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标语的育人功能(共8篇)
校园标语的育人功能 篇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但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
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抢,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3.实践功能
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也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竟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竟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美,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练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创建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
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要切实保证学校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作用。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形成,能更好地塑造美的心灵,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营造文化育人理念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旗帜和灵魂。建设校园文化必须有明确的、健康的方向,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为此,我们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加快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研究确立了“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想,树立了“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一个都不放弃”的办学理念,坚持“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事事皆楷模”的育人原则,明确了“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名好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努力实现“人人成才”的教育追求。根据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研究制定了《阳光小学校园文化发展规划》、《阳光小学校园文化发展目标》,并将办校思想、办学宗旨、育人目标等都在显著位置布置出来,让每位教师都知晓本校的工作目标,准确把握校园文化的思想性、教育性、导向性、激励性,让校园文化成为阳光小学凝聚人、鼓舞人的力量,成为探索素质教育过程中最大的精神支柱。
二、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 精心规划制定了“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每棵树木寓意,每一个景点启智”的绿化工作总体目标,先后筹措资金200余万元对校园进行全方位绿化设计,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美的体现:布局上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色彩搭配高雅和谐,极具整体美;楼梯口、走廊中、草坪里一句句富有人文色彩、充满睿智哲理的名言、警句和话语,给人以思考、启迪和激励,使得学生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品质等方面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影响。走进校园,那象征“追求”的洁白雕塑时刻昭示着全校师生,追求教与学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知与行的和谐。漫步在校园中,儒雅肃穆的教学楼,平整的操场,芬芳的花香,绿茵茵的小草,让你感到身心的愉悦。楼内德育长廊的设计,更是起到“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效果。一楼的养成教育“上课铃响怎么做”、“节约一字歌”等;二楼的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了从“古老的中国——近代的中国——当代的中国——新世纪的中国”;三楼的法制天地,布置了一些法制小常识,认识消防、交通标识,知道火灾逃生九要诀,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法制意识;四楼的环保教育专栏,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关注生态、爱护环境、净化心灵、美我家园”。每一款设计都非常有感染力和亲和力,不仅让小学生易懂、易记,在无形中受到了启示和约束,更达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
三、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拓展德育新天地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网络正以其神奇的速度介入世人的生活,也闯入了我们的校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让网络成为积极向上的主流教育资源,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教育和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勒令禁止。因此,我们通过上网指导和训练,为同学撩起网络这层“神秘的面纱”,让孩子了解更加广阔的领域和空间,满足他们对网络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求,让学生懂得上网不仅仅是“聊天、游戏”和“交友”,还可以阅读、欣赏、创作和学习。通过加强上网指导和训练,使网络这块德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一是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不断增强,学会了如何正确识别是非、真假、美丑;二是学生的欣赏品位进一步提高,积极主动地吸纳那些对自己身心发展有利的信息;三是学生的法律知识和网络责任感得到强化;四是学生的道德意志力明显增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自觉规范网上行为。
四、创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因此,我们从三方面入手,着力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是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让教师融入学生中去,融入学生心里去。如:开展师生来信活动,让学生把心中的不满、委屈尽情倾诉,教师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进行正确
及时的心理疏导;开展的主题队会、运动会、诗歌朗诵会等,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同孩子们一起承受快乐、成功、失败。二是创建融洽的同学关系。要求教师在活动中注重促进学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大扫除中引导学生团结互助;运动赛场上鼓励学生公平竞争,充满自信;红旗班评比中教育学生互相督促、互相提醒;知识测试中提倡学生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营造文明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有较强的规范作用。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校园一日常规》、《校园十不准》等制度,成立了红领巾监督岗,选举环保小卫士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时,他们会互相提醒,互相监督,自我调节矫正。
五、实施目标管理,提升教师文化底蕴
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教师精神力量的核心,是学校最宝贵的一种资源。
为了让全体教师以优质的服务关爱学生,以亲和的态度影响学生,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学校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确立了“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教风,树立了“讲忠诚、比奉献”的工作目标,制定了德、能、勤、绩的量化考核细则。平时要求教师多看书、多积累,鼓励教师向高一层次学历进修,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此外,每月开展一次工会活动,每年搞一次联欢活动,每学期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师德演讲”、“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为培养教师和学生热爱学校、尊师爱生的道德情操,我们结合学校的教育特色,设计了校标,编写了校本德育教材《煤》和1—2年级的《小故事、大启发》、3—4年级的《小道理、大行为》、5—6年级的《小哲理、大作为》,使全体师生在教与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总之,我们在创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力求让育人功能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项活动、每一个细节、每一节课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开发其育人的功效,促进学校逐渐向品牌校、精品校迈进。
校园标语的育人功能 篇2
大学不仅是规模大, 学科门类众多, 更重要的是成为全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典范和中心, 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在评估一所大学的时候, 可以从大楼、大师和藏书量等方面来进行量化, 但是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 良好的校园环境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风景优美, 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从选址、整体构图到材料选择无不渗透着斯坦福夫妇及其创校者、建设者对校园景观建筑环境应当产生教育力量的希冀。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曾在开学献词中说:“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 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
但在具体校园环境的建设方面, 还是有一些误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把校园环境建设等同于绿化;其二, 把校园环境建设等同于美化。前者的错误在于简单化, 只是在建筑的周边栽花种草, 而缺乏对校园空间整体的理解以及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深刻把握;后者的错误在于把校园景观建设等同于视觉愉悦的营造, 或者是政绩的显现。而事实上人是生活在景观中的, 这是师生生活的场所, 而不仅仅是视觉的欣赏。
因而, 我们在营造校园景观的时候, 要认识到景观不是纯物质的存在, 它不能脱离人的感知和体验, 不能脱离人的需要和向往, 不能脱离人在这种场所的生活。所以我们倡导的校园景观建设的原则是以人为本, 使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使环境在人才的全面培养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校园景观建设
有助于青年学子感性的培养
感性是人的本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的人类学家麦克斯·穆勒在其《宗教学导论》一书中, 通过对早期的人类宗教状况的考察, 得出了一些有见地的看法。他认为人性中通常包含三种天赋:感性的天赋、理性的天赋和对无限性向往的天赋。与此相对应, 人性中也就包含着三种不同的倾向:感性的倾向、理性的倾向和对无限向往的倾向。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社会机构。高校校园作为第二课堂,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 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青年学子感性的培养;其次, 文化景观在育人方面也有突出的作用;第三, 营造各种尺度的交往空间,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的人格有极大好处。高校校园通过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 可以在熏陶中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知识和探索未来的激情,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品格。
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是高等教育的场所, 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理性能力。大学生将在这里接受系统的知识储备, 使智力得到极大发展。但人是感性和理性、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体, 人的发展应以全面的、整体的发展为目标。高等教育在培养人的理性能力的同时, 不应该忽视或抛弃人的感性能力 (如直觉、想象等) 的培养。只有感性和理性均衡发展, 我们所培养的才不是单向度的学生, 而是全面发展的学生。
感性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其重要性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 能够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敏锐性。长期生活在水泥丛林里, 人的感性很容易出现物化、钝化的倾向, 而一个麻木迟钝的人是谈不上创造性的。环境美尤其是自然美保持了感性的生动性和直接性。与自然亲密接触, 会把人的感性从麻木、迟钝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重新恢复它的敏感、生动和丰富。而这些品质不管是对于艺术创造还是科学探索都是非常重要的。罗丹说:“对伟大的艺术家而言, 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性格……这是因为他的坚决而直率的观察, 能看透事物所蕴藏的意义。”据说牛顿就是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楼旁的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虽然该树早在1820年已被暴风雨刮倒, 但后来又补栽的一棵冠状苹果树, 仍然成为象征牛顿科学精神的重要物标, 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剑桥人。
其次, 能够改变学生的精神状态。当代学子面临很多压力, 如紧张的学习压力, 找工作难的就业压力, 经济压力和个人的情感问题。这一切都需要学子正确对待,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缓解, 轻则使人的性格孤僻, 带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重则可以危害社会。优美的生活环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和缓解, 使其以更饱满的热情迎接挑战。
其三, 通过感性可以通达理性。感性和理性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中国古代画家宗炳面对自然景观会“澄怀悟道”;古希腊柏拉图认为要最终认识美的理念, 必须一步步从具体的感性的美开始;当代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有一首短诗:“于一粒沙粒看见世界, 于一株野花看见天堂, 无限集于掌中, 永恒驻于瞬间。”他们都赋予感性很重要的意义。
其四,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绿色校园”不仅改善和优化校园的物质环境, 同时又能对师生乃至周围的市民起着教育和示范的作用, 使生态教育作为一项各科师生的必修课, 并鼓励师生参与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和维护, 增强其生态意识。
其五, 化育心灵、陶冶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得到美的享受, 并在美的思想下潜移默化养成美的性格、美的行为和美的语言,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些都要求校园景观的塑造要具有丰富性、生态性和宜人性。
具体到校园景观, 其感性塑造可以采用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来形成。自然本身是感性的存在, 有效运用自然素材是增强环境感性能力的途径之一, 如地形、植物配置、草坪、水景的营造等。好的校园景观通常拥有卓越的自然条件, 可以加以巧妙地利用。如北京大学校园, 其前身是从明到清几百年中利用这里丰富的水源建起的古园林遗址。美国设计师墨菲主持的燕京大学整体规划保存了这里原有的山形水系和建筑风貌, 加之以现代的西方校园理念和使用功能。武汉大学的选址也是这样, 李四光选定依山傍湖、风光旖旎的珞珈山下为校址之后, 美国设计师凯尔斯依山就势, 利用原有的地形, 进行了创造性的设计和整合 (图1) 。
植物的配置:植物配合不同的季节, 形成各个不同的季相。武汉大学校园春季之樱花烂漫, 秋季之桂子飘香、枫叶如火, 冬季腊梅怒放, 形成以植物命名的生活区:樱园、梅园、枫园、桂园。北京大学春天的迎春和连翘, 夏季的满园荷花, 秋季金黄的银杏、火红的火炬树、斑斓的黄栌和枫树, 冬天白皑皑的雪花落在姿态独特的白皮松上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郑州大学新校区的植物主要树种是梧桐和柳树, 同时栽培各种花卉, 春季牡丹、月季等花卉次第开放, 秋天芦苇一片金黄在风中摇曳。还有沈阳建筑学院的稻田景观, 依据自然条件和土壤条件, 创造性地用水稻作为景观元素, 可以让学生参与劳作和收获, 在稻田中读书, 感受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植物不仅以其感性外观使人得到审美的享受, 而且花草树木还是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教育的活标本。
空间的感知序列:在对空间的感知上, 人不是位于环境之外, 而是置身于环境之中。通过地形、植物、建筑、道路共同营造出一个具体的空间。北京大学的空间设计是从平面上展开, 移步换景, 曲径通幽, 游览路线没有强烈的导向性, 通常是不确定的。武汉大学的空间设计立体感强, 校园形态高低错落, 校园道路设计大量使用台阶, 既有壮阔之象如东湖, 在校内的宿舍楼内、教室、珞珈山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欣赏东湖的浩瀚之美;也有珞珈山带给人的神秘性和所有树木尽力向上升腾产生的无限性和崇高感, 这些特征使武大在高校中独树一帜。郑州大学新校区原有土地是一片平整的农业用地, 附近也没有水源可以利用。空间感知序列平面展开, 游览路线相对确定, 是线性的。随着行人向前不断行进, 景观出现丰富的变化, 从开始的空间较为收缩, 通过水景和水生湿地植物营造出宜人的亲水景观, 到中部大面积舒缓的草坪和白杨, 景观较为开阔, 再到后部山景、瀑布和湖泊, 给人一种探索的冲动和欲望。应该说郑州大学的校园景观在空间的把握上是相当成功的 (图2) 。
环境体验的多感官性。景观不仅是让人看的, 仅仅满足人视觉的需要是不够的, 还要多方位地和人全部的感官相接触。我们置身于环境之中, 可以感受到有风吹过, 有鸟飞过, 我们能够嗅到鲜花的芬芳, 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徐志摩曾对剑桥的草坪有着如诗的赞美:“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 在清朝, 在傍晚, 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 有时读书, 有时看水, 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 有时反仆着搂抱着大地的温软。”环境有多种可利用性, 而不仅仅是视觉。
人工元素包括道路和建筑等。就道路而言, 传统横平竖直、棋盘式的格局已经被打破, 在满足通行功能的同时, 道路的设计更加自由, 更加富有景观效果, 更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如郑州大学的整体规划的道路设计就值得研究。其主干道天健大道和厚德大道并非笔直的通道, 而是略微弯曲, 不能一眼望到头, 而是只能看到整条道路的一部分。连接生活区和教学区的四座仿铁道桥, 巧妙地把景观与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 满足了功能性和艺术性的要求。其支路则是直接在湿地上设计各种木质小道, 使学子直接行走在水面之上。同时还利用曲线, 设计了环形的教学区道路。总之, 道路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性要求, 还要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设计, 满足人的环境体验。
建筑是增强人的感性认知能力的重要媒介。墨菲在北京大学以北京传统的民居形式四合院为模本, 改建为以三合院为主体的院落, 建筑外观采用古典大屋顶和梁柱结合的形态。校园点缀着钟亭、花神庙等单体古建筑, 古色古香, 形态多样。凯尔斯在武汉大学留下了一批经典的建筑, 代表性的作品有火石山上的理学院 (现武大行政楼) , 小龟山上的工学院和狮子山以老图书馆为核心, 两翼配有文学院和法学院以及学生活动中心, 它们围绕在下沉运动场周围, 相互呼应, 别具一格。由英国设计师主持的苏州大学老校区的古建筑设计也非常令人称道, 主楼、精正楼和红楼等, 非常具有美感和质感 (图3) 。建筑大师们熟练运用建筑的艺术语言——空间组合、体型、品位、比例、尺度、质感、色调、韵律等手法, 创造出了一个个丰富的形体体系, 提升了我们的审美品味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作为文化景观的校园景观
校园不同于公园, 校园景观突出的一点是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校园一草一木、一楼一阁都应融入大学校园文化, 彰显大学精神, 使学子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这个特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建设者应大力发掘和组合各种文化资源, 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合理利用好这些资源会使校园充满人文气息, 对学生也会产生激励作用。
善于运用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如郑大新校区建设, 中原文化线索成为校园文化环境规划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源, 这是其他地区的大学建设所不具备的专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线索包含了中国历史文化脉络中的主线和大部分精华内容,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和整体意义, 它在郑大校园里可以极为自然、恰到好处地得到运用和展示。整个校园具有统一的文化体系和清晰的文化脉络, 使郑州大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让当代大学生在校园中以审美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意义重大而深远。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历史、知名人士、逸闻趣事以及与校园有关的历史事件, 如北大校园冯友兰故居三松堂、斯诺墓、西南联大纪念碑等。这些景观担负起沉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等重任。校园文化景观可以使学子更好地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所以, 良好的校园文化景观应具有一种奋斗精神的感染力, 以一种高雅、富有人情味的氛围来熏陶和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才。
植物的文化寓意:用桃树、李树营造“桃李园”, 既希望学生有“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的品格, 同时也是蕴涵着教师希望“桃李满天下”的美好愿望。“春华秋实园”, 以橘子树、柚子树为主要植物, 春天花香弥漫校园, 秋天果实累累, 象征着收获和吉利, 寓意有了努力才有好成绩。还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凌霜园”, 以柿子树为景观营造树种, 秋天来临, 满园的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 不仅可赏, 而且寓意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时, 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雕塑竖立在校园中成为一种独特的环境艺术, 这是由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决定的。因而雕塑的主题、立意和构思都要仔细推敲, 使其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厦门大学的主体教学楼前, 该校创始人陈家庚先生和几个学生交流的场景雕塑, 把一代教育家勉励学子刻苦学习进而报效祖国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西北政法大学教学楼前少女手持天平和利剑的雕塑, 象征着政法人员须具备的公正、无私和威严的品格。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前树立的DNA旷神怡, 身心得到陶养, 时时焕发模型, 凸显了科学探索的主题。武汉大学新建了李四光牵毛驴的雕塑, 把李四光先生不畏艰辛不辞劳苦为武大觅得风水宝地的校史展现了出来。
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办学理念还可以通过校训和景观命名的方式加以传达。如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创新”, 河南大学的校训“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等, 这些校训常常以比较醒目的方式镌刻在校门处, 成为校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进入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校内的道路和广场通过景观命名也有浓厚的文化意味, 如郑大的“天健大道”、“厚德大道”、“毓秀路”等。武大的“鲲鹏广场”寓意学子经历了艰苦的学习生活, 能够象鲲鹏一样展翅高飞, 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华中师范大学的博雅广场, 其设计创意体现了“博学”、“博爱”、“儒雅”、“刚毅”的意境。青岛大学教学楼西边的绿地, 为烘托出培养造就人才只争朝夕的精神, 景点取名“惜阴园”。
三、作为交往空间的校园景观
从知识的获取而言, 现代教育观念已经打破了以往由师到生的单向传递, 而被一种多元的互动所取代。大学生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成长。因而, 如何创造促发人们交往的空间至关重要。在这样的空间中, 人们可以进行学业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 而封闭呆板的校园空间格局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交往是人的本能需求之一,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天性就有觅求伙伴、集合群体的倾向。从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可见, 交往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又是满足其他需要的基础和手段。如果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 必然产生消极孤独感。脱离社会交往或情感交流的孤独生活将对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相反, 良好的交往不仅给人带来愉悦和健康, 还是获得个人成功必不可少的因发活力。环境设计已成为当前人人素和条件。约翰·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文中写到:“年轻人集会在一起自由相处的时候, 即使没有人教他们, 他们肯定也会相互学习, 一天天地自己获得新的思想和观点, 新鲜的思想素材, 以及判断和行为的确定无疑的原则。”国外一些教育家指出:一个比较灵活的环境, 就能造就一个灵活的人;“一潭死水, 养不出活蹦乱跳的活鱼。”
有意识地创建各种交往空间,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有极大好处的。
首先, 可以促成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孤立隔绝的环境和建筑设计不利于思想的相互碰撞。当代的环境设计更主张不定型、敞开式的设计方式, 空间的使用更灵活, 打破了僵死的封闭型的空间构造, 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有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教育理念上说,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良好的知识结构、很高的人文素养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方向。很多高校开设了“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课程。正式的学习是一个方面, 如果我们能在空间上, 有意识地创造更多非正式的让不同学科学生交流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成才会更有好处。
其二, 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 使学子在参与和组织活动中增长才干。校园景观不仅是可游可赏的, 而且是可居的, 学子们就生活在校园之中。海德格尔说“人之居也以诗”。这当然不是指专业诗人的居存方式, 而是说人真正的居存方式应该象诗作一般。怎样才能诗意的居住?创造多尺度、各种类型的活动空间给诗意的居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郑州大学的泊月长廊, 经常组织一些展览, 并为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提供了场地。松园生活区的下沉式的广场, 经常不定期地组织舞会, 组织文艺演出, 夜晚成为学生溜冰的旱冰场。武大的梅园小操场, 夜晚的露天电影是同学们的最爱;鲲鹏广场是音乐爱好者活动的舞关注的台。
其三, 交往空间的创建可以促进完美的情感生活和强烈的认同感。在景观理论中, 段义孚提出的“恋地情结” (Topophilia) 一词产生了广泛影响。“恋地情结”可被宽广定义为包含了所有人类与物质环境的情感纽带。这份情感联系是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的。未名湖畔的歌声, 静园草坪上的热烈的交谈, 激荡的东湖水, 樱花树下的掩卷长思。景观是充满故事的, 载满了记忆的, 它见证了你的快乐和悲伤, 奋斗和希望。建立和环境深厚的情感联系可以使学子产生对景观的认同感、自豪感。而良好的物质环境, 可以诱发适宜的交往活动, 给青年学子留下美好的情感记忆, 成为他们走向未来的推动力。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环境, 也是学校育人的环境, 它是第二课堂, 对青年健全品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影响。大学是青年学子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同时青年学子在这一阶段又有很大的可塑性。高校校园通过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客观环境, 在熏陶中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知识和探索未来的激情,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品格。
摘要: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社会机构。高校校园作为第二课堂,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 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青年学子感性的培养;其次, 文化景观在育人方面也有突出的作用;第三, 营造各种尺度的交往空间,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的人格有极大好处。高校校园通过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 可以在熏陶中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知识和探索未来的激情,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品格。
参考文献
[1]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 2004 (2)
[2]邱玉华、陈幼琳.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城市科学版) , 2007 (2)
[3]肖友民.校园景观设计的文化传承[J].设计平台, 2007 (5)
[4]邢勇.新时期构建高校和谐育人环境问题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2006 (5)
[5]孙磊磊.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研究[C], 东南大学2003硕士毕业论文
[6]肖冰、孙冰.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
乡村特色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篇3
1. 竹韵悠扬的校园,让师生心境愉悦
我们的学校种了很多不同品种的竹子,现在,校园内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竹子,营造出一个竹韵悠扬的乡村校园氛围,让师生心境愉悦。
自古以来,竹子的虚心有节、清幽、不屈不挠、朴素无华的品格为人们所喜爱。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的“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处亦虚心”等有关咏竹的诗句为人们所传诵。我们让学生也感染到竹子的热情、积极、勤劳的品格,也就是乡村人的品格。我们学校的操场边、围墙边、篮球场边……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竹子。有长势旺盛、寓意高榜提名,代表学生的文登竹;有寓意素养高、有内涵,代表老师的金镶玉;有寓意胸怀大志、爱满天下,代表学校的佛肚竹;还有京竹、紫竹、观音竹等品种。校园的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环境,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
2. 创设“大树下读书”氛围,让学生拥有宁静、清幽的读书环境
“书香溢校园,好书促成长。”为了营造书香校园环境,我校在球场边的大树下设置一些小凳子、小书桌,创设了优美、舒适、自由的读书环境,营造一种使人热爱读书的浓郁氛围。另外,我校还在图书室里种上“大树”,设计成让孩子们在大树下读书的氛围,使孩子们在宁静、清幽的大树下尽情地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学校以学生读书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种主题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感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喜欢和好书交朋友,体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我校创建“大树下读书”校园环境建设所起的教育作用。
3.“知行”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我们把校园西面和校道边的空地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让孩子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使孩子们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让他们懂得要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
在学校的西面和校道边都有一些空地,师生们把它翻土整理成种植地,并分配给每班种植两垄地,插上一块小牌注明班级。学生们在这些“责任田”里种上了花生、蔬菜、黄豆、木瓜等品种,在校道边种上向日葵。孩子们每天来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给植物浇水、除草,看看它们长得怎样,并记下植物的生长过程,写生长日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孩子们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让他们懂得要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培养了乡村孩子的关爱自己、感悟生活、感恩他人等高尚情操,更是从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角度,帮助学生传承乡村人勤劳、朴实、热情的优良品质。
4. 传统的乡村游戏,让孩子的课余生活更精彩
我校在传承、创新乡村校园的环境建设外,还积极开发与创新独具特色的乡村传统游戏,如竹竿舞、丢沙包、滚铁圈、跳格子、打陀螺、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网鱼、警察捉小偷、跳橡筋等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孩子们也似乎正在“现代化”,网络游戏充斥了孩子们的整个心灵,让他们的天性发生扭曲。在网络游戏随处充斥的今天,回归乡村游戏,把乡村游戏引进校园,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把他们从电脑游戏中解脱出来,让孩子们体验这些自得其乐的游戏,进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乡村游戏在我校的有效开展,让学生的课余活动更精彩。让我们慢慢感受到整个校园氛围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一下子的,而是随着孩子们玩游戏的热情逐渐升高而慢慢显示出来的。自从学校落实开展乡村游戏后,欢歌笑语充溢着我们整个校园,孩子们的脸上时刻洋溢着快乐、自由、幸福的表情。
5. 利用乡村资源布置课室,让孩子感悟乡村校园的隐性文化
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利用校园的环境,使之形成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因此,结合我校的课题,利用乡村资源充分发挥师生的智慧创造性地布置课室。例如:利用树叶、竹叶、豆子、花生壳、稻草、竹制品、木制品等粘贴成各种图画来装饰课室,孩子们十分有创意,通过他们的巧手,课室里一幅幅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美景呈现在眼前,有“树林、小山村、绿茵茵的草地、长颈鹿、狮子、高山、河流……”通过有创意的课室布置,发挥着乡村学校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强化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利用课室环境,发挥德育功能,让孩子感悟乡村校园的隐性文化。
创优美校园环境 显环境育人功能 篇4
创优美校园环境 显环境育人功能
——记武冈市南桥中学
春来鲜花竞开,夏至绿树成荫,秋临桂花飘香,冬到腊梅迎笑。优美的校园绿化能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让师生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激昂和生活的丰富多姿。武冈市南桥中学近几年来,在校长姚祝云的大力倡导下,坚持把校园绿化美化作为校园环境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做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步推进。努力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做到乔木和灌木相结合,落叶和常青相结合,木本和草本相结合;形成植物多样化,空间层次化,分布错落有知,形成独有特色。2012年秋季,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新增绿化面积1568平方米,栽种花木23种,完成校园绿化主体,形成绿化基本格局。除此之外,在花圃旁树立别拘一格双语绿化宣传牌,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2013年春又建成宣传橱窗,粘贴有各种优秀人物事迹,让学生观摩学习;各拐弯处放置垃圾桶,潜移默化的影响同学们的行为习惯。现在学校绿化面积达 3512平方米,绿化植物种类有47种,绿化率90%以上,绿化面积占校园面积的37.5%。通过师生们的努力,现在的南桥中学,校园四季常绿、四季见花,置身其间,使人感到秀美、清雅,可焕发生机。无论你什么时候走进,都是干净整洁,令人舒服。同学们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生活,行为习惯得以培养,学习成绩也同步前进。难怪许多家长都说:来到你们南桥中学,就好比进入一座花园一样,南桥中学被称为武冈“最美乡村学校”当之无愧。
校园标语的育人功能 篇5
贵州省晴隆民族中学安富亮
人在塑造环境,环境也在塑造人。现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现代育人环境的创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宜人的环境氛围,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育人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校园环境是育人的主阵地,家庭和社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校除了知识育人、服务育人外,还要加强环境育人。要优化育人环境,应搞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校园环境,发挥其育人功能。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中小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布置与建设,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形成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校园环境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环境可分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硬环境是指校内的各种设施、空间布局和规划设置等。软环境是指校园内的文化氛围、文明状况、人与物的和谐、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优化校园环境,既要加强硬环境建设,也要重视软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硬环境建设。必须精心布置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用优美的校园熏陶每一位学生,创建花园式学校。校园的规划要合理、谐调,讲求科学布局,创设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的每一处空间的作用。设置相应的宣传栏、读报窗、艺术园地、学习园地、表扬栏、竞赛栏、图书角、卫生评比栏等。净化校容校貌,设置绿化带,保证绿化面积。统一校服,指定校歌,佩带校徽。让学生在文明、纪律、卫生、美感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充分利用黑板报、壁报、雕塑、图书馆、荣誉室、团队活动室等形式和专用场所,精心设置育人环境,渲染育人气氛,将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利用校园广播、局域网、形成网络校园。及时传播最新教育教学信息,实现人机互动学习,改变师生的学习方式,扩大师生学习视野。多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和锻炼机会,积极开展活动,让校园活起来,突出校园新亮点,给师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提高师生在校生活的质量。
必须重视校园“软”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各种设施所营造的育人功能。让文化氛围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校园中的教师、学生是人的因素,校舍及各
种硬件环境设施是物的因素,要实现人与物的和谐,创造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要重视加强师德建设,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角,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要主动用校园文化行为约束自己、塑造自己,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的教师形象,影响教育学生,自觉把校园文化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通过师德建设,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校园生活轻松愉快,人文化的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了文化环境建设的成功与否。学校要通过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督和指导,使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环境建设,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开展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课余活动,达到活动育人、环境育人。
二、指导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家庭教育是对中小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对人的一生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主动争取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向家庭介绍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优化家庭身教示范。面对现代独生子女多的特点,要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要努力创造一个民主、文明、和谐、充满生气与乐观的家庭环境,使家庭生活充满阳光、温馨、安宁、恬静。让孩子在友爱、和睦的家庭中成长。要求家长要注意生活作风,要在子女中享有崇高的威信。父母的威信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家长要在各方面为子女作出榜样。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要一致,要求要统一,绝不能各自为政。家长还应学习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讲究教育艺术,做到科学育人。
三、优化社会环境,发挥社会育人功能
“关心和保护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关心和保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下一代负责。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使社会各方面从不同角度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宣传部门、共青团、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文艺、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文化部门,要保证各种读物和精神文化产品坚持教育性强、格
发挥劳动基地的育人功能的研究 篇6
发挥劳动基地的育人功能的研究
欧传琴
在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转轨的当今年代,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培养学生身心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内容。而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在农村更有份特殊的重要性。
我校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范围很大,怎样扎实有效地进行呢?伟大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就十分重视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注重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把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作为必修课,他认为“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才能够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因而提出了伟大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理论,由此可见,通过实践活动,才是加强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有效手段,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有阵地。因此,我校开办了一批劳动实践基地,使劳动基地的育人功能真正落在实处。
一、劳动基地的实践活动与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相结合。
1、改变观念。我们曾在高年级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在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中,愿意将来长大做农民的只占到被调查的人数的83%,而现实是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将来大部分都是新一代的农民,为了改变他们这种在“升中专”这一 棵树上“吊死”的观念,我们首先对学生进行劳动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让他们明确现实,更重要地是开出劳动基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改变观念。我们在校园西侧和西南角开辟两块面积约为400平方米的“翠园”、“芳园”做为种植园,结合农村实际栽种蔬菜、经济作物、油料作物等开挖约为80个平方米的水面做为养鱼池、养殖三层鱼苗,开辟众多的花坛花圃种植花草树木。本着大事、难事老师做,重事、繁事大家做,力所能及学生做的.精神,老师带领学生利用节假日共开荒辟地1200平方米,在活动中,多数同学都正视自身的价值,这一活动为培养学生形成与劳动有关的正确的思想品德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工奠定基础。
2、升华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给儿子的信》中说道:“年轻人对劳动不能凭空产生热爱,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这个珍宝。”“只有人发现了劳动的乐趣,劳动才能成为需要。”为了让学生觉得劳动是一种需要,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注重了让学生体验劳动成果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学生在竞争中自然而然对劳动产生了一种乐趣,由不爱劳动,不想劳动而转化为自觉劳动。现在的校园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花园、绿园、香园”。
二、劳动基地的实践活动与社区环境相结合。
1、?请进来。我们觉得,仅凭自己在劳动基地上埋头苦干是远远不够、不行的,必须同我们周围的社区环境结合起来,才能扩大我们的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影响,做出更好的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成绩。首先我们请来对“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抱有成见的部分家长,让他们参与或在一旁观察劳动基地上的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在活动中有的家长看到自己对孩子在家里不做一件事,在学校竟会有模有样地使用锹、锄、耙等农用工具,简直不敢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发现了劳动基地的育人功能不仅体现在孩子们身上,更潜移默化在家长们的心中。其次,我们请些有经验的农民、专家、科技人员等来校作基地劳动的实践和理论指导。让
浅议强化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篇7
一、准确定位, 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党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题、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这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为此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高校整体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推进。当前许多高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高校整体办学方向和培育校园精神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 但最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要使校园精神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和校园风尚, 形成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学校园文化应综合体现校园精神, 体现在校园中学生的进取精神, 教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整体规划和合力组织, 重在通过各种活动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 从而使得学生从中获得良好价值观的牢固树立和心灵的净化与人格的自我完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借助学生管理、教学、课外文体活动、社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和手段, 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绝不能简单地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开展各自孤立的活动, 而必须整体协调, 在活动中贯穿校园精神的理念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才能达到培育学生完善人格的育人目标。为此有学者提出应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 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列入高校事业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提出, 要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功能:一是强健主流文化, 二是引领大众文化, 三是提升国民素质。[2]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就是要引领和提升人的精神价值。
二、与时俱进, 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这个社会转型、价值多元化、未来情势复杂多变的时代, 学子们既怀着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理想与憧憬, 同时又遭遇到复杂多样的困扰与诱惑。他们在努力获取知识的同时, 更需要深入思考人生的路径。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来看, 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主要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精神风貌为核心, 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其他文化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3]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当前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建设和谐校园, 营造温馨的育人环境。和谐校园的核心是为教师们能免受各种困扰得以尽情施展教书育人的才华, 学生们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教书育人、全面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家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思想、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与社团活动, 从不同层面较好地适应了同学们尤其是新生的多方面发展需求。学术科技类社团活动为同学们拓展知识视野培养专业特长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体育类社团活动在提升同学们体育技能的同时增强了体质也提升了意志力和团队精神;各类文艺类社团活动为大家提供了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的良好氛围;各类表演竞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 为同学们展示才艺提升形象搭建了舞台;校园心理剧紧密结合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情景, 通过揭示大学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种种冲突为大家提供了心理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我校校园心理剧活动深受同学们欢迎, 形式不断创新, 从现场表演转为后台表演视频制作合成展示。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就是主题贴近学生实际, 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近年来, 就业压力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冲击。社会竞争加剧, 学习负担、就业压力增大, 心理负担加重, 越来越多的同学只关心书本、考证、过级, 而不重视参加文化活动;活动单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得不少学生面临困惑又不知所措, 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在这种背景下, 心理剧才大受同学们欢迎。观看一场心理剧表演就是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
建设创新校园、活力校园, 为同学们展示自我提升自我搭建平台。青年学生有着强烈的主体认同感和多方面的才华, 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学生通过活动锻炼自我, 进而体验到通过探索获得成功的志趣。
三、提升品牌, 发挥社团活动的凝聚力
校园文化建设要上一个新台阶, 就必须重视建设文化校园。以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努力用富含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熏陶、鼓舞、塑造青年学生。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的文化、科技、文娱体育等活动, 通过吸引学生参加这些高质量的有丰富内涵和发展价值的活动, 潜移默化地熏陶他们的思想感情, 丰富青年的精神生活, 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目前校园文化活动的最主要的阵地就是学生社团。包罗万象、积极进取的社团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特色。社团的兴起既是大学校园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社团为不同价值追求及不同能力、气质、兴趣爱好的同学提供了建立友谊、交流学习、完善自我的广阔舞台,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能力特长。社团活动以其多面性、学生参与的自发性, 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愉悦凝聚、健康身心、激励创新的角色。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多种方式的沟通和交流, 增加彼此的理解, 形成和谐而融洽的人际关系, 从而增强了整体的组织性和协调性。同时, 社团活动又是一项在群体中进行的活动, 由学生自愿参加、自己组织活动, 更加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群体凝聚力。
树立品牌, 对各类社团活动加强指导, 并通过各种措施给予评比和激励, 以评促建, 激发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对社团活动成就进行分类评比,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吸引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素质拓展活动。每年举行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人气爆棚, 在同学们当中有极强的影响力, 科学组织此类活动可以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提升精神境界, 帮助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树立社团活动的品牌形象, 坚持每年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形成传统, 扩大影响力特别是要不断提升活动的水平与品位。我校每年举行的社团推介、校园歌手大赛、英语话剧大赛、校园心理剧、辩论赛、演讲赛、书法摄影比赛、纸桥设计、职业规划大赛等多项特色文化活动项目, 大大丰富活跃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其中大部分活动主要由各类社团承办。
建设好社团, 让学有专长的教师成为有力的指导者, 能力强有人气的同学担任教练、会长, 他们共同发挥着主导和主力的育人功能。为了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社团活动的水平, 教师应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同时还承担着培育校园精神的重任, 而且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等实际上也构成校园精神的具体要素。学生则必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校园文化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才能使他们的素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以提高, 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四、创新模式, 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校园文化要取得持续健康发展, 学校各方各部就要有新视野新思路, 要大胆创新, 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优化育人环境, 通过突显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对学校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加以改造发掘, 创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对各校区校园道路、景观、楼宇的合理规划、命名、建设及修缮, 提升校园建筑及环境的文化品味, 打造“绿色校园”、“生态校园”, 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这将有利于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和渠道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在继续发挥讲座、板报、主题教育等活动形式的基础上, 有效利用网络、微信等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加强沟通与价值引领, 还可采取党员活动室、谈心室进学生区的形式深入关注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于影响到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的手机网络平台, 我们一定要主动创新, 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以网络为平台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教育, 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总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大学生真正成为主角, 高水平的社团活动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力军。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高度上, 不断创新形式, 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 引领当代青年健康成长。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措施。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需要从准确定位、关注学生发展需求、提升社团活动品牌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模式等方面进行符合本校实际的大胆探索。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社团活动,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吉爱民.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解读与构建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3) .
[2]王珊.如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2) .
校园标语的育人功能 篇8
一、高校校园环境的含义
校园是高等学校的物质表现形式,也是学校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科研基地。环境是围绕、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外在因素。从广义上讲,校园环境应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人可以见得到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如校园道路、绿化、小品等室外环境;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公寓、食堂等室内环境;以及教学科研设备、仪器,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设施等。软环境是指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如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史、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社团活动、业余文化体育活动等。
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对环境育人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论述校园硬环境在环境育人中的作用。
二、高校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高等学校的校园环境,具有使用功能和育人功能两个属性。使用功能是指校园能够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员工生活需要的物质功能。育人功能是指校园环境建设参与教育活动,在进行校园硬环境建设时,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校规、校史、校风、校训、学风、教风等融入其中,赋予其精神功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能力、环境意识、行为习惯等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具有如下育人功能:
1.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时期。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如同一个大课堂,可以教育和引导学生爱集体、爱学校、爱国家。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发他们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促进学生人格的升华。
2.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青年学生正在长身体的时期,整齐清洁的校园、优美高雅的景致,能够给人以自由舒畅、清新向上的感觉。通过绿化植物的种植,可以改善校园内的小气候,起到调节温度、湿度、防风减尘、降低噪音、净化空气等生态效应。校园内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景区和景点,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之余,起到放松身心、调节思绪、愉悦心情的作用。从而为广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
3.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校园环境具有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功能。学生通过对建筑、景观等反映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的感受,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感化陶冶中提高审美创造能力。优美的校园环境本身给人以美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这些都是古人对环境造就人的精辟阐述。环境育人的内容和效果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形式,它通过审美过程使人产生心灵的震撼,通过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道德,最终使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学生在鸟语花香,四季常青,假山喷泉、翠竹相映,人与景、情与境和谐共生的优美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自然会使心灵得到净化,品质得到修炼。
4.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造人、影响人。一个清洁、有序的校园,有利于学生公共道德、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的培养。一个优美、幽静的校园,可以提高学生的修养和文明程度。优美宜人的环境能抑制不符合环境氛围的思想和行为。校园环境通过暗示和影响,对学生形成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对其言行进行约束规范。把学校的校风、学风、校训、校规等融入雕塑、石刻、宣传栏等硬环境中,可以每天都对学生产生刺激和影响,日久天长就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烙印,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规范他们的行为。
5.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和培育。高校的校园环境设施要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反映出大学的崇高和神圣,发挥环境育人的独特功能。要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突出人文环境的塑造,以独特的风格、幽雅的景观环境将校园环境的文化品位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要因地制宜,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形成学校自己的校园特色。按照“自然与人文相和谐、科技与文化相和谐、现代与历史相和谐”的要求,开发人文景观,增设名人塑像,努力创建有魅力、有情趣、有时代特点的校园环境,让校园处处洋溢着人文精神的关怀,让人文精神如和风细雨滋润着大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提高人文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6.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优美洁净、品位高雅、丰富多彩、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幽静有序、布局合理的校园更是学生潜心钻研、安心深造的最佳场所。在喧闹的城市中,高校校园可以作到闹中取静,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有利于学习的小气候和小环境。
另外,让艺术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做一些与本校专业密切相关的雕塑和小品,可以对专业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校园环境建设与环境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如上所述,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特性是十分显著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时,除应注重满足其使用功能外,还必须重视实现它的育人功能。下面将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在环境育人方面的几个实例介绍给大家,仅供参考。
1.校园建筑。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在哈军工创建初期,即上世纪50年代初建设的5座教学实验大楼(代号分别为11号、21号、31号、41号、51号)分布在校园内,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气势宏伟的建筑群。它坐落在哈尔滨市区的最高点,以其特有的形象和风格成为哈尔滨乃至全国高校校园建筑艺术中的珍品,现已被列为哈尔滨市保护建筑。
该建筑群的屋顶为歇山式大屋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屋面为灰色陶瓦、墙面为灰色水刷石,属中国古典建筑风格。虽已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不失其古朴、典雅的魅力。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的遗产,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和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这组建筑在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进行学校的校园新建、改建和扩建过程中,如何保护、继承、发扬校园已有的建筑文化和建筑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提高。在建筑文化和风格上体现校园的和谐,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是我们新一代校园建设者所担负的历史重任。我们在进行这几座大楼的维修改造时,重点强调了保护它的原有风貌和风格。使维修后的建筑,在延长使用寿命、完善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同时使其建筑特色更加鲜明,育人功能更加突出。
对于校园内新建建筑物立面的形式和风格的定位,一方面注重和强调与原有建筑风格、形式的和谐与协调,使得校园内的新老建筑组成一个和谐的校园建筑群体,以校园建筑的和谐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另一方面,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也有对比和反差,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勇于创新,不至于保守僵化、一成不变。以建筑形式的多元化影响学生思维的多元化,使学生在如何看待继承传统文化和发展创新问题的关系上得到启示。
2.校园小品。以环境育人为目标,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和专业特色,在校园内建设景点、景区、小品和雕塑,并以此对学生进行历史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专业知识的熏陶,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为缅怀哈军工第一任院长陈赓大将创建哈军工的丰功伟绩,在原军工大操场的北端,建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陈赓广场,并在广场中央设立了陈赓的全身铜像;为纪念哈军工创建初期为学校创建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苏联顾问团首席顾问奥列霍夫中将,学校在新建的21B教学实验大楼前广场竖立了奥列霍夫将军的半身铜像,并将该广场命名为奥列霍夫广场;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结合学校的船海办学特色,学校在校园内分别竖立了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与民族英雄邓世昌的铜像;另外,还在校园内摆放了约十吨重的实物铁锚及舵轮模型,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3.环境文化。校园的环境文化是指校园的硬环境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同时,赋予其文化的内涵,使其具有育人的功能。它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哈尔滨工程大学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和专业特色,在道路、广场、建筑物、景观等命名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环境文化特色。如将学校新老校区的两条主要干道,分别以哈军工时期的两位主要领导陈赓和刘居英的名字命名为“陈赓路”和“居英路”。将其它一些主要道路分别命名为“郑和路”“世昌路”“东海路”“西海路”“南海路”“北海路”等;将校园内新建的人工湖命名为“济海湾”。
为充分利用和整合“哈军工”的环境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学校决定在哈军工原址—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内建设“哈军工文化园”。目前,“哈军工文化园“的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区一馆”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和省军区高科技教育基地,其育人功能已初见成效。
参考文献:
[1]朱功春.以审美教育为背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药学教育,2006(5):30-34.
[2]袁超.浅析校园环境建设[J].山西建筑,2008(3):38-39.
[3]高由信.高校校园建设与环境育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3):104-105.
【校园标语的育人功能】推荐阅读: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10-28
诚信校园的标语08-28
校园文明的标语06-01
智慧校园文明的宣传标语09-20
绿色校园标语08-26
校园施工标语09-03
校园节水标语10-01
平安校园标语12-03
校园文化建设及育人功能08-18
校园安全标语卡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