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思考

2024-11-10

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思考(共12篇)

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思考 篇1

《建筑制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 空间想象能力缺乏, 学习兴趣不高, 教师不管在课堂上讲得多么富有逻辑性、多么激情四射, 学生不学、厌学等情况仍然十分严重, 故而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得到的教学效果总不理想, 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迫在眉睫。结合本课程实际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寻求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 做课堂的主体, 教师向主导的角色转变。

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成为主导

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那么教师就是一个能指导他们学习的导师, 让他们自己主动地学习, 体会学习成功之后的喜悦, 同时这也是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的一个方法和途径。众所周知, 职业学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 如果他们能够学好专业知识, 并运用于实际工作生活中, 从中体会到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将较普高学生更大, 这对于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是有好处的。如何让学生充分融入教学?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要让《建筑制图》课程吸引学生;其次, 对班级的学生人数加以控制, 尽量控制在35人左右, 以便教师更好地辅导学生的学习;最后, 教师应该把重心花在备课上, 用心钻研教材、钻研学生, 尽量做到讲授的每一个课题都能让学生参与其中, 并对下一次课充满期望。为此笔者进行了多年试验, 总结了一定的教学方法。

2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2.1 上好第一节课,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上好第一节课, 对本课程以后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有利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今后学习的兴趣, 我在上《建筑制图》第一节课的时候准备了两样东西, 一是近年来重庆某工程的竣工图纸, 让学生查看, 启迪他们思考未来工作中图纸的重要性, 告知他们《建筑制图》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他们能够识读建筑工程图纸, 二是展示我校建筑专业优秀学生的制图作品, 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用心学习,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2.2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建筑制图》课具有较强的空间性和抽象性特点, 应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其提前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些简单模型。寓教学于娱乐, 比如我在讲授空间三面投影体系形成的时候, 我会在课前告知学生准备一张较硬的纸, 在讲到空间三投影体系的时候带着学生一起制作空间三投影面体系, 并且提醒学生保留自己制作的模型, 以便在需要这个模型的时候学生就能快速地取出来, 再比如课程进度到点的投影的时候, 我就会让学生利用橡皮泥捏成一个点, 放入自己制作的空间三投影面体系中, 分析点的投影特性;到学习形体分析的时候, 就会带领学生利用橡皮泥捏成各种各样的模型, 在配合学生自己制作的空间三投影面体系, 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生动地感受投影的知识,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3 讲解和练习相结合, 突出课堂练习的重要性

由于制图课具有较强的空间性和抽象性特点, 这就要求学生多练, 多画。教师在讲授完理论基础知识后应留出充足时间给学生练习, 同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提高, 成绩差一点的学生也可以跟上学习的步伐。

2.4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学生自己制作模型的同时, 也不能够忽略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的辅助作用, 如利用三维动画软件, 展示物体的不同角度, 并进行物体的任意拆开与组合, 再配和Power Point制作的课件, 将物体的三视图绘制步骤展示清楚, 学生更易理解、吸收。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可以购买或从网上下载一些比较成熟的课件与自己制作的课件相结合起来使用。

在充分调动学生制作模型、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手段的同时, 教师仍然要借助制图工具进行正确的示范, 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感染学生, 以身作则, 使他们养成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

2.5 分组学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建筑制图》教学的重点是能够识读建筑工程图纸,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小组自学的特点, 比如建筑平面图, 我会首先把学习任务划分到学习小组, 学生自行学习, 上课的时候学生会分组入座, 然后在教学中, 由已经分好的各个小组学习中的代表主动起来介绍他们小组在图纸中所看到的内容, 学生在活跃的课程氛围中探讨专业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起着引导、解惑的作用。

3 实践教学

(1) 实训 (图板大作业) 用以反映学生本章或本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 作业完成时间一般为一周。不同的作业有不同的侧重点, 如第一章线型部分, 是学生画的第一次大作业, 要求学生掌握图板作业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如何正确美观的绘制图线。对于图板大作业, 教师要积极辅导, 并及时讲评, 优秀作业可以在班级展示, 鼓励学生向优秀的同学学习。

(2) 实训 (建筑工程图纸识读) 在教学中教师会按课程正常的进度和计划的讲授工程图纸的识读和绘制, 待新课讲授完毕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识读方法, 为了强化学生识读工程图纸, 在本课程新课结束后, 笔者会为学生安排为期一周的建筑工程竣工图的识读,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在识读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读图的主力军, 教师起着辅导和解答疑惑的的作用。

(3) 联系生产实践。针对《建筑制图》实践性强的特点, 我们还联系了一些建筑施工单位, 通过让学生到施工现场实习或观看有关录像, 使其将图形与实际建筑物相对照, 达到更为直观的认识, 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生产。

因此, 要想上好《建筑制图》课不能仅局限在传统的只讲讲理论、画几个模型就完事, 而是在理论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课堂上随着教学知识充分的“动起来”, 让学生在主观上主动地想学;还要学生多练, 教师多辅导, 学生能够扎实地学好每个课题;在实训教学中, 让学生动手练习并查漏补缺;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胜任相应工作, 定能获得建筑单位的好评。

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思考 篇2

摘 要:针对《AutoCAD建筑制图》课程的特点,本文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探索,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充分掌握这门技术,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整体概念。

关键词:AutoCAD;建筑制图;教学实施

职业教育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中等职业教育更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中心。《AutoCAD建筑制图》作为一门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课程,如何能更好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充分掌握这门技术,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整体概念,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深入研究,为今后学生走上设计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笔者负责了中专计算机专业《AutoCAD建筑制图》的课程教学工作,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着学习与提高的目的,下面谈下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教学目的,科学进行教学设计

作为任课教师,在接受教学任务时,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的,并根据教学目的进行科学的课程规划。《AutoCAD建筑制图》课程,则要求学生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能熟练掌握建筑设计流程,具有扎实的建筑制图技能,能独立完成整套建筑绘图的制作,具有一定的设计构思理念、技术经济分析等建筑设计能力。围绕教学的目标,笔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进行了教材的选择,并积极与有关的专业设计人员讨论,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侧重向学生讲授建筑设计的理念、在建筑制图中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施工图等常见图形的绘制,务求让学生掌握建筑绘图的技巧。同时也确立了教学的实施方法重点是:加强基础,重视方法,综合训练,整体推进。

二、端正教学态度,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作为教师,要想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学取得成绩,首先应该端正教学态度,并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的工作态度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成长与发展,更会对学生起到直接影响。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审视自己的职业态度,出勤有没有迟到、备课是否精心、上课有无激情、辅导学生是否耐心、作业批改有无错漏、与学生交流是否平等真诚等。教师树立威信的最好方法:第一,把书教好,让学生觉得你水平高;第二,让学生觉得你负责,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尊重、真心帮助每一位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应付了事,得过且过,而想学生重视课程的学习,这是不切实际的。态度具有传递性,当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的治学严谨时,自然在课程的学习上也不会马虎对待。

三、加强课程衔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学生刚开始接触枯燥的绘图命令,无法理解也无从下手,缺乏制图基本知识的学生更是难以进入学习状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很快投入到绘图世界里去是值得教师思考的。在课程讲授初期,作为教师应该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建筑CAD在整个建筑学科中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的前续课程为《机械制图》《建筑制图》《计算机基础》等,后续课程为多门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类课程以及PHOTOSHOP、CorelDRAW后期处理和3DMAX效果图课程,因此,与前修课程教师经常作沟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该班级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强调原来的手工绘图与CAD绘图的相同点,加强制图、读图基本知识的复习巩固,使学生能在自己熟悉的手工绘图环境中很好地转变到计算机绘图中去,及早地适应CAD学习。同时也要强调手工绘图与计算机辅助绘图的不同点,比如强调使用复制、镜像、偏移、移动等编辑命令的方便快捷性等,让学生对比后发现计算机辅助绘图在修改编辑方面的绝对优势,以达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在教学中着意培养学生使用快捷键的习惯,使学生在绘图中使用快捷键绘制,提高学生的绘图效率。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CAD建筑制图》的教学与平面设计、装潢设计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别,平面设计、装潢设计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教学,能通过丰富、变幻的色彩一下子吸引学生的视觉,而《CAD建筑制图》的学习是一个点、线、面的结合,在最终成图前大多绘制的是一些呆板、单调的线条,并且有时还会涉及到一定的数学计算,就好比一栋摩天大楼,在竣工前的建造过程中,人们所看到的都是单调、呆板的土石结构,没有人会意识到落成后的辉煌与壮观。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为此,建议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这样的改革方法。

(一)现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结合。

目前,本课程教学教师采用的大都是多媒体演示、学生上机实验,教师巡回辅导与学生提问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教师讲解结合学生操作教学为主。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社会专业实践少,建筑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在理解建筑施工图纸方面有较大欠缺,对此,在教学上就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学生带到施工现场,拿出施工图纸,对照施工现场的建筑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另外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多看直观的三维建筑图,然后再看对应的二维建筑图,加强他们的直观认识。

(二)明确任务,确保上机实验效果。

《AutoCAD建筑绘图》是一门动手性非常强的课程,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类课程的授课与实习比例一般为1∶1,对个别科目甚至为1∶2,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这要求教师除了精心授课外,还是合理规划好每一节实习课的内容,明确实习任务。在实习课上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给每个组一张图纸,先集中给他们讲解,然后分组训练,这样对软件掌握好的学生就能带动后进的同学进行绘制,对设计图理解透彻的学生就能帮助其他理解有困难同学一起进行分析,形成一个互相讨论、互相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学生进步很大,教师也减少了逐个辅导讲解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来校讲座和辅导。

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学习不能光停留在校内环境,应该让学生多接触外界的新事物。为此,我们的教学改革还应该让建筑规划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到学校,给学生们讲解前沿的一些建筑设计图的绘制软件,目前有什么新的技术和动态,以及目前当地从事建筑装潢设计人员的待遇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会被极大地调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严肃课堂纪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不管教师课前的备课有多么充分,课堂的讲授有多么精彩,但如果课堂的秩序差,教学效果就等于零,故良好的课堂纪律对教学的实施尤为重要。对于中职学校来说,由于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故在课堂中常有部分学生讲话、睡觉、玩手机的现象,这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秩序。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在上课时就应敢管、敢抓,但同时也应注意管的方法和技能,体现教师的“严”与“爱”,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分析扰乱课堂秩序的危害性,对于个别学生还应在课后单独做好其思想工作。现在的学生思想可塑性强,当他明白你在关心他、尊重他时,他就往往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即使他对课程的学习毫无兴趣,但也会在课堂中安份守纪了。

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行学校与社会的无缝连接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是根据现在社会的需求而设置的,但是往往学生从校园到社会,会无所适从,造成了学生从校园与社会的脱节,这明显违背了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怎么实行学校与社会的无缝连接呢,教学实践发现:探索以设计表现结合实例绘制为主线的建筑CAD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不仅能处理好建筑CAD与各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也能为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实习或工作岗位之际能迅速进入角色,运用CAD技术完成实际工程设计任务。为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笔者收集了社会实际建筑设计中的大量图形让学生练习,并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假期到往届毕业生所在的装潢设计公司实习、观摩,到学校周围的建筑工地里观察,到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售楼部收集资料,邀请学校毕业生回校和学生进行交流等,也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回家,对自己家的房子进行测量,并按实际的尺寸绘图,这些一来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成就感,二来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在社会实际工作的的需要,这对学生毕业后迅速上位有较大的帮助。

七、结语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建筑设计的风格也不断改变,基于AutoCAD的建筑设计绘图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的过程。作为教师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把原本枯燥乏味的CAD课变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快捷更方便的掌握这一个学科。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对建筑设计绘图课的教学进行不断的思考,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思考 篇3

关键词:原则;多媒体;优越性

随着现代技术的的发展,专业课教师必须在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革,多媒体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正是适应这种潮流。本文从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专业课教学中具有的優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多媒体在中职建筑专业课教学中应用进行探讨。

一、多媒体使用原则

1.科学性

科学性是多媒体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立足点和根本性原则。不要为了追求声像视觉效果,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因此,多媒体表现的知识、模拟的现象、过程,必须是正确无误的。原理正确,细节淡化,允许适度夸张。围绕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发挥多媒体的特有优势,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阶段和组织表现形式。

2.辅助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数教育先辈们的不断研究、总结、改革、实践出来的,有它的优势和长处,不能一概弃之。利用多媒体教学,要明确其辅助地位。多媒体在教学中只是起到辅助性的作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教师不应只是计算机的操作员,而要“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的方式。多媒体的使用和教学的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以达到教学为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地使用。

3.可接受性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认知水平差异性,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设计多媒体内容的深度、难度、演示的节奏等。注意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画面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突出重点,减少干扰,在色彩、音响、内容的设计上应简约。

4.直观性原则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逻辑思维仍需直观感性经验的支持,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多媒体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尽量使画面美观、逼真、流畅,实现好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要充分应用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声音这些元素,寻学生提供多重刺激,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中职建筑专业课教学所体现的作用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才能愉快有效地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安排好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内容、策略、方法、步骤,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多媒体可以把视听功能、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立即反馈,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2.多方位地提高学习效果

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1.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就是说,学生对于同时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要多得多。应用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学习知识,教学效果明显。

3.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像、动画、音频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知识面更广。在动感学习环境中,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中,随时可讲解理论知识、演示步骤、指导学生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既能学习到“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又能做到省时、高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有效提高学生实训水平

职业教育实训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块,而实训基地往往不足以满足需要,存在很大矛盾。现今建筑专业教学信息化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辅助教学方法的出现,模拟实训室由于能实时便捷地为建筑专业学生提供模拟实训,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如,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BIM技术应用实训室、建筑CAD实训室、建筑工程仿真实训室等,这些都是和多媒体有机结合的新产物,将有效地提高生实训水平,促进教学改革。

总之,今天的专业课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多媒体技术的因素,恰当地、适时地把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是专业课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意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强调优势互补的原则,有机地把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活

动中。

参考文献:

邓继业.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数学通报,1998(07).

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思考 篇4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建筑工程专业成为了成熟完善的传统专业, 它紧跟时代步伐, 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 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成为了较为热门的专业。建筑力学是建筑施工专业在开学初期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核心精品课程。通过对建筑力学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逐步熟悉并掌握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原理, 具备一定的科学计算能力, 使学生具有从科学角度分析问题并解决施工过程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稳固的理论基础, 然而对于刚进校的建筑专业学生, 绝大多数对建筑知识有着新鲜和好奇, 有一种求知的欲望, 但是建筑知识在他们头脑中是一片空白, 再加上这些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理解能力有限, 教师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明显。仔细想一想, 这和班级的学习风气有关, 也与课程本身的内容有关。

1 建筑力学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基础较差

中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毕业生, 这类学生底子薄, 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 除少数特殊情况外, 大都是不会学习, 不爱学习, 也不想学习, 在中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没有打牢基础的缘故。因此, 中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 学习积极性不高, 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所以, 生源的基础不平衡也给建筑力学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2 授课课时减少

近些年来, 由于中职教育大力进行课程改革, 所以压缩了建筑力学的课时。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势必删除一些授课内容, 致使知识的连续性无法得到保证。而即使保留下来的内容也因为课时偏少, 在授课的过程中无法详细地进行讲解, 导致学生都学得似懂非懂。也因为课时减少的缘故, 习题课则基本上已经取消, 学生在学完理论后没法通过多做练习来加深理解、理清解题思路以及掌握解题技巧, 老师也没有时间将从学生课外作业当中发现的问题再去做统一讲解, 导致问题越积越多。

1.3 实验条件缺乏

建筑力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因此要想学好建筑力学就必须认真观察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的力学现象, 分析力学现象产生的原因, 学会做力学实验, 而部分中职院校硬件设施跟不上, 实验条件缺乏, 没有实验支撑, 有些理论学生很难理解, 无法满足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2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1 改革教学思路

《建筑力学》由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三大部分组成, 是专门研究结构与构件的承载能力的学科。它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注重了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的内容, 以最终的应用为主要目的,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安全意识和在工作中应具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是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目前的教材仍是按传统的学科体系编写, 体系内容具有完整性和严密性, 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分析中的计算能力, 疏忽了力学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 导致许多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 认为和就业联系不大, 不能利用学过的建筑力学知识分析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悬挑阳台的倾覆问题很可能是由于没有弄懂力矩平衡原理;楼梯施工过程中的折断现象则是由于不清楚结构梁的内力分布错误地配置钢筋而造成的;出现建筑物、构造物倒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搞不清楚结构的几何组成规则, 从而缺少必要的支撑体系, 最终造成“几何可变”而导致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列举一些这样的工程实例, 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探讨。通过这样的途径,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培育其工程安全意识, 而且还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加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意识[1]。

2.2 优化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和能动性

2.2.1 加强认识实习, 理论联系实际

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差, 虽然有求知的欲望, 但建筑知识在他们头脑中是一片空白, 再加上这些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理解能力有限, 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用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另外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教研室活动时组织教师进行讨论, 各位教师把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提出, 大家互相借鉴, 互相学习。对某一问题的处理达成共识, 并应用在各自的教学中,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2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培育和加强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其方法与手段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 采用多种方式 (如授课时设疑等) 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2]。

2.2.3 利用项目驱动式教学

以“项目驱动”式教学理念为指导, 以具体的项目 (任务) 为载体, 力图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融会贯通理论知识, 拓展工程实践能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3]。具体地来说, 可以多举一些符合实际的例子, 结合机械等工程实物, 分析其功用及工作过程, 提出问题, 布置任务, 让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地获取相关知识, 并着手去解决该力学任务[4], 如分析悬臂梁的内力时, 结合钢筋混凝土雨篷板中钢筋网的铺设位置, 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其原因。

2.2.4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中的里程碑式变革, 由于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 因而决定了它有着其他媒体 (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等) 所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的特性与功能。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针对某些难以用平常手段表达清楚的问题, 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手段, 将力学知识形象地展示给学习者, 同时又直观地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通过在多媒体中引入大量的工程照片和录像等现场资料的方法, 不仅增加了教学信息量, 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一来, 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学形式的活泼性, 进而可极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5]。

2.3 将情感寓于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得好:“对一切来说, 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教师”。职校学生之所以被动学习、厌学, 是因为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 在他们的脑海里, 知识是枯燥的、乏味的, 因此我们老师不是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 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技巧的施展更应该充满了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 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学生, 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3 结语

通过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上的改革以及创新, 使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 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改革思路。教学是否成功和教学质量的好坏息息相关, 教师在课堂教授知识的时候, 通过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与理念、优化课堂教授的方法、将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但是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将是极其漫长的, 不可能一步完成, 因此, 作为教师来说,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多总结和借鉴前辈的教学经验, 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优秀的技术性人才为出发点, 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结合建筑力学对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及目前中职学生在建筑力学学习过程中难度大的现状, 分析了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讨了建筑力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凯.《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11 (2) :15-17.

[2]包世华.结构力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李泽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 (2) :73-74.

[4]张克猛, 周纪卿, 任宝生, 等.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0 (2) :58.

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思考 篇5

摘要:以职业岗位的需求、学生的认知心理及学生的转型需求为出发点,对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开设情况及教学现状进行探讨,解决建筑结构课程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选择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结构;课程建设;中职教育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从业能力。所以,现在很多中职学校教学体系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有些学校片面地从注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非常多的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几乎完全抛弃传统的学科体系,将建筑结构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删除。学生专业学习如同职业岗前培训,照着教师的操作完成专业学习,学生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由于各学校的软件、硬件各种条件的局限,培养出的学生职业能力不强,又不能自我学习适应技术的发展,致使就业单位不愿选择中职毕业生而选择学历更高的高职毕业生。从周边环境可以看到近两年建筑市场在萎缩,中职学生入职后面对的是激烈的职业能力竞争,中职学校不仅需要提高就业率,而且还要为学生以后的长足发展考虑。即使中职学生以后的就业目标是各类技术工种,中职学校教育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岗前培训,需要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活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建筑结构课程是建筑施工专业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结构施工图有正确的识读能力,能够对结构的安全有系统性的认识,对他们以后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安全操作具有重大作用。

一、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结构课程开设现状

(一)中职学生学习现状

中职学生学习的现状是几乎一半的学生对专业不了解,对未来职业无规划,对学习不感兴趣,沉迷于网络。部分教师认为是学生基础差、智商不高导致的,稍微高深复杂一点的知识他们就学不会,但实际是这样吗?不尽然。据调查研究,中职学校学生的总体心理特点主要是独立性较强,兴趣定向较早,情感成熟较快,可以通过自我认识、考察以及辨析,对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比较评价。学生判断力和学习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即使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在专业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但当他们对专业感兴趣时,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还是有的。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偏向,但有些课程的学习是非常优秀的。

(二)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现状

现在中职学校的建筑结构课程仍是注重理论的学习,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的理论课程,学生不愿学也学不会,教师不愿上。教师教学时大多注重结构计算,而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上结构计算课时,经常会出现八九成学生不听讲,听讲的一二成学生中还有一半是听不懂的状况,当没有师生互动时,教师上课也是索然无味。较多的.教师在选课时会避开力学、结构一类课程,因为上这类理论性的课程没有成就感,学生不能从课堂中学到知识。同时,很多中职学校因强调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岗位技能训练而将建筑结构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时压缩甚至删除。

(三)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结构课程学生学习现状

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在学习建筑结构课程时,对各种结构介绍、结构安全知识介绍学习兴趣较大,但对结构安全计算知识兴趣较小甚至抵触学习。他们对建筑行业各种专业概念的兴趣较大,愿意了解他们的意思和现象,也对与他们生活相关的结构知识感兴趣,例如承重墙知识、抗震知识等,但他们比较抵抗逻辑及计算严密的结构安全计算知识,如受弯构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等。一般中职建筑结构课程的教材会附上两三套结构施工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是无法看懂结施图的,但当他们在本门课程学习后期能看懂时,又表现出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建筑结构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一)以职业岗位的需求论证建筑结构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建筑结构虽注重理论,但它与职业能力没有关系吗?不尽然。建筑工程类岗位有一项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就是按图施工。中职学生其他课程里可能涉及图纸的识读绘制,但肯定不能像建筑结构课程那样紧密联系结构施工图。未上过建筑结构课程的中职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建筑施工图的含义。同时,安全施工也是建筑工程类岗位的要求,建筑结构课程可以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结构安全知识,也可以构建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这是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的。

(二)以学生的转型需求论证建筑结构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我国生产实践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许多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迫切需要大量实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从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被用人单位排斥,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形成供求不相适应的局面。大多数用人单位选择高学历的人才,是因为普遍来说,高学历的学生相较于低学历的学生,有更广的知识面,同时还比较容易转岗。较多中职学校偏重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操作能力,而忽视学生的专业系统知识。为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学生需要通过终身学习来完善自我。人的一生的学习大体可以分为四部分:就职前的学习、职业中的在职学习、转岗与再就业学习、退休后的学习。当技术在发展时,学生原本的技能不能适应时,这就需要他们自学。

三、建筑结构课程内容安排及教学方法

(一)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探讨建筑结构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毕业生能具备建筑施工各技术岗位的职业能力。建筑结构课程主要是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地基与基础、结构抗震,这些知识未具体对应某一工种,但它对建筑工程施工、概预算、工种操作实训等课程有非常大的作用。建筑结构课程应注重对学生专业认知的塑造,即使学生毕业后不从事建筑行业,也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有帮助。

(二)课程内容涵盖及涵盖程度

建筑结构课程内容主要涵盖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地基基础、结构抗震这五方面。建筑结构是建筑的承重部位,它关系到安全。中职的人才目标不能要求中职学生像本科生学完此课程后做结构设计,但建筑结构这些知识能让中职学生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建筑结构体系,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尽量避免结构不安全所造成的伤害。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向学生灌输一个完整的建筑结构体系,强调结构的安全以及为保证结构安全所做的结构措施。安全计算方面可不做要求,给学生一个大致的计算概念即可。因此,可以对授课内容做一个大致安排:混凝土结构重在讲述结构知识、破坏特征的基础,可增加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识读项,也就是着重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集》的讲解,忽略较复杂的结构计算;砌体结构注重讲解砌体的构造措施、砌体的破坏特征等;钢结构注重讲解钢结构的连接形式、破坏特征等;地基基础部分主要讲解基础地基的重要性及其破坏危害;结构抗震注重讲解易遭受地震破坏的结构部位,生活中的抗震等,教给学生一定的结构抗震理念,不涉及计算。

(三)教学方法

建筑结构课程侧重于理论基础知识,并未具体对应某一工种或某一施工过程,并不适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特点,如建筑结构这一类理论知识偏重的课程,对学生的要求重在理解。根据理解的需要,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或其他手段,创设一个与工程实际环境相同或类似的情境,或增加一些相关的、有趣的主题或相互冲突、有争议的观点,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氛围,给教师的教学注入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知能力。综合来说,就是灵活地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参观法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理解性的课程知识讲解更为容易。相对教师在黑板上的画图讲解,多媒体可以更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课程内容。建筑结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要在口头上完全表述清楚是不可能的,用黑板去描绘也是非常难的,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教师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特点,制作各种教学课件,使得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结构特点。在建筑结构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图纸,展示各种结构图片,以动画的方式演示一些构件的破坏,以视频的方式介绍一些著名建筑的结构特征,让课堂讲解更为生动。

2.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可以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思维,克服他们不愿思考的惰性。在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对一些结构问题提问,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实物或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知识。例如校园里的建筑的结构形式各是什么?某栋建筑各部分的裂缝是否是结构裂缝?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砖墙中设置的构造柱、圈梁有什么作用?结合周边建筑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在课程知识点的讲解之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旁进行引导。

3.参观教学法

中职学生生活经验少,专业知识了解少,刚接触建筑专业,直接对其灌输结构理论是非常难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带学生离开教室,参观学校的建筑物,解析建筑的结构及结构的破坏;或者带学生参观在建建筑,解析结构的作用及重要性。

4.其他教学方法

除了上述三种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加强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模型制作。建筑结构是空间专业,为使学生对结构有正确的空间认知,可充分利用各种建模软件,将平面二维建筑施工图转化为空间三维结构模型,加深学生对结构空间位置关系的认知。不管运用哪种教学方法,我们的目的是理论结合实际,使学生充分理解建筑结构的知识,构建学生较为完善的结构知识。

四、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一直都在迅猛发展,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可能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不要过早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现有某一岗位的具体能力,这会限制学生在就业时的职位选择,也会降低学生对岗位更新的适应能力,还会限制学生的专业继续学习能力。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应结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基础进行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不片面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彦华.中职教育吸引力提升策略的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裘兴海.中职电子商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

[3]郭占月.铁道工程专业“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

[4]傅培群.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思考 篇6

一、建筑类中职语文教学困境

作为中等职业院校的公共必修科目,中职语文学科应更好地发挥自身实际价值,它的基础作用除了前面提到的人文关怀外还应服务于专业发展、服务于学生未来就业需要、辅助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中职语文学科面临种种困境,以建筑类中等院校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专业发展为主的教学环境

建筑类中等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输送中等建筑技能人才,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想要获得一份相对较好的职业,势必需要优良的专业技能。学校在专业课、技能大赛、执业证书方面的投入也很大,而语文作为基础文化课所受到的关注度低,中职院校在语文学科建设方面投入少,语文学科几乎被视作专业课的附属课程,在学校也是属于从属地位,这种现状是导致中职语文教学停滞不前的直接原因。

(二)学生语文素养基础差

中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中考落榜的学生,相对普高,这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较低,文化课成绩差,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语文基础功底就不好,对语文也不感兴趣。上中专后语文基础跟不上,又受就业功利目的的大环境影响,更是轻视或者抵触语文,甚至部分学生直接忽略语文课,视其为多余。

(三)教师教学方式单调

很多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固定,很多教师依旧延续汉代太学经学老师的讲经方式,局限于传统的讲述上,教师遵循一言堂的宗旨,学生毫无参与可言。课后便是作业训练,以期通过一定的知识点训练达到知识的稳固传授。再或者就是枯燥地要求学生读、背,这种苦读让学生越读越苦、越读越厌恶语文,这些陈腐乏味的语文教学不只无益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也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敌视甚至仇恨。

(四)教材内容不合理

中职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课文很多都远离学生生活,有的完全模仿普高教材,趣味性、实用性低,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现在市面上的中职语文教材,有的虽然已经多次修订,但是依旧无法达到各地区、各专业的差别要求,很多内容不适合中职生的知识接受程度。

二、建筑类中职院校语文教学路径探索

针对这些现实困境,中职院校语文课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找到自身的生存发展路径:

(一)建筑类中职院校应扭转以往只重视专业课建设的片面思路,加大语文学科投入,重视中职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应根据专业需要组织语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或者到企业实习,构建语文教学实践性模式,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学校要重视语文教研活动,鼓励语文教师多做科研、多抓教学,倡导语文教师整合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为语文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提供辅助手段。在校内应加大语文学科重要性的宣传,开展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学生征文、演讲、古诗文比赛,倡导师生对话、专业结合、师师交流的语文学科发展路径。在语文学科评估环节,学校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并严格选修课管理制度。

(二)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变单一讲授、苦练苦读式为提问引发、对话、合作式教学

发掘语文课本和学校专业特色的契合点,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服务,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应用文部分可以模拟实践教学。教师借助建筑类设备的真实情境,组织学生建筑施工讲解以及日常的听说交流。对于和建筑类相关的应用文体,比如合同文书、调查报告、项目报告书等,教师应提高关注,在讲解时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情境教学,并引用建筑行业类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独自尝试此类应用文体写作。而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前瞻性的辅助作用的应用文体,比如在讲授招聘启事、求职信、聘书、用人合同等一系列与求职有关的实用文体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一场生动活泼的人才招聘会,让学生在实践运作中学会相关文体的操作规范。招聘会所需的各种元素或场景如招聘会场、招聘单位、招聘岗位等都与现实社会中所看到的相同,只是过程是模拟的。

(三)教师需要进行角色转换,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灵性、有智慧、有创造力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要求对学生分组,教师指定每组负责的内容,上课时整个课堂由学生主导,每个组上台讲解自己的部分,并由学生打分。最后教师讲解个别知识点并作总结。对于某些有影像资料的课文,比如古今名著,教师可以直接借助影像进行教学,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师可以以影视欣赏的方式上课,根据电影中的人物外形、语言、动作、神态和设备逐层分析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及深层文化意蕴。对于戏剧单元,教师可以虚拟情景,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角色的认知、模仿、承担和变通等过程中得到了能力锻炼,培养了职业素质、品质和气质。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必须坚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思维得到训练,智力得到开发,既增知识,又长才干,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影视艺术较文字形象直白浅显,符合中职生自身不高的综合素质,学生容易理解,相比课本更易激发中职生的审美感受力和想象力。故而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资源,将微信、微博平台作为教学辅助用具。将影视文化引入语文教学课堂,运用影视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多渠道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教师可以开发与专业相结合、与学校发展模式相契合的校内语文学习软件,这些专业性强有明显针对性的软件符合学生专业发展也满足学生多方位学习语文的需求。

(四)编订合理教材

教师应根据学校专业特色编制符合学生需求的校本教材。

中职院校类别繁多,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语文教材应根据学校专业技能优势,有的放矢编写校本教材。教师在编写校本教材时,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发展要求,选择合理的内容。如针对建筑装饰专业,可以开设色彩搭配技巧、建筑物形式之美、艺术品文化意义、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古今民俗文化风景名胜欣赏、装饰画的历史及变革等课程;针对建筑工程专业,可以开设计划总结汇总表、施工记录表、建筑工程招投标书、合同等;针对航空专业,可以开设言语交际、接待、文化礼仪等课程。开设这样的课程主要在于实用。对于班级学生,最好实行分流教学,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课程设置和专业内容主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生则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授课,主要开展应试教育。

最好将语文和专业结合分章节系统阐述。各专业应区别考试,通过试题将语文和专业结合起来,使中职语文教学能根据其专业特点开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语文作为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工具,其自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剥开语言文字的外壳,才能把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内核。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谈到的,教学过程,积累知识的传播过程,是通过说出来的语言或者写下来的语言实现的。因此,学校、教师、学生都要重视语文学习。中职院校要正视当今语文教学困境,并找出走出困境的有力措施,变革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多渠道发展语文教学,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发挥到极致,为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思考 篇7

校内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中职学校进行实践教学、服务社会、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更是学生了解、认识和适应社会的桥梁。因此,中职学校要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该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1 中职学校校内校企实训基地的基本内涵

所谓中职学校校内校企实训基地是指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资格能力为目标,以造就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宗旨,以不同形式服务实践教学为核心,在新建或改造校内原有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通过引导企业进驻学校、创办专业公司等方式,依据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设计和设备选型模式建立起来,具有生产功能和仿真训练的学生实验实习的教学场所。可见,这种实训基地是介于实验室与实习车间之间的一种人才培养空间,是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重要训练载体,它能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因此,实践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是校内校企实训基地的两大基本功能,学生在校企实训基地通过产品生产的真实过程,实现了提升职业资格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目标。

2 当前中职建筑类校内校企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2.1 对实训基地建设认识不足,创新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中职学校至今仍持有“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重校内力量,轻社会资源”的传统观念,过分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训基地的作用。学校培养了一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甚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中职教育是要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使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学校应使学生在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其知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持续性发展和不断创新能力。[1]

2.2 学校与建筑企业关系松散,鲜有长远稳定的合作机制

这一现象是由学校和建筑企业双方共同造成的。从学校方面而言,长期以来,各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大都处于封闭的办学状态,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习实训,更鲜有积极主动地和当地的建设部门或建筑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实习实训基地问题大多由任课教师通过个人的社会关系联系临时的实习实训单位、企业等,这样难以保证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从建筑企业方面而言,一是工期紧、任务重,学生进场会影响企业正常的施工进度和生产管理秩序,企业不愿抽出技术人员对实训的学生进行现场指导;二是学生安全意识不足,进入施工现场可能会带来较大的人身安全隐患;三是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较差,零星短暂的实习实训根本无法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工程问题,更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即时经济效益。

2.3 建设和运行经费投入不足,实训条件落后

中等职业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其建设经费基本上都来自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当前,地方政府因自身财力有限使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而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就成为制约建筑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该专业具有职业岗位多、实训设备多、工场占地面积大、资金投入大等特点。而开办建筑类专业的中职学校办学基础相对较差,再加之不少中职学校自身融资能力有限,招生困难和生源不足的现实使经费筹集更加困难,致使其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添置、更新教学设施与自建实训基地,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大多跟不上教学发展需要。另外,经费不足也使学校与建筑企业很难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久而久之,学校就会失去实习实训单位的支持。

2.4 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骨干教师严重缺乏,实训质量不高

中职教育的任务是为用人单位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因而要求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即要成为集理论、操作技能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事实上,目前中职学校拥有的双师型教师质差量少的问题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中都普遍存在,即使有一些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也难以深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指导实训能力有待加强,在担任实践教学任务时显得实践经验不足、指导方法简单化,在设计实训项目时容易脱离生产实际,操作性不强。此外,由于学校经费有限,难以聘请太多的企业专家承担实训教学任务,实训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资格技能的提升。[2]

3 对校企合作共建中职建筑类校内实训基地的几点思考

为进一步实现中职学校建筑类人才培养目标,应建设综合性的建筑类校内实训基地,它是培养该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资格技能的主要场所。如何建设建筑类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效能?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建设高水准校内实训基地要总体规划,不可盲目而动

校内实训基地总体规划要充分考虑目前现有的物质条件,不可盲目而动。(1)建筑类实训基地量大面广,设备设施多,建设规模和资金投入不可能一次到位。这就要求学校作好校内基地建设的规划,本着先建基本项目、后建综合项目原则进行基地建设。(2)建筑类校内实训基地在布局上可以按建筑工程生产流程,也可以按各技术模块。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特殊性,综合实训及加工项目的基地建筑物宜采用大跨度的结构形式,形成空旷连续的操作空间,便于环境的模拟与仿真。此外,设备的放置、间距等要符合建筑行业规范并满足消防、操作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还要考虑讲练合一的需要,提供现场讲课所需的设施和场地。(3)建筑类各大专业是涉及职业岗位多、实训项目多、基地建筑量大的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中的某些实训项目要与土建专业大类的其他专业,如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道路与桥梁等专业的基地建设联系起来,协同建设,避免重复投入,减少运行管理成本。[3]

3.2 建设适应社会需求并能满足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

就中职学校建筑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而言,建设模式要“因课制宜”,区别对待。如钢筋实训基地、建材实训基地等可承担生产任务的基地可采用校企共建共享模式,由学校出场地,企业出设备、材料及指导教师,让学生直接完成产品的生产。这样既可锻炼提高学生的生产技能,也可为企业完成生产任务,实现校企双赢。在基地建设上要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同时要体现企业的文化理念,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从思想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准。而有些如建筑构造实训基地、材料展示厅等不承担生产任务的基地可由学校自主建设,仅供现场教学参观。通过现场教学参观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空间概念,促进理论教学。自主建设的实训基地也要体现真实的工作情景,让学生在仿真学习环境中提高职业素质。[4]

3.3 注重资源整合与共享,发挥实训基地教学、社会服务功能

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整合资源、综合利用,以充分体现资源的共享性。一方面,校内各种实训场地、仪器设备、软件、师资、管理与服务平台等都要充分考虑到各专业能够互通有无、相互共享。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进行多学科多专业间的综合实训。另外,从资源整合、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校内实训基地的布局和建设应根据产业群或技术应用大类集中进行,不要求与校内所设专业一一对应。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在发挥各自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共建科研与培训平台,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利益双赢,使校企共建的校内实训基地成为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训场所、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互动平台。

3.4 建立健全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使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当前,中职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体制的最大弊端是各自为阵、管理分散。不少学校的实训基地分别属于各专业管理和使用,甚至将一个实训基地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和使用,这种分散的管理模式,往往导致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2]为此,学校要成立专门实训基地管理部门,采用集中管理模式,专门负责实训基地的指导与管理。建立学校主管教学领导负责制,按照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原则,统筹安排全校每学年的实训教学计划,以达教学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之目的;实训基地可实行24小时全天候开放式运行,学生可自选项目进行实训,同时向社会开放进行有偿服务;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靳生.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47-48.

[2]傅永强,吴文山.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0,(02):90-91.

[3]陈安生.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03):126-127.

中职建筑专业改革设想 篇8

针对这种情况, 从教学实践出发, 笔者论述了目前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改革方法。

一、学生毕业干什么

这一点是最关键的。现在不能说某个厂家要学生, 我们就立刻给学生。一是我们一时培养不出来。二是学生临时去了也不能让厂家满意, 反而影响学校名誉。就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地进行企业调查, 了解市场需求, 这样有利于专业对口。调查方面要涉及厂家需要学生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和专业知识, 是基本的建筑施工操作, 还是建筑企业管理人才等。这样有利于我们对学生的定向培养。另一方面是分类, 调查结果有了, 我们针对情况对专业分类, 大致可以分为短期班和厂家定向班。对于要求不高的厂家, 我们就可以以短期培训为主, 培养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 比如, 测量操作、建筑识图、安全施工等。对于要求高的厂家, 我们可以和厂家签订长期合同, 定期定向对学生培训, 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程改革

1.找准对象因材施教。华东师范大学的副教授徐国庆博士在专家讲座中提到:“打破学科体系, 建立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体系, 是当前项目课程的一个重要过程。”当前的教育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对象, 定好自己的位置, 才能使学校有所发展。

2.加强专业课程的安排, 把握专业走向。对于专业课程, 不要总是守着旧思想一条道走到黑。应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发展需求, 根据社会的发展, 参照企业的需求, 依据自身的优势改变专业课程的安排。一个好的专业一定要有一个龙头项目, 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学, 整个专业才能良性发展。比如, 现在就可以以建筑测量、建筑装饰等为主专业, 建立专业建筑实验室, 联系相关实习地点, 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龙头专业为中心带动相关专业的发展。

3.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基础实验, 它着眼于全课程, 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 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 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 要求学生在问题分析阶段和模块设计阶段分工合作、集体讨论, 但最后得以独立完成。最后模仿大学毕业答辩, 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面试, 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必须能够清楚地介绍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手段并回答与设计相关的问题, 才能算完成了课程设计。这样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

4.加强校企合作。依托行业, 联手企业, 形成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实习工厂、校外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训练体系。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是培养基础理论适度, 专业技术应用操作能力相对较强, 知识面较宽的技能型人才。其专业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强, 搞好实习实训教学是关键。这方面的教学设备、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 单靠学院是很难满足的, 必须借助企业。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零距离就业”, 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学生前期在校内学习与实习, 后期到建筑施工现场顶岗实习, 或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到企业实习交叉进行, 及时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

5.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和完善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工实验室、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 工程测量是建筑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 通过模拟建筑工程的定位、放线、抄平、变形观测等工作, 培养学生建筑施工测量和变形观测的能力, 以适应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的要求。建立建筑资料室, 陈列各种规范章程、法律法规文件、土建类中外文期刊、标准图集、定额、标准等专业技术资料。在钢筋下料实训中, 让学生学会钢筋的绑扎、钢筋保护层的支设、钢筋弯钩的加工及钢筋工程的质量检验等。

总之, 要真正改变过去的单一发展, 走综合路线, 这样才能使中职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天地, 使中职学生出人头地, 不再受社会的误解, 使中职教育走出一片新天地, 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国庆, 《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开发研究》, 《中等职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专家讲稿 (第一部分) 》, 2007.7

[2].刘兰明,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体制研究》[J], 《中等教育研究》, 2003.5

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思考 篇9

1.关于背景

1.1教学对象分析。

建筑装饰这个专业, 本身就有两个很鲜明的特点。 一个是社会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强, 另外一个是内容庞杂, 包罗万象, 专业跨度性很大, 涉及知识范围很广。 中职学校的生源情况不佳, 录取的学生存在基础较差问题, 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专业本身并没有什么了解, 甚至存在这样的现象, 有的学生认为只要会画画就能应付这个专业。 中职学生较低的学习基础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装饰类专业建筑构造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1.2关于就业。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 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设计师助理、施工图绘图员等。 在已经毕业的学生中, 掌握有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学生往往可以从绘图员开始, 慢慢成长为设计师。 构造及施工知识掌握较好能够吃苦、热爱现场的学生, 从施工员等岗位开始, 慢慢成长, 最后成为项目经理。

但是从学校得到的一些反馈情况看, 有些学生专业知识相当缺乏, 除了会熟练使用计算机之外, 对其他的如建筑流程等专业知识并不是很了解, 只能单纯地模仿操作, 不具备图绘制可实施性施工图的能力; 有些学生对施工材料没有足够的认识, 技术的掌握程度很低。 因此, 不得不将工地现场当做又一个学校, 从头开始, 重新学起。 这就要求学校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2、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考察的过程当中, 笔者发现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在此提出, 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2.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根据笔者的考察分析, 建筑装饰专业的中职学生知识基础比较有限, 在空间推理分析等方面存在问题, 而且他们不是很喜欢, 或者说很少主动思考。 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因此, 他们对此没有具体的认知, 容易对陌生的专业课产生畏难心理。 教学实践发现, 如果学生对课程难度感到不适应, 那么就会产生讨厌学习的情绪。 更有甚者, 甚至会产生放弃的想法。 但是, 建筑构造课程是基础课程, 这门课程的基础不牢, 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他的很多专业的学习都会产生问题, 包括装饰构造、室内设计、装饰施工等课程。

2.2不能活学活用, 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

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其他课程的学习。 但实际情况是, 学生不具备将相关知识应用到其他课程的能力, 无法与设计课的学习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 不能活用的知识, 不能在后续课程中发挥作用。 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 笔者发现, 学生并没有将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很多学生的设计并没有体现出专业性, 而是随意而为, 没有章法。 设计最后竟然是被随意画出来的, 而不是思考之后设计出来的。

3、关于教学的想法

因为建筑构造课程拥有很强的实践性, 所以为了教学的成功, 就需要经常让学生实践。 一般情况下, 大部分此专业的学生, 在毕业之后, 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大多是建筑装饰等相关单位的基层工作, 更强调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 设计创新的能力是职业后期需要关注的重点。 为此, 我们需要思考, 究竟什么样的中职院校的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方法, 才能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培养计划。

3.1要让学生对这个专业产生兴趣。

3.1.1教学要倾向于形象化, 多启发学生。 中职教育建筑装饰专业学生一般空间形象推导能力差, 无法满足建筑构造学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要求。 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仅使用教材有限的三维形象图及工程剖面图、大样图的话, 为数不少的学生无法树立形象, 就会因学习内容太过枯燥, 产生厌学的情绪。 先让学生熟悉现实建筑工程中各部件的构造原理, 在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画出二维工程图纸。 教师应该在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后, 指导学生对相同类型的建筑构造进行思考, 并且是多角度的思考。

3.1.2给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作为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 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共同的过程。 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巩固的程度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 学生只有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知识, 才能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因此, 在从事教学工作的时候应该深入浅出, 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这样学生才会有信心和兴趣继续学习下去。 教师在进行有关的教学工作的时候, 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比如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交流, 互相学习, 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自己讨论、解决问题, 这样就可以使得课堂更生动和有趣。 此外, 一些章节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这些小结测验可以采用开卷形式, 学生如果在章节测试汇总取得较高的成绩会增加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这对学生的知识点的掌握非常有利, 没有超过中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范围。

3.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构造知识方面。

建筑构造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 就是应用性, 这个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建筑构造的组成部分一直是变化发展的, 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它的构造方法会越来越先进和科学。 教师如果只传授给学生关于各部位的基本构造原理, 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建筑各部位构造变化时, 学生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所以笔者认为在构造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就是说,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的能力都应该得到培养, 但是这一环节是包括在学生学习这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的时候的。 在此, 笔者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即在进行知识的传授的时候, 要通过举例子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示范和教导。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并且可以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 除此之外, 在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导的时候, 要尽量使用单体项目教学法, 少使用项目教学法, 所谓单体项目教学法, 就是利用对各部位小的单项项目的构造作业进行反复练习, 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中, 而不是理论与实践脱节。

4.结语

建筑构造作为一项专业基础课, 其对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 它的学习效果能够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展开。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建筑构造课程的兴趣, 树立信心。 只有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理解了,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要培养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在设计中重技术、重细节、重建造的设计观念不要一味只是重艺术忽略技术的重要性。 只有将这种观念贯穿装饰专业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 学生才能成为全面的职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唐小翠, 刘玄启.关于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6) .

[4]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4) .

[5]伦洪山, 梁辉.“教、学、做”统一的“工地学校”[J].中国培训, 2013 (5) .

提高中职建筑力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篇10

一、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中职教师在进行建筑力学教学时,必须要首先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教师知道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的方向才能够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够切实地找到良好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学生知道需要掌握的是什么,才能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跟随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做到“知己知彼”“统筹兼顾”。比如,讲建筑力学“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时,我为这节课设计了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要求中职学生了解求解平面汇交力系的方法;理解平面力系、平面汇交力系;理解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能力目标(通过用几何法求解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提高对建筑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素质目标(培养中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在新课引入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在初中阶段物理学科中学过的力学。然后,我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描述,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面临升学的压力较小,但是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都想学到一技之长,然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为学生着想,选择对学生有利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努力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中职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建筑力学的学生的专业课,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在教学时要多下工夫。比如,讲中职建筑力学“弯曲内力”时,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几组图片,分别是工厂厂房的天车大梁,火车轮轴,楼房的横梁和阳台的挑梁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然后,我利用电子课件给学生详细地讲述用截面法确定弯曲内容以及弯曲内力的正负号规定。我还会带领学生一起画剪力图和弯矩图,并把作图时的注意事项系统地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弯曲内力的知识框架,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合实际案例开展教学,扎实学生的基础

建筑力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作用很大,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益。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很多中职学生面对的困境是动手操作能力强,但是理论基础差,因此中职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成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使学生在建筑力学的课堂上更具有活力。比如,在讲建筑力学“压杆稳定”时,我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授课,使中职学生在学习时更加有动力。我先提出了一个例题:某型号柴油机的挺杆长度l=25.7 cm,圆形横截面的直径d=8 mm,钢材的E=210 GPa,бp=240 MPa。挺杆所受最大压力F=1.76 k N。规定的稳定安全因数nst=2-5。试校核挺杆的稳定性。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进行探究,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对扎实学生的基础起到重要作用。学生不仅理解了求挺杆的柔度的方法,还学会了用欧拉公式计算临界压力,进而校核挺杆的稳定性。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因此中职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地位,与学生进行双边互动。

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都在进行校企合作项目,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一种长久的合作模式,以此应对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压力。通过校企合作,中职学校可以为企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特长,为学生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中职学校还要注重学校与企业的信息共享和资源互助,给中职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成长。因此,我鼓励学生到工程企业中去实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进入社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完善学生的综合实力,实现校企学生的三方共赢。很多中职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表现较好,最后都留在了企业中,成为各个企业的优秀人才。

五、设计有针对性的提问,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有快有慢。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提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全体中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建筑力学课堂教学前,我会根据教学方案选择多元化的问题,对于上等生我会选择一些具有难度和拓展性的问题,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对于下等生我会选择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以巩固学生的基础,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中职建筑力学“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我要求上等生自主思考与解题:设低碳钢的弹性模量度E1=210Gpa,混凝土的弹性模量E2=28Gpa,求在正应力σ相同的情况下,钢和混凝土的应变的比值;在应变ε相同的情况下,钢和混凝土的正应力的比值;当应变ε=-0.00015时,钢和混凝土的正应力。我给下等生设计了判断题:轴力的大小与外力有关,与杆件的强度刚度无关;拉、压杆横截面上各点的内力分布相同,既应力在横截面上是均匀分布。

摘要:建筑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建筑类专业课,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中职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具有关键性作用。在实际教学中,中职教师必须要提高对建筑力学的重视程度,构建具有实践性和生活化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中职学生可以在建筑力学的课堂上不断进步。

关键词:建筑力学,实践,中职学生,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立行.建筑力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0).

[2]周韫颖.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力学课的教学质量[J].新校园,2011(9).

中职建筑专业开展实训教学的分析 篇11

关键词: 中职 建筑专业 实训教学

人才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建筑行业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因此,建筑行业的人才培养关乎国家基础建设质量和效率。现阶段,中职建筑专业是培养建筑专业人才的重要部门,中职教育不同于高校教育,鉴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参加工作,因此,中职教育教学更具备职业化和专业性质。中职院校建筑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参加工作后的人才工作质量高低,因此,进行中职建筑专业实训教学的分析,在促进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人才质量提升和管理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中职建筑专业实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如何开展中职建筑专业实训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中职建筑专业实训教学目标分析

1.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意识是中职院校建筑专业首要培养的重要教学内容。职业意识是一个人参加工作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对于建筑专业的人才来说,其首要的职业意识就是安全意识。由于建筑行业是一个危险性较高的行业,发生事故的几率居高不下,在这之中,人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必须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控制和管理。参加工作的建筑专业人才必须首先做到以安全生产为第一目标,因此在中职建筑专业开展实训教学时,必须时刻教育学生保持安全生产意识。其次要教育学生树立文明施工的意识。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施工应当以文明施工为主要内容,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2.专业工作技能的培养。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制订好施工计划,施工开始之前必须确定好一个合理的施工计划,按照计划有板有眼地开展施工。其中,下料、分工、设备、施工等都是制订施工计划的重要内容。其次是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个教学目标是所有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只有在实践中不停操作、练习,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才能够得以提升,也更加利于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对产品质量的评估能力也是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能够让学生掌握产品质量的评估要点,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这是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具备的通用技能。

3.职业素质培养。对于专业的建筑从事人员来说,建筑工程的工作量很大,对施工有很高的要求,再加上人员流动性很强,工作环境相对恶劣,专业技术性高,所包含的环节内容非常复杂,这就给建筑施工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具备高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才能够表现出建筑工程所需要的与团队合作、协调、共同成长的品质和能力,共同促进团队工作质量的提升和团队合作效率的提高。

二、开展实训教学的具体措施

1.注重挖掘现场教学资源。中职建筑专业的实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掌握工作技巧和实践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各方面意识。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的社会实践经验和阅历是少之又少的,强行灌输理论知识只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厌倦,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因此,深入挖掘现场资源,促进辅助学生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手段。在有限的现场资源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对学生积极开展引导和带领,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现场教学,加强对各方面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2.采用模型辅助教学。在实训教学环节,教师应带领学生参观工地,直观地带领学生了解施工过程和各个环节的运作流程,但是,针对那些材料内部结果等内容来说,简单的实训教学是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的,因此,开展模型辅助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尝试运用三维立体模型的建立来将材料和结构直观展示出来,甚至可以就地取材,利用木头、纸片、陶土等材料制作出简易的建筑材料结构展示模型,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动手制造模型,促进学生对建筑材料和内部结构的进一步深入了解。

3.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保障中职建筑专业实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缺乏经验和阅历,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也少之又少,这时,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最重要、最直接的获取知识来源。教师应当具备对中职建筑专业实训教学要点的分析掌握能力,积极了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明确学生自身的不足之处,更好地提升自我。

4.在实践中强化理解和操作。实践训练是中职建筑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实训教学环节之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其上岗后的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在实训教学中,只有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才能够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巩固,提升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职院校建筑专业的建筑实训教学有很多值得考究和有待提升之处,应当针对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仔细的分析,在教学目标确立后,针对学生的短处进行一一攻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健扬.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职业中专建筑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J].学周刊,2016(25).

[2]方蕊.高职院校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基于校企合作[J].同行,2016(06).

中职《建筑材料》教学新思维 篇12

一、缺乏系统的标准化的课程

一般来说中职院校对“建筑材料”课程普遍缺少理性的认知和研究, 必然缺乏统一的系统性的先进课程标准, 当然还有很多的中职院校依然在使用传统课程教材, 这些传统的教材的内容太过于偏颇, 绝大部分都缺乏对新材料及先进设备工艺的高标准的认知, 造成这些缺陷的主要因素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建筑领域发展超乎寻常, 但“建筑材料”实际的教学改革速率远落后于建筑领域发展的速度, 所以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建筑材料”课程统一系统的高标准的制定及新教材更新的速度, 还有面对实际情况的对策变化。

二、简单复制本科教学内容

中职“建筑材料”课程实际有些刻意对于本科教学大纲的模仿, 只是简单粗鲁的降低要求, 建筑材料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被划分为理论以及实践教学, 理论侧重于课本内容的理论知识, 原封不动的把本科教学大纲相对比较容易的那部分讲授给学生了解, 而时间教学更是相对的比较落后, 比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水泥的特性实验。但是由于学校硬件设备的缺乏, 实验变成了知识的灌输, 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与应用。实际, 在实际的“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 实践课程只能被动的跟随着课程理论教学, 作为其一种辅佐教学模式, 但实际的情况是往往实践的重要性要远远重要的多, 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三、具体教学方式相对陈旧

客观来说, 大部分实际教育过程中, 教学工作者往往只是简单的口头面授, 侧重于书本上的理论, 但真实的需求是课程中的内容复杂的概念简单的在课堂上根本不能让学生领悟, 书本的理论只有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才能让学生体会以及深入的了解运用。另外, 客观的大专科院校爆发式的扩大招生, 从而吸收了大部分优秀高中毕业生。这变相地让进入中职就读的生源基础知识等更方便相对的教弱, 不部分学生缺失优秀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再加上自我主动性相对不足, 以及情绪自卑等, 这些客观存在也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产生。

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 对于《建筑材料》课程我们首先熟知教材内容以及加强教学核心内容。在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学课时等等若干客观限制, 理论教学内容往往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样在具体组织教学内容等, 更应该有所偏重, 在用心分析岗位工作对本课程知识能力要求的前提下, 突破具体学科框架, 构建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体现土建专业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新体系, 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突出重点内容, 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 兼顾讲解其他一般内容, 其余内容则可要求学生们课后自学完成。

其次加强课程之间的互相联系让学生能够系统的理解课程。在我们实际教学课程中, 发现建筑材料教学过程中确实客观存在一些相对的枯燥, 单一等缺点, 当然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课程中不再觉得枯燥乏味,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师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课程中前后必然存在的联系, 融会贯通, 引用种种经典的案列及兴趣点让整个学习过程中出现兴奋点, 达到促进学生更加主动的投入课程中去, 同时简化繁琐的理论内容以及实际材料的多样化及复杂化, 让貌似复杂的课程在教师的嘴里朗朗上口同时学生学起来清晰分明, 这样学生就能轻松的思路清晰, 对于课程本身也加强了主观的行动力, 使整体课程前后融会贯通。

再者促进教学效果的多样化方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事求是地根据针对教学方法单一、内容乏味无趣等细节问题, 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变相地增强学生自身认识。对于此种情况, 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采用标准样品体验教学, 进行充分对比分析。“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理论文字相对来说比较多的课程,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的理性理解问题, 我们应该实地引入实物教学, 让学生的视觉听觉更加直接的体会, 更深入的面对问题了解问题发现问题, 同时, 可运用充分比较化的手法,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建筑工程材料的共性和特性, 便于掌握和理解其技术性能。比如讲解混凝土拌和物时, 应该当场取少量建筑材料在学生面前进行现场搅拌, 然后同时介绍各组成材料在混凝土中所起的作用, 当然也可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 观察材料性能的千差万别。

最后制定评判方法的多样化及实用化、科学化。我们依据课程的实际特点, 科学的把课程理论和实践做出一个科学的平衡, 做到相互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更加开放的对课程理论进行更加科学全面的评判参考,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衡量学生的理论基础, 不仅仅是通过一次二次的期中期末考试来作为依据, 而是通过平时的理论测试, 理论课程小组互动程度, 相应的理论辩论赛之类的非统一而单一的衡量方式, 另外把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运用作为检测学生理论成绩的重中之重, 如何更好的让理论为实践做好相应的理论服务, 是检验学生的一大方法, 当然平时学生的表现也不可忽视, 学生的报到率, 作业的完成度, 课堂的参与度, 以及学校活动参与积极性。

摘要:《建筑材料》在整个职业教育中作为相当专业的一门技术含量较高的基础课程, 其实际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不仅仅掌握建筑材料课程中的若干相关基础理论, 更多的体现在学生能真实地熟练了解各种基础材料的特殊性能以及其相关设计等等, 从而让学生可以达到在今后的具体实践操作中能科学而又理性客观地运用多样化的建筑材料, 与此同时为、把自身的专业基本弄得扎扎实实, 能够轻松面对各种实际困难, 。此课程具有理论基础概念较多, 表述性内容繁多, 实践运用性强、动手操作性要求高等等特点, 以前惯用的考核模式大部分都是运用教学测试考核, 实践的教学考核也仅凭一些试验报告来判断。这种评判方式客观存在非常之多的不利因素, 关键点是是没有客观依据真实能力而是硬生生的简单的片面化导向;第二是测试内容狭隘, 过于侧重教材中的理论基础知识, 学生实际真实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基础、技术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无法通过其客观的表现出来;笔者结合自身一线的实际的教学经验, 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老问题和新的解决思路做一些论述。

上一篇:留置针/压疮下一篇:菲涅尔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