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育人的方式

2024-10-18

创新育人的方式(精选6篇)

创新育人的方式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上,更重要的应该放在对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对社会的认知度和对新技术发展趋势的敏感性上,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可见,德育应始终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以服务为宗旨”,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把“学知识”与“学做人”有机地结合,教育学生立德做人, 成才先成人,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一、在管理中育人

管理育人在学校工作中受到普通关注,并发挥着显著的育人作用。管理育人是学校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通过管理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教育影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1.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校长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负总责,由德育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带头,形成德育处、大队部、班主任为基本框架的德育工作机制,确保学校德育工作得以正常开展。学校首先要从强化依法从教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做起,带领教师认真学习了《新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法护》等教育法规,倡导教师拥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同时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并将其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之中。

2.抓好班主任的管理,发挥指导作用。学校要以班主任工作这条为主线,通过晨会课、班队会等形式开展德育教育。如利用每月一次班主任例会,结合班级谈感想,积极开展“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学习与研讨,提倡教师间进行德育经验的交流等。

3.加强大队干部的引导,发挥榜样作用。大队干部、班干部在学生中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他们应该是同学的榜样。德育处和大队部要定期对大队干部、班干部进行培训,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带动更多的同学一起进步。

二、在服务中育人

“以生为本,服务育人”,每一位老师要学会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以服务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为根本出发点, 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以优质的服务感染学生,对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道德示范,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

1.关爱每一位学生。全体教师要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时时处处关心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差生、违纪学生老师不能急风暴雨式的一味训斥,而是和风细雨式谈心说教。要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并发现其闪光点,并给予积极引导、点拨。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有耐心,爱心,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取观,树立远大理想。“情暖人心,爱洒校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老师的温情。

2.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学校教师人人都要成为德育工作者,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各科任老师要充分发挥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相统一,灵活随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理想与信念,进而转化为发愤学习,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3.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要定期举行家长学校活动,每一位老师要充分利用空余时间、节假日进行家访或电话访谈活动,让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参与到对学生的督促和管理工作之中。例如:“学校开放日”、“家长护学岗”志愿服务、“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就能让学校、学生、家长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三、在环境中育人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在人的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因此,学校要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努力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此来影响人、感染人、教育人。

1.加大环境建设。学校要舍得对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的投入,做到校园无空地,处处都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

2.加强环保教育。在校园绿化,环境改善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从节约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教育入手,教育学生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3.注重文化建设。学校还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楼内外,要到处可见学校的规章制度、标语、名人名言,让学生在美丽文化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滋润。学校还可以开展“美丽班级”的评比。生机盎然的绿化角、整齐漂亮的图书角、图文并茂的队角、书香浓郁的文化外墙……学生在班级文化 与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下,一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在活动中育人

德育活动具有育人功能,它能公开或潜在地给学生们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吸引、熏陶和改造,对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生机勃勃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更符合孩子们快乐的天性,形象具体,更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巩固、扩大课堂知识, 更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开发智力,还可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转化成行动,陶冶情操,磨炼意志,更好地贯彻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达到“学知识”与“学做人”共同提升的目的。

1.安全教育活动。学校要始终把安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可以通过黑板报、手抄报、橱窗、红领巾电视台等文化阵地广泛宣传安全知识;通过安全专题报告会、主题班队会、知识竞赛、参观展览,使学生了解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通过安全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2.礼仪常规教育活动

(1)用好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开学初,学校要根据实际制定好“国旗下讲话”计划表,每周安排一位老师作“国旗下讲话”。另外,学校要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加强学生的礼仪常规教育。

(2)充分发挥班级主题班队会的教育功能。主题班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班队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礼仪教育,对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体育艺术教育活动。学校要有计划开展好晨曦少年宫兴趣小组活动,并定期开展春季田径运动会、冬季三项比赛、艺术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丰富校园生活, 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宽容。

4.节日主题教育活动

(1)开展主题感恩活动。学校可利用“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感念师恩等教育。鼓励学生帮父母倒一杯温暖的茶水、为父母揉一揉酸楚的肩 膀;鼓励学生为老师唱一首歌、做一张贺卡。一个个小小的举动,将会给学生留下很多难忘的记忆。

(2)开展缅怀先烈活动。每年清明节前夕,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附近的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在低沉的哀乐声中, 学生们会感动于先烈们的献身精神,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产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3)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作为学校,我们要发挥传统节日的教育意义,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进中秋”交流会、“我与家人寻找记忆中的春节趣事”……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4)开展六一系列活动。“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学校要本着“以人为本,体现欢乐童年”的主题,以真正把“六一”节还给儿童,让儿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为出发点, 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红领巾义卖、儿童节才艺展示、儿童节畅想绘画比赛……一个个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活动,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节日生活,又起到了教育作用,体现了“在活动中成长,体验成功的快乐”的育人宗旨。

5.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1)利用德育基地,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感恩。每年的重阳节前夕,辅导员老师可以带着学生们到敬老院开展敬老爱老活动。打扫卫生、载歌载舞、捶背聊天……在给老人带去欢乐的同时,学生们更能体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中华美德的真谛。

(2)利用假期走进社区,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

社区既是少年儿童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也是少年儿童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重要课堂。利用孩子们的假期,学校可以和社区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网格好书分享”、“优秀童谣传唱”、“绿色上网,志愿者在行动”、“青春正红,梦想起飞”、“迎新年,送温暖”……一系列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学校,融入社区,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关心他人,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在管理中育人,在服务中育人,在环境中育人,在活动中育人。德育如冬日暖阳温暖着每一个学生,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每一个学生。育人为本,春风化雨,孩子们将在自育、自理、自治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构建“三弘三品”育人方式 篇2

德育体系框架的建构

围绕“弘”文化内涵搭建框架 “弘”的基本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假借为“宏”。大的(现多作宏) 弘,大也,如弘绩(伟大的功绩);宽宏:如,弘方(宽宏方正),扩大,推广,光大。弘,大之也。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其实弘道的“弘”不是外在的行为,而是反身而诚以自尽其性,从而尽人之性、物之性,以至参赞天地之化育。根据“弘”的基本文化内涵,笔者初步选定“弘方、弘恕、弘绩”作为德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因在可操作和易于理解方面略显单薄,为突出可针对性,后来补充进“品行、品格、品位”,于是构成了“弘方品行、弘恕品格、弘绩品位”这样相互并列有分层递进序列,总称为“三弘三品”。从词性和词语的含义上看,这三组短语构成偏正短语,中心一次指向行为、品格和成效,而且每种境界都有具体的达成标准,构成德育体系的总体架构。

遵循德育序列化原则分层递进 德育序列化就是按照《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按照科学的顺序进行分解和排列的一种做法和思想。“三弘三品”的“弘方品行、弘恕品格、弘绩品位”是分层递进的序列。第一,三个层面分别针对初中的三个时段,从行为规范养成到良好人格的完善再到以成效体现的人的全面发展,这本身体现了对人的发展规律的遵循;第二,目标的建立也体现了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第三,在达成的手段上,本着从基础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同样是学生身心发展顺序的客观要求。

德育体系目标的确定

围绕“三弘三品”体系,规划学生培养的理想目标为“博学笃志,豁达乐观”;现实目标为“三好学生”。现实目标是具体的抓手和平台,根据本培养体系的标准,三项子目标的预期要求如下:一是弘方品行要求班容、班貌、整洁,仪容、仪表得体,升旗、出操规范,卫生保洁常态,饮食卫生健康;二是弘恕品格要求达成交通守秩文明,用语、休息文明,为人处世文明;三是弘绩品位要求达成课上守纪规范,课堂学习专注,课后作业认真,学习成绩优异。每项子目标的达成都有具体的标准、操作手段或相关规范。围绕总体目标,强化三方面的手段。

第一,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管理制度,规范、完善德育管理体系;组建各级各类学生干部群体、学生文明督查队、学生志愿服务小分队,初步建立健全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着力开展关于出操升旗、食堂就餐的规范养成系列活动,并确保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注重班主任研修专题化,努力办好班主任工作室,依托班主任工作室、师徒结对等构建班主任自培体系的操作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班主任工作研讨沙龙等形式提高班主任技能。

第三,完善学生发展性评价,过程与阶段小结结合方式得以落实,全面而完整地记录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全体学生的成绩和品德素养得以提高;“三弘三品”的德育培养体系得以完善并初见成效;班主任和德育导师的水平得以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构建具体育人方式

行为规范养成(认识自我) 围绕“弘方品行”标准,深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班级管理,落实好行政值日、教师值日、学生值周等,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班容班貌、学生礼仪风貌检查,让学生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主题活动锻炼(完善人格) 围绕“弘恕品格”标准,结合主题节假日,深入开展“四节”活动内容,即“文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进一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充分发挥学校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努力营造健康文明、活泼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教育平台,同时组织小报、黑板报、征文、演讲等比赛活动,使大量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提高修养,完善人格。

实际成效展现(走向社会) 围绕“弘绩品位”标准,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实效性,主要完善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开辟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有所收获,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游历和“阅读”过程中,享受神奇和惊喜;二是依托团队组织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心帮扶、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三是结合学校“学讲练循环学习法”课改的开展,强化后进生的教育管理;四是依托“弘品”系列考核标准,加强优秀表彰,树立典型,惩罚不足,逐步形成一套奖惩机制,适时展现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王桂凤,修玉德.深入开展德育序列化教育,建立德育工作新体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5(S1):37.

[3]李海洲.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柴璘.强化三种意识,培养良好品德[J].学园,2013(29):172.

创新育人的方式 篇3

1 无意识育人的内涵

无意识范畴 (unconsciousness) 是由心理学巨子弗洛伊德提出并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出现于心理学领域的, 指的是人自己的意识所不能触及的心理过程或精神状态。弗洛伊德认为, 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结构不仅包括意识的部分, 还包括无意识的部分, 并且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部分;在二者关系中, 无意识比意识更广阔有力, 更原初、更根本、更重要, 因为它包含着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 这些内驱力包括原始的冲动、本能、欲望, 其中最重要的是性欲[1]。抛开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中泛性论的生物学局限性, 无意识理论对帮助人们全面认识人的精神心理现象还是极富启迪意义的。因为它明确揭示了无意识也是一种意识, 只不过是一种未被人意识到的意识, 是人们意识阈限下对客观事物不自觉的一种主观反映, 有着比意识领域更为广阔的空间。

无意识育人就是建立在人的无意识心理发展规律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理论, 指的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原则, 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教育情境氛围, 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影响, 进而产生相应的无意识心理倾向并受到教育。显然, 无意识育人不是纯粹的自然主义, 它是依循自然法则和受教育者的认识规律, 进行意识引导下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因此, 无意识育人对教育者来说是自觉的、有意识的;而对受教育者来说则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基于对无意识育人的学理分析, 可以发现, 渗透性、潜隐性、间接性、平等性和愉悦性是无意识育人具有的鲜明特点, 这些鲜明特点恰恰彰显了无意识育人的独特优势所在[2]。

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中的无意识育人则是指教育者将医疗实践中科学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人文理念以及医德标准等教育内容通过预定的方案自觉地设置于一定的环境、氛围或载体并渗透到医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引导医学生去感受和体悟,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进而收获心灵的升华、情感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

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领域, 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中的无意识育人方式确确实实在对医学生无时不刻地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正因为如此, 无意识育人方式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更不是有意识育人方式的附庸, 它完全有理由成为创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方式、实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一个独立的教育领域。

2 无意识育人在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任何一种教育, 受教育者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 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这条规律是教育技巧的核心, 是能够通向心灵之路的基础[3]。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思想恰恰指出了在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中无意识育人的重要作用。

2.1 无意识育人能够有效消除医学生的逆反心理

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 使医学生在以后的医疗工作实践中能够秉持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敬畏生命, 尊重生命, 关爱生命, 真正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然而, 这种教育意图如果过于强烈且一味的采取“填鸭式”的生硬理论灌输往往会引起医学生的逆反心理, 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教育过程中如果劝导性非常明显且强度过大, 受教育者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 于是就会激起对这种教育影响的抵制效用。“无意识教育不是开门见山的直述说理, 不是引经据典的直率劝导, 不是把道理和要求直接地告诉学生, 而是把教育的意向、目的潜藏在与之相关的载体之中, 论道而不说教, 使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通过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 悄悄润入学生的心田, 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 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顿悟, 逐渐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品质、理想信念、性格气质[4]”。显然, 无意识育人能够极大地淡化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中正面说教的灌输痕迹, 消除或避免由此而产生的逆反心理, 使医学生在愉悦、自由、兴奋、暗示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 受到感染, 从而在无意识育人的教学实践中实现诗意的栖居。

2.2 无意识育人能够有效激发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 尽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识的占有量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或不对等, 但二者的人格属性却是完全平等的。如果教育者仍基于自己占有的信息优势还习惯于传统的“我教你学, 我讲你听”的显性权威教学模式, 必然难以激发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主动性。并且在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当今时代, 人们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而能否满足医学生的自我、平等、民主等诸多心理需求同样在很大程度上既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参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热情, 也直接关乎着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最终效果。无意识育人注重启发和引导, 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都是教育的主体, 要求在相互尊重的环境氛围中每个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因此, 在这种预设的民主平等的教育情境氛围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上下尊卑之分, 他们只是自主选择、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且相互影响。显然, 无意识育人所具有的平等属性能极大地满足医学生的自我心理需求, 必然能够有效激发医学生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感知度和参与热情。

2.3 无意识育人能够有效贯彻和实现生活教育理念

生活教育理念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基本教育理论, 贯穿和涵盖着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始终。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 是生活决定教育,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也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5]。无意识育人可以渗透、贯穿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个环节。只要教育者精心组织教育载体并将这些载体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设置于课堂和医学生的生活环境之中, 医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依据教育者的意向而接受教育影响。因此, 无意识育人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使教育由封闭转向开放, 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联结, 实现了随时随地、不间断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这种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的无意识育人活动无疑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3 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中实施无意识育人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无意识育人的基本原则, 指的是人们依据无意识育人教学实践的客观规律, 在总结无意识育人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确定的实施无意识育人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正确掌握并遵循无意识育人的基本原则是有效实现无意识育人目标的重要认识论前提。

3.1 有意性原则

让受教育者在“无意胜有意”、“无声胜有声”、“无教胜有教”的教育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影响是无意识育人的固有优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意识育人是无目标、无计划、无原则、无组织的随意而为。前已述及, 无意识育人对于受教育者而言的确是无意识的, 但对于教育者而言恰恰是有意识的。因此, 在实施无意识育人过程中, 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有意性原则, 增强无意识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根据医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等特点, 精心设计教育载体, 明确教育目标和教育意向, 有计划、有组织地予以开展进行。

3.2 方向性原则

一部绚丽多姿的人类教育发展史已经表明, 不蕴含特定教育目的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教育必然要培养出符合不同时代、不同阶级需要的人才。教育目的的客观存在性无疑决定了现实中的任何教育必须坚持明确的方向性原则[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无疑承担着培育医务人员高尚医学人文素养和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再者, 伴随当前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不可逆性, 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精深的医学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必需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因此, 作为高等医学教育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无意识育人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要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相一致, 与高等医学教育目标相契合。

3.3 综合性原则

提出无意识育人且加强无意识育人的研究, 并不是说有意识育人就无足轻重、就不需要了。教育实践一再告诉我们, 人的整体素质的形成、提高, 并不是自发的, 而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主动接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既需要依据某些客观规律实施有意识育人的渐进而成, 又需要因实施无意识育人而产生的环境和氛围的“软约束”。因此, 无意识育人与有意识育人是教育的一体两面, 二者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的实现。这就要求在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综合性原则, 实现无意识育人与有意识育人的灵活结合且共同运用, 而不能任意抬高其中一方的作用, 更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

4 无意识育人在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他山之石, 尚可攻玉”, 无意识育人自身所拥有的独特优势, 正是我们创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方式所必须的。因此, 深入挖掘并科学掌握无意识育人在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实施方法是做好无意识育人工作的重要方法论保证。

4.1 榜样引导法

榜样引导法是指教育者通过树立先进典型, 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优秀品质和高尚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医学生, 提高医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人文觉悟的方法。榜样引导法的特点是将抽象的理论观点、原则规范和人文理念具体化、生动化、人格化, 使医学生从这些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真实性的先进典型中受到生动形象的教育, 从而有利于激发起医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 促使医学生在学习、对照和效仿中自觉地生成高尚的医学人文素养。具体而言, 榜样引导法可以通过杰出典范、先进典型、教育者示范等几种形式组织进行, 这其中尤以教育者示范对医学生的影响最为经常、最为直接。“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因此, 教育者只有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和模范行为带动、影响医学生, 医学生才能在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中耳濡目染、经常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在内心深处自觉地生发出求真、向善、崇美的内驱力。

4.2 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利用各种情境中的教育因素, 特别是教育者自觉设计的医学人文教育情境, 对医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 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医学生高尚的医学人文情感, 从而提高其医学人文素养的教育方法。“医学人文情感是个体基于一定的医学人文认识对现实医疗实践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时产生的爱慕或憎恶、信任或疑虑、同情或反感、喜悦或痛苦等情绪态度体验”[7], 它在个体医学人文素养的生成中发挥着动力功能作用, 而情感陶冶法对于培育医学生的高尚医学人文情感能起到催化推动、感化熏陶和共鸣沟通等作用。因此, 教育者只有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 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 同时注重提高医学生的审美能力, 才能在以境育情、以情育情、以艺育情等诸多种医学人文教育情境中充分展现情感陶冶法的无限魅力, 最终实现“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的无意识育人效果。

4.3 期望暗示法

期望暗示法是指教育者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将各种善意的期待与爱传达给医学生, 使医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著名实验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 教育者只要诚心诚意地寄希望于受教育者, 那么受教育者就有可能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去发展。期望意味着信任和关怀, 意味着鼓励和爱, 意味着一种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 只要期望切实可行, 并且富有激励性, 坚持恒久性, 教育者就可以将这种期望通过各种含蓄、间接的方式传达给医学生, 医学生就可能在这种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充满自信地将期望逐渐地转化成一种教育现实。

4.4 社会实践法

社会实践法是组织和引导医学生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医学生主观世界的教育方法。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活之树常青。要真正领悟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要义与真谛, 必须联系实际, 到实践中去学习、体验和运用。社会实践法可以通过实践的形式让医学生加深对医学人文知识的理解和体悟, 从而将其内化为自身思想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 社会实践法还可以启发医学生的思维, 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医学人文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树立正确的医学人文观。因此, 在各种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公益活动中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法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天然优势, 必然有助于医学生在无意识的教育情境中实现思想的升华, 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操的陶冶, 从而最大程度地增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807.

[2]陈志厚, 王剑兰.无意识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3) :144-146.

[3]王小锡.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4:135.

[4]杨能山.论无意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湖南社会科学, 2006 (6) :166-168.

[5]钱焕琦.中国教育伦理思想史发展史[M].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8:505-506.

[6]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127-128.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工作创新探讨 篇4

【关键词】高职 实践育人 工作机制

实践育人模式的探讨,是对高校育人方式方法的完善,也是推动学生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始终把育人作为第一要务,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新时期育人工作的新特点,结合专业实际,创新实践育人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以人为本,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90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自我教育能力相对较差,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且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情况的学生遇到的问题又有差别。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可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师生见面会等形式,准确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并结合大学生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性健康知识的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实训基地和企业,请技能名师来校讲学的办法,让学生增强在大学的学习、生活的信心和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将来就业目标的认知。学校要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加大毕业生的就业前心理辅导工作。同时,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在企业和社会活动之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讨实践育人管理新模式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工作是全方位的。学校要积极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要求教师、辅导员、学生全员参与,实现学生从入学第一天到毕业离校的全程辅导,从思想、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关注、关爱与支持。同时,努力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与统一,从学院领导至普通教职工都必须投入育人工程,以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创新大学生管理模式

学生管理模式的合理程度和学生工作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学校的学风与和谐校园的建设,而且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高职院校应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着力整合人力资源,以学院党总支部书记牵头,辅导员为责任对象,学生干部为主线,各班班干部为基础的分层管理的模式,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1.班级督导制。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院领导可分别蹲点各班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解决专业问题、人生成长和心理情感以及人际交往、娱乐活动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同时对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2.实行辅导员助理制度。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工作,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学习顾问等工作。辅导员助理工作的开展,不仅增加了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拉近了辅导员与普通学生之间的距离,架起了师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三、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提高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实践育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增强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要将课堂理论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及实境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二)强化校内外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从刚入校的军训生活到校内外的各类活动,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途径。如:以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义务劳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大学生勤工俭学等活动开展的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感恩、文明礼仪、珍爱生命等主题教育;以能力为导向,提高专业素质为目标的各级各类竞赛活动等,既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职业阅历,并提高大就业竞争能力。

四、狠抓队伍建设,为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和本职要求。确定辅导员以专业化教育作为前提,实现教育的职业化,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学术研究能力,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保证。

(二)加强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上,首先是严格把好干部选拔关。其次是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如通过文书写作、演讲、礼仪和计算机的操作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再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及社团活动,参与相关制度的制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呈生.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推动学生工作科学发展[J].中国科技教育,2011(03).

创新育人的方式 篇5

一、全人教育办学思想的内涵

全人教育从教育的内涵来讲, 首先是人的教育, 指向基于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主要包含着全人教育的教育观、全人教育的教师观、全人教育的学生观和全人教育的课程观。因此, 我校把全人教育定位为:教育以人为中心, 以育人为核心, 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奠基。

全人教育的学生观:教育的主体是人, 教学的中心是学生,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作为“人”的价值:和谐、平静、合作、合群、诚实、公正、平等、同情、理解和爱, 又有作为人的各自的独特性, 具有各自有待发掘的潜能。因此, 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学生, 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是作为人的整体存在的, 有人的知、情、意、行的需要。学生是已有人生经验的人, 学生学习就是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 个体积极、多感官体念、感知、建构周遭世界的过程。学生都有自我选择、自主探究、自主表达、自主成长的机会, 依据他们的能力, 对课程和学习过程发表意见, 同时负起学习成败的责任。

全人教育的教学观, 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设计和调适学生的学习路径, 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帮助学生自主观察、亲身体念、实践感知、思考建构的过程。学生是作为整体的人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的, 全人教育的教学观应该要凸显人的整体性的存在。存在是指人全面经历现在。全人教育的理想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个人价值的模式, 是整合“以社会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找准社会需求和培养“全人”的契合点来实施教育的模式。

全人教育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学生与世界之间联系的途径”。因此, 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为每一个孩子的充分发展奠基, 我们就必须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可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 就必须整体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同时, 尽可能实现课程的经验还原、体验、提炼和丰富, 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开发实施, 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 用课程开发和实施作为发展教师、成长学生的主要育人路径。

二、育人方式的创新

基于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 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对传统的育人方式进行了创新和改变。

1. 构建以自我体念, 自主建构为主要方式, 以道德感知、道德体念、道德认识、道德实践、道德建构为内容的德育活动。构建以人的终身发展需要奠基为目的的, 围绕着学习习惯、礼仪习惯、卫生习惯、交往习惯、体育锻炼习惯、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等为内容的养成教育。

(1) 岗位体念。创设红领巾广播电视台、班干部轮换制等岗位, 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中生成与人相处、与人协作、与人学习等人所需要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交往过程中为生成求真、向善、唯美的生命价值奠基。

(2)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为培育全人提供必要的载体。我校校园面积小, 运动场地不够, 学校在二、三年级开设形体课, 四、五年级开设篮球课, 每学期举办学生班际篮球比赛, 用课程的形式让每一位龙华小学的学生习得一种运动技能, 养成一种锻炼习惯, 生成团结协作、勇敢拼搏、积极向上的情感体念和价值取向, 为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奠基。

(3) 良好习惯在做中养成。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人生。学校拟订《龙华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 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习惯进行具体的要求, 拍摄《龙华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专题片, 编写《龙华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三字经绘本》、《龙华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评价手册》和组建学生红领巾监督岗和教职工值日制度, 利用红领巾电视台的舆论监督等落实一日常规的要求。开展《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研究》的课题研究, 不断深入和提高学生习惯养成的效益。

学校改变了海南中小学普遍偏重毕业班的教学成绩, 忽略了一年级幼小衔接中的习惯养成, 造成六年级教师苦教、学生苦学, 但学习效能低下, 违背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现状。在一年级开学前一周, 组织全体学生运用“德育导行”的方式进行实施。如孩子们列队上下楼梯, 同时从教室的前后门进出, 按从高到低的顺序站好, 记住自己的位置, 同时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 做到上下楼梯靠右行, 集会列队“快、静、齐”。又如明确孩子们怎样收发学习资料, 怎样小组合作学习, 怎样举手发言, 怎样参与评价等。同时主张, 把学生学习中的好的方法不断强化为习惯。如发现哪一方面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问题, 学校会请该班班主任再利用“德育导行”的方式组织学生强化。

2. 构建以学为中心, 学生主体的生命化课堂。

我们主张, 教师要找到知识在生活中的模型, 沟通学习内容和生活、社会的联系;我们要求, 构建先学后教, 前置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需, 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终身学习;我们落实人的整体性存在的全人教育的哲学观点, 遵循“课堂是师生生命共度的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学习交给学生;我们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角色定位, 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建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是我们全人教育的教育观、学生观的具体体现之一, 也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同时, 评价的激励性和导向性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我校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一是从人的整体性发展进行评价, 二是从人的全员性发展进行评价, 三是从人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整体性发展评价如每学期进行的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学生的评比,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性评价如每学期两次的校际“学习之星、纪律之星、卫生之星、礼仪之星、班干之星”的评比, 让某一方面发展较突出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 既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 同时, 让每一位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及时获得肯定。全程性评价指学校编制《评价促进发展》的学生评价手册, 采用自评、同桌互评、家长评价对学生每天在学校的学习、礼仪、卫生、交往、自律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师分周、期中、期末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实现学生表现每天一小节, 每周一总结, 每月一评比, 评选每月各方面分别表现优秀的学生, 进行学校和班级表彰、鼓励, 让评价促进发展。

4. 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

全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课程应具有贯通性和整合性的特点。为此, 学校根据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奠基的要求, 整合课程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 构建国家、地区、校本三级课程体系, 支撑学校的办学思想。

(1) 探索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常规课程体系。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 建设魅力语文、品质数学、活力英语、健康体育、多彩艺术等国家课程。组织教师研究和二次创造来实施国家课程, 落实“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课改理念, 使课程更切合地方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发展的实际。用课程特色来支撑学校的办学特色, 用课程的系统化来系统落实办学思想, 总结和提炼各学科的教学主张, 形成全人教育的课程体系。比如品质数学, 要求数学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等数学素养, 培养具有理性思考的人, 实现求真教育中“真”的教育的两个方面:其一, 学问的教育, 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其二, 求真的教育。一是求真精神即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是求真方法的教育。同时, 体念数学的简约美, 数学探究的思维乐趣, 数学挑战的自我超越的美好情感;数学协作学习中互助、共赢等方面的善。

(2) 基于学校实际和人的终极关怀, 探索和构建篮球课程、武术课程、形体课程、剪纸课程、儿童画创作课程、书法课程、英语角活动课程、合唱课程、舞蹈课程, 主持人课程、小记者课程、阅读课程、礼仪课程、以及养成教育德育课程等, 整体构建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 让每一个孩子经历不同的课程教育, 为一生的多维立体发展奠基。

5. 学校文化实现育人以无痕。

学校管理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过度, 从办学思想的梳理到“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的确立, 培育学校的“价值文化”。从制订学校的管理章程到规章制度的重建, 通过制度管理的规约引导人从他律到自律, 培育制度文化。依据价值文化和制度文化规范人的行为, 培育行为文化, 把满足人的需求、对人的要求和办学思想的成效外显, 打造物化文化的四个维度, 细化全人教育办学思想的内涵, 拓宽其外延, 使学生浸染在优秀的学校文化中, 体念、感知、建构、生成, 实现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和谐发展。

(1) 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学生的行为文化。学校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体实践活动可以将空洞的教化转化为参与度高的直观体验。学校组建了舞蹈队、小主持班、小记者班、植物栽培班等系列学生社团, 社团活动于全人教育理念是很好的实践途径, 因而学校对于社团的管理也较为轻松、民主, 同时有良好的政策支持。举办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体育节、校园小歌手比赛、学生演讲比赛等学生活动, 组织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参与者不仅锻炼了各种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理解并实践了全人教育重视的情感体验、道德提升和价值体悟, 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达到了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成效。

(2) 打造教育以人为中心的学校物化文化。乌申斯基所说:“教育以人为中心”。学校的物化文化围绕着以人为中心来打造。学校教学楼、围墙、功能教室、校庭、绿化、美化进行整体设计, 四周绿树环绕, 鲜花轮替开放。校园浮雕和楼梯墙体宣传画, 文化石上的校训, 楼梯间、楼层走廊宣传栏、教室外墙宣传画, 学生成为主体。各班教室门口的班级简介和教室里的各种宣传栏, 班级发展目标、班规、班训、班级活动剪影、学生优秀作品, 等等, 应有尽有。实现了学校物化文化每一处都是景观, 每面墙都说话, 每朵花都开放, 达到文化化育的育人目的。

摘要:人的教育, 指向基于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主要包含着全人教育的教育观、全人教育的教师观、全人教育的学生观和全人教育的课程观。我校从内涵, 方式及实现文化育人等角度对全人教育办学思想指导下的育人方式创新, 提出自己的意见。

锐意创新 优质育人 篇6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科学管理

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的发展,全赖于有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师德好、教风正、业务水平较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群体。学校领导班子坚持把“好思想、好能力、好作风、好形象”放在工作的首位,主动带头加强学习,提高驾驭全局、科学决策、管理学校能力,增强学校运行机制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学校内部管理严格推行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公开化。办学治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分级管理、分层负责、责任明确、目标到人,做到明确职权,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率先垂范。决策程序上建立了“校长负责、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科学机制,做到角色到位、意识到位、管理到位和措施到位等“四到位”。教师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严格要求,人性化管理”的模式,坚持把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作为选拔聘用教师的主要方式,并加强教师履职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他们奖惩、续聘或解聘的主要依据,通过落实岗位责任,积极推动教师业务素质的快速提升,激励教师跨越发展,上升品位,提高质量。逐步形成了“规范+特色”的管理标准,“教书+育人”的职责标准,“全面提高与培养英才相统一”的服务标准等一系列全新办学理念。学校的各项工作,体现了“紧张充实、井然有序、稳中求胜、全面推进”的特点,为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全面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实践了“使少数民族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受到最好的教育”的承诺。30年的风雨兼程,30载的辛勤耕耘,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有32个教学班,在校生1600多人,教职工96人;学校先后获得了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规范管理十佳学校”、“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记集体二等功”;校长罗永波被授予 “自治区中小学规范管理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

坚持以师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在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围绕教学业务开展“比拼赛”,互帮互学,你追我赶。新教师上过关课,优秀教师则上示范课。教师们把课堂当成了竞赛场,对每堂课都充满了激情和信心。中青年教师超前意识很强,积极钻研信息化技术和专业知识,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和创新教学。

根据学生入学基础差、教师流动大、青年教师多的校情,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确立了“以师为本,以研促教,科研立校”的学校内涵发展战略方向。实施“名师工程”,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坚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每年安排中青年教师走出去学习各名校的先进教学经验,聘请市内外名师到学校授课,培养了一批教学能力强、思想素质高、求实创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极大地提升了办学实力。该校重视科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的研究,鼓励教师个人承担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每个教师每学年至少有一篇教研论文发表或交流。学校创新“校本培训”内容和载体,通过举行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和课件制作比赛等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为教师脱颖而出提供了平台,推动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近年来,学校“以研促教”结出了硕果,教师论文及优质课比赛获省级奖以上9人次,获市、县级奖87人次。罗红军老师在参加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苏治爱老师参加广西“联想杯”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观摩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目前,该校有县、市级兼职教研员2人,“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B类培养对象2人,C类培养对象16人。

坚持环境育人培养学生品质

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一直倡导环境育人,积极构建优秀的、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走进校园,几百米长的校园文化长廊雄伟壮观,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凸显育人功能。用大幅显眼字体书写的“校训”、办学宗旨,以“育人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等为内容的喷绘画和激励标语,鼓励师生热爱学校,努力工作和学习。学校精心布置室内文化,号召各班级建设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中接受优良道德的熏陶。同时,创建楼道文化,在楼道的墙壁上悬挂文明礼貌用语及学生自选的格言、语录。在校园内的办公楼、教学楼、教室、楼道等场所展示师生自拍反映家乡、学校、祖国、人类发展史的摄影绘画作品。定期在宣传橱窗中公布师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新成绩,以及优秀师生事迹介绍等,以此引导师生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学校不断雕琢每一个空间,不断丰富物质文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奠定了基础;还成立各种群团组织,开展各种典礼、讲座、读书报告会、国旗下讲话等活动;成立校园之声广播站、文学艺术兴趣小组、篮球队;开发校本课程“传统诗词入校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因为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乡村,学校还结合当地实际,不仅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民族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而且还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让民族团结教育走出课堂,结合少数民族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活动,开展民族歌曲演唱、民族舞蹈演出等文体活动,让民族文化进校园;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报告讲座、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远程教育资源等载体和形式,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效果喜人。

坚持优质教育实现跨越发展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方位德育理念,正逐渐成为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的共识。坚持德育为首,推行优质教育,狠抓教学质量,是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迅速崛起的强劲动力。

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的德育工作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条主线,切实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学校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强化“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意识,发挥学生会、团队组织等学生团体的自主功能,学生整体的自律、自理、自立、自强的意识有明显的提升。学校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常抓不懈,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利用多种常规手段:教室布置,黑板报内容更新,文明班级评比、卫生评比,主题班会功能的发挥,值班日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逐步得到加强。各班通过召开“感恩励志教育”、“文明礼貌树新风”、“勤俭节约塑造美德”、“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等富有特色的主题班会,使学生们勤奋好学、勤俭节约、尊敬师长的习惯逐步养成。学生向到校到家的宾客问好、让座、敬茶、送水的良好习惯,成为该校文明礼貌教育的品牌。校园秩序井然,环境优雅,天然合一;师生谦虚礼让,融洽相处,彼此尊重,努力奋进。

上一篇:中学德育教育下一篇:上颌前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