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隐私的保护(共12篇)
网络隐私的保护 篇1
摘要: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侵犯网络隐私权的问题。网络隐私权问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由此对传统的隐私权提出挑战。针对目前出现的不同形式的网络侵权问题, 本文从法律、商业行为规范、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对策。
关键词:隐私权,网络隐私权,侵犯,措施
网络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便利与快捷方式, 具体涉及科技、文化、商业以及私人事务等方面。但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又产生了新的矛盾, 即由传统隐私权衍生出来的网络隐私权与信息时代获取信息权利的冲突在不断增加, 网络隐私权问题成为传统固有的隐私权问题的另一表现形式。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 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骚扰、知悉、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网络隐私权主要指公民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交流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犯, 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 包括事实、图像, 以及毁损的意见等。
一、网络隐私权的内容及个人享有的权利
网络隐私权就其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个人属性的隐私权。如个人的姓名、身份、肖像、声音等, 属于个人直接属性。
(二) 个人资料的隐私权。
个人资料包括内容较多, 其中涉及个人属性的文字化描述, 留存于户籍、外事、警察、司法、银行、教育、单位、医院、保险和商业等部门的个人信息以及个留存资料等, 这些资料具有高度个人特征, 毫无疑问属于个人隐私范畴。
(三) 个人活动的隐私权。
主要指个人参加社会活动及私人活动等, 范围较广, 当然也包括个人的网上活动。作为隐私权主体的自然人拥有包括个人信息保密权及通信秘密权、个人隐私知情、利用及支配权、个人信息维护权, 网络隐私权是人格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进步, 网络隐私权的出现又使之区别于传统隐私权消极防御性, 网络隐私权具有积极请求权的性质, 即个人对隐私内容具有知情利用、支配及维护权。
二、网络中侵犯个人隐私权表现
网络隐私权作为一种个人享有的权利, 往往伴随着其与共同利益、公共需求、政治利益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 当个人权利与公众利益冲突时, 就不得不做出选择, 倾向于最大的利益, 但这种利益取向以不可避免引发另一问题, 即滥用权力, 借口公众利益而侵犯个人权利。网络中侵犯个人隐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政府行为对网络隐私权的侵犯
此种行为多见于发达国家, 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一些国家和政府为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大量搜集私人资料。政府搜集个人资料的范围几乎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 凡是每一个人与外界发生联系而产生的种种资料都成为搜集的对象, 个人的经济往来, 就学任职、电话号码、医疗记录等方方面面的东西都被收集起来, 私人几乎到了有密不保的程度。另外一层面是安全部门所实施的网络监视及窃听所造成的侵权。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犯罪活动的猖獗, 许多国家都成立了专门机构来跟踪和打击利用网络进行各种犯罪行为。政府或政府的法律执行机构在不同程度上滥用这一权力, 对个人的隐私权造成损害。
(二) 商业行为对网络隐私权侵犯
某些商业行为对个人隐私的搜集或泄露已不仅仅涉及道德及商业协议范围, 而是与法律密切相关。其主要包括为网络提供商的侵权行为和软件、硬件设备供应商的侵权行为。网络提供商将客户的邮件转移或关闭, 或将客户信息泄露给其它商业机构或个人就直接侵犯了个人隐私。网络用户在申请相应服务时, 服务商往往要求用户登录姓名、年龄、住址、身份证、工作单位等身份和健康状况, 网络提供商如果将这些信息出卖或泄露, 会对客户造成损失并构成侵权。
(三) 个人行为对网络隐私权侵犯
以网络黑客在网上的一些犯罪活动表现尤为突出, 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病毒或相应软件从事侵犯网络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比如未经授权进入他人系统收集资料, 将相关个人信息公开或提供给他人使用。个人在网上的活动踪迹, 如IP地址、email地址、浏览踪迹、发送及接收的信息, 均属个人的隐私, 对这些内容的刺探也属侵权。目前在网络中, 垃圾邮件及刺探电子交易帐户信息等表现尤为突出。
三、我国为保护网络隐私权应采取的措施
我国由于公众信息服务网及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 所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个人行为所造成的网络侵权。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以期合理有据地解决网络侵权问题。
(一) 进行立法
针对以电脑设备进行个人资料收集、处理行为, 予以立法规范。规定不同主体对个人数据收集、利用权限及违犯规定所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及补偿措施, 尤其是加快电子商务方面的立法和《网络隐私权法》。
(二) 鼓励业者自律
保障网络使用者或消費者的个人隐私, 直接关系到网络使用者或消費者对信息产业的信心, 同时也与信息安全和未來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网络经营者的行业自律已不仅仅涉及道德问题, 而是与经济和法律密切相关。网络经营者应有其自身的商业行为规范, 同时必需确保个人资料保存的安全性。此外网络经营者应规定个人资料处理协议, 网络用户的行为准则, 尽量避免个人行为造成的网络侵权。
(三) 教育网络使用者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 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个人隐私的泄露
网络使用者应具有不随意泄露个人资料的意识, 每一位用户要保护好自己的资料, 可将重要资料和网络隔离, 或使用软件或硬件加密方式来保障隐私, 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保护个人隐私。同时了解网站的隐私权政策以及是否经过安全认证。
(四) 寻求国际合作并与国际网络安全接轨
网络无国界, 也正因为如此使网络管理相对困难, 惟有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才能达到全球一致,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此外提供充分的网络安全保证也是技术引进的基础。
随着技术的进步, 有关网络隐私权的争论会不断变化、增加, 同时也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正因为如此, 本文在讨论网络隐私权概念的同时, 从法律、技术等角度提出了目前有关侵犯网络隐私权问题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7.
[2]张正新.中国企业电子商务转型及其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网络隐私的保护 篇2
我们自然是要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一、复杂方法
说实话,我们如何得知本机在向哪些网址或IP地址发送信息?其实对于使用TCP/IP协议的计算机来说,它向外发送的都是IP数据包,只要使用相应的软件将数据包拦截下来(俗称“抓包”)进行分析,就可以得知本机的网络流出信息了。这类软件通常称为“Sniffer”(嗅探器),下面我们就以WPE为例看看抓包分析的操作。
1.封包分析专家――Winsock PackEditor(WPE)
WPE可以拦截并修改本机发送的任何数据封包。下面以Windows /XP使用的WPE Pro汉化版为例(Windows 9x使用的是WPE)进行讲解。
单击“目标程序”旁边的下拉箭头,从弹出菜单中选择须要进行封包拦截的程序(附图1)。
单击“开始日志”按钮,WPE就开始监视流出信息(附图2)。从下面的“追踪控制”面板,可以看到仪表盘一样的指示器,标明了当前拦截的封包数(packets,默认是5000个)。
在“追踪控制”面板切换到“Detail标签页”,在右边的列表栏可以更加直观地查看封包发往的IP地址、封包大小等(附图3)。
2.监视网络流出的内容
通过Any@Web,我们能够监视所有的往来邮件和通过HTTP与FTP传送的文件;通过Password Sniffer For NetHacker Ⅲ,可以监视到当前活动的邮箱和FTP账号与密码;通过专用聊天嗅探工具,甚至还可以监视到网络聊天的对话内容。
热门推荐:无敌命令 删除不能删除的文件不怕被攻击 Windows防黑技巧七招
点击阅读更多学院相关文章>>
分享到二、简单方法
通过ZoneAlarm Pro,除了可以在Alerts & Logs(警告与日志)界面直观地查看本机的流出信息外,还可以利用“ID Lock”功能保护自己的敏感信息(比如重要的账号、密码),一旦发现某个数据包内有与自己设定的敏感信息相符的内容,ZoneAlarm Pro就会立即报警,
在ZoneAlarm Pro主界面,单击“Alerts & Log”按钮,在右边的列表中可以查看试图通过网络向外发送信息的程序名、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数据包方向是Incoming(接收)或是 Outgoing(发送)、ZoneAlarm Pro对此是允许或是禁止等信息(附图4)。
在右边列表上方的下拉列表中选择“Program”,列表中将出现程序名、数据包的方向、ZoneAlarm Pro对此的操作等(附图5)。
单击“ID Lock”按钮,在“Main”标签页的右边窗格中可以拖动滑块从Low(低)到High(高)调整“ID Lock”安全级别(附图6)。
切换到“my VAULT”标签页,将自己的敏感信息锁定起来,避免它们通过网络被泄露出去。单击“Add”按钮,在出现的窗口中输入敏感信息的关键字(比如账号名称、密码),再到下拉列表中选择一种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即可(附图7)。
切换到“Trusted Sites”标签页,单击“Add”按钮,将正常情况下须要使用被保护账号的网站地址添加到列表当中,把它们视作可以信任的网站(图8)。这表示那些敏感信息可以被放心地传送到这些网站上――否则,被你保护起来的账号可能就无法使用了^_^。
编辑点评:普通人关注网络安全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保护自己的系列稳定运行不受干扰,二就是保护自己的隐私――这里面就包括了各种用途的账号密码。如果使用复杂方法来监视网络上流出的信息,就得安装一大堆用途专一的工具,而且自己还必须手工检查这些信息包里的数据是否包含了敏感的东西。对于精力有限的普通人来说,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使用ZoneAlarm或ZoneAlarm Pro来保护自己的各种账号,方法虽然简单,效果却好得让人惊喜。无论对于高手还是菜鸟来说,这都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技巧。
热门推荐:无敌命令 删除不能删除的文件不怕被攻击 Windows防黑技巧七招
上一页 1 2
点击阅读更多学院相关文章>>
网络时代的隐私保护 篇3
关键词:隐私权;网络时代隐私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080—02
一、網络隐私权概述
所谓隐私,又称私人生活秘密或私生活秘密,它是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不受非法收集、刺探和公开等。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在相同时期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人们对隐私或私人生活内容的认识存在差异,但是在现代社会相同或相似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尤其是相近的科技发展水平的条件下,人们对隐私的认识的基本内容是相似的[1]。
隐私权这一概念诞生于美国。189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路易斯·布兰代斯和塞缪尔·沃伦家庭私事的大肆报道,二人共同在当年第四期的《哈佛法学评论》发表了著名的《论隐私权》一文,明确提出了一种新的权利,该文的面世标志着隐私权理论的诞生。文章中指出,在任何情况下,每个人都被赋予决定自己的所有事情不公之于众的权利,都有不受他人干涉搅扰的权利,应认为保护个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或情感产物的理念,就是隐私权的价值,而隐私权是宪法规定的人之自由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这个人生活的神圣界限[2]。
网络隐私权的具体特征为:第一,网络隐私权发生在于互联网空间;第二,网络隐私权被侵害的对象是非物质形态的民事权利;第三,网络隐私权的损害后果传播范围的不确定性;第四,责任承担者的特殊性,主要是网上其它个人和其他网络服务商;第五,管辖权的不确定性,由于远程访问与链接的无限性所引起的。
二、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比较
美国是互联网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法律传统上也比较重视个人的隐私。1974年通过的《联邦隐私法案》,主要从行政的角度出发,对政府应当如何搜集资料、资料如何保管、资料的开放程度等做了系统的规定。以这一法律为典型,再加上其它相关法律,构成了比较完整的隐私保护体系。
德国下议院于1997年6月13日通过了德国网络法《联邦信息和电信服务架构性条件建筑规制法》,联邦德国上议院于同年4月7日正式批准该法,并于同年8月1日生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网络的应用与行为规范提出单一法律架构的国家。
1995年,欧盟发布《欧盟资料保护指令》,在隐私保护方面将欧盟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纳入了法律调整的范围内。更强调通过法律手段调整社会关系,尤其是新技术带来的充满未知数的新型社会关系。在法律保障方面也更显得稳重。
现在,我国关于信息时代的隐私保护,相关立法几乎为零,情况不容乐观。在198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时候,由于立法者对隐私权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因而在这部法律中没有将隐私权规定为公民的人格权。其实,这是立法上的一个疏漏。隐私权是公民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格权,它涉及到人的重要的人格利益。
三、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一)网络隐私权的技术性分析
1.计算机cookie技术。所谓cookie,是一条极为短小的、网络程序设计人员经常使用的程序。现在几乎所有的网站设计者都使用cookie,因为他们想为浏览网站的人提供一个更好的浏览环境,同时也能更加准确的搜集网络用户的信息。在用户浏览某些网站时,网络的程序会不知不觉中讲一个很小的cookie作为一个文本文件储存在用户的硬盘中。
Cookie的主要作用在于“记忆”,根据利用所记忆的有关信息的不同使用方式和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利弊。从利的方面看,网站可以利用cookie给用户提供一个更好的浏览环境、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送出为用户量身定做的网页内容,等等;从弊的方面看,其安全性令人担忧。正是由于cookie记忆功能,给网络隐私带来了危机,可能会因为网站的故意或过失,不当利用或泄漏搜集的个人资料,侵犯用户的个人网络隐私权。
那么如何避免cookie威胁到个人隐私呢?从技术上讲,网站是依靠cookie来辨认用户的行踪的,那么用户可以通过cookie设置来隐蔽自己。大多数浏览器中都提供了是否接受cookie的设置,用户可以通过相关设置来达到保护个人隐私的目的。另外,类如cookie抑制器这样的软件也可以自动删除用户计算机上的cookie文件,并改变浏览器的设置,使其不接受cookie文件。
2.网络木马程序。木马程序的全程式“特洛伊”木马程序,从其发展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最初网络还处于以Unix平台的时候,木马程序就产生了,当时的木马程序相对简单,往往是将一段程序嵌入到系统文件中,用跳转指令执行一些木马程序的功能。尔后随着Windows平台的普及,一些基于图形操作的木马程序出现了,用户界面的改善,使用者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就可以熟练地操作木马程序,于是木马程序便频频出现,而且由于这个时期木马程序的功能已日趋完善,其破坏性也更大。木马程序发展到今天,受攻击计算机一旦被木马程序控制,将毫无秘密可言[3]。
当木马程序被植入被攻击主机后,它一般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被攻击主机的信息,如IP地址、入侵端口等发送给攻击者,攻击者有了这些信息就能够与木马程序里应外合地联合控制被攻击主机,便能够像读取自己计算机里面的文件一样轻而易举地获得被入侵主机的信息[4]。
对于木马程序的技术防范,防火墙是抵挡入侵的最好途径。绝大多数木马程序都是必须采用直接通讯的方式进行连接,连接完毕后木马程序马上进入休眠状态。防火墙这种阻塞方式完全可以进行数据包过滤检查,在适当规则的限制下,只允许系统接受限定几个端口的数据请求,这样即使木马程序植入成功,攻击者也无法进入被攻击者的系统,因为防火墙把攻击者和木马程序分隔开了。但是,对一些技术高明的木马程序,防火墙有时也无能为力[5]。
3.互联网搜索引擎。所谓搜索引擎,是指一些在Web中主动搜集信息并将其自动索引的Web网站,其索引内容存储于可供检索的大型数据库中。搜索引擎的优点不仅仅在于其能够根据特定的主题词找到数量众多的相关资源,更重要的是在于其能够接受不同语言文字的查询要求,最大限度克服了目前域名系统只能用罗马字母所带来的障碍,为非罗马字母语言环境下的网络用户打开了互联网网络资源的方便之门[6]。
由于搜索引擎能够使用户方便、快捷的在网络上的海量数据中查询到所需要的目标信息,利用搜索引擎便可以为网站及网站经营者带来一定的访问量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定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利益。既然能产生利益,也就能产生纠纷,在隐私权方面也比较突出。
(二)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1.个人数据资料的保护。在互联网环境下,个人数据资料的收集、处理和传输几乎是不受国界限制的。因此,个人数据资料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首先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这样的国际组织的重要课题,同时也很快成为欧盟这样的区域性国家间组织的立法关注焦点。对于我国来说,虽然我国在个人数据资料的收集、处理、传输和利用方面属于后来者,但是由于政府上网工程的普遍展开,网民人数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加入WTO组织后,我国在这方面的后发优势也充分显示出来,为了确保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并确保个人数据资料的收集、处理、传输和利用及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又对个人和家庭的隐私给与充分保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进行调整。
2.个人电子邮件的保护。所谓电子邮件(E-mail),是指在电子通讯系统中发送和接收的文件,包括尖端的通知、正式文件、评论、私人间的聊天以及其他可以被传输的任何形式的电子文件。
对于个人电子邮件隐私权保护,归纳起来,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第一,针对电子邮件本身的特性,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手段保护隐私权,如采用用户的身份标识或其他标识。第二,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激增,电子邮件的进一步普及,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法律问题,由于目前用来处理隐私权纠纷的法律本身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在采取一定防范措施的同时,必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适应高科技技术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网络信息空间有序化、合法化,为法院断案提供准確的法律依据。
3.个人网络隐私保护的其他方面。网络服务商是网络信息传输中枢,在网络传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发生在互联网上的侵害隐私权的行为越来越多,而网络服务商作为网络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作为一个全新的法律主体在司法实践中应该负担一种法定注意义务。法律只应该赋予经营者以类似“诚心善良之人”的注意义务,而且法律应该限制其责任的法定事由,以使网络经营者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可进行申辩。
四、结论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立法必须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作出合理的平衡。我们不能一味采用高标准的法律规范,虽然那样可以达到保护个人网络隐私权的目的,但是过度保护的结果将降低网络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利益;而过度宽松的立法优惠使网络侵害隐私权事件频繁发生,使用户对网络失去信心,同样也会阻碍网络的发展。在立法模式的选择上,应该采用技术中立的原则,采取吧立法模式和技术保护、行业自律模式结合起来的“安全港”模式[7],既有行业自律组织制定出保护用户网络隐私权的行业规范,把该标准作为最低的法律标准,如果网络经营者遵守该标准,就认为合乎法律规定可以免责。这种模式可以弥补立法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克服行业自律无强制力的缺陷和法律的僵化。因此,“安全港”模式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德成.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初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3]傅歆.特洛伊木马程序大揭秘[EB/OL].http://skynet.com.tw/8/h1.htm#top,2009-08-30.
[4][5]张友生,米安然.计算机病毒与木马程序剖析[M].北京: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3.
[6]曾复兴.搜索引擎[J].情报学报,1999,(18).
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篇4
一、网络隐私权的内涵
隐私权是指, 公民的私生活和私密信息受法律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知晓或利用, 而公民自身对其拥有支配权的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公民自我意识觉醒和法律意识提高的一种具体体现。隐私权的主体是自然人, 客体是隐私, 其内容包括:个人生活自由权、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个人隐私利用权四个方面。
而网络隐私权则是, 在网络活动中公民的私生活和私密信息受法律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知晓或利用, 而公民自身对其拥有支配权的一种基本人格权利。相比之下, 网络隐私权与传统隐私权并没有本质区别, 仍然是隐私权的一种。然而, 当隐私权与网络传播这种高速、海量、自由的信息流动方式联系起来时, 网络隐私权就表现出种种不同于传统状态下隐私权的新特点:
(1) 网络隐私权的主体范围空前扩大。在电脑高度普及的今天, 任何上网学习、工作、娱乐的人以及直接或者间接与网络发生联系的人都被包括在网络隐私权的主体范围内。这些主体可能是显现的, 也可能是潜在的。
(2) 网络隐私权所保护的客体范围更为广泛。除个人姓名、性别、身高、指纹、联系电话、财产等内容, 随着科技发展, 一些新兴的个人数据比如电子邮件地址、网络域名、及网络通行密码等也成为网络隐私权所保护的主要对象。
(3) 网络隐私权的内容有所增加。除个人生活自由权、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个人隐私利用权四项传统的基本权利外, 网络隐私权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内容——隐私修改权、隐私安全请求权、隐私受益权等。
(4) 网络隐私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精神权利, 而具有了物质性或财产权属性。在虚拟空间, 一些不法分子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已经不仅仅出于满足窥探他人隐私的好奇心, 更多的是受到利益驱使, 通过窃取和倒卖网民个人信息获取非法利润。
(5) 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后, 给公民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更为严重, 业更难弥补。据美国资深市场调查机构Jupiter Research预计, 2012年全球网民将达到18亿。由于网络空间的广阔性和信息传输的快捷性, 这就意味着, 公民的隐私一旦在网络传播开来, 有可能在顺时传遍世界, 这将给受害人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二、网络隐私权受到侵害的现状
一方面是网络隐私权主体和客体的范围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网络监管和法律保护, 所以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概括起来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类型主要有2大类:
1、非法获取公民网络信息, 从而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
(1) 收集、利用、出售他人个人数据
这种行为常见于各类网站、互联网接入服务和各类网络产品开发商。他们未经当事人同意而搜集当事人的个人数据, 并私自存储或者擅自出售, 以牟取非法利益等。
(2) 截获、偷窥、删改他人通讯信息
电子邮件是网民使用最频繁的通信形式, 因此也是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重灾区。每一封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上不同的节点之间传送时, 其内容都是公开的, 节点处的系统管理员可随意观看和获取。一些电脑黑客还可以通过个人的电子邮件地址破译邮箱密码, 从而侵入个人邮箱, 随意查看、删改、下载、传播、利用他人邮件。对于那些恶意入侵者来说, 目前网络上任何方式的秘密聊天, 其实都没有私密性可言, 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获得网民的聊天记录。
2、入侵公民网络空间, 从而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
(1) 入侵他人电子邮箱或个人页面
我们生活中随时都可能收到一些商业性邮件、骚扰性和反动性质的邮件等垃圾邮件, 电子邮箱作为一种网络隐私空间被他人随意入侵和发送信息, 使网民的网络生活严重缺乏安全感。比如一些个人主页, 这也属于公民的私人网络空间, 这些地方也经常会遭到后台入侵、篡改页面等, 目前网络上出现的诸多“艳照门”事件都跟这些非法入侵活动有关, 这些行为同样属于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权行为。
(2) 入侵他人计算机本地磁盘
一台电脑在未连接网络之前它只属于一个虚拟空间, 可一旦接入网络就意味着它要和许许多多的集体或个人产生关联, 就有可能成为一些用心不良的网络黑客攻击的目标。他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技术, 进入用户的电脑硬盘, 窃取个人秘密, 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权。
三、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原因
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 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根本上来说,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公民网络隐私受到侵犯的风险增加
从网络本身来看, 互联网可以说是一个全球开放的平台, 互联网的路由传输更是错综复杂, 永和根本不可能知道路由传输的具体情况。部分个人或组织完全可以通过对某个关键节点的扫描跟踪来窃取用户信息, 这种技术手段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目前广泛应用于网络的Cookie文件, 这些文件会悄无声息地通过一些Web站点存储在用户的硬盘里, 从而对用户的上网信息进行全面监控, 以获取对网络营销有用的信息。这显然侵犯了他人的网络隐私权。
2、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空间, 伦理道德严重失范
由于现实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 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总会按着这些行为规范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些人性的负面因素被压抑, 一些人会将这些因素发泄在网络世界中;再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 人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 正好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可以尽情释放的渠道。而在网络世界, 伦理道德规范的建立是一个异常困难的课题。
3、个人信息泄露有利可图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 在信息时代下, 像电子商务等一些新兴行业开始诞生。这些行业需要搜集大量的用户信息, 这就使得一些个人隐私成为部分媒体和企业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目前出现的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的行为, 大多数是在经济利益驱使下进行的。美国有两家个人资料库公司——Double click和Engage Technologies, 就以掌握大量网民上网习惯和个人资料而著称。
4.许多网站缺乏行业自律
就拿我国来说, 为遏制网络隐私权侵权行为的发生, 在政府的引导下许多网站都制定和公布了自己的隐私权保护声明, 这对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些所谓的保护声明大都由网站单方面制定, 并不具有合同或契约的性质;而且声明的执行情况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监督或者认证机构来督促执行, 这种声明很难得到有效落实。
5、我国关于隐私权的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
美国联邦层面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近有40部, 以1974年《隐私法》这部综合性法律为起点, 随后几十年内, 根据个人信息在不同领域内不同的保护要求制定了《财务隐私权利法》、《通电通讯隐私法》、《电脑匹配和隐私保护法》等等门类详细的隐私权保护法。而我国则没有一部专门的隐私权保护相关法律, 公民的隐私权保护相关条例则被放置在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等法律中。而且许条款定都只是一个定性的规定并没有一个量的说明, 在具体实践中很难操作。司法部门在处理相关的侵犯隐私权案件时, 一般会用司法解释予以规定, 这势必会造成保护不力的局面。
传统隐私权保护的立法依据缺失, 导致在隐私权在网络立法上的规定也较为笼统, 这就直接导致目前我国公民的网络隐私权保护基本上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我国目前的网络隐私权保护依据主要以《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为主。
6、网络隐私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由于受经济水平、人口素质等等一系列具体国情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整体不强, 隐私权观念相对淡薄。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法制进程的加快, 我国公民的隐私保护意识也有所增强, 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与此同时, 我国的一些网络运营商在对待网民的网络隐私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缺乏保护网民隐私权的意识。据爱研网调查显示, 关于当前网络是否安全的问题, 有57.7%的人认为不安全, 认为安全的仅为13.2%, 41.6%的人声称自己的网络信息或个人信息被泄露过, 声称没被泄露过的占25.4%, 另有33%的人选择了“说不清”。我国网民超过5亿, 其中6成受访者担心网络“不安全”。
四、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措施
1、加强技术研究, 增强网络抗病毒能力
一方面, 要通过技术手段弥补网络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和漏洞, 不断开发新的杀毒软件和网络防火墙, 降低网络遭遇病毒侵犯的风险, 保护网民的信息安全;另一方面, 要增强网警的力量, 通过一些先进网络侦察手段, 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2、做好网民网络道德的心理调适
网络伦理道德体系的建立可以通过现实和网络空间两方面进行培养, 各培训机构、学校和网站要引导网民文明上网, 逐步实现网络道德的良性回归;同时, 广大网民要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觉悟, 并保持一种良好的上网心态。网络可以成为释放社会压力的一种途径, 但绝不是一种宣泄不满的工具和丧失伦理道德的借口。
3、网络运营商需加强行业自律
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 所有网站应公开发布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声明, 声明的格式和内容都要有相对固定的格内和内容。其内容要对用户个人资料的收集方式、范围及资料用途做出明确的规定和承诺。在可能的情况下网站可以和用户代表签订联合声明, 以确保声明符合网民利益;同时各大网站可以成立行业性组织进行自我监督, 并通过技术的强强联合提高网站的安全度;政府也可逐步介入, 成立相关的认证机构, 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和规范。为公民网络隐私的保护上好“三保险”。
4、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加快立法进程, 健全法律体系
在充分结合我国社会实际和吸取借鉴世界法律体系完善的国家, 对我国的现行法律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使我国的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逐步建立起专门的隐私权保护相关法律, 对参与网络活动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定和限制。从而为网络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5、注意提高网民的隐私意识, 逐步增强自我防护能力
网民在上网注册或申请相关网络资源或工具时, 要学习和了解网页的隐私政策, 以及信息的使用范围以及用途, 避免随意向他人透漏自己的IP地址, 以免遭受攻击。同时网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电脑知识和网络技术, 有效保护自己的信箱密码等个人信息, 和电脑硬盘里的重要文件, 同时对普通的网络入侵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网络的发展永无止境, 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也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引导, 需要法律手段的保驾护航。随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随着网络道德的良性回归, 随着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 公民的网络隐私权才能得到合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战生.我国信息安全及其技术研究[J].中国信息导报, 1999.
[2]曹亦萍.社会信息化与隐私权保护[J].政法论坛, 1998.
[3]林聪榕.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安全的发展动向[J].中国信息导报, 2001.
民法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困境论文 篇5
民法对我国当前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所处困境首先体现在没有明确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立法。当前我国相关法律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都是一种间接保护,尚无具有独立权利类型的法律对网络隐私权进行保护。
我国目前的网络隐私权是在传统隐私权的法律范畴内进行处理的,属于名誉侵权之列。即使这样,名誉权与传统隐私权也并非完全重合,而网络隐私权更是有着自身独特性,将网络隐私权的处理纳入到名誉权的相关处理之下反映了当前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的缺失和无奈。网络隐私相对于传统隐私和名誉权来说有着很强的特殊性,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仍然不能很好完成。单就立法程序来说,越过传统隐私权而直接对网络隐私权进行立法也不符合我国立法的相关规范。即使能够越过一般法而制定特殊法,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也只能采取列举的形式说明哪些行为属于网络侵犯隐私权,但是由于网络行为更新快,所制定的法律不可避免地要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2.2司法困难
相比于立法缺失,在具体司法过程中保护网络隐私权也处于相当的困境。具体来说,当前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没有特殊法可依,所依靠的《侵权责任法》对于隐私权的保护仅是泛泛而谈,例如处理相关案例时主要援引的第二条内容是“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当面临具体的网络隐私权侵权案件时,法官往往会无所适从。另外,涉及网络隐私权案件往往有多于普通隐私权的涉案人员,而网络人员的真实身份也不易确定,涉案人员位置分散给管辖权也带来挑战,当事人取证也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而增加困难,种种原因给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司法处理增加了困难。
2.3执法限制
执法限制主要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一般造成的网络侵权都有较多的涉案人数,侵权责任难以确定,这些特点也决定了网络侵权一旦出现就很难挽回。处理网络侵权时如果当事人诉诸法律其本身就是对隐私权的再一次伤害,而公开道歉更会引发新一轮的关注和“人肉搜索”。
网络安全问题无疑是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巨大挑战。、病毒、木马等各种不同危险因素都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带来风险。越来越多的新型病毒不断出现,能够记录、复制、窃取个人信息的软件在网络上层出不穷,以至于经常出现网络隐私已经遍及整个网络却一时间无法找到信息散布的源头。网络技术的快速提高古城中利弊皆有,而网络空间的无限性更加滋长了利用网络技术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
3.提高民法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出路
3.1明确保护范围
借鉴西方国家在网络隐私权保护中的先进经验首先就是要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具体范围进行明确和规范。在英国1984年就颁行的《英国数据保护法》中对网络隐私权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概括,主要包括IP地址、网络财产、信用等在内的私人信息,通过网络组织参与的各项私人活动,包括电子邮箱、私人数据库等在内的私人领域。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工作要首先明确保护范围,为深入保护打好基础。
3.2确立保护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条款和网络隐私权的具体特点,在进行网络隐私权保护时要遵循一定原则。自主原则,个人有权利决定合法发生、变更、消灭民事关系,在保护网络隐私权时尊重个人的自主权。无害原则,任何人和组织在了解他人网络信息后都不得以非法途径进行披露和利用,特别是不得复制、改动、破坏他人私人数据。知情同意原则,在处理网络侵权案件时必须要确认受害人是否在知情的前提下对个人信息的使用、复制等行为作出了同意的决定,这种知情只限于对信息了解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不完整的信息对于受害人来说可以理解为没有知情。
3.3健全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基础和重要于段。健全法律规范要求在当前我国网络侵权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现有《侵权责任法》的完善中增加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条款。在适当条件下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制定我国特色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在保护网络隐私权时要坚持综合保护的原则,将宪法、刑法、民法与行政法、诉讼法等结合起来共同保护。相关部门在当前我国没有特殊法对网络隐私权进行保护的情况下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范网络行为,保护网络隐私权。
3.4增强网民自律
当前,我国不断开展打击网络犯罪行为,造谣、传谣等一批网络大V被逮捕,网民在网络上的行为也不断得到规范,这些都是基于我国越来越严重的网络隐私权保护困境而产生的,对于净化网络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网民在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行为上既是受害者有时又是施行者。网民自律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相关网络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重视对自己隐私的保护,同时又需要不断增强纪律性,将“朴素见义勇为”的思想纳入到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中去,不能肆无忌惮地跟风侵害无辜人的网络隐私。
4.结语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篇6
1、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原则
(1)个人拥有自主决定控制权。个人信息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标志和符号,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主决定是否公开个人信息的权利。而对于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收集行为,也应获取本人的同意,同时仅将数据用于其所述目的,否则无权收集。用户也应拥有随时查阅修改个人信息的权利。
(2)保证信息真实、完整、安全的原则。①网络上合法收集的数据应保证其真实和完整性,才能保证网络社会的有序,对于时间较长的,应该即使更新。收集者对信息的安全负有重要责任,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安全措施,防止数据被他人非法侵占或传播,或用做其他非法活动。
(3)协调兼顾国家安全原则。②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网络隐私权,但也不排除有人借此来从事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利的活动。如果仅仅考虑网络隐私而不对国家安全予以考虑的话会造成对国家的不利。因而,要兼顾二者,找到统一平衡点,实现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2、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应注意的问题
(1)多个主体的责任和义务都做相应细致化的具体的法律规定。网络隐私权涉及到的主体不是一个两个,有网民,服务提供商,企业,政府,黑客等。有任何一方不遵守网络秩序,都可能会影响网络用户的网络隐私。中国的网络秩序混乱就是因为法律缺失,就算有声明也是表面文章。因而,对各方的法律约束不仅必要而且必须要严格执行。
(2)应增加法律的技术性。中国有很多大师和专家,但各方面都精通的不多。应该多加强法律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的探讨和交流,使制定出的法律可以真正解决网民的困惑和忧愁。
(3)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模式要有中国特色。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抄照办外国其他国家的相关规定,应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同时关注国际上的相应立法趋势和立法动态,吸取各国的宝贵立法经验,制定出真正适合中国网络界,同时又与世界接轨的中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法律。
二、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模式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立法现在已越来越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有专门的法律来予以规范和约束网络秩序,但笔者还是想以一个毕业生的视角来谈谈自己对中国网络隐私权立法模式的设想。
1、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基本权利③
在强调个人空间,强调隐私的今天,隐私权已成为经常光顾我们耳朵的名词。我们对它早已熟悉。但在我国法律中虽然体现了对隐私权的保护,但并未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予以保护,从而也就削弱了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因而,在新的立法中,体现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第一步就是在宪法中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在民法通则中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
2、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专门予以立法
仅仅明确隐私权的地位是不够的,只有专门对网络隐私予以单独立法,才能体现出国家对网民个人隐私的充分尊重。其中,应该详细规定公民网络隐私权的内容,具体包括知悉权、选择权、控制权、安全请求权等;规定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尤其义务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个人等;规定侵害网络隐私权行为的种类及侵权行为的认定;规定隐私权侵权责任的承担以及各种补救措施,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对于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还應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3、建立专门处理网络事件的国家专职行政部门
为使网络健康发展并造福人类社会,避免它们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私生活安全带来的不良影响,目前,许多国家设立了保护网络隐私权的专门机构,如美国的"电子隐私资讯中心"、香港的"个人隐私资料专员公署"。它们经常对有关网络进行跟踪调查,一旦发现网站没有按规则列出保护个人隐私的声明,没有很好地保护用户隐私,就会对该网站发出警告,责令其限期整改。倘若网站被警告后仍违反有关规定,便对其进行罚款或惩处。这些机构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发挥判例作用④
在我国判例的效力低于制定法,不得与宪法和法律、法规相违背,法官在审理具体案件时,应尽量依据已有的制定法律规范作出裁判,只有在缺少制定法依据的情况下,才可以遵循先例或创制判例进行裁判。但由于 静态、相对滞后的法律无法解决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全新的侵犯网络隐私权问题,因而建立一套动态的网络隐私保护体系,即发挥判例的作用,可以弥补成文法的不足。
5、加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国际合作
网络是无国界的, 而各国法律制度和政策也必然有所不同, 这使得对隐私权保护严格的国家担心如果其资料通过网络传递到其它未对隐私权加以保护或仅有宽松标准的国家, 其对隐私权的保护将无法落实。因此, 这些国家可能会对资料的流通采取日益严格的标准, 这样必然会影响到该国甚至整个人类科技、文化的进步。而对隐私权保护宽松的国家, 在面对他国实行严密的保护政策不许信息流通时, 也会对该国的经济产生影响。所以, 如何在两者间求得平衡, 调合互相冲突的立场, 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当加强国际间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推动在国际间制定公约、双边协议或多边协议, 争取与其它国家达成隐私权保护的共识, 缩小地区间的法律差异。美国与欧盟就网络隐私权问题达成“临时性”协议充分说明了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我国也应加强与其他各国的网络合作,达成共识,以求更好地作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除了立法模式,在保护网络隐私权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实行行业自律,目前我国行业自律还是空白,业界应由权威性行业组织制定出行业指引, 并培育出相应的中介机构, 依此行业指引对自愿加入的各网站隐私权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评价, 作出认证, 再由各网站及网民采取技术手段保护个人隐私。还可以通过某些隐私保护软件来保护网民的网络隐私权,网民会被告知此网站正在收集何种信息,由用户自主决定是否继续浏览。
总之,我们应各种措施齐头并进,在各个方面对各个主体都予以约束,使网络社会有序地进行各种活动。只有各方都按照规则办事,网民的网络隐私权才能真正得到保护。
结语
现代社会给人很大的压力,生活、工作、情感,种种都好象在迫使人伪善地活着,偶尔放松以下,放下伪善的面具,在自认为安全的网络里想畅所欲言,某一日却发现有人在监视自己。这是我们想要的网络吗?我们还敢畅谈吗?只有真正实现网络安全我们才能真实发表自己的言论,重新作回自己。
参考文献:
[1]王媛媛.网络繁荣时代背后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J].理论学刊第1期,
2007年1月.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探讨 篇7
1 网络隐私权的界定
网络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网络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 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 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工作、搞学术研究。网络技术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 催生了电子商务等新的技术的发展。总之, 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在网络世界里, 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更多地信息, 同时也会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网上, 他人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追踪、记录, 并通过收集到的信息挖掘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这样就会将我们的个人隐私暴露。但是, 现在的网络技术还无法真正实现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保护好个人隐私问题成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难题。
网络隐私权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新出现的一个名词, 是隐私权的外延。所谓网络隐私权就是指自然人在网络上进行合法活动而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复制、传播、利用的一种人格权。同时, 网络隐私权也明确规定了网络用户不能在网上随意公开他人隐私信息。
2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现阶段, 我国还没有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均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 即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有关于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内容, 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体系。例如, 在我国《宪法》的第38、39、40条中有关于公民个人权利不受侵害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规定, 这虽然涉及到了公民隐私权保护, 但是没有明确地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规定。除此之外, 在《刑法》、《侵权责任法》中也有类似的内容。但总体而言,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还是存在下述几点问题。
第一, 互联网行业缺乏自律性。我国很多大型的互联网网站都明确提出了自己对用户隐私权保护的声明。但仔细研究这些所谓的隐私权保护声明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 就是这些声明中的内容比较笼统, 没有具体地实施措施, 如果用户不仔细研读是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的;其次, 这些声明中很少涉及到个人数据使用以及保护的条款, 即没有抓住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重点。最后, 这些声明都是由网站自己制定的, 没有用户参与, 用户如果想要使用网站中的数据只能选择接受他们的声明, 这样对用户而言是极其不公平的;
第二, 我国缺乏系统性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体系。我国现阶段在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还比较落后。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还没有真正的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条款大多是出现在政府各个部门的行政法规中, 一方面这些行政法规不具有法律效力, 另一方面这些不同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中存在一定的冲突, 难以在实践中使用。
3 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鉴于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工作比较落后, 一定要完善现有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一方面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 要将国外的成功经验转化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实施方法。
第一, 要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立法工作应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完善我国民法体系中对网络隐私权的专门规定。我国只有关于隐私权的界定, 没有明确的关于网络隐私权的规定。现在经过多年的研究, 学术界在网络隐私权概念的界定上已经达成共识, 只需要在以后法律中予以明确的规定即可。其次, 要完善《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中有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内容, 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需要不断完善。最后, 要明确规定哪些行为属于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这样, 一方面可以为以后的立法工作提供明确的目标,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网络用户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属于侵权行为, 进而减少侵害网络隐私权行为的发生。
第二, 要加强互联网行业的自律性。首先, 各个网站应明示用户隐私权保护的声明, 必要细化其中的内容, 让用户能理解声明的具体含义;其次, 要成立行业自律组织, 监督各个网站的隐私权保护的实施效果。最后, 还应成立专门的网络隐私权保护达标认证机构。
4 总结
总之, 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侵害用户隐私权的行为。这这种情况下, 必须要加强对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工作的重视, 保护用户的网络隐私权, 促进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但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一些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其中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就是网络隐私问题。近年来, 发生了多起网络侵权行为, 极大地伤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开始寻求法律方面的保护, 想借法律来保护网络隐私权。因此, 进行有关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将结合我国对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实际情况, 对此展开研究, 希望对以后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方金华, 陈炼星.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研究——以国外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篇8
一、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及特点
1890 年,美国的两位法学家布兰蒂斯和沃伦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隐私权》的文章,并在该文中使用了“隐私权”一词,被公认为隐私权概念的首次出现。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2]。而当下,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网络下的隐私权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严格来讲,网络隐私权并非一种新的隐私权,而是传统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展。当前,我国对于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学界对于网络隐私权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网络隐私权是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的一种权利。”[3]也有学者认为:“网络隐私权主要是对网上个人资料进行保护的权利。主要属于隐私权中个人资料隐私权的范畴。”[4]而笔者更赞同以下观点:“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私人信息及私人的虚拟财产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漏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5]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快速性、互动性等特性,较之于传统隐私权,除了具备的一般特点外,网络隐私权又有以下特点:
第一,内容更加广泛。网络隐私权的内容相对于传统隐私权来讲,范围要更加广泛,信息也更加多元化。除了可识别的个人信息、个人隐私之外,还包括许多衍生内容,比如网络用户的数据信息或交易密码:QQ账户和密码、邮箱账户和密码、银行卡账户和密码、登陆网络游戏的个人身份信息等。
第二,侵权行为更加隐蔽。众所周知,网络是虚拟开放的空间,网络上的个人信息不同于实际物品,具有可复制性,人们很难实际控制。因而比较于传统隐私权,网络环隐私权的侵犯并不易及时被发觉。在互联网时代,侵权人更容易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破译功能获得网络上的个人信息,一般网民即使个人信息泄露也很难及时发觉,往往在个人隐私被大面积传播、造成恶劣影响后才发觉。
第三,救济更加困难。在当前,我国公民网络信息登记并没有全面实现实名制,很多网民在网络上登记的个人信息资料并不真实,侵权人的真实身份很难查询。当侵权人在网络上搜集、传播、非法利用公民个人隐私时,其自身则隐身于网络背后。当侵权结果产生后,关于侵权主体的确定,存在很大的困难。还有网络隐私权侵权的时空性,使得侦查管辖权很难确定,所以要进行侦查相当的困难。首先,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手段,一般网民无法查询IP地址,即使查询到也难以在第一时间锁定责任主体。另外,侵权证据也难以确定,网络内容可以随时删除,因此在网络上追本溯源很困难,也难找到首发的侵犯踪迹。最后,如何确定侵权的危害后果则是第三大难点,通常情况下,网络隐私权被侵犯带给受害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损害,这种损害本身难以量化并且不同当事人由于自身抗压能力与所处环境的不同,造成的损害也有所不同,因此要确定损害后果是很困难的。
第四,侵权结果的危害性大。因为网络隐私权侵权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除了造成物质损失外,更多的是给被侵害人造成了名誉上甚至是心理上的长久伤害,有时甚至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2013 年,广东陆丰高中女生安琪被怀疑偷窃服装,服装店主将她的照片发布到网上,随后安琪遭到人肉搜索,个人隐私信息被曝光。女孩不堪压力自杀身亡。并且,由于互联网的全球性,个人隐私一旦在网上被披露,就有可能广泛传播于全球范围内,且其传播速度之快是不可估计的。2014 年,苹果i Cloud遭黑客攻击致使多位好莱坞女星裸照泄露,迅速在全球传播。另外,当前伴随着个人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的普及,一旦用户泄露个人银行账号信息,陷入网络陷阱,则其账户上的存款可能瞬间被划走,导致其巨额财产损失。
二、当前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现状
当今,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的大量信息储存于互联网之中,人们工作、学习、购物、交流过程中往来的邮件、聊天信息中包含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其中不乏个人隐私,这些通过互联网储存和传播的个人信息其安全该如何保护,这对于我国相关立法者和互联网管理部门都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当前,我国有关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并不完善,公民隐私权意识比较淡薄。我国对隐私权的研究和保护起步较晚,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并没有单独立法,而是散于见其他法律规范中,而由此衍生的网络隐私权在法律保护上更显苍白,相关的法律保护仅仅属于起步阶段。
首先是宪法层面的保护,我国《宪法》条文中并没有针对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直接条款,只是依托于对人格尊严和通信自由保护的条款,间接为公民的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依据。其次是民法层面的保护,这方面主要有两部法律,一部是《民法通则》,另一部是《侵权责任法》。我国《民法通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隐私权,也没有针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直接条款,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 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意见》将侵犯隐私权等同于侵犯名誉权,并处于相同的保护处理,属于间接保护。《侵权责任法》第2 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明确将隐私权作为一项民事权益予以保护,首次将公民隐私权由间接保护改变为直接保护。在刑事立法方面,依据我国《刑法》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有可能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或者侵犯通信自由罪等。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缺少针对网络隐私权的专门立法,难以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公民网络信息急需加强保护,司法机关在审理侵害网络隐私权的案件时容易出现“真空”,存在无法可依的局面。即使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立法较为分散且缺乏针对性。大多数相关立法都是原则性的、笼统的概括,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保护机制,很难加以具体的操作,并不能全面、充分地保护网络使用者的网络隐私权。
第二,相关立法存在滞后性。当前网络技术创新不断突破,网民上网形式不断更新,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侵害面也在不断扩大。虽然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侵权行为进行了规范,但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与立法的滞后性导致这些法律法规很难全面地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因此,需要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隐私权侵犯的新特点,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
第三,立法保护不够全面。虽然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对网络隐私权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但过于笼统概括,对网络隐私权侵权主体的范围和侵权类型都规定得不够全面。另外,在网络运营商自律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自律规范,不利于发挥行业的自律性。
三、加强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第一,尽快制定《网络隐私权保护法》,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提供全面、系统的法律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可借鉴国外网络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与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与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在专门的法律法规中,应当确定网络隐私权的定义,对需要保护的个人信息清晰地划定范围,让公民了解守法与违法的界限。对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方式也要进行明细的界定和划分,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侵权责任和侵权救济进行确认。
第二,适当修订《刑法》《侵权责任法》相关条款,细化、扩充网络隐私权侵权行为方式的类型,还有对侵权主体的范围的扩充,把网络管理者等相关主体增加进网络隐私权的侵权主体范围。
第三,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当前,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属于技术领先、管理滞后。监管部门众多,但权力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导致在监管过程中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监管漏洞,整体监管效力低下。今后具体在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上,可以建立一个专门机构,集中管理权限,加强管理时效,要做到全面管理、不留死角。一方面,要加快互联网安全技术的升级,以此来保护网络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资料的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加强入网的控制、身份鉴别等,同时加强对客户端访问资料的管理。
第四,加强行业自律。由于互联网行业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导致相关法律的保护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行业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针对互联网隐私权的保护,需要发挥行业自律在规则制定、规则执行、规则监督中的作用。要尽快完善相关行业自律规范,建立行业协会,加强监督和宣传,强化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光明网,2015-02-03.
[2]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1.
[3]周汉华.个人信息保护前言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56.
[4]国家保密局法规处.德国荷兰保密制度[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36.
浅谈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篇9
网络隐私权, 作为隐私权发展到网络时代的产物, 与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权并无本质上的差异, 但也表现出种种不同于传统状态下隐私权的新特点。网络当中频频出现个人隐私被侵害的事件, 对号称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互联网上的隐私保护正成为网络时代人们需要正视的一个大问题。鉴于网络隐私权对于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意义, 许多国家都对网络隐私权保护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立法保护、行业自律、自我保护相结合是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体制逐步完善的有效途径。
1.1 隐私、隐私权
隐私, 是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事, 即所谓的“私”;二是本人不愿为他人知悉 (包括被他人打听、搜集传播等) 或者受他人干扰 (包括侵入、窥探摄录等) , 即“隐”。
隐私权, 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人事项, 有权要求他人不打听、不搜集、不传播, 也有权要求新闻媒介不报道、不评论、不非法获得。二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 有权要求他人不得任意干涉, 包括自己的身体不受搜查, 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私生活区域不受侵入、窥探。
隐私权的内容, 目前一般认为主要有四个部分, 一是个人生活的安宁权, 是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按照其意志支配自己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活动, 不受他人非法干涉;二是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 例如个人的身高、年龄、体重、病史、婚恋史等等个人信息, 权利主体有权禁止他人以非法方式知悉、使用、披露或者公开;三是个人通讯秘密权, 即对于其信件、电报、电话、传真、电子信箱号码等, 个人有权要求他人不得非法窃听、查阅;四是个人隐私使用权, 是指权利主体有权合法利用其隐私, 并要求他人非经授权不得使用其隐私。
1.2 网络隐私权
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概念发展到网络信息网络时代的产物, 它是指网络用户在网络中的个人隐私信息享有不被侵犯的权利, 在未得到当事人的“同意”之前, 个人隐私信息持有者不可以将当事人为某特定目的所提供的数据用在另一目的上。
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内容包括: (1) 个人登录的身份、健康状况。 (2) 个人的信用和财产状况, 包括信用卡、电子消费卡、上网卡、上网帐号和密码、交易帐号和密码等。 (3) 通信内容及邮箱地址。电子邮件是最高效的通信方式, 其内容的安全与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到个人隐私权的问题。邮箱地址同样也是个人的隐私, 用户大多数不愿将之公开。 (4) 网络活动踪迹。个人在网上的活动踪迹, 如IP地址、浏览足迹、活动内容, 均属个人的隐私。显然, 跟踪并将该信息公之于众或提供给他人使用, 也属侵权。上述只是大致对于网络隐私权保护内容的一个非常粗略的描述。其实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内容非常宽泛, 而且其保护的内容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加普及、深入, 其保护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增加。
2 网络隐私侵权行为及其危害
关于隐私权的话题, 著名计算机专家比尔·盖茨曾讲道:“虽然我很乐观, 但并不意味着我不为某些事情忧虑, 这些事将降临到大家的头上……数字技术的能力高、应用广, 但它的这些特点将引起新的关于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及国家安全的忧虑。”在这里, 他首先提到的忧虑即个人隐私。网络隐私的最大威胁来自对信息技术的滥用和网络道德的败坏。网络隐私的侵权者往往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 运用形形色色的手段, 对上网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进行非法收集甚至盗取。
(1) 部分软硬件厂商。有些软硬件厂商在自己销售的产品中埋下了伏笔, 对消费者的隐私进行收集。
(2) 网络服务商。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有些服务商在商业目的的驱使下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技术手段取得上网者的个人信息来牟利。
(3) 黑客。黑客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对于他们的行为要具体分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他们中有些人利用其高超的网络技术, 窃取网络用户的私人信息。一位名叫Raphael Gray的18岁青年黑客曾经侵入美国、加拿大、泰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9个电子商务站点, 窃取了超过26000个信用卡帐户的信息。其中还包括号称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的信用卡号。
(4) 形形色色的网络隐私侵害分子。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 想侵害别人的隐私并不一定只有上述三种人。由于互联网中有许多黑客网站提供了很多破译密码的工具, 只需把黑客工具下载, 然后照着做就行了。因此, 普通人也可以破译密码。例如目前聊天用的OICQ以及一些网站的邮箱的密码, 一个14、15岁的中学生都能轻松破译。
目前, 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随之而来的隐私安全问题也使得人们对于互联网不敢过于信任, 因为人们不知道有关自己的私人信息将被用作何种用途, 不知道能不能够受到有效保护。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确实差强人意, 以至于种种隐私侵权行为四处盛行, 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对个人而言, 网络隐私侵权轻则让人失去以往宁静的生活状态, 造成心理负担, 重则导致就业、个人事业、个人信用等方面的障碍, 更甚者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对网络本身发展而言, 网络隐私侵害使得人们的正常、健康的生活受到干扰, 从而影响到人们参与网络生活的积极性, 使得网络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3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相关对策
3.1 对网络隐私权单独立法保护
目前, 对网络隐私权进行立法保护各国已达成共识, 只是在立法模式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从总的方面看, 不外乎两种, 一是修改现行法律, 二是制定新法。第一种模式我们无法采用, 因为在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上我们没有现行的法律可以用来修改或完善。因此, 我们只能采取制定新法的办法。“网络隐私权法”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网络隐私权的定义及内容。网络隐私权的定义可表述为: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互联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收集、储存、传播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网络隐私权的内容可包括:知情权、选择权、控制权、安全请求权、利用限制权、赔偿请求权。
(2) 个人数据的收集和持有。包括:收集数据的法律依据、法定程序与范围、收集目的及告知义务等, 并应确保所收集数据的准确与完整。
(3) 个人数据的利用与安全。数据持有者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或数据主体同意的情况下使用数据, 数据的使用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并应采取相应安全措施进行必要的保护。
(4) 个人数据的披露和公开。数据持有者对他人的数据负有保密义务, 未经同意不得向第三人作收集使用目的之外的披露公开。
(5) 数据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包括在数据被收集、使用、公开过程中的, 知情权、选择权、控制权、安全请求权、利用限制权、赔偿请求权等。还应包括一定条件下的如实告知义务和协助义务。
(6) 公民网上私人活动、私人领域、私人生活安宁不受非法侵扰。如:不得对公民上网浏览或购物的全过程进行记录、监视、分析和利用, 寄送垃圾邮件, 采用非法手段访问他人电脑系统和数据资料库等等。
(7) 侵权救济与法律责任。规定数据主体的权利遭受侵害时的救济途径, 并规定数据收集利用者违反法律规定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对于数据收集利用者的免责事项做出规定。
3.2 网络服务商应加强行业自律
在行业自律方面, 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各网站应制定并在主页上明示隐私权保护声明。各网站都要制定网络隐私权保护声明并公布于其网站主页的显著位置上, 声明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告知网站将使用何种方式收集用户个人资料, 告知网站收集个人资料的范围, 对个人资料的处理做出承诺。明确绝对不会将当事人的个人资料以任何方式提供给第三方, 并说明在何种情况下利用个人资料;对已收集到的个人资料的安全做出承诺。如使用相应的安全保证技术防止个人资料的丢失、被盗或被篡改;告知用户所拥有的权利。如:随时查询, 请求补充或更正、删除, 请求停止电脑处理, 对网站隐私权保护政策投诉或建议等, 说明免责条款。
可能的情况下, 网站应与网络用户共同制定隐私权保护的声明, 确保该声明是从保护用户的个人利益出发。
(2) 成立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自律组织。网络服务商, 网络销售商等要成立个人隐私保护协会或联盟, 负责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发展规划工作, 制定出网络隐私保护的具体政策、原则和行为规范, 并向从事在线活动的商业机构施加压力, 促进其自我规范。
(3) 成立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认证机构。应由信息产业部和个人隐私保护协会联合成立网络隐私达标认证机构, 该机构负责对各个网络服务商隐私权保护的状况进行审计、监督和检查, 符合协会保护政策和原则的, 再进一步做详细的评估和认证, 最后授权通过认证的网络服务商使用达标的标记。没有达标认证机构的监督和检查, 行业自律的政策措施很难得到落实, 因为网站很难有保护用户网络隐私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因此, 达标认证机制是建立公众信任, 保证自我规范的重要途径。
(4) 使用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技术软件。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 包括政府、各服务商等应采用可靠的, 安全性高的保护用户网络隐私权的技术软件。
4 结语
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 可以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 需要在政府的重视、支持和领导下, 社会各有关方面和公民个人共同提高认识, 采取措施, 相互协作, 这样才能使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收到实效。
摘要:目前, 对信息技术的滥用与网络道德的败坏, 使网络隐私侵权行为日益泛滥, 这不仅侵害了人的基本权利, 而且阻碍了我国信息化的进程, 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给网络隐私权保护予以道德力量的支持。本文从隐私、隐私权、网络隐私权和网络隐私侵权行为及其危害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隐私,隐私权,网络隐私权,侵权,保护
参考文献
[1]吴邦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2005.02.18.
[2]周庆山.信息法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74.
[3]王全弟, 赵丽梅.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法学论坛.2002.4
[4][美]理查德.A.斯皮内洛.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刘钢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
[5][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辜正坤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
[6]张新宝.信息技术发展与隐私权的保护[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
网络隐私保护问答 篇10
保存有重要隐私的云端存储系统登录密码在设置方面有什么要求呢?怎样才能为云端存储系统中的隐私内容加上一把牢固的锁呢?
答:正常来说, 在云端存储系统完善不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下, 恶意用户通常会使用密码字典、暴力破解等方式破译密码, 非法访问他人重要数据。想要给云端隐私内容提供安全保护, 那么就要让恶意用户不能轻易突破密码验证机制。换句话说, 就是只要设置足够“强壮”的密码, 那么不法分子就不会轻易破解密码了, 除非云端系统自身有重大安全漏洞。如果用户在设置“强壮”密码的基础上, 再使用二次验证, 那么安全防护效果就会更好。
在Windows XP操作环境下, 当用户取消了文件夹的网络共享状态后, 它的网络共享名称仍然有可能出现在网上邻居窗口中, 这样就很容易暴露共享隐私内容。请问有没有办法让取消了共享状态的文件夹名称, 从网上邻居窗口中消失, 以便保护网络共享隐私安全?
答:可以依次点击“开始”、“运行”选项, 在系统运行框中执行“regedit”命令, 弹出系统注册表编辑窗口, 将鼠标定位到编辑窗口左侧的HKEY_L O C A L_M A C H I N ES o f t w a r eM i c r o s o f tWindowsCurrent VersionNetworkLan Man分支上, 从该分支的右侧区域, 右击目标共享文件夹名称, 从快捷菜单中选择“删除”命令, 再重新启动计算机系统, 就能实现上述目的。
在上网访问时, 一些恶意程序或许会偷偷监控用户填写在各种表单页面中的密码信息, 要是攻击者获得这些密码内容, 那么用户的隐私内容就容易被偷窥, 请问该如何防止表单中的密码信息被恶意程序监控?
答:只要禁止表单自动缓存密码内容即可, 要做到这一点, 可以依次单击“开始”、“运行”命令, 运行“Regedit”命令, 从注册表编辑窗口的左侧区域依次展开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 i c r o s o f tW i n d o w sCurrent VersionpoliciesNetwork分支, 在目标分支下手工创建一个名为“Disable Password Caching”的双字节键值, 再将该键值的数值设置为“1”, 最后重新启动计算机系统。
某用户登录Windows 7系统时, 无意中发现上次登录时使用的账号以及登录时间, 竟然在下一次登录成功时自动显示出来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如何才能保证自己的登录隐私不被系统自动记忆呢?
答:这种现象主要是Windows 7系统启用了登录监控功能引起的, 此时只要关闭这项功能, 就能保护好自己的登录隐私安全了, 具体做法为:依次单击“开始”、“运行”选项, 执行“gpedit.msc”命令, 切换到系统组策略控制台窗口, 定位到“计算机配置”、“管理模板”、“Windows组件”、“Windows登录选项”分支上, 双击该分支下的“在用户登录期间显示有关以前登录的信息”组策略, 弹出对应组策略的属性对话框, 选中“已禁用”选项, 再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请问将企业隐私数据转移到云端平台, 可能会存在哪些不安全因素?
答:可能存在下面几大不安全因素:一是不安全的接口和API。一般来说, 隐私存储、管理、配置和监控都是通过这些接口和API执行的, 安全和可用性完全依赖于每个接口和API自身的安全性;但遗憾的是, 现在很多接口和API都没有设计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加密和监控等安全功能, 这就意味着云端因素存储可能会发生无辜的安全事故。二是云存储被恶意使用和滥用。如果云存储服务提供商提供免费的隐私存储服务, 那么这项服务大门也将会向恶意软件设计者、垃圾邮件发送者、网络犯罪人员敞开, 他们可能藏身于云平台中, 进行匿名甚至恶意操作, 威胁云端隐私安全;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密钥破解、托管恶意数据等不安全现象, 在云端数据存储平台仍然无法避免。三是用户之间的数据无法被彻底隔离。云平台系统的基础设施是服务商自己建立的, 虽然支持良好的扩展能力, 但对应系统底层组件往往没有为多用户架构提供强大的隔离措施, 这使得云平台系统无法保证用户之间相互访问隐私。四是心怀不轨的内部人员暗中使坏。在云端平台系统中, 心怀不轨的内部人员一样不能幸免, 事实上, 将重要隐私转移到云端平台系统后, 内部人员破坏隐私的可能性还越来越大。五是其他一些未知的安全隐患。与云平台系统相关的缺陷预测、安全设计、安全补丁、软件代码更新以及入侵尝试等, 都有可能成为隐私存储的不安全隐患。
为了能够在脱机状态下, 仍然可以正常访问局域网中的共享内容, 许多人都会将系统自带的脱机同步功能启用起来, 不过该功能的启用, 会让共享内容的副本自动保存在本地硬盘, 其他人不要密码, 就可能轻易访问到这些共享隐私, 那么在这种情形下, 有没有办法保护共享隐私信息的安全呢?
答: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对脱机文件所在的系统目录进行加密, 就能防止普通人偷窥到其中的共享隐私副本内容了。在加密Windows XP系统的脱机文件夹时, 可以先进入系统资源管理器窗口, 依次选择“工具”、“文件夹选项”, 点击“脱机文件”标签, 选中“为保护数据安全而对脱机文件进行加密”选项, 再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在加密Vista、Windows 7系统的脱机文件夹时, 可以先打开系统控制面板窗口, 逐一双击“同步中心”、“管理脱机文件”图标, 选择“加密”标签, 单击“加密”按钮即可。
在使用IE10浏览器上网冲浪时, 如果您打开一个新的选项卡页面时, 默认会看到一些导航内容, 这些内容中可能有自己的隐私信息, 请问如何不让IE8浏览器的新选项卡页面暴露上网隐私呢?
答:可以先进入IE10浏览器的Internet选项设置界面, 选择“常规”标签, 单击选项卡位置处的“设置”按钮, 切换到选项卡浏览设置页面, 点击其中的下拉按钮, 选中“空白页”, 再单击“确定”按钮, 这样IE8浏览器的新选项卡页面就不会暴露自己的上网隐私了。
在上网浏览信息时, 用户在网页中填写的各种表单信息, 例如登录账号名、密码等, 默认都会被自动存储记录到IE浏览器的Cookie文件和系统缓存中, 要是黑客通过专业工具对Cookie文件和系统缓存进行暗中监控的话, 那么用户的上网隐私信息就会被直接暴露出来, 请问如何防止Cookie或缓存对外泄露重要隐私信息呢?
答:很简单!现在很多在线交易网站都提供了“退出”功能, 善于利用这种功能, 可以强制IE浏览器在退出在线交易页面时, 自动清除保存在系统Cookie或缓存中的隐私信息, 那样的话系统Cookie或缓存就不会对外泄露自己的重要隐私了。例如, 在访问完中国工商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交易页面后, 单击右上角的“退出”按钮, 退出功能就会自动清除保存在Cookie文件中的账号、密码等隐私信息了, 同时保存在系统硬盘缓存以及内存缓存中的账号与密码等信息, 也能被网上交易页面提供的“退出”功能按钮自动清除干净。
为了便于高效管理, Windows系统默认会将所有磁盘分区设为隐藏共享。可是, 黑客很喜欢利用隐藏共享功能, 来悄悄偷窥用户的隐私内容。为了安全起见, 我们该怎样关闭所有磁盘分区的隐藏共享功能呢?
答:很简单!首先使用记事本程序创建一个名为“111.bat”的批处理文件, 在该文件中输入下面的代码, 日后双击该文件, 就能将所有磁盘分区的隐藏共享功能停用掉:
@echo off
net share C$/del
net share D$/del
……
为了让上面的操作自动进行, 我们可以让系统每次启动成功后, 自动执行“111.bat”文件。要做到这一点, 可以依次选择“开始”、“运行”命令, 弹出系统运行对话框, 在其中执行“gpedit.msc”命令, 进入系统组策略编辑窗口。在该编辑窗口左侧区域中, 将鼠标定位到“本地计算机策略”、“计算机配置”、“Windows设置”、“脚本 (启动/关机) ”分支下, 找到该分支下的“启动”选项, 并用鼠标双击之, 打开对应选项设置框, 点击“添加”按钮, 展开脚本文件添加对话框, 之后导入前面已创建好的“111.bat”文件, 确认后并重新启动系统, 这样系统每次就能自动关闭所有磁盘分区的隐藏共享功能了。
因为BYOD设备身材小巧, 携带方便, 企业员工通过它很容易将企业隐私内容带走。为了防止隐私泄露现象发生, 请问有没有办法实现BYOD设备和数据的分离?
答:现在, 已经有一些企业软件制造商正在开发研制相关的专业工具, 以便帮助用户在BYOD设备上将单位重要隐私从个人信息中分离出来, 以此来控制BYOD模式数据安全。善于使用这类分离工具, 可以有效避免用户的应用程序访问企业重要隐私, 企业重要隐私不能被复制或者耦合粘贴到个人应用程序中。
企业IT管理人员可以在BYOD设备上利用数据分离工具来保护敏感的单位隐私。要是一个员工拥有一台BYOD设备, 那么当他离开单位的时候, 单位工作人员只要通过分离工具删除他的单位工作信息, 而不会影响保存在对应设备中的个人信息。
为了改善Web页面显示速度, 不少用户上网冲浪时, 都会将本地客户端系统的DNS缓存功能打开, 日后只要浏览过的网站地址, DNS缓存都会自动将它的域名解析记录保存记忆下来, 下次再浏览同样的网站内容时, 其网站域名的解析速度就会大大加快。遗憾的是, 一旦打开了DNS缓存功能后, 恶意用户可能从DNS缓存记录中偷窥发现自己的浏览隐私;为了保护这种隐私, 请问该如何操作才能阻止DNS缓存偷偷记录上网浏览痕迹?
答:只要停用客户端系统的DNS缓存服务, 就能阻止DNS缓存自动保存上网解析记录。在进行这种操作时, 可以依次单击“开始”、“运行”选项, 执行“services.msc”命令, 双击系统服务列表中的DNS Client服务, 点击“常规”标签页面中的“停止”按钮, 再将启动类型选择为“自动”, 最后重新启动客户端系统即可。
利用百度之类的搜索引擎上网查找信息时, 查找关键字一般都会被浏览器自动保存下来, 如果别人知道自己的搜索习惯或发现自己的查找关键字, 那么自己的搜索痕迹就容易被别人偷窥, 那么有没有办法在搜索信息的过程中, 预防搜索隐私外泄呢?
答:要保护搜索隐私, 必须先要将浏览器的历史记录删除掉, 之后使用隐私模式来查询信息。在删除历史记录时, 只要单击IE8浏览器工具栏中的“安全”选项, 从下拉菜单中点击“删除浏览的历史记录”命令, 在其后界面中单击“删除历史记录”按钮即可;在使用隐私模式来查询信息时, 可以从IE8浏览器的“安全”工具项中, 选择“In Private浏览”命令, 打开隐私浏览窗口, 在这种窗口中查询关键字不会被浏览器偷偷记录下来, 那么其他人就无法偷窥到自己的上网搜索隐私了。
请问怎样防止隐私内容被云端存储服务商内部人员私下偷窥?
答:可以使用专业工具将隐私内容分割成若干个碎片文件, 再将不同的碎片文件上传到不同的云端平台进行存储, 例如一个存放到腾讯云, 另外一个存放到百度云中。这样, 即使其中某个云平台服务提供商想非法访问用户的隐私内容, 它只能获取到不完整的碎片文件, 不能访问到具体的隐私内容, 这样用户就不用担心隐私内容被人私下使用、备份、拷贝、编辑了。
将特定数据分割成碎片文件, 操作其实很简单, 只要使用“Win RAR”程序就能轻松做到。在进行碎片分割操作时, 先打开“Win RAR”程序压缩设置对话框, 按“默认卷大小”按钮, 输入合适的分割数字即可。
在Windows XP系统环境下, 如果用户执行某项操作发生了错误时, 系统会询问用户是否要发送错误报告, 如果选择发送的话, 那么系统中的一些隐私信息也会一并发送出去, 那么如何才能阻止系统的错误报告功能泄露系统隐私呢?
答:只要关闭错误报告功能就能实现目的。要做到这一点, 可以依次选择“开始”、“运行”命令, 在系统运行框中输入“gpedit.msc”, 单击回车键后, 弹出组策略编辑窗口;依次跳转到该窗口左侧区域的“计算机配置”、“管理模板”、“错误报告功能”分支上, 查看目标分支下的组策略设置。如果用户仅仅关闭了“显示错误通知”组策略, 那么系统日后再次发生错误时, 虽然不会提醒用户, 但是还会偷偷地将隐私信息自动发送给微软公司, 只有双击“禁用报告错误”组策略, 选中“启用”选项, 来关闭报告错误功能, 才会彻底阻止系统的错误报告功能泄露本地隐私信息。
为了防止企业员工通过BYOD设备随意访问外部网络, 造成企业隐私内容从本地被转移, 企业该如何监控员工的上网访问行为呢?
答: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部署网络信息监测系统, 控制本地上网, 监控员工上网行为。结合内核数据截收和预处理技术、深度内容检测技术、智能识别阻断等专利技术, 为客户解决网页过滤、封堵与工作无关的网络应用需求。企业可以根据行业特征、业务需要和企业文化来制定个性化的网页访问策略, 过滤非工作相关的网页。同时制定精细的带宽管理策略, 对不同岗位的员工、不同网络应用划分带宽通道, 并设定优先级, 合理利用有限的带宽资源, 节省投入成本。并且可以制定全面的信息收发监控策略, 有效控制关键信息的传播范围, 以及避免可能引起的信息泄漏风险。
Windows 7系统默认开启的网络发现功能, 可以将同一网段中的共享主机全部搜索并显示出来, 利用这一功能黑客可能会偷偷访问或破坏那些没有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各种共享隐私内容, 请问如何才能避免共享主机被网络发现功能搜索出来呢?
答:只要将共享主机所在系统的网络发现功能关闭掉, 那么其他系统的网络发现功能就无法搜索到它了。在关闭网络发现功能时, 可以依次单击“开始”、“控制面板”、“网络和共享中心”, 展开“共享和发现”位置处的“网络发现”设置区域, 选中“关闭网络发现”选项, 再按“应用”按钮执行设置保存操作即可。
默认状态下, Windows系统会将最近运行的一些程序条目, 显示在系统运行框中, 这样一来, 其他人就能从这里发现自己的运行隐私。为了保护运行隐私, 我们该如何才能删除系统运行框中自动保存的程序运行条目呢?
答:只要依次点击“开始”、“运行”选项, 在系统运行框中执行“regedit”命令, 弹出系统注册表编辑窗口, 用鼠标逐一展开其中的HKEY_CURRENT_USERS o f t w a r eM i c r o s o f tWindowsCurrent VersionExplorerRun MRU分支, 在目标分支下面我们能看到最近运行的一些程序条目, 然后将这些条目内容逐一选中并删除, 再重新启动计算机系统即可。
为了保护隐私内容, 很多人都会对其加密, 不过简单的加密操作, 有时并不能让隐私数据安全无忧, 因为黑客只要通过暴力破解密码的方式, 就能轻易访问到隐私数据内容了。请问如何应对黑客的暴力破解, 以保护隐私数据的安全呢?
答:可以使用True Crypt这款专业工具来帮忙, 通过它能对隐私数据进行隐藏加密, 这样黑客即使进行暴力破解, 也只能获取外层卷的密码, 而无法获得隐藏卷的密码。
True Crypt工具在进行隐藏加密时, 只要先按照常规方法, 创建一个外层加密卷, 之后在外层加密卷直接创建一个隐藏加密卷, 这两个加密卷采用的加密算法是不一样的, 使用的密钥文件和密码内容也是不相同的, 日后将相同的加密卷成功加载后, 如果输入的密码内容不同, 那么加载的解密卷也会不同。如此一来, 当用户日后遭遇到暴力破解或暴力挟持等不可抗拒的因素时, 最多也只是外层卷的密码被破解, 而存储在隐藏卷中的隐私信息, 则不会受到威胁, 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外层加密卷中还有内层加密卷。
大家知道, Windows系统的日志功能会将用户的任何操作痕迹自动记录下来, 包括什么时候开机、关机的, 访问了哪些网站, 运行了哪些应用程序等等;在多人共享使用一台计算机的情况下, 这种日志功能显然会泄露用户的隐私信息, 请问有没有办法不让Windows系统的日志功能记录用户的操作隐私?
答:只要关闭系统中的Windows Event Log服务, 就能阻止Windows系统的日志功能偷偷记录用户的操作隐私了。在关闭目标系统服务时, 可以依次点击“开始”、“运行”选项, 在系统运行框中执行“services.msc”命令, 弹出系统服务列表窗口, 双击Windows Event Log服务选项, 在对应服务属性框的“常规”标签页面中, 按“停止”按钮, 同时将该服务的启动类型参数修改为“自动”, 再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BYOD模式下, 企业最担心重要隐私对外泄露。因为员工们会丢失自己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 一旦这种事情发生后, 企业的重要隐私很容易被泄露出去。请问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
答:可以使用远程删除策略, 也就是说, 当员工的移动设备发生丢失现象后, 企业能够将保存在移动设备上的重要隐私远程删除掉。特别是在企业使用BYOD模式的情况下, 更应该立即使用这个策略。
有的时候, 别人通过观察网页中超级链接颜色的变化, 就能判断出我们的上网行踪, 那么有没有办法不让IE中超级链接的颜色变化, 出卖自己的上网隐私呢?
浅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篇11
关键词:网络隐私;法律;保护
一、隐私与网络隐私权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让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颁布,在第二条明确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包括隐私权。这意味着我国法律已将其纳为人格权的一种,成为现今社会中每个人都无条件享有的权利。
而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网络在打破了阻碍人类发展的时间以及空间的界限,给人类的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使得束缚人类交流的时间、空间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传统隐私权所赖以存在的屏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正如美国学者A.斯皮内洛所言“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透明的社会里”、“社会中每个人拥有的个人隐私正在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网络隐私权的说法应运而生。
“网络隐私权”与“隐私权”有异曲同工之处,指的是“自然人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收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基本涵盖了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包括内涵与外延,本文即以此展开阐述。
二、国外对于网络隐私的保护方法辨析
1.行业自律模式
网络中的“行业自律”指的是由网络业者(从事网络服务和提供网络产品的主体)制定的与之相关的标准规范,用来表明它们在网络隐私上的立场、态度和具体的保护措施,通过这些行为规范或标准来约束网络业者的行为,从而实现对网络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
这种模式最大优势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其次,它避免了传统法律过于僵化,只具有稳定性而缺乏自由裁量空间的弊病,更加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制定出高于法律规范的保护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和网络发展服务。
但由其特性所限,也导致此种模式缺乏有力的执行措施和保障手段,即无国家强制力作为基本的支撑手段,其公信力以及公示力都较法律大打折扣;另外,行业自律仅仅局限那些加入了该计划的团体或个人,而对没有加入此种计划的团体或个人来说,无任何约束和规范作用,因此,其实施范围又较法律规制要小很多;另外,行业自律模式成立的前提在于假设网络隐私权保护所追求的所有价值,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然而,这却忽视了网络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的意义。
2.法律规制模式
较之网络自律模式,法律规制模式更注重于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这种模式通过法律手段对个人数据进行保护,给数据的收集,储存,处理,传输和使用从立法、执法、守法到监督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业规范,从而有效地遏制数据库的使用者越权存取个人隐私数据的违法行为,为信息过渡提供良好的环境,在信息管理中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法治的根本要求。
当然,法律规制模式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法律具有滞后性,众所周知,社会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法律不可能穷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法律的相对滞后性是必然的。因此法律界有一句名言“法律从制定之日起就已经过时”,而这与网络发展的一日千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法律具有极强的僵化性,采用高标准法律规范,虽然可以达到保护个人网络隐私权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增加了以网络服务商为代表的整个信息产业的成本,可能会损害信息产业的利益并阻碍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种保护模式各有利弊,故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两种保护模式,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二者的优点吸收为我国所用,营造一个完善的法律保护环境。
三、我国目前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以及对我国保护模式的构想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及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和公民维权意识的提高,网络隐私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前的时间里,网络隐私权的规定只是散见于一些部门法中,由此可见,立法目的在于规范整个计算机行业的管理,是粗线条的笼统概括式规定,并没有特别针对隐私权的保护。而且只是规定了“不得”怎么样,却没有相应的救济方法和救济程度,一旦发生网络隐私侵权,其隐私权内容范畴的界定,以及规则原则,侵权责任都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1.制定除《侵权责任法》之外的其他关于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法规
作为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侵权责任法》将于2010年7月1日起实施。正如上述中所提到的,这部法律中正式确认了隐私权属于公民人格权的一种,并且涉及到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规范。但是,只有这一步规范性法律是远远不够的,在出台原则性的基本法律之后,相应的法规规章也应该相继出台来具体规范我国网络现状。
2.行业自律模式与法律规制模式相结合,推进技术保护措施在网络中的应用
由前文可知,行业自律模式和法律规制的模式对隐私权保护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在于保护网络隐私权,增加人们从事电子商务的信心以促进互联网产业的持续发展;后者注重保护个人隐私、遏制网络中的侵权行为。本文建议采用行业自律模式与法律规制模式相结合的模式,推进技术保护在网络使用者中的应用。第一,起草统一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在敏感领域实施专门的立法。第二,加强对公民隐私权保护意识的培养。通过强调网络服务网络业者的责任和对用户个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平时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以增强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第三,国家在相关行业自中进行适当行政干预(行政指导和行政监督),严厉打击侵权行为,采取一系列行政措施,引导该行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孟霁雨,蔡雪嵩.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70-72.
[2]王蘅.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4,(8):67.
加强网络维护保护你的隐私 篇12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将越来越多重要的信息和资料放在电脑当中,方便存储和提取,但是“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开放的互联网系统环境使得人们电脑中的信息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如何能够让自己的信息在电脑中安全使用?网络安全维护技术让人们看到了曙光,所以网络安全维护在网络时代对人们意义重大,网络维护人员也应该加强网络安全隐患排查和维护。
1. 网络安全隐患
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个人信息“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公共信息,就像刚买上电脑的张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点开网上邻居,竟然看到了多个邻居的私人信息,随之想一下自己的信息也可能让邻居轻而易举的看到不禁不寒而栗了,本来买电脑上网是为了方便生活,现在却成了一个“定时炸弹”,不知何时自己的信息会公之于众了!这就充分表明了现代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从互联网的使用来看,目前网络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网络软件漏洞、网络设备缺陷、人员管理缺陷等方面,具体表现有:冒充:有些不合法的用户冒充合法用户进入网络系统,盗取他人信息资料,从事非法活动;搜索引擎搜集隐私:大部分的搜索引擎在用户使用时,都会将用户的IP地址、用户信息、从搜索结果中跳转到哪个网站等信息都记录下来,通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搜索引擎服务商可以从这些信息中获得用户的身份、用户的爱好以及在网上的各种行为等隐私信息,并可能使用这些隐私信息进行商业活动。所以主要的网络安全维护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
2. 当前网络安全隐患成因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目前的网络安全隐患主要是在网络软件、计算机硬件和人员管理上体现的,从网络软件上主要是因为软件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完美没有漏洞,这些漏洞往往成为他人恶意攻击的对象,甚至有的软件留有“后门”,也让有心人士有机可乘;从计算机的硬件上来说是计算机各个零件的存在的隐患如硬盘、内存、显示器等,还有连接设备的故障如电源线、网卡、网线、路由器等,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人们在网络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聊天、购物、传送文件等,一旦此时的计算机硬件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网络不能使用,必然给人带来巨大的不便和损失;从人员管理上来说分为恶意攻击人员和网络维护人员,恶意破坏人员也即“黑客”,这些人可能因为利益或刺激或者所谓的挑战,去恶意的破坏一些公司网站或者某个人的电脑,从网络维护人员上主要是一些网络维护人员专业技术不够,对网络维护工作的认识不够全面,不能及时排查网络问题,对工作不够热诚,等到问题出现才去解决而没有说及时的预防问题的发生。
3. 网络维护方法介绍,提高网络安全系数
上面分析了网络安全隐患是由网络软件,网络硬件,人员等因素引起的,因此要加强网络安全维护也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
首先从软件方面来说可以使用防火墙阻挡部分的恶意网络攻击,并对防火墙定期更新,对计算机中的杀毒软件应及时的更新病毒库,经常杀毒,对外界的访问设置密码,计算机内的所有重要文件资料也应该进行加密,对于不安全的网络链接不打开,才能保障网络安全。
其次是网络硬件的维护,对于网络中的服务器、网线、路由器、网卡等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看是否进行了正确的安装和配置、设备是否还能使用,对于有损坏的硬件应及时更换。
再次是人员管理,对于恶意攻击者,应该使用一套互联网道德规范和互联网犯罪管理办法,对互联网上的不正当行为用法律的力量进行约束,对于网络维护人员,应该组织定期培训,不是开始工作就可以高枕无忧、不需要学习了,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网络维护人员也要掌握最新的技术,所以让他们了解最新的网络维护手段和方法,使其在工作中更加的得心应手,在网络安全维护工作中做得更好。
结语
网络的安全必须使得网络中的硬件、软件和数据都能安全的使用,如今人们越来越多的活动直接在网上进行,一旦在网络使用中有安全问题,必然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如何才能将这种不好的影响降到最低,笔者认为加强网络安全维护应该是首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问题出现在人们面前,自然也要求网络维护技术能与时俱进,才能维护互联网良好的环境,所以本文分析了当前的网络安全隐患及其成因,并对如何有效的进行网络安全维护做了分析,希望在今后的网络维护工作中有所帮助。
摘要:新世纪中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绝对称得上是对原有工作、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网络安全问题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更有效的保障互联网中用户的安全使用,成为摆在计算机网络工作人员面前的大课题,笔者在文中对当前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安全隐患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安全隐患,网络维护
参考文献
[1]古新文:《计算机网络故障的归类分析》,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5).
[2]张笑、张国荣《从“人肉搜索”谈网络传播的“把关意识”》,《中国集体经济》2008.
【网络隐私的保护】推荐阅读:
网络隐私的法律保护05-23
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07-28
网络环境下的隐私保护06-20
网络隐私保护模式07-14
网络隐私权保护09-04
网络隐私安全保护管理10-23
网络中隐私权保护模式11-16
火狐新功能 提升网络隐私文件保护06-29
网络隐私06-16
民法中的网络隐私权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