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教育

2024-10-18

中学德育教育(精选12篇)

中学德育教育 篇1

一、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困境

当前中学的德育工作存在很多困境, “德育孤岛”现象以及德育理论跟教师实际工作需要相距较远, 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两个方面。

(一) “德育孤岛”

根据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 本研究提出“德育孤岛”概念。它包括两层涵义:外部孤岛和内部孤岛。外部孤岛是指各个学校各自开发案例和开展案例教学, 同行之间缺乏横向交流。内部孤岛是指在同一个机构和单位内部, 教师相互很少在德育工作案例方面进行交流与分享, 各自耕耘各自的一片德育园地, 同事之间缺乏横向交流。

(二) 德育理论跟教师实际工作需要相距较远

灌输很多理论和原理, 在真实工作中却派不上用场, 这是德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的弊端。德育工作中充满了未知数, 遇到问题时不是简单套用理论就能应付过去的, 没有标准答案, 没有唯一正确的解决办法。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说, 判断力和决策力都显得很弱, 迫切需要了解怎么样像有经验的教师那样去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做出专业的判断。

因此, 构建一个管理有序、使用便捷的案例数据库, 开发、搜集相关有教育意义的素材, 实现案例信息服务功能, 为教师德育工作提供有实战价值的参考, 更好地为中学德育工作及德育师资培养服务, 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

二、德育工作案例库前期相关研究梳理

(一) 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相关研究

以“德育”、“案例”作为关键词取交集在中国知网 (CNKI) “题名”字段进行检索, 共得到119条结果。经分析, 这些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分别是具体案例分析 (84篇) 、案例教学 (17篇) 、基本理论探讨 (12篇) 、案例撰写 (2篇) 。从分析结果看, 目前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相关研究, 大多仍局限于具体案例分析的层面。德育案例教学研究在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工作案例库的情况下, 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对德育案例基本理论的探讨大多也仅停留在“德育案例研究的价值”、“网络时代德育案例的特点”等层面;针对案例撰写的研究仅有2篇, 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二) 针对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研究

以“德育”、“案例库”作为关键词取交集在中国知网 (CNKI) “题名”字段进行检索, 没有任何返回结果。将两个关键词输入百度搜索引擎, 也没有符合要求的结果, 只返回了“德育案例”、“德育工作”以及其他领域案例库等模糊匹配的结果。再加上“中学”关键词后, 检索结果更不尽如人意。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分析结果反映出, 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理论体系构建较为薄弱, 亟待加强;而针对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研究的检索结果则反映出, 严格意义上具有开放性的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建设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 急需填补。

(三) 针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

与德育工作案例研究及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研究的情况不同, 我国针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却较为充分。

1. 其他领域的案例教学法研究

自1919年哈佛企业管理研究所沿用并创新了案例教学法后, 之后六十多年间, 逐渐从美国推广至英、法、加、德、意、日本等多国, 除了商学、法学、医学教育外, 其他专业教育领域也纷纷提倡案例教学法, 并且建立了案例发展及交流中心, 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中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从国外引进案例教学法的, 在管理院校受到比较多的重视。在全国MBA教指委支持下,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出版了16部案例教学指导书籍、《管理案例研究》刊物, 举办了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及40多期案例教学法培训班, 拓展了与国内外知名商学院的合作交流。2007年成立的“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 在开发本土化管理案例、传播案例教学成果、促进案例教学经验交流、MBA院校间案例资源共享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

2. 师资教育领域的案例教学法研究

师资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案例教学法在师资教育中的运用和研究起步较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涌现出一批研究学者, 此后研究力量有明显增长。案例教学法运用及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心理学、多元文化教育、教材教法、职前教师实习、专业伦理等方面。第二, 将案例教学法置于师资教育这一新领域, 突破了案例教学在法学、商学、医学的传统运用。第三, 未形成系统的师资教育领域案例法学说, 理论范式并无显著出新。应该说, 师资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是从成熟的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成功借鉴和移植。

综合来看, 我国近年来案例教学法研究的兴起正与当前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薄弱以及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空白形成鲜明的对比, 侧面反映出加强研究, 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必要性。

三、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破解当前德育困境

(一) 有助于在“德育孤岛”间假设桥梁

在德育师资培养中, 经验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一些宝贵经验因为没有一种好的形式保存下来而流失, 更多的经验则是分散的、原始的, 潜在的功能未能发挥出来。在某种意义上, 案例就是经验的载体, 是对经验的整合和保存, 可以反复供学习者分析和反思。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一方面可促进单位内部教师分享心得, 另一方面可以为学校间德育经验交流提供平台, 有利于打破“德育孤岛”的孤立性。

(二) 有助于教师了解德育工作实务

对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案例有较多详细生动的描述, 便于直观地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案例教学较多关注教师工作的复杂性, 揭示比较典型的教学及管理中的问题, 分析教师行为和采取措施的理由。这种方法为教师提供了在真实背景中学习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获得感性认识。

(三) 有助于教师模拟思考

通过案例分析可使缺乏经验的教师思维模式逐渐靠近有经验的教师, 学会像有经验的教师一样去思考。德育实践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 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 但是可以借助案例这种工具, 使教师在真实的、多层次的问题情境中思考, 理解变得更清楚, 认识变得更深刻。案例教学侧重于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引导讨论,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和理论。

四、结论

总之, 从应用层面来看, 对于学校德育工作, 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是系统化、有序化的案例来源, 是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必不可少的支持系统;对于在职教师, 案例开发和案例使用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工作反思, 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对于职前教师, 案例教学法运用真实生动的案例, 引导自主学习,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有利于高工作水平。从这个意义出发, 本研究与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密切相关, 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中学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从理论层面来看, 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构建过程中提炼出的理论思考将丰富案例教学理论, 检验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人本主义”理念,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从操作层面来看, 数据库技术是一项相对成熟的技术, 而案例库在其他领域也早有应用, 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 具有可操作性。

摘要: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 存在“德育孤岛”现象以及理论无法有效指导实践等困境。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是系统化、有序化的案例来源, 是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必不可少的支持系统。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有助于在“德育孤岛”间架设桥梁, 帮助教师更快掌握德育工作实务, 破解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困境。

关键词:中学,德育,案例库

参考文献

[1]央青.工商管理案例库对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3 (10)

[2]吴明海.古代中国政府多民族教育政策文化模式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 (1) .

中学德育教育 篇2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中学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教学;科技手段教学;教育思想

0前言

中学数学教育本质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必定会受到教学思想和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正确运用这些理论是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为了将学生从单纯的机械记忆背诵理论知识中解放,这需要教育从业者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1新型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之区别

传统教学手段是指以教科书、黑板、粉笔进行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或者略讲是授课的中心。随着科技的发展,第三次技术革命已经渗透到正常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教学设备也不断升级更新换代从最早的幻灯机、投影仪升级成为现今的多媒体黑板等等,虽然几乎所有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施,但是其利用率低下,使用较少大量硬件处于闲置状态。当下能够把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授课实时结合的教师并不多。

传统教学的另一个特点体现在授课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由老师的讲解,课堂中的互动不多,没有学生参与的环节,学生没有时间作独立思考,课上所传授的内容通过大量练习题的太加强巩固。传统教学有自己的优点,在现代化教学飞速发展的时期,仍然具备自身的竞争力。传统教学依靠教师个人魅力,缺乏与学生互动的过程。现代化教学的出现弥补了这些不足之处,应用多媒体设施,教师可以将课件传达到每一个学生的设备上,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所以说现代化教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全面现代化教学的优点

2.1现代化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先进教学手段

在现代数学教育中教师们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手绘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立体结构,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发展使得电脑技术大量运用。通过搜索海量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下载到立体影像和模型。比如在讲授立体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找到大量关于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三角体、斜面体的模型,学生在对这些立方体3d模型进行观察后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传统课堂上的手绘更加节省时间。同时还可以把与生活中相关的事物插入课件,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现实和几何息息相关,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能极大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2现代化教学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主动性和探知欲

新兴科技下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能够利用多种媒体结合,优化升级传统教学方式,突破了以往教学中的难重点。这样做不仅整体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还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让学生参与学习更加的积极主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一堂课能够否成功关键,就是去突破难重点。所以,多媒体辅助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做到让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具体化,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优点,多媒体方式的教学能够增大课堂教学信息传递速度和容量,大量经过处理的信息在学生面前十分便捷的呈现。传统教学模式下需要教师用很多时间去写板书,效率低下。多媒体新兴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使得课件具备了声音、图像、文字一体化的优势,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课堂的学习讨论气氛浓厚,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能够从中学会独立创新的精神,现代化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深刻的影响。

2.3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培养创造力和抽象思维的源泉

学生的抽象思维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需要长期的训练培养,学习数学是建立抽象思维的有效方法。为了让学生自如的进入数学学习状态,多媒体的运用显然是有必要的。应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基本技巧、思维方式、解题方法、运算能力、分析能力尽量加入到课件之中。通过课件中的样式和动画描述,能够丰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分析综合而后从特殊到一般,最后再具体化,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之后能够运行所学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所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其独特之处,是培养学生独立抽象思维的高效途径。

3现代化数学教学实践需加强软硬件环境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具有完备的多媒体设施,但是他们的管理方式,技术手段都十分不成熟,甚至出现了设备使用率不高的情况,也有一些个别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加大教学投资的数量和质量,多媒体设施的普及率应该提高到一定层次。教师素质应该加强,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一定操作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得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发挥出最大功效。

4用先进的教学思想辅助现代化数学教学

教学思想的是中学数学教育之中的核心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新教学大纲》中指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初中代数、几何理念还有数学概念、公式、公理、运算法则等等以及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维方式方法。教学思想与其他数学教学内容相比更加抽象也同时是概括性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知识。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系,数学教学应该是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的结合,二者都不可缺少。教学思想可以迁移。学生头脑中记忆的知识是主要影响因素,学习数学思维方法主要是从数学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所以比较其他知识比如定理、公式、解题技巧更加容易迁移。

教学思想可以保证数学教学的正常进行,数学教学是围绕教学思想制定的。

教学思想是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思想的体现主要通过教材的编写制定,人们往往认为目前阶段的中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维方法方式远远不够。为了改善这个问题,需要应用教学理论对中学数学内容作出进一步的调整分析。使学生在学习到数学的同时还能够领悟其中的内涵。教案的编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应用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深加工,反映出其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把教师的教学思想展现出来,教师应当丰富自身能力,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还应该学会以先进的教学方式来完善巩固数学的教学。

5结论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大方向。随着现代新型技术在实际教学生活的应用,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已经成为主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实践对我教育事业的促进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将现代化科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的运用,并实现与教学内容的二次结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二十一世纪新教学方式的创造者与实践者。

参考文献:

[1]王亚明.素质教育与中学数学教学[J].新闻世界,2013,11(02):234-235.

[2]滕素花.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学周刊,2015,34(07):78.

[3]拉巴次仁.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师观念及角色的转变[J].西藏教育,2015,10(11):20-21.

[4]陈琳,陈耀华.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3,11(05):114-118.

注重中学德育教育的细节 篇4

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笔者在日常工作中从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大小结合, 注重教育细节, 开展德育教育。

一、大处着眼, 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育人为本, 德育为首, 充分说明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 美是人才素质的表现, 劳是人才素质的锤炼, 而德则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故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最高赞誉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当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塑造高尚灵魂的重任,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美好理想, 建立健康的价值观, 用正直、公平、诚实、勇敢、仁爱等铺就影响学生一生的道德之路。

二、着手细节, 筑起德育工作的磐石

1. 借物育人。春草如茵, 夏柳依依, 秋果累累, 冬雪霏霏。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沉淀着文化的气息: 入校的第一块文明牌开启学生美好轻松的一天: 今天你微笑了吗? 走进教学楼走廊, 名人画像不断激励着学生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进; 教室内高高悬挂的五星红旗, 时时张扬“我是中国人的自豪”; 就连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也“无声胜有声”地渗透着文明……校园内所到之处, 无时无刻不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水龙头, 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 垃圾桶, 我的肚量很大; 厕所, 冲一冲, 你好, 我也好; 草坪, 小草也怕疼; 假山, 我很高大, 不要挑战我……人物和谐的德育少了教条, 多了实效。

2. 以人育人。“站有样, 坐有相, 行有规, 言有范”, 这是全校师生共同的德育纲要。首先, 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讲普通话, 自己则把方言土语拒之课外; 要求学生写规范字, 自己先把板书好好美化; 要求学生衣着整齐 ( 穿校服) , 自己衣着绝不异化; 要求学生学雷锋做好事, 遇人有难援助一把; 要求学生正直勇敢, 目睹恶行不能躲避; 要求学生公平公正, 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流程阳光晒晒……有了老师这一范本, 学生就会被润化: 希望拥有一切, 就要努力付出; 希望成为“中心”, 但也要为别人奉献或牺牲; 希望别人理解, 也需体谅别人; 希望别人宽容, 自己也要大量; 希望个性突出, 但要融入集体……

3. 联家育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爱好习惯, 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孩子的终生发展。德育教育的特长是学校教育, 而软肋就是家庭教育。往往学生在学校要求和标准统一, 但一回到家庭中, 由于家庭教育的要求高低不同, 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会出现反复。联合不同特点的家庭, 对学生施展校外教育显然不容轻视。教育工作者就要做一座桥, 连接起家庭学校共同的德育目标, 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将门之后与书香世家走出的人性格迥异, 将门之后尚武重义, 故粗犷豪爽; 书香世家习礼明信, 故温文尔雅。家长无论希望孩子成就什么, 家庭氛围就要做适合孩子成长的调整。有了家长的支持, 德育的范围宽广了, 内容也丰富了。

中学德育教育具体内容 篇5

成长中的烦恼与困惑

人生新起点、心态、学习方法。

珍惜时光、学会关爱、有尊严、负责任。

青春期问题

高尚情操,面对挫折、拒绝诱惑。

自信、自立、自强 学会交往、人与人相处关系、正确使用网络

法制教育、责任教育、理想与使命教育 新起点、新生活、新同学 团结协作,集体团队精神和奉献服务精

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善学、乐学、好学

生命教育

珍爱生命、相互关爱,生命的价值不放弃生的希望。

珍惜个人品质和生命价值 善待他人 学会肯定、尊重和悦纳别人 青春期问题和烦恼困惑

青春误读:个性、与异性交往 走好青春第一步,自我期待,认识自我、做有心人。

通过集体、他人、自己认识自己 发挥潜能、追求未来、学习规划 情绪管理 调控情绪 应对不良情绪,控制喜怒哀乐 培养兴趣与情趣,做乐观幽默的人

学会拒绝各种诱惑,金钱、游戏、毒品、赌博、色情、邪教。对不良事物说不。安全教育 侵害防护和自护 男女生有别 自尊和自信 无价的自尊,知耻辱、懂羞愧。

善于尊重他人,维护人格,自尊者豁达

自信,我能行 超越自负告别自卑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乐观、好奇、专注 优点与进步 自立自强 学会自立,告别依赖

自主、实践和锻炼,人生当自强,自强的精神,战胜自我,扬长避短。意志坚强,面对挫折,不懂态度不同结果 应对挫折 为坚强喝彩 坚强意志实现人生目标

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 守法、知法、用法 规则意识,法不可违 认清犯罪,学会法律保护 爱 家 家长

处理与父母关系

家的温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严是一种爱 逆反心理 理解和沟通 交往讲艺术

同学 朋友 珍惜友谊 会择友 男女生交往规则

尊师、爱师 主动沟通、健康成长

正确面对批评和表扬 理解老师、原谅老师 礼貌待师 礼貌是尊重,会说谢谢 因礼仪而优雅 竞争与合作

宽容待人

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 篇6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中学教师;师德师风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然而,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在感叹:学生的道德品质一届不如一届。越多越多的学生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他们顶嘴,他们另类,他们狂妄,他们越来越与其父辈的观念相左,他们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化倾向日趋明显,批判欲望逐渐加强。那么,面对日益发展的教育新形势,教师应该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以下是本人对高中德育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加强德育教育的意义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众望所归。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沉淀下来的古国文明的重任,承担着扬威兴邦,开拓未来的伟大使命。加强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健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如何加强德育教育

1.教师要改变观念,适应并采用新形势下的德育策略

学生有过失要及时告诫提醒,犯错误要适时批评惩罚。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了批评,但是批评是柄双刃剑。用得恰当,批评是一剂良药,能促成学生改错;用得不好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师生的对立,那作为老师的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恰到好处达到德育的效果呢?在我周围经常会看到或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些学生面对教师的指责和批评时强词夺理,甚至与教师争吵起来,他们对教师有一种对抗情绪,你越说他不对,他就越要为自己辩解,即使有时意识到自己确实错了,也不愿“丢面子”,偏不认错,故意与教师过不去。这时候老师们就要讲求策略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来镇压他们或是放任不管。一方面批评时不能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多做表扬、鼓励,要在他们的同学和朋友面前给他们留点儿“面子”。俗话说“仁者无敌”,以宽恕包容之心对待学生,不但给了他们反思自己行为的时间和悔改的余地,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宽阔胸怀和教育机智。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朋友般的做法,通过谈心、启发、聊天等方式,用委婉的口气以情动人或用勉励的口吻指出他们的不足,或用商谈的口气消除对方的对抗心理,或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错误,使其能够从中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以及应该如何加以克服,能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悔改和反省,从而积极改正错误。同时,教师批评学生时,要允许他们申辩,及时澄清问题真相。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在人格上和教师平等,从而使学生亲近教师,产生信任感,这样才能收到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加强师德修养

身正才能正人。我们要获得学生的尊重,不仅要学会尊重学生,更要思考自己有哪些品质值得学生尊重。如果教师个人素质的不高,很难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的行为作风、处世方法,乃至气质、性格、习惯,都通过学生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印象,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熏陶或感染甚至是感召作用。所以道德的教育意味着教师要身体力行地体现教育的原则。要求考虑学生不同的但合理的观点。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深造学习,加强自身德育水平和师德修养。

3.营造德育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是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为德育教育营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如开展实践“弟子规”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朗诵、演讲、征文、文艺表演、书画等形式的比赛。让学生浸润在经典的文化里,使《弟子规》的“孝、悌、仁、义、礼、智、信、廉、耻”等传统思想文化元素充分渗透到青少年的思想中或是学校通过组织专题教育活动或系列教育活动,吸引学生人人参与,塑造他们的心灵,美化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另外物质文化建设也不可或缺,例如加强文化长廊建设,建起了宣传栏,在走廊悬挂了反映历史地理、山川河流及世界名胜等字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更多的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知识,拓展视野,开阔眼界;设置名人塑像或画像,让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导师、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崇高人格和光辉形象影响、鞭策学生;悬挂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就像一位位良师益友,时刻教育、启发、鼓励着学生。

总之,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他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为寻找到适合新时代德育教育方法而不懈奋斗。努力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廖咏梅.浅谈教育之德育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09(04)

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篇7

一、目标明确

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和方向, 有了方向才有动力, 才能稳步前进, 所以, 德育目标的制定要以德育大纲为依据,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学期计划和长远目标。

二、计划管理

明确的目标制订以后, 应该有详细的德育教育实施细则, 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没有计划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 是难以收到实效、取得成绩的。我们一方面要制定长远的计划, 规范德育教育, 实现终极目标, 另一方面, 我们还要制定阶段性的工作方案, 突出阶段重点工作, 一步步落实, 一步步完成, 扎实推进。同时还要要求主管领导、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都要有相应的德育工作计划, 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执行自己的德育计划和方案, 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齐抓共管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 同样需要家庭、社会等部门共同负责。这样就要形成家庭、社会、学校和司法四位一体的立体性管理模式, 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 同时也对其生活、学习有着明确的规定, 避免其养成不良的习惯。只有齐抓共管,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情感渗透

当代中学生就其年龄特征而言, 共同的特性是爱动、好奇、模仿、接受事物快, 但是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我们一定要针对他们的特点, 奉献爱心, 选择适当的方法, 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当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一定要用爱心去净化学生的灵魂, 使其自然地去掉一些不良习气, 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恩来精神”引领中学德育教育 篇8

一、以“爱国精神”引领学生, 立志兴国

周恩来的爱国精神主要表现在志存高远, 为国为民, 无私无畏, 终生奋斗。

首先是志存高远, 周恩来从小就表现了崇高的志向, 早在少年时代, 周恩来就树立了报国之志。他在十三岁那年, 回答老师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时就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其次是为国为民, 他认为领导者是人民群众需要与利益的代表。周恩来认为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 需要有勤勤恳恳为之服务的千百万领导者, 也就是说, 领导者是人民群众需要与利益的代表。人民群众之所以需要领导, 是因为领导者能够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并在其中进行组织、指挥、控制、协调, 这是人民群众需要领导的原因, 也是领导者最基本的功能。因此, 周恩来把领导的全部意义归结在“为人民服务”之中。这5个字不仅是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而且是周恩来所揭示的领导与被领导相互依存关系的核心, 正因为人民群众需要服务与领导能够提供服务, 才会构成领导活动。

再次是无私无畏, 周恩来在延安整风时期曾这样评价自己在这段时间的表现:“经过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锻炼, 坚定了我对革命的信心和决心, 我做工作从来没有灰心过, 在敌人公开压迫下没有胆怯过。”他始终坚定不移地信仰共产主义, 相信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

最后是终生奋斗, 最令人敬佩的, 莫过于周总理对其信仰的忠贞不贰, 作为一个共产党人, 周总理把共产党党员最根本的一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完完全全地, 不折不扣地, 毫无保留地坚持到底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周恩来想到的仍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仍是工作和他人, 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周恩来说得很好:“我们爱我们的民族, 这是我们信心的源泉。”我们青少年要懂得“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道理, 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中, 坚定中国梦的信念。当下的中学生, 应该争做一名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人, 平时认真学习之余, 多参与社会实践, 走进周恩来纪念馆和童年读书处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引导学生践行周恩来的爱国精神。学校按照班级展开, 每年定期派一些志愿者到这以上基地担任义务讲解员, 一方面协助展开周恩来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另一方面, 使学生在宣传周恩来精神中得到熏陶与感染。“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每位学生应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实现人生价值。

二、以“严细精神”引领学生, 处变不惊

“小事不小, 以小看大”。这是他严细精神的特点之一。周恩来说过, 毛泽东、邓小平是“举重若轻”的帅才, 而自己作为执行者, 只能是“举轻若重”。他说过:我多管些具体的事, 就可以让毛主席有更多的时间考虑一些更大的问题。毛泽东也称周恩来是“确有吐握之芳”, “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周恩来说的“举轻若重”的“轻”是指平常的小事, 普普通通的事;“重”则有丰富的内涵:一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二是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三是周到全面、不失偏颇。实际是把“小事”看做是“大事”、重要的事情处理。在工作方法上, 把“大事”与“小事”辩证地看。他的工作作风是事无巨细, 件件处理得井井有条。

周恩来为了“中华之崛起”, 矢志不移, 奋斗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 他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无论在大革命失败后, 在白色恐怖的地下工作环境, 或指挥红军过雪山草地脱险境的艰难困苦年代, 他“亦勇亦智永向前, 千难万险只等闲”的故事, 学生从中学到这样一个道理:处变不惊, 是一个人大智大勇、有胆有识的集中体现, 也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必须具备的品质与素养。通过该精神的培养, 学生今后在人生的征途上, 无论遇到多么复杂、多么险恶的情境, 都要做到处变不惊, 沉着应对, 用自己的智慧与胆识开拓新局面。

因此, 班级可以在教室的黑板报上, 举办“周恩来生平事迹”展览, 让学生真正读懂周恩来, 走近周恩来。同时积极创建“周恩来班”, 让周恩来严细精神哺育学生健康成长, 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周恩来精神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

三、以“创新精神”引领学生, 追求真理

周恩来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他慎思明辨, 反对迷信盲从, 敢于独立思考, 崇尚科学, 敢于创新。他具有出众的智慧, 临危不乱, 多谋善断。早在1918年, 周恩来就直接抒发了他的宏愿:“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思想要自由, 做事要实在, 学问要真切。”这是他经过青年时代的灵魂挣扎而确立的新的精神支撑点。

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即主张慎思明辨, 对各种学说要“深究而悉讨”, 不能浅尝辄止, 人云亦云。他对孔子儒学、耶稣教义和佛家经论都敢于大胆怀疑, 主张破除迷信, 反对盲从。他明确区分科学与迷信的界限, 说:“迷信与信仰何别?别在其所信的理论与方法, 能否用在实际上来试验, 换过来说, 便是能否合乎科学精神。”这实际上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重大命题, 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光辉。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 更坚定地崇尚科学, 反对迷信,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周恩来不仅敢于自我批评, 而且善于自我批评, 即批评的时候“要注意和整理, 要有发现和创造”。他在作自我批评时, 并不满足于揭露、认识、改正自己的错误, 而是在检查错误事实、剖析犯错误的原因和探求改正错误的措施等环节中, 力求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进而有所创造。

为此, 班级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 开展相关的周恩来精神的主题班会活动, 此外, 班主任可以向学校申请, 邀请国内和省内外及学校有知名度的研究专家, 及时更新周恩来精神研究的理论知识, 甚至曾在周恩来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 周恩来的亲属来学校讲授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四、以“修身精神”引领学生, 立德守纪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时, 他的作文《尚志论》:“不私于个人”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在《第十次毕业同学录》中, 对他有这样一段记载:“君性温和诚实, 最富于感情, 挚于友谊, 凡朋友及公益事, 无不尽力。”这说明他在学校里善于团结同学, 热忱帮助同学, 与很多同学结为知心朋友。此外, 他是学校里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的模范, 他参加革命后, 又成为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模范。因为周恩来喜欢广交朋友, 他常说:“相勉以道德, 相交以天真, 相待如兄弟。”在南开学校期间, 他积极发起与组织各种学生团体, 把广大学生团结在一起。然而当下的中学生中崇洋排中, 忽视理性;注重娱乐, 崇尚反叛的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 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教育中, 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工作中, 都应当渗透周恩来的自律修身精神, 它是成为“四有新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以周恩来为榜样, 人人争做团结互助的模范, 个个争做遵纪守法的标兵, 让团结、守纪在全校、全社会蔚然成风。同时开展“小手拉大手, 小眼瞪大眼”活动, 在班级中组织社区公益活动, 以“行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周恩来精神闪烁在校内外。

五、以“奉献精神”引领学生, 无私奉献

周恩来的一生, 是坦荡无私、淡泊名利、一心为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首先是一心为公, 淡泊名利。周恩来到中央苏区时, 尽管大家由于折服其才能而推荐他做红一方面军的总政委, 但他执意不肯, 而强调毛泽东的经验与长处, 坚持重新任命毛泽东为总政委。在遵义会议上, 他作为“三人团”成员之一, 在全力支持毛泽东的同时, 主动承担责任, 自我批评, 避免会议可能出现的僵局, 确保会议成功。会后, 他作为“党内委托在军事指挥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自觉退居助手的位置, 让毛泽东全权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 确保毛泽东在党内军队的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

其次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周恩来曾说:“人民的世纪到了, 所以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 团结一致, 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了民族的解放, 他南征北战, 出生入死, 临危不惧, 处险从容。为了国家的强盛, 人民的幸福, 几十年如一日, 日理万机, 三更未眠五更起, 紧张、不知疲倦地在工作。1972年, 身患癌症的他仍抱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以古稀之年, 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 常常连续工作几个昼夜, 累了只能扶着椅子歇歇, 生怕“一坐下就会睡着”。他投身革命的大半个世纪里, 倾心血于人民, 尽赤胆于祖国, 唯独没有自己。他真正地成为世人钦羡的“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为此, 在周恩来诞辰日、周恩来逝世纪念日, 班级可以举行诸如“我所了解的周恩来”、“追寻周总理的足迹”等演讲比赛, “你的书, 浸润我们心灵的报告会”、“读总理故事, 学总理精神”朗诵会,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签名活动, 等等。从追忆他的活动中, 感受总理的拳拳报国之心与奉献精神。

梁衡在《大无大有周恩来》一文中, 对他的精神进行完美阐述, 因为他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最好继承者:儒家的入世、忧患、追求道德自律与完善;道家对公民利禄的超然和达观;墨家的勤苦和为群自我牺牲的精神;纵横家的审时度势的聪明才智;法家的严谨务实、创新进取品格都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影子。因此, 以“恩来精神”引领学生成人成才非常有必要,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使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

参考文献

[1]张寿春.“周恩来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科学价值[J].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153.

中学德育教育 篇9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育,德育教育,自信心

德育功能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功能, 让中学思想政治课真正回归德育本性极具现实意义。从实践层面看, 要充分挖掘教材, 认真开展教学活动, 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要努力探索好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要让学生在关注时政新闻的乐趣中接受德育教育; 要让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延续到课后, 以重建自由的道德的精神家园。

一、充分挖掘教材, 认真开展教学活动, 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 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 从而确定德育目标, 同时摸清学生的实际, 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际与理论联系起来, 使学生具体地懂得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分清真善美、假恶丑。如经济生活中的效率观念、诚信观念、消费观念和发展观念等的教育, 政治生活中国家观念和公民素养的教育, 哲学生活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文化生活中民族精神的弘扬等。另外, 教材中还有许多名言警句, 我们要充分利用, 有些句子的本意学生并不能理解得很透彻, 这就需要教师讲解分析, 这些富有哲理而优美的词句, 会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不轻易舍弃。总之, 现有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大有德育教育的潜力可挖, 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注意落实德育方面的内容, 时时做个有心人。

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渗透

首先要鼓励学生, 让他们能充满自信心。这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可见自信心在人生通往成功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与自信心相抵触的是自卑感, 它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 处理不当, 会影响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损坏身心健康, 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绊脚石。因而, 要帮助学生克服与防止自卑感的产生, 培养与树立自信心。

那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那就需要我们老师去主动地、仔细地去发现他们的任何一个闪光点, 要戴着放大镜去观察、去发现, 要学会真诚地去赞扬学生, 对他们回答的每一个问题, 对他们的每一个奇思妙想, 我们都要去赞扬, 我们都要去鼓励, 这样他们才会有充足的自信心, 他们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让思想政治课具有审美性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社会愈进步, 文明愈发展, 人们的爱美之心越强烈。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与日俱增, 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相应地必然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追求美的满足和享受。这已成为我国人民普遍的社会心理, 因此美早已从狭窄的艺术领域迅速地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渗透。在此背景下, 青少年对美的追求更为敏感、强烈和执著, 他们不仅用美的标准选择服饰和生活用品, 欣赏美的艺术和体育比赛, 而且以审美的眼光衡量事物的价值, 自觉地参加各种审美、创美活动。青少年学生十分强烈地要求教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他们渴望欣赏到教育美, 在审美的氛围中受到思想教育。这是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也是思想政治课发展的一种趋势。过去, 思想政治课教学对美的追求和利用很不自觉, 教学内容抽象枯燥, 教学方法简单灌输, 教学手段陈旧单调, 学生的情绪体验很不愉快, 致使他们逐渐滋生厌学、弃学的念头。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一种有效办法, 就是要在教学中运用美的方法和手段, 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艺术、美的生活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创设合理情景, 增强德育教育的说服力

道德教育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刚性教育。它具有的严肃性和抽象性, 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屏障, 从而降低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绪场, 让理性的道德教育在情感的氛围中展开, 能使之发生审美变形, 从而转变成为令人兴趣盎然的活动, 获得“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 高二思想政治课中“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这一内容, 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一观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并外化为道德行为? 我借助了情绪场,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 我及时引入当地的一则小故事, 然后让同学们们评论故事中主人公的一句话: “生女儿好, 我本来就怕为儿女操劳, 只要自己活得开心就行了。”评定的结果取得惊人的一致: 这种人活着对别人毫无意义!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倒霉透顶。由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较大的倾向性, 于是我接着说:“己所不欲, 勿施与人”。既然大家不喜欢这样的父母, 将心比心, 我们有何理由在将来做一个不负责任只求索取的人呢? 我们怎样活着才算有意义呢? 稍作停顿引发悬念, 我写上板书: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由于上课一开始所设置的情绪场的作用, 该课的理论讲述就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五、行为要模范

由于思想政治课在加强德育教育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因而政治教师的政治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意志作风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 对于青年人的心灵, 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因而教师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 要为学生树立榜样,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知行统一。比如, 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 自己却斤斤计较; 讲遵纪守法, 自己却迟到早退, 这样学生就会怀疑教育的真理性和教师的人格和修养, 进行德育教育就没有说服力, 所谓“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作为一名政治教师, 必须“讲政治”,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不糊涂、不迷航, 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 必须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必须为人正直, 正派, 不被世俗尘埃所染, 不为金钱物所动,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总之, 中学政治教育中德育教育的融入并非朝夕之事, 不仅需要专家的调查研究, 更重要的是各位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推广, 两者结合, 才能更好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方式, 使中学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深入学生头脑, 起到德育教育的本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小红.学生品德问题与教育方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德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 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 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学校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以素质教育为总体目标, 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 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将德育研究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工作重点, 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但是当前学校的德育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 中学德育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 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落实。传统教育的阴影短时间内还无法消除, 部分学校仍十分注重学生的智育, 即使推行素质教育多年, 许多学校仍然以初、高中毕业后考上重点学校或名牌大学学生的多少为办学目标, 对德育的目标和要求较笼统, 导致智育和德育的分割。虽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但不能落到实处, 不能做到在各学科教育中有机渗透。思想政治课也只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高谈阔论, 拘泥于完成教学任务, 僵化地指导学生哪些内容该记, 哪些内容该作为理解内容, 哪些重点、难点知识需要掌握, 至于怎样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的言行似乎考虑得不多, 导致学与用处于分离状态。

(二) 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长期以来, 学校德育工作虽讲究品德教育, 但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 只是灌输空洞的、不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

(三) 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 不足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归因。

(四) 知与行分离, 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 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五) 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 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形式单一不够灵活, 方法刻板不够生动, 大话连篇。只注重资料台账是否齐全, 注重表面文章, 学生易形成逆反心理, 表现出双重人格———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不一致。

二、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对策

(一) 加强师德教育, 发挥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 首先必须具备强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热爱教育事业, 钻研业务, 提高业务水平, 时刻牢记学校对学生的要求, 牢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同学校形象紧紧相连, 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其次必须具备创造力, 抛弃保守、守旧思想, 在信息瞬间万变的社会中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捕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德育;再次, 必须具备一颗平常心,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摆脱物质诱惑, 耐得住寂寞, 淡泊名利, 对那些引起人们混乱的事情能保持一种平静、泰然自若的态度。教师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会引导学生助人为乐;教师的责任心会激发学生的使命感;教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会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

(二) 重视入学教育、注重在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新入学的学生来说, 学校环境、教师、同学、课程、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而抓住这个适应过程搞好学生的入学教育, 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治课教学一定要结合当前形势, 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 教师还要利用这种角色转换, 施以合理的引导, 帮助学生正确角色定位, 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除了专门的政治课外, 德育还应针对不同学科特点施以教学, 任课教师一方面要重视以教材为基础的知识传授, 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确立他们学习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 坚持“内因依据论”原理, 将社会需要、历史责任、人类理想、社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和外因作用转化成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 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情感, 从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 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认识人生, 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明白道理, 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三) 抓好常规、抓好细节。中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在常规教育, 效果则体现在细节上。常规教育应以中学生守则为基本要求, 根据学校实际和特点再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做法,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如果没有细化、没有可操作性, 只停留在口头上, 则是没有效果的。细化的目的是让学生的行为符合基本的行为规范, 并使它落到实处, 取得实际效果。自从逐步贯彻新课程标准以来, 中学教材的课程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 更注重贴近学生、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重视对学生美好品德的培养。因此, 可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学生一日常规、课堂常规、自习常规, 将要求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利用学校的广播、橱窗、黑板报、活动课等宣传工具,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 注重实践, 体验过程。学校德育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做到“三个结合”, 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 形成良好的校风。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最基本的是要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 但仅靠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应先讲具体的小道理, 再讲大道理, 小道理服从大道理。事实告诉我们, 为个人考虑的小道理要讲, 但为班级、为学校着想的大道理更要讲, 如果跳不出个人或小集团的圈子, 就容易迷失方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 不要一味地说教, 要做到就事论事, 要求学生不能只知道说对方什么什么不好, 而是要他们先想想自己哪儿做得不对, 然后换位思考, 想想应该怎么做, 在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 从班级的角度出发, 想想这样做在班级会造成什么影响, 对班级的荣誉会有什么危害。这样, 学生更容易认识事件的危害性,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中学教育德育渗透浅谈 篇11

那么,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自身工作中不失时机,不遗余力地展开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呢,下面,在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基础上,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首先,德育教育重在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最活生生的人格榜样,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生活者,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比如,禁止学生抽烟而教师却在教室、在公共场合、在学生面前毫不避讳地抽着;严禁学生上课迟到,而教师确常有迟到早退现象。试问这样的德育教育会收到什么效果呢?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它的道德目的。

其次,德育教育重在实实在在。学校对德育最为强调的就是要“实实在在”——实实在在地贴近学生。人们生活在“生活世界”中,任何离开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如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一种道德教育信念从小予以熏陶,也未尚不可,但要作为一种道德内容或行为去予以贯彻或训练,这就未必会有成效。因为一个人若没有经历过远离祖国或亲友的切身体验,他就很难真正领悟“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正涵义。因此,把一些成人世界中都难以理解或做到的道德理念,却叫一些没有任何生活体验的未成年孩子去理解,其起到的只能是事倍功半的作用。

为此,对中学生的道德要求而言,其内容应更多地限于行为举止的训练、是非善恶的辨别等,这样一种水平的道德内容才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容易触摸并善于理解和做到的。

第三,学校德育教育追求的效果应是“时时刻刻”——时时刻刻地进行渗透。学校要创建一流的校园环境,用一流的环境氛围熏陶学生的公德意识。任何道德光靠说教是教不出来的,只有让学生通过生活的实例,来进行善恶对比,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如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行科技活动、文娱活动、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通过定期请校外辅导员、党政干部、先进模范人物、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改革形势、革命传统等方面进行教育;也可以建立校内外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基地劳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接触社会,受到教育。这些各式各样的活动、教学、实践,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到了课内课外、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所有环节、所有时刻。这样德育就不再是以前那副呆板的说教面孔,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

面对学生的德育现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多想想我们为学生做了什么,做了多少。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要像冬天里的一把火,不仅能温暖学生,而且能点燃学生的生命。除去传授基本的书本知识之外,德育教育将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关于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 篇12

一、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结合

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 也是社会、家庭的重要教育内容。学生生活在社会当中, 社会、家庭是最好的教育领域, 通过平时的日常行为习惯教育, 可以更快的提高学生的德育情操。父母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从孩子的幼儿时期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开始播种。合格的父母应具备与时俱进的理念、正确的教导方法、健康的积极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做事做人的方法。从学校这个层面出发, 学校要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 增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引导, 增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从小事做起为他人着想。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的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要有良好的师德和高度的责任感。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以身作则, 起到典范的作用。教师在工作中要用真诚的心去面对学生。教育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 教育必须要对学生真心实意, 用教育的爱、关怀去帮助、感染学生,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感恩的教育。

在教学中不轻易的放弃每一名学生, 工作中细心的对每一名同学都进行观察, 发现每个学生的人格特点, 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对学生多进行表扬, 通过鼓励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成长。

对有不足的同学, 要对症下药, 仔细分析学生的问题所在, 并进行针对性的帮助教育, 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教师也要善于转换角色, 经常进行换位思考, 力争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和机制, 形成良好的班级管理风气。在这种良性的管理机制下, 学生才能更好的受到德育教育, 在公平、客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在德育教学中要通过不同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

我们学校高职班的一名学生, 平时我行我素, 散漫, 没有上进心。漠视老师劝导, 顶撞家长, 不认真学习, 拒绝参加高考, 孩子的父母已经失去了对他的信心。雅安地震后, 学校通过集体收看报道, 捐款捐物, 谈感受等各种方式进行爱心教育。这名学生在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同意后去四川做志愿者, 他亲眼目睹了一座座房屋成为了断壁残垣, 听到了同胞们在生死边缘的呼喊, 看到了救援官兵们奋不顾身的扑救, 感受到了那心灵的震撼。当他回到家的时候, 已经和从前判若两人。他通过自己亲身的经历了解到了生命的可贵, 人生的意义。他告诉妈妈说:“妈, 我要努力学习, 考大学。”他的妈妈看到孩子真的成熟懂事了, 幸福的哭了。通过这个发生在身边的实例, 在德育教育中, 学校和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学生自身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义务劳动, 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机会, 让他们走出课堂, 学会去帮助别人, 学会理解沟通, 学会付出。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在课本中学不到的经历。让他们知道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幸福的含义。

现在的中学学生缺乏独立能力, 缺乏自理能力。也就是缺乏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独立劳动、独立生活的能力。大部分的学生是独生子女, 从小到大在长辈的过度关爱中成长, 家长们铺平了孩子前进的道路, 只要孩子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其他的事情都有家长代劳了。学生们几乎没有机会独立分析, 独立去做事情。针对这个问题, 老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冲破潜在的寻求帮助的意识, 不断的历练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各项活动, 提供给学生历练的机会, 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 自己承担不同的角色独立去完成各自的任务。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 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 养成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有报复、有理想、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为了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 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可用之才。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9 (08) .

[2]蒋平, 叶时银, 官后发.中学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问题探讨[J].科技广场, 2007 (08) .

[3]肖志红.中学生德育教育策略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2) .

[4]崔世斌.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J].新课程 (上) , 2013 (03) .

上一篇:资本形成下一篇:创新育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