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学的领导方式(精选9篇)
情感教学的领导方式 篇1
摘要:本文从视觉艺术教育的角度, 来探讨课程教学中教师情感态度的领导化、教师情感行为的领导化、教学心理和行为的情感化领导三方面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平等的领导力量, 从而把握情感领导方式的教学行为, 并以此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视觉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师生的情感行为,情感教学的领导方式
情感的态度和行为是促进课程教学实施的手段之一, 情感教学的领导方式是教师在课程教学环境中树立领导地位, 维系教学效果的良好桥梁。视觉艺术课程中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视觉表现方式, 建立在视觉、心理和精神层面上开展对视觉美现象的追随。因此, 视觉艺术教育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情感领导方式, 对建立在广义上的课程知识传播、学生身心健康, 以及狭义上的教学建设、教学管理、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教学规划意义重大。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念, 认为情感教育理念先于理性教育理念, 它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因此, 教师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课程基础概念下进行综合体会而创意发挥, 这就取决于教师运用情感领导方式的教学行为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的情感领导行为以认同情感为基础在教学环境中扮演着长者的姿态, 扮演着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角色。
一、教师情感态度的领导化
感性情感和理性情感的生理反应是人类共有的特性, 是人们进行情感判断、情感活动的方式。教师情感态度的表达, 是教学环境中师生平等化和领导化的双重表达性。它通过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引领, 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对各类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兼容态度。视觉艺术课程中教师教学态度的情感表达, 一方面是把握现今课程教学基本原理在不同学生心理和行为下变得“顺从地接受”和“强制地接受”过程, 另一方面始终营造宽松的情感氛围[1]来引导和把握视觉艺术教育中创造性思想在知识上的体现。在正常教学秩序下, 教师的积极情感态度和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的吻合正是把课程教学场所变成愉悦学习的活动地, 也正是解决艺术类学生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和个性张扬之间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和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把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美学思想融合在一起, 提出人类需要层次理论, 也即是人类情感的需求和表达愿望。教师教学情感的领导态度是建立和发展教学模式的手段之一, 包括教师课程的形象固定化、教师教学行为的独特性。教师课程的形象固定化指教师长期主要从事于该课程的教学及相关领域的一种研究, 教师形象即课程代表;教师教学行为的独特性指教师在从事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的个性化。教师教学情感态度建立在师生心理互动的关系上完成课程知识, 因此, 视觉艺术课程需要教师制造赞扬的条件和氛围, 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来化解学生的抵触情绪, 也需要教师包容和理解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接受度, 如课程科目间有共性上的类同部分, 学生能够在其它课程里理解和加深已完成的科目。视觉艺术课程的教育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需要感情的投入, 也正如所提倡“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思想转变。
二、教师情感行为的领导化
情感行为在内隐情感和外显情绪两个维度下[2]有自我情感表达行为和双向情感表达行为, 它是激发和影响教学创造活力的起点。教师自我情感表达的行为, 需要完成限定时间段内教学科研的量化手段和职称提升的内在要求, 如王林在“论教师角色转化与情感转换”中谈到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情感态度的转换受教学环境的影响。教师双向情感表达的行为, 同时也需要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双方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开展教学行为, 如李瑛在“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中表述教师是课程开发、课程研究者与学生是课程参与和创造者之间的尊重和合作关系。20世纪中期英国的参与式教学法, 是调动所有参与者以积极创造和主动创造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环境中。参与式教学在视觉艺术课程中强调学生间的互动意识, 体现在相互间对创意设想的评价和建设性建议。它不仅加强了课程中对手、脑、眼之间的配合要求, 而且也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心理和行为上的联动[3]。第一是自学方式下的情感教学行为。教师在课时内完成课程教学方案的理论授课内容, 并在课时内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以自学方式体会实践内容并加以完成。第二是控制方式下的情感教学行为。教师满课时讲解理论课程内容至课时结束, 控制课程实践部分让学生在课后按步骤完成。第三是引导方式下的情感教学行为。教师完成课程授课内容并留有与此相关的课外资料, 引导学生通过查新相关内容来获得对实践内容的发挥。第四是综合方式下的情感教学行为。教师在课时内根据课程教学方案完成一项理论和实践授课内容, 课程总学时完成后通过统筹调整形成综合整体。第五是总结方式下的情感教学行为。教师在每次授课时以“总体深入”的方式讲解各部分内容, 并随着课程的开展逐步深化各部分内容的细节至课程总学时完成。
三、教学心理和行为的情感化领导
教学心理和行为的情感化, 表现为同一课程教育在不同教师和不同教育培养目标下会产生不同效果。因此, 在集体认知活动中调整教学心理氛围[4]是教师、学生、课程知识、教学环境的情感统一, 是提升课程教学整体效果的手段。
1. 教学环境中校训的情感归属。
教学环境中校训是学校精神、理念和价值行为的体现, 是学校树立良好教学氛围, 是学校领导师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共同遵循的准则。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训是勤奋、求是、创新、奉献;复旦大学校训是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上海体育学院校训是身心一统, 兼蓄竞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训是博级医源、精勤不倦;北京舞蹈学院校训是文舞相融、德艺双馨;首都医科大学校训是扶伤济世、敬德修业;南京师范大学校训是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校训精神和理念是教师情感依托在教学心理和行为上的指向, 教师情感活动的满足感是获得良好教学行为的手段之一。
2. 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理和行为的情感互动。
教学心理和行为的情感化, 需要师生之间调控好情感的距离。教师不仅担当着课程开发、研究和传授的角色, 更是在教学环境中扮演着情感交流和精神推崇的领导者。因此, 师生情感距离的控制会随着课程教学的开展而发生变化;教学心理和行为的情感化, 也需要教师之间对学生学业情况的交流, 在课程教学中共同保持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教学心理和行为的情感化, 同样也需要把时事热点问题变成理论和实践作业中的主题构想。视觉艺术课程的教学心理和行为注重激起学生的自我情感活动, 是以个性的闪现达到创造思维和创造行为的统一过程。
3. 教师心理和行为的情感追求。
教师心理和行为的情感化在于提倡教师对课程的开发和研讨, 在于不断提倡教师教学培训与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在于不断培养课程教育在教师教学研讨关系下的自主、自立的建设精神;在于不断培养不同课程教学上的资源借鉴和思维意识上的互补, 反对全盘拿来主义。教师心理和行为的情感化也在于协调客观教学环境和主观教学环境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程度, 它是保障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也是提高教师教学个体化情感的幸福度。 (1) 教师心理和行为的情感追求在于对教学情感的预测。了解课程间教学的衔接情况, 以及班干部课程合作的带头作用, 来把握课程教学阶段的学生反应。 (2) 教师心理和行为的情感追求在于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课堂教学顺序的安排在师生情感沟通的前提下, 以相应的教学程序来有意识地符合对学生兴趣、态度、习惯、愿望、能力等层面上的选择, 从而通过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来达到师生彼此间的情感接受。 (3) 教师心理和行为的情感追求在于教学过程上的情感互动。从把握课程的原理概念到让学生开展相关调研, 为后续的教学开展产生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4) 教师心理和行为的情感追求在于课程回顾和总结阶段时的情感评价。课程教学的回顾和总结在正常教学秩序下, 需要赞扬式的勉励语言、需要体面式的分数成绩来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不断扩展和应用的动力。
教师情感态度的领导化、教师情感行为的领导化、教学心理和行为的情感化领导三方面, 是把握教师、学生、课程知识和教学环境等的统一行为, 并以此来提升课程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方圆圆.情感态度教育是教学成功的关键[J].学习月刊, 2008, (18) .
[2]吴向丽.论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的冲突与调控[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8) .
[3]傅荣等.行为、心理、精神生态学发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0, (5) .
[4]王宁.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策略[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
新手段新方式,落实情感教学目标 篇2
一、利用教学案例,挖掘情感因素
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较强的教育性,且大部分内容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尤其是一些著名历史人物、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等,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作用。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了地理、社会以及历史等各个学科的内容。教科书作为课程资源内容不够充实,教师需要引入教科书以外的案例来丰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内容。因此,在实际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适时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地利用教学案例,仔细地挖掘教学案例中的情感因素,更好地落实情感教学目标。
比如,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中,对于“屈辱的岁月”这部分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情感教学的材料。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屈辱”一词的含义。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进入看书阅读阶段,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索并找出当西方工业文明大潮到来的时候,哪些事件让中国受到压迫和侮辱。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带领学生分析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及这些条约的签订给清政府带来的严重危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历史与社会学科情感目标的实现。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并落实教学的情感目标。
例如,在教学“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这一内容时,教师要明确本部分内容的情感目标是通过对玄奘西行以及鉴真六次东渡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人的情感变化往往与特定的情境影响有关,中学生的情感变化总是依附于具有感知的客观情境。因此,关于此课,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师可利用相关的多媒体文件导入情境,如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相关片段剪辑,并结合有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玄奘在西行路上所历经的艰辛。由此,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面对困难和一些未知情况时,要具有敢于探险和实践的勇气,并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完成目标。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电视动画片《西游记》的插曲:“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教师可以针对这首插曲向学生提问:唐三藏师徒不畏艰险地去西天取经的相关描述,体现了怎样的唐人文化精神?为了加深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印象,教师还可以通过模拟情境表演的方式,消除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陌生感,以达到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因此,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分别扮演《西游记》里面的相关角色,如玄奘、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以及各种妖怪等。通过再现具体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玄奘在西行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玄奘如何化险为夷,并坚持走到终点。在这个情境模拟过程中,学生不仅在表演中获得了极大乐趣,还增强了情感体验。通过播放影音资料、提出问题等多种方式,合理地创设相关情境,从而顺利地实现情感教学的目标。
三、实施教学评价,引导情感态度
适当的教学评价是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如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民主与法制观念等。新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整合知识和解决相关问题能力的评价,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及时地修改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且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基本情况的评价标准。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的“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教师可以以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情为例,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情感目标的实现。学生通过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和科学的价值观。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一些周围存在的不遵守规则的具体案例,如行人及机动车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在食堂存在打饭插队的情况、在火车站存在插队购票的问题等。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参与到相关的社会实践中,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生活中离不开规则”这一话题举行辩论赛,讨论生活中是否要遵守规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以便于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受到启发。但是,辩论赛结束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一些需要遵守的规则,如交通规则、用餐规则、竞技规则、社会公共规则等。在学生进行列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遵守规则的行为进行肯定,如严格遵守交通秩序、用餐秩序、文明旅游等;对一些乱闯红灯、插队用餐以及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进行否定。教师要对辩论赛过程中积极发言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观点新颖的学生进行赞美,对一些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也要适时地肯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积极性。
四、结语
情感教学的领导方式 篇3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逐渐由注重认知因素转向为注重情感因素,情感教学成为教学研究中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情感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已经广泛运用。情感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的控制学生的情感,使之处于最佳情绪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使学习者将知识主动地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但情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仍然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比如,情感在教学中究竟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如何调节学生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使之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达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进行情感教学能够影响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整学习态度,树立自信心,锻炼意志力,增强学习的原动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并且在小学英语情感教学中运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实现教育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使之和谐发展。
1.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进行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1.1 小学英语教学受大众重视但学习者本身无兴趣
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近年来,随着小学英语教学日益为国家和全社会所重视,英语在小学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修课,但是如何教学生第二语言成为一个令人非常困惑的问题。目前小学英语教学领域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令人担忧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小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兴趣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还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学习者。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操作上,这都需要更加科学的指导。只有激发小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才能调动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改变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高投入低效率的现状。
1.2 小学英语教学实质是情感交流
小学英语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这里的交流包含两层含义:一学习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过程,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质也就是学生通过与教师、与文本、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和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交流,以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1.3 游戏是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
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的需要本是人的天性,其起源属生物性需要之列,处在身心发展阶段的,活泼好动的儿童、青少年更有这方面强烈需要。诚然,娱乐活动与教学活动是截然不同性质的两种活动,但两者并非完全对立、互相排斥。把游戏统一于教学会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它能使学生因教学活动适应他们娱乐需要而欢心。从而改变对学校教学活动的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正如杜威所说:“经验表明,当儿童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时,上学便是一件乐事,儿童管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也比较容易了。”
游戏是小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在嬉戏、娱乐活动中接受教学内容,一直是古今中外崇尚乐学教学的人所努力寻求解决的课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进行教学,实质上是促进了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是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关键,为教学活动创设快乐情感和兴趣相结合的最佳情绪背景,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习。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游戏进行教学还能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协调性、活跃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自尊心。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积极运用游戏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潜能。有效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也为实现小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打下了基础。因此,应把游戏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情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认真组织实施。
2. 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进行情感教学的方法论要求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中,表情和动作等非语言手段在加强情感因素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正向情绪对认知过程具有积极功能,情绪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主导着人们的行动、认知和情绪本身。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情感态度的课程目标,首次把情感态度融入到英语课程和教学之中:通过英语情感教学,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通过语言来交流情感、培养兴趣、确立信心、加强合作、拓宽视野,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达到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情感教学呢?
2.1 重视情感因素的调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教师的情感同时对学习者的情感产生巨大影响。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的教学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小学英语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展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游戏,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安全感和学习成就感,有利于他们轻松、充分地接受各种语言输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同时教师要抛弃个人的不快心境,学会立于善于控制积极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生游戏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要强化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影响的意识,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尊重、信任学生,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语言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多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赞扬,刺激学生自尊的增强,使其在语言学习中充满自信,激发其在学习语言中的冒险心与忍耐心,并能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能动地学习语言。
2.2 转变教师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运用游戏方式进行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角色,由传统的“一言堂”表演者,转变为集“导演者”、“参与者”和“监督者”于一身的新型教育者。游戏活动过程中及时进行指导以激发班级活力,将语言学习的个体目标变成一个集体的共同目标,使学习者在学习中你追我赶,互相促进,引导和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树立起自信心,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个性品格,使每个孩子都能愉快地学习,个性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2.3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
首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注意力差。在运用游戏进行情感教学过程中,要选择贴近他们的生活并且生动活泼的游戏,并让他们自己选择表演形式,吸引学生们都能主动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爱好、发挥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的认识(思维)特征为具体运算阶段(7-1 1岁),该阶段儿童的实物动作内化为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的具体运算,即该阶段的儿童只能联系具体事物或熟悉的经验进行逻辑思维,思维的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因此,在运用游戏进行情感教学中应注意运用直观手段,设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游戏,以帮助儿童建立与其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联系。只有在与相关经验的联系基础上,小学生才可能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等产生独有的情感体验,才能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3. 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几种具体游戏
游戏为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提供了平台,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里,不仅获得了必要的英语知识和应用英语知识的能力,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进行情感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相适应,可以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
3.1“宾狗(Bingo)”游戏,培养合作精神
根据小学生年纪小,天真单纯,学习目的性尚不明确,而又好胜心强的年龄特点,在单词复习教学中,可以设计“宾狗(Bingo)”的游戏。这个游戏的玩法是:先将班级学生按人数分成三到五个组,每组围成圆圈,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并在上面画一个井字,将纸分成九格。然后教师随便念九个学过的单词,学生边听边将单词写在格子中,随便填在哪格里都好。学生填好后,教师再打乱次序每一次念三个单词,学生边听边在听到单词上做记号,当教师念的这三个单词在横行、竖行或对角线上成为一条直线时,学生就可边喊“宾狗(Bingo)”边将纸举起让教师检查,最先喊“宾狗”又写得准确的获胜,给本学生所在组加十分。在这个游戏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且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为了获胜同组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找单词,使学生在竞争活动中获得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2“摸一摸、猜一猜”游戏,激发好奇心,培养兴趣情感
小学生具有天性活泼、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学习I have a toy这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玩猜玩具的游戏。教师先把很多玩具藏在一个布袋里,然后让学生来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玩具,并且用英语说出来。如果学生能用英语说出来,就奖励给他一颗小星星,如果谁说英语句子说的好,可以送给他这个玩具。调动了孩子的好奇心、主动性、积极性,并且他们不仅会特别珍惜这次学习英语的机会,珍惜老师送给的玩具,从而增进师生感情。有利于教师调动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减小学生压力,并且给学生真正交流的机会。
3.3 角色体验游戏,调动积极学习情感
因为小学生只有在轻松的气氛下才能完全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在紧张和害怕出错的情况下是难以进行有效学习的,因此应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运用角色体验游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情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如在讲授happy birthday这一课时,就可以设计角色体验游戏进行教学,“生日”是一个较典型的日常情境,同时涉及到小学生感兴趣的好吃的,好玩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上课前准备好做蛋糕用的糕点、冰激凌、水果、生日帽、生日贺卡等。课堂中按班级人数分成三到五组,每组选出一个小寿星,如果真有在这天过生日的学生那更好,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做蛋糕,过生日游戏。这样能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让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过生日的情境,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获得角色情感体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二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达到增强学习效果、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目的,触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3.4“找朋友、猜单词”游戏,树立学生自信
在学习单词时,教师把一些字母卡发给学生,让任意几个同学拿着字母卡在讲台前站成一排,其他同学猜这些字母可以组成哪些单词。猜中的学生上来替换台上的同学,在游戏中每个同学都有猜中的机会,即使是落后生也能猜出简单的单词。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把情感体验自由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去挖掘教材,产生种种疑点,准许有疑即问,哪怕所提问题是不成熟的、错误的,教师都要认真对待,保护其质疑的积极性。并且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真正体现了生生互动,改善师生情感关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理解与宽容,尊重与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感受丰富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言而不尽。
4. 结束语
探析揭示文本情感的有效方式 篇4
一、以读促感,感受教材的情感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就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较易进入课文佳境。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来品味、感受、体验教材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提高学生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我们来看这么一个片段——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搭石》语言质朴,意境优美,体现了景美、人美、情美的情感。走搭石是体现人美、情美的关键环节。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协调有序”,用语言创境,在我们面前展现出走搭石时亮丽的风景,让人身心愉悦。
二、以写促悟,升华教材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凭借教材,让学生在领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能让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在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加以运用,使学生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有话想写,用自己的心灵去书写。
某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学生已经理解了小女孩“没卖掉一根火柴”的有关词句基础上,让学生对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的“可怜”情景展开想象,并动笔写下来。时间只用了5分钟,学生却能在对教材产生的强烈共鸣后,写出了很多的精彩内容。
生1:小女孩跪着:“卖火柴,谁来买我的火柴?”她不断地拉着路人的衣服,可他们无情地将小女孩推开了,火柴洒了满地。小女孩趴在地上,一根根地捡着,捡起一根,另一根却被人踩了,她无助地捡着、捡着……(此刻,教室里安静极了,泪花闪在同学们的眼中,教室弥漫着悲愤的情绪…… 终于,一个学生发了声轻轻的感叹:“写得太好了。”)
生2:她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喊:“卖火柴……”她对一个绅士说:“先生,请买一盒火柴吧,才一个钱。”绅士说:“那好吧。”那位绅士正要掏钱时,她的太太过来说:“别买!这种火柴质量不好,要买去专卖店买。”说完,转向小女孩怒声喝道:“快滚!”小女孩只好快步跑开,要不然她会被那太太打的。她无助地在大街上喊着:“卖火柴,谁买我的火柴……”
……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以上课例中,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书写着对教材的感悟,在感悟过程中一次次地拨动着自己的心弦,深入品析、感受教材内涵的美。
情感教学的领导方式 篇5
一、培养师生情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常有学生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 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忽略了情感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做到在心理要与学生接近, 情感上要与学生产生共鸣。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教师只有设法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感情的桥梁,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千多年前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师生关系融洽时学生就能“亲其师, 信其道”, 乐学之。所以, 教师在上课时, 不仅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 保持饱满的热情, 更要以情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师生感情融洽, 气氛和谐, 协调一致, 以达到加速双边活动的进程。教师爱学生越深, 学生敬老师越深。他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赖, 致使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二、运用电教设备和教学手段, 创造生动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兴趣
实践证明, 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 形成新颖、色彩鲜艳对象, 都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幻灯实物等进行教学, 使课堂教学趣味性、高效率。首先, 现代化的电教设备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了较为理想的优越条件, 它可以使学习的事物或现象大小互变、动静交错, 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把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同时它又集音、行、义为一体,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清晰、准确、生动的认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器官, 使机械呆板紧张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其次, 运用形象逼真的挂图或简笔画配合讲解,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看起来清楚、听起来明白, 记起来深刻。
三、提供机会,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激发学习兴趣
1. 在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 让
学生耳、手、嘴、脑同时并用, 调动多种器官参与活动。有时我帮助学生布置场景、配乐, 必要时也当“导演”, 我把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及回答问题的声音录下来, 再放给他们听, 以此来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使其更认真地去说、去演。因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强, 他们怕别人把自己看成“弱者”, 力图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 树立自己的威信, 因此为使自己的录音能给其他同学留下较好的印象, 人人都自觉地发挥出最高水平。久而久之, 课堂问答及朗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开始时, 学生把在家朗读的声音录下来带到课堂上, 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还互相检查完成情况, 为使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家自编故事, 角色对话, 课文小品等录音。实践证明, 效果很好。
2. 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学生初学英语感到新奇有趣, 可难度大, 困难多, 我本着多鼓励表扬, 少批评的原则,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 把握活动的内容、所提问题的难度, 以便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让所有的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 逐步培养学习兴趣。如:将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学习较差的学生来回答, 而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表扬话语经常变换, 根据实际情况应用very good、excellent等, 这样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
3. 结合学校广播站的节目安排, 每周四定为英语日, 学生轮流播出英语故事, 谜语等。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 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增长了学生知识, 定期举办英语竞赛, 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己出题, 自己当评委,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 把所学单词, 词汇、句型等知识融会贯通, 在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欲望和兴趣。
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创设展示平台, 激发学习兴趣
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环境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 我们最要做的是创造情境, 消除学生紧张的情绪, 全身心地投入英语学习。例如一上课, 同学们都会有紧张的情绪, 但是教师通过问好、英文歌曲等导入方式, 学生便感到不是在上课, 而是到了一个热闹的交际场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而且充满了乐趣, 真是“课始时分兴已浓, 课行时分兴正浓, 课终时分兴犹浓”。
情感教学的领导方式 篇6
一、德育情感体验的途径
1. 情感体验的内涵
体验就是指个体亲历与验证某种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或事件, 从而获得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意义的建构和价值生成的一种活动和情感。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不能仅仅理解为主体行为参与的体验, 我们应该把它分为主体行为参与的体验和主体情感参与的体验两个层而, 只有主体的情感也参与到体验中来, 才是真正的主体参与的体验。因此在德育教学中创设某种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或展示道德故事 (事件) 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觉察和认知。
情感体验从认识论角度看, 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关系。情感体验是联接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桥梁和中介, 人们根据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不同性质与特点, 会形成不同的情感体验。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中道德现象的认识, 总是要通过人们的情感体验才能反映出来。
2. 情感体验的途径
道德情感体验是道德智慧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体验认知才能把道德教育内容带进人的生活情境, 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 从而不仅理解价值, 而且体验价值、力行价值, 最终落实到人的行为。情感体验是由外部情境所引起的内心感受、亲身经历或体认, 情感体验是道德智慧发生的心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体的体验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生活, 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生活构成了学生个体的完整意义上的生活, 每以部分都是不可替代的并有着相应的教育意义, 个体的道德实质上是在三者相互作用下成长起来的。我认为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拓展到课外进行社会实践, 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具体的表现方式。
二、情感体验情境的创设方式
当涉及一个人或事件或行为是否道德时, 一定要放在一个具体情境中判断。设法使体验者置身于具体的道德情境之中, 利用或创设一种与道德教育要求一致的“自然真实”的活动及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其中, 通过其自我感受产生道德体验。以境生情, 道德情感的产生具有情境性, 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 触景生情, 产生道德情感。创设情境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1. 创设视频教学情境
视频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 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这种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之本来抽象的理论呈现为生动的形象。例如:讲“社会公德”时播放一段《道德观察》栏目反映在公共场合不讲道德的视频片段 (在长城上写某某到此一游;在黄山的护拦铁链上挂满了锁) , 然后让学生进行道德评价。例如讲“爱国主义”内容时播放“60国庆大典视频片段”创设情境导入, 即可以充分传达教学意图, 又可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体验, 让学生的感受如身临其景, 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 学生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注意力很集中, 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视频情景为学生再现了事实, 提供了感性材料, 促进了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道德智慧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心理学家特雷奇勒心理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3.5%来自嗅觉, 1.5%来自触觉, 1%来自味觉。所以在教学中从视频案例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 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都是非常重要的。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给学生以新颖感和惊奇感,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 使学生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都保持高度的兴奋, 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吸引学生注意, 激发学习动机, 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
教师要注重开发和利用视频案例。视频案例教学发挥多媒体信息集成的特性, 从视听两方面加强学生对案例的印象和理解, 这不仅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 同时将不同道德问题进行模拟仿真、创设情景、化静态为动态, 化抽象为直观, 用形象的画面反映道德关系问题, 视频可以画面的形式把案例故事通过动态生动地展现出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准备好的视频案例在课堂中播放, 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参与引导, 活跃学生的思维, 师生之间交流探讨, 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达到对道德理论和实践的把握。
2. 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具有诱发和唤醒功能。音乐不仅在形成开放式的、放松性的对话情境发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且可直接有效地诱发道德体验。一是音乐具有图景构画能力而容易诱发和唤醒道德体验。二是音乐容易将学生带入体验场的情境之中, 诱发回忆, 诱发表达, 唤醒体验。在音乐响起的地方, 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就会映现出图景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 以音乐为背景的表达, 容易营造一种体验场的氛围, 从而起到诱发和唤醒的作用。音乐还具有易于沟通不同境界和不同特点的受教育者的功能。我国古代就有“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的说法。如:在上“爱国主义”内容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或“我的祖国”创设情境导入, 运用音乐创设教学情境, 它可以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感染情绪。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适当地通过音乐创设情境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给学生以心灵的启迪, 能培养学生的情操, 陶冶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选择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来创设情境, 善于运用音乐来提升教学效果。音乐能育德, 音乐走进思想品德课堂有其独特的教育功效。
3. 创设图片情境
图片可以以漫画、照片等形式, 利用多媒体展示色彩丰富的画面, 创设特定的情境, 学生置身于其中, 学习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尊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中, 让学生欣赏一系列违反社会公德的不文明的实景图片 (拍摄的) 或漫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思维被唤醒, 然后再进行道德判断、评析, 从而达到理解所学内容、感受人生的目的。
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了两种实验:首先以语言文字讲授和表达, 导引学生的体验;其次以准备好的图片或播放视频来诱发学生的体验, 结果明显不同。我们先是进行理论讲授, 讲授尽量做到生动形象, 但学生们表情一般, 低头做自己的事, 有些学生心不在焉, 记住了上课内容的主要意思, 但是很难发生体验。为了诱发体验和加深学习, 我将准备好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到屏幕时, 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 学生们睁大眼睛观看图片, 当场表达各自的看法, 大家都程度不同地发生了体验。如在讲“生态环境与道德”时, 展示了一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图片, 又展示了一些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的图片, 结果学生们看到图片时, 所有学生都抬起头, 有的发出感叹的声音, 并表现出忧或喜的表情, 诱发了较为丰富的体验。因此说明图片、绘画、影像容易诱发道德体验。
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 是道德教育的本体。图景思维的信息源可以是实际生活场景, 也可以是图片、影像, 或者语言文字信息。但是语言文字符号信息只有在受教育者的头脑中转换成为图景或图像信息时, 才会诱发和唤醒受教育者的道德体验。由于受教育者成长的阶段性和生活环境的有限性, 其体验信息来源中, 语言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和影像信息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与语言文字信息相比, 图片、影像信息则更具有明显的道德体验诱发和唤醒价值。因此, 我们应该把创设视频、音乐、图片教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视听资料的价值功能。
4.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 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 将其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情引趣, 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对人生的兴趣。而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 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重要方式。
在德育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基本环节是:首先,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特定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同时, 在一定情境中进行情感体验;随后, 设计有针对性的探究性问题, 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任务或问题进行探索、交流、讨论、协作, 从中培养情感;然后是小结, 通过总结, 内化情感;最后, 将探究所得由教师做点评, 把问题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迁移, 情感与认知结合起来, 相互影响, 共同促进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
5. 创设材料案例式情境
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材料或案例, 让学生进行阅读, 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引起心灵的共振, 达到认识与情感的统一。材料案例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大屏幕上, 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做出评判,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举例:在讲社会主义荣辱观或社会公德时, 引用这样一则材料:长江日报2009年4月9日报道:湖北一名孕妇乘坐公交车时, 一名女大学生与其争座位, 双方发生冲突, 女大学生竟然出狠招, 脚踢孕妇肚子。讨论题:怎样看待该女大学生的行为?
学生讨论小结:该女生是一名大学生, 一位拥有高学历的人, 高校的教育应该让她知道更多的文明, 并自觉成为文明的践行者和维护者, 成为社会的表率。该女生这样“狠毒”, 在她的身上一点儿看不到文明和美德的影子。抢座位、踢孕妇, 她的行为太恶劣, 跟大学生的身份格格不入, 缺乏道德素养。作为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 做到“扬荣抑辱”, 以模范的行为做社会荣辱观的践行者。通过创设真实材料案例情境, 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真实意思和真挚情感表达出来, 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目的。
6. 用名人名言, 以增强情感体验效果
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感染力, 可以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名人名言即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 一般包括名言、格言、警句、古诗词名句等。在教学中, 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思想道德的观点, 并始终为观点服务。如:理想失去了, 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 因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 (罗曼·罗兰) 。确定个人志向, 选好专业, 这是幸福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 。上课开头引用名人名言来创设情境可以达到提纲挈领、引人入胜, 增强情感体验效果。上课中间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 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 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并能增强情感体验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与直接情感体验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体验方式有课堂教学的体验方式和社会实践的体验方式, 即:由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构成。课内实践就是要加强课堂教学实践, 让学生参与其中,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外实践是指超越课堂, 发展实践体验,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1. 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实践教学的体验方式主要是指以课堂作为主要场所来开展情感体验教学活动。学生以课堂主体的角色, 站在讲台上进行讲课、讨论、辩论、道德故事讲评和表述阅读感悟等。如每次课拿出20分钟的时间交给学生, 请他们登台讲课, 师生点评, 学生通过备课和上课, 本身就是学习和提高。例如“爱国主义”的题材, 负责学生撰写了讲稿, 以演讲的形式表现主题, 学生们深有体会地说:当我们设计好教学环节, 以丰富的内容获得讲课的成功后, 发现自己利用这个机会已查了很多资料, 思考了很多, 也明白了爱国主义内涵的深广。加强课堂实践教学环节, 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 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要注意教学相长, 在上课的过程中, 注重课堂互动, 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按照章节进程采取每班轮流的办法, 给学生划定范围, 一或两周前布置任务, 课下学生们去搞调研、查材料、做课件, 准备自己的专题, 为上好课, 学生们要花去很多时间备课。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 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 因此很受学生欢迎。有些学生很爱思考问题, 思想很活跃, 也很愿意表现自己, 要注意发挥这些学生的特长。另外学生往往敬佩擅长科研的教师, 这些教师结合学术、科研活动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治学态度、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有利于激发、提升同学们的道德情感。
2.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情感体验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在与社会的实际接触中, 进一步体验感受道德规范, 激发、唤起、深化更广泛的道德需要, 可以更有利地整合校内外道德教育资源, 深化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内容时, 要求学生课外从事社会公益工作, 在做义工的过程中, 学生们能从社会课堂上实实在在体会到道德知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在各种思想冲击和影响下, 要想使大学生接受正面教育, 简单的灌输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 收效甚微, 有时甚至令学生厌烦。要实现学生道德发展由认知向行为的转化, 就必须寻找更为有效的道德体验途径。事实证明实践形式深受大学生欢迎, 使大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体验基础, 有益于增强道德情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鲜活生动, 可以使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课堂上、书本中体验不到的情感, 从而形成并深化他们的道德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正义感、集体主义情感等。实践活动做为道德体验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具有原始发生和各种因素的整合功能。综观世界各国的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动向, 形式和方法虽日趋多样, 但都非常重视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为此我们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同时, 让学生因社会生活的真实而感动, 在感动中引发认知, 激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最终产生道德的内化作用。
总之,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德育) 教学中, 情感体验性学习要比教师灌输教学更有益于学生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才能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践行, 感悟和理解社会的道德价值要求。
参考文献
[1]曾发根.初中思想政治课情感体验性教学研究硕士论文[D].江西师范大学, 2006.
[2]李建华.论道德情感体验[J].中南大学学报, 2003 (2) .
[3]吴春安.回归道德智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4]刘慧.论德育的生命叙事模式[J].中国德育, 2006.
[5]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2.
情感教学的领导方式 篇7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教学工作, 其教学对象是不同的, 面对的是外国人, 是出于协助外国人能够有效地使用汉语言进行交流。我们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与情感密不可分的。接受知识的活动要以情感作为辅助, 这种辅助的作用既可能是正作用也有可能是反作用。
1 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的情感因素
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表现出的感情, 通常表现为三种, 喜爱、无所谓、厌恶。是人对外界的心理反应的不同表现。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情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所学的内容表现出的心理反应。如果学生在学习的初期是抱有良好的学习目的其学习的欲望必定十分强烈, 自己也会想方设法的学好, 学校的态度会十分端正, 在完成了自己心里原先设定的目标之后, 又会有新的目标语要求出现, 引领学生去完成新的目标。这样的良性循环往复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的提高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学生对待所需要掌握与学习知识的学习动力, 其动力强劲对于我们的教学是有极大的效果的, 如果是消极或者是逆反的心理则会使得教学效果差, 学生的接受也不会好。正确的学习态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自己德学习潜能并获取良好成功的感觉。
2 情感因素的处理
那么, 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学习者积极健康的情感因素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对所教授的学生要有一定了解
我们的教学对象不是少年儿童, 而是以成年人为主, 这些人本身已经拥有相当丰富的知识体系, 对于母语的掌握已经及其熟练。对新生的事物的判断已经十分精准。成年学生的记忆力普遍比不上未成年的学生, 其模仿能力已经非常欠缺。但是他们的思维、理解判断能力却很强大, 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吸收。能够严格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 无须过多的督促。这些情况对于他们迅速的掌握汉语是由相当大的好处的。所以,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成年学生的这些特点,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性格迥异的学生也要对其不同的特点来具体分析, 采用最适合其教学的内容。
2.2 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只有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方能够让他们自觉地去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需要用心准备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辅助手段, 让学生可以饶有兴趣的学习, 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书本上的生硬的知识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不但可以让他们由被动参与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这样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造成的影响可以降到最低。我们在课余时间要锻炼学生对于汉语的兴趣爱好, 可以引导他们对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兴趣, 通过看各种材料和观看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以及演唱我国传统的民歌。他们会惊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美, 会为此而折服。这样他们从内心就会有想学好汉语的想法。
2.3 打造平等融合的师生交流渠道
出于协助学生寄发对汉语言的学习热情, 消减其畏难情绪。教育工作者可以试图与学生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平等的关系可以真正的了解学生的情感并可以以此为渠道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有着良性的互动。教师多了解学生的动态, 不但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对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也是有好处的。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动态, 对于积极的学习情况要给予正面的鼓励, 对于消极的学习情况的出现要主动地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 让学生能够有积极的心态去学习, 对于学生的各种尝试要多表扬。不要去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的时候, 不要去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从内心认同我们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控制难易承受度, 要坚持由易及难循序渐进的推进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进步, 哪怕是很微小的也需要及时指出并给予鼓励,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出来, 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成就的快感并窃取自发的学习。对于沉默寡言的学生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 对他们要多加关注, 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见的困难要多加指导, 这样对于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是有较大的益处的。在学生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后, 我们需要提出符合其努力程度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
3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形式生动, 寓教于乐, 让学生感到快乐的课堂势必为许多学生所喜爱。心理研究表明。处于愉悦状态下的学习者常常有自我满足感。愉悦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教师可利用具体而真实的语境, 把语言教学与留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进行多种多样的提问。例如, 提问学生平时的校园生活, 课余时间的安排, 朋友之间的相处, 假期是否回国, 等等。教师还可以让几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 进而让留学生脱离课本, 到讲台上进行角色扮演, 用汉语进行简单的对话。
参考文献
[1]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3.
情感教学的领导方式 篇8
从教育的本质而言, 我们所追求的是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并且这种发展是发自学生内心及其个性。教育所面向的是人, 因此教育所解决的问题应当包括人如何去存在, 而不是根据一个脱离学生个体的教学目标去设置好一个人。当前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师开始在他们的教学实践中找寻实行情感教育的各种途径, 这也是本文的研究中心。本文将会对情感教育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探析, 以便指导教学实践。
1 人本主义教学观念及其内涵
教育的目标虽然包括对人的改造, 但是这一改造绝不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个体的操作, 必定有多依据。这一依据则在于人这一个有着自身独特情感以及理性的思辨动物, 他自身的各种条件甚至一个细小的观念, 能够对他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从人的本质而言,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 人的情感又关系到一系列的社会关系的处理, 这也应当被教学实践所关注。这一系列问题的中心都指向“人”这个对象, 而奠定情感教育理论的基础正是人本主义教学观念在现代教育思想中的盛行。
人本主义教学方式有其心理学研究背景, 这一心理学也被人称之为人本主义心理学。这里理论有几个前提可供参考: (1) 心理学必须面向“健康人”展开研究; (2) “健康人”必须具有的品质包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发展; (3) “健康人”应当具有主观能动性, 这是其自我实现和发展的前提; (4) “健康人”受到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不难发现,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专注于人本身,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专注于人学习的各个因素。这两个理论均侧重于人所具有的非理性因素, 这是在弗洛伊德心理学研究之后心理学转向所确立的一个方向——对人内心, 这正是情感教育的中心内容。无论是从情感的本质还是其表现形式, 外界环境对人内心所施加的一些影响都能够转变为把人的内在价值判断。
2 情感态度教育应用现状及其反思
2.1 我国当前情感态度教育的应用现状
虽然人本主义教学观以及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传播已久且日益被重视,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认识到情感态度的重要性, 但将这一认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仍需要漫长的过程。
情感教育被边缘化虽然可以归结为这一教育在我国实行的时间还不算长, 仍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 但这同我国的教育体制密切相关。在全日制高校以及一些中学中, 其教学体制一如既往地注重专业教育, 但是一些包含有情感教育的德育、美育以及心理教育课程却处于边缘化, 这一过程还在加剧。以美学教育为例, 只有综合性的大学、师范类以及艺术类院校和相关专业才能对此进行培养, 而我国众多的专科院校以及理工科院校却无从谈起。这仅有课程还无法发挥其作用, 问题的根源仍在于各科任教师无法将美育的思想贯彻到他们的教学之中。
尽管如此, 多数诸如美育、德育以及心理教育之类的同情感教育有关的课程, 在一些相关专业的学习中被重视, 但是情感教育的范围却仅限于专业课程教育以及收效甚微的公共课程教学。即便是一些专业课程教师在课程中进行情感教育, 其动机仍限制在课堂氛围的渲染方面, 而不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乎情感实践程序的有效情境。这同人本主义教学观念以及结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对教学过程的重视是背道而驰的。显然, 这一情感教育的过程是失败的, 因为学生无法在生活情境中在此运用其合乎需求的情感价值判断对自身的活动加以引导。
当前情感教育现状还表现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并且他们的情感传达过程并不会很顺畅。传统的教育者会从其情感经历开展其情感教育, 但是由于代沟亦或是学习方式的差异性, 学生无法有教师那样的心理感觉, 乃至于一些价值判断无法建立, 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 影响到课程学习的效果。
不可否认的是, 发自于人类内心的真挚情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被人所感知。对于人而言, 其生命价值以及存在意义作用于其内心产生的情感能够打动任何人, 这一生命教育的具体形式同人本主义心理学所认为人应当具备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追求的需求是一致的。但是当前高校教育体制中对这一问题言之不明, 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学生自杀或者自暴自弃, 学生个人的情感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和发泄, 一度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走入了死胡同, 这等打击成为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2.2 对当前情感态度教育现状的反思
上述一些问题在现代教育思想中被重视,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被当前教育部门所大力提倡。我国情感教育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众多问题, 一方面同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关, 这一积淀仍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西方思想的引进, 另一方面则可以归咎于严峻苛刻的现实压力, 这一压力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 本文就不详细叙述了。
我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情感或者价值的关注是缺位的, 我们仔细翻阅一些经典就会发现, 先圣们在叙述价值观或者生命观是所关注的对象往往是群体, 而非个体。诚然, 他们的研究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简略为观察方式是源自他们的直觉体悟, 这一点所引发的共鸣作用非常有效。但是长期以群体观念为研究对象则容易使情感教育沦为虚无缥缈之事, 在具体落实之时则显得苍白无力。这一文化观念直接导致个人的情欲孤独, 妄图使长期压抑的人性能够释放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学习, 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对传统文化进行单方面的反思远远不够, 这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观念曾经受到西方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并且这一影响仍持续至今。反映到教学方面, 情感和理性的互相割裂是造成现在这一局面的原因。西方传统的哲学研究将人的情感和理性进行区分, 在希腊古典哲学中, 人的理性被认为是人的本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说的“节制”针对的是非理性因素, 而把理性因素加诸社会关系以及城邦组织结构之中。虽然西方哲学经历过认识论转向, 但是在传入我国的西方思想偏重于理性, 想必是针对我国传统对感性的不重视的现象而引进。黑格尔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因此, 利用马克思主义对我国进行改造, 则不可避免地打上黑格尔体系中理性主义的烙印。理性主义作用于教学中, 则使得教师在其教学实践中专注于对理性 (智商) 的培养, 这是情感教育无法贯彻的反思之一。
3 结论
人类对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绝不仅仅只有理性这一路径, 情感因素也是其把握事物的重要途径。教育体制改革固然要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把控, 以便发挥出情感态度教育的效果, 但是其具体效果仍同以下几点有关: (1) 教师对教育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的掌握水平; (2) 学生内心情感被教师所感知的程度, 这在于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能否直击内心; (3) 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能否被突破, 这一突破的关键在当前则表现为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69.
[2]毛亚庆.从两极到中介——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论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美]K.T.斯托曼著.情绪心理学[M].张燕云, 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391.
[4]颜世元.情感认识论[M].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54.
[5]张志勇.情感教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74.
让下属反感的领导方式 篇9
企业初创阶段,组织内部往往靠“同舟共济”的精神力量维系,着眼于生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管理。领导可以跟下属称兄道弟,同吃一锅饭,但又不会轻易放权,凡事都要亲力亲为。
情景
下属抱怨:有一次采购办公用品,因为价格便宜,就多买了一些备用,可老板却怀疑我拿回家了。虽然事情很小,但让人很气愤。
领导辩解:创业难啊!一分钱总想掰两半花,有时也是习惯性地随口问问,不是不信任下属,平时跟他们挺融洽的,所以容易忽略方法。
点评:多从细节上留心下属是否忠诚,但绝不能疑神疑鬼,多疑的管理风格会逼走创业元老,也会使企业规模很难取得突破。
滋生独裁的集权阶段
到了集权阶段,在领导看来公司好不容易做到这个地步,千万不能松劲,这个阶段才是真正的危机四伏。另外,企业阶段性的成功也会令领导产生自满情绪,经常对下属的工作指手画脚,不顾情面地批评。
情景
下属抱怨:晚交一天销售报表,就被老板臭骂了一顿。虽说已经习惯了,但总觉得这种氛围很压抑,他骂我,我回头也骂我的下属,不然人会憋疯的。
领导辩解:每天处理那么多事情,也有不耐烦、情绪失控的时候,对我喜欢的下属经常是恨铁不成钢,骂两句让他长长记性。
点评:威信和执行力不是骂出来的,要给下属应有的尊重,这样才能积极调动下属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权利斗争的授权阶段
在企业发展中期,很难简单地评价集权和授权哪个方式更为有效,这与企业的原始特性大有关联。从组织的角度来说,授权是扩大企业规模的必要条件。
情景
下属抱怨:每天都感觉有很多双眼睛盯着我,身边都是老板的亲信,最可恶的是,我这个公共关系总监,竟然要向老板那个无能的亲信汇报工作,有时为了几万块的费用跑来跑去,不如干脆把我开了算了。
领导辩解:不放权是缺乏信任,公司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时,互相的牵制是无奈之举,亲信可以帮助我扫清管理的死角。
点评:压抑下属的才能,无异于扼杀企业的活力,而亲信万万不能沦为权利斗争的工具。
矛盾激增的精细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最大问题在于,各个分散的组织中容易滋生官僚作风,而制度与计划的激增,有时会遭到各级组织或个人的抵制。
情景
下属抱怨:我才做了一年的分公司总经理,客户关系刚熟悉,业务刚上手,又要换地方了,这不是瞎折腾吗?太累了,对公司也没什么好处。
领导辩解:企业变革中,一定有人做先锋,往往是把自己最信任的人派到最需要的地方。
【情感教学的领导方式】推荐阅读:
语文的情感教学07-01
情感教学的实施09-09
小学音乐的情感教学05-13
作文教学的情感引导06-03
情感教育的教学思考09-04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学10-16
数学教学的情感效应05-31
音乐教学的情感投入06-12
声乐教学中情感的激发06-13
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因素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