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部位(精选4篇)
留置部位 篇1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儿童留置针部位的选择及留置针的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 000例患儿, 根据年龄分为3组, 新生儿组780例、婴幼儿组1 540例、学龄前期680例, 分析3组患儿一般资料、留置针的留置部位差异、留置针保留时间差异。结果:新生儿组患儿头部与上肢、下肢差异不大, 婴幼儿头部>上肢>下肢, 学龄前儿童部位选择上肢>下肢;各年龄阶段留置针留取时间比较, 学龄前儿童>新生儿>婴幼儿。结论:新生儿一般首选头部, 婴幼儿根据患儿血管情况及家属要求选择血管, 1岁左右可选头部, 13岁可选四肢, 学龄前儿童可首选上肢血管, 留置针最佳保留时间7296 h。
关键词:儿童,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部位
儿科患儿血管细, 生性好动, 以前的钢针很容易发生液体渗漏, 造成小儿输液难, 不利于治疗和抢救, 留置针的应用减少了反复穿刺次数、操作方便简单, 培训后易掌握, 对血管刺激小、可减少液体渗漏, 套管柔软随血管弯曲, 方便, 安全迅速, 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得到了家属的满意和认可, 也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1]。为进一步研究留置针在儿童穿刺部位的选择及留取时间, 我院静疗组将3个月收治的患儿做了分组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我院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住院患儿3 000例, 其中男1 680例, 女1 320例, 根据年龄分为3组, 新生儿组 (0~28d) , 780例, 平均年龄10.4 d;婴幼儿组 (>28 d且≤3岁) 1 540例, 平均年龄1.6岁;学龄前期 (>3岁且≤5.7岁) 680例, 平均年龄4.7岁。所有患儿均给予静脉留置针, 符合伦理道德, 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等。3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留置针留置方法
(1) 材料选择: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留置针24号黄色静脉留置针, 流速19~25 m L/min, 预冲式导管冲洗器, 止血带、无菌透明敷贴、一次性精密输液器、配置好的药, 输液卡, 棉签、消毒液、防过敏胶布、一次性备皮刀等。 (2) 患儿准备:新生儿患儿首先由两位护士详细核对患儿的床号、姓名、住院号、医嘱、用药, 根据患儿血管条件选择合适血管, 头部血管给予备皮准备。向婴幼儿患儿家长介绍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注意事项和方法, 根据家长要求和患儿血管情况选择血管, 可选择头部、上肢、下肢的血管, 核对同新生儿。对于学龄前儿童, 核对同上, 向家长做好静脉使用留置针的注意事项和要求, 取得同意后, 根据血管条件选择血管。以上患儿包括做好皮肤的评估、无破溃、皮疹等特殊情况等。 (3) 留置针留置方法:选择光线明亮的环境, 注意无菌操作要求, 插输液管、排气、检查输液管内有无气泡, 铺治疗巾, 扎止血带, 再次确认穿刺点血管, 消毒穿刺部位, 床边再次核对患儿, 撕开留置针外包装, 准备好胶布, 左右旋转后松动针芯, 行静脉穿刺, 针尖斜面朝上, 以15~30度角直刺静脉, 进针速度慢, 注意观察回血, 见回血时降低角度到5~10度, 继续进针0.2 mm, 确保留置针导管尖端进入血管, 注意新生儿由于血管表浅、细, 不可再进针, 后撤针芯0.2~0.3 mm, 然后边退导管边进软管, 直到将整个软管全部送入血管, 左手拇指及食指固定留置针针栓, 中指及无名指按压留置针外套管口顶端, 右手将针芯完全退出, 松止血带, 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无菌透明敷贴无张力固定, 用胶布固定, 注意肝素帽要高于导管尖端, 注明留置针置管时间及操作者姓名贴于留置针贴膜上, 避免覆盖穿刺点, 用预冲式导管冲洗器检查留置针, 确定穿刺成功后连接输液器, 打开开关, 根据患儿年龄和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 妥善固定, 输液结束后, 用预冲式导管冲洗器脉冲式冲管并封管。 (4)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对新生儿患儿加强巡视,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热、痛等表现, 婴幼儿及学龄儿童告知穿刺侧肢体避免下垂、用力过度或激烈运动, 保持穿刺部位干燥, 穿衣服注意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 无菌透明敷贴松脱、卷边、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立即告知护士给予处理, 不要随意转动留置针及肝素帽, 输液过程中护士也要勤巡视, 观察患儿穿刺点皮肤、血管情况, 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应拔出。正确冲管、封管, 预防导管堵塞, 及时处理脱管等异常情况。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根据《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指南》通常会在72~96 h更换[2], 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和患儿因静脉炎而引起的不适。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留置针部位方面, 新生儿组患儿头部与上肢、下肢差异不大, 但要利于观察, 可首选头部血管。婴幼儿留置针留置时间头部>上肢>下肢, 学龄前儿童部位选择上肢>下肢, 各年龄阶段留置针留取时间比较, 学龄前儿童>新生儿>婴幼儿, 3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又称留置针, 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3], 留置针的使用减少了反复穿刺所引起的疼痛, 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技能, 提升了医院形象, 有效促进了医院的社会效益, 但因为患儿小、不合作、容易抓脱留置针, 造成留置针费用增加。患儿的个体差异、血管条件及家属家庭条件、家庭受教育水平的影响, 留置针在儿科的使用还需进一步的努力, 护士在实施留置针前一定要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穿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取得合作, 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以便在留置针看护上配合护士, 对年龄稍大的患儿应告知留置针的好处及保护措施, 年龄小的患儿应取得家属的配合, 加强看护, 避免其抓脱留置针。BD公司建议静脉留置针应严格按照美国输液治疗标准, 留置时间3~4 d。对于血管条件差, 不易穿刺的患儿可适当延长5~7 d, 随时注意观察留置针处皮肤情况, 有异常及时拔针[4]。
本文就留置针在儿童各年龄阶段部位的选择及留置时间做了研究, 结果表明, 新生儿首选头部血管穿刺, 因为头部血管易于观察;婴幼儿根据患儿血管条件及家属要求方便看护选择血管, 据临床实践研究婴幼儿是留置针难度大、易脱针的年龄阶段, 因为婴幼儿好动, 家长也不易看护, 护士要勤巡视, 多观察;学龄前儿童首选手背静脉穿刺, 给家长及患儿告知留置针使用注意事项, 80%可保留3~4 d, 依从性好, 所以留置针留置时间学龄儿童>新生儿>婴幼儿, 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超过96 h。
参考文献
[1]艾芳.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选择与留置时间的护理[J].医学信息, 2012, 21 (26) :1374-1375.
[2]许炎娟.关于静脉留置针在不同部位留置时间的探讨[J].吉林医学, 2015, 36 (4) :786-787.
[3]杨娜.静脉留置针不同部位留置效果对比及护理[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28 (7) :1068-1069.
[4]王圆圆, 姜虹.不同封管方法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4, 28 (6) :2268-2269.
留置部位 篇2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559例无凝血障碍患儿,按年龄分为3组,新生儿组259例,婴幼儿组809例,学龄儿组491例。操作者为两名小儿外科穿刺技术熟练的护士。穿刺部位:头皮静脉选用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和耳后静脉;上肢选用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和手背静脉;下肢选用大隐静脉和足背静脉。新生儿组选用头皮静脉114例,上肢76例,下肢69例;婴幼儿组选用头皮静脉307例,上肢216例,下肢286例;学龄儿组选用上肢383例,下肢108例。使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24G静脉留置针,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肝素帽。
1.2 方法
1.2.1 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
依据穿刺部位不同选择止血带、消毒范围。摘掉留置针保护帽,松动外套管。操作者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穿刺血管,右手拇指与中指握住静脉留置针的针翼,与皮肤呈15~30°角缓慢进针,见留置针座透明部分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平行进针1~2 mm,新生儿静脉较细不宜再进针,右手固定针芯不动,左手缓缓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用输液贴固定针翼,左手拇、食指固定针翼,中指、无名指按住留置针尖端的静脉,以阻断静脉血液回流。迅速将带有输液器及头皮针的肝素帽旋上外套管口,拧紧肝素帽,打开输液调速器,再次用宽胶布固定。
1.2.2 封管药液及封管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封管。方法为:用注射器抽取0.9%生理盐水10 ml,将针头斜面刺入肝素帽内,连续、缓慢、均匀推注,当封管液剩余0.5~1 ml时,边退针边推注,保证正压封管[1]。
1.2.3 留置针拔除指征
(1)静脉炎:参照INS(Intraveous Nursing Society)静脉炎的分级标准,局部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2)液体外渗:局部肿胀;(3)堵管。如有以上情况之一,即拔管。
1.2.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对新生儿、婴幼儿及学龄儿三组穿刺部位、留置时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2.1 分别对三个组内不同穿刺部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进行分析(见表1)。
注:各组相比,P<0.05;▲表示与头部留置之间相比,P>0.05;
2.2 对三个年龄组间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进行分析,
发现三组留置时间全不相同,以学龄儿组留置时间最长,新生儿组次之,婴幼儿组最短(见表2)。
注:婴幼儿组、学龄儿组与新生儿组三组相比,P<0.05。
2.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3~220(93.85±32.31)h,其中,出现液体外渗108例,堵管25例,脱管8例,静脉炎4例。
3.1 加强宣教
加强对家长的宣教,嘱不要在患儿的头部加盖物件,让留置针的部位裸露,以便于观察和护理。静脉留置针的时间和局部皮肤感染与家属的文化知识和对留置针护理的认识有着密切关系[2]。勿使留置针的肢体过度用力,以免血液回流造成堵管。根据各年龄组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应多与患儿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指导并教会他们应用留置针的注意事项。
3.2 留置部位的选择
陈志萍[3]对新生儿四肢与头皮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两者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本组观察结果:新生儿组头部、上肢静脉留置时间较下肢长有统计学差异;头皮静脉和上肢静脉留置时间无差异。因新生儿需要有效的保暖措施,下肢穿刺针不利于观察,而头皮静脉穿刺便于观察、固定和护理。婴幼儿组以头部静脉留置时间最长,下肢静脉留置时间最短。故认为新生儿和婴幼儿静脉穿刺首选头皮静脉,其次为上肢。对学龄儿,四肢部位留置针留置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故可根据患儿血管情况选择穿刺部位。
3.3 留置时间及影响因素
根据德国贝朗公司的产品说明,无最长的留置时间,应定期检查穿刺部位,当出现局部或者全身感染迹象时,应立即拔出。黄丽云[4]等认为小儿套管针可在血管内保留5~7 d。本组新生儿平均留置时间为3.7 d,婴幼儿平均留置时间为3.2 d,学龄儿平均留置时间为5.3 d,故我们认为留置时间3~5 d为最佳。影响套管针留置时间的主要因素为液体渗漏和堵管,其次为脱管和静脉炎。本组出现液体外渗108例(72例为营养不良),堵管25例皆为四肢留置针,脱管8例,静脉炎4例为下肢静脉留置。
总之,使用留置针既可保护血管,减轻患儿的痛苦,又可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降低术后腹部切口裂开发生率,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为患儿提供全面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与留置时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小儿外科住院患儿1559例,按年龄分为新生儿、婴幼儿和学龄儿三组,对留置针的部位与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新生儿组头部、上肢静脉留置针时间较下肢长(P<0.05);婴幼儿组静脉留置针时间为头部>上肢>下肢;学龄儿组上肢静脉留置针时间略大于下肢;②不同年龄组静脉留置针时间,学龄儿>新生儿>婴幼儿(P<0.05)。结论新生儿和婴幼儿静脉穿刺部位以头部为最佳,学龄儿应首选上肢;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最佳为94h左右。
关键词:小儿,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部位
参考文献
[1]饶庆华,元凤.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0):624.
[2]Kellerman S,Shay DK,Howard J,et al.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home infusion patients:the influence of race and needleless intravascu-lar access devices[J].J Pediatr,1996Nov,129(5):711-717.
[3]陈志萍.新生儿四肢静脉与头皮静脉留置套管针的对比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586-587.
留置部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儿科住院患儿200例, 男114例, 女86例;年龄1个月至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00例, 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穿刺方法
选择BD公司生产的Y型第4代一次性克码针和3M无菌透明敷贴。两组均严格遵守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规范。观察组采用骨缝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 对照组采用浅表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输液结束均采用生理盐水3 mL~5 mL正压封管。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堵管、静脉炎、外渗)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 根据美国输液协会标准。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3 讨论
骨缝静脉为头部大静脉, 管径粗、血流量大, 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 因而血管不易受到机械及化学药物的刺激, 减少了液体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同时骨缝静脉镶嵌于骨缝中, 位置固定, 留置针进入后, 不易发生折管、堵管。头皮表皮静脉血管表浅、细小, 静脉回流速度慢, 局部血管壁则长时间处于药物刺激中, 易并发静脉炎性反应, 尤其在输入高渗液体、血管活性剂等药物时, 沿静脉走向易出现条索状红线, 局部组织肿胀, 损伤静脉。小儿头皮表皮脂肪少, 血管易滑动, 当患儿活动时, 留置针易发生折管、堵管现象[2], 因而保留时间较短。
小儿静脉穿刺是一项复杂、精细的技术操作,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占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对危重病人的紧急抢救, 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用药更是分秒必争[3]。儿科护理人员熟练掌握骨缝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 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及护理需要, 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部位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效果。[方法]将200例静脉输液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00例, 观察组采用骨缝静脉留置针穿刺, 对照组采用浅表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并发症 (堵管、静脉炎、外渗) 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 观察组发生外渗、堵管、静脉炎少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小儿骨缝静脉留置针输液能减少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延长留置时间。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董元贞.小儿头皮静脉指摸法穿刺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 1983, 18 (3) :19.
[2]项城早产儿腋静脉与头皮静脉留置针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2010 (7) :1855.
留置部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至2010年行动脉留置针的患儿160例,其中男96例,女64例,胎龄28+2-38+5周,日龄1/2h~8d,平均体质量(2.6±0.4) kg (1.2~3.8kg),机械通气治疗78例,有创持续血压监测45例,换血治疗37例。所有患儿按穿刺部位分为5组,每组各32例,年龄、性别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儿穿刺部位无破溃和炎症,并经家属同意。
1.2 穿刺方法
1.2.1 材料
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IntimaⅡ型留置针、3 M敷贴、思路高微泵、一次性泵管。维持液为肝素生理盐水,速度维持0.5mL/h。
1.2.2 动脉穿刺部位选择
5组儿童分别采取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股动脉、颞动脉等不同部位进行动脉留置。
1.2.3 动脉穿刺角度
桡动脉与肱动脉穿刺角度与皮肤呈15°,腋动脉进针时与皮肤呈15°~30°,股动脉穿刺时延血流方向皮肤45°进针,颞动脉穿刺时与皮肤呈10-15°在血管上方向心方向水平刺入。
1.2.4 穿刺方法
桡动脉穿刺前先行Allen试验,阳性者不可穿刺。常规检查留置针,对穿刺部位皮肤行严格消毒。患儿穿刺体位:桡动脉穿刺患儿取平卧位,掌心朝上手稍后伸,以纱布卷垫于腕下,桡腕关节背屈约40°;肱动脉穿刺时患儿上肢伸直稍外展,保持掌心向上;腋动脉穿刺时患儿取平卧位,穿刺上肢外展110°~145°;股动脉穿刺时患儿取平卧位,将臀部抬高约3cm,穿刺肢体屈膝外展,与身体呈45°;颞动脉患儿侧卧位,剃发。在穿刺部位以右手食指触及搏动明显处穿刺,成功后(有鲜红色血液从针尾涌出)略微降低角度,以左手送入套管并拔出针芯,贴好3M贴,标记穿刺日期、时间,并于观察记录本上详细记录患儿信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所有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时间、留置时间、堵管率、拔管后按压时间和并发症情况。堵管标准:24h内接上注射器抽不出血液。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5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堵管率和并发症情况
5组患儿一次性穿刺率A组最高,D组最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无差异(P>0.05);堵管率方面,A组显著低于D和E组(P<0.01),其他组间无差异;并发症方面E组显著低于A组(P<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见表1。
2.2 5组患儿平均穿刺时间、留置时间和拔管后按压时间
穿刺时间方面5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A组用时最短,D组用时最长;留置时间方面E组最短且与其他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拔管后按压时间以A组最短、D组最长(P<0.01),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由于自身血管的特点,穿刺比较困难,动脉留置的应用巧妙的解决了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损伤,同时也为医生及时、有效的对动脉血进行采集,动态分析血气、电解质和动脉血压监测创造了便利条件。
动脉置管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患儿痛苦。穿刺时应做到入针准确,合理选择穿刺角度,降低反复穿刺对患儿血管的损伤,此外动作应轻、慢以免引起皮下出血,如患儿敏感度较高,可适当使用麻醉药行局部麻醉; (2) 正确封管,及时更换贴膜和肝素帽。选择肝素生理盐水封管法,在不影响抗凝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肝素的浓度,每6h封管1次或抽完血后立即封管。贴膜和肝素帽每3d更换1次,若贴膜出现卷曲或污染的情况、肝素帽出现回血污染情况,应及时更换; (3) 留置时间。避免动脉留置时间过长,一般3~5d,最多不应超过7d,否则会增加导管源性感染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4) 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安排专人定期巡视患儿情况,包括穿刺部位体温、脉搏、皮肤颜色等,若发现异常情况如红肿或脱管等应及时拔除,并对症处理; (5) 拔管处理。若患儿状况趋于稳定,行动脉留置针拔除时,应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并于拔出后局部以棉球压迫止血8~10min。
本组研究结果提示桡动脉置管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最高、堵管率最低、穿刺时间最短且留置时间最长,但并发症较多,颞动脉并发症最低,但堵管率较高。桡动脉置管仍为首选方法,其次是颞动脉,可作为桡动脉备选途径,研究表明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四肢肿胀、肥胖等原因造成的四肢动脉搏动较弱无法扪及,颞动脉是一条很好的选择,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谭维玉.提高新生儿动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操作技巧[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2) :1140-1141.
[2]周丽萍.机械通气患者留置动脉留置针的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 22 (7) :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