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的变革

2024-09-26

教学方式的变革(共12篇)

教学方式的变革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跳出课程执行者的思维定势, 跳出教材的框框, 创造性地建设、丰富语文课程, 通过教的方式变革来改变学的方式,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近年来, 笔者在语文教学上作了如下探索和思考。

故事讲述

著名作家刘绍棠在《老师领进门》一文中深情回忆了他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田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特别, 他能将教学的全部内容巧妙地编成一个个故事。刘绍棠先生在田老师的门下学习四年, 听了上千个故事。也正是这些故事在刘先生的心田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成就其成为作家。

如今, 站在语文教学的讲台上, 有时候, 我也会顺口讲几个故事给孩子们过过瘾。

有一年, 新学期的第一课讲的就是刘绍棠先生写的《老师领进门》, 只是换了个题目《师恩难忘》。于是我就想有意为之, 将讲故事纳入到我的日常教学中, 作为正式的学习内容。基于这样几点考虑:其一, 上这课时, 孩子们对刘先生流露出羡慕的神情。作为老师, 当然不能视而不见, 虽然我不能与田老师一拼, 但心向往之还是力所能及的;其二, 想让孩子们也“品尝”到刘绍棠儿时在课堂上的那段美好的故事时光;其三, 正好五年级语文学习有一个新任务, 学着写读书笔记, 希望能够通过故事吸引孩子们从当今的声光影像中抽出几缕余光去关注方块字, 再生出或深或浅的体悟;其四, 不断督促自己能够像讲故事一般上语文课。就这样, 一直坚持至今。

阅读鉴赏

阅读与表达, 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两件传家宝。其中,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原点, 语文素养形成的根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语文学习的引路人, 理应借助美文共赏、好书共享、范文品读、分享阅读等方式努力点燃孩子们阅读的火苗。孩子们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

美文共赏。文质兼美的文章, 极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引发审美的冲动, 在快乐阅读中亲近语文, 靠近母语。

美文进课堂有多种方式:可以将平时师生在阅读中发现的美文引入课堂, 美美地朗读、品析;可以美读教材中的名家名作, 如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描写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二泉映月》、映子的《爱如茉莉》、孙友田的《月光启蒙》等;还可以随文拓展, 学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 可以读一读她的《寄小读者》, 学《海伦·凯勒》, 不妨读一读她的世界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好书共享。国际教育界一项研究成果显示, 在中小学生读写能力发展方面, 新西兰名列榜首。其成功的诀窍之一便是引导学生阅读“大本子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也有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仅靠一些零星的阅读显然无法完成阅读任务, 阅读整本的书才能确保学生的阅读量。实践证明, 阅读整本书的优势是多维的, 它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生字词, 又能够积累更多的词汇, 更重要的是, 这样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智力和情感背景。

对于篇幅较长的书, 应少些限制和规定, 多些趣味和引荐。趣味性浓、故事性强的书, 不妨选择一个特点介绍;文字优美的书籍, 可以激情诵读一段;知识丰富的书籍, 可以择要讲一些学生未知的知识, 使新书的清香迅速弥漫于学生的心田。

范文品读。这里的“范文”指师生的优秀作文。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我理想的语文老师是这样的:他有一身的书卷气, 也许不一定能够出大作, 但是他有文学素养, 经常浸润在书香中, 经常能用自己的妙笔绵绵不断地写出生活的美文, 经常会向孩子们推荐一些作品, 推荐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 带着孩子们欣赏一些教材以外的美文, 甚至停下课来, 拿出自己新近发表的文学作品, 或者学生发表的习作与学生一起分享品味……榜样的力量确实强大, 尤其是身边的榜样!每每我或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自己的作品时, 孩子们就格外投入!

分享阅读。它与上面讲的“美文共赏”和“范文品读”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前者更多的是面向全体, 侧重精读, 而分享阅读则更多的是面向个体, 侧重于博览, 注重内心体验, 情感交流, 具有更强的互动性, 阅读的对象和场地更趋灵活和自由, 是对群体阅读的积极补充。分享阅读有同伴分享、师生分享、亲子阅读、虚拟分享、专业分享、作家分享等诸多形式, 有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语文素养。

用笔思维

特级教师薛法根说:“只说不练的课堂是不行的。哪怕写一个词、一个字, 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就养成了用笔思维的习惯。这样的学生, 思维更加严密, 更为全面。如果学生即兴地说, 其思维常常停留在一个层次, 所以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用笔思维的习惯。”由此我想到写作。作家几乎全部是用笔思维, 当思维与笔结成亲家, 便有了根基。有了根基, 可以思得远, 想得深, 可以逻辑严密, 情感细腻, 可以在思维的疆场上纵横驰骋。

将思维与笔结合起来, 我认为, 写日记是一种极好的方式。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写日记是语文教育的突破口。凤凰卫视主持人鲁豫问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小时候几乎不怎么说话, 为什么如今有这么好的口才”时, 于丹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那就是从小就写日记, 与文字对话, 一直写到今天。周国平的一篇文章叫《写日记的习惯》。周先生说, 不论在什么场合, 只要是面对着青年学生, 我经常提的一个建议就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有四大好处:第一, 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第二, 日记是灵魂的密室;第三, 日记是忠实的朋友;第四, 日记是作家的摇篮。但是, 如果将写日记当作一种任务的话, 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写日记的种种好处。所以周先生强调, 要得到这些好处, 必须遵守三个条件:一是坚持, 二是认真, 三是句句都写真心话。

以我的实践来看, 让学生真正爱上写日记, 教师要做的就是用示范 (教师写日记) 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 用一个学生的优秀日记和日记的写作指导来促使更多学生写出真实的日记。

当然, 养成用笔思维的习惯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这就要求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当学生有一天真正做到了, 我们语文教学便成功了一大半。

教学方式的变革 篇2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势必对小学教师产生巨大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应运而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方式的变革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教师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仍然以旧观念、旧思维驾驭自己的教学实践,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的现象相当严重。为适应新时代、新课程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也就成为教师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个核心目的,教学中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故而,教学方式变革尤为紧迫。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发生变革的一些情况:

一、教学方式变革之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

翻转课堂是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在多年以前人们就进行过探索。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进行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明证。为什么当年所做的探索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多大的影响,而“翻转课堂”却倍受关注呢?这是因为“翻转课堂”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教学视频紧抓重难点,短小精悍

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2,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萨尔曼·汗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的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除此之外,就是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用萨尔曼·汗自己的话语来说:“这种方式。它似乎并不像我站在讲台上为你讲课,它让人感到贴心,就像我们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并把内容写在一张纸上。”这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与传统的教学录像作为不同之处。视频中的出现的教师的头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摆设,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

3,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4,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的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的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视频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二、教学方式变革之板块教学。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教学过程中的“板块”显现得比较鲜明。2.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3.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

5.“板块”的“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6.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如果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板块”进行结构;超过六个“板块”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匆匆带过。

另外,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板块式思路”还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教学方式变革之翻转课堂

三、教学方式变革之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四、教学方式变革之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五、教学方式之 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六、教学方式之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 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七、教学方式之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八、教学方式之变“传统作业”为“电子作业”。电子作业是利大于弊的。

1、“减负”。孩子写字不快,如果每科作业都要孩子抄下来,没有20­30分钟都可能写不完;其次,我认为重在如何完成作业,而不是作业内容该如何转达。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都比抄作业更好;另外,电子作业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功能是,呼吁引导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更好成长。家长总是应酬,现在实行电子作业,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孩子的作业情况,不一定要专门和孩子坐在一起才能检查作业,同时还可以了解班上其他孩子的作业情况,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家长教育会更加用心,更加积极,有的家长还时常在微信圈晒孩子的作业情况。

2、交流更积极。

学校有时布置一些游戏,家长一收到短信,就可以开始在家准备,甚至还能给孩子一个惊喜。这种方式,加强了和孩子间的互动交流。一年级的小孩子根本记不清什么作业,有了“电子作业”,我就能更好地辅导他了。父母即是家长,也是老师,“电子作业”在低年级更为重要,也应普及。据调查,如今不少学校都用上了留“电子作业”的方式,这些途径包括微信群、QQ群,还有手机短信之类的,多数集中在低年级。学校表示,因为低年级孩子还不太会写字,“电子作业”真得有它的优势。即便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可以自己抄写家庭作业,但学习内容难度增加,更需要家长随时保持和老师的互动,才能辅导好孩子的学习,QQ等工具用起来就更方便了。我们在课题研究采访中,老师们普遍认为,运用这些网络工具,对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家庭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等确实很有帮助,尤其容易受到低年级的孩子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我们的初衷,是希望家长也能同步孩子的教育。”其实我们并非完全采用“QQ和微信”的组合,在布置作业时,我们应该先在黑板上写下来,方便家里没有QQ微信的孩子,同时我们也会把黑板上的作业拍下来,发到群里,让家长们知道布置了一些什么作业,以便督促孩子们完成。

“微信布置作业”确实是近年流行起来的,老师借助这些新渠道,能快捷地和家长交流。汝州市逸夫小学一位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朗读一段课文。这一作业和传统要求家长签字的检查方法不同,学生们要把朗读的内容通过微信发到老师手机上。老师接收后,直接在手机上听朗读的效果,再在微信中把评语发回给孩子。

随着手机和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到了教学中,甚至曾经一度让家长们非常头痛的布置作业的问题,也因为有了手机微信等工具的使用而变得轻松。据调查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已开始用微信微博和QQ等方式给孩子布置作业。其中QQ使用率最高,几乎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QQ群,每天的作业内容直接由老师发到群内的公告,家长有疑问可以直接查看。同时,由于可以传播声音文件,布置朗读和背诵作业时,微信也颇受老师们的青睐。

逸夫小学数学老师葛晓贝说,她非常喜欢运用这些网络工具,几乎每天都要使用。她建立了家长QQ群,随时和家长互动。她的网上博客里有对数学几乎每个知识点的分析,有学生在校生活图片。每天她还会把孩子课堂上的表现用手机录制下来,发在自己的微信上,让家长们查看。现在微信能够加的好友已经超过限制了,我准备开通个人微博,把所有孩子家长都加进来。现在所有家长都能够和她在QQ群里交流,咨询孩子的学习情况。

3、可增加学习效率。

浅谈中职服装教学方式的变革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 服装教学 方式变革

引言:服装院校主要是根据市场需要培养服装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服装设计与制作作为中职院校在服装专业方面的核心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与制作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在服装专业方面的整体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各中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服装行业的工作需要,这突出反映出我国中职教育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其竞争力,对中职服装教育的方式进行变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职服装教学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一)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行业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中职服装的教学也不例外,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培养专业的人才。近年来中国服装业发展迅速,品牌发展需要大批人才,以提高我国服装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中职教育的服装课程作为服装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一定的变革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二)提高我国服装企业的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服装企业众多,但是服装设计与加工水平却相对落后,一直以来多是在模仿外国的相关技术。我国中职院校的服装专业每年都会向社会输送大批服装专业的人才,但是与我国的服装企业的发展并不协调,往往导致一些专业人才缺乏锻炼的机会。因此,服装企业为了促进自身的竞争力,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与中职院校的服装教育相合作,这样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可以为企业招揽专业人才,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服装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服装行业随着社会进步的需要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对从事服装行业的人才要求也日益严格,这也就促使我国的中职院校的服装教育不得不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以不断地满足市场的要求,促进人才的培养以及服装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职服装教学方式变革的策略和方法

(一)确立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对于服装专业的人才需求,中职院校的服装专业必须拓宽本专业发展路径,努力创办具备较强实效性的专业,例如,服装设计和营销专业等。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培训,还要关注专业技能的提高。要使学生既懂得设计、工艺,又知晓市场营销策略。中职服装教学应重视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并要强化其为企业生产服务的意识,要确定明确的目标定位,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体系与教学计划,加强教学实践的引导。另外,中职院校要结合企业的现实需求来培养人才,可以展开校企合作,以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的需要。

(二)变革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教学

首先,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服装专业所应用的教材必须结合市场的发展而变化。对于一些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容,要及时进行修改或是删除,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及时更新、符合实际,还要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材的内容和行业、企业的发展实际结合,优化教材的内容,重视优质教学资源与网络资源的结合,凭借现代技术来提高服装教学的质量。

其次,必须重视实践,加强学生的实训与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满足实训的需要,保障实训的效率,可以从校内与校外两方面来进行。校内的实训主要是借助服装实验室、设计室以及工作室来进行模拟的试验工作。所谓的校外实训,就是建立实习基地,注重产教结合,争取服装产业界的援助与支持,与相关的产业建立长期的合作,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条件,着重培养其实际操作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念,全面提升从业能力

首先,要积极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的服装设计理念。服装是一种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审美意识以及文化个性的产品,它体现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中职服装教学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于时尚的敏锐感,以促进学生设计意识与设计理念的提高。

其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服装专业要求学生要常怀爱美之心,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学会欣赏美,进而才能去创造美。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其深入自然,提高其对于美的体会。

结论:中职院校的服装教学要结合服装企业的需要进行一定的变革,要从确立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变革教学的内容,重视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念,以提升从业能力等方面来展开变革,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变革方向,大胆创新,促进变革,为我国的服装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笑梅. 转变中职学校服装课教学模式,培养合格服装人才[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3).

[2]胡艾叶. 浅析中职服装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探讨[J]. 学周刊,2012(23).

电子交互白板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篇4

●为什么要引入电子交互白板

2000年以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显著的进展是数字化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广泛进入课堂。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使教学内容可视化,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在多媒体环境中教学应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当学生注视着投影屏幕时, 如何来维持师生之间的动态交互。早在5年前, 中国教育报曾发表过福建省南安三中一位有20余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洪文辉老师观摩多媒体教学的感言:

“多媒体在于辅助教学, 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教法。课件的使用、录音朗读带及唱片的选择、运作要适时、符合教材情景需要。不能把教室当成电影院, 不能使课件成为影片, 不能让学生成为观众, 更不能让教师充当放映员。”

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革, 还需要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数字化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 并非仅仅是要提高所谓的讲授“效率”,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和资源的交互促进课堂内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 使学习从工具性交互走向生成性交互, 否则只能造成“课堂是电影院、课件是影片、教师是放映员、学生是观众”的局面。

为了克服多媒体课堂学习环境带来的交互薄弱的缺陷, 英国首先在课堂中引入交互白板, 经过近20年的应用实践, 已成为构建交互课堂的有力工具, 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交互白板由一块压敏式屏幕和与之连结的计算机和投影仪组成一个聚焦于交互白板的交互课堂。交互白板兼具多媒体教室具有的全部教学功能, 同时构建了一个类似于黑板的学习环境, 聚焦于交互白板应用语言、文字及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实现学生与媒体资源的互动, 并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达国家应用交互白板的经验表明, 它是一项用于交互与合作、改善学习成效和优化教学的工具, 主要通过以下功能实现

(1)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原有功能, 但教师面向学生演示或操作, 不再注视着计算机屏幕

○在全班教学中展示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

○为了解释概念而展示片断视频资源。

○控制文本和图像的呈现。

○在交互白板上演示或操作课件。

○在全班场合展示学生的陈述或作品。

(2) 交互白板还具备多媒体教室所不具备的特有的交互功能

○用电子笔进行讲解和练习。

○用电子笔在文本、图像和视频资源上进行批注。

○保存屏幕上进行的批注、书写和绘图, 应用网页方式储存, 供以后浏览。

○应用电子笔操作图片、文字的移动、翻转和聚焦。

○应用交互白板课件制作系统提供的模板、图标, 多媒体资源方便地创建、修改和完善电子课件。

○快速且无缝地回放课件和批注。

近几年来, 我国中小学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也创造了不少新鲜经验。但是, 如何把交互白板技术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中, 通过改变师生互动方式来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构建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境

当前, 交互白板技术在课堂应用大部分还聚焦在教学内容的动态呈现上, 教师应用交互白板一些特有的功能, 例如移动、翻转和聚焦技术, 使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呈现由静态转向动态,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但是, 引入交互白板技术的最终目的并非运用技术来支持学校已经采用的各种教学方式, 而是要找到技术能够转换现有教学方式的新路径, 这就需要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入手, 重塑师生关系和生生间的同伴关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对不同的学习者及在不同的时间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等。应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具体地可表述为三类教学环境一是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环境, 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二是构建对话和交流的课堂环境三是构建学生“动手做”, 即体验和解释的学习环境。

1. 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学习环境

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应用交互白板构建问题动态呈现的情境所起到支架的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 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达到理解和应用科学原理的目的。下面的案例选自浙江省临海市托阳小学周丽娇老师制作的圆的面积课件

从正方形面积到梯形面积的教学, 都是从单位正方形面积出发, 通过对图形的割补变形获得求解方法, 体现了知识的迁移。但到圆的面积教学, 如何体现这一思维方式, 也就是如何把圆的面积求解转化为已学过的特殊四边形面积求解,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问题。周丽娇老师的课件正是从问题出发, 构建了一个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动态的可视化的情景, 起到了很好的支架作用。

2. 构建对话和交流的课堂环境

课堂的本质是交互, 全班对话和小组讨论是课堂交互的两种主要形式。从单纯的演示到通过学生与资源的交互促进师生、生生交互, 必须对应用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用于促进课堂对话和交流的教学资源有三个特点, 一是互动的、能给学生动手做的;二是根据对话和交流可扩充、变形或重组的;三是具有丰富的、持续的反馈, 可以一步步开展对话和交流。图3展示的是地理教学中辨认国家地理方位的练习资源, 在交互白板上, 可呈现6幅不同投影的地图。学生可利用拖曳功能把国旗拖到地图相应的位置上, 实现了一步步开展对话和交流的情景。

3. 构建“动手做”的体验和解释的环境

这一环境往往在计算机教室中实现, 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 应用交互白板开展对话和交流。在不具备学生用计算机的课堂, 也可用学具来搭建学生“动手做”的环境。下面的学生动手做课件选自美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推荐的机器人动作模拟的虚拟现实软件。机器人的动作主要是平移和旋转两个动作组合而成, 不同的动作组合会呈现不同的运动轨迹。高中学生应用这一软件开展关于几何图形的解析, 进行自主学习, 能很好地培养他们数学思维。在问题引导下, 一方面开展学生自主学习, 另一方面又应用交互白板开展思维过程的交流与讨论, 将给我们呈现一种全新的高中数学教学方式。

●以交互白板为平台实现多种技术应用的整合

单一的交互白板技术并不能完全构建三类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 实现交互白板技术和多种新技术, 例如概念图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传感器技术的整合, 使交互白板成为多种新技术应用的一个平台或载体, 那么交互白板技术的潜力将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1. 概念图技术在交互白板平台上的应用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方法, 是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构建知识的有效表达工具, 也是人们产生想法 (头脑风暴) 的手段。这里举一个概念图技术在交互白板平台上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例子。浙江省义乌市香山小学包国英老师的交互白板环境下的科普阅读课《最大的书》, 用两张概念图分别显示课文中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和文本叙述科普知识的写作过程, 并利用交互白板围绕这两张概念图充分开展阅读过程中的对话和交流。课堂教学不再是一大堆科普视频和图片的堆彻, 凸显了科学知识发展和文章叙事的逻辑架构, 促进了学生有序的认知 (见图5-6) 。

2. 虚拟现实技术在交互白板平台上的应用

几何画板软件在数学等自然科学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把几何画板软件与交互白板技术结合, 将会使数学和科学教学从“读科学”转向“做科学”。要在交互白板平台上开展课堂对话和交流, 有必要根据学科教学要求, 制作一批应用几何画板软件生成的动态展示资源, 为课堂创设一个通过模拟解决“如果……那么……”类型问题解决的环境。

湖北省公安县车胤中学雷元明老师制作的“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中应用”课程资源按学科要求, 应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了包括圆锥曲线、不等式、复数、三角、立体几何等5个部分的系列专题资源, 很好地解决了几何画板在交互白板平台上应用问题。

3. 传感器技术在交互白板平台上的应用

在科学教学中引入传感器, 通过传感器采集实验数据, 与计算机连接, 使计算机完成数据的采集、计算、分析并展示真实的实验结果。传感器用于力、热、声、光、电等各类实验, 可提高测量的精度和速度, 完成常规仪器难以完成的实验。传感器应用还使实验从验证式转向探究式。探究式实验由教师提出一系列程序式的问题, 让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 应用传感器采集实验数据, 并应用科学原理解释实验数据并获取结论, 最后由学生来阐述结论, 通过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在交互白板平台上应用传感器技术, 将很好地实现实验从验证式向探究式的转变。这里引用的广州市天河区天河中学的中学化学实验课“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就是在交互白板平台上应用传感器技术的尝试。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用交互白板展示实验数据曲线, 解释实验结果, 并开展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达到了较好的交互效果。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篇5

论文关键词:学习方式; 自主; 探究; 合作; 课堂教学; 体会

论文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改变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的方法与能力,本文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一讲到底,霸占着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以这种方式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正确体现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3.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个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二、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几点体会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这三个关键词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双向性和研究性,强调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如何才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我个人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要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更好地指导好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下降反而更重要了,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才能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师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首先要从教育观念入手,树立新的教育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要转变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创造者,通过对教材的相应裁剪,依据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拓展课堂内容,使课堂充满个性化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再次,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修养,自觉学习新知识,努力完成知识更新,并通过自身的求知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走上探求知识之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学习,不懂怎样自主去学,甚至懒得主动学。怎样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师要使学生从意识到实际行动进行改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在书本和间接经验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且独立的见解,在对问题的认知和探究中学习知识,培养发现问题意识,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空间

教师要充分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要创设民主的氛围,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鼓励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消除压抑,敢于展现自我,要尊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鼓励他们的成功,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愉悦,允许他们犯错误,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使学生敞开心扉,大胆质疑,挖掘自身潜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4.改变被动的接受知识,激发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自主合作探究的关键在与“自主”。要调动学生地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首先要在知识本身下工夫,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创新,精选素材,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时政热点和科技发展相联系,通过内容的补充、扩展、组合,赋静态的知识以新鲜的时代气息,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并在欲望和兴趣的引导下,走进思维的殿堂。其次要注意知识的呈现方式,呈现的方式对于知识好比包装商品,精美的包装会引起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同样,恰当的呈现方式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要运用富于变化有声有色的教学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新闻情境、漫画情境、问题情境、寓意情境、成语情境等。

总之,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自主学习,互相配合,主动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人。参考文献:

[1] 钮绪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与新课标契合途径的研究——以《语文教学论》课程为例[J].语文学刊.2010(15)

[2] 刘年喜.试论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3]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01)

[4] 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4)[5] 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学方式的变革 篇6

关键词:新媒体;教学变革;云平台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所有媒体科技的总称,包含网络媒体、数字电视、博客、移动电视等全新的信息传播渠道。新媒体传播的特点,首先是全面性和渗透性,它突破了实践和空间上的界限,实现全球信息资讯的实时传播。其次,新媒体的传播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即当前的信息传播媒介均能够实现信息的分类和过滤,使用者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接受的信息,屏蔽自己不太感兴趣的内容。

一、新媒体传播对高校教学模式的影响

新媒体信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下,人们通过书本、文字材料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新知识的学习,新媒体信息汇集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包括学习课件、学习视频等一系列的教育资源,学习者通过搜索引擎,筛选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对于高校的教学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自主性更加多样化。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限于场地和时间的要求,学生在集中的时间和地点接受知识。而新媒体环境下教学模式,则完全能够突破这种限制,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来自世界各地的在线课堂资源。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优越性和便捷性,高校教学方式表现更加多元化,各种新型的创新课堂不断呈现,为高校的教学改革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效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信息化环境下,很多学校通过建立精品课堂、教学网络资源、网上图书馆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打通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推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学习模式,以及信息化技术教学的研究。

1.建立教学云平台,资源共享

云平台,顾名思义,是一个提供数据存储的虚拟数据库。这种平台允许开发者将写好的程序放在“云”里运行,或是使用“云”里提供的服务。高校应该加强云平台的建设,打通各个教学系统之间的数据链接,并实现共享。教学云平台包括了云资源平台、网络学习平台、课程学习中心和虚拟学习社区平台等。将公共课程、基础教育课程、多媒体课件等传送到平台上,不仅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更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和提升,开发学校优质资源,提高组员利用率。

2.明确教学重点,培养思维能力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让学习更自由和便捷,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巨大挑战,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高校教学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互补和结合,将多种教學模式融入教学课程中。开放教学内容,高校应该从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技能为重点的教学中解放出来,着重培养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的信息技术大大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有限时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开放教学空间,产学研合作教育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因此,高校教学应该特别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更大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现代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社会实践和科研能力。学生的课堂不仅仅是在学校,还应该在社会和实验室,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在实践中学习,为以后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4.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研究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就必须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研究。转化教学模式,建立合作教学、混合教学的高校教育模式,改变以往以教师为重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个性化学习,及时反馈和评价教学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进步的要求。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改革的急迫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体制改革。培养社会发展需要、企业认同的高校毕业生,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开阔教学的视野,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瓶颈。

参考文献:

[1]何晓,柯和平.网络实践教学的典型教学探究[J].中国电话教育,2011(10):116-120.

教学方式的变革 篇7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变革

一、引言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渗入社会的各个部门,并且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迅速地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在影响人们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同时,也波及教育领域。

信息技术是解决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问题的基本工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生产力中的劳动力工具要素,将会从根本上推动教育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和学生机械式的学习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提供的全新的教育平台和工具下,教育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改变

(一)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改变

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在课程设计与教材的编制上产生了新的观念、新的方法与新的技术。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认识事物上的过程,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改变了教学原则、教学规律,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也随之逐渐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灌输式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教学的需要,而学生也不能再做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必须及时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传统的机械式走出来。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则要做知识的建构者,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教学媒体的改变

传统的教材只有书本,辅助的教学工具基本上只有黑板和挂图。它们虽然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但是缺乏形象感和生动感,无法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听觉系统,影响到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设计课件时如果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东西以Flash或者三维图的形式呈现在课件中,那么抽象的知识就会被具体、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辅助工具已发展为投影、计算机、视频展示台、录像机、影碟机集于一体的系统,这些工具相对于传统的辅助工具而言,传播信息精确、迅速,并能够全面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一个趋于理想的授课方式,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以多种形式呈现同一个教学内容和组织学生以不同学习方式完成同一个任务,从而有效传递授课内容,促进学生当堂吸收知识。

(三)教学过程的改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与环境在交互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它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依据这个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合理地设置课堂内容,注重情境,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通过“脚手架”策略让学生使用信息而非仅仅是收集信息。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按照教材一成不变地讲授课程。有了信息资源以后,为了适应课堂与学生的需要,教师对课堂内容的设计变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选择合理的学习情境和确定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其次要安排好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个平台,全面准确地提供学生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最后要作出评价,以测评课堂学习的结果。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的变更

(一)教学内容的扩展

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会影响到教学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提供教育可行的、需求甚大的工具。它不但改变着获取知识的方式,而且改变着学习内容和手段的性质。教学内容的更新,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数据显示,最近30年所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2000年所产生知识量总合。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传授知识内容。现在所施行的课程内容,正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将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不同的媒体形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后呈现于课堂上的,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教学效率,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量。

以多媒体组成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进入课堂和学生的认知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涉猎学科空间,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学科的最新知识,超越时空的限制,使教学内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扩展。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多是依据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的,也就是说,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压缩与精选。对应现在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向学生揭示知识的结构,而不是灌输大量的现成知识。对于经过精选的高质量的系统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加以组织教学。为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课程就显得越发重要。

教育过程的终极目标是达到人的最佳发展,教学的重心在于关注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结构的各环节、各要素之中,否则难以实现高效的主题建构和学科功能。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结构和进程,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统一起来,就要力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传统的教学结构包括教师、学生、课程三大要素,而现代教学结构则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四大要素整合而成。现代信息技术的改变完善了教学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教育资源等呈现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情感特征。因此,在教学资源的设计上,教师首先要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丰富背景,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其求知探索的内在动机;其次要适度再现人类的认知过程,渗透与知识相关的思想方法,注重暴露和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最后要适当地推迟呈现问题的结论。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测量,并给以价值判断。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一般不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只注重结果,并且多以考试的方式进行测评,分数的高低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这种评价方式阻碍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埋没了一些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在传统的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够符合教育的需求,评价手段逐渐由单一型转向多元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评价的内容不仅局限于学生的成绩,还包括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协作意识等。其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在传统的主要是他人评价的基础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即由学生参照评价体系或过去自己的实际水平,对自身现在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是一种互动式的评价结构,能够发挥其激励、促进的作用。

(二)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绝对,它将学生与客观标准相比较进行评价,虽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但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性。而在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评价依据不再绝对化,而是评价结果与过程并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评价由以往的对“过去”的关注转向对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入小组内与其他的成员相比较而进行评价,应该将学生放入其成长的过程中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关注学生在情感、认知、行为习惯、理想和信念等方面的发展,激发学生的上进意识。

(三)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评价

教师应结合教学构建动态网页,在扩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之外继续加强探究学习。在动态网页的内容设定上,教师可以联系实际设置多个栏目和交互平台,比如论坛。在论坛中教师可以分版块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相互评论。另外,教师还可以开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讨论区,为学生开辟表达思路、发表见解的天地。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在论坛中的表现,对学生作出全面的评价。

五、结语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推动了教育生产力的发展,使教育的整体水平上升了一个层次,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必将不断地随之变化,使我国的教育事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加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2, (5) :2.

[2]黄建书.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 2003, (1) :3-4.

[3]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5) :3.

[4]房亚.浅谈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 2006, (4) :1.

信息化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篇8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进行教学再设计, 必将更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多媒体教学使教师从单纯的教学表演者转变成教学设计者和组织者。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离开了“讲”的阵地, 走下了神圣的讲坛, 改变了包揽一切的课堂主宰身份, 取而代之的则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研究探索的引导者。在这一环境下, 教师不再以黑板和粉笔为武器进行“一讲到底”式的教学, 而是根据网络教学的需要, 通过多媒体教学信息控制台,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调用自己为学生准备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展开研究型、探索性学习。

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要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集体与个别处理, 有时显得很无奈, 而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为学生构建多途径、多层次的自主学习环境, 一种练习设计成不同的几组, 让学生自由选做, 便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巩固练习时, 设计难易不同的练习课件, 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 激发学生用心听、开口说、主动做的愿望, 教师再根据网络遥控功能, 利用自己的键盘与鼠标切入学生的电脑屏幕帮助修改学生的错误, 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也可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当学生对每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有疑问时, 媒体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弥补学生思维的个别差异上的距离。授课前, 教师可事先将内容制成软件, 教学时利用网络,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顺序以及各知识点停留的时间, 当学生觉得自己对数学概念和技巧没理解透彻时, 它可以及时重现内容, 直到掌握为止, 同学们并可通过互联网和其他同学相互交流, 这一新的教学结构, 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了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促进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 教师应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中, 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强调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在网络环境下, 积极运用网络技术, 师生互动不仅没有消失, 而且其方式更有针对性, 更加多样化, 更具开放性。

实践证明, 多媒体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 正在显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 各种教学资源将得以更有效的应用。有利于创设一个智能化的教学系统和教学环境,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例谈 篇9

[教学案例]

1.第一课的教学片段

在“头手倒立”的屈腿伸展教学中,我先示范屈腿伸展动作,再讲解要点和保护与帮助的方法。然后我把男生按照队形站位分为四人一组,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仅仅旁观,他们大多是身体素质不太好的学生。看到这种现象,我走上前询问情况,他们说:“不会做。”“不是都教过了吗?怎么不会?试试看。”在我的要求下,他们勉强进行了练习。

2.改进后的教学片段

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增强教学效果,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在分组上作了重新调整。我根.据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了同质分组,把身体素质较好的分在一组,把身体素质一般的分在一组,把身体素质较弱的分在一组。为了让学生正确练习,在做示范之前我把动作的要点进行了讲解,并要求学生看清楚我做的每一个动作。我先故意做一次失败的示范,再进行一次正确的示范。示范动作我做得很慢,目的是让学生看清每个环节。我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时,分别取名为:挑战组、向上组、阳光组,并对不同的组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挑战组的要求是能体现展髋,腿尽量伸直,能独立完成;对向上组的要求是有展髋、屈腿动作,力争能独立完成;对阳光组提出的要求是头手支撑点位置正确,脚能屈腿离地,有向上伸展的意识。有了学习的目标和教师的示范,学生们跃跃欲试,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们相互提醒,相互帮助,我在其中不时加以指导,重点辅导向上组,经过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学生进步很快。然后,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巩固练习,如果能练到高一层水平就晋级,向上组的学生可以进入到挑战组,阳光组的学生可以进入到向上组。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当,学生更加认真地练习。整节课学生都在努力证明自己的实力,向着自己的目标奋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一、以学定教,关注因材施教

教师作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应使学生由被动的教学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通过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性向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实现课堂的自主、合作和探究。

二、少教多学,注重激活主体

让学生在迫切求学愿望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激发其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这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支柱与动力。教师应设计课堂教学的层次,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要传授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让学生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积累过程,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这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效率的基础。

三、开发潜能,促进潜力发展

变革学习方式创新化学教学模式 篇10

1 新课程呼唤构建自主探索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创新进程的主阵地, 理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努力创建一种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求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 努力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 充分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 我们提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构建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此推进新课程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2 构建自主探索学习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所谓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系指在一定教学内容思想指导下, 为完成规定的化学教学目标和内容, 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用一组主要的变量来解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活动。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乔依期和韦尔的经典教学研究, 把教学结构、社会系统、反应原则、辅助系统, 作为教学模式的四大变量或者称支撑模式的支柱。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成功地构建自主探索学习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必须根据这四大变量采取几个策略:

2.1 激发化学学习动机的策略

化学学习动机的激发不但能使学习者趋向化学学习, 而且可以使他们对化学学习具有敏锐的感应性;它不但可以调动学习者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为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 而且可以使已经形成的化学学习需要被强化, 有利于今后的化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和要求, 科学地制订学习目标;重视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培养对化学的认识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注意满足学习者的缺失性需要, 使学习需要及时地向高层次转移;培养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等, 都是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动机的重要策略。

2.2 问题导引的策略

教学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通过学习教材、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并获得智能、情感、意志、思想品德和个性等方面的过程。在自主学习化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结构中, 问题导引策略是构建课堂结构的重要支柱。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 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在化学学科中这种序列性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素材, 通过讨论、实验来求得问题的解决, 也可以在提出课题后让学生发现一系列的问题,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调查和实验等来解决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突出探索过程, 使整个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方法,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策略

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并不排斥教师的精心讲析, 自主探索学习教学模式接纳所有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对象,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 适当给予提示, 告之方向正误, 帮助学生克服障碍, 增强自信, 享受自主学习、探索的喜悦。学生则努力克服依赖性, 积极锻炼和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4 学习信息及时反馈的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 以便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系统。在这个信息系统中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的信息传递。随着心理学的发展, 教学模式的心理学色彩越来越浓。在现代, 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则是现代心理学的产物。实际上在教学活动中,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来说, 他们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总是伴随着进行的。

3 自主学习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原则

3.1 主体性原则

教师应认同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 并内化为较为规范程序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 破除教师中心论,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现的主体, 把空间让给学生, 把机会留给学生, 把愉悦还给学生。课堂具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 学生有较多的思考、提问、操作、讨论交流的机会。只有这样,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的师生双方才能进入“共振”状态。

3.2 开放性原则

自主探索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必须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体系,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开放, 具有动态性;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开放具有选择性;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开放, 具有灵活性;让学生的学习时空开放, 具有广阔性;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开放, 具有多样性。

3.3 探索性、创新性原则

自主探索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应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学习、真正实现自我发现。课堂应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交往情境,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空, 注意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独树一帜, 允许学生发表见解, 允许学生随时质疑, 允许学生保留看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着眼于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为学生走向社会寻求立足点, 满足人自身发展的内在精神需求, 这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

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对学生来讲, 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 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教师。自主探索学习为主的化学教学模式, 就是要求教师达到这种境界, 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中认识掌握化学知识、化学思想和化学学科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 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这也是自主探索学习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和归宿。

参考文献

[1]王镜岩.化学教学方法[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教学方式的变革 篇11

【关键词】新时期    初中英语    教学方式    变革

新时期以来,我国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变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时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成绩主要体现在:其一,初中英语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其二,以往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方式逐渐得到了改善;其三,初中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走向自主、探究、合作这三个方向。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其一,思维方式的非此即彼;其二,传统机械式的灌输教学始终存在;其三,初中英语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理解仅仅只是浮于表面而已。

一、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呈现单一性的特点,在第八次英语课程改革之后,教学变得更强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地学习,同时好鼓励初中英语教师采用交际型、任务型等教学方式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以下将从两方面对现在的教学方式和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对比。第一,英语教师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采用合作式教学、交际对话式教学、全身反应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第二,英语的教学资源也变得丰富了起来。最大的改变即英语教材不再是唯一的一个版本,而是出现了众多的版本,除教科书外,英语教师也能运用多种资源,也能开发学生资源。教师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些都促进了初中英语教学方式向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下去。

二、由同一性走向差异性

改革开放以来,前三次的英语课程改革都没有抓到英语改革的核心灵魂,学生好比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教师按照同样的教学模式对其进行生产。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同一教学方法,运用同一手段与标准来评价英语的教学成果。

新时期以来,在第四次英语课程改革中对这个问题充分重视,呼吁英语教学应有差异性。差异性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设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促进不同学生的长足发展。教学方式由同一性走向差异性,这使得初中英语教学能够真正发展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寻求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

三、由客体性走向主体性

在以往以语法翻译式的教学为主流的英语教学时代中,英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就是传统教学中所提倡的以教师为中心。英语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唯一权威,而学生则成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控制、灌输对象,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客体,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

新一轮英语的课程改革中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师生地位的平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处于学生的立场来实施英语课堂教学,实现英语学习对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积极意义。

四、由灌输性走向探究性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初中英语课堂呈现出以教师为中心,老师灌输、学生被动记忆的模式,这不利于学生好奇心、探究心的发展。

新时期的初中英语教学方式变革中主张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设定好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并发挥自身能力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其探究能力,使其能够逐渐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养成独立的创造性。

五、由单向性走向互动性

在以语法翻译法为主流的英语教学时代里,教师是教学的中心,从而形成了教师讲课学生记录的局面。这种教学方式的英语课堂呆板而缺乏生机、活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缺乏交流互动,教学方式是单向性的。单向性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我思考,学生会养成麻木接受的习惯,使得学生越来越缺乏探究和创新意识。

全国第八次英语课程改革中重视英语教学的课堂互动性,并逐渐地将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互动的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也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机会。学生之间产生了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同时这也促进了英语教师教学方式由单一性转变成互动性。

六、由割裂性走向了整体性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具有严重的割裂性。过去,英语教学常将英语知识进行机械分割,一般先解决词汇,然后进行句型教授,讲解语法,再接着讲解课文。这种现象与语言其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独特内在和层次性有关,但是这样缺乏语言环境,将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割裂开了。英语的语言技能要素也是互相割裂的。例如词汇课,传统的词汇课上老师只是单纯讲解词汇并不会涉及口语交际,只是机械地讲解词汇。

在新一轮的英语课程改革中,强调英语教学的整体性,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立体的英语学习环境下学习,重视英语的听说技能,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视角地进行英语学习。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初中英语教师开始注重英语教学的整体性。

七、结束语

变革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方式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弘扬英语教师的精神生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顺利推进与实施课程改革,最终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勤敏.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 熊斌宏.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探讨[J].科学导报,2014,(24):4-4.

[3] 张冬梅.英语教学方式如何变革[J].考试周刊,2010,(31):25-26.

[4] 韩玉静.“影子教师”培训对初中英语教学方式的影响的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教学方式的变革 篇12

反观我们大部分的课堂,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依然是听、读、记、写。根据美国爱德加·戴尔学习金字塔理论,不同的学习方式的平均回忆率相差悬殊。常规课堂中的“听讲”,学习效率最低,而效率最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学生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因此,课堂教学变革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倡导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并加强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先学后教让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先学”,就是在教师未开讲之前,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或者拟定的导学提纲自主先学,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而“后教” 则是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疑惑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关键点,进而解疑答惑,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时效性。

案例1在上《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之前,教师先下发预习单,让学生根据预习单提前学习。

师昨天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收获。

生1尊重别人的隐私,有时也是尊重自己。因为当我尊重他人,对别人的隐私不好奇,同时也会获得他人的尊重。

生2我们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同时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加把锁。

……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对维护隐私有了感性的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这方面的困惑,你有吗?我们先看书或小组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我们等会提交全班进行讨论解决。

10分钟后,各小组提交经交流尚不明白的问题。

第一组妈妈对我的日记非常感兴趣,总想着办法看我的日记。虽说要运用法律维护隐私权,但她毕竟是妈妈。所以,在法律与亲情面前,我们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组好朋友在传播我的秘密,我还能继续和她做朋友吗?又该怎样与她继续交往呢?这是个困惑。

……

(学生发言时,教师有意识地在黑板上写下学生在维护隐私权时产生的困惑)

师是的,生活中总是充满着矛盾和困惑,有维权时怎么兼顾亲情和法律的问题,还有怎样选择倾述对象,为隐私加把锁的问题。老师把大家说的困惑都写在了黑板上。这节课,我们就着重通过讨论探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按预习(按预习单预习)— 过滤(掌握浅显的知识点,提交疑点)—讨论(小组讨论疑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环节进行课堂教学。从环节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课前下发预习单,让学生据此预习以确定教学疑难点,然后用讨论探究的方式解决困惑就是“先学后教”的模式之一。

“先学后教”是对传统课堂的历史性改革与突破,它使课堂教学重心前移,使学生的疑难与困惑得以提前暴露和展现。这种课堂理念的最大亮点就是通过缩减对已知内容的复述,使学生拥有更大的舞台,有更多机会去参与、表达和展示。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无论是“先学”还是“后教”,都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先学后教”的思想品德课堂必须注意以下三点。1.课前预习任务的明确性和可行性。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精心制订课文预习的内容和任务,明确学生自学的疑难与困惑。2.课堂自主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有趣才能达到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效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激发出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3.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和生成性。根据学生的教学困惑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需要教师设计多种方案,机智应变,灵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式学习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重理论灌输,轻情感培养,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受教育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理需求,造就了一个个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截然不同的“两面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生的体验是教学的起点,亲身体验的东西总是感触最深、印象最深的。与其苦口婆心说教,不如让学生换位思考,亲身体验。教师依据教材具体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独具匠心地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身临其境,启发学生在情境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析观点,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观点,在价值冲突中确认观点,从而在体验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道德品质的内化与提升。

案例2全国思想品德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魏滨老师在讲授“两代人的对话”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天,妈妈收拾你的房间时,发现你的日记放在床头未带到学校去。犹豫中妈妈打开了它。这时你正好推门进来。

师谁能坦白地告诉我,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 第一感觉将是如何?

(生踊跃发言)

生1(气呼呼地说)我很愤怒。

生2我很失望,妈妈不相信我。

师想一想,为什么妈妈要打开你的日记?

生1可能看到我的不足,想让我走上正轨。

生2想及时了解我的情况。

师应怎样避免发生类似的情况?有一位普通妈妈这样说:“老师,偷看孩子的日记我知道这不对,可孩子长大了,与我却越来越疏远了,我想走进他的世界吧!他不让,我就只能看日记了。”

生3及时谈心,家长就不会偷看日记。

……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和道理也需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上述案例中,教师创设了“父母偷看孩子日记,从而引发矛盾冲突”这一情境,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产生思维碰撞、情感碰撞,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向自身作真实性投射,使之在这种氛围中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真实体验,然后去寻求化解冲突的方法。这里,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就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人的情感并非凭空产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引起的。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要善于搭建学生由“感”到“悟”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情境;还可以创编相应的故事、诗歌、小品剧等组织学生去读、去表演,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投入,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道德情感体验,从而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发现性学习

所谓发现性学习,指不直接向学生提供所学内容,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观察试验等方式去自行提炼与发现,并生成为个体化的新知识。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课堂模式,一改以往的说教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并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合力。这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接受”与“发现”之间的转变,不仅仅是被动和主动的距离,更多的是学生对学习乐趣和学习能力的获得。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大胆表达和自信展示,充分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知识的探究,在极大程度上点燃了学生的求知火花,使其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探究者,既张扬了个性,又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种教学行为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从而体现现代课堂的特性特征:自主、开放以及生成。

案例3这是一位教师在组织学习七年级《情绪是可以调适的(人教版)》时的课堂片段。

师(提问)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比如伤心、痛苦、愤怒、害怕、自卑等。那么,它们是由什么事情引起的呢?

生1我爸爸对我考试要求比较高,我考90分, 他要求我考95分;我考95分,他要求我考满分(学生笑)。害得我每次考试都非常紧张,也很害怕。

生2我脸上满是青春痘,挤也挤不掉,涂药膏也不行。每次照镜子,心情就很差。

生4有时同学间的误会、家长的误会也会让我们产生愤怒、失望的不良情绪。

……

(教师在引导时,不时把学生述说的事情概括地写在黑板上)

师(传承)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不良情绪主要由家庭中的烦恼、学习中的烦恼和人际交往中的烦恼引起的。下面,我们就分四人一小组,大家共同寻找调节上述不良情绪的具体办法。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巡视。讨论后,学生针对上面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教师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意识地归类)

师(传承) 通过大家的献计献策,我们已经找到了许多具体的办法,书上也给大家作了一些介绍,同学们可以看看,能不能把我们刚才探究出的具体办法和书上的方法进行联系。

生(总结) 调节不良情绪的办法有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等。

师是的,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当每个人都保持良好的情绪,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上述案例的各环节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先请学生谈谈生活实际中遇到的情绪问题,然后各小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整个课堂环节得以延续的关键———它既贯穿了个体提出问题、整体答疑解惑的教学思路,又可以让每个同学各抒己见,有不同程度的参与;解决学生困惑点,在发现性学习中巧妙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于无形之中,正可谓一举三得。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让孩子在课堂探索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学会学习,甚至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就变得意义非凡。

四、拓展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实践性,它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课程标准要求 “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思品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加强学生道德实践的教育指导,深化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从而形成自觉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让课堂回归生活,让践行检验知识,成为思品课堂的目标之一。

笔者曾在上完八下思想品德课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后,给学生布置过一个实践性作业,在作业要求中写道:公民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建设,学做公民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在十一放假期间, 请你走上街头,仔细观察公共设施,并结合观察所得写一个调查报告。在随后上交的调查报告中,学生对公共自行车摆放地点及运行、路灯的设置及管理、公益广告等进行了调查。有位调查路灯的同学写道:很多路灯不亮是人为因素所致,享受明亮的环境是每个人的权利,但保护好这个环境也是每个人的道德义务,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走在光明之中。笔者还曾听过一堂省公开课《礼仪展风采》,在师生共同学习了文明交往的礼仪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当堂运用学到的社交礼仪去采访坐在教室后面的听课老师,然后进行课堂反馈。通过类似的拓展实践,使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真正地关注生活。

因此,思品课堂改革的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优化教学实践活动。在课堂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比如参观、调查、小组协作学习等多种亲历亲为的体验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 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观察的能力等都得到了培养和充分发展。

上一篇:秧歌舞蹈的发展下一篇:焦虑恐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