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

2024-08-29

校本教研(共12篇)

校本教研 篇1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学校为主阵地、教师为主体的实践活动, 它是学校不可缺少的一种校园文化。在新课程背景下, 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不断丰富校本教研文化的内涵, 积极探讨校本教研的形式和内容, 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以团队协作为前提, 创新校本教研的形式

新新课课程程背背景景下下, , 校校本本教教研研的的形形式式灵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教师自我反思、教师间的互助互学、教研人员专家引领、课题研究及案例分析等形式, 活动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员, 体现着团队协作特征。

1.强化自我反思, 发挥团队智慧。研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一个主要目的。在这里对促进教师自我提高, 自我反思起到一个杠杆作用。通过这一杠杆作用能让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增强参与集体研究的热情, 并在研究活动过程中保持主动性。由一个教研组或一个学年组为单位, 组成教研团队, 通过这些团队, 教师间得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发挥团队集体的智慧, 共同进步。这里团队中教师间的互助必须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

2.提倡团队互助, 开展校际间互动。校本教研通常以团队互助为基础来运行, 在此基础上不仅在校内进行, 也应该在校外进行校际间的互助。校本教研不全等于本校教研。校本教研不能限于在学校内部构建教学研究平台。学校领导导及及各各学学科科教教师师 ( (团团队队成成员员) ) 都都要要自自觉觉地地加加强强与与外外界界的的合合作作与与交交流流。。通通过过各各级级教研部门和网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可同其他学校进行定期的、有计划的校际教研活动。

3.开展专业引领, 进行合作交流。校本教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虽然是“以校为本”, 但也绝不是说只要本校教师和邻校教师参与就可以, 专业研究人员和专家的参与也是不可少的。他们的介入会为校本教研带来新的信息和理论支持, 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 他们提供的技术支持与专业引领克服了校本研究中存在的低水平重复及理论难以提升的难题。因此, 要鼓励教师、教研人员和基础教育课程的专家围绕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交流, 发挥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优势, 集中力量寻找对策, 共同攻关。

4.鼓励课题研究, 促进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中, 除要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一般性的研究外, 学校领导还要有计划地鼓励并安排各教研团队教师共同承担一项或两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 通过鼓励实验教师上课题实验课, 真正把科研和教研结合起来, 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共同体, 提高校本教研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效果。

5.倡导案例分析, 强化教研实效。撰写案例分析, 进行团队研讨, 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案例分析所进行的校本教研, 不仅可以锻炼被研究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其教学积累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习惯。通过团队研讨, 又给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提供了学习他人长处、克服自己不足的机会。因此, 在新课程教学中, 倡导教师积极撰写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教学案例, 然后在团队中集中开展研究讨论, 进行案例分析,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均有所获, 不仅增长了业务知识, 提高了教学能力, 还强化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还有很多, 如, 集体备课、主题公开课、教学观摩、骨干教师引领课、网络教研等。这些都可以提高教师的校本研究能力和业务水平。

以问题和困惑为切入点, 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

有专家指出,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的一切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与摩擦。因此,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惑和难题。在教师方面, 存在着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的矛盾, 存在着新的教材与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的矛盾, 存在着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矛盾。在学生方面, 活跃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的培养难, 自主学习方式培养难, 合作学习方式培养难。在课堂管理方面, 活跃气氛与保持课堂秩序之间存在着矛盾, 解决好这一矛盾才能使课堂讲解具有吸引力。寻求解决上述矛盾及难题的途径与方法, 就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

1.以“五新”为内容, 开展校本教研。教师作为课程的改革者和创新者, 必须通过校本教研来提高自己适应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一要以倡导“新理念”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深入研究教师理念的更新、行为的转变, 打破教师只“传道、授业、解惑”观念的襟锢, 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启发者和引路者, 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激励者和管理者, 做学生的合作伙伴。二要以“新课程”实施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新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研究, 加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研究。三要以“新方式”的转变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研究如何把课堂交给学生, 倡导学生采取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研究教师如何从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走下讲台, 到学生中间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研究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四要以“新课标”的落实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研究新课程教学目的的“三维空间”, 研究确立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操作原则, 即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等。五要以“新资源”的获取整合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研究如何利用校外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校本课堂开发, 研究如何利用取之不尽的网络资源等。

2.以“学生”为研究主体, 开展校本教研。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方面, 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乐趣和获得知识的快乐。研究的内容有: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及学生“愿学”“会学”能力的培养。

3.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 开展校本教研。课堂教学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这样建立新的课堂秩序, 使课堂讲解具有吸引力, 就成了我们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一, 研究构建课堂新秩序;其二, 研究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其三, 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创新;其四, 研究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艺术。改变课程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改变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这样的校本教研, 促进了教师践行新课程理念, 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总的来说, 校本教研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 校本教研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有关校本教研的形式与内容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需要广大教师及更多的专家学者投身其中。通过校本教研工作的研究, 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促进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

校本教研 篇2

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坚持教育“三个面向”方针,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与教学研究。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新课程理论,并及时发现、解决课改中的问题,以教研促教改。

3、校本培训和教研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需要。

二、学校校本培训与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张永红

副组长:孙文红赵宽业王金红

组员:全体教师

三、工作的整体思路

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是教学科研的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因此,要搞好校本培训及科研,就必须立足本校,依靠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充分学习课改理论的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要切实研究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群体讨论,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逐步形成专题研究。

四、校本培训与教研的主要内容

校本培训

1、长期培训内容:①《基础教育科研改革纲要》②《新课程标准》③新教材体系研究④评价体系研究⑤综合课教师的培训。

2、中、短期培训内容:①新的课程理念②专题研究讨论③经验交流④对策研究。

校本教研

1、要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实际问题学中的问题及时交流讨论,加强教学反思,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

3、教研组要切实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重实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率做为主要标准。

4、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5、重视校本教研,综合实践等薄弱课程的开发研究,力争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我校课改的新亮点。

6、加强学科评价研究。

五、主要措施

1、各教研组要根据本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本组本培训和教研计划,计划要突出实际研究。

2、教师本人要突出本学期个人校本培训及教研计划,确定自己自学的新课改著作1—2本,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确定自己本学期教研的主要活动。

3、学校要研究制定出校本培训及教研制度,以规范学校的校本培训以及校本教研活动,使校本培训与教研纳入教师的业务考

核中。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①实验课教师每学期要上1—2次示范课;

②每个学科教研组每月上一至二节研究课。

③每个教研组每月观看研究优秀课堂实录一次。

④对优秀示范课,问题较多的研究课作详细记录,以供今后对比研究。

5、充分利用远程资源进行教研活动,加强信息交流,取长补短。

6、每月由学校组织一次全体实验教师的工作会议,及时了解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7、开展全方位的学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形式的研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各学科小组要认真总结以往的学科评价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改进学科评价方案,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努力弱化评价的鉴别功能,强化改进功能,本学期的学科评价研究重点放在有针对性的个体评价研究上,尽量少用统一的评价工具对学生进行一刀切的评价方法。

长宁镇上鲍小学2009年9月6日

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方案

校本教研 篇3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和过去的研究经验还不够,它更需要一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教研运行机制,需要教师团队的智慧,需要教师深入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在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于是“以课程改革为宗旨,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生成的问题为对象”的教研工作机制——新“校本教研”适应了这一需要。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的教研实践就“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作些粗浅的论述,希望能抛砖引玉。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内容,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应当立足教学实践本身进行研究,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很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

一、以主题研討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知道“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是一种“对话文化”。如果在教研过程中要出色完成这种“对话文化”任务,我们就要在教研活动前确定好主题,预设好研讨方案,做好人员分工等,然后再定时间、定地点进行分组研讨、互动评课。

教师围绕主题展开研讨,记录者将研讨主题的背景、主题研讨的过程(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教学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师的课堂评价性语言等)、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及效果都记录下来。互动评课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研讨。

研讨时允许组内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持不同看法,并真诚地提出改进意见。课后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或教育叙事的写作,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以课例为载体、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 对课例的“学习——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上课教师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提出了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行动教育”模式,其基本模式为“三个阶段、两次反思”。“三个阶段”是指: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连接这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由专业引领的合作反思:1.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2.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这种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模式,研究如何促进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真正落实,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当然,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课例载体研究,不是优秀课堂教学行为的展示,也不是优质课观摩,而是课前抓住教学中实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制定研究主题,选择课题;课中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反复试讲;课后进行反思、交流,不断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就此而言,校本教研的全部过程就是为了真实地体现与展示上课教师这个特定对象教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使全体参与者都能获得对于有效教学及其意义的理解,并最终达到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专业水平的目的。

三、以创建灵活的运行机制为重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可根据实际开展校本教研。如果以教研组作为研究小组,组织起来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大、效果不理想的话,我们也可以以备课组作为研究小组,同年级同教材研究起来会更集中、更投入,而且备课组人员少,便于统筹安排。这样采用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有机结合,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构建起校本教研灵活的运行机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践证明: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能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发挥创造热情,使学校更具有活力,使教学更具有效力,使教师更具有能力;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在不断反思中学会了思考,增强了问题意识,在同伴间的研讨辩论中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在专业引领下提升了研究能力和水平。校本教研已经成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能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其优点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等,之所以出现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有可能是态度问题,即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写作上,轻视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或者可能是教学能力问题,即语言表达能力不佳,想得不错但说不出来。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的教师,其优点是教学实战能力强、善于应试、善于和学生沟通等,之所以出现没有够份量的教研成果,也可能是态度问题,即认为文章之类的不过是“纸上谈兵”,或者是写作能力问题,即想写却不知道怎样动笔,或者是因为屡次投稿不中而丧失信心。

总之,学校“优化”教研活动,既能够让教师牢固生成“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思想,又能够让教师通过实际参与来实现“教”“研”的和谐发展,大大有利于“能教而不能研”和“能研而不能教”的两类教师成长为本土名师。

参考文献:

[1]丁振刚.《论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校本教研 篇4

一、以蹲点教研活动为载体,打造一批学科骨干教师队伍

为了促进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2005年开始,我们制订了全市初中《“一带一蹲点式”教研实施方案》,将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实施方案确定以5年为一个周期,教研人员深入全市初级中学,每所学校蹲点教研时间不少于一个半月。开展以学校为教研活动中心,采取教研员深入教研组,与教师结成“一带一蹲点”帮扶对子活动。教研员首先要做好结伴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工作,改变课改后仍然存在的“穿新鞋,走老路”“满堂灌”的倾向,经过几年的努力,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开始倡导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二是开始关注学习“方法”这一目标维度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三是有了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四是能正确把握所教学科的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其次,教研员与结对教师一起备课、研课,观课后要与教师一起议课,面对面研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指导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做好教后反思,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通过教师的课程理论学习,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一批中青年教师成长起来,并发挥其在学科教研中的带头和辐射引领作用。桃山林业局中学的蒋守玲老师,经过多年的努力,从一位普通的数学教师成长为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翠峦区三中的历史教师张桂霞,教学成绩突出,辐射作用明显,被区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教英语学科的陈昭、王凤刚、郝立新老师现已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伊春区第五中学的于为老师、上甘岭区中学的王艳双老师、铁力市第五中学的魏宝玲老师、友好区第一中学的张宏峰老师、带岭区第一中学的陈桂华老师等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市级名师,引领各校学科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历史学科多名骨干教师在教研员带领下,研究编制学科测试方案、2010年伊春市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试题样卷,成为龙东地区中考历史学科的考试版本,编写的《资源与评价》成为龙东地区中考分析不可或缺的复习资料。

二、以联片教研活动为平台,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延伸

联片教研是基于伊春市34所初中分布于22个办学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的教研活动。全市每年都要联片组织中考复习策略研讨活动和初中教育质量分析,这是每年教研工作的规定动作。每次活动明确研讨主题,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研究改进措施,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方法。从教学角度以分学科开展观摩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教学设计,结合课程标准研讨课堂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研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关注学生情况(参与教学活动,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及沟通合作能力);关注教师发展(教师学科素质及教学方法有效性)。从教学效果的角度集中研讨教学方法,几年来先后组织研讨了朗乡林业局中学的“ACDU”(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运用提升)教学法、乌伊岭区中学的“分科分层、学案导学、先学后教”教学法、西林区第一中学的四步三查教学法(学案自学、对学群学、成果展示、回归目标及课堂上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嘉荫县的五步十环节(温故知新、探究释疑、理解巩固、互相提高、总结归纳)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各校在不断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经过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打造出来的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近三年共开展联片教研18次,有5 625人参与了联片教研活动。联片教研活动是教研员、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和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的大校本教研,并已成为各校校本教研经验交流、成果分享的大平台。

三、以市级学科名师为引领,推动校本教研活动短时高效

为了实现“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教研服务方式,提高教研工作服务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组织了教研员、名师下乡活动。从2010年起,市教育局与市教师进修学院联合下发文件,组织“名师送教、互帮互学、提高质量”送教进班活动。下乡送教到校进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基层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为主,将教学实际与校本教研融为一体,采用教研员讲座、名师示范课、教师互动研讨、结对帮扶等形式。送教活动深入全市21个县(市)区(局),使基层教师都经历从理论到实践、从观摩课堂教学到深度研讨交流的全过程。比如思想品德学科,在西林区域的活动中先观摩西林区第一中学教师栾泽与辛启明分别展示的《唱响自信之歌》(初一)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三)两节公开课,然后由作课教师自评,教研组长、教导主任、业务副校长、外校业务副校长、市级名师评课,市级教研员总评。针对这两节课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最后名师伊春区第五中学教师于为作了《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初三)一课的示范教学。送教进班活动一方面通过当地教师的观摩课教学与反思交流,使教师们认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及问题所在,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市级名师的示范课教学,让教师进一步看到自己与名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有力地调动起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反思热情,有利于带动全市教学质量的提升。送教活动打破了“教研员”和“教师”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者,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研讨者。这种教研模式为教研员、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为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送教下乡、专业引领、名师引路是促进薄弱学校教师快速成长有效途径。

四、以教育教学疑难问题为突破口,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究

校本教研 篇5

——《语文》省编新教材教研活动综述

2006——2007学,是我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全面更新的一年,教材的更新带来了新一轮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带来了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更新。

2007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研主题:立足校本教研,发挥集体智慧,共享集备资源,促进教师成长。在这个教研大主题下,青岛经济职业学校、青岛旅游学校语文教研组主动“招标”,承担全市教研任务。根据学校多年校本教研的经验积累,经济职业学校承担了语文“微格教学”研究课题。所谓微格教学是指“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坚持这种校本培训的方式已经三年了,在这种教研培训中青年教师们的专业成长十分明显。在刘炜主任的指导帮助下,语文组确定了“微格教学”的训练课题——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篇目则采用省编教材第二册讲读课文《哈姆莱特》。在整个教研活动中,首先是全组每人编写一份说课教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独自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编写详细的教案。教案中需要说明该教学技能应用的构想,注明教师的教学行为、时间分配及可能出现的学生学习行为及对策。其次是微格实践——说课展示,这是微格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教学技能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最后是评价反馈,这应该是微格教学中最重要的一步。在教学结束后,全组老师互相评议、集体评议,找出每位教师教学设计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一步修改教案,完善教学设计。这种校本教研形式,使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相结合,使组内每个教师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相互碰撞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特别使每个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与提高。5月31日,在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学术报告厅里,臧传国老师集众人之长,在全市高一语文教师面前出示了《哈姆莱特》“集优课”,向全市高一语文教师汇报语文组的教研成果。

省编语文新教材,以话题组元,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单元引言紧扣话

题,描述新颖,富有诗意;选文题材新颖,时代感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富有职教特色。但是大量新教材的引入同时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备课时缺乏资料,几乎没有现成的材料可以借鉴,更谈不上有课例可以参考。第二册第六单元以“触摸时代的脉搏”为主题,选编了5篇文章,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单元,不仅文章新、视角新,而且涉及领域广泛,信息量大。青岛旅游学校语文教研组高一集备组勇敢接受挑战,选择了这一全新单元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经过全组多次研读文本、讨论确定教法、试讲反复修改,听取了刘炜主任听课后提出的评课意见,根据学生专业和个性特点,于6月6日,在青岛旅游学校Z306演播厅举办了第六单元“触摸时代的脉搏”市级教研活动。此次活动,由江军红老师做单元整体思路发言,李欣老师做《人口》篇说课、刘畅老师开设研究课《现代人的智能》,由金贞爱老师点评,最后由教研室刘炜主任总结发言。整个单元集体备课,以认知知识和培养筛选能力为重点,结合职校特点,设置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升;在方法上注重启发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次活动比较成功地探讨了语文教学如何同职业教育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两所学校的新教材校本教研活动,给全市职校语文教学研究开了个好头。今后的语文教学将不再局限于文本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研究,同时要与学校专业、学生特点相结合,真正落实“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教学理念,使语文教学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学生,使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校本教研的引领 篇6

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活动计划不周详,无的放矢。学校的教研组或备课组都会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制定本学期的计划,绝大多数学校也都进行了检查。只要认真观察,这些计划仅仅是一个工作安排而已,主要就是教学进度的安排,没有具体的目标,没有具体的措施,没有可操作性的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引领学生如何学,如何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进行有效的引领、统筹的安排。而在教育方面尤为欠缺,校本教研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如何教育学生,好像这个就只是“班主任的事情”。在这些方面明显暴露出组长们教育教学理论功底较为欠缺,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他们就只有“靠经验吃饭”,这就必然造成校本教研收效甚微。

组织管理不得力,无动于衷。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在校本教研的时候,普遍都是在打“无准备的仗”。首先是传达学校和年级的一些工作安排,检查本组教师的教案,总结一下上周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其次就是叫中心发言人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大家针对这个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再次就是由教师提出练习册上的哪些题需要研究,大家一起谈一谈,查查资料。最后就是说说下周的教学进度,大家闲聊一会就宣布结束。从程序上讲,工作好像做得很不错,但认真观察其中的效果,笔者不禁会问:这样的校本教研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多大的成效?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引领作用?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到底是如何参与的?对他们的教学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实际上,我们都知道:除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布置之外,中心发言人的设计,基本上是没有人认真听的,谈自己看法的时候也就随便说说,倒是讨论具体习题的时候才有点收获,甚至经常出现活动中“大会小会一起开”的现象。

研究问题不突出,漫无边际。校本教研中研究的氛围不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流于形式的原因就是研究问题不突出,没有具体地研究问题,所以教师也就只能就事论事,漫无边际地谈谈,基本上没有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到底哪些问题值得在校本教研中研究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有:重点如何落实,难点如何突破,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课堂训练如何处理,课后作业如何取舍,对后进生如何辅导,等等。对学生而言主要有:本阶段有哪些学法需要指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巩固和复习,如何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等等。因为研究问题不突出,造成教师在校本教研时就漫无边际的谈论,实效不好。

后续活动不落实,随心所欲。与校本教研的轰轰烈烈相比,后续活动就显得冷冷清清了。很多教师在校本教研之后还是随心所欲地各行其事。那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是否按照教研活动的部署来落实?落实情况如何?作为教研组长或者备课组长是否履行好了自己的职责,做到了心中有数?每周花费了3个小时的校本教研到底对本组教师的发展有多大的作用呢?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呢?特别是本组青年教师,在这个成长的起步阶段,他们收获了多少呢?

检查督促不到位,走马观花。作为学校,对校本教研的检查和督促是保证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有不少学校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来加以约束。但说实话,什么样的检查和督促才能产生效果呢?或是走马观花地看看:是否准时开始、人员是否到齐、是否提前结束,或是检查一下记载表上的记载是否详实、程序是否走到等等,这些能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效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评价体制不健全,点到为止。对校本教研的评价,一直是一个难点,多数学校是没有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的,做得好点的就是通过检查,期末总结一下,再好一点的就是简单地评一下,颁发一个什么优秀教研组的奖状。这些点到为止的做法制约了校本教研的发展,没有达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而有效地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特别是在评价体系上没有明确和引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

对于怎样提升校本教研质量,我们学校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通过他们去引领本组的教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校本教研的引领

科学规划,计划周详。作为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首先要对本学期、本学年、三年的整体校本教研进行科学的规划,包括理论学习、教学进度、教育科研、教师培养、教学改革、学生学法等方面。组长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流程(模式)、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学习习惯的规范等;要根据本组教师的水平与特点,确定理论学习的方向、教育科研的关键、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途径、青年教师培养的重点等。这些规划中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应该采取分层递进的原则,培养青年教师应该从师德和规范开始抓起,教育科研应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认真遵循“小切口、深研究、大效益”的操作思路。

在整体的规划制定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学期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绝不仅仅是工作安排,一定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本组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操作措施。从工作计划的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措施、学生学习习惯如何规范、应该指导学生运用哪些学法、教育科研的重难点和解决办法等,最后才是教学进度,每周的中心发言人。组长只有在每学期开学之初未雨绸缪,校本教研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强化学习,确定方向。在一所学校,担任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的一般都是有经验的骨干教师,而根据教师成长的规律,这些骨干教师也自然进入了职业倦怠期,所以要求组长们加强学习,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就显得非常必要。组长根据本组教师的实际,确定好教师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准备好相应的学习材料,在进行校本教研的时候,首先进行共同学习和探讨。这样的引领式学习,可以激发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师德修养。通过共同学习,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通过共同研讨,可以建立学术争鸣的氛围。组长们可以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如学校下发的《教学参考》、学科专业杂志等。

这些活动的准备和开展都能促使组长们明确校本教研的方向。作为组长,在引领教师学习、反思之前,自己必须先学习、先反思,明确教育教学的重、难点,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困难和解决措施,明确引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向和计划等等。

细化措施,落到实处。作为组长,要解决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师培养、学生辅导等一系列问题,先要细化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就具有可操作性。如:在教学研究上可以采取集体研究与分层研究相结合的操作;课堂训练题和考试题可以采取细目表协作模式;教育科研可以采用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配套的方法;教师培养可以采取“导师、助教”制;学生辅导可以采用“四定”操作程序等等。现就这些措施作简单地阐述。

集体研究与分层研究:因为很多规模较大的学校,一个年级的班级都很多,也分成了几个层次,而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多数都担任了高层次班级的教学工作,他们在校本教研中处于“话语霸权”地位,这样的校本教研对任教低层次班级的教师针对性就不强,甚至还会误导他们,这就要求校本教研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必须开展分层研究。集体研究主要研究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进度等年级教学的统一问题,而分层教研是同一层次的教师针对本层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研讨教学标高、教材的处理、作业和训练的取舍等问题。一般来说,校本教研至少要用一半以上的时间进行分层教研,同时在教师安排上也要让各个教师队伍中都要有“领头羊”,让他们对本层的教学工作负责。

细目表协作模式:课堂训练的效果比学生做作业的效果好,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很多学校所采用的课堂训练题不是随机拼凑就是原题“下载”,质量普遍不高,效果不理想。原因是在校本教研中不受重视,一般就是随便叫位老师找一套题就了事。而细目表协作模式是要求组长或组内骨干教师作为负责人,先根据确定的训练内容制订课堂训练的双向细目表,然后将出题任务分配给每位教师,让他们根据细目表的要求去选择或编写习题,最后由负责人统一定稿。这样可以提升教师的参与热情,减轻他们的工作量,提高课堂训练题的质量,同时也可以通过训练效果反馈教师出题的水平,提升教师的能力。对于不同层次的班级或者期中考试,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配套:教育科研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容易在教育科研中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状况。在校本教研中开展教育科研,组长首先应同大家一起商定本组要开展的课题,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根据组课题选择一个小课题。要让教师学会研究、感受研究、喜欢研究,组长就要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让研究工作制度化,注重研究的过程,应用研究成果,达到“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满意效果。

“导师、助教”制:新老教师结对子是很多学校用来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的手段,也是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途径。但这种培养模式存在严重的“包办婚姻”现象,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选择权,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鉴于青年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每个人的个性特征都比较突出,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代沟”较为明显,教研组长负责下的“导师、助教”制就是一种比较适合的培养模式。首先,学校向全体青年教师公布有资格成为导师的人员名单,在青年教师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在此基础上再让导师进行选择,这就解决了“包办婚姻”的问题。其次,明确了“导师和助教”的职责和学校的管理办法,考核方式等,学校要让青年教师上课之前将教学设计交导师审阅签字以后才能上课,要求青年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制度,提倡转移多师。再次,让部分教育教学效果不好的青年教师只担任其导师的助教,在业务素质达到学校要求以后才能上讲台。经过这样的改革,许多青年教师感到:这种形式让他们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效果比较好。同时很多导师也从这个活动中感受到了“后生可畏”,“迫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定”的学生辅导模式:教师辅导学生时,各教研组或备课组应该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的“四定”辅导工作。每学期伊始,组长应该根据学校和年级的要求,确定辅导对象、安排好辅导人员和地点,明确辅导的内容,同时对教师的辅导工作进行相关的检查和督促。这样才能提升辅导的实际效果。

系统管理,注重帮扶。对校本教研的管理涉及到三个方面:学校、年级和组长。在这三者中,组长最为关键。根据校本教研的特点,组长应该实行“菜单式”管理模式,年级应该采用“插入式”管理模式,学校应该采用“引领式”管理模式,在管理中要注重帮扶,达到和谐共进的目的。下面就这几种模式进行简单的阐述。

“菜单式”管理模式: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组长应该制定每次活动“预案”,即确定每次活动的程序和大致内容,特别要明确校本教研中要研讨的内容和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提前将活动要求告之每位教师。这样就能解决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无动于衷,研究问题漫无边际的情况。

“插入式”管理模式:对校本教研细化管理,特别是工作安排是通过年级进行的,但年级很大程度上局限在了事务性管理的层面,对于校本教研的实际效果知之甚少。为了提高年级对校本教研的管理,可采用“插入式”管理模式。年级组织成立校本教研督导组,深入各个组的校本教研活动,了解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并及时将意见反馈到年级。同时,这个督导组可由年级的教学骨干和教研组长组成,既是监督,又是学习,达到年级校本教研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引领式”管理模式:对于校本教研而言,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引领校本教研的方向,可以从制度建设和评价方面来达到引领的目的。如:制定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常规》《校本教研的考核规定》《教育科研考核和奖励办法》《青年教师成长规划》《教师发展规划》《优秀教研组考核评选办法》等。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具体的活动来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如:校本教研的示范和观摩活动,校本教研的研讨活动,优秀教研组长的汇报活动,先进教研组表彰活动等等。

过程引领,科学评价。因为校本教研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开展的工作,所以重视过程比重视结果更为重要。无论是组长、年级还是学校,都要注意校本教研的过程,注重对过程的监控和引领,同时应注重评价,以评促实效,而在校本教研的评价上要注意科学性。组长的评价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引领教师的发展;年级应该以奖优罚劣为主,引领各组和谐发展;学校应该以科学考评、树立典型为主,引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过程的引领要以活动为载体,组内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研讨活动。让大家就“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如何管理班集体”“如何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等专题进行研讨,也可以开展优秀教师经验介绍会,青年教师成长畅想等主题活动。年级可以利用教师大会、教研组长会、质量分析会等机会通报各组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表彰优秀教研组,同时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考评细则,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学校在考评教研组时要实行适度的捆绑,如年级的教学成绩捆绑到年级的每位教师,各学科的成绩捆绑到该学科的每位教师。同时实行民主测评,科任教师由学生进行测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由组员测评,年级领导由年级教师测评等,并将测评结果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在考评的基础上,学校应该树立校本教研的先进典型,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引领校本教研的蓬勃发展。

校本教研的关键在于“研”,组长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年级和学校的引领必不可少。要让校本教研真正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只有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下实招,才能见到实效。

校本教研 篇7

本栏目主持人:郎冠明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大趋势之下, 我不想寻找那些“以身试法”的先行者, 也不想寻找那些激流勇进的弄潮儿。而是寻找潜心教学教研的践行者;寻找普通教者身边发生的“教学寓言”;寻找有益于教师教学及专业发展的资源或者工具;寻找教育博客世界里, 执着于教学感悟、反思, 默默探索、找寻教学真谛的“苦行僧”;寻找这个时代中, 信息技术教育领域, 坚强的小人物和那些以黎明前夜作为狂欢夜, 在狂欢夜中认真舞动的“舞者”!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 你在其间, 独一无二, 不可或缺, 让我们同行!

创办于1957年的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区实验小学 (简称伍家实小) , 校园环境优美, 文化氛围浓郁, 教师队伍素质高、研究能力强。作为湖北省首批校本研究实验学校, 他们于2004年开始了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 形成了崇尚研究、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教研文化, 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

●建立制度——激发网络研究热情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 伍家实小先后制定了《伍家区实验小学网络教研管理办法》、《伍家区实验小学网络教研评估细则》、《博客评优制度》、《网络教研版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对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时间与质量都作出了具体要求。学校每年按照相关制度对做出成绩的教研小组和教师个人给予奖励。

同时, 伍家实小强化了对校本教研网的管理。一是强化网站管理责任制, 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领导。网站的日常维护、管理由学校教科室和微机室统一负责 (设网站管理员和信息管理员各一名, 负责硬件及软件建设) 。二是版主管理规范化, 版主通过申报考核后由教科室聘任, 并且每学期末要接受工作考核。三是评价机制快捷有效, 学校每学期开展教师博客评优活动, 教师博客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教学工作和教研组的考核项目中。四是实行教研组博客链接制, 即以教研组为单位, 以教研组长为中心, 聚成团队教研博客群。此外, 学校实行教科研周快报制, 即每周公告各教研组上传日志篇数、发帖人数。这些数据将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的重要依据。在制度规范下, 教师从起初为团队荣誉而战的被动转向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而战的主动, 对教育博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一位年轻的教师曾动情地说:“博客让阅读与写作成为我的生活主题, 行走在博客里, 我自由书写、深刻反思, 尽情与同伴分享经验与情感。我们的职业生命也因这种反思和交流获得了更多意义。”

●精心架构网络教研平台

校内交流平台以学校校本教研网站为支撑, 设有“专家引领”、“电子刊物”、“案例研究”、“教研沙龙”、“教师博客”五大栏目 (http://www.wjsyxx.com/News/Default.asp?cataid=0003) 。

其中, “专家引领”下设“名师课堂”和“专家讲座”, 聚集了有助于解决一线教师教学问题的优秀实践及理论资源, 可以实现隐性引领。“案例研究”汇集了各教研组开展案例研究的详尽资料, 包括丰富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教研沙龙”是最活跃、交互性最强的一个板块, 下设“公告栏”、“在线交流”、“读书沙龙”、“学科教研”、“班主任研究室”栏目, 是教师发表观点、反思自我、碰撞思想、分享经验的广阔舞台。

学科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教学资源的筛选、聚合, 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网上集体备课, 定期发布研究主题, 组织、引领教师在网下和网上开展实践与研究。如数学教研组长余老师开学初围绕备课的话题, 在网上向大家推荐了《备课的四种境界》, 让大家试着对号入座, 看自己身处“点”、“线”、“面”、“体”中的哪一种境界。数学教师纷纷跟帖反思自己的课: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平时备课过程中, 更多的时候只是备了“点”, 偶尔会注意“线”, 根本没有达到“面”的境界, 更不用说“体”了;有的说对照四种境界, 才惊喜地发现自己平时的做法是正确的。在反思的基础上, 大家迫不及待地围绕“备课达到‘体’的途径与方法”展开讨论。在一番深度讨论后, 教研组长整理归纳出了备好课的六大方法, 放在网上和大家共享。这次交流有效提升了许多数学教师备课效率。

●科学的研修形式——确保网络研究实效

1. 网上自修

学校倡导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 了解教育家的事迹和课程改革的理念, 探讨典型课例等。主要通过校本教研网中的“专家引领”中的实践及理论资源, 引领教师走近专家。例如, 向窦桂梅、于永正、支玉恒、王嵩舟等名师学习课堂教学, 向余文森、叶平、谈松华等专家学习教育教学先进理论。

目前, 伍家实小有许多教师通过网络与专家远程互动, 如一位语文老师听了支玉恒老师的课以后, 在网络上写下了一篇听后感。正是这篇听后感, 使他有幸结识了这位闻名全国的语文名师。支老师从“网上”走到“网下”, 不远千里飞到宜昌, 前往伍家实小为全体语文老师上示范课进行专业引领的事情, 成就了一段网络教研的佳话。

2. 网上研课

伍家实小充分利用网络, 进行公开课预报、优质课推荐、课件推荐等活动。各学科组每周都提前将公开课的安排 (主讲人、内容、时间、地点等) 在网上公示, 活动分五步:备课→网上发布教案→网上评备课 (教师质疑、建议, 备课教师答疑、优化方案) →讲课→评课 (网上评课及反思) 。

伍家实小年轻的梁老师为了在“我最满意的课”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赛前把自己的教案设计上传到网上征求同行的意见, 当晚20多位教师跟帖, 一直讨论到凌晨。梁老师综合了同伴的意见之后修改了教案设计, 又发布到网上, 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 她充满信心地走进赛场,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引发广泛的讨论, 评委组将她的课堂实录及评委意见整理发布网上, 倡导大家网上评课。教师们各抒己见, 充分肯定了本课的可取之处, 也有一些教师指出了她的不足, 并提出了改进意见。面对同伴无私热情的帮助, 梁老师非常感动, 她说:“以前上课我最多请教同组教师, 但是网络使我得到了如此广泛的帮助, 这大大缩短了我通向成功的道路。”

3. 案 (课) 例研究

为了促使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真正达到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伍家实小在校本教研网上开辟了“案例研究”专栏, 并针对“语文课堂提问策略”、“体育教学中的科学分组”、“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有效性”等专题在网上开展了案例研究。通过网上案例征集、视频案例再现、网上专题研讨, 拓展了案例研究的时空, 提高了案例研究的实效。

2006年初, 伍家实小依托湖北省校本研究总课题组开发的案例研究模板, 将各组开展案例研究的所有资料编制成了视频案例, 形成了学校的网上案例资源库。网上的每一个教学案例, 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校本研修专题网站, 它可以凭借网络的特点和优势, 实现网下的校本教研走向网上的校际教研从而走向网上研修共同体。

4. 资源开发

伍家实小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 提倡教师利用网络技术, 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并依托网络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达到资源共享。如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 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 组织教师开发了“三峡工程”、“货币天地”、“绿色生活在我身边”、“篮球公园”等专题网站, 为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主题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载体。这些专题网站的有效开发与实施形成了伍家实小校本课程的品牌。

5. 网络教学研究

为了确保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伍家实小探索出了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 这为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课程, 提供了较为成熟地可供借鉴的基本操作程序与方法。伍家实小在此基础上撰写的《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流程的研究》成果报告获得湖北省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研究成果一等奖。

●网络教研的收获与反思

1. 网络教研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网络教研帮助教师彻底摆脱了独学无友的学习状态和狭隘封闭的工作状态, 教师利用博客的功能, 记录和发布个人的教学感悟、生活故事、思想历程以及精选和积累的信息资源, 建立起了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网络教研使学习与反思成为教师的习惯, 使得教师在享受参与专业研究乐趣的同时, 也通过网络平台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家园。

2. 网络教研放大了校本教研效益

网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教研天地, 教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全国各地的教研。它拓展了校本研究的时空界限, 整合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力量, 形成了研究合力, 放大了教育教学资源效益, 有效促进了教研的紧密结合, 切实解决了许多教学问题,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 网络教研催生了新型教研文化

网络教研中博客的广泛运用, 是主体思想的自由表达, 是集体智慧的共同尽享。网络教研使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 从而产生新的教研文化, 即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新文化。

县区教研室如何抓好校本教研 篇8

一、大课题带动策略

大课题指县及其以上各级课题。新课改以来, 我县教研室根据自身工作职责和全县教育科研实际, 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为历史使命, 站在改革的前沿, 思考如何促进学校发展和如何为学校发展注入“含金量”的问题, 最终确定了以“大”课题研究带动、促进全县教育科研工作大小课题、各层教研整体发展、并驾齐驱的校本教研新思路。

1. 建章立制。

我们首先参考相关资料和其他区县经验, 结合我县大部分学校是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巫山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巫山县教育科研管理手册》、《巫山县教育科研评价意见》、《巫山县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及个人评选奖励办法》、《巫山县课题申报操作要求》等规章制度, 力争以最短的时间走上规范的教育科研之路。

2. 申报立项。

我们抓紧筹备、组织县级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 深入学校广泛调研,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归纳分析, 理出了切合我县实际的50个导向课题供学校参考、选择、申报, 这些课题主要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学校发展、学法研究、教育管理等几类。在经过精心准备、广泛宣传并待时机基本成熟之后, 学校开始申报课题立项。在全县完全中小学不足一百所的贫困农村县, 首次收到申报课题136项, 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这种来之不易的可喜局面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也使我们认识到须认真保护学校的课题意识和申报积极性。我们及时对全部申报课题逐项进行细致评审, 包括课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 是否基于学校和教师的真实情况, 课题的大小及其与该校课题研究实力是否匹配等, 就此写出详细的评审意见, 并指导学校根据评审意见修改或调整课题内容, 修改成熟即予以立项。

3. 课题管理。

我们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 对课题研究实施严格的过程管理。一是培训与观摩相结合原则:由县教研室骨干教研员或者县教育科研骨干教师, 每学期对课题主持人进行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课题研究专题培训, 并在课题研究已具一定专业水准的学校开现场会, 进行现场观摩;二是检查与指导相结合原则:我们对全县立项的课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指导和检查, 防止立项而不研究, 并促进学校逐步懂方法、会研究;三是反馈与咨询相结合原则:我们要求学校每月报送一次研究过程资料, 了解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如果有必须到学校临床诊断的问题, 我们则尽量满足学校要求, 协助解决。

4. 结题工作。

课题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改进实践、发展教师、提升学校。经过酝酿, 我们认为结题工作既不能挫伤学校的积极性, 又必须维护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于是我们采取了按时结题与延期结题并重的结题方式。经过会议评审和通讯评审, 如期实现研究目标按时结题的大约百分之五十;对未能按时结题的, 则由评审组提出具体的再研究意见, 但是, 一般要根据实际情况延期三个月或六个月才能结题。

我们的“大”课题带动策略,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营造了研究氛围。在研究过程之中, 许多老师常常为解决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解决问题中的一些具体办法而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甚至发生激烈的观念碰撞。这种氛围就是我们所期盼的“优质”成果。二是使老师们树立了研究意识。通过课题研究, 不少老师树立了研究意识, 这是质的飞跃, 是最大的成果。比如对教材中某一个具体的内容, 不少老师有了“编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内容”、“这个内容能够发挥哪些育人功能”、“为什么要把这个内容设置在这个地方而不设置在别的地方”、“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呈现而不以别的方式呈现”等思考, 而这些思考正是教师专业研究思想的体现。三是推动了校本教研。通过几年的大课题推动, 多内容、多形式、多层级、多角度、多主体的校本研究逐渐蓬勃开展起来。

二、小课题深做策略

小课题即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具体的、真实而又有一定价值的小问题, 如果在校内立项, 则称校级课题 (实践中也有少量小课题是来源于大课题的层层分解) 。小课题的研究主体是提问者自己, 它的直接价值取向是改进实践, 而不是发现规律。

1. 为什么要做小课题研究。

“大”课题涉及的学校虽然不少, 但涉及到的教师所占的比例不可能很大。因为大课题要求高, 形式规范, 程序较多, 文字丰富, 这些都不太适合中小学教师工作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的实际。而且在大课题实施当中, 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学校华而不实、过程空虚、贪大求全、甚至弄虚作假等问题。作为县级教研机构, 有责任以科学和智慧的态度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为了让更多的教师都能够来做课题研究, 同时有效解决大课题研究中滋生的问题, 经过深入思考和慎重论证, 我们提出了小课题深做策略。

2. 怎样做小课题研究。

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即首先是发现并提出实践中的问题, 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方案, 再将方案用行动去进行实践验证, 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程序比较简洁, 老师们容易理解和操作。在初学小课题研究时, 前两个步骤可以是隐性的, 即存在于问题主体者的心中, 第三个步骤也可以“默默”地独立进行, 只是第四个步骤即“结论” (比研究报告短小朴素的论文) 应该用文字呈现出来, 这样既可促使自己的思维与研究水平不断增强, 也可成果共享。但是, 随着“研龄”的增长和研究的深化, 主研人应该逐步学会把整个研究过程用文字描述出来, 即把“问题”和“假设”写成研究方案, 把“验证”和“结论”写成研究报告, 但文字必须体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 说自己的、简单的、有依据的、真实的话, 空话、假话、套话不说。

3. 对小课题研究的管理。

(1) 立项管理。多数学校认为只有大课题才用得着立项, 小课题没必要立项, 而实践告诉我们, 忽视这个环节“规范”的小课题研究就迈不开步, 很难走上“正”道, 研究也难以落到实处。所以不管是一个人研究的课题或几个人合作研究的课题, 学校都必须郑重其事、像模像样地按程序履行立项手续。 (2) 准确选题。我们要求学校所审查立项的教师申报的小课题必须源于真实问题。即一定是生成于教师自己实践中的问题;一定要适合教师的专业个性、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问题大小必须适合教师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研究才可能深入有效;问题必须有研究的价值。总之, 通过该问题的研究能够改进工作。 (3) 强化研究过程。我们要求学校要特别注重过程管理, 制定了《巫山县学校小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办法》、《巫山县学校小课题研究资料搜集与整理要求》, 并利用一切下校的机会指导学校进行过程管理。 (4) 注重对成果的实践性鉴定。对成果的鉴定, 我们要求学校将论文与实践进行对照, 即认真考察、研究课题研究者通过小课题研究是否真的转变了教学行为, 是否优化了教学实践。

在教研室的宣传、发动、组织、引领、指导、管理下, 我县的小课题研究呈欣欣向荣之势。

三、常规研究夯实策略

如果说大课题研究是少数老师可以做的, 小课题研究是多数老师可以做的, 那么常规研究就是每一个老师都可以而且应该做的。所谓常规研究, 简单地说就是没必要上升到课题“高度”的研究, 它的主要研究形式是思考, 价值取向依然是改进实践和提升专业素养。其静态的成果形式是多样化的, 比如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日记、课例分析、说课材料、讲座稿件、评课文字等。其实教师就生活在常规研究之中, 如果能够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 那么其专业成长的速度将会更快。我们除了经常深入学校对常规教研进行督导以外, 还在县级这个层面重点, 用以下一些活动夯实常规校本教研。

1. 每学期一次教研活动月。

我们规定每年的三月和十月是全县教研活动月, 以此推动、深化全县常规教研的开展。每次教研月我们都先制定切合我县实际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活动方案, 学校再根据我们的方案, 结合实际制定本校的操作细则。随着教研月长效机制的形成, 全县常规教研水平也随之逐步提升。

2. 教材、教法、研究培训。

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由全县骨干教师代表参加的教材、教法、研究培训, 县级培训以后, 再由参培教师返校进行全员培训。培训主题是怎样研究教材、怎样研究教法、怎样搞教学研究。培训注重对案例的剖析, 讲求实在, 追求实效。这种培训对县教研员自身专业要求较高, 所以我们要求教研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研究能力, 不断收获研究成果, 否则, 这样的培训就不能实现专业引领, 也不能令教师信服。

3. 集中命题辅导。

县教研室逐步下放命题权, 以此促使学校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我们认为, 任何情况下, 钻研教材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每学期期末的调研测试之前, 我们都分学科对命题教师进行培训, 结合教材对命题要求、方法、技巧作从理论到实践的讲解。调研考试结束后, 再由教研室组织命题交流会, 命题人员和学校教导主任全部参加。结合考试情况, 对每一套试卷都进行评价, 以课标要求和教材重点为基准, 剖析其优缺点, 进行命题再辅导, 促进全县钻研教材之风的形成。

4. 赛课送课。

一切教学研究和改革, 最后都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得到印证和落实。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每个学科每年组织一次县级赛课。县级选手由学校、学区逐层选拔推荐出来, 这使每年的赛课就达到了教师人人参与、全面推动校本教研的效果。所产生的优秀选手和优质课我们都视为珍贵的资源, 每次县级赛课结束后, 都

教学实践札记

由教研室组织、学科教研员负责, 带领优秀选手将获奖优质课送到有特别需求的或者相对薄弱的片区和学校, 并进行说课、评课交流。

5. 优秀论文评选。

论文撰写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也是常规教研的推动力量和提升手段。“真实”、“有用”是我们评选论文的第一标准, 所以时常有教学反思、课例剖析等文章获得好的等级。优秀论文评出来以后, 我们再遴选其精华编辑成册发放到各校。老师们对这些源自于身边的“土”成果倍感亲切, 而这“亲切”本身就是成果发挥作用的必然保证。

无论是大课题、小课题还是常规研究, 其意义与价值是等同的。现在, 我们的三级助推策略已产生了显著效果, 使我县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教育内涵不断深化, 实践效果不断优化, 教师素养不断提升。

未曾考虑到, 而在课堂上突然闪现出灵感的火花, 等等。这些

摘要:校本教研不仅是学校的工作, 也是县教研室的职责。我们经过长期探索实践, 总结出大课题带动、小课题深做、常规教研夯实的三级助推策略, 并继续实践着, 不断发展着。

校本教研 篇9

关键词:农村学校,名师录像,校本教研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各校对校本教研都越来越重视。不论城市农村,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了校本教研,主要的形式是上校内公开课。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许多农村学校都觉得这样的校内公开课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不大。

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水平杰出的教师较少,大家水平差不多,听来听去也听不出什么“花头”,用农村的俗语来说,就是“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二是很难请到专家来指导, 一方面专家数量有限,这么多学校很难都照顾过来,另一方面许多农村学校也经费有限,如果要专家经常参与,经费上不允许。

现在虽然实行的城乡教育共同体,但城区学校的教师也不可能都参与到农村学校每周的校本研究中来,毕竟城区学校的教师也有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要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一方面是要“请进来”,但更重要的是“自力更生”,靠自己。

学校通过网上购买账号,得到了数百个各学科的名师课堂录像,拜“名师录像课”为师,采用“对照课”“摹课”“专项研究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校本教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常规武器———名师对照课

所谓的名师对照课就是教师在学校提供的“名师录像课”范围内,选一堂课,事先不看名师的录像课,教师上完课后,再看名师的录像,将自己的课与名师的课进行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如,一教师选了数学特级教师钱金铎执教过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是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事先没看钱老师的录像,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上了一堂较为成功的课。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是: “为了不过分逊色于钱老师,我在备课时充分借鉴了别人的经验, 广泛收集材料,对每一个环节设计出具体方案,确保万无一失。”这样的课,如果不是通过名师对照课的形式,我们已经发现不了多少问题,评课也评不出什么东西,这样的校本教研对教师的帮助也就不大。

但通过名师对照课的形式,就能发现很多问题。这位教师自己也说:“可就是这设计大同小异的两节课,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上出来的效果却完全不同,特别是在细节的处理上,明显存在着差别。”她通过“新课教学设计的对比、意外事件处理的对比、练习设计的对比、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对比、教师教态和语言的对比、总体情况的对比”六大方面的对比,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为什么名师对照课这种校本教研形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究其原因,学习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普通的校本教研知识是从人传递到人,名师对照课这种教研形式知识是从物(名师录像)传递到人。如下图:

名师对照课形式的校本教研,相当于每次校本教研都有名师、特级教师参与,效果当然不一样。

二、新手武器———摹课

摹课的“摹”,是临摹的意思。所谓的摹课,就是教师选取一堂名师录像课或一堂课的一个片段,不上课,而是把名师所讲的话, 包括语气、语调、教态等完全模仿出来,就像临字帖一样,把名师的上课情况完全再现出来。我们常说,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特别是课堂教学语言的语气、语调、教态等方面是一门艺术,众所周知,学习艺术都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或者是音乐。一般教师对这方面的掌握是通过一次次的听课、上课,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慢慢地形成的,现在我们通过“摹课”这种形式,进行专题式的训练,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说名师对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个全面提高,那摹课就是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语气、语调、语速、教态等表面的外在的东西。通过摹课,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教态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快速的提高。摹课一般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背课。就是把某一堂名师录像课(或片段)中教师的语言背出来;第二步,在完全把名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背出来的基础上,模仿名师的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模仿名师的教态。

一开始,教师觉得要把课“背”出来很难,又要模仿语气、语调等,感觉很不好意思,但通过实实在在的摹课后,他们发现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如,一教师选取了特级教师窦桂梅《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录像进行摹课,通过多次的背诵、模仿,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教态等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深有感触地写了一篇论文《如何让课堂教学语言通“电”带“磁”》。又如,一教师选取了特级教师崔云宏执教的《一夜工作》来进行摹课,通过反复的练习,克服了不好意思等心理,终于把课讲得惟妙惟肖。她深有感触地说:“教师肢体僵硬,缺乏热情,难以感染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自己必须是热情洋溢的。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就是本人却经常没有做到这点。学生在‘冷空气’的包围中,又怎能‘热情似火’呢?”

三、进阶武器———专项研究课

一些业务成熟的骨干教师可以进行利用名师录像的教研形式———专项研究课。所谓的专项研究课就是教师利用名师录像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专项问题进行研究。如,对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研究,就可以通过检索若干个名师录像,把这些录像中的课堂导入进行研究,归纳整理,得出共性,总结出规律方法。

有位哲人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就是分解。要把各项课堂教学知识总结出来,必须先把课堂教学知识进行分解。通过请教专家和查阅有关文献我们把课堂教学知识分成三大块:课堂教学设计所需的知识、课堂生成时所需的知识、课堂语言所需知识,在这三大块的基础上再进行细分。具体如下图:

当然,课堂教学知识还可以细分下去,但也不宜分解过细,分解得过细反而对知识显化产生干扰。所以我们经过实践,最终把课堂教学知识分解成图中所示的这十二个细目。

在进行专项研究课时,我们采取了以下两个策略:

1.兴趣导向

所谓兴趣导向,就是在课堂教学专项知识总结归纳时,哪一位或几位教师对哪项知识比较有兴趣,就让这一位或几位教师完成这项知识的总结归纳。这样做,教师能愉快地完成专项知识的总结归纳,并有较高的质量。

2.弱点导向

所谓弱点导向,就是在课堂教学专项知识总结归纳时,哪一位或几位教师对哪项知识在课堂教学时表现得比较薄弱,就让这一位或几位教师完成这项知识的总结归纳。知识总结归纳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这样让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一方面教师会比较有动力,另一方面能较快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漫谈校本教研 篇10

一、校本教研活动培训的形式

1. 业务学习——教育教研的源头活水。

学习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源头活水。学校一定要把组织教师进行业务理论学习的工作放在首位,确定集体学习的时间,一周定一个主题,由校领导、教研员或教学骨干等主持学习。此外学校还要为教师订购了教学杂志,让教师在课余的时间中进行学习和参考,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在物质、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要求教师的理论学习与资料收集相结合,外出学习与校内汇报相结合。倡导向书本、向同组教师、向专家学习。派出参加各级培训的教师,回校后都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给全校教师作汇报讲座。这样及时地将学习所得向全体教师辐射,使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集体备课——同伴互助的快捷桥梁。

集体备课为同伴互助搭建了快捷的桥梁。根据各学期初制定的教研工作计划,每周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一次。由组长负责,邀集全年段教师共同参与。针对选定的课题,一周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发表备课的方案和思路,然后由大家集体研究讨论、交流发言,使教师在观念上达成共识,不断地完善本周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并记录备课过程。通过学习,使教师明确了课标与教材和实施计划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活动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新老教师之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局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3. 师徒结对——共同成长的有效策略。

师徒结对活动是促进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有效策略。学员和师傅共同研究同一课题,互相之间听课每月不少于4节,共同参与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反思、改进、再上课等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建立帮扶档案,记录被帮扶教师成长的过程。这样发挥老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作用,用他们的经验、能力和智慧来培养学校的青年教师,提高他们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以及课堂教学能力,使他们尽快地成为学校教育骨干和中坚力量。

4. 教学常规——校本教研的第一资源。

教学常规是校本教研的现有资源,是规范教师教学过程、加强教师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是检验校本教研效果的重要体现。要求各位教师认真备课,科学、合理、规范地撰写教案;能采用新的理念、上好每一节课,能实现三维目标;能及时仔细地批改和订正作业,以鼓励性的语言给予评价和评估并能做好二次订正工作;能积极参与听课和评课;能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写好读书笔记和教学随笔,记录读书所得、记录工作中的喜与忧、得与失、成功与失败、经验与不足;不定期提供典型个案、上研讨课、提供研究的问题等;做好学生的出勤记录、家访记录、班队活动记录等。在检查中要密切关注教师教学常规落实中的整个过程,使常规管理更趋科学化、规范化,为课题研究积累资源、提供第一手材料。

二、校本教研活动研究的内容

1. 专题研讨。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惑。因此,我校要求各年段教研组长通过对教师反映的教学问题进行筛选和提取,选择一个专题给大家一段时间的准备,让大家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搜集材料,撰写发言稿件,而后择日进行集体讨论、诊断与分析。研讨中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使问题得到解决,使困惑得到剖析。

2. 教学沙龙。

教学沙龙活动相对于专题研讨来说,比较大型且分学科进行。学校组织各学科教研员和教研组长拟定一个学术研讨主题,由学校的教导主任、教研员、市级区级骨干教师负责作专题讲座,参加的人是学校的领导和各科的所有教师,人数较多,场面较大,气氛轻松活跃。其过程有主持人、主讲人、主持词、主题词、过渡词、有台上台下互提问题进行互动解答,使沙龙活动达到一个高潮,让教师在良好的氛围中,自由无拘束的得以成长。这样的教研沙龙活动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也使教师乐于接受,易于实行,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达到更大更好的效果。其活动过程也都有专人的记录、拍照、录像,文字材料都打印装订归档。

3. 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的分析可以促进课改深入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促进科研成果交流共享。学校要经常以组为单位开展典型的教学案例研究和分析,由一个案例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引发教师的关注与思考、组织教师进行讨论与交流,然后提供一些诊断分析的方法作为参考意见。这样,以案例作为切人点,在教学情景中有利于充分暴露教学问题,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思考讨论,让教师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深入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积撰写教学案例分析小论文,参加区级以上的论文评比。

4.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研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导向和指导作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学校领导及广大教职工都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的课题分学校课题和教研组课题两种。学校在课题研究方面,要求教师积极参加专题研讨、教学沙龙、案例分析外,还要求每位教师一学年围绕课题开一次公开课,并进行说课、反思、评课,写一篇针对课题研究的教学论文,用来体现课题研究的成果,并推荐参赛或投稿。通过课题研究中的一系列活动,促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大大的提高。

5. 教学观摩。

课堂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因此学校要求每学期各语数教研组,都要推选一个教师上一节研究课。采用“五步研究法”,即“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再上课”等五个步骤进行研究。此外学校还积极参加省、市、区及片区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和开展学校教学开放日活动,为教师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以及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并以此来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

校本教研 篇11

一、制度确认:铺陈“适应性”校本教研的实施规程

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制定有本校的校本教研制度,都能拿出文本性的材料。但是就制度本身和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本教研的开展和活动的成效。例如,有许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只向教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工作要求:固定时间理论学习,参加听课评课活动,撰写反思、读书笔记、案例等。毫无疑问,这些要求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缺乏过程的监控和对结果的反馈,教师就习以为常地将此作为任务完成,就会对教研活动缺乏责任心,教研活动走过场、走形式。还有些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非常笼统、抽象,只作方向性的要求,缺乏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和操作的具体策略,执行制度的过程中随意性很强,这样就导致了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对教师的吸引力都比较差。

制度确认是实施校本教研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提高校本教研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应不断完善和细化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

1.在制定制度时,制度本身要有明确具体的操作性。同时,为了增强制度的执行力,还要对制度进行细化和具体化。首先,每个专题研讨都要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作出明确回答,还要有相应的操作策略。其次,每个专题研讨都要按照既定步骤进行,即自我学习、经验共享、形成共识、指导实践。显然这样的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对教师群体研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可操作性强,也便于执行,在某种程度上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制定了共同遵守的规则,为教师做好教研准备提供了支持和依据。

2.在执行制度时,要重视过程的监控和结果的反馈。校本教研与传统的教研活动相比,其功能更突出强调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而教研活动要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让所有教师有效参与教研活动。因此,除了教师要掌握参与教研活动的策略与技能以外,关键是要调动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让教师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展示自己的实践智慧,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加强对校本教研活动过程的监控和结果的评价反馈。

实践证明,对校本教研活动过程的有效监控和对结果的反馈,可以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能促进教师主动承担在教研活动中的责任,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长此以往,这样的教研活动无疑会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领导垂范:发挥“适应性”校本教研的榜样引领

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肯定离不开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规范,而校长的垂范作用无疑是校本教研健康、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则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校长应该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念,坚持理论学习,对校本教研的本质、特点要有深刻的理解。其次,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握好校本教研的方向,要认识到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高低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快慢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再次,校长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增强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对教师的影响力。校本教研中,要以当前创建和谐校园为契机,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全身心、高质量地当好校本教研活动的带头人。最后,正确把握对校本教研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和教师的主体作用,使校本教研活动落到实处,成为课程改革和学校内涵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三、教师参与:激发“适应性”校本教研的主体力量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活动是自下而上的,是针对教学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教师在研究和被研究中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因此,校本教研活动中充分激发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

校本教研直接的受益者是教师本身,教师的积极主动的个性化教研就来自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教师自身发展内在的必然需求和最佳途径之一。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激发教师的主体作用:一是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等进行审视和分析,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才能得以真正的落实。二是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指依靠教师的团体力量,互相切磋、扬长避短、凝聚集体的智慧,克服个人经验的局限,切实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成长。三是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指各层次的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介入。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长期重视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具有广博的教育理论,在参与新课程过程中,迫切需要对自己的理论进行实践检验,而第一线的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迫切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引领,这就形成平等交流、共同成长、互补互益的专业支持。

四、研究砥砺:活化“适应性”校本教研的载体效应

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强调的是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果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就为校本教研找到了有效的载体,而且也解决了当前许多学校中存在的课题与教学实际脱节的问题,真正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在实际的研究中,课题选择是校本教研模式的关键,它对整个教研活动起着定向作用。“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影响着教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等。所以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倡导以教科研课题作为教研的内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开展学习和课题研究活动。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讨论结合。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在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校本教研模式初探 篇12

一、以课堂为载体, 研究教与学的方法、手段、策略、艺术等

为了更好地开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 我们组建了高中学科校本教研联合教研组。并提出了“五段式”校本教研模式, 分别在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九门学科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五段式”校本教研具体模式是:集体备课→代表上课→反思调整→再次上课→反复提炼。

1、集体备课。

在教研组开展“三定四备”活动, 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充分调动集体智慧, 提出教学设计、教学方案, 群策群力, 资源共享, 利益均沾。老师们对此十分满意, 激情高涨。

2、代表上课。

对充满集体智慧的教学设计开展实践活动。首先让大家公认的学科骨干上研究课、示范课, 学校分管领导和全体课题参研教师全到场观摩。

3、反思调整。

所有听课者对课堂教学进行点评, 哪些值得改进, 并提出改进建议。然后留给上课者和教研组教师一定的“同伴互助”时间, 调整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方法、手段、策略等。

4、再次上课。按照调整后的教学设计方案, 在同一年级的另一个班级再次实践, 提供研究的素材。

5、反复提炼。

第二次反思需要提出哪些较为成功?为什么?哪些还需要改进?为什么?并抽象概括出值得借鉴的教学经验。

三年来, 通过“五段式”校本教研的全程跟踪研究, 我们发现了一个学科的共性现象, 就是第二次课都比第一次课产生了质的飞跃。各学科的第一次课教学效果虽然程度不同、却都存在较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究其原因:

(1) 本校教师“同伴互助”, 但教学方案整体上都只靠原有教学经验来设计, 尚缺乏“专业引领”。课堂教学中的教法、学法, 知识的呈现形式等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考虑如何教的层面过多, 而考虑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的层面较少, 老师往往怕学生出“错”, 不敢让学生出“错”, 不会运用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的教学策略等等。

(2) 第二次课的教学, 经过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的过程, 加上有校长及教师进一步的“同伴互助”, 渗透了“专业引领”和“集体反思”环节, 加之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素养, 普遍比第一次课有了质的飞跃, 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普遍表现为教学策略运用恰当, 教学的切入点恰当, 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引领, 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评价贯穿于课堂始终, 注意评价策略的运用等。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强化思维习惯训练等素质教育的思想。

二、同一班级的教师集体研究育人的方法、手段、机智等。

育人是校本教研的另一主要内容。教书贵在育人。每个班级都有发展程度不同的学生, 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需要集体的力量并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 并需要不断地坚持下去, 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 育人更需要教师们和专业的思想工作者共同参与, 研究怎样育人, 设计出育人的方案, 逐步实施, 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校高二年级六班上学期转学来一位学生A, A在课堂上从不主动发言, 课下总是独来独往, 经常一个人发呆。班主任老师发现这种现象后就和课题组老师们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解读A, 再提出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 逐步实施。一个多学期过去了, 学生A同以往大不一样了, 爱发言、爱参与, 写文章还获得奖励……学生A的转变与老师们抓住问题, 不断研究、实践、反思, 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切入点是分不开的。

三、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 还有意识地研究如何通过校本教

研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 学习研究的方法、手段、策略, 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研, 是学科内几个教师经验的交流, 是学校的规定, 教师表现为被动地进行教研。为此, 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 我们树立“问题即科研”的观念, 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学习研究的知识, 掌握研究的技能,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课堂教学评课的方法, 能够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分析, 找准教育教学过程中问题所在;我们从西师请来的博导洪教授对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方法就很值得教师们认真学习并领会。

四、校本教研过程中, 还研究学校自身的历史, 研究教职工,

研究生源状况, 研究制度建设, 研究目标任务, 不断丰富、完善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内涵

校本研究, 不仅仅是学校管理层面的教职工研究的内容, 更是教职工们需要思考研究的重大课题。这是学校管理中, 教职工作为学校主人的具体体现, 通过研究, 能更好地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

作为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校, 我们通过对全体教职工的调查, 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跟老师们共同研究学校的办学思想, 形成了“确立一个中心, 弘扬两种精神, 坚持‘三项改革’, 树立四个理念, 强化五个意识”的特色办学思路, 即:确立“以育人为中心, 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和时代精神;坚持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 评价机制改革;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理念, 品德第一、能力第二的理念, 智者谋势理念, 经营理念;强化质量意识, 科研意识, 主体意识, 创新意识, 责任意识。”的办学思想。老师们提出, 校训不是写给专家看的, 不是呈给领导看的, 而是要作为学生、老师的行为准则。我们的校训为非常直白的三句话:认认真真做人, 堂堂正正做人, 一丝不苟做事。让每位学生都能理解并转化为行动准则。学校的发展靠的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参与, 共同研究。

上一篇:在线计费系统下一篇:我国统计教育问题探究