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关键在育人(通用7篇)
教育的关键在育人 篇1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0年6月21日召开会议, 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会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靠人才, 基础在教育。
教育是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关键在于育人。然而, 这里的“人”有着特殊的含义。它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 不是指没有社会属性的自然人, 更不是指只会吃喝却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创造能力的社会人。我们这里所说的“人”, 是指愿意并且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即“人才”。
办好教育, 培育人才,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本分、本职和本事。但是, 教育怎样才能培育好人才呢?
首先, 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思想来自实践, 它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反过来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的系统化理论。这种系统化理论体现了教育的规律性。教育规律若干条, 其中把握好受约律、适应律、协调律对于做好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受约律是指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制约。教育应该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但是不能够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适应律是指教育应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规律。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智力发展特点施以相应的教育。不仅如此, 教育还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培养出的人只有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在社会进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协调律是指协调诸教育因素间关系与作用的规律。一要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关系, 使得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二要协调好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要努力形成一种互动互助的良好局面和教育氛围。三要协调好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重视遗传素质和环境影响, 将其作为个性教育实施的依据和起点, 改进教育的方法, 提高教育的效能。
其次, 要有正确的教育思路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 还要抓好落实, 求得实效。教育的实效取决于正确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对此, 中外很多学者、专家的著述给我们启发。
例如,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曾经提出一系列问题, 学界称为“泰勒原理”。“泰勒原理”提出做好学校教育工作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学校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二是组织哪些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三是如何组织这些经验;四是怎么知道这些经验在学生身上发生了变化。
有学者评论, 探讨教育问题, 不管你提出怎样的理论, 泰勒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是必须要回答的。其实, 仔细分析看, 泰勒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无非是指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这也为我们制定和选取正确的教育思路和方法提供了一条明晰的线索。
教育要树立明确的目标。我们经常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人民满意”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人民满意的教育主要看校长是否专心、教师是否尽心、学生是否开心、家长是否安心、社会是否放心。
教育要选取正确的内容。课程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说, 就是试图让我们的教育内容更加符合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的多少、深浅、新旧、取舍, 都会影响教育的最终效果,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身在其中, 都要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教育要采用适合的方法。教育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古今中外,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然而, 面对不同的学生, 某种或某几种定型的、固化的方法往往无济于事。因材施教是世界上最理想、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学情, 做好分类指导, 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提高教育水平。
教育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我们现在的教育评价多是一维的升学率评价, 往往让师生“戴着镣铐跳舞”, 这阻碍了师生的主动、全面、健康发展。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就是要看教育方针落实得怎样, 素质教育落实得怎样, 教育过程中知能关系、知行关系、知情关系处理得怎样。
总之, 教育以培养人、培育人才为己任。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选择正确的教育思路和方法, 教育就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
教育的关键在育人 篇2
不怕犯错,知错就改
这个三年级是一个语文基础不太扎实的班级,语文拼音没有掌握好的全班20人左右对拼音掌握80%,其余的学生掌握30%左右,学生的课堂沉默无声,连自己没有学会的声音都没有。于是针对学生的情况,我首先向学生传递一种思想:错误的东西反而是你进步的地方,正如黄后江老师说:错误等于学习。我让学生不再恐惧自己犯错,也敢于大胆说出自己不会的地方,以及承认自己错了。当学生不再惧怕犯错之后,我再帮助学生怎么改错以及把自己不会的学会。针对拼音,我利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后黑板利用起来了,帮扶对子帮助了,课堂拼音重视了,晨读让学生放心问等等方法应运而生。期中考试30人左右,有了进步,不仅仅是成绩,学生整体各方面都明显成长了。
奖章积分主动学习
成绩只能代表一部分,所以为了检验学生各方面的进步,我采用了奖章积分的办法记录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哪怕一点。
奖章范围有:课前写地书,课堂回答问题,展示参与课堂,课下学会自己不会的内容,当然也有帮助别人学会奖章,作业完成,帮助他人做好事,卫生,班群读书,帮助学生改错字等等更全面的记录学生的点滴努力。把学生的奖章积分加到考试成绩中,发给家长让家长看到学生的进步、努力、变化,甚至自信、勇气、主动等方面。
学生变得主动,变得开始读课外书了,开始发现写字了,敢于读课文了,敢于问问题了。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期中考试后我们班级也颁发了进步奖,学生变得主动自信,我也充满了力量。
做一名老师,我有一份自豪感,我可以让一个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开始主动学习,让一个没有自信的学生,变得大胆积极,也可以让一个基础不好的学生打好基础。看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努力都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有价值,尽管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是我对自己有信心,我相信自己一定会继续努力的,因为我舍不得那份教师的荣誉感,忘不了教师的责任感,我想让自己的存在有价值。
教书的关键在育人 篇3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教师, 我深深的意识到教书的关键在育人。学生要学会做人, 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并非朝夕之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曾说过“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足见育人是教育的灵魂, 所以我们的教育事业要健康发展, 就不能不将目光更多地投射到“育人”问题上。
如何搞好“育人”工作?我觉得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抓起。
一、为人师表、尊重、爱心、是育人关键
常言道:“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师德教风、为人处事的态度无不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 教师的为人师表、尊重、爱心、是教书育人的关键。因此, 作为教师要做到:
1.“育人”要求教师具有高尚师德。
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影响和培养学生, 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育人”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
人各有长, 禀性天赋不同, 兴趣爱好不同。现代教育正视学生的个性。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 “相信他们”、“尊重他们”、“研究他们”、“发展他们”。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使其禀性天赋得到充分的张扬, 使其兴趣爱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
3.“育人”要求教师有爱心。
教师应该爱护学生、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只有爱, 师生间才能进行默契的配合, 才能组织有效的教学,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懂得以情感人, 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和爱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进行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潜能。
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育人根本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懂得如何做人, 而做人的基本应从爱祖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爱父母……抓起。重视这几项教育, 受教育者才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1.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对于振奋民族精神, 凝聚全民族力量,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继承、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就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提高学生爱国主义修养。今年是奥运年, 对我们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很关键的一年。目前我们国家面临比较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 “藏独”分子肆意猖獗……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 教师对学生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宣传, 教育学生要擦亮眼睛, 明辨是非, 教育学生要理性爱国。
2. 重视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对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集体主义思想又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 有助于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正确处理个人同集体、同他人、同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
班集体就是学生成长的基层集体, 是组成学校的基本细胞, 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 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基本渠道和环节。面对当前社会大环境的日趋复杂, 创造一个蓬勃向上、正直高尚的优良班集体, 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对而言, 中专生学习压力小, 空闲时间多, 可以通过多举行校园活动、班集体活动、运动会、春游…….让学生在这些集体活动中, 不断提升集体主义意识, 收获集体主义荣誉感。
3. 坚持社会主义教育。
我校《中专生道德行为规范》第一条就是要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 认真学习政治理论课、品德课, 逐步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 不断提高识别能力, 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错误思想的影响。维护国家尊严, 听从国家安排。
用更通俗的话来讲, 就是坚持社会主义路线, 走社会主义道路。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就必须有精神支柱, 有魂。学生也是如此, 必须有精神支柱, 必须有坚强的信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 要不断渗透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展现我们祖国强大、美好、和谐、蒸蒸日上。让学生从心底里热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 愿意为祖国的明天去奋斗、去奉献。
习惯培养是育人的关键 篇4
一、讲文明的习惯
教书先育人,育人又是从讲文明习惯的养成开始。文明习惯主要是指人的仪表、用语、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习惯。中学阶段,学生之间的交际越来越频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个性的突显、性格的差异、观点的不同、交际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也会越来越多,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讲文明的习惯。在平时,教师要让学生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拜托、没关系、再见”等,使他们养成经常使用的习惯,这样当矛盾即将发生时,就会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以往众多案例告诉我们,校园发生的打架伤害事件,多数都是缺少一句礼貌用语而造成了惨痛的教训。同时,要教育学生对老师、家长和同学讲礼貌,做到真心尊重别人,乐于助人。点滴习惯,能成为沟通人与人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也会提升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文化素养,成为以后为人处世、建功立业的基础以及一生幸福的基础。
二、会生活的习惯
首先是合理消费。中学生虽有了自己支配的资金,但如何合理使用却是家长和教师容易忽视的。有的家长只管多给钱,却不管怎样用,不但对孩子无益,而且还让孩子养成了不良消费的坏习惯,如有的孩子乱花钱,有的孩子乱赊账,有的孩子连自己一周的饭费都支配不好,前松后紧,前两天大吃大喝,后两天没吃没喝,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合理消费,有计划地花钱,保证吃饱吃好,不盲目攀比,量力而行,精打细算,从而确保其健康成长,进而为以后养成良好的生活观念奠定基础。其次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要教育孩子做到整洁,每天洗脸、洗脚,经常洗澡、洗头,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勤剪指甲、勤换洗衣服,这些都是个人卫生必须做到的;宿舍内的物品要有规律地摆放整齐,教室里的书籍要有经常整理。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乱扔垃圾,自觉维护公共卫生。以上这些,都需要教师长期培养和监督,才能使学生养成习惯,进而使学生养成做事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好习惯。第三是珍惜时间的习惯。时间是宝贵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努力培养“今天事情今日做”的习惯,学要学得扎实,玩要玩得痛快,能正确处理学习和休息的关系,保持充沛的精力。同时,教师要培养孩子学习讲效率、讲质量,为以后进入社会投身激烈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效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教育学生认真听课,勤于思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对不懂的知识,一定要做好标记,及时提问,并制订复习计划,一周一复习,一月一汇总,养成定期巩固的习惯。同时,学生不仅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养成刨根问底、精益求精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管理中实现教育的育人价值 篇5
一、校长的办学思想是落实教育育人价值的前提
校长决定不了一所学校的发展, 但校长的思想至少会影响一个学校的发展, 校长的质量观念直接体现在学校的工作思路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报刊、电视等媒体关于“某某学校连年教育教学质量攀新高”的报道, 这个“教育教学质量”是什么?无非就是多几个学生升入重点中学。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我知道, 这个教育教学质量后面是无意识地对大部分学生的放弃。我们一直说“为了每一个学生”, 但怎样才能落实到行动中呢?首先是校长要改变质量观念, 改变办学理念。
我在任那大第五小学校长后, 经过半年的调查研究, 在充分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从“办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学校精神”等方面提出了学校的办学思想。
1.办学目标:以校本研训为切入口,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建设一支师德好、师艺精的教师队伍;以习惯教育为抓手, 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特色追求, 培养行为规范、基础扎实、个性鲜明的新时代小学生;以文化建设为主线, 积淀文化底蕴, 打造富有书香韵味的和谐校园, 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有特色的精品小学。
2.培养目标:养成良好习惯, 夯实知识基础, 发展个性特长。努力培养有道德、会做人, 有理想、会学习, 有个性、会健体, 有情趣、会生活的新时代小学生。
3.教育理念:培养良好习惯, 夯实知识基础, 发展个性特长,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校训:厚德向善, 勤学有为;
校风:教人求真, 学做真人;
教风:善待生命, 踏实工作;
学风: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为了贯彻这一办学思想, 每一学年我都以“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 进行了“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家长进课堂”、“百名之星评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活动。同时, 还加大对美术、音乐、科学、体育等小科目建设的投入, 促进了各个学科教师对本学科的重视。学校形成了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导, 各学科教学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学校逐步由纯粹追求语文、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向养成学生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转变。实践证明, 校长的办学思想是落实教育育人价值的前提。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落实教育育人价值的关键
校长的思想最终是靠教师来落实的。因此, 校长的质量观、办学理念是否得到落实和体现关键还在教师, 反过来说, 如果一个校长没有自己的办学思想, 那么教师的观念改变也无从谈起。长期以来, 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为教书, 他们追求的是任教学科的及格率, 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对学生的智力因素缺乏有效的探究, 对学生行为习惯与学业成绩的因果关系没有作理性的分析, 往往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其实, 任何学科教学都是以教育性为基础的,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 就是穷其一生也无法全掌握。从这一点上说, 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还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个非常难的过程, 它需要教师自身的认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改变行为。因此, 我们从制度建设、师资培训、人文关怀等方面来提出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但我认为, 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来说, 应该是行为改变思想。所以, 我们要从改变管理方式、改变活动模式开始, 来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我的做法有两点———
1.责权明确, 让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为了发挥部门、科组和教师的自主作用, 我在年级组、科组建设中一直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具体活动方案由组织者制定, 二是活动经费由组织者按预算使用。我认为, 做方案是要对整个活动负责, 经费使用是给你充分的权力。明确的责权, 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是学校的管理者。
2.团队评价, 提升队伍的凝聚力。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 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 我一直坚持一条原则:对教师、班级的评价以团队为主。在我们的学校, 不管是班级评比、学生活动评比还是教师活动评比, 我们都以年级组为评价单位。例如, 班级评比, 我们评出每一个班的得分后, 算出年级的平均分, 以年级平均分来对年级进行奖励。这样一来, 每一个班, 每一个教师就不能仅考虑自己的事情, 而是要考虑一个团队, 考虑自己所在的集体。几年的经验告诉我, 团队评价, 确实是提升队伍凝聚力的有效措施。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工程, 是一个校长的办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校长在提出自己的办学思想后, 要通过具体的措施来改变管理的方式和活动开展的模式, 要通过具体行为的改变逐步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只有教师观念的转变, 才能真正落实教育的育人价值。
三、质量评价观的改变是落实教育育人价值的保障
评价一直是教育的瓶颈问题。长期以来, 语文、数学等所谓主科的量化成绩是家长、社会认可的评价。学校、教师反馈给家长的学生学业情况也以此为主要凭据, 造成了家长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片面认同。其实, 整个社会对教育质量观念的转变, 首先应该从学校开始、从教师开始。如果连学校、教师本身都没有大教育的观念, 那整个社会也无从谈起。而要在学校改变教育质量评价观, 我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特色办学, 改变教师的教育质量评价观。有人说, 特色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我觉得这是对特色的高端要求。我认为, 特色应该是基于现实, 凸显学生个性的一种教育。
例如我们学校, 一方面学校的面积仅有7 亩地, 面积小, 而学生有两千多人。另一方面, 我校名师资源丰富, 教学研究氛围浓厚。有特级教师一名, 语文、数学省级学科带头人各一名。因此, “校本教研特色”、“体育特色活动特色”、“校本德育课程”就成为我校特色办学的几个方面。为了落实特色办学思想, 我们开展了以“礼仪之星”、“环境小卫士”、“讲卫生标兵”、“孝敬之星”、“友爱之星”、“进步之星”、“阅读之星”、“艺术新星”、“运动小健将”、“数学小博士”等十项奖励活动。通过十项奖励活动, 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张扬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提出了“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奖状”的活动, 要求按照学生的特长, 从以上项目中给每位学生奖励。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位老师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 对每一位学生从不同的侧面, 给他们以肯定和鼓励, 改变以学科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
特色办学, 改变了教师的工作状态, 改变了教师纯粹追求分数的教学观念。
2.“家长走进课堂”, 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教育本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 为了让家长深入了解教师的工作, 了解学校教育的本质, 我提出了“家长走进课堂”的家校沟通模式。要求每班物色一些有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家长到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进行授课。几年来, 我们先后组织了部分家长从“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卫生”、“行为礼仪”、“学习态度”等方面开展专题教育。“家长走进课堂”, 改变的不仅是教学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当中, 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本质。家长走进课堂的过程也改变了家长对孩子培养的目标和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观念。
教育的关键在育人 篇6
1. 学校体育项目内容
1.1 育人教育简介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条件下, 采用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教材内容转化成自身财富, 形成能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书育人贯穿始终, 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表现在各项教学原则的共同归宿和客观规律之中。
1.1.1 正确理解教书育人的含义是教书育人的前提。
育人简而言之就是按照教育目标依托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教育学生, 培养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当前社会环境下, 应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强身健体。
1.1.2 弄清教书育人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宗旨。教学是学校的基本活动, 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1.1.3 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只有做到这一点, 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包括教学方法) 、教学设备器材等基本因素所构成。这些因素之间要相互配合, 实现教书育人。
1.2 体育项目内容
学校体育教育主要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 以增强身体素质及思想教育素质为目的。处于具体安排的需要, 学校会将不同活动进行分类, 设置不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本文介绍的分类方法主要以是否为奥运项目及有利于学生哪项教育的发展为依据。
首先, 学校课程中奥运项目包括游泳、体操、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等基本项目, 非奥运项目主要有体育舞蹈、武术、防身术、轮滑、围棋和象棋等可操作性项目。其次, 根据其培养方向, 可以把学校课程划分为四类。一是智育教育, 例如围棋、象棋等;二是德育教育, 例如足球、篮球等;三是美育教育, 例如游泳、体操等;四是文化娱乐教育, 例如舞蹈、武术等。学校开始的这些体育项目都需以发展学生爱好,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为前提, 在课程选择上要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 以学生安排为辅。
2. 体育在学校育人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体育课程的开展使得学校体育观念从物质化走向人性化,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管理从限制走向开放, 学生的体育行为从被动走向了主动;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 增强了学生的体能素质;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品行, 体育精神更加文明。以下将作出具体说明。
2.1 文明体育精神的发扬和传承
体育精神是体育整体面貌的反映, 是体育信仰、道德和审美的标志, 最后形成一种意识形态。在学校是体育课程中, 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 配以一定数量的活动课和课余趣味训练, 并且开展一些竞技性及娱乐性的体育活动, 让学生理解更多包括拼博进取、公平竞争和遵守规则等体育精神。在进行教学或者竞赛时, 学生和老师 (教练) 之间的团队协作是非常重要;体育项目根据不同的类型会有不同的规则和规范, 必须熟悉各种比赛场地、了解各种比赛禁忌, 这也是体育精神的主要体现。所以,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将发扬和传承体育精神实质化, 养成终身体育思想。
2.2 道德品质教育的提高
体育运动是学校将学习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最好方式。体育老师需以创造性的思路及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的内涵, 走出根深蒂固的体育课程只是体能训练的误区, 强化育人教育观念, 优化体育课程教育方法, 提高学生组织及奉献意识, 把学校体育教学跟热爱国家及劳动紧密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和顾全大局的思想作风。例如, 篮球是多人的集体团队合作活动, 只有大家的完美配合才能完成的一项体育运动, 这就需要大家互相配合, 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在体育运动中, 学生不光能得到体能上的飞跃, 在思想上也能够得到锻炼与成长, 从而容易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2.3 学生美育教育的提升
在学校育人教学工作中, 体育老师要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所以美育教育是不可忽视的, 它与体育其他教学相辅相成。在自由舞蹈或体操和武术中, 可以深切感受到三个方面的美感:第一是运动方面的美感, 包括力量美、动感美、协调美、韵律美;第二是身体构造方面的美感, 包括线条美、肤质美、体态美、姿势美;第三是行为方面的美感, 包括柔韧美、构造美、热情美。在实践中, 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地位, 然后结合学生自身的身体特征和兴趣爱好, 选择体育项目, 让学生更乐于去享受体育美的潜在魅力, 在身体和精神上都获得满足。
2.4 学生智育教育的提升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智育的发展需要与体力运动互相协调。所以, 老师进行智育教育时, 需要学生有足够强大的脑力, 并配以各类实践活动。据统计, 经常进行各类体育运动的学生, 往往更容易接受各类新事物、新知识。所以拥有强大健全的体魄, 更能增强身体的灵巧性和协调性, 提高反映能力。丰富的体育运动, 会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结语
学校的发展, 体育教育含有独特的人文教育元素, 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思想品德的提升、审美情趣的培养和个体的社会化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沙金.全面发展视域中的学校体育[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徐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3.
教育的关键在育人 篇7
一创新教育的内容
1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 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充分发挥创造潜能。
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思维活动, 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独特性, 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创新思维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顺利地开展创新活动。
3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二是要加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等。
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教育是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针对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 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 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全球市场的形成, 我国经济已纳入国际经济发展与竞争的大系统中。激烈的市场竞争表面上是高科技的竞争, 其实质是人才即智力资源的竞争, 而智力资源的本质特征是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 他使整个育过程被赋予创新的特征, 并以此为教育基础, 达到培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的教育。它的提出不仅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 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体现了知识经济崛起的现代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呼唤。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 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 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
三如何在高校中更好的实施创新教育
1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教师要具有创新素质, 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创
新人格的培养。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要求学生学会创造, 自己首先要练好创新本领。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 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能力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知识的深浅和眼界的开阔。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 左右着学生的发展和潜能的提高。教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 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本学科窄小内容和层面,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求更新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知识更新的越来越快, 教师应不断地充电, 获取更多层面的知识, 力求广博精深, 广中求长, 一专多能。学高为师, 才能适应新的创新教育环境。教师堪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 身教为先。教师所追求的职业道德素质, 不仅要有诲人不倦、一丝不苟、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而且要有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 自觉执行教育方针,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严于律己, 热爱学生, 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根据企业需求, 学校要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学生工程训练和设计能力为重点。构建基本技能训练、设计与运用能力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校要与企业联合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 并开展灵活多样的实验项目和创新性的竞赛或研究。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3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互联网是现代化的重要教育手段, 互联网络涉及面广, 是高效获取信息的工具之一, 资源的共享性和网络的扩充性, 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大量、便捷、宽泛的知识信息, 利用网络可以充分实现个性化学习。网络平台作为新的学习渠道与媒介, 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传递知识、分享知识的极佳平台, 创新教育只有发掘出科学内在的真、善、美的内涵, 才能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真正融合, 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创新最积极的领域之一, 也是创新教育极为有用的舞台。积极开发利用网络技术手段, 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就业指导、人才供求信息, 以及网上调研救助、培训等等与学生成才密切联系的工作和活动。真正使信息高速公路这柄双刃剑为我所用。
摘要: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因此, 如何大力提倡并改进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迫在眉睫的课题。
关键词:创新,创新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关欣.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2]顾康静.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 2008, (11)
[3]周宇, 王国红, 徐铁峰.地方高校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1)
[4]余志卫.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2)
【教育的关键在育人】推荐阅读:
读《教师的关键在育人》有感09-08
习惯培养是育人的关键论文09-08
素质教育中的关键05-26
家庭教育八大关键07-10
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10-07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关键要抓领导教育06-28
关键在效果10-22
关键在恐惧心理07-25
中国形象关键在企业09-18
关键在执行力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