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

2024-08-07

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精选11篇)

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 篇1

《保护个人隐私》说课稿

2011-11-28 22:51:

43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保护个人隐私》是广东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课《维护人身权利》,了解了法律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保护的规定,第二课《维护人格尊严》,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对公民人格尊严保护的规定,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课承接前两课内容,是本单元整个链条上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个人隐私的含义,掌握我国法律在保护公民隐私权方面的有关规定。

能力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如何维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在现代社会中维护隐私权的意义;

懂得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做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事

情。

3、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隐私权内容的具体范围,理解隐私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与成年人的教育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尊重他人的隐私。

教法选择

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小组讨论法:

采用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隐私受到侵害时的事例,从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情景式教学,采用多媒体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给学生全新的、栩栩如生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课时安排:

本课共2课时,这里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个人隐私权和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针对的问题:

①社会不断发展,但中学生对隐私权的认识却相当不够。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了解孩子、教育学生,常常有侵犯了学生隐私的行为。

②学生把生活、学习上的事情都看作是隐私,常常拒绝与长辈交流沟通。③由于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学生自己侵犯他人个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④个别学生不能很好地尊重和保守他人的隐私。

⑤网络的发达,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网络手段侵犯个人隐私事件时有发生。学生的需要:

①了解保护隐私权与父母对子女成长的知情权之间的问题,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②了解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以及对侵害他人隐私权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帮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正当的途径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③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保护他人的隐私权。

④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很多高科技产品存在着侵犯他人隐私的危险,学生有必要增强隐私意识和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给自己的隐私一个心灵的空间。

2.这堂课,我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学法。

自主探究猜测推理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的特点,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程序,采用小组探究学习法等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漫画欣赏”和“私人邮件网上晾晒30多天”两个板块。

设计意图:利用社会新闻作为情境引入,吸引学生注意,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情境延伸、深化认识

设计“请判断下列哪些为隐私和“家庭电话、个人信息被曝光之后。。。”两个板块。

设计意图:以案例再续的形式出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利用学生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为课程资源,体会个人隐私的泄露对个人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案例剖析、应用知识

设计“时政链接”和“郭力的反击”两个板块。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关注下,呈现案例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转变学生的角色,使学生融入案例的情节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用来引出个人隐私权的概念,加深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的理解,以增强学生法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的能力。

四、案例反思、情感升华

设计“郭力事件的反思”板块。

设计意图:通过对郭力事件的反思,给学生敲响警钟,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要提高对个人隐私保护的警惕。同时对这一事件的思考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在学生的思考中突破这节课的重点即隐私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五、情境探究、自我检索

设计“七嘴八舌”和“四维空间”两个板块。

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行为。从而突出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隐私的重点,突破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成年人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一教学难点。

教学特色

情境创设——案例剖析——情境探究——思维拓展

设计反思

1.如何去有效开发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成功的课程资源开发,应该是材料的目的性强,内容新颖,时效性强,适用性强,教学效果明显的材料。

2.将一个新闻材料,经过处理加工,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情节分段呈现、剖析、反思等手法使材料用得比较透彻、成功。

3、只有激起学生好奇,产生情感的共鸣;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才会真正活起来。

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 篇2

一、隐私权的民法保护主要形式

(一) 隐私权的概念界定

通常说来, 隐私是与群体或者公共利益无关的, 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自身身体上不愿意被别人知道或者公开的个人秘密, 隐私主要内容包括了:私人日记、生活习惯、恋爱、健康状况、出身等。而隐私权主要是从法律角度出发的给予公民私人事务、信息以及活动不被他人侵扰的权利[1] 。当前隐私权已经成为公民参与社会事务、活动, 保持人格尊严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之一。

从当前的民法立法以及具体实践中可以总结出, 民法保护隐私权主要划分为2大形式。

一是对隐私权的间接保护形式。这一形式之中一旦隐私权被他人侵害时, 受害人不能单独通过侵害隐私权充当诉因向法院请求救济和保护, 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独立人格权之中不包括隐私权, 可将这一危害附于其他诉因, 例如非法其侵入、名誉损害等之内, 或者将其纳入诽谤行为、侵权行为、名誉权范围内起诉。另外一种民法保护隐私权行是直接保护形式, 其主要是确定某一行为为隐私权侵权行为之后, 则直接追究隐私权侵害行为责任, 通过民法救济等途径保护隐私权。这一隐私权保护形式自美国发起, 其早在1890年纽约著名的“ManolaVs.Stevens演出图片”案件, 就明确对隐私权的直接保护方式。若存在隐私权侵害行为, 则根据已有的成文法追究责任。包括日本、瑞士等国都对隐私权进行直接保护。

二、我国民法保护隐私权探究

(一) 当前现状

我国民法在规定隐私权方面, 最高法院早在1988年颁布的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就规定:通过口头书面形式对他人隐私进行宣扬, 造成他人名誉受损的, 应当进行公民名誉权的认定[2] 。1998年在给出的“名誉权案件审理问题解释”在文件第8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人员擅自将病患所患梅毒、艾滋、淋病等情况公开, 导致损害病患名誉的情况, 可认定为名誉权的侵犯。这些解释均将公民的隐私权置于名誉权之内, 没有将隐私权纳入人格权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再次颁布《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其中做出规定:对社会公德、社会公益进行违反, 对他人隐私或者人格利益进行侵害的, 可以以侵权为归因向法院提出精神赔偿[3] ;“自然人死亡, 亲属由于侵权问题遭受精神痛楚的, 可以依法向法院提出精神损害的赔偿, 而对死者的隐私进行非常揭露, 或在违反社会公德和利益的前提下侵害隐私, 可追究责任”[4] 。

(二) 存在问题

立法落后问题。实际上, 名誉权、隐私权是为2种不同的权利, 其主客体、侵害行为保护行为均存在较大差异, 现实情况中存在刺探他人私密信息、私自盗取他人信息、闯入他人住宅等多种隐私权侵害行为。而从《民法通则》来看, 在隐私权立法方面相对滞后, 民法作为公民人格权保护的法律依据, 没有及时确立隐私权, 使这一法律保护失去民法依据, 造成当前民事范围内隐私权的保护规定片面零散的现象。

(三) 健全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立法制度

首先, 将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加以明确。隐私权的内容包括:公民身体的隐私;个人信息的隐私, 如通信内容包括传真、电话的保密权;私生活和私有领地不被干涉权利;居民生活安宁权, 按照自身意愿行事权利;隐私的利用权利, 如利用个人经历创作, 提供个人信息进行征婚或求职时的隐私权利等。其次, 认定构成侵权要件。包括: (1) 具体的侵害隐私权行为, 例如以口头、书面行事对他人隐私进行宣传, 擅自公布他人私隐, 可将其氛围非法利用以及非法披露两种。 (2) 侵害人的主观意愿适用过错 (过失及故意) 原则, 具体为侵害人的过错程度由主观心理状态决定, 适用于不同程度的谴责行为。 (3) 存在隐私权侵害事实, 对公民私生活进行干扰, 即侵害隐私权, 前提为该隐私不为第三者知晓。 (4) 侵权结果与行为之间有直接因果联系。

再次, 完善隐私权民法救济途径。侵害公民隐私权行为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包括:停止隐私权侵害、赔礼道歉以及进行损失赔偿几种:一旦公民的隐私权被侵害, 则可向法院提出停止侵害请求, 其承担的民治责任形式对停止侵害以及避免侵害范围增大尤为重要[5] ;赔礼道歉指向受害人认错并展示歉意, 多用于侵害人身权行为, 可以通过道歉书形式, 也可以通过口头表达歉意, 民法救济过程中须注意安排道歉赔礼的场合以及方式;损失的赔偿又包含2种形式:非财产、财产方面的损害, 非财产的赔偿主要包括精神损害等方面的赔偿, 另外由于隐私是一种事实, 是客观存在, 不能消除, 因此在民法立法中必须规定及时消除隐私权侵害造成的影响。

三、结语

保护隐私权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以及现代内容, 作为文明社会的重要精神要素, 公民隐私权立法保护十分重要, 但是当前隐私权的保护领域以及范围均局限于一定范围内, 容易出现隐私权救济困难现象, 加强民法以及其他法律中隐私权保护的立法, 建立健全保护隐私的法律体系实在刻不容缓。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法制观念的提升, 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论文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分析了隐私权的两种保护形式, 并对我国的隐私权民法保护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健全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立法制度思路。

关键词:隐私权,民法保护,现状

参考文献

[1]屠振宇.隐私权概念何以必要[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科学版) , 2007, 31 (6) :34-35.

[2]于飞.犯罪故意的证明问题浅析[J].法制与社会, 2010 (10) :123-124.

[3]王秀哲.隐私权的宪法权利属性与两种立法责任[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9 (4) :67-68.

[4]邓静.浅论我国公民隐私权的保护[J].技术与市场, 2010, 17 (7) :56-57.

手机用户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 篇3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人们想象不到,一直备受尊敬的苹果公司,居然在操作系统里有预谋地留了“后门”,使之可以偷窥用户的个人信息。这种不顾一切地收集用户信息的做法,也让乔布斯的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增加了一层尴尬的解读。

自从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人类就像产生垃圾一样大量产生数据和信息。这在十几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事。那时候,人们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每个人就像是分散的个体,收集和掌握一个人的信息需要花费很高成本,而且必须靠专人去收集,甚至采用人盯人的办法。在那种环境下,中国拥有最多数据的部门是统计局。统计系统分布在各级政府,通过调查队,低效而费力地收集着物价、GDP等各种数据,然后再汇总计算,得到统计结果。

时至今日,互联网带来了巨变。统计局是政府里受互联网冲击最大的部门,一下子从信息富裕者变成了信息贫困户。无论调查员多么卖力,也不可能和高速运转的服务器比拼,哪怕小小一家电商一天记录的数据量,也超过了统计局成千上百人辛辛苦苦干一个月的工作量。以价格统计为例,电商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所有商品价格变动情况,然后精确地生成统计表格。

互联网造就了浩瀚的数据海洋。如果说过去是政府主要负责保存和使用数据,如今IT产业链上每一个企业都可以采集数据,随之而来的就是:个人信息和数据的非法获取和滥用。

在安卓智能手机里的一些工具软件或者小游戏,安装时就会霸道地要求获得访问通讯录的权利。这种要求让消费者无可奈何。在安装成功之后,短短几小时内,一些软件就会把用户的通讯录全部上传。我们的通讯录里早已没有秘密。近期,红米NOTE手机被爆自动将用户手机短信和照片传到大陆服务器上,哪怕关闭“云同步”功能也无济于事,显示硬件厂商也加入到攫取用户数据的队伍中来。

除此之外,互联网巨头BAT也不能免俗,百度锲而不舍地记录着用户搜索过的信息,如果你遇到什么事都喜欢问“度娘”,那么“度娘”可以比家人更了解你。常用百度地图,“度娘”就知道你的居住地点和生活规律;每次生病用百度科普过,她就知道你的疾病史;甚至,你的爱好、口味都可以通过搜索史完整掌握。至于阿里巴巴和腾讯,也非等闲之辈。在一些新闻页面里,广告展示的商品就是昨天在淘宝搜过的商品。或许,很多人并不希望别人看到这些,但这就是记录用户数据后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法……

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在毫无知觉地裸奔。数据正变得越来越值钱,个人的隐私也越来越少,《大数据时代》的作者也十分无奈。显然,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应该被严格限制和管理,但法律的滞后性难以遏制互联网企业的冲动。全国人大2012年底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泄露和出售公民个人信息也已写入刑法。但是,法律关注的重点是公民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的大量贩卖,而对搜索、购物记录等其他数据并未留意。工信部出台的《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强调,信息服务提供商不得泄露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等,违者最高处于3万元罚款。说实话,这样的处罚力度,实在难以起到震慑效果。

苹果“后门”事件,让一些政府部门警惕,开始要求公务员少用或不用苹果手机。这可以视为苹果受到的惩罚。然而,离开苹果的用户们不得不迁徙到安卓系统,那里或许是更不安全的地方。实际上,在一个绝大多数企业都收集个人信息的商业环境里,没有谁好谁坏,只有谁比谁更坏。问题是,用户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又能去哪里寻找安全呢?

保护患者隐私的制度和措施 篇4

保护病人隐私制度与改进措施

为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切实尊重和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保护病人的隐私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特制定保护病人隐私制度与改进措施如下:

一、制度

医务工作人员在为病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应遵守以下制度规定:

1、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耐心细致地为患者提供科学的医疗及护理服务。

2、为病人保守医疗秘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的隐私。医务人员既是病人隐私权的义务实施者,同时也是病人隐私的保护者。

3、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应一视同仁。

4、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第22条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要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护士管理办法》第24条规定:护士在执业中得悉就医者的隐私,不得泄露。

二、改进措施

为使患者的隐私得到切实保护,医务工作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患者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忌语,使其在不违反医疗、护理规定的原则下得到尊重。

2.医护人员未经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不得私自向他人公开患者个人资料、病史、病程及诊疗过程资料。

3.工作人员要注意言谈中不得擅自议论患者及家属的隐私。4.对特殊疾病的病人,医护人员床头交接时不应交接医疗诊断,应为患者保守医密。

5.对异性患者实施隐私处处置时,应有异性医护人员或家属陪伴。

6.危重症病人在更换被服、衣物、翻身时,应尽量减少暴露。

7.为患者处置时要拉帘或关闭治疗室的门。8.住院病室要尽量做到男、女患者分开。

9.医护人员进行暴露性治疗、护理、处置等操作时,应加以遮挡或避免无关人员探视。

10.对于院内或科室内安排的涉及患者隐私的参观、学习活动,应征得患者本人同意,并告之学习内容。

保护隐私整改措施 篇5

医院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考核小组对保护患者隐私设施和管理措施进行了检查、评估,现提出如下整改意见。

1、全院职工要继续重视保护患者隐私工作,严格按医院《保护患者隐私制度》办事。

2、医生护士在就医护理工作中,不要去询问患者隐私,如确需治疗隐私方面的疾病,医生护士都要按保护患者隐私制度操作。不得以任何方式泄漏患者隐私。

3、维修已损坏的保护隐私的3个屏风。

4、新做屏风10道,在门诊、理疗室、内、外科住院部各放2----3道备用。哪里需要就用在哪里。

5、患者出院后,如需查病历,必须是患者本人,或经患者书面同意的患者亲属。但患者亲属也不得了解与患者疾病治疗无关的信息。不得将患者病案资料外泄。

6、在医院适当的位置,张贴《蓬安惠民医院保护患者隐私制度》,供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阅读,让这一制度人人知晓。

7、医院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考核小组要坚持对保护患者隐私工作情况半月一考核、半月一通报。树正气,表彰此项工作做得好的,批评此项工作做得差的。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隐私权2015 篇6

隐私权作为人身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愈加被人们所重视,然而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势必同其另一项基本权利--知情权发生冲突.因此,应从利益衡量和遵循人格尊严的角度出发来协调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矛盾,合理地解决两种权利的冲突.学生的隐私权经常会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发生冲突。教师因工作关系或多或少都会掌握到学生的个人信息.如班主任对学生档案的管理.教师在教学中接触到学生的考试分数.教师家访了解到学生家庭情况.等等教育必须做到因材施教,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就必须先了解学生。尽可能全面深入且不断了解和研究学生.如学生的身体情况、行为习惯、智力水平、情感世界、家庭背景、父母职业及社会关系等,这些都可能成为教育学生的契机。可以说,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以了解学生为基本前提的.只有如此,教师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为此.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很可能与学生的隐私权发生冲突。

那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为什么会屡有教师侵犯未成年学生隐私权现象出现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在教育领域内保护未成年学生隐私权有其特殊性。一方面,隐私涉及的往往是学生个人生活中最隐秘的部分,每个学生都有不愿为人所知的秘密,都希望拥有一个安全自由的空间,不愿意自己的部分个人信息和其他私人事务让教师及同学知道、公开和传播,其结果是让教师较少知道乃至不能了解他的隐私。另一方面,教师因业务关系,或多或少都会了解掌握到学生的个人信息,如班主任对学生档案的管理,教师在教学中接触到学生考试分数,教师家访了解到学生家庭情况等等。教育必须因材施教。要教育好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尽可能全面深入且不断了解和研究学生,如学生的身体情况、行为习惯、智力水平、情感世界、家庭背景、父母职业及社会关系等,这些都可能转成为教育学生的契机。可以说,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以了解学生为基本前提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有效的教育。从这一点上看,学生的个人世界似乎不存在教师不可以涉足的任何角落,这使得未成年学生隐私权与教师管教权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对立。其次,教师尊重保护学生隐私的意识不强。虽然教师管理工作意味着教师出于工作需要可以通过正当、合法途径掌握学生的部分隐私,但是教师个人不得随意传播或泄露学生个人隐私,否则也构成侵权。然而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在不少教师眼中,未成年学生的隐私权是个模糊的概念。工作中往往由于教育方法不当,教师们有意无意地公开或传播了学生隐私。许多教师认为,未成年学生年龄尚小,不知轻重利害且不能完全自控,其行为应受到师长的监护,无所谓隐私不隐私。再次,我国教育法规中对未成年学生的隐私保护范围的规定还有较大空白。《教师法》第8条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条规定: “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第15条规定: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30条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第31条规定: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开拆。”这些条款较为原则,除了对学生信件的规定较为明确外,对学生的其他隐私权及教师日常管理工作没有作出清晰界定,很难看出未成年学生隐私权应当获得怎样的保护,使教师难以把握。一旦落实到有关学生隐私的具体问题,往往是教师各行其是。如何保护学生的隐私,全靠教师本人的理解。法律意识、现代教育意识强的教师,会做得好一些;反之,则做得差一些。依法保护学生隐私变成了依教师个人理解来尊重、保护学生隐私,因而未成年学生的隐私权也无法得到真正保障。

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我认为这种尊重首先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自尊的需求是人的天性,尊重学生不仅仅是给他一个所谓的面子,而是懂得学生对尊重的迫切需要。尊重学生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实质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身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给学生反省的空间,给学生一点私密空间,尊重学生的隐私,我们与学生的关系才会更和谐、更融洽。那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尊重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呢?

第一: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教师职业法律素质

如何提高教师保障未成年学生隐私权的自觉性和增强其法律意识呢?笔者认为,在师范院校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开设教育法学及相关课程,系统学习与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是提高教师职业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学法知法,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和案例教学,使师范生及教师认识到未成年学生作为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就人格而言,他们有与成年人一样的隐私权,从而在今后的教育管理中,能够意识、尊重、保护未成年学生的隐私权益。

第二:制定完善相关法规,保护未成年学生隐私权

由于法规不完善,在发生相关纠纷时,社会舆论往往又对教师批评颇多,使一些教师感到十分委屈,认为自己即使是侵犯学生隐私,也是为了扼制学生所出现的不良苗头,都是为学生好。有的老师更是怨声载道,说现在的学生懂得多不听话不好教,管得过多,有侵权之嫌;管得过少,有失职之过。这种两难处境,是如今让中小学教师颇感头痛的问题。因此,可考虑通过立法将一些问题加以明确。其一,对未成年学生隐私权的内容及相应教师的权限予以具体化。对于学生的私人日记信件及学生的身体自由等,教师不得刺探、干预、侵扰学生隐私,而对于学生的档案、家庭背景、交友情况和身体疾患等,由于教育工作及维护学生自身利益需要,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部分隐私,但不得公开或传播。其二,明确侵犯学生隐私权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明确教师侵犯学生隐私权应当承担什么责任,被侵犯隐私的学生又如何获得权利救济等等,以矫正教师侵犯学生隐私的行为,使学生的隐私权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切实的保障。

第三:以人为本,教育与保护两手抓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健康成人,因而对学生的隐私权的保护须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中小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其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有限,在接纳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会被消极因素所迷惑,如若没有教师的及时阻拦和引导,他们将付出沉重的成长代价,多走弯路甚至会走歪路毁掉一生。教师行使管教权,并不必然构成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学生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并不是说学生绝对不让教师介入自己的隐私。教师对学生进行管教是为了保护未成年学生的权益,未成年学生享有隐私权也是为了保护自身的权益。在日常教学及管理中,教师应转变教育方法,处处尊重未成年学生的权利和尊严,主动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谈。同时,教师应时时注意保护学生隐私,严守学生秘密,未经允许不随便披露学生隐私,维护师生间的信任。

第四:教师教学活动要遵循一个“度”

教师该如何行使教育教学权,才能既提高教育效果.又不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呢?这既牵涉学生隐私权的“度”,又涉及教师教学活动的“度”。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隐私权与教师教育教学权的协调问题。我认为,这种协调可以从教师获取隐私信息的手段与对信息的使用两方面着手。其一,教师获取学生个人信息的手段应合法教师获取信息的手段受到的制约应该更多.在这方面教育教学权要让位于学生的隐私权教师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说出相关的信息.或者通过与家长的交流获取相关信息。教师要获得影响学生学习的信息.就要特别注意获得隐私信息的手段,可以采用谈心、告知家长的方式。其二.教师对隐私信息的使用要合法。教师接触到、获得的学生隐私信息,如果与教育教学权无关.就应当保密。即使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权,教师也应当尽可能地注意使用方式与范围,在必要的范围内公布.使隐私权与知情权达到一定程度的协调。如满足家长的知情权.可以向家长披露:满足教学群体的知情权.可以向相关任课教师披露以考试分数为例。

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篇7

一、网络隐私权的内涵

隐私权是指, 公民的私生活和私密信息受法律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知晓或利用, 而公民自身对其拥有支配权的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公民自我意识觉醒和法律意识提高的一种具体体现。隐私权的主体是自然人, 客体是隐私, 其内容包括:个人生活自由权、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个人隐私利用权四个方面。

而网络隐私权则是, 在网络活动中公民的私生活和私密信息受法律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知晓或利用, 而公民自身对其拥有支配权的一种基本人格权利。相比之下, 网络隐私权与传统隐私权并没有本质区别, 仍然是隐私权的一种。然而, 当隐私权与网络传播这种高速、海量、自由的信息流动方式联系起来时, 网络隐私权就表现出种种不同于传统状态下隐私权的新特点:

(1) 网络隐私权的主体范围空前扩大。在电脑高度普及的今天, 任何上网学习、工作、娱乐的人以及直接或者间接与网络发生联系的人都被包括在网络隐私权的主体范围内。这些主体可能是显现的, 也可能是潜在的。

(2) 网络隐私权所保护的客体范围更为广泛。除个人姓名、性别、身高、指纹、联系电话、财产等内容, 随着科技发展, 一些新兴的个人数据比如电子邮件地址、网络域名、及网络通行密码等也成为网络隐私权所保护的主要对象。

(3) 网络隐私权的内容有所增加。除个人生活自由权、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个人隐私利用权四项传统的基本权利外, 网络隐私权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内容——隐私修改权、隐私安全请求权、隐私受益权等。

(4) 网络隐私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精神权利, 而具有了物质性或财产权属性。在虚拟空间, 一些不法分子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已经不仅仅出于满足窥探他人隐私的好奇心, 更多的是受到利益驱使, 通过窃取和倒卖网民个人信息获取非法利润。

(5) 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后, 给公民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更为严重, 业更难弥补。据美国资深市场调查机构Jupiter Research预计, 2012年全球网民将达到18亿。由于网络空间的广阔性和信息传输的快捷性, 这就意味着, 公民的隐私一旦在网络传播开来, 有可能在顺时传遍世界, 这将给受害人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二、网络隐私权受到侵害的现状

一方面是网络隐私权主体和客体的范围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网络监管和法律保护, 所以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概括起来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类型主要有2大类:

1、非法获取公民网络信息, 从而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

(1) 收集、利用、出售他人个人数据

这种行为常见于各类网站、互联网接入服务和各类网络产品开发商。他们未经当事人同意而搜集当事人的个人数据, 并私自存储或者擅自出售, 以牟取非法利益等。

(2) 截获、偷窥、删改他人通讯信息

电子邮件是网民使用最频繁的通信形式, 因此也是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重灾区。每一封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上不同的节点之间传送时, 其内容都是公开的, 节点处的系统管理员可随意观看和获取。一些电脑黑客还可以通过个人的电子邮件地址破译邮箱密码, 从而侵入个人邮箱, 随意查看、删改、下载、传播、利用他人邮件。对于那些恶意入侵者来说, 目前网络上任何方式的秘密聊天, 其实都没有私密性可言, 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获得网民的聊天记录。

2、入侵公民网络空间, 从而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

(1) 入侵他人电子邮箱或个人页面

我们生活中随时都可能收到一些商业性邮件、骚扰性和反动性质的邮件等垃圾邮件, 电子邮箱作为一种网络隐私空间被他人随意入侵和发送信息, 使网民的网络生活严重缺乏安全感。比如一些个人主页, 这也属于公民的私人网络空间, 这些地方也经常会遭到后台入侵、篡改页面等, 目前网络上出现的诸多“艳照门”事件都跟这些非法入侵活动有关, 这些行为同样属于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权行为。

(2) 入侵他人计算机本地磁盘

一台电脑在未连接网络之前它只属于一个虚拟空间, 可一旦接入网络就意味着它要和许许多多的集体或个人产生关联, 就有可能成为一些用心不良的网络黑客攻击的目标。他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技术, 进入用户的电脑硬盘, 窃取个人秘密, 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权。

三、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原因

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 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根本上来说,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公民网络隐私受到侵犯的风险增加

从网络本身来看, 互联网可以说是一个全球开放的平台, 互联网的路由传输更是错综复杂, 永和根本不可能知道路由传输的具体情况。部分个人或组织完全可以通过对某个关键节点的扫描跟踪来窃取用户信息, 这种技术手段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目前广泛应用于网络的Cookie文件, 这些文件会悄无声息地通过一些Web站点存储在用户的硬盘里, 从而对用户的上网信息进行全面监控, 以获取对网络营销有用的信息。这显然侵犯了他人的网络隐私权。

2、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空间, 伦理道德严重失范

由于现实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 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总会按着这些行为规范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些人性的负面因素被压抑, 一些人会将这些因素发泄在网络世界中;再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 人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 正好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可以尽情释放的渠道。而在网络世界, 伦理道德规范的建立是一个异常困难的课题。

3、个人信息泄露有利可图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 在信息时代下, 像电子商务等一些新兴行业开始诞生。这些行业需要搜集大量的用户信息, 这就使得一些个人隐私成为部分媒体和企业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目前出现的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的行为, 大多数是在经济利益驱使下进行的。美国有两家个人资料库公司——Double click和Engage Technologies, 就以掌握大量网民上网习惯和个人资料而著称。

4.许多网站缺乏行业自律

就拿我国来说, 为遏制网络隐私权侵权行为的发生, 在政府的引导下许多网站都制定和公布了自己的隐私权保护声明, 这对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些所谓的保护声明大都由网站单方面制定, 并不具有合同或契约的性质;而且声明的执行情况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监督或者认证机构来督促执行, 这种声明很难得到有效落实。

5、我国关于隐私权的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

美国联邦层面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近有40部, 以1974年《隐私法》这部综合性法律为起点, 随后几十年内, 根据个人信息在不同领域内不同的保护要求制定了《财务隐私权利法》、《通电通讯隐私法》、《电脑匹配和隐私保护法》等等门类详细的隐私权保护法。而我国则没有一部专门的隐私权保护相关法律, 公民的隐私权保护相关条例则被放置在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等法律中。而且许条款定都只是一个定性的规定并没有一个量的说明, 在具体实践中很难操作。司法部门在处理相关的侵犯隐私权案件时, 一般会用司法解释予以规定, 这势必会造成保护不力的局面。

传统隐私权保护的立法依据缺失, 导致在隐私权在网络立法上的规定也较为笼统, 这就直接导致目前我国公民的网络隐私权保护基本上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我国目前的网络隐私权保护依据主要以《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为主。

6、网络隐私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由于受经济水平、人口素质等等一系列具体国情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整体不强, 隐私权观念相对淡薄。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法制进程的加快, 我国公民的隐私保护意识也有所增强, 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与此同时, 我国的一些网络运营商在对待网民的网络隐私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缺乏保护网民隐私权的意识。据爱研网调查显示, 关于当前网络是否安全的问题, 有57.7%的人认为不安全, 认为安全的仅为13.2%, 41.6%的人声称自己的网络信息或个人信息被泄露过, 声称没被泄露过的占25.4%, 另有33%的人选择了“说不清”。我国网民超过5亿, 其中6成受访者担心网络“不安全”。

四、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措施

1、加强技术研究, 增强网络抗病毒能力

一方面, 要通过技术手段弥补网络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和漏洞, 不断开发新的杀毒软件和网络防火墙, 降低网络遭遇病毒侵犯的风险, 保护网民的信息安全;另一方面, 要增强网警的力量, 通过一些先进网络侦察手段, 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2、做好网民网络道德的心理调适

网络伦理道德体系的建立可以通过现实和网络空间两方面进行培养, 各培训机构、学校和网站要引导网民文明上网, 逐步实现网络道德的良性回归;同时, 广大网民要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觉悟, 并保持一种良好的上网心态。网络可以成为释放社会压力的一种途径, 但绝不是一种宣泄不满的工具和丧失伦理道德的借口。

3、网络运营商需加强行业自律

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 所有网站应公开发布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声明, 声明的格式和内容都要有相对固定的格内和内容。其内容要对用户个人资料的收集方式、范围及资料用途做出明确的规定和承诺。在可能的情况下网站可以和用户代表签订联合声明, 以确保声明符合网民利益;同时各大网站可以成立行业性组织进行自我监督, 并通过技术的强强联合提高网站的安全度;政府也可逐步介入, 成立相关的认证机构, 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和规范。为公民网络隐私的保护上好“三保险”。

4、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加快立法进程, 健全法律体系

在充分结合我国社会实际和吸取借鉴世界法律体系完善的国家, 对我国的现行法律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使我国的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逐步建立起专门的隐私权保护相关法律, 对参与网络活动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定和限制。从而为网络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5、注意提高网民的隐私意识, 逐步增强自我防护能力

网民在上网注册或申请相关网络资源或工具时, 要学习和了解网页的隐私政策, 以及信息的使用范围以及用途, 避免随意向他人透漏自己的IP地址, 以免遭受攻击。同时网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电脑知识和网络技术, 有效保护自己的信箱密码等个人信息, 和电脑硬盘里的重要文件, 同时对普通的网络入侵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网络的发展永无止境, 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也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引导, 需要法律手段的保驾护航。随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随着网络道德的良性回归, 随着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 公民的网络隐私权才能得到合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战生.我国信息安全及其技术研究[J].中国信息导报, 1999.

[2]曹亦萍.社会信息化与隐私权保护[J].政法论坛, 1998.

[3]林聪榕.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安全的发展动向[J].中国信息导报, 2001.

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 篇8

代表人物:王诚,26岁,事业单位职员

在王诚看来,虽然自己的恋爱经验不多,但对结婚这件事有很明确的原则,那就是必须向对方无保留地坦白情感隐私。王诚觉得,隐私权的侵犯是指自己与外人之间的矛盾,恋人或夫妻不一样,既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就应该任何事情都如实相告,坦诚互信。不存在隐私权的侵犯。

谁都有过去,有些人的过去像张白纸,有些人的过去却像浓墨重彩的油画。有句话说得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但王诚却不这样认为,你的经历、做过的事、吃的每一口饭、走的每一步路,造就了现在的你,过去是你的一部分,怎么可能忽略不计?况且,人与人性格不同,接受事物的能力、方式都不同。他坦言,自己不愿接受情感经历较复杂的女性,所以婚前一定会问清楚。这绝不是歧视或偏见,仅代表自己的接受程度。

“这样说肯定会遭网友拍砖。” 王诚笑着说,“可谁都有自己的坚持,我不愿因为其他声音而随波逐流。虽然当今社会的开放程度今非昔比,但我依然坚持做一个传统的男人,也希望能找一个传统的妻子。”

代表观点:可说可不说,不说;不可不说,早说

代表人物:知乎网友

如果隐私可能涉及到你们的未来,那就有必要说。

如果只是你的过去,可以说,但对方如果不想听,那就别说。

如果你的过去只关系到你自己,比如,你和前任的各种爱恨情仇,你为他做的各种事就不必说了。但如果你和前任过去的事会影响到你和现任的生活,例如,流产多次影响生育或者患有某些传染疾病,那就必须在婚前坦白。因为谎言总有穿帮的时候,与其造成更大的伤害,还不如当初来个彻底坦白为好。

代表观点:强势的一方决定能否容得下对方的“曾经”

代表人物: 刘妍,35岁,自营公司老板

我觉得这个话题得分两种情况。

如果你属于那种个性独立、工作能力、收入等各方面都强过老公的女人,那坦白一下也无妨,毕竟在挑老婆这个问题上,男人往往也是存在着一点儿“势利心”的。就如同女人对于事业成功的老公的风流韵事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样,对于事业成功的太太,大多数男人都能够心平气和地容忍她的“曾经”。

当然,如果换了一个弱势小女人,本身就想依附着老公过日子,那就只能尽力维持自己在老公心目中的单纯形象,唯此,日子才能太平。

代表观点:隐瞒不一定会幸福

代表人物: 品馨,31岁,教师

闫刚,42岁,律师

说到个人隐私,大家仿佛关注的都是情感隐私,而在我家,却正因为一场“健康隐私”闹得不可开交。

品馨告诉小编,她的姐姐有躁郁症,也就是轻度的精神分裂,坚持吃药跟常人没什么区别。姐姐在银行上班,表现一直很优秀,工作八年来没有出过任何大的差错,病情也一直很稳定。三年前,姐姐谈了一个男友,男方以前离过婚,条件不如她。因为自知身体有问题,姐姐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男友,而且出于侥幸心理,姐姐并没有告知男友自己的病情。

结婚两年后,姐姐想要孩子停药了,结果犯病了。姐夫难以接受,要以姐姐隐瞒身体缺陷为由起诉离婚。我们全家人都很难过,好好的一家人,如今闹到要对簿公堂。

听完品馨的倾诉,闫律师表示,躁郁症确实属于精神病的一种,但品馨的姐夫未必能以妻子隐瞒身体缺陷为由起诉离婚。因为《婚姻法》第七条规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禁止结婚,情况严重的精神病患者禁止结婚。存在以下两种情况的精神病患者不能结婚。

1.正处于发病期间的精神病症、躁狂抑郁症或其他重度精神病患者,应禁止结婚。因为他们在发病期间已经失去理智,常难以料理自己的生活,甚至会危害社会治安。所以,让这样的病人结婚,不仅对病人本人无好处,也会给对方造成不幸。

2.发病期虽然已过,但精神症状尚未彻底缓解或正在治疗中的病人,也不能结婚。因为此时病人对生活中和婚姻上的挫折的承受能力尚差。所以,那些想用喜事冲一冲来治疗精神病,或担心儿女患了精神病,影响终身大事,而给他们匆忙物色对象,草率结婚的做法是错误的,不仅难以达到目的,甚至还会因此而酿成悲剧。

品馨的姐姐虽患有躁郁症,但在药物控制下可以正常生活、工作,不属于情况严重的精神病,所以她的丈夫不能以此起诉离婚。不过,虽说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婚前必须坦白个人隐私,但从维护公序良俗和公民知情权出发,尤其是会影响到对方生活的情况下,隐瞒自己的隐私就显得不那么明智了。况且,品馨姐姐的病有遗传的可能,即使对方一时没有发现,将来孩子出现健康问题,谎言造成的伤害就更大了,到时候感情彻底破裂了,家还是保不住。

代表观点:影响到你与现任生活的“前情提要”必须要坦诚

代表人物:小龙女(网络第一红娘,世纪佳缘创始人)

有关爱情前史,我一向认为倾囊而出的坦诚是不必要的,原因有二,过去太甜蜜,对方听起来像炫耀;过去太伤怀,你流露出没得到的遗憾情绪,对方听起来却像无法自拔,而绝不会感同身受惺惺相惜。

但凡事有例外,有关疾病史、婚史、流产史、欠债史等,这种即将影响到你与现任生活的“前情提要”是必须要坦诚的。嫁娶之前,新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对方这些历史进行充分了解,这正是幸福婚姻存在的事实基础。

代表觀点:不该说的打死都不说

代表人物:李晓莺,47岁,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

奉劝心急如焚的单身朋友,再想“脱光”,也不要放弃一些千古不变的原则,那就是婚姻要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以感情为前提,你才会有不占有、而是先细致观看的心——考察对方的心理模式和家庭背景,感情的基本状况,不一定要了解每段感情历史,但至少要知道TA是怎样一个真实的人。要知道,呈现在你面前的每个人的现在,就是TA本人所有过去的总和,搞清来龙去脉,你才不会对不合理的垂青喜出望外。

还应有一份对人性弱点的理解和宽容,没必要揪着过去的事情不放。李晓莺说:“以过来人的身份,我认为夫妻之间绝对要‘有所保留’。有些事如果必须要说,轻描淡写,别说细节,否则会越说越添堵。不该说的,打死都不说,尤其对方是容易钻牛角尖的个性。”曾经有一位来办理离婚手续的蒲先生对李晓莺说:“我现在后悔死了。当初主动说出了和前女友同居过的事,后来老婆总为此耿耿于怀,一有什么矛盾就扯上这事。以至于闹到了离婚这一步。”

代表观点:真心爱你的人会接受,坦白了自己也问心无愧

代表人物:杨洋,23岁,社区工作人员

首先,我想说,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过去,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说与不说,都在于你自己的决定。当你决定不说了,就必须承担以后可能被发现的后果。

有啥事说出来问心无愧。杨洋说:“我觉得两个人既然相爱,又决定要生活在一起,就应坦诚相待。如果对方无法接受你的过去,以后知道了更不能接受。有些隐私在婚前说出来比较好,因为恋爱时,男女双方相对比较宽容,婚后再坦白,一般是得不到谅解的。”真心爱你的人会接受你的缺点和过去,坦白了自己也问心无愧。

代表观点:坦白要适度,啥都坦白那叫缺心眼

代表人物:玄米米,31岁,搜狐网友

坦白要适度,看情况而定。网友玄米米认为,“在选择说与不说之前,该思考的是:坦白的目的是什么?那些可能对婚姻产生破坏性的事情,坦白的结果可能会与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驰。要分清什么是可以告诉爱人的,什么应该成为自己的秘密,把握好坦白的度。”玄米米认为,绝对坦诚的“交心”未必是维持夫妻和谐的最佳方式。夫妻之间应该绝对忠诚,但要适度坦诚。坦白是为了争取对方的信任,其实还有比这更好的方式,那就是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承诺。

道理归道理,具体生活中却有很多特殊的例子,譬如对方整过容,有过牢狱之灾,甚至还有婚前债务没有告知对方,这种可能会影响到夫妻双方共同生活的隐私就要另当别论了,毕竟每个人都有接受和不接受的权利,不能等到生米煮成熟饭了或事情败露了才坦白,那时可就不叫“坦白”,而是“被动交代”了。

责编/樊婷

保护病人隐私具体措施 篇9

1、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要富有同情心,要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状况,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要客观、耐心地解释,语言和蔼,通俗易懂,避免使患者产生误解,疑虑等不良反应。

2、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医护人员不得向任何人泄露患者所陈述的隐私。在诊疗过程中,涉及患者隐私部分检查操作应采取保护措施。

3、需要对患者或其家属做病情交待时,应由经管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或科主任进行解释,且解释内容应一致。不允许进修医生,实习医生,护理人员进行解释。

4、医生在给患者实施查房、会诊、手术等诊疗过程中,不许携带手机,不要谈笑,不要谈论病情,对诊疗中出现的问题不要抱怨,应冷静处理。

5、在平时查房,给学生示教,病例讨论或会诊时,不许在患者床边或其亲友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讨论、讲解。在患者或家属询问病情时,可由负责的医师说明,其它不了解病情者不要随便解释。

6、对病情危重或不治之症的患者,要做好对患者的保密工作及家属的思想工作,对此类患者在护理上应格外注意,医护人员和家属均应提高警惕,以防发生自杀等意外情况。

7、医护人员之间有团结协作精神,不许互相拆台,打击对方,严禁在患者面前议论其它医护人员的诊疗过失或缺陷。双方治疗意见产生分歧时,不要在患者面前讨论,也不要谈论医疗纠纷事故问题。

8、医技科室在为患者检查时,发现预后不良疾病时,不得随意告诉患者,也不许随意在患者面前做任何解释工作(包括患者还应该做哪些检查等),如患者提出诊疗问题应和蔼地指示其找负责医师进行解答。

9、医护人员应注意保护好病人住院期间的各种医疗文件,严禁丢失、损坏。没有医疗行政管理部门的认可,任何人不得私自查看、复印住院病历及其它医疗文件(包括本院工作人员),需要询问病人的诊疗情况由负责医师接待。

保护学生隐私 尊重学生人格 篇10

公民隐私权是指 “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学生作为我国公民,同样具有隐私权。尤其初三学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懂得一些道理,若偶尔犯有一点小错误,老师提出批评教育时要注意场合,切不可批评过分,要掌握一定尺度,否则,会使他们失去信心,丢掉面子,也会影响学习和做人。

那么,我们老师应该如何行使教育权,做到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不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呢?这就需要老师正确处理隐私权和教育权的关系。

首先,我们在获取信息是要合法。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种种违纪行为、交往行为。这些行为教师在获得信息过程中,要采用合法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说出相关的信息,让老师找出帮助的办法。

早恋是中学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我所带的班级中也时有发生。那是去年下半期,我班有一位女生,白天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或者心不在焉,并且手机短信不断,常常埋着头在课桌下看短信,一下课就发短信,月考中她的成绩大幅度下降了,凭我的直觉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我决定找她谈谈,下午休息时我把她叫到我办公室。我指出上述现象,这可不是从前的你,问她是什么原因。一开始,他没有正面回答我,闪烁其词,遮遮掩掩。通过耐心疏导,并向她保证老师绝不泄露她的隐私,她终于讲了实话。她说“老师,我早恋了,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因此,我一到晚上想起这事就睡不着,所以,上课没精神,你能帮我出主意吗?” “我不正在帮你想办法吗?”我说:“如果你相信老师的话,就按老师教你的办法做好吗?第一,马上把手机给老师,你可以把卡和电池抽出去,如有什么事,用老师的手机;第二,丢掉包袱,轻松上阵,全心全意投入学习。”她教我办法做了,当即把手机交给了我,只拿走了卡。第二周她好多了,她的事 我也从未在班上提起。她学习成绩又上来了。

浅谈网络隐私的保护 篇11

关键词:网络隐私;保护措施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功能的完善,搜集、整理、分析和传播网络个人隐私变得非常容易,网络隐私权时常遭受他人的非法侵害已引起人们的警觉。网络隐私数据如何得到安全保障,这是各个国家网络发展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也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人们关心的焦点之一。

一、网络隐私泄露的方式

网络隐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数据,如姓名、职业、通讯地址、电话、E-mail地址等;二是数字行为,如浏览了哪些网站、停留了多长时问、看了哪些网页以及订购了哪些商品等;三是通讯内容,包括电子邮件、留言等。网络隐私泄露的主要途径包括:

1.利用Cookies文件收集用户的隐私信息。

Cookie是服务器存放在客户机上的一个文件,该文件包含有用户所访问的网页、访问时间,甚至含有电子邮箱密码等。采用Cookie机制,指定了一种用HTTP请求和回复消息创建状态会话的方式,它描述了两个新的标头,用于携带参与的服务器和客户机的状态信息。因此,Cookies具有重构网络用户所从事的网络活动的功能,通过对用户在网络上访问网站、察看产品广告、购买产品等行为的跟踪,结合网络注册系统,就可以得出用户的健康状况和休闲嗜好等信息,从而生成有关用户的个人档案。尽管cookie没有病毒那么危险,但它仍包含了一些敏感信息:用户名,计算机名,使用的浏览器和曾经访问的网站。用户不希望这些内容泄漏出去,尤其是当其中还包含有私人信息的时候。目前有种名为Crosssite scripting的工具,在受到它的攻击时,cookie盗贼和cookie毒药将窃取内容。一旦cookie落入攻击者手中,它将会重现其价值。

2.利用注册信息收集用户隐私信息。

目前,许多网上服务方往往需要用户注册才提供给用户服务,而这些注册信息有时甚至包含了用户的隐私信息,如在购物网站上需要输入姓名、职业、通讯地址、电话、E-mail地址等。如果收集方对这些信息不合理利用,如非法转让以获取利益或是几个非法机构共享信息来丰富自己的数据库,一旦这些信息落入非法者手里,所产生的危害难以想象。

3.非法入侵个人数据系统以查看隐私信息。

一些非法者可以利用冒充、技术攻击、后门、陷阱门等非法方式进入用户的系统,就可轻而易举地从用户的系统中得到他想要的信息。这种危害是巨大的,因为他可以得到信息是最丰富的。

4.非法窃取用户隐私信息。

非法者利用网络的弱安全性,可以利用木马病毒来窃取用户的隐私信息或是利用Webbeacons窃取隐私信息。

二、保护措施

1.维护网络安全。

安装网络杀毒软件,但更重要的在于经常升级,只有及时升级,才能预防新病毒。否则,杀毒软件根本起不到保护电脑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安装防火墙。防火墙(作为阻塞点、控制点)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保护网络免受基于路由的攻击。此外,还需要部署入侵检测系统。一个成功的入侵检测系统不但可使系统管理员时刻了解网络系统(包括程序、文件和硬件设备等)的任何变更,还能给网络安全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南;在发现入侵后,系统能及时作出响应,包括切断网络连接、记录事件和报警等。

2.加密保护隐私。

要把密码设置的尽量复杂些并且定期更改密码;要对隱私信息加密保护以防止在传输的过程中被窃听或是信息被入侵的黑客窃取,还需要对电子邮件进行加密保护如利用数字签名等技术来防止伪造。另外还要设置屏幕保护密码,对私密硬盘文件进行加密保护。

3.整治cookie。

首先,可以正确地使用与设置cookie在浏览器中的隐私选项,并且定时清理硬盘中的cookie文件。方法也很简单:打开IE浏览器,然后单击菜单“工具→Inter选项”,在打开的窗口中选择“常规”选项卡,然后单击“删除Cookie”按钮即可将硬盘中存在的Cookie文件全部删除。另外还可以通过上网助手的Cookie清除功能来管理Cookie文件可以达到用户自定义清除的目的,同时还可以直接揪出系统中的恶意Cookie文件,这是对系统自身的Cookie管理功能的一个弥补,不像系统自身的管理功能那样只能执行保留或删除所有Cookie文件这样的单一功能。

上一篇:修辞之比喻拟人夸张下一篇:江苏省常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