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申报低碳社区报告(共8篇)
社区申报低碳社区报告 篇1
**社区申报民主法治社区的报告
**社区创建县级民主法治社区的工作,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关心重视下,在县司法局的具体指导下,在社区党委和居会会的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下,经过全社区党团员和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我社区开展创建县级民主法治社区活动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的基本情况及现状
**社区地处呈贡县城西南面,与西南晨大农贸市场紧邻,社区东面至昆洛公路、昆玉公路、交通相当便利。社区居委会下辖8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086户,总人口2988人,外来流动人口在册数5400人,社区党委下设三个支部十个党小组,党员人数134人。全社区现有耕地面积805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是一个人多地少较为突出的自然村。社区现有集体、私营企业20个(有餐饮娱乐业汽车修理业、农产品冷藏运业等)。
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社区在上组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
**社区出现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及广大居民的安居乐业,都与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富民政策分不开,都与大力开展民主法治建设分不开。
二、创建县级民主法治社区工作情况
在开展创建县级法治社区的实践中,为了不断提高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水平和居民的文明程度,使创建工作达到经常化、规范化、我社区按照云南省“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指导标准的要求,紧密结合本社区实际,按照民主法治社区的十条标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居民素质和法治意识为目标,以解决居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宣传和发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全面加强社区经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和环境面貌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多为居民办好事、办六事,不搞形式主义,不增加居民负担,力求真抓实干见成效。
几年来,我们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创建县级民主法治社区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创建县级民主法治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
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使全社区党团员和干部群众进一步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力地推动了城内社区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快。
(一)基层组织坚强有力 党委和居委会领导政子成员自上任以来,认真学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高度重社民主法治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推动**社区居民主法治进程的有力保障。为此,我们十分重社抓好党委和居委会“两委”班子的自身建设。成立了创建“民主法治社区”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无论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两委”班子成员都能自觉地按照县委提出的“领导当楷模、机关作表率、基层树形象”的基本要求去做,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做到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努力成为为民造福和为民解忧的贴心人。在带领群众依靠科技促发展,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实践中,两委班子成员以大局为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中互相支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团结奋进、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随着民主法治社区创建的深入进行,社区党委和居委会进一步把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提到了“两委”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且纳入党建目标考核责任制,把民主法治社区建设同党建设工作和经济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做到同研究、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评比。
(二)基层民主健全有效
2007年8月,**社区按照**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安排和部署,坚持群众路线,严格依法选举,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切实把群众公认的能够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绩突出、清正廉洁、文化素质高的人选拔到领导班子里来。我社区“两委”班子能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自觉地为群众谋福利。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社区居委会严格依照法律程序选举产生了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在选举过程中未出现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干扰选举行为。居民对自己选举出来的“两委”班子十分信任,自觉地积极支持和配合社区干部搞好居委会上的各项工作,形成了民主法治进社区的新氛围。
随着“两委”班子建设的不断加强和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社区出现了一个团结务实、共谋发展的新气象。
为进一步规范党委和居委会的工作,使之达到务实、高效、廉洁的要求,从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到各居民小组长,都分别制定了工作职责。这些工作职责主要有:党委书记职责、党委副书记职责、社区居委会委员职责、居委会主任职责、文书职责、治保会职责、调解会职责、妇委会职责、居民小组长职责、居民 代表职责等到18个。随着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等居民会议制度的不断完善,经过全体居民大会讨论通过,依法制定了《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和《社会居民公约》,随着居民公约及工作职责的落实到位,必将有利于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以适应新时期社区工作的迫切需要。
“两委”班子不负重望,始终牢记“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向心力,团结出战斗力”的思想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在抓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实践中,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针,坚持民主决策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重大问题经会议讨论决定,集体作出决定,不搞个人说了算。在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坚持做到“正确意见集中好,分歧意见处理好,否定意见说服好”,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气氛,不断增强班子团结,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努力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排头兵。
在开展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凡涉及社区居民自治范围的重大问题,都由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我社区每年都召开不低于两次的居民代表大会,并讨论决定社区内的重大事务。为适应民主管理和居委公开、财务公开等项工作的需要,我们制定 和完善了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共11个。例如:党委工作制度、社区居委会各种制度、社区居委会自治章程、**社区居委会居民公约、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居民小组工作制度、社区居委会老年协会章程、财务审批制度、关于年终分红的暂行规定、财务管理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等。为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至今未发生因社会事务不公开而引发的群众上访事件。
为适应民主管理和政务、居务、财务公开等项工作的需要,我们在制定和不断完善有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居务以简报的形式和居民小组财务收支情况入户,做到每户一份,居务、居民小组财务每季度公布一次,还设立了居务、财务公开专栏,坚持每离度张榜公布一次情况,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我社区居委以简报的形式入户公开得到了县委、县纪委的肯定和表扬,受到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的好评。
(三)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宣传教育扎实有效
1、机构健全,抓好日常基础工作,是做好平安建设工作的前提,是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为使社区居委会的硬件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建设规范的调委会,巩固调解阵地,在县司法局、街道司法所的指导下,社区居委会建设基本达到了“五有、四落实、六统一”的标准,有规范的调处室、有牌子、有工作制 度、有工作台帐、有印章;组织落实、经费落实、工作落实、制度落实;文书格式统一、印章充
一、程序统一、标识统一、制度统一、标片统一。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内建立了五个法制宣传橱窗,定期粘贴法制宣传画,并建立了规范的图书室每天都向居民开放。社区落实了调解人员的报酬,实行每个领取月工资,并不断提高待遇,从而调动了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稳定了调解队伍。
2、随着呈贡新区建设的不断加快我们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社区稳定工作,始终把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矛盾,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作为保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社区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在提前预防、及时处置上作文章,按照抓早、抓小、抓苗头的要求,及时有效的开展工作,并且实行分组负责,归口办理制度。对涉及面广,问题复杂的矛盾,社区确定牵头部门,把责任落实到人。对重大矛盾纠纷,社区主要领导新自动手,随期解决。由于认识到位,责任明确,措施有力,推动了社区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在萌牙状态就得到解决。调委会实行分组包干、责任到人的工作责任制,坚持做到一般纠纷不出社区,较大纠纷不出街道的原则。因此,只有加强对调委会的管理,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才能促进调解工作职能作用充分发挥。2007年至今社区内无民转刑、无民间纠纷引起的自杀、群众性械斗和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
3、为认真做好宣传工作,社区居委会坚持每周一次的广播宣传,每月一期的黑板报宣传,及时有效地宣传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重、各种法律法规。特别在每年的“6·26”国际禁毒日、“10·26”全国禁毒日及“12·4”全国法制宣传日都要组织调委会成员到文化广场上进行各种知识、法律法规宣传,发放各类宣传材料及张贴宣传标语。
4、为抓好安置帮教工作,社区居委会采取分片负责、责任到人、定期走访的形式对两劳释放人员进行帮教。对两劳人员在服形期间跟广大居民一样看待,刑满释放回来的,依然享受居民的各种待遇,对轻微违法青少年,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针进行挽救、感化,使他们在思想上、精神上转变更大,再加上调委会的跟踪、监控、监管及定期不定期限地到家中作思想工作、谈心、宣传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其在思想上彻底转变,早日成为有用之人。对两劳人员家属用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也积极参与到管理和帮教工作中,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5、在每年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中,认真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成立了由社区两委成员、居民小组长、治保、调委会组成的普法领导小组,上调委会负责组织实施,按照“划片管理模式”八个片区,对居民进行集中学习教育,对外来人口人员发放普法 学习通知,到居委会会议室进行学习,对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各居民小组长、治保、调委会成员,企业法人代表组织到镇司法所会议室进行专题普法骨干培训班学习,在民主法治社区建设工作中,为适应现代新昆明呈贡新城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推动我社区的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社区党委、居委会、调委会参与讨论,研究决定成立了民主法治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社区党委书记任组长,“两委”班子成员、共青团、妇委会、治保、调委会负责人为成员组成了社区依法治理领导小组。
6、认真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提高居民法制意识,增强法律素质。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向广大居民宣传党好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种法律法规,特别是普及法律法规,组织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参加学习。组织青少年、妇女、各企业的保安联防人员参加我社区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加大宣传力度,从而保进居民学法的积极性,使居民提高了依法治理的法制意识。
(四)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普法教育和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自觉做到遵纪守法,照章办事,坚持原则,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特别是“两委”班子成员,带头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时时刻刻给群众做出好样子。为了切实搞好**社区辖区内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给居民创造一个安定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我们十分重视和加强治保会、调解会和治安联防队伍的建设,并且实现了组织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为了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项关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群众安宁的重要工程,我们针对党委书记是综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实行谁主管谁负责。按照职责分工,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抓综治,并按照管理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守好自己的物的综治工作基本要求,认真落实各项综治工作措施。
为确保居民安居乐业,我们坚持24小时不间断轮流值班和巡逻防范,坚持领导常年带班值班制度,在社区主要路口建盖四个值班室,我们还根据不同时期的治安状况,适时制定了便于操作、内容具体的联防联动措施。
治保会和调解会健全,人员落实,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民事纠纷的调解及时有效,调解成功率达到100%,真正起到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治安防控体系健全。近几年来。辖区内无恶性刑事案件,无严重经济案件,无重大治安案件,无拐卖妇女儿童的情况,无黑恶热力和“黄赌毒”的现象,无邪都和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的理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创安”活动达标。总之,整个**社区治安良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心安 定。2005年,被呈贡县司法局、民政局授予“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荣誉称号;2005年、2007年被**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表彰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
(五)社会风气良好
为适应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的需要,我社区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性规章制度制定了符合本社区实际的居民公约。
2007年以来,随着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进行和居务、财务公开等项工作的需要,我社区又再次对原有的居民公约进行认真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一个更加适应我社区管理工作需要和更加符合居民愿望的居民公约。
为配合创建县级民主法治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促进村风民风的根本好转,我们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为基本教材,以树立尊老爱幼、助人为乐、邻里和睦、勤俭持家的良好风尚为工作目标,坚持不懈地对居民进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号召居民积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革除陈规陋习,养成文明卫生习惯。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居民普遍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导,“黄赌毒”和封迷信活动得到有效遏制,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已尉然成风,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邻里之间和睦团结,互帮互助,民间纠纷和社会矛盾明显减 少,为创建安定和谐和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基本国策落实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多年来,党委和居委会始终把计划生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按照“既要抓紧,又要抓好”的指导方针,认真扎实地抓好**社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积极推行优生优育工作,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积极推行优生优育,不断巩固“三为主”取得的可喜成线。几年来,由于我们坚持严格依法办事,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所以**社区多年来未出现早婚和计划外生育的现象。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多年来,党委和居委会认真贯彻执行《土地法》和《村镇建设管理条例》,以“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为指导方针,进一步强化土地管理,严格土地征用、宅基地批划和拆旧翻建手续,根据村镇建设规划,进行合理布局,严格控制乱占乱建行为的发生。
(七)创建活动扎实
在党委和居委会的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下,**社区的民主法治社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创建工作的力度和经费的投入,使创建县级民主法治社区的 工作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有活动、有成效,并且还做到了有经费保障。
为了加强对创建民主法治社区的组织领导,我们适时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居委会主任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创建县级民主法治社区的组织领导,并按照“重在建设、贵在坚持、巩固完善、发展提高”的方针,积极探索社区民主法治建设的新路子,促使创建民主法治社区活动健康发展。在大力抓好创建县级民主法治社区的同时,我们还重视继续抓好多年来一直广泛开展的争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经过全社区上下的积极努力,争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评率达到95%以上。整个争创活动始终坚持居民自评、居民互评、居委会复评的程序,达到民主化、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
2006,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25户,评选出“九星有文明户”105户。通过评选和表彰,进一步推动了争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2007,共评出“十星级文明户”27户,评出“九星级文明户”121户。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的,由居委会奖给生户人民币100元,评为“九星组文明户”的,由居委会奖给50元,通过评选活动,增强了居民的法制意识,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2007年初以来,我们按照创建县级民主法治社区的十条标准,团结带领全社区党团员和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创建县级民主法治社区活动。经过大家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社区创建县级民主法治社区的工作取得了全社区群众一致公认的成线。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社区创建民主法治社区的工作,离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居民民主法制意识还有待提高,外来流动人口普法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以及创建档案资料收集归档不够规范等。还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创建活动中不断进改进和加强,使创建县级民主法治社区更加日斟完善,力争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呈贡县**街道**社区居委会
二00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社区申报低碳社区报告 篇2
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 城市的规模快速发展, 节能减排的需求更加显著。而社区作为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 是实现全球减碳和低碳城市化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 安徽省在低碳社区建设上开展了一系列的积极工作, 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现以郎溪县某低碳社区为例进行分析。郎溪县某低碳社区成立于2013年, 位于郎溪县城的东南部, 辖区总面积约15 km2, 是所在镇最大的社区, 社区常住人口22 080人, 户籍人口数21 135人;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较完备, 自然环境优美, 规划占地148.6 hm2的某生态公园位于社区辖区内, 是社区最具特色的绿色景观, 也是建设绿色低碳社区最具优势的着力点。同时, 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和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批准设立, 对郎溪县某社区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开展增加了助力。
郎溪县某低碳社区根据自身特点, 通过“六大建设内容”, 并制定完善低碳管理模式, , 将将郎郎溪溪县县某某低低碳碳社社区区建建设设成成为为全全省省领领先先的低碳示范社区。郎溪县某低碳社区2020年主要建设指标为: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率100%,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70%;社区公交分担率6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40%;节水节电器具使用率90%;垃圾分类率35%;人均绿地面积16.5 m2/人。
2 低碳社区建设差距
从国内外低碳社区建设实例及理念等方面分析, 我国的低碳社区建设与国外先进社区仍有着较大的差距, 具体的建设差距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 低碳社区理念差异。
国外的社区内涵强调地方性、共同利益, 更具社会学含义, 空间范畴不明确。我国的社区内涵, 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生活区, 偏向功能分区的行政概念, 空间范畴明确。因此, 由于社区内涵的不同, 带来低碳社区的研究重点的不同, 国外研究低碳社区的重点偏重于社区运动, 公众参与, 倡导转变居民生活方式。因此, 国外低碳社区建设除了注重有关低碳载体 (如建筑本身的设计等) 的建设外, 非常注重居民行为方式的低碳化。而我国低碳社区仅仅重点强调建筑及生活能源消费的节能。
2) 基础条件相对薄弱。
相比国外已建成的“零能耗”的先进小区, 我国低碳社区要实现“零能耗”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经济仍处于“世界大工厂”大背景下, 粗放的能源建设和消耗使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属于高能耗阶段。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和能源技术的相对落后, 许多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无法运用到社区建设中, 再加上资金有限, 低碳社区建设只能停留在一些相对容易实现的方面, 如果想进一步提高节能效果, 达到有关节能指标困难较大。因此, 量力而行, 通过制定政策、制度, 合理规划, 完善社区内基础设施, 通过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逐步开展低碳社区建设试点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方式。
3) 上层主动与下层被动的建设模式缺乏持续性。
低碳社区建设除了要求政府开展大量工作外, 最终是要落到普通群众的身上, 他们既是低碳社区建设的执行者也是受益者。我国目前低碳社区主要由政府提出想法, 出资建设, 但是普通群众对于低碳概念往往缺乏理解, 热情不高。这种“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无法保证其具有持久性。而且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 掌握能源主导的部门和企业基于自身的考虑, 开展低碳方面的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 同时加上我国的低碳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 低碳建设大多只能停留在文件和口号上, 要想付诸实施具有较大的困难。
3 低碳社区建设规划策略
1) 政策引领, 规划发展。
要广泛的开展研究工作, 做好城市和低碳社区规划, 明确城市发展低碳的方向和方式, 明确目标, 分步实施。编制低碳社区专项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 通过规划进行低碳社区布局,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有利于低碳社区建设的外部硬件环境, 如通过交通、卫生、教育等规划, 完善低碳社区周边及内部公交系统、人行系统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布局。通过环保规划, 建立垃圾回收和资源交换利用站点, 实现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
2) 政府推动, 群众主动。
首先要优化“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 变为“上下联动”。政府除了要积极加大宣传, 加大投入外, 还要广泛采取措施, 逐步提高群众自下而上开展节能减排的主动性, 制定可行的奖励政策 (如上海、成都等地开展的垃圾分类积分政策等) , 其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低碳考核指标体系和建设标准体系, 加强对于社区等基层部门的监督和支持力度, 促使其不断完善社区建设。
3) 循序渐进, 各具特色。
低碳社区建设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 按照低碳社区的首要特征, 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区资源特色, 在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 实现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促进碳排放量的稳步降低。特别是目前低碳社区建设基本是在原有社区基础上的改造和创新大背景下, 不能盲目追求和炒作低碳概念, 不切实际的建设不符合人们需要的项目。要把为居民提供优越、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作为低碳建设的基本要求, 不能以牺牲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代价, 改变居民的生活消费习惯, 合理的使用能源, 要逐步改变现有居民不合理不必要不持久的生活习惯。
4 低碳社区建设实施策略
1) 高效利用土地。
通过集约高效的用地布局实现低碳社区的高效发展, 注重废弃地的开发, 通过公交系统引导土地开发, 沿交通站点周围适当提高开发强度, 有效控制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郎溪县某低碳社区为一个新建社区, 通过合理土地布局和社区功能划分, 依据步行和非机动车的出行距离, 将社区内的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布局在合理的出行范围内。对于社区内的优质生态资源———某生态公园, 规划沿湖打造城市绿化绿地走廊, 建设慢行绿道系统, 构建丰富多彩的开放式城市活动场所。
2) 普及低碳建筑。
根据国家和安徽省最新的建筑节能要求, 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 对郎溪县某低碳社区内老旧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采用保温墙体材料。社区内建筑设计上采用通风和采光好的布置, 避免南北以外的朝向。热水系统根据安徽省规定使用太阳能一体化技术, 社区选用太阳能路灯, 减少照明用电量。注重设置建筑隔热保温层, 推广屋顶绿化, 在居民住宅屋顶和公共建筑楼顶栽培屋顶花园, 打造“立体”城市绿化。
3) 优化交通建设。
努力做到公交优先, 在有建设条件的城市道路, 增设公交车专用道。通过建设智能公交系统, 实现县域范围内公交一卡通, 并与周边联系密切地区联网使用。建设郎溪与宣城间快速公交并实现智能调度;建设长途客运站和公交换乘站, 保障居民远行的方便。在部分公交站点设公共自行车租借点, 鼓励居民出门骑自行车。对居民购买节能新型小汽车给予一定的优惠, 比如减免停车费等。
4) 集约利用水资源。
通过宣传教育, 逐步提高居民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可对于用水少的家庭实行水价上的优惠政策。对于节水型马桶、水龙头等节水器具, 实行优惠政策, 引导居民购买。对社区现有的各种雨污水管网进行调查, 通过新建及改造, 排水做到分流雨水和污水。对雨水回收利用进行试点, 在郎溪县某低碳社区内回收雨水。统一收集处理后的雨水, 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浇花、洗车、拖地等。
5) 推广垃圾分类及废物利用。
结合美好乡村建设, 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垃圾是社区资源排放的主要形式, 促进垃圾的回收及合理利用是建设低碳社区的有效措施之一, 通过垃圾分类, 不仅减少了垃圾产生量还可以变废为宝。设立社区家庭废物交换站, 开展垃圾分类和家庭废物交换奖励制度, 提高社区居民积极性。通过在郎溪县某低碳社区建设家庭废物交换站, 可以将社区居民闲置和不用的物品有效利用起来。
5 结语
目前我国许多低碳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资源等开展了建设低碳社区的积极探索。在建设低碳社区过程中应遵循着一定规律。建议从高效利用土地、普及低碳建筑、优化交通建设、集约利用水资源和推广垃圾分类及废物利用等方面重点发展, 为建设低碳社区提供良好的条件。
摘要:指出建立低碳社区是实现低碳城市化的关键, 讨论了低碳社区建设上的差距, 分析了低碳社区建设的规划策略, 重点对低碳社区建设实施策略提出了建议, 可为低碳社区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社区,节能减排,规划策略
参考文献
[1]李亚男.低碳社区建设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4.
[2]高健.社区低碳化与城市低碳社区的建设——以哈尔滨市W社区为例[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14.
民安社区:建设智能化低碳社区 篇3
这个大集已坚持了五年多,共举办了八届。它其实是民安社区低碳社区建设的一项具体体现。民安社区低碳社区建设始于2006年,2011年全面提升推进智能化低碳社区建设。
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
民安社区地处北新桥街道东北角,辖区面积0.4平方公里,居民楼22栋,常住户数3452户,常住人口8425人,流动人口3831人。有人,便会产生垃圾。垃圾处理又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民安社区在市区、街道及社会公益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在推动社区厨余垃圾的就地资源化处理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2011年,民安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进家庭活动。向居民宣传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等,并对社区居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指导。截至2013年底,社区开展了多次垃圾分类暨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主题宣传活动,并组织居民积极参与厨余垃圾分类投放。与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开展“电子IC环保积分卡”活动,制作IC卡400余张,通过刷卡积分,大大提升了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工作的延续性和实效性。
社区内建立的“绿厨小屋”安置了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实现厨余垃圾集中就地资源化处理,从源头解决了厨余垃圾运输、处理等问题,提高垃圾的资源化(肥料)利用程度,减少垃圾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2013年设备全年累计运行7820小时,累计处理厨余垃圾3820千克,产出有机肥料210余千克,全部发放给社区居民用于绿色种植。设备由社区志愿者和专职垃圾分类指导员共同维护。社区初步计划在2017年前争取将社区产生的全部厨余垃圾实现资源化就地处理。
除此之外,民安社区在智能化低碳社区建设的其他方面探索颇多。
雨水回收再利用
在社会公益组织所聘请的第三方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民安社区的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统工程自2009年9月施工,于2010年2月完工,共安装雨水回收系统12个,每套系统的最大储水量为两吨。在日常生活中,社区居民们充分利用雨水回收系统的集水进行洗车、浇花、家庭养殖等。社区计划2015年前再建设20套雨水收集系统,方便更多居民使用收集的雨水浇灌绿地、擦洗车辆。
自行处理废水 普及节水用具
自2003年小区建设之初,民安社区中水处理系统就已将社区居民所排废水进行中水处理,日处理量640立方米,处理后的中水主要用于造景绿化及道路降尘。为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民安社区在2007-2008年发放节水龙头约3200个,计划2016年前为每户居民发放喷洒式水龙头,进一步降低居民用水消耗。另外倡导居民使用节水型马桶。目前已实现普及,对困难家庭,市、区政府给予了无偿更换。
号召居民低碳出行
社区内已建成使用自行车租赁点5处,可提供近150辆租赁自行车;办理自行车租赁卡网点1处。同时,为减少私家车出行,改善交通拥堵情况,改善空气质量,民安社区在LED显示屏上显示每天尾号限行信息,号召开车族参与“每周少开一天车”活动,在开展的环保活动中宣传绿色出行。经专业机构调查测评,社区生态碳足迹为1.51全球公顷,低于北京市平均生态碳足迹标准(1.61全球公顷)。
另外,社区开展的屋顶种植、阳台种植、无土栽培芽苗菜等活动,在提升社区环境水平的同时,还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民安街14号楼顶层平台建设有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为14号楼全年提供洗浴热水。在社区建设使用太阳能供电照明的宣传栏,自行车存车处使用太阳能供电照明,试点工作已经完成。计划2015年前对将社区内主路高杆路灯全部更换为太阳能照明路灯。
通过一系列低碳活动的开展,民安社区希望实现几项预期目标:社区垃圾分类达标,全部厨余垃圾实现资源化就地处理;人均用水量低于北京市3立方米/月的平均水平;人均用电量低于北京市60度/月的平均水平;社区居民低碳出行比例高于北京市40%的平均水平;人均绿化率达到5平方米;污水处理及中水利用率达到90%以上,使民安社区初步实现低碳生活社区。
日前,民安社区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2014年度低碳中国行优秀低碳案例”活动中,被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荐为优秀低碳社区;民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吴治民同志被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荐为优秀低碳人物。民安社区在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开展的低碳社区试点申报工作中,入选低碳社区试点名单。
社区申报低碳社区报告 篇4
华藏寺镇人民政府
关于呈报《华藏寺镇南街社区创建“绿色社
区”工作计划》的报告
县环保局:
现将《华藏寺镇南街社区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计划》
随文报来。
妥否,请指示。
附件:华藏寺镇南街社区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计划
2012年4月30日
主题词: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计划报告存档
(二)华藏寺镇党政办公室2012年6月30日(共印10份)
华藏寺镇南街社区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计划
为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创建“绿色社区”的精神,达到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和行为规范,倡导绿色文明,提倡绿色消费,提升我县社区建设水平,增强社区居民的环境素养和实践参与能力,依据《甘肃省“绿色单位”建设管理办法》和《甘肃省“绿色社区”评估标准》(试行),按照上级部门的指示,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特制定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计划。
一、加强组织管理,建全管理机制
成立以社区支部书记为组长,居委会副主任为副组长,社区工作人员、各小区区长为组员的“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小组。在社区居民中设环保监督员一名,并建立“绿色志愿者”队伍,动员组织热心环保人士、领导干部、教师、党团员、德高望重人士、离退休同志、社区低保户以及学生等积极加入“绿色志愿者”队伍,共同投入到“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中来,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同时,健全“绿色社区”管理网络,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按照制度狠抓落实的要求,抓好“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建立长期保持社会环境管理体
系和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制度。社区分别与各单位、各小区制定“绿化环境”目标,根据本社区实际情况,划分责任区,每人负责一个区域,分工负责,使责任区内做到绿化带无颗粒垃圾、无杂草、无白色污染、无污水败迹。最后,健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社区内做到有比较完备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有健康优良的生态环境,有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使居民群众有整体环境保护意识。
二、加大创建“绿色社区”的宣传力度
召开小区、楼栋创建“绿色社区”的动员大会,号召大家从思想和行为上都能做到为我们的“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出一份力;开办环保课堂、讲座,对居民进行环境教育,并由环保表现突出的家庭代表,传授环保节能的好方法;组织“绿色志愿者”利用家中废弃布料缝制环保购物袋,倡导居民环保购物,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提高社区环境档次
广泛开展绿化美化工程,组织环保志愿者们到楼院的空坪隙地栽花种草、美化、亮化社区环境。
四、实施卫生管理,为居民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组织辖区单位群众开展卫生整治工作,不定期进行单
位、小区、楼栋、绿化带等卫生评比检查。并抓好社区单位辖区内背街小巷、绿化带的卫生清洁、保洁、垃圾清除、厕所卫生、沟渠疏通等管理情况。通过抓单位带居民,抓新建
社区平安社区申报材料 篇5
xx市芙蓉区湘湖管理局xx社区地处三湘xx大市场内,南起远大路,北到晚报大道,东到二环线,属地面积约0.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215人,现有居民区5个,总户数2151户,居民楼栋131栋,流动人口约2万人,所辖三湘xx五金机电市场,汽配城、建材城、灯石城等4各专业市场,金泉公寓、海威大厦、盾华灯饰、三湘泰时金地、上东印象,顺湘物业等6个有正规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还有闻名全省的三湘实业总公司和旺德府建材超市两个大中型企业。xx社区地理优势优越,交通条件发达,经济发展迅速,商业网点稠密,流动人口密集,这样复杂的情况导致社区一度出现治安秩序混乱、发案居高不下、群众意见大、治安形势严峻的局面。
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xx社区综治工作在党支部、上级机关的统一领导下,针对辖区特点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单位及周边和公路沿线三大块治安防范网络为基础,以案件多发人群、区域、行业、时值为重点的立方体,全方位构造治安防护体系。xx社区综治工作在全面打击、管理防范、服务职能等业务上均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促进了平安和谐社区的构建。
一、创新工作模式,建立网络式管理。建立xx社区街面治安防控网,由社区警务室统领,下设街面卡口防控和单位、辖区内部防控。其中街面卡口防控包括汽车生活超市、李文锁城、精彩生活东头、精彩生活西头;各单位、小区防控除门卫外,还有楼栋长、巡防队员、义工参与。除此外,xx社区警务室针对两劳人员和违法青少年建立帮教网;针对法律工作建立法律服务网;针对流动人口建立流动人口协管网;针对矛盾纠纷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每项工作网络都能直达辖区各单位、小区和楼栋。一旦有问题发生,该处负责人就会第一时间进行排查,并直接上报到社区,使问题在第一时间得以解决、避免问题进一步激化、恶化,今年共排查矛盾激化事件达10多起。
二、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人口管理工作。为了准确掌握人口信息,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做到综治工作八入户,即防范宣传入户,征求意见入户,排忧解难入户,代办户口入户,监管、帮教入户,排查案件入户,法律宣传入户,调处矛盾入户。对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进行分类科学管理,并建立台帐。针对流动人口管理难的情况,社区在设有专职流动人口协管员的基础上,还组织社区领导、社区警务室民警及各单位负责人担任社区“八大员”,并实行“四为主”工作模式:街道以社区为主,单位以法人为主,小区以楼栋为主,家庭以户主为主。使暂住人口信息采集准确率达100%,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台帐,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雇佣谁负责的原则,与驻社区单位签订责任书14份,与出租房主和业主签订治安责任书500余份,签订率达到100%。社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综治八入户和群防群治,不仅对辖区常住人口能做到如数家珍,而且对外来人口和出租房屋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提高了房屋出租人及用人单位的责任心,有效地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同时也对降低发案率、控制犯罪率的上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整合资源、严打“两抢一盗”。xx社区经济发展迅速,也成为犯罪份子常打主意的地方,其中“两抢一盗”犯罪活动是xx社区综治工作老大难问题。为搞好这项工作,xx社区利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机,与派出所、各市场配合,大力加强辖区“两抢一盗”高危人群和重点人员的监控,在重点打击街头抢劫、盗抢机动车和入室盗窃犯罪的同时,开展整治无牌无证、假牌、套牌摩托车和电动车集中统一行动,严密防范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活动。社区还经常性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活动,与辖区单位和商业网点签订综治责任状,使社区“两抢一盗”发案率下降了30%,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居民群众的好评。
四、形式灵活多样,及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社区设有专门的人民调解室,由社区主任和综治专干担任兼职人民调解员,对辖区治安状况和重大矛盾纠纷情况及时调处清楚。定期与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违法犯罪青少年等重点人员进行谈话,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价值,重新做人,并积极推荐工作岗位让他们实现再就业,让他们失足不失志,通过四位一体、细致入微的工作,他们情绪稳定,生活安定。不定期对他们进行调查,通过向周围邻居和同事了解两劳人员的生活工作情况,防止其再次误入歧途。
五、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实现人防、技防有机结合。xx社区设有专门的警务室,配有2名社区民警,确保每天至少一名民警在社区办公。社区设4个巡逻点,16个治安亭,拥有了一支 人的专职巡逻队开展治安巡逻,并制定了巡逻方案,建立了严格的巡逻制度。每个物业小区都设立门卫值班室,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对陌生人出入都进行了详细登记。社区还召集了一批热心社区建设的居民群众,建立了一支 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为保证社区的平安和谐保驾护航。同时,社区在辖区安装监控探头38个,建成了能够对辖区街道、路面、重点要害部位实时监控的“社会治安监控系统”。通过把人防和技防有机结合起来,xx社区形成了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使辖区街面发案率同期相比明显下降。
清源社区创建无邪教社区申报材料 篇6
今年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具体领导下,我社区在开展创建“无邪教社区”活动中,以“崇尚科学、关爱社会、珍惜生命、反对邪教”为宗旨,以提升我社区反邪教工作整体水平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工作举措,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在深化警示教育上下功夫,在加大宣传力度上做文章,确保我社区无邪教组织窝点,无邪教人员,无邪教活动。现将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完善制度,保证工作开展扎实有效 成立了反邪教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尚雪梅担任组长。确立综治专管员史志琴为反邪教信息员,具体负责日常工作。按照年初制定的活动计划,依照创建要求和对照考核验收标准,结合我社区在年初摸排过程中无邪教组织窝点,无邪教人员,无邪教活动的实际状况,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防范和宣传教育方面,采取包保责任制的方式,认真履行所签订的反邪教工作目标责任书。定期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学习反邪教知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综治网络小组和群防群治队伍,制订应急处置措施,切实做到信息畅通,反馈及时。
二、加大宣传,强化教育,提高居民防邪反邪能力
1、为创建“无邪教社区”,给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娱乐学习场所,我社区多方筹措资金,为居民活动中心添置了跑步
机、乒乓球桌、象棋、围棋等各种健身活动器材,还投资了万余元兴建了科普宣传栏普及科学文化,开办了农家书屋,阅览室内藏书近2000本,全天候免费为社区居民开放。
2、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横幅标语、社区宣传栏、上门入户发放法制宣传单等各种形式,向社区居民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远程教育学习网络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观看警示教育宣传光盘,增设“反邪教防毒”法制专题展板,增强群众的宗教意识,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真正把平安意识落实到每个家庭。
3、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党员志愿者在小区开展了以“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为主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居民们免费咨询法律法规及政策。
4、反邪教工作与普法工作、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结合本社区实际,因地制宜,以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活动,来占领群众思想文化阵地,挤压邪教活动空间,巩固反邪教的科学阵地。
三、落实措施,加强防控,巩固反邪教工作成果
1、建立每季度一次例会部署,每月开展一次摸底排查活动,发现可疑信息,及时上报。并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整治,严厉打击,铲除邪教根源。
2、加强日常监管和重点防范,组织义务治安员巡逻值班,结合重要、敏感、节日的各个不同时期,进行全面摸底
排查,加强防控措施,实行包保责任制度,严防了邪教组织在我辖区的渗透、滋生蔓延。
通过创建活动,我社区创建“无邪教社区(村)”工作机制得到了完善,创建氛围日益浓厚,反邪成果十分显著,我社区自成立至今未发现传播散发“法轮功”等邪教非法宣传品,无吸毒和“法轮功”练习者,社会风气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城市社区低碳度指示系统建构 篇7
社区低碳度的评价对低碳社区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Lee[5]、周传斌[6]以及Talen[7]对比了国内外应用较广的低碳可持续评估工具的开发背景、适应范围以及体系构成,Kim[8]、Gutowska[9]、Sharifi[10]利用这些评估工具对各类社区进行交叉评价,然而研究发现,各种低碳评估工具在权重计算、指标选择、评分标准以及评价等级设置上都普遍存在着分歧,至今没有普遍适应的社区评估标准[11]。我们认为社区的差异性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同一评估工具来评价不同社区其结果很难说明该社区低碳与否,不同社区之间的评价结果往往不具有可比性,很难找到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来对各类社区进行评价。鉴于以上背景,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社区低碳指示系统”,该系统可在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社区低碳度进行指示,根据指示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实践证明,该系统能够促进社区低碳发展,为社区管理人员进行低碳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
1 低碳指示系统的构建
1.1 子系统评分表格
低碳社区是一个具备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等要素,并特别强调二氧化碳的减排与增汇问题的住区,要求具有较高的能源使用效率、紧凑的空间结构、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低能耗的居住建筑,强调公交系统和步行优先、住区居民具有低碳环境意识和生活方式,以及有效的公众参与能力[12,13],根据作者的同期论文《基于ANP的社区低碳系统结构分析》中提出的社区低碳系统构成及其权重,我们从“碳源控制”(CSC)以及“碳汇扩展”(CSE)两个角度对社区的低碳度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我们主要是考虑对社区碳排放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某些经济社会因素对社区碳排放无直接影响,本文暂不考虑;指标临界值的判断,遵循“相对最优”的原则,主要依据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标准和规范,各子系统的低碳评分表详见表1到表6。
1.2 社区低碳度指示方法
由于碳源控制系统(C系统)与碳汇扩展系统(E系统)所包含的低碳因素相互独立,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计算住区的低碳度。设定各系统、子系统以及各低碳技术的总分值均为100,我们以E系统为例,通过表1到6可计算出各指标的得分,并利用公式(1)-(3)分别去计算E系统所包含的低碳因素、E系统所包含的子系统以及E系统最终低碳得分。
ESm表示C系统中第m项指标的得分,ETSm为其满分,当某项指标不存在时ESm以及ETSm赋值为0;EFk表示E系统中第k项低碳因素的得分;ESSi表示E系统中第i个子系统的得分;ESS表示E系统的低碳总得分;表示E系统中第k项因素相对该因素所在子系统的权重;EWk表示E系统中第k项因素在整个E系统中的权重。
通过以上住区低碳度计算公式,我们可分别计算出以及的得分,进而确定社区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低碳度。通过对比分析社区在其发展不同阶段和分值,我们可得到各低碳因素低碳现状及其发展潜力,从而选择最具应用潜力的低碳因素并对社区的低碳发展方向提供指导。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的“社区低碳指示系统”可在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从碳源与碳汇两个角度对社区低碳性状进行综合评分,通过与前阶段的低碳得分进行对比,可以判断该社区目前的发展方向是否低碳,依据各低碳因素的得分还可确定该社区的重点改善对象,进而有针对性的促进社区低碳可持续发展。
2 案例分析
2.1 案例介绍
百步亭社区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靠近武汉老城区,处于武汉市二环与三环线之间,交通便利,社区占地3平方公里,现有居民12万人,住宅面积约180万m2,容积率为1.75,目前,社区仍处于持续开发阶段,规划将建成占地7平方公里,入住30万人的新型社区。该社区社区拥有4万平方米的中心绿化广场,到处都是草坪、树木、花卉,绿地覆盖率达到40%;社区内有公交站点,多路公交车经过社区内,社区内设有公共自行车停放点,便于居民租用公共汽车,社区安装有楼顶雨水收集装置,将社区雨水、空调循环水收集,收集的水主要用于浇花,节约了更多的水资源,仅百步亭四居委会的三个苑区需要安装“楼顶雨水收集装置”的户数就达到了68户。该社区以低碳可持续为发展目标,其规划设计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被选定为“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择该社区为“低碳指示系统”示范点,并多次赴该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图1为该社区实景图。
2.2 低碳度计算
作者组织研究小组分别于2013年7月与2014年11月赴该社区进行实地调研,依据上文的“低碳指示系统”对该社区的低碳指标进行跟踪测量,其结果如表7、8所示:
2.3 计算结果分析
(1) E系统低碳分析
根据表7的计算数据,该社区得分在2013年7月与2014年11月分别为53.3865、68.7198,提升了15.3332,为了进一步分析增加的原因,我们需分析这两个时间点上各低碳因素的低碳度及其低碳潜力,分析结果分别如图2、3所示。
从碳汇角度的分析,该社区低碳度提升主要归因于E41、E61以及E31,随着社区绿地系统的完善以及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碳汇水平明显提升。未来,该社区需要更加关注E41、E31、E21以及E61以进一步提升其低碳度。
(2) C系统低碳分析
根据表8的计算数据,该社区得分在2013年7月与2014年11月分别为63.5967、69.4537,为了进一步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我们对比分析了这两个时间点上各低碳因素的低碳度及其低碳潜力,分别如图4、5所示。
通过对比图4与图5,除了C31和C51以外各低碳因素的低碳度均有所上升,其中C21、C61、C35以及C42上升较为明显。如图5所示,2014年1 1月各项低碳因素的低碳潜力由大到小依次是C24、C53、C23、C11、C35以及C42,未来,该社区需要更加关注这些低碳因素以进一步提升社区低碳度。
3 结论
目前,社区低碳评估工具在权重计算、指标选择、评分标准以及评价等级设置上都普遍存在着分歧,至今没有普遍适应的社区评估标准,而社区的差异性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控碳源,扩碳汇”两个角度构建了的“社区低碳指示系统”,该系统可在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社区低碳度进行指示,并对社区低碳发展提供针对性指导。文章最后以武汉市百步亭社区为案例,通过2013年7月以及2014年11月两次调研,对该社区低碳度以及低碳潜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具体低碳措施以促进其低碳可持续发展。
本项研究目前已在多个住区样本点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为了进一步完善“社区低碳指示系统”,未来可在以下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研究:(1)分析社区居民及社区管理人员行为对社区低碳度的影响;(2)分析社区低碳优化前后碳排放量变化。
摘要:社区低碳评价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然而研究发现各类低碳评估工具在权重计算、指标选择、评分标准以及等级设置上都普遍存在着分歧,至今没有普遍适应的社区评估工具,而社区的差异性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从“控碳源,扩碳汇”的基本理念出发构建“社区低碳度指示系统”,该系统可在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社区低碳度进行指示,并根据指示结果提出具体改进措施,最后选择武汉某一典型社区进行实例研究。
社区申报低碳社区报告 篇8
[摘要]社会表象是某一社会群体围绕着特定社会客体而建构起来的价值观、概念及实践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修订或重构。本文通过对开平碉楼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的社区居民进行跟踪调查访谈发现,遗产申报为当地社会有象变化创造了社会互动、直接体验和媒介3种新异信息源,进而推动当地社区对碉楼的遗产价值重新认识。在申遗过程中,社区居民对碉楼的价值认知从“外观与功能”不断向“间接经济价值”、“直接经济价值”、“文化遗产价值”转向,重构了当地社区的社会表象。
[关键词]遗产申报;社会表象;价值认同;开平碉楼与村落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7—0043—05
近年来,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地方因世界遗产申报成功而一夜成名,游客骤增,政府部门、旅游业者、游客都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遗产地,但遗产地居民对其祖辈生活的环境的认识是否会因为遗产申报成功而发生改变,是否因为遗产申报成功而重新认识其所居住环境的价值,却尚未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拟以200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从社会表象的视角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1社会表象理论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表象(social representation,又译作社会表征等)是源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斯克维斯(Moscovici)于20世纪60年代引入,并将其界定为“某一社群基于行为与沟通的需要,围绕着特定社会客体而建构起来的价值观、概念及实践系统。它兼有两种功能,即其一是为个体在特定生活世界中的生存进行定向,另一则是提供可借以进行社会交换及对生活世界与个体、群体历史进行明晰分类的符号,使人际沟通得以实现”。对同一文化社群而言,社会表象构成了成员借以理解其生活世界的认知框架,既反映了社群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也指导着社群个体的行为;既被社群集体所共享,又允许个体认知差异的存在。
社会表象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变化甚至重构。当既有的社会表象受到与现有的知识体系和共有意识结构相冲突的新异信息的挑战与威胁时,社群有可能修订或重构既有的社会表象。这种新异信息可能源自直接体验、社会互动以及媒体,社会表象重构表现为重构过程或结构的变化。社会表象由中央核心(central core)与外围要素(peripheral elements)构成,两者的功能特定且互补:中央核心根植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脉络,决定了社会表象的含义与性质,是社会表象集体共享的基础;外围要素是中央核心的重要补充,处理新异信息的冲击,是中央核心的防御与保护机制。同时,外围要素的敏感性决定其会随特定情境而产生变化,因此也可能在新异信息的冲击之下调适中央核心或挑战中央核心,从而使社会表象被修订或重构。修订或重构的程度取决于新异信息与原本社会表象的核心冲突与否,或者表现为颠覆中央核心、重构社会表象,或者表现为新异信息被核心与外围所吸纳,改变和丰富社会表象的内容。
在旅游学领域,社会表象最初被作为帮助解释社群成员理解和回应外部环境变化过程的理论框架而引入,研究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以及进一步运用到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中,获得当地社区对旅游发展的社会表象,并将其作为东道主社区的社会群体划分依据,使当地社区更好地融入到旅游发展之中,因此该理论也可以用于对社区各群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社区参与旅游中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到这一理念在旅游研究领域的应用。总体而言,社会表象在旅游研究中多用于旅游影响研究。本研究拟着眼于既有社会表象——当地社区已有的价值认知,关注其在外生变量——遗产申报影响之下的变迁与重构过程,探讨遗产申报对当地居民的价值认识的影响。
2案例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案例地概况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他们不断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为了防盗避洪,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中西合璧的碉楼,高峰时期开平市境内有碉楼3000多座。历史上,开平碉楼坚固的楼体、独特的外观以及贴合历史实际的功能,曾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紧紧相关,甚至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随着时间流逝以及华侨们的离去,大部分碉楼已经人去楼空,外表不再光鲜、实用功能已经丧失的碉楼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弱化。
2000年初,开平市委市政府开始了长达8年“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这期间,社会各界对开平碉楼的认识与评价不断提高,从“岭南民间建筑”到“华侨建筑”,再到“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到“文化全球化的见证”,“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在多方努力下,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遗产申报前,开平碉楼当地人熟视无睹,外地人不为所知。遗产申报工作启动后,开平碉楼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旅游业也随之迅速发展。2007年开平碉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即使在全国旅游形势严峻的2008年,开平市年接待游客人数增长37.64%,旅游总收入增长47.45%。在此背景下,那些曾经的“破房子”变成了现在的“摇钱树”,开平本地人对碉楼的认识也开始发生变化,很多相应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2.2研究方法
为了解开平碉楼村落居民对碉楼价值观的变化,笔者先后于2006年4月、8月,2008年1月、3月、9月进入案例地,在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地范围内外(具体包括立园、加拿大村、三门里、马降龙、自力村、锦江里及其附近村落)针对当地社区居民进行调查访谈。
访谈对象主要是当地的社区居民,包括普通居民、旅游从业人员以及村委干部等,访谈方法使用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内容以时间为主线,力求得到访谈对象在申遗前后及进程中的各种变化,主要问题为:申遗前后居民对碉楼价值看法、居民对申遗活动的了解、申遗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对这些变化的感知与态度。其中以居民对碉楼价值的认识为重点,力求探寻居民对遗产认知的特征与变化过程,关注过程中影响认知的关键节点与重要事件。
整理访谈资料,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社会表象理论,寻找关键节点与重要事件,并从访谈文本中概括出群体认知度比较高的部分提取成为社会表象,分析在申遗进程中居民对遗产的社会表象的变化特征与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申遗所扮演的角色。
3开平碉楼村落居民对碉楼价值的认知变迁
3.1遗产申报前当地社区居民的碉楼价值认知
在申遗工作启动前,开平的碉楼村落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当地居民也与外界接触少,对碉楼的存在熟视无睹。正如一位村里的碉楼守护者所说,“我们这条村呢,申报遗产前啊,基本是藏起来,没人知的……”。此时村民对碉楼的价值认知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对碉楼外观的感性认知。碉楼个性突出的外形特征及其周边良好的居住环境很容易给人深刻的印象,正如一位从外地嫁过来的妇女所言“我一嫁进来,就觉得怎么那些碉楼那么漂亮啊”,但对她们而言,也只是从视觉上感受碉楼的外形美。
二是对碉楼曾经的功能认知。碉楼具有防洪防盗的功能,老一辈亲身经历过这些场景,年轻一辈则大多是从父辈中获得信息。正如他们所言:“那时候那些贼一来,我们就关起门在那上边睡觉嘛。那样有用的”,“以前祖先用来对付洪水,有洪水就在那里住嘛”。
三是对碉楼价值的完全漠视。由于大部分碉楼已经人去楼空,部分居民虽然从小生活在碉楼旁边,但并未亲身使用过碉楼当年的功能,他们对碉楼的价值处于完全漠视状态,所以有不少居民坦言:“就这么几栋烂楼,你看就这样看而已。有什么好看呢”。
3.2遗产申报初期社区居民的碉楼价值认知
遗产申报初期,碉楼的文化遗产价值被外来专家发现,碉楼的文化遗产价值在怀疑声中不断被讨论,开平碉楼村落的封闭状态也开始被逐渐打破,前来猎奇的人也不断增加,但首先是盗贼的到来冲击了当地居民的碉楼价值观。
专家们对碉楼价值的判断不胫而走,但对这些信息最为敏感的却是那些文物偷盗贩子。他们很快就来到了碉楼村落,开始大肆偷盗碉楼内的文物,政府的反盗行动也随之展开。在这种偷盗与反偷盗的行动中,碉楼村落的村民对碉楼价值的传统认识受到了冲击:“这些没人来的穷地方有什么东西值得偷呢?”“破烂玩意也能值钱?”曾经协助公安部门追查碉楼文物被盗事件的关老伯说,当他看到被追回的不起眼的小东西“到古董店可卖2300元”时,他开始对那些曾经被自己看不上眼的碉楼“另眼相看”。
此时,社区居民的碉楼价值观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年久失修,碉楼早已失去往日实用功能和光鲜外表,“漂亮、坚固、防洪、防盗、居住”这样的价值认知已经不再被广泛认可。另一方面,偷盗事件让他们开始发现平日里常见的东西变得值钱了,对碉楼的价值认知开始跟“值钱”联系起来,他们的碉楼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与震动,“值钱”成了他们对碉楼最新的认知表征,即碉楼的经济价值。
不过,尽管部分居民意识到了碉楼的经济价值,但拥有碉楼的毕竟是少数人。而且大部分碉楼的业主仍在海外,关心这些碉楼经济价值也只是他们的亲戚或者后人,对大多数村民而言,碉楼的经济价值仍显得比较遥远。
3.3遗产申报进行期社区居民的碉楼价值认知
随着申遗工作的不断深入,政府部门对碉楼保护及碉楼周边的环境整治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遗产申报地范围内的村落道路条件、水电设施、卫生状况都明显改善。另一方面,政府也加大了开平碉楼价值的宣传力度,政府专门编辑了《开平碉楼普及读本》、开平碉楼乡土教材,配套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将世界遗产申报材料中对碉楼价值的陈述内容向当地社区居民宣传。在这种背景下,碉楼社区居民的碉楼价值观产生了新的改变:
一是他们对碉楼的经济利益有了新的认识。在申遗初期的偷盗事件中,部分居民意识到了碉楼文物的“经济价值”,但那毕竟只与少数人有关。随着碉楼申遗的环境整治工作展开,特别是政府掏钱帮助部分居民修缮部分房屋后,他们体会到了碉楼申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也认为“(申遗期间)治安好点。最好的是治安,还有卫生”,“申请到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治安就更加好”,可见碉楼价值带来的利益再也不是“他人的事”,已经变成了与自己切身相关的利益,这些利益关系到了更广范围内的居民,或者说更易于体验到,居民对碉楼价值的认同感开始增强,碉楼对他们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是他们对碉楼的文化遗产价值有了初步感知。一方面,碉楼的重新维修使它们恢复了往日的神韵,碉楼漂亮与坚固的外部表征又重新冲击着居民的视觉,影响着他们对碉楼的功能价值认同。另一方面,政府大量的宣传工作,包括村民大会和到处可见的幅标语,如“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是海内外开平人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等,使当地居民对碉楼价值有了新的感性认知。
3.4遗产申报成功前后社区居民的碉楼价值认知
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申报成功前后,随着媒介关注度提高,旅游业界的推广力度加大,当地的游客人数也不断增多,社区居民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旅游经营之中,开始频繁地直接与游客面对面交流,他们的碉楼价值观与旅游经济利益关联起来。
碉楼价值带来的经济利益触手可及。遗产申报成功前后,当地政府为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将碉楼村落的门票收入按一定比例分配给社区居民,同时当地居民以企业员工、摊点经营等形式广泛地参与到旅游业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碉楼的经济价值带来的利益变得“前所未有”的真切与触手可及,同时也显现出可观的发展前景。居民认识到,碉楼不仅“值钱”和“带来环境的改善”,更是一个直接的经济收入来源。
碉楼文化价值的自豪感显现。大量游客的到来,给习惯了宁静生活的居民带来另一种冲击。当大量的游客乐此不疲地参观碉楼时,无意将“碉楼具有吸引力”的信息传递给了当地居民,在笔者故意问及“您觉得碉楼有价值吗?”这样的问题时,他们反问笔者“你说有没有啊?现在这么多人来看,怎么会没有价值呢?”“肯定有价值啦,这么多人来看,你说有没有价值啊?”“有!(指向天禄楼方向)那边的楼好多人来参观的。”……可见在居民的认知当中,已经将“有价值”和“游客多”等同起来,但其话语间无不反映出了他们对碉楼价值的自豪感。
4碉楼价值认知变迁与社会表象重构
4.1碉楼价值认知变迁与社会表象重构
在开平碉楼村落内,碉楼的建设与衰败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曾经是远在异国他乡的华侨们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甚至传宗接代的寄托,那个年代的碉楼价值观构成当时的开平碉楼村落社会表象的中央核心,但随着历史的远去与时代变迁,碉楼的功能逐渐丧失与碉楼主人的离去,碉楼价值观也逐渐从中央核心变成申遗前开平碉楼村落社会表象的外围要素,其表征的核心是碉楼的外观以及部分功能,即“漂亮、坚固、防洪、防盗的居住楼房”,那些碉楼曾经承载的沉重往事已经不再是当地社区居民关注的主体。
遗产申报初期,当专家们对碉楼的文物价值的肯定带来文物偷盗分子时,社区居民的碉楼价值观受到了第一次冲击:“碉楼也是值钱的!”这是形成对原先的社会表象冲击的第一个信息源,但由于这一
信息只能冲击到少数拥有碉楼的业主,对大部分碉楼村落的社区居民而言,碉楼的价值仍是间接经济价值。
遗产申报进行期,碉楼村落的环境整治与碉楼修缮使社区居民更直接地体验到了碉楼价值带来的利益,也正是这种体验构成了冲击碉楼村落社会表象的第二个信息源,进一步使社区居民意识到碉楼价值带来的利益是那么实在,体会到了碉楼的直接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政府在此阶段的大量宣传工作形成的媒介信息源对碉楼村落的社会表象造成第三次冲击,此时碉楼的文化遗产价值被提起,赋予了碉楼村落社会表象新的内容。
遗产申报成功前后,旅游业快速发展,社区居民与游客的互动形成了冲击当地社会表象的第四个信息源,他们的交往进一步强化了社区居民的文化遗产自豪感,同时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也更加直接与深入,当地社区居民的碉楼价值观更加倾向于认同碉楼的经济价值与文化遗产价值,由于碉楼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更加紧密,碉楼价值观再次成为当地社会表象的中央核心内容,实现了开平碉楼村落社会表象的重构(表1)。
4.2遗产申报在社会表象重构中的作用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遗产申报过程,让遗产地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当地社区居民面对大量的信息冲击,这些信息“超出当地已有的共识理解,形成一定‘知识空白,而这一‘知识空白必然促动民众在大规模的社会沟通过程中围绕新事物,重构已有社会知识,建构新的共识理解”,不断改变其价值认知。这种作为共识理解的价值认知可以看作一种社会表象,认知的改变是当地社区处理新异信息的过程,改变的结果即是产生了社会表象的修订或重构。在“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申报的进程中,当地居民对碉楼价值认知的变迁历程就是社会表象重构的过程,其中,“遗产申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遗产申报为遗产地社会表象重构创造了新异信息源。社会表象的修订与重构源自新异信息的挑战,在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不断为社会表象重构创造了互动信息源、体验信息源和媒介信息源,推动了碉楼村落的社会表象重构。
遗产申报为遗产地社会表象重构转向。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下,开平碉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随之消失,当地社会表象也会随之变化,遗产申报工作的启动改变了这一趋势,并且随着遗产申报工作的深入,一步步加速了当地社区居民对遗产价值认知的转向,让他们重新审视遗产价值,最终形成社会表象重构。
5结论与讨论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案例研究表明,遗产本身的价值并未因为遗产申报而改变,但遗产申报却推动了当地社区居民对遗产价值重新认知,而这种认知的变迁恰好形成当地社会表象的重构。在这个重构过程中,遗产申报作为一个外生变量,不仅为社会表象重构提供了信息源,而且还加速了社会表象转向。其中,遗产申报带来的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旅游发展为当地带来大量的游客与经济收入,都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居民的碉楼价值观,也正是因为有了旅游业,遗产申报对当地社区居民的碉楼价值观冲击才显得那么实实在在,他们对碉楼价值的社会表征才不断变化。
从当地社会表象重构的过程来看,媒介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社区居民对遗产文化价值的认知,这种认知超脱于经济利益,有助于文化遗产价值的保护与传承,在未来的世界遗产保护过程中,媒介的力量应继续受到重视。
从当地社会表象变迁的结果来看,碉楼“经济价值”在遗产地社会表象重构中起着重要作用,碉楼的经济价值观也因此形成了当地社会表象的核心内容之一,但这种以遗产经济价值为核心的社会表象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经济利益冲突值得引起关注。另一方面,碉楼的经济价值依赖于旅游发展,如果有一天因政策或者其他外力作用,旅游业发展受到限制或者出现衰退时,社区居民的碉楼价值观又将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7]应天煜浅议社会表象理论(Socjal Bepre3enration Theory)在旅
游学研究中的应用[J],旅游学刊,2004,(1):87—92
[8]杨宜音,张曙光,理想社区的社会表征:北京市居民的杜区
观念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09—123
【社区申报低碳社区报告】推荐阅读:
社区工作示点申报报告08-24
绿色社区申报材料08-29
社区文明申报材料10-24
无邪教社区申报材料07-26
文明社区申报表11-05
社区申报生态星材料11-07
少数民族示范社区申报材料05-16
锦城社区创卫申报材料OK05-29
标准化文化社区申报材料06-28
社区先进党组织申报材料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