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恐惧心理

2024-07-25

关键在恐惧心理(共5篇)

关键在恐惧心理 篇1

摘要:撑竿跳高教学是学校田径教学中综合素质要求最高,同时也是最具有锻炼价值的教学内容。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教学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训练问题。

关键词:撑竿跳高,教学,心理,大学生

撑竿跳高是由快速助跑有力的起跳及上肢有力撑杆举腿过杆而组成的跳跃项目,是田径项目中技术比较复杂、节奏性比较强,锻炼价值比较高的项目。它因技术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和对身体素质特殊的要求,在客观上给撑竿跳高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不但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如果在教学中仍按照讲解示范—纠正动作—学生在练习等模式进行,学生容易感到单调或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对撑竿跳高失去练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对撑竿跳高的恐惧感。

1 学生对撑竿跳高练习的恐惧的主要表现

(1)心理紧张,神色慌张,步伐紊乱。

(2)插穴不准,降不下撑杆。

(3)助跑没有节奏、减速。

(4)不敢悬垂,后倒举腿。

2 产生胆怯恐惧的原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心理现象是共同相应的动因引起的。人的这种现象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主观印象,是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生活经验的综合。要避免和克服这种胆怯现象,应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2.1 撑竿跳高技术动作比较复杂,练习者既要有快速助跑,准确插穴,有力起跳,上肢有力撑杆后倒举腿过杆,学生必须付出许多体力,承受一定心理负担。因此,初学者会对此引起外抑制的强烈刺激。这种刺激在大脑皮层的某个区域中达到一定强度时,即引起恐惧的有关神经中枢相对抑制,从而导致大脑工作紊乱,失去对运动器官的支配,出现减速,插穴不准,降不下撑杆,不敢起跳等现象。

2.2 学生自身素质差。撑竿跳高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而部分同学身体素质差没有力量及速度,学习技术动作困难,甚至产生恐惧心理。

2.3 看到其他同学失败或跌倒受伤的场面,会引起胆怯者的大脑皮层发生保护性抑制,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从而影响正确动作的完成。

2.4 因病及其他原因缺课,致使前后技术衔接不上,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胆怯的心理。

3 撑竿跳高教学中,克服学生胆怯、恐惧心理的方法

恐惧心理在撑竿跳高教学中普遍存在,不少初学者,特别是胆小的学生对撑杆和横杆望而却步,甚至产生畏惧情绪和恐惧心理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一些方法帮助一些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3.1 讲解生动,示范正确

讲解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名称、要领做法及要求,以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讲解的内容要目的明确、突出重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教师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从心理上消除胆怯心理。

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看、听、练三者结合,这样在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记忆表象的参与下,以迅速学会单个技术动作。

3.2 降低练习难度,增强学生信心

由于撑竿跳高技术比较复杂,学生没有正确掌握技术动作前对跳高架及横杆有胆怯、恐惧的心理,这是十分正常的。因此,有目的地降低练习难度,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完成练习任务的信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3.2.1 立撑杆练习:

教学要求插穴、立杆、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困难,教师手握撑杆斜放于穴斗里,学生助跑起跳后握杆向前立杆撑起。

3.2.2 用橡皮筋代替横杆:

学生对跳高横杆存在恐惧心理。因此,用橡皮筋代替跳高横杆可消除学生对横杆的恐惧心理,有利于动作技术的掌握。

3.2.3 撑起举腿引体转身过杆:

助跑起跳插穴、立杆撑起、后倒举腿过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困难很大,但是教师手握撑杆于穴斗旁帮助学生向前立杆,帮助学生撑起举腿、引体转身过杆。这样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技术及节奏,增强学生完成动作掌握技术建立了必胜的信心。

3.3 运用“错觉”克服胆怯、恐惧心理

对于撑竿跳教学的初学者来说,传统教学法﹝降低高度难度﹞刚开始时可能有效但高度逐渐增高学生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一部分胆小的学生仍有畏惧心理而不敢过杆。根据这一情况,可用简易跳高架的制作方法:增加两个跳高架之间的距离,用橡皮筋两端系上重物挂在跳高架上做横杆。由于高度不变,宽度增加,给学生的视觉造成了似乎高度降低的错误感觉,同时用橡皮筋代替横杆没有危险。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增加完成撑竿跳高动作的信心和决心。

3.4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动作应耐心分析、细心指导,对于其在练习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坚持正面教育。教学中善于利用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和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具有鲜明性、生动性、真实性的图片、资料和比赛录像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让技术好、动作优美的学生做示范,可消除胆怯学生的害怕心理。

3.5 正确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3.

5.1固定练习法。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能提高学生在练习中过杆信心。一般性练习中返复立撑杆摆腿,抓住悬垂的大绳返复跳撑、举腿、转体落地。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专项素质,又可通过本体感受器官使受到刺激后的反射活动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有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

3.5.2 诱导练习法。

在练习过程中身体重心不在杆的正上方而是在杆的前方,身体经常碰杆或砸杆而失败。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撑竿前立不够身体跟不上撑杆,二是摆动腿高抬前摆不够身体重心与撑杆夹角过大,三是悬垂举腿的方向不对。因此,除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外,做一些有力掌握撑杆跳动作技术的诱导性练习,对学生顺利学会撑竿跳高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3.5.3 语言提示法。

在学生反复练习中纠正错误、改进动作时,要多采用“提示”、“强调”等第二信号,如插穴立杆时喊“前送”、后倒举体时喊“撑举”、过杆仰体时喊“后倒”等。用这些语言信号给学生以刺激和强化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刺激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5.4 正误对比法。

初学者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动作,教师必须用正误对比帮助学生分析正确与错误动作,如速度、角度、方向等缺乏正确认识和理解,动作不规范等应及时指出错在哪里,再结合正确的示范动作练习,以加深理解和强化动作技术。

3.6 技术教学与素质练习相结合

一般来说,当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具备了应付难度较大和一定危险性的动作能力时,胆怯、恐惧心理就会逐渐消失。因此,进行一些有效的素质练习来增加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动作能力是消除学生胆怯、恐惧心理的主要手段。

3.6.1 速度练习:30米跑和持撑杆跑,加速跑及变速跑等。

3.6.2 跳跃练习:如立定三级跳、跨步跳、跳深等。通过以上练习,可增加学生的腿部力量。

3.6.3 进行各种腰腹及上肢力量。如引体向上、双杠臂屈伸、悬垂举腿等。

4 小结

1.撑竿跳高教学中存在学生的胆怯、恐惧心理,心理训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撑竿跳高教学中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消除学生对撑竿跳高教学的恐惧及胆怯心理。

3.在撑竿跳高教学中合理运用心理训练,有助于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编写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编写组.高等学校教材.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丁学芹.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1998,(5).

关键在恐惧心理 篇2

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学能力差

找不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根据教材中的叙述正确回答问题,不能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读书被动,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觉性。

2.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学生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概念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

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无所事事。解题没有过程步骤,或逻辑不清。对问题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4.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应付学习,遇到困难不想办法解决,抄袭了事,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考试前不认真复习、马虎应付,对考试缺乏信心,考场上“临时发挥”。

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就改变学生的对数学学科的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谈一些看法:

1.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转变学生学习态度的前提条件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及抽象性的学科。因此,教学时,应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性质,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所学知识的数学模型。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根铁丝,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根铁丝之间有何关系·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

(2)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往往对教师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情感教育

学生的情感都比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给他们更多的关心、爱护,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学生接受了教师,就会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仅是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意对学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好第二课堂教学

对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2.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这是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关键

(1)大部分学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

学生遇到问题不愿动脑筋,甚至直接问教师,或者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引导他们分析问题,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解答问题。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2)加强辅导,合理布置作业

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辅导、转化,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逐步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对待后进学生要放低要求,作业的难易程度要接近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3)关心爱护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学生有的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作业抄袭;有的因为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导致本节课内容没有掌握,以后的内容听不懂,从而造成抄袭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3.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武器

(1)脚踏实地,培养自信心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也是一样的,学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就是没有脚踏实地学。他们今天漏一点数学概念,明天丢一个定理、公式,就会越来越跟不上学习进度,也就越来越厌烦学习,成绩也就越来越差。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可以彻底消除。

在考试中,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学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的自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个别的学生,可以采取单独出试卷考试的方法。总之,教师要想办法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学生的目的。

(2)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为,后进生的智力未必落后于优秀生。而是他们非智力因素相较于优秀生有很大的差距。具体地说,他们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贪玩,厌学,懒得完成学习任务,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因此差距越拉越大,慢慢掉队。

(3)以兴趣为诱导,精心设计教学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意识就会清晰而明确,他的思维就会精细而锐敏,他的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他的意志就会坚韧而顽强,在学习上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是由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间接的学习兴趣是与理想、抱负、目的、任务等学习自觉性密切关联着的。直接的学习兴趣和间接的学习兴趣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计,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采用两个圆的模型,让一个圆不动,而另一个圆却不停地向这个圆移动,这样让学生从直观上形象地认识了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并且进一步引导,觀察在这个动的变化过程中两圆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这样很快就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情绪,然后让学生自己小结得出结论。

(4)启迪思考,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特别注重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分析、发现和归纳。比如学完切线长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后,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小结这三个定理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得出结论:相交弦定理与切割线定理只是内分与外分的区别而已;而切割线定理中的一条切线可看作一条割线运动时与圆的两个交点逐渐靠近以至重合为一点,因而这条割线段长相等,它们的乘积就等于切线长的平方。这样很快把三个定理统一起来,学生们理解得快,印象又深,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关键在恐惧心理 篇3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2. 1. 1 学生学习背越式跳高的体育态度差

背越式跳高中产生恐惧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观状态和体育态度。主观状态由于应激水平过高而改变, 在客观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就会由焦虑发展为恐惧。运动员对待跳高的认识, 运动员的认知水平问题认识偏差, 会引起消极情绪的产生, 而加剧运动焦虑产生恐惧心理。学生学习的毅力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在情感的激励下, 为达到目的积极踊跃克服困难、实现其目的的体育习惯。学生若是对背越式跳高认识不足, 就会对该项运动的学习立场不坚定, 在行为上则表现出消极乐观的体育态度。

2. 1. 2 学生对背越式跳高缺乏了解

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心中只有学习, 即使运动也是为了中考体育加试才进行体育训练的, 训练内容也以考试内容为主, 只是为了应付过关的训练。除此之外再没有对田径中的其他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对背越式跳高了解不多或根本不了解, 面对生疏而复杂的技术动作, 再加上自身身体素质和技能较差、信心不足担心做不好、怕摔跤等而产生一系列的恐惧心理和不适应现象。

2. 1. 3 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有所欠缺

背越式跳高是一项要求节奏感比较强, 周期性与非周期性相结合的运动项目, 按其用力特点, 跳高为快速力量跳跃类练习项目。从实质分析, 跳高主要是克服人体重力的运动。因此, 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相结合, 全神贯注的学习, 否则一不注意就会造成运动损伤事故, 对于身体条件欠缺、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对动作技术理解能力较慢的同学则会失去学习该运动的兴趣和自信心, 随之产生运动焦虑和恐惧心理。

2. 1. 4 学生练习过程中易产生恐惧心理

学生对跳高横杆的恐惧, 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 最大干扰因素是横杆。通常, 我们是直线助跑、前上方跳跃, 腾空后用体侧和腿部先着地。动作突然的改变学生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做出的动作自然会不尽人意, 如: 害怕横杆而倒步子、找不准起跳步点, 倒肩过早、臀部“下坐”等诸多错误动作, 若不及时纠正, 这使得正确技术动作很难建立和形成, 而且学生主观状态不良时很容易造成恐惧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遇见障碍物时总是习惯注视障碍物, 较多的依赖视觉帮助来判断和调整过杆动作。背越式跳高却截然不同, 几乎不需要视觉帮助, 而是依靠专门的知觉来完成过杆动作。在练习中, 他们看见横杆会自觉产生自我保护本能的意识。当他们看见前面的同学过杆因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不正确而碰掉横杆, 背部压在横杆上的“惨状”时直接对横杆产生恐惧, 此后能否越过这个高度产生了心理压力。

2. 1. 5 受伤所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

背越式跳高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 它动作的技术性较强, 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智力和体力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的程度不一样, 也就避免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意外事故的产生势必会给学生带来心理障碍, 变得胆怯, 甚至逃避背越式跳高的学习, 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负面心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2. 1. 6 教师对学生学习动作技术的焦虑

学生在学习动作技术初期, 大部分学生处于概念模糊, 对技术动作理解较浅, 做出的的动作比较僵硬感觉不到美观, 只有极少的几个学生的动作到位, 教师对此出现焦虑。此时教师若是耐心不足, 教学态度不好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 让他们失去信心、不想学。教师若是过多的赞赏他们, 这样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压力从而产生主观体验的改变、生理的变化和行为反应的变化。

2. 2 克服背越式跳高学生恐惧心理的应对措施

2. 2. 1 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正确认识背越式跳高的意义

背越式跳高练习中, 学生应该明白该运动项目的学习不仅是锻炼身体, 加强技术, 更多的是培养学生顽强斗志、奋勇拼搏、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道德品质。学生必须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练习中去。首先学生应该了解背越式跳高在学校体育教材及身体灵活协调性训练的重要性, 明白其锻炼价值并正确认识背越式跳高的意义。其次将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意识充分调动起来, 变成学习的动力, 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合理安排课时, 背越式跳高技术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我们可以把背越式跳高分解成助跑与起跳、腾空与过杆、收腿与落地等多个小目标。如果我们能顺利完成并达到这些小目标, 且能及时过渡到下一个小目标的学习中, 则可提高学生技术动作的熟练掌握程度。

2. 2. 2 教师多使用正面鼓励

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多运用正面的肯定, 激发学生学习。在练习时, 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如:过杆时碰掉横杆而背部压在横杆上造成的疼痛, 使学生产生害怕、胆怯心理, 此时教师不要因为错误动作批评学生, 而是给予鼓励告诉他们不要灰心, 相信自己并帮助他们时克服困难, 树立信心, 顺利完成动作练习。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 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信心从而对技术动作进一步认识。对一些技术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 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慢慢体会动作, 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 及时给予鼓励, 使他们忘却恐惧。

2. 2. 3 学生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背越式跳高的技术难度较大, 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因此, 在练习背越式跳高技术之前先做些辅助练习来培养学生协调、灵敏和柔韧素质, 来提高动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 速度素质训练 ( 上坡跑或下坡跑、听信号或看信号完成各种练习、各种变换速度和节奏的练习等) 和力量素质训练 ( 负重深蹲、抓举练习、负重快速踏上跳箱盖蹬伸练习等) 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在背越式跳高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心理。

2. 2. 4 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在学习背越式跳高之前, 教师可放录像、幻灯片等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感知印象, 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技术, 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技术概念。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把背越式跳高技术的特点和在练习时应该怎么达到的标准讲给学生, 以便建立正确地动作概念。如: 弧线助跑时身体的内倾、起跳腿的放脚、摆动腿和手臂的摆动、助跑的节奏等技术细节都能影响到腾跃过杆的效果。

2. 2. 5 真正做到区别对待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心理品质对其进行分析, 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因人制宜的采用区别对待措施。如某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或者体育基础较差, 对该运动项目十分陌生, 不能完成规定的动作, 在运动器材前, 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惊慌。又如青春期的女生比较脆弱、情绪好走极端, 遇到困难挫折时容易泄气, 自己不愿向外界表明自己担忧害怕这一心理从而表现出的沮丧; 面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不应指责他们, 说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 而应以极大的热情去帮助他们, 换位思考、理解他们, 通过情感的交流, 使得师生互相理解, 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2. 2. 6 教学中选用合适的辅助器材、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一些辅助器材或者教学方法,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如选择木制三角形助跳板能解决学生起跳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使起跳垂直向上, 腾空高, 身体滞空时间长, 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挺髋、展体、过杆动作, 较好的使身体形成背弓过杆, 达到良好的教学、锻炼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 老师只是引导者, 学生才是主体参与者。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 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刚刚接触的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更是普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做到因材施教, 正确理解背越式跳高时学生应具备的心理能力, 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及练习方法, 只有真正认识、了解、理解学生的心理能力, 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及练习方法, 只有真正认识、了解、理解学生的心理能力, 才能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消除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 2 建议

学生在学习背越式跳高技术前做些熟悉准备, 了解相关知识, 并做一些有利于学习技术动作的练习, 如: 加强自身身体素质、树立良好的心态等为正式学习做储备。老师在教学前, 可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调节、控制学生心理, 并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来学生练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对不同学生予以区别对待, 同时要使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 并多使用正面鼓励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学生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如:害怕横杆绊倒自己、胆怯不敢跳, 身体素质差、动作不协调练习过程中受伤而产生的焦虑、怕摔等恐惧心理进行研究, 对产生的这些恐惧心理加以分析并找出正确的指导方法、提出相应的建议, 为学生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恐惧心理的产生及克服提供参考。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教学,恐惧心理,克服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绍文.背越式跳高教学训练手段的定量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6) :131-134.

[2]陈华, 黄永良, 洪小勤.表象演练用于背越式跳高教学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6) :135-136.

[3]王印梅, 陆建森.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提高背越式跳高教学效果[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2, (4) :51-52.

[4]赵锐.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与克服方法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93-96.

[5]王俊平.背越式跳高教学过程解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汉文版) , 2012, (6) :688-690.

[6]钟华, 屠丽芳.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68-69+71.

[7]陈烽.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如何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76-77.

关键在恐惧心理 篇4

关键词:现代产科护理模式,待产孕妇,产前紧张,产前恐惧

待产孕妇出现产前紧张和恐惧心理在产科临床比较常见,是一种不良心理反应,严重影响产妇的正常分娩,导致产程延长,胎儿窘迫等不良病症的发生,使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病死率升高,增加分娩的难度和危险性[1]。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待产孕妇进行心理疏导。国内常见的干预模式有导乐陪产护理模式、聚焦解决模式等,这些护理模式均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缺乏系统性的干预[2]。现代产科护理服务模式通过孕妇学校课堂,开展全面专业的孕期保健和健康教育,帮助孕产妇建立一个正确的分娩理念,掌握基本分娩知识,能让产妇积极、主动参与分娩过程,增强对分娩的自信心,是一个比较系统化的干预过程。本文对100名产妇进行现代产科护理模式管理,分析其在产前紧张和恐惧发生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至8月在我院定期产检并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孕妇120人,设为对照组。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定期产检并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孕妇140人,设为观察组。两组孕妇年龄、体重、孕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产妇接受传统的产科护理服务;主要包括:1通过孕妇学校对孕妇进行分娩知识教育,通过观看分娩录像和专人进行教育的方式,让孕妇及其家属了解分娩的整个过程,从而减轻产妇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2指导孕妇进行产前保健,主要内容有指导孕妇进行减轻腹痛的训练,指导孕妇采取合理搭配的饮食,帮助孕妇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3对孕妇进行心理疏导干预,消除孕妇产前紧张恐惧的情绪。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现代产科护理模式对孕妇进行管理,主要内容:1建立现代产科护理服务工作小组,邀请院外相关现代产科护理管理专家到我科进行授课培训,邀请心理学专家对护士进行心理学方面的授课培训,现场模拟与孕妇沟通、交流、心理干预等,保证每位护士或助产士都能独立对孕妇或其家属进行心理干预;2加强孕期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专职护士或助产士通过免授、播放录像、发放宣传册子、手机短信、网络微信、网络QQ群等途径对孕妇及其家属进行分娩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认知水平;3举办孕婴俱乐部,指导孕妇及其家属进行拉玛泽呼吸减痛法,孕期营养与体重控制、产前、产时分娩球操应用等训练,定期举办孕妇之家交流活动,促进孕妇之间交流沟通;4提供温馨的分娩环境,开设温馨产房和分娩乐园。同时,介绍产科医生和助产士的资历和工作业务水平,以获得孕妇及其家属信任;5家属陪伴与助产士一对一全程陪伴;6积极与孕妇进行交流,通过心理疏导减轻孕妇心理压力,释放压抑情绪,纠正孕妇一些错误认识,帮助孕妇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7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要态度认真、动作轻柔,熟练,给孕妇最好的舒适感,主动将检查结果告知孕妇,解答孕妇疑问,缓解孕妇焦虑心情,增加信心。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

使用紧张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紧张情况进行评价,该量表主要由20个问题组成,每题选A得1分,选B得2分,选C得3分,选D得4分,将总分×1.25即可得紧张焦虑指数,小于50为正常,51~59为轻度紧张,60~69为中度紧张,大于70为重度紧张;采用恐惧视觉模拟评分(FAVS)量表对患者的恐惧情况进行评价,量表共10道题目,满分10分,0分为无恐惧,分值在1~3分之间为轻度,4~6分之间为中度,7~10分为重度。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进行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主要从护理态度(5道题目,每题2分,共10分)、护理技术(5道题目,每题2分,共10分)、护士素质(5道题目,每题2分,共10分)等三个方面。剖宫产率=剖宫产孕妇/总孕妇×100%,正常分娩率=正常分娩产妇/总孕妇×100%。分别监测两组孕妇入院时、入待产室30分钟前、入待产室30分钟后的血压和心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实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分析,组间不同时段的对比应用重复资料的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干预前后血压、心率监测结果比较

入院时两组孕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收缩压、心率在入待产室30分钟前、入待产室30分钟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2.2 两组孕妇产紧张、恐惧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孕妇紧张评分、恐惧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产妇紧张评分、恐惧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产前紧张评分、恐惧评分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与干预前相比较,*P<0.05。

2.3 两组孕妇分娩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孕妇正常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孕妇产前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孕妇对护理态度、护理技术、护士素质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孕妇在干预前紧张评分和恐惧评分都比较高,且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说明孕妇产前均出现明显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紧张、恐惧等,研究结结果与文献报道相吻合[3],即孕产妇产前心理变化主要有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孕妇出现紧张、恐惧等情绪会导致孕妇产程延长、产后出血量增多、增加分娩疼痛、孕妇直接选择剖宫产方式进行分娩[4]。研究结果提示我们产前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满足孕妇身体上、心理上及精神上的需求,消除孕妇产前紧张和恐惧的心理,改善分娩结局。本研究通过现代护理模式对孕妇开展一系列统化的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措施,让孕妇充分学习分娩过程的相关知识,学习分娩过程中自我调节的技巧,使孕妇放松心情,保持积极的心态[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孕妇开展现代产科护理模式,其紧张评分和恐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孕妇,观察组孕妇收缩压、心率在入待产室30分钟前、入待产室30分钟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孕妇正常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说明现代产科护理模式较传统护理模式能改善孕妇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孕妇正常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提示我们开展现代产科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另外,结果也显示,观察组孕妇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说明开展现代产科护理模式能明显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满足孕妇的需求,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主要原因分析:1注重孕前产前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广泛的妊娠期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孕妇对分娩知识的自我认知能力[6];2开展系统化心理护理:与孕妇及其家属沟通密切,了解孕妇心理状态,并制定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减少孕妇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帮助孕妇主动调节自身情绪[7,8];3加强与孕妇家属沟通:加强与孕妇家属沟通,嘱咐其给予孕妇充分的开导和鼓励,给予孕妇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支持,减轻其心理负担;4提供温馨的分娩环境:开设温馨产房和分娩乐园,为孕妇创造舒适、温馨的诊疗环境[9,10];5产前进行干预有助于帮助孕妇保持稳定的生命体征,使孕妇情绪稳定,提高对分娩过程疼痛的耐受力。

参考文献

[1]张艳军.166例孕妇临产前的心理护理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81-82.

[2]崔艳丽.产前孕妇心理状态对分娩方式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3):237-238.

[3]朱淑芽,陆涯琳,孙一勤.妊娠晚期孕妇心理压力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6):2584-2585.

[4]赵亚辉.产时产妇心理状态对分娩结果的影响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0):200-201.

[5]刘芬,邓爱辉,王慧荣,等.聚焦解决模式在产前焦虑孕妇心理护理中的运用[J].护理研究,2014,28(5A):1572-1573.

[6]李春香,廖美霞.孕妇产前焦虑对分娩方式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32):80-81.

[7]文进先.孕期心理干预对产前焦虑症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72-73.

[8]乔红霞.实施一对一导乐陪产提高产科服务质量[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5):4878-4879.

[9]陈洁芬,李淑柳,毛小碧.国际产科服务新模式促进自然分娩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5):221-222.

关键在恐惧心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门诊手术治疗包茎和包皮过长患儿300例,包茎85例,包皮过长215例,随机分两组,干预组180例,年龄(6~15)岁,平均7.5岁。空白组120例,年龄(6~16)岁,平均7岁。两组生活环境、理解能力、病程、年龄、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局麻下为患儿实施环包皮切除术,干预组:对患儿术前、术中的心理恐惧进行测评,分析与之相关因素[2]:患儿及陪伴者对包皮切除术这一恐惧刺激缺乏正确的认知;就诊次数的增多导致恐惧刺激的泛化;患儿对手术环境、程序等新刺激不良适应;通过模仿其他手术患儿而习得恐惧心理。空白组:未对患儿的心理恐惧测评,未对患儿的恐惧心理施行个性化心理疏导只给予常规术前、术中指导。心理干预方法:针对患儿恐惧心理成因施行个性化心理疏导。

1.2.1重建科学的认知采用易懂的语言,适中的语调,保持心情平静,告诉孩子手术的原因,满足其好奇的心理,使孩子知道将要面临的情况。由医生和护士讲解手术流程、需患儿配合的地方,解答患儿的疑问,通过心理疏导使患儿逐渐了解麻醉、手术过程,减轻其恐惧心理。

1.2.2系统脱敏法在和患儿初谈中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教会患儿表示出对手术的每一个环节恐惧的主观程度,患儿能够自己说出和面对紧张恐惧的场景已经是在脱敏了。另外,系统脱敏法变式可以降低儿童恐惧心理[3],其变式中最常用的是情绪性意向法,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诱发患儿兴奋、骄傲和欢乐等积极地情绪及情感活动。与由手术所引起的焦虑反应互不相容,从而就可以逐渐抑制和消除恐惧心理。

1.2.3培养孩子适应变化的能力以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去理解他们,以自然的表情、商量的口吻,使患儿感到被尊重被体贴,从而建立起信任、依赖感,尽快适应环境,以平静信任的状态接受手术治疗,减轻其对麻醉、手术的恐惧心理。

1.2.4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儿童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容易受到感染,主动加强与患儿的交流与沟通,从细节着手,把抽象的思想准则具体化、人格化,谈论与他熟悉的周围事情和英雄人物,或以手术已经成功的身边同学或同龄人为榜样,给患儿以深刻的激励和影响,帮其树立自信,觉得自己已经是男子汉,经历的是“大”手术,很自豪,满足其一定的虚荣心。以此替代原来的紧张恐惧。

2 结果

空白组:患儿经常哭闹,情绪不稳定,影响术者注意力,手术时间延长,平均30至40分钟。干预组:患儿平均手术时间20分钟,患儿平静,能主动配合医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护理方便,效果满意。可见实施正确的心理疏导,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障患儿包皮切除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3 体会

接受心理疏导护理的患儿,其手术及预后取得良好效果,并得到医生及患儿家长的肯定。通过关爱行为,护士与患儿建立信任-帮助的人际关系,是达到护理目标的根本保证。通过总结包皮切除术患儿的恐惧心理成因和施行心理疏导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患儿在包皮切除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恐惧进行测评,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护理。经过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有效缓解患儿心理恐惧,其抗拒心理明显降低,使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洪淑欣,洪丽霞.儿童拔牙恐惧心理的护理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5):134-135

[2]刘晓晗,苏旭东,彭铁鹏.儿童恐惧心理分析及调节策略[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05:30-31

上一篇:卷烟配送中心下一篇:家庭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