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下的专业成长论文

2024-05-12

校本教研下的专业成长论文(共12篇)

校本教研下的专业成长论文 篇1

校本教研伴随新课程实施而产生, 被视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促进了学校新的教研文化的形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校本教研真的成为了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校本教研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 需要兴趣、热情, 更需要实践和执著的毅力。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实效。我对校本教研确实情有独钟, 并在工作中找到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一、通过网络教研坚固专业根基

网络教研给我的专业成长开扩了新的视野。几年来, 我校的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始终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主要是传统的教研模式。有些教学中的困惑, 新的理念的解读, 非常想向专家请教, 研讨。但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我也经常徜徉浏览于网络各大教育论坛借鉴、学习。一个偶然的机会学会了QQ语聊和UC聊天, 就想到了在网上能不能与名师、专家交流, 解决困惑, 学习新的教学策略等, 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于是, 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 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网络进入UC聊天室 (教研在线、新思考网站等) , 每位教师都申请了UC号, 可随时在网上教研, 浏览、发帖等。教师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提出来, 请求帮助, 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时, 我也利用休息时间, 晚上在网上参加一些教研交流活动。久而久之, 我在教材的把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加说课、评课活动时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特别是2011年5月, 我准备参加市级信息技术优秀课比赛, 选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和全体教师一起参加了一次网络教研的说课活动, 并邀请了市教研员何晨老师和几位名师一起在UC语聊上进行交流。活动中, 我先进行了说课, 并提出了这节课的想法和自己的困惑, 教师们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分析, 何老师和几位名师也给我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并进行了指导。我印象较深的两点:一是在创设情景时, 出示了一组商品的价格信息, 如:橡皮0.41元, 练习本1.5元……我的想法是利用生活中的小数 (商品价格) 引出小数概念, 可是我忽略了与生活实际相符合。专家提出像橡皮0.41元, 生活中很少碰到这样的价钱。建议的提出, 使我在选择信息时注重了商品价格的真实性。也就是说, 教师所选择的信息既要来源于生活, 同时也要注意它的真实性。二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的解决策略, 在说课中体现得不够具体, 专家和教师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这次网络教研对我的触动很大, 教学中的疑问、困惑及新的教学理念的解读, 能在这里与专家于交流中解决。总之, 网络教研是传统教研形式的创新和拓展, 是常规教研活动的有效载体, 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 它借助网站、论坛、博客和各种网络通讯工作, 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 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 创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 促进课程改革实验的决策者、设计者、研究者与实施者的多元对话, 发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使城乡学校和教师能够平等获取信息资源和实现对话交流, 弥补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同时, 它有旺盛的生命力, 能构建一个开放、合作、分享的研训平台, 激活教师教研热情, 促进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通过问题卡填写, 在积累中充实专业知识

问题卡是记录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出现的困惑性问题, 然后在组内教研时集体研讨, 想出解决的策略。如果在组内没有找到最佳策略, 可与主管领导研讨, 或上网查询, 在线研讨解决。

这两年我都教三年级, 记得去年在教完口算除法时, 练习题中有一道图文结合的应用题, 所给信息比较零散, 并且需要选择相关信息进行解决。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空间去探究。当时, 我没有给学生留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在作业中发现的问题较多。课后, 我将这道题及时记录在问题卡上, 并在组内研究解决的策略。今年又遇到此题, 由于在备课中结合问题卡的提示及时调整了教学的策略, 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质疑等环节, 教学完成得非常成功, 并且还出现了多种解答方法。课后我及时把问题解决方法记录下来, 并在后面加上一段对实施结果的评价, 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 为以后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借鉴经验和引起注意。问题卡的使用使我的写作、交流、反思等能力增强了, 充实了我的专业知识。我想, 这是教师教育生涯中最真实、宝贵的教育资源。

三、通过探索实践在模拟课堂中提速专业发展

在网络教研稳步推进的同时, 本学期, 我又参加了一项新型的教研活动———模拟课堂教研活动。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和谐的关系。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备课中通过预设来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教师没有进行真的实践, 课堂上生成的问题难以预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让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学生的思维和方法, 提出了“换位思考, 体验学生心理, 深入理解教材, 提高专业素质”, 开展了模拟课堂活动。

活动中, 首先, 观看组内教研的说课、评课的录像, 说课内容是“24时计时法”, 经典回放10分钟, 使教师对我要讲的这节课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 我针对这节课进行模拟课堂的授课活动, 其他教师作为学生, 这是一项跨学科的教研活动, 各学科教师都参加。活动中, 教师像学生一样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讨论交流, 汇报, 质疑。教师体验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为是跨学科的活动, 做学生的教师存在差异, 在授课过程中也出现了始料未及的情况, 这样, 提高了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拟课堂教学后全体教师对这节课进行评价、质疑。这个环节中可评价授课教师对课堂生成的问题解决得是否得当, 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策略以供参考。如, 你的情景创设出于什么想法, 请听听我的想法是否可行等。教师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交流, 为我的真实课堂授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如, 在学习中学生最苦恼的事, 尤其是学困生, 大家集思广益, 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恰当地引导。通过这个活动, 我在以后教学中借鉴了许多教师的优良策略。在活动中, 通过体验交流, 使教师认识到在备课、上课时, 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整个交流活动中, 教师们听得津津有味, 听有所悟、学有所思。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建设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 是建设现代化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们的教研策略也不断更新, 实效性更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 但更需要的是要有渴求成长发展的内在愿望和学习、实践、反思的持续行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不仅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 提高了教研组的凝聚力, 更重要的是激活数学教师的思维, 激发教师寻求自我发展的需要,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促研, 以研促教”改变着我行走的方式, 打造属于我自己的“教师品牌”, 是它让我踏上了专业成长的特快列车。我知道, 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 要走的路还很辛苦, 我将不断地在学习中认识自我, 在反思中挑战自我, 在实践中超越自我。

校本教研下的专业成长论文 篇2

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的根本目的,而教师的发展起着决定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得好,学校的发展就水到渠成。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匮乏,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因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立足校本教研,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简捷途径。

在农村的教学实践中,一些学校的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内涵,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例如把上几次公开课,搞几次讲座或编辑论文集代替校本教研。而校本教研是有着学校特色和个体性格的,“以校为本”限定了它的基础范围,它关注的是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教育教学困难及问题。外校的先进经验都是它山之石,只供借鉴学习,而不能代替本校的校本教研。农村小学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要清醒的认识以下几点:

一、理解校本教研的意义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校本教研关注的是学校发展,凸显教师主体,回归教学实践。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特色,讲究鲜明个体。学校与学校不同,当然形成的问题也就有了差异性。师资的水平,能力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一致。

二、构建校本教研的制度

学校要根据本校的特点,结合具体实际,研究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础,研究本校教学的结构状况,研究家长、学生的愿望,编制适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

三、形成校本教研的合力

校本教研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把大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作为目标,相互合作,人人发展,发展人人,齐心协力,先进带动后进,集体帮助个体,充分发挥团队的聪明才智。

我校专业引领的基本思路是立足本校,结合实际,体现学科特点,彰显教学风格。基本模式是“领导引领+学科骨干教师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对于普通教师来说,通过引领、反思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对于整个教师队伍,通过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骨干教师来说,在指导和引领教师的同时也向教师个体和群体学习,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让教师的素养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成长。

农村教师往往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对于教研更是缺乏主动意识。因此要注重培养教师的“研究氛围”,让教师的素养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成长。即以新理念为向导,以网络平台作载体,以常规教研带弱师,以主题教研促强师,以教学反思促个体进步,以课例研究求共同发展,通过多种模式的研究活动,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专业引领,指引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还很难真正把握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此我们定期进行教师集中学习,除了学习专业文献,还组织教师观看专家讲座,名师精彩课堂,在业务会上做主题研究,学校还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每两周举行一次“教师素质提升”例会,内容有专题论坛,随笔交流,课堂教学经历故事讲述,书斋细语等。每位教师都能把教学中的感受、困惑、收获、喜悦与大家共同分享,同时,我校规定每学期每位学科带头人都要精心准备两节示范观摩课,并且根据教学工作计划,每位教师都要讲一节推门课,同科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以达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根据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优点与缺点进行理性的思考,写自学笔记,进行探索实践。我校每两周举行一次集中学习,有固定地点,有主持人,有具体内容,通过不同程度的学习,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我校把教学反思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校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写出真实有用的反思。既有教学设计中的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还要有教学结束后的反思。反思出成功之处,失误之处,反思出学生的不同见解,出现的问题,反思今后教学设计如何行之有效。学校对反思材料检查记录,对反思出来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形成综合材料。反思使教师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第四,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我校定期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引导教师间进行业务交流,教研组有同伴互助帮扶计划与实施记录。教师自由结合,结对帮扶,交流互助。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成立听课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听课小组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进行指导。每次听课后,及时进行课后总结,评课研讨,发现教学过程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源,供大家分享,对其他教师起到了借鉴帮扶作用,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第五、行动研究,实施课题。

为了保证各学科校内教研活动均衡发展,每学期初根据市教研室工作精神,适时规化校本教研工作。学校把“提高小语实践”作为课题,有专人负责实施,制定课题实施计划。积极开展“晨读”和“习作”两个方面的语文实践活动。对于晨读,让学生每天晨诵,主要诵读的内容是古典经典的名篇;习作是农村小学教学中的难中之难,我校在汲取以往的经验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下措施:1、强化练笔训练,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以激发学生练笔兴趣为前提出练笔题目。2、开展“其实作文很简单”口头三分钟说话练习的校本课。3、利用班报、手抄报等提高师生练笔的欲望和练笔的自信心;4、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能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同时规定写读书笔记,让学生读有所悟;5、提高教师的课堂指导水平。通过这些措施并结合农村作教学实际,引导学生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在平淡真实的生活,在质朴纯真的乡村中,切切实实地提高农村孩子们的习作水平!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稳步提高。在以后的教学管理中,积极开展以教学为中心,自我反思为形式的多样化校本教研活动,以此来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加快研究型教师群体建设的步伐,力争把学校打造成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

依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3

一、两个引领,走研究之路

实践研究是理念学习与理念运用的链接点,依托校本教研,实行专业引领与课题引领结合的办法,广泛开展校内合作,引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策略,促进教师发展。

(一)课题引领,专业扶持,开展大众化科研

课题研究是教师跨越经验的窠臼走向教学研究的必经之路。学校制定了以课题引领强化研究、专业扶持强化指导、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的发展策略,确立了校本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发展的教研思路,构建了以校级名师为骨干、实验教师为主体、学科带头人为主导的课题研究队伍。学校以“梯度构建,板块组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为总课题,组织教师开展以总课题为依托,开展子课题的研究,形成了以总课题为主体,以子课题和其他小课题为侧翼的课题系列。在课题研究过程,倡导每位教师要参与一项课题研究,课题实验要贯彻到课堂。课题研究要贯穿一个专题学习,要形成有效策略,每位教师要有一项有效的课题研究成果。这样有机地把课程改革的专题学习、教学探索、策略创新、成果运用整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构建教师科研创新的运行机制,引导教师合作参与教学探索。课后,自我反思与集体议课相结合,提炼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促进教师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问题,评价问题的四种思维能力。

(二)专业引领,活动搭桥,深化校本教研

根据课题研究与教师发展的需要设立教研活动日,以课堂教学研究为突破口,开展“四课”教学与“三项评比”活动,组织优秀教师上教学示范课,课题实验教师上课题研究探索课、教学问题诊断课、课堂教学反思课。引导教师合作参与教学探讨、教学评议、教学反思,促进教师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问题,评价问题的四种思维能力。开展教师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引导教师带着思考、带着疑惑、带着新的见解,进行合作探讨交流,促进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教师教为主为学生学为主,变僵化教学为弹性教学。主题活动,促进教师运用课程理论,进行理性分析,科学提炼,培养了教师勤于动手、善于动口、巧于动脑、勤于动笔的习惯与能力。

二、联片互动,走推广之路

教师专业素质的锤炼需要平台,教研成果的推广运用需要新机制,运用“主题导向,学校搭台,教师唱戏”的联片教研模式,形成纵向深入、横向互联、由点及面、全面构建校本教研新体系。

(一)分片实施,以强扶弱,构建教研新机制

分片实施是指根据地域现状,强校示范,名师引领,便于参与的原则,把小学划分为五个联片教研区,依托学校学科中心组、教研片、村完小教研组推进区域纵横交流。三层联动是指联片教研由学校学科中心组,根据学校校本教研实施方案,针对学校课题研究的现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以学科为中心,以主题式教研为载体,向全镇各片区学校提出联片教研活动安排。由教研组长组织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课题实验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过程指导与信息提供,过程监控,活动后的效果评估。承办学校与参与学校根据教研室的联片教研活动安排,组织教师参与主题内容,做好前期活动的筹备工作,参与教师根据主题活动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精心提炼课题研究成果,设计展示内容。

(二)主题导向,多边互动,提升业务素质

适应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联片教研的活动形式上,依托专业引领与成果推广,实施主题式联片教研。经过数年实践探索,形成了引领式、研讨式、课题式、会诊式四种主题式联片教研形式,增强了教研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1.引领式主题教研。以教师的教学困惑与教学问题为主题内容,以校级名师现场授课,名师论坛等方式,展示全新的教学思考与探索。通过现场互动对话和实践再创的方式,激发教师对课程理念运用进行深度思考。

2.研讨式主题教研。以课堂改革探索为着眼点,以教学策略提炼为核心,通过教师展示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学反思等措施,促进参与者对“文本”的解读与对话,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教师的交流,引起思维碰撞,激活角色意识,内化新课程理念,总结经验,实现二次增递式的深度反思,促进专业发展。

3.课题式主题教研。依托课题研究成果,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研究课、专题讲座、课题论坛、课题论文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鼓励教师走向研究之路,把课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作为教育教学研究对象。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教研员与教师的交流、评议,持续不断地对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提升教育科研水平。

4.会诊式主题教研。对教研薄弱的村小,采用“诊断与处方治疗”相结合的扶助策略,开展会诊式主题教研。会诊式主题教研以研讨薄弱学校教师的常态课为切入口,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引导教师科学分析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理念,巧妙探索教学策略,推动教师均衡发展。

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经过多年摸索与实践,形成两个引领,联片互动运行机制,促进教师不囿于不变的经验,不再沿袭模仿式的借鉴,学会用研究的思维分析教学现象,用探索的教学新策略思想去重构自己的专业素质,实现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的转型。◆(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县董团中心小学)

加强校本教研,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篇4

一、“四点一研”, 搭建平台

课堂教学的转变是新课程理念真正贯彻落实的标志。为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强化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学校实施“四点一研”校本教研方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备课、作业批改、单元检测实行随机抽查, 对被抽查的教师实行量化打分。加强集体备课、教师评课的研究、问题即课题的研究。

点课, 学校每天采取一次课前抽签授课的研究活动, 引导和促使教师在课前下工夫,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研究教学方法, 指导改进学生学习方法,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评课, 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听两节课, 其中至少一节学校统一点到的课。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评课, 要求听课的所有教师参加, 先由授课的教师谈授课的设想、安排和达到的效果, 再由听课教师逐一评价, 肯定优点, 指出不足。这样的研究形成制度, 雷打不动, 真正做到把问题当课题研究。

点备课, 要求备课做到“一课一案”,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活动、板书和反思齐全。

点作业批改, 作业布置要有层次, 关注学生差异, 作业量适中, 全批全改, 批改及时, 要有评语。

点单元检测, 试题符合学生实际, 突出基础性原则, 难度不宜太大, 中低档为主, 试题全批全改。

加强集体备课, 要求每学科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时间不少于1.5小时。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 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内容包括:下周课时安排;研究探讨每一节课的重难点和知识点;研究教法学法;研究易考点;集体探讨备课中遇到的疑惑。做到“四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授课内容、统一作业量、统一课堂检测内容。

每位教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出发, 主动开展问题式研究, 为推动问题式研究深入持久开展, 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 学校每学期开始会组织教研组集体研讨, 梳理本学科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然后让教师个人或多人认领一个课题, 作为今后一个阶段教学中的研究课题进行突破。最后, 教师通过组内观摩议课, 专题研讨, 经验交流, 展示推介教研成果, 实现成果共享。

学校确立了“以课题促课改”的工作思路, 本学期“构建以创新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与课程实施有效性的研究”两个市级课题、七个县级课题获得“十二五”科研课题的立项, 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我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 不断优化课题研究的方法, 做到每周一研讨, 每月一会诊, 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 探索出一条教育“理念”向“行为”转化的切实可行的路子, 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外引内联, 纳吐并重

“培训是最好的福利”。为使教师尽快掌握和提高教学技能, 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走内引外联之路。“请进来”, 邀请县教研员到校调研指导工作, 组织教师与教研员面对面交流, 开阔视野, 请教问题。学校热心准备, 精心安排, 创造条件, 先后接待了县综合实践优质课评选、化学评优课、英语评优课、地理评优课、多媒体与课程整合评优课、历史讲评课研讨。让教师不出校门就能观摩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走出去”, 学校还组织教师外出考察交流学习, 聆听名师、名家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 提升他们的素质。让教师带着责任出发, 回来利用取来的经验结合本校学情谈感受, 上好汇报课, 让没能外出的教师间接受益。改变过去听课老师独享先进教学成果的弊端。让“点”进行发酵膨胀、辐射延伸, 让先进的理念、方法、艺术惠及每一位教师, 让未直接参与外出听课的教师间接地得到“经”。纳吐并重, 外出的教师做到既“取经”又“传经”。让外出听课的教师真正拿来“渔”, 又送出“渔”, 让“经”化为巨大生产力,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蓬勃有效发展。学校还定期举办“教师论坛”, 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的交流活动, 使教学反思制度化,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三、引领帮扶, 助力成长

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 以“青蓝工程”为抓手, 安排了业务过硬、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帮扶对子, 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的作用。带领青年教师研究课标、研究课堂, 课例式教研, 同课异构, 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同时在新老教师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相长, 变“单飞”为“群飞”, 整体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从而更好地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不断创新与发展。

平阴二中搞教改真刀真枪, 不搞花架子, 不流于形式。针对有的教师搞课改时紧时松, 时搞时不搞, 甚至平时满堂灌, 领导检查或搞活动时才上新课改的课, 晚上“满堂灌”, 白天展示、表演, 课堂、教研两张皮, 始终放不下传统教学的羁绊, 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平阴二中严格听评课制度, 加强检查, 严明纪律, 加强对课改的领导, 由专任领导靠上抓。每天教师参加听课评课, 解决问题。

校本教研下的专业成长论文 篇5

郓城县教育局

我县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现有330余所中小学校,在校生达15万人,专任教师七千余名。自二00二年我县进入省新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始终把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中心位置。我们曾聘请七十余名省内外专家来讲学,并先后委派三百余名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赴济南等地学习、考察,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县经济欠发达,教育经费不足,单靠请进来、走出去,还不能满足每位教师的研修要求。为此,我们审时度势,提出广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本,以关注学校、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群众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以期整体提高我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确保课程改革工作顺利进展。现将有关校本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县、乡、校三级教研组织

为把广大教师组织起来,畅通教研信息交流渠道,首先成立了县学科中心教研组,由教研室专职教研员任组长,每学科吸收20—40名中小学教研组长、各级教学能手代表为成员,负责全县教研活动的组织工作。其次,以各乡镇中心校为基地,成立乡镇中小学中心教研组,担负本乡镇教学研究和经验推广工作。各中学、中心小学、定点小学成立了学科教研组,由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负责本学校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的开展。为补充教研力量,去年秋,我们聘请了十九名高中兼职教研员,他们不脱离教学第一线,专题研究教学改革,并把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及时给县教研室反映。去年年底,成立了“郓城县教育学会”,吸收会员1500余名。各级教研组织正在开展群众性教研活动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依据省市教研室关于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于2005年秋制订了《郓城县关于开展校本教研的意见》。坚持“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原则,以教研活动为抓手,把校本教研工作开展起来。

1.在中小学教师中间开展“五个一”活动

全县统一要求每一位专任教师每学期“选择一个教研专题”,树立问题即专题的意识,立足于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本人特长,队于困扰素质教育开展的教学领域中的问题展开研究。我县设立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十七项,其中重点课题七项;规划课题十项。“读一本理论专著”,结合个人选择的教研专题,努力丰富教育理论知识,为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县教研室向广大教师推荐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与校本教研工作》《新课程与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给教师的建议》等十余种著作。“执教一次公开课”,每人每学期执教一节公开课,让执教者精选一节代表个人专题研究方向、展示教改闪光点的课例,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听课评课。“拟定一份学生考试试卷”。配合章节、单元过关测试以及期中期末考试,安排中青年教师分担不同的命题执笔任务,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开放性、适应性、创新性等原则,每人拟一份能体现个人教学风格的试卷,在教研组内交流的基础上,择优使用。“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专题研究报告”,每学期都要对个人的研究专题予以总结,或以案例、或以心得、或以叙事、或以论证思辨的形式,提炼升华,尽力让研究结果转化为成果。

2.开展集体备课

为集思广益,发挥群体优势,使重点问题得以突破,近几年来,坚持“三定”“、五统一”的备课制度,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单元集体备课。“三定”即:定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时间地点。“五统一”即:分学生不同认知基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材难点,教学资源,达标试题。县中心组每月一次集备;乡镇中心组每两周一次集备;学校教研组每周一次大型集备,每天上课前有小范围集备。为发挥集体智慧并鼓励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坚持“个人备”—“集体备”—“个人备”的程序,倡导借鉴与创新的教研风气,通过集体备课,交流了研究成果,互通教改信息,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举办观摩教学

每学期,县、乡、校都分别举办不同层次的观摩教学活动。今年十月底,在省级教学示范校东关小学举办了“教学开放周”活动,有语文等九门学科三十余名中青年教师执教了公开课,涉及新授、复习、习题课、实验课、综合实践活动等课型,来自全县21个乡镇六百余名小学教师参加了观摩教学活动。各乡镇以中心小学为基地,每学期举办一次观摩教学活动,以各级教学能手执教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展示为主,兼顾学生学习活动展示。召集本乡镇全体教师参加,县教研室教研员参与听课,并于听课之后,组织评课,由教研人员、校长、教师代表,就各位执教人的课堂教学的闪光处给予点化,并提出改进意见。

学校每学期举办数期观摩教学,每位教师坚持“1+1”评课制度,即:对执教人讲一条优点,讲一点改进意见,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以来,一是为优秀教师展示教学艺术提供机会,二是交流、推广了优秀教学经验。近年来,我县中小学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互动多起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体的原则体现得充分了。在教师中间初步探索出“问题导学法”、“探究式实验教学”“开放式教学法”、“做中学”教学法,我县教师张爱花首创的中小学英语“TPR”识词法于2005年荣获山东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初中语文‘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荣获省二等奖。4.推行教学反思

我们的许多教师自觉进行不同教学环节中的自我反思。课前反思:在备课时,反思上届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难点和解决方法,给本届学生提供凭借;课堂反思: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跟备课时预设相比较,对于备课时设计的不相宜的教学环节,教学方式随时做出调整。课后反思:下课后,认真反思当堂教学的成败环节及其原因,归纳整理课堂生成资源,并在教案的课后反思栏记录有关成功与失误的教学事件,进而形成教学案例或教育叙事,为今后改进教学工作提供资料依据。

在学生中间推行一日五省,问自己一天学了多少,问了多少,做了多少,错了多少,改了多少,让自省做为学业进步的脚手架,一步步得到发展。

实践表明,自我反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进步的有效办法。

三、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管理

为鼓励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工作,要求各学校将此项工作考核结果纳入教师业绩考核方案。县教育局每学年开展一次专题督导检查,并把检查结果形成通报发至各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县级检查优质课、优秀课件、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案评选,各学科开展美文诵读,快速作文等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并把评选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做为教师评优晋职的重要依据。

校本教研下的专业成长论文 篇6

一、五项制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保驾护航。

校本教研是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转化为广大教师自觉行为的途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我区从探索系列化的工作制度入手,引领教师走上校本教研之路,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迅速提高。

1.理论培训制度,提升教师理念。

我们通过自主学习、专题讲座、小组研讨、教学观摩、名师指导等不同形式,从培训目标、培训原则、培训的内容、培训时间以制度的形式提出了要求。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把师德教育培训放在首位;结合课堂教学,围绕新课程的实施,把培训和教研紧密结合,把教学方法和教研基本方法的培训作为重点。促进了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技能水平,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教研员学科负责制度,保障教师参与效率。

为了确保校本教研工作的落实,我区建立了教研员学科负责制。学科教研员担负学科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双重职责,一方面对学科教学管理进行指导、督查和评价;另一方面定期深入学校参与教研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指导、示范,发挥组织、协调、引领作用。规定:教研员深入学校时间不少于工作日的三分之二;涉及学校100%,涉及学科100%,涉及教师100%。

3.学科专业支持网络,搭建教师研究平台。

我们提出了构建“立足校本、校际联合、区域推进”的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并以区域专业学科为组织单元,逐步形成了“外聘名师、专家搞培训——区教研员抓指导——骨干教师做示范——一线教师学习运用”的研究平台,确保了教师专业化既是来自于教师群体外在的职业要求,也是来自于教师个体内在的成长需求。

4.自我反思制度,感悟教学研究方法。

我们从区域教学实际出发,在分析了教师层面的特点后,制定“教学反思制度”。提出每节课一小思、期中一大思、期末一总思的规范反思行为;确定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效果落实检查方式;明確优秀的反思进行定期交流、集册、展览;并将教师反思行为作为年终考核和个人评先的重要依据。在制度的规范下,进行自我反思成为教师教学生活的方式,但这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让教师的反思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提升,是促进教师感悟教学研究的方法,强化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5.问题生成制度,解决教师的真实需求。

校本的教学研究,是我国现行教研制度的发展和创新,是对学校教研活动形式、内容的调整、改进和拓展。它强调的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和教师群体之间的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其目的是为学校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园地,而且成为教师成长的场所。在问题生成的流程中我们规定:教师(个体)要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在教学反思中发现问题——同伴(备课组或教研组)交流整理问题——学校梳理并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形成集体(单一学科或全体学科)研究的课题——(由专家指导)制定试验方案——生成有效的解决途径——指导新的教学实际;在问题生成的原则中我们强调满足五方面的原则:强调发现问题、强调研究和解决问题、强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强调抓住重点与难点、强调不能与教学常规脱节。我们认为校本教研要着眼于“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意识,切实做到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将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工作情境中。

二、五种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向纵深发展。

“以校为本”的教研以研究、解决教师实施新课程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着眼点,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自我反思、重视教师间的互助合作和专业人员的参与,保证新课程的全面、有效实施。

1.以“评”为主的同课异构

从专业引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体交流等多方面构建一种教研管理的新模式:

根据教学实际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科区及校本教研主题,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的特色形成和课改的全面创新。

2.以“研”为主的主题教研

学科主题教研是以促进每个教师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课堂为着力点,研究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在教研活动依据“问题(主题)——引领——实践——反思——研讨”的主题教研模式进行了一些尝试。这种模式一方面聚焦课堂围绕“小课题”研究,开展校本研修;另一方面从多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展示、交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增添了活力。

3.以“论”为主的日常教研

学科日常教研致力于“扎根每一堂课、辐射每一名教师、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新型教研文化,依据“课题——研讨——实践——反思——交流——共识”日常教研模式进行了一些尝试。这种模式一方面采真于教师即时发生发现的现象,另一方面使同伴随时随地的参与到探讨日常教研的活动中,有效地解决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

4.以“导”为主的课前教研

课前研讨是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形式,它不仅引导教师要站在教师的立场去分析教学,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教学,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通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研讨不仅能解决学生的困惑,也能解决教师的困惑。这正是取长、补短的好时机。

5.以“议”为主的课后教研

课后研讨是常见的评议课堂教学的形式,是教师互相学习的过程,是对教案完善的必要环节,教师教学方法多样,但哪种教法更合适,哪种学法更合理,难点如何突破,重点如何突出,这些都需要教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课堂演练后找到最佳的解决策略。从而促进教师优化课堂结构,明确标准的教学模式,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目的。

校本教研下的专业成长论文 篇7

一、在常规教研中, 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校本教研中, 教师的教研活动始终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活动路线, 强烈地受到学校内外行政人员、教育教学专家及教育政策的影响, 表现为一种“常规的教研行为”。在技术理性主义的教育观下, 教育、教学被看作是一个传授系统, 即用他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他人设计好的培养目标的知识传授系统。教师在其中鲜有发言权, 只是教学研究成果的接受者和消费者, 扮演着技术人员的角色, 仅是一个操作工人。技术理性下的“技术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强调教师被动执行, 不要求教师主动思考自己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遇到的困惑和自己教学行为的后果。在这种以技术型教师培养模式为特征的校本教研活动中, 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发展, 教师是“被造”的。

在传统的校本教研中, 还表现为经验主义至上, 教师的教研行为总是依赖于他们在实践中的经验积累, 但在实践中不少教师的经验是重复的。“并非所有的经验都能给人以教导, 并非所有的经验都能导致经验的增长, 经验只有经过反思才具有保存的价值”。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所积累的经验如果没有经过教师的反思, 这种经验就是狭隘的经验, 充其量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因此, 他提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 即使教了一辈子书, 也往往会因为缺乏对经验的反思, 不能通过反思和批判将缄默知识 (教学经验) 显性化, 不能通过反思重建经验以超越自我, 那么他将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教师的水平上。通过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提升校本教研品质, 是近年来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 技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变迁和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传统的校本教研正面临着提升品质, 助推改革的重大抉择。

二、构建校本教研“反思生态”, 让“常规教研行为”向“反思教研行为”转型

构建校本教研“反思生态”, 无疑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有效提升校本教研品质的首要选择。校本教研“反思生态”是指在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中, 通过校本教研主体与校本教研反思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以反思为核心的教师专业生活习性。在校本教研“反思生态”下, 教师的“常规教研行为”将日渐自动化为“反思教研行为”, 逐渐形成反思行为习惯, 以提升校本教研品质。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如果没有教师对行动的反思, 校本教研工作就变成了在同一水平上的不断重复”, 是一种高耗低效的技术性操作。有研究表明:教学反思是教师有意义的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所以, 学校应为教师构建校本教研“反思生态”, 为以反思实践培养反思型教师为特征的教师个体主动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从而为“技术型校本教研”向“反思型校本教研”转型创造有利条件, 进而走出校本教研因缺失反思而形成的低谷。“反思型校本教研”模式的构建源于“技术型校本教研”存在的弊端。“技术型校本教研”中, 教师扮演的是技术人员的角色, 教师只是注重对行为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行为和技能的思考, 忽视在其具体的教研实践情景中的体验、理解和创新。由于教师教研场景中的教育情景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场, 情景发展多变, 其间充满了“非确定性”因素, 教学因人而异, 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教学技能可以效仿, 教师只能凭借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领悟, 对“非确定性”教育情景创造性地分析、判断和选择, 所以, “技术型校本教研”已不能适应发展多变的教育情景。而“反思型校本教研”是一种反思型教师培养模式, 是教师主动专业发展方式的优先选择。

在“反思型校本教研”活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学习教育理论、开展课例研究、撰写教学反思案例、撰写教学日记、对他人和自己进行观察、分析他人的典型案例、与他人交流对话等形式进行教学反思;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等凸显反思性的教研活动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改进与专业水平的提高,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条便捷的发展路径, 促使教师短时间内由“技术型”的教书匠向“反思型”教师转变, 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三、构建校本教研“反思生态”, 让反思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习惯

校本教研只有从“技术型”转变为“反思型”, 教师才能说是走上了专业发展与教学改革之路。在校本教研转型的过程中, 一直以来习惯于“技术性实践” (教师仅凭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教学实践) 的教师, 在“反思型校本教研”的发起上往往显得有些被动。对这一部分教师来说, 无论是在工作场景中 (教学过程中、备课时、办公室同事的交流中) 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场景中 (参加培训中、新课程赛课中、研究课中) , 反思并不是他们自愿的行为。他们会认为, 自己教学中最主要的做法就是钻研教材和倾听学生, 还不如把反思时间用在钻研教材上的收获大。无论从情感上, 还是从认识负荷上, 都不太乐意去反思。俗话说, “久居芝兰之室, 不闻其香;久居鲍鱼之肆, 不觉其臭也”。尽管教师的习性, 诸如教师的态度、教师对自己的期望, 还有教师是否有足够的、连续而安静的思考时间, 以及教师的探究能力, 都是能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最现实的因素, 但是, 只要学校构建起校本教研“反思生态”作为教师的专业生活环境, 只要他们身处其中, 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受到学校教研文化的浸润。只要这种文化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它的信念、态度、习惯和做事方式渗透到教师的身心中, 并明确地向教师表明什么是应该做的, 什么样的做法会受到支持和回报, 他们在明白了其中的功利性目的后, 反思自然会成为他们的专业生活习惯。可见, 教师是否反思是学校教研生态文化与教师动机作用的结果。

半个世纪以来, 教师专业化成长经历着“被造”到“自我成长”的转变。这说明教师的发展是教师主动学习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改变的过程。构建校本教研“反思生态”, 就是为教师营造专业成长的文化环境, 为教师“自我成长”生发内在动力机制, 以缩短教师专业发展从“被造”到“自我成长”之间的距离, 而让教师得以持续地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鱼霞.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探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3]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5]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6]岳欣云.理论先行还是实践先行——兼论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师的关系.教师教育研究, 2004 (6) .

校本教研主题式与教师专业成长 篇8

在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瓶颈”时期, 我校通过实践, 认为“主题式教研”是立足本校, 带着问题, 以教材为文本,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以课题引领实践探索, 以轻负高效为宗旨, 一举多得的校本培训途径, 是基于校本培训下教研活动的一种新模式, 或者说是对教研活动的一种新尝试。主题式教研活动往往更具有全程性、系统性、相对延时性、研讨性, 为开展反思性实践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活动余地。它是一个集教师的集体研讨与备课、探索解决问题的内容与途径、分析突破教师当前面临的教学困难与薄弱环节于一体, 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过程。

一、集体备课主题式, 提高教师钻研教材的能力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 发挥每个人的智慧, 预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 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拓展教学思路, 从而提高参与者“个人”独立备课的能力, 提高“个人”对教材理解、目标制订、重点确定、难点突破、学法指导、教法运用、资源整合、过程衔接、板书设计、兴趣激发等相关有效教学要素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主题式”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集体备课模式。它以教材为蓝本,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在备课组内经过集体研究, 确定若干主题, 由承担该“主题式备课”的主备课教师进行展示。展示的内容主要有:本主题的编写特点、课时安排、教学目标, 重难点、教学的思维角度及操作策略、新课程理念对本主题的要求及教师对学情预估等。这样的备课方式让教师站在系统的高度上剖析教材, 起到了提升教师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的作用。如果教师只在具体方法上打转转, 不去深入挖掘学科思想, 就无法理解学科的深刻内涵, 也无法给学生最核心的学科知识。

如语文学科中, 低段班级中有些孩子对上课没兴趣, 根据这一共性问题, 本学期低段备课主题便确立为——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高段语文教师反映对学生写作指导效果不佳, 于是备课主题确定为——学习课文写作方法, 写好随文练笔;数学组备课主题确立为——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设计更有效。美术课的教材由于教学内容之间欠缺衔接, 学生往往学了后面忘了前面, 很少能够把以前学习的本领融会贯通。我们确定人物主题、静物主题、植物主题等, 从整体出发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进行最大优化的组合, 有效避免教学的独立性和思维的单一性, 使学生由过去的“学好一张画”过渡到“学会这一类画”并进而“能画好此类作品”。这种绘画训练不仅活跃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使其更好地认知了艺术的表现形式。英语学科着重研究了低年级如何进行单词的识记教学, 研讨中, 有的教师认为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这一特点, 可以把单词教学与肢体语言相结合, 调动低年级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在每组新授单词后加入猜谜游戏, 以此来巩固所学单词, 做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 避免了机械的重复。也有教师提出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喜欢唱唱跳跳, 单词教学可以和歌曲结合起来, 还可以把一些英语歌的歌词进行替换。还有的教师建议利用趣味单词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单词。

在教研活动中, 全体备课组教师针对主备课教师的展示, 分别提出自己与主备课教师处理本主题教材不同的设想后, 大家共同确定最佳方案, 形成全备课组对该主题基本统一的教学设计。同时, 每个教师针对本班不同学情, 制订出更有个性的操作策略。

如此安排, 全校各学科教师只需一年的时间, 就能完成所有年级、所有学科的备课任务。学校可以收集教师们的资料, 建立教师资源库, 供全校教师参考。这样做, 不仅能使优质资源共享, 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还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 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提高, 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二、课堂展示主题式, 深究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

课堂教学是教育上各种改革的起始点与归宿, 任何一种好的思想、理念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上, 因此课堂教学是我们教研的重点之一。为了更好地开放课堂, 更好地吸取他人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 加强课堂教研力度, 我们以主题式课堂展示为切入口, 更好地将集体的智慧引入课堂, 用于进一步实践、求证。

如语文学科中, 三年组的教师围绕《掌声》一课, 展开了说课研讨。教师们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将这次课堂研修主题定位在重点句段的理解体会。在课堂上, 教师将文本进行了有效切割, 把教学的重点段放在了第二、三自然段, 将学生引入掌声的具体语境, 了解前后两次掌声的来龙去脉。接着大家就如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对重点句段进行有效教学进行了讨论, 得出了几条有效的建议。四年组的教师以《搭石》为课例, 每位教师充分地解读了文本, 设计好了教案。他们从课文主线入手,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整个教学设计突出了句段教学的有效性。然后参与活动的各位教师一起进行分析教材, 根据研修重点制订教学目标, 重点讨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并给出一些建议。教师们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意见, 磨课活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令我们的活动更具实效性, 为下一阶段的磨课提供了蓝本。

科学学科中四年级第一单元, 两位教师以天气为主题,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同时学生也将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制作简易风向标测量风向。一位教师以温度计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求手拿温度计上端 (拇指、食指和中指) 。观测时, 等示数稳定时再读数 (小液泡虽然敏感, 但也需要一个变化过程, 这个过程约2~3 min) 。视线要和温度计的示数保持相平。读数时, 不要对着温度计说话, 避免呼出的气影响温度。另一位教师通过制作风向标测风向:让学生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 (或麦秆) , 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 cm的缝隙。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 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 并固定。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 使其能自由转动。剪一个圆形纸板, 写上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 然后中间戳洞, 把铅笔插入圆形纸板, 确定好方向 (可借助指南针) , 与圆形纸板上的方向一致, 然后测定风向。两位教师运用不同的实验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天气的基本特征, 体会到大自然的奥秘。不同的题材同一主题的研究,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通过不同途径, 所研究的事物现象就会有所不同, 从而掌握天气的多方面特征。

教师大胆进行“主题式”教学尝试, 开展课堂教学的新研究, 突破了传统的“独立教材体例”对教学的束缚, 也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拓展性、集中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作业设计主题式, 实践轻负高效的理念

作业的布置与反馈是教学流程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为抓成绩, 导致了布置的作业量超多;作业布置比较随意, 内容多为重复的基础题、机械练习题, 综合创新的题目少;难度上缺少层次;形式上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多, 关注合作互动的题目少, 忽视学生合作交流的需要;造成有时作业大量积压, 部分学生完成不了, 长此以往, 养成了不做或乱做的坏习惯,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骤降。

针对当前小学作业布置与反馈的现状, 经过交流和梳理, 我们提出了本学期的教研专题——“优化作业设计”。这个专题来源于我们的实践与困惑,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语文教研活动中, 我们发现现行的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主题, 人文性强, 但是缺少读写训练的序列。为了让学生读写训练扎实、有序, 为了让教师们的教学有据可依, 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花了大力气, 全体教师共同努力, 一到六年级都进行了校本读写训练册的编写。除个别选学课文外, 每课都有积累、运用、拓展的练习, 积累就是指课文中适合年段特点的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运用就是让学生把课文的其他内容通过这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拓展就是提供课外的材料进行这种语言形式的仿写。按纵向分, 一、二年级设计词、句的练习, 三、四年级设计句、段的练习, 五、六年级设计段、篇的练习。按横向分, 不同的课型可以挖掘不同的语言形式。如:科普读物, 可以从表达方式上入手挖掘语言训练点;叙事明理的文章, 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挖掘语言训练点等。

精选语言训练点, 抓好语言训练点, 可以极大提高一堂课的效率和效果。在进行语言训练时, 必须对照年段教学目标要求, 并随着年段的增高而螺旋上升。通过教研, 教师们深深体会到学习课标、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深切认识到常态课教学目标制订、实施都应该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训练, 通过每节的教学扎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又如在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 低段我们提倡“游戏作业”为主题, 以轻松学习轻松游戏引导孩子学习的兴趣。学生每天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向老师提个小问题, 从报纸、杂志上收集数学小故事, 念念数字歌, 拼拼七巧板, 算算二十四点, 玩玩魔方或者干脆来个数字小笑话。每次游戏作业, 既不会耽误学生太多时间, 又能开拓眼界, 增长知识, 同时也为师生沟通搭建了新的平台。通过学生的游戏作业, 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为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做参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一项并不难的作业, 这也会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 消除写家庭作业的紧张感、疲劳感, 增强完成家庭作业的信心, 逐步找到学习的乐趣。英语学科, 我们也开展主题作业设计。在对人物描写一课中, 有的教师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 向你的父母用英语描述一下你的同桌或某位任课教师, 并把你的描述结果写在作业本上。有的教师则请学生用英语描述你班上的某位同学, 下节课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猜测等。

主题式作业设计, 不仅使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 层次感强, 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抓住课堂的重点、难点, 帮助教师找到适当拓展的思路, 让学生学得快乐,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校本教研下的专业成长论文 篇9

一、确定校本教研工作目标,让目标指引前行

缺乏教研的教学是无生命力的教学,怎样使教与研达到最完美的结合,使校本教研发挥它的作用,引导教师走上研究之路,促进教师成长?针对于这些问题,我和主抓教学的副校长、主任、课改教师坐在了一起,深入探讨并制定校本教研在学校完成的各级指标。

团队目标:三年内打造一支“真、爱、和、美” 教研团队。人相互依靠才脚踏实地 (真),爱彼此滋润才沁 人心脾 (爱), 事齐心协 力才事半 功倍 (和), 路结伴而行才风景隽永 (美)。

教师目标:五年内培养一批会思考、会研究、会创造的个性化、风格化教师。

学生目标:我们在教学中要给予孩子:广泛和浓厚的兴趣;扎实和广博的知识;良好和有利于未来持续发展的习惯;健康和有助于创造未来幸福的性格。 实现工作目标的策略:把小事做好,把细节做实。

二、建立校本教研工作制度,让制度作为保障

1. 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为了创建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打造规范而精良的团队,求得校本教研实效性,建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并明确各级职责是活动开展的前提。严谨的作风是达到预期目标的保障。我们在实施中提出了狠抓领导与实验教师的工作作风,向规范和纪律要效果。讲团队精神,讲实效精神。实行教学工作“首问责任制”。每干一项工作,都要出精品,只有把小事做精, 把细节做实,才能获得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巨大成功。

2.保证时间,明确任务。

规范每周教研常规。周一下午4点 (夏季5点) 由校领导组织召开每周教学布置与总结会与集体备课会。集体备课坚持间周一次;周三下午4点 (夏季5点) 由校领导组织召开业务学习坚持间周一次;周四下午3点 (夏季5点) 由每个学部组织开展一小时教师基本功培训活动,以三笔字和教师口语表达训练为主。

规范每个月教研常规。每个月的第一周坚持教学工作月例会制度;每个月的第二周周末上午开展校内教研会活动;每个月的第三周开展教师备课批改等常规检查活动;每月教师要在月末前撰写高质量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各一篇

规范每学期的教研活动。开展“推门课”“达标课”“跟踪课”“考核课”等活动。各校要在每学期的第一个月保证每天1节的推门课活动;第2个月开展 “新苗杯”系列达标课活动;第3个月开展青年教师、 骨干教师、拔尖教师的跟踪课活动;第4个月开展主题性的考核课活动。

三、创新校本教研环节管理,骨干典型引路,让全体教师得到发展

1.团队竞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

每个教师的发展不能等待,因为孩子成长不能停滞。我们整合教师资源,按学科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划分骨干团队,以骨干团队为核心,辐射到学科组、年级组。每个年级组保证各有一名语、数、英骨干教师,每个年级组有一名德育骨干教师。并制定骨干团队发展目标,要求以语文学科为首,三年内在县市有两名以上独具个性化的教师树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引领其他教师共同成长。同时带动数学组、英语组五年内在市县有自己的典型教师,引领团队不断发展。

2.学习研究,青年教师茁壮成长。

对于青年教师,校领导班子提出“一年规范化、 三年优秀化、五年风格化”发展目标,这一目标离不开扎实的校本培训。为了增强学习实效性,我们每月实行“1+1+1对话”活动。

几年来,我们通过“1+1+1对话”活动,先后探讨了“巧妙运用评价语言,打造个性教师”“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的落实”“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贯彻” “小组学习在辅导中的策略”“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研究”。

3.资源共享,全体教师共同成长。

主题培训、整体提升。我校相继率领教师到宽甸镇中心校学习赏识教育下的教学质量如何提升,到灌水小学学习学生能力培养,到东方红小学学习作文教学和问题课堂,到丹东金汤小学学习小课题研究…… 教师在同年组对口学习与研讨中,在实践的交流中更新观念,树立研究的决心。

外出培训、汇报升级。为了加快我校骨干教师的成长步伐,我校对学科骨干团队教师进行“名师跟跑升级活动”。我校从2010年每个学期都选派语数英骨干教师到沈阳、长春、大连、哈尔滨、北京等地,观摩名师课堂、课标解读活动。四年来,我校教师参加了十几场专家讲学的活动,分别到语文名家窦桂梅、 支玉恒、于永正、贾志敏、王崧舟,数学名家华应龙、吴正宪、张启华、柏继明,英语名师鲍当红、毛峰、张倩等的课堂上汲取宝贵的营养。教师回校后要汇报学习体会或出示范课,这使全校的教师都能学习了解到外校的先进教学思想、技术和理念。

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学习热情,每次学习回来后,对表现突出的骨干教师实行“学习奖励升级”,对发展有渴求的教师,再次外派,向心目中的名师“跟踪”学习。杜绝学习平均化,集中打造,发展名师,让一部分人率先“富”起来。语文教研团队在探讨 《少年闰土》一课时,进行多次“磨”课,如何让这样的名著能走进孩子的心中,我给他们建议像窦老师教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那样以“聊”的形式进行:“让我们一起聊聊鲁迅,聊聊笔下的闰土, 聊聊语言。让我们捧起书,读起来,一会聊起来。” 课堂效果非常好。

四、活动系列化,“新苗杯”创品牌

我们在2010年春提出:三年内在校本教研中开展 “新苗杯”课堂教学系列达标升级活动。通过一年两个学期的摸索实践,提出了“新苗杯”六级系列达标升级活动:主要通过竞标 (校内教师全员参评) —评标 (10%推荐全镇竞赛) —研标 (各年级集体研讨) —立标 (镇示范课) —达标 (贯彻落实、实践学习) —创标 (推荐参评县市课) 六个阶段,对全镇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培训,打造规范的课堂教学,培养梯队式的课堂教学人才,让每一个教师有发展,让每一个教师有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系列达标升级活动,重在全员参与,让每一个教师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研究中;重在系列化, 三年六个学期每个学科基本达标;重在升级,让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在达标基础上去创新,树立教师的个人形象与风格。历经六个学期,达标活动初步达到系列化、规范化,有90%的教师在一个学科达标,有60%的教师双科达标,同时推选上镇示范课、县优质课、市优质课、省优质课和县品牌课,均得到好评。

借校本教研之力拓专业成长之路 篇10

一、制度先行,倡导教师自主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校鼓励教师们不拘备课形式、推陈出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备课,倡导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反思,通过推门课、跟踪课不仅关注教师教的状况,更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并积极就某些课堂现象展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研讨交流活动。在评课中,让教师谈反思,谈感受,再就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共同探讨,使教师在轻松愉快中对研究成果产生认同感,从中得到启示,得到收获,从而建立起“自评———交流———反思”的新的教研常规管理模式。学校的教研方式还力求多样化,一是专门成立教师教育理论、教育丛书读书沙龙,定期开展活动,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二是在平时的探讨中,坚持以问题研究为中心;三是坚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让老师去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学校确立每周五为校本教研日,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制定整改方案,使教学与反思相结合,使教师逐步走向用脑反思,用心教学。

二、树立三种意识,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自觉性

(一)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

对现实社会的每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学校要求教师确定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学习、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努力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工作学习化”可以使人人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习工作化”可以使学校不断地创新发展。近几年来,教师人人订购了教育杂志,学校着重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开展读书交流等活动,把教师个人的经验转化为全体教师的宝贵财富,以便使每位教师都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

(二)强化自我反思意识

反思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可以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学行为,增长见识,从而使经验得到不断锤炼和升华。因此,每位教师要学会自我反思,善于反思,努力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让反思成为自己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自我反思的方式有:教后记、案例反思、教育教学随笔等。

(三)强化教育科研意识

面对众多的教育教学难题,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既能够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使教师自身得到不断发展,又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教育科研是成功教师的必然选择,是学校成名的必由之路。对学校而言,教育科研要讲究实效,要让教育科研走进课堂,其关键就是要找准“真问题”,让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科研落在实处。教师人人确立“教学即研究”的观念,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三、创新教研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校本教研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因此校本教研的基础是学校,但关键是教师,教师观念、思想、行动等直接影响着校本教研的效果。鉴于此,可形成多种多样的教研模式。

(一)师德修养与队伍建设相结合的模式

“无论在哪个行业,决定一个人是不是高手的根本因素不是技术,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大家基本都一样,能分出高下的是人的文化素养、基本理念、爱心、信心和责任心”。对此,把校本教研与师德修养和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每一位教师都德才兼备,爱岗敬业。我们先后结合学校现状,开展了“爱岗敬业比奉献”、“做新时期合格教师”为主题的师德大讨论、演讲比赛和党团员、优秀分子带头上好课改课等活动,大部分教师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也确保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证明理论。校本教研中,结合校情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确立研究专题,研究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上好课改课。在教导处、教研组的共同努力下,全校每学期都有七、八节体现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的精彩课例展现在全体教师面前。除此之外,每学期开展的跟踪推门听课活动,把一部分年轻的、有发展潜力的教师作为被跟踪对象,选定有一定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能手和教学骨干作为跟踪指导老师。

(三)专题研究、专家讲座与自学自悟相结合的模式

学校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相关继续教育内容的专题讲座,加强教师对理论的理解,积极组织教师在校内外听专家报告和学术讲座,如心理专家的《健康心理》讲座、特级教师的《智慧课堂》等。2003年末根据有关专家报告精神,学校在每位学生中建立《家校联系档案》,及时反馈学生在家在校表现情况,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家校联系方式。

(四)集体备课,捆绑评价模式

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前提条件,而同伴互助则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我,形成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切磋心得的研究团队,在同伴的互动中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集体备课、捆绑式评价便因此而诞生。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一大亮点,也是我们探索发现的最有效的一种校本教研模式。它以课改为载体,以校本为依托,以科研为导向,以教研为保障,以上课为形式,以评课寻差距,以反思促发展,使教研、科研和校本培训真正结合为一体。具体做法:按“教研组选定课题组内个人备课———集体讨论研究交流———总结形成本组研究教案———组内推选一人上课———组内反思总结修改教案———全校展示研究成果———评价打分”程序进行(全校共分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五个组)。由于授课教师代表的是本教研组的思路、设计,所以评课针对的不是授课教师一人,而是一组的教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兴趣摭谈

黄炳荣

(启东市合作镇新义中心小学,江苏启东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交际的工具、学习的手段,也是传播人类文明的载体。口语交际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重要、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易行的交际。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百分之九十是通过口语交际进行的。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并把“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作为语文课程总目标之一。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多方面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主动性,就一定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交际兴趣。有兴趣,才有交流的欲望;有兴趣,思维才会活跃。笔者拟就在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培养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注重示范引领培养兴趣

小学生在进入小学读书之前,就有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这种表达能力还处在生长发育期,表达具有局限性,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常常发现,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如果能随时随地对他的学生作口语示范,他的学生的口语就要规范得多,说起话来头头是道。这是因为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而模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它能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激起试一试的勇气和信心,所以,老师可巧妙地进行示范引领,而这种示范引领也不一定全由老师来承担,也可以让班上一些口语交际能力强的学生来当“小先生”进行示范,还可以借助媒体,如音响、录像资料等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主动参与,自由表达。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兴趣

小学生天真活泼,爱说爱动,但真要让他们在大家面前进行表达,心里不免会紧张,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胆小,声音轻,怕说错话引起同学的嘲笑,但他们又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迫切希望人们承认他们的存在。如果教师不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口语交际成人化,模式化,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害怕说话,不敢与人交往。我们在口语交际中注意采取鼓励的方法,有时还可以请家长配合,如:教学小语一册语文园地(四)中“我会拼图”这个训练内容时,事先我让每个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用彩色纸剪出大小不同的多个圆,然后用这些圆拼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小动物,并要求用普通话把自己拼的是什么,怎么拼的讲给家长听,家长要耐心地听完,并适当点拨指导,在口语交际课上,大部分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如果有个别学生沉默不语,我们可以拿出他的画,说:“你拼的图真不错!能不能让同学看看,再告诉我们,你是怎么拼的吗?”他可能会说:“我拼的是我家的小狗,我用两个大圆做小狗的脑袋和身子,用剪刀剪了四个半圆做小狗的耳朵和眼

学水平。这种捆绑式评价,极大地调动了组内教师的沟通、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而这种大规模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实事求是的评课更是给全体教师提供了一个经验交流、经验共享、情感交流、互相促进的平台,使每位教师在语言表达和行动中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体验感悟,在反思评判中成长。实践使我们体会到:集体备课凝聚了集体的力量,捆绑式

睛,还用小圆拼了小狗的嘴巴和四条腿,最后给小狗画上尾巴就可以了。老师和同学都夸我拼得好,我真高兴!”我们还可以要求小组的同学互相为别的同学做小老师。这样学生越说越想说,越想说越有成功自豪感,作为一个教师就要走向民主、宽容,使得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教育的艺术,首先不在于获得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鼓舞、欣赏。”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指责;要耐心听他们发言,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思路;要善于发现他们微小的进步,适当鼓励几句;不要轻易挑剔这个词“不规范”,那个词“有毛病”。即使某个词说错了,也要允许他重新换个词再说。小学生初练口语,往往语无伦次,更需要老师细心呵护,给孩子一个宽容环境,让他们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教师还要放下架子,可以作为朋友而不是一个威严的法官,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同时,评价的重点应该重视学生积极交际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不宜在说话表达的质量上提太高的要求,要以激励评价为主,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呵护”和“被尊重”的氛围中。

三、提供交际的机会培养兴趣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听人讲话、听故事、复述、转述等要求,都是重在交际过程中的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要坚持立足课堂教学,在用好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的基础上,把口语交际训练融合到语文教学中,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另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活动展开学习和锻炼,给学生增加交际实践的机会。如放映科幻影片,让学生复述精彩情节;观看音像制品,让他们表演精彩片断;听广播节目,让他们发表感兴趣话题的感想;模仿广播、电视媒体的语言形式,举办“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发布会”等节目,由学生担任主持人、嘉宾和观众,讨论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口语交际的能力。另外,课本剧编排、组织庆“六一”活动、清明扫墓、郊游、中队活动、问题调查等,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制定组织实施,通过类似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型,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从注重示范引领、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交际的机会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扎实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评价更使教研组成员精诚团结,齐心协力,从而加快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校本教研下的专业成长论文 篇11

一、在常规教研中,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校本教研中,教师的教研活动始终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活动路线,强烈地受到学校内外行政人员、教育教学专家及教育政策的影响,表现为一种“常规的教研行为”。在技术理性主义的教育观下,教育、教学被看作是一个传授系统,即用他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他人设计好的培养目标的知识传授系统。教师在其中鲜有发言权,只是教学研究成果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扮演着技术人员的角色,仅是一个操作工人。技术理性下的“技术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强调教师被动执行,不要求教师主动思考自己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遇到的困惑和自己教学行为的后果。在这种以技术型教师培养模式为特征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发展,教师是“被造”的。

在传统的校本教研中,还表现为经验主义至上,教师的教研行为总是依赖于他们在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但在实践中不少教师的经验是重复的。“并非所有的经验都能给人以教导,并非所有的经验都能导致经验的增长,经验只有经过反思才具有保存的价值”。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所积累的经验如果没有经过教师的反思,这种经验就是狭隘的经验,充其量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因此,他提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即使教了一辈子书,也往往会因为缺乏对经验的反思,不能通过反思和批判将缄默知识(教学经验)显性化,不能通过反思重建经验以超越自我,那么他将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教师的水平上。通过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提升校本教研品质,是近年来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技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变迁和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传统的校本教研正面临着提升品质,助推改革的重大抉择。

二、构建校本教研“反思生态”,让“常规教研行为”向“反思教研行为”转型

构建校本教研“反思生态”,无疑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有效提升校本教研品质的首要选择。校本教研“反思生态”是指在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中,通过校本教研主体与校本教研反思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以反思为核心的教师专业生活习性。在校本教研“反思生态”下,教师的“常规教研行为”将日渐自动化为“反思教研行为”,逐渐形成反思行为习惯,以提升校本教研品质。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如果没有教师对行动的反思,校本教研工作就变成了在同一水平上的不断重复”,是一种高耗低效的技术性操作。有研究表明:教学反思是教师有意义的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所以,学校应为教师构建校本教研“反思生态”,为以反思实践培养反思型教师为特征的教师个体主动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从而为“技术型校本教研”向“反思型校本教研”转型创造有利条件,进而走出校本教研因缺失反思而形成的低谷。“反思型校本教研”模式的构建源于“技术型校本教研”存在的弊端。“技术型校本教研”中,教师扮演的是技术人员的角色,教师只是注重对行为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行为和技能的思考,忽视在其具体的教研实践情景中的体验、理解和创新。由于教师教研场景中的教育情景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场,情景发展多变,其间充满了“非确定性”因素,教学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教学技能可以效仿,教师只能凭借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领悟,对“非确定性”教育情景创造性地分析、判断和选择,所以,“技术型校本教研”已不能适应发展多变的教育情景。而“反思型校本教研”是一种反思型教师培养模式,是教师主动专业发展方式的优先选择。

在“反思型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学习教育理论、开展课例研究、撰写教学反思案例、撰写教学日记、对他人和自己进行观察、分析他人的典型案例、与他人交流对话等形式进行教学反思;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等凸显反思性的教研活动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改进与专业水平的提高,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条便捷的发展路径,促使教师短时间内由“技术型”的教书匠向“反思型”教师转变,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三、构建校本教研“反思生态”,让反思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习惯

校本教研只有从“技术型”转变为“反思型”,教师才能说是走上了专业发展与教学改革之路。在校本教研转型的过程中,一直以来习惯于“技术性实践”(教师仅凭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教学实践)的教师,在“反思型校本教研”的发起上往往显得有些被动。对这一部分教师来说,无论是在工作场景中(教学过程中、备课时、办公室同事的交流中)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场景中(参加培训中、新课程赛课中、研究课中),反思并不是他们自愿的行为。他们会认为,自己教学中最主要的做法就是钻研教材和倾听学生,还不如把反思时间用在钻研教材上的收获大。无论从情感上,还是从认识负荷上,都不太乐意去反思。俗话说,“久居芝兰之室,不闻其香;久居鲍鱼之肆,不觉其臭也”。尽管教师的习性,诸如教师的态度、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还有教师是否有足够的、连续而安静的思考时间,以及教师的探究能力,都是能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最现实的因素,但是,只要学校构建起校本教研“反思生态”作为教师的专业生活环境,只要他们身处其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受到学校教研文化的浸润。只要这种文化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它的信念、态度、习惯和做事方式渗透到教师的身心中,并明确地向教师表明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样的做法会受到支持和回报,他们在明白了其中的功利性目的后,反思自然会成为他们的专业生活习惯。可见,教师是否反思是学校教研生态文化与教师动机作用的结果。

半个世纪以来,教师专业化成长经历着“被造”到“自我成长”的转变。这说明教师的发展是教师主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改变的过程。构建校本教研“反思生态”,就是为教师营造专业成长的文化环境,为教师“自我成长”生发内在动力机制,以缩短教师专业发展从“被造”到“自我成长”之间的距离,而让教师得以持续地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鱼霞.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探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 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6] 岳欣云.理论先行还是实践先行——兼论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师的关系.教师教育研究,2004(6).

校本教研下的专业成长论文 篇12

那么, 什么是校本教研[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 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即注重问题, 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成长[2]。

校本教研是由教师反思、同伴交流、专业支持构成。合作期间有助于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与交流的文化氛围。由于教师间在智力水平、知识结构、认识思路、学习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通过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分享智慧, 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知识和智慧, 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共同发展, 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 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我们认为, 校本的含义是“在学校中, 基于学校和为了学校”, 真正将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师的探索, 将行动研究的过程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内在素养,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锻炼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校本教研有几个重要特征[2]: (1) 校本教研的宗旨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 校本教研的核心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 (4) 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是学校。

校本教研是一种唤醒的对话文化。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 其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是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 是教育理想的实现者。校本教研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出发, 通过教师的共同研究, 并在专家的指导下, 解决实际问题,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 最终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技能与研究能力,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基础。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教学中, 经过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及思考的过程, 在专业知识、技能及态度上达到符合教师专业的标准, 并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正确、合理作出专业判断, 最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达成教育教学的目标[3]。教师专业成长不是教师把某种普遍的教育理论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 而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与教学实践互相作用, 体现了教师的个人情感、知识理念与应用情境的融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不仅是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掌握, 而且是对教书育人热爱之情的激发, 进而促进其不断成长与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通过校本教研来实现,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与研究能力。意味着教师是学习者与研究者, 从个体教师成长为专业教育家, 从谋生者转变为一个以教育为追求的价值实现者。

进行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校本教研中教师要学会自我反思, 积累经验, 如收集与利用各种研究素材与资源, 将材料进行归纳、整理, 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独立的分析与判断, 将已有的理论纳入自己的实践研究中。

在校本教研中, 应培养教师的教育智慧, 促进其专业成长。教育智慧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感悟与反思过程中, 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工作不断融合中, 逐步形成的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和灵活应对的综合能力, 是教师一生不断追求的目标, 它决定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状态、教学质量, 进而深刻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智慧基于专业能力和反思能力[4]。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情境的设计、选择、课堂组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反思能力是采取合作理解和移情方式来处理教育教学情境问题的能力。在教研过程中, 教师不断接触新理念, 掌握新技能, 反思和超越, 形成发散性思维方式等, 促使教师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人, 实现专业成长。

综上所述, 在校本教研的实际行动中依托学校、教师、课堂、学生进行教学研究, 便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另外, 教师科研素质和教育智慧的积累, 为创建名校、培养名师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教师,校本教研,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旭卿.职前教师教育中视频案例教学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08, (6) :34~37.

[2]肖川, 胡乐乐.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1) :17~21.

[3]徐今雅.交往: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 2008, (1) :13~17.

上一篇:积极和消极影响下一篇:情感教学的领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