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因素(共12篇)
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因素 篇1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只是主导。由于学生的认知过程都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因素, 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有着调控作用, 所以充分注意教师积极的情感因素,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
一、教师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 教师的情感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伴随着师生情感信息交流过程。教学活动是传播知识的过程, 知识的传播不但通过信息交流, 而且还受到情感交流的影响。一位教育家说过:“知识的传播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灌入另外一个头脑, 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 这种心灵接触大部分都是通过情感的交流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对每一位学生都保持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 并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 那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激励, 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力, 形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情感发展
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 理解和尊重学生, 把热爱学生与管理学生结合起来, 平等关爱每个学生, 民主管理每个学生。教师在教学中, 要以情感为出发点, 做到以情感化学生, 以情管理学生, 以情教育学生。一个情感欠缺的教师, 即使管理上做到严格十分, 也很难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一分。教师对学生要给予深厚的感情, 让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教师对他的信赖和期盼, 进而激励他们的自信与自强。这样, 学生在情感的强烈感染下, 就能释放学习激情, 发挥聪明才智。
二、教师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
庄子说:“真者, 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情真才能意切。教学过程中想要做到以情打动学生, 教师必须对隐含在教学内容里的情感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才能去感染和打动学生。几乎所有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文科 (如语文、政治、历史等) 类的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情感, 诸如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可谓人间滋味尽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理科 (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类学科, 教师往往会忽略教材中内含的情感, 其实每个定理背后都存在着科学家们艰辛的努力、坚强的意志, 还有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些同样是让我们钦佩和学习的。就教材本身, 数字和图形的演变、自然和生活的融合、魔法般的反应无处不是体现了认识多样到统一、复杂到简单、奇异到和谐、抽象到直观, 从中我们可以体验出不一样的情感。教师只有深刻认识、领略了教材中的情感, 才能将自己的体验转化到教学语言中, 才能让自己的讲授充满激情。教师对学科内容钻研得越深刻, 对隐含在教材背后的情感体验得就越深刻, 运用语言时的情感体验就越细腻丰富, 这样, 讲授得就越容易字字含情, 真挚感人。
2. 将情感运用在语言和表情中
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爱学生, 并对自己的学科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后, 自然就有真情的流露。可是, 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 去感染和打动学生, 勾起学生的共鸣。因为这中间还有一个是否善于表达的问题, 即有声和无声的语言艺术。“有声语言”就是说话。讲授时不仅要做到“以情发声”, 更重要的是“用声传情”。因为声音是有声语言的一种载体, 讲授时的情感流露, 要靠声音的快慢强弱、轻重停连等的起伏变化。教师只有正确掌握和处理好这种起伏变化, 才能将内在的情感变化表露出来, 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无声语言”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身体语言。如教师流露出来的期待、严肃的目光传递着期盼、认真的情感, 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教师面带慈祥、满意的微笑, 则传递着关爱、鼓励的情感, 能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教师自然安静的手势, 表示在陈述一个简单的内容;放松而缓缓移动的手势, 表示在表达一个抒情的内容;有力急剧挥动的手势, 是在表达着慷慨激昂。总之, 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可以传递潜在的心声, 展现内在的情感, 增强其言语的感染力, 给学生留下鲜明的视觉效果,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情感的自我调控
教师情感的自我调控主要源于课前或课堂上外界条件的触动。教师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 依然要依靠社会, 受到社会的影响, 其情感也是时刻变化着的。
1. 课前的自我调控
情感的调控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修养和个性品格。首先, 教师要注重陶冶情操, 把心理冲突转化到事业追求上。在追求中不断洗涤自己, 在洗涤中完善自己, 使自己不断上升到新的境界, 使自己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心境。其次, 教师要加强个性修养, 从工作的基本要求出发, 严格自己的行为,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加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 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融。
2. 课堂上的自我调控
课堂上偶发事件很容易引起教师的负面情感。对偶发事件的处理, 尤能反应教师的课堂驾驭和情感自我调控能力。不管不问是教师的失职, 激化矛盾是教师的无能。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应做到“冷热并举”。“冷”即“冷静”和“冷处理”。偶发事件出现后要保持沉着冷静, 三思而行, 不能被怒气冲昏头脑, 失去理智, 进而侮辱体罚学生, 要冷处理, 留时间让学生有自我反省的机会, 下课后冷静和学生平等地交换意见, 使其心悦诚服后进而给予合理的处理结果。“热”即“热处置”。面对偶发事件, 教师要能保持头脑冷静、反应迅速并对事件的发展作出准确的预见, 抓住时机, 很快化解矛盾, 巧妙地拉回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情感的作用, 合理地应用好自己的情感, 善于调控情感因素, 将自己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充分融合,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情感, 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邳州市运河中学)
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因素 篇2
高职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培养
英语学习是学习者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共作用的内化过程,情感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主体的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尊重学生的人格,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对授课教师的信任感,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可为其英语学习提供持久动力,进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作 者:田睿 作者单位:抚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辽宁抚顺,113008刊 名: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MANAGER COLLEGE年,卷(期):“”(1)分类号:H319.3关键词:情感因素 英语教学 高职院校 新生
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因素 篇3
学校管理者如果不能如实地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思想情况和心理特点,仅仅依靠制度来管理,那只能是在形式上“管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部分教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所以学校管理者在现代教育管理中一定要注重情感管理,随时随地观察了解,分析、研究教师的心理变化,根据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况实施管理。
管理者在实施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实行情感管理,被管理者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情感状态下,教师才会心情舒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相反,具有消极情感体验的教师就会对领导若即若离,对工作不负责任,对学生冷若冰霜,对学校发展漠不关心,这样的教育工作效率必然低下。如何通过情感管理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呢?
一、热情热心,真挚待人
在对教师的情感管理中,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感情要真,对教师要真诚而热情,让教师感觉到你的亲切感。其实管理者与教师在情感上是紧密联系的,你出言不逊,他会怒目而视;你不冷不热,他就若即若离。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对教职工充满热情,以情感人,以亲切的态度与教师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思想上的沟通,这样才能打开教师的心扉,教师才会与你真心交流和沟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得到工作上的支持。只有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情,才能让教师爱岗敬业,潜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自己的教学和工作效率。
二、相互理解,融洽亲情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融洽的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有时教师会遇到不顺心的事,难免会影响到工作,在工作中,或许因为工作安排不恰当,也许发一点牢骚,遇到这种情况,这时学校领导要冷静分析原因,如果教师是家庭生活中遇到了麻烦,管理者要帮助教师解决,让教师走出困境。又或者是管理者自己的失误所造成的原因,这就应主动向发牢骚的人承认错误,千万不要护自己的短,应当勇于自我批评,从而改善错误。总之,当教师有了心理负担和压力时,此刻管理者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了解和帮助这些教师走出困境。
三、理解关心教职工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校管理者在日常生活中,假如能恰当地将情感融入其中,可以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就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氛围,以此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对教师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个人兴趣爱好、业务能力、工作态度、生活习惯等方面要有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全面掌握教师的思想动态,急教师所急,想教师所想,对教师生活和工作关怀备至。常言道“人无全人”,对教师工作不求全责备,不吹毛求疵,同时允许教师犯错误,要让教师在错误中提高自己。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因而很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只是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教师的优劣也仅仅只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对教师的综合评价,这样就造成教师心理的不平衡。因此不要单纯地把学生成绩作为评判教师能力高低的唯一依据,还要从学生的身心和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来综合评价教师。
五、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者应从学生整体发展和教师的综合情况来考核教师,因此,学校应建立起一套科学而完善的管理制度,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考评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操作,让教师有一个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氛围,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六、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
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让教师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愉悦而舒适地工作。学校工会要利用一些节日,组织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如教职工运动会、“三八”节茶话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为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管理者只有通过情感管理,为教师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推行人性化管理,改革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把对教师的要求及对他们的理解、关怀紧密结合起来,尽可能为他们创建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才能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因素 篇4
英语教学中有一个倾向, 部分教师一般注意传授知识, 解决疑难问题, 而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很少注意, 教学中多采用听、说、读、写诸多方面的训练, 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一般采用批评甚至惩罚等消极的手段, 而较少考虑情感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这种充满情感的激励、唤醒、鼓舞, 对于每一个教师, 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具有非凡的意义。
情感因素是学生成绩两级分化的原因之一。学生的成绩好, 学习上有成就感, 老师赞扬他, 同学羡慕他, 学习上更是有动力。而那些成绩差的学生, 家长不满意, 老师不喜欢, 同学也不重视他, 所以他的情绪处在抑制状态, 这种抑制反过来更制约能力的发挥, 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于是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学生心理尚不成熟, 感情也十分脆弱, 如果教师能关怀、爱护、尊敬学生, 使他们柔弱的心理都能得到爱的滋润, 学生怎能不报之以出色的表现、优异的成绩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消除或抑制消极的情感呢?
一、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明确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 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为了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转换角色。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 尊重学生, 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 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 要吃透大纲、教材, 把握重点、难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 既是信息的发送者, 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师生保持单向交往, 教学效果较差。在课堂上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 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 即从教师到学生, 从学生到教师, 从学生到学生, 从个体到群体, 从群体到个体, 从个体到个体, 从群体到群体等。
教师应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提高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而且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而现在教师大都把英语作为考试中所必须通过的科目, 而大量的单词、语法、发音规则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安排, 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和环境, 使他们在英语的运用中得到乐趣, 如:开英语联欢会, 开展日常英语对话, 学唱英文歌曲, 讲英语故事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再感到学英语是个包袱, 而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
二、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 师生双方在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中,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流情感。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情感。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会流露在他们的语言、动作、表情中, 并被教师所感知, 彼此间情绪交融, 相互调适, 相互影响, 相互交流。温馨的师生关系正是在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和共鸣中建立起来的。同时, 在应用英语完成各项任务的合作过程中, 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十分活跃, 任务完成顺利时会产生和感染、疏导、协调、愉快、融洽的情感, 任务活动受挫时会有紧张、失望等情绪。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学生豁达乐观的性格,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当今学生思想活跃、进取心强, 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要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是美好的, 但却充满着艰难与曲折、斗争与矛盾, 人就是要在这些矛盾的斗争中磨炼自己, 使自己日趋成熟。只要有坚强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就能尝到胜利的喜悦。因此, 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 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 善于从失败中锻炼自己。特别是一些“双差生”学习英语, 是让很多老师头疼的一件事。学好英语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而“双差生”缺乏的往往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如果只是从正面向他们大谈学好英语的种种好处, 恐怕收效甚微。如能迁移学生的兴趣, 激发其求知欲, 把这些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英语中来, 则可事半功倍, 对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大有裨益。如果采取比较粗暴的手段或是干脆置之不理, 则最终只能导致学生放弃老师, 对于这个老师的课完全失去兴趣, 从而不能学好英语。
三、平等地教育学生, 把握学生自尊的情感特性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 能感受到各种“不平等”的存在。一般来说, 学校教育可概括为: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教育和越来越多的照顾, 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给予不足的教育或很少给予照顾。教育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能以成绩好差这个标准来区分优劣并偏袒或歧视学生, 以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受到溺爱, 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导致自尊心的畸形发展, 心理耐挫力减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遭受“遗弃”而产生自卑感和逆反心理, 对老师甚至学习好的学生产生怨恨, 诱发各种异常行为, 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教师对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从不或很少提问的学生, 要充分予以关注, 分析和了解其原因, 不能漠视。如果漠视这些后进生, 则不仅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心, 而且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和对优秀学生的排斥, 使他们既不愿意与教师交流, 又不愿和别的同学交流。教育心理学认为, 学习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 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 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 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 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 而且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 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 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 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 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四、热情地期待学生, 拓展学生憧憬的情感通道
教师的期待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一所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后, 随机地抽取一些学生的名单交给任课老师, 声称这些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潜力, 其智力与学习渴望得到进一步提高。八个月后, 他再次测试时, 发现这些学生真的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权威人士的告知使教师产生了期待, 使学生在期待中感受到了信任, 对教师也产生了好感, 在学习上作出了更大努力, 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对这种教师的期待结果, 罗森塔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很显然,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期待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这种期待, 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觉得学习上生活中越来越有奔头。
总之, 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 情感因素的运用应该重点考虑。只要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耐心和诚心, 再加上坚实的业务基础、娴熟的教学技巧, 那么就能充分发挥这一教学策略的有效作用, 就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摘要:传统教学往往存在以学科为本位, 重认知轻情感的倾向, 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接受, 至于学生接受时的情感状态如何, 一般不加考虑和关注, 因而未能使教育真正以发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通过教育, 学生应当懂得人生的价值, 对生活产生热烈的感情, 形成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真正成为全面发展学习者。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因素,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浅论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篇5
浅论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已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并提出了相关理论.但忽视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的现象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这是造成目前我国外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分析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重视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作 者:崔云波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刊 名:四川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24(2)分类号:H3关键词:外语学习外语教学 情感因素
论化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96-02
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一、情感是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因素
有人曾调查了参加天原杯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决赛的学生对九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情况,其中居于前四位的是化学、数学、化学、外语,参加全国化学决赛的学生对化学感兴趣的人数最多,这一结果反映出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还有人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化学成绩与对本学科的兴趣(积极的学科情感)呈高度正相关,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反而以学习为享受,所以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理亦源于此。
二、消极学科情感的成因
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刚进入初三阶段的学生,他们对化学课的学习还是很感兴趣的,能意识到化学知识在科技、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想学好这门学科,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一部分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逐渐从主动变为被动,甚至还有不少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积极的学科情感,失去了对化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1、教师的消极情感的影响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乐意还是厌倦,这体现了化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当人们通过面部表情以及声音的变化等把情感传达到接受对象時,主体的情感便对客体产生感染作用,对客体产生影响,产生与主体相类似的感觉。而在当前的化学课堂教学中为数不少的老师或因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或因片面认为化学教师讲授的是科学知识,只要用符合逻辑和科学的语言去说明事理就可以了,致使在课堂教学中表情麻木冷漠,讲授平淡无奇,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则易不专心听讲,不愿回答老师的问题,对老师布置的任务马虎敷衍,久而久之则形成对化学学科的消极情感。
2、缺乏成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曾对“人们普遍喜欢鞭炮味,而不喜欢医院里的药味”这一现象作过细致的研究,结果是:鞭炮多出现在喜庆日子里,给人们带来的是愉悦的情感体验,而医院则往往带给人们不愉快的体验,这充分说明不同的情感体验会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还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中将其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化学是一间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概念严谨、推理周密,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这样化学学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他们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学生在不能将老师所讲知识掌握、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又常会被老师一味地责备为不努力、不认真学,从而使他们感到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感,特别是化学学习中接连出现失败时,便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加之部分老师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望生成龙”心切,教学中一味提高教学要求,更增加了学生的失败的情感体验,其后果是使学生对化学学产生害怕、厌恶等不正常情感,致使一些学生产生“反正学不会,干脆不学了”的想法。
3、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中学化学教学两个重要的方面,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满意,或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指责等,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坏,从而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继而老师一上课心里就烦,对教师所讲知识也烦,甚至跟教师产生对抗,你让这样做我偏那样做,学生的这种不良情感必然导致知识的传授过程滞阻,宛如板结成一块的花盆中灌水,虽然上面满溢,可是实际渗透滋润不多。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呢?
1、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
“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哪会有讲课时津津乐道的热情和笑容可掬的神情呢?又哪会获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呢?教师应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化学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
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中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因而教师处在主导的地位上,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的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差异,主动采用相应的感情交流途径与方法,要正确理解“师道尊严”的内涵,清除盲目的“唯我独尊”的心理,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3、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初三年级教学中,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易一点,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在必修本以内,千万不能根据高考要求,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因素 篇7
一、调配课前最佳情绪
教师也是社会的人, 教师的情感也是一个变量, 情绪也是时刻变化着的。工作中的摩擦, 事业上的压力, 家庭中的矛盾, 生活中的不快等, 都有可能使教师课前情绪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 教师应当积极调整好自己情绪状态,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心理学家孟昭兰指出:当一个人处在快乐—兴趣情绪状态中时, 最能发挥其智能操作水平, 因而快乐—兴趣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教师快乐、饱满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课前, 教师可以与同学一起朗读气势磅礴的诗词: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等。富有激情、抑扬顿挫的朗诵, 往往会感染学生, 调动良好学习情绪, 利于产生学习亢奋, 形成最佳学习效果。
二、课堂适度融入情感
课堂教学中, 教师适时适境地注重情感信息的导入, 通过个人情感控制和教材的情感激励达到活跃课堂、激活师生双边活动, 是很受学生欢迎。语文教师往往利用布设相关情景来设境,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 使学生触景生情。例如《离太阳最近的树》一课, 在课堂上出示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和顽强生长的红柳的图片, 加入音乐等以渲染氛围。使学生们犹如亲眼所见, 心中涌出无限的感动, 从而加深对其意义的理解。按照现代课程观, 通过教师的情感包装, 使语文教学产生情意性和召唤性, 更富有启智性和激励性,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优秀的语文教师, 知道怎样联系现实生活和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懂得如何巧妙地导入情感信息, 而让教学充满生气、乐趣和情感。
三、课堂适时稳定情绪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的表情会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问题。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关于我的经验》中写到:“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 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可能作为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 与教师的情绪是相互联动的, 课堂上违纪事件很容易触发教师的不良情感。调处课堂上的偶发违纪宜做到“冷热并举”, 稳定课堂情绪。面对偶发事件, 教师要保持冷静沉着, 波澜不惊, 打时间差, 让学生有自我反省的机会, 下课后通过民主平等地交换意见, 再形成成熟的处理意见, 即“冷处理”。在教师冷静克制, 情绪稳定、言行理智的前提下, 抓紧时机, 有预见性地对事件的发展态势作出判断, 在第一时间化解矛盾, 巧妙地收回学生注意力, 即“热处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学生做错事或违纪后, 在短时期内会处于心理封闭和狭隘的自我保护状态, 并往往产生焦虑、恐惧、对抗等不利于接受批评的心理障碍, 尤其是屡教不改的学生。一位教师在“班主任手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这位教师询问一个学生为什么不交作业, 该生头也不抬, 从书包里取出作业本, 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扔到教师的脚下。全班同学一下子都愣了, 屏声息气, 预感到一场冲突即将要爆发了。可是这位教师并没有火冒三丈, 而是对该生微微一笑, 然后弯腰拣起作业本, 对学生说:“我帮你拣起作业本, 同时也帮你拣起刚才被你扔掉的自尊。”该生深感愧疚。可以说教师的宽容和理性的情感控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 在这类事件的调处中, 理性的情感控制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和收益。
四、情感偏差适当调整
教师也非圣人, 也因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 在对待学生上很容易滋生喜“优”恶“差”的情感偏差。有的学生遵守纪律、尊重师长、成绩优异, 教师容易产生一种偏爱的情感, 这种对“优”生的偏爱会不知不觉地掩盖其缺点, 使之滋长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而对那些自我约束能力差、成绩差、不守纪律的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厌恶感。这两种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流露出来, 对和谐教育是不利的。一位苏联教育学家说过:“如果教师不克服对儿童的反感, 他们就会憎恶儿童, 对他们进行报复, 就会使他们感到学校是受罪的地方, 就会不知不觉地在儿童身上培育一种憎恶科学, 憎恶人, 憎恶社会的情绪。孩子们最初憎恶一个或几个教师, 然后发展到憎恶一般的教师, 最后发展到憎恶一切的人。”由此可见, 教师对“优”“差”生的情感问题, 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它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在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情感调控, 积极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其实, 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也是让他们形成对学习的积极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上积极参与的学生适当地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 学生都比较积极, 也很乐意。因此, 积极性评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增强了自信心, 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 没有爱, 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情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准确地说, 语文教材相比其他科目的教材来说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并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世界。由于情感伴随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钻研教材, 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 从而在自身情感世界得到不断丰富的同时, 也将这种丰富的情感灵活地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情感世界。同时, 教师还应适时适度地用自己极富感染力的情感世界, 调控教学, 去影响学生的情绪, 造就学生的人格。语文教育是“爱的教育”, 是一门充满情感, 充满爱的艺术, 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 所以情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摘要:教师情感因素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情感控制的有效度, 不仅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及师生的双边活动, 也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教师的情感对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的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感因素,语文教学,把控
参考文献
[1]魏本亚.语文教育学[M].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21, 51.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193.
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因素 篇8
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三种心理活动的有机统一,赞可夫认为:扎实的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达到的,构成思政课教师情感的因素有很多,从教学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情感认知
情感认知就是能充分认识自己的情感,具有理解自我及心理直觉感知的基本能力,这正是精神分析学家所称之为的“专注的自我”。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体现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情感认知能力,思政课教师才能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响应国家的政策。
1.2 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包括自我激励和受到他人的激励,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想取得育人的目的,还必须激发教师的热情与干劲,两种途径结合在一起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1.3 情感控制
情感调控包括对不良情绪的控制与改善、良好情绪的激发与保持能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是教师取得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素质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情绪的平衡,用积极的情感激发并保持学生的积极情感,让他们能够始终在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下进行学习。
1.4 情感沟通
情感沟通是指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主要包括对对方情感的理解和正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对方理解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来实现教学的目的。
1.5 情感评价
情感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相当活跃的因素,促使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意志、自信心、价值取向等非智力因素,帮助教师决策、调整教学方案,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和谐发展。
2 思政课教师情感因素的教学影响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尽管多数的学生赞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参与热情低、对教学效果认可度低的矛盾现象,教学实效性往往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善于将情感运用于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情感的激发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学生的学习情感也是在教师教学情感感染下确立起来的。
思政课教师情感对学生主体信息的接收、选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会不自觉地对教师产生一定的情感倾向,这种情感来源于主体接受客体时的第一印象、主体对客体的评价。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种情感倾向对于主体的信息选择作用很大。
3 思政课教学对教师情感素养的要求
3.1 通过情感认知,加强职业道德素质马克思指出:“理论要
变成物质力量就必须说服人民群众就必须彻底”。而彻底的关键在于抓住问题的根本,这个“根本”就包含理论本身,也传播理论的人。要做到“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者”,首先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传播者。坚持真信,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和科学信念;坚持真懂,融会贯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坚持真爱,树立对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强烈的事业心,对一代青年学生发展、成长的责任感;坚持真用,以课程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诠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 发挥情感激励,不断进行教学创新
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变化的形式。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多渠道进行教学创新。以自我激励为主渠道,与受他人的激励相结合,进行教学创新。首先全面熟悉和准确把握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其次全面了解社会发展实际,准确把握社会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新问题,使得教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再次要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观,确立教育者的活动方式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的方法观。最后要创新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多样化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3.3 加强情感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和其它的学科不同,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单纯的教和学的关系,而是在此基础上双方建立某种情感上的联系和沟通。这种在理解和信任基础上所生成的情感关系,能让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理解和体会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思想理论内容。这种情感沟通必须首先要做到“严谨”,课堂纪律要求严,思政课教师教风严谨。其次是要“公平”,思政课教师以公平、公正为尺度,对学生一视同仁。第三是“尊重”,思政课教师要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重视他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映,采纳他们合理化的教学建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4 把握情绪控制,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思政课教师要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避免任何私人不良情感带入课堂。在联系社会现实的课程内容上,思政课教师要本着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来讲授,切忌根据好恶加入个人主观色彩,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正确认识。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塑造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做好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适度的课堂情感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运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专题学习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因人而异,不能大而空,要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体会自己的进步和差距,才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思政课教师共同去认知。
参考文献
[1]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篇9
一、带着微笑走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枯燥的、死气沉沉的、不可想象的!一个老师专业知识再丰富,如果课堂只是纯知识教学,没有一句调节气氛的话,课堂没有笑声,这样的老师就如同一架教书的机器,学生是不喜欢的,自己肯定也感受不到教书的乐趣。
其实,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给学生。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思维就会活跃,师生就会默契融合,从而学生就会有效地接受新信息的输入。我在上课的时候,不喜欢太严肃的课堂,中小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由学习兴趣引发的学习动机往往比学习目的引发的动机占据更大的比重。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
二、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首先是“传道”,教他们如何做人,其次才是“授业、解惑”,教他们掌握知识。教师既要为“经师”,又要为“人师”,既要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既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光荣使命。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和谐的人,作为老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着眼于构建学生高尚的人格体系。不仅要求学生做,更要自己率先垂范。让自己的人格率先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境界,让人格的光辉自然昭示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自然流露在一颦一蹙之间,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三、经常给学生一些鼓励,不要对学生提超出能力的过高要求
曾听过一堂外籍教师的英语课,这位老师脸上总是挂着亲切的微笑,不仅如此,而且听到她说的最多的一个单词就是:“very good!”用中国的话说就是非常好,棒极了!即使有的学生不能回答出她提出的问题,她也会笑着说:“I beliveyou!”然后请学生坐下。作为一名听课老师,我丝毫没有为学生的表现而担忧,只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沁人心脾!
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句体己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个尊重的姿势,也许能将孩子巨大的潜能唤醒,让他的天性中最优美、最灵动的东西发挥到极致。然而,我们也绝不能无限夸大孩子的潜力,为孩子设置“超凡入圣”的目标,更不能让孩子付出太苦太累的代价来给家长和老师的脸上增光。
四、学会倾听,教师要有耐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教学中,当教师讲解的方法与学生的想法不一致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思路,尊重学生的意见,师生共同探讨,不要强迫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现在的创新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敢想、敢说、敢做。平时学生会找老师反映一些这样那样的意见,这也是对老师极大的信任,也说明了老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给学生一个倾诉的机会。对于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虚心接受,不合理的要耐心解释,让学生理解,才能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学生敢于向教师提意见是件好事,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问题,值得鼓励。如果抑制学生敢于质疑、创造的素养,学生从此就不敢再开口讲真话,其思维的独特性就会得不到体现。
五、教师要懂得宽容
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正是我们教师教育他们的最好机会。我们应该善加利用,并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提升道德修养,在犯错误当中不断修正自己,做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我们绝不能因为学生犯错误会影响班级的荣誉而禁止他们犯错误,更不能因为影响了班主任的收入而重重地惩罚他们。
如果不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我们看到的就只是一时的风平浪静,许多孩子身上的恶习在老师的强压下没有暴露,但他们一旦离开了这样的环境,就会掀起惊涛骇浪。有许多在学校成绩优异,表现一贯良好的学生在离开校园后却犯下让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错误,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学习要靠主动,只有当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把道德准则当成自己独立信念的时候,那才是一笔终身都不会失去的财富!
摘要:在社会进步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他接受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应包括塑造性格、品质、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入情感,要面带微笑走进课堂,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还要懂得宽容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篇10
一.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里解读“情感”
读过李白的《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诗句激励学生在人生的征途上要有宏伟的报负, 要立下远大的志向。陆游的《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生明白了人无退路的境地, 只要努力奋斗, 眼前总会呈现出一派花团锦簇的现象, 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有所撰写。”这句话告诉我们, 文章不是无情物, 而是凝聚着作者深厚感情的鲜活的生命体, 它有血有肉有温度。
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徜徉于文本的字里行间, 留连于文本的句段句读, 去从中发现情感, 体验情感, 积累情感, 升华情感。我在执教《家》一课中围绕“我这样理解‘家’……”和学生面对面思考交流之后, 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作者怎么看待?请大家读一读、感受一下。”当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心中的“家”时, 让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劝劝作者, 蕴藏在文中的那份无比深厚的爱家情怀很快地被学生发现、珍藏。此时, 老师并没有抽象分析或让学生凭空地想象, 而是紧扣文本, 提出了:“你心中的家是什么?”“作者心中的家是什么?”“各人处境不同, 经历不同, 对家的感受又何不同?”三个问题, 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细读文本, 反反复复地揣摩文本, 师生共同得出了“人人爱家”。师生依托文本, 反复叩问, 深情演绎, 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得了深切的体验和深厚的积累。至此, 家的“温馨、安心、热心”如灿烂的花开满课堂, 如浓浓的酒醉在心头。并不仅此而已, 老师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寻找和探究“怎样爱自己的家?”让孩子们从文本里受到启发, 升华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 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家”的高尚情操。
综观这节课, 真可谓深情投入、激情点燃、真情演绎, 但这深深的情是有根的, 根不在别处, 就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以此为支点, 引导学生去挖掘、去探究、去获得、去开发, 正如所讲:“我们无法追随世界走向遥远, 但感动的那一刻, 我们便拥有一切。”从这节课上, 我得到三点启示:一、教师要仔细钻研文本, 深刻地解读文本, 从而准确地把握情感;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从文本出发, 又回归到文本中去, 让学生以具体的语言文字为凭借, 建构意义, 升华情感;三、语文教师要具备一种敏感, 精确地发现“文眼”, 精致地设计“课眼”, 精巧地开动“心眼”。
二.在学生的生活世界里解读“情感”
生活有多广阔, 语文的牵引就有多大。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落实, 还必须进入学生的生活领域, 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只有当教学的情感目标与学生的生活领域相碰相生, 共生共长时, 情感目标才找到了它的根源。由于学校的特殊性, 当学生走进教室拿起课本上课时, 他们原有的积累并不一定会马上自觉地与文本对接, 就像种子埋在土里, 需要我们给予适当的阳光和雨露。唤醒学生生活领域中真切情感体验的不是别的, 就是文本本身所蕴藏的情感目标, 就是教师的适当引导。我在教学《给儿子的一封信》一课时就充分发挥了这一点。在引导学生研读“参观公园”这部分课文时 (也是文中最感人的一部分) , 先是让学生说说自己所写过的“书信”的情景, 在朗读中, 想象出一幅幅画面。精心地设计了一个教学细节, 让学生调动生活的积累, 真切地体验了母亲的用苦良心, 对母爱的挖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功打开了学生的生活世界, 让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相互交融, 相得益彰, 从而很好地达成了情感目标。当然, 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积累与文本的要求常常会有一定距离, 此时教师就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来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 千方百计地拉近这个距离。有的可采用音像技术, 展现具体场景;有的可采用文字方式, 在学生脑中补充相关的情感信息;有的可采用展演的方式, 让学生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增加体验;有的还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 让学生在真实的场面里受到心灵的震撼……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篇11
一、教学内容上注重认知匹配策略
所谓认知匹配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调整学生对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关系的认知评价,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被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其需要,从而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据此,教师可以运用认知匹配策略,通过适当的启发、诱导,来改变学生原来的对教学内容与自己需要之间关系的认知评价,使之认识到所接触的教学内容是符合其需要的,从而达到调节学生学习心向的目的。有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有关需要本身并不强烈,处于未被激活状态,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激活有关需要,然后再启发、诱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与该需要之间的认知评价,以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例如:《英语》(第二册)第十单元的教学,可运用匹配策略,具体做法如下:(1)在启发式导入这一环节中,以自由谈话这一学生喜爱的形式导入课文。(2)在分析课文这一教学环节中,以层层递进、共同探究的形式来操作。整篇课文的内容通过三个层面的问题予以呈现。第一层面处理的是较为简单的表层问题。第二层面的问题较难,涉及课文中的细节,学生在表述时需动用更多的认知策略。第三层面的问题是一些思辨性问题,目的在于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思想以及容易被学生忽视的细节。这一环节因带有较强的思辨性,需要学生更多地共同讨论并且探究,从而解决问题。(3)在深层次拓展课文内涵这一环节上,采用角色扮演这一形式,使学生在自然的、兴趣盎然的形式中,融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充分发挥想象力。
二、教学组织中实施张弛调节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从情感维度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处理,以便在课堂中,教师伴以生动丰富的语言及表情手势进行教学,接纳学生的个体差异,宽容学生语言形式的错误,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降低焦虑,排除自卑,勇于参与口语交际、小组成员合作等课堂活动,获得更多交流与练习的机会及更高效的“语言有效吸收与产出”,这有利于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张弛调节策略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和调控课堂气氛,使不同的课堂气氛有节奏地交替转换,并与不同的认知活动相对应,从而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丰富的情感体验来达到知情相互促进和交融的效果。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课的设计中将一节课的不同认知活动阶段与张弛不一的氛围组合,并在讲授中有效把握。如将讲授新课、课堂练习与略微紧张的氛围结合,将集体竞赛、评比与轻松、有趣的氛围相结合,将小组讨论与平静的氛围相结合等。随着一节课中不同认知活动的交替,这些氛围也交替转换。例如:在归纳直接引语转变成间接引语这一语法规则时,如果仅仅在黑板上列举出人称变化、时态变化、要注意的事项及相关例句等,教学内容的呈现是枯燥乏味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不到充分激发。教师不妨先播放动漫录像片,如片中调皮的鹦鹉Pony喜欢把主人Jim的直接引语转变成间接引语告诉观众。例如:“I want to play football with my friends.” Jim said (that) he wanted to play football with his friends.“Are you all right, Lucy?” Jim asked Lucy if/whether she was all right.活泼的动漫录像片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而且片中内容能启发学生观察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规则,引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评价中多采用积极性评价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从情感维度对教学评价进行优化处理,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和学生发展进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让每位学生都感到,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积极性评价策略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充分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为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潜能,潜能的发挥离不开积极的情感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性地评价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来表明教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的各种反应的积极肯定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积极性评价策略中的“积极”一词是就教学评价产生的效果而言,并不意味着教学评价不能使学生产生负性情感体验。换句话说,负性情感体验并不一定会导致消极的效果。例如:在写作课上学习用英文写求职信,有些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在课前预习时已从电脑网络中搜索出招聘、应聘的信息,了解了一些职业与职位的特点,然后针对自身的特点与发展潜能,写出个人求职信并且附个人简历,表达得落落大方,条理清晰。教师应及时公开表扬他们的自主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都学会用电脑搜集信息和资料。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篇12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及审美素质,这些都是数学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不仅是对数学教学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传统教学中,知识教育或片面的能力教育占据了绝对位置,对于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情感因素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落实素质教育造成许多障碍.在教学方面,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有情感的交流.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事实上,学生同样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般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的过程;二是情感——意志——性格的过程.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单纯强调某一个过程只会事倍功半.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而诸如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却有很大的差别,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学生素质差异的主要原因.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参与式教学”,加强“素质教育”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和获取某种事物并与积极、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在心态上表现出具有自觉追求未知事物的强烈动势,以及由于有所发现,而产生惊喜与再追求,并进一步产生探求新知的渴望.兴趣直接影响人们的活动动机,兴趣是思维训练的一种内驱力,人们一切积极、主动的活动都是由于产生了兴趣而开始的.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没有情感就没有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如果不注意情感的投入和趣味性的引入,势必让学生感到数学深奥、枯燥,从而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教师有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学困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给他们注入爱的雨露,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他们有困难,我们热忱帮助,他们有进步,我们及时表扬,使学困生总是生活在“希望”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教师的真诚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变为学习的动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动机
“亲其师,信其道”,这说明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他最喜欢的教师所任的学科.因此,要使学生对教师教的课感兴趣,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有一种敬佩感,只有教师教得好,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学得好.教师除了精心备课外,教态的自然亲切,语言的精炼与幽默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表情冷漠、呆板、情绪低落,学生的求知热情从何而来?因此,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以此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
三、夸奖式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时给予夸奖式评价,会更加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讨论问题就会更加热烈,课堂情绪就会始终高涨.同时,夸奖式评价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情绪就会轻松愉快,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四、变换更新教学方式方法,调节学习情绪
教师上课犹如演戏,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演员.要使表现扣人心弦,耐人寻味,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总体设计要科学,每节课型的教学方法要精心策划,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创造性地不断变换教学手段.做到听、讲、看、想、做、动等各种教学手段轮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故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因素】推荐阅读:
教学中的情感因素09-01
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07-20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07-10
物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06-19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论文11-05
物理教学中情感因素06-02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08-14
项目教学中的教师角色07-19
听力教学中的教师话语07-04
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引导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