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情感化教学

2024-09-18

德育的情感化教学(通用12篇)

德育的情感化教学 篇1

当前, 凡属文科范畴的教学, 普遍重视德育情感教育, 这已成为一般性的规律, 特别是历史学科, 由于其学科本身内在的独特性, 施行德育情感渗透更显得尤为重要。

从思想性上看, 坚持德育情感渗透是贯彻和实现历史教学目的必要手段。

1991年3月, 江泽民总书记在给国家教育部门同志的信中提出:“要对小学生 (甚至幼儿园的孩子) 、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 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 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一指示, 充分强调了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精神。在当前历史教学还未受到普遍重视的情况下, 要想切实做到这一点, 的确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者在历史教学中,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启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性渗透到知识性的教学中, 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而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则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环节。

鉴于历史人物有着爱国主义和卖国主义, 忠贞或奸诈等严格之分, 历史事件有正义或非正义, 侵略或反侵略之分, 这就为教者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提供了方便。教者首先要站在正确的立场上, 旗帜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的爱憎。同时要配以富有艺术魅力的词句、充满情感的语言加以导向, 使德育教育真正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收到思想教育的实效。

从历史性来看, 坚持德育情感渗透也是历史学科教学自身的必然要求。

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 历史人物决不是早以逝去多年的一具具骷髅, 而是活跃在当年不同历史场景中的活生生的人。由这些活生生的人所演出的一幕幕无比壮观的历史悲喜剧, 也决不会是一页页苍白无力、枯燥无味的资料的堆砌, 而是栩栩如生、多姿多彩的, 作为激动人心的历史剧目的解说者, 不但要有丰富的词汇, 激扬的语调, 高昂的激情, 最重要的是如何以自己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 寓教育于情感之中, 使学生们触“史”生情, 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 坚持注重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实效, 现举一课堂实例以飨读者。

这是中国古代史第五章岳飞抗金一节。

首先我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用准确的历史术语, 抑扬顿挫的声调, 介绍了岳飞抗金的历史背景, 将学生带入那特定的历史场景中, 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启迪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南宋时代, 北方广大人民在女真族统治者的铁蹄下痛苦地呻吟, 女真族的铁蹄又不断南侵, 企图进而蹂躏江南人民。在这种国家前途, 民族命运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是岳飞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抗金将领们, 顺应时代潮流, 代表人民的意愿, 奋起抗金, 挽狂澜于既倒, 拯民众于水火”。

老师的介绍, 使学生们肃然起敬, 庄重、严肃且又万分钦佩的神情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

接着, 我叫起一名学生朗读了教材中描写的岳飞抗金事迹那一段:“1140年, 金军又一次大举进攻南宋, 岳飞亲率岳家军进驻郾城。在那里打败了金大将兀术的主力骑兵, 岳飞乘胜前进, 他勉励将士说:‘直抵黄龙府, 与诸君痛饮耳!’群情激奋, 全军欢呼。”全班同学的情绪也随着战况的发展高涨起来, 纷纷议论起来, “什么铁浮图, 拐子马啦”, “什么铁锤大闹朱仙镇啦”……整个课堂顿呈一片活跃气氛。

最后, 当我话锋一转, 讲到岳飞抗金的结局:以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 害怕主战派取得胜利对他们不利, 更害怕义军在抗金中壮大起来, 威胁他们的统治, 他们合谋向金求和, 强令岳飞班师, 并以“莫须有”的罪名, 将岳飞杀害于风波亭的时候, 全班顿时陷入一片寂静中, 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悲愤的泪花。这一动一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充分揭示了情感教育使学生们有如身临其境, 全然进入了角色。

紧接着, 我又顺势让学生们阅鉴了教材前面岳飞塑像的彩图, 并讲道:“岳飞坚持抗金, 符合广大人民反抗女真族掠夺的利益, 因而赢得人民的尊敬, 人民为了纪念他, 把他的遗体安葬在风景秀丽的杭州西湖畔, 这就是岳王坟, 还在坟前筑起了一座岳王庙, 这幅彩图就是庙正中供奉的岳飞威严塑像, 塑像上面四个“还我河山”的鎏金大字, 就是岳飞亲笔遗墨。同时人们又把被万民唾弃的秦桧及其死党铸成一个个呈卑跪状的铁像, 曲跪在坟前, 并专门提了一幅爱憎分明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整个课堂, 除了教师讲授外, 一片寂静, 忽然“哇“的一声, 不知哪位学生忍不住哭出声来!肃穆、庄严的气氛, 崇敬、激越的情感, 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介绍完岳飞轰轰烈烈的抗金事迹及悲惨的结局, 我最后讲道:“岳飞不仅是一名卓越的抗金将领, 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词, 感情激昂, 气概宏阔, 震荡人心, 催人奋起, 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下面让我们共同朗读一首他的代表词作《满江红》。当端庄、醒目的楷书条幅《满江红》一挂上黑板, 所有的目光全射向了词句:

“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 犹未雪。臣子恨, 何时灭?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字字如石, 叩击着同学们的心扉;句句似钟, 激励后人报效祖国。同学们那响亮, 整齐又富有感情的朗诵把这堂课推向了高潮。

德育的情感化教学 篇2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中职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更是为社会与家庭施加了压力。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甚至出现了心理与行为异常,这对中职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德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品格的教学内容,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开发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来提升德育课程的培养效果,而情感教学就是其中之一。

一、情感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作用

(一)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合理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而不适当的情感则会对人产生身心干扰。具体来讲,情感主要从两方面对认知活动产生影响:(1)情感极性影响认知活动。人所反映的情绪是否积极用情感极性表示,如快乐、豁达等正极情绪有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而焦躁、厌恶等负极情绪则会阻碍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2)情感强度影响认知活动。即便是正极情绪,如果表现的度不合适,也会带来负面作用。情绪太低不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于高亢的情绪同样不利于课程开展。实践表明,中等强度的情绪最有利于人类的智能活动。

(二)感染作用

一个人施予情感后,被施予的人能够接受到情感信号,并引起相应的情感反应,这就是感染作用。当受到正面情感感染后,人们的反应会较为积极,反之,其反应则较为消极。情感的感染作用能够在人群中蔓延或扩散,因此对群体教学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的德育课程更是十分关键。

(三)动力作用

情感作为意识的产物能够反作用于人的行为,从而起到动力作用。一个人在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两种情况下的行为强度和行动力度往往存在巨大差别。当人们正面情绪强度合理时,克服困难的决心会增强,潜能也会被调动起来,精力高涨;而当人们情绪低落时,则会对事物丧失信心,面对困难畏缩不前,丧失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动力。因此,在德育课程中,教师要发挥积极情感的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

二、在中职德育课程中实施情感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发掘情感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正面意识

教材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最主要来源。目前,中职德育课程大纲范围内的教材主要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以及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两类。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梳理,从情感的角度对内容进行再加工。具体来讲,对教学内容的情感发掘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选定心理匹配度高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自身条件对情感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在不改变原有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摸清学生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努力将这些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融入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2)利用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利用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主要可分两个环节实施:一是,展示情感。教师要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基本内容进行形象化展示,通过事迹讲述的方式来感动学生,使他们获得情感体验。二是,诱导情感。学生在接受了教师所展示的情感教学内容后,教师要趁势诱发他们主动的积极情感,指导他们以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优秀品质。

(二)利用教学活动组织,使学生经历情感体验

教学组织的情感处理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改善人际关系,释放人际交往优点,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具体来讲,教师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教学活动组织的情感化:(1)合理组织教与学人员。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仍以大班教学为主,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可对教与学人员进行重新组织、分配。在新的、合理的组合下,教师的情感教学策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也能获得更为积极的体验。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个性差异等将其分为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过学生的主动交流促进情感与知识的融合,从而活跃课堂气氛。(2)调节课堂教学心理。教师要利用自身情绪感染、影响学生,借助言语与行动等手段调节学生听课的紧张度,做到授课有张有弛。如教师可调整班级座次,将小组排成圆形,教师立于中心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授课,方便学生观察其表情,从而更好地接受教师所传递出的情感以及教学内容。情感教学以人类情感为切入点,通过寓教于乐、以情施教、情感交融的方式将课程传递给学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中职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教学的优势,不断挖掘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浅谈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3

关键词:情感教育 关爱 积极评价

德育课难上,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更难上,这是德育课教师普遍反映并力求破解的一个大课题。那么,如何激活中职学校德育课并切实提高德育实效呢?本人认为对于职校学生来说,情感教学是关键。因为德育课本身就凝聚着情感并作用于情感,各种德育活动无不表现为情感活动,散发着情感的魅力。所以,无论从德育基础、手段还是目标来说,情感教学应该成为贯穿职校德育始终的一根红线。下面我就中职学生的情感特点、情感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上的具体运用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中职学生的情感特点

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件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中职学生由于受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及熏陶,积极的情感在他们身上有不同的表露,如道德情感中的爱祖国、爱集体、友谊、自尊、责任等情感,理智感中的兴趣、欲望、自信等情感。但因年龄的特点,他们的情感品质尚不成熟,大多停留在浅显、低级水平,又由于独生子女居多和历史的社会的因素消极情感在他们身上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表现为任性、固执、自私、虚荣、猜测、失落、猜疑、厌学等。把握中职生的这些情感特点,并在德育课教学中有针对的加以引导和教育,是中职生得以健康成长的保证。

二、情感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上的具体运用

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它能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德育应是快乐的。要让学生感到德育亲切、可信、有用、愉快。让学生感到快乐的德育,实效才能高。”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情感教育的进行运用。

1、沟通与学生的情感,以情激学

爱是情感沟通的源泉。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学生对教师的感情越深,就会越喜欢这名教师的课。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把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奉献给学生,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受学生欢迎的德育课教师是与他们关系融洽、在人格、知识、教学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他们认可的教师,这就越发地要求德育教师要不断地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去征服学生,使学生对教师所任教的德育课程产生爱屋及乌之情,从而认真地去学习这门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要充分运用目光、面部造型、手势和足部运动等情意性态势语来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激起学生的共鸣。一位教师说得好:“没有情感的语言是一杯水,而融进了情感后,奔流的则是鲜红的血液。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具有震魄慑魂的效果。”

2、了解学生情感信息,用爱传情

了解和分析教育对象的情感信息,是对中职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情感特征是个性的差异,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加以个别培养,学生的情感共性方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一般的情感性息可以通过批改作业、阅卷、谈心和座谈会等形式获得,必要时还要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具体感受和体验他们的情感信息。这样,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备课时,可以把教学内容中思想的要求与学生的情感培养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如,针对中职生中较为普遍的自卑心理和失落感,教师可以聘请在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使学生明白中职学校也是成才者的摇篮,中职学生同样有大作为。同时,德育教师要对学生的缺点和失误尽可能地给予宽容和谅解,经常性的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体验和感悟。实际上,我们经常要等待一个孩子的成长。因为即便是知识的获得,常常也是一个困难、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每个人,哪怕是这些浑身是错的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有他的需求,他的选择与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更多地关注、尊重和宽容学生。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能使学生昂首挺胸,较好地发现自我,正视自我,有效地调控自我。

3、加强实践,以情导行

作为人的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总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和源泉。教师要通过实施情感教学达到指导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到这一点。例如,在讲家庭美德的内容时,说到“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教师先与学生合唱《常回家看看》。在动人心弦的歌曲中,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在熟悉的歌声中使他们懂得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讨论问题:“作为一名中职学生,本身未成年,没有经济收入,还不能用自已赚的钱供养父母、回报父母,那么你们应该怎么做呢?”伴着动听的歌声,学生们经过讨论给出了答案:学生可以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父母,可以在离开父母的时候常打电话回家报声平安,有时间的时候或防寒暑假的时候,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农活,或者到了母亲节或父亲节的时候给妈妈买一些小礼物,也可以见证做子女对父母的爱等等。讲到这儿,学生们对自己父母的情感得以升华,有效地增强了德育课的感召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刍议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情感互动 篇4

本文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互动交流的情感因素, 友善施教, 创建积极情感互动情境, 创设德育课堂积极的情感互动, 让和谐互动的情感回荡在我们的课堂上。

一教师友善施教是积极互动的基础

古人曰:“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是“长者”, 师道需要尊严;今天,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今天的教师, 应该是学生友善的使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我们认为, 师生之间应确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友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种关系是师生间心灵的相互沟通和友善。“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友善的情感交流, 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 能够营造一个热烈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比如我们常常提前进入课堂, 在课前与学生交流, 让学生喜欢与老师说话。这种课前交流的方式, 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有帮助。当教师走进教室, 面带微笑地给学生一声问候, 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 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 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从而创设一个热烈的学习氛围, 为下一步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二基于学生起点选择教学材料, 创建积极的情感互动情境

中职“德育课教学要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各门课程。”要实现情感互动, 必须要有恰当的认知载体。笔者把德育课教学内容划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 如职业理想、哲学原理等, 一部分是有助于理论学习的论证材料, 即教学材料。德育教学要寓教于乐, 要通过鲜活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来理解理论。

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哪个典型, 要充分考虑这个材料是教师喜欢还是学生喜欢?这个材料让教师动情还是让学生动情?这是教师面临的矛盾, 笔者认为教学材料的选择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心理起点, 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中职生对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的预期比较现实, 他们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平凡好人, 能自食其力。教师应慎重选择高、大、全式的人物, 这类人物形象完美, 常常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或者感到榜样脱离生活、虚假骗人。同时这类人物为社会大众所了解的, 对学生来说缺少了新奇感。社会对其评价已有定论, 学生探讨空间狭小。教材中必然会提到历史名人、社会名人, 一般来说不需要教师再增加此类资料。教师增加人物材料时应重点选择社会上新出现的、有一技之长、有个性特点的小人物。这类小人物通过努力在某领域获得成绩, 他们贴近普通百姓生活, 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 易引发模仿学习。教师选择材料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 引导学生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行业的发展, 以及企业对用人的需求, 使学生自觉调整自己, 适应社会。

三创设德育课堂积极的情感互动

课堂中, 师生活动的基础在于情感的沟通和相融, 只有情感的相融, 才能调动兴奋的情绪, 触发师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气和乐趣。因此, 在课堂中, 我们要积极创设条件, 促进师生的情感互动。

1. 要培养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欣赏和肯定

许多教师, 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看作是生活或是获取地位的一种基本手段, 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搬运工, 把教学看作是循环不已的简单重复。再加上德育课在学校被当做是次课, 不受学生重视, 更让老师心灰意冷, 失去了教学的兴趣, 不愿意花时间去设计教案、教学方法等,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 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自己活动的领域——课堂的价值。对教师而言, 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 而他做功的对象不是一般的物品或者动物, 他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人, 会思想、会动作, 有情感的人, 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教学工作, 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 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而付出, 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如果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 就不会让自己的生命园地荒芜, 就会倾情耕耘, 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了教师的激情, 才能唤醒学生的激情, 只有以心换心, 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同时, 对职业价值的重新认识, 可以内在地激发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而外化为他对教材、教案、教学方式、学生特点的积极钻研和考究, 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内在的情感。

2. 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 就像观赏一幅名画, 心动神移;就像欣赏一首名曲, 余音在耳——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审美价值。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 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为此, 我们要从设计教学语言入手, 从上课的导语、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对学生的评价语等都要精心策划设计。通过设置问题, 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 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 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参与, 或独立思考, 或讨论问题, 不知不觉中萌发了参与意识, 培养了参与精神, 形成了参与能力, 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的效应。高质量的问题设置要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因为只有这样, 教师所营造的问题情境才更具新颖性、独特性, 从而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因此, 我们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进行研究, 精心设计问题, 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之确定发展目标》时, 我选取了周立波和王宝强的成功故事导入, 然后组织讨论“你对他们的成功有何感想”, 小组汇报后小结、升华“目标是行动的指南”, 这样, 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理论的拓展, 从而乐于接受课堂知识。

3. 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让对话在一种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中进行

给学生一种安全感、归属感, 让学生感到自己被接纳、被重视, 自身的价值和能力能够得到承认。接纳学生意味着承认并且赞赏学生的内在价值, 这并不是要求老师必须喜欢每一个学生。但是, 老师必须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学生, 学生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地被接纳。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的对自己的认同、支持和赞赏, 这样, 他会感到心灵的安全与自由, 感到自己的参与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才敢充分释放自己的感情, 表达自己的观点。相反, 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是无关紧要的, 自己所说的、所做的没有任何意义, 他就会持一种冷漠的态度, 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来观看课堂, 观看教师的表演。德育课是育心的教育, 如果学生总是把心包裹起来, 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 所有的只是空对空的教育, 没有任何实效, 这样的德育课堂一定是枯燥的、呆板的, 绝不会有学生对老师所讲的信念、价值观的认同。所以, 教师在互动中要以一种民主开放的态度、合作宽松的方式进行课堂管理, 创设充满信任、自由的氛围, 开展平等对话, 发生积极的情感互动。

4. 创设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学情境

生动的教学情境的设置, 能够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为师生的情感互动创造条件。德育课的很多内容离学生都比较遥远, 学生往往会觉得空而失去学习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设计一些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 尤其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媒体手段, 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耳朵, 由感官的刺激激发内在的情感, 如音乐、视频、图片等, 化抽象为具体, 化繁为简。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师生之间的交流、分析、讨论也由此展开, 学习会更顺利地进行。

综上所述, 德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没有情感互动的德育工作是苍白无力的, 也不能持久地进行下去, 更谈不上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实践中许多事例表明:只有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 学生才有兴趣,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 课堂才会充满生气, 充满吸引力,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上的讲话, 2009.6.3[1]李小鲁.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上的讲话, 2009.6.3

[2]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袁元、郑航主编.德育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3]袁元、郑航主编.德育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4]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德育的情感化教学 篇5

体验教育:是全国第四次少代会(2000年6月)提出的一种少年儿童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指通过组织和引导儿童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帮助少年儿童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等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教科所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取得了预期目的。表现在:

一. 通过有目的在我校进行德育体验活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二年来,我校学生特别在卫生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例如:我校自从开展《争做学校一日小主人卫生实践活动》的体验活动后,向学校地面乱扔垃圾的现象就很少了,以往班主任在这方面不知花了多少时间的事,但效果欠佳,随着体验活动的正确指导,而这一玩疾得到明显好转。案例二成功体验教育---“五彩之星评选

在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现象:一是班主任老师上班会课成了批斗会,总是寻找学生的不足。有的学生就怕上上班会课。二是学校领导在学生的晨会课上也是鼓励的少批评的多。三是已有的“三好”学生或阳光少年的评选存在明显缺陷:要么是一个学期评选一次,(时间太长),要么总是那几个人打转。一些有特长有特点的学生被忽视了,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缺乏学习动力。而时下正流行的成功教育模式给了我们德育工作者一个启示。为了在德育体验活动中引入成功教育,课题组召开了几次会议,一致认为要寻求一条符合本校特色的成功体验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补充。这就是莲一小的五彩之星评选"活动,具体作法为

1.召集各处室和备课组负责人,请他们拿出各种星级的培养目标,并选定星级种类和名称。

2.课题组根据学校征集到的各种信息,最终确定了评选办法。分五大类19种星名。班级和校级小明星可以申请单项,校级五彩之星须五类中每类必有一项达标,但卫生之星必不可少。

3.展示方法:各中队在班上设立星级展示专区,(在后面的墙壁上)统一标准,随时更新达标者。学校也设立五彩之星展示专栏,每学期更新二次,并统一制作星级包装品。通过校广播站和《红蕾报》进行跟踪报道,适时进行媒体宣传。4.校级五彩之星须先填申请表经德育办审核。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还举行了五彩之星的图标设计比赛,让学生亲 自参与

五彩之星评选活动是我校德育工作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创设的一项学生成功体验活动。

二.通过有目的在我校进行德育体验活动,使大多数教师认识到了体验活动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自觉运用这种手法教育学生,形成了我校德育工作的新特色.在卫生体验活动和成功体验活动开展取得较好效果后,很多教师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又结合班上的实际开展了感恩体验活动;读书体验活动;爱心体验活动等多种体验活动。使我校德育工作涌现了一个崭新面貌。

三.本课题的开展和研究,大大丰富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为兄弟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范例,特别是为我校德育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可操作实例.四.本课题创设的德育体验活动案例的系统性在目前国内外小学德育工作中还没有发现,---------虽然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多少有些尝试.莲塘一小德育课题组

德育的情感化教学 篇6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学、情感教学法、情境、情感评价

【分类号】G711

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运用情感教学法的意义

中职学校的生源数量和生源素质虽然在不断提高,但学生的基础差和文化底子薄,却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加上本身素质等方面的一些问题,普遍存在厌学现象。作为一名中职德育课教师,针对这种现象,不能退缩与言败,要用发自内心的真情,感染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中引起共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

而情感教学法在德育课中恰恰起到这种师生共鸣的作用。

1、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个老师的责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事半功倍。

2、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养成。

课堂教学中民主的氛围,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又让学生学会团结他人,学会合作与竞争,产生时间效率观念,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情商得到了发展。

3、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情感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尽情表达的,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宽松友好的人际关系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学生在其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培养了审美能力,树立起美好的理想。教师在德育课教學中,可以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真、善、美之所以值得敬佩、仰慕,以及假、恶、丑之所以应该遭厌恶的原因。这样,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结合着情感因素,其审美能力的提高就有了根基。

二、中职德育课情感教学法的运用

那么如何运用这一教学法呢?本人就教材、教师、评价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研究分析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中职德育课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在利用教材时,必须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同时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充与提炼,整合教育的资源,善于捕捉与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信息,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材中有许多情感素材可以挖掘。如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工作态度,科学家的废寝忘食、刻苦攻关的精神等,无不牵动和丰富着学生的情感。教学中,可运用多种手段,使教材、教师之情融会成学生的感情,变成一种学习的热情和冲动,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 如我在讲授《职业道德》课时,抓住每章、节之前提供的成才案例,或与学生一起展开讨论,或让学生在熟悉案例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利用角色扮演,亲身体会一下主人公的所做所为,尽可能有一个直接感受。

(二)教师真情相呼,激发求知欲望

学习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以师生的情感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一旦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才敢于交流思想。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在德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我认为要做到“近、尊、爱”,才能有利的促进德育课的情感教学。

1、近——亲近学生

人是有感情的。德育课教师仅靠每周的几节课和学生接触太少,很难达到了解、亲近学生,与学生沟通感情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转变教风,由课堂接触学生变为课下也多接触;由在三尺讲台授课变为深入到学生中讲课。在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利用QQ群、微信等交流手段,缩小师生之间在时空上的距离。

创设一个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十分必要的。我校开展的“开心课堂”就是打开学生心智、接近师生情感、开开心心教与学的良好实践。

2、尊——尊重学生

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单纯灌输为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在练习或回答问题时,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宽容、谅解学生,不能简单的加以指责、讽刺、挖苦了事。

3、爱——热爱学生

爱是人的基本需要,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更需要爱。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热爱学生,给学生以关心、尊重、理解。

在我所带的班中,有这么一位不爱学习的学生。成绩本来不好,再不爱学,情形可想而知。如果对他批评、指责,他不会在意。我就多次找他谈心、聊天,以情动人,帮他打开心结。在课堂上,有一点进步,我也经常表扬他,慢慢地,有了转变。不仅顺利毕业,现在工作岗位上也很好。他也经常跟我联系,说到老师真心的鼓励,是他学习进步的最大动力。

(三)热情评价,升华师生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评价的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评价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环境、形式与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认知与情感两类信息的沟通。

1、以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 。

情感教学植根于教学活动始终,教师要善于研究与反思教学实践的能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握情感教学的契机,使课堂教学活动实现更完美更理想的境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与途径。

2、以创新教育理念,探索情感评价策略与途径 。

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精心设计,创设师生情感互动的环境,根据接受情况,分层次教学。在此同时,实行多元评价,加大过程性评价。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多给热情的赞赏与鼓励,有意识培养求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帮助建立自信心,形成和谐合作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在组织形式上也要发生变化,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培养合作精神,让大家共同提高。

在具体的评价实施过程中,可利用机会很多。如我经常利用学生的作业与其进行评价交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你真棒”、“你的字真漂亮,我写的也没有你写的好哎”、“没想到你把老师没布置的作业也完成了”……下次的作业你会发现:他们会完成的更好!

德育的情感化教学 篇7

一、需求分析:实施情感教学适合中职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接触过中职学生的教师都知道, 这些学生来自单亲、离异、贫困家庭的比例较高, 相对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大多不愿在学习上花更大工夫, 少有学习压力, 学习基础、行为规范相对较差, 思维一般停留在感性的浅表层次上, 不能觉察自己存在的问题。遇到困难, 往往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道路, 即“避”难“趋”易。他们充分享受青春的快乐, 对流行时尚、通俗文学、社会新闻等非常感兴趣, 想象力丰富, 只要是在其兴趣的“最近发展区”内, 他们就能迅速进入体验角色, 兴致盎然;反之, 则表现为兴味索然, 甚至排斥学习, 情绪具有一定的两极性, 学习呈现较强的情绪化特征。因此当前德育课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第一, 德育课教学目标和实际达成的落差明显。在教学实践中, 德育课教师发现教学最大的困难不在于学生知不知, 而是在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上。

第二, 德育课教学过程中供需矛盾突出。课堂目标高于生活要求, 课堂内容脱离生活实践, 课堂过程缺乏生活支撑。学生生活世界和教材、滞后的教学设计与中职生的学习需求严重脱节。

第三, 教材中所选的例子和材料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材料的时效性不强, 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得不到满足。教学没有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 因此难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没有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 因而也就没有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成果的内化仍有待于提高。它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也就逐渐削弱了。

二、四大策略:中职德育课情感教学的实践操作

结合中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德育课教学实践, 采取了构建德育情感课堂的以下策略。

1. 策略一:巧妙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 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创设情境,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激励他们对真善美的热爱和对假恶丑的憎恶、摒弃, 从而提高道德认识, 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1) 以真情创设情境。以真情创设情境就是教师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和感染学生, 使师生情感交流, 产生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的情感应跟随教学内容, 该乐则乐, 该悲则悲, 该怒则怒。教师的讲述或高亢激昂, 或如泣如诉, 努力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逐步把学生的激情推向高潮, 达到思想道德的升华。

(2) 以影视激发情境。以影视激发情境是根据教学要求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 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例如进行“爱岗敬业”单元教学时, 播放2009年2月5日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之“中流砥柱经大忠”。在汶川大地震中, 北川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县。地震发生时, 北川县长经大忠正在开会, 他果断地组织与会人员疏散, 并用最快速度将县城里的8000多幸存群众集中在安全区域。

全面的救援工作展开以后, 经大忠成为北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 始终战斗在第一线。

地震发生后, 经大忠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他说, “群众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只有我们舍命, 被埋的人才有更大的希望获救”。

震后, 北川县城大部分被埋。经大忠的6个亲人全部遇难。

教师指导学生边看边回答问题。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情绪高昂, 激动万分, 深受教育。

(3) 以趣味激发情境。以趣味激发情境就是应用幽默或富于哲理的故事、典故、谚语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2. 策略二:明理体验生情, 引发学生的道德认知

明理生情体验是德育课的一个教学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学习课文, 分析归纳, 让学生悟出道德, 初步形成道德认知, 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 “知之深, 爱之切”,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明理过程中, 在学生体验中引发良好的道德情感。

(1) 知情结合, 情感共鸣。笔者力求将课堂教学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 利用现代媒体手段, 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激起敬慕道德榜样行为的情感, 抵制不正之风。

(2) 精心设问, 增强体验。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 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 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 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3. 策略三:情理交融内化, 提升学生的道德觉悟

在学生产生与道德要求相联系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形成对一类道德现象较为稳定的状态, 融情于理, 交融内化, 这是情感课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 以境育情, 促情深化。这一环节对整个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学内容, 明确一定的道德观点, 然而这些观点不是生硬地传授给学生, 而是需要教师利用教学手段和教师自身的情感传递, 让学生动之以情, 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并且把握情感体验的契机, 把它上升为道德认识, 达到晓之以理的目的。

创设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场景, 能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恰当地选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 有时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为电教媒体有声音与形象的生动性与感染性。利用具体的场面和音响刺激学生, 引起他们情绪反应, 诱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唤起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 做到动之以情。

(2) 直面心录, 扣击真情。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 应注意寓理于情, 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 以增强学生对德育课的浓厚兴趣。

4. 策略四:升华情感导行, 最终落实到学生的道德行为

(1) 以情启思, 润物无声。我们积极鼓励职高学生创业, 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一个遂昌班, 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 学生在元旦回老家后, 从家乡运来一批年货, 在校园里推销给老师。这些学生家庭条件一般, 有的是相当贫困。为帮助这部分学生也为锻炼他们, 笔者结合“学生创业的课本知识”, 希望学生的这次创业实践能走出校园, 与学生一起做出了创业方案, 请《都市快报》的记者来给我们进行吆喝, 帮助学生赚到一些生活费。

于是, 《都市快报》的记者来了, 学生自己开始进行实践创业:卖哪些货, 到老家的哪里去进货, 怎么运到学校, 这些货的卖点在哪里, 同学们的分工怎样……

在这样的背景下, 笔者在这个市场营销班教授《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之“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德育公开课时, 在学生感知“社会实践中职业道德养成”的一组材料后, 设计了这样一些情感投射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卖年货”的内心感受, 谈谈这个实践活动中的酸甜苦辣。整堂课荡气回肠, 课后学生自发举行了一次“我卖年货有感”的情感作文, 情感型课堂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 以情作结, 延伸践行。升华情感, 延伸践行, 指的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自身积极的情感, 倾注、投射到一定的客体上。此步一般与“导行”、“练习”环节配合。设计中要求教师选择最佳的情感投射点, 以利于感情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情促行”、“鼓励实践”是常用的有效方法。此外, “以情作结”、“带情表演”也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几点反思:中职德育课情感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自身应注意以下三个结合:

第一, 中职教师要把所传授的知识内容与自己的常态教育教学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需求, 了解他们的兴趣, 求实的态度、民主的作用、简洁的语言、昂扬的精神状态对学生获得这些相应的品质具有表率作用。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能力肯定是有差异的, 但是心情应该没有差异。优秀的教师要“笑着做教师、蹲着看学生、乐着做同事”, 保持一个常态教育、教学行为。

第二, 中职教师要把“45分钟的课堂德育”与“社会课堂的大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关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对德育课教学的重要影响, 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正确的分析、补充、修正, 使课内外形成合力, 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第三, 中职教师要注意把研究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德育课堂教学是现阶段我国教学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学生的课堂行为必然受到课堂场效应中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建立主动活泼型情感课堂, 让快乐、向上的情感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 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身心的环境中实现认知和谐发展, 点燃他们求知、进取、发展的火花, 是我们每个德育课教师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周宏, 高长梅, 王俊, 王仁贵主编.21世纪教育新概念全书.北京: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8.

[3]陈少娟, 吴慧珠.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 2000 (5) .

[4]袁琦兰.创设教学情景提高教学实效.职业教育研究, 2005 (8) .

德育的情感化教学 篇8

一、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一) 创设教学情境, 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德育课情感体验的主体是学生。传统的“重知识讲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弱化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降低了教学效果。2009年秋, 新教材的使用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空间和机会, 增强课堂教学中双向活动, 把学生亲历事件、模拟情境或者社会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来, 突出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

(二) 创设教学情境, 有助于促进学生课堂体验的提升。

德育教学的设计要时刻关注学生个体的体验与情感需求。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过多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视人自我的情感需求。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可以改变空洞的道德说教, 增加具体生动的事例、逼真的情境再现, 用情境感化学生, 触动学生心灵, 做到以境动人, 以情感人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中情感体验,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同与感悟。

(三) 创设教学情境, 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须的基础课, 承担学生法律、职业、理想等内容的教育重任, 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 中职德育课不仅仅是德育知识传授, 更是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设定具体事件,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事件的处理中, 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围绕教材, 从学生思想特点出发, 遵循一定的原则, 做到针对性、典型性、正面性, 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一) 遵循“三贴近”原则。

创设教学情境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即我们设计教学情境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让学生有能力、有条件参与到创设的情境中来, 在设定情境中参与好实践性活动, 通过预设情境的实践活动的有序推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完成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 遵循“生成性”原则。

“生成”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实践操作中, 它更加注重师生互动, 教学活动的调整。因此, 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要注意设定情境的开放性、互动性、时效性, 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之中, 活跃课堂的氛围, 提升课堂的效果。

三、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有效教学情境的实施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呈现。德育课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目的、内容、任务、班级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 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手段。

(一) 围绕教材, 遵循大纲, 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前提。

新一轮中职德育课课程改革调整了课程内容, 加重了职业生涯、法制、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 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在教学目标设定上, 新课程大纲增加了“情感态度观念”的目标, 强调了学生情感态度。德育课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 而是更着眼于情感、态度和观念的形成, 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因此, 德育课教师要在认真研读《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的大纲基础上, 围绕教材, 根据教学需要, 把握好每门课程的特点和重点, 合理筛选教材内容, 注重“二次开发”教材, 基于学生情感体验创设好教学情境。

(二)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条件。

现代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导致德育内容的价值不容易被学生认同。德育课教师不仅是德育内容的传授者, 还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亲其师, 信其道。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关系到教学情境创设效果好与差。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方面, 老师要从尊重学生出发, 注重课堂中师生情感的交流, 把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奉献给学生,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知识才能吸引感化学生;另一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自己的精神状态, 用自己的微笑、手势等情态语言来吸引学生参与到情境中, 在语言表达上, 要注意做到音色优美、音量适中、因素恰当、音调自然, 节奏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回环往复。这些都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条件。

(三) 选择恰当教学方法, 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关键。

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关系。德育课的教学方法一般有讨论法、讲授法、问答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我们要从教师的方式、学生的实际、课程的特点, 选择恰当教法, 实现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实施。

1. 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

案例教学法是施教者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呈现一个典型案例, 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 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法。案例教学有利于展示学生个性, 活跃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效益。在选择案例时, 教师要综合考虑案例的客观真实, 具有综合性,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为目标, 做到精心选择, 通过文字、图像、音像、角色扮演来呈现教学情境。以《职业道德与法律》中《杜绝不良行为》一课为例, 通过案例探究“中学生刘某的不良行为”, 多媒体展示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区别, 小组合作, 并针对设问组织课堂活动,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良行为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前奏, 要预防, 就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从而实现德育课堂以案激趣, 以例说理, 再以例导行的效果。

2. 运用活动探究创设教学情境。

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围绕活动进行探究, 达到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目标,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 有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新教材具有开放性、活动性、层次性, 德育课教师要合理运用教材中设置的小栏目, 从学生身心特点、兴趣、专业出发设计相应活动, 通过讨论、模拟、比较、演讲等方式理解教学的知识点。如《经济政治社会》中《商品》一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找出正在买卖的商品, 让学生注意到现实生活中商品种类和交换形式的多样性;让学生观察图片, 说出呈现的商品买卖的方式,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各种商品买卖的现象出发, 激发学生探究商品的内涵的兴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再列举一些商品其他商品的买卖方式等一系列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消费经历发现商品的种类和各种不同的买卖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商品的内涵, 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宜勤.体验学习的境界与真谛[J].教育导刊, 2007.04.

中职德育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分析 篇9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情感培养

一、前言

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提供许多的技术人才, 以满足社会对劳动与技术人才的需求。目前, 在职业学校在我国迅速增加, 中等职业学校设施占据主导地位, 直接涉及相关行业, 为当地的相关企业提供对口的技术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目前,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道德教育方面仍有许多问题, 我们必须面对, 在道德教育中, 要积极通过学生进行情感发展实现道德教育的有利影响。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 情感和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各种现实生活的体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 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和个别需求之间的关系。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关概念, 它是把情感作为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融入教育。情感教育主要是对当前忽视情感教育和偏离情感认知的教育情况,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观。注重情感教育, 就是注重情感如何在教育上不断产生新的有利影响。

2. 学生情感培养的教育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都是青春期或青年初期, 年龄都比较年轻。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间段, 也是容易产生心理困惑, 出现心理冲突的过程。大多数的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的弱势群体, 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和道德行为问题比较多, 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特殊群体。学校教育能否产生有效的效果, 要看看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程度, 学生们能否接受。因此, 加强中职学生的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前提, 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三、中等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1. 中职学生受网络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提供了方便, 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一些不良信息和低俗的文化会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受到不利的影响, 让职业学校的学生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 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甚至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 荒废了学习, 或一些学生利用网络发布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这些问题给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发展提出了的巨大挑战。

2. 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不断扩大招生量, 学生的综合素质呈下降趋势。许多学生没有考上高中和大学才去读职业学校, 他们学习的自制力差。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有心理冲突, 不能投入学习。对道德学习的排斥, 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 一些理论问题都不愿意接受, 增加了道德教学的难度。

3. 学生有很多的心理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在思想和行为习惯上有很多不好的习惯, 一些学生没有礼貌, 没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首先, 由于学生的自卑心理,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认为他们比别人差, 不受到老师的重视, 对学习失去信心。其次, 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老师对他们的批评, 出现很多叛逆行为, 违纪行为往往发生在校园里。

4. 学生缺乏自信。

学生们的自尊心很强, 都希望得到重视, 但他们缺乏自信, 容易产生自卑感, 甚至堕落自己。他们都希望展现自己好的一面, 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显得明亮、有吸引力。他们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一旦听到不利于自己的评价, 会很痛苦, 很难接受。因为他们的社会经验不丰富, 也不能正确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挫折, 生活总是充满了起伏。因此, 他们会对一些小问题产生敏感, 从而对未来的生活产生恐惧感。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加强对这些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健康成长。

四、在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的措施

1. 教师对培养学生情感的作用。

鼓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不论是在教学中, 还是在和学生的接触中, 应该融入人文关怀的精神, 关心学生, 从学生的情感和人格方面的独特视角, 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激励他们的心灵, 促进学生的综合, 协调而健康地发展。一个学生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关爱, 他的心理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受到了打击。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 欣赏学生来自内心的优点。

2. 把爱融入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中渗透对学生的关爱之情, 开展爱心教育。在德育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要面对制度和框架, 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变化教学模式, 对学生充满关爱之情, 并能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感染学生, 和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要真正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在德育的环境里愉快地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在潜移默化中用爱引导学生。在德育教育中, 投入更多的关爱之情, 这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情感的重要途径。

3.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培养学生情感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德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 使其认知更丰富, 情感更深刻。老师要在道德教育中实施一些方法:首先, 设定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 对任务和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让他们知道他们要达到的目标, 并建立自己的教学计划;其次, 教师应通过激情和具有吸引力的教育, 激发学生的情感,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

五、结论

在德育教学中, 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情感, 这样能够有效地解决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一些学生面临的问题,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 对自己负责, 对老师负责, 对家长负责。培养学生对积极学习的情感, 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顾卫平.新时期中职德育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之初探[J].成功, 2012, (22) :37-39.

[2]王华萍.浅议中职德育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J].读与写, 2011, (2) :38-39.

德育的情感化教学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资源,德育

生物新课程培养目标中指出, 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往的局限于课堂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往往会导致认知与情感的割裂, 不利于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传统的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事实上, 生物学科里的德育资源比较明显地显露在教材的文字中。初中生物教材中隐含了很丰富的德育的信息, 只有我们善于挖掘, 加强德育在学科中的渗透, 才能将德育有机地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去, 使学生既掌握了生物学知识, 又接受了德育教育。

我校地处云城区都杨镇, 学校周边有山有水, 陆生生物、水生生物资源丰富, 种类繁多。这里的学生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接触, 对大自然的动植物有着比较多的了解, 个别学生还有种养的经验, 因此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有其天然的资源优势。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使我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物教学与实际的联系, 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这样, 学生既掌握生物知识技能, 又接受了必要的德育教育, 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尤其是在都杨这个“读书无用论”颇有市场、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的地方) 。在2008~2009学年度, 本人担任了八年级 (6) 班、 (7) 班、 (8) 班三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 在八年级生物结业考试中, 本人任教的三个班的平均分达到了80多分, 全级的平均分排在全云城区十多所中学的第四名,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下面就说说本人立足于本地实际, 挖掘本地农村课程资源开展中学生物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结合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相信自小学以来班主任在班会课、校会上已对学生进行过N次的教育。但空洞的说教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 而具体的数据和真实的故事却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生物课本中这方面的内容有很多。如《本草纲目》是我国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写的, 他以毕生精力, 亲历实践, 广收博采, 实地考察, 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 历时29年编成。《本草纲目》共有52卷, 载有药物1892种, 其中载有新药374种, 收集医方11096个, 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 约190万字, 分为16部、60类。现在《本草纲目》已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李时珍也成为了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学家。有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相关知识, 只要课堂上老师讲述, 或者给学生阅读李时珍的相关材料, 定可以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又如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偏低, 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草原为三分之一, 林地为四分之一。而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却用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其中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杂交稻、超级水稻, 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杂交稻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广泛种植的主要水稻之一, 造福世界人民。通过这些具体的数据和真实的材料, 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在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从中领悟到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结合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种污染现象也层出不穷。为了让学生们具有环保意识, 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人在课堂中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如:在学习食物链的有关知识时, 针对学生对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富集的道理不容易理解, 我除了补充了20世纪50年代婆罗洲达雅克人为了防治疟疾而喷洒DDT灭蚊子, 结果导致当地食物链被严重破坏的例子, 还联系当地实际, 举了当地某水泥厂 (现已被环保部门关停) 污染环境 (主要是污染水源、空气、土壤) 的个案让学生分组讨论。我提出了以下问题:某水泥厂把工业污水排到灌溉渠里, 工业污水流入小河, 最终汇入西江河里, 会有什么后果?工业污水会影响到人吗?学生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得出了一些结论, 统一了认识:工业污水排到灌溉渠里, 农作物的生长用水受到了污染;工业污水使江河里鱼类受到了污染;工业污水会渗透到居民的饮用水源中, 导致人慢性中毒, 身体受损。学生明白了工业污水危害人主要有两大途径, 途径一:工业污水中的有毒物质→浮游生物→鱼、虾→人;途径二:工业污水中的有毒物质→植物 (或家禽) →人。这样, 通过运用生物知识和生态学观点, 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增强了环保意识后, 本人顺势切入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话题, 以因污染环境被环保部门强制关停的当地某水泥厂一事, 让学生理解“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的道理, 树立和增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和谐发展理念, 帮助学生渐渐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结合班级学生的不同实际, 协助班主任进行班集体建设

在2008~2009学年度, 本人所任教的八年级 (6) 班、 (7) 班、 (8) 班三个班中, (6) 班的学生整体上纪律性好, 但相当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怕苦怕累, 畏难情绪较普遍; (7) 班的学生整体上纪律性较差, 刻苦认真学习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大, 有好几个学生有打架的“案底”, 甚至有个学生有在七年级时与老师发生肢体接触的“辉煌历史”; (8) 班的学生整体上学习成绩较好, 但学生的班集体观念、合作意识较差。在详细了解这些班情后, 本人一方面加强与三个班的班主任的协调联动, 在班集体建设中与班主任统一步调;另一方面, 本人经常结合教材的内容对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有侧重的德育渗透, 发挥科任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在 (6) 班上课时, 本人侧重培养学生刻苦钻研、顽强奋斗的学习精神。一部生物科学发展史, 也是人类的奋斗史。在 (6) 班的生物教学中, 本人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 对学生进行学科学, 爱科学, 为科学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教育。例如李时珍经过29年临床实践和标本采集, 甚至亲身尝试, 写出了《本草纲目》。达尔文历时五年环球考察, 用23年时间写成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 为生物进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 几十年如一日, 晴天一身汗, 雨天一身泥, 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 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科学家们的这种不畏艰辛, 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对帮助 (6) 班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顽强的意志, 养成刻苦勤奋的习惯有重要作用。在 (8) 班上课时, 本人侧重培养该班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如在学习动物行为中的社群行为知识点时, 我通过详细介绍蜜蜂的群体组织中的蜂王 (专营产卵) 、雄蜂 (只管与蜂王交配) 、工蜂 (贮养蜂王、雄峰和幼虫, 分泌蜡质, 建造蜂房, 外出采蜜, 酿造蜂蜜, 清洁卫生以及防卫工作) 三种家庭成员的不同分工, 帮助学生认识了蜂蜜分工协作, 互相帮助, 无论哪个个体只要离开了群体, 生命就不会长久的生物知识。介绍完这些知识后本人联系 (8) 班学生的相应情况启发教育学生:人也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 同学之间应互相帮助, 团结一致, 共同为班级工作出力, 要有集体主义的荣誉感和归宿感。而在 (7) 班上课时, 本人重点加强法纪教育。例如, 选摘《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里的一些条文在班中学习, 并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该班学生部分学生易冲动、好打架的特点, 在学习动物行为中的攻击行为时, 我向学生解释动物崇尚武力, 胜者为王的现象, 同时我强调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发生的攻击行为, 攻击或争斗的双方往往只是分出胜负, 点到即止, 彼此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的伤害, 虽决斗而不失君子风范。随后我分别让曾经有过打架“前科”的同学思考:动物尚且能如此有风度, 何况我们人!难道人连动物都不如吗?在其他同学的善意的笑声中, 这些同学都极不好意思, 但他们都能意识到同学间动不动就打架是不应该的, 为曾经的鲁莽行为懊悔。

四、走出课堂, 利用生物课的实践性 (课外参观调查、探究活动等) 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 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 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但是, 课堂教学并不是德育渗透的唯一途径。教师可以在相关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 生物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启发。按照教材的要求, 我曾要求学生调查都杨镇的动植物种类, 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造林、动物放生、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和宣传活动, 让学生思考动植物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还曾带领部分学生利用假期到位于都杨镇仙菊的云浮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实地参观, 到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南广铁路、河杨公路扩建工程的施工现场观看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的情况。通过这样的真实情境,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形成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浅谈班级德育管理中情感的渗透 篇11

关键词:德育管理;情感渗透;分析研究

如今,情感教育渗透到了人们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情感丰富,而且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要充满信心,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在班级德育管理中,老师不仅要对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高度关注,而且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更能够使知识通过情感得到吸收。因此,在班级德育管理中渗透情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是教育的需要。

一、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的特点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对平等权利越来越不尊重,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许多新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变得日益冷漠,只知道索取,从不给予,只顾眼前利益,不思将来,责任意识淡薄,因此,加强德育管理,在管理中渗透情感非常重要。

二、班级德育管理中渗透情感的措施

1.用情感营造德育管理氛围

从一定程度上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这个习惯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在班级德育管理的工作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真实感情的运用和道理的讲述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情感在教育氛围营造方面的作用,教师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表现,要能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为每一个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手段。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积极,整天有事没事就玩手机,老师要给予一定的说服教育,但并不能够以单调的形式进行,只是一味地说教,效果肯定不好。老师要从侧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可以问学生这段时间学到了什么,询问学生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等。等学生放松了“戒备”心理,再将话题引到手机上,让学生明白是玩手机导致的学习效果不佳,影响了成绩。这样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便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好好学习,进而使自己的学习生活变得充实起来。

2.用情感促进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的养成

要想提高德育管理的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要做好表率,以身作则。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教师不能够只在一旁指导而不注意自己的行为,比如老师可以每天提前十分钟到学校,进而影响学生不迟到,提前到校。一旦老师的行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就会被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跟老师学着做,这就达到了德育管理的高水平。因此,在实际的班级德育管理中,要勇于摒弃那些说教式的教育和宣传,老师要通过自身表率,再加上适当的点拨,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命令禁止现象的发生。比如在新生军训时,学生往往会因为吃苦而退缩,但是如果老师一直陪着他们,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有毅力完成军训。正确的行为规范是学生完成学业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才能够使学习生活更加顺利,在学生阶段实现学业与人格的双重丰收,为学生走进社会奠定基础,使学生成为有感情、有能力、有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不辜负老师和学校的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用情感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要依赖于良好的习惯。学生要想实现高效的学习效果,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更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相结合,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老师不能只单纯地告诉学生怎么学习,而要和学生一起讨论,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最好能够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就给学生渗透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学生要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积极做作业,以及要阶段性地复习等。学生只有将这样的学习方法转化成学习知识的习惯,才能够实现高效的学习。

4.用情感感化学生,正确对待失败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非常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渴望学到知识、有上进心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希望自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进步,但是一旦在一定的时期内看不到学习的效果,同时又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这些学生往往会失去自信心,情绪异常低落。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更应该对学生倍加关爱,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真诚和关怀,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进行如何面对失败的德育教育中,首先,老师要用自己真诚的心感动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恢复到最初的奋斗状态;其次,老师要多利用课余的时间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使学生明白老师是能够完全理解他们的;第三,对于学生的错误,老师要耐心地指出,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通过运用灵活的教育方式来让学生接受老师的帮助,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管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管理过程,不仅是一种无声学科,更是一种教育艺术。将情感渗透到班级德育管理中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因此,老师在进行德育管理时,要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要对学生有持久的关爱,将情感渗透到德育管理的始终,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加以指导,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情感丰富、充满信心、责任意识强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绍华.以情感渗透于养成教育之始终[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1(2).

[2]杜玥瑶.将情感渗透于德育教学始终[J].管理学家,2011(12).

[3]杨晓梅.让情感教育渗透在德育教育中[J].铜陵社会科学,2007(2).

[4]金艳.架起情感桥梁 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09(15).

德育的情感化教学 篇12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下, 面对各种新媒体的冲击,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道德规范失衡现象严重。青少年的道德标准严重缺失, 传统道德观念和思想情感相对缺乏。与此同时, 我国的德育正面临着严峻挑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变动性,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教育者培养人才的重要机遇期 (崔永学2012) 。在高中阶段, 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英语学科教学应肩负起青少年道德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 应把道德情感的各个层面融入英语教学。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高中英语教材中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 而目前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仍然注重解释词汇、短语, 分析重点句型结构, 缺乏对教材所蕴含的情感与德育内涵的挖掘, 与近几年高考试题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题所涉及的感悟生活中的点滴瞬间,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相关话题严重脱节, 导致学生更多的高考障碍不是词汇和语法的匮乏, 而是对情感的深入理解。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基于语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塑造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学科素养的协调发展。在英语教学中,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在主题意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教师要利用语言学科的表达、沟通优势, 整合语言知识和技能, 渗透情感教育和德育, 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和德育渗透的路径探析

通过观摩山东省2016年高中英语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 笔者深刻体会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与情感和德育结合的重要性。笔者认为,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和德育, 主要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 加强情感道德教育, 确立德育的应有地位

在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中, 教授单词、语法, 训练听、说、读、写等技能几乎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全部。即使有些英语教师在思想上对道德和情感教育有些认识, 但由于教学条件或自身素质所限, 也不能充分传达准确的思想或道德情感。英语教师不仅要加强德育为先的认知, 更应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失时机地将英语教学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山东省2016年高中英语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中, 来自不同地市的参赛教师在深刻认识情感与德育重要性的基础上, 结合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不同主题,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德育资源和育人价值, 把育人目标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恰当地处理语言知识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与德育的关系, 注意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 特别注重在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感受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和思想洗礼。此次活动作为对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情感和德育教学的一次检验和指导, 成效显著。

(二)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实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高中英语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 教师应“独具慧眼”地发现教学语篇中所蕴含的情感、道德价值, “构思巧妙”地将这些养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亟待成长的学生。如果教师没有对英语教材背后的德育内容进行挖掘, 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功能就可能完全弱化 (戴佳敏2014) 。在此次活动中, 参赛教师各展所长, 选出极具代表性的英语阅读篇章, 有些文章甚至只看题目就知道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例如, An Invisible Smile;Reaching My Goal;Heroic Teenager Receives Awards;Home in Her Heart;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Schools;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这些主题的情感教育与德育色彩鲜明, 有利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文章的理解、学习与德育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

以An Invisible Smile教学为例, 授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了小主人公Amy通过自己的“微笑”逐渐与邻居———一个不易相处、性情乖僻的老人, 建立起深厚友谊的故事, 最后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怎样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的主题上, 巧妙地实现了在语篇阅读中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陶冶道德情操的目的。又如, 以Reaching My Goal教学为例, 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 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作者在实现人生目标时所经历的困难, 更明确了作者最终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C (courage) 、D (determination) 、E (energy) 、F (friend) 、G (goal) 。最后, 教师用名言励志, 达到情感升华, 鼓励学生“I believe I can fly”, 进而实现人生目标和价值。

(三) 精心设计问题与活动, 提升思维品质和道德情操

一堂成功的高中英语阅读课往往是以能够体现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为核心目标的。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不仅可以通过在教学内容中寻找切入点来实现, 也可以通过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来达到 (梁健兰2015) 。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 既要立足篇章, 教授学生语言知识与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又要发掘德育内涵, 精心设计问题与活动, 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道德情操。

以Home in Her Heart教学为例, 授课教师精心设计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若干问题与活动,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作为子女对于逐渐年迈的父母应当肩负起的责任和担当。教师在关注学生情感成长,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 帮助学生深化了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在Detail Reading环节, 第一步: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四个问题———“What was the mother like before/after the disease?”“What are the symptoms of the disease?”“What did the author do to please his mother?”“What’s his mother’s home in her heart?”渐进式地引导学生进行Deep thinking———“Why does the author’s mother want to go‘home’?”;第二步:教师导入一段题为“Voice from‘our parents’”的音频, 启迪学生面对逐渐年迈的父母要多体贴、多理解;第三步:教师设计了“A letter to my parents:Mom/Dad, I want to tell you...”这一写作输出环节, 通过同伴分享和展示, 让所有学生经历了一次感恩教育的熏陶;第四步, 在作业环节, 教师趁热打铁, 布置任务:Do what you said as soon as possible.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每个环节中问题的引入和设置都紧紧围绕“孝道”主题, 将情感教育与德育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四)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寓德于教

高中英语教师要开展好德育渗透教学工作, 需灵活多变、创新改革, 在教学内容、模式、手段等方面下工夫, 提升德育实效。教师要因势利导, 积极尝试、借鉴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引入启发式、情景式、互动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适当选择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环节融入德育内容, 一些环节引导学生抒发情感, 并巧妙设计一些活动, 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培养其审美和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其他新媒体,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时刻铭记德育渗透, 紧密结合德育案例, 实现情感教育与德育教学目标, 使阅读教学更具个性化和实效性。

(五) 注重中西方文化对比, 重视中国文化道德规范的融入

不可否认, 在高中阶段, 学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加之, 高中英语教材的资源配置不尽完善, 仍然存在重英美文化而轻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现象。这种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主要表现在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缺乏传统文化知识, 抛弃传统美德, 对传统美学造诣缺乏对应的欣赏和认识等方面 (冯丽霞2015) 。当代中国文化道德认同的危机警示我们,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还要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将其融入教学, 发扬光大。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讲解不同单元主题内容时有选择地渗入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 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同时, 在讲解过程中, 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以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Schools教学为例, 授课教师以5位中国教师去英国授课的热门视频导入, 引导学生了解中英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诸多文化差异, 并深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启发学生树立课堂规范意识, 并得出结论:虽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如父母的期望、不同的教育方式等, 但教育有着共同的追求, 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 充分体现出了德育的时效性,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不仅使学生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受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熏陶, 而且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六) 创新德育的方式和途径, 确保英语德育的知行合一

教师要大胆创新英语德育渗透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与德育有效结合。首先是教师教学思想、理念的创新。教师要加强对道德和情感教育的认识, 始终坚持德育为先, 将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其次是素材选取角度和教学辅助媒介的创新。教师不仅要“独具慧眼”地发现教学语篇中所蕴含的情感和道德养分, 而且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之外布置相应的拓展任务, 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教学辅助媒介掌握英语知识、锻炼英语语言技能、感受英语语言魅力, 同时陶冶道德情操、扩展视野、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此外, 教师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工作坊”、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英语主题演讲或讲座、网络教学平台互动等英语实践活动, 把德育同知识的摄入和文化养分的吸收有机联系起来, 融德育与智育于一体, 切实加强高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实际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应充分发挥模范作用, 无论课堂内外, 都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 使学生耳濡目染, 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束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与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 是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英语教学蕴涵丰富的德育因素, 它需要发现、挖掘, 由内而外地自然展现, 而不是人为地强加、渗透。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环节中的各个契机, 积极探寻实现情感教育和德育渗透的路径, 努力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从高中英语教学的现实基础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两个维度分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情感与德育渗透的必要性。结合山东省2016年高中英语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 探索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情感和德育结合的有效途径。从确立德育在中学英语教育中的地位、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和活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中西文化对比和创新德育途径等六个方面展开论述, 提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与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 是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环节。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德育

参考文献

崔永学.20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戴佳敏.2014.基于英语学科特点的德育路径探寻[J].上海教育科研, (7) :62-63+72.

冯丽霞.2015.文化认同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5) :84-86.

上一篇:犯罪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下一篇:生存能力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