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经济功能家庭

2024-09-24

个体经济功能家庭(精选10篇)

个体经济功能家庭 篇1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1]学者对教育功能的研究, 从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转向或更多地关注教育阻碍个体和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教育的负功能。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教育负功能的概念、性质、特征、分类、表现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但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这一论题还没有详细、深入地论述。笔者作为一个曾经的家庭受教育者和现今的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家长, 深深感受到探讨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现代家庭教育负功能的主要表现

有学者根据教育功能形成的途径和场所, 将教育的负功能分为学校教育负功能、家庭教育负功能和社会教育负功能。[2]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的态度、教育思想等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一把双刃剑,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促进其发展的一面, 有时也存在不利的一面。

1. 溺爱对孩子的独立性、性格的形成和社会化的发展造成障碍

爱与被爱是一个人存在的基本需求。家庭中, 父母或长辈对孩子的爱更是其生命成长的原动力。但盲目的爱也会成为阻碍孩子心理成长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爱的异化或溺爱在现在的家庭中普遍存在。孩子作为现代家庭的中心, 家长会不自觉地溺爱孩子。现代家长溺爱孩子的表现主要有:在物质生活方面给予过多, 甚至有求必应, 过度关注、过度保护, 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包办、代替等。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为其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在这种溺爱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失去了自己动手体验现实生活的机会, 也失去了锻炼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

同时, 溺爱对孩子的成长还有以几下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使孩子的心理更加脆弱。溺爱的根源是对孩子自身能力或力量的不理解、不尊重、不信任。在被父母净化的、排除了许多障碍的环境下生活反而会使孩子面临更多的困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体会不到自己的价值, 也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和处事能力。有媒体调查显示:“被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更容易被同伴欺负。总共对20万名儿童所做的70项研究结果显示, 父母越是帮孩子‘缓冲’负面的经验, 孩子会变得更加脆弱。”[3]二是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认为, 若一个人在儿童时期被过分地溺爱与纵容, 便会养成骄横跋扈、为所欲为的习惯, 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具有“自大狂”即强烈自恋情结的人, 我们把这种人称之为“自我中心主义者”。三是导致人际关系不良或失败。现在这一问题在我们国家已经凸显。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 “有12%的同学对自己的寝室关系表示很满意, 28%的同学表示比较满意”“近四成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寝室关系不够融洽, 近七成的女生对自己寝室的人际关系不太满意, 甚至还有1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寝室关系有点紧张或者很紧张”。[4]

2. 压制的教养方式阻碍个性的发展

由全国妇联发起的对我国2007年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显示, “对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进行了研究, 在‘养个孩子不容易, 所以孩子必须听家长的话’问卷中, 回答‘完全同意’和‘有点道理’的达到70.4%”。[5]广州市关工委在对广州市当前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的调查显示, “中小学生对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认为太专制的占28.71%, 而认为家长对自己漠不关心的占28.17%”。[6]

顺从、听话的教育是以牺牲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为前提的。专制教育打击了孩子的自信, 容易形成自卑、内向型的性格。维雷娜·卡斯特认为:“一个人如果长久地处在父母的影响和权威之下, 他的自我人格必然会变得越来越脆弱。”[7]“大量的事实表明, 一个孩子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 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由于孩子与社会是隔离的, 当他受到成年人的影响时, 他的行为、举止就会与其最亲近的人相像。”[8]不仅如此, 更重要的是作为专制教育的受害者, 他还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专制家长, 因为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如果渗透到家庭的状况是独断的、僵硬的、专制的, 家庭也会不断增强其压制的气氛。随着父母与孩子之间这些独断专横的关系的加剧, 孩子们在幼年时代就会不断地把这种家长式的专横作风内化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9]

3. 学校化的家庭教育内容, 忽视情感需求

以家长为本位的家庭教育中, 父母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 忽视了孩子的情绪、情感需求。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现代父母十分重视开发孩子的智力和进行早期教育。在孩子还不会说话时, 有的父母就开始教孩子认汉字、英文。上了学以后, 每天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 还要做父母布置的作业, 周末要上英语、奥数、钢琴等辅导班和补习课。孩子基本没有时间玩耍, 甚至连睡觉的时间也保证不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 中国中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 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少了1小时23分;他们比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的同龄人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 在高中阶段, 这个差距扩大到了1个小时以上。[10]

积极开发孩子智力的父母却任由孩子的情感领域一片荒芜。孩子在各个发展阶段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些困惑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如果父母不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具体情况从情感上关心他们, 就犹如禁止他们呼吸或吃饭一样不利于他们的成长。”[11]如果不理解孩子的情感, 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对知识的学习就缺少足够的情感动力, 父母也就不能在孩子陷入困境时帮助他们。不仅如此, 长期的情感需求不能被满足或不良的亲子关系, 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人格分裂或走向犯罪。发生在2013年5月13日的高三学生高炜晟买凶杀父杀姐案就是一个很惨痛的案例。[12]

4. 过高的期望使孩子面临更多的压力与挫折

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心理反映了一些中国父母对孩子成才的迫切期望。父母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关切和信任,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成为孩子发展的动力。但是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也有可能发展成为阻碍孩子发展的力量。因为这种“恨铁不成钢”“成龙”“成凤”的观念首先违背了教育或儿童发展的规律, 不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教育都是错误的。其次阻碍了父母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的孩子, 使其不能在孩子面临困难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此外, 铁不可能成为钢, 让它成为一块好铁就不错了, 所以孩子不可能满足父母的过高期望。期望值过高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双重失望。

父母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是难以估量的,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年幼的孩子是无法走出父母这种期望的阴影的, 因为父母的喜好、肯定或赞成对他们的存在、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而过高的期望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也会更大。一是心理压力增大。有我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显示, “有57.6%的中小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苦恼”“父母的高期望、高要求是学生压力的重要原因, 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 其中54.9%的父母希望孩子拿到博士学位。91.3%的中小学生希望获得大专以上学历, 其中57.4%的学生希望拿到博士学位”。[13]二是过高的期望会造成孩子的挫折甚至失败感。由于长期不能达到或实现父母的期望, 孩子慢慢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还会产生负罪感, 认为自己辜负了父母的爱。

5. 打骂、惩罚等方式易导致孩子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

现代父母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与其父辈相比, 在对待孩子方面已经比较民主。但以打骂、惩罚等为代表的传统家庭教育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根据全国妇联对中国家教方式的调查, “在生孩子气的时候, 有6.4%的父亲‘从不’用‘讲道理’的方式去沟通;有3.6%的父亲‘经常’用‘不理我 (孩子) ’的方式去惩罚孩子;有36.8%的父亲甚至会以打孩子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气恼,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经常’打孩子的父亲占到了3.3%, 这是应该引起学校和有关部门关注的”。[14]有些家长认为打孩子并没有错, 而是天经地义的事。

对“狼爸”“虎妈”的教育方式, 在中国还有不少人持赞成态度, 实际上也有一些践行者。当一种教育在带给受教育者一定益处的同时, 也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了阴影, 长期来看这种教育可能成为阻碍孩子进一步成长的力量。正如阿德勒所说:“不能以友善的方式进行的教育便是错误的教育”, “处罚, 尤其是体罚, 对孩子总是有害的”。[15]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当成人依赖于使用奖励或惩罚来影响孩子的举止时, 成人就逐渐破坏了孩子的自主性的发展”, 而且“惩罚是一种外部控制行为管理技巧, 经常导致那些被控制的人的盲目服从、欺骗和背叛”。[16]

二、家庭教育负功能存在的根源

教育作为一种主观性很强的人类活动, 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教育后果的不可预测性。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 其负功能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也有其存在的特殊性。

1. 家长的未完成性、历史性、主观性

教育负功能的产生, 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于作为教育中重要要素的教育者本身的不完美、不成熟或缺陷。在家庭教育中, 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具有人的一般特性, 例如其本身发展的未完成性、历史性、主观性、有限性、脆弱性等方面。这些教育者本身的不足和缺陷, 有可能在指导学习者中起到误导或阻碍其发展的作用。

首先, 作为家长的教育者本身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的、未完成的人, 他要在生活中通过实践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现代科学指出, 人在生理上尚未完成”“我们可以说, 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 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17]所谓的成人只是相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的, 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并不一定是正确无误的。要成为合格的教育者, 他需要不断地加强对人类自身的认识, 不断更新知识。

其次, 作为教育者的家长, 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局限性的人。人总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中的人, 他的思想、行为都会打上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烙印, 但是“人是有限的, 因为他生活和活动在有限的存在的领域之内”。[18]因此, 家长的认识能力、知识范围等的有限性, 再加上现代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造成了家长的教育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教育或指导要面对未知的未来生活的孩子方面, 存在错误或失误是不可避免的。

再次, 人的主观性, 使得家长往往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评价、理解孩子的行为, 易造成亲子相互理解的障碍或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另外, 家长的不良情绪和人格缺陷等, 也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2. 家长本位观念下爱的异化

人作为一种具有情绪、情感的生物, 爱与被爱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爱能带给我们希望和生存的勇气, 能使我们更勇敢地面对挫折、困境, 是我们生命存在的理由。“如果我们要活下来, 就需要父母的爱。精心的身体照料并不能保证健康人格的成长。除非儿童得到了爱心, 包括感情的流露和对她一些特殊需要的关心, 要不然她很可能以不正常的方式成长。”[19]在人的一生中, 家庭的爱或父母的爱对一个人的发展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家庭教育中爱发生异化必将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未来发展乃至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现今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自杀、犯罪等现象日益严重, 其成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家庭教育来看, 由于传统专制家庭教育思想、社会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家长自身的局限性等, 使我们家庭教育的爱发生了异化, 这是造成青少年问题发生或进一步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古代, 在中国还是国外,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这是不容质疑的。但在现代许多家庭中, 父母的爱并不是对孩子本身的无条件的爱, 而是有附加条件的。孩子要听话、服从, 按照父母设定的人生路线走, 实现父母的愿望, 才能得到父母的承认和爱。这并不是真正的对孩子的爱, 真正的爱是爱孩子的本来面目, 使孩子成为他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这种父母真正爱的并不是孩子而是他们自己, 所谓的爱孩子只是把孩子作为实现他们自己愿望的工具, 这种爱充其量只是一种狭隘的、自私的、异化的爱。一些以爱为名义的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3. 教育的功利导向

教育是人的教育, 以人为本应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写道:“在整个创造中, 人是最有智慧和理性的生灵, 人的能力及其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人为本, 这应该成为人类活动的目的本身。”但在现实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 都偏离了这一根本。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还是《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要“为国教子”的教育目的, 我们看到的只是作为国家集体一部分的普遍的、抽象的人, 这种没有情感、情绪和个性的人只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工具。从国家、社会需求出发的教育, 彰显了教育中的国家本位主义, 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以升学率、考试成绩为考核学校教育机构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是我国教育功利主义的重要体现。升学率对学校的分类和领导的升迁至关重要, 所以每个学校的领导都十分重视提高本校的升学率。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每次考试都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年级排名、班级排名, 部分中小学还实行了教师末位淘汰制。学校领导、教师在竞争的压力下, 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面对竞争激烈的升学压力, 家长不自觉地成为向孩子施加压力的又一重要力量。过度的知识学习扼杀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也为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设置了障碍。

总之, 由于教育具有两面性, 为了更好地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发展的帮助, 应尽量减弱教育阻碍个体发展的功能。从国家方面来说, 应普及家长教育, 把对家长教育纳入到国家教育的规划中。对将要成为父母的人进行必要的教育知识培训, 加强家长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因为家庭教育水平提高的先决条件是家长接受教育。从家长自身来说, 要转变教育观念,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 不断修正不良的教育行为, 总结经验;学会换位思考,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孩子、理解孩子, 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摘要:家庭教育中, 由于家长的溺爱、压制的教育方式、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过高的期望、不良的教育方法等, 会对孩子的个性和心理发展造成障碍。家庭教育负功能存在的根源在于教育者本身的未完成性、历史性、主观性, 家长本位观念下爱的异化, 现实社会中教育的功利导向。

关键词:家庭教育,个体发展,负功能

个体经济功能家庭 篇2

一、安排设计基础实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学生初学化学,对实验很感兴趣,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而家庭小实验的化学原理和选用仪器都比较简明,充分贴切生活实际,因而家庭小实验是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补充。它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化学课改的实施,有其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得到的动手机会较少,而家庭小实验却可以很好的消除这一不足,学生在家中通过查阅资料或者探究的方式自己动手设计并完成实验,从而使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 训练基本操作能力

(1)镊子的使用:用镊子将玻璃珠从一个玻璃杯转移到另一个玻璃杯。(思考:怎样放入?要求千万不能打破杯子。)

(2)转移液体比赛:将勺中的水(或者油)倒进普通酒瓶(细口瓶)中。要求不能用漏斗,但又不允许倒到瓶外。(思考:应用怎样的方法?体会《卖油翁》这首诗)

(3)用自制滴管滴加液体、较准确地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2.教材同步练习与延伸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关注学习、生活实际与课程知识的联系,这样就利于学生观察操作,获取信息,主动探究,通过具体活动,增长课外见识,丰富动手操作的实践经验。

(1) 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分为三个阶段:要求学生综合操作,首先仔细观察和描述石蜡的物理性质,包括其色、态、气味、硬度、密度等。再细心观察火焰颜色及分层(用一根火柴梗横放于火焰中观察火柴梗烧焦情况,了解焰温高低);控制石蜡不完全燃烧会生成炭黑。然后,点燃蜡烛燃烧后收集产物,依据生成物确定含有氢、碳元素。以后在学到有机物甲烷、酒精燃烧时,实验就证实蜡烛具有有机物共同特点,有效组织借鉴,形成动手操作检验化学原理的观念;最后用剪刀剪去棉纱芯又怎样?进一步认识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什么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2)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学生自主配制澄清的石灰水,选用饮料软管作为导气管,向其中吹入二氧化碳,观察分析澄清与浑浊互换的系列现象,同时破解鸡蛋用石灰水浸泡,能够长期保鲜的化学原理,从而探究二氧化碳化学性质。还可以探究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气体是什么?

(3) 配制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应用的溶液和浊液:①配制几种溶液:食盐、高锰酸钾、白糖的水溶液,把95%医用酒精配成75%消毒酒精。②配制不同的浊液:面粉、植物油、农药乳液分别加入水中振荡或搅拌,对比分析总结出溶液与浊液不同特征的分水岭。实用性实验能让学生把掌握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学习实际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实验功效,密切与生活的联系

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后,适度设置一些生活难题,让学生在理解中思考,在思考中体会,巩固加深和拓展理论知识。观察铁锅、热水胆内的水垢,充分了解鸡蛋壳和水垢的形成原因,如何进行成分鉴定,其中可能含有什么物质?并完成用醋酸除去水垢的处理方案,自己设计探究程序,认真撰写科学的探究实验报告。

1.制作简易净水器

仿照课本58页图3-23净水装置的结构原理,用木炭或活性炭等材料,以探究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出合理耐用的净水设备。正视生活用水经常会不卫生,有待净化的必要性,进行家庭及周边工厂工业用水情况调查,懂得节约用水、如何防止水源二次污染,这样从生活中获取成功的喜悦,真正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化学。

2.石墨的特性

取用干电池石墨电极作为导体,配装成简易照明电路,说明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也可作润滑剂,可以安排修复旧门锁,通过注入、涂抹铅笔芯粉末,反复将钥匙转动,说明石墨是性能良好的润滑剂。再在网上查阅资料了解碳的另两种单质金刚石、碳纳米管的多种用途。

3.餐具清洗(教材下册32页)

调查家庭中餐具附着的污渍,其成分主要是油脂类,分别试用四种方法清洗餐具,然后在规定时间内清洗,对比哪种方法洗涤效果最好,分析洗涤的原因。学会科学使用洗涤剂,减少残留,有利健康。

4.鉴别毛料织品和化纤织品(教材下册106页)

取几根动物的毛(或头发)放在蜡烛火焰上烧,闻气味,观察烧丝的现象,取几根化纤织物的纤维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者的异同,从而得出鉴别毛料还是化纤的方法。

三、积极创设探究情景,大胆猜想敢于创新

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可以说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孕育过程,任何科学学说的出现,开始都有大胆的猜想。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要求。合理设置趣味性家庭小实验,积极创设乐学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充分体现实验对新知识引导、铺垫的作用。

1.金属材料的锈蚀条件和保护措施(教材下册19页)

运用假说法对比完成,①分别取三枚新铁钉,放入三种环境中:蒸馏水、植物油和放有干燥剂的玻璃杯中,②连续一周天天观察铁钉生锈情况,并天天认真做好记录,③填写实验报告格式,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一般规律,从而了解金属锈蚀原理以及采取防锈措施。拓展:将铁钉浸没在试管里的食盐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底部出现了黑色粉末。某同学对此黑色粉末的组成做了如下几种猜测:①Fe;②Fe2O3;③Fe3O4;④FeCl3;⑤数种物质的混合物。你认为上述猜测中,不做实验就可以排除的是什么?你认为黑色粉末还可能是什么?教师在点拨时可提示学生向着黑色不溶物的方向进行猜想,但不要帮学生分析铁钉的组成和备选物质的性质,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2. 根据生活经验熟悉金属材料的淬火、回火的热处理方法(教材下册8页)

3.自制指示剂

学会提炼月季花和紫卷心菜液汁,从中寻求酸碱指示剂的代替品,增强生物化学的趣味性,学生自行设计“无字密信”、“一滴见血”、“ 死灰复燃”等小魔术。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设计猜想情景时辅以恰如其分的启发诱导,循循善诱但又不能点拨过多,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一个目标出发,利用全部信息,多因素分析,多方位发散,从而爆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时还要合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到二氧化碳的制法时可以提出多组学生实验合并串联起来,渗透实验设计的科学思想方法,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可增强实验的对比效果。例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制取和化学性质实验合并串联;常见金属活动性排序等,这样做可使学生学习的心理倾向得到增强,思维结构在实验中获得强化、巩固、完善。促进学生了解化学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应用,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科技发展新动态。

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建立持续发展观念

化学实验教学与环境教育和谐进行,必须强调学生共性发展和个性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探究活动,广泛联系生产生活中众多的实际问题,积极寻找污染源,经过细心观察,动手操作,提出治理方案或防止污染的建议,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1.一氧化碳毒性验证:将家用煤气充入装有新鲜猪血的透明塑料袋,观察鲜血有鲜红色逐渐变黑。此实验设计直观生动,增强感性认识。

2.普及家用沼气:调查本地农村能源问题及其对策,宣传推广家用沼气,解决农村燃料问题,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

3.测量水的pH:⑴测定天然雨水pH,采用不同地区的几份雨水,准确记录pH的数据,比较之间差异。通过查阅酸雨形成原因的资料,了解酸雨造成地域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和防护方法。 ⑵选定三种样水:自来水、商品纯净水和自制蒸馏水,分别测量pH值进行比较,分析可能原因。⑶还可用pH范围为5.4-8.5的精密pH试纸,分别测量苹果汁、桔汁、葡萄汁、柿汁、牛奶、皮蛋、饮用水等家庭食物的pH值。在pH值的数轴上列出,使学生增加生活保健知识。

4.验证贝壳、蛋壳、骨骼的成分:取贝壳、蛋壳、鱼骨少许分别放入小药瓶中,各滴加入米醋,观察现象。思考:①以上物质中所含成分是否有所相同?②鱼刺截在喉咙头为什么可喝口米醋而吞下?等等。认识社会发展进步要依靠于环境保护的现代观点,运用化学知识展示他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理解,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技能和处理污染问题的应用能力。可以引导探究小组积极设计:如何降解“白色污染”,科学处理废弃干电池,合理选择无磷洗涤剂,回收利用金属,自制食品干燥剂等家庭小实验。

家庭功能研究综述 篇3

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家庭功能”概念以来, 对家庭功能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 概括而言, 对家庭功能的定义有两种:第一种以Beaver、Olson、Shek为代表, 主要用家庭的具体特征来定义家庭功能, 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中家庭规则、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第二种以Epstein和Skinner为代表, 主要从家庭完成的任务来定义家庭功能, 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家庭功能是衡量家庭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 也是影响家庭成员心理发展的深层变量之一, 因此关于家庭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家庭功能的相关理论

2.1 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结果取向假设家庭系统存在质量上的差异, 从而根据这一差异对家庭进行分类, 有些类型是健康的, 有些则是不健康的或需要家庭治疗和干预的。

2.1.1 Olson的环状模式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3个维度来描绘家庭功能, 认为家庭实现其基本功能的结果与其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 亲密度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 平衡型家庭比不平衡型家庭的功能发挥要好;家庭沟通是一个促进性因素, 平衡型家庭比不平衡型家庭有更好的沟通。20世纪90年代, Olson根据这些研究对自己最初的曲线模型假设进行了修订, 将其修改为三维 (3-D) 线性模型理论。

2.1.2 Beavers的系统模式理论。

该理论认为家庭系统的应变能力与家庭功能的发挥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 家庭系统的能力越强, 家庭各项基本功能发挥的效果越好, 即家庭系统的应变能力与其功能的有效发挥之间显著相关。这一理论主要从两个维度考察家庭功能:一是家庭在关系结构、反应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 它与家庭功能发挥的效果之间呈线性关系;二是家庭成员的交往风格, 它与家庭功能发挥的效果之间呈非线性关系, 处于两个极端的向心型交往和离心型交往均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 家庭成员常会出现适应障碍。

2.2 过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Epstein等人的研究认为, 家庭功能发挥的效果能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情绪产生直接的影响。

2.2.1 Mc 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

Epstein等人认为, 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 家庭在运作过程中如果没能实现其各项基本功能, 就很容易导致家庭成员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家庭出现危机。

2.2.2 家庭过程模式理论。该理论由

Skinner等人提出, 该理论认为, 完成各种任务 (包括危机任务) 是家庭最主要的目标, 各项任务的完成都需要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应对, 家庭及其成员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家庭的整体性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得到增强。该理论提出了评价家庭功能的7个维度:任务完成、角色作用、沟通、情感表达、卷入、控制和价值观, 其中以任务完成为核心, 各维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共同评价一个家庭的功能发挥效果。

3 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

3.1 从横向角度看

3.1.1 家庭结构。

与家庭相适应的家庭结构是家庭系统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前提条件。对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的比较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和亲子关系具有极大的消极影响, 单亲家庭的儿童有明显的抑郁、焦虑等特点, 与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 更具有侵犯性和对抗性, 亲子关系也比较恶劣, 主要是由于家庭功能中的角色与沟通两方面的不健全所造成的。Mc Farlane和Bellissim通过考察父母抚养方式对家庭结构、家庭功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结果发现家庭结构并不能有效地预测家庭功能, 父母抚养方式才是家庭功能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

3.1.2 社会经济地位。

Shek通过考察家庭功能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学校适应、问题行为的关系, 结果表明, 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 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的功能和适应有更高的相关, 这说明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池丽萍和辛自强的调查研究也发现, 经济收入水平对家庭功能有显著的影响。易法建采用家庭功能评价量表 (FAD) 对1643名大学生的家庭功能状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父亲的职业和文化程度、家庭居住环境对家庭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1.3 家庭居住地。

易法建等研究表明, 城市和小镇家庭的家庭功能在问题解决、角色扮演、总的功能方面优于农村家庭, 而农村家庭在情感反应、情感介入方面优于城镇家庭。城镇家庭由于社会经济状况相对较好、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因而在问题解决及角色扮演上表现出较高水平, 而农村家庭由于社交范围狭小、闲暇时间较多、传统家庭观念相对浓厚一些, 因而在家庭成员情感交流方面表现出高于城镇家庭的水平。

3.1.4 家庭类型。

研究发现, 极端型家庭无论在亲密度还是适应性上得分不是过高就是过低, 这样的家庭不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而平衡型家庭在亲密度和适应性上都是适中的, 在亲密度上家庭成员间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 但又不过分依赖他人, 可以共同决策、共同活动, 但又有自己家庭之外的联系和活动;在适应性维度上, 成员共享家庭角色且角色分配比较稳定, 决策通常是民主的, 这样能保证家庭合作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在我国, 大多数家庭属于平衡型, 表明它们的家庭功能是良好的。

3.1.5 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 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 也包括一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如父母抚养方式、亲子冲突、亲子沟通、夫妻冲突及夫妻沟通等。Shek的研究发现, 积极的亲子关系与良好的家庭功能显著相关, 父母和孩子对自身家庭功能状况的感知与家庭内的亲子关系质量有显著相关。且有研究发现亲子冲突和整体的家庭功能相关, 亲子沟通能预测父母和儿童感知到的整体的家庭功能。

3.2 从纵向角度看

3.2.1 发展阶段。

池丽萍等人以5年为一个阶段, 根据结婚的时间长短, 把家庭划分为5个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 结果发现:家庭功能在第二个和第三个阶段 (即结婚5~10年和10~15年) 存在一个分界线, 在此之前, 家庭功能的亲密性和适应性不断上升, 而在此之后, 家庭功能状况则逐步下降。

3.2.2 生活事件研究表明, 家庭在发展的不

同阶段中会发生各种突发事件, 这些突发事件也会使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发生改变, 使其产生适应方面的问题, 进而对整体的家庭功能产生影响。危机理论认为特定的生活事件, 如角色转换或家庭成员死亡、分离都会防碍家庭成员基本需要的满足, 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或使家庭出现新的适应, 从而增强家庭功能。

家庭又是一个复杂综合的整体, 在家庭运行的实际过程中包含着家庭系统不同水平之间的交互影响。目前国内有关家庭功能的理论研究非常匮乏, 仅有的研究也还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对特殊群体 (如学习不良儿童) 家庭功能的状况调查以及家庭功能的基本现状的调查, 而对家庭功能与个体发展的关系的研究非常少。

参考文献

[1]易法建.家庭功能与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J].青年研究, 1998, (6) :34-38

[2]池丽萍, 辛自强.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1, 21 (3) :55-60.

[3]辛自强, 池丽萍.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J].心理学报, 2003 (2) :216-221.

[4]邓世英, 刘视湘, 郑日昌.西方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及其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2) :50-54.

乳腺癌根治术后家庭功能锻炼 篇4

之前我做了乳腺癌根治术,现在已经出院在家了。想问下在家有什么方法有助于康复?

浙江省中医院 陈亚芳

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出院后,应继续坚持患侧的功能锻炼。

可重复练习将患侧手掌置于颈后,使患侧上肢逐渐抬高至患者自开始锻炼时的低头位,达抬头、挺胸位能以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并触摸对侧耳部为止。为了扩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此时还可做扶墙锻炼,加强抬高患侧上肢的功能。特别是扶墙抬高上肢的运动,可使上肢及肩关节的活动范围逐渐恢复正常。

为了进一步使各项动作协调、自然、轻松、还可以进行以下几项功能锻炼。(1)上肢旋转运动:先将患侧上肢

自然下垂,无指伸直并拢。自身体前方逐渐抬高患侧上肢至最高点,再从身体外侧逐渐恢复原位。注意上肢高举时要尽量伸直,避免弯曲,动作应连贯,亦可从反方向进行锻炼;(2)上肢后伸运动:患者应保持抬头挺胸。此外,患者还可在日常生活中制定提、拉、抬、举物体的各种负重锻炼,以增强患侧上肢的力量,使其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以上锻炼要求每天锻炼1~3次,每次30分钟。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应循序渐进,适可而止。对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应酌情减少或延缓锻炼时间,但不可停止练习。

我校学生家庭支持功能浅析 篇5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S-milkstein量表[2]随机抽样调查我校2007级、2008级护理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家庭支持情况, 共800人, 发放问卷800份, 收回有效问卷753份, 有效回收率为94.13%。其中女生627人, 男生126人, 城市学生108人, 农村学生645人, 因我校学生构成特殊, 女生多于男生, 农村人口多于城市人口, 故调查中女生和农村学生占很大比例。

2 结果

2.1 我校学生家庭支持情况 (见表1)

由表1数据可知:我校学生家庭总体支持率均>60.00%, 其中“我和我的家人分享我的兴趣爱好”题目支持率最低为61.49%。

2.2 我校农村与城市学生家庭支持率比较 (见表2)

农村与城市学生家庭支持率经χ2检验,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如“我的家人善于帮助我解决问题”题目农村学生家庭支持率为79.53%, 城市学生家庭支持率为88.89%, 经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我校男生与女生家庭支持率比较 (见表3)

男生与女生家庭支持率经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男生家庭支持率高于女生家庭支持率。其中, “我的家人能时时察觉到我的需要”题目男生家庭支持率达71.43%, 女生支持率达61.08%, 经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家人应分享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调查显示, 我校学生家庭支持率总体较高, 但由于家庭差异、个体差异使不同题目的支持率有所不同。其中, 家庭对学生兴趣和爱好的支持率最低。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所持有的稳定而积极的态度倾向。兴趣与爱好将会对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动力, 促使我们不断为自己心中的目标奋斗。家庭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对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均缺乏支持, 这种支持的缺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都有巨大的影响。针对这种不足, 希望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与家人沟通, 同时也呼吁家人重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社会也应增加对这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3.2 家人应及时引导并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 但生活阅历还相对缺乏,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相对不足。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及父母教养方式[3]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获得主观支持的作用更为突出[4]。由家庭获取信息来源渠道的差异造成农村与城市家庭的家庭支持率不同。当学生处于困难或危机时期时, 需要家人的情感支持和能力支持, 家人、亲朋好友的鼓励、陪伴、倾听、物质帮助, 会给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

3.3 家人应及时察觉学生的需求并给于适当的帮助

需要是人格倾向的源泉, 家庭又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了解学生心理需要倾向, 有助于深入了解和认识学生的行为动机、兴趣和爱好, 为合理地调整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提供帮助[5]。当人的需要被满足时会产生喜悦、快乐、热爱的情绪;当人的需要不能够被满足时会产生愤怒、悲痛、憎恨的情绪[6]。然而, 在某些方面男生的家庭支持率高于女生的家庭支持率, 因为重男轻女是许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倾向”[7]。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 现在虽有所改善, 但女生依然处于弱势。人格特质中学生越外向情绪越稳定, 获得社会支持水平越高[8]。因女生天生情感细腻, 易害羞, 而男生性格多较外向, 故家人较易发现男生的需求。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应大力呼吁社会给予女性群体更多的关注。

4 结论

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对塑造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家人能够分享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高的重要因素, 也会对学生成为一个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造成影响。兴趣爱好是学生积极进取、探索的动力, 是他们克服困难的支柱。需求的满足与否会成就人的一定人格, 需求长期不能被满足, 人就会处于一种压抑状态, 导致情绪不良, 不但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 而且会造成人格缺陷。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 情绪、情感越来越丰富, 应对效能越来越强, 但还不稳定, 面对困难、挫折无从下手, 无法解决。良好的家庭支持不但会使学生增加战胜困难的信心, 而且会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 塑造出一名具有人格魅力的学生需要良好的家庭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增加生活经验, 丰富自己的阅历, 转移不良情绪, 需要良好的家庭支持, 积极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完善自我认识, 依然需要良好的家庭支持。

注:*P<0.05

注:*P<0.05

摘要:目的 了解我校学生的家庭支持情况, 探讨家庭支持对学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S-milkstein量表随机抽取我校护理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SPSS 12.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我校学生家庭总体支持率均较高, 但家庭支持程度在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城市学生的家庭支持率高于农村学生的家庭支持率;家庭支持功能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结论 家庭支持的程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家庭支持状况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生,家庭支持,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慧.大学生应对效能相关因素研究及训练实验[D].苏州:苏州大学, 2006.

[2]刘成玉.健康评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岳东梅, 李鸣杲, 金魁和, 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7 (3) :98-101.

[4]李慧民, 李越美.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4, 13 (2) :191-192.

[5]王玲, 叶明志, 陶炯.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需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 10 (3) :208-209.

[6]郭少三.护理心理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5.

[7]唐若水.美国家庭“重男轻女”吗?[J].世界知识, 1997 (11) :6.

家庭调味品的治病功能 篇6

食用油是一种轻度的缓和剂, 身体某部位被火灼伤时, 将食油涂于患处即可止痛, 被黄蜂或其他昆虫刺伤, 用温油涂于伤口也能缓解痛感。如果有胃溃疡或便秘, 每日早晚可以喝两小口花生油, 有一定疗效。倘若小虫子钻进耳朵, 滴几滴油入耳, 虫子就能出来。

二、食盐

因受寒引起腹痛时, 将盐炒热后放入布袋, 热敷腹部, 有奇效;急性局限性皮炎瘙痒, 用盐水洗涤、涂搽可以止痒;每日坚持用淡盐水洗眼, 对治疗沙眼能收到好的效果;用盐水洗发, 可以减少头发脱落;清晨起床后喝一杯盐开水, 可治大便不通;用盐开水漱口或含片刻, 能把引起口臭的细菌杀灭。

三、食醋

在室内熬醋熏蒸, 对流行性感冒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用醋水漱口可治疗轻度的咽喉炎;汤烫火伤时用醋淋洗, 能止痛消肿, 防止起泡, 伤好无斑痕。

四、砂糖

发烧时, 冲饮砂糖水可使病人发烧程度减轻。砂糖水还可以刺激肠胃, 帮助消化。

五、酱油

酱油与蜂蜜混合加温后有止痛消肿的作用。

六、生姜

个体经济功能家庭 篇7

对家庭作业的价值的意见虽然很难统一,但众人对它的性质和目的还是有大体一致的看法:它是正式布置的学校功课,要求在课外完成。它包括一系列活动:复习旧课、预习新课、扩大研究和课外自修项目,以及进一步自习等。因此,对于家庭作业的结论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是”或“非”、“立”或“废”的层面上,更需要斟酌推敲的是布置多少家庭作业才是合适的,布置什么类型的家庭作业才是最好的?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数学学科的特征而言,其主要教学任务便是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施。如果一味注重发展能力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那这种能力就是不全面的;只注重基础不发展能力,这种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家庭作业的布置是必要的,但不是单一的题海战术,而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动手能力等融入作业,让作业变得立体生动,更大程度地发挥其辅助功能。

一、作业内容生活化,呈现开放性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与生活相结合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因此,家庭作业的设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学生喜闻乐见。另外,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家庭作业的设计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适度地引入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题目,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如: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后笔者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1)去超市找一找1千克重的物品有哪些?(2)调查:一根火腿肠、一包方便面、一瓶矿泉水、一袋黄酒、一个鸡蛋等的重量。(3)和爸爸妈妈一起先猜一猜1千克的红枣大约有多少颗?然后称一称、数一数。

二、作业过程活动化,突出实践性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逐渐养成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及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深刻,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因此,学生的数学家庭作业应该活动化、具有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受、探索、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完善知识建构。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笔者安排了两道题:(1)通过度量、计算,求出制造一个火柴盒的外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制造一个火柴盒的内盒又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2)如果粉刷1平方米墙面需2千克油漆,重新粉刷你的卧室,100千克油漆够吗?(学生要先测量出自己卧室的长、宽和高,然后求出自己的卧室四壁和天面的面积,还应扣除门窗的面积,再计算出100千克油漆够不够。)通过这两题的实践操作,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其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也会得到发展,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作业形式游戏化,具有趣味性

“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皮亚杰语)。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它不仅仅限于书面作业,还可以是一项活动,或是一件制作。我们的作业设计应还其本来面目。比如布置阅读一些数学故事、数学知识(数学家庭作业还要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开展一些数学游戏活动,做到“寓做作业于游戏中”。如: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笔者设计了一道“帮助小兔找门牌号”的游戏性作业,即小兔接到小熊打来的电话,邀请小兔到它家去玩,小熊说,它家的门牌号是108号。可小兔到了小熊居住的小区一看,傻了,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们能帮帮小兔找到小熊家吗?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可设计一些如“小猴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登上宝座”等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入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

四、作业数量个性化,迭现层次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并以不同的智力来学习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必须有多样性。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家庭作业的设计增加了选择性、层次感,把作业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家庭作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难易程度及数量各不相同的题目,一般可分为必做题(A类学生完成)、选做题(B类学生完成)、挑战题(C类学生完成)。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后,设计出3道必做题(已知长和宽,求周长的基本题)。2道选做题:(1)学校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比宽长40米。操场的周长是多少米?(2)量出家里的书桌或者饭桌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周长。1道挑战题:用一根长20厘米的线,你能围出几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就是同一层次的题目,例如上述2道选做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独立完成,还是合作完成(同学之间或者和父母讨论、交流、合作),或者咨询完成(向家长、教师请教)等。

个体经济功能家庭 篇8

1家庭功能及其对健康管理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家庭功能的概念被提出,以Shek等为代表的理论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中家庭规则、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压力性事件的有效性[7],家庭为个体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而家庭功能在家庭成员健康维护和疾病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影响家庭成员各方面的发展[3,8]。有研究者提出,健康的家庭功能可以给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经验、生活方式,使幼儿初步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为儿童提供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2]。反之,家庭功能受损,将影响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导致家庭结构产生变化,从而改变疾病康复和转归[8,9,10]。因此,维持良好的家庭功能,不仅能使家庭成员关系和睦,同时能够稳定家庭结构,有助于家庭健康护理的顺利开展,促进家庭健康发展。

2计划生育政策的变革

面对高出生率、低病死率、高自然增长率的情况,为恢复国家经济,加速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80年我国提出了“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口号,并在1982年形成计划生育政策[11]。这一政策对生育率的控制有显著效果。1953年—2010年生育率持续降低,持续的低生育率将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12]。为提高生育率,改善性别比例失调,以及应对独生子女面对较大生存压力的问题,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单独二胎”政策,明确指出夫妻双方中有一方为独生子女者,可拥有两个孩子[13,14]。自“单独二胎”政策实施2年后,调查显示居民的生育意愿仍处于较低水平,尤以城市居民最为突出,社会将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6,15]。为改善这一现状,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自2015年起开始推行“全面二孩”政策[6]。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育率,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但家庭功能是否会影响生育意愿及生育率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3家庭功能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

既往研究指出,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支出影响生育意愿,经济因素主导生育意愿的家庭占50%以上,认为经济压力是生育二胎意愿最大障碍的研究对象占67.5%[14,16,17]。有研究者具体分析后提出,月收入与生育孩子的理想个数呈负相关,而年收入与生育意愿无关[18]。大部分研究表明经济收入高的家庭(月收入>1万元),其理想子女人数为2人,其比例高达78.8%[5];而家庭收入微薄者,面对高额的抚养费用和教育成本,会理智地选择只生一个孩子。与此同时,家庭情感功能(包括父母的态度、配偶的意愿等)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强度也不容忽视(分别占21.68%和45.8%)[19,20]。传统生育观念(如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经济结构与社会保障变革中不断被挑战,以致逐渐被淡化,不能表现出对生育意愿产生较大的影响。有调查显示,以养老为目的生育孩子的家庭占9.2%,甚至有11.3%的家庭认为养老和生育孩子的数量没有关系[5,16]。然而,现存有关家庭健康照顾功能和社会化功能对生育意愿影响的研究较少,这两种家庭功能的变化是否会影响生育意愿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后确定。各种家庭功能的维护可能共同影响生育意愿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因此,社区护士需要充分意识家庭功能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情感功能。在家庭访视工作中,全面评估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情感联系现状、了解准备生育二胎的生理、心理准备情况和家庭应对现状,有利于推动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过程中家庭健康维护。

4建议

4.1全面评估家庭功能是基础家庭功能的评估目前可通过多种方法和评估工具实现。可使用Epstein等根据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设定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将家庭看作一个互动的整体,该量表共包括解决问题、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功能等7个分量表、60个条项[2]。而在“二孩”家庭中,“二孩”的到来会带来诸多家庭问题,改变家庭成员的角色。因此,此量表可用来评估“二孩”家庭的家庭功能。此外,可使用Feetham家庭功能量表,它包括家庭与社会、家庭与家庭内亚系统和家庭与个体的关系评定[9]。此量表中包含家庭与个体的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等)、家庭与社会(即与学校、单位等)评估信息,而“二孩”家庭都将面对家庭内部关系的改变以及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因此,该量表能够对家庭内、外部的动态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但目前这两种评估量表多应用于幼儿及患者家庭的功能评估,若应用于对“二孩”家庭功能的评估,仍需尝试对以上2个量表进行调整和修改,使其更适用于“二孩”家庭功能的评估。

4.2以提高情感功能为工作重心在家庭功能中经济和情感功能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显著[14,19],但经济功能不易通过护理干预改变。因此,为稳定新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中家庭的健康结构和维持家庭功能的健康发展,可通过维持家庭情感功能来实现家庭健康护理目标。在进行家庭访视时,对家庭成员进行生育意愿、生育“二孩”可能面对的家庭变化等的认知情况进行详细评估,了解所有家庭成员的角色认知和应对能力水平,设计有效实施方案帮助家庭成员适应“二孩”生育前提下角色的变化,以及家庭功能即将面临的改变。

个体经济功能家庭 篇9

1.家庭教育功能缺失对青少年偏差行为形成的影响

个体从出生伊始就浸润在家庭的教育氛围之中,直至青年前期的大部分生活都在家庭中度过。血缘遗传与长期的共同生活影响互动,使父母和子女间建立了最为密切的亲子关系。在此环境中,父母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如细雨润物般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这种潜移默化的非正式影响,对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力量和后果无疑是巨大的。

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等都能够对偏差行为的形成产生作用。这些方面的负性影响最终聚焦为一点,就是未能帮助青少年建立一份健康的超我良心,从而使青少年因内心屏障的缺乏、轻忽、动摇导致偏差行为发生。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即无意识,由原始的欲望和本能、冲动构成;自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借助后天的学习,通过与周遭环境的接触形成和发展起来;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社会禁忌、准则、规范在人心理上的反映,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此形成主要通过父母教养在家庭内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成个人道德良知,在人格形成的早期即五六岁时就已初步建立。人格中的三个部分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力量,当三种力量保持平衡与和谐时,人格是健康的。偏差行为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形成了薄弱的超我或者越轨的超我。前者意指个体未能习得社会规则,因而超我无力、无法控制本我的冲动而出现偏差行为,挣脱心理冲突,获得直接的满足快乐。后者则指个体不仅未能习得正确的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反而汲取了反社会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因而在没有心理冲突、没有罪恶感的状态下产生伤害社会的偏差行为。例如,我们经常看到:儿童喜爱同伴的玩具不愿归还,双方因此发生争执哭闹,母亲往往会鼓励孩子把玩具还给对方,并告诉自己的孩子,这是别人的东西,用完应该还给别人,孩子做到了受到夸奖,做不到则受批评。在生活琐屑的点点滴滴中,父母与儿童的互动结果已在轻松随意中将社会的规则传递给了子女,当道德的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在以后的生活实例中一旦触犯社会规则或禁忌,必然会产生内心的冲突而受到超我良心的惩罚。社会学习与控制理论又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暴力的家庭容易滋生暴力。在问题家庭中,青少年长期目睹父母打闹或受到父母打骂,很容易模仿父母的行为而习得打架斗殴,形成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并且逐步地体会到了这种方式“立竿见影”的有效性。总结起来,家庭中或者因为父母自身有不良行为,以及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出现偏差,因而不能将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传继给子女,反而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反社会的即非亲社会的规范,形成偏激的人生态度和固着化的思维方式;或者因为父母忙于生计和事业,因为父母婚姻草率陷入自身的情绪困扰等等,使他们自己缺乏能力、没有精力和时间完成对子女的教育任务,对子女采取放任的、不负责任的教养态度。导致这样家庭的孩子因家庭教育功能的丧失,个人在成长中只能以自发的、朴素的、本能的方式理解社会的人和事,没有父母榜样的引导,没有系统的世界观、价值观建构,没有正确全面的是非善恶标准,没有通透健康的人生态度,进而在偏激情绪支配下,在稀里糊涂中接受不良的或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产生偏差行为。由此可见,成长中的个体因模仿力强、辨别是非能力差、对社会认知甚浅,其正常的社会化进程深受父母家庭的强烈影响。

2.家庭情感功能的缺陷对青少年偏差行为形成的影响

满足情感需要是家庭的又一重要功能。家庭情感功能的正常发挥,可以让个体拥有一袭让心灵休憩的港湾,让个体获得安全感、获得爱和自尊的满足。以血源关系为纽带建立的亲子关系,在充满深沉而纯洁的爱的天性滋润下,在家庭成员彼此间良好的情感互动和人际沟通中,培养出的孩子情绪稳定,没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关爱别人,遇事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体察别人的情感。人格健康的孩子对家庭的安全型依恋较强,不会轻易背弃社会规则,因为,“当孩子在面临诱惑、或是在艰难的处境面前,父母就能够出现在孩子的心中,会成为约束其不良行为的内在力量。”

大量研究表明,家庭情感功能没有正常发挥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关系极其密切。首先,家庭情感功能的缺陷表现在爱的缺失。因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或是父母爱的表达不足,使青少年产生爱的缺失感,未能充分体验到家庭的温情而关闭心门,变得冷漠而无助。缺少了家庭情感的有力支持,青少年就会成为内心虚弱的个体,进而引发认知上的混乱,极需要到外界环境去寻求温情,需要借助于其他的人、物或事情来寻求力量,与家庭传统的依恋也因此减弱。在此情况下,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文化影响而成为边缘少年。

其次,家庭情感功能的缺陷表现在爱的过度。这种现象在很多家庭都能看到,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子女被家庭视为“太上皇”,在家庭中处于优越的地位。父母在物质、精神、生活上对子女有求必应,为子女提供无所不在的帮助和照应,造成亲情过剩。久而久之,因一切来得太过容易,孩子就会觉得接受给予是理所当然的,形成自我中心的性格特征。这种溺爱的教育方式,使子女没有学会爱,不会爱别人,甚至变得冷漠和自私,不会移情,不会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会的关系,造成生活中的低能,在人生中遭受很多挫败而无力承受,容易放任自己的情绪,甚至产生自卑心态,进而引发偏差行为。

最后,家庭情感功能的缺陷还表现为爱的负重。如果说,爱的缺失和爱的过度曾经受到过研究者的普遍关注,那么,爱的负重则一直受到我们的忽视但恰恰出现在很多的现代家庭中。对此,结构式家庭心理治疗有着精僻的阐述。家庭是有其内在结构的,这些结构的成份是一些家庭次系统,分别是夫妻次系统、父母次系统、亲子次系统及兄弟姐妹次系统。在家庭次系统之间必须有清晰的界限,次系统中的成员特别是夫妻次系统中的丈夫和妻子必须有良好的联盟,共同行使他们做父母的权力。如果家庭不同系统界限之间过于纠缠或疏离,家庭便会丧失功能,导致出现“三角关系症结”。孩子在这样的三角中,内外力极度不均衡,心理极易被扭曲。例如,在有些家庭中,父亲因工作繁忙或有了新的感情追求而表现为疏离家庭,母亲常常会倾向于拉住孩子,以取得三角关系的平衡。这样孩子出于对母亲忠诚的爱,往往背负起本不该由他背负的责任,即承担起“丈夫”的角色,这样势必会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巨大的心理冲突,偏差行为由此产生。更有些青少年,出于对家庭、对父母的爱,亦背负起沉重的责任,尽全力想拉回父亲回归原有的位置,甚至于不惜用实施偏差行为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重视,力图回复家庭的平衡。当他用尽各种方法都不能如愿时,有些孩子就会滋生怨恨和自卑心理,潜意识中产生一份绝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资格享受幸福的人生。在如此心态之下,这些孩子便容易自暴自弃,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偏差行为亦由此产生。

二、优化家庭功能,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偏差行为

鉴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为了培养出学生适应社会的健康人格,减少偏差行为的产生,我们应该从改善家庭环境、优化家庭功能方面着手,因为这是我们可以掌控的事情,是我们能够并且必须迫切要做的事情。

1.加强沟通,提高家庭的亲密度

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普遍感到“关心理解少”,与家庭的“沟通较少,愉快沟通和表达感受较差”,说明他们的亲子感情交流少,沟通阻塞。因此,一要加强沟通时间,二要有正确的沟通方式。父母要多给予孩子点时间,尽可能多地与孩子相处,让孩子体会到更多亲情的温暖。即使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也要给孩子一份轻松的心态,不要让孩子背负起沉重的责任。多以鼓励、理解、尊重的方式与子女谈心,不要让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爱子之心,在满足孩子物质需要的同时,更要注意和重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即使惩罚也要富于情感性,要伴随合理的解释,让他在明白“禁止做什么”的同时,也能明确“鼓励做什么”。通过这些,将爱永驻家庭,让孩子能找到家的感觉。

2.全面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以培养健全的人格

首先,家长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树立追求新知和探求真理的精神,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其次,家长要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品格,增强自身对国家、对事业的责任感,遵守社会公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按照正确的导向和社会的需求去教育、培养孩子。最后,家长还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改进家庭的教育方法,加强与学校社会的合作,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教咨询中心等教育资源,提高家庭的教育质量与水准。

参考文献

[1] 邹泓等.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研究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

[2] 吴鹏森.犯罪社会学.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3] 特拉维斯.赫希著.少年犯罪原因探讨.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4] 周朝英.结构式家庭心理治疗在问题青少年矫治中的应用.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1).

城市隔代教养家庭模式正功能分析 篇10

关键词:城市隔代教养,家庭,正功能

隔代教养的质量如何是目前学者研究家庭关系的重点。研究认为隔代教养的弊端是祖辈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慢,影响孙辈创新个性的形成。另一些研究认为隔代教养有其自身独特优势,祖辈愿意花时间陪伴孙辈,有丰富的社会感悟,促进孙辈的社会化( 李赐平,2004; 段飞燕、李静,2012; 葛国宏,2012; 曾彬,2007; 李克钦,2006) 。回顾以往研究,众多学者质疑的焦点在于祖辈自身文化程度有限、溺爱导致孙辈不健全人格的问题。笔者认为祖辈的“隔代爱”情怀不能与“溺爱”划上等号,前者是根植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回归,后者是过分骄纵、狭隘的个人情绪,两种情感要加以区分。此外,已有研究忽视了祖辈们的情感需求。基于此本文重点阐述城市隔代教养家庭模式的正功能分析,并探讨发挥其正功能的路径所在。

乌鲁木齐市是北方地区重要的人口聚居城市,调查点X社区是已成立六年的新兴商品房小区,常住人口3187 户。笔者运用访谈、参与观察法深入研究城市隔代教养家庭,分析每一代家庭成员需求,提升家庭整体幸福感,此为本文分析的价值所在。

一、隔代教养家庭模式正功能分析

( 一) 角色补偿功能

赵奶奶,58 岁,隔代教养时间4 年。女儿夫妻忙于工作较少回家。赵奶奶承担了小孙女的全部的生活照顾和学习教育。老人健康开朗,孙女身体健康。在学习方面,赵奶奶监督小孙女学习家教机。

年轻的父辈即要教养孩子,也要工作获取收入,面临角色选择的冲突困境。此时祖辈协调者角色的出现,分担父辈部分家庭角色,承担部分责任,缓解了父辈内心冲突的紧张和不适。祖辈介入父辈家庭这一举动减轻了父辈的家庭负担,使年轻的父辈们积极投身于事业建设中,祖辈角色优势得以发挥: 有爱心和耐心聆听,满足孙辈的情感需要和社会化成长。隔代教养具有分担父辈家庭角色,减轻父辈经济、心理负担的家庭正功能。

( 二) 健康养老功能

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理论指出个体的心理发展持续人的一生,祖辈处于“成年后期”心理阶段,此阶段的人生任务是: 获得生命完善感,克服失望感。人格的完善需要祖辈合理处理老年期心理危机。

在老年期这一人生阶段,退休后“主角变配角”的心理落差,配偶离世的心理压力、空巢老人的孤独失落,这些心理危机影响着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孙辈的纯真、弱小带给祖辈生活乐趣和新的生命期待,把老人从烦闷、暗淡的暮年生活中解脱出来; 当体验到孙辈的依恋和需要,祖辈的心灵得到充盈和满足,有利于祖辈获得健康的生命认知及和谐家庭氛围。隔代教养具有满足祖辈心理需求,趋近健康老龄化的正向功能。

( 三) 情感慰藉功能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际互动实质是一个相互交换资源的过程,作为社会性的“人”,人们期许交换后的收益更多包含认可、尊重、敬佩等高于物质性的情感回馈,满足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付出———收益”的心理存在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家庭互动中,通过权衡“付出———回报”成本,衡量自身利益、情感得失,成为评判自身幸福感、成就感的准则。

祖辈们在隔代教养中付出时间、精力、情感等成本资源,与家庭成员进行交换,获取非物质性的收益。收益包括对养老资源的占有,享受亲密的家庭情感生活,抚育孙辈长大的成就感等。在交换、衡量收益的过程中,父辈与祖辈感到心理的满足,稳定的情感交换模式就会延续。三代人在“付出—收益”模式中保持家庭结构的稳定,捍卫家庭界限,隔代教养有传递家庭温情的正功能。

二、思考和建议

调查中一些祖辈谈到: “我们给孩子带孙子,当养育方式发生矛盾的时候,孩子竟然会跟我们老人发脾气,我们最终会听孩子的,但是心里很郁闷冤枉。”教养双方不能在情感沟通达成一致,导致了家庭问题的发生,例如发生以孙辈为中心的家庭交流模式、婆媳矛盾等,既降低家庭教养质量,也破坏家庭感情。

祖辈和父辈的教养方式分为宽容性熏陶和竞争性教育,两种教养方式温柔对激进,各有优势不足。应将两种教养力量合二为一,保留各自优点:祖辈保留感性“爱”的教育,父辈保留理性“奖与罚”的教育,使孙辈从小既在爱的教养中成长,又避免陷入“双倍溺爱”的漩涡中。父辈要多理解祖辈在教养中的用心良苦,矛盾之处耐心交流,民主讨论合理的解决方案。祖辈也要继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完成高质量的教养目标的同时,达到家庭情感的再升华。

参考文献

[1]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25(4):137-139.

[2]李克钦.隔代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06,26(6):163-164.

上一篇:荧光测定下一篇:新型以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