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困难学生论文

2024-05-21

成长困难学生论文(精选12篇)

成长困难学生论文 篇1

摘要:“去个性化”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本质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在社交困难学生的成长中,“去个性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有通过集体活动表达自我、增强自信的积极作用,也有丧失个人意识,盲从团体的消极作用。本文将对“去个性化”在社交困难学生成长中的双重作用进行辨证的分析。

关键词:去个性化,社交困难学生,成长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又称个性消失,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G.L.博恩在其经典著作《人群》一书中提出来的。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本来性格腼腆内向的人,在观看学校组织的篮球比赛时也会为自己班级的队员呐喊助威,在参加班级组织的庆功晚会上也会跟着大家手舞足蹈。同一个人,平时羞于表达甚至与人沟通都存在困难,但在参加集体活动中却表现出不一样的状态,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在这其中“个性化”与“去个性化”又起了多大的作用呢?这是本文将着力论述的内容。

一、“去个性化”的原因分析

1、匿名因素

当个体参加集体活动时,由于匿名,外人难以辨别某个个体是谁和其真实身份,因而他就有可能不受外界的约束,做出一些个体活动中不会出现的行为。这也就是为何平时腼腆木讷的人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活泼开朗、不同以往一面的主要原因。

2、责任分散因素

个体行动时,一般会受纪律、伦理、道德的约束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但在集体行为中,个体往往会因为“法不责众”,具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认为个人可以推卸责任而做出有违纪律、道德的行为。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曾经有过一个平时经常沉默寡言,老师眼中的“乖孩子”,但是却出现在一次轰动全校的集体打架斗殴事件中,令所有人都觉得匪夷所思。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他觉得人数众多,自己不用对整个事件负责,所以才会受其鼓动,盲目的参与其中,成为帮凶。

3、自我意识因素

匿名因素和责任分散因素会引发去个性化行为,但这都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去个性化行为会不会发生的关键因素是个体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当一个人能够清醒的意识到自身角色,意识到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时,他就能做出正确的自我导向。因此在社交困难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让“去个性化”发挥作用,释放他内心里活泼好动、不为人知的一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对其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其正确的自我意识,这样他在参加集体活动时,才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4、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不足是产生个性化行为的重要原因,学生在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常会因为感到自信心不足、个体力量有限,而去迎合群体、迎合别人。社交困难学生平时就羞于表达,在参与集体活动时,因为自信心缺乏,更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因此常常迎合集体意志,而不敢发表个人见解,这对其个性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去个性化”在社交困难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分析

通过对“去个性化”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交困难学生的成长中,“去个性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包含通过集体活动摆脱束缚展现自我、提升与人沟通能力增强自信的积极作用,也有逃避责任、丧失个人意识的消极作用。因此我们应加以辨证分析。

1、“去个性化”在社交困难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1)在集体活动中摆脱自我约束,实现自我表达。

在集体活动中,由于匿名因素,“去个性化”会转移注意力,摆脱自我约束,因此会更好的实现自我表达,对于存在社交困难的学生,不失为一个展现自我的好机会。通过集体活动,平时羞涩腼腆的学生得以摆脱束缚,释放压力,展示自我,让自己让大家见识到一个和平时完全不一样的状态,在以后与人沟通交往时加以修正和强化,慢慢就会摆脱社交困难,变得外向开朗起来。

在集体活动中,由于责任分散因素,个体会随着群体做出一些违反纪律、有违道德的行为。但是“去个性化”并不会使这些行为必然发生,发生这些反社会的行为需要有一定的诱因,同样如果诱因是积极向上的,那么其发生的群体行为也会是积极向上的。例如前段网上热议的“小悦悦”事件,正是由于责任分散因素,18位路人不去上前施救,而第19位路人上前积极营救,使得路人都积极参与其中,大力帮助配合,迅速送往医院。

因此只要我们选择“去个性化”积极的一面,并加以积极的诱因,就会对存在社交困难的学生在与人交流沟通时起到积极作用。

(2)通过集体活动提升团队意识,增强自信心。

社交困难的学生往往源于自卑或不自信,对自己估计过低或过于苛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集体活动中,让他们忘掉自我评价,以集体为中心,增强集体荣誉和团队意识,在班级比赛落后时,积极呐喊助威;在班级赢下比赛时,欢呼雀跃,与同学击掌相庆,做出平时无法做出的举动行为,表现出个体性格中活泼开朗的一面。通过这些集体活动、团体比赛,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在以后的与人交往沟通中,有意识的加以训练,慢慢就会摆脱社交困难,正常交流。

2、“去个性化”在社交困难学生成长中的消极作用

每种社会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在社交困难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去个性化”带来的积极正面的作用,也不能回避其存在的消极负面影响。例如“去个性化”的责任分散因素,有可能会使本就自信心不足的学生盲从于团体意志,参与集体的一些违反纪律,违背道德的反社会行为;又比如在参与集体活动中,“去个性化”会使这些社交困难学生丧失自我意识,随波逐流。

三、总结

“去个性化”在社交困难学生成长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辨证看待,对积极意义加以发挥利用,对消极影响加以引导规避,使“去个性化”在社交困难学生的成长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兆芬,刘海刚.“去个性化”在社交困难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6).

[2]尹雄杰.客服个性教育中的去个性化现象[J].四川教育,2002(10).

[3]朱淑贞.去个性化研究综述[J].才智,2011(3).

成长困难学生论文 篇2

我们生活中有非常多的困难,有些困难让我们烦恼,有些困难让我们生气,不过不论困难大还是小,我们都努力的解决,总会有解决的办法,下面就由我来给大家讲一讲我遇到困难是怎样解决的吧!

到了暑假的时候,每天晚上我写完爸爸给我布置的作业,就像被关了一百年的老虎一样,飞快的跑出家门,马上到了我们宿舍的小操场,这时我已经看见我的朋友们在等着我了,我赶紧走了过去,和他们一块儿玩游戏。可是到了晚上,正是蚊子吃晚饭的时间,我们每个人的皮肤都被蚊子当成了“美味的食物”,没有一个人不逃过他的嘴巴,因为我们暑假的每一个晚上都出来玩,所以蚊子每天都可以吃到丰盛的晚餐,每次回到家里,皮肤上没有一块儿没有包,大人们看见以后便会用生气地语气对我说:“我的小祖宗,你又跑到哪里去疯玩了,你明明知道蚊子是专门在草丛里的,你却偏偏到那里去玩,你是不是被蚊子咬成傻子了!”我听到这些话以后觉得非常委屈,我明明没有到草丛里去玩,我们是在宽阔的大操场上做游戏,到草丛里面干什么,难道我是去里面逮蚂蚱吗?所以我每天晚上回到家里都会挨一顿批评,这使我心里非常伤心,暑假的时候,我都不敢出去玩了,因为蚊子已经成为我的烦恼了,妈妈看到我暑假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不出去玩,晚上的时候就在家里疯狂的看电视,这使妈妈非常疑惑,心想“咦,每天淑涵写完作业就会出去和她的的小伙伴玩游戏,可是现在她怎么不出去了?”妈妈猜不透我的心思就跑过来找我:“淑涵,你最近怎么不出去玩了,整天在家里看电视!”我委屈地说:“每天我吃去玩回来的时候,身上全都被蚊子咬伤了包,我都不敢出去玩了!”妈妈听了我的话笑了一声说:“嗨,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呢,不就是怕蚊子要上包吗,你和爸爸去超市买上一瓶花露水,每天出去玩的时候抹上一点,这样你出去的时候蚊子就不会咬你了!”我听了妈妈的话,和爸爸去超市买了一瓶花露水,出去玩的时候都抹上一点,回到家里的时候,身上一个包也没有,这使我非常高兴,以后蚊子再也不是我的天敌了!

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只要你想办法解决这个困难,这个困难就会自动消失,有了困难不要逃避,要开动自己的大脑,想出好的办法!

成长困难学生论文 篇3

其实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对象是所有的人,对青年艺术家所存在的生存困境与资本诱惑,对前一辈的艺术家,尤其是还没有通过市场认可的艺术家们也是一样存在的。大家都在这个时代共生共存,中坚艺术家们似乎已经不存在生存的压力,但在抵御资本的诱惑上却要更加的费神;青年艺术家在生存方面可能会过的很苦,但却能拥有更多的创作天地和可能性。

当开始这个选题时,我在设想,作为80后,甚至90后一代的青年艺术家,其所生存的时代与上一辈的艺术家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他们没有上一辈艺术家所受的大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束缚,正如在隋建国接受雅昌艺术网的采访中所说:“我们这一辈的青年艺术家所面临的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冲破意识形态的束缚,二是确立艺术的主体性。”对隋建国及其前一辈的艺术家来说,生命也好,艺术也好,都逃脱不了大的社会意识形态背景的束缚。但当代的青年艺术家没有那么这么一道墙非得推翻,也没有什么东西非要确立,所以他们的生存,会显得更难,因为没有目标,所以会迷失方向。在这个资本占据主导,给予艺术家充分自由的时代里,对艺术家的要求似乎就是敢闯敢做:只要你有想法,只要你的想法够新,够创意,这个时代就能帮你实现。在这个无限自由的时代里,作为青年艺术家一方面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一方面又面临着资本的诱惑,如果没有把持住,那么很可能就会被裹挟而去,所以当下时代里的青年艺术家需要更多的关心与扶持。

然而,当开始着手选题的操作,听到来自艺术家们自己的声音之后,我突然发觉,其实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对象是所有的人,对青年艺术家所存在的生存困境与资本诱惑,对前一辈的艺术家,尤其是还没有通过市场认可的艺术家们也是一样存在的。大家都在这个时代共生共存,中坚艺术家们似乎已经不存在生存的压力,但在抵御资本的诱惑上却要更加的费神;青年艺术家在生存方面可能会过的很苦,但却能拥有更多的创作天地和可能性。

选题的初衷是在当代这个社会背景下,青年艺术家需要怎样的帮助、扶持、提携,但或许只有自己走自己的路,虽然坎坷,虽然辛苦,青年艺术家们才能为自己的艺术找到出路。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隋建国说:“现在的青年艺术家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困难,但却有很多的机会。”正如邱志杰的学生也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所说:“反正饿不死,所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艺术。”

原来设定的命题在自己不断地深入了解之后却成了一个伪命题,可是选题还是需要完成,作业还需要呈现,那么,就来说一说受访者们的故事吧,虽然每个故事都不同,但却一样的生动,正如青年艺术家的成长,虽然有着不一样的时代,但却是一样的困难。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这是董文华歌里的1992年中国的故事。对中国来说,90年代初期是改革的春风开始刮到沿海,并逐渐刮遍全国的一个起始,而巧的是,我们接下来的几个故事,也都发生在90年代刚刚开始的时候。对艺术圈来说,改革之风在此时也开始有了征兆,艺术市场开始兴起,艺术家找到了自己的另外一条出路。

邱志杰:老栗是我艺术上的贵人

20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邱志杰参加了10月份在杭州参加了“中国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并在上面发了言,发言完毕,底下一位“老头”(严格意义上应该是一位中年人)起立带头鼓掌。然后他问身边的许江(当时是浙江大学的青年教师),“这个小孩是谁?”许江回答:“他是我们学校的学生领袖,你一定要去看看他的作品。”这位“老头”便去到邱志杰的宿舍看了他的作品。“老头”回去以后,给邱志杰写了一封信说:“这次在杭州见到你是我这几年最激动的一件事情,收到你的资料后,我拿着你的资料就去机场追奥利瓦,想把你塞进那届威尼斯双年展,结果没追上,但是我确切地可以把你放在“后89中国新艺术展”里边。”于是,邱志杰便成了“后89”里边最年轻的艺术家,而这位“老头”便是当代艺术的教父:栗宪庭。

邱志杰应该能够被称作幸运的,有了一位好的伯乐在其刚刚出大学时就发现了他,接下来便有了各种展览机会,卖作品的机会,还有策划各种新媒体、实验性的展览的机会。而邱志杰在这些年作为国美老师,作为策展人的多重身份中,也是一位好的导师,在扶持后辈的青年艺术家上不遗余力。除了在物质上尽可能的帮助青年艺术家,邱志杰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说:“我觉得我能够给予青年艺术家最大的帮助是精神上的,有了这种精神上的安全感,会比较从容面对他的艺术,不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便扎过去。”

隋建国的艺术启蒙老师:刘栋伦

1972年,在隋建国16岁时,成了青岛第一棉纺织厂的工人,当时的他以为自己的一生也就如此过了,于是便在工作之余拜在了刘栋伦膝下学习中国画,这是隋建国艺术的启蒙老师,在刘栋伦这儿,隋建国不仅仅学习到了基本的国画技巧,更多的是领略到了中国画中的文人精神与情怀。在当时大的社会环境下,隋建国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抱有任何期望,只是想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余找点儿有意义的事情做。但刘栋伦却告诉隋建国,如果他只是想学一门技艺,不必跟他学。这让隋建国对艺术有了最初的理解和认识,艺术不是一门手艺,也不是一项工具,当你认真对待艺术时,它也会认真的对待你。于是,在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后,隋建国从零开始,学习素描、色彩,决心考美术,上大学,81年,隋建国圆了梦,考上了山东艺术学院,又在1986年,考上了中央美院雕塑系研究生,接下来留校任教。

接着,隋建国开始自己筹划展览。也是在20年前,隋建国与央美的两位同学共同筹划的《方位’92三人展》在美院画廊开幕。89年新潮美术运动之后,艺术的改革之风有被打压的趋势。隋建国所在的中央美院在新潮美术运动中不是主角,为了声援改革的声音,三个人自发组织了一个展览,该展览后来分别在四川美院、中国美院展出。慢慢地,有藏家开始对隋建国作品感兴趣,开始收藏他的作品,随着国内艺术市场的兴起与发展,隋建国卖一幅作品就足够其创作几年,也不再愁没有展览,没有画廊代理,刚刚在佩斯做完自己艺术创作回顾展的隋建国,又将自己的工作室对外开放,这次,他希望做的是扶持青年艺术家的项目。

马秋莎:宋冬是我幼儿绘画的老师

90年代初,上小学的马秋莎报名参加了幼儿绘画班,那时还是青年艺术家的宋冬是这个幼儿绘画班的老师,负责教马秋莎他们儿童画。在绘画班另外还有一位校长,是比较权威的一个人物,许多家长都会排着队找校长让他为自己的孩子看画,马秋莎的妈妈也是这其中的家长之一。有一次排了很长的队之后,马秋莎的妈妈终于能够让校长讲评一下马秋莎的画,这位校长不太经意的看了一眼之后说道:“这个孩子画的太怯了,我看她在绘画上没有什么天赋。”听了这话,马秋莎妈妈心灰意冷,打算让马秋莎放弃学画了。当天放学后,马秋莎妈妈推着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刚巧碰到了宋冬,反正也闲来无事,便拿出马秋莎的作品给宋冬看,宋冬看过之后,说“我觉得她画的挺好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天赋的,你让她跟着我学吧,我来带她。”于是马秋莎就一直跟着宋冬学习绘画,一直到了初中。

马秋莎上初中后,报名参加了正规的绘画班,而此时宋冬也开始忙着做各种展览,虽然此时两人的师生之情没有继续延续,但在晚上学习之余,马秋莎依然会跑去找宋冬让他讲评自己的画,常常是马秋莎绘画班的老师说不好的画,宋冬却说好,而绘画班老师说好的作品,宋冬却不一定会表扬。在宋冬这儿,马秋莎的画不是简单的被当做一幅幅为了应付考试的作业,而是一幅幅的作品,所以他的评价标准与其他绘画班的老师有着很大的区别。马秋莎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说:“在破除所谓的概念化、标准化上面,宋冬对我影响很大,让我从小便学会了去质疑身边所有的东西。”

每一位艺术家在成长之路上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与困难,如果比较幸运地像邱志杰一样有一位发现他的伯乐,像隋建国一样有一位告诉他如何对待艺术的启蒙老师,像马秋莎一样有一位教会她质疑精神的领路人,对艺术家来说自然非常难能可贵。但观前两位的艺术道路,最终却都是由自己选择,相信作为青年艺术家的马秋莎也将如此,每一位青年艺术家所面临的困难都会有所不同,但坚持、努力、勤奋却应该是每一位成功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品质。

成长困难学生论文 篇4

一、找准原因,是转化的基础

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从教育教学角度可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意志不强。

大多数后20%学生认为升学无望,读书无用,无心学习,还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

2. 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

由于后20%学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自己学好功课缺乏自信心。

3. 依赖心理强。

上课依赖老师校对答案,作业依赖同学报答案,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身上。

(二)外部原因

1. 家庭的原因。

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突发事件的影响。

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习困难。

二、对症施治是转化的关键

要想完全消除后20%学生是不可能的、难度很大,但根据不同后20%学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缩短差距,做到成功地转化和预防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优化评价制度。

只凭一张试卷进行期末考试与评价已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在观念上有了较大的转变,深深感受到了优化评价方案的重要性,并逐渐完善了评价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所以我在制订评价方案时特别注重平时评价的比例,并将之作为学生最后综合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平时上课,由作业完成情况及期中、期末这几个部分组成。平时上课占总成绩的20%,作业占总成绩的20%,期中期末各占30%,这样,学生上课能积极参与,平时作业能认真完成了,成绩就一定能提高,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后20%学生心理素质差,内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刺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后20%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学法指导。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尽可能地让后20%学生掌握较多的科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善于调控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科学知识的能力。

(四)在班级管理方面,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

选班干部时一定要选出责任心强的同学作为班干部。干得好,那是大家的荣誉,干得不好,由老师承担责任,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而且老师能不插手的尽量不插手,同时利用百分制对学生进行量化管理。平时多创造机会让后进生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去,尽量把机会倾斜给后20%的学生,让他们时时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的重要的一员,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期末评出百分制优胜者和进步者,让后进生也有机会拿奖。

总之,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把好后20%学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后20%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真正体现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真正体现为品格意志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思考.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4.

在困难中成长作文 篇5

读过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就属小马康特利的故事了。这个故事讲述了小马康特利经历种种磨难,从肆意践踏主人的善意、不愿接受训练,到离家出走被困、回家后温驯听话;到难以抵抗诱惑,被马戏团老板拐走;最后被救回家后,成为一匹优秀的小马。

生活多姿多彩,令人摸不着头脑。它使人迷茫,使人快乐,使人悲伤,当然也使人成长。它给予我们成功和失败, 也给我们带来诸多困难。人人都不喜欢困难,它令我们无助和烦恼,其实,人总是要经历种种困难,心灵才能得到宝贵的成长。它就像冰冷的雨点,拍击在我们那娇嫩柔弱的花瓣上,使我们变得强大, 使我们学会感恩与爱,令我们更加坚强与智慧。

有人常说:“经历风雨,方知感恩。”像雄鹰经过无数次摔落,拥有了顽强的生命;像柔弱的小树苗,在风吹雨打中长成参天大树;像辽阔的天空经历风雨的洗礼,拥有美丽的彩虹;像皑皑白雪覆盖后的大地,又重新充满了生机。困难虽然使我们感到无助,可它还是让我们成长的根基。因此,别再逃避困难,勇敢的成长吧。

打开学生写作文困难的“心结” 篇6

一、激发自尊,培养兴趣

学生不重视作文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得不到写作文的成就感,无论怎么写都是一个“差”,于是就破罐子破摔。因此,教师应多关心学生的人格尊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特别是那些写作文困难的学生因害怕作文出现病句、错别字、结构混乱等等闹出笑话而遭到同学尤其异性同学的耻笑,以致不敢多写,甚至不写。因此,应该激发学生的自尊,培养兴趣。

1. 低起点

学习作文的第一步,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把自己的真实生活展现出来,也就是作文的原生态。所谓“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文也不例外。鼓励学生每天写点小文章,想到什么写什么,天马行空地任意发挥。这样的小文章一开始就应该低门槛,不限字数,不限体裁,不求详细具体,不求生动美妙,“只要学生愿意上路,那就总有到达的时候”。例如:在写以《我的一天》为题的作文时,A学生写道“早上,起床上学;中午,吃饭午休;下午,放学回家,多么忙碌的一天啊!”B学生写道“今天,我过了一个快乐的一天,因为今天我交了一个好朋友”。这就是进步,学生貌似不华丽的作文中透露出了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2. 重鼓励

放大亮点,在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时候,要睁大了眼睛去找亮点,欣赏学生独特的发现,肯定学生的真情实感,鼓励有新意的表达。教师在评讲作文时,有意识的拿这些学生的作文来读,尽量说出他们的优点,让他们找到成功感。学生在享受自己的成功中就会更加亲近作文,消除恐惧的心理,喜爱作文。在一堂作文课中,教师问:今天天气怎么样?你们喜欢阳光吗?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你们觉得怎么样?许多学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幸福”。于是教师又轻轻地提问:你们幸福吗?学生们纷纷发表议论,于是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练习开始了。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堂作文课后的写作出现了很多亮点。

如:A在《幸福·爱》一文中说:“幸福就是饿的时候有饭吃,晚上冷了有温暖的被子盖……”

B在《一个幸福的孩子》运用了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学以致用,很好。另外还有很多靓丽的作文拟题:《幸福像花一样》《幸福潘多拉》《幸福,很甜》等。

二、点燃信心,书写情感

有了作文的自尊感和兴趣,缺素材,少体验的学生就应该把他们带入生活,感悟生活,引入文章,书写真挚的情感。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我们应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来点燃学生的信心,通过亲身的感悟书写情感,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去努力。

1. 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我们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如:网络热点“小悦悦事件”讨论中,学生对人性冷暖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心灵普遍接受了洗礼;“学校中的饭堂学生插队”问题,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不正确,对“插队”问题上升到道德的层面;家庭中的琐事乐事,学生的感悟慢慢都有了,引导学生注意父母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体味情亲。

2. 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简单的“生物园十分钟游”活动,让学生静下心去寻找生物园中的美丽。学生课堂汇报的有“高大茂盛的榕树,如一把巨大盛开的绿伞”“笔直旺盛的木棉树,火一般的木棉花”“灵活可爱的小白兔”……学生从来没有如此的活跃过,学生的自信心从没有如此高涨。

3. 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实践出真知,我们应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一位经历暑期工工作的学生在他的作文中写道:“这一天,从来没有感觉到过的累,不断的重复的工作,机器的轰鸣,满天的粉尘。但是,我又感受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够赚一点点钱,为父母分担一点点,高兴啊!”很多学生都有过打工的经历,这样的经历是现时生活中他们人生宝贵的财富,也为他们的作文积累了许多别具一格的素材,情感丰富了许多。

三、丰富生活,增加积累

学生有了写作的自信心,但要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和生活,单靠语文课堂的教学是不可能。对于那种没有黎明的感觉,没有仰望星空的感觉,没有童年的欢乐的学生来说,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拓展资源,丰富学生的阅历。“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断累积的阅历,才能使学生拥有丰富的题材。既然改变不了大的环境形势,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减轻影响。

比如教师尽可能开展一些体育比赛、歌唱会、手工制作、综合实践活动等生动有趣或者别具意义的活动。多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他们写起作文来自然就会文思如泉涌。活动,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在适当的范围得以释放,不为了考试而疲于奔命。这样的活动不仅仅限于校园内,还可以扩展到校外,比如建立“家校之桥”,通过“校讯通”,随时的让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联系,开展一些亲子活动。活动另外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接触电脑游戏的机会又少了许多,使他们学习的专注力又集中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不经意间调动起来。

责任编辑 龙建刚

成长困难学生论文 篇7

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的理论研究,对于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济困助学工作质量,实现高校学生的事务管理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青年在社会中的成长,实现青年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青年梦、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综述

首先,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体的统计学特征相对单一,多专业、多部门、多学科背景的研究主体相对缺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较少,比如缺少具有经济学背景、统计学背景、心理学背景和法学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 研究主体的单一化,影响了研究角度的创新和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第二,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的研究角度相对固定,创新性研究缺乏。目前可以将相关研究的研究角度分为学生事务管理、梳理研究思路、比较研究和政策评定分析四类。 政策评定类和经验介绍类居多,比较研究和创新性研究较少也是目前的现状。

第三,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内容以理论研究居多,基于实践的专业化研究较少。综合近三年的研究成果,以强调意义和介绍措施类的文章居多。这种缺乏实践支持的纯理论研究或者缺乏理论提炼的经验总结削弱了对本质问题的深度认识,可以说在研究的质量上还不尽如人意。另外,研究内容在理论支持上也显得比较薄弱,其理论依据多源自思政工作的相关内容,缺乏基于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内的专业理论支持。

第四,目前国内相关的研究方法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较少有跨学科的边缘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综合性工作,但目前的研究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演绎的定性分析上,缺乏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

二、理论与实践

从实践访谈的情况来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就业信心、缺乏实践锻炼的资源、缺乏创新创业机会、缺乏成长参与机会等问题。访谈中,73% 的被访谈学生认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表现在面试紧张、 语言表达能力弱、认为自己缺乏竞争优势。64% 的被访谈学生认为自己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缺乏社会支持,表现在家庭无法给出比较中肯的就业建议、缺乏朋辈的关怀与支持、缺乏信息的来源和渠道、人脉资源少等。而被访谈的学生中基本没有人第一意向会选择创业,主要由于大学生创业风险大、缺乏创业的资本、家人不支持、以就业生存为第一选择等。在与23家用人单位的访谈调查中了解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初期往往表现出知识面相对狭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弱、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比较慢等问题。

鉴于此,提出以波特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的“内生型成长”助学模式( 见图1) ,重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的体系点。以挖掘学生内部发展潜力为出发点,以心理成长、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实践实验与技能培训、自助服务与自主管理四个方面为主体要素,以社会支持、朋辈支持、学校支持、信息支持为外部辅助要素,形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生就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并通过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实践,验证该模型的实效。从目前的现实效果看,经过前后的对照研究,学生在具体求职技能,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有明显提升, 在人际沟通和求职礼仪方面也有明显提升。

三、政策建议

第一,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生型成长培养体系。 以挖掘学生自身潜力为重点,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生发展动力,将其作为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第二,开展心理扶贫。将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就业的认知,增强其在就业全过程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第三,增强实践教育和技能培训。将实践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其动手能力,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第四,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培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创新思维教育,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拓宽就业思路, 拓展就业渠道。

第五,通过学生就业自助服务和自我管理,使学生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初步职业道德意识。

摘要:鉴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过程中竞争力较弱的问题,提出建立以经济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为模型的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模型,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基础,建立“内生型成长”助学模式。把心理成长、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实践实验与技能培训、自助服务与自主管理四个方面作为主体要素,以社会支持、朋辈支持、学校支持、信息支持为外部辅助要素,形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生就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走进“困难”学生的心灵 篇8

对理解力差、记忆力差的学生, 我们可以不厌其烦地多讲几遍, 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智力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 自信与坚持不懈才是走向成功的秘诀。对这样的“困难”学生我们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让其对未来、对自己充满信心, “困难”才会迎刃而解。

教育工作中转化难度最大的要数那些思想上、性格上偏执的学生。他们的日常表现为:情绪低沉、容易发怒、抑郁内向、固执顽皮, 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等。面对这样的学生, 我们应及时准确地摸清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走进他们的心灵, 并用火热的心去感化他们。

我曾经教过一个叫秦凯的同学, 是老师、同学公认的“怪生”, 上课时不守纪律, 不服从老师的管理, 经常无故旷课。对此, 我找他谈过几次话, 收效甚微。过后, 我仔细分析了各方面的原因:他从小跟着奶奶住在黑龙江省, 娇生惯养, 形成了任性、自私的脾气。9岁时来到山东学校上学, 这时父母已经离婚, 现在面对的是后妈, 他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再加上爸爸是司机, 三天两头在外。在这样的背景下, 家已不是他的乐园。来到学校后, 又觉得外界和他过不去, 他看到的一切都不顺眼。我弄清了原因后,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带他走出令其“厌恶”的教室, 来到操场上的花坛边, 面对美好的景物、知心的话语, 他闭塞的心扉顿开:“我老觉得同学、老师看不起我, 觉得处处别扭……”他的眼中流露出委屈的目光。我和他谈到了他的优点, 如热心助人, 对班级事务一腔热情等, 并指出不是同学们看不起他, 而是他带着有色眼镜看别人。几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使他慢慢地回到了同学中间。我深切地感受到, 对学生的缺点、失误, 不能泼冷水, 他们需要的是关心和爱护, 是和风细雨的滋润, 以及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任何孩子都毫无例外地希望被别人关爱、认可、称道。“困难”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耐心帮助、肯定、信任和鼓励, 决不能把他们放到“被爱心遗忘的角落”。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鼓励孩子, 让他相信自己将来能做什么, 他将来很可能就会做出什么。”我们要走进他们的心中, 真诚地关爱他们、鼓励他们、信任他们,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以宽阔的胸襟, 把爱的种子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真挚的情感是师生之间心灵深处架设的桥梁, 是点亮“困难”学生内心世界的火把。因此, 教师对学生要有真挚的爱。学生一旦感受到这种爱, 就会自然而然地把思想深处的东西向你托出。这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 还要晓之以理, 只有“情通”才能“理达”, 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

(1) 走进学生的心灵, 要讲究灵活有效的教育方式。“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教师是塑造灵魂的人, 必须学会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 以“点”带“面”, 使其全面转化。在转化“困难”学生的过程中, 要以他们的优点、闪光点来树立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让其好的方面逐步取代差的方面, 要对他们的转化充满信心, 设法使他们的闪光点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2) 走进“困难”学生的心灵,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切忌盲目陷入“思维定势”的怪圈。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每当“困难”学生出现了过失, 老师就忍不住劈头盖脸地责怪一番:“你真不争气!”“你为什么这么傻?”殊不知, 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的过失并不是他故意造成的, 有时是出于好奇心, 或一时冲动鲁莽所致, 有时是在为班级服务中而把事情弄糟了。教师如果不加分析乱批评, 势必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甚至会导致其产生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

我们坚信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坏孩子”, 不能一味地以带色的眼光看待“困难”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见得样样都好。在平时的工作中出现问题时, 不要以人论事, 要就事论事, 分清是非。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对优生不放纵, 对“困难”生不放弃, 用爱心容下一切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缩短教师、优生、“困难”生之间的距离。

(3) 走进“困难”学生的心灵, 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创设群体感染效应, 激发班级每个成员努力上进的激情。“困难”学生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 无形之中会产生一种内驱力, 促使他们不断前进。“困难”学生因自身的缺点和错误, 总担心自己遭别人的冷遇, 在表现中总有一种孤独感和自卑感。因此, 我们应倍加尊重、信任他们, 公正地对待他们, 给他们以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实践证明, 全面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作用, “困难”学生就会出现群体感染效应, 从而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增进了理解, 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 篇9

一、大学生素质水平偏低

现今社会, 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 如果知识结构单一, 那么必然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大学生素质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专业知识不扎实, 手高眼低。

专业知识不扎实是现代大学生的硬伤, 如果没有好的专业知识, 工作起来无异于盲人摸象。很多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跳槽, 这主要也是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并不是找不到工作, 而是找不到他们所谓的合适的工作。什么是合适?那就是工作舒服, 同时待遇还要很高。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期望呢?他们认为自己辛苦读了几年大学, 应该比别人强。其实则不然, 很多大学生进入企业之后, 拿到的薪水可能还不如一线工人。而这些一线工人的学历可能是中学生, 这让大学生无法忍受。一线工人工作劳累, 这是大学生所不能坚持的。同时, 对于操作技术来讲, 大学生可能远不如一些一线工人。找到工作之后, 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很强, 自认为自己的单位容不下自己。所以他们选择跳槽, 当他们经历了多次工作失败之后, 可能不会吸收经验教训, 而是感叹社会的不公平。这种心态, 必然导致他们在巨大的压力下工作, 在负重的情况下, 如何将工作做好呢?现如今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很多技术可能每天都在更新, 尤其体现在计算机方面。如果几天不接触新知识, 自己可能就已经落伍了。所以, 大学生的懒散生活, 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

2. 创新思维不足。

创新思维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这也就是所谓的ideas。我们这个社会不缺少干活的人, 缺少的是点子。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个好的发展点子, 那么将来必然会在经营过程中困难重重。就像没有懒人, 就不会出现洗衣机一样, 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 改变了我们原始的生活状态。所以创新对这个社会才是最有用的, 这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很多大学生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教育之后, 他们的思想已经变成了圆形。他们已经成为了教材的忠实读者, 在面对新问题的时候, 他们第一想到的是老师, 而不是开发自己的大脑。其实, 老师也并不是什么都懂的, 他们只不过是熟练掌握了学习方法而已。例如, 一个车间总是出现漏气的问题, 这种气体对人体有很多坏处, 但是又没有办法检测出来微量的漏气, 很多人对此都很无奈。老板告诉员工, 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 就会有很好的回报。很多学生对这样的“诱惑”很淡定, 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这能力, 或者是认为这是跟自己无关的事情。而一部分人, 他们即使是奔着“诱惑”去的, 但是他们也没有办法解决这样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 可能一个车间工人就能够解决。他们靠自己的生活经验, 很容易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 对于某些学生的大学可以说是白读了。一个大学生知道这个问题后, 他对这个问题很看不上, 认为不起眼, 不值得自己去解决。而当某个工人解决了这个问题时, 他却认为这样的小问题没什么了不起。

3. 交流困难。

交流能力差, 也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很多大学生目中无人, 尤其体现在一些较好的学校, 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心理呢?归其原因, 这些学生一直生活在“骄子”状态, 他们从来没有受到过打击, 而且他们的视野里只是充满了别人对他们的羡慕, 所以他们始终生活在自豪之中。其实走向工作岗位之后, 他们的心理落差会非常大, 这也是他们适应社会的开始。例如小张同学, 读大学的时候是在北京某高校。这所学校在北京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他的成绩在学校也始终名列前茅, 但是到了找工作的时候, 用人单位没有问他专业知识, 却问他有没有女朋友, 还有就是在大学期间有没有参加过什么社团活动。这让小张很为难, 因为他大学四年都是在教室度过的, 他虽然没有什么不良嗜好, 也不贪玩, 但是他的生活是非常封闭的, 可能人大会议这样的事情都不会成为他关注的焦点。显然这次面试会以失败告终, 他是幸运的, 某大型企业最终因为他的成绩优秀而录取了他。但是在工作过程中, 他出现了种种问题, 和同事关系处理得很不好, 而且还经常出现和别人争执的现象。他其实也不是目中无人, 只是自己觉得没有必要和很多人搞好关系。所以他平时对身边的人都冷淡, 但是当他开展工作的时候, 才发现大家都对他也很冷淡。他虽然很委屈, 但是他却不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在年终总结时, 他的工作绩效是最差的, 而且评论也是最差的。这种现象在很多优秀的学生身上都有体现,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二、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模式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应试考试。应试考试使很多学生都成了书虫, 他们整日停留在书海中, 以期啃透每一个知识点。高校中出现了很多“学霸”, 这就是一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以能够掌握更多的课本知识为荣, 当然学生以学习为荣是非常好的事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进步, 并不是让学生去复制知识。所以在创新教育和全面教育方面, 我们做的是不足的。我们的教育模式是非常传统的, 面对市场变化, 我们必须适当改变教学模式。教育必须市场化, 让学生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 去面对市场。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真实情况, 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是国家的未来,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各行各业的突出人才大都会是大学生。这种趋势是不可挡的, 这也是国家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需求, 满足大学生发展, 才能够真正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用人单位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招聘市场完全是买方市场, 他们决定了学生工作的命运。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条件上都写着“有工作经验”, 试问大学生有多少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本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适当的工作对他们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用人单位哪个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呢?大部分学生的实习都是家教, 他们通过这个工作来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 同时还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收入。在校大学生工作, 必然会影响到学习, 所以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始终是个问题。虽然一些用人单位给了大学生一些实习机会, 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却是大学生的廉价劳动力。在他们的工作岗位, 根本就接触不到锻炼的机会, 他们能干的只是体力活。有些学生被家政公司招聘, 去给客户打扫卫生。试问这是大学生的问题, 还是社会的问题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摘要:大学生就业困难,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其实究其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学生素质水平的偏低和用人单位的畸形要求造成的。文章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 发掘其原因, 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

参考文献

[1]赵颂平, 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04, (21) .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对策 篇10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情况

2006年全国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166万, 与2005的214万相比降幅为22.0%。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400多万人, 与前一年相比增幅达到22%。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 比2006年增加了82万人, 达到了创历史新高度。截止到2005年8月, 我国本、专科的在校生人数为1561万, 其中贫困的大学生大约有405万人, 约占学生总数的26%, 而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扩招, 这一比例还呈现着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 国家资助贫困生现状

2009年, 我国资助了3106.04万人次学生, 资助总金额347.2亿元。奖学金奖励723.49万人, 奖励金额为92.92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26.76%;助学金资助674.81万人, 资助金额为95.26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27.44%;170.94万人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发放金额总数为93.57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26.95%;而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3.05万人, 金额大约为4.71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1.36%;基层就业学费与贷款代偿1.56万人, 代偿金数额为2.26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0.65%;师范生免费与补助4.14万人, 资助金额4.15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1.44% (含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高校3.42万人、4.1亿元, 以及江苏、安徽等部分省份地方高校的0.72万人、0.04亿元) ;特殊困难补助187.25万人次, 发放金额7.03亿元, 占资助总额2.02%;伙食补贴885.88万人次, 发放金额15.92亿元, 占资助总额4.59%;勤工助学295.29万人次, 发放金额14.33亿元, 占资助总额4.13%;学费减免41.47万人, 减免金额8.11亿元, 占资助总额2.34%;校内无息借款8.46万人, 借款金额3.51亿元, 占资助总额1.01%;其他项目资助109.7万人, 资助金额5.44亿元, 占资助总额1.57% (其他资助项目, 如水电费补贴、绿色通道生活用品礼包、春节留校学生资助、部队助困、师生爱心互助捐款、教职工一助一、导师资助、就业帮扶基金、特殊行业就业奖励、优秀大学生奖励等) 。

2009年, 全国在高校学生资助方面的经费支出了369.65亿元, 与2008年的304.13亿元相比, 增加了65.52亿元, 增幅达21.54%。而直接用于资助学生的资金为347.2亿元, 增幅也达18.21%, 比2008年的293.7亿元增加了大约53.5亿元;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为22.45亿元, 这比2008年的10.43亿元增加了12.02亿元, 增幅为115.24%。

2014年四川省全省共投入146亿元资金用于学生资助工作, 受益学生达到3200万人次, 受益学生比2013年多492万人次。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国家奖助学金金额达到10.36亿元, 资助学生达353854人次, 超计划完成普通高校学生资助任务。此外, 还有学费奖补达到4297.2394万元, 助学贷款学生75705名, 发放贷款金额4.6亿元, 免除4.20芦山地震8915名学生两学年度学费, 实施四个助学项目, 使用资金1.2310亿元奖助师生40176人。

国家大量资助资金的使用, 资助效果明显, 激励和帮扶作用成效显著。

(二) 现今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 贫困生认定机制完善度较低。

因为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 在贫困生认定时, 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保证不了每一个资助申请学生所述情况的真实性, 这样就不能保证让教育资源流入真正需要它的所在。

2. 贫困生资助模式有待升级。

贫困生资助多为无偿补助, 这样的资助方式不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甚至会滋生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国家资助的行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单纯的物质资助只能解一时之困, 并不利于贫困生的长远发展。

3. 贫困生承受能力和感恩意识不强。

现如今正值90后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代, 而90后普遍存在着承受能力不足和感恩意识不强的问题。面对身为贫困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很多学生选择逃避, 甚至为此放弃资助机会。而获得了国家资助的学子又之把这当作“从天而降的馅饼”, 忘记了对帮助自己的党和国家的感恩。这样的心理都是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的。

二、应对措施

(一) 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

调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是贫困生资助的第一步, 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采用的是三级证明制度, 需要得到县级、乡级和村级的公章证明。而事实上很多地方存在空白表格盖章的现象。这就需要明确证明人的责任, 对做假证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 减少乃至杜绝伪经困生的出现。其次,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应在证明人处留下其联系方式, 以便后期的调查、核实。再者, 学校也应从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中观察, 将生活奢侈浪费的伪贫困生剔除出去, 确保国家资助落实到真正有需要的学生身上。最后, 在保护好学生家庭隐私的前提下, 公正公平地认定贫困生。

(二) 转变贫困生资助模式

首先, 应改变原有的无偿资助方式, 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也授之以渔, 更多地通过有偿, 如勤工俭学、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方式, 让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资助, 这样的资助才是有尊严的资助;其次, 也应在经济资助的同时, 加入更多的精神资助元素, 在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的同时, 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保障;再次, 也应建立与企业长期的合作机制, 设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 充分利用企业为贫困生提供的助学岗位, 帮助其解决生活费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也能帮助贫困生积累社会经验, 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基础。再者, 高校也可积极帮助贫困生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 开发并完成可靠的创业项目。学校可以在场地、技术甚至资金投入上给予帮助。比如, 在校园内开设如报刊亭、小商店、书摊等助学摊位。在贫困生获得利润时, 校方可以根据提供的帮助获得一定的回报, 过程中学校应肩负起指导、协调和监督的作用。最后, 国家还应丰富助学贷款渠道, 简化贷款程序, 让更多的贫困生更方便地得到国家助学贷款。

(三) 健全贫困生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体系

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感恩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系统工程, 这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学校与家庭应从两个维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并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贫困生进入学生会, 并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文体活动, 这样能够帮助其建立自信、乐观的心态, 积极融入集体。学校应从这一方面予以支持和引导。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 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也可以定期开展感恩教育, 充分利用我国传统美德中的宝贵经验和国外的成功案例, 并利用现代传媒加大宣传, 在全校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让每一个人都能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而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 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应建立个人信用评价系统,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建立“大学生诚信信息发布”专栏, 对每个学生的失信记录予以曝光, 也对每个坚守诚信的事迹予以弘扬。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西部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工作中还是存在着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率和成果, 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 才能最大程度上帮助西部地区的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笔者认为, 首先应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 保证国家资助作用于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其次应转变原有的贫困生资助模式, 多元化地帮助贫困生克服生活和心理上的困难;最后还要提高贫困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健全贫困生的社会价值体系, 保证国家资源帮助的是一个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大好青年。笔者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有识之士能够投入到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 针对文中不足, 提出指正建议, 为我国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工作做出贡献。

摘要: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救助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如何保证教育资源合理利用, 使贫困学子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 是一个目前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下的高校贫困学生救助工作中还存在着贫困生身份难以界定、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庞大、国家救助资源不足、助学贷款借还流程不尽如人意等诸多问题。只有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救助机制, 完善与之相配套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同时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转变观念, 从经济和精神两方面扶助贫困生, 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提高资助工作的实质性效率。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元兴.我国高校贫困生救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2) .

[2]王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分析及对策研究探讨[J].商业经济, 2008, (01) .

[3]王爱华.浅析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难问题[J].学园, 2010, (07) .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心理研究 篇11

关键语: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53-01

一、背景

近几年来国内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16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受到了关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超越2015年的749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2016年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在当下国内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用工不足等大背景下,“2016年就业形势复杂、任务非常艰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

权威数据也显示,经济在下行压力的情况下,相应的就业岗位供应也受到牵连,特别是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智联招聘的官方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平均每个招聘职位收到48份简历,相比以往的平均26份简历接近翻了一番,这足以证明今年就业竞争态势之激烈。

二、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的压力增大,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他们面临的就业机会比较狭窄,他们比本科院校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这种状况,如果作为一个普通学生个体来说,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矛盾心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有多种选择就业的机会,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越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越感到求职择业难,往往容易背上各种心理负担,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脱离实际,害怕失败等矛盾心理。

2、角色选择困难心理。这是很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一些学生在学校时非常优秀,但是在求职就业时却陷入到无法选择的困惑之中,他们既想继续深造,要想去工作,还想去创业等,其实他知道每一个选择有什么利弊,但是他总想找一个最好的,表现出非常茫然,而且使他们的心理压力陡增。

3、依赖心理。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自己的职业生规划,临近毕业时找工件的意识薄弱,就想着依赖自己的父母亲来想办法,找关系等,自主性非常不够,依赖心理非常强,导致学生胆量变小,独立能力差等问题。

4、自卑心理。一些农村家庭出生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对自己就业没有任何信心,有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导致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这类群体应该是高职院校管理者重点关注对象。

5、从众心理。一些同学在就业的过程中,看别的同学选择什么工作岗位,自己也去选择相应的岗位,没有太多自己的主见,有从众的心理,同时不善于应对变化,在完全可以跨专业工作,也可以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的情况下,而很多同学没有开放的心态,只局限于所學专业。从众心理导致学生就业不对口,不喜欢自己选择的工作,会出现压力较大的情况。

三、提升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建议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在遇到上述问题时,心理压力会逐渐增大,近年来,因学生就业受挫的问题导致学生自杀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挑战,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心理素质,我们必须要有相关建议及对策。

(一)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

在当前整体就业市场低迷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决策和领导层应该重视就业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了解国内就业市场的情况,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完善,为就业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

(二)给学生灌输积极进取的心态。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特别是毕业班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告诉学生,虽然就业形势严峻,应该让他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业虽然困难受到影响的实际上是一部分人,有相当一些人影响并不大,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非常受企业的欢迎,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给学生灌输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无论总体就业多难,但是如果有一定实力的毕业生必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

(三)设立专门的就业咨询中心。

高职院校设立专门的就业咨询中心,配备有经验的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专门一对一的指导,通过就业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发现不合常理的就业倾向时就予以正确指导,同时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各种矛盾心理及时发现,并通过相应的办法解决,将矛盾心理和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

(四)全面全过程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应该举全校之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在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该将教学与职业和岗位联系起来,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应涉及职业心理教育等相关内容,并做到全面化和全过程化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四、总结

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时,他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同时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大学生,就业困难户? 篇12

除了到处奔波还能做什么?

杨平 (化名) , 09届毕业生, 著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 现任北京某外资企业高级行政助理。谈及求职过程, 她坦言, 不易。

离2009年3月结束还剩一个星期的时候, 杨平决定开始找工作。奥美, 埃森哲, 渣打银行, 宝洁, GE, 百度, 壳牌。7天的时间, 投了7个公司。不过, 无论是宝洁成功驱动力测试题, 渣打“变态”的三套测试题, 还是其他公司题目, 她全部被斩落下马。初入战场, 她对自己的总结是:简历上有错别字;一份简历什么都不改就投n个公司, 应该根据公司职位要求投递;几乎所有简历都卡在最后期限的那天投出去的, 这样的话, 如果系统出点问题, 或是网络出现故障, 后果不堪设想。

经历了前期的“初体验”, 时间来到4月。其间, 她一共投了16个公司, 平均3天投1个, 甚至有时候一天投三个, 除了对各行各业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没有斩获;5月, 随着2009年校园招聘打响了第一炮, 无论你多么不想, 都被时间的滚滚大潮推向了未来和未知。杨平也是如此, 这段期间, 她共投了21个公司, 除了接到微软的电话面试, 进入IBM蓝色之路的一面, 其他公司没有回信, 而参加的两次面试也因英语表达问题和轻敌以失败告终。

“5月, 我一夜之间长大, 切实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开始知道了自己的大概的发展方向。我在失败中成长, 逐渐强大。”

6月, 杨平实习还没有着落, 她很着急, 但左右无门, 只得通过“海投”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根据企业招聘一般规律, 每年这个月, 由于企业通过之前的校园招聘已网罗到所需人才, 此时招聘规模与之前相比锐减, 几乎没有什么企业招聘实习生了。“长达三个月的奋斗, 三个月的无果, 我觉得我有的时候内心脆弱到任何一个人小指头都能打败我, 但我还是要加油, 我的明天, 要靠自己把握。”

这个月, 她投了灵珂、埃森哲、可口可乐、箭牌等20家企业。而基本上, 这些公司提供的岗位都属于“补空”, 没有正式的暑期实习生招聘, 这也意味着, 杨平想靠实习留在企业的梦想基本破灭。期间, 杨平接到了两家公司的面试通知, 一家是摩托罗拉, 另一家是箭牌。摩托罗拉成为她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次面试, 而经历了笔试、无领导小组面试, 她最终获得了箭牌的销售暑期生的职位。

2009年大学生求职最流行的“江湖黑话”:海投&投霸、网申、面霸、群殴、面经&笔经, 杨平无不经历, 120天她总共投了64个公司!得到回应的不到6个, 产出与回报比例大致10:1。“不要笑我矫情, 不要笑我软弱。真的很累, 120天, 如果你还有一点点毅力, 你还剩一点点坚持, 你还抱一点点希望……正如破晓前最黑暗的时候, 我看不清周围, 尽管我相信黎明的到来。”

就业难在哪里?

和杨平有着同样求职经历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如同空降兵般迅速进入社会, 踌躇满志, 想着要大展拳脚作为一番,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少人发现, 自己的信念正一点一点消失。也因为不能及时就业, 这群刚步入社会的人被冠上了许多新的称谓:“啃老族”“零工资就业者”等等。其中, 还一些人因为求职不顺选择自杀, 一些人愤愤不平离家出走, 一些人在一级城市苦等岗位。等待他们和他们家长的, 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调适过程。

杨平说, 自己本科毕业后担心不好找工作又继续攻读了研究生, 没想到研究生毕业后竞争更加激烈。而在求职这段时间思考最多的, 除了怎样尽快找到一份工作, 更多的是对为什么找工作如此困难的反思。

谈及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上海社会科学研究所刘社建研究员认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主要以出口——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方式为主, 在此过程中就业岗位增长较为缓慢, 1992年至2007年平均就业弹性仅为0.104。受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与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等观念的影响, 我国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且难以有效增长, 在总量劳动力供求矛盾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当前, 不但是大学生就业较难, 整个社会都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即便大学生在我国13亿人口中算得上‘精英’, 但是社会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 也不可能将所有岗位都只提供给大学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认为, 从计划和半计划体制转变到完全市场体制, 配套改革进行不力, 就业渠道不畅通, 促进就业的制度不完善, 导致学校和学生本人要联系市场的时候, 供求的匹配效率低、难度大。“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漫长的阵痛期, 恐怕要5到10年才能适应更高平台的供给。”

也有人将就业难归结于连续扩招带来的“恶果”。从1999年大学扩招算起, 今年是大学扩招走进的第10个年头, 其“输入端”和“输出端”也进入一个全面爆发期。而大学扩招的优势和弊端在这个年份里更饱受争议, 其利为:给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其弊为:大学生良莠不齐, 各种不良现象增加;教育质量下降;穷人孩子上不起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出口不畅。

“像中国的大学毕业生, 或者就是说受过高等教育这些人, 大概在我们国家人口中间, 占5%、6%左右这样一个水平。中国大学生真多了吗?不多。”杨伟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而他所谓“中国大学生不多”, 来自以下一项比较:从适龄青年入学率这一指标来看, 2004年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19%, 在世界上排60多位, 位于中下水平, 不仅低于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 也低于菲律宾、泰国这些东南亚发展中国家, 刚刚赶上印度。不过, 他也同时强调,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 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目前,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两个关键特征: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劳动力需求是引致性需求, 它取决于产品需求, 而产品需求又因为金融危机引发的消费和投资下降而下降, 企业的首要决策是降低增量就业。同时, 为有效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 企业也在不断地计算现有人员工作时间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的成本收益关系, 这也会降低增量就业。在我国, 金融行业、外贸行业、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降低对新增人员的需求, 大学毕业生就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但有不少消息报道, 全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全年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 供求缺口与2008年相比将进一步加大。”“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 以此对毕业生们发出警示。

然而与过去相比, 大学生就业的确困难很多, 甚至于一年比一年形势严峻, 供不应求和包分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此, 刘社建认为, 应该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教育发展模式导致大学生质量有待提升, 而因为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整不够而没能很好地抓住机会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刘社建说。

人力资源助理盛正朝告诉记者, 在工作中, 他经常和招聘主管及人力资源总监聊起大学生求职的这些话题, 每次聊都觉得沉重:现在的学生能力强却过于浮躁、敢于创新却有些自负、视野开阔却目光短浅、理想很美好却不肯从基层做起。“每次和应聘的同学谈起薪的时候, 总觉得他们像是在和自己斗智斗勇。”

大学生尽可以对盛正朝所言“大学生种种问题”不满和存疑, 但“一方面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 另一方面一职难求”却是不争的事实。

诸多学者在对此问题的分析中指出, 这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挑战。具体来说, 大学生就业已实现市场化, 而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 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不少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学历层次和专业层次上与社会需求不接轨。另外,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重知识轻能力, 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 他们也提出, 大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

我们该怎么办?

从长期来看, 就业难问题要得到有效解决必然需要一段漫长时期。

09届毕业生们不是第一批买单者, 同样也不会是最后一批买单者, 但他们很不服气:凭什么我们就找不到工作?

刘社建分析, 这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关。“原因在于, 我国第三产业不够发达, 对高素质大学生吸纳能力不足。像理财、信息产业等可以提供大量高端就业岗位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比重太小, 导致对大学生需求较为有限。”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国家强调促内需保增长。但有分析指出, 这并不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就能带动相应的就业岗位, 投资带动的就业岗位较为有限。我们国家的消费率近年处于50%以下的低水平, 只有有效地拉动消费与加大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投入来带动经济发展, 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而当“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这句形容“脑体倒挂”的顺口溜又有开始抬头盛行之势, 大学生这群知识分子也面临着贬值。但刘社建告诉记者:“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在贬值。第一, 我们要看那些人是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第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 水涨船高, 知识的相对价值肯定在改变。”

上大学, 是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希望;毕业后学有所用, 更是国家应该考虑的问题。如今, 我们的教育制度设计让公众明白, 接受高等教育比不接受高等教育, 获得成功的概率更大。但是, 这个转化也需要学生和家长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这个风险就是, 不是你完成了几年的学习, 就理所当然的变成了“人才”, 得到很好的工作和报酬。接收高等教育后, 也同样可能面临失业。

今后很长时间, 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社会高层次专门人才总量供给不足与部分专业人才相对过剩并存;行业、企业急需适用人才短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

上一篇:肾活检患者下一篇:企业管理中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