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的再思考(共12篇)
中职语文教学的再思考 篇1
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专业化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或者说, 中职人才的实用性和专业化的目标给中职语文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 语文教学的“专业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将语文学科完全当作专业课教学的辅助工具, 还是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 在独立发挥语文的审美性、人文性的同时, 对专业课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拟就此展开粗浅论述, 以求方家指教。
1 语文课程专业化的人文底线——审美和民族文化认同
语文是什么?这是长期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笔者认为, 不将“语文”放在特定教学环境中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最终只能是自说自话, 莫衷一是。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 有着和小学语文不同的课程目标和追求, 也与普通高中语文的教学有不同的课程特点。但是, 这并不能排除中等职业语文教学在“语文”这门学科上与其他不同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的共性, 正是这种共性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的基本前提。
语文是“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我们认为, 这是一个符合语文学科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界定的定义。无论哪个阶段的语文教学, 都不能脱离启迪智慧, 陶冶情操、培养人格和民族文化认同心理的根本任务。新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职业学校开设语文教学的任务:“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 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一规定在充分重视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 强调了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以此为标准, 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的特色, 我们认为, 中职语文课改的专业化应首先坚守语文学科的人文底线:通过典范的母语作品,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培养和巩固学生对热爱祖国的情怀以及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情感。
典范的汉语书面语作品大多也是包含着高尚的道德追求的母语作品, 是经过历史和时代检验的经典文本。理论意义上的教材首先就是这样一些作品的集合。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杜甫的《兵车行》体现的是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司马迁通过《屈原列传》透露的是他对高尚人格的景仰;道德境界是衡量一个人人生境界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标准, 这样的作品是培养具有崇高道德境界的学生的重要载体, 任何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都不该也不能忽视它们对于“育人”的重要意义。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的人生境界既是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 也可以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之一。《小石潭记》有对大自然的热爱, 《故都的秋》有对故土的眷恋, 《山居秋暝》、《归园田居》淡薄名利, 超然于物外的人生追求, 都无疑能引导和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对自由精神的向往, 而《项脊轩记》对于亲情的挂念, 《炉中煤》、《我爱这土地》对祖国眷恋和热爱, 家国情怀的深刻和博大, 既提升了学生对传统的认识和认可, 也在这些优美的诗文中陶冶了情操, 拓展了心胸, 锻造了人格。这就是美的力量。
所以, 中职语文课改的方向虽然可以说“专业化”, 但是, 这个“专业化”有一个必要的前提, 就是保持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质和审美特性, 让学生在优美而富有情趣, 理性而不乏文采的作品中领略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 形成正确的而有审美内涵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语文永远的使命, 中职语文专业化都不能背离这个基本要求, 否则只能与教育的总体目标南辕北辙。
2 语文课改专业化的方向——彰显专业特色
一直以来,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是讨论的焦点之一。语文是作为学习专业课的工具而获得起存在的理由, 还是以它独特的审美性和情感性作为其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依据?前面我们已经说过, 语文学科的基本使命应该是培养具有正确的而有审美内涵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学生, 而这一使命并不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轻易替代的。固然, 中职学校的有些课程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审美化的方式部分达到培养学生高雅情趣和作用, 但是, 这些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决定了它们不能在审美教育上走得太远, 审美最多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但是, 语文学科则不然, 审美性和情感性是它的本质规定, 离开了这一本质规定也就离开了语文学科自身, 换言之, 离开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也就失去了语文, 取消了语文独立存在的意义。所以, 我们认为, 在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上, 应该首先保持语文学科的独立性, 坚决反对那种以语文为“副科”的观念, 反对在课程改革中“语文搭台, 专业唱戏”的观点。语文的工具性是与其人文性彼此不能割裂的一对命题。离开了语文的人文性, 其工具性只能体现在教会学生识文断字, 或者说, 学生只能被教育成一个个能识别母语符合的工具。工具论的结论是培养出工具, 即便是纯粹的专业课教学也不能只是作为培养工具和机器的人, 这是严重背离教育原则和教育目标的理念。
因此, 我们认为, 中职语文课改的专业方向应该是沿着语文审美和情感这一人文底线的方向, 进一步挖掘语文的丰富内涵, 寻找语文学科与专业教学的契合点, 通过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促进和推动专业课的教学。而这个促进和推动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让学生重新深刻体会语文学科独特价值的过程。
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首先是指语文教学在内容上与专业结合、倾斜, 提倡有针对性、能动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在不偏离语文教学基本目标的前提下, 针对不同专业培养的不同要求, 在学生的阅读、表达 (口头和书面表达) 和理解、体验等方面, 培养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比如建筑学专业, 我们可以侧重训练学生对结构和形式整体感知, 培养学生对建筑美的认识, 让学生从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对中西建筑有更形象的了解, 这样, 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 对于诸如《林黛玉进贾府》、《清明上河图》、《我的空中楼阁》等作品中有关于中国传统建筑描写的文字做重点探究, 从而让学生对建筑美学的基本特征, 建筑的形式规律以及建筑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有形象的认识, 这样, 结合他们在专业课程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就可以培养和巩固他们对建筑的情感, 对专业的认可。再比如, 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 我们就可以在那些写景散文中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 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揭示景物描写和实际观察之间的关系, 从而让学生培养善于观察事物、感受事物的良好习惯, 这样的文章如《虎丘记》、《游褒禅山记》、《滕王阁序》等。
除了在课文讲授过程中针对专业特点做倾向性的阐释, 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能动性,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 在现有教材基础适当对教材做适当补充。现有教材不可能为每个专业都设置了对应课文, 但是, 课外的很多课文也是我们取之不竭的资源。当然, 这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计划范围内额外付出更多时间和经历, 查找、搜集、筛选, 并制定一个相对详细的课外阅读计划。但是, 教师只要做一个有心人, 语文教学对于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可以期待的, 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偏见的改变同样是值得期待的。
3 中职语文课改专业的实现途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在现代文和文学作品单元增添了“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笔者以为这种设置不仅是语文教学新理念的体现, 也是更加适合中职语文教学特点的一大亮点。语文基本能力可以成为专业技能的保障, 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实现有效转换的。语文能力并不直接等于专业实践能力, 但是, 语文教学专业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将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有机结合, 从而, 使两者相辅相成, 最终体现和固化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所以, 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应该充分重视“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的作用, 教材虽然对这个部分没有更多更明确的要求, 但是作为中职语文教师, 则应该在这个环节多下些功夫, 认真研究作为“综合”“活动”的语文学习。
我们认为, “综合学习活动”更多应表现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是“综合性”。语文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往往很难作为一个整体教学环节开展, 偏重于其中某一方面不仅是课文学习要求的规定, 也受到课堂教学实际条件的限制。而实际上, 学生在几个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和全面提高不可能是在理论课堂上就能实现的。因此, “综合性”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强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意识, 一个能写的同学, 未必能在众人面前自信、自如地发表自己观点, 而相反, 一个能滔滔不绝地说的同学却未必能够写成一篇合格的、甚至像样的文章。诸如此类的现象应该作为语文课改专业化过程加以重视的问题, 听、说、读、写的能力中包含了学生的感知、情感、想像、理解能综合心理能力的因素, 所以, 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全面的能力。
其次是“实践性”。前面已经说过, 语文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一个过程, 而语文能力向专业能力的转化又有一个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实现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需要通过“实践”这个必要的环节。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告诉我们, 人的正确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而人的思想是否正确, 又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综合性也同样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这里的“实践”可以是课堂上精心设计的学生参与和互动的环节。如在讲授《科学与艺术楔》时, 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辩论主题:“科学对人类进步的意义比艺术大”, “艺术对人类进步的意义比科学大”两个似乎水火不容的命题, 在经过事先布置后, 在教学时间内分组进行辩论, 对于不能参与辩论的同学则可以向他们提出其他人物和要求。这样的活动, 既活跃了课堂氛围, 调动了绝大部分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又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了辩论的一般技巧, 得到了听、说能力的锻炼,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实践活动是理论教学延伸, 是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 同时也是语文能力向专业能力的转化。
总之,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是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过程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它不仅应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 更应该强调在实践中培养能力。目前教材对这个部分的设置和要求还不够具体、明确, 要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 再实现向专业能力的转化,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是一个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开掘的实践性很强的现实课题。
综上所述, 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就是指在不偏离语文的审美性、情感性等人文特性的前提下, 在教学内容上, 结合专业特点, 能动性选择授课内容, 通过探究、互动、专题研究等方式, 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 语文是工具, 但是, 情感渗透和审美的陶冶又保证了语文的独立性, 语文没有被改成专业课, 而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要:语文教学的“专业化”意味着将语文教学科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 在独立发挥语文的审美性、人文性的同时, 对专业课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中职语文课改的专业化应首先坚守语文学科的人文底线, 沿着语文审美和情感这一人文底线的方向, 进一步挖掘语和推动专业课的教学。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文底线,课程改革,专业化,综合学习活动
中职语文教学的再思考 篇2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朱阳镇第二初级中学
庞跃华 2013年9月26日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各位领导、老师们:晚上好!
提到课堂教学改革,我市、我省乃至全国的教育界没有人不知道杜郎口中学、永威学校。杜郎口中学从1997年因教育教学“双差”而面临撤并,永威学校是创办于2002年是一所地处市郊、2006年濒临倒闭的很不景气的一所民办学校,两所学校到现在成为全国中小学校争相参观与学习的典型,是什么使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课堂教学改革让这两所学校从低谷升到了山巅。2011年我校也处于了最困难的办学境地,该怎么办呢?问题在哪里?雷校长一句话指明了方向:“一切问题都在课堂”,所以只有破釜沉舟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才会有出路。两年来我们潜心课改,全力课改,从2011年我校三个年级22个学科组中只有不到5个备课组成绩与兄弟学校持平,到2013年22个学科组,已有过半学科组与兄弟学校持平,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家长、学生的满意度逐步提高。但是,我们取得的成绩还于社会的期望、家长的期盼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仍要坚定不移的把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底,本期就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我们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常年赛课
2011年我校教师课堂教学最明显的问题是:上不了公开课,连最起码的上级调研都难于安排。在2011---2012学年第一周开始,我们就开始了赛课,刚开始一提到赛课,大部分教师茫然失措,怎样才能上好课呢?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雷校长几乎坚持天天听课调研,完善了《一线五环教学模式》,制定了《朱阳二中高效课堂操作指南》,确定了第一轮赛课主题:“教的明白”,制定了评分标准,总的要求是:使教师明白教学内容及要求、明白教学教学方法、明白教学效果。随后要求教务处大密度安排各学科组的赛课,同时为提高教师对每一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我们进行分工评课,组内教师一人只评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不仅要评出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评出措施,使听课的每位教师在评完课后,都清楚每个环节应该怎样做。在第一轮赛课结束后,我们教师的课堂从环节上一下子明晰起来了,课堂有型了,课堂有架子了。这只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步,课堂教学改革核心的是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效果就要在课堂上坚持不断地落实,落实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我们通过2个学期进行了以强调落实为主的不同主题的五轮赛课。
第二轮赛课主题:“知识落实”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第三轮赛课主题:教学环节细节“精细化”强化落实 第四轮赛课主题:落实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第五轮赛课主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落实的关键
第六轮赛课主题:让学生动口讲(读、答、背、评、问、议……)
让学生动手练(写、做、画、批、……)
在上学期我们发现,我们教师的课堂注重落实了,但经常出现课堂教学完不成任务,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不合理,比如:学生学习环节设臵:先看书,在小组交流,再班级交流。存在问题是学生学习环节设计的重复。上课不经学习,直接提问、检测等。存在问题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等问题我们就确定了第七轮赛课主题:课堂结构再优化。第七轮赛课后我们发现教师课堂结构设计好了,学生反应不快,教师需不断的组织教学,影响了课堂的效率,我们又确定的第八轮的赛课主题:培养学生自动化学习状态。在上期期中,在中心校组织的两校统考中我们发现我校的优生稍弱,我们反思了课堂教学,总结出问题在于课堂教学内容浅显,课堂深度不够,我们就制定了第九轮的赛课主题:让课堂厚重起来。
本期我们继续总结了我们的课堂现状,因为我们课堂教学注重1号学生,我们课堂教学操作的一些细节要求,如首问指名答,课堂上学生是不举手回答问题的等原因,课堂学生学习氛围沉闷,我们制定的第十轮赛课主题就是:点燃学生激情。通过不同的评分指标,指导教师上好课。同时本期下半期还要依据第十轮赛课出现的问题,确定主题进行第十一轮的赛课。
第七轮赛课主题:课堂结构再优化(教师教学的设计)
第八轮赛课主题:培养学生自动化学习状态(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九轮赛课主题:让课堂厚重起来(回归教材的理解)第十轮赛课主题:点燃学生激情(让学生乐学)
表面上是通过不同主题的赛课,其实质就是按照学校的实际,教学的规律,引导教师体验教学规律,使每一阶段的教学都能科学,高效的进行,不断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每一新学期,都会有一批新教师到我校参加工作,新教师的培养我校都把他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每学期我们都会对新教师的进行大密度、快节奏的理论培训,并每周安排新教师上适应课进行实践改进,经过两年实践新教师进步迅速,半个学期就能基本上上公开课,教学效果能达到平均水平。本期就新教师我们一是坚持每天晚上第一节课进行培训,在课堂教学常规方面、按照“一线五环”备课上课方面、学生管理方面、教学困惑方面给与指导,同时让每位新教师进行教学的反思,发现总结问题。二是继续大力度上适应课,每位教师一周上两节,进行实践适应。目前李莎老师、张东林老师适应较快,课堂面貌姣好。
每教学月质量检测后我们会依据教学成绩,安排大比差教师上提高课。因为我们坚持一切问题在课堂,通过提高课,解决教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成绩。
二、坚持校本研修
赛课是让教师不断地实践,那么校本研修就是给教师以理论支撑、方法指导,坚定课改的思想不动摇。通过校本研修一是明确每一轮赛课的要求、意义、目标,二是通过赛课暴露出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不断的统一思想、统一做法。通过校本研修教师对每一轮的赛课都能积极实践,课堂教学能达到预期的面貌,能达到每一轮赛课的预期目标。校本研修我们安排的思路主要是围绕赛课进行,具体如下:
一是在每一轮赛课前,我们要组织教师对照评分表进行培训,给教师讲清每一评分细则要求的意义,实施的具体操作要领。在赛课中我们要依据出现的“小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找出瓶颈原因,制定出解决办法,确保每一轮赛课的实效。如:我们研讨的主题有:“如何确定知识梳理的知识点”“如何反馈暴露更充分”“如何讨论矫正更有效”“如何进行小组积分”“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紧张起来”“课堂教学反馈演板的高效使用”“让课堂充满激情”等。截止上期我们进行的赛课培训10次,组织教师观看分析课堂教学视频20余次,小专题50余个。
二是我们会每周给教师印发以课改为主要内容的每周一文一问一思。这些文章主要就是一些实实在在的课改实例,通过教师学习,坚定教师课改的信念,汲取课改的力量。所印发的关于课改的文章近70余篇。
三、坚持课堂常态化检测
在第五轮赛课后总结后,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常态课与赛课公开课截然不一,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赛课的积极影响,违背了赛课的主要目的。为此我们统一了思想:赛课必须打假。
我们一方面对赛课的安排进行了调整,把提前一周安排改为提前一天通知,督促教师备好每一节课。
二是教务处开始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巡课,检查教师的:候课、知识梳理、上课提问学生数、小组积分、教学效果等方面,检查后进行通报批评。经过第六轮赛课的过程后,全校常态课堂教学与赛课基本一致,但一些细节操作仍需进一步的规范。
三是学校积极筹建网络管理中心。在上期学校投资20余万元建成了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目前主要使用的有两大功能:一是学校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二是就常态课方面安排专门人员通过每个班级视频的实时观看、录像进行常态课的监控,做到每周不同重点的监控,每晌中午12:30、晚7:05两个时间段的通报。
本期我们继续坚持巡课与网络检查相结合,坚持思想教育为主,通报批评为辅的原则,落实好常态课的效果。
四、坚持合作小队评选
合作小队的使用是实现兵教兵、兵查兵、兵强兵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改革、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在2011年我校简化了小组评价的指标,去掉了纪律、卫生、作业、寝室的评价指标,重点考核班级小组的课堂表现和每教学月小组成员的学业成绩两个方面,课堂上要求小组内能按照老师要求进行检查、讲解,课后进行督促、检查、帮助。每教学月对小组进行总结评价奖励一次,每个小组奖励图书、学习用。,同时制作版面给与宣传。每学期组织优秀合作小组成员进行社会实际活动一次,去函谷关、去灵宝一高、实验高中、灵宝北区等。在小队合作方面本期我们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在课堂中的各成员角色分工,积极履职;二是发挥在课下的作用。实现合作小队的真正价值。
五、坚持合作电子备课
我校一线教师59人,年龄在33岁以下教师48人,占到81%,教师年轻,教学经验、教材把握能力较弱,合作备课对于提高备课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鼓励教师合作备课方面,我们不断加大对整个学科组的评价,在绩效考核中我们设立优秀学科组奖,班级优生过程奖,本期在绩效考核中我们对优秀学科组人均分业绩积分方面,设立了奖励,同时对后进学科组进行相应的处罚,在制度上给合作备课以保证。
在备课方面为了能给下一届任教学科教师提供重要的教学参考,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从2012年9月开始进行电子备课。这样学校网络管理中心中学校教学资源平台开始使用,目前七八年级下期的教学资源课件齐全规范,上期由于当时要求不规范,课件资源有待于本期进一步的规范、完善,本期,我们已建立了教学管理的各级目录,对电子备课进行了要求规范,每周四进行检查总结,通过本期努力上期的教学资源将得到修改完善,学校将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资源,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六、坚持三种课型的研究完善
从2011年9月开始,我们着重落实的是新授课“一线五环”教学模式,在第2011—2012学年上期期中、期末复习时,我们发现复习课教学混乱,为此我们制定了复习课的三种课型:知识点复习课、习题课、习题讲评课的教学模式,目前存在问题是习题讲评课,部分教师对于学生存在问题统计不细,教学时针对学生不强。这也是本期我们需要改进的,在本期我们还计划就新授课中,结合每一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再进一步规范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的格式化对教材的涵盖达到80%以上,如语文:现代文教学模式、古诗词教学模式、作文教学模式等。
七、坚持经验的及时总结推广
各学科教学内容不一样,但是教学方法是相通的,所以在赛课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总结一些教师、学科组的好的做法进行了全校的推广,进一步完善了课堂教学模式中操作的一些细节,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如:数学组王娇芝教师在演板反馈中的做法:
1、演板同学先写上姓名、几组几号,字迹工整,用白粉笔书写。动作迅速。
2、纠错同学用红粉笔纠错,纠错另写;纠错后做好两个评价一个准备一个提问,评价正确情况(错*个)与书写工整(用ABC等级),做好讲评准备(指出错误,讲出正确,最好总结方法及相关事项),并对错误同学进行提问,纠错时侧身、不遮挡演板内容,声音洪亮,指着问题纠错。
3、一般情况下,4号对2号,3号对1号。
政治组张晓文教师在背诵环节的操作办法:
答案明确后,学生全部站起来背诵,背诵过后坐下。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全部站起来一是能调节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二是能营造积极紧张的学习氛围,三是免去了教师统计背诵情况,教师一目了然节省了教学时间,四是非常有利于教师把握好课堂的推进,五是有利于教师确定反馈的对象。
英语组刘振霞教师在自主学习中标注的任务
一、任务二的做法:
在每一自主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围绕知识点学习深度、宽度的逐渐延伸,刘振霞老师在赛课中就采用了一个自主学习中采用标注任务
一、任务二的做法,标注后使课堂结构一下子明晰起来,学生学习更加思路清晰。语文学科组在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标注段落序号的做法,就为课堂分析课文提供便利等
在推广经验的同时,我们也会及时指出老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学校校讯通,我们会把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变成信息及时发送到每一位教师,如改进不力,我们就会安排成为校本研修的主题,进行研讨统一思想,统一做法。上期我们发的通报有十条:
【课改信息(1)】 “50句话课堂”:第七轮赛课我们统计了教师课堂上说话的次数,我们发现高效课堂每节课教师的教学指令不会超过五十句,且这些话都是组织教学的指令或强调的话,希望全体教师在常态课上也一样尽量精简教学指令,把自己的话语控制在50句以内,给学生更多的“练”的时间和机会。因为“会”是练出来的。
【课改信息(2)】
知识梳理的目标定位:知识梳理是本节课核心知识、方法的归纳总结,并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时,由于学生还未接触文本,对知识点和方法还没有理解内化,因此本环节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理科学生能掌握本节课内容的10℅左右,文科15℅左右即可,也因此本环节的教学不易让学生背诵,因为那是死记硬背。特别是新课教学,只需默读体会一遍,反馈一下,了解即可。
【课改信息(3)】 “碎问要不得”:教师连续提问一些思考空间很小、价值不大的小问题,学生回答时只用几个词,语言很少,我们称作“碎问”。碎问弊端有二:一是学生思考深度不够,思维断断续续不系统、不整齐;二是由于教师过多提一些无思考价值的小问题,课堂节奏延缓。因此教师要善于把这些小问题整合成“适度的大问题”。
【课改信息(4)】
“有效率大多不超40℅”:本周进入复习之后,为了给大家留更多的备课时间,赛课暂停,而大多数老师忘记了“高效课堂是学生练出来的”,忘记了我们课堂的规定和措施,忘记了控制自己的语言,忘记了教师课堂上应该尽可能给学生练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读、讲、背、写等,而是串讲充斥着课堂,灌输式的教学充斥着课堂。
如果说第七轮赛课时赛讲的课堂有效率能达到70%-85%的话,那么这几天大多数老师课堂的有效率达不到40%,不信你就先只观察一种显现,当你在教学楼巡视的时候,有多少学生在向你看?说明我们大多数老师对我们的课改思想还没有固化成教学理念更没有变成一种自觉行动。当教学任务繁重时,以前的教学恶习自觉不自觉呈现出来,便不关注学生,便开始大讲特讲,便又回到老路上。
【课改信息(5)】近段时间从听课、巡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在组织学生板演反馈时,能够强调学生标明组号、做题序号,并对书写情况作出简单的等级评价。但仍有一些教师没有做好让学生做题带序号等的要求,这样不好。带上序号进行板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做事的条理性,有利于学生答题规范的习惯养成等。希望引起各位老师的注意!【灵宝市朱阳镇第二初级中学】
【课改信息(6)】
从几天来对各班学生的了解中得知:部分班级的合作小队成员没有进行及时调整,学生的位臵没有进行变动,这都不太合理。小组成员的重新组合,有益于不同性格的学生形成互补,避免有的小组课堂表现突出,而有的小组上课不发言或很少发言。时间一长不利于学生的良好性格养成!应引起各班主任的注意!【灵宝市朱阳镇第二初级中学】
【课改信息(7)】
不断的让学生复习——根据遗忘规律,课堂上记住了(学会了)不等于明天还能记住,今天记住了(学会了)不等于三天后还能记住,本周记住了并不等于一个月后还能记住,一个月记住了并不等于长期还能记住,因此必须不断的复习,有规律的复习。我们学生早上5:50前已经进班开始读书了,甚至一部分学生5:40都开始进班,但是我们发现大多同学没有复习意识,不能把前面学过的东西读一读再复习背诵背诵,说明我们老师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复习的习惯,除了背诵新学内容外要给布臵复习任务,且要进行检查落实,反馈复习情况。【灵宝市朱阳镇第二初级中学】
【课改信息(8)】 推广张晓文老师对“学”的情况进行总结的经验——张晓文老师的政治课在学生自学或讨论完后,会经常使用“**同学看书看得认真”“ **同学看书时能够进行圈画”“**同学自学得快”“**小组咋样咋样”……并进行一定积分。这是一种很好的调动学生紧张参与课堂办法。方法很小但很有效果。
【课改信息(9)】
培养学生“示意”的习惯——学生每完成一项的任务后要进行示意,这是以学定教必不可少的要求。读完后要示意,自学完要示意,讨论完要示意,背完后要示意,做完后要示意,更重要的会不会要示意……这是了解学情必要形式,老师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示意的习惯。政治、历史学科在这个方面做的较好,他们把这种主动示意的习惯作为一项要求打在课件上,例如“站起来背诵,背完的自动坐下”“自学完后自动把手举起来”“讨论完的小组自动坐好” ……
【课改信息(10)】
“站起来背诵坐下来反馈”要成为教学习惯——“一切知识无非是记忆”——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两年的课改我们也深切体会到知识点没有背过就做题是一种无效的教学劳动。因此大家都重视了知识的记忆。“遇到背诵就让学生站起来”庞校长和英语组、政史地组创造的这个经验,既能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的重要性,更能起到落实的作用,现在已被大多数老师所认同和自觉使用。现在提醒的是:
1、不仅上课要使用,早读也要使用。
2、背诵的内容最好在3——8分钟完成,不宜过长,更不宜过短。
3、没有背过的一定要采取措施,盯着让他背过。特别是第三条这可能是成绩差别的原因之一。
思考:
1、结合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以来的课改信息,交流自己自教学中做得好的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哪些?有什么改进的办法?
2、教学中你还有哪些好的建议及做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语文本真教学的再思考 篇3
上段故事中厨师手中的“盐”好比就是我们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了,就无需过多的技巧和花架子,也能把课上得精彩。语文教学就应该追求一种本真的教学状态,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过于追求技巧,追求新奇,以吸引学生的耳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再看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并不轻松,而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冷落了教科书;太多的非语文活动,降低了语文学习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有些老师太过于跟风了,被眼前所谓的形形色色的教学形式和五花八门的课堂辅助设备所牵绊,以至于自己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假如语文教师都能在教学基本功、授课环节以及文本挖掘等方面下一番功夫,静下心来深思几個问题,恐怕再进行语文教学时就不至于感到无助了。如今语文的本体地位消失了,语文课变成了没有文学韵味的艺术表演活动。陕西省杨陵区教研室的刘功昌老师对此深刻指出:“浮华”的课堂教学,它脱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淡化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也违背了语文课改的初衷,这样的课是不会给师生带来更多收获的。
眼下各类优质课大赛,大多数参赛者无不如前面所说的在厨艺大赛中的大厨们那样,使出浑身解数,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亮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在小小的讲台上尽展自己的风采,让台下听课的老师无不大饱“眼”福,而真正听进去课的老师却寥寥无几。那些上课的老师真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老师亦歌亦舞,或说或笑,手舞足蹈,不亦乐乎,把他们的体态语言可谓发挥到了极致,使课堂的气氛异常高涨,不知道的还以为这里面正在上演一场好戏呢。台上台下一呼一应,或笑声一片,或静默无声,一堂课终了,问学生及听课的老师收获如何,皆不知所答,“语文”真味实属难觅。
上述场面,究其原因在于作课者太在乎现场效应,过分求新求奇,追求脱颖而出,过分看重于赛课的结果。他们不知从挖掘文本上下功夫,不会从剖析文本思想深度上下功夫,不懂从分析文本构思上下功夫,不知上课时应该加上一把适量的“盐”,以至于出现了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情形。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教育专家已经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纷纷立言要为语文教学“招魂”,回归本原语文、本色语文,为语文课重新定位。李希贵老师指出:“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他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于永正老师也说过:“只要学生学会了读书,语文是可以无师自通的。”
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地力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人文性格。用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话说就是: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民族教育,即母语教育。民族语教育才是语文教学的“魂”之所系。陕西省杨陵区教研室的刘功昌老师认为,语文课的本质就是“把字写规范,把文章读懂,把作文写好。”重庆市特级教师刘云生老师也说:“学语文,教语文,研究语文,多从本质上思考语文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本原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在沸沸扬扬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坚定,一份睿智,一步一步地接近语文教育的真谛”。北京丰台二中的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常作印老师也认为:现在大家都忙着研究语文教育形式上如何“变”,而忽视了研究“不变”的本原、总结“不变”的规律才是最重要的。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其实就是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那么,语文的本真就是语文本身的境界。语文课堂要回归真实,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实实在在地教学,要通过切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着眼文体,融入文本,要重视背诵积累,追求真实有效。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少一些花哨,多一些让学生实实在在接触文本、触摸语言,教会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和写作。只有我们在语文的本真教学上下功夫,才能把“众口难调”的语文课上得令学生心服口服,符合学生的口味。
中职语文教学的再思考 篇4
一、难为:德育课程考核的特殊性
课程考核之所以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难点, 缘于德育课程考核的特殊性。
(一) 考核目标的特殊性
教学目标决定考核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 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德育课的主要任务决定了它是一门开放的课程, 有特定的教学目标, 与一般智育课程相比很特殊。一般智育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涉及认知方面, 较少关注思想、情感、品德、行为等方面;而完整的道德构成是知、情、意、行四位一体, 偏一不可的, 德育课的教学目标较为抽象, 也更为综合, 既有知识方面的, 也有能力方面的;既有情感方面的, 也有行为养成方面的。德育课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与“不知”, 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 德育课应该达到智育和德育的统一。
(二) 考核内容的特殊性
考核目标决定考核内容。德育课应该考什么, 主要纠结是在考知识、考能力, 还是考品德。“一般智育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认知领域, 所以考核的内容也主要是认知领域。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涉及认知领域, 还涉及情感、品德、理想、信念、责任感、行为等非认知领域, 这就决定了德育课的考核内容包括认知和非认知两个领域。这正是德育课考核内容的特殊性。”
现行德育课的考核, 普遍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 确定考核内容, 主要从“知”的角度, 考核学生对德育知识的识记, 内容较为片面, 对与“知”密切相关的“情”“意”“行”难有体现。尤其是对“行”的评价, 这使得中职德育课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出现了“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结果是德育课的考试成绩与学生平时行为的关联度很低, 在试卷上答题头头是道, 日常表现却言行不一, 不乏“高分低德”的现象出现。德育课本身负有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任务, 考知识无可非议, 但局限于考知识显然背离德育课的初衷。据此, 德育课程考核内容, 应当包含学生理解并运用德育知识的表现, 以及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感悟、体验、内化的过程。
(三) 考核结果的特殊性
考核内容决定考核结果。因为德育课的考核内容涉及到人的情感、品德、理想、信念、行为等非认知领域, 所以考核结果具有不可避免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这是德育课考核结果的特殊性表现。这个特殊性的表现有两点。
一是考核结果的评定。德育课成绩评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对非认知领域内容的评定, 长期以来对认知领域的评定, 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做法和经验, 虽然不能做到完全令人满意, 至少有章可循。而非认知领域的评定一直以来似乎没有哪一种考核评价方法是绝对令人信服的。
二是考核结果的解释。即使我们得到一个比较可靠的考核结果, 要精准解释这一结果并不容易。例如, 某同学的数学考试成绩是100分, 可以认定这是他的数学能力;但如果他在德育课试卷中很好地回答了如何做到明理诚信, 如何做到心理健康, 教师却很难判断他的品质与分数是否匹配。影响人的情感、品德、理想、信念、行为等非认知领域的因素很多, 在一两次的考核中很难解释是哪些因素的作用, 而且非认知领域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发展性的, 考核结果不代表着学生的道德等级, 教师也不能以此为标准给学生的道德价值划上等级。
二、应为:德育课程考核的实施策略
德育课程考核固有的特殊性, 使得我们需用更全面、更开放的视角来思考德育考核本身, 以确保考核不断完善。
(一) 考核角度: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课程考核指向的是学生的学业效果, 学业效果是反映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最终的追求是实现“为了学生发展”的根本目标, 这是一个结果, 更是一个过程。学生的知、情、意、行是在对现象的辨别, 对是非的评判, 对价值的取舍中表现出来的, 需要相当一段时期逐步表现出来, 只有经过这个过程, 才能逐步形成学生的素质, 也才能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因此, 考核评价应立足学生的行为表现, 关注学生一个时期内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行为表现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某一次考试的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考核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他做到了什么, 使学生感受成功喜悦, 唤醒成长自觉, 激励发展意愿。因此, 德育课程考核应关注教学的过程, 尤其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其发展, 学生成长的过程值得期待。教师需要留意学生更多的表现, 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实践, 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丰富多样并且不断变化的表现, 注重学生在考核过程中的积极体验, 实现教育与自育的双重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正确对待德育课程考核, 把考核当作锤炼品德的一个环节, 检验品德水平的一种手段, 提高德育素质的一次机会, 以考促学习, 以考促成长。
(二) 考核内容:认知和行为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 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 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这说明, 能被学生应用的知识, 才是真正具有力量的知识。认知是基础, 行为是归宿, 思想品德是通过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体现出来的, 因此, 德育课在传递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同时, 重在促进学生感悟成长, 对自身成长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解决, 实现知与行、学与用的统一。
德育课程中对“知”的考核容易理解, 对“行”的考核则有一些争议, 较普遍的一种观点, 是把德育课的行为表现与操行评定等同混淆。笔者认为, 它们虽都属学校德育范畴, 但不能等同, 德育课的行为表现是与德育课程有关的思想道德表现, 操行评定则是学生在学校的整个思想行为表现。德育课由多门课程组成, 不同的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考核的重点是不同的, 行为考核的依据是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体现的是教材本身的目标要求, 测试的是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运用情况, 以及与知识点有关的思想素质状况。具体讲, 德育课的行为表现是指学生学习某门德育课的态度, 学生在参加专题活动或小组讨论时的投入程度, 对与该门德育课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 对课程中的有关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程度等等。
(三) 考核技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过去, 人们对课程考核倾向于定量评价, 一方面定量评价易于操作, 另一方面定量的结果是Hard Date (硬数据) , 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随着评价理念的更新, 人们认识到, 课程考核是以改进教学, 促进被考核者成长为根本目的的, 分数和等级并不能全面概括, 于是人们又倾向于定性评价, 认为这才是解决学生素质发展的“利器”。在德育课中, 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可以通过定量评价呈现出来, 但情感、品德、理想、信念、行为等非认知领域的发展“无法量化”, 更宜实施定性考核。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定量和定性考核并无孰优孰劣之分, 理想的课程考核应是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优势互补, 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确保考核结果的准确。
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 德育课也需要打分数, 所以不必否定量化而得的分数的价值。同时, 也要借助定性的评价技术, 定性考核更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表现, 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来说, 定性结果的作用往往更有意义。学生发展的内涵是丰富的, 学生个性的发展是生动的, 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兴趣是差异的, 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去发掘。比如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的考核, 教师对学生在其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思维特点、创新表现、改进之处等给予口头或书面点评, 相较于分数, 学生更能了解自己的表现和进步, 获得更大的收获。这种把定量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考核, 避免了学生轻平时, 重期末, 轻行为, 重分数, 这个考核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及品行素质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总之,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 如斯塔弗尔比姆强调的:“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prove) , 而是为了改进 (improve) 。”德育课程考核正应当秉承这一思想, 完善考核自身, 改进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发展。
摘要: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中, 课程的考核评价问题是重点, 也是难点, 这缘于德育课程考核目标、内容、结果存在的特殊性, 需要用更全面、开放的视角来思考德育考核, 考核角度上要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考核内容上要认知和行为相结合, 考核技术上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以促进德育课程考核本身的完善。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考核,特殊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教职成[2008]6号) [EB/OL].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教职成[2008]7号) [EB/OL].
[3]黄艳芳等.中职学校德育课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1.
[4]康逢民.中专德育课考核评价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5.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再思考 篇5
生字教学一直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让很多教师困惑:到底怎样才能教好学生的识字写字?以下是目前最常见的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流程的前四步,不论是集中识字课型,还是阅读课一开始的识字教学部分,这四步都被习惯性地使用着,似乎已成了一种科学模式。但这四步法就真的没有可变革之处吗?
第一步,出示标注了拼音的生字词,指一至两名学生领读。而后,教师通常会问“这些生字有哪些是要注意的?谁来提醒大家?”这是学生们会找出一些易错字音领读,教师也会进行补充与点拨。之后必定是多种形式的读生词活动;
第二步,去掉生字上的拼音,只留生词,再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读。教师的过渡语言一般都是“小朋友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去掉拼音,你们还能读吗?”孩子们也必定会异口同声的回答“能——!”;
第三步,去掉熟字,只保留生字,依旧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读。教师此时的过渡语言一般都是“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现在老师要再加大点难度,去掉拼音,你们还能读吗?”孩子们仍然会异口同声的回答“能——!”而且,大部分的学生此时的确能够读准这些生字;
第四步,点拨识记生字(要求认读的字)的方法。通常的教学过程是——
师:这些生字小朋友们都会读了,谁能说说,这些字你是怎么记住的?
等学生们说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后,教师必定会总结出一些记字方法,如生活中识字、奇特联想法、运用形声字的规律„„也必定会补充课前准备好的某一字的识记方法。
至此,课堂识字教学环节告一段落。
仔细分析之后,发现这四步法虽然能够完成识字教学的目标,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的:
一、没有关注学生的学情,将全班学生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开始学习活动。使得那些学优生和学困生一起被禁在这一模式中。
二、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当前,教师们都会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的要求,并进行预习内容和预习方法的指导。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起点很低,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几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因而教师课前提出的预习要求,形同虚设,久之,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也会丧失,就更别提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了。
三、不符合课标中关于要求认识的字(即通常所说的二类字)的目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教科书中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教材中认识,挪个地方还认识,没有其他要求。
而上述四步法中的第四步教学,拔高了这一要求。有的老师认为,对要求认识的字,引导学生逐字进行字形分析,达到每个部件、笔画的精确记忆,能提高认字质量。这样,花费的时间很多,又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效果不一定好。
其实,对于要认识的字,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有利于巩固记忆、强化记忆的游戏,给学生以强烈的第一刺激,提高识字的效率。对于那些规律性的识字方法,诸如字源法、运用形声字特点法等,应针对那些学生识记的难点字和特点明显的典型字使用,而不可不顾学生的学情和生字的特点,泛泛使用。
一位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变革。
《数星星的孩子》(人教版小语第四册)课堂识字教学片段实录
段一: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9课《数星星的孩子》,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吧?(学生们纷纷点头)认为自己能把生字全读准的小朋友,请举手!(全班都举手了)噢,真是充满自信!
(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撒在 碧玉盘 仰起头 傻孩子 距离 一组 清楚 张衡 汉朝)
师:这些生字词没有拼音,你先自己试着读一读,看谁能全读出来!万一哪个字你忘记了,就要赶快打开书看一看,或者问问同桌!
(学生兴致勃勃的自己读生词,偶尔有几个学生会打开书看一看,记一记,也有几个在问周围的人。)
师:(等同学们全都至少读完一遍后,组织学生停下来)刚才,不看书能全读出来的请举手。(大部分学生举了手)你们预习得太棒了,我为你们骄傲!(这些受到表扬的孩子更开心了)
看过书之后,能把这些生词全读出来的举手。(一部分学生举起手)你们也很好,如果课前预习时,再多用一点儿功夫,就跟他们一样优秀了。加油!(孩子们纷纷点头)
到现在,还没有把这些字全认识了的同学,你们也别着急,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会更努力的预习的。一会儿,我们一起学习生词的时候,你们也一定会更用心学的。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余同学要认真听,和自己对照一下,哪个字在课前预习时读错了,赶快改过来。(指一名学生读生词)
师:有谁发现自己读错了,自己改正的?(几名学生举手)
师:你们能认真地听同学读,还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你们很会学习!现在,让我们来个同桌比赛吧,看谁能一字不错的全读出来。
(学生同桌间互查)
师:这些生字词,同学们基本上都认识了,现在我们来玩个抢答游戏。(学生们立刻兴奋起来)
师:那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众生齐说——张衡,教师同时指生词“张衡”)
师:张衡是哪朝人?(大家齐说“汉朝”,教师同时指生词“汉朝”。)
师:(教师仰起头问)这个动作是——(学生们抢着说“仰起头”有的学生也做了“仰起头”的动作。)
师:(指生词 “仰起头”)请三位同学读(这三名学生是学困生)
师:(指生词“傻孩子” 学生们纷纷抢读。)在这篇课文中是谁称谁为傻孩子?
生:奶奶称张衡为傻孩子。
师:哟,看来奶奶不太喜欢张衡呀?
生:不是,奶奶很爱张衡,只是觉得张衡想把星星数清,这事做得有点傻,所以奶奶称他傻孩子,其实奶奶是爱他才这么说的。
师:哦,原来是这样,一起读一遍吧!
生:(齐读,但语气平平)“傻孩子”
师:没听出“爱”来,再读。(这次,学生们读得充满爱意)
这样的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发展学生自省的意识和习惯。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关注学情,分别对三个层面的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评价——“你们预习得太棒了,我为你们骄傲!”,“如果课前预习时,再多用一点儿功夫,就跟他们一样优秀了!”“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会更努力的预习的。你们一定会用心学的!” 这种鼓励性的评价,能够促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自己的水平线上有所发展。这样的教学行为设计也大大激发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自信心。这一点对于那些学困生尤为重要,教师要舍得给他们最诚挚的肯定和鼓励,要舍得给他们一个学会的时间(当然他们所需要的时间要比别人长),也许当堂课他们有好多识字任务没完成,但是只要你肯给他们时间、给他们及时恰当的指导、给他们必要的耐心,这些孩子会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将那些任务完成的。要知道,课标中所要求的识字任务是在学期末完成即可的。如果一名教者用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的丧失来换取他完成一时的学习任务,那实在是得不偿失。
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省的意识和习惯。一名教师往往要教几十名学生,如果要在一堂40分钟能够的课上,让老师逐一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欠缺点,那是难以实现的。如果让学生自己来检视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那就会容易得多。我的做法很简单:
自我检查:找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通过看书、询问等方法尝试学会;
同伴互查:找出自己读错的字(这些字往往本人以为自己是对的),改正过来;
倾听对比:当同学发言时,要注意倾听,并在心中跟读,与之对照,发现自己与发言人有不同读音,立即查证,或修正自己,或纠正他人。
这三步,是学生自省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学生的自我修正。这种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意识的培养与习惯的养成,会使得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它所取得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4.精心设计的游戏,一举多得。抢读游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几个看似随意的发问不但及时强化了本课的生字词,而且让老师对了解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预习程度,为下一步的阅读教学做好准备。“傻孩子”一词的处理更是巧妙,不经意间将语感训练落实到位,真是举重若轻。
教师应该养成反思的习惯,尤其要对习惯性的做法进行再思考,这样才会去腐存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学生。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的识字总量约为3500个,而低年级就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正确引导,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识字。
一、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乐”学。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通常的做法是:
1、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识字,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处于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特殊位置,动辄发号施令,指挥学生,这无疑会压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上造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局面。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亲近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实践证明,在这种气氛下进行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浓,主动性高,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直观的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像,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还能很快领悟字词的意思。实践证明,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能使生字的出现更为形象、自然,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因而形成的印象就更为深刻。
3、多表扬鼓励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爱听好话,只要教师一表扬,便劲头十足,往往会有出色的表现;受到批评,则萎靡不振,注意力容易分散。特级教师高林生曾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要学会‘哄’孩子”,“要准备一百顶高帽给学生戴,要真心实意地给他们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表扬为主,我常挂嘴边的是“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棒!”“有进步了,老师真为你高兴!”„„有时,学生说得好,我还会和学生一起鼓掌,于是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
二、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会”学。
学生的兴趣有了,还得把生字正确识记下来,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识记字词呢,我归纳了如下方法:
1、易生为师法
传统教学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识字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先出示某个字,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哪边容易出错,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即使当时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因为他并没有经过主观的努力。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所获得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授之以鱼,只供他餐;授之以渔,终生受益”。因此,我在教学中,逐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法,先扶后放,尝试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让他们自己想,自己说。一个个“小老师”都能独立发现问题,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生字的写法,其涉及的方面有很多,诸如多一点、少一点、多一撇、少一撇之类的笔画错误,形近字和同音字相混淆所产生的错误等。“小老师”们的兴趣很高,“学生”们的兴致也很高,课堂上常常小手林立。
2、掌握规律法
我国心理学家艾伟早就指出,用“六书”去解释生字能建立牢固的音、形的联系。汉字中的形声字约占七成,苏教版小语教材的2500个常用字中,形声字就占了2100个,因此掌握好这类字的造字规律将对今后提高生字的识记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形声字总是分两部分,一部分表意,一部分表音。表意部分称为意符,表音部分称为音符。意符表示形声字的意义范畴,音符则表示形声字的读音。形声字有以下几种最常见的类型:
左形右声:“请”“跑”“棋”“呀”“理”
右形左声:“放”“期”“故”“郊”“领”
上形下声:“芽”“草”“爸”“究”“苞”
下形上声:“惹”“婆”“照”“盲”“忘”
此外,还有内形外声、外形内声、形占一角、声占一角等。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许多形声字已不能明显地分出它的形旁和声旁了,但毕竟这是少数。当然,对低年级学生用不着说什么术语,只需让学生初步体会就行了,如《雨点》一课中的“洋”字,教师可让学生分析字形,学生都知道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左边是“羊”。让学生分别读“羊”和“洋”字,知道“羊”就代表整个字的读音。再询问学生“洋”字为什么是“氵”(因为和水有关)。遇到类似情况都采用此方法,学生便能有所领悟。我还引导学生运用“加法”“减法”和“换法”,使他们加深了对形声字构字规律的认识,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从而大大提高了识记生字的效率。
3、形象记忆法
识记生字的过程很枯燥,如果采用比较形象的描述,直观的演示或联系生活实际的话就比较好理解了。前不久我看过一篇文章,作者介绍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先生教“纸”字后,很多学生会多加一点,并且屡教不改,于是有一天,那位先生带来一张白纸,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上面狠狠点了一下,纸上马上出现了一片污迹。先生说:“现在这张纸已有了‘污点’,是废纸一张,没用了。”随手一团,扔进了废纸篓。从那以后,学生没犯过此类错误,并且也给作者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这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
形象记忆的方法当然还有游戏、猜谜、多媒体演示等,只要运用得恰当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总结记录法
许多老师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同一个字写错,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由于学生根本没有动脑思考写错的原因,也没有去想以后该注意什么。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本本子,要求学生把自己在每次作业中写错的字整理下来,自己分析字形,并写出注意点,还要经常复习,一来二去学生便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
5、复习巩固法
学生的禀赋各不相同,一堂课下来对于生字词有的只需读过或抄过一遍便能很好地记住了,而有的则需反复地练习以加深记忆。不过当时学得再好,时间一长,如果不去再现的话,也会逐渐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行过程是先快后慢的,所以组织学生适时复习便显得至关重要。复习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抄、默,在熟读的基础上做到正确地抄写并默出来。当然死抄是不行的,而许多学生却偏偏喜欢这样做。因此教师得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比如说要抄三遍,第一遍可以读着抄,第二遍则可以默写,然后检查一下正误再默第三遍。实践证明,许多原来死抄的学生改用这种方法后,在默写字词时,准确率提高了许多。
总之,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方法,就有了学习的效率,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唱响快乐识字教学之歌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摘要】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量的多少、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高低,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其低效率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本文着眼于在新教材加大低年级识字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如何结合汉字固有的字理特点,构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科学识字教学方法,走由复杂到简单、从抽象到具体的识字快乐之路,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识字教学 识字方法
【正文】
多年来,低年级识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识字技能的传授,一味注重识字的工具性作用,常常与单调、枯燥联系在一起,被视为纯技能性的训练,机械地让学生识记,单调地读,重复地写,结果却是高消耗低效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一方面要重视以识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另一方面又要关注以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为重点的发展目标。让学生一开始接触汉字就能喜欢上汉字,爱上汉字,让“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识字。
一、识字的重要性
人的发展首先是语言的发展,“识字”是人的发展轨迹中重要的一步,也是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渠道。小学儿童在入学前已经具有初步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听、能说、能交流,只是还没有进行规范的书面语言的专门性学习。低年级学生记忆力、模仿力特别强,是学习语言,尤其是学习母语的最佳时期。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汉语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产物,体现汉民族的精华,是一种充满魅力的语种。要使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就要培养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使他们具备使用语言的能力。
此外,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识字教学则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其阅读和习作都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为前提。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这就确定了识字教学在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构建新的识字理念
儿童只有在他的记忆中积存起一定数量的汉字,才有可能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和交流思想。就小学生而言,大量识字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从学生心理发展来看,在语音学习方面,2~4岁是敏感期,5~7岁的儿童视觉敏感度不断提高,6~7岁这个年龄段是机械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因而小学低年级是识字的最佳时期。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识字教学要确立新的识字理念。
首先,先“识”后“写”,重“识”轻“写”。在人教版课标本教材中,识字的目标要求是多识少写,识写分流。学生识字的重点应放在“识”上,而不是“写”上面。教材编排上采用识写异步的原则,先识一些使用频率高的常用字,先写一些笔画较少、结构较简单的字,识字写字各自形成序列。如:识字从“爸、妈、我”开始,写字则从“一、二、三”开始。
其次,“识”与“写”适度整合。教材注意识字内容的分解与有机整合。独立识字课,使识字教学独立自成体系,又融合于随文识字课和语文园地中,互为联系。为了使学生较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又可以为识字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主动识字、独立识字的条件,同时也不会给学习程度低的学生造成压力,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三、识字教学操作策略
(一)开篇阅读,大量识字,识写分流的策略。
刚入学的小学生,对学校生活充满了憧憬。翻开一篇课文,他们首先想知道写了什么内容。对阅读的渴望必然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新教材一开始就进行识字教学,顺应儿童的心理和学习需要。教材在拼音部分,每篇课文都配备了情景图和一首儿歌,图文并茂。入学几天就能读懂方块字,学生心里很高兴。抓住儿童学习汉字的黄金时期,直接从汉字学习入手,先识字,用课文识字取代一个一个的孤立识字,使识字的语言环境变得丰富多彩,使识字教学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最熟悉的是最不需要下功夫教的。根据这个道理,在学拼音阶段的识字都是“大米”、“土地”、“读书”、“飞机”等这样的词,是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学生只需把字形同字的音、义联系起来即可。有了音义作基础,记住字形就不难了。这样,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学拼音,在识字中积累语言材料,在语言材料的阅读中再巩固生字,有助于识字、阅读、发展语言三促进。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策略
新的识字教学内容由课文、拼音和汉字三个部分组成,要求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进程,即学习课文、认识汉字和学习汉语拼音交叉进行,新授和复习交叉进行,在语言环境中更好地体现汉字音、形、义三方面的结合,结合词句和课文内容识字,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识字质量,形成立体的结构,不主张板块结构、单线进行。
(三)以游戏和活动作为教学手段的策略
采用“学中玩,玩中学”是解决识字中“学得快,忘得也快”这个难题有效的方法。教育家卡罗琳针对儿童的特点曾提出“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教师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
如,教师可以把生字卡做成果实状挂在“果树”上,用“摘苹果”的游戏吸引学生,积极记忆字形;在黑板上简笔绘“百花园”,把生字卡做成鲜花形,做“采花朵”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动脑、想办法,记忆字形。通过游戏、表演、试验、操作、动手模拟等活动,让学生的眼、耳、脑、口等一起“动”起来,以“动”激起识字教学。相反,如果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上过早地压上死记硬背的沉重的学习负担,不仅达不到识字的教学目标,而且还会影响今后的学习。
(四)防止学生遗忘的策略
遗忘是学习和记忆相伴随的心理过程,学过的东西,假如不及时复习,时间过得越长,遗忘的内容就越多。我们要允许学生忘却后再重新记忆,通过几次反复达到永久记忆的效果。
为了防止学生的遗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1、增加复习次数,重复生字。普通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中复现七次,就能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被识记住。如果在教学中注意这一心理规律,有意识地创设不同的语境复现所学生字,就能使学生最终达到熟记的目的。
如:教汉字“几”时,学生读音认识后,教师拿几根粉笔放在手里,让学生用上“几”说一句话。这样教直观生动,学生在说句子的过程中自己悟出了意思。然后告诉学生,“几”还可以用来提问题,让同桌用“几”互相提问,“你有几只笔?”“你家有几个人呀?”„„
2、布置识字氛围,拓展识字空间。学生在课堂中识字的时间是有限的,布置教室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个母语环境,扩展学生的识字空间,巩固在课堂上的识字率,有助于激发学生在生活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认识新字,积累新词,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掌握的书面语言日渐丰富。
教师可将教室里许多现成物品,如门窗、黑板、电脑、课桌、粉笔盒等分别贴上各自名称的字卡,随时让学生看见这些东西而联系识字。
3、辨析音形训练,防止识字混淆。通过辨析练习,使学生头脑中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逐步区分同音字、形近字,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积累一定量的书面语言,为日后的书面表达打好基础。
如,给皮加部首可以组成:坡、波、破、跛、披、被、玻、婆、菠,可以编成儿歌:“有土堆成坡,有水波连波,碰时擦破皮,走路跛一跛,披衣床上坐,被子多暖和,透过玻璃窗,夕阳染山河,外婆来看我,带来甜菠萝”。
口语交际教学的再思考 篇6
【症结一】情境丧失,口语交际的热情陨灭
生命个体的语言口头输出,需要建立在相应情境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情境的支撑,学生的口语表达就会陷入“言语受阻”的泥潭中。即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表达,也会显得僵硬。
如在教学《学会劝阻》这篇口语交际的内容时,教师从“劝阻”的角度出发,对“劝阻”的定义、语言设置以及应该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进行了详细的指导,随后教师则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小孩点鞭炮”的图片,进行“劝阻”的实践练习。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口语表达出来的内容,较为生硬,大多都是道理式的空话套话,影响了整体的表达效果。
【对策一】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口语表达的真实欲望
反思这样的教学,教师有了对内涵的理解、有了方法的指导,但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时却无法激发学生内在口语表达的动力。究其原因,则主要在于学生凭空表达,缺乏应有的情境的引入。笔者认为应该紧扣口语交际的主题,为学生设置生动可感的表达情境,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释放学生内在的言语欲望。
笔者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布置学生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再现了小孩点燃鞭炮的情境。表演者通过活灵活现的动作、神态以及错误的言语表达,激发了学生对其进行劝阻的动力。当这种情景刚一展现出来,很多学生就纷纷举起手来。丰富、真诚的“劝阻”语言很多都是源自情景表演中的错误行为。
如此设置,学生进行口语“劝阻”就有了真实感。他们的思维与情感都被浸润在真实的情境之中,不仅表达的动力被激活,内在的语言仓库也被彻底打开,原先消极的机械积累成为了灵动而鲜活的语言,从而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症结二】单向输出,只有“口语”,而无“交际”
对于口语交际的教学,很多教师都存在较大的误区,即只关注到“口语”,认为只要引领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即可,而忽视了“交际”的作用。“口语交际”不是一个学生的独自表达,而是基于群体意识下的交流互动。没有了交流,就会形成僵硬、机械的口语训练,而使得交际停滞不前。
例如在教学《评说影视剧》这一内容时,教师引领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影视剧作品,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经典台词等三个方面进行表达评述。学生一个接一个地鱼贯而上,评说之后,其他学生献上掌声。口语交际就在说说话、鼓鼓掌中结束了。
这样的口语交际成为上台的学生一个人的事情,只是他们内心意识的独自表达,其他学生的参与也就无从谈起。
【对策二】强化聆听,在评价补充中强化互动
鉴于此,口语交际就不能仅仅是生命个体单向的言语输出,在关注学生口语表达的同时,教师要将关注力聚焦到学生的聆听上去,并鼓励他们结合聆听的内容对其他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评价,从而形成“交际”的势头。
笔者在教学《评说影视剧》这一内容时,就采用了剧组“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方式,让发言交流的学生转化为某某影视剧的导演、主演、编剧、制片人等不同的身份,向下面的“记者”介绍这部影视剧的情节、人物、台词等内容。而一旦有学生有疑惑或者有不同的意见时,教师则设置了“记者提问”的环节,形成聆听者与发言者之间的交往互动,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症结三】单打独斗,在闭门造车中走向封闭
苏教版教材,虽然专门设置了相应的板块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但这不意味着口语交际就只能在“练习”中才能实施。正是这种误读,使得很多教师将口语交际的内容与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综合实践的教学人为地割裂开来,致使口语交际成为闭门造车的产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事实上,语文教学的几个核心板块并不存在着严格的界限,口语交际作为一种言语信息与情感意志的倾吐过程,是介于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的一种媒介,是链接学生悦纳与表达的有效方式。如果口语交际与其他板块的教学失之交臂,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内在认知。
【策略三】多元整合,在链接阅读教学中综合发展
其实,很多教材文本中都蕴藏着学生口语交际的教学资源。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树立多种资源整合运用、多种能力综合训练的意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习作能力,而要从教材文本的内容特质出发,开掘出适合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发展的综合性资源。
以《第八次》一文的教学为例,很多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模仿布鲁斯王子的口吻写一份动员演讲稿,来激发人民参与到第八次反侵略的战斗中来。但遗憾的是,教师都是让孩子写完之后一读了之。其实,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口语交际资源。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完成练笔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以“演讲”的方式进行训练,从而在学习演讲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与阅读教学“联姻”,不仅充分运用了教材文本真实的情境,也为学生充分解读资源、运用资源提供了便利。
总而言之,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部分,其教学必须从情境出发,强化交流互动,多与阅读整合,这样它才能真正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
音乐教学的再思考 篇7
首先从社会音乐活动和学校音乐教育所使用的音乐题材来看, 社会音乐活动中, 参赛选手所演唱的曲目大多数是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 易学易唱, 朗朗上口, 且演唱时大都不需要高难度的声乐技巧, 在乐曲的配器上也常用电声音乐, 制造出迷幻奇妙的音响, 对喜爱新奇、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们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学校音乐课中所选取的曲目是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身的高雅的作品, 是在千千万万音乐素材中为学生量身搜集的, 汇聚了前辈们和专家们大量的心血。这里面不但有中华民族的经典音乐作品, 也有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代表作, 既能体现音乐文化的内涵, 又注重与其他姊妹学科的联系。学生面对这两种音乐, 似乎更喜欢前者。
其次, 社会音乐活动大都采取海选的方式, 参与面广, 形式活跃, 节目呈现极具创意, 短信投票的环节能让人们自由地支持他们喜欢的选手, 屏幕内外有充足的互动。再加上一些商业的包装和炒作, 往往进行得声势浩大、轰轰烈烈, 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气候中被深深地吸引。他们喜欢节目中欢乐活跃的气氛, 喜欢出其不意的惊喜, 可以投票来留下自己喜欢的选手, 喜欢手中那一份被尊重的话语权。由此可见, 社会音乐活动绚丽多彩的“外壳”也深得学生的喜爱。而音乐课上音乐教师是音乐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他的教学方法和采取的教学形式等因素对学生理解经典优秀的音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 往往就是教师简单地教唱歌, 欣赏也就是听听音乐, 师生互动僵硬, 课堂气氛凝重, 教学形式单一枯燥, 教学方法千篇一律。而音乐课本中的内容大都蕴涵着一定量的音乐基本知识, 有一些还稍有难度, 因此, 音乐教师要多花心思, 在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多下工夫, 多动脑子, 把学生引领到经典高尚的音乐中去。
在教学内容上, 音乐教师应以音乐课本为教学依据, 同时又可以把教学内容的外延扩大。
除了直接运用流行音乐中的有益题材之外, 音乐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古典音乐的新形式来作为教学的“引子”。很多素材, 辅之时尚现代的编曲方式和表现手法, 使歌曲焕发古典与现代的双重魅力。例如, 歌手斯琴格日勒的《山歌好比春江水》, 一首嘹亮缠绵的山歌, 被歌手用高亢明亮、略带摇滚的唱腔演绎, 再加上节奏感鲜明的配器编曲之后, 变得更加有时代气息。这样的题材可以被用作民歌的欣赏课, 现代版与古典版做对比, 从学生兴趣更大的现代版入手, 深入到更加博大精深的民歌世界中去。
在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上, 音乐教师也可突破传统的做法, 尝试一些新举措。社会音乐活动参与性与互动性强, 形式选择创新且自由性较大, 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特点, 打破我教你学的模式, 开一个班级音乐会或者称音乐汇演课。当然这个音乐会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会, 而是音乐教师定期安排、穿插举行, 全体学生分批次参与的。音乐会可两周左右举办一次, 但必须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参加且允许重复参加, 内容形式不限, 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特长来自由组合表演。假设是两周一次的话, 音乐会可定在每两周的最后一节音乐课, 那么其他几次音乐课教师仍然可以教别的内容, 学生也可利用两周的间隔时间来排练节目。每次音乐会大约五个节目, 可按学生每次报名的情况来选择, 如果一次性报名的节目太多, 教师可根据节目类型来作适当调控。而且在音乐会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有必要的话, 还可以变成竞赛的形式, 每一次评出几个优秀节目或优秀演员, 学期末再进行一次总决赛。不管学生的水平如何, 音乐教师都要积极地鼓励他们, 激励他们热情地参与, 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 让他们根据自身特长来自由发挥。音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一个宏观组织与调控作用, 不强制学生使用某种形式或指定某个内容, 在学生能力有限拿捏不准时, 可作适当的建议。在表演时, 面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 教师不能简单地表扬批评或分个高下, 应该在鼓励的原则下客观且艺术地分析每个节目的优缺点。如有改进的空间, 也可建议学生改进之后在下一次的音乐会上再来演绎。这样, 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课中来, 都有平等的表演与展示的机会, 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合作演出与互相评价而有了多方位的互动。当他们有足够的自主权来编排节目并有可能面对竞争时, 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来组织与排练, 在这个过程中, 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还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关于高效教学的再思考 篇8
要说这两年能够给人的启示, 大概就是四句话:一是不动摇, 二是少争论, 三是多研究, 四是勤交流。
之所以说“不动摇”, 是因为高效教学的确可以助推学校的科学发展。这话不是太“大”了, 而是太“准”了。我们共同经历了10年的素质教育, 8年的课程改革。大家都在苦苦地“求解”, 但仍然感到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环节还是“难题”。确切地说, 就是没有质的突破。面儿上的情况恐怕更不容乐观。这并非危言耸听, 而是共识。不少学校由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效益偏低, “堤内损失堤外补”便成了常事, 变着法儿增加“负担”的现象很难控制。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被“无情”地占去, 你还搞什么素质教育?这一点, 大概已经见怪不怪了。有人说“课改深处在教学”, 如果改成“课改深处在课堂”会更为贴切, 因为常态下的课堂教学真是让人放心不下。
这两年, 随着高效教学的逐步推进, 人们开始尝到了“甜头”, 看到了希望。尽管时间还不够长, 经验还不够多, 但是效果已经渐渐凸显出来。教师说课堂“实在”了, 效果好多了;学生说课上学会了, 课外轻松了。前不久, 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的评估验收, 由于高效教学已经成为一项考量教学管理、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不少学校的课堂的确让人感受了不同程度的“高效”。特别是那些很不起眼儿的学校, 甚至被人“遗忘”的学校, 由于抓住了这个机遇, 带活了全盘工作, 得到了同行的赞许、专家的首肯。一位校长风趣地告诉评估验收的督学们, 现在学生有心气儿了, 教师有劲头儿了, 校长有精神儿了。推进高效教学, 真是正确的“选项”。
特别是“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 人们对高效教学的思考更加理性、更加深刻了。有人用“科学发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高效教学”表述了它们之间的三层关系, 还真够“经典”。一是实施素质教育是保证学校科学发展的具体策略。因为素质教育提出的宗旨、重点、要求, 就是学校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的办学方向。这一点不能有争议。二是深化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因为课程改革所设计的理念、标准、方案, 都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落实的基本要求。这一点不会有争议。三是推进高效教学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途径。因为高效教学提出的目的、原则、方法, 全是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一点不该有争议。一句话, 如果没有高效教学, 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科学发展, 就会由于失去“操作”的保证, 进而失去目标的保证。这种理性而深刻的认识正是“不动摇”的基础。
之所以说“少争论”, 是因为往往有些事情久拖不决, 贻误时机, 都是源于一些本无必要的争论。尤其是学校, 在明确改革路径以后, 应当着力投入实践探索。没有必要为几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在那里纠缠不休。
其实, 高效教学这个决策出台之初, “争论”就已随之而来。至今有人也还在质疑:“当前的课堂教学, 不是高效或低效的问题, 而是有效或无效的问题”, “还没达到‘有效’何谈‘高效’”。于是, 关于“‘高效教学’是否需要改为‘有效教学’更为准确”的“研讨”, 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没完没了。坐而论道者有之, 跟风“炒作”者有之。为此, 有人把美国也扯了进来。说是大洋彼岸就是“有效教学”, 甚至有人还由此又演绎出“正效”和“负效”、“长效”和“短效”等一些“系列”概念, 更加让人找不到“北”了。
按理说, 如果是理论层面, 为了通过对多种概念的比对、分析, 以确定更好的研究命题, 的确也不宜非议。但是, 如果在实践层面, 总是就此一字之“争”, 且“论”之不休, 只能是瞎耽误工夫。高效教学应该是针对低效教学提出的改革之举, 而且其中大概还有保护广大教师积极性的含义。因为如果套用美国的提法, 推进“有效教学”, 肯定会让大家产生疑义:难道我们的教学都为“无效教学”?我们都在白忙活吗?细细想来, “高效教学”的提出还真是富有智慧。如果把这个“高”字理解为“提高”, 那么把“高效教学”也就可以定义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了。可见, 有了“少争论”的环境, 才会形成“多研究”的氛围。
之所以说“多研究”, 是因为高效教学只是一种思想, 它的目的、原则、方法还需要具体的“技术”支撑。也就是说, 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还要在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这两方面进行更多的深层研究, 以求得更多的教学创新。
教学管理本来有一套规范, 但有时为了“就合”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 而慢慢失去了“刚性”, 逐渐变“软”, 乃至变“没”了。就拿课表来说, 作为学生一日生活的“根”, 蕴含着且积蓄着素质教育的所有“营养”。毫无疑问, 不能以任何借口乱改、乱变。当然, 包括“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这个看似最能当作“理由”的借口。可是, 不同程度的乱改、乱变之势, 总是难以“叫停”。如果抓住推进高效教学的机遇, 针对课表“加强”一下教学管理, “刚性”地封堵“加课”, 自然会把教师“逼”向高效教学。此外, 根据高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把一些倡导性的要求升华为制度性的要求, 也是加强教学管理的一条重要途径。比如, 很多学校为了推进高效教学, 号召教师一定要做到“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能看懂的不讲”、“要保证当堂学会”、“要减少课外作业”等。应该说, 这些“号召”都很好, 也很实。大家只要认真落实, 课堂就会变样儿。但是, 这些“号召”往往又只是“号召”而已。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倡导并不等于制度。“号召”只有变成要求, 才能真的生效。试想, 如果这些“号召”能够成为校长、同行的评课标准, 就会真正变成教师自己的上课要求。关键是一旦动“真格”的, 评“优秀课”了, 那就看你能不能坚持了。要是从你那儿就往标准里加进那些“花架子”的事儿, 这些“号召”肯定是白在那里号召了, 以后谁还会听你的?前不久进行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评估验收, 就用了六条评课标准, 一是面向全体, 二是师生互动, 三是精讲多练, 四是运用技术, 五是目标达成, 六是课后反思。这些较为通用的标准, 尽管非常简要, 但是非常重要。因为它既体现了“现代”的课改思想, 又保留了“传统”的经验成果。假如每所学校都能这么要求, 每个教师都能这么思考, 每一节课都能这么落实, 那么我们真的离高效教学不远了。假如再能分学段、分学科拿出几条制度性要求, 将更利于把教师“引”向高效教学。
至于教学方法, 实际是教师的一个永恒话题。这些年, 学校的信息化已经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更为广阔的平台。但是, 无论如何, 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也不可能被取而代之。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劳动来自于深层备课。过去强调的“四备”, 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实践证明是非常管事儿的。特别是这四个方面的有机融合, 更便于揭示教学规律, 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今, 尽管“大纲” (教学大纲) 已经换成“课标” (课程目标) , 但是“四备”并没过时。何况“课标”文本提供的目标又比较宏观、比较综合。你不把“课标”吃透, 不把教科书吃透, 不把学生吃透, 高效教学的思想怎么转化成高效教学的方法?
之所以说“勤交流”, 是因为推进高效教学是一次重大变革。它起码包括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所以, 非常需要大量的信息供大家思辨、选择、借鉴。显然, 关上大门全凭自己“鼓捣”是不行的, 还是要“走出去”、“请进来”、多听听、多看看, 在思辨中研究、在选择中整合、在借鉴中创新。当前, 追求实效的课堂教学, 已经成为国际性的改革趋势。只要牢牢抓住这样的有利契机, 切实用好这样的研究环境, “勤交流”就会由一种形式变成一种机制, 而且会很快从本校同伴之间扩展到学区、全市、兄弟省市乃至国外。高效教学也必然能够在“勤交流”中获得新的启示, 得到新的发展。
目前, 高效教学正在改变着学生, 改变着教师, 改变着学校。相信不久的将来, 必将改变我们的基础教育, 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
对诗意语文课堂的再思考 篇9
王玉强老师提倡“深度教学”,我认为他绝不是提倡语文老师只要给每种类型的练习题找出规律性,语文教学就结束了。语文除了工具属性、基础学科之外,还有她自身独特的魅力。王老师写过课本诗,也提倡学生写诗解读课文,用诗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交流,这不正是一种深度吗?让诗意弥漫在语文课堂的角角落落,氤氲着语文,滋润着语文,馨香着语文,这不正是一种更难企及的深度教学吗?
王崧舟老师将自己的语文课称为“诗意的语文”。语文课堂应该也必须要有诗意,才能给学生留下难忘而又值得回忆的印象,才是直达学生心灵深处的深度课堂。
要创建诗意的语文课堂,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
中国是一个诗度国家,诗教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不学诗,无以言”。语文课如果舍弃诗意,以工具课自居,势必苍白无力,孱弱不堪。汉语诗文的精华势必消失,因此让诗意在语文课堂流淌,是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当语文诗意遭遇来势汹汹的高考,学生的思绪不再翻飞,心灵之旗不再猎猎,诗的喉咙不再婉转低回。鲜活灵动的语文课堂被肢解成毫无生气和美感的知识训练和思想灌输,何谈诗意?因此,教师要用心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徜徉在诗意语文课堂中,还语文以本色。
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情境,才会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高昂兴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保持饱满热情,思维积极活跃。例如,教师的导语就应该导出一种让学生感兴趣的诗意氛围,先声夺人,让学生一下子就被带进营造的诗情画意中。比如学习《再别康桥》时,放一首肖邦的《小夜曲》,教师的语言随之流淌出来:在这首宁静的肖邦小夜曲的牵引下,我们也撑一支长篙,在诗的长河里漫溯,轻轻地走进徐志摩,轻轻地走进诗人眼中的康桥。
此外,还可以插映一些画面,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语文课堂诗意情境的创设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可以使教学内容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
二、运用诗意的课堂语言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教师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有力武器。教师的语言有无感染力,能不能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真正与学生心灵对话,很多时候能决定一堂课的质量。
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是心灵和情感的共鸣。语文课堂上,精心设计的诗意语言,才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诗意的语文老师,假如语文老师的语言缺乏诗意,很难带学生到诗意的伊甸园去欣赏美景。
语文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无数精美的名家名篇,其本身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或情深意长,或含蓄隽永,或跌宕起伏,或涟漪微澜,或幽默诙谐,或深沉抑郁……作为语文教师,要以语言为载体,让语文的诗意美静静地流淌在每个学生的心河中。但有些教师的课堂语言单调、干燥、乏味,既无启发性,又无吸引力。在评价学生读书时,可能就是“读得很好”、“声音很洪亮”之类的。
大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源泉,从那里可以涌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美的语言具有魔力,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能照亮学生的未来,能给学生以生命的温柔和情感的甜蜜触摸。语文教师就应该把自己当成行吟诗人,着意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尽情地享受着知识的阳光。
三、唤醒学生沉睡的诗情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就是一种唤醒。”课堂教学应唤醒学生沉睡的灵魂,让学生学习的激情充分地释放、爆发。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应该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要努力去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诗情,去拨动他们心中诗意的琴弦,这样的的课堂里,学生才能诗性充溢、灵性飞扬。
当若干年后回忆语文课堂,学生真的还会记得你曾为他讲解过哪道练习题么?也许,他每每想到高中时候做过的大量练习题,就会头痛,就会恐惧,就会压抑,就会想不下去了。可也许,留在他脑海中最浪漫的想法,还是源自唐诗宋词,源自语文课堂诗意的语言,源自语文教师。生活中,当他看到菊花的时候,他也许会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悠闲,他也不自觉地停下了人生路上的脚步;当他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犹豫不决时,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会出现在他的脑海,那时,他又重拾信心上路了;当他低迷绝望时,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也许可以温暖他失意的心怀,让他始终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当他疏于对父母的照顾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恰恰可以重重地砸在他的心坎上;当他身处高位有一念之私时,也许范仲淹会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样的话警醒他,那时,他也许能及时刹住车……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这都是我们语文赋予他的,这些诗意的存在,能涤荡污浊,能提精炼粹,能陶冶身心,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虽不要求人人会写诗,都成为诗人,但也不要仅仅停留在“读”、“吟”的阶段,可以读写结合,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创作诗的背后是阅读、是思考、是语言基础和文化积淀。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是培养、训练写作的能力。在这方面,不妨参照王玉强老师的课本诗,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诗、写诗。
有人说:走在小路上,我看见语文是前面的路标;飞在白云间,我看见语文是云底的鸿雁;荡在碧水中,我看见语文是醉柳的倒影;行在黑夜里,我听见语文是依稀的足音……这岂不是一种让语文教师颇感慰藉的深度教学么?
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再思考 篇10
一、教学情境的基本含义
情境 (situation) 指事物在具体场合呈现出来的样子。所谓“境”指的是外界的景物。所谓“情”指的是由景物所激起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 “情境”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 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 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据,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 以形象为主题, 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 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在课堂教学中播放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录像、录音、参与社会实践、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等等, 凡是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境, 都属于情境创设的范畴。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1. 诱发性原则: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一定要保证新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2.真实性原则:在创设情境时, 一定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 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 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 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3.接近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 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 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 “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 须“跳一跳, 才能够得着”。
4.合作性原则: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的能力, 让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 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 学会欣赏别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要考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 并共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5.冲突、和谐统一的原则: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的能力, 让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 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 学会欣赏别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要考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 并共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6.层次性原则: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 架设好学习的框架, 有层次, 有梯度, 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
三、教学情境的类型
1. 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障碍, 产生疑问, 将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让学生处于“愤”与“悱”的状态, 这是启迪思维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情境是教学情境中一种最常见、最典型的方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以疑引思, 设置有层次的问题及精心引导, 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再通过准确设置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通过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和实践,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以下五种:
(1) 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中学物理课上教授动量时, 可引入高空落蛋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2) 联系社会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
以下都是物理教学中, 引入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的例子。
例: (1) 为什么你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树木后退, 而远处树木前进?
(2) 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蓝色的, 而舀起来都是无色的;
(3) 为什么火车的玻璃窗安装两层玻璃?
(4) 乒乓球的正反两面胶片各有什么作用?试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加以分析;
(5) 为什么不弯腿就跳不高;
(6) “神舟”五号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有关。
(3)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到摩擦力时可引入这样的问题:一位高大壮实的男同学 (体育委员、脚穿滑冰鞋) 与一文静瘦弱的女同学现场进行拔河比赛, 问女同学能赢吗?
(4) 通过读文章、讲故事, 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到压强的概念时, 可讲这样一个故事创设情境:在南方某报看到一篇文章, 从前有人在建房子时, 把一只活生生的乌龟埋在所挖的地基下, 在上面建起高楼大厦。几十年后拆迁房子, 发现挖出的乌龟还活着, 为什么乌龟能承载这样巨大的压力呢 (乌龟的生命力真那么强大吗?) ?
(5) 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 创设问题情境
例:中学化学实验内容复习课上, 可引入实验仪器组装的flash动画,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学会组装实验仪器的同时看到实验现象。
2. 真实情境
创设真实情境, 让学生亲临现场, 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现场范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创设真实情境, 让学生亲临现场, 解决实际的问题, 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 并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模拟真实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生的“体验”和“经历”, 提倡将实验引入课堂, 恰当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把当前学习的内容与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 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从而构建起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不能得到满足时, 可采用录像和电脑动画等提供接近真实的实验环境, 让学生体会实验的乐趣, 并进行分析和研究。
4. 合作性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创设情境, 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这种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合作学习活动, 既轻松掌握了基础知识, 又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也有利于合作精神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5. 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情境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 教师则起学习的引导者作用, 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培养其独立钻研、学习的能力。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网络资源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学生的视野。在专题学习网站中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 例如: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的学科工具和网站链接、以及网络通讯工具等, 使专题学习网站真正能够成为学生的信息获取、情境探究、协作交流、自我评测的认知工具。资源的共享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学习的根本在于拥有学习资源。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的情景将会是未来教与学环境发展的总趋势。
四、情境创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程专家指出:“你要把学生领到你要他去的地方, 你必须知道他现在在哪里。”
好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学生熟悉的, 是学生个人经历中可以找到或相似的、可以理解的东西。你要创设一个成功的教学情境, 你就必须了解学生, 熟悉学生的生活, 了解学生认知状况。教师应当通过家访、与学生交谈以及师生共同参与各种活动等机会, 深入了解学生, 积累各种有用的素材和信息。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在创设教学情景时, 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情境创设不能脱离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 情境创设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
3. 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4. 情境创设的途径力求丰富多样
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如是说:“情境教育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 把孩子们教活了, 把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因此,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探索。”总之, 教学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笑声。它旨在追求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 使知识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制胜的力量, 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朱铁成.物理教学发现问题情境的创设.课程·教材·教法, 2005 (9) .
关于“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再思考 篇11
关键词:批注;收获;反思
尝试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已近三个春秋,一路摸索,一路探究,所带的两个课改实验班已临小学毕业,学生的阅读水平、读书习惯、习作质量等一系列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也应该作以实事求是的盘点和一分为二的说明。
一、收获
因为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已经形成,两个班的82名学生有近90%的学生能够热爱读书,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近三年,他们自主购买了大量的经典名著、人生系列丛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他们能自主提出读书目标、读书问题,自主写读书笔记,积累了大量的读书心得。一部分学生在经典名著中汲取思考的收获简直令老师赞叹不已。在人生感恩励志丛书的阅读中,学生变得朝气蓬勃、美丽可人,让老师感到他们真的有“君子”的儒雅,有“淑女”的华韵,他们的读书能力和语文素养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所在的年段,作文水平已由习作层面跃升到写作层面。
提高了自主解读文本的能力,学生能在组内合作完成一篇课文的学案设计,即自主学习课文的流程。学生制作的学案简洁流畅,彰显了自主学习的魅力,我想这也许是高效课堂所必备的一个元素。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单元导读处、精读课文引言处,课后题处、文题处、文章的中心句段处、重点句段处……找寻并敲定目标,进而把握解读文本的切入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很多年为模式所累,一味地追捧名人的模式,所以,被模式所困。为了把模式带给课堂,我无端地消耗了多少课时,可收获甚微,有时竟会给课堂带来负效应。我在尝试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发现,实践中总结出的模式也不是万能的,具体到课堂实践中,有时我也感觉不理想。调查一下学生,他们也不喜欢那种模式化的课堂。为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要重新审视我的课堂,重新审视这两年多我走过的语文教改之路,也许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我会寻找出一条新的高效课堂之路径。
二、反思
1.“批注”是什么?首先“批注式阅读教学”不是课改的产物。批注式源于古人的读书方式,今天我们把它与阅读教学对接,最直白的解释是在课堂上把读书思考践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共享、共成长的乐园。让学生依托文本,通过深入地阅读,用我笔写我思,用我言表我心,在字里行间、篇首段尾留下心灵跋涉的旅痕,产生链接文本的升华,超越文本的智慧,是学生在阅读中投入情感获得情感的见证。最终让学生喜欢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说,批注式阅读教学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演绎,不如说是一种读书方式的传承。传递和弘扬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建“模”、习“模”、拆“模”的运作流程。今天把它拿到课堂上,它亲近了学生的阅读,受到学生的驾驭,这是优秀的传统读习与当代的课堂教学的完美相融,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有效甚至高效的力量辐射。
2.“批注”为什么?为的是课改吗?肯定不是。为的是学生的学,学生的成长。批注为的是给学生建构终身阅读理念提供一把“钥匙”。课堂上,教材是学生批注的主体,我认为首先得转变观念,从自身改起,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教育者思想的转变是课改推进与成功的根本。其次,要改编教材,教材是课堂的载体,学生学习的载体,是课改的载体和依托,建构科学系统、贴近学生生活、激活学生思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材体系,不仅仅是教材编制专家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要致力研究开发的方向。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改三级课程观的一级。我们应该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倡导校本教材的研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也是我们成为研究型教师的一个切入点。再次,关于方法的习得,我们要深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道理。就拿批注式阅读教学来说,也只能是让学生在践行“批注”的进程中体会到读书贵在得法。任何一项改革实验都要经受住时间和挫折的考量。
3.“批注”干什么?批注不是在经典名著上涂鸦密密麻麻的文字,标上冲击眼球的所谓批注符号。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反复读,反复品,作思想的过滤,淘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轻易别下笔,先用思想的刻刀,在文本每一处留下声音的划痕。这时在做文字的陈述为最佳,批注的文字才是最美的,“批注”做的是高效阅读的事,批注因阅读而精彩,阅读因批注而丰厚。
参考文献:
杨芳.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05.
对装饰纹样教学的再思考 篇12
一、装饰纹样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多年的探索, 在装饰纹样的教学领域, 我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 培养出了具有装饰纹样设计技艺的大批人才, 但是,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革, 我们的教学模式, 在目前环境下的教学越来越显单一及程式化了, 教学内容缺少新意, 教学方法呆板, 导致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只处于一种应付的状态, 能够真正掌握装饰纹样的理论及技法的学生并不是很多, 在我们的创作教学中, 大多套用已有的装饰纹样造型和设计形式, 忽视了或者不能够表达造型所涵盖的艺术实质, 这些现象的存在, 必然阻碍了我国装饰纹样工艺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所以, 如何培养装饰纹样的设计人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关于装饰纹样教学的几点思考
1.了解装饰纹样的历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任何事物, 只有产生了兴趣, 继而才能产生探究的欲望, 因此, 我们首先应该叫学生了解我们装饰纹样的诞生和发展。
1)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资料, 比如, 多媒体的帮助, 向学生介绍作为承载了数千年文化传统的艺术大国, 装饰纹样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工艺文化, 让学生了解, 远在陶器时代, 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运用图案, 也就是装饰纹样来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 装饰纹样历经数千年的发展, 以其不同的载体, 显示了创作者的独特的艺术造诣, 也显示了不同民族的风俗民情。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不同时代、不同载体的纹样, 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比如陶器纹样、玉器纹样、石刻纹样、壁画纹样、木雕纹样、青铜纹样、织绣纹样等等, 通过我们的讲解, 使学生步入了风格迥异、精彩夺目的装饰纹样的历史长河。
2) 实地参观。
我们可以带学生去历史博物馆、古建筑区、寺院及服装面料设计公司等等和装饰纹样有关的地方, 让学生实地参观了解真实的装饰纹样, 通过参观学习, 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 装饰纹样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特色, 将对我们进行现代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其实作用, 它与学生即将学习的专业设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灵活互动, 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装饰纹样教学是以“图”为核心的, 原有的教学方式也是围绕装饰纹样的造型、色彩等等方面来进行, 但传统古板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 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 赋予学生更强的自主性的学习, 使训练渐渐趋向于启发、引导和学生自我的发散式的思维的成长,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学习中国的精品的装饰纹样, 认识各种装饰纹样的风格特点及艺术处理手法, 我们教师要选取一些精品的装饰纹样来指导学生临摹, 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的格调, 并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不断产生自己的想法和创作的激情。
比如, 我们在写生课的教学中, 我们将写生的装饰纹样图案的应用范围, 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 使学生明白如何设计装饰纹样, 设计什么样的装饰纹样才是符合艺术规则的, 才是有创新思想的。
在装饰纹样的教学中, 我们老师要注意实施快乐的教育, 对于较好的设计, 我们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评价分析, 积极开展装饰纹样的设计比赛, 让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使学生轻松快乐地完成学习, 感受求知的快乐, 因此, 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方的新颖、独特, 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三、在教学评价中, 要鼓励和肯定学生创造性
装饰纹样的创作艺术, 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设计的技能和技巧, 同时, 学生设计的作品中, 能够体现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想象力等艺术的综合能力, 代表着学生的独特的审美观, 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首先对学生的独特的创造性和审美情趣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在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中, 要着重抓住其中的构思、细节的创新亮点, 给予鼓励, 对一些表现技法虽然还欠成熟, 但立意好构图都独具独创特点的作品, 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总之, 随着时代的发展, 装饰纹样的教学也应该适应时代的需要, 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 我们应挖掘更广阔和丰富的题材, 掌握更加全面的表现手法, 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各类设计对装饰纹样的需求, 我们今后的装饰纹样的教学中, 还将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摘要:本文对当前装饰纹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对如何提高装饰纹样教学的问题, 从激发学生兴趣、改变教学方式、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装饰纹样,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金萍关于图形设计教学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9 (5) :83
[2]陈祖建何晓琴谈艺术设计专业的“图案”教学[J]教学园地2005 (4) :65
【中职语文教学的再思考】推荐阅读:
中职语文教学的微思考06-24
中职礼仪教学策略思考07-03
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思考08-06
中职英语教学新思考09-20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09-24
中职语文07-14
中职语文课堂08-15
中职语文阅读10-23
中职语文口语10-29
中职语文模块教学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