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专题研究

2024-08-23

中学德育专题研究(精选8篇)

中学德育专题研究 篇1

中学生德育的教学与实践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最重要的素质,这已成为共识,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也一直是首位工作,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学德育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只注重“知”而不重视“行”,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那么如何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何实现学生“知行合一”?将学生的“行”即学生日常的道德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知”的检验,通过知与行的不断体验、实践、反思、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牢固的道德品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研究价值。

第三次全教会指出: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客服形式主义倾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实践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心,最大程度的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核心概念界定。

德育,一般来说,德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习一定的社会意识、1、社会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具体来说,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实施传导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纪、思想品质的活动。换句话说,德育是教育者教受教育者学习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遵循其行动并予人惠泽的活动。

2、德育的实效性: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德育的实际运作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它既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能否顺利的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通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3、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社会的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0世纪国际德育理论名著文库,其中包括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的哲学》、约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新论》路易斯・拉思斯的《价值与教学》杜威的《道德教育原理》、霍尔和戴维斯的《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彼得斯的《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国内德育研究理论文库包括冯增俊的《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戚万学的《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原理》、袁桂林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钟启泉、黄志成的《西方德育原理》 郭本禹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发展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

五、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难点,研究创新点。

(一)中学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

1、纵向目标:

初中一年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和基本行为习惯的继续养成教育。初中二年级: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习惯的养成教育。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

2、横向目标:

(1)思想政治方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有基本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知法、守法。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辩是非等能力。

(二)研究内容:

(一)初中一年级

1、道德教育(1)社会公德教育

①注重仪表,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身体清洁、衣服整洁,服装发式要合乎中学生的身份,美观大方,行为端正。

②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讲究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③尊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爱惜自己的名誉,进而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懂得人格和国格的关系。(2)环境道德教育

了解人与土地、人与水、人与植物、人与动物、人与荒漠的五个方面的关系,进而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3)家庭美德教育

①理解父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

②知道作为家庭的一员,要有家庭责任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乱花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③善于与亲戚、邻里交往,亲戚之间要常来往,遇到人家有事情要主动帮忙。家庭中长幼有序,互相关心,互相宽容,用行动去珍爱家庭,营造和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2、法纪教育(1)法制教育进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法律常识教育,学习和掌握《国旗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等内容。(2)纪律教育

学习和掌握《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等,并能够落实到行为中。

3、心理健康教育

(1)青春期卫生常识教育

①了解处于青春期初中生的身体发育特点。②懂得卫生保健的基本常识并能运用。(2)青春期心理教育

①了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心理发育特点。②进行初步的性道德教育。(3)交往心理教育

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学生博爱意识与行为;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打扮得体、举止文雅;学习各种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社交技能。

(4)拓展教育内容

①进行学习心理的教育,包括智力健康教育、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

②意志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耐挫能力教育。

4、思想教育(1)世界观教育

进行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①知道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要尊重客观事实。

②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自身有一个系统、理性、科学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③相信科学,不参加迷信活动。(2)人生观教育

初一学生已步入少年时期,这时的人生观教育主要是劳动教育。①知道要靠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②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家务劳动,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劳动素质。

③学生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光荣。

④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学生从自我卫生服务、自我劳动服务、自我生活服务做起,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3)价值观教育

(4)①知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市场经济,仍需要提倡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②知道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③初步懂得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标准。

5、政治教育(1)爱国主义教育

①热爱家乡,对家乡特定的社会地理环境和地域人文氛围有归属意识和亲和意识。

②了解祖国,知道祖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美德。热爱祖国,增强民族

自信心、自豪感。③进行时事政治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 ①知道什么是集体主义。

②培养学生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珍惜和维护集体荣誉的态度和行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①懂得中国走社会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人民唯一的正确选择。②教育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初中二年级

1、道德教育

(1)社会公德教育 ①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和维护公共安全、保护公共安全设施和安全标志,不挪动,不损坏。

②自觉爱护公共财物。

(2)环境道德教育 ①了解和掌握一些环境科学基础知识。②进行环境情感教育,积极倡导保护环境,爱护绿地和动物,积极参加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3)家庭美德教育 初二主要是进行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教育。①知道幸福只有靠劳动去创造,劳动的人才可能是幸福的人。②知道劳动成果得来不易,理解自己的父辈养育我们的艰难,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③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合理消费。不攀比,不追求高消费。

2、法纪教育(1)法制教育 学习和掌握《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教育法》等法律。基本内容,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初中生。初步学会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2)拓展法律教育 让学生适当了解《刑法》、《宪法》、和《教师法》等。此外,在《交通法》、《治安管理条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以及国家或本地区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中,与初中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部分,也要通过认知与实践途径有所涉猎。

3、心理健康教育(1)青春期心理教育 ①主张群体交往,满足发展中的中学生的情感需要。②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异性,形成对异性的正确审美观。③懂得自尊、自爱、自重,遵守性道德。(2)交往心理教育 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掌握一些交往技巧 ①懂得同学之间交往要注意恰当的形体语言和口语表达。②教育学生与成人交往要走出心理“自卑”的误区。③教育学生与异性交往时要适度、自然。

4、思想教育(1)世界观教育 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看待一切事物、历史人物和社会现象。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用于指导实践。(2)人生观教育 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②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而且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③进行理想教育。教育学生确立将祖国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现实与发展相结合的理想。(3)价值观教育 ①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上的各种消极现象,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1下载券 48人已下载下载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②教育学生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5、政治教育(1)爱国主义教育 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是每个人归属感的需要。②认识到时代赋予自己的建国兴邦的历史责任,把朴素的故土情、祖国爱上升为更加深邃的情感意识,使之成为一种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道德责任,形成民族责任感、国家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③知道国防的基本常识。(2)集体主义教育 主要是培养学生乐群、合作、互助、关心理解他人、同情弱者的集体主义情感。①关怀、爱护自己所属的班级、学校,具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②懂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知道集体不仅为个人的智慧、才能、爱好、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现的可能。③学会与他人合作,逐渐在交往中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从而采取一系列适合集体和他人的行为方式,确认正确的与他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并慢慢形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个人优秀的道德品质。(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4)了解团的知识。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团的活动。

(三)初中三年级

1、道德教育(1)社会公德教育 核心是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宽容的性格,不埋怨,不嫉恨,不猜疑别人。教育学生在学校要尊敬老师,虚心接受教师的教育,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2)环境道德教育 ①恪守保护环境的规范准则,培养学生调查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技能。②通过观察和调查获得关于环境问题的直接知识,能够对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的分析。③能够制定对当地的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表格。调查当地居民对某一环境问题的反应,能够较合理地取舍、分析调查得到的有关数据,对所调查的环境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④知道每年的一些环保日,如2月2日的世界湿地日,3月22日的世界气象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10月4日的世界动物日,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等。(3)家庭美德教育 ①知道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广大社会成员幸福生活和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家庭关系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尊老爱幼是家庭美德的重要表现。作为子女要孝敬父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美 德。孝敬父母,不仅需要情感,更需要行动。②懂得邻里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礼让团结,邻里发生了纠纷,要心平气和,主动谦让,得理也让人。

2、法纪教育(1)法制教育 主要对学生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婚姻法》等方面的教育。还应学习一些《继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税法》知识,结合《民法通则》及《宪法》相关知识,了解我国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是由宪法和民法、刑法、继承法等法律加以确认和保护的。(2)拓展法律教育 ①了解公民的各种权利及义务。②初步树立起公民的国家观念。③学习《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了解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的人身权利受法律特殊保护;明确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对妇女人身权利予以特殊保护;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④学习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了解制定本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心理健康教育(1)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重点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①教育学生认识什么是正常的异性友谊,正常友谊应遵循什么准则;什么是异常的关系,应如何控制调节这些关系;在异性交往中如何才能做到互相尊重、自尊自爱等一系列问题。②指导和运用在对待异性交往中出现的偏差时,可采用的一些方法如淡化法、充实法、迁移法等。③正确对待手淫,改正不良习惯。(2)交往心理教育 ①懂得人与人之间交往不会自然而然达到交往的目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努力。在交往过程中要以尊重、信任、宽容和谅解的态度与他人相处共事。②正确对待正常的异性友谊、互帮互助、礼节性交往。

4、思想教育(1)世界观教育 ①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教育学生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尊重事实、尊重科学,不盲目,不弄虚作假,具有科学精神。②形成一定的思想方法,掌握科学的方法论。(2)人生观教育 ①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择业,勇于面对困难与挫折,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②进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理想的教育。教育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③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态度,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3)价值观教育 树立为别人服务的思想,逐渐去除只愿别人为自己服务而不愿为别人服务的想法和行为。

5、政治教育(1)爱国主义教育 ①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国家命运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振兴中华的紧迫感。坚定爱祖国,为祖国贡献一切的信念。②进行时事政治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服从集体决定,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主张正义,维护公正的集体主义精神。(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对学生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我国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巨大成就。

(三)研究重点、难点:

1、在应试教育的现状下,大多数学校重学科知识,轻德育教育,特别是道德的实践活动开展较少,忽视学生德、体、美、劳的发展。

2、结合地域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的学校德育实践工作的延续性。

3、周边的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影响较大。

4、新的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不良信息的传播,加深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四)研究的创新点: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创设情景、课后实践、实践调查等多种方式,提高德育教学的最大实效性。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用各种调查方式,如问卷法调查现有评价手段以及实施对学生德育发展的作用,以探索评价手段采用的方式和实施过程的控制。

2、教育实验法: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对实验班采用假设的评价手段,对对照班不采用,比较学生德育发展的差异,以确定实验变量的效应,从而揭示实验现象后的规律。

3、个案研究法:根据学生现状确定追踪个案,对其实施相应评价策略,以确定特殊学生德育评价手段的采用以及有效性。

4、经验总结法:研究人员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经验事实,分析教育现象,得出规律性总结。

中学德育专题研究 篇2

一、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开展的必要性

爱国主义教育在道德法律与人生的课程中并未专门设章节讲述, 只是在道德规范一章泛泛而提:“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样, 学生对爱国的定义理解不够深刻, 没有什么体会, 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为此, 笔者认为, 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可专设爱国主义教育专题。

二、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的内容

(一) 了解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有人说一部爱国史就是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 只有对祖国母亲饱受艰辛、所经苦难的深刻认识, 才能形成与祖国荣辱与共的真挚情感。新中国是无数革命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来之不易。我们的学生都生活在物质充沛的和平年代, 对新中国遭遇的苦难没有详尽的了解, 很难生发出“因为珍贵而倍加珍视”的感触。为此, 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中首先要加入新中国来之不易这部分历史的介绍。

(二) 了解中国优越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推动我们的国家向民主、文明和现代化迈进。我们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无疑都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只有让学生明确我们国家的优越性, 才能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三) 结合当下时事政治, 拓宽学生知识面

结合近期时事政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性。例如, 结合里约奥运会, 介绍奥运的相关知识和巴西的风土人情;结合杭州峰会 (G20) , 介绍我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变化, 介绍我国空间技术的不断成熟、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等。

三、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途径

中职学校德育课中的爱国教育专题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讲解, 而要与学校的爱国教育活动相结合, 采取不同的形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 爱国诗词诵读

诗词的语言简洁明快, 朗朗上口, 读起来也势如破竹, 结合写作背景的描述更能激发学生的豪情壮志。例如, 在讲红军长征途中所受的艰难险阻时可以贯穿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在讲述最后一次突破国民党的阻击, 翻过六盘山, 长征胜利在望时可贯穿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还有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岳飞的《满江红》等。通过爱国诗词的诵读, 一方面增加了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激发了爱国热情。

(二) 爱国歌曲学唱

爱国歌曲内涵丰富、旋律优美、易于传唱、影响深远, 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教化功能。爱国歌曲展现了中华民族英勇无畏、不断奋进的民族精神, 它可以鼓舞人民的斗志, 培养人民的爱国情感, 增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 还可以活跃学校文化环境, 给人高尚的艺术享受, 同时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 爱国主义教育中爱国歌曲的学唱不可缺少, 可以通过借调演唱、歌曲串烧或重新编排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三) 爱国电影展播

优秀的爱国主义影片具有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特点, 有着健康向上、催人进取的思想内涵。通过播放爱国电影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也符合国际上利用大众传媒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趋势。《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是学校开展国史教学的权威音像材料, 能够启迪学生美好心灵, 塑造民族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正气。

(四) 爱国知识竞赛

知识竞赛是为了让大家更加积极地学习、掌握某类知识而掀起的学习热潮, 以知识向答、知识比拼为主要内容。知识的讲解学习对中职生而言恰恰是最难的一个环节, 他们思维活跃但缺乏学习的专注力, 为此, 笔者认为不妨把爱国知识编成一道道的知识竞赛题, 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爱国知识的热情, 使学生在丰富趣味的竞赛氛围中增强文化知识。当然, 竞赛的准备要具体可行, 全员参与, 同时做好赛前准备和竞赛实施。

综上所述, 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的开展是对德育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也是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职生文化知识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极大的意义。而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内容的拓展和形式的多样化还有待各界同仁的继续探索, 只有恰当的内容和多样的方式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国民教育。在职业类学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提高学生爱国觉悟, 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爱国主义

参考文献

中学专题德育活动要突出“五性” 篇3

专题德育活动设计“五性”专题德育活动是围绕一定的主题,由集体成员主动参与,以德育践行为主要形式的自我教育,主题教育过程可以充分体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实践”。它是有明确主题内容的德育教育活动,是德育教育途径体系中活动途径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由于以往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和一些中学唯分数论的观念,致使专题德育活动未能显现出本应具有的教育效应。笔者根据近年来的实践,认为应从五个方面入手设计活动,才能提升专题德育活动在德育教育中的实效。

一、专题德育活动需要突出实践性

针对当前学生的特点,德育教育中采取单纯的“说理”“讲解”等方式,不容易被学生接纳,同时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逆反、对抗和虚伪心理。只有当教育因素触及到人的精神需要时,受教育者才能处于积极地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内化过程。而专题德育活动是德育践行行为,是改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的活动,把活动的主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机会,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需求,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把道德教育的知识“活化”成主动的认识、感受、实践经验。故而,活动设计应充分突出其实践行为性质,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活动,这样学生获得的道德体验也会更为深刻和持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校外德育基地、社区资源,广泛开展“爱心小分队”“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实践活动,或者是“今天我当家长”“我是小交警”等角色体验活动,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选研究课题并开展调查研究,最后撰写研究报告等研究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接触生产劳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认识、体验、感悟、发展,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专题德育活动需要突出人本性

专题德育活动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气氛轻松,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可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活动参与面,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体验、感悟、践行,寓教于乐,最终达成德育教育目的。因而,作为德育工作者在活动设计时要充分注重以人为本,一切服从于学生的成长需要,从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入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进而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健康成长。譬如,在活动设计时多多思考活动针对怎样的学生,参与率能达成多少,可以实现怎样的教育功能,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专题活动真正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从而内化学生道德行为。

三、专题德育活动需要突出全体性

以往有些学校忽视学生群体的需求,采取强迫式、命令式的德育教育方式让学生进行道德认知,这样的教育方式得到的效果可想而知,不可能具有持久性。在學校德育教育中,我们要保障每一位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权力,还应充分创造条件,给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德育教育中不断提高道德素质。而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有时不能简单地只以比赛形式来达成德育教育目的,而应该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体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实践”的过程,多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参与的活动,多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才会走得更远。譬如,我们可以围绕一个教育主题,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来吸引学生参与,可以组织书法类、绘画类、征文类、表演类、实践类等多种活动形式,这样可以让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有的放矢,都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更好地提升自我品质。

四、专题德育活动需要突出创新性

调查发现,不少学校的德育活动方式简单粗陋,活动形式每年也都相对固定,这就导致了学生参与激情的逐渐消失,尤其是当前的学生接受信息广、见识多、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等,更容易使得学生对这些教育活动产生厌烦心理。就拿每年的三月学雷锋活动来说,有的学校以国旗下讲话算作是“雷锋教育”,有的学校以去敬老院服务算是“雷锋教育”,更有甚者以学校大扫除来践行所谓“雷锋精神”……这些活动形式年复一年继续着,德育工作者从没有问问自己达到了怎样的教育效果。殊不知,学生对于这种形式活动已经产生了逆反,甚至是对抗心理。那如何在原有活动主题基础上做新文章呢,这就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注重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和课程设置,学校德育活动的内容应该变得丰富多彩,方式方法也应该多样化且富有实效性。同样的一个教育主题,在每次活动时都可以各有偏重,不必每年都千篇一律,如感恩教育,今年可以重点开展感恩母亲教育,明年可以重点开展感恩教师教育,再下一年可以重点开展感恩社会教育,等等,在不同的教育主题里让学生产生不同的共鸣,进而获得不同的收获。当然,不同的教育主题也应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这样学生对活动充满新鲜感,认知感受会变得更加深切。

五、专题德育活动需要突出持续性

每个专题德育活动的教育性在活动的过程中都能够得以充分的体现,但是活动间也存在着片面性、杂乱性,活动安排不够有条理,不能循序渐进地推进德育教育的系统性。这些德育活动不应是独立存在的,之前的活动应与之后的活动保持必要的关联,甚至具有持续性,这样学生的德育发展才能够稳步持续。在设计每个专题德育活动时,我们应该注意主题间的衔接性、活动间的层次性、时间的延续性,讲究循序渐进,从而体现教育活动的持续性。譬如,要进行德育主题话剧展演比赛,那之前应该先组织文本比赛,有了好的展演文本,才会有学生精彩的表演,才会有震撼人心的教育力量。展演活动结束还可以组织观后感展评活动,这样把一个个活动用线穿起来,一步步内化学生情感力量,逐步深化学生对道德的认识,最终让学生把德育认知转化成自己的行为。

总之,作为中学德育工作者,在专题德育活动设计中要突出以上“五性”,才能使学生在主题活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让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平从内心深处真正得到提高。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就会自然走出枯燥无味的说教误区,让德育践行得更自然。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德育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某中学德育课题研究报告 篇4

《农村中学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

研 究 结 题 报 告

一、背景简述

1、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心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基本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进程,并达到初步的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时期。这就形成了他们既成熟又幼稚的根本特点,所以有人将初中阶段称为“危险期”。许多学生产生了好动、焦虑、冷漠、恐惧、猜疑、抑郁、自卑、嫉妒等心理障碍。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以应对挫折,青春期闭锁等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伤人现象。因此,对初中问题学生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正确的疏导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年龄”,正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2、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我校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乡镇区划调整后,我镇成为全区人口数量最少、经济状况最差的偏远落后乡镇。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媾合,使得农村这片天地更趋复杂。尽管物质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是思想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社会道德素质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社区教育的退化,家庭教育的滞后严重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部分学生心理障碍严重,行为偏执,个别甚至出现违法行为。因此,及时地调查初中问题学生的心理现状,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疏导,正是我校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3、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我校德育课题研究的需要

学校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理论指导,习惯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忽视了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德育队伍建设很大层面上体现为教育简单化的特征。往往将心理问题,上升至品德高度,致使教育的收获甚微,教育苍白无力,甚至因恨铁不成钢而发生教育行为的不恰当,导致学生受到新的挫折。因此,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正是我校当今德育研究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研究,收集和综合国内外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将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原理跟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切合这部分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力求建构相应的理论轮廓,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范型。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较为确切地了解和归纳目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表现的特征及其主要成因,并在区别程度、对症下药的预防、疏导、补偿、矫治的过程中,逐步地缓解和消除他们的心理柔弱、心理偏常、心理障碍乃至心理残疾等状况,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的完善和发展,提高其心理素质乃至整个人格水平。

3、通过本课题研究,尽快提高研究成员尤其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以及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之逐步成为研究与实践双赢互动的学术型教育行家。

三、过程概述

(一)、方案设计论证阶段(2003年12月——2004年3月)

课题调查、定位、拟题、论证,课题组组建、工作分工,课题组培训提高,课题相关理论学习、资料搜集,课题申报方案设计、申报、立项工作。

(二)、课题内容试行阶段(2004年3月——2004年9月)

初步试行课题内容,在此基础上修改课题方案,召开课题开题大会,组织开展理论学习。

(三)、课题研究阶段(2004年9月——2005年4月)

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分期(月份、年龄等)召集主题课程设计、课例方案设计大会;组织主题课程编写,开设各级各类课题相关内容研讨会,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再行组织实施、论证,撰写有关调查报告。

(四)、总结论证阶段(2005年4月——2005年12月)

总结分析一年来的课题实施情况,总结课程与课例设计要点、策略、问题;形成课例研究与教师论文专辑;撰写课题论文、鉴定报告、结题报告;总结课题开展以来的经验教训,指导性开展下一阶段课题申报或本课题研究深入探究。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研究手段主要为: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信息测验法、个案分析法、行

动研究法。实行分类要求,分层操作,使理论指导与教育实际紧密结合,使研究成果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

五、活动扫描

1、寓心理疏导于学校各学科教学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积极地挖掘教育思想,多给学生一点爱,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埋怨,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问题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应主动关心帮助他们,要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教给他们克服困难的方法,在克服困难中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忍受挫折的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问题学生心理疏导档案,使问题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另外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会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等,有助于问题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助于培养问题学生自立自力的能力,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舒解心中的压抑和焦虑,在交往中培养问题学生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对不良心理反应进行疏导。

4、创设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培养方式和社会的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社会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要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或通过家访互相交流,让他们畅谈教育子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辩证地认识社会各种现象,积极引进社会帮教组织,让问题学生在舒适的家庭中、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六、成效分析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扎实开展,建立了在课题组带领下,以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兼职)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初步形成了切合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力求构建相应的理论轮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分析、探究,初步了解和归纳出目前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上的一些共性:如生活水平的自我优越感与独立生活能力的缺乏的矛盾,学习上的高期望值与学习水平的相对滞后的矛盾,摆脱家长束缚(渴望家长帮助)与缺乏亲情抚慰的失落感的矛盾„„针对诸如自私、怕苦、攀比、骄妄、浮躁、责任心薄弱,优越感过强等心理弱点,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在积极的课堂教学、有效的活动训练、和谐的环境陶冶中努力排除心理发展障碍,形成开朗、自信、稳健、坚毅的心理品质。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教师以及课任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学校和老师全面了解和关心学生,创设了气氛和谐、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重视教师的心育管理,营造以人为本的民主的校园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教师的心理教育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适应力,使教师处于一种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的健康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学中去。

七、成果收获

(一)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品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训练方法,能自觉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

(二)教师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师非常注重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方法、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提高了教书育人效果。

(三)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能力。教师学习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掌握了很多心理调控训练的方法。这些知识、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四)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了校长领导、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利用广播站、校园网、心理信箱、校园环境等媒体,通过心理辅导课、心理咨询、社团活动等途径共同作用于学生,并积极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建立了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五)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的很多品德问题,是心理问题在行为上的外在表现。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使学生能较好地调控

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八、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步认识了解的层面上,如何进一步研究并建构相应的理论轮廓这一方面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成效。

2、课题研究中个案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使用较好。在下阶段研究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测评,进一步搞好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有针对性地强化心理素质训练。

德育专题活动方案 篇5

“文明礼仪伴我行”专题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学校将继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主体德育网络,扎实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二、活动背景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是当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直以来,我校重视德育教育,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德育研究网络,发挥了教育合力的整体优势。

我校地处本乡郊区,社区内存在文化素质低下者多、不注意文明礼仪行为者多这一实际情况,我们迫切需要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把培养师生文明礼仪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力求收到教育好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德育工作效果。因此,秉着“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这股春风,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的专项活动。

三、活动目标

以“民族精神代代传,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全面提高师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为宗旨,结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结合全面实施素质工程的活动,培养全体师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四、活动主题:

文明礼仪伴我行

五、活动时间:

20010年3月——2010年12月

六、组织机构

1、笔头小学“文明礼仪伴我行”专题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成俭盛

副组长:杨秋玲

组 员:叶统航 单有裕 杨玲 叶忠琼 胡丽萍 胡素兰 罗纪平覃少和

2、设“黄麻布小学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办公室

主任:成俭盛

副主任:杨秋玲 叶统航

成员:全体班主任

办公室设在德育处,由德育处、大队部负责专项活动的策划、指导、推进等日常工作,尽快制定活动相关的方案。

3、相关人员职责:

成俭盛:全面统筹

杨秋玲:协助统筹、指导,全程监督

叶统航、单有裕、班主任:负责活动实施和资料整存

黄丽娟:宣传

杨玲:图片资料提供

七、活动资料

《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小学版)》、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影碟、宣传海报等。

八、活动内容

(一)、文明礼仪知识普及

1、制定“笔头小学文明礼仪伴我行”专题活动方案。(3月16日)

2、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部署活动方案。(3月27日)

3、举行“笔头小学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活动启动仪式,邀请相关领导参加。

(4月2日)

4、组织全体师生观看文明礼仪教育影碟。(4月2日)

5、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校报、宣传橱窗等文化阵地广泛宣传文明礼仪有关内容和知识。通过校园的专项文化布置营造教育氛围。(3月31日前完成)

(二)、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2010年3月——2010年12月)

1、教育宣传活动:

(1)、从《黄麻布小学文明礼仪规范》入手,通过指导和训练,逐步使之内化为师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4月2日开始)

(2)、邀请部分学生家长来校参加“家校联手,为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文明的小公民”家教宣传互动活动。

(3)、开展礼仪班、文明班评比活动。(3月开始)

(4)、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专题采访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文明礼仪知识设计采访的内容,采访结束后将采访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分析,组织采访的专题报告。(4月2日开始)

(5)、制定和印发“学生周末文明礼仪表现评比表”,让家长在周末时对学生在家里的文明礼仪表现进行打分和评比,力保学生能将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持之以恒的发扬下去。

2、竞赛演讲活动

(1)、“文明用语大比拼”——文明用语口语比赛。(低年段)

(2)、举行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4月9日 中年级)

(3)、开展“文明礼仪大家谈”专题演讲活动。(4月16日 高年级)

3、社会实践活动:

(1)、开展“讨厌的不文明行为”的自查和社会调查活动。找出我们身边存在的不文明的行为。(4月6日开始 中高年级)

(2)、成立“笔头小学文明礼仪岗”与“红领巾礼仪宣传小分队”,深入校园、社区服务。(3月31日 中高年级)

(3)、和社区联手,利用节假、双休日,组织学校“红领巾礼仪宣传小分队”开展“文明礼仪车上行”社会服务活动。(周六、日)

(三)、开展评比、表彰活动

举行总结表彰大会,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12月30日)

(1)、进行文明礼仪标兵的评选。

(2)、进行文明礼仪标兵班的评选。

(3)、进行文明礼仪优秀辅导员(老师)的评选。

九、活动要求

1、学校、班级成立专项活动组织机构,设立专职联络员,制定完整的实施方案,务求措施得力、责任到人、抓出实效。

2、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全员参与,采取措施,狠抓落实,充分调动人力和各种资源,加强指导,全程跟进,让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融入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反思和总结,务实的全面推进。

3、建立监控激励机制,将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表现作为评价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重点内容。工作成效显著的给予表彰,对达到要求的班级和师生给予鼓励。

4、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宣传橱窗、班会、队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确保人人皆知、人人参与。

5、大力推广学校礼仪教育,树立教师、学生身边的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文明礼仪教育能收到教育一个小孩、影响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的效果。

6、抓住教育契机,让学生在体验中接受教育,利用公益活动时间、课余休息等时机,倡导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宣传礼仪知识,实践礼仪行为,做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

7、德育处设立档案专柜,各班设专项资料袋,密切关注组织各项活动资料存档,力求图文并茂。领导小组要定期进行查档,以利进行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和活动的深入推

进。

十、保障措施

1、资金保障及措施

本次活动方案在行政专题会议上讨论并通过,根据相关活动预算,尽量为以下几项提供资金保障:

(1)、资料和光碟的购买。

(2)、编印《笔头小学文明礼仪规范手册》

(3)、活动启动费用。

(4)、活动开展费用。

(5)、表彰费用。

2、制度保障及措施

德育处加强此项活动的制度建设,各班主任要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相关措施。学校将各班级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表现作为评价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重点内容。

3、人员保障及措施

本次活动的人员主要为各班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校内人员由德育处统一安排,校外人员由办公室、德育处联系、安排。

4、时间保障

本次活动的时间总跨度为一个学年,根据活动内容分为校内活动时间和校外活动时间,节日主题教育时间和双休日教育活动时间。

昭平县黄姚镇笔头小学

德育导师工作总结专题 篇6

今年,我继续参与我校的德育导师工作,我负责372班的尹鹏和杨红燕两位同学的帮辅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和深入地工作,两个同学在我的帮辅下,无论在学习还是纪律方面都有较大进步,为了来年能更好地做好德育导师工作,我对今年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用爱心拉近距离。

作为德育导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应未成年人,特别是后进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平等、和谐、友爱的氛围。为此,我就时刻关注着他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针对他上课时经常违纪的习惯,我采用了时常提醒他们和表扬相结合的办法,为了照顾他们的自尊心,我通常不失时机地表扬,慢慢地他们上课能遵守纪律了。有一次学校召开家长会,我就顺便向家长把他们最近在学校的情况反馈一下,指出了他们的点滴进步,看得出家长都十分高兴。课后,我和家长作了一次长谈,详细分析了他们的情况,告诉家长平时要多关心孩子,在家里多和他们聊聊学校里的事。同时向她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比如发现错误不要直接指出,而要引导孩子自己检查出来,必要时可以缩小范围,这样可以养成孩子自己检查的习惯。在生活体验和家务事上要求家长不要太宠着孩子,而要让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锻炼。因为一个孩子缺少了应有的生存能力和应急能力这将影响到孩子的将来。除了与家长面谈,我还经常发短消息告诉家长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同时也指出还需努力的方面。这样,在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同时也让他感受集体的温暖。1

二、用真心换取信任。

在不断地与“问题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于是我调整心态,对他正确定位,多一些理解和体谅,少一些要求和奢望,多一些耐心和表扬,少一些生气和批评。没有爱生的意识,就不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就不会去了解学生,更谈不上什么理解,也就无所谓德育。只有装着一颗爱心,你才会去发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去鼓励他们上进,去指导他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才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会达到教学、生活中师生之间的和谐与沟通。才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意境与教学效果。也才会发现他们是如此可爱,并不难教,给一点阳光就灿烂,就这么简单。

三、用关心激发热心

在多次和他的谈话交流中,发现他很幼稚但又有自己的理想。他们希望自己将来能考上大学,做一个有用的人,赚更很的钱。如果以他现在的成绩,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我没有泼冷水,而是抓住这个契机,与他促膝谈心。提醒他们现在应该把握好时机,彻底改变陋习;树立信心,埋头读书;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使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就一定能如己所愿实现理想。很快,他们课堂纪律已基本能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在养成,课后作业基本能独立完成,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中学德育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7

关键词:中学,德育德育管理,问题,对策

中国自孔子开始便以培养“贤者、君子”为目的来教书育人, 新中国建立后, 各届领导人都极为重视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 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 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 因此德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一定地位。全国上下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德育教育工作。五常市各个城镇中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仔细筹划和实施, 但随着时代变迁, 社会的高速发展, 教育体系和制度都发生了一些改变, 与此同时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目前, 我国一些中学内, 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校过于强调成绩, 过于重视课堂教育, 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 这些问题急需解决。

1.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口号喊得很响亮执行力不够强, 迫于升学的压力, 学校之间, 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的都在学习成绩、考试分数上, 因此学校对德育教育的相关课程安排较少, 甚至几乎没有任何德育相关的活动。大多数家长则认为德育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工作, 不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而中学的学生们正处在青少年的懵懂期, 对德育没有深刻的认知, 没有良好的引导, 自身也不重视德育的培养。

2.没有完善的德育管理体制。目前基本上所有的中学专设德育处, 从数据和形式上看各个中学的德育管理体制基本完善, 但是健全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良性运转, 德育工作执行缓慢, 效果不明显, 几乎没有任何反馈等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3.全员育人的局面尚未形成。目前各个学校的德育工作由德育校长主抓, 班主任, 辅导员老师, 德育课程老师做辅助工作, 除此之外其他自然学科的老师们对于德育教育的积极主动性不高, 对于教育的知识性和思想性没有很好地有机结合在一起, 致使中学里的德育教育队伍略显单薄。

4.德育评价理想化, 缺少对平时德育工作的检查和调整, 就容易导致我们进行德育评价时, 存在着班主任最关心学习好的学生的现状, 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大家最关心学习成绩的进步”, 因此对德育教育的理解不正确, 同时学校设立的德育目标要求过高, 也容易导致德育评价理想化。

2中学德育问题总体管理原则

对于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 应该从社会, 学校, 教师, 学生和家长多个视角全面深入研究, 解决这一问题。

1、应该构建校内德育管理组织网。各个中学应成立由校长、德育处、教导处、年级德育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 这个小组由一名主管校长担任直接负责人, 直接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划和决策, 提出任务和目标, 指导各层次的工作。中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离不开文明、礼貌、健康、清净的社会环境, 教师可以鼓励我国中学生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参与到社区环境工作, 通过从我做起的方式, 来带动周边人群, 共同营造文明的社会环境。各个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还需要学生的参与, 德育工作小组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 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德育管理工作, 纠正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明确自身责任, 通过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途径来帮助学校实施德育管理工作。

2、实施多元化德育管理方式

我国中学校园内, 德育管理工作不是一项单纯的工作, 这项工作与其他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施, 需要与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心育和劳动教育等相结合, 德育工作还应主动进入课堂, 深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同时, 学校举办的各项集体活动, 也是实施德育管理工作的有利时机, 学生可以通过营造文明礼貌的活动秩序, 让每位参与者都感受到一个优雅的德育环境的感受力和影响力。德育工作不能仅仅依赖于政治课堂, 更需要拓展到学校的角角落落, 比如操场上、食堂内、宿舍内, 让学生参与卫生管理工作、环境清洁工作、监督检查工作, 提高学生主动积极性, 促使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离不开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中, 家庭教育是学校领域的延续, 是学校教育密不可分的环节, 德育工作更需要家庭因素的参与, 一些家长在家中主要强调孩子的成绩, 对孩子的德育行为不够重视, 还有一些家长很少考虑到自己的一些不雅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程度, 家长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程度更为严重, 这就需要学校不仅要给学生留作业, 也要给家长布置任务, 让家庭成为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有机结合, 共同实施德育管理工作。

3德育管理工作中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的实施措施

现代社会中, 一些家长认为德育工作并不重要, 只要孩子成绩好就行, 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责任, 与家庭无关。其实, 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 只有学校和家庭相结合, 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学生。

1、建立学校和家庭定期联系机制

学校可以建立和家庭定期联系机制, 学校德育工作小祖可以通过家访、电话、QQ群、微信等方式,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一来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具体表现, 二来可以发现学生的家庭环境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消除不利因素对学生德育行为的影响和干扰。

2、建立家庭德育教育交流会制度

学校可以建立家庭德育教育交流会制度, 挑选那些德育工作实施比较好、家庭环境温馨的家庭来传授具体的实施经验, 帮助一些家庭实施改进措施,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建立家长学校活动机制

学校可以建立学校活动机制, 通过该机制, 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让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 让家长不再盲目随意地教育孩子, 及时与学校沟通,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 我国一些中学要提高学生德育的实效性, 就要求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必须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视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 正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内在客观规律, 反思中学德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学校应当建立全员育人的德育管理长效机制, 德育管理者应牢固树立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 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建构和完善主体性德育管理体系, 提高中学德育管理水平, 增强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顾海峰.学习考勤管理系统闭[J].电脑知识与技术 (学术交流) , 2007 (18) .

中学德育专题研究 篇8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对策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1.对中学德育教育认知程度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发展和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与社会进度不同程度的偏差。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之处有:

(1)学校的德育工作只停留于形式,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学校只注重形式主义,没有实效性,德育教育的空间逐渐缩小,大部分空间都用于其他教育。用于德育教育方面的经费也少得可怜,德育工作缺少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

(2)学生的重视度不高,兴趣偏低。大部分学生认为德育教育课程可有可无,都是在被动地去学习,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德育教育的兴趣不浓。

2.中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体系不够完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种新鲜的事物与科技产品出现在中学生的生活之中,伴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势必会影响到中学生的习惯与行为。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作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缺乏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能力与处理能力。学校应当充分发挥教育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受当前社会现象所带来的影响,抛弃陈旧的思想,主动提高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已经是当前中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来应对目前所出现的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教师的行为艺术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以让德育的教育体系显得更为合理。

二、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探究

1.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学校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除了家庭教育,学生思想道德的认知、意志的磨练、情感的陶冶及行为的塑造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学校环境中获得与体现。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美化校园环境建设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好的学校环境可使构成具体环境的物质形态与学校主流意识形态有机结合起来,对教育中学生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干净、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可让学生的心灵得以美化,给学生美的向往、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形态,使学生心灵上得到升华。

2.提高师德修养,抓好德育工作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为人师表,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科学的育人能力。学校要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与德育教育工作水平,通过培训与学习,选择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充实到德育教育队伍中。特别是对班主任和辅导员更应加强培训工作。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认真、积极的探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学校要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开展德育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讨活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全面提高师生的道德意识。

3.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学校德育教育应主动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艺、科技和体育等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多样化与新鲜感,充实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活动内容,改变学生认为德育教育乏味的意识,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走出校园,迎接社会,回归自然本质。创造条件,充分发扬教师的表率作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教学活动,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

三、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一门重要课程。德育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抓管的一项系统教育工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运用科学的德育教育方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培养出能真正肩负起历史使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邵长禄.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中学德育工作[J].学理论,2008(12):82.

[2]高超.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3]赵翔.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方法探究[J].科技展望,2015(9).

上一篇:安阳殷都区教改观后感下一篇:军训这件小事军训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