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标识

2024-07-24

手术部位标识(共5篇)

手术部位标识 篇1

病人身份确认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病人的身份进行查对、核实, 以确保正确的治疗过程。手术是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 手术前准备对病人十分关键, 其中包括认真核对手术病人这一重要环节[1], 为防止接错病人, 进错手术间, 开错手术部位, 有效保证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2], 我院根据术前接病人的程序特制作了一种手术病人身份识别链及龙胆紫手术部位标识, 经手术室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9月手术病人1 000例 (排除脑外及昏迷病人) , 年龄18~75岁,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500例, 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1 000份, 回收1 000份, 回收率100%。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常规术前查对制度;实验组除手术室常规术前查对制度, 同时查对手术病人佩戴的腕带和用龙胆紫标识的手术部位。手术前1d护士到病房访视病人, 与病房护士和手术医生共同核对病人科室、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过敏史、手术部位、手术名称、麻醉方法, 无误后由病房护士填写腕带, 戴于手术病人右腕部, 手术医生用龙胆紫液在手术部位沿切口形状做标识。手术当天护理员到病房接病人时, 首先将手术通知单与病历核对, 再与病人腕带核对, 并根据手术名称、部位, 查看相应手术部位的龙胆紫液标识, 无误后送入指定的手术间, 再由巡回护士、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共同核对手术通知单、病例、腕带和龙胆紫液标识, 无误后, 在病人安全核查制度表栏上分别签字, 然后再进行输液、麻醉、手术。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病人满意度比较, 见表1。

注:χ2=49.44, P<0.01。

3腕带和手术部位标识的优点

3.1 可有效执行查对制度

护理具有瞬间性、昼夜连续性、终端性、被动性、机械重复性等特点, 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 由于就医环境嘈杂, 人员活动频繁, 容易分散医护人员的注意力, 影响查对效果。腕带和手术部位标识, 可保证手术病人的准确和安全。

3.2 完善了病人的安全保障

传统手术室常规术前查对制度仅靠口头称谓及手术通知单进行病人识别, 而病人有时会疏忽或不在意随口误答, 有时是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回答, 此外还有可能存在听力障碍、方言不同、理解能力等因素而出现应答错误或应答无效等。在传统查对基础上增加病人腕带和手术部位标识的查对, 提高了查对病人信息的准确性。

3.3 提高了病人对医疗安全的满意度

正确的信息识别使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能够准时、准确识别病人, 完善查对流程。既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了护理安全;又提高了病人对医疗、护理活动信任度和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3.4 减少了医疗纠纷及护理差错的发生

病人腕带和手术部位标识为规范医疗管理提高了可靠的查对辅助工具, 有效地减少了因识别病人和手术部位错误而引发的医疗缺陷。实施佩戴腕带标识及建立标识查对制度, 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确保了病人安全。

在医疗安全管理中, 护理管理的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保护病人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建立一个更为完善、安全的查对系统是护士工作的重中之重, 准确识别是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有力措施[3]。手术病人术前佩戴腕带和龙胆紫液标识手术部位, 使病人不用再担心手术时出现差错了, 从而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有效地防止因错误识别病人引发的医疗事故。病人腕带和手术部位标识是一项合理可行的改革措施, 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 必将发挥更大的优势。

摘要:目的:探讨腕带和手术部位标识的术前应用效果。方法:将1 000例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0例。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查对制度;实验组除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查对制度外, 给每位手术病人佩戴腕带, 手术部位用龙胆紫液做标识 (以下简称手术部位标识) 。结果:两组病人满意度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腕带和手术部位标识在防止接错病人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腕带,手术部位标识,术前应用

参考文献

[1]金雪梅, 温湘闽.访视手术患者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9) :838-839.

[2]黄美珍, 兰香.安全文化在产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J) .中华护理志, 2008, 43 (7) :631.

[3]戴艳萍.患者标识腕带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管理 (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1) :62-63.

手术部位标识 篇2

为了解保手术患者的医疗安全,防止手术过程中患者及手术部位出现识别差错。特制定本制度。

一、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手指、脚趾、病灶部位)、多平面部位(脊柱)的手术时,对手术侧或部位应做标记。

二、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要严格执行《术前讨论制度》及《手术过程管理规范》。

三、经治医师在术前要明确手术切口位置、手术方式及手术目的。

四、手术患者在离开病区到手术室前,经治医生必须在即将手术的患者切口位置用记号笔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标示,并与患者或家属共同确认及核对。

五、手术室工作人员在病区接患者时必须查看即将手术患者的身体切口位置是否有记号笔标示,若无标示,禁止将患者接到手术室。

六、麻醉医生在为手术患者进行麻醉术前,严格遵守《查对制度》,同时必须查看即将手术的患者身体切口位置是否有标示,并查对术前切口标示是否和患者即将的手术部位一致。若无标示或标示与手术部位不一致,麻醉医生拒绝为患者进行麻醉手术,直至经治医生标示清楚方可进行麻醉。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

1、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创建平安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2、强化以事前防范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理念,重视患者安全,不断改善服务条件,优化服务流程,转变服务作风,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3、落实院长负责制,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规范管理和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方法,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积极做好医疗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

4、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医务人员应当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增强责任心,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加强医患沟通,保护患者隐私;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5、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进行各项制度检查,进行医疗安全情况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制定并完善医疗风险防范措施,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

6、定期召开防范医疗事故及争议工作会议,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讨论科室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实。

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医患沟通制度。

手术部位标识 篇3

【摘要】肝胆手术 感染部位 相关因素

由于受到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影响,近年来胆囊炎、胆结石、肝癌和肝转移等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呈现上升趋势,需要进行肝胆手术的患者也随之增多。虽然普外手术一直在发展和创新,很多的肝胆疾病也得到了有效治疗,但是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的情况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给患者带来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本文通过对我院肝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不同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究,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50例肝胆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胆囊与胆道手术为118例,肝脏手术为32例。术前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了常规的评估,具体包括水、营养、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情况,评估患者主要的脏器,如心肺肾功能和肝功能的代偿情况。

1.2研究方法

感染诊断的标准依据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患者肝胆手术的感染部位进行诊断。对150例患者采取目标检测的方法,详细调查和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手术方式、切口大小与类型、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中的失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并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6.0软件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Logistic进行回归模型分析。

2结果

2.1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率

在150例肝胆手术患者中,手术部位感染患者为25例,感染率为16.7%,其中院内感染患者18例(72.0%),出院回访发现感染患者7例(28.0%);感染的部位:深部切口为15例,标签切口为7例,器官腔隙为3例。

2.2感染的相关因素

通过对肝胆手术进行单因素分析,其相关因素具体如下:合并糖尿病患者为12例,感染4例(33.3%),未有合并糖尿病患者138例,感染10例(7.2%);术前住院时间≤3d患者64例,感染8例(12.5%),术前住院时间>3d患者86例,感染12例(14.0%);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感染1例(1.7%),剖腹手术患者90例,感染20例(22.2%);手术切口<10cm患者80例,感染患者1例(1.3%),手术切口10~20cm患者65例,感染13例(20.0%),手术切口>20cm患者5例,感染1例(20.0%);圆孔切口患者60例,感染1例(1.7%),纵切孔患者20例,感染5例(25.0%),横切孔患者70例,感染7例(10.0%);手术时间≤2h患者125例,感染5例(4.0%),手术时间2~3h患者15例,感染5例(33.3%),手术时间>3h患者10例,感染4例(40.0%);术中出血量≤200ml患者118例,感染6例(5.1%),术中出血量200~400ml患者21例,感染4例(19.0%),术中出血量>400ml患者11例,感染2例(18.2%);引流时间<5d或者为引流患者88例,感染1例(1.1%),引流时间5~10d患者22例,感染5例(11.4%),引流时间11~20d患者25例,感染6例(24.0%),引流时间>20d患者15例,感染5例(33.3%);无术后并发症患者138例,感染4例(2.9%),切口裂开患者5例,感染3例(60.0%),切口脂肪液化患者7例,感染5例(71.4%)。

2.3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单因素的分析,排除次要相关因素,对主要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主要的相关因素为手术时间OR值为2.589、术后引流的时间OR值为2.680和术后并发症OR值为4.581。

3讨论

医疗技术和护理方式的进步,使得很多的肝胆疾病患者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但是手术数量的增多,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也显著上升。通过研究发现,微创手术感染的几率较少,如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感染率为1.7%,手术切口<10cm患者的感染率1.3%。临床研究证明,微创手术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在14.0%左右,肝癌手术发生感染的几率在22.0%左右。

在单因素研究分析中发现,术前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等都是可能导致肝胆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因此,医护人员要尽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或控制患者的血糖,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从而减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机率。

参考文献:

[1]贾学峰. 不同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04:760-761.

[2]何培生,袁云峰,苟剑林,何天时. 肝胆手术后的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2:4700-4701.

手术部位标识 篇4

1 方法和对象

1.1 对象

2013年5月—2014年6月入住该院头颈科及骨科的手术患者。在实施品管圈前后进行调查总结。

1.2 方法

1.2.1 成立QCC活动小组

组织全科学习QCC的知识、内容及要求, 并于2013年11月成立QCC活动小组, 小组成员6人, 护士长担任辅导员, 一名手术室主管护师担任圈长, 全面负责圈内活动, 并推选一名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活动的记录及每次活动的内容, 每月至少组织4次活动, 6名小组成员全部进行分工, 实行全程全员参与。选定圈名及圈徽。

1.2.2 选定活动主题

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多个可实行的主题[2], 结合优质护理服务观念, 通过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等比较、讨论分析, 确立QCC主题为提高手术患者手术标识准确率。

1.2.3 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自2013年5至10月以来, 针对手术情况作出的记录显示:手术患者 (仅统计头颈科及骨科) 共计1720例, , 手手术术前前行行手手术术部部位位标标示示的各类患者共计:1508例, 以上患者不管是否有伤口、纱布、石膏、牵引等, 均对其执行了手术部位的标识, 误标或漏标的212例。

原因分析:

(1) 手术医生方面:《术前讨论制度》及《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制度培训不到位、科室无奖惩措施、工作量过重、也有责任心不强而忘记标识、患者术前准备时未检查等原因均为医生手术部位的标识, 误标或漏标的原因。

(2) 病房护士方面:接送患者的管理制度培训不到位, 送患者之前为检查是否进行了手术部位标识。

(3) 患者方面:病房的健康教育不到位, 致使患者及家属配合不到位。

(4) 手术室人员方面:接诊人员工作不认真, 制度培训不到位, 在加上实习人员的加入, 实习人员接诊时未检查。

1.2.4 对策与实施

(1) 鼓励医生尽量做到准时给患者进行标识, 多与手术医生沟通, 多提醒医生进行手术标识, 加强《术前讨论制度》及《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制度培训。手术前一天由主治医师取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后, 实施标识。

(2) 患者入院就进行健康宣教, 医生查房时, 需对患者进行反复叮嘱, 引起患者重视。

(3) 加强护士安全核查意识意识, 增加病房人员, 保证每位患者均由专人负责。要确保患者送达手术室时, 已经做好手术部位标识。

(4) 病人送达手术室时, 由对接护理人员再次确认手术部位标识;对于意识清醒的病人, 请病人说出即将执行手术的部位, 护理人员核对手术病人交接单及确认手术部位标识是否正确。对于未成年、老年人或意识不清者, 请病人家属说出即将执行手术的部位, 护理人员核对手术通知单及确认手术部位标识是否正确。当资料不完整时, 及时联络经治医师到手术室, 完成手术通知单及手术部位标识工作, 严格执行正确的手术部位及术式检查。

1.2.5 实践

确定对策后, 2013年11月至12月, 组织全科人员学习, 并利用每一次接诊患者时对病房护士, 患者家属做好宣传工作, 在手术室对手术医生也不予余力的做好正确的手术部位标识的重要性宣传, 将手术安全核查工作落到实处。

1.2.6 检查与控制

按分工收集每月头颈、骨科患者手术部位标识统计表, 上交圈长负责统计、汇总、分析、制表。发现问题及时组织圈员进行讨论分析并制定对策。

1.2.7

效果确认 (表1)

2 结果

实施QCC活动前, 手术部位的标识的返标率高达16.4%, 而实施后患者返标率可达0.3%, 活动前后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效果明显。

3 讨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 能够较好地发挥我科室与各临床科室及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员工在参与医院服务改进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也提升了优质护理中的患者满意度。对患者来说, 在治疗的同时感受到护理服务的亲切感, 有助于减轻焦虑;对医院来说, 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医院的品牌形象, 创造社会效益[3]。另外围绕我院不断开展品管圈活动的频率增加, 不久的将来, 活动将逐渐涉及医疗、护理、医技等各个方面。通过品管圈活动不仅提升手术室工作的综合效率, 持续改进了工作中存在而易被忽视的问题;也凝聚了团体精神、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自信心, 提高了员工自我管理的意识与技能, 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标识中的作用。方法 于2013年11月创建品管圈活动小组, 针对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标识中存在的未标识、错标识等问题, 运用PDCA的方法, 分析手术标识缺陷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提高患者手术部位的标识率。结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明显将手术标识的返标率由16%降至小于1%, 手术部位标识的准确率明显提高, 漏标率大大降低, 从而提高了患者手术的安全性。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的方法应用于手术室手术标识管理中的实际效果显著。

关键词:手术室,品管圈,手术部位标识,效果

参考文献

[1]俞凯燕.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浙江省护理协会.2012, 5 (11) :468-469.

[2]李建刚.患者满意度及测评工具研究综述[J].现代医学管理.2010 (12) :4-6.

手术部位标识 篇5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3-7月, 我院ICU共收治各类危重、手术等病人375例, 其中男 237例, 女 138例;年龄 0~97岁, 平均年龄 47.3岁;其中来源于外科系统病人169例, 内科系统117例, 其他8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96例, 对照组179例,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身份腕带选用新型纸质材料, 表面光滑, 质地柔软, 防水、防污垢滞留, 书写方便清晰, 其一次成形不重复使用, 腕带两端有不可逆的一次性可调式纽扣。入室时由当班护士核对确认病人后, 认真填写病人的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病区、住院号、诊断, 做到字迹工整、清晰, 使用不易擦拭的圆珠笔或记号笔书写。佩带时注意避开伤口或有各类皮疹等病症及皮肤破损处, 松紧适宜, 可容纳1个小指为宜, 防止脱落或影响血液循环。实验组将标识腕带佩带于病人右足踝部, 对照组将标识腕带佩带于病人手腕部。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在病人入住ICU期间观察记录腕带标识损毁、模糊不清导致无法辨别病人身份例数, 并从护士输液时间及抽血时间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腕带标识佩带于病人右足踝部病人身份识别率提高

详见表1。

注:χ2=5.490, P=0.019。

2.2 腕带标识佩带于病人右足踝部护士工作效率提高

详见表2。

注:输液时间比较t=19.904, P=0.000;抽血时间比较t=13.826, P=0.000。

3讨论

3.1 提高病人身份辨别率, 有效执行查对制度

护理工作具有瞬间性、昼夜连续性、终端性、被动性、机械重复性等特点, 决定了护理查对制度的必要性及有效执行查对制度防范差错的意义[2]。护理行为多为瞬间操作, 很少留下实物可供评估。腕带标识应用于各查对环节中。而ICU病人常因意识不清、ICU综合征而自行损毁佩带于手腕部的腕带标识。术后病人麻醉苏醒期, 病人躁动且留置引流管、气管插管等常需约束双上肢, 约束带与佩带于手腕部的腕带标识反复摩擦导致腕带标识磨损、模糊不清, 从而影响病人身份的辨别。而将腕带标识佩带病人足踝部, 腕带标识被病人自行损毁的机率减少, 且病人的足踝部约束也相对手腕部约束少, 因而将腕带标识佩带于病人足踝部导致磨损、模糊不清的几率减少。因在ICU临床工作中, 大多医疗护理操作集中在病人右侧, 故笔者选择将腕带标识佩带于病人右下肢。从表1结果显示两种腕带标识佩带部位病人身份辨别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2 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在执行护理操作、病人转接和交接班、留取标本、输血治疗、接受手术治疗时均要通过腕带标识准确地辨认病人。临床中常将腕带标识佩带在病人手腕部, 且并无规定特定的一侧肢体。这在普通病房, 病人清楚配合或有家属陪伴的情况下, 可能对护士辨别病人身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而ICU病人常因意识不清、重症昏迷、躁动、不能配合且无家属陪护, 腕带标识如无规定佩带于特定肢体, 医务人员在辨别病人身份时无法快速判断腕带标识的位置。由于ICU病人手约束的应用, 腕带标识常被手约束带包裹、遮盖。护士在辨别病人身份时常需解开约束带才能看清腕带标识。而将腕带标识常规佩带在病人右足踝部, 护士在核对病人身份时能直取病人右足踝部的标识腕带。且病人下肢约束较上肢少, 从而减少了约束带对腕带标识的影响。做到快速辨别病人身份, 提高护士工作效率。从表2结果显示两种腕带标识佩带部位护士工作效率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3 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ICU病人病情危重、变化快, 常常合并各种疾病, 特别是在夜间睡眠时易发生猝死。一旦发生上述情况, 医护人员可根据病人腕带标识提供的信息, 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如出现腕带标识损坏、模糊不清等将会无法快速确认病人身份, 而延误病人的抢救时机, 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将腕带标识佩带于病人右足踝部, 可以有效保证对病人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 保证病人能及时得到各项诊疗护理, 提高了病人获得诊疗护理的及时性与安全性。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综上所述, 病人身份的准确辨认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而医疗安全管理中, 护理管理的安全是重中之重[3]。建立一个更为完善、安全的查对系统是护士工作的重中之重, 准确识别是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有力措施[4]。将腕带标识佩带于病人右足踝部可提高医护人员对ICU病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可有效避免差错的发生, 消除安全隐患, 最大限度地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改善护理服务质量。在临床重症护理工作中具有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比较腕带标识佩带于右足踝部与手腕部对ICU病人身份辨别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3-7月ICU收治的375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196例和对照组179例, 将腕带标识分别佩带于病人右足踝部和手腕部, 对两组病人身份辨别率及护士工作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腕带标识佩带于病人右踝部病人身份辨别率提高, 护士工作效率提高。结论:ICU病人腕带标识更适合佩带于右足踝部。

关键词:腕带标识,右足踝部,身份辨别,ICU

参考文献

[1]邓娟, 谢蓉芝, 吴华颖.完善身份标识手腕带, 落实护理查对制度 (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2 (4) :252.

[2]彭阳, 等.全科医疗中的患者管理 (J) .成都医药, 2004, 30 (2) :120.

[3]陈彩林, 王玉珍, 刘淑琴.浅谈护理安全管理 (J) .家庭护士, 2007, 5 (3C) :74-75.

上一篇:社区心理学概述下一篇:演唱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