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留置导管(精选8篇)
双腔留置导管 篇1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 建立一条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临床中一些直接穿刺困难而无法建立动静脉瘘管者或动静脉瘘管没成熟需立即行血液透析者以及生命期有限的尿毒症者, 留置深静脉双腔导管是目前最理想的血管通路。现将在临床工作中对留置血液透析用双腔静脉导管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留置导管前的护理
1.1 留置导管前须做好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留置透析用双腔静脉导管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必要时带他们参观本科室已留置双腔静脉导管的患者的情况,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1.2 遵医嘱为患者做好辅助检查, 如查凝血功能。
2 留置导管术后护理
2.1 患者回病房后, 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 测量体温、脉搏、呼吸、
血压, 预防插管处渗血或皮下血肿形成, 必要时用沙袋压迫穿刺口4h。特别是锁骨下静脉置管者, 注意观察有无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
2.2 透析治疗的护理
2.2.1 治疗前检查导管是否固定、穿刺口局部有无渗血、渗液、红肿。
2.2.2 取下导管处敷料, 戴无菌手套, 铺无菌治疗巾, 消毒导管口,
取下肝素帽, 再次消毒, 连接无菌注射器, 打开夹子, 抽出导管内封管的肝素和可能形成的血凝块。
2.2.3 在回血端注入抗凝剂。
2.2.4 消毒导管周围皮肤及穿刺点, 穿刺点涂“百多邦”药膏后更换无菌敷料。
整个透析过程中留置导管与透析管路接管处用无菌敷料覆盖。2.2.5透析结束时, 戴无菌手套消毒导管口, 双腔内注入适量生理盐水至腔内无血液, 再注入相应导管容量的肝素正压封管, 再次消毒导管口后接上肝素帽并拧紧。肝素帽每次透析时更换, 不能用酒精后浸泡继续使用。导管口用无菌敷料包裹并妥善固定。
3 留置导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3.1 感染
感染一般分为导管出口感染、隧道感染和血液扩散性感染。导管出口感染时, 须局部定时消毒、更换无菌敷料, 或口服抗生素。隧道感染时须使用有效抗生素2周, 严重者拔管。血压扩散性感染时应拔管, 并将留置导管前端剪下作细菌培养, 合理应用抗生素[1]。
3.2 出血
因透析过程中应用抗凝剂, 透析后留置导管处易有渗血现象。一旦发生, 即叮嘱患者静卧休息, 穿刺部位不能剧烈活动, 用冰袋冷敷并按压或沙袋压迫, 必要时拔管止血。
3.3 血栓
有血栓形成时用尿激酶溶栓, 若反复溶栓无效, 则考虑拔管, 切忌再向导管内推注液体, 以免引起栓塞。
3.4 流量不佳
如双腔导管一端通畅而另一端闭塞, 应将通畅一端作出路, 再用周围静脉作回路。若是体位原因引起导管通而不畅时, 不能将动脉和静脉交换, 以免引起再循环。
4 卫生宣教及自我护理
4.1 留置导管期间须做好个人卫生,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淋浴或擦浴避免弄湿无菌敷料。
若发现穿刺处有红、肿、热、痛现象, 立即就诊。4.2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留置管者应尽量穿对襟上衣, 以免脱衣服时不慎将留置导管拔出。股静脉留置导管者不宜过多活动, 其他静脉置管者活动不受限制, 但也不宜剧烈活动, 以免将留置导管滑脱。导管一旦滑脱, 应立即压迫止血并就诊。
5 留置导管拔管护理
拔管时禁取坐位, 先消毒局部皮肤, 用无菌纱布按压拔出, 指压20~30min, 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口皮肤, 观察局部有无出血现象。股静脉拔管后4h不能活动。拔管当天不能淋浴, 以防感染。
关键词:血液透析,双腔静脉导管,护理
参考文献
[1]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93.
双腔留置导管 篇2
【关键词】双腔支气管导管;纤维支气管镜;胸腔镜手术;麻醉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09-02
胸腔镜手术改变了以往开胸手术带来的巨大创伤与术后并发症的缺点,但由于该手术术中需施行单肺通气,易出现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对麻醉管理的要求较高。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是目前胸科麻醉时肺隔离的最常用器具[1],它能使双肺分隔实现单肺通气(OLV),术中保护健侧肺免受患侧肺的感染,而且还能避免术侧肺膨胀,能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有利于手术[2]。我科于2012年5月~2014年8月对54例胸腔镜手术的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4例胸外科患者,男40例,女16例,年龄22~77岁,平均48.5岁;体重47~80kg,ASAⅠ~Ⅲ级;其中肺大泡切除术38例、肺脓肿切开术12例、肺楔状切除4例。
1.2麻醉方法 术前半小时鲁米那0.1g和阿托品0.5mg或东莨菪碱0.3mg肌注。入室后,常規进行连接ECG,BP,HR,SPO2监测(插管后监测ETCO2),建立有效静脉通道,麻醉诱导依次静注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2~4μg/kg、丙泊酚1.5~2.5mg/kg、苯磺顺阿曲库铵0.2~0.3mg/kg进行快速诱导。待肌松充分后视病人体形大小选插Fr35~39 Robertshow进口双腔导管,一般男性选用37~39F、女性选用35~37F,进管28~31cm,听诊两肺通气和分隔通气良好后转侧卧位,将FOB插入右支,在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开口处可见到气管腔,隆突,在明视下将左支气管导管插入左支气管,并见右支气管开口以及左侧支气管内已充气的蓝色套囊,恰好在隆突下约0.5-1 cm,然后将FOB插入左侧支气管导管,在导管管端孔可以见到左支气管,左上,左下肺叶支气管开口,再次听诊呼吸音至清晰。尤其是分隔通气的健侧通气良好后固定,即开始手术。手术开始前行双肺通气,待胸腔穿刺针进胸前改行非术侧单肺通气,Vt8~10ml/kg,f12~16次/min,I∶E=1∶2,气道压力控制在875pxH2O(25pxH2O=0.098kPa)以下,使PETCO2 维持在35~45mmHg(1mmHg=0.1333kPa)。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100~200μg/(kg·min),瑞芬太尼0.05~2μg/(kg·min),间断追加苯磺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手术侧支气管导管开口打开与大气相通,使术侧肺自行萎陷。术毕膨肺前尽量吸净患侧痰液后再改行双肺通气并缓慢膨胀术侧肺,患者自主呼吸恢复良好后拔除双腔支气管导管。
2.结果
54例患者全部麻醉满意,无气道损伤并发症,无近端移位,未见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律失常,术后恢复良好,肺不张和肺水肿等并发症。
3.讨论
随着胸外科的发展和胸腔镜的应用,肺部手术使用双腔管几乎成为常规,临床上胸外科手术应用双腔支气管插管的绝对适应症为①气囊之下有液性物质,如肺脓疡、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等。②气囊之上有气体外泄,如气管-食管瘘、支气管胸膜瘘、单侧肺大泡等。相对适应症为全肺切除、肺叶切除等需要外科显露清楚的手术。双腔管麻醉的优点:⑴是能使术侧肺(或患肺)与健侧肺的通气完全分开,减少纵隔摆动对循环的影响;⑵双腔管可使术侧肺完全萎陷,术野充分暴露、安静,使术者在危险区进行精细操作,大大缩短手术与麻醉时间,提高了手术的质量;⑶在全肺叶切除或支气管袖状切除时,两肺可在同一或不同时期,分别采用相同或不同的通气方式,术中保护健侧肺免受患侧肺分泌物和血液的污染,而且为手术提供良好的视野,麻醉师更方便地控制患者的肺呼吸,能够及时清除双肺内的痰液、血液、脓液而保持呼吸道通畅达到保证麻醉安全,既便于手术又能保障安全;⑷在有肺泡破裂等使用胸腔镜探查操作时,可避免胸腔内电灼与高压氧接触发生燃烧爆炸的危险,同时术野更开阔,手术效果更好;⑸自发性肺不张者,可在胸腔镜下采用双腔管进行单肺膨胀,效果更理想。麻醉中双腔支气管插管成功的关键是导管的位置正确,这样才能使双侧肺良好隔离,位置不正确可加重单肺通气时的低氧血症,如不及时发现、纠正,可导致患者术中死亡。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对双腔管直接观察定位,可100%的纠正导管对位不良的状况,提高了双腔插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3]。导管定位正确为手术野获得满意肺隔离效果,为手术操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Campos JH. Which device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best for lung isolation: double-human endotracheal tube versus bronchial blockers.Curr Opin Anaesthesiol.2007,20(1):27-31.
[2]胡波,单肺通气在胸外科手术使用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科学杂志,2004,1(2):128.
双腔留置导管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其中男性6例, 女性7例, 年龄54-81岁, 平均年龄72岁。糖尿病肾病5例、高血压肾硬化2例、痛风性肾病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肝硬化肾功能衰竭1例、心肌梗死PTCA术后肾功能不能恢复1例。
1.2 材料与方法
采用美国Quinton公司Permcath带涤纶套双腔导管, 型号13.5Fr36cm。在手术室局麻下进行, 经常规消毒后应用seldinger技术, 采用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置管, 可经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途径插管, 但首选右侧颈内静脉, 因该部位静脉位置较固定, 而且与腔静脉和右心房的链接几成直线, 穿刺的成功率高, 同时血流也更通畅。正确测定双腔导管位置, 使涤纶套距导管皮肤出口2~3cm, 妥善固定, 再次消毒穿刺部位, 导管出口处用3M敷贴覆盖。置管后导管腔内保留肝素盐水备用, 一般隔天便可进行透析。
1.3 透析和护理方法
所有导管仅用于血液透析, 由专业的透析室护士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嘱患者将头转向对侧不说话, 最好戴上一次性口罩。按常规用0.5%的碘伏以管端为中心螺旋形由内向外消毒Permcath双腔导管的动静脉接头, 除下肝素帽 (主张使用一次性肝素帽) , 然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保留在导管内的肝素和部分残余血液并弃去, 确认通畅后注入首剂肝素或直接接上透析管路, 用无菌纱布包裹管口并以无菌治疗巾覆盖, 进行常规透析。透析结束后, 动静脉导管内分别以弹丸式注入生理盐水10m L, 利用正压快速冲洗官腔, 以保证管腔内无血液, 再注入2m L含1000~1250U肝素的生理盐水, 并以消毒肝素帽封口。
2 结果
2.1 导管使用时间及拔管原因
1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Permcath双腔导管留置时间平均为4~25个月, 平均13个月。其中4例因死亡退出使用, 1例因导管相关性菌血症而拔管, 无一例因导管失功而拔管。
2.2 相关并发症
长期留置双腔导管的常见并发症有动脉端血流不畅或血栓形成、空气栓塞、感染、局部出血、心律失常、导管外颈内静脉血栓、脱管等 (表1) 。
3 并发症的处理
3.1 血流不畅或导管内血栓形成
血流不畅直接降低血液透析的充分性, 是影响血透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深静脉留置导管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并发症[1]。早期的导致双腔导管血流不畅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导管尖端位置不良、导管侧孔贴壁、导管弯曲或扭曲过度, 故永久性留置导管置管术后常规复查胸片了解导管位置。若导管尖端位置不正, 在涤纶套与皮下组织未完全融合前 (1周内) 应可微调导管尖端位置;若导管不在上腔静脉, 应拔管重插。本组资料复查胸片导管位置理想。如因体位不正或导管扭曲, 可通过调整体位和微调导管角度予以解决;如置管使用后处理不当或透析间隔时间长, 表面会逐渐形成薄的纤维蛋白层, 如扩展到导管顶部可形成一个单向活瓣, 发生导管部位通路不全阻塞, 致血流不畅, 临床表现为只能回抽出少量血液。假如是动脉端血流不畅时, 可尝试将动静脉两端对换, 把动脉导管作为静脉回路, 当静脉压不很高时或透析机不报警, 仍可进行血透;上述情况未及时处理, 继续发展则导管腔内形成血栓而导致完全栓塞, 导管内回抽不出血液, 血液透析不能顺利进行, 则行溶栓治疗。
溶栓方法:5~15万U尿激酶加生理盐水3~5m L注入导管内, 注意感觉阻力大时, 切忌强行推入, 可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 注入后保留20~30min, 用无菌注射器回抽出被溶解的纤维蛋白或血凝块, 此操作可重复进行, 直至通畅;还可于透析期间采用25万U尿激酶加生理盐水250m L静脉滴注进行溶栓。本组病例经采用上述溶栓方法处理后全部通畅。
3.2 导管感染
导管相关性感染包括出口感染、隧道感染、导管定植和导管相关性菌血症, 具有其中之一者即可诊断[2]。本组病例1例出现出口部位感染, 经局部使用抗生素后感染控制。3例出现4次导管相关性菌血症, 1例表皮葡萄球菌, 2例为绿脓杆菌, 1例首次感染绿脓杆菌时常规予以头孢他定外周静脉滴注无效而拔管, 后3例感染均采用敏感抗生素经导管内注入并用抗生素肝素混合液封管2周, 感染均得以控制, 血培养转阴。
3.3 插管处渗血
多发生在术后12h内, 一般予以局部压迫止血处理, 静脉注射止血药。术后第2d在行血透治疗, 避免透析过程中穿刺部位渗血。如急需透析治疗, 可采用无肝素或体外肝素化透析, 透析结束可经静脉注射适量鱼精蛋白以中和肝素的作用。
4 护理体会
4.1 导管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戴无菌手套, 铺无菌治疗巾, 按常规使用0.5%碘伏消毒导管口及周围皮肤, 再消毒血透双腔导管的动静脉接头, 去除肝素帽, 接上无菌注射器, 先抽出保留在管内的肝素、部分血液以及血凝块, 确保畅通接上管路进行透析。透析结束, 先用20m L生理盐水采用脉冲式动作正压快速推入动静脉导管内, 以冲净导管内残血, 再用3m L含2mg/L肝素生理盐水封管, 静脉端1.6m L, 动脉端1.4m L, 在推注肝素时, 做到边推边夹夹子, 一次性肝素帽封管, 用无菌纱布包扎固定在胸前。张淑香认为过于频繁更换敷料会增加感染机会[3], 故置管处常规用5%碘伏消毒插管周围皮肤, 消毒范围应超过插管部位, >7cm, 除了穿刺点有渗血应及时更换外, 一般于透析日更换敷料。
4.2 预防感染的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进行留置导管护理前, 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包括环境、物品、人员等, 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走动, 缩短操作时间。护士必须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要避免留置导管口在空气中长时间暴露, 尤其在导管功能欠佳、给予干预时。透析管道严禁作为静脉输液通路, 不做采血等操作。
4.3 做好卫生宣教, 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肾功能不全是慢性病, 大部分留置导管患者采取的是居家定期门诊血透治疗, 每周行2~3次血液透析治疗, 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医护人员监管的情况下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 因此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和家属学会并掌握留置导管的自我护理方法, 避免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对于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我们将注意事项制作成卡片发放给患者:告知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不随手乱抓皮肤, 触摸导管, 尤其接头处;保持导管部位的清洁、干燥, 严禁盆浴, 选择淋浴, 浴前用无菌薄膜将留置导管以及皮肤出口处密封, 以免淋湿后感染;教会患者如何观察创口, 以及时发现感染征象, 每日测体温并观察置管口处情况, 如出现体温升高、局部红、肿、热、痛、分泌物溢出时, 说明已经存在感染应立即至医院就诊以防感染扩散;透析日最好常规更换内衣, 减少感染机会。
4.4 置管脱出的预防及护理透析时导管避免过度牵拉, 应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并将透析管路用巾钳妥善固定于床基单上。
烦躁不安的患者应予以适当的约束, 并加强监护。导管外展部分应在距离穿刺点5cm处固定, 固定部位应避开关节及凹陷处[4]。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工作, 使其了解置管的重要性, 嘱咐患者尽量减少颈部活动范围, 置管侧上肢避免剧烈活动及提拿重物, 以防止导管移位和血液逆流, 夹紧管夹并固定好导管, 睡觉时勿压迫导管, 避免扭结, 影响导管功能, 同时也要照顾患者活动的需要。提醒患者应尽量穿对襟上衣, 穿脱衣服时用手固定好导管, 以免将留置导管拔出, 一旦导管脱出, 因立即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 尽快到医院就诊。
5 结论
双腔留置导管作为透析患者治疗的血管通路在临床工作中已广为应用, 永久性留置导管的血流量大, 留置时间长, 对于血管条件差或者其他生理原因不能行动静脉内瘘术的HD患者来说, 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是最佳选择之一, 是患者的生命线。而医务人员高度的责任心, 熟练的操作技术, 配合正确的使用方法, 细致的护理, 严格的无菌操作, 能减少导管并发症的发生, 延长留置导管的使用寿命, 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双腔导管的并发症及其护理对策。方法 对13例长期留置导管血透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了解常见并发症的形成原因以及护理对策。结果 平均使用时间13个月, 1例因导管相关性菌血症拔管, 无1例因导管失功而拔管。结论 应用长期双腔留置导管, 医护人员严格的无菌操作及正确使用留置导管和封管方法 以及对患者的卫生宣教是保证深静脉留置导管长期使用的关键。
关键词: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双腔导管,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浩东.临时性和长期性双腔导管远期并发症的探讨[J].中国血液净化, 2005, 4 (2) :103-105.
[2]梅长林.使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4-79.
[3]张淑香.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护理研究.2005.19 (11) :2512-2514.
双腔留置导管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2例, 男35例, 女47例, 共106例次, 年龄15-82岁。原发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26例, 糖尿病性肾病30例, 高血压性肾病18例, 狼疮性肾炎5例, 其他3例。
1.2 方法
采用佛山市南海百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艾贝尔双腔透析导管通过刚丝引导置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 最后缝针固定导管于皮肤上。所有患者插管后当日或者次日行透析, 每次透析时用安尔碘消毒隧道出口及导管的动静脉接头, 透析后每次更换肝素帽, 消毒后以肝素盐水封管, 并于3M敷帖粘贴固定。
2 结果
2.1 穿刺情况
置管106例, 全部穿刺成功, 其中一次性成功93例, 更换对侧成功或其它部位成功13例。
2.2 穿刺并发症
三种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后近期与远期并发症比较见表1。
3 讨论
保持血液透析通路的通畅, 是保证血透患者安全、有效进行透析的重要前提之一。老年糖尿病、长期透析患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中层钙化及营养不良等因素影响对自身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带来困难, 深静脉长期留置透析导管的应用为无法常规建立血管通路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1]。在美国, 使用深静脉长期导管透析病人已占14%-17.5%[2]。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 并发症也随之增多。长期透析患者若有并发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栓形成或导管脱落等必然限制其长期使用。
导管相关性感染临床上表现为透析后1小时左右出现寒战, 继之发热, 发热持续至透后第二天。处理:导管口有红肿的加强换药消毒, 并予环丙沙星软膏在每次透析完毕涂抹管口皮肤, 抽导管内血液作培养明确病原菌, 并全身或管腔内用广谱抗菌素, 一般用3-5d左右可控制。另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每次更换肝素帽。严重感染经用抗菌素治疗1周无效者, 可拔除导管, 重新更换一个位置再置管。
导管内血栓形成:每次透前抽出管腔内肝素盐水或血液时, 会出现回抽困难, 经调整位置等不能抽出时, 则可能有血栓形成。处理:可用3万单位尿激酶溶于4mL盐水中, 每个管腔注入2mL, 过15-20min左右, 多能抽出溶栓, 溶栓宜尽早施行[3]。有高凝的患者平时可口服抗凝药如肠溶阿斯匹林, 抵克立得, 血栓通等。每次透析结束时用浓肝素盐水封管, 可减少血栓形成。统计中共有20例发生此并发症, 长期置管者相对较为常见。
穿刺侧肢体肿胀:患者出现穿刺侧肢体肿胀, 多与该侧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 可做血管彩超证实。统计中共有12例患者出现此并发症, 其中有5例经早期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肢体肿胀渐消退。若经处理后肿胀无好转或继续加重者, 则要拔管更换位置重新置管。
导管脱出:多与固定的缝线脱落有关, 应在发现缝线松动或快脱落时尽早缝针固定, 可预防此并发症的发生。
近期并发症如穿刺部位局部血肿形成, 血气胸多与多次反复穿刺有关, 建议找准位置, 避免在疤痕处穿刺, 扩张器扩张深度要适中, 一旦发生, 嘱患者尽量减少局部活动, 卧床休息, 并可予局部加压及冷敷处理。
参考文献
[1]张萍, 袁静.111例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3 (3) :198-200.
[2]Tanriover B, Carlton D, Saddekni S, et al.Bacteremia associated with tunneled dalysis catheters:comparison of two treatment strat-egjes[J].Kidney Int, 2000, 57:2151-2155.
双腔留置导管 篇5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血液透析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72例, 其中男性45例, 女性27例;年龄26~76岁, 平均年龄 (51.2±7.2) 岁;透析年限0.6~52个月;置管时间0.6~30个月;慢性肾小球肾炎26例, 高血压肾病24例, 糖尿病肾病22例;64例患者采用右侧颈内静脉入口, 8例为右侧锁骨下静脉入口。导管为美国Quinton公司生产的Permcath双腔导管, 型号13.5 Fr×36 cm。每周透析2~3次, 每次透析时间4~4.5小时, 醋酸纤维膜透析器, 膜面积1.4 m2, 标准碳酸氢盐透析液, 透析液流量500 ml/min。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 (各36例) ,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原发疾病及导管留置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常规组:在透析结束后, 用0.9%氯化钠溶液20 ml分别快速以脉冲方式注射到动脉端和静脉端, 将导管内血液冲干净, 再将普通肝素钠2 m (l100 mg/支) 加0.9%氯化钠溶液1 ml充分混匀后, 分别向导管动脉和静脉管腔内各注入1.5 ml, 迅速夹管保持正压封管, 防止血液回流, 对部分高凝患者采用纯肝素3 ml封管, 肝素帽封盖, 保留至下次透析。观察组:每次透析结束的封管方法与常规组相同, 但每月定期选1天在透析结束后用尿激酶溶栓。具体方法:用0.9%氯化钠溶液20 ml分别快速以脉冲方式注射到动脉端和静脉端, 然后将尿激酶10万U加入0.9%氯化钠溶液3 ml充分稀释, 溶解成尿激酶溶液, 再分别向导管动脉和静脉管腔各注入1.5 ml, 保留30分钟后抽出弃去, 最后再按常规组封管。
1.2.2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时予以监测, 并随访6个月, 比较透析时实际血流量、透析充分性、静脉压。
1.2.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以表示, 组间进行统计学描述。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流量、尿素清除率 (kt/v值) 及静脉压比较 (见表1)
2.2两组患者透析过程中导管通畅性比较 (见表2)
2.3两组患者双腔留置导管使用寿命比较 (见表3)
3讨论
3.1有效提升了透析效果
长期以来, 普通肝素封管一直被临床广泛应用, 但用尿激酶预防性溶栓的应用少见报道。本研究中, 常规组患者于血液透析后均应用肝素进行封管, 观察组患者于血液透析后均应用肝素加尿激酶混合封管。表1结果显示, 观察组定期用尿激酶预防性溶栓, 血流量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 可达到透析所需要的血流速度, 观察组患者静脉压明显低于常规组 (P<0.05) , 尿素清除率kt/v值高于常规组 (P<0.05) , 这表明选择肝素联合尿激酶进行封管, 可有效控制静脉压, 增加血透过程中血流量, 改善导管功能, 确保血液透析的充分性。
3.2导管通畅性得到显著改善
临床发现, 在血液透析治疗中, 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使用3~6个月时容易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形成而堵塞导管, 使血流量减小, 严重影响导管功能。主要表现在常规治疗时, 导管不能提供足够的、持续的血流量来达到充分透析, 是深静脉留置导管最重要的并发症, 也是影响透析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外报道发生率为29%[4]。对于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 国内外大多采用尿激酶溶栓的治疗方法, 封管是减少导管内血栓形成、提高导管通畅率的重要环节。使用尿激酶封管, 不但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使纤溶酶原裂解为纤溶酶, 降解纤维蛋白凝块, 让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等发挥溶栓作用, 同时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预防血栓形成, 溶栓特异性强, 全身纤溶作用小, 出血率低。在本研究中, 采用尿激酶定期管内溶栓,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5]。表2显示, 观察组上机前抽吸导管不畅及在透析过程中导管不畅的患者明显少于常规组 (P<0.05) , 说明经过定期尿激酶溶栓治疗, 对维护血管通路、改善导管功能、减少导管堵塞和降低感染几率都有显著效果。
3.3导管使用寿命延长
本研究中, 在导管建立3~6个月期间, 导管的使用寿命两组比较, 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6个月后, 导管功能开始快速减弱, 此时若不进行尿激酶溶栓干预, 导管失去功能的风险成倍增加。本研究中, 常规组导管使用寿命超过1年者, 均开始定期尿激酶管内溶栓[6], 这样可降低透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增强透析安全性。由此可见, 采用定期尿激酶溶栓, 可显著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P<0.05) , 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又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评价定期尿激酶溶栓对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功能及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血液透析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72例,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 (各36例) 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常规组进行常规肝素封管法, 观察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采取定期尿激酶溶栓疗法, 观察并比较定期尿激酶溶栓对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功能及透析充分性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血流量、尿素清除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 静脉压低于常规组 (P<0.05) ;上机前抽吸导管不畅和透析过程中导管不畅的人数均少于常规组 (P<0.05) ;观察组导管使用寿命长的患者人数多于常规组 (P<0.05) 。结论 对血液透析患者应用肝素加尿激酶混合封管, 能够增加患者透析血流量, 降低静脉压, 安全性较好, 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液透析,尿激酶,留置导管,透析充分性
参考文献
[1]陈远文, 曾健华, 陈珍.两种封管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长期置管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 (4) :123-124.
[2]唐春苑, 梁碧宁, 王饶平, 等.尿激酶在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中应用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22) :2620-2622.
[3]吴迪宾, 饶泽珍, 许一, 等.小剂量尿激酶封管对长期留置深静脉导管病人血液透析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4, 12 (11) :996-997.
[4]杨萍, 张云霞, 王丽敏, 等.不同尿激酶给药方法对半永久性透析导管影响的回顾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4) :349-350.
[5]林丽静.定期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用于永久性双腔导管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10) :145-146.
食管咽喉双腔封闭通气导管的研制 篇6
1 结构与功能
食管咽喉双腔封闭通气导管由咽喉部通气腔、食管腔、硬质牙垫、单向活瓣密封操作帽等组成, 见图1。
(1) 咽喉部通气腔包括入口、出口及侧方的通气接口。将咽喉部通气腔横截面设计为扁椭圆形, 方便器械的出入, 为手术或操作提供空间;侧方的通气接口连接麻醉机延长管路接头, 将食管咽喉双腔封闭通气导管与麻醉机相连, 通过食管咽喉双腔封闭通气导管前端出口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
(2) 食管腔包括入口和出口, 位于咽喉部通气腔内, 一端从咽喉部通气腔的入口下方伸出, 形成食管腔的入口, 另一端从咽喉部通气腔的出口处伸出, 形成食管腔的出口。可经入口处置入胃管进行胃肠减压。
(3) 咽喉部气囊包覆于咽喉部通气腔中段并密闭设置, 一端与咽喉部气囊相连通, 另一端从咽喉部通气腔的入口下方伸出;食管腔的出口上方设有食管气囊并密闭设置;咽喉部气囊连通咽喉部气囊注气管;食管腔气囊连通食管气囊注气管, 一端与食管腔气囊相连通, 另一端从食管腔的入口处伸出。
(4) 咽喉部通气腔的入口处设有三通道单向活瓣密封操作帽。
(5) 咽喉部通气腔上设有可调式导管固定装置, 该导管固定装置位于食管腔伸出位置以下, 且可沿咽喉部通气腔上下移动。
(6) 导管固定装置的外侧设有硬质牙垫。
(7) 咽喉部通气腔位于咽喉部气囊远端, 前壁位置设有筛状通气侧孔。咽喉部通气腔出口呈斜开口状。
(8) 食管咽喉双腔封闭通气导管呈弯曲设置, 弯曲角度大于90°并小于160°, 更加符合人体咽喉部的解剖生理结构。
注:1、3、10:咽喉部通气腔;2:三通道单向活瓣密封操作帽;4:食管腔;5:食管气囊注气管及压力监测囊;6:麻醉机通气接口;7:咽喉部气囊注气管及压力监测囊;8:硬质牙垫及可调式导管固定装置;9:咽喉部气囊;11:咽喉部通气腔远端通气侧孔;12:食管气囊
2 临床应用特点及创新
(1) 食管咽喉双腔封闭通气导管外观的整体设计具有一定的弧度和弯曲度, 横截面设计为中空扁椭圆形, 更加符合人体咽喉部的解剖生理结构, 防止咽喉部黏膜损伤, 增强了导管与周围组织的贴合性及密闭性。内外壁光滑、抗挤压、抗弯曲, 能够保证导管内气体的通畅性及器械操作的方便性。
(2) 食管腔气囊注气后封闭食管, 固定于食管中段, 既可进行胃肠减压, 防止胃内容物的反流误吸, 又可在机械呼吸时防止氧气和二氧化碳进入胃部, 增加胃内压。食管腔的内径比胃管外径大, 利于胃管的置入。
(3) 食管咽喉双腔封闭通气导管为声门上通气装置, 通气时不占据气管空间, 支气管镜及器械进入气管的同时不影响机械通气, 从而解决了传统麻醉与支气管镜共用一个通道的问题, 减少了对气管黏膜的刺激, 避免了喉痉挛、气管痉挛、支气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
(4) 食管咽喉双腔封闭通气导管通过对咽喉部气囊和食管气囊注气后, 使咽喉部处于密闭状态, 可以进行全麻机械通气。咽喉腔远端斜行开口、侧壁筛状开口以及三通道单向活瓣密封操作帽, 既可保证患者氧供, 不致氧气和吸入麻醉药的泄漏, 又为手术或操作提供了空间。
(5) 三通道单向活瓣密封操作帽远离麻醉机接口处, 避免了麻醉通气与手术操作的相互干扰。
(6) 食管咽喉双腔封闭通气导管的外置硬质牙垫使用特殊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 可替代牙垫, 避免由于导管与牙垫分离导致的危险合并症的发生, 同时具备减少口腔内容物、抗压能力强、不易变形、易于固定、美观等优点。可调式导管固定装置便于调节导管深度。
(7) 操作方法简单 (见图2) , 患者行常规全麻诱导, 使患者头部处于“以鼻嗅味”位, 先置入喉镜显露声门;然后以握毛笔状持导管从口腔的右侧进入, 将食管腔置入食管, 咽喉部通气腔对准声门但不进入声门, 保持约0.5~2.0 cm的距离;接着退出喉镜, 通过食管气囊注气管及咽喉部气囊注气管将食管气囊及咽喉部气囊充气至密封良好[1,2];再将通气接口连接麻醉机, 听诊呼吸音确定无误后, 通过食管腔置入胃管进行胃肠减压。操作者通过三通道单向活瓣密封操作帽置入纤维支气管镜至咽喉部通气腔出口, 调整导管位置便于操作 (切记抽空咽喉部气囊和食管气囊之后再调整) , 通过可调式导管固定装置固定好咽喉部通气腔, 在硬质牙垫部位固定食管咽喉双腔封闭通气导管, 将通气接口连接呼吸机, 行机械通气以保证患者氧供, 在纤维支气管镜的引导下, 通过三通道单向活瓣密封操作帽置入器械, 进行手术或操作[3]。术中或操作中密切注意各部件的密闭性, 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注:1:纤维支气管镜及手术操作器械;2:咽喉部通气腔;3:食管腔;4:食管气囊注气管及压力监测囊;5:麻醉机通气接口;6:咽喉部气囊注气管及压力监测囊;7:硬质牙垫及可调式导管固定装置;8:咽喉部气囊;9:咽喉部通气腔远端通气侧孔;10:食管气囊
3 结语
食管咽喉双腔封闭通气导管贴近临床应用, 有效避免了各类咽喉部及气管支气管手术或操作中患者易发生喉痉挛、气管及支气管痉挛的问题[4], 为术者提供了开阔的手术及操作视野和充足的操作通道, 避免了因手术引起的胃内容物反流误吸, 保证了患者氧供及全麻机械通气, 显著增强了手术的安全性, 操作方法简单, 值得推广。
关键词:食管咽喉,双腔封闭通气导管,麻醉
参考文献
[1]Sudhof T C.The synaptic vesicle cycle[J].Annu RevNeurosci, 2004 (27) :509-547.
[2]Jahn R, Sudhof T C.Membrane fusion and exocytosis[J].Annu Rev Biochem, 1999, 68 (1) :836-892.
[3]Lao G, Scheuss V, Gerwin C M, et al.Syntaphilin:a syntaxin-1 clamp that controls SNARE assembly[J].Neuron, 2000, 25 (1) :181-211.
血透用双腔深静脉导管的临床护理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6例患者中, 男75例, 女51例, 年龄22~88岁, 大于70岁23例。其中急性和慢性肾炎肾衰尿毒症56例, 糖尿病、尿酸性肾病、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梗阻性肾病等并发肾衰尿毒症43例,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12例, 重型黄疸性肝炎9例, 急性脓毒血症3例, 急性镇静安眠药中毒3例。
1.2 方法
1.2.1 物品准备。
材料准备:皮肤消毒液、双腔深静脉导管包。抢救器械及药品准备:氧气、心电图机、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
1.2.2 置管操作。
术前充分沟通, 解除患者精神紧张及不安情绪。穿刺时患者平卧位让穿刺部位充分暴露, 常规无菌操作。1~2ml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穿刺针负压穿刺, 证实在相应的静脉后将穿刺针退出, 将软导丝沿导丝孔缓慢进入静脉内8~15cm, 退出穿刺针后用皮肤扩张器扩展皮肤, 以利于导管置入。导管置入深度:采取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15cm, 股静脉穿刺20cm为宜。退出导丝回抽血流通畅后, 往腔内注入一定量的含肝素的生理盐水以保持管腔通畅, 避免腔内血液凝固阻塞, 末端清洁无菌处理后, 将导管用缝线固定在皮肤上, 避免滑动及脱出。
1.3 留置情况
1.3.1 留置方式:
采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18例,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右侧62例, 左侧7例。股静脉穿刺置管39例, 一针成功达72.22%, 一次成功96.03%。
1.3.2 留置时间:
5d~10个月。最短的为急性肾炎与梗阻性肾病, 最长的为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等因全身及局部原因导致造瘘不成功或患者自身不同意而尽可能保留。
1.4 结果
短期内不良反应轻, 患者能耐受, 未影响治疗。其中术后疼痛3例, 穿刺口红肿局部血肿6例, 出血或弥漫性渗血11例。留置时间越长各种并发症越容易出现, 其中导管脱出、半脱出8例, 导管阻塞7例, 缝线脱落12例, 导管相关性感染或菌血症10例。
2体会
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是血液净化的最基本方式, 常用在各种肾衰及各种中毒性疾病, 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治疗方法, 特别是急性中毒性病症往往能彻底治愈。对尿毒症患者常常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明显延长生命。既往血液净化常常采取外周动脉直接穿刺来获取充足的血液流量来满足血液净化的需要。直接穿刺患者疼痛明显, 往往难获得充足的血流量, 并且容易出现动脉瘤, 直接穿刺往往要动、静脉同时穿刺, 患者不容易接受。我院自2010年7月起对实施血液净化患者采取血透用双腔深静脉导管留置来替代动、静脉直穿, 不管是近期血液灌流或者是远期的血液透析, 临床效果都比较满意。
由于血透用双腔深静脉导管比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的管腔及管径远远要大, 在置管的过程必须充分扩皮, 否则置管往往不顺, 从而会引起急性期的局部出血或血肿, 肝功、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特别要注意管周皮肤的弥漫性渗血。在净化的过程中避免使用肝素显得更重要。
加强心理护理及交代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1]在导管留置期间显得更为重要。对于重型黄疸性肝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性脓毒血症、急性镇静安眠中毒患者的血液灌流治疗, 其留置的双腔深静脉导管往往在5~7d可拔除。本组资料中该类置管时间短的患者在留置期间基本上无明显影响, 但对于内瘘成熟过渡期的慢性肾衰尿毒症患者, 因各种原因导管留置时间会长达1~2个月甚至更长, 而导管感染率也随留置时间延长而呈线性上升[2]。因此导管的感染问题尤其值得重视和积极防范。本组病例出现的导管相关性感染说明了留置期间感染防护的重要性。为减少留置期间的各种并发症如导管脱出、半脱出、导管阻塞、缝线脱落及感染等出现,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无菌原则和操作规程, 护理观察应全面到位, 特别是导管留置期间要加强个人指导, 注意防范, 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及时处置, 尽可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本组资料显示血透用双腔深静脉导管在血液净化患者中的使用是安全有效的。但要注意加强心理护理及交代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置管时进行充分的扩皮, 同时加强导管留置期间的护理和观察, 及时处理各种不良现象。对慢性肾衰尿毒症患者应及早完善血管造瘘, 以减少并缩短导管留置的时间从而减少不良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血透用双腔深静脉导管对血液净化中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7月以来施行血透用双腔深静脉导管留置的护理情况进行临床总结。结果:所有病例留置期间引流通畅, 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透用双腔深静脉导管留置对患者实施血液净化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透,双腔深静脉导管,血液净化,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苏庆玲, 李洪, 吴红兰.长期性留置双腔导管在血透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J) .广东医学, 2008, 29 (10) :1762-1763.
双腔留置导管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留置气囊导尿管病人360例, 男218例, 女142例;年龄21岁~85岁;留置导尿管全部采用同一品牌的双腔气囊导尿管, 型号为16号, 留置时间为1 d~6 d, 尿管中注入10 mL生理盐水;将36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8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心理状态, 对待留置导尿的态度及留置尿管的时间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以插管第1天开始进行膀胱功能锻炼, 采取按需开放导尿管, 插管期间进行常规导尿管护理, 医嘱嘱咐拔管后夹闭导尿管直待到病人有尿意时, 常规消毒尿道口周围及导尿管, 用20 mL注射器先将气囊内的无菌生理盐水抽出9 mL后, 暂不拔管, 嘱病人卧床休息, 减少活动, 15 min~20 min后, 将导尿管气囊中残存的无菌生理盐水全部抽净, 为病人准备好便器, 将尿管边旋转边缓慢拔出, 并协助立即排尿。
1.2.2 对照组
留置导尿期间护理方法同观察组, 医嘱嘱咐拔管后, 常规消毒尿道口周围及尿管后, 用20 mL注射器抽出气囊内的全部无菌生理盐水10 mL, 立即拔管[1], 待病人有便意后再协助排尿。
1.3 评价标准
根据病人拔除导尿管后第1次排尿有无尿道疼痛及医务人员对病人的观察有无肉眼血尿进行评价。按疼痛评定四分法分为: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Ⅰ级:轻微疼痛, 可忍受;Ⅱ级:明显疼痛, 仍可忍受;Ⅲ级:剧烈疼痛, 不能忍受。疼痛明显, 不能忍受 (+) ;无痛、稍感不适, 轻微疼痛为 (-) 。尿液颜色, 有无肉眼血尿, 肉眼血尿为 (+) ;无肉眼血尿 (-) [2]。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软件,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留置导尿管对尿道黏膜是一种机械性刺激, 能使尿道黏膜水肿、管道变窄、导尿管粗大、有褶皱、气囊部分有少许不规则突起, 容易把尿道黏膜划伤, 所有拔除导尿管后多数病人伴有肉
眼血尿。采用改良方法拔管后, 虽然拔管方法大致相同, 但由于在抽出气囊中的大部分液体后, 暂不急于拔管, 留置15 min~20 min后, 给导尿管的气囊有个自然收缩复原的时间, 在拔管前再次抽吸气囊中的残存液体, 使尿管气囊没有突起, 也就消除了由于气囊突起而对尿道的再次损伤。且在病人有尿意, 膀胱充盈时, 根据排尿反射的生理特点, 膀胱收缩、尿道松弛, 尿道半径增大, 排尿时可减少气囊尿管与尿道黏膜摩擦, 从而减少尿道损伤[3,4,5]。在拔除尿管时边旋转边缓慢拔出, 可使尿液随管端立即充满尿道, 成为一种天然的润滑剂, 使尿道润滑, 阻力消失, 尿管顺利拔出, 减轻病人疼痛和血尿的产生。
摘要:[目的]讨论两种方法拔除双腔气囊导尿管后, 病人排尿疼痛及肉眼血尿的发生情况。[方法]将使用双腔气囊导尿管的36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80例, 拔管时观察组在拔管医嘱下达时夹闭导尿管直待到病人有尿意时, 用20 mL注射器将气囊内的无菌生理盐水抽出9 mL后, 暂不拔管, 嘱病人卧床休息, 减少活动, 15 min20 min后, 将导尿管气囊中残存的无菌生理盐水全部抽净, 为病人准备好便器, 将尿管边旋转边缓慢拔出, 并协助立即排尿。对照组则常规拔除尿管, 有便意时排尿。[结果]观察组排尿疼痛发生率为3%, 血尿发生率为2%;对照组排尿疼痛的发生率为36%, 肉眼血尿发生率为27%。[结论]观察组使用的拔管方法能有效降低排尿疼痛和血尿的发生。
关键词:留置双腔气囊导尿管,拔管,疼痛
参考文献
[1]蔡玉芬, 胡定伟, 王永玲.留置气囊导尿管的临床操作[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1, 16 (2) :89-90.
[2]阮巧.留置气囊导尿管拔管方法的探讨护理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24 (3) :803.
[3]龚春兰, 黄家诚, 罗秀菊.留置尿管拔除时机对尿潴留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4) :39.
[4]姜新丽.巧用双腔气囊导尿管防止滑脱及溢尿[J].护理研究, 2007, 21 (增刊2) :58.
【双腔留置导管】推荐阅读:
留置双腔静脉导管05-09
长期留置双腔导管07-03
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05-26
导管留置时间11-29
肝动脉留置导管09-28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06-24
永久性颈内留置导管06-12
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09-16
双腔留置管09-21
双腔静脉导管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