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方法研究

2024-10-08

中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共8篇)

中学生学习方法研究 篇1

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与研究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重要的是研究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此,笔者对中学生的预习、听课、作业和复习等环节的学习现状作了抽样调查。

一、调查目的(一)了解中学生学习的现状;

(二)分析学生学习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

(三)寻求改善中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在全市选择了不同类型(重点、非重点、市区、郊区、山区)的10所中学,以问卷形式抽样调查了10个班的500名学生,共收回问卷485份。还在一所中学挑选出9名优等生,由一位班主任老师采用谈话的方式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一)预习情况及其方法

课前预习是听课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没能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从表一可以看出,“老师要求就预习”和“想起来就预习”的学生占总体的43%,而“自觉预习”的学生仅占22.4%。

表一 学生的预习情况

类别 不预习老师要求就预习想起来就预习课前翻一下 经常自觉预习比率(%)5.6 17.6 28.2 24.5 24.1

从表二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预习的方法大都是“把新课内容看一遍”,而通过预习“找出重点和疑难点”的学生比较少。通过谈话发现,优等生也只有4人做到了“经常自觉预习”。预习时优等生经常采用“找问题”的方法,中等生和学习困难生基本上采用“把新课内容看一遍”的预习方法,而且习惯于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在座谈中,有的学生反映,由于作业负担重,有时想预习但没有时间。这些都表明预习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相当薄弱的环节。

表二 学生的预习方法

预习方法 看一遍 找疑难点 找侧重点 解决问题 对照参考资料

比率(%)41 22.2 18.2 6.0 12.6

(二)听课情况及其方法

注意听讲是上课的关键。中学生心理自制能力还不强,听课时注意力容易受到干扰。调查表明,造成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讲课枯燥,照本宣科,这种情况约占80%。因此,教师应提高讲课水平,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表三 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类别 没有使用多媒体

进行教学 内容听

不懂 讲课

枯燥 照本

宣科 讲的和书上的不同

或内容过多

比率(%)9.3 22.1 34.4 26.0 8.2

表四 学生听课的方式

方式 1只听讲

不思考 2边听边思考,力争

在课堂上解决问题 3只听自己预习时的疑难问题 4边听边

记重点 5听不懂就与

同学讨论

比率(%)7.9 32.4 4.4 43.3 12.0

不同的听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的效果。调查表明,采用第二或第四种听课方式的学生较多。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比较重视听课这一环节,而且能够积极思考,这些学生约占75%。通过谈话了解到,优等生基本上采用第二或第四种听课方式。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听课时能积极思考,注意发现问题,喜欢课堂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学习的主动性强;而中学生和学习困难生则大多只满足于把课听懂。

(三)课堂笔记的情况和方法

表五 学生记笔记的情况

方法 1不记讲的和书上一样 2不记怕影响

听课 3抄板书 4全部

记下来 5记重点

比率(%)16.7 8.0 22.6 31.3 21.4

调查发现,优等生基本上采用了第五种方法,说明他们能开动脑筋,寻找重点,有目的和有选择地记笔记。大部分中等生听课时则详细地做笔记,以备复习迎考,记笔记有其被动的一面。学习困难生主要采用了前三种方法,听课的被动性更突出。针对学生听课方法的差别,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听课和怎样记笔记,帮助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四)课堂小结情况及其方法

课堂小结有助于学生回顾和整理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

表六 学生课堂小结的方法

方法 听老师小结 自己小结 重温课本 做练习讨论疑难点

比率(%)25.4 6.9 21.5 29.2 17.0

从表六可以看出,学生进行课堂小结的方法以“做练习”和“听老师小结”的比率最高。调查表明,多数教师课堂小结全部“包办”,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些教师讲完课后就让学生做练习,让学生以“做练习”代替“课堂小结”。从与优等生的谈话中了解到,他们主要抓住教师讲课时的重点问题,在课堂小结时进一步与老师或同学分析讨论,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而中等生和学习困难生课堂小结的主动性和对所学内容理解的深度则相对教差。

(五)作业完成情况及其方法

课外作业是巩固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手段,它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对作业的认识不同,完成作业时的态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表七 学生做作业的方式

方法 1边温习

边做 2先做再

看书 3先看书

后做 4抄别人

作业 5有问题请同

帮助解决

比率(%)6.9 55.0 28.0 4.8 5.3

由表七可以看出,学生完成作业时采用“先做再看书”方式的比率最高,而“先看书后做”的比率相对较低。调查表明,中等生和学习困难生基本采用第一或第二种方式完成作业,且仍有抄别人作业的行为。这些学生没有形成基本的学习习惯。从教学环节的连贯性来看,一般应在完成作业前先看书,待比较清晰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后,再通过完成作业来自检学习情况,强化对有关内容的记忆,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当然,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异。座谈中了解到,有的优等生也是采用先做作业后看书的方式。他们认为,只要做好课堂小结,就可以直接采用第二种方式完成作业。这样既能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又能针对作业中的问题去看书和解疑,使得对问题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六)复习情况及其方法

复习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系统理解和巩固的过程,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有关复习情况见表八和表九:

表八 学生的复习情况

方法 1经常复习2平时不复习,考前复习3老师要求就

复习4在老师指导

下复习5不复习

比率(%)55.2 26.4 8.1 6.7 3.6

表九 学生的复习方法

方法 看一遍 按老师要求

复习复习有关内容

后做习题 抓疑难点 看主要

内容

比率(%)13.5 9.9 48.4 24.4 3.8

由表八可以看出,经常复习的学生占多数,考前复习的比率也比较高。他们的复习方法大致是第三或第四种,即以解题和解疑为主。复习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缺漏和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否则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这方面,一些优等生的做法很有特点。一位学生介绍,他每次考前的复习都采取针对自己知识缺漏的情况,自我选题出卷进行自测。这说明,好的复习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复习。

(七)参考课外资料

表十 学生参考资料使用情况

种类 不看参考书 教学参考书 中学语文

期刊 语文

习题集 系列习题

解答

比率(%)14.6 9.1 23.2 45.9 7.2

由表十可以看出,参考课外资料的学生占很大的比率。目前社会上课外资料泛滥成灾,有些书质量很差,如果学生不加以选择,很容易干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占14.6%)不参考任何资料,这种做法也欠妥。在对优等生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对参考资料的选择性很强,并具有一定的辨别优劣的能力,课外阅读的涉及面也很广。

(八)目前中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总体看法

表十一的统计表明:多数中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对各科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有正确的认识。要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在改进教法和指导学法上下一番功夫。

表十一 学生对各科学习的看法

看法 只要感兴趣

就能学好 只要死记硬背

就能学好 多做一些习题

就能学好 认真听讲、讨论,及时复习就能学好 各科都较

难学

比率(%)9.6 3.2 8.6 64.4 14.2

四 讨论

(一)中学生学习现状有待改观

目前中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首先应转变教育的知道思想,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学法指导与教法改革必须同步进行

中学生教学的问题虽然出现在学生身上,关键却在教师方面。比如,教师讲课面面俱到,不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只能消极接受,长此下去,学生也就懒于动脑了。必须看到,让学生“会学”很重要。要使学生真正“会学”,教学方法不改革,孤立地进行学法指导是难以奏效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学法指导只有同教学改革同步进行才能实现上述目的。

(三)要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预习、听课、作业和复习等几个主要环节,学法指导要抓住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预习是当前各科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备课时要在深刻领会大纲精神和深入理解新课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的预习目标和要求,指导学生预习时应针对具体内容,把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或技能勾画出来。在此基础上,结合预习提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也可不列提纲)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有关新知识的有关疑难点标出来。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看是否达到了备课时拟定的目标和要求。教师讲课时,要变“满堂灌”为“少、精、活”,要抓住教学的关键,将适当启发和适当精讲相结合。这样,学生听课时注意力才能集中,才能围绕教师讲课的重点认真思考,找出规律,解除预习中的疑难。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和点拨,做到有意设疑和解疑。学生攻克了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体会到了方法在学习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要改善中学生各科 学习的现状,关键在于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着力研究教材和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学习方法研究 篇2

精读、略读和浏览通常都采用默读的方法,它们的区别在于默读的目的和要求各有不同。

精读主要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探究内容、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体会课文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特点等,它从理解思想内容到体会表达形式等各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略读是粗略的读, 只求粗知大意。略读的目的尽管与精读不同,但也要集中注意力,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善于捕捉关键信息。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习略读从第二学段开始。目前,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版本对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作出了区分。略读课文必须按略读的要求去读,“求细”“求全”反而影响略读能力的形成。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采用略读的方法,形成和提高略读能力。

浏览就是大略地看。学习浏览,可以扩大知识面,按需要搜集信息。浏览比较多地用于查找信息和消遣性阅读,如读报刊、上网查找资料等。浏览一般采用扫描和跳读的方式。在读一本书时,要注意书名、作者、前言、目录、参考文献等提示性信息,在发现自己需要的内容后再决定采取略读或者精读。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信息铺天盖地,一个人穷尽毕生精力去精读各种材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略读和浏览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需的技能。而我国以往的小学阅读教学只注重精读,较少有略读和浏览的训练,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二、讨论

讨论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的方式有: ①全班讨论。即全班学生集中在某一问题上进行讨论。集中讨论适用于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②分组讨论。就是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讨论。可就同一问题进行讨论,也可就不同的而相互联系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③分组、集中式讨论。先分组讨论,再集中把各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讨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在备课时预先设计,选择教学过程中的适当时机提出来;也可以把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一些模糊认识交给学生展开讨论。确定讨论的问题必须要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感到有讨论的必要,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那些容易产生模糊认识的问题交给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在讨论中要起引导的作用。在讨论前,要提出具体要求;讨论中,要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对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离题现象,要及时加以制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作必要的归纳、总结,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要肯定正确的观点、认识,并提出充分的论据,让学生知道教师所肯定的观点为什么是正确的;也要指出讨论中出现的错误的认识,并让学生知道错在哪,不能含糊其辞。

三、复述

复述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类。详细复述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课文的情节内容,可直接引用课文语言进行复述,但可以作必要的调整。简要复述要根据要求截取主要观点、主要情节或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并结合课文加以表达。创造性复述要求依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复述课文可以是全文复述,也可以是复述课文片段。现在语文课堂中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练习很少,一些教师认为复述课文只是机械地重复课文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无多大价值,其实这完全是对复述功能的误解。通过复述,可以让一部分语言信息变成长时记忆。课文复述是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读完课文,必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有效的复述练习一定要在理解并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先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文,并且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和进行同桌交流,再让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复述训练的机会。若没有准备的时间,而是简单地抽一两名学生复述了事,这样的复述练习低效必然低,对多数学生而言是无效的。

四、书面练习

阅读教学中的书面练习是教师按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习题,让学生用做习题的方法来理解文本内容、积累或运用文本语言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突出语文教育的实践性,这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练习形式多种多样,有填空、造句、摘抄喜欢的词句段落等。阅读教学中采用练习法,可以以练代讲,让学生在积累、运用语言的练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领悟。书面练习忌讳孤立地把字、词、句从课文中剥离开来,在离开语言环境的情况下编拟题目,让学生机械操练,此种做法忽视了课文的内在情感,容易将课文搞得支离破碎。如果编拟的习题与课文内容无关,会中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割断课文教学的内在逻辑联系。

中学生学习化学方法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独立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从新课程理念看,教会学生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通过学习不但应学到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从中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将其转化为能力,形成严谨求实、不断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这样才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对中学生学习化学方法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呢?

一、新课学习方法的培养

1.学生独立学习

第一阶段:教读。就是教学生字斟句酌地阅读教材,弄清教材中每个术语、符号、概念、公式以及每句话的含义,把化学课本读通、读懂。一般可以从两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首先是引导学生泛读,浏览本节教材内容,了解教材的编排结构;其次是精读,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细嚼精研,对概念、原理、符号、公式等领会其内涵外延,对难以理解的关键字、句等标示符号或予以备注等,以便通过交流得到帮助解决。对实验和例题的学习要求做到先尝试,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读的任务是让学生初步学会阅读、质疑、运用、实践等。教读时间一般为一个单元。

第二阶段:导读。教师的作用应由“讲”转为“导”,教师的“导”主要通过设置《导读提纲》来进行。教师认真备课,认真分析教材,把教学内容分为若干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导读提纲》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针对性强,切中问题的要害,化难为易,通俗易懂,真正起到导的作用。对于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操作要领、方法、注意事项,学生在课前自己抽时间先试做,分析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原因。导读时间一般为一单元。

第三阶段:自读。自读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使学生按教师在前两阶段的指导下,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教师的角色由方法的传播者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

2.学生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习成为群体互动,成为彼此影响的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情境。其做法如下:

(1)建立学习小组,按学习水平好、中、差合理搭配,由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为一小组)选择一名学习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

(2)每节课的新内容,各小组提出该部分主要知识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得出结果,教师把每组问题收集起来,在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提炼本节课知识的重点、难点问题。

(3)教师在此基础上精讲、升华。教师对各小组通过提问讨论和在“巡查”中收到的反馈信息,抓住教材的重点,围绕教学目标,精选范例,在概念、原理、化学用语的理解、讨论的过程中分析思路与寻求策略上,教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讨论,形成系统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化学,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和自我创造的空间,

在广阔的空间里进行人际交往,在观点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而且促进学生知识与情感,智慧与人格的和谐发展。

二、记忆能力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尽快记住、记牢,引导学生采用联想、浓缩、对比、理解、顺序、押韵、顺口溜等形式记住。如,要记住电解水时电源两极分别放出何种气体及体积关系,可采用浓缩法化简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要记住由化合价写化学式的规则,可采用规律记忆法记为:“正价前,负价后,化合价,标上头,先药简,再交叉”。记忆原子的结构可采用押韵记忆法为:原子空洞洞,核小却很重,带着正电荷,位置在当中,质子和中子,核里来相逢,电子围着转,电子云形容。时间长了,受到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自己也能采用许多生动有趣的方法来记住些识记性的知识。经常开展小组间的记忆力的训练、知识问答、游戏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增强了知识间的应用水平,人际间的交流和交往技能也逐渐增强,学生学起来兴趣十足。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新学知识,能举一反三,对一些开放性题目能突破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进行大胆探索,他们还把在化学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通过内化和再创造自觉地迁移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从而与各个学科的学习和谐发展。这样各类层次的学生都得以关注,处于平等竞争中,他们都有成功的喜悦,在喜悦中增强了自信心、责任心,增强了学习活动中的意志力,对学习产生了较浓的兴趣,轻松愉快地主动投入学习中去,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学生学习方法研究 篇4

研究背景:

当代中国,英语作为一门外国语言已日益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小至中考,大至高考、考研、评职称等,均已把英语列为必考科目之一。但是,在我国英语学习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像邵阳这样的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相比缺乏大量的英语教学资源。由于种种问题,英语学习似乎已成为当代大多数中学生的难题。

为此,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

1、当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究竟有哪些?

2、如何解决当下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

由此,我们展开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研究时间:2010年1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

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详细统计和系统分析,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英语学习习惯存在问题,急需改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渴望提高英语成绩。

调查数据及其分析:

1、对英语的兴趣

在被调查者中,对英语兴趣一般的同学占了38%,而喜欢英语或不喜欢英语的也各占了31%。显然,对于大多数被调查者而言,英语只是一门考试科目,只是因为要考试所以才想要去学的。其中基础差一点的同学也说:“我看到英语试卷上密密麻麻和许多不认识的单词就怕!”尽管如此,喜欢英语的同学却认为只要用心去学,就不会讨厌了,毕竟英语在当下中国是很有用的。

2、英语学习习惯

在被调查者中,有76%的同学表示自己有经常做笔记的习惯,但是课后经常看笔记的同学却只占13.8%。对此,很多受调查者都表示自己没有养成在平时看笔记的习惯,另有一部分的人觉得自己学业负担很重,没时间看。

3、英语学习中的困难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的英语学习的困难按比例计算依次是语法、听力、阅

读和口语。显然,口语是最不受被调查者所重视的,但却有是被采访或被被调查者中英语能力最薄弱的一环。其中相当一部分同学说出了原因——口语不用考试。这也直接造成了中学生在听力方面的困难。至于语法,大部分同学认为它条目多、枯燥、不易于接受······

至于问题“你觉得英语成绩的好坏与老师有关吗?”仅有27.5%的学生认为有关并认为是由于老师教得不好。72.5%的学生表示学习是自己的事,与老师无关。

被调查者同时提出为了学好英语,自己已参加了英语补习。可是,也有部分学生是非自愿地参加补习的。

4、英语学习展望

在问及“你想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吗?”这个问题时,有90%的同学表明自己想要提高英语成绩。对此,被调查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谁不想成绩好?”由此可见,大部分的中学生是关心自己的英语成绩的。但是,在行动上做得不够好,显然是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通病。

从上述一系列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被调查者对自己英语成绩的期望。当然,这也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心声。但实际情况却是,在大多数中学生已养成抄笔记的习惯后,及时对所抄笔记复习的习惯却并未养成。由于在该环节上的缺失,造成了大部分中学生英语学习不扎实。其次只有31%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喜欢英语,这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自主性。于是,语法、听力等就自然成为学习英语的难题。因此,我们认为解决综上问题的前提条件是首先要使中学生们在想提高英语成绩的同时喜欢上英语,并告之以正确的学习方法,从人性化的角度着手。

中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解决方案:

1、培养对英语的兴趣

要想学好英语,首要的是由对英语的兴趣。闲暇时,听听英文歌曲,跟着哼唱;订一份英语报纸,认真的阅读等,都能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与自信。尤其是长期阅读英语报纸,令学生们不再害怕密密麻麻的英语单词。有条件的同学,还可看一些适合自己的英文电影(字幕最好用英文),这也是广大中学生最喜欢的英语学习方式之一。

2、学会复习

中学生课业繁多,尤其是高中生,不能合理地分配自己的学习内容。此时不妨专门安排一个夜晚(每周一天)重点复习英语。复习时,可根据老师已讲内容,系统归纳出知识点,写成提纲,以加强记忆。

复习时,注意采用“关联记忆法”,将内容相似、容易混淆在一起的语法点单词一道复习。由于容易搞错,因此学生在复习时会下意识地着重记忆其区别,便又加强了复习的效果。

中午时,亦可找几个同学坐在一起,讨论老师教过的知识点,互相提问,加深理解。另外,切忌复习笔记时只看不写。中学生们往往复习笔记时用这个方法,初中尚可,但到了高中笔记多了起来,密密麻麻,难以持久

3、加强语法、听力、阅读和口语能力的方法:

学习语法,首先要学会记下相应的例句。很多学生往往不抄老师写的例句,只顾老师写下的语法点,这是不对的。语法知识往往不是直观的,有的时候甚至令人难以理解或者无法加以应用。这时,抄下几个例句会帮助你理解语法点,运用语法点。考试时有助于做选择题。毕竟实例更容易记忆。

练好听力,首先当然要求父母在睡觉前30分钟或起床前20分钟放运用磁带(如果你不自觉)。刚开始,也许只听进一点,可是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个人的长大与成熟,听录音会渐渐地成为一种习惯,尽管这种习惯不一定自觉养成的。

阅读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在高考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下面有几个方法。

(1)订阅杂志或报纸。基础差一点的课订购如《英语学习报》的报纸;基础好一点的课订购杂志如《英语沙龙》。

(2)做一定量的阅读理解题。第一,做题一定要持之以恒,每天要坚持做一篇。第二,要认真、细致,不能图快。要尽量把握文章大意,猜出生词的意思,尽量在做完后翻阅词典。

(3)注记积累生词,将它们分类记在本子上,平时记得翻一下,用它们造几个句子,充分扩大词汇量,令阅读变得更轻松。

至于练好口语,首先必须在养成听录音的习惯下进行。刚开始时,跟着磁带一句一句地读,注意听声音,尽量模仿得好一些。接着,开始一段一段跟读,刚开始时会有些困难,但要坚持下去,一点点跟上磁带的速度。

在听录音跟读之余,应叫上几个同学,一起练习英语,谈一些简单的话题。要尽可能的大方,不要怕犯错。

结论:

英语学习问题是中学生学习的一大难题,能够学好英语是很多学生的期望。经过几个月的调查与研究,我们不仅发现了英语学习越来越重要,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及其原因。我们发现几乎中学生都是想要提高自身成绩并且有很多人参加了英语补习,一些中学生学不好英语是有自身因素的。如:不自信、害怕等。但是,只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取得进步的,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们就是利用这些因素学好英语的。

因此,中学生英语学习有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对应的解决方法。

相信,本次研究性学习所找出的英语学习困难及其解决方法能对此有所帮助。

中学生学习方法研究 篇5

具体目标包括:

1、唤起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对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价值有所认识,能自主规划、合理安排、主动追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激发乐于探究的情感。学生能有创造地学习,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独立思考,多向思维,善于综合,创造性地运用,勇于探索。

3、培养反思调控的能力。学生能在学习上自我调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并学会比较、分析、选择、调整,逐步掌握系统的方法体系。

4、提高信息处理水平。学生在大量方法信息面前,能及时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信息,能有选择地汲取,并根据需要进行分类、整理、选择。

5、培养合作分享的情感。学生能适应群体或团体生活,具有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能力。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学习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对教师在教法改革提出的目标是,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树立引导“学法习得”的意识,能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材,根据教师自身实际制订适宜的学法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参与、启发探究、交流检验、巩固提升”循环反复的过程落实学法的传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

五、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指导原则、研究策略与方法

1、实践指导原则

(1)、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持之以恒。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既要逐步让全体教师体会,加强“学法指导”的教研主题是转变师生教学方式的主渠道,最终将形成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的学风,更要把主题探索落实在日常教学中,不断丰富主题的子系统,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使主题避免空洞化。同时我们要明确完成一项课题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它需要理论学习,内容拓展,教学实践,专题反思等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一次经验交流,一个教学公开日,只是一个载体,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实践与反思相结合的教学研究理念。

(2)、辩证看待,循序渐进,切忌矫枉过正。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须保持辩证的理念,避免绝对化:一说传统学习不好,就非要把接受学习贬得一无是处;一说过程比结果重要,非要把过程抬上天,结果扔在地,这些都是不辩证的后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时刻注意,不能为了方法,把课堂变成方法传授课、方法训练课,而是要给方法多一些实践的土壤。关键是让学生在方法实践中,学会自主探索,体会方法为学习带来的好处。

(3)、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的关系。要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坚持教、研结合,不单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不纯粹为了科研任务而研究,坚持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工作思路。本课题研究是以课堂实践研究为重心,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教研的最终目的。专题研究是为教学服务的,课题研究脱离了服务于教育教学这一轨道,必将空洞化,形式化。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避免把课题研究凌驾在教学实践之上的错误倾向,不能因为要展示教研的某个成果而改变了教学本该有的特质。

2、研究策略与方法。

研究策略:坚持行动研究为主的策略,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以教育实践研究法为主,辅之以问卷测验法、个案分析法、比较法和文献法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个案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重点测试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并举的策略。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学科、多角度收集情报资料,分析教师行为特征,找准突破口。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完善有效的学法指导系统和实施策略。总结阶段,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学生素质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综合采用“质”和“量”结合的办法,形成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教育实践研究法、个体观察法、问卷访谈法、总结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等。

六、研究程序和进度

结合我校师资水平及本课题重难点,本课题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并在各个阶段灵活采用“学习、实践、反思、总结”的模式循环反复、螺旋上升,进行科学务实的研究。

2009年5月—2009年9月为准备阶段;

2009年10月—2011年2月为实施阶段;

2011年3月—2011年6月为总结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提高认识,典型引路,2009.5——2009.9)

1、组建课题组,学习相关理论。

2、制定研究细则,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研究学生目前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等学情,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教情。

3、形成课题目标,确定学科子课题研究方案,完善管理制度,成立子课题组,建立课题研究博客,制订阶段工作计划。

4、通过教育博客、教育论坛等方式,互相推荐、学习有关理论文章,开展理论交流会,或聘请专家指导,或推出典型课例,提高认识,树立实验研究信心。

5、提出课题组成员资料积累要求:每人每学期总结经验文章一篇;整理典型课例一份,要有反思或点评;参与相关活动的博客记录、听课笔记、学习笔记若干。相应负责人要做好计划、小结、总结。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由点及面,全面展开2009.10——2011.2)

1、尝试实验阶段(2009、9——2009、12):确定具体研究阶段专题,开始循序渐进的实践与研究,初步拟定的年级范围是七、八年级,以语文、数学学科为带动。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个体访谈,对有效学习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抓好个案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促进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教师培训方案。

2、反思调整阶段(2010、2——2010、12):在回顾反思第一价段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策略,继续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这阶段的实验科目由语数科重点推出课题研讨课、展示课,注重总结阶段经验。

3、验证完善阶段(2011、2――2011、2):在进一步的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经验交流会,发现典型,宣传典型,及时推广成功经验,形成研究氛围。教师能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时刻以教学有效性为出发点,实现由单纯注重教法设计向教法与学法并重的转变;学生不仅会学习,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由“我会学”向“我能学好”的转变。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组织交流,总结提高2011.3——2011.6):点面结合,全面整理典型案例,汇编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展示师生实践成果,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撰写出课题研究报告,进行结题汇报活动。

七、研究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分工合作设想

1、与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有机结合,将课题研究作为日常校本教学研究工作的提升与指导性研究工作;

2、学校课题领导组作为该课题的组织单位和监控者、协调者,下设学科课题研究小组具体进行本学科课题研究工作,并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协调,及时调整,共同推进。

曾集中学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张正中

副组长:姚军洲 曾雪威

成员: 贾玲丽 王在芹 李红艳 金 波 陈云丽

陈风华 官 虎 潘 蒙 张良文 张春梅

3、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率先分别确定研究子课题,其他教研组根据学校师资发展情况及阶段研究进程循序渐进。

语文子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王在芹

实验教师名单:曾雪威 王金红 贾玲丽 王玉梅

李红艳 王立新 阳明清 邓家洪

数学子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金 波

实验教师名单:张良文 张春梅 肖义 许孝德 鲁锋

段维虎 何进 肖新明 李友芳

英语子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陈云丽

实验教师名单:苏红菊 向荣 李春丽 艾兴财 丁俊 黄荣

综合文科子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陈xx

实验教师名单:潘x

胡静玲 梁xx

综合理科子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官虎

实验教师名单:范xx

《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分工

(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

ID

姓名

职务

具体工作

须上交材料

1张xx

校长

课题开展及经费保障

相关论文两篇

2姚xx

教导主任

负责课题的实施,

成员的培训工作

1、课题培训材料4份及培训记载

2、相关论文一篇

3曾xx

本课题设计兼学术秘书

课题设计,制定开题报告,实施方案,撰写阶段总结的结题报告

1、开题报告书一份;

2、实施方案与计划一份、

3、阶段性计划和总结各一份

4、相关论文一篇

4金x

数学学科带头人

数学子课组题材料收集及研究

数学教学观摩课教案或案例分析一份,相关论文一篇。

5陈x

英语骨干教师

英语子课组题材料收集及研究

英语教学观摩课教案或案例分析一份,相关论文一篇。

6张x

数学优秀教师

课题研究

数学教学观摩课教案或案例分析一份,相关论文一篇。

7王x

语文优秀教师

语文子课组题材料收集及研究

语文教学观摩课教案或案例分析一份,相关论文一篇。

8陈x

综合文科组长

综合文科子课题组材料收集及研究

综合文科(政、史、地)教学观摩课教案或案例分析一份,相关论文一篇。

9官x

物理优秀教师

综合理科子课组题材料收集及研究

综合理科(理、化、生)教学观摩课教案或案例分析一份,相关论文一篇。

王x

语文组组长、

语文骨干教师

档案整理

资料收集

数据统计

1、收集与整理以上各项资料并装订成册

2、课题开展汇报材料一份

3、后期整理《指导学生形成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论文与教案一本,档案一本

八、预期结果

1、参与实验的教师从理论和实践研究中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能力素质的“指导学法”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体系,能从方法论的角度,探索出科学性强、易于操作的“注重学法指导,优化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2、实验班的学生能建立较为稳固的热爱学习的情感,较系统地掌握一些先进而实用的学习方法,同时,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热衷于用新思维寻找新方法,并在学习中能灵活地、自动化地选择、应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实现“乐学、善学”的目标,并培养有利终身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3、成果展示形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实践典型案例与反思汇编、课题研究论文、师生成果展等。

九、研究的保障措施(制度与经费)

1、修订《曾集中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保障该课题实践工作的顺利进行;

2、学校每学期拨出一定经费用于人员培训、学习研讨、研究材料购买等,必要时向上级申请补助。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篇6

课题题目

饮料对青少年的潜在危害

指 导老 师:乔建平

课题组成员:张娆 沈婷 沈晨昕黄泰新 王诗依 黄劲业 组长 张娆

课题背景

说明走在街上,随处可见手拿可乐、奶茶的年轻人;走进超市,随处可见橙汁、雪碧等饮料摆放架上,真是琳琅满目。看电影,来杯可乐;去饭馆吃饭,看看哪桌上面不是放着一大桶饮料? 饮料现在俨然已经充斥着广大年轻人的生活。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比起白开水,更青睐于碳酸饮料,有许多孩子甚至喝饮料上“瘾”,一天能喝三五瓶,甚至七八瓶。面对这样的.一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深思,不得不想办法缓解。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通过调查校园青少年喝饮料现象,分析他们喜欢喝的原因,研究饮料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最终给予青少年朋友们一些健康生活的建议。

活动主要任务 阶段目标

阶段1第10周任务分工确立课题

阶段2第11周问卷调查了解情况

阶段3第12周 网上搜索收集资料

小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法研究 篇7

关键词:小学生,合作学习,课堂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既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 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 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 学会与人交流, 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 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而实现不同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 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 与时俱进, 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 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怎样才能真正让“自主合作学习”这句话踏踏实实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展开呢?

一、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重要”“我要学好数学”“我能学好数学”的思想。我每接一个新的教学班, 无论学生的数学基础如何, 第一节课都争取充满激情, 告诉学生: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能让你变得聪明, 睿智;不管原来怎样, 只要你现在有进步, 在老师眼中你就是最棒的。学生情绪都很高昂, 表现出要学好数学争取进步的决心, 满分也不是高不可攀。让学生体验: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学习《阿福的新衣》让学生体验一米与一厘米的关系, 我首先用米尺在黑板上画了一米长的一条线段, 然后让每个学生把手中边长是一厘米的小正方形纸一个接一个沿着线段贴上去。不一会, 全班学生都贴完了还不到线段的一半, 学生们感到很吃惊:一米好长呀!我让学生估计要贴满线段得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纸, 然后才揭示答案:需要一百个。那是多长呢?“100厘米!”学生异口同声, “一米等一百厘米”学生热情高涨, 感觉数学真的很有趣, 加深了印象。再让他们动手帮同学量身高, 量臂长……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平时,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把生活中的数学记录下来, 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将渐渐提高。

二、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去玩、去动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 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

因此, 我们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智慧老人”、“淘气”、“笑笑”、“机灵狗”引进课堂, 以学生喜欢的“开火车”、“小小购物员”、“找朋友”等游戏展示活动内容, 或以闯关胜利可的不同图案奖励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以激发, 情感得到交流, 个性获得张扬, 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课堂教学轻松活泼, 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快快乐乐。

三、带着问号进出教室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的生成, 不是教师的完全放手, 也不是学生的自由驰骋, 而是让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堂的外延得到拓展与延伸, 增强学生的信息摄入量。其实, 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是相当重要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生成点加以辨别、取舍、甚至整合, 才能使学生的生成有价值。例如, 在学完了买纪念品——连加, 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后,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小朋友用一条长97米的彩带折星星, 男生用了25米, 女生用了37米, 还剩多少米?”课上学生场所欲言, 各抒己见, 有了两种解法。

解法1:97-25-37=35 (米) ;

解法2:25+37=62 (米) 97-62=35 (米) ;

解法3:97-25=72 (米) 72-37=35 (米) 。

解法4:97-37=60 (米) 60-25=35 (米) 。适当地拓展, 要使学生带着问号进入教室, 解决一定的问题后, 又带着一些新问号离开教室, 到生活的大课堂去探究和实验, 无疑这些也都得益于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生成性资源的重视和利用。

四、关注后进生放大其闪光点

在教学过程中, 生成性资源也会与弱势群体相关。在教学中, 尤其是一些操作性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后进学生的言行举止。在这个“舞台”上, 他们往往更有用武之地, 因为他们与优秀学生的差距通常表现在知识方面, 在动手方面并不一定逊色。

在设计精美图案的介绍时, 我安排了用方格纸自由设计图案活动, 同学们在汇报时展示自己的成果, 班里的王明同学 (学困生化名) 也在用心设计着, 但对于展示似乎有些犹豫, 手举了一半又放下。我并没有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发现他设计的图案图形与色彩搭配的很漂亮, 就请他到台前展示, 并由衷地说:“你真棒!愿你将来能成为小小设计师”。

课堂教学中的弱势群体会不时地迸发出一丝丝的闪光点, 如此例中“有些犹豫, 手举了一半又放下”的细节, 我们就应该抓住它, 并将之放大, 利用真诚、适时地反馈语, 从情感方面激励学生。正如教育家罗杰斯所说, 有意义的学习只是在教材同学生自身目的发生关系, 由学生认知时才能发生。所以, 我们要在课堂上及时捕捉信息, 运用生成性资源激励, 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自信心。

五、作业评语要充满师爱

评价语是教师对学生一定时期内的成长的回顾和评定, 反映教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健康等情况了解程度的反映, 也是向家长汇报工作的一种方式。因此, 写好评语可鼓励学生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在作业本写评语, 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 对学生的优点、成绩、进步要充分肯定, 对缺点不可夸大、嘲讽, 字里行间要洋溢着对学生深深的爱, 对缺点多、学习落后的学生, 批评要掌握分寸并提出殷切的期望, 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坚持定期比, 有进步、有提高就应当受到鼓励, 即使是学困生, 教师也要充分肯定其微小的进步, 在提出希望时要多用“希望你”“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同学们都希望你”等用语, 年级越低, 越要写得具体明了、直观, 如画只鸟, 画朵花……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 容易接受, 感受老师的关注和关心, 不断增加学习的兴趣及信心。

在研究学习中学习研究 篇8

[关键词]学习力;中小学生;教学相长

《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是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以深化课改实践为基本背景、以强调实证研究为主要特征、以提高学生学习实效为具体目标的科研课题。这个以普通中小学一线教师为主要实施者的课题,试图将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学院派的学习理论与多姿多彩的课改实践有机融合,改善普通学校、普通教室里的每一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几年的实践走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课题不仅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也改善了教师的学习,新的学习理论、训练方法、教学模式深刻地改变了教学面貌,使我们对教学相长有了新的理解。

一、换个角度解析学习

——对教师理论视野的拓展

关于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力的有关理论问题,我们在课题运转的过程中逐渐加深领悟:专家讲的、经典著作里写的,我们相信了、接受了,并基本弄懂;专家没讲的、著作里没有的,我们试着做一做,有了许多心得。有了自主的实践,教师对学习的理解就上了新的层次。

1.对学习效率的追求——由实效及长效

教师做任何课题,都会指向提高学习效率。但在热闹纷繁的表象之下,有实效与伪效、显效与隐效、长效与短效、窄频效果与宽频效果等分别。在此课题之前,许多教师参与了诸如有效教学、高效阅读等有关研究,客观上为学习力培养进行了实践准备。在前期相关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后,能收到明显而确切的效果,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客观上存在与传统教育教学不同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激活大脑潜能,激发学生潜在学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但这些实践有共同的缺憾:往往只是复制一些技术层面的训练方法,虽有实效但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我们产生了探寻起点、摸清路径的强烈需求,探索一套更宽频、更多样、更有梯度感和长期效应的指向综合学力的训练方法成为我们的明确目标。

2.对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习得而及生长

学生课业多、课程难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事实,历经课改也尚未根本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客观地说,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一直处于两难选择之中,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全社会对短期学业成绩的过分追求使教师不敢放下对“做题”的依赖,系统的能力训练则被边缘化,于是饱受诟病的“题海战术”似乎成为必须坚守的错误。在这样的背景下,“精讲多练”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我们追求“举一反三”的能力。一般地,“举一反三”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载体的,习得的能力是“具体”的放大。学习力的培养课题对传统教学经验的超越在于,我们不再满足基于“解类型题”式的“举一反三”,我们试图通过练习和积累,使学生们获得基于内容但不依赖内容、针对学科但可以跨越学科、既有年龄特征又能与时俱进的生长型的、纯粹的学习力,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培养学科尖子生,而是培养终身乐学、善学的人。

3.对学习方式的探讨——由小题及大做

诚然,学习力培养的课题不是在脑科学或心理学实验室中进行,学习力的培养就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且,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工作内容不是脑科学本身,而是对其既有的、成熟的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所以,我们的课题一定是具有学校特色乃至教师特色的“小题”:科学识字、批注阅读、主题事件、学习力体操等,这一切都没有因为它们在“脑科学”的光环下而显得神秘莫测,而是普通教师可以得心应手地操作。本课题之所以可以将变量定位准确、描述清楚,就是因为一个个构成常规教学要素的“小题”有着明确的技术边界——比如定点凝视、手指操、思维导图等,都是全新的课堂要素。在“小题”背后,是学习力逐渐增长的“大做”,更重要的是,这些“小题”撬动了课程二次开发、课堂模式改革等一系列大文章。

4.对学习主体的认识——由自主及自新

长期以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教学先进性的基本指标,以至于有的教改实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到极致,直至教师只承担一些基本流程转换的组织作用。本课题十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也认真研判了当前若干流行做法,基于课题的基本理念提出“教师主导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质疑”的教学模型。其中,教师主导下的专项训练,具有学习力培养方面的明确意义,必须按照科学规范进行;学生的自主探究,是教学活动的基本面,是基于课堂建模基础上的知识建构过程;师生共同质疑由教师启发与学生自发相结合、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提升环节,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显而易见,在这个模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教师的专业支持不是越俎代庖,而是为自主成长提供更多的营养,有助于自主地不断“刷新”。

5.对学习价值的思考——由学业及素质

学习力培养是学生终身发展进程中的面向长线、兼顾短线的生命投资。我们认为,当今的教育现实之下,素质教育实践之障并不在于全社会看不到“应试”教育之弊,而是在于“起跑线之争”作为世俗教育价值观,绑架了包括教育界的全社会。学习力培养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对追求当下学业成绩的工作行为和社会愿景并不持激烈的批判态度,而是寻求凭高效解难题的路径。新的学习技术让学生读得更快、记得更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得更广、探究得更深;新的活动主题与方式提供给学生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案;新的评价标准引导师生和学生家长更理性地看待学业成长与素质发展的关系……这时,评价效率的参照系由小视场变成了大时空,我们的实践就成了下接地气上承理想的实践。

二、改善学习提升研究

——对教师工作方式的改进

这里所说改善学习,除了“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含义,还特别指向以课题为载体,全面助推一线教师和其他课题参与者理论素养的提升、实践能力的提升、创新意识的提升和研究水平的提升。本课题独树一帜的运转方式,有效地利用学术团体、教育行政和教科研部门,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力量,将学术的严肃性和实践的灵活性,与现实的学业任务和推进素质教育的理想结合在一起,为教师工作提供良好的抓手。

1.持续的理论培训,汲取前行能量

从课题启动之日起,课题组制定和实施了周密的培训计划。一是进行充分的理论预热,课题组共收集整理有关学习力培养的文章百余篇,集结成册印发给相关学校教师,同时提供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的导读指南;二是深入现场观摩学习,课题组组织实验教师分多批次到南京、北京、上海等地的学校和研究机构进行业务考察,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启发;三是知名专家专题培训,课题的专家团队从院士到中小学一线的名师,多元化的强强联合,使培训真正成为教师发展的加油站;四是以老带新,在内部实现经验接力,研究团队总能收获“做得更好”的喜悦;五是与协作地区密切交流、互通有无,兄弟城市间的工作各有特色,我们在相互启发中前行。

2.准确的实践定位,收获可靠成功

本课题生命力的根本就是让课题相关人享受实效。一是教师自己觉得有用,随着课题的展开,已产生了一批颇有潜质的教学典型,正是课题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课堂效率的钥匙;二是学生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凡是能成功坚持课题的学校,都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训练项目及方式,为学习增添亮点;三是家长们相信改革靠谱,当思维导图等实用工具被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以后,家长们不再质疑实验是否耽误学习,而是诚心支持、乐享其成;四是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积极变化,一个好的课题,做虚则为负能量,做实则为正能量,教学相长,是课题参与学校当然的收获。

3.及时的总结交流,放大草根智慧

实践证明,官方文件可以破题,专家培训可以明理,但真正支撑课题脚踏实地不断前行的动力是在各学校间的业务合作、交流、碰撞中激发的智慧能量。课题组形成了以下工作机制:一是课堂观摩,仅2013年的一次集中观摩,就提供了五十余节课,平时的校际间交流更成为常态;二是学术论坛,课题组每学年都举办大型学术论坛,其质量之高深受专家肯定和一线教师欢迎,定期举行小型专题论坛,灵活开放,信息丰富;三是问题诊断,实践中遇到困惑,求教于同行,往往茅塞顿开;四是编辑简报,汇总一线教师们的声音,快捷分享工作心得。

4.严格的过程管理,剔除虚假繁荣

为避免课题落入争立项、拼结题、无过程的境地,课题组实行了严格的过程管理,总得来说做到了十有:一是学校有规划,将课题规划与学校规划有机融合,避免“两层皮”;二是队伍有保证,形成相对稳定的、有衔接梯度的研究骨干队伍;三是课程有安排,在学校课程建设上体现课题要求;四是落实有特色,因地制宜,不搞简单重复;五是任务有担当,从学校到个人都能有效承担大课题组的业务分工;六是学习有反馈,参加培训、外出学习等要及时总结;七是阶段有成果,按学期、年度提炼、积累成果;八是问题有对策,发现问题,协同攻关;九是长线有衔接,不因人员的调整而流失课题;十是进出有机制,定期考核,倡导务实求真,淘汰形式主义的人和事。

三、面向课程寻求突破

——对教师课改实践的支撑

大家都认识到,课程校本化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是不同主题、不同特色、不同路径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归宿。学习力培养从最初个别要素优化跃升至全口径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优化,助推课程改革从拥有树木到拥有森林,是其发展的必然规律。

1.课程突破的基本愿景

像大多数教改实验的习惯做法一样,在课题的初级阶段,学习力培养的典型实践与日常教育教学行为间还存在一定的区隔,被限定在特定的学科、年段、课型或主题之中。现在,这些区隔正在被打破,现阶段的工作可以用四种建模加以概括。

课程建模。我们的愿景是,将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典型实践和已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设计出既有学习力培养的典型特征,又有校本鲜明个性的课程实施方案。

课堂建模。说到底,是要探讨一堂普通的课怎么上。课堂建模已经初见成效,一大批老师已经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丰富不同学科、不同年段的课堂建模方案,并将“慕课”等新概念与本课题对接,催生新的课型。

学科(知识)建模。对学生来说,课程模型与课堂模型是“身外之物”,而学科(知识)模型则是生长于头脑中的。也就是说,学科(知识)建模就是将教学内容用最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图样”表达出来,以便学生以最佳方式学习。

技术建模。就是学习力培养训练方法的规范化,按照“基本机能训练、基础学力训练、思维可视化训练、学科专项训练”四层次训练格局,不断集成升级训练体系。

2.课程突破的重点课题

(1)研制《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学科实施细目》。以学科为单位,在不改变国家课程基本结构的前提下,将学习力培养的基本方法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环节中。《实施细目》大致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部分内容。教学内容——以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线索,必要的情况下,对安排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同时注意与地方课程的联系,并充实校本开发内容。教学目标——在“三维目标”的框架下,赋予“过程与方法”全新的含义,真正解决“除了知识,还教什么”的问题。目标的描述应确切、具体,尽可能体现“量化”的学习力成长。教学策略——策略决定学科教学的基本形态,我们在《实施细目》中提出多种选择,不是让师生适应“策略”,而是让“策略”适应师生。教学策略永远是一个开放的网上共享单元,课题组将随时更新、充实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教学评价——《实施细目》的预留空间,记录对学生的随机监测结果和教师的教学反思。

(2)分学科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建设。按照既要全面推进、又要先易后难,既要以我为主、又要协作攻关的策略稳步推进课堂建模。此项工作细分为以下操作序列。一是语文、英语学科先行突破。二是专门训练与常规课堂的融合。三是数学和科学领域学科的重点攻关。四是艺术领域学科的推广应用。五是对专门的校本课程进行甄别完善。

(3)制作学习力培养微课程。《学习力培养微课程》的制作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开拓训练时空,丰富训练材料,促进亲子互动、家校互动,催生新的课堂模型。

(4)制定《中小学生学习力发展评价量表》。积极与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制定合体、好用的《中小学生学习力发展评价量表》。

(5)开展学习力培养跨学段有机衔接的研究。我们有充分的信心走出“年级增高、课题流跑”的怪圈。学生学习力是强是弱,也许到中学才能见分晓,本课题最艰巨、也是最现实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中高考前的学生打理学习,减轻负担。既把课题做宽,也把课题做长,跨学段的研究是必然的增长点。

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教育力在增长,学习力在增长。如果说,传统意义的教学相长更多的是指知识层面的发展,而本课题所带动的教学相长,则更加多维。

上一篇:学校第一学期教研工作计划下一篇:合同法案例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