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隐私权保护

2024-09-04

网络隐私权保护(共12篇)

网络隐私权保护 篇1

摘要: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侵犯网络隐私权的问题。网络隐私权问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由此对传统的隐私权提出挑战。针对目前出现的不同形式的网络侵权问题, 本文从法律、商业行为规范、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对策。

关键词:隐私权,网络隐私权,侵犯,措施

网络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便利与快捷方式, 具体涉及科技、文化、商业以及私人事务等方面。但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又产生了新的矛盾, 即由传统隐私权衍生出来的网络隐私权与信息时代获取信息权利的冲突在不断增加, 网络隐私权问题成为传统固有的隐私权问题的另一表现形式。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 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骚扰、知悉、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网络隐私权主要指公民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交流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犯, 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 包括事实、图像, 以及毁损的意见等。

一、网络隐私权的内容及个人享有的权利

网络隐私权就其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个人属性的隐私权。如个人的姓名、身份、肖像、声音等, 属于个人直接属性。

(二) 个人资料的隐私权。

个人资料包括内容较多, 其中涉及个人属性的文字化描述, 留存于户籍、外事、警察、司法、银行、教育、单位、医院、保险和商业等部门的个人信息以及个留存资料等, 这些资料具有高度个人特征, 毫无疑问属于个人隐私范畴。

(三) 个人活动的隐私权。

主要指个人参加社会活动及私人活动等, 范围较广, 当然也包括个人的网上活动。作为隐私权主体的自然人拥有包括个人信息保密权及通信秘密权、个人隐私知情、利用及支配权、个人信息维护权, 网络隐私权是人格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进步, 网络隐私权的出现又使之区别于传统隐私权消极防御性, 网络隐私权具有积极请求权的性质, 即个人对隐私内容具有知情利用、支配及维护权。

二、网络中侵犯个人隐私权表现

网络隐私权作为一种个人享有的权利, 往往伴随着其与共同利益、公共需求、政治利益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 当个人权利与公众利益冲突时, 就不得不做出选择, 倾向于最大的利益, 但这种利益取向以不可避免引发另一问题, 即滥用权力, 借口公众利益而侵犯个人权利。网络中侵犯个人隐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政府行为对网络隐私权的侵犯

此种行为多见于发达国家, 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一些国家和政府为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大量搜集私人资料。政府搜集个人资料的范围几乎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 凡是每一个人与外界发生联系而产生的种种资料都成为搜集的对象, 个人的经济往来, 就学任职、电话号码、医疗记录等方方面面的东西都被收集起来, 私人几乎到了有密不保的程度。另外一层面是安全部门所实施的网络监视及窃听所造成的侵权。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犯罪活动的猖獗, 许多国家都成立了专门机构来跟踪和打击利用网络进行各种犯罪行为。政府或政府的法律执行机构在不同程度上滥用这一权力, 对个人的隐私权造成损害。

(二) 商业行为对网络隐私权侵犯

某些商业行为对个人隐私的搜集或泄露已不仅仅涉及道德及商业协议范围, 而是与法律密切相关。其主要包括为网络提供商的侵权行为和软件、硬件设备供应商的侵权行为。网络提供商将客户的邮件转移或关闭, 或将客户信息泄露给其它商业机构或个人就直接侵犯了个人隐私。网络用户在申请相应服务时, 服务商往往要求用户登录姓名、年龄、住址、身份证、工作单位等身份和健康状况, 网络提供商如果将这些信息出卖或泄露, 会对客户造成损失并构成侵权。

(三) 个人行为对网络隐私权侵犯

以网络黑客在网上的一些犯罪活动表现尤为突出, 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病毒或相应软件从事侵犯网络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比如未经授权进入他人系统收集资料, 将相关个人信息公开或提供给他人使用。个人在网上的活动踪迹, 如IP地址、email地址、浏览踪迹、发送及接收的信息, 均属个人的隐私, 对这些内容的刺探也属侵权。目前在网络中, 垃圾邮件及刺探电子交易帐户信息等表现尤为突出。

三、我国为保护网络隐私权应采取的措施

我国由于公众信息服务网及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 所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个人行为所造成的网络侵权。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以期合理有据地解决网络侵权问题。

(一) 进行立法

针对以电脑设备进行个人资料收集、处理行为, 予以立法规范。规定不同主体对个人数据收集、利用权限及违犯规定所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及补偿措施, 尤其是加快电子商务方面的立法和《网络隐私权法》。

(二) 鼓励业者自律

保障网络使用者或消費者的个人隐私, 直接关系到网络使用者或消費者对信息产业的信心, 同时也与信息安全和未來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网络经营者的行业自律已不仅仅涉及道德问题, 而是与经济和法律密切相关。网络经营者应有其自身的商业行为规范, 同时必需确保个人资料保存的安全性。此外网络经营者应规定个人资料处理协议, 网络用户的行为准则, 尽量避免个人行为造成的网络侵权。

(三) 教育网络使用者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 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个人隐私的泄露

网络使用者应具有不随意泄露个人资料的意识, 每一位用户要保护好自己的资料, 可将重要资料和网络隔离, 或使用软件或硬件加密方式来保障隐私, 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保护个人隐私。同时了解网站的隐私权政策以及是否经过安全认证。

(四) 寻求国际合作并与国际网络安全接轨

网络无国界, 也正因为如此使网络管理相对困难, 惟有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才能达到全球一致,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此外提供充分的网络安全保证也是技术引进的基础。

随着技术的进步, 有关网络隐私权的争论会不断变化、增加, 同时也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正因为如此, 本文在讨论网络隐私权概念的同时, 从法律、技术等角度提出了目前有关侵犯网络隐私权问题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7.

[2]张正新.中国企业电子商务转型及其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网络隐私权保护 篇2

网络隐私权属于隐私权的范畴,它是在信息网络时代在隐私权方面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属于隐私权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网络隐私权与其他公民的隐私权一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公民依法享有对网络空间中个人信息、活动轨迹进行自由支配,非经本人允许,其他人员不得用非法手段进行搜集、利用以及用作其他非法用途。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的行为,包括收集、散布他人隐私、入侵私人电脑、入侵私人邮箱等行为。这其中严重的个人隐私侵权行为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已经超出了民法的制裁范畴,需要刑法予以规制。

二、网络隐私权的刑法保护现状由

于网络隐私侵权行为在近年才呈现出爆发的趋势,受到法律制定滞后性以及隐私权侵害带来后果的预估不足,目前国内刑法中对于网络隐私权利保护的相关条文尚不多见。在《刑法修正案(七)》出台以前,我国刑法中涉及到公民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保护以及违法行为惩戒的条款很少,尤其是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仅仅在刑法第286条关于“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对网络隐私权稍有涉及,但对行为人通过“偷窥、拦截”的方式侵犯个人信息的情形不能适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09年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七)》后,对刑法第253条及第285条进行了修改。这其中,253条对于公民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个人信息起到了保障作用。第285条间接保护了公民计算机中的隐私信息。可以看出,刑法修正案本次做到了对于公民网络隐私权的间接保护。

三、对于网络隐私权刑法保护完善的建议

目前来说,目前我国刑法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尚处于一种从属状态,缺乏针对性,在地位上,又低于国家利益与群体利益,隐私权的保护也是基于网络安全方面而提出。在法理上,隐私权由于隶属于隐私权的细化类别,应该在宪法第四章“侵害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罪”中进行体现。但是当前我国刑法却将该条目放在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这就与网络隐私权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相违背,也不符合国家刑法犯罪理论的搭建,造成了目前网络隐私权在刑法适应上的不合理。从以下几方面中,我们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完善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建议刑法中要明确把隐私权以及网络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犯罪行为,将其纳入到刑法保护的客体中来,并单独在刑法中进行保护和规制。第二,要重新构建网络隐私权的刑法体系。因为网络隐私权是公民人身权益的一部分,应该作为一项独立的犯罪客体,适当的增加网络隐私犯罪的相关条款,将传统和网络信息时代较为成熟的网络隐私刑法保护条款集中在一起,紧紧围绕网络隐私权益这个核心目标界定出结构完整、界限清晰的网络隐私权刑法保护体系。这样不仅能有效融合传统与网络隐私权保护规范的冲突,避免出现片面性保护,还能堵塞因传统与网络隐私犯罪罪状包容力度不足的法网漏洞,消除网络隐私权犯罪客体归属失当的问题。第三、适当的扩大刑法中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包括:使用相关技术手段侵害公民隐私,在未经当事人允许或者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公民的私人网络活动进行记录和泄露;对因盗取、修改、破坏当事人个人数据信息造成经济损失;针对大量个人网络信息数据由国家机关和电信、金融等单位大量泄露的行为;编制、贩卖、散布非法监控及监听软件侵害他人隐私……第四、增加资格刑在网络隐私侵权犯罪中的使用。从我国刑法的量刑工具上来看,对于资格刑的运用虽然存在但是运用较少。针对网络侵权犯罪的特性,我们可以看到资格刑的设定不失为一种强而有力的刑罚措施,尤其体现在黑*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的犯罪类型中。取消相关犯罪人员的网络准入资格,能够从源头上杜绝犯罪人员进入网络犯罪。在具体的刑罚设定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准确的判定罪犯行为对社会以及个人的危害程度,将网络禁入的刑罚同其他资格刑一样,以“单处或者并处”的方式进行规定。

四、结语

网络隐私权保护 篇3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也越发注重追求个人的自身权利。于是出现了一场关于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战争。虽说,隐私权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事实说明,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还尚待完善。所以,应该对网络背景下网络隐私权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

1 网络隐私权概述

1.1 网络隐私权

网络隐私权,又叫网上隐私權,是公民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表现形式,主要指在没有经过本人同意或授权的前提下,他人不得在网上收集、取得、利用和传输本人个人资料与信息的权利。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主要包括:

个人生活秩序的保护。网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在网上从事或不从事某种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活动。不受他人的干涉、破坏或支配。

个人私事的保护。任何人包括网络服务商,不得不当窥视、泄漏、干涉他人的私事。

个人领域的保护。国家、网络服务商、黑客等不得对攻击或破坏个人的信息系统。

1.2 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表现形式

网络上的隐私言论比现实空间有更大自由度。因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监控能力及过滤技术有限,不足以判明网上每条信息是否侵犯他人隐私权,并且许多网民都是匿名登录,道德要求比较松,所以,就有人会在网上电子公告牌上或者电子邮件中宣扬他人的隐私。个人信息遭受最大的威胁就是商家未经消费者的同意而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此时的个人信息几完全处于失控的状态。网站还可以通过隐藏的导航电子软件收集被访问网站的信息。通过网站所记录的这些信息,商家会收集消费者的电子邮箱、消费习惯和阅读习惯,甚至是通信记录等信息。

2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在保护的现状

2.1 隐私权的立法不完善

当前,我国在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还无明确的立法原则,立法保护内容也无一个完整的框架,系统性不强。

2.2 网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盲目相信网站上的个人资料保护声明,轻易地提供自己的IP地址;在申请免费邮箱、MSN号、QQ号等,直接使用真实的姓名;登陆某些网站的时候,随意使用自己真实的信息注册会员等,埋下了隐患。

3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对策

3.1 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隐私权立法模式

我国在选择网络隐私权立法模式上,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在国家利益、用户个人隐私利益和行业利益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应采取必要的立法方式来规制网络电子产业。又因我国的法律体制和一贯的法律传统,我国在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模式上应采用立法、技术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既要加强立法,也要从多个角度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具体而言,即由行业自律组织制定出保护消费者隐私权的行业规范,把该标准作为最低的法定标准;如果经营者遵守该标准,就是合乎法律规定的,可以免责。采用行业自律,不仅可以结合各个行业的特点,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克服法律的僵化,还能实现行业的规范与法律的监督。

3.2 对网络隐私权单独立法

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的延伸,这就意味着它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关系密切。因为网络环境的复杂性,非常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网络隐私权法来保护网络隐私。该法主要包括下述内容:一是权利人对个人数据资料的权利。主要包括权利个体对个人信息资料的知情权、选择权、控制权。二是个人数据资料的搜集和利用。对于个人数据资料的搜集和利用必须要确保权利人不反对。搜集数据资料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取得。使用个人数据资料不得私自篡改和非法使用。非经权利人同意,不得擅自披露他人数据信息。三是侵权救济。设专门的数据资料管理机构,如发现数据资料的不当使用,造成网络隐私仪权,权利人即可要求停止损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还应明确规定权利人可以请求司法救济的途径和方式。

3.3 明确侵犯隐私权的责任承担体系

在制定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时,应以原则性的法律规范为主,尽量避免过于具体或僵化的法律条文。

3.3.1网络用户的责任。网络用户不得在网上散发恶意信息,不得冒用他人名义发布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网络用户应具备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在网上随便泄露个人隐私,否则后果由其自己承担。

3.3.2网络服务商的责任。网络服务商应本着诚信的原则保护用户的信息,不得私自泄露、出卖、非法利用自己保管的用户数据资料来赚取利润,并要合理的注意义务和安全保障义务。如果因网络服务商的疏忽和侵权造成了用户损失,网络服务商应该赔偿。

3.4 强化网络行业的自律建设

应该通过法律手段才能有效落实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所以,我们应采取行业自律与立法规范相结合的模式,有效保护网络隐私权,并借鉴国际上立法规范的先进模式。首先,可以成立一个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行业自律组织,更好的规范行业者的行为,保护网络隐私权。其次,应该赋予公民代表监督网络行业的各大小服务商权利,随时能突击检查服务商的行为,克服行业自律的弱点,协助国家保护每个公民的网络隐私权。这样网络行业自律组织因为制定了相应的自律办法,并通过其内部组织机构的运行来规范其组织成员行为,有利于解决组织成员的冲突,实现内部秩序的平衡协调,进而杜绝网络隐私权受侵害的现象。

3.5 提高网络用户的防范意识

网络普及后的受众是社会公众,这就意味着网络用户本身无阶级限制,任何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用户,但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法律知识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即便是网络用户察觉到了个人隐私信息被侵犯,也不知有效防范,甚至是自己的隐私被侵犯都浑然不觉。所以,必须强化网络用户个人网络隐私权保护意识。提高个人的警惕性,就能有效避免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陈煜.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3).

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探究 篇4

(一)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基于网络,没有网络就没有网络隐私权,这是学者对网络隐私权的看法,对于网络隐私权的定义,学者普遍认为,网络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诽谤意见等。

(二)网络隐私权的侵权特点

第一、侵权地域广。

因为网络隐私权发生在网络,网络没有地域可言,所以侵权的地域广,侵权行为可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网络中。而在现实生活中,侵权只发生在某个特定的地点。

第二、侵权范围扩大。

传统的隐私权的侵权范围只限于与个人人格尊严有关的个人秘密,如感情生活、生理缺陷、裸照等。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范围除了与个人人格尊严有关的个人秘密,还包括与个人人格尊严无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如姓名、电话、住址、工作单位等。

第三、信息具有经济价值。

只要在网络上发送和传播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就容易被传遍世界各地,也容易被不法商家牟利,所以个人数据就具有了经济价值,这种价值是虚拟的价值。

第四、侵权手段多样化且具有隐蔽性。

侵权手段的多样化体现在网络技术方面,网民可以利用网络病毒、监控软件等手段获得个人信息,且获取的过程中受害人没察觉,不留一丝痕迹。这便体现了隐蔽性。

第五、传播速度快。

因为网络不具有地域限制与时间限制,因此网络的个人信息只要发布到网上,便会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传统的隐私权被侵害时,传播的速度有限,只在一定的地域内传播。

二、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不足

(一)立法上的不足

我国的大多数法律法规把网络隐私权置于名誉权下保护,如《民法通则》。这样的一种保护方式会带来很多问题。在人肉搜索的案件中,涉及者不仅人数多,且地域分布广,这也就在无形中对侵权主体的判定带来困难。虽然某些地方颁布了一些法规,如《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但这些只是属于地方。

(二)监管上的不足

针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国外如美国、欧盟都设立了网络隐私权的监管部门,这些监管部门不仅对外宣传网络安全知识,还对网络隐私权进行专门的管理。而我国却未设置类似的监管部门。

(三)行业自身的不足

由于政府对互联网行业进行监督时着重对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信息进行规制,造成互联网行业对涉及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信息保护力度不大,还有互联网行业制定的网络自律虽具有一定的倡导性,但是否能执行难以保证。

三、强化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对策

(一)要把网络隐私权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权规定

首先,民法要进一步完善有关隐私与隐私权特征、隐私权的保护范围等内容。其次,民法要明确隐私权的责任承担,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二)对网络隐私权进行专门的立法

为了更好地保护网络的个人信息,网络隐私权的专门立法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规定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基本原则。1.信息收集限制原则,是指个人信息应征得当事人的同意才能收集。2.信息使用限制原则,是指个人信息的公开和传播需要征得当事人的同意。3.公开原则,网络运营商和普通大众使用公民的个人信息时要对该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公开,使公民了解个人信息已被透露。其次,要规定网络运营商和网络使用者的权利与义务。网络运营商对信息应具有注意义务、事先审查义务、告知义务、还有删除、屏蔽信息的义务。网络使用者应遵循网络运营商告知的内容。

(三)完善《侵权责任法》

在人肉搜索中,参与人数多,谁是侵权者难以确定。笔者认为被侵权人应收集相关的证据,收集证据后由网络运营商判定侵权人,然后由网络运营商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删除或屏蔽,当损害后果减少到最低时,再把证据拿到法院,由法院来判定谁是侵权人。

(四)设置救济方式

笔者认为,对于隐私权的侵权责任,可以是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赔礼道歉。在停止侵害方面,侵权人应对被侵权人停止侵害。在赔偿损失方面,法院应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判定赔偿金数额。在赔礼道歉上,应通过双方协商来决定道歉是否公开。

四、结论

纵观我国在网络隐私方面的法律现状,立法、监管及行业自身的漏洞暴露了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不足,给网络隐私权侵害的发生以可乘之机。对此,我国应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做法,从立法、监管等方面予以完善,适当规制人肉搜索,充分发挥其长处,更好地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

摘要:网络搜索的衍生和发展给公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如果能合理利用这一新兴搜索方式,将会对我们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引起对网络隐私权的侵犯。如何防范人肉搜索对网络隐私权造成的侵害,除了完善法律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还需要对人肉搜索进行规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网络隐私权。

关键词:人肉搜索,保护对策,网络隐私权

参考文献

[1]黄辉.网络隐私权对传统隐私权的若干突破[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2]苏令银.隐私权:信息与网络时代的重要人权[J].社会,2012(05).

[3]刘贵荣.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制度化[D].山东大学,2008.

[4]汪健敏.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王旋.网络隐私权保护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6]张奏进.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J].企业导报,2015(1).

[7]李冰.论网络隐私权保护[D].中国海洋大学,2013.

[8]张伟.浅谈网络隐私权的保护[J].法制与社会,2011(20):209-210.

[9]陈庆枫.论网络隐私权保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

民法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困境论文 篇5

民法对我国当前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所处困境首先体现在没有明确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立法。当前我国相关法律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都是一种间接保护,尚无具有独立权利类型的法律对网络隐私权进行保护。

我国目前的网络隐私权是在传统隐私权的法律范畴内进行处理的,属于名誉侵权之列。即使这样,名誉权与传统隐私权也并非完全重合,而网络隐私权更是有着自身独特性,将网络隐私权的处理纳入到名誉权的相关处理之下反映了当前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的缺失和无奈。网络隐私相对于传统隐私和名誉权来说有着很强的特殊性,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仍然不能很好完成。单就立法程序来说,越过传统隐私权而直接对网络隐私权进行立法也不符合我国立法的相关规范。即使能够越过一般法而制定特殊法,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也只能采取列举的形式说明哪些行为属于网络侵犯隐私权,但是由于网络行为更新快,所制定的法律不可避免地要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2.2司法困难

相比于立法缺失,在具体司法过程中保护网络隐私权也处于相当的困境。具体来说,当前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没有特殊法可依,所依靠的《侵权责任法》对于隐私权的保护仅是泛泛而谈,例如处理相关案例时主要援引的第二条内容是“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当面临具体的网络隐私权侵权案件时,法官往往会无所适从。另外,涉及网络隐私权案件往往有多于普通隐私权的涉案人员,而网络人员的真实身份也不易确定,涉案人员位置分散给管辖权也带来挑战,当事人取证也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而增加困难,种种原因给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司法处理增加了困难。

2.3执法限制

执法限制主要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一般造成的网络侵权都有较多的涉案人数,侵权责任难以确定,这些特点也决定了网络侵权一旦出现就很难挽回。处理网络侵权时如果当事人诉诸法律其本身就是对隐私权的再一次伤害,而公开道歉更会引发新一轮的关注和“人肉搜索”。

网络安全问题无疑是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巨大挑战。、病毒、木马等各种不同危险因素都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带来风险。越来越多的新型病毒不断出现,能够记录、复制、窃取个人信息的软件在网络上层出不穷,以至于经常出现网络隐私已经遍及整个网络却一时间无法找到信息散布的源头。网络技术的快速提高古城中利弊皆有,而网络空间的无限性更加滋长了利用网络技术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

3.提高民法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出路

3.1明确保护范围

借鉴西方国家在网络隐私权保护中的先进经验首先就是要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具体范围进行明确和规范。在英国1984年就颁行的《英国数据保护法》中对网络隐私权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概括,主要包括IP地址、网络财产、信用等在内的私人信息,通过网络组织参与的各项私人活动,包括电子邮箱、私人数据库等在内的私人领域。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工作要首先明确保护范围,为深入保护打好基础。

3.2确立保护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条款和网络隐私权的具体特点,在进行网络隐私权保护时要遵循一定原则。自主原则,个人有权利决定合法发生、变更、消灭民事关系,在保护网络隐私权时尊重个人的自主权。无害原则,任何人和组织在了解他人网络信息后都不得以非法途径进行披露和利用,特别是不得复制、改动、破坏他人私人数据。知情同意原则,在处理网络侵权案件时必须要确认受害人是否在知情的前提下对个人信息的使用、复制等行为作出了同意的决定,这种知情只限于对信息了解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不完整的信息对于受害人来说可以理解为没有知情。

3.3健全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基础和重要于段。健全法律规范要求在当前我国网络侵权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现有《侵权责任法》的完善中增加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条款。在适当条件下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制定我国特色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在保护网络隐私权时要坚持综合保护的原则,将宪法、刑法、民法与行政法、诉讼法等结合起来共同保护。相关部门在当前我国没有特殊法对网络隐私权进行保护的情况下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范网络行为,保护网络隐私权。

3.4增强网民自律

当前,我国不断开展打击网络犯罪行为,造谣、传谣等一批网络大V被逮捕,网民在网络上的行为也不断得到规范,这些都是基于我国越来越严重的网络隐私权保护困境而产生的,对于净化网络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网民在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行为上既是受害者有时又是施行者。网民自律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相关网络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重视对自己隐私的保护,同时又需要不断增强纪律性,将“朴素见义勇为”的思想纳入到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中去,不能肆无忌惮地跟风侵害无辜人的网络隐私。

4.结语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篇6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现状;维护

一、隐私和隐私权的概念

本文所称的隐私是指自然人的隐私。自然人的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1]我个人认为上述观点对隐私没有一个具体的物质性评价。我理解的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让他人知悉的一切秘密,如:通讯秘密、个人财产状况、个人私生活情况等。

隐私权的概念和理论,最初源于美国。1890年,美国法学家布兰代斯和沃伦在哈佛大学的《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隐私权》,提到“保护个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感情的产物之原则,是为隐私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隐私权。此后,关于隐私权的理论,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承认。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骚扰、知悉、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2]一般认为,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其内容具有真实性和隐秘性,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宁静权、私人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及个人隐私利用权。[3]由此可见,隐私权在人格权利中的基礎性和重要性。

二、网络隐私权的含义

网络空间的个人信息隐私权主要是指“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4]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空间中的体现,它伴随着英特网的普及而产生的新的难题,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比传统隐私权保护更为困难。

三、我国隐私权保护的法律适用

网络隐私权与隐私权两者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那么网络隐私权遭到侵害适用解决名誉侵权的法律条款,这种解决方式自然是不妥当的。这种间接保护方式不仅在诉讼上不方便,不利于受害人寻求司法保护。在实体上,如果隐私的侵害没有可参照的法律规定,则无法进行司法救济,例:泄露他人隐私,既未造成名誉权损害,又未造成其他权利损害的,法律就无法对其进行救济。

网络隐私虽然属于隐私的范畴,可因为它网络技术性、数据性、虚拟性等原因,如果它一旦遭到侵害,用户个人想追究侵权责任就十分的困难,没有足够的技术作为支持,对侵权人身份的辨识几乎是无法实现的。这时立法对网络隐私遭侵害采取间接保护方式,那么普通的被侵权人想通过法律保护自身权益的道路可能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堵塞。所以,在信息网络法律中单独构建我国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四、我国关于保护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的相关条款

1.隐私权的民法保护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虽未明确提出隐私权,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却将隐私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利益加以保护,第1条和第3条有相关规定,这是有关隐私权立法的一大进步。这两条规定有将隐私权规定为独立人格权的趋势。

2.隐私权的刑法保护

如果他人故意侵害公民隐私权,造成严重后果,则要受到刑法的处罚,我国《刑法》252条、253条对此有规定:隐匿、毁弃、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邮电工作人员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这是我国以刑法间接保护方式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体现,但它并没有以侵犯隐私权罪定罪论处,而是以侵犯通信自由罪和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处罚。这表明还有很多严重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都没有受到刑法的保护。

3.隐私权的诉讼法保护

我国《刑事诉讼法》15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民事诉讼法》66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12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行政诉讼法》30条规定,代理诉讼的律师,可以依照规定查阅本案有关材料,可以向有关组织和公民调查,收集证据。对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材料,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保密。经人民法院许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代理人可以查阅本案庭审材料,但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45条规定,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4.网络隐私权的相关法律保护

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18条规定:“不得擅自进行未经许可的计算机学校,篡改他人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若要这些规定系统地对网络隐私权加以保护,不是它们所能胜任的,而且在审判实践中可操作性也不强。虽然这些规定只保护网络隐私权的部分组成,但这表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在我国已经开始呈现出部门化、独立化和特别化的趋势,制定旨在保护个人网络隐私权的单行法律法规将要走上议事日程。

由上可知:虽然我国法律已经开始重视对隐私权的保护,但却没有一部法律直接将隐私权这个词写进法律条款中,也并没有具体规定隐私权的内容和侵犯隐私权行为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商业秘密可以视为法人隐私

[2]电子商务指在网上进行商务活动。其主要功能包括网上的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和货物递交等销售、售前和售后服务,以及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计及生产安排等多项利用开发的商业活动

[3]本文中称的网络商是指所有利用网络从事商业活动或非商业活动者

[4]刑法285条,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286条,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研究 篇7

提及网络隐私权一般要从传统隐私权谈起,隐私权的概念从始至今在不断变化,还没有一个官方的概念,我国当今最具代表的是王利明教授给出的“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其中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个人身高、体重、病历、身体缺陷、健康状况、财产状况家庭情况、婚恋状况、爱好、缺点、政治倾向等,这些信息未经本人许可,不得收集、利用和公开;私人活动主要包括一切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比如夫妻生活、走亲访友及其它社交活动等,这些个人活动未经本人许可不得随意监视和刺探;个人领域主要包括个人住所、旅行的行李、私人的抽屉、个人口袋、日记本和信件等,尤其是个人身体的隐秘部位,这些私有领域,未经主人许可他人不得侵入。

1 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及特点

1.1 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网络隐私权的概念还不统一,甚至“网络隐私权”一词也并非法定术语,我国学者赵华明认为:网络隐私权指自然人在网络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收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等。如今的网络越来越虚拟现实,并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因此网络隐私权的主客体及活动和传统隐私权大体保持一致,但每个部分都有所扩充,主体仍然是对客体实施活动的人,客体是指现实中自然人的个人信息、个人活动和个人领域,但是网络隐私中每部分内容都有所增加,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增多,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也在继续扩充。

1.2 网络隐私权的特点

网络隐私权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在传统隐私权的基础上呈现出更加突出的特点:

(1)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范围扩大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内容首先包括传统隐私权保护的内容,这些隐私在网络社会中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如声音、图像和文字等形式;有一些内容,如性别等,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隐私,但是在网络中却成为隐私;另外还产生现实社会中没有的隐私,如QQ号码、电子邮箱地址、网域名称、各种网络账号和密码等个人信息,浏览网页、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等各类私人活动;数据库、服务器、电子邮箱等个人领域。由此可见网络隐私权保护内容明显扩大,并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还在不断增多。

(2)网络隐私权的内容更具经济价值

信息化时代,信息成为网站和企业宝贵的战略资源,作为一个经营者必须洞察和捕捉各种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量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利用成为可能,数量庞大的个人信息库被网络服务商当做交易的对象谋取利益,企业购买了个人信息库用于定制营销战略,同时,个人信息库的价值还在于可以无止境地被重复利用、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

(3)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行为复杂化

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网络隐私侵权行为越来越多样化,不只是表现为对个人隐私的盗取和传播,不正当的收集、加工和利用,甚至是买卖都将成为网络隐私的侵权行为。

(4)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传统的隐私权保护的重心是个人生活安宁不被破坏,而网络隐私权保护除了要保护生活安宁不被破坏,更重要的是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控制和利用,这是保护个人网络隐私权的前提和重点。

(5)网络隐私权的侵权后果更加严重

个人的隐私信息一旦在网络上被披露,在瞬间网络上的所有用户都可能看到,这会引起各地网民通过多种方式对个人生活轻则造成困扰,比如,不断地受到垃圾短信、电话、垃圾邮件或大批量的传播等,甚至造成严重的损失和伤害,如人身和精神伤害、财产损失等。

(6)网络隐私权保护更加困难

随着网络应用的增多,泄露个人信息的几率增大,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侵权行为过程中使用的技术越来越高、侵权行为越来越隐蔽,再加上很多网民因为网络安全知识的缺乏,对网络安全重视不足,在网络聊天、通信、购物、浏览网页及网上娱乐等过程中,相关信息泄露,或被专门的软件跟踪将会导致泄露个人隐私;还有一些网络服务商将用户的个人信息非法转让给第三方,造成用户信息泄露,这些事件在大量的网络应用过程中都很难防范。

2 网络隐私权侵权行为及其分析

网络的出现使隐私权侵权行为方式在传统隐私权侵权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归纳如下:

(1)未经授权在网络上宣扬、公开、传播他人隐私。网络是一个虚拟、开放式的空间,信息发布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因此,出现隐私权侵权行为很难查出。隐私信息泄露常通过论坛、网站、邮件的方式实现,隐私一旦在网上被泄露,几乎所有的网络用户都可以浏览并再次传播,很难控制,这种隐私权侵权方式比传统的隐私权侵权方式给当事人带来的后果更加严重。

(2)非法收集、买卖和利用个人数据。非法信息收集指的是网络服务商和硬件服务商在提供服务的同时非法收集用户信息,或者网络用户通过传播木马等软件在网络中盗取或记录网络用户的隐私信息。非法收集的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很多被出售给第三方或直接利用,从中谋取利润或进行一些不正当行为,甚至有些信息是一些机构通过正规渠道收集,但被非法出售给第三方。

(3)篡改或监看他人电子邮件。邮件成为网络用户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通讯方式,入侵者通过对客户端或服务器端对邮件进行入侵从而达到篡改、监控、冒充或破坏邮件的目的。

(4)发送垃圾邮件。垃圾邮件大多以推销或宣传为目的,未经用户同意向用户邮箱中发送邮件,大量的垃圾邮件经常会占据邮箱大量的空间,使正常邮件无法接收,并且用户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垃圾邮件进行处理,给用户带来了麻烦。

3 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探讨

3.1 通过法律法规保护网络隐私权

我国现行关于保护隐私权的相关法条在多部法律法规中都有体现,如《宪法》的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民法通则》的第一百零一条、《刑法》的第二百四十五条、第二百五十二条、第二百五十三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第三十条、《妇女权益保护法》的第三十九条和相关司法解释中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的部分内容的侵权行为做了处罚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的第十八条、《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第七条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的第十二条也对隐私保护问题做了规定。虽然以上很多法律法规中都对隐私问题,但是分散在各文件当中,并没有针对性的对隐私权予以系统的保护,网络隐私权保护更是很少提及。

2009年12月2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明确指出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并对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行为做了规定。其中第二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隐私权成为民事权益被明确指出,并且第三十六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分析了以上各部法规会发现网络隐私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正处于发展和健全阶段,通过完善的法律作为保护网络隐私权强制规范是必要的,但同时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行为和行业的自律行为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目的。

3.2 通过网络行为规范保护网络隐私权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的不断增多,网络安全问题随处可见,有统计数据表明:电脑感染病毒在网络安全问题中比率最高,占90.8%;其次就是个人信息被盗窃、修改,占44.8%。在日常网络行为过程中可能随时被监控,用户的隐私可能随时被黑客软件记录。因此,作为一个普通网络用户应该具有最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规范的网络行为方式是从内部防范隐私泄露最基本的方法,网络使用规范归纳如下:

(1)经常清理系统日志及各种软件使用痕迹。如:cookie、qq和MSN聊天记录等。

(2)网络用户注册时谨慎填写真实信息。在填写真实姓名、手机号、邮箱和职业、爱好等请事先了解网站对个人隐私权保护是否有明确声明,之后酌情填写。

(3)申请一个备用邮箱,用于网络信息填写时使用。

(4)在网络中存储或传递重要文件要使用PGP等加密软件加密,并且不要以敏感的文件名命名。

(5)密码位数尽量多,最好是数字、大小写字母和特殊符号混排。

(6)不要在随意的一台客户端办理办理重要业务。比如改账号密码、登录网银账户、网上购物、登录网络重要系统或进行网络交易等。

(7)发送重要邮件要有效的使用证书功能。发送者邮件携带证书可以证明发送者身份,并可以实现抗抵赖性,发送邮件时使用对方证书可以实现保密通信。

(8)系统病毒防护。定期升级病毒库和防火墙,经常查杀病毒,及时给系统安装补丁。

参考文献

[1]张秀兰.网络隐私权保护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辛春霞,师迎祥.网络隐私权概念新解[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

[3]陆爱红.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实困境及决策应对[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4]王萌.论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前沿.2009.

网络隐私权保护 篇8

一、什么是精准营销?

21世纪的世界经济更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 使世界经济逐步迈向“无国界”的新经济时代。在全球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推动下, 电子商务已成为众多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和贸易活动的重要形式, 与消费者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构成了强大冲击, 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精准营销体系随之产生并在在一定程度上将取代传统的营销方式, 逐步成为现代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世界市场学权威、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精准营销指“就是公司需要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 需要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精准营销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的个性化营销活动, 通过市场定量分析的手段 (marketing test) 、个性化沟通技术 (数据库、CRM、现代物流等) 等实现企业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具体来说, 精准营销有这样几层含义:

(一) 精准营销借助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及现

代高度分散物流等手段保障和顾客的长期个性化沟通, 使营销达到可度量、可调控等精准要求。摆脱传统广告沟通的高成本束缚, 使企业低成本快速增长成为可能。

(二) 精准营销就是通过可量化的精确的市场定位技术锁定特定的顾客群体。

(三) 精准营销保持企业和客户的密切互动沟通, 从而不断

满足客户个性需求, 建立稳定的企业忠实顾客群, 实现客户链式反应增殖, 从而达到企业的长期稳定高速发展的需求。

(四) 精准营销借助现代高效广泛分散的物流使企业摆脱繁

杂的中间渠道环节及对传统营销模块式营销组织机构的依赖, 实现了个性化关怀, 极大降低了营销成本。[1]

在传统媒体上投放广告, 往往“有一半的钱被浪费掉了, 糟糕的是, 并不清楚是哪一半。”通过精准营销精准投放, 直达目标客户群,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可以追踪、研究用户的偏好, 这是其精准营销的基础。每个IP背后的网民的上网行为、浏览习惯、注册的个人信息, 都可通过技术手段获取、挖掘,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长期积累和深度分析, 广告商便有机会深入了解用户行为和喜好, 按照每个用户的行为特点、地域、兴趣爱好等挑选最匹配的广告信息。一个音乐爱好者与一个美食爱好者, 在访问同一个网站的页面时, 看到的广告并不相同, 因为系统已经记录了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喜好, 使得广告的设定不再千篇一律。[2]

互联网精准营销正是以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为基础的, 向消费者个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为目标的, 但是这些数据也暴露了消费者的隐私, 同时也会被卖给第三方用于另外的营销活动, 因为这毕竟存在巨大的利益诱惑, 因此网络精准营销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人隐私权造成侵犯。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 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3]

二、国际对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

由于各国政府对产业利益和个人隐私利益的权衡取舍的不同, 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一为行业自律模式, 二为立法规制模式。美国采取行业自律模式, 而欧盟采取立法规制模式。

(一) 美国行业自律模式

即依靠网络服务者的自我约束和行业协会的监督来实现。美国的隐私权保护法律较为宽松, 为了鼓励和促进网络产业的发展, 一直对网络服务提供商实行比较宽松的政策。不主张通过严格的立法, 对网络服务提供商施加过多的压力和义务。如美国《公正信用报告法》 (Fair Credit Act, 简称FCRA) 规定金融业作为信息使用者收集与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均不需要经信息主体授权。

近年来美国政府加大了对网络用户隐私权的保护, 2012年2月23日提出网络用户隐私权利法案, 用户隐私权利法案为如何保护用户隐私设定了7项原则, 其中包括网络用户有权控制哪些个人数据可以被收集和使用, 有权得到易于理解的有关隐私和安全方面的信息, 个人信息被收集、使用、披露的方式必须与用户提供这些信息的背景相一致, 企业必须负责任地使用用户信息等。

(二) 欧盟立法规制模式

由政府通过制定法律的方式, 从法律上确立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各项基本原则与各项具体的法律规定、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司法或者行政救济措施。无论是1995年制定的“有关个人数据处理与自由流通隐私权保护的一般指令”, 即《欧盟数据保护指令》。还是1998年10月制定的《网络私人资料保护办法》。都注重对个人隐私权益的充分保护和尊重, 严格地限定在传递和使用个人数据时必须遵守规则。网络服务提供商在网上搜集用户隐私材料的行为更规范, 网上用户的个人隐私更容易得到保护。

(三) 两种模式的比较

对美国而言, 其采用行业自律模式明显有利于网络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但是, 这一模式对网络服务商的义务规定过于宽松, 扩张了网络服务商的权利而降低了网络用户隐私权的保护程度, 这就容易引发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行为问题。因为这种模式完全建立在行业自律的基础之上, 依靠网络服务提供商和与之有关的其它产业的自觉行动来保证这些规定的执行。[4]

欧盟采取立法规制模式虽然有利于个人隐私权益的充分保护和尊重, 但这种模式无疑增加了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法定义务, 增加了以网络服务提供商为代表的整个信息产业的成本, 甚至会损害信息产业的利益并阻碍网络的发展。

三、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

我国目前尚无一部系统的、全国性的隐私权法律, 更谈不上网络隐私权的专门立法。目前对隐私权的保护是分散的, 在宪法、刑法、诉讼法、行政法、民法以及各行业的行政规定中的具体条例都有涉及, 尽快出台一部系统的《隐私权保护法》已势在必行。

在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 目前涉及的规章办法的有:

(一)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中提及“电子公告服

务提供者应当对上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 未经上网用户同意, 不得向他人泄露”, 违反此规定者, 由电信管理机构

(二)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7条

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三)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

18条规定“不得擅自进行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 篡改他人信息, 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 侵犯他人隐私”。

这些规章办法都是原则性的, 过于笼统, 不便操作, 也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 对隐私权的保护的力度很微弱。

四、网络精准营销环境下个人隐私安全保护

(一)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为了保护隐私权, 我国应加快对隐私权立法保护进程, 取消现有的过于笼统, 不便操作, 对隐私权的保护很微弱的政策规定, 制定一部专门《隐私权保护法》, 提高隐私权保护的效力和力度。同时建立专属的保护机构, 发挥宣传教育、提供法律救济等重要作用, 以实现我国政府对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保护的系统化管理。

(二) 加强网络精准营销环境管理

在网络精准营销中, 首先准确、明确、详细地规定网络营销中客户的个人隐私问题、用户所承担的义务和用户的权利。规范所有以网络营销为媒介来处理和使用电子商务客户的个人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对个人信息的收集行为, 明确商家和客户需担负的责任。其次对网络管理人员应该加强管理, 特别是统计数据的负责人应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程序、法律条文和所收集数据的意图、范围等使用, 并且还要对所收集的数据做到保持它的完整性、准确性。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还要采取相适应的保护措施, 从而确保客户的个人信息免遭侵害。[5]

(三)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软件, 运用这些保护隐私的软件就可以有效的保护自己的隐私。作为网络个人应及时安装这些保护软件, 同时及时更新软件。因为这样能够真正的运用科技方法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免受侵害。[6]

由于手机用户的大量增长及网络广告的精准投放, 网络精准营销成必然趋势。如何防止网络行为中的个人隐私受到侵害, 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同时也要逐步的完善互联网的安全技术, 加强对互联网营运商道德教育自律教育, 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对隐私权保护的经验, 并在其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 进行相应的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探索和实践。使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695.htm.[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695.htm.

[2]搜搜百度.http://baike.soso.com/v53575.htm.[2]搜搜百度.http://baike.soso.com/v53575.htm.

[3]王菲.互联网精准营销的隐私权保护[J].国际新闻界, 2011, 12.[3]王菲.互联网精准营销的隐私权保护[J].国际新闻界, 2011, 12.

[4]吕益林, 吴子贵.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探析[J].情报杂志, 2004, (07) .[4]吕益林, 吴子贵.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探析[J].情报杂志, 2004, (07) .

[5]速商网络.网络营销大环境下的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 2013-3-23:3068.[5]速商网络.网络营销大环境下的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 2013-3-23:3068.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探讨 篇9

1 网络隐私权的界定

网络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网络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 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 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工作、搞学术研究。网络技术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 催生了电子商务等新的技术的发展。总之, 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在网络世界里, 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更多地信息, 同时也会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网上, 他人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追踪、记录, 并通过收集到的信息挖掘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这样就会将我们的个人隐私暴露。但是, 现在的网络技术还无法真正实现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保护好个人隐私问题成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难题。

网络隐私权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新出现的一个名词, 是隐私权的外延。所谓网络隐私权就是指自然人在网络上进行合法活动而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复制、传播、利用的一种人格权。同时, 网络隐私权也明确规定了网络用户不能在网上随意公开他人隐私信息。

2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现阶段, 我国还没有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均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 即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有关于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内容, 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体系。例如, 在我国《宪法》的第38、39、40条中有关于公民个人权利不受侵害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规定, 这虽然涉及到了公民隐私权保护, 但是没有明确地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规定。除此之外, 在《刑法》、《侵权责任法》中也有类似的内容。但总体而言,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还是存在下述几点问题。

第一, 互联网行业缺乏自律性。我国很多大型的互联网网站都明确提出了自己对用户隐私权保护的声明。但仔细研究这些所谓的隐私权保护声明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 就是这些声明中的内容比较笼统, 没有具体地实施措施, 如果用户不仔细研读是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的;其次, 这些声明中很少涉及到个人数据使用以及保护的条款, 即没有抓住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重点。最后, 这些声明都是由网站自己制定的, 没有用户参与, 用户如果想要使用网站中的数据只能选择接受他们的声明, 这样对用户而言是极其不公平的;

第二, 我国缺乏系统性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体系。我国现阶段在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还比较落后。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还没有真正的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条款大多是出现在政府各个部门的行政法规中, 一方面这些行政法规不具有法律效力, 另一方面这些不同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中存在一定的冲突, 难以在实践中使用。

3 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鉴于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工作比较落后, 一定要完善现有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一方面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 要将国外的成功经验转化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实施方法。

第一, 要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立法工作应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完善我国民法体系中对网络隐私权的专门规定。我国只有关于隐私权的界定, 没有明确的关于网络隐私权的规定。现在经过多年的研究, 学术界在网络隐私权概念的界定上已经达成共识, 只需要在以后法律中予以明确的规定即可。其次, 要完善《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中有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内容, 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需要不断完善。最后, 要明确规定哪些行为属于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这样, 一方面可以为以后的立法工作提供明确的目标,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网络用户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属于侵权行为, 进而减少侵害网络隐私权行为的发生。

第二, 要加强互联网行业的自律性。首先, 各个网站应明示用户隐私权保护的声明, 必要细化其中的内容, 让用户能理解声明的具体含义;其次, 要成立行业自律组织, 监督各个网站的隐私权保护的实施效果。最后, 还应成立专门的网络隐私权保护达标认证机构。

4 总结

总之, 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侵害用户隐私权的行为。这这种情况下, 必须要加强对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工作的重视, 保护用户的网络隐私权, 促进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但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一些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其中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就是网络隐私问题。近年来, 发生了多起网络侵权行为, 极大地伤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开始寻求法律方面的保护, 想借法律来保护网络隐私权。因此, 进行有关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将结合我国对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实际情况, 对此展开研究, 希望对以后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方金华, 陈炼星.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研究——以国外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篇10

一、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及特点

1890 年,美国的两位法学家布兰蒂斯和沃伦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隐私权》的文章,并在该文中使用了“隐私权”一词,被公认为隐私权概念的首次出现。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2]。而当下,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网络下的隐私权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严格来讲,网络隐私权并非一种新的隐私权,而是传统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展。当前,我国对于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学界对于网络隐私权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网络隐私权是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的一种权利。”[3]也有学者认为:“网络隐私权主要是对网上个人资料进行保护的权利。主要属于隐私权中个人资料隐私权的范畴。”[4]而笔者更赞同以下观点:“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私人信息及私人的虚拟财产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漏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5]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快速性、互动性等特性,较之于传统隐私权,除了具备的一般特点外,网络隐私权又有以下特点:

第一,内容更加广泛。网络隐私权的内容相对于传统隐私权来讲,范围要更加广泛,信息也更加多元化。除了可识别的个人信息、个人隐私之外,还包括许多衍生内容,比如网络用户的数据信息或交易密码:QQ账户和密码、邮箱账户和密码、银行卡账户和密码、登陆网络游戏的个人身份信息等。

第二,侵权行为更加隐蔽。众所周知,网络是虚拟开放的空间,网络上的个人信息不同于实际物品,具有可复制性,人们很难实际控制。因而比较于传统隐私权,网络环隐私权的侵犯并不易及时被发觉。在互联网时代,侵权人更容易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破译功能获得网络上的个人信息,一般网民即使个人信息泄露也很难及时发觉,往往在个人隐私被大面积传播、造成恶劣影响后才发觉。

第三,救济更加困难。在当前,我国公民网络信息登记并没有全面实现实名制,很多网民在网络上登记的个人信息资料并不真实,侵权人的真实身份很难查询。当侵权人在网络上搜集、传播、非法利用公民个人隐私时,其自身则隐身于网络背后。当侵权结果产生后,关于侵权主体的确定,存在很大的困难。还有网络隐私权侵权的时空性,使得侦查管辖权很难确定,所以要进行侦查相当的困难。首先,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手段,一般网民无法查询IP地址,即使查询到也难以在第一时间锁定责任主体。另外,侵权证据也难以确定,网络内容可以随时删除,因此在网络上追本溯源很困难,也难找到首发的侵犯踪迹。最后,如何确定侵权的危害后果则是第三大难点,通常情况下,网络隐私权被侵犯带给受害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损害,这种损害本身难以量化并且不同当事人由于自身抗压能力与所处环境的不同,造成的损害也有所不同,因此要确定损害后果是很困难的。

第四,侵权结果的危害性大。因为网络隐私权侵权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除了造成物质损失外,更多的是给被侵害人造成了名誉上甚至是心理上的长久伤害,有时甚至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2013 年,广东陆丰高中女生安琪被怀疑偷窃服装,服装店主将她的照片发布到网上,随后安琪遭到人肉搜索,个人隐私信息被曝光。女孩不堪压力自杀身亡。并且,由于互联网的全球性,个人隐私一旦在网上被披露,就有可能广泛传播于全球范围内,且其传播速度之快是不可估计的。2014 年,苹果i Cloud遭黑客攻击致使多位好莱坞女星裸照泄露,迅速在全球传播。另外,当前伴随着个人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的普及,一旦用户泄露个人银行账号信息,陷入网络陷阱,则其账户上的存款可能瞬间被划走,导致其巨额财产损失。

二、当前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现状

当今,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的大量信息储存于互联网之中,人们工作、学习、购物、交流过程中往来的邮件、聊天信息中包含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其中不乏个人隐私,这些通过互联网储存和传播的个人信息其安全该如何保护,这对于我国相关立法者和互联网管理部门都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当前,我国有关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并不完善,公民隐私权意识比较淡薄。我国对隐私权的研究和保护起步较晚,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并没有单独立法,而是散于见其他法律规范中,而由此衍生的网络隐私权在法律保护上更显苍白,相关的法律保护仅仅属于起步阶段。

首先是宪法层面的保护,我国《宪法》条文中并没有针对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直接条款,只是依托于对人格尊严和通信自由保护的条款,间接为公民的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依据。其次是民法层面的保护,这方面主要有两部法律,一部是《民法通则》,另一部是《侵权责任法》。我国《民法通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隐私权,也没有针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直接条款,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 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意见》将侵犯隐私权等同于侵犯名誉权,并处于相同的保护处理,属于间接保护。《侵权责任法》第2 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明确将隐私权作为一项民事权益予以保护,首次将公民隐私权由间接保护改变为直接保护。在刑事立法方面,依据我国《刑法》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有可能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或者侵犯通信自由罪等。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缺少针对网络隐私权的专门立法,难以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公民网络信息急需加强保护,司法机关在审理侵害网络隐私权的案件时容易出现“真空”,存在无法可依的局面。即使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立法较为分散且缺乏针对性。大多数相关立法都是原则性的、笼统的概括,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保护机制,很难加以具体的操作,并不能全面、充分地保护网络使用者的网络隐私权。

第二,相关立法存在滞后性。当前网络技术创新不断突破,网民上网形式不断更新,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侵害面也在不断扩大。虽然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侵权行为进行了规范,但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与立法的滞后性导致这些法律法规很难全面地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因此,需要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隐私权侵犯的新特点,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

第三,立法保护不够全面。虽然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对网络隐私权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但过于笼统概括,对网络隐私权侵权主体的范围和侵权类型都规定得不够全面。另外,在网络运营商自律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自律规范,不利于发挥行业的自律性。

三、加强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第一,尽快制定《网络隐私权保护法》,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提供全面、系统的法律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可借鉴国外网络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与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与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在专门的法律法规中,应当确定网络隐私权的定义,对需要保护的个人信息清晰地划定范围,让公民了解守法与违法的界限。对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方式也要进行明细的界定和划分,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侵权责任和侵权救济进行确认。

第二,适当修订《刑法》《侵权责任法》相关条款,细化、扩充网络隐私权侵权行为方式的类型,还有对侵权主体的范围的扩充,把网络管理者等相关主体增加进网络隐私权的侵权主体范围。

第三,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当前,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属于技术领先、管理滞后。监管部门众多,但权力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导致在监管过程中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监管漏洞,整体监管效力低下。今后具体在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上,可以建立一个专门机构,集中管理权限,加强管理时效,要做到全面管理、不留死角。一方面,要加快互联网安全技术的升级,以此来保护网络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资料的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加强入网的控制、身份鉴别等,同时加强对客户端访问资料的管理。

第四,加强行业自律。由于互联网行业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导致相关法律的保护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行业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针对互联网隐私权的保护,需要发挥行业自律在规则制定、规则执行、规则监督中的作用。要尽快完善相关行业自律规范,建立行业协会,加强监督和宣传,强化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光明网,2015-02-03.

[2]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1.

[3]周汉华.个人信息保护前言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56.

[4]国家保密局法规处.德国荷兰保密制度[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36.

网络隐私权保护 篇11

关键词: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法律保护

一、网络开放平台的发展与用户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实困境

1.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技术困境

我们在面对的网络开放平台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着黑客技术不断提高、各种病毒软件越来越难以清除、木马程序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控制着电脑鼠标、各种监控软件不断升级、记录、复制、窃取他人网络隐私成了轻而易举的事。开放平台的发展,使得网络隐私依托的载体不断升级,来源也变的无限多样化。开放平台用户的隐私可以瞬间布满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难以追溯其原始来源,更难以控制其散播范围。

统一开放的标准是约束和规范国内互联网开放平台的先决条件。目前国内开放平台真伪难辨,内斗不断,急需对“开放”作出一个详细的界定。而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加之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以及对于键盘操控者身份的难以确定性,使得开放平台用户的网络隐私权受侵犯成了难以预防的技术难题。

2.文化法制传统和伦理困境

从中国自古文化与法制传统来看,法律从来都是社会中一种比较保守的力量,而不是一种变革的力量。封建家长制根深蒂固,儒家文化以“仁”、“礼”、中庸之道”为其核心,强调治理国家应当以德治为主,刑罚为辅,“礼”教化为主的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其次,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专门法律,相关规定散见于《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物权法》和有关诉讼法、婚姻家庭的立法之中,大部分法律法规都是对西方法律规范的参考和借鉴后的生搬硬套,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现在网络开放平台的迅速崛起,这些没有成系统和体例的法律规范性文件缺乏独立的理论和见解,一些制度层面的问题有待解决。第三,“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思想的束缚。在构建宪政制度保障网络开放平台的健康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味强调立法的作用,而忽视改革的力量。

二、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必要性

1.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要求重视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保护

规范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保护,对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意义重大。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它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层面的内容。从宪政建设的角度来看,政治制度层面需要推动司法制度的近代化进程,在政治观念层面主要体现在人权、自由、平等、法治观念的普及、发展和增强。网络开放平台的发展,为公民提供了一个更加敞开、更加自由的窗口,极易使民众的“网上集会游行”,最终破坏民主。而现代政治文明以民主为核心逐渐从垂直政治走向平民政治。我们知道,传统集权政治建立的是垂直的权力关系,而在现代文明条件下,权力更加分散,更加平面化,因此,重视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的宪法保护,与现代政治文明的方向是一致的。

2.对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提供全面的保护,需要宪法统摄、弥补和指导部门法

首先,随着网络开放平台的不断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大量的侵权行为因此发生,而这些侵权行为往往不是一个部门法或者一个权利系统能够解决的。解决以上问题,我们通常是比较被动的应对,或者通过调整部门法,制定新的规章条例等方法解决,造成的后果就是权力部门疲于应对,在操作过程中缺乏统一规范和判决标准,削弱了法律的权威。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了宪法的统摄和指导,协调各部门法规范,才能对网络隐私权提供全面的保护。其次,我们知道,法律本身具有滞后性,需要宪法的“原则性”、“概括性”来弥补具体法律中的太过具体以及疏漏。在出现法律“灰色地带”或者出现“法律空白”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宪法来指导司法行为和行政行为,以便更及时有效的保护网络开放平台用户的隐私权。

3.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保护是宪法保护的应有之义

宪法的首要目标是和终极价值是对人权的保护,侵犯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就是间接侵犯了开放平台用户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权利都属于广泛的人权范畴意义。人权的保障最佳实现路径就是宪政,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是通过宪法或紧急状态法来保障人的人格和尊严等基本权利的。所以,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保护是宪法保护的应有之义。

三、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1.完善我国相关法律

首先,在宪政环境下,公民权利观念、自由观念、法治观念、权力制约观念等,都是不得不提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平等、自由的权利观念,都是法律特别是宪法追求的最高法律价值,但是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也是不可行的。要对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进行全面保障,不可一蹴两就。首先,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经验。从目前来看,无论是美国模式还是欧盟模式,都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我们可以在尊重法制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成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网络产业服务。其次,可以在宪法中明确保护网络隐私权的重要性。近几年,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被侵犯的案件与日俱增,立法机关是否可以考虑对典型案例进行宪法案例指导或者将其写入修正案,然后再逐步完善相关立法,这样对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的保护会更具有操作性。

2.抓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开放平台服务商自治,提高网络开放平台用户自我保护意识

要实现对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的保护,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是基础。国家要强化开放平台技术创新,大力加强网络开放平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帮助开放平台用户抵抗计算机病毒、黑客、垃圾邮件的侵袭,从各方面为开放平台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彭礼堂,饶传平.网络隐私权的属性:从传统人格权到资讯自决权[J].法学评论,2006年01期.

浅析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篇12

一、隐私权、网络隐私权概述

1890 年,美国两位法学家路易斯·布兰蒂斯和萨莫尔·华伦在哈佛大学的《法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隐私权》,第一次使用了隐私权的概念。从此以后,隐私权才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广泛的重视和承认。隐私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个人私生活情况、个人私生活领域和个人数据信息不受他人非法干扰、侵扰、获悉或披露的权利。

网络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二、侵犯网络隐私权的主要行为

1.个人侵权行为。主要表现:未经授权在网络上宣扬、公开或转让他人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授权进入他人系统收集获得资料或打扰他人安宁;未经授权截获或复制他人正在传递的电子信息等等。

2.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行为。主要分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的侵权行为。(1)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一是故意、直接侵害了他人的隐私权;二是对他人在网站上的侵权行为放纵、无视;(2)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很多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使用Cookies把自己的文件发送给访问者,从而变相地搜索了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资料。很多提供商,提供内容服务时,不告知网民所采集、处理、储存信息的内容、方式、目的和使用期限;不向网民说明个人权利保护的措施;对一些网站明显宣扬他人隐私的言论,采取放纵的态度任其扩散。

3.部分软硬件设备供应商的侵权行为。据报道,微软的Windows XP系统在办公室软件Word和Excel文件上生成包含用户计算机信息的唯一确认号码,通过“后门程序”用户信息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微软的数据系统。网民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处于被窥视中。

4.商业组织的侵权行为。一些网络公司,未经用户的同意,在他人的硬盘上加入了Cookies。Cookies自动记录用户访问的站点和内容,并将详细资料发送到网络公司,网络公司根据这些资料,建立庞大的信息资料库。甚至花钱就可以买到,给网络用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侵犯网络隐私权的主要特点

1.侵权主体的多元化。侵权主体十分广泛,除了网络用户之外,还包括网络服务商、网站服务商、软硬件设备提供者、商业经营者等。甚至,只要稍微懂得网络技术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侵权的主体。

2.侵权客体范围扩大化。网络隐私权的客体是网络隐私,具体是网络个人信息、私人空间、私人活动的三者中隐私权权利的结合。在网络中,任何人的个人信息和活动都可能成为侵害的对象并随着科技的发展,内容还将得到扩展,从而侵害的范围和形式也会有所变化。

3.侵权手段的智能化、隐蔽化。行为人往往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与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搜集到他人的资料或是侵入他人的私人网络空间领域。随着网页不停地刷新,信息不断地更新,一些侵权的信息也不断地被新的信息所取代,因而侵权的手段也就显得更为隐蔽。

4.危害后果的严重性。个人隐私一旦在网上被披露了,所有人在瞬间就都知道了,给受害人造成了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极大伤害。

四、中国现行法律中有关隐私权的规定

1.宪法。《宪法》第3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该条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隐私权,但人格尊严本身就属于隐私权的范围。第39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2.民法。《民法通则》第101 条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 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3.刑法。《刑法》第245 条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第252 条规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4.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66 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第120 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5.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第85 条规定: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第152 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还规定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等。

6.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2 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五、中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现状

1.法律保护意识薄弱。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一直属于宗法家族统治的社会,等级森严,漠视个体,几乎不存在隐私权的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个人法律意识也逐步提升。

2.隐私权的立法不完善。在2001 年以前中国是将隐私权归入名誉权中来保护的。2001 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自然人在隐私遭到侵犯的时候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2009 年《侵权责任法》出台,从立法上第一次把隐私权作为一种人格权给予直接保护。但中国法律没有对网络隐私权做出直接的法律规定。

3.网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盲目相信网站上的个人资料保护声明;轻易地提供自己的IP地址;在申请免费邮箱、MSN号、QQ号等,直接使用真实的姓名;登陆某些网站的时候,随意使用自己真实的信息注册会员等,埋下了隐患。

4.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在网络信息时代,政府为了实现国家职能,需要收集大量的、涉及到金融、医疗、保险、财产、家庭等方面的个人信息资料,有可能疏于管理,导致信息泄露问题。还存在着在搜集个人信息过程中,对私人的行为进行了公益以外的过多的管理,容易对公民的隐私权利造成了侵害。

六、中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构建

1.采取以立法规制为主导,行业自律为补充的模式。特点:第一,有更大的灵活性,充分照顾到不同行业的特点。不同的行业在信息的收集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对个人资料的保护上也不同,单一的立法难以划定统一的标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行业标准提出新的要求,行业标准也就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克服了法律的僵化。第二,实现双重监督。一方面,行业自律可以作为一种最初的和产业层面的申诉场所,实现网络隐私权的基础保护;另一方面,法律则是网络信息隐私权保护的最终手段,有法可依。第三,弥补立法的不足,克服行业自律无强制力的缺陷。

2.在《民法典》中确立隐私权独立的法律地位,实现信息安全的法律调控。建议在中国制订民法典时,将隐私权明确地规定为一项独立的具体人格权,突出“以人为本”的立法精神。在“隐私权”中还应规定以下内容:禁止非法窃听他人电话;禁止非法窃取他人的电子邮件;禁止隐匿、毁弃或开拆他人的信件;禁止恶意阻止、妨碍他人的正常通讯;还应规定网络所有人和网络使用人在保护自然人隐私权中承担的法定义务,如网络所有人或者使用人负有为他人使用网络传递信息保密的义务,未经他人同意不得披露他人不愿公开的信息。

3.制定保护网络隐私权的专门法律及相关特别法,实现网络隐私权的全面保护。中国应当在加强对隐私权的传统法律保护时,更要重视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的法律特别调整,通过制定民法典、网络与电子商务隐私权法及特别法,建立一套层次分明、自上而下的网络与电子商务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弥补网络保护的法律空白。

4.完善诉讼法,保证法律法规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以及人们对隐私权法律保护意识的淡薄,给隐私权侵权案件的侦察,起诉,取证,审判等方面都带来一系列的困难。所以在诉讼法和证据法上应做出相应规定,来明确电子证据的固定、取证和具有证明力的法律效力,保证实体法的可操作性。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每天享受着丰富的信息,了解着丰富多彩的世界。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对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当前,个人隐私被泄露和被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网络隐私权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上一篇:增长管理下一篇:林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