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咨询室(通用11篇)
社区心理咨询室 篇1
xxx社区心理咨询室
二OO九年工作总结
2009年这一年里,心理咨询工作在全体工作人员尽力努力下,抓住机遇、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全力做好社区心理咨询工作,社区努力寻求“零的突破”,大做“心理文章”,发展“和谐社区”,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己任,以助力和谐社区为使命。
一、抓好心理咨询工作,打造心理普及平台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居民的合作。我社区为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持续稳定的宣传机制。为使社区咨询员及时掌握、共享有效资源,我们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推进社区心理普及工作,定期对居民普及心理知识,针对不同的需要和特点,开设了讲座、现场咨询等多种活动。我们还根据形势需要和社会热点开设不同形式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日常心理咨询。以活动紧贴群众思想实际,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让群众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疏导,让更多的心理问题消失在萌芽之中。
二、启动社区心理咨询活动,奏响了和谐大文章
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紧紧围绕市、区政府的中心工作,我社区迎挑战,抓机遇,促发展,凝聚广大社区
工作者的才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考虑社区群众的心理需求,以普及心理知识,实施心理咨询为突破口,帮助他们调适心理,缓解压力,把社区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做为社区创建和谐家庭切实惠及社区居民。
为提高全流程的优质、完美、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在检验、完善、提高中达到了利益协调机制,倾诉表达机制,心理干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的建立,帮助居民调解心理,缓解压力,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提高生活质量,创建和谐社会,奔向明媚、阳光、灿烂的明天。
xxx街社区
2009年3月
社区心理咨询室 篇2
人是身心的统一体, 机体患病会增加精神负担, 精神上的创伤又可直接对机体康复造成不良影响, 恐惧、焦虑是老年慢性病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严重的心理障碍, 它不仅影响其治疗效果, 更妨碍老人的身心健康。故社区护士应根据老人家庭环境情况的不同、病情的不同, 针对个人特点进行整体护理, 以便消除、减轻其情绪上的焦虑, 使老人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疾病的好转及康复[1]。
社区护理是护理发展的方向, 社区护士必须在现有条件基础上, 努力满足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笔者结合自己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 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反应的原因及护理作如下探讨。
1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反应产生的原因
1.1 原有生活模式被打破
老人固有的不良生活习惯被改变, 如:低盐、低脂饮食, 戒烟、戒酒, 使其产生焦躁、恐惧、抗拒、疑虑心理。
1.2 客观诱发
长期患病造成家属的懈怠, 不耐烦, 尤其是某些“空巢老人”患病后无依无靠, 更加感到孤独, 甚至有被遗弃的感觉, 从而加重恐惧感。
1.3 已形成的条件反射造成的恐惧
某些接受过治疗的老人对于某些治疗带来的痛苦回忆挥之不去。而对于初次接受治疗的老人, 由于缺乏经验, 唯恐治疗操作会影响某一器官的功能, 破坏自身的完整性, 从而导致恐惧[2]。
1.4 耐受能力的降低
由于长期被疾病折磨, 使老人耐受力降低, 多疑、敏感、易怒等, 医护人员不恰当的语言和行为均可导致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失衡。
2 护理措施
2.1 帮助老人尽快适应健康的生活模式
首先, 老人应居住在面向南方的房间, 干净、简单、无障碍。安排适当的体能训练, 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 使其心情舒畅, 减轻恐惧、紧张的心理[3]。
2.2 耐心引导家属
家属要关心、爱护老人, 尽可能多陪伴老人, 使其获得周到的照顾, 有安全感。对于语言、听力功能欠缺的老人, 应注意观察其表情、姿态, 以随时发现心理状态及病情变化, 及时就医, 避免延误病情, 争取获得最佳的抢救和治疗时机。
2.3 消除恐惧心理
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语言温和, 与老人交谈要真诚、热情、全神贯注, 从中了解老人的心理变化。同时告诉老人各项治疗及护理与其疾病的利害关系, 使老人明白每一项操作都是治疗疾病的必需, 使老人由恐惧转变为主动接受。切忌采用强迫手段, 这样只会令其更加恐惧, 导致严重的心理失衡[4]。
例如:我们曾经护理过一位脑瘤术后复发的患者, 由于对手术及术后护理的痛苦记忆犹新, 而后强制插入尿管, 造成其情绪极其不稳定, 不愿向医护人员诉说病痛, 甚至强烈拒绝其他治疗。1周后, 更换尿管时, 我们对其进行耐心解释, 以其在外工作的儿女为切入点, 开导他, 如不能配合治疗, 会影响身体康复, 无法与儿女团聚, 使老人在较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了治疗, 并增强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5]。
2.4 提高护士自身素质
护士的一言一行, 都对患者的心理反应有着直接影响。掌握语言技能, 做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知心朋友, 能够使患者在心理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
3 结论
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必备条件。在治疗的同时, 做好心理护理, 对疾病的康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使患者身心得到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婧.慢性老年病病人的心理护理[OL].中国心血管网.[http://www.365heart.com/htm l/2010/01/2010012815005300053116.shtm l].2010-01-28.
[2]陈春娣.社区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健康月刊 (B版) , 2011, 30 (1) :212.
[3]刘玉芬.社区老年慢性病服药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版, 2010, 12 (13) :201.
[4]范慧.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 2008, 27 (29) :105.
社区心理咨询室 篇3
关键词:社区;心理咨询;心理卫生;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81—02
引言
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衡量个体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加强社区心理干预逐渐成为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2002年《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要求社区卫生机构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的服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明确提出建设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而在现阶段,我国拥有超出1.6亿的老龄人口,并且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建设已经不容忽视。而其中城镇离退休老年人特定的心理转化是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问题[1]。在整个老年群体中有相对比较独特的特点,因而对城镇离退休老年人的研究十分有价值。
北京市X社区以及Y社区是非常典型的老年社区,其社区内的老年人已超过居民总数的40%,并且两社区均作为北京市较早一批设立社区心理咨询室的社区。本次研究开展于2011年8月,历经一年的时间收集咨询室使用情况,结合两社区内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居民的看法和态度,整理相关材料对当前社区心理咨询室尤其是老年社区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提出建议。
一、国内外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国外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三级预防理论[2]
初级预防理论:指采用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尽可能消除产生心理障碍的环境因素。
次级预防理论:及早发现社区居民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并及时干预、治疗服务。
三级预防理论:指使社区中有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人数减少,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回归环境。
同时,社区内心理卫生服务还涉及压力应对、危机干预、精神疾病愈后心理健康等,主要的服务方式为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以及心理咨询两大方面。社区内均设有专业心理咨询以及相关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
通过对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探讨,可以发现,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是以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理论为基础的,而且十分注重心理学在社区和社会的应用,倡导社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与非专业人士共享的态度方式,而且发展历史较长,在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创新,从而发展出较为完备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与模式。其模式基本上是政府发起或引导、社会支持、社区动员,这样既保证了国家政策的方向性,扩大了社会责任的覆盖面,又极大地激发了民间的创造力。而且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方法多样、队伍建设完整、基本上都考虑到社区居民的主要需求。
(二)我国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社区心理服务模式有:第一,医学模式:它是指各种卫生机构承担的社区心理服务的存在形式。例如,现有的社区卫生机构、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在社区“伸腿办院”、疾病控制中心在社区的宣传教育等。第二,社会模式:它是指社会上自发、自愿形成的占据社区一席之地的个体性质的心理服务机构的存在形式,从业人员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缺少专业技能和经验。目前的这些社区心理服务模式普遍问题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规范程度不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仅仅停留在面上欠深入[3]。
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所建立,但是仍属于初步阶段,专业人员不足、相关机构缺乏以及居民认识的偏差都制约了该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对象心理需求特点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吴振云等人通过调查北京地区18个区县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从而分析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在人际交往的需求方面,老年人在不顺心时选择谈心的对象,按选擇的比例大小依次为老朋友/老同志、家人和邻居;在心情和心理感受方面,老年人总体上心情较好,但心情与受教育程度有关,随受教育程度提高而改善;老年人的心理感受总体上也比较好,会随增龄而降低,随受教育程度提高而改善。此研究可见,老年人最愿意与老朋友、老同事谈心,说明人到老年需要有知己。与家人谈心,与晚辈沟通,互相尊重、信赖,密切关系,这是最好的感情交流,可缓解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反应(如孤独、抑郁和失落感等),有益于心理健康。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依旧存在,同时,根据他们本身人群的特点,他们所产生的自我调节方式以及心理需求具有一定的特点。
二、访谈结果
(一)社区居民对心理咨询理解存在偏差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受访者大多表示社区内的心理卫生服务是必要的,但是社区内设立的心理咨询室已经一年有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当我们问及他们是否听说过社区内的心理咨询室时,多表示不知道。通过对工作人员的询问,他们表示并非社区内的宣传不够,而是居民对于“心理咨询”这几个字表示抵触,并没有留心这一系列的宣传工作。
同时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心理服务就是心理咨询,而且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心理服务对象是有明显精神性疾病症状的人”;部分认为:“在遇到重大负面事件或自身无法调节心理冲突时都可以去”;还有人提到“寻求服务的人多多少少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或“自己有些问题”。并且强调虽然他们认为心理服务是必要的,但是他们认为至少在现阶段自己不需要,因为他们有一套自身的调节方法。
(二)受访老年人表示对于心理冲突习惯于自身固有的调节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离退休老年人拥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因此受访的老年人认为的一些负面情绪不会过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时,通常选择自行处理。他们表示自己能够想得开:一方面是自信自己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是感觉自己年事已高,对于事情的心态可以放得更加平和。面对一些自身难以处理的情绪时,他们通常选择和身边亲近的人诉说,例如自己的伴侣或者同代的老年人。再者是社区内较为熟悉的群体,如熟悉的社区工作人员。另外,在访谈中表示,他们不会选择心理咨询或者拒绝参与社区内心理咨询的主要原因是社区内心理咨询人员甚至社会上心理咨询机构所提供的专业人员年龄相对较小。他们对年轻人不够信任,而老年人更愿意与同龄朋友交谈,解决自身情绪问题。
(三)对于心理服务形式的建议
受访老年人认为心理服务的开展一定要由工作人员主动提供帮助开始。他们所认为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对象(比如精神异常者)通常难以接触到,这个群体很少出来,而他们也不会自发地寻求心理机构的帮助。因此心理服务人员在现阶段应当主动前往一些居民的家中,尤其是对那些生活存在困难的家庭,要主动提供帮助,为其调节情绪,起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同时针对心理服务进行宣传。
(四)对工作人员的情感需求比专业性需求更高
通过Y社区的“居民恳谈室”的运转,我们发现,当地的离退休老年人更加倾向于和那些能够了解自己感受,易于因为自己遭遇而引起共鸣的人交谈。我们尝试询问受访者对于心理专家的态度时,他们同样表示对于心理专家的不信任。
受访者希望为自身调节情绪的工作人员是自己所熟悉的,并且是能够诱发自身倾诉的。他们更加注重为自身服务的人能否正确地投入情感。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共情的能力。
三、分析与讨论
(一)离退休老年人的偏见来源于未知
由于心理卫生服务相关内容在我国发展时间短暂,因此当前我国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且形式单一。离退休老年人对于心理卫生服务的认识存在偏差,将“心理”等同于“精神”。他们自身的固有思维影响他们对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这个新事物的印象。在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离退休老年人认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重点在于心理咨询,并且其主要服务对象是精神性疾病患者。由于心理服务在全国也并不普及,并不属于“生活必需品”,因此,这种观念更难改变。我国针对离退休老年人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不能完全照搬国外发展模式,在当前心理卫生服務初级阶段,首先应摆正服务对象对于本项服务的认识,让其了解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对其身心健康具有的重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开展活动。
(二)离退休老年人希望心理咨询的信任关系建立在一定的熟悉程度上
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咨询,要求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互不认识,从完全陌生的关系开展。但是当前我国离退休老年人由于缺乏对于心理服务的认识,希望与陌生人建立咨询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访谈中我们也多次发现,能够有效影响离退休老年人个人观念的主要是与他们亲近的人群,例如亲属、朋友等。因为离退休老年人往往都经历过我国巨大的变革时期,与自身熟悉的亲人交流,他们认为更加容易得到共鸣,同时也更易产生安全感,这种感觉使得他们能够在交谈中畅所欲言。很多离退休老年人都表示了对于年轻人的不信任,认为相比之下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与阅历,这是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造成的结果。如果咨询师从根本上受到来访者的抵触,那么成功有效的咨询根本无从谈起。
以Y为例,居民恳谈室的成功开展主要是因为其社区没有物业,居委会承担了物业的职能,工作人员长期与居民相处,居民对工作人员就容易产生信任关系,同时在矛盾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够切实为服务对象提供相关的指导甚至实地帮助。虽然这种工作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服务有很大区别,但是在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道路上,不失为一种方式。
(三)对于不同特点的离退休老年人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
离退休老年人对于心理服务的认识存在偏差,而社区内对于这方面的宣传也是寥寥无几。本项目所访谈社区的居民人数分别为1万余人和0.5万余人,而宣传分别以广播和板报的形式,这种方式想要覆盖到大部分人员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当前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仅着重于心理咨询,且开展效果不理想,仍然是传统形式上的被动等待来访者求助。根据对工作人员和离退休老年居民的访问,他们提出现阶段社区内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老年人:一是比较有活力的,一般在60~75岁,他们的身体状况相对良好,能够积极外出参与活动;二是难以外出的,由于种种原因(身体、性格等)他们一般不出门,也不参与社区活动,这一部分老年人潜在的心理服务需求可能更高。受访者表示希望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能够针对第二类老年人,开展主动上门服务,一方面避免了老人外出困难,另一方面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个熟悉而隐秘的空间。这样,既可以主动了解居民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又能宣传、普及心理卫生服务知识。
四、建议
(一)逐步建立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当前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仅是心理咨询室的开设,并且心理咨询服务也没有普及。因此,我们首先应完善社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在咨询室设立的同时,进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宣传。根据每个社区内特有的宣传手段或者直接走访居民的方式进行。
(二)拓展心理咨询室职能
当前离退休老年人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主要是精神疾病的治疗,一部分人认为还包括情绪调节,而情绪调节他们认为自身可以做到,因此社区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对此,我们可以尝试以宜春里社区的“居民恳谈室”为模板,其“居民恳谈室”直接回避了敏感的“心理咨询”,其工作范围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它的职能包括:情绪调节,即对来访者个人情绪进行安抚;矛盾调解与实际困难的解决,对于来访者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指导尤其是技巧上的帮助,将传统意义上的长期心理咨询服务变换为更为直接有效的、短期的“人际关系咨询”、“生活技巧服务”等;在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室的同时,我们可以让心理咨询室在原本治疗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以上两个与调解相关的职能,首先让大家了解这项服务,再与社区服务其他工作部门相结合,深化服务方式。
(三)社区内直接进行专业人员的培养
对于离退休老年人心理服务所要求的特殊信任关系,我们认为,当前培训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时,可以就地从社区工作人员内直接选拔,统一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养,并没有严格的背景要求。这是因为这些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社区内,对于社区居民有一定的影响力,便于今后工作特殊信任关系的建立。同时,在没有绝对严格专业化背景的影响下,这些社区工作人员能够用更为朴实的方式表达心理服务中的必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晓菊,田明顺,秦爱玲.浅谈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社会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10,5(2):84.
[2]郭梅华,张灵聪.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及其对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借鉴[J].社会工作:经验借鉴,2009,(1):58—61.
社区心理辅导教案 篇4
1.模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参加换届选举。
2、不搞请客送礼、贿赂、欺骗、威胁等其它妨害破坏选举的行为。
3、不对其他参选人进行诽谤、诬告等恶意中伤和人身攻击。
5、不指使配偶、其他亲属和朋友等干涉选民的选举意愿。
6、自觉接受村民选举委员会、乡镇党委审查审核,若因存在不符合候选人条件而被取消候选人资格的,本人愿意接受。
若违反上述内容或有其他违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相关责任,并接受组织处理。履职承诺
1、严格履行村干部职责。
2、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
3、严格遵守廉政建设各项规定。
4、坚持首问责任制。
5、诚实守信,作风务实,不欺上瞒下,不弄虚作假,及时完成工作任务。
若违反上述内容或有其他违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相关责任,并接受组织处理。辞职承诺
1、不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或不能正确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工作职责的。
2、不执行村党组织的决定,不执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合法决定、决议,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后果的。
3、严重影响村级班子或村民团结,给村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后果的。
4、违规决策、管理或严重失误、失职,造成村集体经济较大损失或较大负面影响,群众反响强烈的。
5、煽动、组织或参与集体上访、无理上访的。
若违反上述内容或有其他违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相关责任,并接受组织处理。
社区心理咨询工作计划) 篇5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创建和谐社会,提高全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落实民政局《》的精神,现制定社区心理咨询中心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我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为指导,以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为保障,以提高全社区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未成人健全人格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党中央创建和谐社会的指导精神,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工作思路
1、面向全社区居民特别是未成人,立足于未成人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预防、疏导为主,干预、治疗为辅。
2、发挥社区心理咨询师的作用,有效地开展工作
3、认真细致地做好个别咨询辅导工作,力求在个案上有所突破。
三、具体工作
1、建立健全心理工作档案
(1)、家庭环境档案
(2)、全区人格调查档案
(3)、调查分析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状况档案
(4)、受访和案件处理基本情况统计档案
(5)、心理异常问题的社区矫正对象统计档案
(6)、心理健康调查档案
(7)、典型个案档案
(8)、社区心理咨询案例档案
(9)、危机应对干预档案
(9)、个体箱庭档案
(10)、团体箱体档案
(11)、心理咨询相关制度档案
2、搭建工作平台,引入专业资源
街道社区心理服务中心建立了“心灵的窗户”、“箱庭游戏”等心理体验设备,心理咨询师也是专家型,多次出外学习,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利用现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专家学者联姻到社区心理服务中心指导并参与心理志愿服务工作。心理服务中心全天为社区居民开放,接待上门求助者,为社区居民解决夫妻关系失和、亲子关系紧张、居民心理焦虑等问题,维护辖区和谐稳定
3、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专业队伍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志愿者队伍:专家和多名心理咨询师及法律工作者、丰富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和较高文化水平、心理专业知识的退休老教师和机关退休干部为志愿心理咨询师,并健全机制,确保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4、建立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机制
5、根据群众需要,开展资源服务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社区居民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志愿服务工作。
一是积极利用社区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从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二针对社区居民,到各社区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将开展《做情绪的主人》、《心态决定健康》、《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生活品质》等专业心理健康课程。
三是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积极开展针对未成人的个体咨询。做好未成人的个别辅导工作,为来访的未成人提供咨询,对未成人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四是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主要通过二个途径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知识。其一是在例行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活动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重点人群,如青少年的抑郁症、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人际交往的压力、妇女在孕产期的情绪状态,老年人的记忆、智力活动等,以早期发现抑郁症、老年期痴呆等。二是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开展咨询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读物、制作宣传展
板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其精神健康水平。五是加强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软件建设和正常应用本完善心理测量软件建设,搜集和整理适合社区中小学生、中老年、社区工作者等的心理测评软件,开展心理测量工作。
六是开展精神疾病线索调查,建立疾病个案档案管理,维护患者的隐私权,定期随访,社会建立应急处置机制,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提供无缝隙服务,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管理治,疗开展社区心理康复指导,促使早日回归,七是针对社区残疾人,定期到残联、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心理志愿服务,心理志愿者与残疾人结成对子,通过交友谈心、共同劳动、外出参观等方式,让残疾人体会到社会的关怀,重拾生活信心
八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孩子是维系家庭的纽带,是社会稳定的核心,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并呈逐年上升,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吸毒、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另外,具有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家庭内暴力、出走、自杀等)的青少年,通常遭到过太多的批评、指责,他们对成年人几乎都充满敌意和不信任,往往较难纠正。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也
是心理咨询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重要的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心理障碍、对人恐怖症、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问题,找出其症状背后的心理原因,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联手开展有效地心理咨询服务。
九是针对家庭暴力、第三者插足、母子关系紧张、婚恋受挫等婚姻家庭问题,用细心和耐心为社区居民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化解家庭矛盾。
十是针对亲子关系紧张的居民,制定《家庭亲子教养计划》,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化解各类家庭和亲子矛盾。此外,心理咨询师公开手机号,随时接听社区居民咨询,及时进行劝解。通过各类心理志愿服务活动,化解矛盾纠纷,排解居民心理障碍。
十一是针对中高考开展“中、高考伴你行,生命因考试而精彩”阳光行动,考后开展“生命中不仅有多愁的秋天,更有明媚的春天”心理辅导、箱庭游戏减压等系列活动。为考生和家长努力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
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综述 篇6
文章介绍了国外关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效果及满意度,影响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及其效果的因素,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方法及其模式,以及有关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有关研究.
作 者:陈传锋 武雪婷 严建雯 CHEN Chuan-feng WU Xue-ting YAN Jian-wen 作者单位:陈传锋,CHEN Chuan-feng(宁波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浙江,宁波,315211)
武雪婷,WU Xue-ting(宁波大学,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严建雯,YAN Jian-wen(宁波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浙江,宁波,315211)
社区独居老人的心理护理要点 篇7
关键词:社区独居老人,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口老龄化逐步增加, 一些丧偶老人, 无儿无女老人也越老越多, 社区独居老人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由于老人年龄的不断增长, 各项生理功能逐步减退, 一般都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此类独居老人一旦发病, 不仅在住院期间无人照顾, 而且担心自身的健康问题, 害怕自己无法痊愈,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1], 造成老人孤单、抑郁、郁闷等心理问题。健康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和身心健康两个方面, 健康的一半是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躯体健康的重要基础。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独居老人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2]。通过2011年在常教社区内随机选取132名独居老人和132例与配偶或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重点是关注独居老人的心理护理问题, 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重要作用, 改善老人的不良心理, 构建老人的健康生活模式, 对独居老人恢复躯体健康和身心健康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从常教社区中随机抽取132名独居老人作为观察组, 抽取132例与配偶或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为对照组。老人均是自愿参加调查, 观察组132例老人中, 男60例, 女72例;年龄在60~7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3岁;文化程度方面:文盲65例, 小学40例, 初中22例, 高中5例。对照组132例老人中, 男65例, 女67例;年龄在61~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4岁;文化程度方面:文盲60例, 小学56例, 初中10例, 高中6例。
1.2 方法
对两组老人进行生活质量综合问卷和心理问题调查表评定, 让老人在填表之前消除顾虑, 充分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和心理状况。填表前向老人表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征得老人的同意。对于文化程度低, 理解能力欠佳, 具有读写障碍的老人, 应该多加指导和解释。问卷方面主要有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 让老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评定, 独立完成问卷调查。
2 结果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定结果较对照组差, 见表1。观察组的心理状态较对照组差, 见表2。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心理状态有显著性差异, 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低于与配偶或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 特别是在住房条件、经济条件方面。社区独居老人是一群比较特殊的人群, 由于平时长期独居, 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得到的关怀比较少。有些老人由于没有亲人, 身体出现问题后会导致住院期间的心理负担更重, 没有归属感;有些老人由于过度担心经济问题, 忧心忡忡, 对睡眠情况、身体恢复、心理状况造成严重影响。这些情况都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诱因。独居老人由于长期独居带来的心理问题, 如果老人无法适应便会引起多种身心疾病, 不仅给家庭带来各种各样困难, 还会带来多种社会问题。可通过社会方面援助、财政支持等方面积极配合, 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护理服务体系, 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医务人员应尽量做好独居老人的心理护理, 保持一个愉快的精神状态, 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作为躯体健康的基础, 能帮助老年人抵抗年老后器官功能衰退所导致的慢性疾病。现代社会, 经济发展迅速, 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对老人的关心照顾慢慢疏忽, 往往会导致老人不良情绪的滋生, 出现不愉快情绪。在不能够及时宽慰处理的情况下, 会对老人造成很大的身心健康威胁。因而, 护理人员应对社区独居老人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减轻老人的情绪障碍, 树立老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社区为老人增设社区学校, 为老人提供一个晚年的学习环境, 利用类似于老年大学的机构充实老人枯燥的生活。成立社区日常服务站, 大家互帮互助, 这样可以使老人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积极。经常在社区举办休闲的群体活动, 鼓励老人参加, 在娱乐休闲的同时能够带动老人的良好情绪, 活跃思维, 对老人的积极心态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表明[3]:和睦的家庭情况、良好的心理状况为老年人带来满意的生活, 在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老人的不同心理问题, 对老人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尤其是心理护理辅导, 护理人员应积极的与老人沟通交流, 找到老人的心理需求所在, 了解老人的家庭背景和工作生活环境, 沟通同时为老人提供一些健康教育知识, 获取老人的信任, 帮助老人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4]。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应该及时了解老人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适当的安排有助于老人身心健康的一些活动, 关注老人的用药情况和生活情况使老人的心理状况保持在最佳状态, 让老人有个稳定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身体健康早日恢复[4]。
参考文献
[1]贺新艳, 栾霞, 刘丽杰.丧偶独居老年人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2) :142-144.
[2]陶红, 姚中华, 叶盛, 等.上海市南汇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10) :1412-1414.
[3]須俊滟, 国内空巢老人护理困境与研究进展.上海护理, 2009, 9 (5) :72-74.
社区心理咨询室 篇8
空巢老人作为特殊群体,由于缺乏子女陪伴,生活单一,缺少精神慰藉,易出现失落、孤独、焦虑、抑郁、恐惧及自卑等心理问题。有一些研究也证实, 空巢老人心理上表现出更多的痛苦、不适、焦虑和抑郁,那些没有同子女一起居住的空巢老人自我评价偏低。从研究结果来看, 空巢老人的确在情感上更脆弱, 他们更渴望来自外界的支持与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突出。这些突出的心理问题归纳起来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即“空巢综合征”。
空巢综合征是空巢老人身心疾病的主要表现。空巢老人面临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为不便等问题,被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困扰,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空巢综合征甚至有引发老年痴呆症的可能。因此,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针对社区空巢老人的心理养护也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提上议程。
一、社区空巢老人心理需求的特点与矛盾
现代社会总是倾向于把去发达的城市求学和工作定义为一种成功,这就使得许多年轻人离开父母所在地而外出独立生活。加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进入老龄化,空巢老人这一群体日渐显现出各种现实问题,心理问题尤其凸显,比如孤独、恐惧生病和死亡、抑郁甚至是轻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社区空巢老人给予一定的心理援助是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生理衰退带来的健康需求与心理问题增加的矛盾
健康需求是满足老年人生理与安全需要的基本表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不仅关注自己身患的疾病,同时也关心自己身体的健康程度。对身患疾病的防治、病后的康复、身体健康和饮食营养等均较重视,希望获得健康体检、饮食指导、上门护理及康复服务等支持。但由于目前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导致很多老人的健康需求尤其是心理健康的需求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于是,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增加,突出的表现是抑郁、孤独、恐惧等,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更给子女带来了焦虑和较大的心理负担。
(二)归属和价值的失落与社会支持缺失的矛盾
老年人退休后,离开工作岗位,工作价值和归属包括权力的失去往往会带来极大的失落感,再加上社交圈变窄,缺少沟通和交流的对象,社会交往活动越来越少,这直接带来了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中,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主观体验和感受的被理解、被关怀,而作为社会支持系统的家庭关爱能有效地缓解老人的孤寂感。相比之下,空巢老人对这种社会支持的获得相对较少,因此,带来了心理的极度失衡感,老人们本该通过享受子女绕膝的天伦之乐来弥补这种失落,但空巢现象的出现使这种愿望和心理需求再度落空。
(三)回味成功与渴求尊重带来的自我的内在冲突
伴随着职业角色转变和社会联系的中断,失去了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场所,老年人应有的社会权利和社会尊重也降低了。另外,由于子女在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独立和成熟,老年人作为父母的角色越来越模糊,在家庭中的权威性也逐渐降低。这一切都使得老年人对他人的尊重格外敏感,因而提高了尊重需求。于是,老年人开始更多地靠回忆往事与回味成功来重新唤起对这种尊重的需求。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家庭仍然是老人获得心灵能量和支持的首选场域,但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老人从家庭中获得充分的精神滋养似乎显得不太现实,家庭养老已呈现出独木难支之势。在西方,社区心理学始终强调系统地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个体与所在社区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国内目前类似的探索还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在解决社会心理问题过程中,社区的功能优势和角色特点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充分利用社区的地域、组织、关系系统建立起一种针对空巢老人的社区心理养护服务,真正形成老年心理养护服务的可持续运作机制是其服务体系建构的重点和难点。
二、社区空巢老人心理养护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空巢老人心理养护的内容
1.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心理健康体系还相当不完善。我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比年轻人更加滞后。很多人对心理健康还不够重视,或者对心理疾患有一些误解或偏见。西方社会的社区健康知识普及的经验值得我们吸取,尤其是系统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不仅可以使空巢老人重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可以获得一种自我调适和获得幸福感的方法,为以后的心理养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社会支持是目前公认的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正式支持包括社区的公共老年服务并不能满足他们深层次的需求,也不能完全替代非正式支持(亲人的日常照顾)。从心理层面来看,非正式支持似乎更为重要,因此,如何为空巢老人获得亲人的支持或者通过互助形式形成良好系统,不仅能给老人带来更多动力,使他们更有安全感,而且能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3.社区心理关爱。有学者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应该在社区开设与心理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课程,为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做好初级预防。空巢老人往往有很多空闲时间,多在社区开展一些老年人感兴趣的讲座或沙龙,既能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增加社会交往的机会,又能充实他们的生活。
4.社区心理咨询与辅导。在社区开办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为社区的空巢老人提供专业、系统的心理咨询或者心理辅导服务,及时帮助老人预防或者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组织专业的社会工作小组,定期探望空巢老人,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及时获悉老人的心理状况并给予初步的心理辅导。社区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形式目前在国内一些先进的社区已经初步实施,成熟的方式为一是社会公益组织设立的社区心理服务站,定期组织心理咨询专家为空巢老人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二是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针对社区老年人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政府买单,第三方心理服务机构为空巢老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二)社区空巢老人心理养护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社区心理养护工作还很不健全,功能模块的设置还不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养护并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思想认识上也没有到位。因此,形成了空巢老人心理养护的工作职责分配得不明确,部门间缺少协调,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服务体系,也缺少相关的监管人员,甚至大多数社区还是一片空白。
尤其是当前第三方服务开始进入社区进行心理养护工作,如何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和形成客观的评价体系,我们显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目前,由于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带来的是其躯体健康和社会疾病负担的加重。医学强调心身一体,心理健康影响幸福感,影响身体健康,影响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因此,空巢老人的心理养护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三、社区空巢老人心理养护的途径与策略
(一)社区成立专门心理服务机构
除了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还需要定期开设团体辅导及沙龙等团体活动项目,辅助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这种机构可以结合社区卫生医疗站实施,也可以引进规范的专业机构实施,社区需要规范管理,强化其为空巢老人服务的职能。
(二)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
政府可以为社区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即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为特殊群体、边缘群体提供的专业社会、心理工作服务。通过专业的项目拓展,面向社区空巢老人开展健康活动策划、心理评估、个体心理援助等社会服务项目。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三)公益组织的社区心理援助
社会上的公益组织投资资助心理专业机构进行社会心理援助,或者公益组织直接进入社区进行心理援助服务。比如,社区老人心理关爱社团、知心姐姐团队等,他们集结专业的心理援助人员来到各个社区对空巢老人进行系统的心理服务;各社区还可以从内部组织志愿者或者义工协助专业人员开展各项心理养护工作。
(四)综合性服务体系建立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不是孤立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它的可持续运作依赖于全方位合作机制的建立。社区是一个开放并与社会互动的系统,有助于老年人在不离家的同时融入主流社会,防止老年人被边缘化。社区心理需求是社区开展一切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构建科学有效、重在“服务”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四、展望
探讨社区的心理服务完善办法论文 篇9
一、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现状
刘影等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约60%的居民认为需要,其中约12%的居民认为需定期或经常需要心理咨询;吴均林的一项调查也表明,需要心理健康服务的居民占被调查居民的86%。在所需求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中,居民认为个人情绪调控,如焦虑、抑郁最为重要,然后是人际关系,家庭问题和亲子教育,除此之外是个人成长性问题,如职业发展、人生规划等。在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处理不当,都可能会使个体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人们开始有了心理咨询的意识,大部分居民认为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其中青年居民对于自身能力评估问题以及人际交往,职业选择等方面问题最为关注,中年居民较关注子女教育问题,而老年居民则更关注家庭矛盾以及个人焦虑和抑郁等问题。有研究者专门对已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社区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多数居民在接受服务后心理健康程度有了较明显的提升。刘素珍等人对社区居民接受社区心理辅导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辅导前相比,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在辅导后有了明显的进步;华杏珠的一项研究也表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的增设,明显增高了居民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群众的心理卫生保健意识和能力。
二、从整体看
何华敏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所调查的社区中,58.20%的社区没有配置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人员。从整体来看,由于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正处于起步阶段,服务模式还未真正建立起来。许多社区还未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服务工作大多是在日常工作中附带进行的,服务仅停留在心理健康宣传资料的发放和心理知识科普讲座上等,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服务。潘玲娜等人的一项调查表明,46.2%的社区没有开展过心理健康相关服务活动,剩下的53.8%的社区虽然开展过相关主题活动,但次数非常有限,5年内仅开展过1~2次。且大多数提供服务的人员都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也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知识的系统培训。由此可见,目前在提供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社区中,居民在接受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后,心理健康水平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从整体来看,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仍处于摸索尝试阶段,服务模式还不成熟,能够真正提供系统、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的社区非常有限。
三、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发展对策
我们可以在吸收外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念,在社区设立社区心理诊所或社区心理咨询门诊,开展社区心理咨询服务,随时接受居民咨询;还可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服务,如举办心理健康各种专题讲座,建立社区心理健康网站,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宣传专栏,等等,为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大宣传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客观评价,改变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误区。虽然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心理咨询在中国并没有形成氛围,很多居民仍然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混为一谈,导致很多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抱有偏见。害怕世俗的眼光、怕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心理总会影响咨询的动机,使得大部分需要心理咨询的居民往往仅停留在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并没有进一步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因此,应当加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力度,提高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客观评价。可在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关注各种群体,如空巢老人、高考学生、孕妇与新生儿妈妈、单亲家庭子女等,主动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解决面临的实际心理问题,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切合实际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四、提高素养
社区心理咨询室 篇10
社区痴呆患者的家庭照料者心理状况研究
目的 为了解社区痴呆患者的家庭照料者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MMSE、ADL、GDS、BeAD和GHQ对103例社区痴呆患者的家庭照料者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家庭照料者的焦虑失眠症状明显。主要与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问题相关;与照料者本身的年龄、文化和对痴呆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关。结论 对老年痴呆的照料以及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
作 者:饶顺曾 陈碧霞 周治荣 沈文龙 陈美娟 宋立升 作者单位:32,上海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刊 名:四川精神卫生英文刊名:SICHUAN MENTAL HEALTH年,卷(期):200215(3)分类号:B841关键词:照料者 老年痴呆 社区 心理状况
社区心理咨询室 篇11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心理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34-02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analy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cording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 to take pertinent psychological nursing meas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a good treatment effect. Methods from 2010 July - 2011 July the Institute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Hospital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process, the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ake corresponding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It was found in 276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because of illness, mental state is also often appear repeatedly, mainly manifested as anxiety, fear, loneliness, loneliness, loss, depression, paranoid, inferiority complex, sensitive. Conclusion through the careful analy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mplement it differs from man to man. And nursing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to meet th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needs, on rehabilitation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心理护理是根据心理学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和心理沟通,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1]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健康的心态会促进疾病的康复,不良的心理将影响疾病的转归。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这是医院护理和社区护理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年7月~2011年7月住院的老年慢性病患者276例。其中男123例 ,女153例,年龄55岁~89岁,平均72岁。
1、2 方法 :采用漢密顿抑郁量表(HAMD)[2] 调查,由心理医师和高资历护士进行。通过与老年慢性病患者交流,观察患者较典型的语言和行为,综合患者的疾病诊断、生活自理能力等因素,分析判断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征,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对策,收到理想的诊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二 心理状态
2.1 焦虑恐惧心理:老年慢性病患者常年受疾病折磨,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感;由于疾病愈合时间长,家人体贴不够,有的老年病患者即使身体早感不适也因各种原因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似乎感觉离死神不远了,因此,对疾病和死亡他们通常会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感。
2. 2 抑郁失望心理: 久治不见成效的慢性疾病,导致老年慢性病患者在情绪和心理上产生抑郁,遇事灰心,悲观,丧失了治疗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从而产生了失望的心理。
2、3 失落自卑心理 :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患病后力不从心、体弱多病,担心给家人和晚辈带来麻烦,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2、4 孤独寂寞心理 :大多数老年慢性病患者有着固定的治疗程序,每日生活单一,使他们的生活空间变小,加之因听力不好影响了与人交往,不愿出门,常感到无所事事,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空虚和寂寞感。
2、5 偏执敏感心理 :有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性情较怪僻,表现出情绪低落、表情淡漠、固执己见;有的急躁,易发脾气,常敏感多疑,认为自己的病情很严重,甚至怀疑家人有意隐瞒其病情,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平淡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进而加重其心理负担。
2、6 健忘自尊心理 :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慢性病患者经常忘记吃药,这也给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影响;有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欢周围人恭顺他,为了得到情感上的尊重和理解,甚至伴有幼稚行为,情感脆弱,自尊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也极易受到伤害。这些不良的心理对疾病的恢复及治疗极为不利。
2、7 强化依赖心理 :由于衰老及疾病缠身,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往往需要他人照顾,常会感到自身被社会抛弃,成为家庭的累赘,缺乏归属感,易产生依赖心理。有的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不愿出院,仍然强化患者角色。
三 护理对策
3、1 对有焦虑、恐惧心理的慢性病患者:注重引导要有耐心。在护理工作中特别需要有耐心,要用热情友好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多与患者交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说明病情的重要性、可靠性及安全措施,给他们以足够的心理上的支持,并有意选择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引导谈话的方向,转移患者在自身疾病上过度集中注意力,安抚患者,缓解其焦虑、恐惧心理。
3、2 对有抑郁、失望心理的慢性病患者:注重情绪要有关心。护士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劝慰,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并给予理解和安慰,克服消极情绪的滋长,驱散病人心头的忧郁,对他们的询问和质疑要百问不厌,用具有说服力的成功事例进行交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客观地介绍主管医生的高超技术,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赖,使他们能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消除其抑郁、失望心理。
3、3 对有失落、自卑心理的慢性病患者:注重角色要有自信心。 老年慢病患者都希望自己的疾病被重视、受尊敬。因此,对老年慢病患者一定要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及称呼,这样可以使病人感到亲切。用肯定、赞扬的语气,激励、指导病人,与其促膝谈心,树立自信心,克服失落、自卑的心理。
3、4 对有孤独、寂寞心理的慢性病患者:注重创造要有倾心。护理人员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消除病人孤独、寂寞的心理 ,丰富病人的生活内容,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安排他们参加文娱生活、体育活动,活跃病房气氛;护士适当地用手抚摸老年人的手、肩或给予搀扶,可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当向护士倾诉自己的疾病、心情、家庭或单位的烦恼时,要注意倾听,体谅病人,对老年慢病患者充满同情心,听他们说话时要专心,回答询问要慢,声音要大些,使老年患者感到有所依托,不再感到孤独和寂寞。
3、5 对有偏执、敏感心理的慢性病患者: 注重开导要有爱心。首先护士应细心观察,了解病人产生偏执和多疑的原因。若是生活上的,护士应尽量帮助解决或尽快与其家人联系,给予妥善处理;若是因对疾病本身不清楚,护士应进行细致的宣教,讲解有关的疾病知识,同时要注意加强医护联系,要求医生和护士讲解内容要一致,以免引起病人多疑。其次要经常与他们交流沟通,态度诚恳,表情自如,在平时的工作中,护士应尽量避免自己的举止行为给老年病人造成的心理影响,要学会控制情绪,操作应稳重,认真准确、轻柔,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对于固执己见、心胸狭窄、偏执的病人,护士应给予谅解,耐心开导,要热情有爱心,尽量尊重病人自己的意见,不勉强他们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嗜好,缓慢纠正偏执敏感的心理,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3、6 对健忘、自尊心强的慢性病患者:注重理解要有同情心。老年慢性病的患者由于各种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患病后自尊、自怜心理增强,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出现健忘,爱唠叨。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与老年患者交谈时语言的修养和沟通的技巧,对他们的称呼要有尊敬之意,避免使用床号呼喊。对老人的健忘要有同情心,经常提醒他,减少健忘带来的麻烦和影响,同时应鼓励他们科学用脑,如学习老年保健、养身知识,既丰富了老年生活又延缓了记忆的衰老;在与老人交谈中,要耐心倾听,不可随意打断老人的谈话,不可表现出厌烦情绪,应诚恳友善地向他(她)点头,给予深切的理解,不要奚落与讥讽,绝不能损伤其自尊心,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对实在办不到的要求,也应解释清楚,这样做才能使老人的自尊心得到满足。
3、7 对有较强依赖心理的慢性病患者:注重健康宣教要精心。 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及时了解检查结果,明确治疗与康复过程,鼓励病人尽可能参与疾病的医疗决策活动中。[3]帮助老年慢性病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能力,教育患者树立坚强的信念。其次,医护人员除了护理上要精心,还应争取家属的通力合作,让其向患者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从而消除或减少不良心理。
三,结果
通过对276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的放矢地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帮助老年慢性病人消除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其中因心理问题得到护理干预病情改善明显163例,有效控制的72例,有效率达85.14%。
四,讨论
老年慢性病患者常有各种心理特征[4],认真分析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实施整体护理的同时,要按照治病先治心的原则进行心理护理。经心理护理后,大部分老年慢性病患者都能以较为健康的心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利于疾病的稳定和康复。这既提升了患者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满意度,又改善了医患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金莲、石贞仙、董新案等,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7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2~12
[3]杨梅、王守莉,老年人心理问题与有效护理措施探讨[J] . 护理研究与实践 2011,23(2):23
【社区心理咨询室】推荐阅读:
成立社区心理咨询室06-28
社区心理干预10-03
社区心理学06-24
社区心理学概述07-24
乡镇社区居民心理健康08-20
社区心理活动工作总结07-06
社区老年心理护理心得体会10-21
探讨社区的心理服务完善办法论文10-22
横街社区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活动06-06
社区创建幸福社区方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