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恐惧情绪

2024-09-26

焦虑恐惧情绪(精选7篇)

焦虑恐惧情绪 篇1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术前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普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恐惧情绪的影响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普外科收治的152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针对性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针对性护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焦虑恐惧情绪的心理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手术前焦虑评分 (SAS量表) , 术前睡眠时间, 护理满意率等指标。结果:术前针对性护理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P<0.05) , 而术前睡眠时间、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 (P<0.05) 。结论:针对普外科患者常见的焦虑恐惧情绪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提高对护理的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干预,普外科,焦虑,恐惧

手术患者术前往往存在焦虑恐惧心理, 从而降低患者的手术耐受性, 增加手术的危险性且不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1]。本研究观察了针对性术前护理干预对于普外科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情绪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普外科2012年1-6月共收治152例手术患者, 文化程度:大学44例, 高中中专66例, 初中28例, 小学10例, 文盲4例;拟行手术:胆囊切除术44例, 胃癌切除术34例, 肠癌切除术30例, 乳腺癌根治术20例, 甲状腺切除术16例, 疝修补术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针对性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针对性护理组患者76例, 男43例, 女33例, 年龄31~78岁, 平均 (48.4±15.2) 岁;常规护理组患者76例, 男41例, 女35例, 年龄28~77岁, 平均 (47.9±14.8)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拟行手术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给予患者术前、术后教育, 营养支持, 术后引流等常规护理措施。针对性护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焦虑恐惧心理的护理干预措施: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入院热情接待、入院自我介绍、帮助熟悉环境、日常真诚交流、了解患者习惯等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 (2) 心理护理:普外科患者癌症患者较多, 且大部分患者为首次经历手术, 因此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当与患者真诚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认识造成患者焦虑的主要原因, 并耐心解答或解决, 给予患者真诚的帮助支持, 并寻求其家属的协助,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容获得患者的配合[3]。 (3) 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还应当承担对患者的日常宣教工作,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手术注意事项、术后康复指南等[4]。 (4) 睡眠干预:手术患者因为恐惧焦虑心理从而产生失眠现象, 并进一步加剧不良情绪, 因此应当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睡眠质量。为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 包括拉好窗帘、保持病房安静等措施, 对于失眠患者尽量采用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措施[5]。

1.3 评价指标

分别于入院时、手术前1 d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量表) 对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评价, 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手术前1 d的睡眠时间, 在患者出院时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率[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满意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对SAS评分、睡眠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及睡眠情况的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SAS评分、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前1 d针对性护理组患者S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P<0.05) , 睡眠时间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 (P<0.05) 。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针对性护理组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焦虑情绪是指个体在面对潜在威胁时表现出来的复杂、消极的不良心理反应, 并通过应激反应的生物学机制引起患者的生理功能紊乱, 严重的焦虑情绪可表现为恐惧心理[7]。眭升[8]对210例手术患者进行调查后认为, 担心自己的健康及预后、担心手术住院费用过高、对相关疾病缺乏了解、担心医护人员的工作不够认真等原因是引起患者焦虑的常见原因。张清泽[9]报道, 普外科手术患者全国常模标准为 (37.23±0.58) , 显著高于正常人及其他非手术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脉搏增快等反应, 过度的焦虑恐惧不利于手术进行及患者术后恢复。

李冬梅[10]认为, 术前护理干预是帮助患者消除不良心理情绪的重要手段, 并采用了与本研究相似的全面了解患者、建立良好关系、术前疏导顾虑、取得家属协助、营造良好氛围、采用心理训练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干预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本研究在此基础上, 增加了对患者睡眠的护理。良好的睡眠质量能够帮助缓解不良情绪, 而较差的睡眠质量则进一步加剧了心理负担[11]。本研究通过对睡眠环境的改善、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确保患者充足休息等措施, 使针对性护理组患者的睡眠时间显著长于常规护理组。

综上所述, 针对普外科患者常见的焦虑恐惧情绪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提高对护理的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于恐惧情绪的研究 篇2

关键词:恐惧,情绪,恐惧情绪

一、恐惧情绪的概念和表现

情绪的基本形式之一———恐惧是从种系进化而来的最原始的情绪之一, 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 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恐惧是人们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境而又苦于无助的一种基本情绪, 往往是因为缺少处理或摆脱可怕情境的力量和知识而造成的。

恐惧情绪的本质表现是生物体生理组织剧烈收缩 (正常情况下是收缩伸展成对交替运行) ;组织密度急剧增大和能量急剧释放。一般情况, 在恐惧状态下, 人们的精神和身体如同被冻结了的能源一般, 不能听任意识的调用, 我们的身体也会随之有一系列的反应:如肌肉紧张、发抖、心跳猛烈、口渴、出汗、起鸡皮疙瘩、汗毛竖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和神经质发抖等, 严重者出现激动不安、哭、笑、思维和行为失去控制, 更有甚者甚至出现暂时的晕厥和休克状态。

二、恐惧情绪的作用和影响

据心理学家研究,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婴儿除了害怕失去拥抱和大的响声之外, 别无他惧, 可见, 人们的许多恐惧情绪都不是先天性的, 可能是后天习得的。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曾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既然恐惧情绪产生了, 那么必然有存在的合理性, 只要适度就好。

恐惧情绪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也不能简单片面地认为有害无利。从狭义角度来说, 恐惧情绪对个人和社会往往是不健康的, 因为当人们处于恐惧状态下的时候, 身心能源随之也被冻结, 才智也难以发挥超常或者正常水平, 在这种身心资源失衡的状态下, 是不可能有高效作为的。在现实生活中, 因恐惧情绪导致失误的例子并不少见, 比如, 在考场上, 考生越是怕考不好被父母训斥、打骂, 便越是思维迟钝、发挥失常;在运动场上, 运动员越是害怕成绩名次不好, 就越可能出现巨大的失误。恐惧严重时还会引起心智紊乱和举止失常;甚至还有可能导致昏迷、休克以至死亡。既然, 恐惧情绪不利于个体身心和事业的良性发展, 那么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人不需要任何恐惧呢?很显然, 答案是绝对的“不!”, 适度的恐惧情绪对个体来说不仅是被需要的, 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三、恐惧情绪的发展和病态

“凯利人格理论”对恐惧进行了简单的解释, 按照凯利的观点, 恐惧类似威胁但在程度上较轻。当一个人的建构系统的边缘要素而不是核心建构被证明无效时, 恐惧就会产生。“恐惧就像威胁一样, 假如这样的话, 除此之外他是一个似乎即将接任的新的附属性建构, 而不是一个即将接任的综合性建构” (凯利1955, 第494页) 。一个人如果被一只以前对他友好的狗咬了, 他可能体验到恐惧。在一个人的建构系统中这种经验的改变肯定是微小的, 例如一只友好的狗现在成了有时会咬人的友好的狗。

有意思的是,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 “恐惧存在传染性, 它也有气味”。俄罗斯新闻网报道了科学家们的一项最新研究, 证实所谓的“恐惧气味”确实存在, 个体可以将自己的恐惧感“传染”给周围的人。不过, 笔者发现, 如果是异性 (男和女) 在一片坟墓里借道走过, 那么女方的恐惧感会减弱得快;相反如果是同性 (女) , 那么女方的恐惧感减弱得慢。这与“恐惧气味”的假说存在分歧, 但也同意”恐惧能够传染”, 不管对方恐惧是真是假, 毕竟“从众心理”还是普遍存在的。

然而,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飞机掉下来把自己摔死, 害怕身处广场和摩天大楼等人群聚集的地方, 这些人往往被嘲笑为“胆小鬼”, 其实, 过分的害羞和胆小很可能是一种病———恐惧症。恐惧症也称“恐怖症”, 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 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的惧怕外界处境或客体为主要特点的神经症, 患有恐惧症的患者常常对某些单一或者特定的对象和事物 (如蛇、狗、黑暗、灯光、广场、动物、登高、闭室或社交活动等) 体验到一种非理性的和极度的惊悸和害怕, 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 尽管恐惧情绪与现实刺激的危险性不相符合和失去协调, 并时常伴有回避行为, 尽管当时并无危险存在。通常将恐惧症归纳为三大类: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和单一恐惧症。恐惧症的病因是复杂的。一般认为有生物学上的因素, 例如:性格内向、胆小懦弱、神经质等;社会学上的因素, 例如:精神压力、生活负荷和人际交往不良等。由此可见, 恐惧症的发生不仅与个体的先天素质和个性有关, 同时也与个体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但个体是否会得恐惧症, 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 不在遗传。因此, 从小培养个体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树立自信心, 并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论

恐惧情绪作为一种较早分化出来的基本情绪, 有着重要的进化和适应功能, 从社会发展来看, 恐惧情绪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了解恐惧情绪及其内容、作用、发展和病态, 对于人们适应、调节和认识恐惧情绪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适当的恐惧情绪是正常的, 但过犹不及的道理也是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63.

[2]鲜嘉鑫.我们为何会恐惧.人生与伴侣 (月末版) , 2008.

焦虑恐惧情绪 篇3

社会交往是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交往具有很多功能, 它能沟通信息, 使人们获得知识, 丰富人的阅历。同时, 社会交往使人的感情需要得到满足, 群体活动会使人感情上觉得充实、愉快, 交往活动可以使人的苦闷忧愁得到合理的宣泄和排解, 通过心理调适而达到心理平衡, 从而保持心理健康。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 由于不自信或害怕外人的评价等各方面原因, 很多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会觉得不舒服、不自然, 有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这被称之为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它妨碍了人的正常人际交往, 损害了人的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加快, 人与人的交往日益密切, 社会交往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 课业负担减轻, 社交活动日益频繁, 社交焦虑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对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已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虽然对于社交焦虑的成因研究很多, 但没有一个总的定论。自尊和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国内外对此也做了很多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一) 自尊概念的界定

最早给自尊下定义的心理学家是W·James。他给自尊下定义时用了一个公式, 即自尊=成功/抱负, 换句话说, 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于其实际成就与潜在能力的比值。国内认为自尊是一个可以被定量的假定概念, 它是人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总体的情感上的评价。这同时也是自尊评定的理论基础, 即评价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能反应出该对象的自尊程度。

(二) 负面评价概念的界定

1969年, Watson和Friend提出负面评价恐惧概念, 并将之定义为“对他人评价的忧惧, 为负面评价而苦恼, 以及对他人可能给自己负面评价的预期”。这种定义一直延续到今天, 并根据这一定义编制了“负面评价恐惧量表”。

(三) 社交焦虑概念的界定

最早对社交焦虑进行描述的是法国精神病学家Janet, 他当时称为社交恐怖或社会的恐怖症, 并将其归为神经衰弱类。而英国精神病学家Mark&Glder最早提出“社交焦虑”一词, 他从恐怖障碍中区分出一组称之为社交焦虑的病人, 他们害怕社交环境, 比如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吃东西, 害怕参加聚会等。国内有学者认为社交焦虑是指对人际交往的紧张和害怕, 而有学者将社交焦虑定义为: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其基本表现是:害怕和别人对视, 害怕被人注视, 怕自己在人前有丢面子的言谈举止。

三、相关研究

(一) 自尊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Solomon等人提出的自尊恐惧管理理论认为, 自尊是个体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心理机制, 是减少和缓解焦虑的重要决定因素。国内研究表明, 自尊水平对医学院新生的社交焦虑有一定影响。而对于初一新生, 外显自尊对社交焦虑有缓冲作用。自尊高的个体倾向于肯定自己, 自尊越高的个体对自己越肯定, 对自己越接纳, 和别人交往越轻松, 也更接纳别人,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 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紧密相关, 社交焦虑的产生部分来源于感知到他人负面评价时的反应。当正在或预期参与社交活动时, 负面评价恐惧属于与不利评价有关的恐惧感, 而社交焦虑属于对这些情景的综合反映。国内的研究表明, 大学生惧怕负面评价与社交焦虑显著相关。护士在实习前, 社交焦虑与负面评价恐惧呈正性相关。

(三) 自尊与负面评价恐惧的相关研究

自尊与负面评价恐惧呈显著负相关, 这点在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和中学生中, 都得到了相关验证。自尊低的人对自己评价低, 而对自己评价低的人容易也认为别人对自己评价低, 并对别人的负面评价产生一种恐惧感。

(四) 自尊、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三者关系研究。

国外研究认为自我评价低的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否定评价更为担心, 更容易产生社交焦虑。钟佑洁和张进辅对自尊、评价恐惧和社交焦虑中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负面评价恐惧在自尊与社交焦虑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即自尊对社交焦虑的作用部分是通过负面评价恐惧这个中介变量实现的。

根据如上的资料可以知道:大学生社交焦虑已逐步引起我国学者的注意, 而国内对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相对较多, 而关于自尊、负面评价和社交焦虑关系的研究还较少, 且研究对象多为中学生和医学院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交焦虑比较普遍, 自尊和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有影响。因此, 对大学生群体的自尊、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关系研究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需要进一步探讨。

摘要:本文阐述了自尊、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对三者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自尊,负面评价恐惧,社交焦虑

参考文献

[1].孙配贞、江红艳、赵辉, 《初一新生内隐、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16

[2].周仁会, 《中学生惧怕否定评价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其自尊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 2010.31

[3].华元杰、胡金生, 《大学生惧怕否定评价心理及其与演讲焦虑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18

[4].郭佳、何国平, 《护士实习前社交焦虑与惧怕否定、自尊水平的关系》[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24

[5].王文娟、叶培结、王立金, 《医学新生社交焦虑与其自尊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33

昏迷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调查分析 篇4

关键词:焦虑,昏迷,急诊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更新,人类医学模式已从生物模式转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1]。患者是一个整体,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我们不仅仅需要关注患者的健康,也需要关注患者的社会支持力度。而患者家属则是患者或者社会支持的最重要来源。

由于急诊内科以及昏迷患者的特殊性,昏迷的患者理应得到有力的治疗,但是患者家属的情绪也是属于患者社会支持治疗的一部分,因此,对于患者家属的情绪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治疗,则可以为患者的治疗获得更加有效的社会支持。但是,临床中,对于昏迷患者家属的不良情绪则很少被关注。本研究通过对昏迷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调查和原因分析,探讨昏迷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现状以及应对策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社会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内科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4例昏迷患者家属进行非实验性调查研究。受调查家属基本情况:性别:男性39例,女性15例。文化程度:初中15例;高中20例;大学19例。与患者关系:配偶21例;子女18例;兄弟姐妹5例;祖孙4例;其他6例。患者病种构成:中毒19例;糖尿病并发症15例;心血管疾病10例;继发性脑病变8例;其他2例。

1.2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1.2.1 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调查:使用焦虑自评量表[2,3](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对患者家属的焦虑情况进行调查。SAS由华裔教授Zung编制(1971),是一种分析患者主观症状的相当简便的临床工具。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SAS的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2.2 患者家属焦虑情绪原因的调查:

自制的患者家属焦虑原因调查表对家属焦虑产生原因进行调查。其中内容包括患者家属的一般信息,就医环境因素(包括就医患者数量,医院秩序,家属休息场所,医院布局,指引标识等),医院收费(收费是否合适,收费方法和流程等),医护人员态度,对患者病情的了解情况,患者自身家庭因素等。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SAS调查显示,昏迷患者家属中,无焦虑4例;轻度焦虑20例;中度焦虑26例,重度焦虑4例。其中产生焦虑原因见表1。随着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加重,患者家属对就医院环境不满意、对医院收费不满意、对医护人员态度不满意、对患者病情不了解或不甚了解、患者家属受自身家庭困扰严重的人数的百分比增加,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表中数字表示患者家属对就医院环境不满意、对医院收费不满意、对医护人员态度不满意、对患者病情不了解或不甚了解、患者家属受自身家庭困扰严重的人数的百分比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昏迷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调查,发现部分昏迷患者家属存在焦虑情绪。进一步通过调查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发生焦虑情绪的原因与医院环境、收费、患者病情以及患者家庭因素有关。因此,通过对患者家属心理的有效护理,排除患者家属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可以为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更好的社会及家庭支持。

3.1 改善就医环境:

调查发现,就医环境是影响患者家属情绪的主要因素。昏迷患者许多是通过120急救车送到医院,由于时间的紧急性,对医院的环境感到陌生。因此,急诊室应该布局清楚,秩序井然,标示醒目并设立导医服务[4],为患者家属提供休息场所。这不仅可以为救治昏迷患者赢得时间和希望,还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患者家属的焦虑情绪,为患者的救治工作提供家庭及社会支持。

3.2 加强医患沟通:

医护人员的态度是引起患者家属产生焦虑情绪的重要原因。昏迷患者家属常常表现惊恐,伤心,紧张,不知所措等不良情绪。此时,医护人员一方面应该迅速,熟练且有条不紊的对患者实施救治工作[5]。另一方面,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耐心解释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等相关问题,同时给予患者家属更多情绪上的安慰,尽量满足患者家属的不同诉求,使患者有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积极配合救治工作。

3.3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由于昏迷患者的特殊性,家属受到突发打击而心力交瘁,对医护人员的行为及语言刺激的承受能力都非常脆弱,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影响都很大。医护人员及医护相关工作人员对昏迷患者搬运,输液,抢救时不能过于粗暴,尽量做到人性化。对于女性患者应该注意隐私的保护。对昏迷患者抢救时,应该给予患者家属与患者沟通的机会,可以给患者家属心理上的安慰,减少患者家属的负面情绪。

参考文献

[1]陆惠月,丁芳.浅谈临终病人亲属的心理特征和支持[J].哈尔滨医药,2009,29(1):78.

[2]姚声,周杰,包芳,等.口腔癌患者手术前后的两种心理量表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30(5):299-230.

[3]王秀丽.孕妇抑郁焦虑及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4,14(4):577-578.

[4]李立红,褚俊清,徐国英.急诊脑血管意外患者家属焦虑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71-74.

外语学习者课堂焦虑情绪之探析 篇5

1. 外语焦虑现象

Horwitz等(1986)指出外语焦虑是语言学习所特有的现象,并将外语焦虑定义为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产生于语言学习过程中,独特而复杂的自我认识、信念、情感和行为,并进一步指出外语焦虑包括沟通忧惧、测试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关于其特征,Horwitz等(1986)对其进行了描述。一般来说,具有外语焦虑的学生除了具有焦虑的一般性心理和生理特征反应外,如掌心出汗、胃部不适、心跳加快、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等,还有外语学习所特有的典型焦虑特征,具体表现为:避免用外语表达一些较难的信息,口头表达吐字不清;发音变调,把握不住语言的声调和节奏,常常忘记刚刚学的单词和词组;或不愿意开口说话,害怕和教师进行眼神交流,总是坐在最后一排,有意识地回避或提早离开,等等,甚至抵制外语学习。

2. 外语焦虑的原因

(1)学习者个体的原因。

首先,有些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过低,没有自信,非常在乎在老师和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和评价,个体自我完全依赖别人,自身情绪受制于别人对他的评价,一旦遭遇挫折就自责,内心痛苦不堪,极易产生挫折感,从而导致高焦虑。其次,有些学习者的竞争意识过强,异常在意竞争的结果,害怕失败。外语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需要学习者具有活泼开朗、勇于表现、心理宽容度高和不介意他人评价的性格。

(2)教师及教学方法的因素。

某些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喜欢过频地提问,而且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常常给予严厉的批评。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使学生“颜面尽失”是给学生一个深刻的教训,以后学生就会努力学习了,殊不知这会让一些本来心理就脆弱的学生以打击,导致其以后都不敢积极参与课堂,甚至使其对外语学习从开始的焦虑转变为厌恶。

总之,种种原因使得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外语时感到焦虑;犯语音错误或遭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感到焦虑;当教师频繁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时感到焦虑,而这种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既有学生本身的又有外语学习环境的。

3. 外语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外语焦虑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研究发现,高焦虑者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低焦虑者;焦虑不仅抑制学习者对知识的输入,而且严重阻碍了知识的输出;使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降低,阻碍思维活动的正常展开;使学生离开学习活动本身去关注令人讨厌的紧张情绪。

外语焦虑对大学英语听说课堂的影响更为严重, 表现为情绪焦虑的学生往往不能有效地参与到交互活动中, 阻碍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4. 消除外语焦虑的方法

(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缺乏自信的学生往往容易出现语言焦虑,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减轻学生的焦虑感。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开导他们,当他们发言时,以认真、欣赏的表情倾听,默默地给他们以鼓励;当他们答对问题时,以略带夸张的语言及时地加以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他们出错时,不能立即全盘否定,要看到其表达正确的部分,只要有正确之处,就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对于错误的地方,尽量用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其改正。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必然得到加强,如此因不自信而产生的焦虑感就会逐渐得以缓解。而对于那些过于在乎与其他同学作比较的学生,教师则要及时开导:不与他人比,与自己比;要看到自己的进步。总之,正确科学的学习态度才能帮助学生逐渐消除学习焦虑,提高外语课堂的学习效率。

(2)注意教学方法,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一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对这一点的理解不当,单纯地通过问答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时间利用率,其结果只会增强学生的学习焦虑感。只有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焦虑。

笔者赞同以小组学习为基本教学方式的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强调“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这就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消除了学生因比较强弱胜负带来的焦虑。合作学习还强调和谐的师生关系。若教师以热情、民主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必然会使学生消除敬畏心理及胆怯感,大大缓解学生的外语学习焦虑。

一般课堂上采用较多的是“小组思考讨论分享”模式,一般步骤为:首先,学生就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伴共同讨论,从而达成共识;最后,将讨论结果与更大的团队分享,彼此交流见解和观点。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性,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个体的焦虑。

5. 小结

外语焦虑是一个普遍困扰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我国学生有许多负面影响。教师应了解焦虑成因,创造低焦虑的外语课堂环境,使学生能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到外语学习中,最终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的效率。

摘要:外语学习焦虑是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极大地影响着学习者的课堂学习效果。本文着重分析了外语学习焦虑的成因, 并根据当前的课堂教学状况, 提出了一系列缓解外语课堂学习焦虑的对策。

关键词:外语焦虑,原因,影响,消除方法

参考文献

[1]Horwitz, E.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scale[J].TESOL Quarterly, 1986, (20) :559-64.

[2]李卫航.外语学习焦虑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2, (9) .

[3]王银泉, 万玉书.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2) .

焦虑恐惧情绪 篇6

一、幼儿园与家庭在缓解新生“入园焦虑”行为上的差异

虽然幼儿园和家庭都相当地重视缓解新生“入园焦虑”, 但在行为上却存在着差异和不同步。

作为专业教育机构的幼儿园做出了积极、有效的行动。例如:开学前的新生家访;积极创设温馨的园所及班级环境;亲子活动日;丰富、有趣的活动及适当的小礼物等。

作为非教育专业的家长, 他们在孩子产生“入园焦虑”的同时往往也会产生相应的“分离焦虑”。其表现为心神不宁, 送孩子入园后恋恋不舍;更加关注孩子, 有时为了让孩子得到情感上的安慰, 过分迁就或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家长的这些表现常常事与愿违地加重、强化了幼儿的“入园焦虑”。

二、家庭情绪干预在缓解新生“入园焦虑”中的必要性

家庭、幼儿园、社区、社会的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教育环境。在改善新生“入园焦虑”的教育中, 家庭有参与的需要。家长的需求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相吻合的, 因此, 让家庭参与到改善新生“入园焦虑”的教育活动中来是积极、有益、可行的。

三、有效整合家园资源, 共促新生平稳过渡

1. 科学引导, 认识新生“入园焦虑”

家长有参与幼儿园教育行为的需要和行动, 是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他们受到专业知识技能较缺乏和与孩子间角色关系的干扰, 空有良好的愿望却没有科学的教育行为支持, 最后往往达不到期望的教育目的。只有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科学认识, 掌握一定的科学教育技巧和行为, 才能真正在改善新生“入园焦虑”中发挥其作用。例如:开学前举办新生“入园焦虑”讲座, 介绍新生入园焦虑成因、行为表现、教育策略;介绍幼儿园在该方面的工作内容及策略;发放新生入园家长指引;及时解答家长疑虑, 减轻家长的分离性焦虑, 积极配合幼儿园的相关工作。

2. 亲子教学, 介入新生在园活动

利用开学初的三至五天开展半日制的亲子教学活动, 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熟悉幼儿园里的人、事、物。在孩子对新环境及新生活有了认识和好感后, 家长淡出幼儿的在园生活。这种家园合作, 由陪伴到独立, 由陌生到熟悉, 由排斥到接纳的缓冲过程就像儿童自行车上的两个辅助轮帮扶着孩子们自然、快乐地“走进”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3. 沟通无间, 巩固家庭信任合作

孩子在园的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状况。作为新生班级的教师, 要细致观察记录新生在园的各种表现:要加油的方面, 有进步的方面, 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等。通过面谈、电访、书面交流等多渠道的沟通让家长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园的各方各面, 巩固家庭信任, 统一教育行为, 保障新生的平稳过渡。

4. 个案跟进, 确保新生平稳过渡

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气质和个性, 在对环境的适应性方面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个别新生对新环境会适应得比较慢。对于这些适应能力较弱的孩子, 教师要给予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在生活照顾上给予倾斜, 通过安慰的话语和抱一抱、亲一亲等肢体动作让孩子和家长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 放下家长心里的包袱, 解开孩子心里的焦虑, 尽快摆脱“入园焦虑”的困扰。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的目标要求将“身心和谐”放在首要位置,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遗传、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体的偶然经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家庭以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杂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整合多种资源, 把家庭纳入到教育者的行列中, 全方位地创设健康的成长环境, 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 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 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 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 幼儿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摘要:每年的新学期, 入园的新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种种不适应极易对他们身心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面对孩子的“入园焦虑”情况, 幼儿园和家庭该怎样理解并给予干预?整合家庭资源缓解新生“入园焦虑”是否可行?幼儿园可以从哪几方面整合家庭资源、有效缓解新生“入园焦虑”, 本文将重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整合,干预,新生,“入园焦虑”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240—269.

焦虑恐惧情绪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为19~65岁,平均32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精神性疾病因素干扰。

1.2 方法

首先针对本次调查制定出专门的慢性乙型肝炎焦虑评分量化表,其中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如性别、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住院频次,及护理要求等,然后对90例患者进行走访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焦虑情况及护理要求。

2 结果

通过乙型肝炎焦虑评分量化表数据分析得知,有44.4%(40例)患者出现焦虑情绪,其中包括轻度焦虑21例,中度焦虑14例,重度焦虑5例。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通常是通过乙型肝炎病毒以血液循环为媒介进行传播,现在的医疗水平还不能根治。患者由于处在社会各种歧视等压力下,再加上家庭因素等客观原因,往往会导致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负面影响,还给医师治疗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掌握慢性乙型肝炎焦虑出现原因从而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就成了重中之重。

临床上可行的护理措施包括:(1)细心解答患者的困惑,由于很多患者受教育水平有限,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注意事项不够清楚,这是医护人员应该耐心热情且主动为患者解决各种疑难困惑,给患者普及关于乙型肝炎的常识,使他们解除焦虑情绪;(2)医护人员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由于如今社会对乙型肝炎患者的歧视时有发生,不可避免对患者心灵造成损害,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给及更多的帮助和关心,传递给患者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情绪,叮嘱患者按照医师嘱咐服药,配合医师治疗;(3)给患者创造和谐温馨的病房环境;很多患者由于所处住院环境过于凌乱或阴暗,也会出现焦虑情绪,医护人员平时应多注意病房内的清洁卫生,定期更换床上用品,保持病房清洁,及时采光通风,给患者带来舒适清爽的住院环境。

本研究以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发现有44.4%(40例)患者出现焦虑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影响,不容忽视。作为护理人员,应该积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用贴心的服务态度和必要的行动来帮助患者解除焦虑情绪,使其配合医师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焦虑情绪原因及护理。方法 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制定专门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焦虑评分量化表,对90例患者采取走访问卷调查的形式来统计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焦虑情况及护理要求。结果 轻度焦虑21例,中度焦虑14例,重度焦虑5例。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住院频次等都会影响其焦虑情绪的形成。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焦虑,原因,护理

参考文献

[1]林珊瑚,周英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情绪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377-378.

[2]钱小菊.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不良心理分析及个体化心理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3(9):43.[3]

上一篇:教学方式的变革下一篇:高层商住楼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