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学概述

2024-07-24

社区心理学概述(精选4篇)

社区心理学概述 篇1

社区图书馆是最近几年由公共图书馆派生出的一种图书馆办馆模式, 它可以看作是公共图书馆的派出机构或延伸分支机构, 是公共图书馆的补充或某项功能的强化, 形成了以公共图书馆为总馆、社区图书馆为分支的基本模式, 也称总分馆制。其目的是通过建立社区图书馆, 为市民提供公平、便利的阅读环境, 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实现“所有知识为所有人服务”,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文化品位, 并借助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 达到公共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的优势互补, 进而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上规模、上档次, 服务阵地布局分散化、小型化和网络化, 扩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面、受众面和读者群体, 带动并推进本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整体向前发展。

由于社区图书馆受办馆规模、读者群体、经费投入等因素的影响, 不具备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馆藏图书和科学情报传递功能, 仅具有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平等阅读、社会教育三项功能。对于社区而言, 图书馆的首要职能就是提供文献信息资源, 满足社区居民对文献资源的渴望, 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其次是平等阅读, 为所有社区居民提供终身学习场所, 提供继续学习的资讯, 满足社区居民获取新知识的需求;再次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社会教育。

1. 提供文献信息资源。

社区图书馆收藏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源。现代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社区图书馆获取及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社区图书馆既可通过互联网收集开展提供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 又可通过互联网开展网上文献信息资源的提供利用, 使社区图书馆既成为收集、整理、存储、开发、传递与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为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的机构, 又成为广泛进行教育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场所,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支持。社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应有职能, 采用人文化的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为社区居民开展好阵地服务, 实行借、阅、藏一体化服务, 为社会发展提供文化信息保障。

2. 平等阅读。

社区图书馆通过保障社区每个居民拥有平等的读书权利和获得知识的机会, 以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成员之间追求的公平和正义, 既包括经济生活的需求, 也包括文化生活的需求。社区图书馆的事业性质就是要保证社区居民阅读及获取知识机会的平等, 满足社区读者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努力提高社区读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改善社区读者的文化生活状况。社区图书馆应坚持平等服务的原则, 无偿地、公平地为读者服务, 尤其是为弱势群体服务, 重视读者群体公平, 将图书馆服务深入社会基层群众, 让每一个人都有书读。如关爱农民工, 为社区所辖农民工提供送书上门等服务, 满足农民工的读书与文化需求, 使农民工有机会走进社区图书馆阅读学习;关注老年读者, 为老年读者提供花镜等物品, 通过人性化的特色服务, 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走进社区图书馆。

3. 社会教育。

社区图书馆作为广受社区居民欢迎的公共文化场所, 具有很强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 在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弘扬优秀文化和科学文化生活, 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提高公众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图书馆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读者活动来丰富社区读者的业余文化生活, 满足社区读者的阅读需求。如社区图书馆可以依托公共图书馆以全国图书馆宣传周为契机, 开展读书宣传活动宣传社区图书馆, 使更多的读者了解社区图书馆, 进而走进社区图书馆、利用社区图书馆;开展“4·23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 以此为契机加强宣传, 推进全民阅读, 使社区图书馆成为沟通文化和读者的桥梁;加强未成年人读书教育, 组织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 充分利用社区图书馆在传播知识、开发智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可开展青少年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举办庆“六一”儿童绘画展等;加强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举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比赛等活动, 使同学们深刻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 接受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教育;注重发挥宣传媒体作用, 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社区图书馆的职能、作用, 让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社区图书馆, 拓展社区图书馆知识阵地范围, 更好地为社区居民及全体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观念也日趋多元化。社区是社会组织最基本的细胞, 社区图书馆是最前沿的思想阵地, 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战场。切实发挥社区图书馆的职能作用, 引导社区居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培养爱国主义时代精神和树立科学发展观, 是社区图书馆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周大海.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与问题[J].新世纪图书馆, 2004.6

[2].王流芳.关于社区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讨论[J].图书馆建设

[3].张玲.社区文化与社区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

社区心理学概述 篇2

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

心理学起源

Psyche和logos对心灵或灵魂的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行为(behavior):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心理活动不能直接研究,只能通过行为加以间接地观察和测量。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 Ebbinhaus,1850-1909)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却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说它有一个“悠久的过去”,是因为人类对心理现象的探讨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开始了。说它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是因为科学的心理学诞生时间并不长。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至于运动心理学,其诞生时间更晚: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格里菲斯(Coleman Griffith)在伊利诺斯大学体育系创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运动心理学的诞生。

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ISSP)在罗马的成立,才标志着运动心理学开始正式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

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个体意识和个体无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是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人类的意识活动包括对外部事物、内部刺激、自身和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

无意识: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如,梦境)。清醒状态下也有无意识现象,它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许多由意识调节的行为,经反复重复后可以转化为自动化的、无意识现象。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社会心理: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如,人际关系、团体动力与特征、个体社会化等)。

个体心理的内容

个体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完整过程;共同规律的研究。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情感过程:人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控制行为、克服困难的过程

个性心理:个人心理和精神面貌的总和;差异角度的研究。

个性心理倾向:个性中相对活跃的因素;人类行为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中相对稳定的成份;个体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包括能力、气质

和性格

自我意识:人对自身的觉知与体察:自我认识、体验、控制

社会心理的内容

人际关系,人际互动,团体动力特征、群体印象个体社会化

从众、感染、社会性懈怠

运动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分支之一,是研究体育运动活动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三大领域)

竞技运动领域 心理训练 增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与心理心理评定 体育教育领域 大众健身领域 健康

心理选材 掌握运动技能 体育锻炼动机

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揭示心理和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

(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意义有助于:(4个“有助于”)

运动员的选拔;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提高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增进大众心理健康。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现象的实质问题,是当今科学上的3大难题之一(物质、生命、意识的起源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完整的答案。

千百年来,人类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并在不同的时期,提出了各种观点和假说。如:远古时期的灵魂论,古代唯物主义(荀子:“形具而神生”),近代唯心主义(贝克莱:“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西方旧唯物主义(机械论:拉美特里:“钟”;狄德罗:“会说话的机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对心理实质的认识,是相对最为科学、合理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脏说颅相、脑髓说

1861年,法国医生Broca发现言语运动中枢。如:植物人

(二)人脑的结构与机能

1.人脑的结构

大脑皮层由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分层排列,形态相似者聚成一定层次,由浅到深依次为: 分子层、外颗粒层、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节细胞层、梭形细胞层。

皮层表面,有许多沟回,扩大了皮层的表面积。同时,沟回又将大脑半球分成了几个叶。额叶、颞叶、顶叶、枕叶,都有相对集中的功能。

2.人脑的机能

人脑的神经结构,决定了其生理机能——反射。

(1)反射(reflex):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一定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

【反射研究的发展】

笛卡尔【法】反射;动物和人的一切不随意活动都是自动实现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谢灵顿【英】反射弧;反射是由骨髓实现。

谢切诺夫【俄】反射活动分为开始、中间、终末三个环节;心理现象发生在中间环节。巴甫洛夫【俄】:条件反射学说。

无条件反射

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一种反射。

条件反射

在有机体生活中形成的,随条件变化的反射;

一定条件下无关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所引起的反射;

在有机体生活过程中,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于后天学习而获得的。

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conditional reflex)的形成过程

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反复结合。

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和消退,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心理活动产生于反射活动的中间环节。

(3)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人脑机能的特殊性

第一信号系统(first signal system):以现实的、具体的事物为条件刺激物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second signal system):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之上的人类语言功能系统。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不仅有着与动物相同的第一信号系统,而且还有比动物更为发达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反映(reflection):是物质间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它是物质的普遍特性和规律。心理是反映,但并非所有的反映都是心理。只有当生物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阶段—动物,并且有了神经系统,它能揭示刺激物的信号意义,才有心理现象产生。

一般认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在进化的过程中,是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了人脑的发展,人类的心理随之发展和完善,使之从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其心理活动成为反映的最高形式。

心理现象来源于客观现实,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发展完善。脱离社会生活,心理就无从发展,内容也十分贫乏。

心理现象也具有主观性,观念性,以及反映过程的个体差异性。

要点:心理现象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说它是客观的,是因为:

①它所反映的现象来源于客观现实; ③它是通过各种外部活动表现出来的。②它是物质的脑的神经活动过程;

说它是主观的,是因为:

①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由一定个人来进行的,这就必然受到他所积累的全部个人经验和他的个性的制约。

②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通过主体的活动实现的。

第三节心理学的源流

一、心理学的流派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研究人们的意识采用实验室内省法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

(二)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代表人物:詹姆斯

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多种情景、多种方法人如何适应环境

(三)格式塔心理学(the Gestalt)。代表人物:韦特海默

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四)行为主义(behavioralism)。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采用实验法环境决定论强化行为结果

(五)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早期经验引起的内心冲突被压抑的本能冲动宣泄

(六)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代表人物:奈瑟,皮亚杰,西蒙

计算机科学认知加工过程口语报告法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人具有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

二、心理学的谱系

(一)基础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动物心理学(anim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心理测量学(psychometrics)

(二)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消费心理学(consumer psychology)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咨询心理学(counseling psychology)法律心理学(forensic psychology)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运动心理学(sport psychology)

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 psychology)等等

广告心理学(advertising psychology)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

一、心理学研究的价值

(一)描述与测量“是什么” 信度、效度

(二)解释与说明“为什么” 从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

(三)预测与控制“怎么做”

二、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一)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探讨关系:因果、相关

(二)确定研究对象被试、样本、总体抽样

(三)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变量:刺激变量、属性变量、反应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四)选择研究方法

(五)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三、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讨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分为参与观察(反应性观察)和非参与观察(非反应性观察)。

(二)调查法(survey method)

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调查者事先拟好问卷,由被调查者在问卷上回答问题的方法。访谈法(interview method):调查者对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提问,然后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或反应的方法。

(三)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四)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的方法。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实验变量(experimental variable):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的变量。

无关变量(irrelevant variable):与研究目的无关,但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变量。

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laboratory experiment):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一定仪器所进行的实验。

思考与测验

个体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的实质的观点是什么?

人脑的机能是什么?

心理现象发生在条件反射的哪个环节?

心理幸福感研究概述 篇3

摘 要:基于实现论的心理幸福感认为幸福并不只是快乐的体验,而是关注个体潜能的实现。从心理幸福感的内涵界定、理论模型、量化评估、研究现状及展望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心理幸福感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心理幸福感的深入研究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心理幸福感;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46-02

自1879年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学者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大都集中于对人的病态消极心理的探索,如焦虑、抑郁、自卑等课题。直到20世纪末,由塞利格曼教授发起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思潮,才正式开启了对人的积极心理的关注。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人的积极力量、优秀品德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帮助人们发挥其潜能并获得幸福的科学。在这样的思潮下,对幸福感的研究无疑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因为追求幸福生活是每一个人的愿望。

幸福是人类从古至今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感指的是人们对于有关幸福的问题的总体看法以及基本点观点,对幸福感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从哲学渊源来看,对幸福感的概念解释与理论构建大体分为两种基本取向:快乐论与实现论。以快乐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将个人的主观判断作为界定幸福的标准,认为幸福即是拥有快乐的主观心理体验,幸福在于拥有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而基于实现论的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则认为幸福不应该仅仅指获得快乐的心理体验,更应该关注个体通过不懈努力而获得的潜能的充分展现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自我发展及成长。

另外,随着学术界对幸福感研究的推进,基于不同的哲学角度,幸福感研究如今也呈现出了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出现了如社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以及幸福指数等新的概念。如Seligaman教授将其以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衡量指标的“幸福1.0理论”发展到了由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有机结合构成的“幸福感2.0理论”,对幸福的构成元素的描述也从积极的情感、投入和意义三元素发展到了积极情绪、意义、成就、投入和良好人际等五个元素,同时,对幸福外延的解释也从“真正幸福”(幸福感受和幸福实现)扩展到了“持续幸福”(Flourish个体和人类繁荣或蓬勃发展)。而Dinner则从促进幸福感实际社会应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幸福指数的概念,对其界定和测量也引发了现代研究的核心及难点。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基于实现论哲学基础的心理幸福感,通过对其内涵界定、理论模型、量化评估,以及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述评,以期为心理幸福感的深入研究提供有效借鉴。

一、心理幸福感的界定

国内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成熟,而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渐渐出现。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建立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我实现论的基础上,其主要目的是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法则及存在的生存挑战。心理幸福感强调幸福感所具有的心理意义,并认为幸福感来自于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需要所获得的满足,它从自我发展与个人实现的角度对幸福感的定义做出了全新的阐释。然而,在实现论的取向下,不同的学者也从其各自的理论角度出发,对心理幸福感的内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Waterman认为,心理幸福感即是与个体的真实自我保持协调一致,发生于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与自己的深层价值观最匹配的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个体的技能得到发展,进而潜能得以实现,个体因此获得自我实现的体验。Ryff将心理幸福感描述为个体通过努力发挥自身的潜力达到完美的体验,并与Keyes共同提出了心理幸福感的六维度模型。Ryan与Deci对心理幸福感的定义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出心理幸福感即是一种自我实现,另一方面,他们试图指明自我实现所具有的意义及其获得的方法。

二、心理幸福感的理论

1.Waterman的个人展现理论

在Waterman看来,当人们能够从事与自己的深层价值观最匹配的活动,并达到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境界,就会拥有幸福的体验。此外,个人遵循其“真实自我”来生活,并通过不懈的努力达到自身潜能的实现,个体因此而感受到展现真实自我的喜悦,Waterman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个人展现”。据此,他认为有两种不同的幸福感:其一是尽情享乐的幸福,即指个体在从事某种活动时感受到生存需要、生活需要以及心理需要均得到满足的状态。另一种是个人展现的幸福,指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种能够给其带来强烈活跃感与适合感的活动中,在这个活动中其个人技能得到锻炼与发展,并进而达到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与真实自我的完美展现,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我实现的愉悦感。

2.Ryff的六维度模型

Ryff也从亚里士多德的实现论角度出发对幸福感进行研究,他也认为,幸福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保持愉悦的心情,而是对通过不懈努力,充分发挥自身内在潜能以达到完美的一种心理体验。他将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及个人潜能的实现称为心理幸福感。随后,Ryff与Keyes总结分析了发展心理学、心理卫生学以及临床心理学中有关健康人的心理理论,归纳出了六种共同具有的成分,并以之为衡量指标,构建了心理幸福感的六维度结构模型。这六个维度分别为自我接纳、积极关系、生活目标感、环境控制感、独立自主、个人成长。

3.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

Ryan与Deci提出的自我決定论对心理幸福感定义的描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出心理幸福感即是一种自我实现,另一方面,他们试图指明自我实现所具有的意义及其获得的方法。随后,他们总结归纳出三种基本需要,自主需要、关系需要和能力需要,认为这三种需要的满足决定着个体的幸福水平,同时他们指出,这些需要的满足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对推动整个社会的建构和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他们认为这三种需要是获得幸福感的基本因素,其满足与否以及满足的水平将决定着个体能否体验到一种持续的整合感和幸福感。

三、心理幸福感的量化评估

国内外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其理论与内涵的探究也始终伴随着实证研究的发展,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理论出发编制最能体现其理论构想的心理幸福感问卷,这些问卷的产生也进一步繁荣了心理幸福感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影响最大的心理幸福感測评工具为Ryff与Keyes在1995年基于其六维度模型编制的《Ryff多维心理幸福感量表》,该量表由84个项目组成,涉及自我接纳、个人成长、生活目标、积极关系、环境掌控和独立自主等六个维度,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另外,Waterman在提出其“个人展现理论”时,为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其理论,也编制了一套《人格展现问卷》来对个体的幸福感水平进行测评,对应其理论上对幸福感的两种分类,问卷也包括了对个人展现的幸福的测评与对尽情享乐的幸福的测评两个部分。

国内方面独立发展的心理幸福感测评量表主要有著名积极心理学研究学者苗元江教授编制的《综合幸福感问卷》,该量表是在整合了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两种幸福感的理论模型与衡量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多方位、多功能、多测度且本土化的幸福感测评工具。该量表的心理幸福感分问卷主要是针对我国的大学生,且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应用价值较高。

四、心理幸福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建立在实现论哲学基础上的心理幸福感出现得比较晚,国内外对其研究也不如主观幸福感成熟,但随着对幸福感研究的深入,该领域的研究也呈现越来越明朗的发展趋势。早在Ryff提出心理幸福感的六维度模型,并编制出相应的测评量表后,学者们便开始利用该模型来评价不同群体的心理幸福感现状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该研究方向至今仍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最大热点。对心理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多集中在人口学变量及人格等因素上,如我国学者高淑燕等人以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实证研究也证明了人格对心理幸福感强有力的预测作用。

心理幸福感毕竟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在对心理幸福感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者们也一直没有停止努力。近年来对幸福感结构与内涵的研究呈现出整合的趋势,如Keyes根据SWB与PWB的分数高低将被试分为四种类型,并对二者的关系结构进行拟合,最终得出PWB与SWB是个体积极心理机能中的不同但又彼此联系的两个方面。国内方面严标宾等人对SWB与PWB两种幸福感取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认为二者的结合与各种不同的人口学变量及人格变量具有密切的关系,且二者呈现出彼此整合的趋势。苑燕等人则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两种幸福感之间的具有的内在联系。高良等人则在当前关于幸福感结构的基础上引入了价值实现成分,构建了一个包括需要满足感、生活满意感及价值实现感三个成分相互作用的幸福感三因素模型。

最后,在对心理幸福感的测定上,除了以自评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外,庞颖尝试利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对个体的心理幸福感进行测评,并认为心理幸福感应该由内隐的和外显的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共同组成。这一尝试对心理幸福感理论结构及研究手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学术界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现状看来,仍然是以发展其理论为主,实证研究还做得不够丰富。尤其是在国内方面,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上,都还较依赖于国外的理论和测评工具,因此未来国内方面应更多地结合国内实情及历史背景,探寻属于国人的心理幸福感机制,同时开发和编制适合现阶段国内不同群体被试的测评问卷。

参考文献:

[1]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赵昱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3]高淑燕,孙继民.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4).

[4]严标宾,郑雪,邱林.SWB和PWB:两种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分野与整合[J].心理科学,2004(4).

[5]苑燕,郑雪,余欣欣.SWB和PWB:两种幸福感取向的整合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3).

[6]高良,郑雪,严标宾.当代幸福感研究的反思与整合——幸福感三因素模型初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社区心理学概述 篇4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旅游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发展沿革,掌握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了解旅游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知道学习旅游心理学的价值和目的。【重点】

旅游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旅游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

理解人类心理的本质。

第一节: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旅游心理学的产生: 学科产生:1981年,美国CBI公司出版了由佛罗里达中心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小爱德华·J·梅奥和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兰斯·P·贾维斯合著的《旅游心理学》。该书第一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研究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和行为,揭开了旅游心理学研究的序幕。

二、对旅游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

观点

1、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观点

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工作者和旅游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观点

3、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本书观点)

旅游心理学分为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其中,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者的个体、群体心理,研究对象包括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

三、旅游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旅游心理学 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

2、旅游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其目的是为旅游服务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与策略性指导,体现他的实践借鉴价值。

第二节:旅游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历史:

(二)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属性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

情感过程:是人们情绪、情感的发生与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是人们面对困难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特征:集中体现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二、社会心理学

(一)个体社会心理

这一层面的研究包括社会化、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感情、社会态度等几个领域。

(二)社会交往心理

这一层面的内容包括对人际沟通、人际 影响、人际关系的研究。

(三)群体心理

三、消费者行为学

(一)个体变量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

(二)营销策略与消费者行为

(三)环境变量与消费者行为

四、旅游学

第三节: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测量法

二、研究和学习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2、有利于改善旅游业的经营管理

3、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

4、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及职业素养

上一篇: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下一篇:手术部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