴有发热。因此在输液时,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点滴速度应慢,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血管。
5. 静脉血栓形成:多见血流缓慢的静脉内,长期卧床的患者也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因此,静脉置管时应选用四肢浅静脉,尽量避免下肢,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度,以加快血液回流。此外,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脆性大,抗化学性, 机械性损伤能力下降,故留置针时应尽量选择直接大于3毫米 的血管。
三使用留置针的管理
1.输液期间经常巡视液体流速,可及时发现静脉留置针是否脱出折曲,输液是否通畅。
2.如在注射部位发现红,肿,热,痛等异常,应及时处理。如排除由于药液引起的刺痛,应及时拔管。
3.输液后给予封管,封管液目前多以肝素稀释液及生理盐水两种,常规以成人肝素液10-100U/ml,儿童肝素液1-10U/ml,用3ml稀释液以脉冲式进行并边推边退的方法拔出针头,如患者凝血机制有障碍或其他原因不易使用肝素稀释液封管时,可用5ml生理盐水进行封管。
4.透明敷贴根据情况进行更换,更换时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应以碘伏或碘酒及酒精消毒。
5.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以3-4天为宜,如因病情需要留置时间延长,应经常检查注射部位,以及时发现并发症。
6.给病员置好留置针要标明注射时间及置管者姓名。
7.留置针拔出后按压时间应大于5分钟,抗凝治疗的病员按压时间大于10分钟,高血压或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按压时间适当延长。
8.选择合适的血管,留置针管径应是血管管径的1/2.
9. 严格掌握留置针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证:(1) 短期的静脉输液治疗,输液量较多的患者。
(2)老人,儿童,躁动不安的患者。
(3) 输全血或血制品的患者。
(4)每天需要多次推注無刺激性药物的患者。
(5)连续多次采集血标本的患者。
(6)需要采血做糖耐量试验的患者。
禁忌症:(1) 静脉推注或滴注刺激性药物。
(2)发疱性药物。
(3)肠外营养液。
(4)PH值低于5或高于9的药液。
(5) 渗透压高于600mOsm/L的液体。
10.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留置期间穿刺侧手臂可适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用力过度,以防回血堵塞: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的血管,更衣时,注意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洗澡时,留置针可用保鲜膜包裹保护,穿刺部位如有水渗入,及时告诉护士更换敷贴并消毒。
四留置针使用的注意事项 :
1.留置针使用长短与封管技术息息相关,因此要正确封管。
2. 使用留置针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规程;留置期间保持留置部位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3.敷贴尽量每日更换,揭开敷贴时注意自下而上,固定好针头。
4. 留置期间,应合理安排输入药液的顺序,刺激较大的排在中间,且宜相互间隔,避免长时间对血管刺激引起液体外渗。
5. 护士应加强巡视,观察液体是否通畅,输液管等各处连接有无松动。如局部出现渗漏,红肿,可应用硫酸镁湿热敷,
五临床使用留置针中存在的不足。
1.血管选择不当,选择的血管与留置针粗细不称。
2..选择消毒液不当,消毒面积不够,消毒方法不妥。
3. 封管方法不对,未做到脉冲式封管。
4. 留置针使用未注明日期时间及操作员姓名。
5. 对病人健康教育不够,患者对置管后自我护理不够了解。
6. 未严格进行交接班。
7. 貼敷贴时,消毒液未充分待干,未做到无张力性貼敷贴法,导致留置针留置时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