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恐惧症的表现

2024-09-18

选择恐惧症的表现(通用11篇)

选择恐惧症的表现 篇1

开学恐惧症的表现

“开学恐惧症”是一种情绪障碍,主要特点是对学校产生恐惧。它不是一个专用的医学术语,也不同于一般的学校恐惧症。只是由于近几年此类学生较多,才形成了这样一个俗语。

1. 它的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缘无故发脾气、浑身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等,有的还有头痛、胃痛等躯体不适症状。主要的诱因是“开学”这个特殊的事件,导致自己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产生焦虑和恐惧或对分离性焦虑、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唤醒。前者是由于自己的人格缺陷或对学校和学习过于紧张所致;后者往往在学校学习或在其他活动上有挫折和遭受委屈、羞辱的经历。

2. 升学压力、人际交往不适应等方面是导致“开学恐惧症”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对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的学生、部分过于追求完美的优秀生等五类学生是“开学恐惧症”的易发学生群体

3. 一部分是因假期作息生活极不规律,每天看电视、上网、晚睡,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丧失殆尽;有的在假期里过惯了被照顾的生活,对开学后的独立生活忧心忡忡、无所适从;还有的学生担心新学期功课太重,担忧学校人际关系等,这些已知的与未知的矛盾重叠交织在一起,更是在为“开学恐惧症”推波助澜。

延伸阅读:

>>>>六招收心

第一招:用仪式结束假期

心理专家建议,终止假期也需要仪式,就像结婚需要一个婚礼一样。“仪式感”可以为生活带来许多改变。

在假期结束前几天,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忆美好的假期生活,然后给假期做一个书面总结,比如写一篇日志,当日志画上句号的时候,就代表假期结束了,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学习上的事情。

第二招:帮孩子调整作息

很多孩子在假期形成了晚睡、晚起等不良生活习惯,如果不提前调节,开学之初就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佳的状态,影响孩子的学习适应。

爸妈们不妨和孩子一起在这段时间制订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按照平日上学的时间起床、睡觉、学习、运动,有规律地作息,从而更好地适应接下来紧张的学习生活。

第三招:对新学期立个目标

比如让孩子想一下自己的寒假作业哪些还没有完成,开学后该加强哪几门学科的学习,最好列出一份详尽的学习计划,明确本学期的目标。

对新学期的设想不仅能冲淡开学的焦虑,也能切实地提醒孩子,“新学期快开始了”。

任何人从假期状态转换到学习、工作状态都是需要一个过渡期的,别太着急,给孩子一些时间,只要过渡期不太长就行了。

第四招:适度复习上学期知识

开学前,要让孩子的心沉静下来,多看看书本,复习上学期的知识是个好方法。

比如基本概念、基础字词、典型例题、名篇佳句等要记牢。新学期开始了,端正学习态度很重要。

第五招:提前联系小伙伴

通过一个长假的分离,学校小伙伴之间可能都会有一些变化,鼓励孩子提前联系一下周围的小伙伴,互相分享假期见闻和自己的“新鲜事”。

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消除开学焦虑、加强对新学期的期待,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还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六招:饮食调理,适当运动

开学前有一些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准备文具、包书皮等等,这里还是比较建议给孩子们买个新书包、新铅笔盒(当然并不是一学期一换,要根据情况和年龄,年龄越小可以换的频繁一些),这样可以让孩子保持上学的新鲜感,期待开学,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 此外,衣服、鞋子、水杯等用具都要提前准备好,以免开学后手忙脚乱。

适量的身体运动也是放松情绪,提高注意力的一个好方法。

选择恐惧症的表现 篇2

1 过度医疗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由于医疗专业的特殊性, 医生与患者信息不对称, 患者缺乏对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判断的知识和能力, 很难控制医疗消费的数量和种类[2], 使得过度医疗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难以定量, 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归纳起来主要是过度用药、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三种。

1.1 过度用药

过度用药也就是不合理用药, 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一是经验用药无的放矢。临床医师通常凭经验性模式选择抗生素, 缺乏病原学诊断。二是过分依赖、盲目用药。无指征或指征不明显、预防性、大剂量、长时间用药。三是联合用药搞“大包围”。只考虑联合用药的协同和累加作用而忽视药效学中的互斥作用。有的是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有的在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重复使用同类、同功效药品, 忽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机体功能造成的继发性损害。四是偏爱高档冷落廉价药物。认为抗生素越新、越贵、越高级越好, 盲目使用高档、昂贵、广谱抗生素, 不愿使用有效的廉价老药。五是滥开辅助用药。多开与治疗关系不大的辅助用药或无明确疗效的药物, 特别是维生素等。

1.2 过度检查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 医疗设备大量更新, 医学检查项目层出不穷, 医务人员对医学检查设备的依赖性与日剧增, 过度检查的医疗行为也随之突现。一是检查项目套餐化。临床诊疗过程中, 从保护性医疗角度出发硬性规定住院必做的全套检查项目。二是检查结果孤立化。有的医疗机构对疾病周期性变化规律时间范围内的, 外院能提供规范完整的检查报告或相应影像资料的不相互认同, 对门诊检查结果收住院时也不互认, 重复检查。三是检查手段复杂化。简便的检查手段和普通设备检查能明确诊断的, 却采取复杂、昂贵的检查手段;能用一两项检查确诊的, 却用多项检查印证, 但后者并不导致治疗方案的修正或变更。四是检查指征扩大化。无论效果如何或有无必要, 动辄使用冠状动脉造影、CT等检查;能在门诊进行检查的, 却收住院检查;能在较长时间后复查疗效的检查, 却在短时间内反复检查等。

1.3 过度治疗

医学的局限性表现在对许多疾病的临床深层次诊断尚受限[3], 临床上很难绝对判定“预期治疗无效”的疾病及适度治疗的标准。同时, 也不能否认, 有些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导致过度治疗。一是放宽住出院标准。一些医疗机构将能够在门诊治疗的疾病收住院治疗, 有的则延长患者疾病治疗的疗程或缩短门诊病人疗效的观察时间, 造成住院率逐年上升, 或住院床日延长。二是扩大治疗、手术适应症。有的对能够自愈的病人, 给予医疗干扰;有的医务人员过分渲染某些疾病的危害性、新开展项目的先进性, 诱导患者接受;有的对临终病人、脑死亡而仍有心跳的病人在ICU进行无效、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抢救治疗等。三是热衷使用进口、高档医用材料。不考虑国产、进口医用材料的性能价格比和患者、社会的经济承受能力, 诱导患者使用进口、高档医用材料, 这些尤其在骨科的内固定材料、人工关节和介入治疗材料、血管支架等方面过度治疗表现突出。

2 影响过度医疗行为的因素和动机分析

找出影响医疗机构过度医疗行为的主要因素和动机, 有助于针对性地研究监管策略、寻求监管途径和制定监管措施。

2.1 医疗供给方过度医疗行为的主客观故意

医疗机构追求营利的主观故意。目前, 公立医疗机构还存在着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 为提高经济效益, 不断扩大规模、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 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这些都势必要通过医疗服务收费来实现, 管理者也往往把经济效益定为主要的管理目标, 故而多采取科室承包, 个别甚至把它落实到医务人员身上, 将经济效益与科室、医务人员绩效挂钩, 这是过度医疗管理或制度上的原因。

医务人员受经济利益驱动的主观故意。医务人员是过度医疗的直接实施者, 医药流通体制的不完善, 经销商利用回扣、返利等利益手段, 诱导医务人员提供过度医疗, 以期达到拿回扣、得提成的目的。

医者自我保护的主观故意。医务人员要为自己诊疗的准确性负责, 经济学上叫“辩护性医疗手段”[4]。近年来, 由于诸多因素影响, 医患关系紧张, 诚信度下降。在缺乏统一、权威的医疗规范的前提下, 为防止医疗纠纷, 医务人员往往会采取自我保护措施, 为患者多开检查、多用药, 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求诊疗、用药的全面, 以免除形成医疗纠纷时举证倒置的被动。

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生技术水平低下的客观故意。有些医疗机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较低, 缺乏合理临床流程和诊疗常规, 医疗活动充满随意性、不规范性, 导致过度医疗;有些辅助检查科室技术水平低, 结果常误报、漏报、错报, 导致不必要的重复检查。部分医生临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差, 临床诊疗能力低, 过分依赖辅助检查。因此, 其体现在诊疗技术和环节、用药、服务过程等方面的过度医疗行为则属客观故意。

2.2 医疗需求方就医过程的被动性以及就医需求提高

由于医疗保险实现了第三方付费, 群众负担相对较少, 所以在就诊过程中容易滋生过度医疗消费的愿望与需求。而且, 就医者的经济水平会影响服务具体提供者的诊疗行为, 针对不同的经济水平可能会采取不同的诊疗方案[5]。由于患者缺乏医疗卫生知识, 使之处于被动地位而无法监督。有的迷信进口药、新技术、新设备, 对过度医疗及其危害不甚了解, 不能理性判断, 医务人员实施过度医疗被患者和家属认同, 甚至是患者和家属的主动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过度医疗。

2.3 对医疗行为的合理性审查手段缺乏

临床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 临床上哪些检查是正确诊断所必须的、哪些是多余的、用药的选择如何, 基本上由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水平而定。因此, 卫生行政部门对过度医疗的判断也就没有一个量化指标, 缺乏对医疗过程合理性进行监管和审查的机制, 对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的制约机制不完善, 导致供方诱导需求, 需方过度利用医疗服务。

通过分析, 可以看出对过度医疗行为进行监管的重点应该是针对医疗机构的主观故意。所以, 卫生行政部门监管路径的选择和措施的制订都要紧紧围绕由于医疗机构主观故意造成的过度医疗行为。

3 过度医疗行为的监管路径选择

遏制过度医疗行为, 首先要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建立切实可行的医疗补偿机制, 改变医疗机构逐利的医疗行为, 划分出真正意义上的营利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确定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范围。其次, 医保部门要充分利用医保政策的杠杆作用, 完善合理的医保费用结算办法和医疗费用分担机制, 逐步实行更为合理的单病种付费结算办法, 引导医务人员选择疗效好、价格低的药品和诊疗项目;对易产生过度医疗的药品、高档进口医用材料, 设定适度的自付比例;加强医保政策、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提高群众对过度医疗危害性的认识, 引导其理性对待医疗消费。同时, 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 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促进合理诊治、合理用药与合理检查, 控制医疗服务费用。

3.1 制定诚信医疗准则和医德考评制度

树立医务人员诚信价值观, 严禁出于个人利益而提供虚假或不完备的信息进行诱导服务, 从思想上、源头上遏制过度医疗。同时, 以考核记录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状况为内容, 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重点, 实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 建立对医务人员规范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规范执业行为。

3.2 实施单病种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管理

通过制定、推行规范化的单病种管理办法和病种临床路径, 以诊疗规范为依据对临床诊疗进行有效实施、协调、监测及记录和审查等质量监控, 既提高诊断、检查、化验的准确性, 又约束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 引导医务人员具备“价效医学” (用最少的钱最有效地治疗疾病) 的理念, 同时, 建立检查项目评价制度, 定期检查医务人员检查项目的合理性、科学性, 规范检查的项目和次数, 避免检查中的随意性, 并作为医生业绩考核和晋升职称的考核条件, 以保证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

3.3 推行廉价药物制度和处方评价制度

加强对药品费用的控制, 试行按每门诊人次药品费、每住院床日药品费、廉价药物使用金额占全部药物使用金额的比例、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等几方面作为对公立医疗机构获得财政补助的考核指标。定期开展处方评价工作, 推行标准化用药规范, 对照患者临床诊断, 对药品使用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 减少用药层次和用药习惯等主观随意性因素影响, 将药品控制比例纳入科室目标考核范围, 落实到每个医生和每张处方, 减少医生过度用药。

3.4 实施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结果互认制度

同级公立医院之间、下级对上级公立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结果, 以及本院门急诊与住院检查结果予以相互认可。建立健全检查医生、科室的责任制度和可追溯的责任追究制度, 定期检查考核相关制度执行和落实情况, 考核结果与科室及个人奖金分配、职级晋升、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等挂钩。

3.5 实行医用材料招标采购制度

医用材料采购由物资采购部门统一管理, 公开招标, 严禁科室直接与供应商进行交易, 尤其要防止医生直接介绍患者向供应商购买医用材料;医疗机构要在显著的位置向患者告知在医用材料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避免患者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听从医生的安排。

3.6 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价格体系进行评价, 在增加透明度的基础上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定期通过媒体公示质量技术指标:诊断符合率、治愈好转率、平均住院日、人均住院费用、人均门诊费用等, 使群众对医疗机构的质量、费用及效率情况有感性认识, 便于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机构就医, 从降低医疗费用的角度来控制过度医疗。

参考文献

[1]凌宝存.临床医疗中的两个“过度治疗”[J].临床军医杂志, 2004, 32 (3) :103.

[2]陈少敏, 邱强.医疗行业中的过度治疗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医学与哲学, 2005, 26 (7) :54.

[3]孙宝良, 滕百军.现代医学存在的自身缺陷的依据、原因、现象及其后果[J].医学与哲学, 2002, 23 (5) :23~25.

[4]孙庆宁, 刘晓姝.过度治疗产生的原因分析[J].江西医药, 2007, 42 (10) :969.

选择恐惧症的表现 篇3

在网络上经常看到一些网友的求助帖,要不要换个工作?是否要听父母的话去考公务员?这个人,要不要继续和他在一起?去买一件衣服或者网上淘东西往往会对比半天,最后依旧不能决定……大大小小的问题层出不穷,大事小事都有人发出求助信号,希望能有人指明方向,替他(她)做出选择。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已经习惯了有人在他们身边“指点”,习惯了听从,畏惧独自做选择,这种对于选择的烦恼让很多人不知所措。

当需要对一件事做出选择、判断的时候,会经常性地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迟迟做不出决定,反反复复,其实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纠结在哪里的时候就遇到了“选择困难”,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中的“症状”,有许多当事人调侃自己为“选择恐惧症候群”。

这些在父母、家人呵护下长大的孩子,虽然经历了高考,已经成年并走入社会,但是内心仍是孩童的心态,从小到大,在家里总有父母替我做主,并不需要自己操心,上了学,也有老师指导教诲,还有身旁的朋友可以求助。当他们走进社会,转换成社会角色后,自身的独立意识没有养成,在选择出现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取舍,第一时间更希望把决定权交给别人。

追求完美惹了祸

这些人在面对选择时感到恐惧与不知所措,并非不可理解,有几种原因可以造成这种矛盾心态:

首先,追求完美惹了祸。当一个人面对选择的时候容易踟蹰不前,很可能是内心乐于追求完美,希望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的需要,有点强迫也有点小极端。喜爱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赋予一个选择更多的意义,他们会思考各种可能性,苛求自己找到最理想的方案,但是如果真有一個最完美的选择,那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事后追悔莫及呢?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错过与失落?越是希望能够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越有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其次,有一些人遭受着选择恐惧症的原因是自身的不自信,害怕选择错了承担后果,虽然我们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都会犹豫、会顾虑,但是有责任心的人会通过理性的分析判断各种选择背后的利弊,有效的分析之后能够勇敢的承担自己的选择。因为内心的不自信,很多人常会在做出选择之后觉得现有的选择没有放弃的那些好,在现在的当下遇到了问题总是归结于自己选择的不对,总是认为自己做错了选择而懊悔。

还有一些人,在选择前过分夸大事情的影响范围,惧怕选择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到人生道路,因而陷入无限的焦虑中,惧怕选择后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后果,觉得如果选得不好,人生就可能“毁了”。这种有点自己吓自己的心态,更加让其在选择面前恐惧不堪。

换个角度看,生活中有的选择其实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们每天面对无数选择,才造就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人生道路。你对不同选择的判断,来源于过去的经验,依托于对未来的期望,这些都因每个人想要的不同而变得丰富多彩。选择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机会来改变与挑战,做一个选择并不难。

相信自己的直觉

一个人的直觉不是凭空产生的,人的第一反应很微妙,有时可以得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判断,人的第一感觉是综合了一些我们察觉不到的五官的感受,这种通过潜意识感觉到的细微差别,可能依据是过去经验,也可能知识的积累判断,所以如果在做一些简单的、影响范围小的选择时,我们不妨相信一回自己的直觉,跟着感觉走吧。

投硬币——听天由命

即使能够让自己客观冷静的判断不同选择的利弊,但是到了最终抉择的时候,也会忐忑不安,心里的天平不知道该怎么倾斜时,不妨拿出一个硬币来一次“听天由命”吧。投硬币不是迷信,不是让我们真的就听从上天安排,这个过程其实是能够帮助你思考,激发你判断力的过程。当你投出硬币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看着硬币起落,你的心中已经在做一个最终极的判断,硬币落在手心,看到结果的瞬间也许你的心中已经有了倾向,已经知道要做的是怎样的选择了。

所以,如果你正是一个选择恐惧症患者,记得随身带银币哦。

这个世界上,完全正确的选择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能做的最正确的选择,就是不断积累各种经验与教训,总结自身的不足,做好人生规划。这就需要你能够先回答一些问题:你自己喜欢一个怎样的生活或工作状态?对目前的情况,想做哪些改变或调整?为什么要改变?想做的改变是不是和未来的规划路线一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你有什么优势可以发挥、有什么劣势需要避免?

经过这些问答,不断帮助自己梳理出未来的规划路线,不断了解自己内心的需要,面临选择时才会相对容易。另一方面,自己还要给自己打气,选择之后敢于坚持自己的决定,在选择的当下,能够深思熟虑做出一个自己认可的选择就是“最佳选择”。

选择恐惧症的表现 篇4

1.惊恐障碍的临床表现

(1)惊恐发作:

典型的表现为病人在日常活动中,突然出现强烈的恐惧,好像即将要死去(濒死感)或即将失去理智,使病人难以忍受,同时感到心悸,好像心脏要从胸口跳出来,有胸闷、胸痛、气急、喉头堵塞窒息感,因此惊叫、呼救或跑出室外。有的伴有过度换气、头晕、出汗、面部潮红或苍白、震颤、手脚麻木、胃肠不适等植物神经功能症状,也有的伴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等痛苦体验。一般没有明显的诱因或原因,不可预测,两次发作期间,除了害怕再次发作以外,没有其他明显症状。发作突然,一般10分钟达高峰,不超过1个小时,可自行缓解。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发作经过。

(2)预期性焦虑:

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常常担心再次发作,因此常感不安,也可出现一些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3)求助和回避行为:

惊恐发作时,由于强烈的恐惧感患者难以忍受,因此要求立即给予救护,在发作间歇期,因担心发作得不到帮助,因此回避一些活动,不愿单独果在家里,不愿单独外出等。惊恐发作病人常伴抑郁症状、自杀倾向增大,应给予重视。

2.广泛性焦虑的临床表现

以无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和紧张不安(自由浮动性焦虑也称漂浮性焦虑),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过分担心的期待)为特征。病人的基本内心体验是害怕,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的惊恐。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病人的这种紧张不安与现实不相称,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运动紧张和过分警惕等。

(1)焦虑和烦恼:

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危险的担心,患者预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虑紧张,坐立不宁。如果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的而固定的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称为浮动性焦虑(漂浮性焦虑)。若经常担心的是某一两件非现实性的威胁,或生活中可能发生于自身或亲友的不幸事件,如担心家人出门后会发生车祸等,这类焦虑的程度和现实很不相称者称担心的期待,是广泛焦虑的核心症状。这类病人常有惶恐的预感,终日心烦意乱、坐卧不安、心神不定、忧心忡忡,如大祸临头,总担心出现最坏的结局。

(2)紧张和恐惧:

表情紧张,过分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

(3)运动性不安:

几乎每个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性不安,表现为紧张不安、心神不宁、搓手顿足、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经常来回踱步,惶惶不可终日,可有眼睑、面肌和手指的震颤。

(4)神经过敏:

选择恐惧症的表现 篇5

社交,是现代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是,许多性格内向的人,尤其是年轻女性,会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惶恐不安,并出现脸红、出汗、心跳加快、说话结巴和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一现象称之为“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主要可以分成两类:

(1)一般社交恐惧症: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惧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你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你,观察你的每个小动作。你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你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你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你的权利。

(2)特殊社交恐惧症: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惧症,你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比如,你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

如何克服单身的恐惧症 篇6

单身并不说明你有缺陷或者低人一等,正相反,很有可能说明你不随波逐流,一直坚持心中所想所爱的人或事物。所以你就要摆正态度,正确看待单身,千万不要像自己做错事一样。

好好生活

单身贵族的生活在一般人眼里都是无序,混乱,孤独的。但不要让别人拿看这类人的眼光看你,每天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更幸福,这是你的义务和责任。

爱好广泛

如果你在上班之余,有广泛的爱好,喜欢打球,交友,写作……那你一定不会寂寞,也不会焦虑,你的爱好会帮助你转移注意力,减轻压力。

充实自己

如果你有值得奋斗一生的梦想,那再好不过了。你会为梦想奋斗,不再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是否单身这个话题上。但如果你没有梦想,那也没关系,选你喜欢或擅长的事情,每天学一点,久而久之,你会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焦虑就被“挤”出你的心田。

相亲要适度

如果你单身,那么相亲是肯定少不了的。但相亲也要适度,相亲看似百利而无一害,但相亲最能消耗人的自信与热情。假如你还对爱情抱着美好的愿望,那就要适度相亲,以免更加焦虑。

多出去走走

多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你就会知道你的世界有多小,也会觉得自己的担心和焦虑实属杞人忧天。你的视野广阔了,心胸自然就开阔了。

选择恐惧症的表现 篇7

一、《营销策划》信息化特色与教学要求

《营销策划》是一门与企业经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 不仅能够提供学生与策划相关的专业知识, 也能为学生就业或创业提供服务;不仅适应于学生的学习需要, 也能为拓展知识、培养综合素质提供帮助。通过对南京大学、湖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不同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调研发现, 《营销策划》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被列为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限选课在本科高年级中开设。《营销策划》的“信息化”特色体现在课程所涉及的市场调研、策划方案制作、产品选择、磋商谈判等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容因现代企业无纸化办公和在线交易的普及而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和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相较之下,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益凸显, 教师、教室、教材“三中心”构成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桎梏。但从目前国内网络课堂的教学现实来看, 重教学内容呈现, 轻学习环境设计;网络课程与教学支撑环境脱节;教学内容表现单一;自主学习资源不足;缺少评价与反馈等网络课堂建设问题依然存在。[1]因此,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 同时利用网络模拟现实情境训练各方位能力成为教学的要点, 在这一方面, 应用表现性目标导向展开教学具有较大优势。

二、《营销策划》课程的表现性目标导向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要求营销策划活动必然是个性化或定制化的, 如此则《营销策划》课程的学习也需注重个性化表现, 没有唯一标准答案, 而是根据策划对象的具体情境展开。传统单项式灌输的教学法在除了策划理论之外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表现性目标 (expressive objectives) 所追求的正是在具体教育情景下学生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与策划定制化的发展趋势有着良好的契合点[2]。表现性目标概念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Eisner于1967年提出, 主张不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 而是在帮助学生获得系统技能的基础上, 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能够自由地探究观点、意象和感情[3]。

三、网络技术为平台的《营销策划》课堂模式及表现性目标实现路径

基于《营销策划》的信息化特色和教学要求, 我们提出以网络技术为平台的《营销策划》课堂模式, 并通过角色扮演为基础 (Role-Playing) 、项目设定为驱动 (Project-Setting) 与科学分析为手段 (Scientific-Analysis) 等具体方法的配合实现《营销策划》课程的表现性目标导向, 从而将各类营销策划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一) 网络技术为平台的课堂模式

《营销策划》网络技术平台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手段有利于突破时空的局限, 能够增强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营销策划》的教学涉及了从确定目标、调研分析、创意产生、方案设计、策划执行到评价反馈一系列内容, 依照现实情境的模拟跨期较长且为一个连续推进的过程, 传统课堂教学一周一次, 一次2至3课时的安排显然无法满足表现性目标导向教学设计需要, 展开网上学习活动克服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 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交流思想, 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 不仅越来越多的策划步骤采用无纸化操作完成, 许多新型的策划模式比如微信策划也只能在网络环境中得以实现。除了应用blackboard数字化课程以外, 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个人主页、论坛等多种方式创建策划数字传播平台与策划书写作数据库, 为学生提供一体化的“超市货架”[4]。利用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及网络交流工具, 不但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 激发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模拟现实的工作环境,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表现性目标导向的实现路径

1.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主要模拟在现实营销策划活动中作为策划领导者、策划人员、执行者以及对象 (客户) 的真实表现, 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而是由学生在扮演中感知和领悟, 因此有利于将学生从教学性目标中解放, 发挥主观能动性。角色扮演尤其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策划步骤经历目标确定之后, 因调研重点和方式的差异, 产生创意的不同会带来方案设计、策划执行和评价反馈的不同结果, 强调学生系统利用以往所学知识并展开发散性思维。通过设定一个主题, 让学生围绕主题运用原来学到的技能和理解, 个性化地扩展和拓深那些技能与理解, 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2. 项目设定。

项目设定不仅指的是模拟真实商业策划活动, 也包括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级各类竞赛方案设计和课题写作, 在竞赛和课题中, 策划的对象转变为评委和课题导师, 利用项目的形式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产生创造性的思维。不同于基础理论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 往往十分重视教学内容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以及理性思维和方法的锻炼。《营销策划》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参与过程中均体现了对联系实践的诉求。以作者所在的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 《营销策划》作为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高年级专业课在本学院开设, 通过对312位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 在被调查学生中有62.76%的学生表示对《营销策划》有学习需求, 90.31%的学生希望通过《营销策划》学习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竞赛方案设计和课题写作能力, 86.22%的学生认为学习《营销策划》能够对将来的就业有帮助, 但仅有8.67%的学生认为单纯的讲授能够达到上述教学效果;而对90位营销专业毕业学生的回访进一步证实了《营销策划》对就业的作用, 有44.4%的学生认为《营销策划》对职业生涯有非常大的作用, 但选择单纯讲授法效果较好的学生不足3%, 不少毕业生提出加强市场调研、设置情景模拟、开发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在模拟中摸索和探究是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联系的有效方法。表现性目标的课堂设置不需要明确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学到什么, 强调为学习者创设一些可供体验的工作情景, 提供可供学习者探究的问题和一些可参与的开放性任务, 通过鉴赏式的批评唤起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正好契合了学生们的学习需求。

3. 科学分析。

无论从事何种经济社会活动都离不开科学分析方法, 作为市场营销专业高年级的学生, 在表现性目标导向的《营销策划》课程学习中, 不仅要学会科学分析方法, 更需要对其进行熟练的运用, 包括科学的选定策划目标、获取二手文献资料和一手的社会调研资料、整理并分析数据、撰写调研报告和策划书等等, 以上述项目设定和网络环境为基础, 学生们得以依靠团队合作和信息工具强化理论敏感性和选择策划目标能力、掌握具体调查方法技术和访谈的技巧、利用统计分析软件 (如SPSS、STATA) 定量分析数据以及完成高质量调研报告和策划书的能力[5]。这些内容一方面贯穿了营销策划的基本步骤, 另一方面也为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学生从事毕业论文写作、科研及实践活动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法提.表现性目标导向下以活动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6) :50.

[2]Elliot W.Eisner.Instructional and Expressive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ir Formulation and Use in Curriculum[R].U.S.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office of Education, ED 028838, 1967.

[3]Allen, I.Elaine and Seaman, Jeff.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0[R].ERIC Number:ED529952, 2012.

[4]孙伟峰, 孔祥杰, 夏锋等.无线网络技术教学形式及内容“超市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32 (6) :215.

这个,还是那个?摆脱选择恐惧症 篇8

伦敦有家餐厅很有趣,它的菜单上只有一道菜,但让人惊讶的是,这家餐厅生意相当火暴。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无需选择所以皆大欢喜。德国有旬谚语——“选择带来痛苦。”选择的确让人痛苦,“to be ornot Lo be”的问题让我们在生活中头疼不已:去购物总是要拖上闺密,不厌其烦地问她究竟是这件好还是那件棒;休息日坐在沙发里纠结很久,究竟是把自己挪出来去健身,还是舒舒服服地窝在床上看片子?不仅仅是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儿,这个新挑战究竟该不该接受,那个场合又该不该出现,而一时冲动犯下的错误该在什么时机进行弥补……选择恐惧症的范围早就扩展到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出决定是避无可避的事。

一般来说,我们的思维选择倾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属于非黑即白,选择明确。这些人因为有着强烈积极或消极的想法,希望尽快得出结论。另一种则属于灰色思维模式,对于他们来说事情没有明确的界限,考虑问题相当全面,容易产生焦虑,因此对事态悬而不决的状态更习以为常。这些人在选择面前显得不知所措,更希望别人能够替自己做出决定,以此来逃避或者拖延“做决定”这件事本身和它所带来的焦虑、自责和可能出现的后果。

每当需要做出决定的时候,选择恐惧症就会扑面而来,要想摆平这个纠结的“小恶魔”,节省时间节约精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身体的各种微小反应,相信自己的直觉,根据不同的场合来对症下药。

“新挑战究竟接不接?”“同事休了病假,好机会就像雪球一样向我滚了过来。这是给老板留下好印象的时候,但我自己很清楚,要在规定的时间中完成这些工作,我的能力的确有差。犹豫不决的时候老板反而对我有些微词。”

特别是在日常工作中很容易碰到这样的问题:这个机遇相当好,但有一定的风险,是否要承担下来总让人决定不了。当你遇到这样难以抉择的情况时,解决的方法就是给自己设置一个刹车闸,先请老板给你10分钟时间考虑。在这10分钟里你可以想象一下承担工作和放弃工作两种不同的发展,静下心来不要给自己设置过多的担忧,直觉认为哪种方向对你更有力。机会的确可贵,但是我们的直觉会把其他更多看不见的条件纳入思考范围。

“好友和上司的派对,究竟该去哪个?”

“我的闺密邀请我去她的生日派对,而就在同一时间段,我的上司也邀请我去她的时装派对,究竟该去哪个?”

无论你拒绝了哪个,对方都会感到失望和不开心,要快速地做出决定恐怕有些不太现实。我们犹豫的理由在于想要为自己保留一条后路,不至于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僵化。有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面临选择时,人们通常会保留许多不理性的选项,而这些平行的选项会极大地削弱做出决定的能力。无论是选择去闺密的生日派对,还是选择去上司的时装派对,我们很难把“不’字说出口的原因在于,我们害怕失去的感觉。有句谚语说:“选择和决定就意味着你需要放弃一些东西。”面对这样难以选择的场合时,最好先按直觉做出一个决定,然后试想下这个决定在10分钟、10个月、10年之后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许你现在所担忧的不好的结果只会在10分钟内让你感到不舒服,在10个月后根本不算什么。

“紧急方案哪个好?”

“工作上的Case出现了纰漏需要选择紧惫方案,虽然我是部门领导,但面对不同的弥补方案我无法快速地做出选择,因为我觉得每种方案都有各自不同的利弊。”

最简单的方法,迅速地完全交由你的直觉来决定。因为出现的问题越复杂,依赖直觉的成功率就越高。当你在紧急状况下信任自己的直觉,那么做出的决定通常来说都是正确的。但是要注意,这样做的前提是你是这个领域内的专家。美国的一个机构访问了许多警察、医生和律师,询问他们究竟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结果很清楚地表明:工作经验越多,直觉的可靠度和成功率就越高。如果你的工作经验并没有那么的丰富,那么可以向资历较老、能力更好的人请教。

“究竟买哪个包比较好?”

“我只是想要简单地买一个背包,但在户外商店里逛了一圈,听着店员为我讲解20种不同类型背包的优缺点,我就开始拿不定主意,犹犹豫豫直到天黑也没有决定究竟买哪个。”

很肯定的一点是,在几小时纠结完之后,你肯定会带着一个非常好的背包回家,但是你的心情可不会好到哪里去:为什么我就不能快点决定究竟买哪个呢?!有一点你需要知道:那些在购物时下决定越快的人,比那些货比三家考虑很多的人获得的幸福感更多。

德国的一家机构做了一项有趣的心理调查,结果发现人们在购买简单的生活物品,例如毛巾、灯泡的时候,大脑是能够理性地进行权衡利弊的,但是在作出大件或者重要的其他购物决定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相信自己的直觉——因为这个时候大脑已经被各种复杂的信息塞满,不足以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通过直觉来做决定会产生一种情感记忆,身体也会因此做出不同的反应,例如腹部舒适的麻痒感、轻微的头疼等,你可以通过这种身体上细微的感官刺激来迅速地在购物中做出决定。

社交恐惧症的背后:总是焦虑 篇9

晓冬,今年21岁,三年前从某中专学校毕业,曾在深圳市宝安区某工厂打工,由于经济危机的到来,去年工厂订单锐减,他也下岗回家了。晓冬从去年9月回家后一直到现在将近半年时光,足不出户,整天在房间上网玩电脑游戏。刚开始时还会到客厅里走动,但听到门铃响,就赶快躲入房间,怕见生人,近三个月来竟连父母也不想见,总是等父母出门或休息后才出来吃饭。林小姐,公司的酒会、晚宴等活动,她每次是硬着头皮去,不过,她会中途找借口离开。可是,她离开后,心里却是又一阵懊悔和心慌,生怕自己错失了重要客户和机会。

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

在心理学范畴内,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形式,包括:

害怕处于众目睽睽的场合大家注视自己,或害怕自己当众出丑,是自己处于难看或窘困的地步,

因而害怕当众说话或表演,害怕当众进食,害怕去公共厕所解便,当众写字时控制不住手发抖,或在社交场合结结巴巴不能作答。

害怕见人脸红,被别人看见;或坚信自己脸红,已被别人看到,因而惴惴不安者,称赤面恐惧症。害怕与别人对视,或自己认为眼睛的余光在窥视别人,因而惶恐不安者,称为对人恐惧症。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

社交恐怖症主要是由一种“怕”心理引起,如怕见陌生人、怕难为情、怕表现自我等。本症是在多年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形成的,因此防治就需要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逐步培养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有意识地多接触周围的人和事。尽管起初会不太习惯,有时会出现失态的情景,会怕觉得难为情,可应该明白,任何人不是天生就具有那种良好的社交心理和手段的,人需要在后天的社交活动中培养,才能变得自如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如果一个人被别人抛弃或拒绝于团体之外,他便会产生孤独感,精神会受到压抑,严重的还会产生无助、绝望的情绪,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人际关系学家指出:“在一年内失去工作的4000名职工中,只有400人即总数的10%是因为不能胜任工作而被开除的,其余的90%则是因为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被解雇。”因此,要像缔结好人缘,就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克服社交恐惧,让自己成为一个富有魅力、人人喜欢的人。

4招解除社交恐惧症

1、害羞使人呼吸急促,要强迫自己做数次深长而有节奏的呼吸

2、与别人在一起时,开始时不妨手里握住一样东西,会感到舒服、安全感

3、学会毫无畏惧地看着别人,并且是专心的

直面选择 告别恐惧 篇10

27岁的小郑是某广告公司的职员,最近苦于思考这个问题,各种问同事朋友、到网上各种查资料,觉得大屏看着更爽,但小屏更好操作,然后纠结于各种型号的容量和颜色之间。半个月以来,虽然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是他全部精力都扑在了这个问题上,还是迟迟没能够作出决定。

另外,有人对于两件同款衬衫具体该选哪个颜色、晚饭到底吃哪家这类小事儿面前也会迟疑,磨磨蹭蹭选了半天,还是会后悔怎么没选另一个。

一个需要纠正的认知

相信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很多像这样有“选择恐惧症”的朋友。这样的人,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没有认清这样一个本质问题,那就是:不完全是选择恐惧给生活带来了问题,而更像是生活先有了问题,才有了选择恐惧。

当人们无处可去的时候,总要给自己找一个交代。譬如一个迷路的人站在岔路口:“这几个方向,我走哪一个更好?”我们当然只能问他:“你要去哪?”而他的回答是:“我怎么知道,我迷路了!”——他给了自己一个交代。但是除非你陪着他一点点地原路返回,或许可以发现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如果只是站在这个岔路口,试图就地找到正确的出口,永远是无解的。

选择恐惧者的共性

选择恐惧的人找答案,就是这样一件无解的事。我接触过最多的就是一些大学生,他们都很聪明,所以选择背后的逻辑,他们一想都很清楚。于是想通过讲道理帮助他们克服这种迷惘,根本没用。在我的经验中,大部分选择恐惧的人纠结痛苦一段时间之后,都足以产生如下认识:

1.我明白,让我纠结不定的每个选项,都是利弊参半的,都不完美;

2.这就意味着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选择,也就没有所谓的坏选择,选哪个都不会死,我明白;

3.我还明白,现在我选不出哪个更好,再让我纠结一个月,我照样选不出哪个更好;

4.我明白,真的,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沉思、权衡和比较,我需要勇气、决断、自我担当。

——基本上,针对选择恐惧,能讲的道理也超不出这个范围了。但认识到这些又怎么样呢?

5.可是最糟糕的是我还是没法做出选择!

一个简单的例子

现在,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若干年前,A和B是某中学的两个同班同学,其中B是选择恐惧症患者。A很想帮助B,但是当B对A说出这样一句话的时候,A却无力反驳。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选择无障碍”的A如是说:

我本身对于做选择是比较干净利落的,这从我小时候考试当中就能看出来。每次遇到两个看上去都有可能正确的选项,我的第一反应从来都是在心里快速盘算:“如果我多想一想,能想出来吗”,一旦得到“想了也是白想”这个结论,我会当机立断地随意蒙一个选项,然后立刻把注意力转到下一道题。这是壮士断腕的策略。几乎每次考试,我都第一个交卷。

当时我有一个朋友(B)很羡慕我的效率。他每次都会在这种模糊不定的选项上耗费过多的时间。放到今天,他大概就是“选择恐惧症”患者,但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名词。为了帮他提升做题速度,我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这个道理很容易讲,对吧?可是他用一句话,轻轻把我顶了回来:

“废话,你错得起,我错得起吗。”

——我竟无言以对。

现在回头去看,他那句话揭示了一个冰冷的真相:我之所以那么果决,并不是因为我的“决断力”有多好,而仅仅是因为我成绩好。我心里有把握,知道其它题我答得不错。所以就算错个把两个选择题,也无关大局。就算不是第一,也能排进前五。这样,我就不需要靠一两道题的正误来为我的整体成绩负责。

如果他在其它题目上没有遇到问题,要让他放弃这一两道题也会轻松很多。

但是当时我还只是似懂非懂,我试图跟他辩论:“可是你反正也不知道怎么选才是对的啊,你纠结半天也没有任何价值啊,你费半天劲选的答案跟随机选一个没有本质区别啊……”

心理解析:

其实,A说的很对,无法反驳。但是A并没有理解B。

问题跟这一两道题的选择关系不大。问题在于这一两道题之外。

说回到生活中的选择恐惧。我们有一个幻想:

仿佛这个选择对我们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重要到足以掩蔽其它一切不满足。

幻想的功能,永远是为了掩蔽现实中的不满足。就好像例子中的B,在一两道题上反复较劲,用以逃避他因为学习成绩而产生的挫败和无助。

回头看我们曾经为某个选择百转千回的关口,假如隔得足够久远,看得足够清晰,我们总可以发现在那个时间点,生活中确有一些具体且巨大的缺失存在。我们很难用更直接的方式处理这些缺失,甚至不敢直面那种痛苦,譬如前面说的迷路之人,在岔路口反复绕圈,是在幻想其中可以有一条路,径直将他带向目的地。

但他怎么可能知道是那一条路呢?于是只好止步不前,卡在路口。而更深层次的动力,在于他可以借着这种迷惘,忘掉自己早就已经迷路的事实。“我还好,我的未来也还好,只是在这个路口遇到一点问题。”生活中除此之外仿佛再没有其它大事。这种令人疲倦的徘徊往复,对他来说反倒成了一次特别的喘息。

一个成绩优秀的大学生,选不定毕业后的去向,他反复跟人讨论,怎样才有更光明的前途?他意识不到内心深处对于毕业的恐惧:“我一直用来维持自信的东西将会一钱不值,我会被扔到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无法再保持高高在上的形象,我也会面临很多的挫折,说不定我会一蹶不振……”不行!他不要接受这部分痛苦,所以他的想法就是:一切问题都是我不知道该出国还是工作。

另一个大学生则在辗转反侧该换苹果6还是6plus,他已经纠结了好几天:“小屏有小屏的好,大屏有大屏的好……”而他本该用这几天写论文,本该品味写不好论文时的挫败和焦虑。

一个女人在购物的时候陷入纠结,不知道该买黄色的长裙还是蓝色的短裙更美,她试试这件,摸摸那条,花了一个钟头也拿不定主意。她的幻想也许是,选对一条裙子,她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好一些。自己也许会因此大受欢迎,男人赞美,女人嫉妒,她就不用再去面对自己缺爱的事实。

另一个女人在相亲时挑选不定:这个家世很好,但跟我没有共同语言;那个很有趣,但没有房子也没有车;第三个什么都有,但婆婆好像很难相处,选哪个选哪个!……她知道经营一段感情很难,也许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她幻想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一劳永逸地绕开所有的难关。

让我们回到刚才的例子中:

B:“废话,你错得起,我错得起吗。”

A:“你为什么错不起?”

B:“因为我成绩不好啊!”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句对症下药的话,虽然说出来未免太残忍:

——你以为你光是那道题选对了,就能好吗?

现在,你知道自己该从哪里着手了。

选择恐惧症的表现 篇11

有一个人, 他为自己写下这样的墓志铭, “这里是个真正哲学家的墓”。

有一个人, 他精心构思了一个可怕怪物的形象, 惊醒了十七世纪的黑暗。

这个怪物就是“利维坦”, 这个人就是托马斯·霍布斯。

一、利维坦?

利维坦为何物?Leviathan, 在《圣经》中是象征邪恶的海怪, 通常被描述为鲸鱼、海豚或鳄鱼的形状。它力大无穷, 陆地上的生灵没有谁能像它那样无所畏惧, 高大而骄傲的藐视一切, 是当仁不让的水族之王。但以如此怪物命名的《利维坦》却不是在描述一个神话故事。与其把《利维坦》当作是一部教育作品, 倒不如说是一部纯粹的哲学作品。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开篇鲜明地宣布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的哲学观, 声称宇宙是由物质的微粒构成, 物体是独立的客观存在, 物质永恒存在, 既非人所创造, 也非人所能消灭, 一切物质都于运动状态中。[1]同时也反映了发展科学和反封建的新的时代精神, 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恩格斯称霍布斯为“第一个近代唯物主义者”。其次是全书的灵魂, 主要阐述人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 追求和平安定的生活是一种本能。在人的理性主宰下, 人与人开始寻求创造平稳生活的方法。订立契约成为一种新的措施, 把这种自然权利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且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 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的集体。[2]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 服从他的判断。第三部分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特权。第四部分则大量揭发了罗马教会腐败黑暗、剥削贪婪的种种丑行, 使得神的圣洁尊崇, 教会的威严神秘, 在霍布斯的笔下黯然失色。

利维坦究竟代表了什么?“利维坦”其实是霍布斯这个出色的政治家的国家构建设想, 他用利维坦来比喻国家是希望国家能够像个力大无穷的海怪一般,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借以反对君权神授。《利维坦》的诞生, 被誉为西方政治思想从中世纪走到近代的重要标志。

二、现代人之父

厚重感的人生容易造就时代的明星。霍布斯注定是一个传奇的人物。

霍布斯出生在英国南部的维斯堡镇。他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自耕农家庭的女儿, 父亲是当地的乡村牧师, 性格暴躁而又愚蠢无知, 给霍布斯的童年留下了阴影与创伤。然而, 伟大的人似乎总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童年不幸成为霍布斯奋发向上的一个动力, 预示着他今后不一样的人生。

霍布斯年轻时做过家庭教师的工作, 这也为他与贵族卡文迪家族创造了深厚的感情。他曾三次游历欧洲, 在欧洲早期启蒙思想以及各先进思大家的熏陶下, 他的思想与认识开始发生巨大转变。也正因此, 他逐渐构筑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并成为一世惊鸿。而此时英国国内局势动乱、王权与国会冲突日趋激化, 纯粹的学者满足不了霍布斯欲想改变现状的愿景。因而他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政治上来, 决定用笔杆触动国会的神经。

在逃亡巴黎的十一年期间, 大量政治著作诞生,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理论日益完善。《利维坦》的撰写充斥着他流亡生涯的大部分时间。这个既批判“君权神授”又鞭笞教会的著作, 使得霍布斯遭到各界不满, 几乎被暗杀。恐惧的霍布斯不得不再度回到英国国内以保全性命。幸而, 克伦威尔成功上台, 《利维坦》倡导的绝对统治权为克伦威尔护国主身份提供了有力根据, 克伦威尔成了霍布斯的最适时的“护身符”。1660年王朝复辟, 昔日的学生成为查理二世国王, 霍布斯终于可以抵挡住外界的伤害而得到安全庇护。

霍布斯始终不知疲倦的勤奋耕耘, 直至晚年亦是如此。哪怕生活再不平静, 笔耕不辍, 用笔作枪, 刺醒了黑暗中的英国。正是这样求真、求知、求和平的精神使得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成为近代第一个在自然法基础上系统发展了国家契约说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被誉为“现代人之父”。

三、“恐惧神兽”的诞生

霍布斯出生时正值西班牙无敌舰队入侵英国, 他的母亲因为受到惊吓而早产。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 使得霍布斯从出生起就与“恐惧”相伴。正如霍布斯自己所说, “哲学不为希腊人而兴起, 也不为那些从来没有和平共和国的其他西方人而兴起, 而是在他们彼此有同等的恐惧的时候而兴起的。”所以, 一切源于恐惧, 不管是他的人生, 还是他所有的成就。

霍布斯的“利维坦”诞生在英格兰政治土崩瓦解的年代。当时, 独一无二且具有灵活性的英格兰国教体制已对付不了清教徒的崛起和主教的入侵。各种势力纷繁复杂, 蓄势待发。历代以来由“古老而美好的英格兰”所融铸的那种强大英国历史包容度, 在此刻已根本不能包容内战的政治离心力。[3]英格兰政治必须在此刻回答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霍布斯是怯懦的, 害怕而恐惧死亡。恐惧支配着他所有的思想和行动。也正是这样, 使得他早一步地洞识到战争中唯一的主题, 就是如何避免死亡。他从死亡的专横中提取了震慑人心的力量, 迫使敌对战争状态下的人们必须作出思考与选择, 以逃离苦难的深渊。

战争因人与人相互敌对, 恐惧也来自于人与人之间。所以解决的途径还在于人本身。人只要有寻求和平的愿望和希望, 就会竭力克制欲望, 不断去寻找和平的方法。信任便是消除战争的最好办法, 而维持信任就需要有全体参与的信约。“当人们陷入这种状态 (指的是战争) 状态时, 它是恶的, 而和平则是善的。虽然他们无法就当下的善达成协议, 但他们却可以就未来的善达成协议—而这就是理性的作用”。[4]

于是, 人们相互订立信约, 让渡一部分权利给一个信约之外的主权者, 每个人都对他的行为授权, 以便使他能够按照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 以保障现世的幸福与自由。当然, “国家”这个巨大的神兽, 它的身体由人民组成, 为了更好地起到保护人民的作用, 必然需要强制力的保障。神兽凶猛残暴也会适时地吃人, 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 它毫无力量去保障任何人的安全。尽管神兽转移了人们之间的“恐惧”, 但并未真正得以消除。所以人们必然赋予国家的主权者无限的权威, 使其成为每个人的“恐惧”。这样, 恐惧才能被压制, 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才能被灭绝。

四、他的契约论

十六至十七世纪, “社会契约”的方式被不断提出。霍布斯构建的“利维坦”亦是一种契约方式下的强制政府。在其之后,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又引起了人们新的思考, 国家、政府、权力, 究竟应该如何建立与平衡。

霍布斯的思想离不开他的恐惧。他认为人性本是恶的, 人的欲望有着无穷的邪恶, 只不过被恐惧压抑。人们都有“得其一, 思其二, 死而后已, 永无休止的权势欲”。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导致了自然状态成为战争状态, 为了避免战争状态, 根据自然法的启迪, 将自己的全部权利转交给主权者, 通过君主行使绝对的权力, 从而保证社会和平、稳定。其机械唯物主义的理论也为其充实了这样的思想。

然而, 卢梭却是一个自然崇拜者, 他说:“感情是先于知识而存在的。因为我们并不借助于学习去求善避恶, 而是凭着天性如此作的, 因之, 善善与恶恶是和自爱一样地得之于天性, 良心的信条不是判断而是感情。我们的观念虽来自外界, 而我们衡量知识的感情, 乃是内在于天性之中的。”[5]在他看来人性本善, 没有“你我”之分, 他们的欲望只限于力所能及的东西, 从无非分之想, 他们不会因为自我保护而损害他人, 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敌视、嫉妒的存在, 当然更不可能有战争。人与人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 完全平等的。

霍布斯则认为, 在自然状态中, 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但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 每个人的行为的第一目的都是为自己谋利益, 甚至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无情的斗争。至于造成战争的心理原因, 主要有三种, 即竞争、猜疑和荣誉。就如同在自然状态中一样, 人与人之间就好比“你死我活”的状态, 每个人都被死亡的恐惧仅仅包围。只要这种状态继续下去, 任何人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于是, 契约在人对和平、自保的基本期待中通过理性协商而产生。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彻底推翻了“君权神授”的传统理念, 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理论基础。他用利维坦来隐喻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国家, 在他眼中, 国家也是活生生的上帝。他主张个人应绝对服从君主的绝对权威, 以免产生冲突矛盾, 法律和道德规范对主权者不应有任何限制。同时, 他又主张个人主义, 因而使得这个社会契约理论充满着人性化的味道, 极富近代因素。

恐惧, 是霍布斯构建“利维坦”的根本性主题, 也是他一生的思想前提。不管后世如何评判, 霍布斯无疑是划时代的人物, 他即使不是现代意义的民主主义者, 也依然是自由主义者。探其一生, 多有动荡颠沛之感, 然而思想的远见远不会被时代的黑暗所阻碍。他颇有诗人气质, 连“利维坦”这样的神兽, 也能描绘得如此文艺。不管是初探霍布斯之哲学思想, 亦或是为现代政治寻求一些借鉴, 《利维坦》都是值得我们去细究慢品的。因为政府这个具有双面性格的利维坦, 在现代依旧需要人更好的理解和摸索, 从而创造出温顺而让人幸福的“利维坦”。

摘要:霍布斯是英国理性主义传统的奠基人, 他所著的《利维坦》替之后所有的西方政治哲学发展奠定根基。本文试简单介绍《利维坦》及霍布斯之生平经历, 描述恐惧在霍布斯思想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霍布斯,利维坦,恐惧

参考文献

[1][2][英]托马斯·霍布斯, 高永辉合著.利维坦 (导读)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

[3]林国荣.瞧这个利维坦[J].中国图书评论, 2008 (3) .

[4]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 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上一篇:向总公司申购空调请示下一篇:吉利汽车稿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