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学生个案研究

2024-05-13

学习困难学生个案研究(精选12篇)

学习困难学生个案研究 篇1

一、引言

国内外普遍的观点认为学习困难学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 且不存在感官障碍, 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龄学生, 不能达到教育大纲与其水平的学生[1]。学习困难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影响个体青少年时期乃至整个人生过程的生活质量, 也导致学习困难学生在认知与社会性发展水平上均低于同龄正常学生。

二、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太原市某初中三年级3名学习困难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名女生, 1名男生。这3名学生均为在过去的考试中, 各主课成绩均排在班级的后10%。

2.2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法对3名被试进行访谈, 并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

三、个案

3.1个案一

王某, 16岁, 女。

通过对王某班主任的访谈我们得知王某的平均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后10%, 且在初中阶段的各门课程中没有优势科目。班主任说王某平时不爱说话, 她几乎注意不到班里有王某的存在, 因为这个学生没有特点, 所以任课老师对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在开家长会的时候, 当王某家长问及王某在学校的表现, 老师都几乎不能回答。

王某的访谈记录现摘录如下:

“现在每天都很忙, 总是在考试, 考完一次又一次, 感觉没完没了。”

“我的成绩还是那样, 没什么进步。英语也是, 不太会, 都是以前的问题。” (单词和语法都不会。)

“我已经坚持了两个月每天早晨起来背单词了, 都能记住, 但是还是不会用。可是我也不着急, 反正也是不会用。”

“我现在每天早晨只用十分钟的时间就能记住20个单词, 每天都是早晨趁洗漱的时间背的。”

“不过我虽然知道了我的问题所在, 但是还是不知道解决的办法。”

“我想考某重点中学, **能考的话, 我也可以。” (**是王某的一个朋友, 但是成绩优异)

3.2个案二

陈某, 16岁, 女。

通过对陈某班主任的访谈我们得知陈某的平时成绩出于班级后10%, 各门成绩较均等, 没有优势科目。班主任告诉我们, 陈某一向不爱说话, 在班里几乎没有朋友, 在与她的交谈中也是保持一问一答的水平, 她不会主动和他人说话, 同伴关系较差。

现将陈某的访谈记录摘录如下:

“我最不喜欢学的就是数学了, 因为我记不住公式, 定理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物理也一样。”

“我比较喜欢学化学, 感觉比较简单, 记就行了。”

当被问及对待中考, 有没有想要报考的高中或其他学校时, 陈某回答“没有, 没什么准备, 到时候看成绩吧。”

“我不喜欢上学, 觉得没什么意义。老师讲课时我总是想睡觉或者想别的事情, 其实我们老师很糟糕, 什么知识都不讲。我觉得上课特别没有意思。他说的东西大部分都很无聊, 但是有时候讲点故事性的东西我都能记得住。对其他内容就没有什么兴趣。”

四、分析与讨论

4.1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

4.1.1注意力缺陷

由陈某的个案可以看出学困生的注意力有缺陷。主要表现在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注意的分配等方面都存在缺陷。具体可以看出, 他们不能够保证课堂45分钟注意力集中听课, 甚至时间很短。且注意力分配能力差, 他们不能够完成在课堂同时听课与记笔记的任务, 且在听课过程中找不到听课的重点。这与程玉兰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2]。

4.1.2智力正常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定义就已经明确说明学习困难学生是智力正常但在学业上表现出明显的障碍。由研究中三个被试的特点就可以看出, 他们在与人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智力正常, 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表现出独有的优越性。

4.1.3社会能力差

一般地, 个体社会性能力的发展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虽然学习困难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符合这一特点, 但是有上述三个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看, 不难看出他们的社会能力发展水平较低, 同伴关系较差。

4.2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家长过高的期望以及不适当的教养方式都会对学习困难学生产生影响。在王某母亲的影响下, 王某不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 在成绩始终处于班级后10%的情况下, 仍然要报考重点高中, 虽然每天王某都坚持在保持12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 但据王某自己表示, 在学习中, 她不能够保持注意力, 并且错误的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考取重点高中。父母对学生学习不重视或者切望过高, 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价值取向产生偏差, 损害学生的学习动机, 影响学习技能的发挥和潜能的发挥。

五、教育建议

5.1对学生有正确的评价

从王某的例子看出, 对学习困难学生错误的评价会导致学生不能够客观的认识自己, 即使发现自己的问题也不能够改正, 最终导致学业成绩下降学习困难。因此首先应对学习困难学生有正确的评价, 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特点, 发挥特长。

5.2父母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

父母不适当的教养方式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一大因素。当今, 教养方式已成为教育界与心理学界的一大热点之一, 就是因为父母教养方式会对个体的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摘要:为了帮助不同的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改善现状, 研究通过访谈法, 对三名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及导致他们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学习困难学生具有智力正常, 但注意力缺陷, 学习动机不强且社会能力水平较低。而父母不恰当的期望或缺乏学习兴趣等原因导致他们学习困难。

关键词:学习困难,注意力缺陷,动机

参考文献

[1]裴利芳.学习困难学生认知因素分析.心理学动态, 1995, (4)

[2]程玉兰, 崔伊薇, 吴汉荣.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特征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4)

学习困难学生个案研究 篇2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许多优秀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有些教师想谋求专业化发展却苦于无“门”。那么,通过对个别优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案进行解读、研究,来促进更多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说来,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的研究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的:

1、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典型案例的引领

教师专业成长不是自生生灭的“自在”之物,它需要典型案例的激励与引领。教师共同生活在校园里,周围生动鲜活的专业化发展的典型个案无时不在影响着教师,尤其是成功者的人格魅力、成长历程无不是一本生动的教材,对这些“教材”的解读无疑会使教师们产生一种强大的自我发展欲望,主观的强烈追求将会成为教师迈向专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2、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分享别人的成长经验

有人把教师工作描述成为一种孤独的职业,这是极其错误的。教师要想实现专业的深入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必须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同事、同行进行专业合作与交流,尤其需要分享别人的成功经验。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某些关键人物汲取成长的经验,从而勾勒自我的专业化发展蓝图。这种汲取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早期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教师总是在对别人成功经验不断创新与改造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发展方程,甚至中间还可能以新的关键人物代替原来认同的对象,并最终摆脱关键人物的窠臼形成独特的专业结构。

3、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需要通过个案的探索进行有效的归纳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过程,涉及到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教师养成善于分析和审视各种因素,学会并制定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规划,并逐步走向专业化发展的轨道的能力,即实现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因此,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必须着眼于教师的个案研究,通过这种个案的探索尝试进行有效的归纳、提升,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规律为更多教师的专业化引路导航。

二、研究内容

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研究的内容包括对教师个体的历史、现状、发展过程的考察,包括对教师个体的行为及其动机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社会单位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的分析,从个案的详细描述与分析中,发现重要的变量,提供有用的概括和认识,以帮助形成假设。

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一,通过研究,期望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影响因素等有关理论上,能够有所深化和完善,使之更加科学和符合实际,并能运用于实际;第二,通过实践探索,从中总结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自我发展的原则、途径、方法、模式,形成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并真正促进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总之,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目的。

四、理论支撑

主要有教师社会学理论、教师心理学理论、教师教育学理论、教师评价学理论等。

1、惠泊曼(Huberman,1993)对160个瑞士教师专业成长生活阶段的研究成果,即“生存和探索阶段--稳定阶段--试验和多样化阶段(新生、再评价)--平静从容阶段--保守阶段--不投入阶段”的理论。

2、德莱弗斯(Dreyfus,1986)等人研究了飞行员、司机、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技能习得过程,提出的“新手一高级学徒一合格者一熟练者一专家”的五阶段模式。

3、R.Fessler提出的影响教师生涯周期的个人环境因素(家庭、关键事件、危机因素、个人特质、兴趣、生活的阶段)和组织环境因素(学校规则、管理类型、公共信任、社会期望、专业组织、社团组织)。

4、Eleonora Villegas-Reimers & Fernando Reimers在《作为终身学习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文中,提出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7个因素:教师生涯发展阶段,教师认知发展阶段,学校的发展阶段,学生和社区的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参加专业发展活动的时间,对教师和项目的财政支持。

五、实验方法

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根据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主要采用以下实验方法:

1.追踪法(追踪研究法)

个案追踪法就是在较长的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搜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一种研究方法。

2.追因法

实验法先确立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去探究产生的结果。追因法则是先有结果,然后根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发生的原因。

3.临床法

临床法也叫做临床谈话法,往往通过谈话的形式进行。临床谈话法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谈话,即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是书面谈话,即问卷谈话。

4.产品分析法

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它是通过分析教师的活动产品,如日记、论文、书信、自传、课堂录象等,以了解教师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运用这种方法时,不仅要研究人的活动产品,而且还要研究产品制造过程本身以及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状况。

六、研究时间与参与者

负责人:张正丽

参与者:付敏忠、郭丽娜

研究时间段:(2007.2-2008.1)和研究途径:

第一阶段:2007.2-2007.61、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2、听优秀教师何渊的课,观察何老师的教学行为,共同探讨教学过程,收集资料;

3、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4、共同听课,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培养;

5、进行阶段性小结归纳。

第二阶段:2007.7-2008.11、继续听优秀教师何渊的课,观察何老师的教学行为,共同探讨教学过程,收集资料;

2、共同听课,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培养;

3、参与研究的教师开公开课,互相观摩并讨论、评课,请何维安、何渊等老师指导;

学习困难学生个案研究 篇3

关键词:观念;策略;自主学习

一、背景

21世纪教育的核心就是学会学习。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英语学习观念与策略的差异对成绩与能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英语学习观念与策略是学好英语的“捷径”,运用得当,可促进第二语言的内化、存储、提取或使用。因此,我们的学生都应在教师的协助下,转化学习观念,优化学习策略,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二、英语学习观念与策略的定义

一提起英语学习方法,学过英语的人立刻会想到记单词、学语法的诀窍,这是对英语学习的片面理解。英语学习方法包含一系列的要素,并形成一个系统的观念和策略。

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通过自身体验或别人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看法体系。它有一定的稳定性,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会产生潜移默化的、较为深远的影响。

策略是指学生为学好英语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最理想的调控。

三、研究方案

1.研究对象

我们个案研究的对象为随机抽取的三名高职院校学生(笔者在所任教的3个平行班09护理19班、09康复2班、09口腔医学技术2班中每班随机抽取了一名学生:马翩,张海燕,祁冰清),她们具有以下共性:关注英语学习,英语成绩优良,具有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普遍性和先进性。我们希望在研究中发现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观念与策略的一些现状、共性和特性,为教师指导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一些可参考的事实依据和可借鉴的方法途径。

2.研究方法

有关学生英语学习观念与策略的研究很多,但大多以班、年级或学校为单位进行研究。我们选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希望通过深入、细致、个性化的调查与分析,洞悉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内在需求,透视其学习行为,反观教师的语教学英观念与策略,寻求优化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观念与策略的有效途径。

3.研究步骤

(1)问卷调查:对三人作了一次简易的问卷调查,初步了解她们的一些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对英语学习观念与策略的一些基本认识。

(2)现场面谈:对三人同时进行现场面谈,就英语学习观念与策略,师生展开具体、详尽而又总结性的问答和讨论。

四、结果和讨论

1.问卷调查

三人的英语高考成绩分别是83,79,88(满分为120分),虽然是随机抽取,但她们的英语水平基本相当,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客观的依据。

从三人对问卷中有关记忆单词、读懂难句、困难与对策以及英语与母语的关系四个问题的反馈中,我们发现:

(1)我们的高职学生一般都经过初、高中六年基础的、系统的英语学习,具备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尤其是那些关注英语学习、英语成绩优良的学生,遇到生词,养成了先根据上下文推测、再查字典确认的良好习惯,学风严谨的学生甚至会记笔记,摘录、归纳、巩固所学词汇。因此,他们在记忆生词时,也借助语境,结合用法,加之反复诵读、读写并用,在有限的英语环境中自己营造学习词汇的语境,这是一项很值得研究和推广的词汇学习策略。

(2)遇到难句,他们凭借所学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确定关键词词义。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已初步具备抓住重点来解难的学习观念,并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出来。

(3)人们一致认为,不依赖母语,用英语来构思和表达是可能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大量、刻苦的听说读写训练,广泛置身于英语语境或环境,拥有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英美文化背景,深入领会英语的表达内涵,最终达到用英语来构思和表达的境界。

2.现场面谈

(1)在谈及自己的英语学习现状时:她们共同提到了三个方面:考四、六级,读名著,喜欢朗读。祁冰清以朗读试卷来应试,张海燕爱啃原版名著,而马翩则将英语和专业结合起来,正在自学护士英语。看来有的学生已在挖掘自己的潜能了,作为教师也应该关注、研究这种倾向,为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

(2)在介绍三人的英语学习规划时:两人将四、六级列在首位,但信心不足;一人(祁冰清)希望接触休闲类英语,轻松地学。这折射出当今多数高职学生对英语的态度:既要应试,早日拿到四、六级证书,给今后自己的就业增添一个砝码,又希望自由自在地学习英语,真正具备应有的英语能力和素质。

(3)在谈到希望自己的英语能力达到何种水平时,三人都希望自己今后能以纯正的英语与老外交流,能看懂英文专业书籍。

(4)在论及除常规途径,有没有在网络上学习英语的经历时,她们的回答显得很单薄:除了下载听力材料和英文歌曲,就是看英文电影了。多数高职学生对网络学习这个平台还缺乏认识,当然就更谈不上应用了。

(5)在谈到今后是否会考虑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英语时,她们异口同声地说“会考虑”,主要还是出于考级、娱乐的目的,能力拓展、专业学习涉及不多。

(6)在谈到网络学习是否对英语学习有影响时,她们认为:网络学习改变了她们的学习观念——既要练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也需多种形式、大量、优质的语言信息输入,才能最终学以致用。

(7)在总结英语学习时,有同学(祁冰清)希望将传统的任务、压力型学习与现代的自主、宽松型学习相结合。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研究的课题。

五、结论与建议

1.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与需求

经历了高中学习和高考后,高职学生具备了比较全面的各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心理和需求更为成熟、独立,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同时,他们也会固守一些不合理、不适用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势必会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虽然英语只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多数学生都想学好它并能派上用场:有的希望考取四、六级证书,为今后就业多个条件;有的想实实在在地学好英语,在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流利地使用英语。然而,他们的功底不深厚、目标不高远、意志不坚定,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

2.存在的问题与几点建议

高职学生想要深入学习英语,仅凭每周2~3课时左右的课内学习和教师授课是远远不够的。而课外的自主学习虽说前景无限,对多数学生而言,还是待开垦的荒地,如何开发这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成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成败关键,也成了教师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笔者认为,在现有条件下,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研究和努力:

(1)完善学生的学习目标与观念。在课内外教学中,倡导学生以更科学、更主动的态度积累语言知识,以更合理、更积极的方式发展语言能力,以更客观、更人文的心态学习英语。

(2)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与途径。在教师引导下,发扬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授课的优势,利用网络资源,推广自主学习:对网络资源进行充分而适度地选择与应用,丰富、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示范如何用好网络;充分发挥现有语音室、学生手机、mp3、发射台以及学院电子阅览室等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优势,指导学生自主开展视听说训练;鼓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积极开展师生间、生生间的在线交流、在线阅读和在线搜索等网络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毛亚丽.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训练的实证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3]石永珍.课外语言学习策略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2002.

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 篇4

1.个人学习策略理论研究

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学生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采用的学习方法、技巧或规则。这一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针对学校重知识教学、忽视智力发展与学习方法研究的弊端, 于1956年首次提出“认知策略”的观点, 认为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 还要掌握一套如何进行学习的技术与方法, 培养独立钻研的能力与创造精神 (桑青松, 2006) 。他的这种观点对教育界影响极大, 并很快成为教育的目标之一, “学习策略”的概念随之出现。

但是中外众多学者对学习策略有诸多定义。Chamot (1987) 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采取的技巧、方法或者刻意的行动,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易于回忆语言的形式及内容。Oxford (1990) 指出,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使语言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更有目标、更有效和更易适应于环境所采取的步骤和方法。束定芳、庄智象 (1996) 在总结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所谓学习策略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对在获取学习机会, 巩固学习成果, 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出的种种反映和采取的策略。”总之, 学习策略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学什么, 知道如何去学, 知道努力去学, 直到怎样学习更有效。学习策略的研究是学法指导的深化, 有助于学法指导更贴近于学生学习的实际, 更接近于学习的本质。

2. 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生情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一种以成人高等教育为办学方向的高等教育机构。学生们既有明显的差异性, 也有其特殊的共性。学生的差异性表现为职业、年龄、英语水平等不同, 学生的共同特点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 但英语词汇量少, 课后学说英语机会少, 缺乏英语学习的方法等等。然而, 电大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在职人员, 他们的面授学习时间只有每周一次4课时, 教师的教学面临教学内容多、面授时间少、教学任务重等困难, 因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业非常重要。

笔者为了实践电大提出的“自学、导学、助学”教学模式, 对两位08级入学新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 每个月进行一次学习策略的访谈, 并对他们的各项成绩进行记录, 了解其学习进展。他们的基本情况如下:

他们的年龄、经历、学业背景等在电大学生中非常有代表性, 英语学习面临很大困难, 小胡在外地接受教育, 接触英语时间较晚, 在语音词汇方面面临很大困难。小何初中毕业升入技校后, 即不再学习英语, 他的英语水平在开学初已经濒临零起点。

经过开学伊始的了解和访谈, 笔者认为他们属于马西亚 (Marcia, 1980) 判定的“未定型统合”状态。这类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 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太满意;他们正在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但是尚未找到。随着电大学生向年轻化发展, 多数学生属于这一类型。

3. 电视大学教材及课程设置情况

和其他形式的成人教育相比, 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它的教学是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提供多媒体课程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为学习者导学, 以学习者为中心提供多种支持服务进行助学。这些特点决定了远程教育中“学”是主体, 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上海电视大学专科学生大多采用《开放英语》第1、2两册教材。该教材以日常生活用语为主, 多选用真实语境中的对话, 突出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适应每周一次的成人教学课程设置, 两本书共设36个单元, 其中6个复习与自测单元, 其他每个单元自成一个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并根据“学习目标”中列出的内容安排十几项活动 (Activity) 。另外, 每个单元还包括“语言要点”、“文化点滴”、“导学帮助”、“学习技巧”、“学后小结”和“词汇学习”等组成部分, 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监控及自我评价提供了条件。

二、 策略应用情况跟踪调查及应对措施

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 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Oxford (1990) 将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策略 (direct strategies) 和间接策略 (indirect strategies) 两大类。前者用于学习新语言, 涉及各种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情景。后者则用于学习管理, 只通过有关活动对外语学习提供间接帮助。其中直接策略又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则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

1. 记忆策略 (memory strategies)

“记忆”虽然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传统学习方法”, 学生们却并不钟情记忆策略, 成人学生的记忆能力本非优势, 他们反映, 英语单词记得快, 忘得也快, 很难巩固。但是记忆是强有力的心理工具, 记忆策略是语言学习的得力助手 (Oxford, 1990) 。记忆对学习一门新语言的作用显而易见, 记忆策略是解决词汇学习困难的最有效策略。造成学生对这类策略的忽视和不认同, 可能与方法陈旧, 机械记忆, 思维狭窄, 方式单一等不良的记忆习惯有关。在教学中, 教师要分析汉英文字之间的特点差异, 指导学生用科学方法学习和记忆词汇, 突出语音在英语词汇中的重要性。在复习词汇时合理运用集合复习模式, 即教师有意识地将词汇划成相关的类, 将同类的词作为一个集合元集中复习。集中复习可以使所学的一类词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便于掌握系统的指示, 同时又有利于分析比较, 找出各个词汇的异同, 一次复习可以是几个乃至十几、二十几个词,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记忆模式,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运用记忆策略, 并培养良好的记忆习惯。

2. 认知策略 (cognitive strategies)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去解决某任务的连续的心智活动是一种认知策略 (肖德法, 2006) 。成人学生的认知发展已经达到相对成熟的水平, 充分发挥他们的认知优势, 是成人教学的关键。在认知教学中, 练习非常重要,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各方面的训练才能提高英语水平。《开放英语》教材中每个学习目标都配有多个练习, 通常在面授课上, 围绕语言要点讲解之后即刻练习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先易后难, 讲解由浅入深, 对学生的要求从实际出发逐步提高。另外成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能力, 记笔记、做标记、随时归纳总结等, 都不失为很好的认知策略。

3. 补偿策略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补偿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克服理解或运用目的语中存在的知识欠缺, 使学习者能使用新的语言进行理解和产出。由于成人学生认知能力强, 有一定社会阅历, 具备应有的分析判断能力, 补偿策略非常适合成人课堂的教学。考虑到英语知识与技能的限制, 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补偿策略以弥补语法, 尤其是词汇方面的不足, 比如, 阅读时通过语言线索猜测不熟悉词的含义, 书写时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甚至是反义词来替代, 联系上下文情景以及学生本人的亲身经历来理解文章等等。另外教师传授相关的目标语文化知识及社会常识也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运用语言。

4.元认知策略 (metacogitive strategies)

元认知策略允许学习者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 即通过集中、安排、计划、评价等手段协调学习过程 (陈莉萍, 2004) 。学习者在面临学习任务之前即实际的活动展开期间激活和维持注意与情绪状态, 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定学习计划, 监控学习的过程, 维持或修正学习行为, 评价学习结果等, 都是元认知作用的表现 (庞维国, 2003) 。这一策略对电大的成人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多受困于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方法, 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在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方面毫无经验。《开放英语》教材每个单元 (unit) 及节 (session) 前面都配有中英文的学习目标, 通过预设问题, 明确学习任务, 通览测试内容, 学生可以在之后的练习活动中强化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另外, 每个单元末尾提供了学习小结专栏, 方便学生了解单元重点, 对自己的思维和表现逐一进行及时地监控和评价, 并培养其目标意识。

5.情感策略 (affective strategies)

情感策略指的是情绪、态度、动机和价值观, 这些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很大。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而且还使语言学习活动变得愉快, 相反, 消极的情感因素将阻碍语言的发展 (陈莉萍, 2004) 。根据Krashen (1985) 的情感过滤假设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 这些情感因素对语言刺激有着过滤作用, 制约着学习者接受语言信息输入量的大小, 对语言发展的速度产生影响, 从而最终影响语言习得水平。成人学生的焦虑、不自信情绪在语言学习中表现得更为强烈, 在访谈中, 学生经常提及自己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及面临考试的恐惧, 这种悲观情绪甚至贯穿了整个学期, 教师若能及时了解情况, 积极减轻、消除学生的情感屏障, 经常不断地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创造一个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降低学生的情境焦虑,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和相互激励, 对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乐学、好学、勤学, 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6.社交策略 (social strategies)

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 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际活动, 因此社交策略有助于语言学习。尽管社交策略在语言学习中很重要, 而且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领域提倡多年, 但学生使用这类策略的频率却最低, 他们从不在课堂上询问具体问题,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也寥寥无几。由于“学习者中心论”更注重学生外语素质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将所学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的实践活动, 就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一方面, 教师要合理组织和开展英语互动交际活动, 多采用提问方式来开启课堂交际活动, 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利用课堂教学培养互动交际意识。另一方面, 教师要因势利导, 精简自己的话语, 教授一些交际策略和技巧, 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交际策略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如今, 网上互动教学也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 在课堂上羞于提问并不等于没有问题, 学生往往会积极参加、利用电大教学网站中实时或非实时教学平台提出大量具体问题, 并主动利用小组活动平台进行讨论、交流, 因此利用不断发展的新科技, 开拓新的教学手段必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策略。

三、 结论及启示

成人大学生英语学习面临诸多困难, 究其原因, 除了基础差、起点低, 更重要的是整体策略意识不强, 学习者不能根据自身特点, 选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并随时予以调整以促进英语学习。虽然学习者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决策者和组织者, 不能仅仅传授知识, 而应从多角度来运筹整个教学活动, 以学习内容与目的为前提, 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中心, 有意识地渗透元认知知识和学习方法等内容的教学, 并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等方法, 创造适当的交际机会与场合, 安排合理、有效、互动的课堂组织形式, 有意识地训练和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调控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这样, 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并举, 才有可能使学生在持续的学习活动中, 通过教与学的积极互动, 逐步形成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策略的水平。

在如今提倡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背景下, 如何把教学内容和策略培训有机结合, 在日常教学中贯彻策略指导, 在具体的学科领域里运用这些知识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将是教师今后努力的方向。

摘要:本文将学习策略和成人开放教育相结合, 旨在通过个别访谈的形式, 从电大英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和教师所教授的学习策略的研究出发, 了解学生已有的观念和方法, 探悉制约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的因素, 探讨远程教育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方法。

学习困难学生个案研究 篇5

一、基本资料与主要问题

小武今年读六年级,是个长得眉清目秀的女孩子,她成绩中等,人很聪明,可是她却无法和同学、老师好好相处,在她身上表现出谎话连篇、异性关系混乱以及非常严重的拖延行为导致的生活难以自理等问题。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这个女孩子很小时父母离异,由父亲抚养。小武的父亲平常在外打工,一个月不在家几天,回到家也是喝酒,和孩子接触比较少,照顾较少,而且脾气比较暴躁,常用过激的语言责骂小武,父亲与孩子关系非常紧张,小武曾用刀将父亲的房门刺了一个大洞。小武的父亲在其三年级时再婚,几个月后又在离婚。继母与小武关系尚好,但父亲家的亲戚根本不承认小武是自家的孩子。孩子与生母联系较少,其生母虽然会在电话里稍微安慰孩子,但并不真正为她解决问题,来关心她。

2、本人情况:

该生和同学相处时总觉得自己受到欺侮,爱记恨,和同学关系紧张,于是在校外寻求认同。本学期该生和外校小混混来往更加频繁,经常以自己在外校的男朋友来威胁同学,并多次在和外校男生约会时被搬上同学看见,更被同学们排斥。老师们也感到该生常以谎言来博取老师们的同情,往往当面答应老师好好生活、好好学习,但行为上却没有改变,使老师对她一再失望,该生在学校更加孤立。

三、原因分析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缺乏家庭中的关怀、榜样:

从和该生的会谈中,我感到她非常渴望被人接受关爱。该生的家庭存在三个问题:

首先,该生在家庭中长期缺乏关怀和爱,自卑感非常深。弗洛伊德曾说过:“得到母亲的爱的孩子将会终生自信。”母爱被认为是无条件的、最坚强的,是孩子生存的基础,缺乏母爱使孩子对自己的存在缺乏认同和自信,无法从容的接纳自己。其次,在会谈中,我发现该生会将想象中父亲对自己的重视、慈爱当做现实的告诉我,这虽然是谎言,但却可以看出她心中对良好家庭关系的渴望。女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时,需要通过认识父亲而了解异性,并习得和异性交往的方式。而其父亲对她缺乏关心和尊重,经常粗暴责骂,使其在异性面前不会表现出自尊自爱的品质。

另外,该生的生活存在经济上的困难,使她在生活中无助感更强。

最后,她缺乏学校中老师、朋友的支持。

小武四年级转学到我校,由于自卑的心理,总觉得父母、师生不关心他,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同时又希望有机会改变现状,虚荣心变得强烈起来,因此她在和同学交往时非常强烈的想要表现优越感,同学们不乐意和她相处。由于说谎的行为,班级老师对她印象不好,虽然没有对她特殊对待,但老师的态度也影响了小武在班级中的地位,使同学们对她更加疏远。在学校她很难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关怀。

(二)诊断:

对于该生而言,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根本目标:认识真正的自我和学会用适合而灵活的方式和人交往,这个目标不是短时期内能实现的,仅凭学校心理辅导较难实现,还需要她的家长共同配合,并进行长期的努力。现在已经六年级,临头的问题是必须通过毕业考试,顺利进入初中,因此对于小武而言,当务之急是改变其非常不能被社会接受的行为,例如到异性家外宿、逃学以及参与校外斗殴行为。

四、辅导过程

根据小武的情况,经过分析,我决定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的心理辅导。

首先对其本人通过面谈进行直接辅导,倾听她的心声和需求,坦率地表示自己的看法,与她坦诚相见,对她积极关注。从而使之产生老师是可信、可靠的观念,与她建立起心灵互动的关系。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这个女孩子一开始几乎没有办法完整的说完一件事情,往往说上一两句,就把话题转到了其他方面,把现实用大量的幻想混淆,在我和她的老师采集资料时,她的老师对她最不满意的就是这一点,觉得是一种不诚实。但是,经过分析,我发现这是由于孩子强烈的自卑感造成的,而且几乎所有撒谎成性的孩子都可能有这个问题。孩子需要生长在一个充满接纳、包容的环境,那么她才会接受、喜欢真实的自己,所思所言生活中的现实。而小武的情况,与其说是“说谎”不如说是在“扮演”一个更好的自己。在孩子的内心中,母亲遗弃了她,父亲也很可能不再关怀她,她非常迫切地希望得到认可,可是现实中的自己,有那么多的缺点错误,(来自家庭长期的忽视和挑剔斥责让孩子这样看待自己)怎么可能得到爱呢?除非我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弱点、困境,但在关爱接纳的环境中,他能接受这就是现实,而付出努力,去改善它们,最终真正获得成长。在小武的内心中在她的心理此基础上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育,培养小谢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锻炼他的意志力。其次对影响小谢的相关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其父母以及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

1、对学生的辅导

(1)首先,我采用了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因为我觉得“尊重与理解”是心理辅导过程中对待学生态度以及师生关系方面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这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另外,教师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的所作所为,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感到被他人理解了,才会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才会对你吐露心声,才会对心理辅导丝毫不产生抗拒。自从担任了小谢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后,我就在他补做完作业后,表扬他作业中的闪光之处,然后再询问他为什么不完成作业的原因,同时问他是否能帮助他。如果他愿意交流,再与他讨论以后如何来按时完成作业。如果他不愿意回答,也不强迫。有时,我还设身处地地为他考虑,充分考虑他的感受。比如,前一天的作业没补好,可是当天的功课较多,我就会让他以后再补。

也许小谢感觉到了老师对他的尊重和理解,他慢慢对我产生了信任,愿意向我倾吐内心的渴望、苦闷。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辅导获得成效的基本条件。

(2)其次,我采用了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与小谢沟通的过程中,作为辅导者,我尽量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而是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与他谈话。例如,“我能理解”、“请听听我的意见”、“我有个建议”等。他们小队要布置宣传栏,我建议他也去参与。开始他不肯去,说小队同学不会欢迎他。我再三说明只要他去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一定不会拒绝的。在布置工作中,他边学边做,表现积极,一会儿给别人出主意,一会儿帮同学涂色,忙得不亦乐乎。在回家的路上,我与他边走边谈,他说他很累,但不愿让人瞧不起,所以一定要坚持下来,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愿意和他相处了。我就马上表扬他,并希望他将这种精神用到期末复习中去,争取考出好成绩。

我还和他一起研究制定了改进计划,我负责帮他找一个好学生帮助他,包括上课提醒他听讲,课后帮他辅导、检查作业等等,他表示一定配合,同时表示一定克服困难,让大家刮目相看。小谢很努力,在不久以后的期末考试中终于及格了。

每当他有些许进步,我就及时加以表扬,有时再给他一些奖励。但由于他坏习惯已养成,再加上自控能力差,所以反复性较强,一个暑假过去,他又故态复萌。

2、与其他老师及有关同学的沟通

(1)与其他任课老师沟通。经常了解小谢的情况,希望他们多给他关心,多给机会,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爱心。

(2)与小谢的同班同学经常沟通。有意识地找到素质较好的同学,对他们提出要求,让他们多带小谢参加活动,与他交心,主动关心他,帮助他一同进步,同时与他们一起商量帮助小谢的方法、时间、内容等。

3、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我主动与小谢的父母沟通。了解他在家情况,对他家庭的情况表示同情,并与他们一起商量转变小谢的方法,同时也把学校的意图告诉他们,希望他们配合。

五、结果与思考

(一)结果:

师生反映:小谢自觉性提高了,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上课也能坚持听半节课,课后与同学们一起玩,学习习惯大有好转。

母亲反映:回家比以前懂事了,有时也能帮母亲做点家务,母亲不在家时,常常能坚持先写作业后看电视。

小谢自己:现在我不怕来上学了,上课也不再觉得无聊了,有时我觉得老师讲的课还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我考试也能基本及格了。

(二)反省与思考:

1、从结果来看,这次辅导基本上是成功的,对其辅导还将持续下去,因为由于年龄关系,反复性较强。

2、家庭、学校、环境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

学习困难学生个案研究 篇6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吴某欣,男,独子,5周岁6个月,身体健康,无重大病史。欣欣性格比较内向,与同伴、老师的主动交流甚少,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障碍,只和特定的伙伴游戏,但对自己的亲人有情感交流,老师与其交流时欣欣的眼神有闪躲现象。欣欣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好,对美术活动兴趣浓厚;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缺乏想象力。能够复述简单的故事,背诵儿歌、古诗,但理解能力比较弱,对长句难以理解,不懂得归纳组织语句。

(二)家庭背景

父亲,大学学历,宁波奉化人,从商;母亲,大学学历,山东青岛人,全职主妇(生育前同父亲共同经商)。父母均有较好的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主要由母亲照顾,父亲工作繁忙甚少与幼儿接触。

(三)对欣欣数学学习困难的鉴定

从小班起,欣欣就对数学学习表现出较大的困难,点数、排序、守恒、图形、计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障碍,这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

例如,在点数活动中,教师提供7片雪花片,幼儿进行点数,并回答“这里一共有几片雪花片”的问题。欣欣对于这个活动表现出些许的不耐烦,在教师介入之后,欣欣开始点数。第一次点数“1、2、3、5、7……”可以发现欣欣不理解点数的含义,不能够掌握数物的匹配,不会连续数数。在老师引导后的第二次点数“1、2、3、4、5、6、7”,欣欣模仿教师数数的效果较好,但当老师提问“一共有几片雪花片”时,欣欣又出现了如第一轮点数时的情况,随意回答,一会“5”一会“9”。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欣欣基本没有数字概念,对于一个数字所代表的总数含义不理解。在图形认识活动中,欣欣能够比较清楚地分辨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但对梯形、长方形认识有一定困难),能够分辨生活中的这些形状物品。但当老师对比认识立体形和平面形时,欣欣依旧出现比较大的问题,无论是平面形还是立体形,欣欣统一用平面形的概念定义。当老师个别交流询问这两种形状有什么不一样的时候,欣欣茫然地看着老师,说“它们都是一样的。”可见,孩子对于形状的认识仅仅限于最基本的三种,且对这三种形状的认识采用的是记忆的方式,变形后的形状仍存在认识困难。对于立体形状的认识更是微乎其微,不理解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区别,缺少立体建构的概念。

发现问题后,我们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使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对欣欣进行智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欣欣不属于智力落后儿童,其中操作部分得分较高。同时,我们使用Ginsberg等人开发的儿童早期数学能力测验对其数学能力进行测试。欣欣的成绩低于基准值10%,所以,我们初步判定欣欣为数学学习困难幼儿。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影响数学学习困难的负面因素分析

幼儿童年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幼儿园和家庭,其交往对象主要为家人、老师和同伴。通过两年的观察、访谈、记录、统计,我们将影响欣欣数学学习困难的负面因素小结如下:

1.家庭的影响因素

(1)父亲缺位现象严重

欣欣的父亲文化程度较高,教育方法比较得当,但因为工作原因长期不在家,缺少对于孩子学习、生活上的关注,对于儿子的教育,欣欣父亲一直心存愧疚。每当父亲休假在家时,欣欣的行为表现会比平时好很多,能够比较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对父亲表现出较大的依恋和不舍。父亲的缺位较明显地阻碍了欣欣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减少了其在家主动学习的机会。

(2)母亲采用刻板和简单的数学教育方式

在家中,平时欣欣的数学教学主要依赖于母亲。通过访谈,我们发现欣欣的母亲已经意识到孩子的数学能力比其他孩子弱,也想在这方面对孩子有所训练,但其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较传统和单一,一味通过让孩子做题来达到目标。欣欣这一年龄段的幼儿一般通过形象化思维学习,对于数学这类比较抽象的内容,如果只通过做题目,幼儿可能掌握一些简单的运算技能,但并不能使幼儿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欣欣母亲这种简单的数学教育方式对欣欣数学能力的提高并没有什么作用,反而造成了孩子负面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影响了母子之间的情感。同时,父母之间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的不统一,对于心理敏感的欣欣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学习才是最恰当的。

2.教师的影响因素

(1)初期教师对幼儿数学概念发展水平的了解不足

在小班初期阶段,家长同老师的交流不畅,家长不愿提及欣欣身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使得我们对孩子的认识也略显不足。正因为不清楚,导致产生了一盘化的数学教育模式,没有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没有对数学学习困难的欣欣进行个别化教育,在辅导过程中也显得无的放矢,没有针对性。

(2)师幼交流不通畅

由于欣欣在吃饭、睡觉、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少问题,属于班级中能力较弱的幼儿,老师对于他更多的是无奈和沮丧,这对原本内向的欣欣造成了一些心理压力。这也让欣欣对老师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很少与老师沟通交流,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欣欣与老师交流的缺乏使他失去了主动获得老师关注的机会,在不多的交流机会中,欣欣的怯弱也让老师失去了辅导的兴趣,这不利于改善其数学学习困难的状况。

3.同伴的影响因素

幼儿学习态度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幼儿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认识来源于老师和家长给予的数学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同伴对他数学能力的评价。特别在幼儿园阶段,同伴的评价对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班级中,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有幼儿说:欣欣不会做数学,不用让他做了等等的言论。欣欣在生活环境中不断接收到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这也进一步加深了欣欣对数学学习的惧怕,降低了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满足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了负面态度。上述多种因素的交织纵横、相互作用,最终使欣欣数学学习持续落后。

(二)教师早期干预策略分析

从上述因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欣欣数学学习困难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从日常实践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单纯数学技能练习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幼儿数学学习能力,但从本质上改善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还需从环境、学习方式、家园合作等诸多方面入手。在我们发现欣欣的数学学习困难之后,立即制订计划,结合幼儿园、家庭双方的力量,共同帮助欣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1.利用幼儿园各种教育因素促进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中都渗透着数学教育。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些数学教育资源,加深、加长数学学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对于欣欣起到帮助作用。

(1)周围环境凸显数学教育

在我们生活的幼儿园中,到处都隐含着数与形的秘密。我们发现欣欣乐于观察不同事物,能够简单地和同伴、老师交流观察内容。我们就利用这一契机,用环境引导欣欣去发现、去学习,从而巩固数学知识。例如,在主题“请到我家来做客”中,有一节关于序数(纵、横)认识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欣欣对于序数这一概念不甚了解,对于枯燥的笔头作业没有兴趣。针对这一点,课后我们在主题墙中创设了一幢“中二班集体屋”,将班级中三十名孩子的照片贴在不同楼层的不同房间(每三天调整一次位置)。我们引导欣欣关注自己的房间在哪里、周围的邻居是谁、自己的房号是多少、朋友的房号又是多少等内容。渐渐地,欣欣开始关注主题墙面上的一些内容,主动地参与到讨论活动之中,从而与伙伴和老师的交流也有所增加。

(2)日常生活渗透数学教育

针对欣欣这类对正规的数学学习有一定抗拒心理的孩子,日常的潜移默化效果更佳突出。

比如,在午餐时间,我们会请欣欣帮助保育老师分碗筷。一开始,我们会让一名能力较强的孩子带领欣欣操作,半个月之后,我们发现欣欣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这一任务而且乐于参与其中,这已变成他每天的固定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欣欣的点数、掌握一一对应关系的能力得到提高、也能够了解单双数的一些概念。再如,午餐后散步时,我们会和欣欣一起数一数幼儿园花园里有几棵树,有几颗开花了,有几颗结果了,用编应用题的方式叙述出来;在外出亲子活动时,看看他最喜欢的汽车车牌号、站牌号码,记忆长串的数字和字符发现其中的规律;离园活动时,数一数还剩几个小朋友,将玩具分发到每个小朋友手上,练习一一对应的能力……此类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数不胜数,这样的过程让欣欣没有压力地学习数学,简单而又愉快。

(3)户外活动整合数学教育

欣欣对于户外活动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从而户外学习的能力也高于室内学习的能力。抓住这一点,我们将数学内容与户外游戏整合,使欣欣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掌握按规律排序时,我们提供了三种颜色的圈,让欣欣帮助老师布置场地,有规律地排列这些圈,在我们简单的示范后,欣欣能够很快地模仿老师的方法进行排列。接着我们在第二轮、第三轮游戏时增加排序难度,让欣欣学习按不同规律排序的方法。

(4)蒙氏活动中数学知识的巩固提升

我们班为蒙氏班,每天都有固定的蒙氏自主活动时间。在蒙氏活动中,数学区是比较重要的一块。我们观察发现,在自主蒙氏活动时间内,欣欣鲜有选择数学学习内容的时间,他在活动中常常处于“观赏”的状态,即使选择了一份工作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完成。这种情况下,我们两位教师配合,每次活动中配班的一位老师作为欣欣的主要辅导者,每次活动我们会向欣欣提出本次活动的要求,在活动中陪伴他一起工作。如果在一次的蒙氏活动中完成不了工作,那我们会和他一起保留做好的部分,下次活动继续完成。一旦欣欣的工作有了成品,我们都鼓励他向同伴展示作品,让他萌发满足感。这种感觉使欣欣更乐意投入数学区的活动,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5)融洽师生关系及生生关系

在欣欣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信心对他起着很大的精神支撑作用。我们对欣欣的每一次尝试和表达都给予积极地回应,以表扬的方式鼓励欣欣多多参与数学活动,给欣欣信任感和情感依托。同时,同伴的评价对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更多的合作机会,让幼儿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从而让其赢得同伴的尊重和肯定,降低其对数学学习的负面印象。在这样的多重情感辅助下,欣欣的数学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

2.取得家长支持,形成家园共育的模式

(1)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

我们定期与家长沟通(每周一次),以小报告的形式告知家长:这一星期学习了哪些数学内容,每项内容的目标是什么,欣欣在此项活动中的表现,家中可以如何配合等,阶段性地帮助欣欣改善数学学习困难问题。比如,第一阶段,我们针对欣欣的数学学习习惯不太好的现象,请家长配合在家中养成他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能专心做某件事,从而有效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在习惯培养之后的第二阶段,我们针对欣欣对数概念理解困难的问题,我们进一步与家长沟通,给家长一些意见和建议,让家长在家里为幼儿提供与幼儿园近期学习中类似的数经验,减轻幼儿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产生的挫败感。家园的密切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我们与家长的关系,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感,更有助于为欣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

每个月我们都会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为家长提供较为先进的生活化数学教育方式,统一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欣欣数数身边有兴趣的物体,如马路上的汽车、冬天的衣服、家里的玩具等等。摒弃家长原本简单、刻板的教育方式,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带给家长,同时增进亲子之间的,特别是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3)培养兴趣增强自信

绘画是欣欣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他会通过画画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在这个过程中,欣欣的视觉能力、精细动作都得到了提升。最重要的是,欣欣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通过交流,我们得到欣欣母亲的认同,她很快就着手对欣欣进行美术方面的培养,中班开始,欣欣参加了每周一次的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每次活动后欣欣母亲都会将欣欣的作品带到幼儿园,老师在教室里开辟了固定的墙面版块进行展示。两个学期下来,不仅欣欣的美术水平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欣欣得到了同伴的更多认可,自信心大大提升,幼儿园活动中的畏惧感大大降低,在数学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研究的成效

在两年多的实践教育研究中,我们从诸方面入手,融合了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转变父母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提升了欣欣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了欣欣的数学学习体验感等。现在欣欣已经能够进行20以内的点数,理解数与物之间的关系,对数的组成和分解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正确地区分几种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序等。同时,他对数学活动惧怕的感觉已逐渐消失,乐于参与各类数学活动,这将有利于其今后数学能力的培养。但他现在的数学发展水平仍稍稍落后于其他同龄幼儿,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不强,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也比较有限。因此,对欣欣的数学训练我们仍需要继续坚持,希望能更快地拉近他与其他孩子之间的能力距离。

参考文献:

[1]王恩国,刘昌.数学学习困难与工作记忆关系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9-47.

[2]J.M Sattler,R.D Hoge.儿童评价[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0-51.

[3]徐速.西方数学学习困难研完的综述[J].心理科学,2005(1):143-145.

[4]青兴春.数学学习困难及心理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3(3):52-55.

[5]张丽莉.学龄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数感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10(1).

学习困难学生个案研究 篇7

教育部在2006年8月发布的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 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帮扶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机制,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学习困难,也称学习障碍,这一术语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克(Kirk)于1963年提出的。学习困难是指个体在涉及理解或运用语言(说或写)方面的一种或多种基本心理过程出现的失常,这种失常可能表现在听觉、思维、言语、阅读、书写、拼音及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不足(美国残疾人教育法,1997)。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阅读问题是学习困难学生的显著特征之一,约60%的学习困难者有阅读障碍。[1]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技能所组成的在不同符号水平上对字、词、句、篇的音、形、义等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识字和阅读理解两大部分。其中,识字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具有适当的识字量和流畅的、自动化的识字速度是阅读理解的必要条件。[2]在我国, 学生识字能力的获得主要通过语文这门课程来实现,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学生若存在识字困难,会直接影响到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其他学科,造成多门课程成绩低下。

识字过程本质上是将字形、字音、字义三者结合进而达成理解的过程。从根本上讲,识字困难就是对汉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的关系转化存在障碍。丁玎等(2002)通过对阅读困难学生识字特点的分析发现,阅读困难学生的识字方式是以图形记忆为主的,他们在识记汉字时不能将字形、字音和字义有效地联系起来,且形似错误为主。[3]刘翔平(2004)的研究也发现,阅读困难儿童不能理解汉字的各部件或偏旁组成的形、音和义之间的匹配,缺少语音和语义的编码方法和技巧,更多的是采用随意的猜测手段。[4]因此,对识字困难学生干预的思路是帮助学生建立字形、字音和字义之间的连接,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识记,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

所谓结构意识识字法是指利用汉字的四大构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将汉字构成的内部规则、演变的规律讲解给学生,增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提高学生汉字识别能力的方法。[5]孟祥芝等(2000) 的研究为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汉字结构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6]刘翔平等(2005)采用该方法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识字教学干预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强调汉字构成规则的结构意识识字教学法相对于常规的识字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形旁意识、学习成绩有明显的作用。[5]因此,通过外显的汉字结构意识教学,将汉字结构规律系统地教授给学生,应该能够促进存在识字困难的儿童的字词辨别能力、提高学习汉字的效率,进而提高学科成绩。

本文选取了一名学习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对个案的评估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从个案的识字困难入手,设计了系统的汉字结构意识教学策略与步骤,并通过个案前后成绩的对比,来检测该方法对学生识字困难的干预效果,以探讨汉字结构意识教学法对提高学习困难儿童识字能力的有效性,以期为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教学和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小Y,男孩,9岁,南京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该生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但学习成绩较差。语文和数学成绩都在及格左右,处于班级下游水平。

班主任老师反映小Y课堂上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课上喜欢玩小东西,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不停地提醒其注意听讲,只要离开课堂就活蹦乱跳,老师对其束手无策。作业书写工整,虽能按时完成,但写得较慢,错误较多,有时需要订正五六遍才能做对,认字、记字困难。

家庭情况:独生子,母亲是放任型的管教方式,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父亲对小Y比较严厉,但经常出差,较少管教孩子。

2.研究过程

(1)评估。采用常用的智力-成就差异标准[7]对小Y是否存在学习困难进行评估。评估的标准为: 智力正常,IQ为101;连续1~2个学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低于全年级平均成绩1.5个标准差(见表1); 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该生学业状况的综合评价为“学习困难”;学校没有关于有明显躯体和精神疾病及脑损伤病史的记录。

第一,智力评估。使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第四版)对小Y的智力进行了评估,智商是101。通过智力测验的结果进一步分析了小Y的优势和劣势。小Y在积木、矩阵推理、背数、字母-数字排序、符号检索、划消测验方面得分较高,可以看出他的优势能力有视觉辨别、听觉记忆(机械记忆)、手眼协调;劣势表现为词汇理解、语言表达、常识和算数。

第二,试卷、作业的错误分析。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特别困难,具体表现为:将形似字混淆,如把“健康”写成“建康”;同音字混淆,如把“潜水”写成“前水”、把“丰满”写成“峰满”等;写字经常多一笔或少一笔,错别字较多,听写成绩差;概念、词汇等需要理解的题目错误较多。这主要是由于小Y日常生活经验缺乏、常识缺乏所导致,不能理解汉字的意义,难以形成音、形、义之间的连接。

另外,还发现小Y在数学学习中的特别之处。其数学试卷、作业题目大多数情况下列式计算没有问题,但由于无法理解题目的含义,不能理解一些数学术语而造成了应用题上的错误很多(虽然计算是对的,但对题目的意思理解是错的),得分很低。

第三,课堂观察。通过对小Y课堂学习情况的观察发现,该生在上课初始能够认真听讲,但过一会就开始自己玩,在老师的鼓励下能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回答对了也很开心。这说明该生还是有一定的学习动机,但由于其基础较差,随着老师上课内容讲授的深入,难以跟上进度,造成了较低的课堂参与度。

综合以上评估结果,确定小Y为学习困难学生。

(2)干预目标。通过对个案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我们发现,造成小Y语文、数学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其存在识字困难,识字量较少,难以理解汉字的构成规则,不能理解汉字、词语的意思,只靠机械记忆,造成了语文学习困难:错别字连篇,经常搞混形近、音近的字。而这些问题进一步影响小Y学习课文阅读、阅读理解、作文和数学解应用题,造成了学习成绩远远落后于平均成绩。

基于此,我们从小Y的相似字识别困难、字形结构识别困难这些识字问题入手,通过采用汉字结构意识教学法对其识字困难进行系统的干预训练,提高小Y的识字量,帮助他理解汉字的构成规则,掌握识字策略,增强其汉字识别能力,为小Y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探索该方法对学习困难学生识字问题的干预效果。

(3)干预过程。前测:为了进一步了解小Y已经掌握的汉字和未掌握汉字的数量及类型,更好地与其语文学科学习相结合,我们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基础自编了识字量量表,对小Y汉字掌握情况进行前测。该量表涵盖了苏教版一、二年级语文所有的一类生字(要求会读、会认、 会写),共874个。鉴于小Y的学习状况,未涉及二类生字。首先,根据一类生字的课标要求,让小Y对所有的生字进行认读和写,筛选出小Y认读和写存在问题的生字,将他们作为训练的目标字,共388个,占总数的44%。其中,会读不会写的共310个,占总数的80%,可见小Y的识字量较少,听写成绩很差。

在前测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小Y识字困难的一些具体动态表现:书写速度慢,形似字、同音字混淆, 写错偏旁部首,有时会出现左右、上下结构颠倒,听写成绩差,写得多会表现出不耐烦,没有兴趣等情况。 这些表现更加验证了前期评估中试卷、作业错误分析的结果,表明小Y的汉字结构意识非常差,不理解偏旁部首的含义和汉字的意思,没有形成汉字的形状、发音和意义之间的有效连接,只是依赖其较好的机械记忆死记硬背。

干预训练过程:根据小Y前测掌握汉字的情况,结合小Y已经掌握的汉字,首先进行汉字部首及字形结构教学,让小Y具备部首的概念,更好地理解汉字的表意功能,历时一个月,每周2~3次,每次1~ 1.5h。其次,结合四大构词法: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对小Y不会的汉字进行详细解析,并在组词、造句的过程中使用这些汉字,促使小Y将汉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有效连接,掌握理解、记忆汉字的方法,历时一个月,每周2~3次,每次1~1.5h。干预过程由研究者实施,一对一进行。

后测:研究者采用动态评估的方法,每周教过的汉字隔周进行测试,及时把测试结果在自编的识字量量表中加以记录和分析。

(4)干预内容及策略。一是部首教学内容及策略。根据汉字部首的特点及小Y不会的汉字,我们将部首分为四大类进行教学,分别是与人或人体有关的部首、与动物有关的部首、与植物及自然物有关的部首和其他。每个部首的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图片呈现部首,解释部首的来源和意义,并举例说明。如“足”与脚或行走有关,汉字中跟(脚后跟)、践、踏。

第二步:认识部首。让个案认清部首的笔画,让其用笔写或用橡皮泥捏出部首的同时说出部首的名称。

第三步:组字。个案在纸上写出部首并给部首添加声旁组成一个学过的生字,并让他给教师讲述这个字的意思,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意思。这一过程不仅训练个案对所学过部首的复习和巩固,而且也提高其对汉字加工的自动化水平。

第四步:告知部首所处的位置,并举例。例如,“阝(左耳)、阝(右耳)”,耳朵在左边的字有“阵、阳、阡、陆、 陵”等,大都表示地势的高低不平。组成耳朵在右边的字有“邦、那、邻、郊”等,大都表示地方所在。再如,“辶”在中间的字有“随”,在左边的有“辽、逢、远、达”等,大都和行走有关系。

第五步:与其他相似的部首进行意义、书写及位置辨析。例如,“日—曰”“户—尸”“疒—广—厂” “礻—衤”“豕—豖—豸”等。个案在各个部首学习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形状和意义混淆,通过此步骤,让个案对相似的部首的意义进行识记,并列举相应的汉字,帮助其区别不同。

第六步:巩固练习。对所教部首反复读、写练习,巩固对该部首意义、位置及书写的练习。

二是目标字教学内容及策略。在小Y具有了部首的概念和对汉字初步的结构意识之后,研究者开始了汉字层面的结构意识训练。首先,把前测中小Y不会的汉字按照上一阶段部首的分类方法进行了划分,分别是与人或人体有关的汉字、与动物有关的汉字、与植物及自然物有关的汉字和其他。其次,把每个汉字运用结构意识法详细地对小Y进行解释。如“唱”字,可以这样解析:属于形声字,“口”为形旁,表示该字的意义,与人的嘴巴,也就是口有关,唱歌要用嘴巴,说话也要用嘴巴。“昌”为声旁,提示这个字的读音。再次,反复书写练习,并通过组词、造句的形式帮助小Y加深对该字的理解。

为了增加小Y的学习兴趣,研究者除了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之外,还搜集了一些汉字解字的动画,让小Y看;通过编故事、编儿歌、画图或做动作帮助小Y理解字义;运用多感官的方法,让小Y在看字的同时把字的含义说出来,在纸上写出该字或用橡皮泥捏出;运用一些他喜欢的吃的、玩的东西作为强化物,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研究结果

1.个案的成绩分析

经过干预,个案的识字量及听写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干预前,小Y认读写存在问题的汉字共388个,运用汉字结构意识教学法干预后,个案存在问题的汉字减少到50个,掌握的汉字总量增加了338个,基本掌握了一、二年级所有的生字。这表明结构意识教学法对提升个案的识字量有显著的效果,干预具有针对性,个案进步显著。

2.个案在干预过程中的表现

通过在干预和后测过程中对个案的观察及录像资料的分析,发现个案在三个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 一是汉字的结构意识尤其是声旁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汉字部首的意义有了更好的理解。例如,在某次字词听写后,研究者问小Y:“‘清水’的‘清’的偏旁部首为什么是‘氵’,可以换成‘日’字旁吗?”小Y回答:“不能换,换成‘日’字旁就变成了‘晴天’的‘晴’,‘氵’旁表明跟水有关系。”

二是对汉字进行识记和理解时能够初步地运用一些策略辅助记忆。例如,在某次字词听写后,研究者问小Y:“你是怎么记住‘泉’这个生字的?”小Y回答:“我把这个字分开来看,上面是‘白’,下面是 ‘水’,白色的水就是‘泉’。”运用了字词联想的方法。

三是进一步培养了个案的非智力因素。在整个前测、干预和后测过程中,研究者尽量采用多表扬、 少批评的方法,适当地运用强化物,让个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玩”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发现,小Y慢慢地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自信心也增强了,由一开始的被动接受干预辅导变为主动积极地参与,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每次辅导结束后总会感叹时间过得快。

3.教师的反馈

校长和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小Y的表现比以前好了很多,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了,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也提高了。能够自觉主动地完成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放学后被教师留下补作业和批评的次数少了。后续跟踪中,个案在三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有了明显的进步,语文和数学成绩都是70多分。

以上结果均表明汉字结构意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个案的汉字学习,达到了预期的干预效果。

四、讨论

1.结构意识教学法提高学习困难学生识字能力的有效性

通过对小Y后测成绩的分析和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进步。小Y的识字量增长迅速,说明他的识字能力提高了,对汉字的理解能力增强了。并且,在后测的听写过程中,小Y也能够运用汉字的构词法来理解汉字、记忆汉字、解释汉字,而不是像前测中表现的知之甚少,这也说明结构意识识字对该个案汉字学习所起的积极作用。

因此,可以看出,在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识字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强调汉字的规则、汉字的结构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意义识记,促进学生汉字结构意识的发展。而传统的、常规的识字教学法,更多地是机械式的教学,通过读拼音、写生字、组词、造句的模式来教生字。常见的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等教学方法都较少涉及汉字构成规则、演变规律等教学环节,教师缺乏对学生汉字结构意识的强化。这些方法对于认知能力正常发展的儿童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认知能力不足的学习困难学生却不适合,不能满足他们特殊的识字需求。

在个案干预中,研究者首先进行了部首及字形结构教学,在此基础上再让个案系统地学习汉字,这样也促进了结构意识教学的有效性,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当然,对该个案的干预还远远不足,接下来,研究者在借鉴识字教学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下一阶段的干预计划。

2.教师的积极关注对学困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学习困难学生是在普通学校普通班接受义务教育的,但由于其学习成绩差的特点,在班级中更多的是得到教师的批评或忽视。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因素也制约着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8]。长期面临学业、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的失败,容易引起他们的情绪问题和社交退缩,而这些问题又会进一步地影响其学习。因此,教师、家长和同伴应更多地在课上和课下积极地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积极地接纳他们,学习困难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也能够影响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本文研究者所体现出来的对个案的积极关注和接纳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此我们也呼吁, 对学习困难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护。

3.结构意识教学法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启示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不仅对被安置在课堂中的学习困难学生束手无策,也对正常学生的教学感到吃力。毫无疑问,结构意识教学法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践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教学生识字,学生掌握汉字的结构方法之后,在学习新字和考试时就可以自己分析字形、理解字意。学生理解了汉字的结构规律之后,能够简化其识字的心理过程,减少心理负荷,从而大大提高识字效率。这样,不仅正常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汉字,被安置在课堂中的学习困难学生也受益匪浅。

在教象形字(如鸟、牛、雨)时,可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字形与相似的实物联系起来,通过分析字形或展示实物来揭示字义。教会意字(如明、尘、鲜)时,可以指导学生分析“部件”,通过编故事、编儿歌和画图等形式来揭示字义。例如“掰”字:小朋友想和妈妈分吃桃子,他伸出两只手,用了好大劲才把桃子掰开。 教形声字时,利用形旁和声旁来揭示字义,如本文所介绍的“唱”字的教学法。

总之,学习困难学生最明显的表现是学习问题,而识字是学科学习的基础。在本文个案的识字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汉字中的部首及字形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字形、字音和字义之间的联结,促进有意义的汉字识记。结构意识教学法对个案的识字学习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汉字的结构意识,运用精细的加工方式来识别汉字,提高汉字的识别能力。由于是个案的教育干预,无法直接推广到其他学习困难学生,但本文的干预策略和方法对探索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的深入研究。

摘要: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学科学习的基础。针对一名学习困难学生的识字问题,采用结构意识教学法对其进行教育干预,通过对干预前后个案成绩及表现的对比分析,发现结构意识教学法对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识字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汉字的结构意识,运用精细的加工方式来识别汉字,提高汉字的识别能力。

学习困难学生个案研究 篇8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张同学, 女, 21岁, 目前大学三年级, 个子偏矮, 性格比较内向, 容易情感波动。进入大学读书的第一年, 该同学学习成绩较差, 对学业等各方面活动参加不积极, 对自己高考成绩的失望, 常常想家, 喜欢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经本人允许同意, 我查看了该同学的QQ空间, 发现该同学对自己持否定态度, 认为老师不喜欢她, 同学不关注她。这种想法直接导致了该同学在课堂上不敢表现自己, 在课下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常常因为一点小事不开心, 在集体中显得较为孤单, 表现出强烈的想家情感, 每天与父母打电话, 父母也经常来学校探望。最严重时, 该同学表示无法继续学业, 曾想要退学。

二、个案问题分析

(一) 高考失利导致了该生对自己的强烈的负面评价。

在访谈中, 该同学多次提到高考失利, 对不起父母, 从她这方面的表述可以看出, 高考失利给她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二) 在独立学院学习让该生感到自卑, 并由此产生了放弃学业的心理。

在访谈中, 我们发现该同学排斥独立学院, 认为在独立学院读大学会让人瞧不起, 她认为在独立学院学习好与坏都不重要, 表现出了一种对学业的放弃心理。

(三) 学业情感的变化在课堂上未得到充分的关注。

通过课堂观察, 我们注意到该生有时不参加讨论, 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然而学生太多, 授课教师也未能做到更充分、更有针对性地关注该生。

(四) 未能融入集体活动, 人际关系紧张。

通过日常观察, 我们发现该同学不能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 对一些学习竞赛、文艺表演、学生团体都不感兴趣, 即便是寝室集体出游或聚餐也较少参加, 人际关系紧张。

(五) 进入大学后在学业方面未得到正面的激励。

进入大学后, 有的同学专业课成绩特别好, 得到授课教师的表扬;有的同学乐于服务大家, 人缘特别好;有的同学参加学习竞赛, 获得了奖励;还有的同学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得到师生赞赏。可是, 该同学在学业发展过程中一直未受到正面激励, 这也是导致她学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六) 父母过于迁就该同学, 导致其依赖性强, 独立性差。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 我发现当她遇到困难时, 父母会马上到学校陪她, 这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反而会增强她的依赖性, 最终使她逃避自身的问题, 始终未能建立良好的学业情感。

三、个案指导策略

(一) 安排该同学与优秀学长谈心, 增强其对自己前途与发展的自信心。

我们首先安排了高年级优秀学长与她谈心, 这些学长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的获得者、考入大连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和优秀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朋辈沟通, 我发现该同学慢慢开始喜欢学校了。

(二) 授课教师有意识地与该同学多进行情感沟通, 进行正面激励。

我们将该同学的具体困难与授课教师进行细致沟通后, 教师在课上经常用鼓励与欣赏的眼光看着她, 在一些简单问题上多给予该同学表现机会, 并时常用“做得好”等积极言语引导她, 让她在课堂不再孤单。

(三) 鼓励该同学发挥特长, 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了解, 我们知道该同学有写作特长, 我们首先鼓励她参加一些征文比赛, 继而发展她为学院团委记者团成员, 这也让她找到了课外时间可做的事情, 帮助她树立了自信心。

(四) 加强与该同学父母的沟通, 指导他们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

通过与该同学父母的几次访谈, 我们发现其父母并不能为孩子的困境提供解决办法, 只是经常性到学校陪在孩子的身边。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建议该同学的父母应与孩子有效沟通, 找到孩子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 并针对问题给予一些有效建议。

(五) 针对该同学的情况, 实行“学业会商”。

针对该生情况, 召开班级导师、辅导教师、心理咨询师、团委书记、教研室主任、学办主任联席会议, 进行“学业会商”, 形成合力, 全方位共同努力, 以实现该同学良好学业情感的建立。

四、个案指导效果

目前, 该同学已升入大三, 并基本建立了良好学业情感, 学业发展顺利, 取得了一定成绩:大三学年班级排名第13名;一次性通过了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在省级征文比赛中, 获优秀奖;一直担任学院团委记者团记者, 完成了十多篇学生活动报道。

五、结论与启示

良好学业情感对大学生学业顺利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大学生良好学业情感建立的过程中, 不仅要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也要加强自我教育。独立学生大学生良好学业情感培养的自我教育可以借鉴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要素质的培养方法,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 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将消极的归因方式转变为积极的归因方式, 比如将学业成功的因素可以归为投入程度等方面;提高自我认同感, 乐纳自己, 独立学院大学生首先要肯定自己的能力, 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理想, 完成学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在学业方面的积极自我暗示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业发展过程中变得心情开朗、愉快、轻松、积极。为了获得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 我们可以采取积极的语言自我暗示、积极表情、动作的自我暗示, 创设积极的环境自我暗示。

(二) 情———培养良好的感觉因素。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学业发展过程中获得的内心感受, 对其良好学业情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成功、快乐、收获、充实等情感体验不仅来自于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来自于教师、学校、社会对他们的评价,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业情感要重视这种良好感觉因素的调动, 要建立科学的、发展的评价机制, 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课程成绩, 而且要重视学生的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 更要重视学生服务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情况。

(三) 意———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

独立学院大学生良好学业情感的培养要求对学生意志品质进行针对性的引导。独立学院的学生的成长环境及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决定了他们中的一些人抗打击能力较差, 意志品质较为薄弱, 遇到一点挫折或困难就容易产生沮丧、失望等不良学业情感, 这就需要大学生从自身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 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主动参与竞争。在实践活动中要不断磨练, 并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调试方法,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果敢性。

(四) 行———落实到具体行动。

独立学院大学生良好学业情感的自我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大学生在学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因为实践活动是产生多种多样、深厚持久情感的重要途径, 也是巩固新情感的有效手段。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只有经常参加各种学习的、科技的、体育的、艺术的、社会的活动, 在各种实际情境中活动中反复体验感受, 才能对良好的学业情感体会越来越深刻, 对克服不良学业情感越来越有信心。

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良好学业情感展开的个案研究。在通过观察、访谈、对话等方式探索到研究对象未能建立良好学业情感的原因后, 逐步展开培养措施, 帮助研究对象建立良好学业情感, 研究独立学院大学生良好学业情感建立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业情感,个案

参考文献

[1]陈小建.论学习情感的评价及培养[J].井冈山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6, (7) .

[2]李吉会.如何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J].教育科学研究, 2006, (2) .

[3]俞国良, 董妍.学业情绪的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研究, 2005, (10) .

学习困难学生个案研究 篇9

在网络学习日益普及化的今天, 中学生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等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探究中学生网络学习现状有助于促进网络学习环境的改进, 最终提高网络学习效果。

研究中学生网络学习首先需要界定的是网络学习的概念, 然而, 对于什么是网络学习环境, 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解释。与此相关的关键词有远程学习、E-Learning、online learning、Web-based Learning等, 即使是E-Learning亦有不同的写法, 有研究者梳理了50多篇文章, 总结了二十几种关于E-Learning的定义。[1,2]基于此, 笔者总结了与本文相关的网络学习的定义:网络学习是个体或者群体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或者各相关支持设备进行实时或者异步学习的过程。

●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文章结合半开放式问卷以及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首先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学匡衡网络学习平台的负责教师进行沟通, 在其引荐下与该校校长以及学生进行了交流并做了访谈。统计数据采用SPSS16.0作为分析工具, 对多项选择的结果进行频率分析, 并对开放式的题目进行了归类和总结。

2.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设置了两部分的问题, 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信息。第二部分主要包括:1网络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变化。2对网络学习的期望。3影响网络自主学习最关键的因素。

3.问卷发放

问卷在鸣凰中学进行发放, 采用现场作答的方式。共发放129份问卷, 回收129份, 回收率100%, 有效率为100%。从初一至高三各个年级的学生均包括, 但大部分人数主要集中在高二, 占填报信息总人数的69.5%。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网络学习给中学生带来的变化

表1的数据表明匡衡网络自主学习给中学生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假期生活规律的调节以及网络学习意识转变方面, 而匡衡网络自主学习所追求的学习自主性的提高相对略低。最后, 我们统计了个案百分比, 从中分析到每位受访者平均有2.8个选择。此外, 我们还统计了被访学生的笔述, 其中“提高了其自主学习技能”是表述中描述最多的。值得注意的是参加网络学习后带来的变化不止于积极的方面, 其负面影响也在被访者的表述中呈现, 6位学习者认为参加网络学习后出现了眼睛近视加深, 上课困乏、缺乏耐心等不适应的状况, 占总比例的4.8%。综合表明, 网络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变化是多样的, 且总体表现是积极的。

(N=129)

频率 (N=129)

2.中学生对网络学习的需求

(1) 希望获得的帮助

表2中呈现了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的期望, 其中, 总计个案百分比为291.9%, 表明受访者在该项题目的答题中分别有2.91个选择。在其他选项中, 网络学习能够帮助“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有7人, 占所有被访学生的5.6%, 此外, 有被访学生认为网络学习能够帮助其复习、解决疑难问题、拓展知识、促进交流等。综合表明, 学生需求呈现多样化与个性化, 对网络学习的提高学习等相关的帮助的愿望较强烈, 这也间接表明了中学生开展网络学习的必要性。

(2) 希望开设的课程

表3呈现了学习者对匡衡网络学习课程设置的期望, 目前的匡衡网络学习只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高考主科目, 其中, 总计个案百分比为238.4%, 表明每个被访学生平均有2.38个选择。综合表明, 学习者希望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教授复习类的课程。此外, 还包括作文、讨论课以及文科类知识等。值得注意的是, 在参与回答该项的学生中没有人写数学、物理或者化学等课程。有学者认为网络学习以及传统的新教育形式应该是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以及学习什么, 鼓励他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及创新。而分析恰恰表明现有中学生网络学习在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开放性思训练方面的缺失。

频率 (N=129)

频率 (N=129)

3.对网络学习平台功能改进意见

表4中呈现了被访学生对匡衡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功能的改进意见, 其中总计个案百分比为220.2%, 表明每个学生平均有2.2个选择。从中, 我们发现被访学生对网络学习平台资源供给功能改进的意见最强烈, 进一步论证了上文中提到的中学生对自主性学习技能提高的愿望以及匡衡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建设与满足学生网络自主学习需要之间的差距。

被访学生还描述了其他的一些功能需求, 如表情交流功能、模拟考场的功能、评价功能、签到功能。综合表明, 学生对资源供给功能、课堂录像功能、与教师一对一辅导以及师生、生生自由交流功能的需求较大。

●研究结论

我们通过以上对中学生网络学习的相关问题的统计与分析, 发现中学生网络学习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1.缺乏自觉性与期待更自主的网络学习环境相矛盾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发现中学生对网络学习满足其自主性学习的期望较高, 如对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的期望、对举手功能的改进的建议、对提高自主学习技能的愿望等都表明学习者对提高网络学习自主性的愿望。但是, 亦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平台缺乏外在的监督。

2.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

从数据搜集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反映的很多问题集中在网络学习中的授课教师本身, 包括其网络平台的操控能力等。我们认为, 要改善中学生网络学习的效果, 还需要学校层面加强对教师教学水平、网络教学应变能力、技术准备能力的培训。同时, 教师也应当提高与学生交互的频率、及时给学生以反馈、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3.资源的建设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对以上图表进行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中学生对网络学习平台资源供给功能的需求很大, 因此依据鸣凰中学的设想, 其导师资源可以采取校际合作的方式, 定期给学生上课或者辅导。鉴于课堂录制功能在技术方面的缺陷, 可以额外安装屏幕录制软件, 实现课堂的实时录制。就固定资源而言, 我们认为开发个性化的资源推送模块和教师辅助推送的方法是实现固定资源功能的有效途径。

4.符合中学生传统学习习惯的平台功能最受学生欢迎

我们在对匡衡网络学习平台改进意见的搜集时发现, 被访学生对匡衡网络学习平台的课堂录制功能和举手功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被访学生中很多反映课堂录制功能需要改进, 因为课堂中经常会因为教师或者平台的原因, 让课堂录制功能和举手功能不能正常运行, 阻碍了其对上课内容的复习与巩固, 以及与教师的交流或者自我表现的愿望的满足。诸如此类的功能改进需求还体现在期待与同学自由交流等方面。从中学生对这些功能的需求中可以看出, 这些功能一致突出了传统课堂学习的特征。课堂录制功能反映了中学生记笔记和复习的习惯;而举手功能表现了其自我表现和期待得到师生肯定的心理。

●总结与展望

我们认为当前鸣凰中学的网络学习是狭义上的网络学习, 其本质是传统课堂在网络学习平台中的转移, 而更广泛意义上的网络学习不仅是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 更主要是在整个大的网络环境的学习, 而网络学习平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工具性的意义。

摘要:文章采用半开放式问卷方法, 以常州市鸣凰中学参加匡衡网络自主学习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统计了可能影响其网络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通过调查结果, 我们总结出了中学生网络学习的特点。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学习,现状

参考文献

[1]AJ Romiszowski.How’s the E-learning Baby?Factors Leading to Success or Failure of 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4 (1-2) :2.

[2]D Masoumi.Critical factors for effective E-learning[DB/OL].http://asianvu.com/digital-library/elearning/Critical_factors_for_effective_e-learning_by_DMasoumi[1].pdf.

学习困难学生个案研究 篇10

一、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2—2014级专护生、高护生为研究对象。抽样调查1 000人,有效问卷956人,其中专护生520人、高护生436人; 男生95人、女生861人大一学生604人、大二学生173人、大三学生179人。被调查对象年龄在14—23岁之间,平均年龄18. 5岁。

( 二)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采用体 育学习满 意度调查 问卷 ( 赵培禹,2011) ,问卷的克郞巴赫信度系数为0. 8242,分半信度系数为0. 5580,分半信度较低,但问卷的信度仍属可接受范围,也能用于调查研究; 问卷有15个条目,分五个因子[4]。采用整群抽样原则,抽取护理专业学生1 000人,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率100% ,其中有效率问卷956份,有效率95. 6% 。

2.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9. 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频数分析、差异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 一) 不同性别被调查学生满意度差异结果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体育学习满意度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 见表1) 。结果表明,男女生对体育满意度是一致的,满意度得分超过60分,满分75分,这说明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较高。

注: * P < 0. 05 **P < 0. 01

( 二) 不同专业被调查学生满意度各因子差异结果的比较分析

满意度在专业上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2 < 0. 05) ,呈现出专护生好于高护生的特点,这与学习兴趣调查结果趋势相同; 而满意度五个因子t检验结果显示: 课堂氛围、教学内容、教师能力与态度、师生关系四个因子在专业上有非常显著差异( P < 0. 01) ( 见表2) 。

注: * P < 0. 05 **P < 0. 01

( 三) 不同年级被调查学生满意度各因子的差异结果比较分析

各年级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3 < 0. 05) 。满意度各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教学内容、教师能力与态度、运动负荷、师生关系四个因子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 P <0. 05) ( 见表3) 。

注: * P < 0. 05 **P < 0. 01

经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教学内容、教师能力与态度和师生关系三个因子一年级和二年级有差异,二年级和三年级有差异,呈现出一年级好于二年级,三年级好于二年级的趋势,一年级和三年级无差异; 运动负荷因子三年级和一年级、二年级有差异,一年级和二年级无差异,呈现出三年级好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趋势( 表略) 。

三、讨论

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尚未适应大学生活,以及教师不同的课堂授课方式,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能力与态度和师生关系没有明确的个人观点和看法,因此好于二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逐渐对课堂和教师有所了解,但同时也产生了消极情绪,对体育课的满意度随之降低; 而三年级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更加了解课程和教师,更加重视有用的知识和课堂,体育课满意度也随之上升。随着学生学习健身知识的增多,高年级学生能更好地控制体育课的强度和运动量,运动负荷适中,课后也会感觉轻松愉快,并享受体育课带来的乐趣。

满意度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学生的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是学生对课程的事前期望与实际体验所得到实际感受的相对关系[5]。Long( 1985) 认为,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成果与满意度,而满意度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愉快感受或态度。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第一,要开设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化需求。第二,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贯彻落实教师定期培训机制,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和艺术。第三,要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学方式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和交流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体育课堂真正打造成快乐的课堂。第四,合理控制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负荷太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负荷太大,学生易产生疲劳,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四、结论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1) 被调查学生体育课男、女生体育满意度没有差异,满意度均较高。( 2) 满意度在专业上有显著差异( P < 0. 05) ,呈现出专护生好于高护生的特点; 同时,课堂氛围、教学内容、教师能力与态度、师生关系四个因子在不同专业上有非常显著差异。( 3) 教学内容、教师能力与态度、运动负荷、师生关系四个因子各年级有显著差异( P < 0. 05) ,二年级学生满意度最差,应该着手二年级学生的相关研究。

摘要:以满意度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在护理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被调查学生的体育课满意度水平较高,且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但是呈现出专护生好于高护生,一年级和三年级好于二年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课满意度的建议,以期为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对一个缄默学生的个案研究 篇11

笔者在任的班级是初一年级某班。新班组建后一个月,转来一名新生。初次见面时,当家长让她对教师说出礼貌用语时,她有些勉强。她母亲反映,该生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大合群儿。她原来所在的学校是个三类学校,学习环境差,风气不好,她母亲希望她转学后,不但在学习上能提高,而且能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笔者起初对该生没有太在意,认为内向的学生很多,不足为怪,而且一般不会出纪律问题,不会招惹是非,自然不会给自己的班添麻烦。

在往后的一段时间里,意想不到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如某科教师反映,该生上课不仅不回答问题,连老师问她叫什么也只是张嘴不见声儿,老师连问三遍,她干脆走到老师面前,拿着自己的书,指封皮上的名字给老师看,但就是不说话。再如上英语课,老师虽不断启发,她仍一言不发;让同桌自由对话,她也不说话。再如中午吃饭时,学生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说说笑笑,该生却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独自吃饭。其他同学过来要和她一块儿吃或邀请她过去,她也是面无表情地摇摇头,不说话,弄得其他同学很尴尬。更甚的是,该生在学校近十个小时中几乎不离开座位。笔者听到这些情况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积极与该生母亲联系,通过电话或在学校约见,了解了大量该生的情况。

该生1岁半至5岁时寄养在奶奶家。奶奶一家人的性格都非常内向,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进行交流,虽有感情却不善表达。奶奶对她的生活照顾得很细致,但不让她出门,没有小伙伴玩儿,日常活动也很少,只有看儿童书。快上小学时,父母将她接回家中,并发现她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上小学时,学校的建议是“不适宜上一年级,建议再上一年学前班”,家长没同意。一二年级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平时对她给予很多的鼓励,并让她当科代表。该生积极性很高,觉得上学很愉快,成绩进步也快,并且一度名列前茅。三年级时换了班主任,新班主任脾气暴躁,忽视学生的感受,只强调成绩,学生如成绩不好,就会严加训斥,甚至是体罚。该生也曾尝过苦头,因此学习积极性大大下降,甚至对学校老师产生厌恨之感。该生在学校紧张、害怕、焦虑,并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且该生平时沉默寡言,不会交际,与同学有矛盾也不知解决,甚至得罪了同学连“对不起”三个字也说不出口。直到小学毕业,同伴关系一直不好,没有一个好朋友。该生敏感、好面子,每一句责备、贬低、讽刺的话都会伤她的心。家长对她的教育意见也不一致,父亲忽视她的问题,忽视其心理发展,母亲是积极寻找原因,想办法,还带她看过几次心理医生,但收效甚微。在看心理医生时,曾做过一些心理测验,结果如下:

尼曼内外向人格问卷结果:内向指数30(115以上为外向,95以下为内向。得分低则内向程度高)

1994年9月14日做瑞文推理测验,各方面均优秀,总评价推理能力属于超常,IQ135。

1998年10月12日做团体儿童智力测验,GITC结果:语言评分119,非语言评分94,测验总分IQ108。

2分析

该生幼年在奶奶家度过,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孩子试图与外界交流信息、与亲人交流感情所做的努力被忽视是完全可以想像的。而且她没有儿童伙伴,也没有出门玩耍,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可以说这段时期她是与社会相隔离的。封闭的环境提供给她的信息刺激非常少,造成其对周围世界缺乏信任感,且社会化进程受阻,认知发展和情绪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以至于小学入学前,学校认为她还不适宜人学,而应去学前班培训。

上小学后,该生回到了自己的家。母亲认识到以前的环境对她造茂了不良影响,感到内疚,就更加耐心地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并加强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但母亲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父亲又是内向的,并不配合母亲的工作,所以,母亲的努力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而过度的关爱虽然使孩子在情感上接纳了母亲,并产生了依恋感,但也纵容了她任性的习惯。而且她对父母缺乏信任感,心里话宁愿写在日记本上也不愿对父母说。

该生在小学一二年级时,由于班主任的鼓励、关注和信任,使她心理发展进步很快,不仅在智力水平上表现为成绩上升快,而且在情绪和社会化方面也有较大发展。同伴交往也开始发展起来。但好景不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班主任和任科教师的调换,使得班级环境从安全、温暖、鼓励变为冷淡、紧张、惩罚,该生与教师的关系也由热转冷,并泛化到对学习的厌恶,导致成绩下降,刚刚培养的自信心也受到挫折;再加上她任性,自我中心(娇宠的结果),缺乏交往能力,使原本脆弱的伙伴关系雪上加霜,到小学毕业时几乎找不到朋友。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到,该生进入159中之前的心理状态是孤独、退缩、任性、情绪化、自我中心、自卑、缺乏交际能力等,而智商偏高。从智力测验结果可知,该生并不是由于智力和语言水平的问题导致现在的处境。从后来做的心境投射测验和羞怯情绪测验结果可看出,她有与别人沟通的意愿,但缺乏安全感,顾虑很多,不能经受挫折,并且不懂交际技巧。从她一贯的行为表现和家长提供的情况可知,她是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希望获得理解和同情。比如,在学校中缄默不言,比如曾问母亲自己如果自杀了母亲会怎么办,会不会哭等等。

3对策

综上所述,该生问题形成的时间较长,原因主要可归纳为早期经历、家教方式、学校教育等方面,为此,可做好长期辅导准备。辅导方式:第一,期望通过建设一个和谐、温暖、安全的班级气氛,使该生情绪稳定,能逐渐融入集体之中,并对同学、教师产生认同感。通过个别谈心,笔者与该生建立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关系,并时常鼓励她,抓住一切机会表扬她,让她建立起自信心。同时让她附近的同学主动帮助她,跟她一起玩,一起吃饭等,使她逐渐开朗一些。第二,抓住机会,对她进行行为矫正。早读时读课文不理想,利用叫她去办公室读书的机会鼓励她大声朗读,克服情绪障碍。利用单独谈心的机会让她对自己有更明确的了解,建立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第三,与家长建立联系,鼓励家长树立信心,并反省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家长与孩子进行深入沟通和帮助孩子打开心扉方面提供指导意见,让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感受,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帮助孩子。

4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生原本木然的脸上有了喜怒哀乐的表情,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也大了些。值得注意的是,班里有个每人轮当两天值日班长的制度,该生提前一周就烦躁不安,而且早晨不想上学,后来勉强做了,第一天不敢抬头看大家,经过笔者不断鼓励,第二天敢于直视大家,并且敢在记录本上记违规同学的名字了。还有一例,语文课上要做口头作文,在几个同学的帮助下,该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做口头作文时,连最后一排的同学都能听得到她的声音了,很多同学当面夸她的做得好。同学、老师的赞扬和鼓励使她脸上出现了自豪的笑容。

5追踪辅导

已有的成果说明,既定的辅导方向是对的,但还有待继续深入。下一阶段的辅导工作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更加细致。一是要辅导该生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在鼓励之下提高其自尊心、自信心;二是创造机会,让她在全班发言,但事先要让她有充分认真的准备,让她体验到成就感,增强信心;三是以系统脱敏法为指导原则,对她进行行为训练,提高其对行为障碍的控制力,最终克服行为障碍;四是继续让其他学生主动接近该生,满足其正常的归属;五是取得家长配合,在家庭成员之间实现正常的情感沟通。

学习困难学生个案研究 篇12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主要指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热点, O’Malley和Chamot (1985) , Chesterfield (1985) , Polizter (1985) , 分别从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 学习策略出现的顺序, 以及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与文化背景的关系等视角, 不同程度地研究了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国内相关研究在九十年代兴起, 刘润清 (1990) 和文秋芳 (1996) 等的研究成果突出, 出版的重要文章分别有发表于《外语教学于研究》 (1990第二期) 的“决定语言学习的几个因素”和“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变化的趋势及其特点” (1996第四期) , 著作《英语学习策略论》 (1996) 等;通过中国知网搜索相关学术论文达到一万多条, 其中精确匹配的903篇;2000-2010年期间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数为164篇, 2008年最多, 有30篇, 2009年有22篇, 2010年17篇。这些研究一般从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角度展开, 研究习得英语各项技能的策略、策略培训和学习成绩等, 类别很多, 无疑能反映现实语言教与学之间的一些问题。但对外汉语专业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还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关注。

2.对外汉语专业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对象———对外汉语专业具有独特性。该专业学生入学英语成绩整体略低于英语专业学生, 但高于其他专业学生, 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 2011级的对外汉语大一新生大多数学习英语时间有6年, 最长的学习时间为12年, 进校分为满分120的83分之上, 满分150的105到135分之间, 基础大大好于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 且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听说读写译, 了解两种文化。所学课程综合了英汉两专业的核心科目, 英语方面, 开设基础英语、英语口语与听力及英语翻译写作等, 并且期末考试与英语专业统一考卷。大二第一学期要求过大学英语四级。总之, 外汉专业学生入校英语水平与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明显的差异。在课程方面, 既有与英语专业课程重合的地方, 又有差别, 是夹在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之间的地带。据人民网教育频道报道2010年已有近300所高校开办了对外汉语专业, 宗旨在于对外开展语言文化交流, 所以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英语学习研究颇具意义。

我从事外汉英语教学四年有余, 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研究基础, 观察发现了几个特别现象: (1) 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都十分重视, 2011届外汉学生绝大部分都十分勤奋, 他们大部分常常笔记记得几本, 书上也写得很翔实, 要求背诵的也出色完成, 但考试成绩并不优秀, 勤奋不等于成绩; (2) 口语听力相当好的学生, 虽然积极发言参加班级英语戏剧自由谈话, 但期末书面考试刚达及格线或者难以及格;书面考试能达到良好程度的, 但口语听力极为落后, 口语与书面知识的不平衡发展问题突出; (3) 随着年级的递升, 整体成绩很难并行或超过英语专业学生。2012届学生也存在类似问题。

与教学活动和效果密切相关的因素有教师素质、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毋庸置疑, 高校教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已得到可喜的改善;教学内容随着教材的更新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也在多媒体更广泛的应用下得到改进和丰富;教师素质, 因人而异, 但就专业而言大多数都达到了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的水平。这些外部因素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但决定因素还需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他们的学习策略, 正如王立非 (1998) 指出学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外语学习的关键因素。而文秋芳 (1996) 也强调大学第一年是英语学习策略变化的关键期。

因此对对外汉语专业大一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还可以减轻学习负担, 促进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对于教材的编排、课程的设置和教法研究也有帮助。

3.基本定义与分类

学习策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 定义也有所不同。以下是近几年来研究论文中出现频率较高较权威的定义。

3.1将学习策略看做语言学习者采用的学习路子的总的倾向或总体特征。 (Stern, 1983)

3.2Weinstein and Mayer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促进其信息处理过程而采取的行为。 (1986)

3.3Oxford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有目的、更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 (1989) (以上定义转引自程晓堂, 郑敏, 2002:19)

因此, 学习策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策略既包括宏观的调控、计划等过程, 又包括微观的做法或技巧, 既包括学习观念又包括方法。在讨论时不能采用孤立的眼光和方法, 这在策略分类上有所体现。Cohen1998年列举了四类学习策略分类标准:按学习策略的用途分为用于语言学习的策略和用于使用语言的策略;按照学习策略的表现形式分外显的学习策略和纯思维活动的学习策略;按照学习策略是使用者分成功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不太成功的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按心理过程对学习策略进行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当然还有其他学者如O’Malley和Chamot的分类相当系统, Oxford六大类的分类方法。而文秋芳认为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观念和方法两个子系统。如下图所示:

本研究将在文秋芳的英语学习策略分类框架下, 从形式操练策略、母语策略、管理策略、功能交际策略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4.本文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 对研究对象———对外汉语新生学习英语使用策略的主要类型、特点和变化、策略与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4.1调查对象与执行

2012级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对外汉语本科大一学生90名。关于大一新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问卷于2012年9月发放90份, 历时约20分钟, 收回有效问卷83份, 2013年第二次调查于四级考试之前展开, 同样问卷发放90份, 收回有效答卷85份。被调查学生一致认为学习英语很重要。

4.2数据收集与分析

将收回的168份有效答卷, 按自变量和因变量输入, 运用SPSS (10.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策略的使用情况如下:

上表是形式操练策略、功能策略、管理策略、母语策略与四级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情况。P值都小于0.01, 即说明系数都有统计意义, 具有研究价值。从上表可以看出除母语策略之外其他三项策略的使用对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 与四级成绩的好坏有直接联系。而母语策略与四级考试成绩相关系数为0.508, 表明汉语的过多使用并不能带来英语成绩的好转, 甚至会严重阻碍英语成绩的提升。

5.结论与教学建议

根据上述统计和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安庆师范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观念一致, 都认为英语学习很重要, 但在策略使用上欠平衡, 策略使用的不平衡导致英语技能发展的不平衡; (2) 功能操练策略在第一学期使用最少, 甚至有的学生不用, 说明学生只注重英语语法、词汇等形式表象, 而不能灵活地使用英语, 在适应大学英语学习生活之后逐渐参与英语交际活动, 学生的策略使用随着自身英语学习的进展而变化;对母语策略依赖程度非常高; (3) 几乎不用宏观管理策略, 英语学习缺乏计划和适时评价, 即对自己英语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客观性认知。这一方面要归因于中小学传统的填鸭式被动教学模式, 到了大学, 学生还对老师和课堂存在较深的依赖, 虽然大学课余时间较多, 但学生的管理意识依然薄弱, 这成为他们自主学习最大的障碍。另一方面, 学生适应大学英语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一段时间, 但考四级的压力成为动力, 使学生更多地管理和计划自己的英语学习以求应试; (4) 学习策略与考试成绩有密切的关系。

上述研究对普通高师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在教学中, 形式操练要做足, 但功能操练策略不能忽略, 尤其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计划英语学习的能力, 倡导各项策略的均衡利用, 以及对某种技能欠缺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策略练习; (2) 对外汉语专业英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母语的双刃剑作用, 倡导学生多读英文资料, 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 鼓励学生自主地使用学习策略,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Cohen, A.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8.

[2]O’Malley, J.&A.U.Chamot.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Politzer R.L.&M.McGroarty.An exploratory study of learning behavio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gains in linguistic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TESOL Quarterly 1 (1) :103:23, 1985.

[4]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5]刘润请.决定语言学习的几个因素[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 (2) .

[5]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数学思考下一篇:管理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