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隐私的法律保护

2024-05-23

网络隐私的法律保护(精选12篇)

网络隐私的法律保护 篇1

近年来, 网络的普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 在给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也使人们的隐私权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严重阻碍了网络的健康发展。因此, 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十分重要, 这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此举不仅对于现实生活中有关网络隐私权纠纷的解决有重大意义, 而且也有利于隐私权理论的完善。

一、网络隐私权的概述

(一) 隐私权的概念及特点

隐私权是指不愿意让他人知悉自己的事情、信息等生活领域内的事情。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不包括单位, 其客体包括私人生活的空间、个人的有关活动和个人的信息。隐私权的内容包括生活安宁权、信息保护权、个人隐私利用权等。

(二) 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具体内容及特点

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网上的私人生活和私人信息应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的一种人格权;也指不能在网上泄露某些个人的信息等。

网络隐私权有以下内容:

1.知情权。用户有权知道网站收集信息的目的以及收集信息如何使用, 并且有权知道关于个人信息的使用情况。只有用户知道了以上信息才能保证用户的知情权是完整的。网络隐私权的基本权利就是知情权。

2.选择权。网站在收集信息前需要告诉用户, 用户可以决定是否提供相关信息以及提供哪些信息。用户可以决定提供全部的信息, 也可以是局部的信息。

3.控制权。网站在收集信息时必须告诉用户, 否则就侵犯了其权益。用户有权撤回已提供给网站的个人信息, 信息主体对个人数据始终保持决定权。同时, 为了保证个人信息资料的准确, 用户可以通过合理的途径查阅个人信息, 并更正错误的信息, 同时, 未经本人的同意,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意公开其相关的信息。

4.安全保障权。网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 当网站不能保证用户的信息资料安全时, 用户有权不让网站使用其信息, 当个人信息被非法使用时, 用户有权选择维权并获得相应损害赔偿。

5.获得救济权。当个人的网络隐私受他人侵犯时, 其可以选择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其权利并通过法定程序获得相应的救济。

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领域的延伸, 其除了有一般隐私权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内容的广泛性。网络隐私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年龄、身高、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财产状况等与个人相关的资料, 还包含一些新兴的网络数据, 如IP地址、用户名称、电子邮件地址、上网的账号、QQ号、微信号等。

2.形式的广泛性。网络隐私权的存在形式突破了传统隐私权中与社会公共生活有关的私人事项, 有关网络中的个人数据、个人信息、个人生活领域均成为隐私权的保护范围。

3.人格、财产的双重性。一般的隐私权受侵害后对权利人造成的损害主要是精神上的, 但网络经营者以盈利为目的, 网络隐私权受侵害后对权利人不仅造成了精神上的损失还造成了财产上的经济损失。

4.变化性。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隐私权的范围也容易受到时间、地域、文化等因素变化的影响, 网络隐私权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

5.责任主体范围的广泛性。承担相关责任的侵权主体除了信息收集者和非法使用者等, 还包括网络服务商、网络内容提供商, 其主体的范围相对于一般的隐私权更广。

6.脆弱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于个人隐私的侵害比以往更为方便和快捷, 隐私保护问题逐渐成为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困扰之一。由于网络隐私权的性质具有财产性, 因此, 在一些利益驱动下, 网络隐私不能很好地得到相关的保护, 对其的侵害有脆弱性。

7.影响的广泛性。由于受传播方式的限制, 一般个人信息的传播范围是有限的, 但由于网络的普遍性和传播的迅速性, 个人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范围是难以控制的, 其遭受侵害的后果也是难以预测的。

二、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表现方式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的特有的性质使得网络隐私权极易遭到侵害, 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 个人的侵权

个人未获得授权而公开或传播他人的隐私或商业秘密。近年来, 众多网民参与的“人肉搜索”就是暴露、转载私人的信息, 其就是侵犯隐私权的典型。

(二) 网络经营者的侵犯

网络经营者在没有用户许可的情况下, 收集或保存用户的个人信息;未及时删除或屏蔽他人在网站上发表的公开他人隐私的言论, 而是对此言论采取放纵的态度;未得到用户的允许就将用户的个人信息提供给网络经销商、中介机构, 此行为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

(三) 商业公司的侵权

某些专门从事网上调查的商业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使用具有跟踪功能的cookie工具浏览记录用户访问的站点和内容, 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 建立庞大的资料库并将其出卖给其他机构和个人, 以牟取商业利益。

(四) 设备供应商的侵权

有些设备供应商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自己生产、销售的产品中设计了互联网跟踪工具, 用此种方式来收集用户的信息资料, 侵害了用户的隐私权。

(五) 黑客的攻击

未经授权的黑客进入别人的计算机系统, 窃取或篡改用户的个人信息, 截取或复制正在传递的信息, 甚至通过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的方式来破坏别人计算机系统, 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三、国外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模式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 各国政府对于隐私权保护的侧重点不同, 主要存在以保护信息产业发展的美国行业自律模式和保护个人隐私权益的欧盟立法规制模式。

(一) 美国的行业自律模式

美国实行相对比较宽松的政策, 以鼓励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行业自律模式是指依靠网络服务者的自我约束和有关协会的监督来实现, 争取在用户隐私权与网络信息业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美国不鼓励用立法的途径来解决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有关问题。美国于1974年通过的《隐私权法》是美国隐私保护的基本法, 通过该法美国确立了行业自律模式。根据《隐私权法》规定, 搜集、整理和利用个人资料权的主体是联邦机构、财政金融机构和私人及商业组织, 但是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根据《隐私权法》, 资料的公开是指联邦机构、财政金融机构和私人及商业组织等享有个人资料所有权的主体, 将其搜集的资料在特定的条件下向社会公开。资料所有人有权查询并要求有关机构更正自己的资料, 有关机构须在接到申请后的十天内对是否接受申请作出答复, 如果有关机构拒绝申请, 资料所有人可以向有关机构提出审查要求, 如果有关机构拒绝审查, 资料所有人可以向司法机关请求司法救济, 这是《隐私权法》中有关个人对资料所拥有的权利的规定。

行业自律模式制定的政策相对比较宽松, 减少了对行业发展的限制, 为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 从而能调动行业发展的积极性, 促进信息业的发展。但由于过于宽松, 同时缺乏执行措施和保障手段, 容易引发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

(二) 欧盟的立法规制模式

这是一种通过政府制定法律确立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各项具体原则与各项具体的法律规定、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司法或行政救济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和尊重。欧盟于1995年通过的《个人数据保护指令》将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加以保护, 其是欧盟立法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典型代表, 对以后的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助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呈现出国际化、统一化的趋势。1996年, 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发展互联网的基本原则。1998年欧盟制定的《网络私人资料保护办法》开始生效。这项法规实际上是1995年相关法规的延续, 它限定在传递和使用个人数据时必须遵守的规则。

立法规制模式注重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通过一套有关个人数据收集、处理和使用的行为规范, 限制网络服务商在网上搜集用户数据和隐私的行为, 规范网络服务提供商在网上搜集用户隐私材料的行为, 使网上用户的个人隐私更容易得到保护。然而, 这一模式也有其不利的方面, 这种立法模式比较僵化, 增加了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义务, 增加了以网络服务提供商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成本, 妨碍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 不利于网络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完善

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还有许多问题, 需要从很多方面去完善。关于隐私权的保护的法律规定比较分散, 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中都有一些相应的规定, 但没有专门的法律, 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快立法工作, 制定专门的法律, 对于关于隐私权的各个环节进行规定, 明确其定义及相关的救济措施。

(一) 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予以保护, 对其采用直接的保护方式

在我国, 隐私权不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 侵犯隐私权被认为是对名誉权的侵害,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首先, 因为隐私权侧重的是个人的私人信息和私人空间被他人侵犯, 而名誉权主要是他人的名誉是否受到伤害;其次, 如果侵犯了隐私权而没有侵犯名誉权的话, 当事人就很难维护其合法权益。因此需要对隐私权直接保护。

(二) 明确隐私权的保护范围

对于隐私权的范围不能任意扩大, 否则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应该用法律明确其保护范围。

(三) 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有关部门应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对输入网络的信息进行监控, 净化网络环境, 保护用户的隐私, 同时, 政府也应对网络经营者的守法状况进行检查, 一旦发现违法情况应进行及时处理。

(四) 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

目前, 我国公民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 因此应利用新闻媒体及相关的方式进行宣传, 使公民意识到对其保护的重要性, 提倡公民自觉采取防范保护措施, 从而提高整体的保护意识。

(五) 注意和国际隐私保护进行接轨, 适应国际化趋势

网络的无国界性决定了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是各个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 单靠一个国家是不可能的, 而需要国际合作, 所以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

互联网已进入千家万户,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然而侵犯人们隐私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已非常迫切, 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同时呼吁公民提高自己的保护意识, 相信, 随着我国立法的完善, 网络隐私权将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刘定华, 屈茂辉.民法学[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梅绍祖.网络与隐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邱业伟.信息网络与民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4]飞跃司考辅导中心.国家司法考试法律法规汇编[M].北京:法制出版社, 2009.

[5]殷丽娟.专家谈履行网上合同及保护网上隐私权[N].检察日报, 1999, 12 (25) .

网络隐私的法律保护 篇2

关于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年12月8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18条规定:“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

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发布施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月8日信息产业部第4次部务会议通过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第12条规定:“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应当对上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未经上网用户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在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关于网络隐私权比较成形的法律,仅是在一些部门规章中有所涉及。

因此,目前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基本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

二、侵权特点

1、侵权产生的容易性

网络隐私的载体是具有虚拟性质的网络,其不可触摸性导致了私人空间、私人信息极其容易受到侵犯。网络的高度开放性、流动性和交互性的特性决定了个人信息一旦在网络上传播,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以及任何人攫取之便捷将无法控制,使得侵权变得十分容易,而救济变得相当困难。

2、侵权主体和手段的隐蔽性

关于侵权主体的界定,一般是存在很大困难的。因为网络的虚拟性是侵权者用以保护自身身份的屏障。他们在窃取用户信息时可以不留任何痕迹,他们也可以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整个侵犯过程做得无声无息,甚至他们可以变换不同的身份,所以用户根本不知道是谁盗

用过自己的信息。即使会留下痕迹,由于网络的更新速度之快,等到用户发现被侵权时,“证据早已不复存在”。网络用户在通过网络进行收发email、远程登录、网上购物、远程文件传输等活动时,均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非法收集个人信息,并用于非法用途等。整个过程用户可能浑然不知,甚至在造成侵权结果发生后,用户仍处于茫然的状态。

3、侵权后果的严重性

由于网络的易发布性和传播性,网络信息的发布具有了更快的传播速度及更广的传播范围,极其可能造成用户个人私密资料的泄露,造成重大的物质损失。同时有可能给用户的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给用户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4、侵权的空间特定性

侵犯网络隐私权,其侵犯的客体必须以网络作为其载体,有别于现实环境中的隐私侵权。现实环境中的隐私侵权的载体之广泛,可以是任何人、任何物,但侵犯网络隐私权所发生的空间是特定的也是唯一的,即网络。

网络隐私的法律保护 篇3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也越发注重追求个人的自身权利。于是出现了一场关于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战争。虽说,隐私权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事实说明,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还尚待完善。所以,应该对网络背景下网络隐私权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

1 网络隐私权概述

1.1 网络隐私权

网络隐私权,又叫网上隐私權,是公民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表现形式,主要指在没有经过本人同意或授权的前提下,他人不得在网上收集、取得、利用和传输本人个人资料与信息的权利。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主要包括:

个人生活秩序的保护。网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在网上从事或不从事某种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活动。不受他人的干涉、破坏或支配。

个人私事的保护。任何人包括网络服务商,不得不当窥视、泄漏、干涉他人的私事。

个人领域的保护。国家、网络服务商、黑客等不得对攻击或破坏个人的信息系统。

1.2 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表现形式

网络上的隐私言论比现实空间有更大自由度。因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监控能力及过滤技术有限,不足以判明网上每条信息是否侵犯他人隐私权,并且许多网民都是匿名登录,道德要求比较松,所以,就有人会在网上电子公告牌上或者电子邮件中宣扬他人的隐私。个人信息遭受最大的威胁就是商家未经消费者的同意而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此时的个人信息几完全处于失控的状态。网站还可以通过隐藏的导航电子软件收集被访问网站的信息。通过网站所记录的这些信息,商家会收集消费者的电子邮箱、消费习惯和阅读习惯,甚至是通信记录等信息。

2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在保护的现状

2.1 隐私权的立法不完善

当前,我国在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还无明确的立法原则,立法保护内容也无一个完整的框架,系统性不强。

2.2 网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盲目相信网站上的个人资料保护声明,轻易地提供自己的IP地址;在申请免费邮箱、MSN号、QQ号等,直接使用真实的姓名;登陆某些网站的时候,随意使用自己真实的信息注册会员等,埋下了隐患。

3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对策

3.1 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隐私权立法模式

我国在选择网络隐私权立法模式上,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在国家利益、用户个人隐私利益和行业利益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应采取必要的立法方式来规制网络电子产业。又因我国的法律体制和一贯的法律传统,我国在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模式上应采用立法、技术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既要加强立法,也要从多个角度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具体而言,即由行业自律组织制定出保护消费者隐私权的行业规范,把该标准作为最低的法定标准;如果经营者遵守该标准,就是合乎法律规定的,可以免责。采用行业自律,不仅可以结合各个行业的特点,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克服法律的僵化,还能实现行业的规范与法律的监督。

3.2 对网络隐私权单独立法

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的延伸,这就意味着它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关系密切。因为网络环境的复杂性,非常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网络隐私权法来保护网络隐私。该法主要包括下述内容:一是权利人对个人数据资料的权利。主要包括权利个体对个人信息资料的知情权、选择权、控制权。二是个人数据资料的搜集和利用。对于个人数据资料的搜集和利用必须要确保权利人不反对。搜集数据资料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取得。使用个人数据资料不得私自篡改和非法使用。非经权利人同意,不得擅自披露他人数据信息。三是侵权救济。设专门的数据资料管理机构,如发现数据资料的不当使用,造成网络隐私仪权,权利人即可要求停止损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还应明确规定权利人可以请求司法救济的途径和方式。

3.3 明确侵犯隐私权的责任承担体系

在制定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时,应以原则性的法律规范为主,尽量避免过于具体或僵化的法律条文。

3.3.1网络用户的责任。网络用户不得在网上散发恶意信息,不得冒用他人名义发布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网络用户应具备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在网上随便泄露个人隐私,否则后果由其自己承担。

3.3.2网络服务商的责任。网络服务商应本着诚信的原则保护用户的信息,不得私自泄露、出卖、非法利用自己保管的用户数据资料来赚取利润,并要合理的注意义务和安全保障义务。如果因网络服务商的疏忽和侵权造成了用户损失,网络服务商应该赔偿。

3.4 强化网络行业的自律建设

应该通过法律手段才能有效落实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所以,我们应采取行业自律与立法规范相结合的模式,有效保护网络隐私权,并借鉴国际上立法规范的先进模式。首先,可以成立一个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行业自律组织,更好的规范行业者的行为,保护网络隐私权。其次,应该赋予公民代表监督网络行业的各大小服务商权利,随时能突击检查服务商的行为,克服行业自律的弱点,协助国家保护每个公民的网络隐私权。这样网络行业自律组织因为制定了相应的自律办法,并通过其内部组织机构的运行来规范其组织成员行为,有利于解决组织成员的冲突,实现内部秩序的平衡协调,进而杜绝网络隐私权受侵害的现象。

3.5 提高网络用户的防范意识

网络普及后的受众是社会公众,这就意味着网络用户本身无阶级限制,任何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用户,但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法律知识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即便是网络用户察觉到了个人隐私信息被侵犯,也不知有效防范,甚至是自己的隐私被侵犯都浑然不觉。所以,必须强化网络用户个人网络隐私权保护意识。提高个人的警惕性,就能有效避免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陈煜.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3).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探讨 篇4

1 网络隐私权的界定

网络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网络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 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 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工作、搞学术研究。网络技术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 催生了电子商务等新的技术的发展。总之, 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在网络世界里, 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更多地信息, 同时也会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网上, 他人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追踪、记录, 并通过收集到的信息挖掘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这样就会将我们的个人隐私暴露。但是, 现在的网络技术还无法真正实现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保护好个人隐私问题成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难题。

网络隐私权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新出现的一个名词, 是隐私权的外延。所谓网络隐私权就是指自然人在网络上进行合法活动而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复制、传播、利用的一种人格权。同时, 网络隐私权也明确规定了网络用户不能在网上随意公开他人隐私信息。

2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现阶段, 我国还没有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均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 即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有关于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内容, 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体系。例如, 在我国《宪法》的第38、39、40条中有关于公民个人权利不受侵害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规定, 这虽然涉及到了公民隐私权保护, 但是没有明确地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规定。除此之外, 在《刑法》、《侵权责任法》中也有类似的内容。但总体而言,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还是存在下述几点问题。

第一, 互联网行业缺乏自律性。我国很多大型的互联网网站都明确提出了自己对用户隐私权保护的声明。但仔细研究这些所谓的隐私权保护声明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 就是这些声明中的内容比较笼统, 没有具体地实施措施, 如果用户不仔细研读是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的;其次, 这些声明中很少涉及到个人数据使用以及保护的条款, 即没有抓住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重点。最后, 这些声明都是由网站自己制定的, 没有用户参与, 用户如果想要使用网站中的数据只能选择接受他们的声明, 这样对用户而言是极其不公平的;

第二, 我国缺乏系统性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体系。我国现阶段在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还比较落后。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还没有真正的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条款大多是出现在政府各个部门的行政法规中, 一方面这些行政法规不具有法律效力, 另一方面这些不同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中存在一定的冲突, 难以在实践中使用。

3 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鉴于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工作比较落后, 一定要完善现有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一方面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 要将国外的成功经验转化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实施方法。

第一, 要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立法工作应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完善我国民法体系中对网络隐私权的专门规定。我国只有关于隐私权的界定, 没有明确的关于网络隐私权的规定。现在经过多年的研究, 学术界在网络隐私权概念的界定上已经达成共识, 只需要在以后法律中予以明确的规定即可。其次, 要完善《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中有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内容, 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需要不断完善。最后, 要明确规定哪些行为属于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这样, 一方面可以为以后的立法工作提供明确的目标,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网络用户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属于侵权行为, 进而减少侵害网络隐私权行为的发生。

第二, 要加强互联网行业的自律性。首先, 各个网站应明示用户隐私权保护的声明, 必要细化其中的内容, 让用户能理解声明的具体含义;其次, 要成立行业自律组织, 监督各个网站的隐私权保护的实施效果。最后, 还应成立专门的网络隐私权保护达标认证机构。

4 总结

总之, 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侵害用户隐私权的行为。这这种情况下, 必须要加强对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工作的重视, 保护用户的网络隐私权, 促进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但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一些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其中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就是网络隐私问题。近年来, 发生了多起网络侵权行为, 极大地伤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开始寻求法律方面的保护, 想借法律来保护网络隐私权。因此, 进行有关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将结合我国对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实际情况, 对此展开研究, 希望对以后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方金华, 陈炼星.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研究——以国外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民法论文 篇5

内 容 摘 要:隐私权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属于民事权利的范畴,理论界一般划归为私权。世界各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研究历来非常重视,许多国家把隐私权列入民法典,直接予以保护,还有一部分国家予以概括保护,只有在出现隐私权被侵害时,才根据判例和法规直接保护。我国民事法律发展较为缓慢,对隐私权的研究相对滞后。由于民事法律中并没有条款对隐私权直接加以阐述,导致现实生活中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非常普遍,且在审判实践中难以操作,侵害隐私权的案件呈上升趋势。为适应世界民事立法发展的主流趋势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法学界逐年加重对民事立法中隐私权问题的专门性研究。

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采取公力救济或私力救济的办法来保护权利。概括的说,即权利人采用民事救济的方法,防止或减少权利受到侵害,或使受到侵害的民事权利得到恢复。由于我国长期重视公力救济,即公权干预,导致私力救济的发展受限,没有形成体系化,当事人大都通过公力救济方式来保护,即国家公权来保护自己的权利。目前我国在人格权保护上,制定的法律日趋完善,但尚未形成价值取向明确的体系。特别是对隐私权的保护,只是参照人格权中对名誉权的保护模式进行。笔者根据我国隐私权保护制度的现状,参照国外隐私权的立法成果,就隐私权保护的范围、措施、方法,谈一些尚不成熟的意见。

关键词:隐私权 立法保护 改革与发展

一、隐私权的含义及历史沿革

(一)隐私权的含义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项人格权。根据我国具体情况,结合国外有关的理论科研成果,隐私权的内容主要有:(1)公民享有姓名权、肖像权、住址、住宅电话、身体肌肤形态的秘密,未经许可,不可以刺探、公开或传播;(2)公民的个人活动,尤其是在住宅内的活动不受监视、窥视、摄影、录像,但依法监视居住者除外;(3)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入、窥视或骚扰;(4)公民的性生活不受他人干扰、干预、窥视、调查或公开;(5)公民的储蓄、财产状况不受非法调查或公布,但依法需要公布财产状况者除外;(6)公民的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不受刺探或非法公开,公民的个人数据不受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利用;(7)公民的社会关系,不受非法调查或公开;(8)公民的档案材料,不得非法公开或扩大知晓范围;(9)不得非法向社会公开公民过去的或现在纯属个人的情况,如多次失恋、被性侵犯等,不得进行搜集或公开;(10)公民的任何其他属于私人内容的个人数据,不可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利用。上述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与私人生活有关,与安宁有关,与形象有关,与姓名有关。

隐私权具有以下特征:(1)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隐私权是自然人个人的私的权利,并不包括法人,尤其是企业法人,企业法人享有的商业秘密不具有隐私权所特有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本质属性;(2)隐私权的客体包括私人活动、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3)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隐私权的保护并非毫无限制。应当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依公共利益的要求进行调整。

目前,根据国内外学者的通说,隐私权具有以下四项权利:(1)隐私隐瞒权。隐私隐瞒权是指权利主体对于自己的隐私进行隐瞒,不为人所知的权利;(2)隐私利用权。自然人对于自己的隐私不仅享有消极的隐瞒权,还享有积极的利用权。隐私利用权是指自然人对于自己的隐私积极利用,以满足自己精神、物质等方面需要的权利;(3)隐私维护权。隐私维护权是指隐私权主体对于自己的隐私所享有的维护其不可侵犯性,在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公力与私力救济,来维护隐私的不可侵犯性;(4)隐私支配权。隐私支配权是指自然人对于自己的隐私权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支配。准许他人利用自己隐私的实质,是对自己享有的隐私利用权所作的转让行为,未经权利人承诺而利用者,为严重侵权行为。

(二)隐私权的历史沿革

试析网络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篇6

关键词:消费者网络隐私权;不足;构想

一、概述

(一)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对于消费者的网络隐私权,笔者认为采用狭义上的概念更为贴切。狭义的网络隐私权指仅限于新型的个人资料(或个人数据)领域的资讯隐私权。具体而言,就是个人对于能够确定或影响其个人形象的资料或数据的收集加以限定,对其资料或数据进行查询及更正,接受资料收集的通知,确知资料是否存在等权利。换言之,资讯隐私权就是每个人对其所有的资料加以控制和支配,决定其是否公开以及公开范围的权利。

(二)网络隐私权的特点

第一,由于网络的流动性和便捷性,使得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更容易发生,且难以得到救济。

第二,侵权主体往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侵权手段智能化且比较隐蔽,监管难度大。

第三,网络隐私主要是以数据形式保存的。

第四,网络隐私具有人格和财产双重属性。一方面,侵害隐私权会致使消费者遭受精神痛苦;另一方面,经营者会充分挖掘消费者个人数据的商业价值,并从中攫取利益。

最后,网络的开放性,模糊了国界和地域界限,将促使各国法律适用冲突的发生。而现行各国管辖制度是立足于地域基础之上,便无法有效适用于网络空间,这将加剧管辖冲突。

二、我国消费者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

消费者网络隐私权受侵害的主要形式体现在: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任意收集、任意传播和非法转让。这些行为亟待法律加以规制。而我国消费者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之不足主要是由于对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体制不健全所引起的。具体说来:

第一,对于隐私权的保护,我国并无专门立法,只在宪法、刑法等法律文件中有个别规定,内容比较笼统、简单,也缺乏可操作性。况且,宪法中也未将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予以保护。而对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绝大多数属于管理性的行政立法,立法层次不高,并且较多地体现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大量规章性质的行政立法易产生多头执法现象,出现“踢皮球”情况,不能实现有效保护。

第二,实践中,我国对隐私权是采用间接保护的方法。即由于具体法律条文中未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基本权利,受害人不能以隐私权受侵害作為独立的诉因起诉,而只能依赖其他诉因,比如名誉权受侵害,这不利于保护受害人隐私权,特别是在此权与彼权相交叉又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侵权行为难以得到应有惩罚。

三、消费者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构想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实施保护:

(一)制定专门立法

1.界定网络隐私权的内容

消费者应对与个人信息的一切相关情况享有知情权,并对个人信息享有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安全请求权。消费者还应享有私人生活安宁的隐私权,即个人生活不被窥视、侵入和打扰的权利。当消费者网络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消费者应享有请求司法救济的权利,对于不法侵害造成的损失,还有权获得赔偿。

2.明确网络隐私权保护原则

应包括如下原则:

(1)依法搜集和使用原则。特别应注意不应超过合理目的搜集资料,更不得在事先确定的目的范围外使用。

(2)准确性原则。确保收集的个人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及时更新。

(3)限制披露原则。一般来说,个人资料不得披露给任何第三方,除非有事先特别授权。

(4)安全保护原则。收集和使用借助先进技术,确保资料的存储和传输安全。

(5)个人参与原则。个人有权请求更改、删除、补充资料。

(6)责任承担原则。数据的保管机构对个人信息的处理负有责任。

3.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网络信息具有虚拟性,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相对比较被动,实际举证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依据诚信原则分配消费者的举证责任,进一步扩大举证责任倒置的范围,以实现对消费者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就很有必要了。也就是说,当因侵权纠纷涉及到证据时,应由卖家或网站经营服务商来出示相关证据,如果卖家或网站经营服务商无法出示证据、或出示的证据不足以支持其立场,则应支持消费者的救济请求。

4.规定侵犯网络隐私权的法律责任

首先,侵害网络隐私权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其责任承担方式应参照《侵权责任法》中的规定。由于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都是公开进行,应当慎重使用。否则宣扬隐私将造成对消费者的二次伤害。所以,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是较为合理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

其次,明确惩罚和补偿机制。对于可用货币衡量的利益,应严格按照当事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追究有过错方或推定过错方的责任,包括责任范围;对于精神损害等一些非货币损失,应建立专门的评估部门,制定统一标准,设置详细、合理的伤害等级及相应等级的惩罚措施,必要时可以引入惩罚性赔偿措施。

最后,应规定减轻和免除责任的情形。科学设置免责条款很有必要。主要是针对公共利益,紧急避险等特殊情况。当然,其中对于“公共利益”本身该如何界定,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鼓励行业自律

1.成立第三方认证机构——网络隐私保护认证机构

该机构应由商业部、信息产业部及个人隐私保护协会联合成立。定期监督、评估、认证网络经营者对个人隐私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授权通过认证的网络经营者使用其认证标志。

一旦网络经营者违反了保护隐私权的行为规则,或者被消费者投诉,就可能被取消认证。进而导致其信用水平降低,访问网站的消费者也会随之减少。通过此种方式,就能实现对网站的约束与强制,确保各网站遵守执行个人隐私保护政策。

2.发展网络信息中介机构

该机构的存在,为个人和服务商提供了便利,又能保证对个人信息相对合理的使用。其作用有二:一为收集个人信息资料,并与消费者签订个人资料收集、使用和保护的合同;二则代表消费者,向服务商局部地披露个人信息资料,并为消费者提供符合个人品味爱好的个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江桃.由新消保法看网络隐私权[J].商情,2014(6):292-293.

浅析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篇7

一、隐私权、网络隐私权概述

1890 年,美国两位法学家路易斯·布兰蒂斯和萨莫尔·华伦在哈佛大学的《法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隐私权》,第一次使用了隐私权的概念。从此以后,隐私权才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广泛的重视和承认。隐私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个人私生活情况、个人私生活领域和个人数据信息不受他人非法干扰、侵扰、获悉或披露的权利。

网络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二、侵犯网络隐私权的主要行为

1.个人侵权行为。主要表现:未经授权在网络上宣扬、公开或转让他人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授权进入他人系统收集获得资料或打扰他人安宁;未经授权截获或复制他人正在传递的电子信息等等。

2.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行为。主要分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的侵权行为。(1)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一是故意、直接侵害了他人的隐私权;二是对他人在网站上的侵权行为放纵、无视;(2)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很多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使用Cookies把自己的文件发送给访问者,从而变相地搜索了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资料。很多提供商,提供内容服务时,不告知网民所采集、处理、储存信息的内容、方式、目的和使用期限;不向网民说明个人权利保护的措施;对一些网站明显宣扬他人隐私的言论,采取放纵的态度任其扩散。

3.部分软硬件设备供应商的侵权行为。据报道,微软的Windows XP系统在办公室软件Word和Excel文件上生成包含用户计算机信息的唯一确认号码,通过“后门程序”用户信息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微软的数据系统。网民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处于被窥视中。

4.商业组织的侵权行为。一些网络公司,未经用户的同意,在他人的硬盘上加入了Cookies。Cookies自动记录用户访问的站点和内容,并将详细资料发送到网络公司,网络公司根据这些资料,建立庞大的信息资料库。甚至花钱就可以买到,给网络用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侵犯网络隐私权的主要特点

1.侵权主体的多元化。侵权主体十分广泛,除了网络用户之外,还包括网络服务商、网站服务商、软硬件设备提供者、商业经营者等。甚至,只要稍微懂得网络技术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侵权的主体。

2.侵权客体范围扩大化。网络隐私权的客体是网络隐私,具体是网络个人信息、私人空间、私人活动的三者中隐私权权利的结合。在网络中,任何人的个人信息和活动都可能成为侵害的对象并随着科技的发展,内容还将得到扩展,从而侵害的范围和形式也会有所变化。

3.侵权手段的智能化、隐蔽化。行为人往往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与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搜集到他人的资料或是侵入他人的私人网络空间领域。随着网页不停地刷新,信息不断地更新,一些侵权的信息也不断地被新的信息所取代,因而侵权的手段也就显得更为隐蔽。

4.危害后果的严重性。个人隐私一旦在网上被披露了,所有人在瞬间就都知道了,给受害人造成了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极大伤害。

四、中国现行法律中有关隐私权的规定

1.宪法。《宪法》第3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该条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隐私权,但人格尊严本身就属于隐私权的范围。第39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2.民法。《民法通则》第101 条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 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3.刑法。《刑法》第245 条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第252 条规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4.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66 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第120 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5.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第85 条规定: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第152 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还规定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等。

6.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2 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五、中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现状

1.法律保护意识薄弱。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一直属于宗法家族统治的社会,等级森严,漠视个体,几乎不存在隐私权的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个人法律意识也逐步提升。

2.隐私权的立法不完善。在2001 年以前中国是将隐私权归入名誉权中来保护的。2001 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自然人在隐私遭到侵犯的时候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2009 年《侵权责任法》出台,从立法上第一次把隐私权作为一种人格权给予直接保护。但中国法律没有对网络隐私权做出直接的法律规定。

3.网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盲目相信网站上的个人资料保护声明;轻易地提供自己的IP地址;在申请免费邮箱、MSN号、QQ号等,直接使用真实的姓名;登陆某些网站的时候,随意使用自己真实的信息注册会员等,埋下了隐患。

4.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在网络信息时代,政府为了实现国家职能,需要收集大量的、涉及到金融、医疗、保险、财产、家庭等方面的个人信息资料,有可能疏于管理,导致信息泄露问题。还存在着在搜集个人信息过程中,对私人的行为进行了公益以外的过多的管理,容易对公民的隐私权利造成了侵害。

六、中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构建

1.采取以立法规制为主导,行业自律为补充的模式。特点:第一,有更大的灵活性,充分照顾到不同行业的特点。不同的行业在信息的收集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对个人资料的保护上也不同,单一的立法难以划定统一的标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行业标准提出新的要求,行业标准也就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克服了法律的僵化。第二,实现双重监督。一方面,行业自律可以作为一种最初的和产业层面的申诉场所,实现网络隐私权的基础保护;另一方面,法律则是网络信息隐私权保护的最终手段,有法可依。第三,弥补立法的不足,克服行业自律无强制力的缺陷。

2.在《民法典》中确立隐私权独立的法律地位,实现信息安全的法律调控。建议在中国制订民法典时,将隐私权明确地规定为一项独立的具体人格权,突出“以人为本”的立法精神。在“隐私权”中还应规定以下内容:禁止非法窃听他人电话;禁止非法窃取他人的电子邮件;禁止隐匿、毁弃或开拆他人的信件;禁止恶意阻止、妨碍他人的正常通讯;还应规定网络所有人和网络使用人在保护自然人隐私权中承担的法定义务,如网络所有人或者使用人负有为他人使用网络传递信息保密的义务,未经他人同意不得披露他人不愿公开的信息。

3.制定保护网络隐私权的专门法律及相关特别法,实现网络隐私权的全面保护。中国应当在加强对隐私权的传统法律保护时,更要重视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的法律特别调整,通过制定民法典、网络与电子商务隐私权法及特别法,建立一套层次分明、自上而下的网络与电子商务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弥补网络保护的法律空白。

4.完善诉讼法,保证法律法规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以及人们对隐私权法律保护意识的淡薄,给隐私权侵权案件的侦察,起诉,取证,审判等方面都带来一系列的困难。所以在诉讼法和证据法上应做出相应规定,来明确电子证据的固定、取证和具有证明力的法律效力,保证实体法的可操作性。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每天享受着丰富的信息,了解着丰富多彩的世界。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对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当前,个人隐私被泄露和被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网络隐私权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篇8

一、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概念

对于网络上个人隐私权概念的界定, 目前尚无定论, 总的来说有一下几种:

第一, “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损毁的意见等。”[1]

第二, “网络上个人隐私权实质上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 并非是一种独立的、新出现的隐私权类型。”[2]

第三, “个人隐私权的概念指隐私权中个人资料隐私权的范畴。”[3]

这些不同的定义从总体来说是分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阐述的。本人认为网络上个人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的延伸、继承和发展, 是在网络这个特殊的环境下产生的, 并不是全新出现的隐私权类型。

二、网络上个人隐私权受侵害的方式

(一) 网络服务商的故意侵权行为

目前, 我国的网站已逾百万个, 73.27%的网站可以收集超过服务范围的个人数据息。[4]2009年, 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中曝光了某科技网盗窃个人信息案件, 此网站公开地叫卖个人信息, 如:各大银行用户数据, 股民的个人信息, 等等。在这些非法收集的信息中有很多是涉及个人隐私的, 泄露信息的当事人轻则被商家骚扰, 重则被影响正常生活。

(二) 软硬件设备供应商的故意侵权行为

一些软件和硬件的生产商在销售的产品中安插一定的程序, 专门从事窃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例如:某公司就曾经在其生产的某代处理器内设置“安全序号”, 当计算机处于网络环境中时, 只要使用该处理器就会被识别出来, 生产厂商就利用“安全序号”轻易地收到用户接、发的信息, 并且跟踪计算机用户的活动, 大量地复制、存储用户信息, 甚至盗用用户的账号和密码, 对用户造成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失。

(三) 网民们非盈利性的侵权

1. 人肉搜索

有些网友在网上的论坛、贴吧贴出一些他人的有争议的照片或者有违社会道德的个人行为, 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 通过网络集合众多网民的力量, 追查某些人物的隐私或事情的真相, 并把这些细节公之于众。2006年“虐猫事件”将人肉搜索推向风口浪尖。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到人肉搜索的行列中来, 将各个事件中的主人公的个人信息都公布到网上个人隐私在网络上很容易被浏览和扩散, 网友们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也实际的侵犯了他人的个人隐私权。

2. 个人博客

近几年来博客风靡全国, 在写博客的时候有些网友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写出了他人的家庭故事、人生经历等, 在他人未打算公开的时候泄露了他人的隐私, 侵犯了他人的个人隐私权。

除了以上两种较为常见的网民的非盈利性侵权行为, 还存在着其他几种情况, 例如:网民将其所知晓的他人的隐私, 例如官员的个人财产数额等公开发布在网页上等。

三、侵害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特点

(一) 侵权主体难以认定

在网络环境中, 个人隐私权的产生、传播都是以网络作为媒介的, 在网络中多数用户是以网名甚至是代码这些虚拟的身份与他人交流、联系的, 侵权主体的认定比现实生活中困难许多。

(二) 救济范围很广

由于网络上个人隐私权不同于传统的隐私权, 传统个人隐私权是非财产性权利, 而网络上个人隐私权是其兼具财产性和人身性的。在网络中个人隐私经常被运用于商业目的, 所以对于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救济就涉及个人尊严和财产性利益这两个方面了。

(三) 侵害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侵权方式多样化

对于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侵害技术性强, 比如运用“木马”等手段窃取个人隐私, 这些技术使得个人很难察觉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窃取, 加上网络的传播速度极快, 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 会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被大量用户浏览。

(四) 对于侵害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行为的举证难度大

一方面, 在网络环境中个人隐私最终表现为电子数据, 想要进行举证必须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 对于一般的受害者来说举证变得尤为困难和复杂;另一方面, 由于网络传播速度飞快, 被泄露的个人隐私会在短时间内被大量传播, 很难去寻找根源。

四、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不足

(一) 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1.《宪法》对于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和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其作为根本大法为网络上个人隐私权在其他法律部门中获得保护提供了依据。但是《宪法》所规定的是对于隐私权的保护, 没有针对网络上个人隐私权, 并且实际操作性低。

2. 法律对于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民法通则》第5条规定了对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的保护, 并没有直接规定隐私权为公民的人格权, 也没有专门针对网络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只有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等司法解释中将隐私权视作独立的人格利益加以规定, 但是对隐私权仍旧采用的是间接的保护。2001年颁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模糊的涉及到了隐私权保护的问题, 但是仍旧没有从法律上明确的确认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的民事地位。

2010年出台的《侵权责任法》规定了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者对于自己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用户利用其服务实施侵权行为时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的情形。同时规定了在有证据证明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侵权行为的发生而未采取必要措施导致侵权行为发生或危害后果不当扩大的情形。该法对于网络上侵权的问题做了相对明确的规定, 但是只是针对了笼统的侵权问题, 没有对于各种不同的侵害客体进行规定。对于网络上个人隐私权也没有用立法确认其地位, 法条叙述不详细和完善, 也没有更有针对性的阐述。

3. 行政规章对于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我国行政规章对于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规定都是一些单行的法规, 例如《中国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从用户个人的角度规定了对他人私人网络领域的保护, 但是没有涉及到对网络服务商对于用户个人信息侵犯的问题。这些单行法规地规定都是相对笼统, 实施起来强度不够, 过于的原则性, 不能够为网络个人信息以及隐私权提供足够的保护。

(二) 我国对于网络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不足

1. 网络上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立法保护的缺乏独立性和直接性。

我国的现行立法缺乏独立性, 削弱了法律保护的力度, 当网民的网络上的个人信息被侵犯时, 想要通过法律进行救济变得很难。

2.

没有明确与网络隐私权相关的法律体系, 在过去的司法实践中用侵害名誉权的法律法规来解决侵犯隐私权的问题, 在《侵权责任法》出台后有规定了网络侵权的问题, 但是仍然是规定的过于笼统。

3. 没有明确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独立地位。

隐私权没有从名誉权中独立出来使得对于隐私权保护的范围不够清晰。《侵权责任法》也只是禁止了某些侵权行为, 没有细化不同的

4. 先行的法律规定在操作性和实用性上有缺陷。

由于我国对以网络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问题没有单独的特别法, 只有一些行政法规和分布在一些法律条文中, 这些条文和法规之间缺少协调性。

五、建议

导致我国网络上隐私权保护问题严重的原因是多样的, 基于各种原因, 我国必须完善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一) 对网络上个人隐私权进行专门的立法

网络隐私权是建立在传统隐私权之上的, 但是网络隐私权和传统的隐私权有所不同, 在司法实践中用侵害名誉权的法律法规来解决侵犯隐私权的问题是不妥当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立法上并没有明确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 没有保护隐私权的体系, 更不用说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了。

我们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将隐私权独立于名誉权, 我认为, 可以在修订《民法典》的时候确认隐私权的独立的地位, 才能够使得用户有依据去维权。其次, 要制定特别保护网络隐私权的专门法律, 如: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 对于商家收集、利用、储存用户的个人信息的行为加以约束。明确哪些行为是合法的, 哪些行为是侵犯用户的隐私的。再次, 当用户的信息被侵犯时, 怎么样寻求救济, 救济的方式是什么, 侵犯他人的信息的主体要如何赔偿他人损失, 这个损失是物质的还是精神损害都需要明确。最后, 在技术上, 对于cookie这些可能危及隐私权的手段如何规制。总之我国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来保护网络隐私权。

(二) 明确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法律地位

我国应该制定专门的关于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法律法规:

第一, 在法律条文中需要明确网络隐私权的范围, 网络上个人隐私权是网络上个人信息、个人活动等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公开等的一种权利, 可以对一些常见的侵犯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行为进行列举, 有利于司法人员的判断, 当然不能做任意的扩张, 否则会让网络服务者难以利用网络和管理网络。

第二, 明确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相关义务和责任。《侵权责任法》36条规定了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者自己侵权的责任。相比以往的法律法规具体了很多, 使网络侵权的救济更加有效。但是该法没有区分各类网络服务提供商, 这里应该采用限缩解释来排除一些。该法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的是过错责任, 在网络服务提供者对接到通知以后未采取措施而造成的损害承担连带责任, 对于导致损害扩大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该就损害扩大部分与直接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分散性, 直接实施侵权行为的用户不易确定的, 在实践中往往出现被侵权人只诉讼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情形,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承担了最终责任之后很难向直接侵权人追偿, 所以该法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相对严格了。可见该法对于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侵权责任的规定不完备。对于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义务与责任应该根据用户、网络服务提供商不同的主体进行详细的规定。

(三) 确定技术保护的合法性地位

网络技术使得侵犯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手段和形式变得多样化, 想要发现侵权行为变得困难。因此, “我们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才能对付黑客或其他电脑技术非法利用者盗取、篡改公民的数据信息资料。”[5]虽然行业自律中包含了技术规则, 但是这些规则很有限, 行业自律对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因此我国在制定关于保护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法律制度的同时, 必须确立技术保护的合法地位。

行政机关的网络技术主管部门应该制定专门的技术规则对网络进行规范, 自律组织也应该制定技术保护措施, 但是统一标准应该由网络技术主管部门进行制定。确定技术保护的合法性地位能够加强法律对于网络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实际操作性。如果行政机关或者行业自律组织能够研制出一套程序化的技术保护软件并且使之法定化, 那么当发生侵权行为的时候就能够很迅速地阻止该行为, 从源头上切断对与网络上个人隐私权的侵犯, 这比事后救济来的行之有效且减少成本。当然法定性技术的标准不能过于的严苛, 应该在不阻碍行业合法健康的发展的情况下保护网络上个人隐私权。

参考文献

[1]殷丽娟.专家谈履行网上合同及保护网上隐私权[N].北京:检察日报, 1996.

[2]刘玥.网络法律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79.

[3]矫健.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6 (02) .

[4]罗晓燕.关于隐私权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 2009 (05) .

论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措施 篇9

在网络背景下各国网络隐私权在现有的法律保护模式下仍屡屡遭受侵害行为, 各国根据其本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措施, 规范各国的侵犯网络隐私权的侵犯行为。因此, 国外形成了具有其本国特色的法律保护模式。

(一) 欧盟国家的立法保护模式

欧盟的立法保护模式, 主张在网络隐私的保护中, 政府与国家起主要作用, 通过国家的立法, 制定一定的法律保护原则、法律制度、法律措施。这种模式有助于规范网络服务提供商, 使网络服务提供商能够根据具体的立法规定来采取行为, 维护网民的网络隐私权, 创造一个安定有序的网络空间以促进网络各项活动顺利进行。但它的弊端阻碍了网络行业、产业的发展, 不利于实现网络安全的实现。

(二) 美国的行业自律模式

以美国为例的行业自律模式, 则是在其本国内没有规定专门的法律, 只是规定了相关的单行法律条款, 主张网络行业自身加强自觉性, 通过技术手段和自律性来具体的规范行为, 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对于加入到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协议组织或计划公司的行业且自觉的遵守相关的行业规定, 能起到很大的约束作用, 但是对于未加入到该协议组织或计划公司, 或者是加入到其中但是拒绝遵守规定与约束的, 则该规定难以发挥作用。

二、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的具体策略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是一项重任, 可以从国家立法机构、网络服务提供商、公民、政府、技术、国际这六个方面着手采取相关的措施, 进而实现立法关于网络隐私权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维护我国网络环境健康与良好的秩序、保护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合法权利、提高网络技术的更新。

(一) 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立法策略

解决中国的网络隐私权问题, 必需丰富、扩充我国与此相关法律制度。改变我国原有对于网络隐私权相关立法方面的理念、原则、制度, 确定其自身独有法律地位, 使其得到真正的独立。网络隐私权相关法律保护, 应使其在内容上权责分配、有关名词等和操作上证据、司法、执行上都具体明确。同时要注意维持整个法律体系的统一、协调、秩序, 联系其他的部门实体法 (民、刑、行政法等) 和诉讼法 (民诉、刑诉、行政诉讼法等) 的相关的保护规模式、制度, 这样既能解决网络隐私的侵权问题, 又能维护法律的权威、统一。

(二) 加强我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行业自律

保护我国的网络隐私权, 行业在自律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行业之间加强自律具有灵活性, 可以很好地弥补我国法律在立法规定上的不足, 及时的反应与体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需求。真正地使网络服务者们承担起应负职责, 强化行业自身监管意识。我国需要吸收、引进美国的保护模式,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行业之间建立一整套确切、全面、科学的行业规章制度, 结束之前各行业分散、残缺的活动规则与办法。

(三) 提高公民网络道德水平和强化法制教育建设

提高公民的网络隐私维护观念, 切实养成健康正确用网的良好习惯。这就需要公民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 强化自身的法制理念, 在网络环境中严格的要求自己, 维持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 健康、科学的运用网络, 尊重法律尊严、他人的权利、道德的约束, 做一个新时代明智的网络用户者。

(四) 发挥政府在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监管职责

除了依靠法律规定之外, 对于网络隐私权进行保护, 还需要得到政府的有效辅助、支持。政府需要发挥其自身的公共性、强制性、执行性, 加强自身的法律素养, 提高其法律服务于权利意识。政府应紧跟时代的发展, 提升自身先进的网络监督管理技术, 实现权责统一, 为人民大众服务, 均衡各方的利益与责任, 真正的有法可依, 有据可依, 维护各方的权利, 解决纠纷。

(五) 提高网络技术水平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不能缺少网络技术的支持。强化网络技术的提高的重任, 不仅仅是网络行业, 还有政府, 公民, 应该实现网络技术提高主体的扩大化。我国应该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强化网络技术建设, 提高网络环节中各方的技术水平, 制定全国相对统一、严格的网络技术规范、制度, 以约束各方的活动、行为。同时, 应该与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接轨, 不断的学习、探讨, 共同进步, 共同推动全世界的网络技术进步, 也发挥网络技术对于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贡献。

(六) 国际之间进行网络隐私权的借鉴

对网络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 也引起了外国其他国家的关注。网络隐私权, 是一项世界人民的共同的权利, 也得到了各国的关注与重视。我国应该加强国际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实现全面、科学的交流与合作, 从立法规定、行业自律、技术提高等等各个方面着手。我国在认真遵守国际的相关的规章、制度, 履行我国所负的国际义务, 同时, 不断提高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进程。

参考文献

[1]陈倒羽.从“人肉搜索”谈我国公民隐私权保护[J].法制与社会, 2008 (27) :221.

对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探讨 篇10

网络隐私权是个人隐私权延伸到网络空间而产生的,主要表现为个人信息权利被控制和利用,是一种积极控制权。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概念比较模糊,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笔者不赞同广义的网络隐私权定义方法,其不利于隐私权主体权益的保护。网络隐私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指网络用户在互联网中,享有私人生活和信息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

一、网络隐私侵权的界定

(一)网络隐私的侵权行为

借助网络窃取他人隐私很普遍,现在网上的不少辅助工具已经成为了侵权人的得力助手。商业机构最常用的侵权手段之一就是用垃圾邮件侵入他人隐私空间。

网络服务机构的侵权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方式。有些软件、硬件厂商通过在产品中埋下了线索,从而免费搜集消费者的隐私。政府机构往往掌握庞大的技术力量和完善的社会控制体系,比一般的侵权人有更大的优势和更小的风险。

(二)侵权形态和归责原则

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编辑,技术上对服务器控制范围内出现的信息只有事后审查的能力。在审查过程之中,如果其发现有人明显使用服务器侵害他人网络隐私权而放任,即构成了侵权的故意,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网络使用者因此共同对隐私权人的网络隐私造成侵害,构成共同故意侵权。若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用户的侵权行为的监管只是存有过失,便不能说其与用户实施了共同侵权,此时只有网络用户在单独实施侵权。

二、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体系有待完善,对隐私权的相关规定很少,也没有将隐私权列入到单独的人格权当中。从司法角度来看,我国的司法也没有将隐私权作为单独的人格权。当隐私权被侵权的时候,隐私权一般对被归入名誉权。

在行业自律保护方面,网站隐私权保护声明通常由网站单方面制定,涵盖内容很狭窄,存在很多问题。但我国网络隐私权所保护的是用户与网站双方面的利益,应该在网站和用户双方同意下,共同制定、修改与公布,才能有法律意义,否则就太过片面简单,不能保护到用户的权益。

网络用户法律意识不高,一些网络用户不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会无意识地选择一些违背道德的内容进行浏览,甚至恶意暴露别人秘密,擅自利用他人肖像,损害他人肖像权。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出现使得网络逐渐成为公权的象征,当侵权者利用网络平台侵权,即形成公权对私权的侵犯,导致网络用户的网络隐私权被侵犯。

三、加强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

(一)在立法上明确隐私权的法律地位

针对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力度不足,缺乏直接性、独立性的问题,我国应当加强立法,提高法律隐私权的法律地位。至今在我国隐私权仍没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也没有专门的保护法规,因此我们应当从法律上明确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并把隐私权从名誉权中分离出来,提高其法律地位,完善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制度。我国还应制定专门网络隐私权法律制度,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我们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同时要针对我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的原则模糊,法律内容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以及现有规定没有统一性和协调性的国情,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

(二)积极倡导行业自律

网络行为的多样性,期望完全通过法律来规制是不可能的,这是法律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因此,在提高网络隐私权法律地位的同时,应该积极倡导行业自律,通过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自律组织,实现对网络隐私更好的监督。我国可以学习行业自律保护较完善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如美国的网络隐私认证联盟计划,实现我国业界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意识的加强。具体到我国而言,我国的行业组织,如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电子商诚信联盟,应当制定行业自律公约,专门保护网络隐私权,向全行业倡导网络隐私权的重要性;作为社会生活的管理者,政府的角色定位应当更加明确,提升对行业自律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监管,加强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以网络的方式引导、培育、规范网络,更好地实现合法自律;各网站应当制定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更好地进行企业内部的行业自律,同时应当激发网民对网络隐私权监督的积极性。

(三)增强网络用户个人隐私权的意识

虽然我国互联网业迅速发展,但我国网民隐私权保护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用户隐私权被侵犯的现象十分普遍。网络用户应当提升网络自律,尊重他人的隐私权。积极保护个人的隐私资料,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如应形成匿名申请服务的自觉,进入网站后仔细阅读隐私条款,尽量不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使用个人隐私保护技术,如匿名技术、加密技术保护个人隐私,更好地保护自我。当权利遭到侵犯时,主动寻求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实现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摘要:网络隐私权是个人隐私延伸到网络空间而产生的特殊的人格权,本文通过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现状的分析,积极探求一种适合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模式。我们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在立法上明确隐私权的法律地位,积极倡导行业自律,同时增强网络用户个人隐私权的意识,更好地实现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行业自律,立法模式,侵权行为

参考文献

[1]高建刚.网络法[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2]王丽萍.信息时代隐私权保护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陶辉,石运光.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以域外网络隐私权保护法经验为研究视角[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

[4]孙晨.论我国网络个人信息法律保护[J].政治与法律,2011.11.

[5]王志红.论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国际条约[J].法制与社会,2010.8.

网络隐私的法律保护 篇11

关键词: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法律保护

一、网络开放平台的发展与用户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实困境

1.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技术困境

我们在面对的网络开放平台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着黑客技术不断提高、各种病毒软件越来越难以清除、木马程序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控制着电脑鼠标、各种监控软件不断升级、记录、复制、窃取他人网络隐私成了轻而易举的事。开放平台的发展,使得网络隐私依托的载体不断升级,来源也变的无限多样化。开放平台用户的隐私可以瞬间布满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难以追溯其原始来源,更难以控制其散播范围。

统一开放的标准是约束和规范国内互联网开放平台的先决条件。目前国内开放平台真伪难辨,内斗不断,急需对“开放”作出一个详细的界定。而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加之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以及对于键盘操控者身份的难以确定性,使得开放平台用户的网络隐私权受侵犯成了难以预防的技术难题。

2.文化法制传统和伦理困境

从中国自古文化与法制传统来看,法律从来都是社会中一种比较保守的力量,而不是一种变革的力量。封建家长制根深蒂固,儒家文化以“仁”、“礼”、中庸之道”为其核心,强调治理国家应当以德治为主,刑罚为辅,“礼”教化为主的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其次,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专门法律,相关规定散见于《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物权法》和有关诉讼法、婚姻家庭的立法之中,大部分法律法规都是对西方法律规范的参考和借鉴后的生搬硬套,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现在网络开放平台的迅速崛起,这些没有成系统和体例的法律规范性文件缺乏独立的理论和见解,一些制度层面的问题有待解决。第三,“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思想的束缚。在构建宪政制度保障网络开放平台的健康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味强调立法的作用,而忽视改革的力量。

二、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必要性

1.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要求重视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保护

规范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保护,对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意义重大。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它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层面的内容。从宪政建设的角度来看,政治制度层面需要推动司法制度的近代化进程,在政治观念层面主要体现在人权、自由、平等、法治观念的普及、发展和增强。网络开放平台的发展,为公民提供了一个更加敞开、更加自由的窗口,极易使民众的“网上集会游行”,最终破坏民主。而现代政治文明以民主为核心逐渐从垂直政治走向平民政治。我们知道,传统集权政治建立的是垂直的权力关系,而在现代文明条件下,权力更加分散,更加平面化,因此,重视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的宪法保护,与现代政治文明的方向是一致的。

2.对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提供全面的保护,需要宪法统摄、弥补和指导部门法

首先,随着网络开放平台的不断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大量的侵权行为因此发生,而这些侵权行为往往不是一个部门法或者一个权利系统能够解决的。解决以上问题,我们通常是比较被动的应对,或者通过调整部门法,制定新的规章条例等方法解决,造成的后果就是权力部门疲于应对,在操作过程中缺乏统一规范和判决标准,削弱了法律的权威。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了宪法的统摄和指导,协调各部门法规范,才能对网络隐私权提供全面的保护。其次,我们知道,法律本身具有滞后性,需要宪法的“原则性”、“概括性”来弥补具体法律中的太过具体以及疏漏。在出现法律“灰色地带”或者出现“法律空白”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宪法来指导司法行为和行政行为,以便更及时有效的保护网络开放平台用户的隐私权。

3.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保护是宪法保护的应有之义

宪法的首要目标是和终极价值是对人权的保护,侵犯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就是间接侵犯了开放平台用户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权利都属于广泛的人权范畴意义。人权的保障最佳实现路径就是宪政,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是通过宪法或紧急状态法来保障人的人格和尊严等基本权利的。所以,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保护是宪法保护的应有之义。

三、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1.完善我国相关法律

首先,在宪政环境下,公民权利观念、自由观念、法治观念、权力制约观念等,都是不得不提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平等、自由的权利观念,都是法律特别是宪法追求的最高法律价值,但是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也是不可行的。要对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进行全面保障,不可一蹴两就。首先,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经验。从目前来看,无论是美国模式还是欧盟模式,都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我们可以在尊重法制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成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网络产业服务。其次,可以在宪法中明确保护网络隐私权的重要性。近几年,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被侵犯的案件与日俱增,立法机关是否可以考虑对典型案例进行宪法案例指导或者将其写入修正案,然后再逐步完善相关立法,这样对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的保护会更具有操作性。

2.抓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开放平台服务商自治,提高网络开放平台用户自我保护意识

要实现对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的保护,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是基础。国家要强化开放平台技术创新,大力加强网络开放平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帮助开放平台用户抵抗计算机病毒、黑客、垃圾邮件的侵袭,从各方面为开放平台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彭礼堂,饶传平.网络隐私权的属性:从传统人格权到资讯自决权[J].法学评论,2006年01期.

网络隐私的法律保护 篇12

网络时代可以说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 深入到我国的各个领域, 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同时, 很多领域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金融领域。经常看到媒体上有关个人信息窃取的案件, 对于人民群众的金融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 加强金融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是网络背景下促进金融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障人民群众金融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 对其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二、网络背景喜爱金融隐私权保护的实际需求

( 一) 网络背景对金融隐私权保护的冲击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 网络数据时代早已经到来。网络与金融领域进行全面融合, 全面的创建了3A的服务模式。3A服务模式具体指的是客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安全的、稳定的开展金融服务。不用在受到金融结构业务办理时间的限制, 为人们金融活动开展带来了很多的便利。网络金融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去, 如今受到社会密切关注的就是余额宝。余额宝是一种第三方支付平台, 以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以及流通的货币为基础。这种金融服务模式的本质就是客户应用手中的先进购买基金, 投资金额不在有门槛限制, 而且还能实现随时取现。这种金融业务模式诞生后, 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为了可以应对这种金融模式造成的巨大冲击, 我国银行也在积极的推出相类似的金融服务业务, 打破了以往金融服务时间的限制, 用户通过手机和电脑终端都可以进行操作。随后百度钱包、微信理财等众多以互联网络为平台的金融产品, 通过各种网络社交软件、网络销售平台等进行宣传。虽然, 这些金融服务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因为客户门槛非常的低, 客户信息的安全性不能得到良好保障, 导致客户的身份信息和财产隐私被不法份子窃取。当不良侵权事件发生后, 多方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屡见不见, 导致消费者布置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 二) 网络背景下金融隐私保护权呈现的特点

1. 技术风险对金融信息安全性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以往传统类型的金融业务中, 金融业务的开展需要客户到金融机构单独的设置账户, 不同的金融业务需要办理不同的账户, 而且金融业务开展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传统的金融业务活动开展更多的是现金交易, 网络金融业务开展与之相比较, 资金结算业务信息承担的风险较大。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很多人员为了获得不法利益, 生产各种类型的木马软件、二维码病毒等, 导致众多消费者的金融信息被窃取。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较快, 混合经营业务逐渐增多, 众多的交易信息都需要依靠网络平台进行传输, 众多的金融信息在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逐渐流动, 不法人员很有可能通过网络途径对金融信息进行删除、篡改等金融风险。无论是金融产品的推出、客户信息的采集、传输都是依靠网络平台。从中可以看出网络形式的金融业务比较容易受到攻击, 客户的金融信息承担风险较大。

2. 交易者举证越来越为困难

网络金融业务主要是以虚拟货币进行交易的, 客户对于信息的掌控程度较差。调查所显示, 网络金融业务在办理的过程中, 客户点击合同进行交易, 交易信息最终以电子记录的方式进行保存, 以往传统金融业务中盖章办理的形式被取替。需要明确的是电子版的通知或者其它告示性的文件, 保存具有一定的难度性, 而且很难对交易对象进行核实。如果金融机构恶意应用客户的金融信息, 与客户发生不良纠纷后, 很难评判金融信息的应用是否违背了客户的意愿, 使得客户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当金融机构收到黑客攻击后, 导致大量客户的私人信息被窃取, 多方对责任进行推卸。客户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较差, 在不良问题出现后不能找到有效的交易记录, 导致客户举证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网络背景下金融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网络背景下金融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众多,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方面就是立法缺乏系统性。金融机构对于客户金融信息保密需要承担较大的责任, 但是在相关的法律中体现的概念过于笼统化和抽象化。因为立法缺乏系统性, 所以对于一些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金融业务, 从而很难应对。其次就是在不良事故发生后, 落实的救济手段缺乏保护性。因为金融机构和客户并没有处于平等的地位, 客户的金融信息被泄露、窃取, 导致金融财产被不法人员窃取, 客户总是很难找寻有效的救济途径。而且仅为网络具有的特殊性, 客户很难提供有效的证据。虽然我国法律中也有关于金融信息泄露的处罚方式, 但是在威慑力方面还有所欠缺。

四、网络环境下金融隐私权保护的完善措施

( 一) 加强网络金融监管

对于现阶段不断推新的网络金融产品, 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过于金融产品的推出过于自由, 很多并没有经过我国相关部门审核的金融产品就投入到市场中。而且网络金融市场跟风现象严重, 一款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后, 相类似的产品就会逐渐推出。对于网络背景下金融隐私权承担的风险, 需要在于预防。所以我国政府部门需要不断的加强监管力度, 并且设置单独的监管部门, 制定系统的法律法规制度。对于网络平台推出的金融产品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 只有经过我国政府部门的审核达到相应标准后才能推行, 同时要求金融机构承担起客户金融隐私权保护的责任。审核程序需要简单化、全面化, 审核的重点需要放在对于客户隐私权的保护方面。

( 二) 明确金融机构承担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金融机构对客户的金融信息进行采集的过程中, 需要主动的告知客户信息采集的主要目的, 以及对客户信息的实际应用。因为混合经营业务逐渐增多, 客户的信息会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流通。为了避免客户金融信息才传递过程中, 作为二手资料在业务完成后继续传递, 需要应用法律进行规范。金融机构需要建立云数据库, 并且加强数据库的保密处理, 保障客户金融信息的安全性。对于网络技术风险应用法律进行控制, 为了提升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 现阶段对通过客户的二次确认。法律上对于金融机构的责任和义务需要进行明确性的规定, 避免不良事故出现后, 金融机构推卸责任的情况存在。

( 三) 建设选择加入和选择退出模式

我国法律中对于选择加入和选择退出还没有明确性的规定, 所以我国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并且落实综合性的运行模式。这一模式具体指的就是只要客户选择了退出某一金融机构, 该金融机构就不可以在对客户的金融信息进行应用。但是如果客户并没有选择退出, 客户的金融信息就可以进行流通。这样的模式可以便于客户掌握自身的金融信息动向, 同时, 还能有效的缩减金融领域的运行成本。客户可以选择自己的金融信息在哪些金融机构进行流通, 这样也能够便于金融机构金融信息管理成效的提升, 使得客户对于金融信息的知情权得到有效的保障。

五、结语

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同时, 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网络背景下不断的加强金融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应用法律的武器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保障人民的金融财产安全。相关人员还需要不断地加强研究力度, 积极的找寻有效的措施, 使得的金融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越来越为健全和完善, 为促进我国金融领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凤琴.欧美金融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比较探析[J].经济与法制, 2011 (6) :77-78.

[2]李福隆.金融危机事件下之金融隐私权与银行监管[J].中国资本市场法治评论, 20113 (2) :124-125.

上一篇:垂直中心线下一篇:中学化学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