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保护协议

2024-09-22

隐私保护协议(共9篇)

隐私保护协议 篇1

员工隐私保护协议

甲方:重庆~~有限公司

乙方:

(以下,甲方和乙方单独称为“一方”,共同称为“双方”。)

乙方作为甲方员工,甲方在经营管理中引入并实施GPS卫星定位外出销售人员及车辆考勤系统,实现有序化、规范化管理。经双方协商,为了保障乙方的个人隐私,遵循友好、平等、自愿的原则签署以下隐私保密协议(以下称“本协议”),双方约定如下:

1.名词解释:GPS卫星定位外出销售人员及车辆考勤系统简介

通过GPS卫星定位外出销售人员及车辆考勤系统平台,甲方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询外出人员在工作期间的位置和行动轨迹。很大程度提高了销售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也方便科学的调度。这种管理模式已被诸多知名企业如茅台酒、汇源果汁、蒙牛、伊利、完达山、老才臣、三全、金星使用,并带来管理上的便捷,成本控制。通过这个系统平台,企业管理者只要在电脑前打开浏览器登录网页就可以在电子地图上轻松的了解公司在外人员位置和动向一目了然。也可以将外出人员何时到访某地、停留多长时间以及拜访了那位客户都可以统计成一个表格并支持导出与打印,核实该业务员是否真实到访客户。如有客户打电话需要上门服务,并能及时查询处员工所在位置,让最近距离的员工赶到。

2、保护信息

本协议中,保护信息是指甲方只收集查询乙方在工作时间内(详见《重庆趣购网络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考勤管理办法》,下同),收集或调取与工作内容有关的信息。

3、甲方权利、责任及义务

甲方承诺仅把乙方个人信息用于提供公司内部考勤管理时使用,不得用于其他目的。

甲方如果收集或调取到乙方与工作内容无关的个人信息,须及时删除,并保证不向第三方外泄,否则乙方有权向甲方申请索赔相关经济及名誉损失。

乙方不得利用GPS卫星定位外出销售人员及车辆考勤系统从事违法乱纪的事,不得利用该系统做有损于甲方的事,否则甲方有权追究乙方相关责任。

乙方使用GPS卫星定位设备所产生的手续费、月租费由甲方承担。

4、乙方隐私

乙方隐私包括但不限于,乙方本人同别人与工作内容无关的谈话内容及图片、非工作时间的个人行踪等。

5、乙方权利、责任及义务

如果出现通过本系统(即GPS卫星定位外出销售人员及车辆考勤系统)导致乙方隐私泄露,但不是甲方的原因造成的,则乙方不得追究甲方责任。

GPS卫星定位外出销售人员及车辆考勤系统提供给甲方的所有与乙方隐私相关的信息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客户信息、DNA采集样本、DNA检测报告和协议。

工作时间内,乙方有义务开通GPS卫星定位设备,并开启传感控件,让甲方收索及调取相关信息。

6、终止:若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规定,在守约方发现并通知违约方后1个工作日内,违约方没有能够按照守约方的合理要求进行改正,则守约方有权终止本协议,并同时追偿由此造成的损失。本协议终止后,双方不再履行本协议各自约定。

7、违约责任: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违约方应赔偿另守约方全部损失;且守约方有权采取任何公平合理的补救措施。

8、本协议,一式两份,甲方和乙方各持一份,每一份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甲方: 重庆~~有限公司乙方:

签章:签字:

签约地点:签约时间:2012年1月1日

隐私保护协议 篇2

2013年“棱镜门”事件曝出美国政府及相关企业对他国网络数据肆意攫取的行为,并因此直接导致“欧美安全港”协议无效、跨大西洋数据流动失去法律基础等一系列后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欧盟与美国双方通过紧急谈判、协商和多轮修改,2016年7月14日,欧盟正式通过“欧美隐私盾牌”协议(以下简称“隐私盾”协议),大西洋两岸的公司最快能在8月注册新的数据传输框架协议,这份协议将使从欧洲传输个人信息到美国变得更为容易。

“隐私盾”协议出台背景

“欧美安全港”协议的废除是诱发“隐私盾”协议出台的导火索。美国“棱镜”计划曝出后,欧盟法院在审理奥地利律师施雷姆斯控告脸书公司非法追踪用户数据一案中最终判决“安全港”协议无效,之前按照协议要求开展跨境数据流动的美国公司,都必须改变数据传输方式,受此影响企业达4500多家。

欧盟与美国在网络经济上的紧耦合关系决定了寻求跨境数据流动解决方案势在必行。近年来,美国互联网大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全面渗透到欧盟地区,造成欧盟各成员国网民使用的互联网服务主要由美国企业提供,2011~2015年,欧洲与北美的国际联网带宽由6073Gbit/s增长到12816Gbit/s,占到欧盟与全球各国联网带宽的60%,这表明跨大西洋的数据流动已经形成不可逆转的趋势。

美国与欧盟在个人数据保护的松紧程度不同是推动“隐私盾”协议出台的深层原因。美国坚持灵活保护的策略,致力于通过企业自律机制,并配合政府执法,以实现保护隐私权的目的;欧盟却倾向于通过严厉的立法,对个人数据进行保护。为此,“安全港”协议废除后,双方必须在现有立法根基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另外达成新的约定,为跨境数据流动提供制度保障。

四大方向加码数据保护

“隐私盾”协议文本包括欧盟委员会出具的“充分性决定”草案、以及美国政府关于确保该协议得到执行的书面担保等主要内容,在加强个人数据保护方面比之前的“安全港”协议有众多创新和强化之处。

规范对象方面,“隐私盾”协议约束纳入名单内的企业和退出名单的企业以及第三方。一是名单内企业必须遵守“隐私盾”协议规定,已经退出“隐私盾”协议名单的企业如果继续存储根据协议获得的个人数据,也必须就对应的个人数据履行相应义务。二是按照“责任转移原则”,名单内企业将个人数据传送给第三方时,应确保这些个人数据享受至少同等水平的保护。名单内企业还需对第三方代理人违反规则的行为承担后果,除非有明确的免责证据。

合作机制方面,美国与欧盟建立了年度联合审查机制。欧盟委员会和美商务部共同行使这项审查权。欧盟将利用可获取的所有信息资源展开审查,包括美国企业提供的美国政府要求调取或访问数据的报告等。美国政府则致力于通过商务部加强监管,并深化与欧洲数据保护机构及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之间的合作。

权力限制方面,美国政府首度承诺官方行动将受到约束。美国政府向欧盟出具了书面承诺,公开表示以国家安全为由进行的访问,都必须受到约束和监管,保证不会对根据“隐私盾”协议转移到美境内的个人数据进行不加鉴别的、大规模的监视,批量收集的公民数据只能用于反恐、防扩散、网络安全等6个特定目的,且不得破坏“隐私盾”协议的原则。另外,美建立了独立于国家安全部门之外的监察专员机制,专门负责跟踪和处理个人提出的投诉和咨询。

权利救济方面,“隐私盾”协议为欧洲公民提供更多救济途径。欧盟公民若感到其个人数据受到侵害时,可以采取以下途径进行求助:一是向企业进行投诉,企业应当在45日内给予答复;二是向本国的数据保护机构投诉,该机构可与美商务部、联邦贸易委员会合作进行调查和处理;三是求助于免费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名单内企业都必须加入这一机制;四是求助于隐私保护专家组进行仲裁,其做出的裁决具有约束性。

掀起跨境数据保护浪潮

“隐私盾”协议使得欧盟与美国双方就跨大西洋数据流动的监管达成了一致意见,其影响不仅限于美国与欧盟双方,对其他国家的跨境数据流动及经济发展也彰显重大意义。

重建美欧跨境数据流动信任机制。“隐私盾”协议消除了跨大西洋数据流动法律缺失的障碍,改变了当前欧盟与美国企业仅能通过合同方式开展跨境数据流动的现状,为跨大西洋的数据流动提供一个新的安全框架,有助于双边数字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推动相关国际规则加快制定。美国与欧盟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TTIP)协定的电子商务章节尚未达成一致,“隐私盾”协议的出台有利于双方在TTIP的下一步谈判中深入推进,并极有可能将“隐私盾”协议中的内容移植进去。

强化数据主权和国家安全保护。自2013年“斯诺登事件”以来,很多国家出台立法对跨境数据流动进行限制,其目的主要是避免国外监控、保护安全与隐私、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便利本国政府执法等,“隐私盾”协议的达成则是为了避免美国监控、保护欧洲公民个人数据。另外,俄罗斯2015年9月生效的“第242—FZ号联邦法律”也是源于“斯诺登事件”后俄政府对国家安全的担忧,该法规定了互联网企业数据留存本地化的义务,要求俄公民个人数据必须存储在俄联邦境内的服务器上。

提高中欧商贸活动中的个人信息保护要求。“隐私盾”协议的达成是欧盟个人信息保护理念的又一次胜利,但欧盟目标不仅如此,其有意将所有对外商贸活动与个人数据保护挂钩,要求贸易对象国提供充分的隐私保护标准。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程度尚未达到欧盟“充分性保护”标准,我企业在欧开展贸易将受到更高程度的个人信息保护约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跨境数据流动已经不是单独某个国家、某一区域的问题,而是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很多共同体也制定了类似规则,如2015年10月4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规定禁止缔约方采取限制数据跨境流动的措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也通过构建跨境隐私规则体系致力于保护跨境电子商务中的个人信息。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双边及多边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化,跨境数据流动的规则已成为双边谈判的重要组成内容,我国应关注和积极应对,同时应强化跨境数据流动规则中的重要问题。

建立个人数据保护制度。一是推进个人数据保护相关立法,规定个人数据收集、处理、使用等环节中的问题。二是针对跨国企业制定数据留存制度,减少国外监听风险,对跨国企业建立更为严格的个人数据保护要求,规定重要数据留存的本地化义务。三是提升个人在跨境数据流动中的主动地位,赋予个人选择权、决定权、知情权、救济权等。

强化企业主体保障个人数据安全的义务。各国将企业责任作为确保个人数据安全的主要抓手,我国政府应当推动本国企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完善自身的数据保护水平,以应对国际趋势。另外,我国应从国内法角度提升企业对本国公民的个人数据保护水平,不仅要将个人数据保护义务主体从数据流出方延伸到流入方以及可能再次发生转移的第三方,而且应加强数据发生泄露或可能泄露时企业的通知义务。

隐私保护协议 篇3

本来大多只涉及财产问题的婚前协议现在已经被演绎得五花八门、天马行空:“不能说谎、不能夜晚12点以后回家、每周保证有两次以上性生活、双方父母不能在家中居住超过两周”这样的内容也跃然纸上,而且绝大多数提出来签订婚前协议的都是女方,暂且不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这是一步好棋吗?

女人提出來要签订婚前协议,就是在承认自己弱小。她们担心自己婚前的优势会在婚后尽失,担心男人不会永远爱自己,女人预见自己会从现在的小公主一落千丈成为婚后的黄脸婆,她们觉得自己不能保护自己,不能保护婚姻,她们需要借助外力,她们需要婚姻还有额外的保障。

没有上阵就已经输了。不是吗?女人总嚷嚷着平等平等,可是首先就没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婚前协议就像是小猫高耸起来的身体,面对强大的老虎,只好虚张声势,真是验证了那句话:浅水喧闹,深潭无波。

我很想知道,即使真的如己所愿,签订了婚前协议,女人们在婚后又将如何用它来保护自己呢?当公婆在家住到第十五天的时候,女人要向男人宣告:“你爸妈今天必须回自己家了,不然你就违反了婚前协议。”还是在某个周日的晚上,妻子要对丈夫说:“亲爱的,你今天晚上必须和我亲热,因为本周你只和我亲热过一次,按照婚前协议,今天晚上是你最后的机会了。”哪个男人此时还会有兴致?我和你进行夫妻生活,只是由于“明文规定”?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提出签订婚前协议,都搞错了大前提。他们根本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所以也并不真正了解婚姻。婚姻的基础是爱情,而爱情的基础是信任和真诚,绝对不是一纸协议。婚后遇到矛盾和冲突,双方应当抱着宽容的态度,本着信任的原则,换位思考,真心实意地为对方考虑,用感情和真诚来解决问题。如果你凡事都做好了对簿公堂、短兵相接的准备,那么你们的生活根本就是陷入博弈和较量之中,完全不在爱情之内;如果你婚前就已经为离婚做好了准备,那么,对不起,你可能真会实现自己的预言,因为你打一开始就不信任这段婚姻,不信任对方,不信任自己,你还能指望这样的婚姻白头偕老吗?

开口保护收费协议(空白) 篇4

甲方:

乙方:

第一条 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2011年企业开口管道保护工程

工程地点:

第二条 委托开口保护工程内容:

甲方委托乙方承担企业开口处,共米,管径DN的供水管道保护,并按照乙方编制的企业开口供水管道保护工程预算在开工前向乙方一次性交付。乙方负责企业正式开口处的市政供水管网保护工程施工。

第三条 双方责任:

1、甲方负责向乙方提供企业开口供水管道保护工程所需市政管网会签表。

2、甲方协助乙方勘察现场明确管道保护位置及长度。

3、甲方按照乙方计算的管道保护工程预算,缴纳工程费用,乙方收到工程费后立即开始施工。

4、乙方按照现场市政管网管径、长度,确定施工方案及日期。

5、乙方负责企业开口供水管道保护工程的施工工作。

第四条 协议费用:

本协议金额:¥元人民币大写:

第五条 协议有效期;

本协议书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因执行协议发生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一切争议,甲乙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

甲方代表签字:

年月日

管道安全保护协议书 篇5

签订时间:

签订地点:

一、总则:

为了确保国家输油气管道安全平稳运行,保证管道沿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满足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同时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第三十号主席令)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经平等协商,特签订本协议,并共同遵守本协议所列条款。

二、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负责在施工现场向乙方告知施工作业区的范围、危险点源,并在工程开工前监督乙方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健康、环保教育或培训,并在乙方施工时进行安全监护。

2、甲方负责提出输油管道永久安全防护方案和临时施工安全加固措施的技术要求。

3、甲方负责对第三方施工中与管道关联管段的施工方案和管道安全保护方案审查,提出意见和要求。

4、甲方负责在乙方施工过程中按照与管道关联段的施工方案和管道安全保护方案进行全程监护。

(二)乙方的责任和权利

1、乙方必须履行安全职责,严格执行安全协议,保证交叉(并行)处管道的安全。

2、乙方必须依照甲方审批认可的方案,在与甲方所辖管道交叉(或并行)处对甲方管道进行有效保护。

3、乙方负责委托丙级以上设计资质的设计部门对甲方提出的永久安全防护方案进行设计,并提交设计文件及图纸给甲方审查。

4、乙方负责支付输油管道永久安全防护费用、加强级防腐费用和监护检测人工费。

5、乙方在施工前应向甲方交付管道安全保证金(1万元-5万元),待甲方验收合格后返还乙方。

6、乙方应严格按照管道保护方案进行施工,保证在施工期间输油管道及其防腐层不受到任何损伤。

7、乙方应保证:对甲方所辖与第三方施工关联管段的管道,在以后维修、大修、抢修等任何作业中,乙方必须积极予以配合,甲方不承担由维修、大修、抢修等作业所造成的乙方财产及设施损失。

三、违约责任:

乙方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甲方所辖管道及附属设施的安全,如施工中损坏甲方管道及附属设施,危及管道安全,由乙方承担一切责任,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四、纠纷解决方式:

1、本协议在实施中如有纠纷,应协商解决。

2、如协商不一致,可选择向甲方所辖与第三方施工关联管段的管道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其他约定

本协议一式四份,正本两份(双方骑缝盖章),双方各执一份,副本两份。如对合同的内容产生争议,以正本为准。

甲方:(盖章)甲方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乙方:(盖章)乙方代表(签字):

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协议 篇6

主办方(甲方):__________

营业执照注册号:__________

企业资质证书号:__________

组织机构代码: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

参展方(乙方):__________

为了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会展业秩序,推动会展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等相关规定,甲、乙双方在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基础上,就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有关事宜协商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展会名称、地址及期限

1.展会名称:____________

2.展会地址:____________

3.展会期限: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二条参展项目知识产权情况审查

1.乙方应当合法参展,并配合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对参展项目知识产权状况的审查,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2.乙方参展项目涉及知识产权的,应当携带相关的权利证明材料参展;参展项目使用知识产权标记、标识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标注。

3.甲方或甲方设立的知识产权投诉点(以下简称“投诉点”)有权对乙方参展项目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展品、产品及照片、展位设计、展具设计、目录册、视听资料以及其他相关宣传资料。

第三条投诉与处理

1.甲方应当进行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宣传。

2.甲方应当公布甲方或者投诉点的服务事项、投诉程序、投诉地点和联系方式,或在展会场馆的醒目位置公布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举报投诉电话。

3.乙方认为其他参展方的参展项目侵犯其知识产权的,有权向甲方或者投诉点投诉,也可以请求甲方出具参展的相关事实证明。

4.甲方或者投诉点应当立即受理乙方对其他参展方或知识产权权利人及利害关系人对乙方的知识产权侵权投诉,并在受理后24小时内将相关投诉材料送达被投诉人。

5.乙方在收到投诉材料副本或者复印件后,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答辩,出示权利证明,并配合甲方或者投诉点对涉嫌侵权参展项目进行查验和取证。

6.在各方自愿的基础上甲方或者投诉点可进行调解。

7.必要时甲方可以将有关投诉、举报材料移交相关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

第四条乙方承诺

知识产权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就乙方参展项目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向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侵权处理请求,且仅要求乙方停止在本届展会中侵权行为的,乙方承诺接受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侵权处理。

第五条违约责任

1.属于下列情况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立即从展会上撤出侵权参展项目、遮盖等处理措施;乙方拒不采取措施的,甲方或者投诉点可以予以撤展。

(1)生效的法律文书确认乙方参展项目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的;

(2)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责令乙方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3)乙方承认其参展项目涉嫌侵权的;

(4)乙方不答辩或者不能作出有效举证的;

2.属于下列情况的,甲方有权直接对乙方参展项目采取遮盖或者撤展等处理措施,并由乙方承担甲方采取处理措施的费用;情节严重的,甲方有权终止乙方的参展资格:

(1)乙方拒不撤出侵权参展项目、采取遮盖、撤展等处理措施的;

(2)撤出侵权参展项目、采取遮盖、撤展等处理措施后乙方擅自恢复的;

(3)乙方拒不配合甲方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调查处理的。

3.除前款情况外,甲方直接采取撤出参展项目撤展、遮盖等处理措施给乙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乙方与第三方的交涉扰乱了展会秩序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立即停止交涉,通过投诉机构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乙方拒不停止交涉的,甲方有权终止乙方的参展资格。

5.乙方因恶意投诉而给其他参展方造成损失的,乙方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六条争议解决方式

本合同项下发生的争议,双方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照下列第种方式解决:

1.向人民法院起诉;

2.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七条其他事项

1.本合同所称的参展项目包括展品、产品及照片、展位设计、展具设计、目录册、视听资料以及其他相关宣传资料。

2.本合同一式份,甲乙双方各执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本合同未尽事项,双方可以另行签订补充合同。对合同的变更或解除,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本合同附件及补充合同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其他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

授权代表:________________ 授权代表:________________

隐私保护协议 篇7

关键词:TRIPS协议,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差距,问题,对策

一、TRIPS协议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要求

(一) 知识产权的民事救济

TRIPS协议第43条对证据作了详细的规定。一方当事人如果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 通过合法的方法获得了支撑起诉讼请求的证据, 同时指出对方当事人掌握了对其不利的证据时, 就可以请求司法当局责令另一方当事人提供该证据, 如果该证据涉及相关的秘密信息, 司法当局应提供适当的保护措施。

英美法系国家首创了禁令制度, 这是一种有效的减少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的制度。在TRIPS协议中, 禁令指的是禁止侵权商品进入成员国国内市场的一种命令。因为侵犯知识产权的商品一旦通过海关进入一国的国内, 就会有许多渠道使其进入销售市场, 这样的话, 侵权损害的局势将难以控制, 后果不堪设想。因此, 只有通过禁令措施, 才能有效的防止危害, 将损害的程度降到最低。在TRIPS协议中, 禁令适用的对象是已发生的侵权行为。

(二) 刑事措施

关于知识产权刑事犯罪方面的规定, TRIPS协议只在第61条中有所体现, 它要求各成员国对具有商业规模的故意假冒商标或盗版行为及其他侵犯知识产权的罪行采取刑事措施, 但其规定较为笼统:一方面, 仅要求各成员国对受到侵犯的知识产权进行刑事司法保护, 这就使得各成员在操作过程中的自主权很大, 需要自己决定在众多刑事措施中 (包括罚金、监禁及没收、销毁侵权产品以及用于实施犯罪行为的物品) 采取何种具体的刑事司法保护措施;另一方面, 对于何种程度的盗版符合“具有商业规模”, 该条款亦无具体规定, 而是让成员国“根据其法律”进行规定, 只对各成员国具体规定时所要遵循的规则作了两方面的概括, 其一, 所规定的处罚要符合同等严重性犯罪所受到的处罚之水平, 其二, 所规定的处罚能对盗版违反行为产生足够的威慑力, 达到“警醒”的效果。

二、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TRIPS协议的差距

(一) 知识产权的民事救济方面的差距

第一, 我国对证据的规定在民诉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中, 其中《证据规则》第75条的规定与TRIPS协议中有关证据的规则最为相似, 通过认真研究法条可以发现两者适用的前提并不完全相同, TRIPS规定的前提是一方当事人在提供了支持自己诉讼请求的证据后, 只要指出对方持有对其不利的证据即可, 我国则规定一方当事人须证明对方当事人持有对其不利的证据。可见, 我国的规定比TRIPS协议的规定更加严格一些, 使知识产权人运用该条规则的难度加大。

第二, 我国的财产保全与临时措施相比, 相同点在于都是可能针对财物采取的强制措施, 区别在于财产保全的对象是与诉讼有关的财物, 临时措施针对的是侵权行为和被诉侵权的商品。我国民诉法中的先予执行与临时措施虽都有立即停止现实侵害的作用, 但差别在于目的不同, 先于执行是为了满足当事人的基本生活需, 例如追偿赡养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等, 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没有争议, 并且情况紧急不采取先于执行的话将有损一方当事人的利益, 临时措施是为了在侵权活动发生之际, 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侵犯知识产权活动的行为。可见, TRIPS协议的临时措施比我国的证据保全、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制度, 就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全面, 我国相关制度应就此差距作出适当的调整以和TRIPS协议接轨。

(二) 刑事措施方面的差距

TRIPS协议中只提到对有关商标和版权领域内具有“商业规模”的假冒行为给予严厉的刑事惩罚。07年高院和高检颁布了《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 在这个《解释》中规定, 非法复制的盗版行为的最低处罚标准是500张, 这比04年《解释》中的标准整整降低了一半, 在实践中, 真正按照法律的规定予以制裁的犯罪行为却少之甚少, 盗版行为依旧比较猖獗, 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致使我国在国际社会屡屡遭到发达国家的指责。

三、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之间缺乏协作

在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中, 执法与司法机关各自为阵、相互之间缺乏协作的现象比较严重, 严重影响着司法机关对知识产权的进行保护的效果和效率。首先就是司法机关与执法机关在实践中缺乏协作, 沟通不畅, 互相推诿。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重, 加之部门自身利益的驱动等等, 行政执法机关常常越俎代庖, 将本应向司法机关移送的案件紧抓不放, 甚至越权处理时也“以罚代刑”。有关信息方面, 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过于落后, 目前大多数地方的信息共享还主要是依赖日常工作文件的传递, 这种信息交换的方式属于交差式的架构设置, 并且常常流于形式, 并没有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二) 知识产权审判机制存在诸多问题

长期以来, 知识产权的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分别由民庭、刑庭和行政庭管理, 因此适用的诉讼程序也有所不同, 形成一种“差序格局”, 这种格局造成了审判工作的许多弊端:耗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 影响了司法的权威, 并给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带来了不便。这种“三审分立”的局面, 成为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巨大阻碍。首先, “三审分立”使知识产权执法标准不统一, 破坏了司法权威。知识产权案件的特点是法律问题与技术问题呈现出高度的融合, 在经济和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 知识产权案件的技术性表现的越来越明显。然而, 行政和司法人员由于知识视域不同, 因此在对知识产权的原则、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 造成了法官在审判知识产权案件时审判尺度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从而影响了审判结果的统一, 甚至有时还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结果, 严重危害司法权威。其次, “三审分立”的模式使不同审判庭之间沟通协调的难度加大, 也使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协作受阻, 知识产权案件尤其是涉及商业秘密或专利的案件, 由于其专业性极强, 而公安机关平时对这类案件接触的又少, 因此他们在处理知识产权案件时总是力不从心。

(三) 对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打击力度不够

TRIPS协议规定成员国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必须要达到震慑侵权行为再次发生的程度, 但我国与协议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对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主要采取经济制裁的形式, 很少采取人身刑的方式, 并且处罚的力度普遍偏低。例如财产刑, 我国对盗版的处罚金额在10万元以下, 而美国对一般的软件复制品的处罚金额高达25万美元;在人身刑方面, 我国对盗版给予三年以上的刑事处罚, 而美国对一般的侵权行为的最低刑都在5年, 这明显比我国严厉的多。可见现在市场上盗版现象如此猖獗, 主要原因就是对知识产权侵权的行为打击力度不够, 此外,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也是造成执法力度不够的主要原因之一, 侵权人为了到达不法目的, 多采用行贿等不正当手段, 某些犯罪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堂而皇之地得以实施着。

四、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具体对策

(一) 协调执法和司法

在行政机关和刑事司法机关之间建立信息互通制度。通过建立知识产权重大案件的通报制度, 将案件的最新信息进行公布, 确保两机关在协调工作时信息畅通。积极建设信息共享平台, 为行政和司法协调搭建桥梁, 尤其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之间提供现代化的工作平台, 促使在具体案件的办理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得到真正的衔接。网上信息平台的建立, 为检察机关监督立案以及刑事案件的移送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来源, 使知识产权犯罪行为能够有效的得到法律的制裁, 行政和司法工作得到有效的衔接, 从而使知识产权得到有效地司法保护。

(二) 建立“三审合一”的审判模式

“三审合一”是减少三大诉讼程序衔接障碍的最佳机制, 完善我国的“三审合一”制度,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方面, 加强民事审判和刑事审判的沟通和协调。民三庭在审理一般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时, 如果发现案件可能构成犯罪的, 应及时与刑庭联系, 并保存相关的证据或线索, 严格按照刑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 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处理, 确保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审理, 更好的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另一方面, 提高法官的专业素质。新成立的“三审合一”机制的审判法官, 一般都由原来的民三庭、行政庭或刑庭的法官组成, 因此, 民三庭的法官可能更擅长处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 行政庭的法官对行政诉讼的程序比较熟悉, 而刑庭的法官处理起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更加得心应手, 如果不改变这种“割据”状态, 那么“三审合一”审判机制的优势就难以发挥。他们之间可以通过互相学习专业和业务能力的方式, 取长补短, 建立复合型的法官队伍, 确保三大程序衔接顺畅, 充分发挥“三审合一”审判机制的的效率优势, 实现审判程序的高效运行。

(三) 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制裁力度

一方面, 考虑适用惩罚性的赔偿原则。惩罚性的赔偿原则兼有补偿和惩罚的作用, 可以对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起到威慑的作用, 所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毕竟这种赔偿原则与一般私法的补偿赔偿原则不符, 所以应对其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进行严格的限制, 综合考虑侵权人的故意、情节的严重性、对公共利益的损害、侵权的隐匿性、追究困难性等因素, 来确定惩罚的数额。1只要能够对赔偿性原则的实施进行详细的规范, 并依法执法, 就能既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 又不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降低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处罚的“刑事门槛”。在我国, 盗版和假冒商标的犯罪最为猖獗, 对权利人和社会的影响最大, 就是因为这类犯罪的成本小、收益高、法律风险较低的原因造成的。因此, 我们应深入考虑侵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对具体法律作出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隐私保护协议 篇8

当前,中美双边投资协议谈判正在有效推进,本文一方面简要地分析了美式BITs负面清单的内涵与实施特征,另一方面也探讨了中国应对中美BITs谈判的策略,并建议在中美BITs谈判中适当将技术标准等准入限制移出负面清单,同时将对外资企业设立企业和新建项目的核准制度予以整合。

一、美式双边投资协定和自贸协定中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内涵

(一)国民待遇的核心在于内外资企业在任何环节在法律上享受同等待遇,并不等同于“法无禁止即可行”

根据美国公布的双边投资协定2012年范本,国民待遇的含义是对外国投资者在本国境内设立、并购、扩大、运营、转让或其他投资处置方面,给与不低于本国国民享有的待遇。通俗地说,就是指对外资和内资企业“一视同仁”,和“法无禁止即可行”的概念并不一致。只有在我国已经对内资企业实施“法无禁止即可行”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才能够和“法无禁止即可行”基本挂钩。

(二)负面清单是指立足于国内法,对外资企业行为采取有别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等的所有管理措施

各国在签署双边投资协定和自贸协定时,出于经济安全、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等因素,普遍对外资在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业绩要求和董事会成员等方面设置一定的例外措施,简称“负面清单”。一般而言,负面清单的大部分条款均基于国内现有法律规范制定,但也包括诸如“在某种情况下允许对外资采取非国民待遇”的灵活性条款。

(三)双边投资协定中的负面清单概念并不等同于核准环节的负面清单概念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领导人多次指出,要在核准环节推广“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之外的事项由社会主体依法自行决定。这里的“负面清单”,强调的是对政府权力的约束,并不是指外资企业的非国民待遇。因此,这里的“负面清单”和双边投资协定和自贸协定中的“负面清单”虽然用词一致,但内涵并不相同。即便双边投资协定规定某个行业对外资企业采取国民待遇,只要其新建项目和新设立企业仍需政府核准,则仍属于核准环节的“负面清单”范畴。

(四)负面清单是一个全面涵盖对外资企业各种行为限制的清单,而非仅仅是外资准入的行业限制清单

在BITs2012年范本中,负面清单针对的是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业绩要求和高管董事会四项条款的例外条款,而这四项条款几乎涵盖了外资企业的一切行为,因此针对外资企业任何行为所采取的区别于本国企业的各种管理和限制,均应列入负面清单范畴。这种管理和限制可以是针对某些行业的准入限制,也可以是在高管人选、采购本土产品比例等业绩方面的特殊要求;可以是针对个别行业的特殊限制,也可以是针对全行业外资企业某些行为的一般性限制。从目前亚太地区各国实际签订的各类协定文本看,负面清单中既有针对具体产业准入限制、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的相关条款,也有针对所有行业所设置的本地劳动力比例、差异化许可程序等条款。此外,负面清单的相当一部分条款并不直接对外资企业各种行为予以限制,而是在涉及国有资产产权、传统文化习俗等“特殊情况”下赋予签约国不遵守国民待遇等四项原则的权利,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

二、目前亚太区美式双边投资和贸易协定中负面清单的特征

目前亚太区域采用美式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自由贸易协定和双边投资协定的数量日益增多,除美国参与的BITs和FTA均采用此管理模式外,韩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所签署的BITs和FTA也多采取这种模式。本文基于三个有代表性的BITs和FTA——美国乌拉圭双边投资协定、美韩自由贸易协定以及韩澳自由贸易协定的文本,对目前亚太区域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具体条款特征予以总结。

(一)较少对具体行业的外资准入进行限制

1.对工业领域(不包括国防工业)的外资企业,除极少数特殊行业外,均全面给予准入前和准入后国民待遇。上述三个代表性的BITs和FTA仅仅将极少数工业行业列入负面清单的范畴。如美乌BITs中,乌拉圭在负面清单中并未列入任何具体工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在美韩FTA和韩澳FTA中,韩国在工业领域仅仅将生物制品、电力、天然气、印刷四个行业列入负面清单范畴;在美国所签署的绝大部分FTA和BITs中,美国仅将核能、矿产这两个制造业领域列入负面清单。

2.对服务业外资企业的限制集中于金融、运输、广播电视等行业。这三个BITs和FTA的负面清单均涉及大量的服务行业,其中金融、运输和通讯服务这三大领域在几乎所有国家的负面清单中都有涉及。在金融领域,三个BITs和FTA均在负面清单中单独设立一章条款予以明确签约方在金融领域的非国民待遇行为,涵盖业务范围、持股比例、审批程序等多个方面。在交通运输领域,各国基本上将国内航空运输、内河航运、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均列入负面清单的范畴。如美国要求只有“美国公民”才能从事美国国内航空运输服务,韩国要求从事韩国国内航运服务的企业必须为韩方控股,澳大利亚甚至要求从事涉澳国际航运服务的企业的法人代表必须为澳大利亚公民,等等。在通讯服务领域,各国在电视广播运营、基础电信业务等领域均对外资实施持股比例、法人代表国籍等方面的限制,在部分领域甚至直接禁止外资进入。此外,教育、科技、房地产经纪甚至广告等领域也常常被列入负面清单之中。

3.为保护本国农民利益出发,部分国家对农业的外资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农业领域的外资准入直接关乎本国农民利益,因此在各项BITs和FTA中,相当一部分国家对农业领域的外资准入多持谨慎态度,将其列入负面清单。如韩国明确规定外国人不得参与大米种植业经营,而肉牛畜牧业则不得由外资控股;乌拉圭则规定外国人不得从事近海捕鱼业务,以保护本国渔民利益。

(二)对外资的准入限制均有国内法作为基础

按照国际惯例,BITs和FTA中对外资准入的限制措施必须立足于各国国内已经生效的相关法案。如美国之所以能够将原子能行业列入负面清单,禁止外资进入,其法律基础是《1954年原子能法》;韩国在运输、广播等领域对外资准入的限制措施则是基于《航空法》、《客运服务法案》和《广播法》等法案。

(三)设置了大量的灵活性条款以赋予各国政府更多的政策实施空间

亚太区各FTA和BITs在大量减少对具体某一行业或某几个行业外资的准入限制的同时,为增强各国政府的权利设置了大量的灵活性条款,保留了某些情况下签约国政府不按照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对待外资企业的权利。这些灵活性条款条目繁多,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实际上大大增强了各国政府在外资管理方面的权限。如韩美FTA、韩澳FTA均明确指出,即便韩国国内的《2007年外商投资促进法及执行方案》等法案和准入前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等条款有冲突,韩国也完全可以基于这些法案进行外资管理;而当外资企业有危害社会公共利益、获取国有资产产权、各种危险品生产、影响弱势群体利益等十数种情况下,韩国也有权利不实施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澳大利亚、美国和乌拉圭也立足于本国实际情况设置了大量的类似条款。

三、我国目前对外资的非国民待遇和美式BITs的差异

(一)从法律程序上看,我国目前仍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管理实施两套并行的管理模式

美国原则上对内外资企业实施统一管理,对外资企业的特殊管理措施再用单独的法案予以规定,如美国对核能、输油管道建设等领域外资企业的限制措施,就散见于相关领域具体法案之中。

我国虽然近年来在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领域逐渐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标准,但在企业设立、项目核准等环节上仍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外资企业设立主要依据《三资企业法》,需要由商务部门和工商部门共同核准;而内资企业设立则主要依据《企业法》,只需要由工商部门核准;外资企业的新建项目核准依据《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而内资企业则根据《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两者的核准部门、核准程序也存在一定差异。此外,在电信、运输等具体行业领域,我国专门出台了《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管理规定》、《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对外资实施单独管理。

(二)对外资的限制政策分散于各部门的各种规章,缺乏上位法律支撑

美国虽有着大量对外资的限制措施,但这些限制措施主要集中于由立法机构制定的各种法案,如美国几乎所有的限制措施均来自《原子能法》、《公共土地法》等法案。

我国对外资的准入限制规定没有上升为法律,基本上属于各部门公布的规章条例,主要包括《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暂行办法》、《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等一系列具体行业行政法规中针对外资的限制条款。包括在医疗、高等教育等领域,虽然在准入环节并未明确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实施限制,但在人员职称认定、科研项目申报、各种资格认定等方面事实上并未给予民营和外资机构等同于国有机构的待遇。

(三)存在大量基于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原则的外资准入限制政策

从国际通行惯例看,在技术水平、环保标准、耕地占用、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对企业的约束原则上不应内外有别,因此我国基本采取运用国内相关标准、技术法规等方式进行统一规范和约束的做法,而几乎不专门针对外资企业在准入环节设置具体的产品、生产工艺等准入门槛,可以称作“外松内紧”。

然而,我国目前相对倾向于由政府认定一些技术水平落后、环保效益差、占用耕地较多的代表性产品和生产工艺,并在外资准入环节对这些产品和工艺实施准入限制,但在企业经营中在环保、技术、资源节约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却相对不足,可以称作“外紧内松”。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一批本应用国内法律法规予以约束的行为提前到了准入环节予以约束,使其准入环节透明度不高,管理效率也不高,且容易成为发达国家攻击我国实施非国民待遇的借口。

(四)从实际效果上看,我国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往往要高于次国民待遇

虽然从法律法规条文上,我国仍对部分领域的外资企业从准入到经营的各个环节仍存在一些限制,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对外资企业往往给予超国民待遇而非次国民待遇。其原因在于:一是从宏观政策层面,我国本身就同时对外资企业给予超国民待遇和次国民待遇两种政策。对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中西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鼓励类目录,我国目前仍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待遇;外资企业在进出口商品许可方面也较内资企业更为便利;地方政府为推动GDP增长在土地、水、电、基础设施等领域对外资企业也出台大量的优惠政策。二是由于我国对外资企业的管理过多集中在准入环节,而对外资企业的环保、劳工、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仍然不足,外资企业只要通过了准入管理,其环保成本、劳工成本实际上是偏低的。综合来看,我国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事实上要高于次国民待遇。

四、美国在中美BITs谈判中可能对我国的要价

(一)要求我国改变现有的外资管理模式

美国整体上采取了内外资统一管理的模式,对于没有准入限制的外资企业设立的批准程序和内资企业基本一致,也没有单独对于外资企业新建项目的核准环节。与美国不同,我国在企业设立、项目核准等环节上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外资企业设立需要由商务部门和工商部门共同核准,外资企业的新建项目的核准程序也不同于内资企业,等等。

从法律层面上看,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在企业设立、新建项目核准等领域实施不同的标准可以被归入非国民待遇的范畴。因此,美方很可能以国民待遇为依据,要求我国取消商务部门对外资企业设立和新建项目的核准权力。

(二)要求我国取消在绝大部分产业领域对外资准入在法律层面上的限制措施

从美国近年来签署的多项FTA和BITs的进程看,美国对各谈判国在具体产业领域的限制持较为严厉的态度。在美国的压力下,绝大部分协定签署国均未针对制造业实施准入限制,对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准入限制也被大大压缩。

从过去的经验看,美方很可能以我国制造业竞争力较强以及国民待遇等多种理由,要求我国取消所有制造业对外资的准入限制。而在服务业领域,美方在电信、旅游、专业服务、科研服务等领域的立场可能会相对强硬,可能会要求我国全面取消各种法律层面纱功能的限制措施;在金融、运输、广播通讯等与国家安全关联度较高的部门,美方同样会要求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但谈判的空间相对较大。

(三)要求我国尽可能减少灵活性条款

由于美国拥有一套成熟的国内法律体系对外资在各个方面进行监管,并不需要在准入环节要求市场竞争、经济安全等予以充分的保护,因此美国在其签署的自贸协定中较少使用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保留对外资实施非国民待遇的灵活性条款。从美韩、美乌、美澳等自贸协定的谈判历程看,美方也倾向于要求其他参与国尽量减少设置相关的灵活性条款。

(四)不允许我国各省、市设定自己的特殊准入限制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其各州和联邦政府并非单纯的上下级关系,虽然在原则上规定了州法规不能违反联邦宪法,但在具体条文上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在美国自己的逻辑下,美国在其签署的BITs和FTA中,各州在一定程度上有权利实施立足于自身州情的对外资非国民待遇措施。

然而,我国和美国在法律制度上不同,我国的《立法法》明确规定,地方法规不得与国家任何法规相抵触。因此,美方很可能以此为借口,要求我国设置对外资的准入限制时必须有全国性法规为基础。

五、我国应对中美BITs谈判的策略

负面清单的问题表面上是一个谈判中的要价和博弈问题,然而由于我国和美国在负面清单上立场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对于外资乃至整个经济管理体制的差异,因此我国和美国在负面清单问题中的谈判涉及到我国整体的经济管理模式,其应对策略不仅仅是一个谈判博弈问题,而是涉及到我国整体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设计问题。

(一)在涉及我国外资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谈判议题中坚持“以我为主,渐进推进”的方针

美方可能对我国现行管理体制的质疑重点集中于对外资企业设立、外资企业项目核准等在法律层面上与内资企业的不一致性。然而,我国之所以在企业设立、项目审批等方面需要由商务部门进行核准,其原因既有长期针对内外资实施两套管理体系的历史惯性,也与我国国内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对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和运营状况缺乏监管能力的客观情况有关。因此,虽然从中长期看我国统一内外资管理体系已是大势所趋,但这一改革的推行必须和国内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制度的健全同步进行,不宜过早推行。具体而言,在谈判中可适当同意负面清单之外的所有企业,适当取消在企业设立环节的商务部门核准环节。对于项目核准环节,由于涉及对项目技术水平、环保、用地等方面的多种评估,在短期内不能取消,但可基于国民待遇的原则,将内外资项目核准的流程予以统一。

(二)在具体行业的准入问题上谈判中,应坚持区别对待的实施原则,并设定自己的上下限

从美国和其他国家谈判的经验看,美国必定会要求我国除金融、国内运输、广播电视、国防等极少数产业外,取消绝大部分服务业和全部制造业在市场准入、业绩要求等方面的非国民待遇。对此,我国应针对不同行业进行区别对待:一是对于青霉素生产、色情、赌博等不涉及内外资差别待遇的微观产业部门,可考虑完全按照国民待遇的原则予以管理,将其移出负面清单。在当前的法律法规体系下,即便将这些领域不列入负面清单予以管理,政府仍然有权利基于本国的法律法规予以实施和内资企业的相同的准入限制,因此,完全不必要选择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上海自贸区在2014年7月3日的负面清单中就依据内外资统一待遇的原则,将色情、赌博等行业删除出了负面清单。二是对于钢铁、有色、化工等本土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重工业,建议同样移出负面清单。然而,在具体的谈判策略上,不宜选择单边开放的策略,则应将上述领域作为筹码,要求美国在其国内金融、旅游、矿产、商贸等领域对我国企业的开放。三是对新能源、生物、3D打印等我国可能未来重点发展,目前并无对外资有关限制的新兴产业,应在原则上保留有关部门的核准权利,但不宜明确设置股比限制等限制措施。上述新兴产业是未来我国能否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位势的关键,对于新兴产业的外资,既不能采取过度保护政策导致企业“不思进取”,也要避免外资在市场中凭借其技术优势形成垄断,损害本土企业的发展。四是对于涉及民族特殊工艺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点行业,应在深入调研具体行业特征的基础上,参考其它国家的经验斟酌制订对外资行为的限制措施。不同的服务行业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不同,因此对外资的限制措施也应有较大区别,如在国防、民族工艺等领域,宜完全禁止外资进入;在金融、教育等领域,则应适当限制外资从事某些具体业务,等等。

(三)在涉及符合中国国情相关问题上,应坚持争取设立相关灵活性条款

从美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经验看,美方在灵活性条款方面实际上存在着较大的让步空间。为此,我国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仿效韩国的经验,在国有企业产权、社会公共利益、少数族群利益、不正当竞争、资源保护、文化传统保护等方面,力争设立大量的灵活性条款。

(四)为加快中美BITs谈判以及实现对外资的有效监管,应加快实施我国国内对外资管理制度的改革

主要针对外资审核与监管,推进从以下几方面的制度改革:一要基于内外资统一管理的原则,加快制定《外资企业法》,统一外资管理的原则和程序 。目前对外资管理的根本法——《三资企业法》并未充分涉及安全审查、项目核准原则、地方自主设定外资准入限制等权限的问题,建议制定《外资企业法》,在原则性统一给予各类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的同时,对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各部门以及地方设置外资准入限制中的权利等问题予以明确规定,为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提供法理上的依据。二要明确针对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内涵,避免各级政府过分扩充“负面清单”的内涵覆盖范围。我国目前对企业经营的核准管理除了企业设立核准、项目核准外,其他环节实际上是政府权力的“正面清单”问题,与非国民待遇相关的 “负面清单”并无关系。因此,建议明确规定“负面清单”的内涵,避免这一概念被滥用和误用。三要逐步将对外资企业设立企业和新建项目的核准制度予以整合。目前我国对于外资企业的准入管理有两道环节涉及非国民待遇:一是针对企业设立的核准,二是针对企业新建项目的核准,建议逐步取消专门针对企业设立的核准工作,而将“负面清单”的重心转移到对外资企业新建项目的核准上。四要加强对外资企业的安全审查和准入后监管。我国在借鉴发达国家准入前国民待遇这一管理模式的同时,必须强调加强对外资企业的安全审查和准入后监管,建议借鉴美国经验,实施操作性强、透明度高、程序规范的安全审查制度,防范外资进入对国家安全可能造成的危害;同时,要加强对内外资企业在环保、技术、劳工权益等方面的监管,加强反垄断,以避免外资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垄断国内市场,影响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分包环境保护协议书 篇9

协议签订日期:

2012年3月6日

环境保护协议书

总包单位: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

工程名称:海口市货运大道二期工程H标

工程地点:海口市

分包范围; 土石方工程的挖运内容

承包方式:按合同确定

为了全面履行甲方、乙方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分包合同,进一步明确在施工过程中甲、乙方双方各自的环境保护责任,给施工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确保人体健康,及环境管理目标实现,签订本协议。

第一条 甲乙双方共同责任

一、甲、乙双方共同遵守国家及工程所在地省、市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认真执行国家、行业、企业环境保护标准。

二、坚持“预控为主、珍爱生命、安全施工、保护环境”的环保方针,不得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在组织施工生产的同时落实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污染排放不超标,无重大环境投诉,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为零,文明施工。

三、在易燃、易爆、油品及化学品的运输、储存及使用过程中发生危险或重大事故时,执行公司《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立即采取措施保护现场、抢救伤员,防止事故扩大,并应分别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事故调查小组,查清事故原因,确定事故责任,提出对事故责任的处理意见。

四、抓好环保教育,净化作业环境,禁止野蛮施工。

第二条甲方的具体责任

一、甲方对施工现场环境保护负全责,组织指挥现场安全生产的同时向乙方公布本企业、本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制度,对乙方环境保护情况实施监督管理。

二、编制工程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方案,并分解到乙方分包项目,组织指导乙方编制分包工程内容的环境保护措施,并监督实施。

三、针对本项目特点,将噪音排放、粉尘排放、火灾爆炸发生、固体废弃物排放、生活污水排放识别

为重大环境因素,在安排乙方工作时针对其施工内容、工艺要求提出具体的环保措施,提供必要的环境保护设施及环保用品,以书面形式向乙方施工负责人进行交底,施工中监督乙方按交底内容实施。

四、向乙方提供低噪音设备(如有时),所选施工机械应符合环保标准。对易燃、易爆、油品及化学品等从采购、运输、储存各环节进行控制,严格入库、发放登记,为乙方提供良好的、确保安全生产、环保的劳动作业环境,并监督乙方安全使用。

五、对乙方施工工序、操作工艺的行为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纠正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发现严重违章违纪的行为和事故隐患,立即责令停工,监督整改并按双方商定的管理办法进行处理,严重者终止合同,清退出场,所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由乙方承担。

六、合同终止工程结算时,甲方安全技术部门应出具环境保护评价书,无环境保护评价书者不能结算。

七、提供符合卫生、通风、照明等要求的职工生活环境,在容易发生火灾的地区设置灵敏有效的消防器材。

第三条乙方的具体责任

乙方在甲方的统一指挥监督下对本单位施工中工作直接负责,按其责任分工,具体履行以下责任。

一、甲方的指挥和监督,按照甲方的统一管理规定制定本单位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管理规章制度,并向甲方备案。

二、根据甲方环境管理方案,编制本单位分包工程范围的环境管理方案和技术措施。

三、负责班前及工种交换时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下达施工任务时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交底,对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控制、扬尘控制、废弃物控制、水污染控制、易燃、易爆、油品及化学品控制、能源、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使其符合标准规定。

四、设置必要的职工生活设施,并符合卫生、通风、照明等要求,职工的膳食饮水供应等符合卫生要求。

五、在容易发生火灾的地区施工动火时,应事前向甲方申请得到书面批准,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才得施工,储存、使用易燃易爆器材时,应采用特殊的消防安全措施。

六、施工及生活用水、用电节约,在下班前,应检查水源、电源是否关闭,各种原材料在不同阶段的使用量要提出计划,认真复核,并监督执行,施工中杜绝原材料的浪费和损失,杜绝不合格品的出现,避免返工现象的出现,原材料的管理有专人负责。

七、教育本单位职工遵章守纪,不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施工中因乙方施工人员违章指挥违反操作规定而发生伤亡事故,其损失由乙方负责。

第四条此协议作为分包合同附件,一式四份,甲方执叁份,乙方执壹份。

协议订立时间: 2012年3月6日

签订地点:天津市塘沽区杭州道72号

协议有效期自 合同签订之日起至 工程竣工

总包方(甲方):(章)分包方(乙方):

法定代表人:(章)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章)委托代理人:

上一篇:全语言教育下一篇:2016高中生毕业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